课外生物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9 17:34:24

课外生物知识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1

一、开展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做法

1.呵护好奇心,激发探究欲。笔者所面对的学生全为高中生,他们喜欢形象的、刺激的、新奇的和有趣的事物,厌烦枯燥无味的东西。要想激起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兴趣,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产生科学情感,学会科学探究,形成研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生物教学和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主动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感兴趣,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新异感的科技创新活动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

2.激趣点拨,发现问题。生物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旨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也是扩展想象、激活发散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开展的科技活动中,教师跟踪辅导,不断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及时点拨、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比如,在开展“验证细菌分布广泛性”研究性课题时,及时设疑:“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能否出于好奇,随便打开培养皿盖?为了提高温度,能否放到太阳底下晒?观察过程中能否随便接盖后习惯性用手去摸或用口去吹?实验结束后,培养物、试管棉塞如何处理以及试管、培养皿如何洗涤”等等。学生受启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发现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去探索。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归纳、寻找答案等过程,也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此活动,同学们对教材中“学习微生物培养基本技术”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和完善。

3.自主选题,自主探究。教师在平时生物教学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不断积累具有兴趣性、新颖性、前瞻性、创新性等特点的课题素材,为学生的自主选题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提供便于操作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从农村来的学生,选择与“三农”有关的课题,便于就地取材;城市学生可以选择社区规划、城市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相关课题,更加贴近生活;也可以充分利用城乡同学地域互补优势开展相关调查课题。如在学到种子结构时,在课堂上观察几种作物种子结构的过程中个别同学发现蚕豆种皮上有虫蛀孔,剥开皮发现有虫,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经专家鉴定为蚕豆象,全班同学对此现象自主展开了临夏地区蚕豆象发生区域和危害情况的调查。

4.积累素材,撰写科技创新小论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分析是一种收集、筛选、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学生不仅捕获闪光点(创新成果),而且要真实记录所有环节,获得第一手材料。如《塑料地膜二次利用探究》《探究菇蚊、菇蝇的防治措施》《培养基分装环节的改进》等科技创新小论文的形成,小作者亲自走访、问卷调查、市场随机抽查、互联网查询、可行性分析、论证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完成了此文。因此,创新成果的形成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一个“闪光点”到另一个“闪光点”捕获、积累、梳理的过程,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举办科技创新成果汇报展。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校教研室每年举办一届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作品的形成经兴趣小组、班级、年级组层层推荐、选拔。在汇展的过程中,个人或集体代表现场介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现场答辩等形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导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使“闪光点”不断闪光。全校层层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提升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创新成果汇报展,使课外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课外实习、实践调查等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收获与体会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衔接原则;研究

在课内与课外“衔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为取得“衔接”的理想效果,理应突出“衔接”二字。那么,课内与课外如何很好地“衔接”起来呢?为此,可探究以下原则:

一、有机“衔接”原则

所谓有机,就是指在课内与课外“衔接”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不只是一般的联系,而是要求“衔接”得吻合、贴切、自然。对此,要相机行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切忌牵强附会。学生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中,需要“衔接”的内容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课外生活的素材进行认真筛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滤,经过“普遍搜集,重点捕捉”的筛选,视其素材与课文内容的相似性、相近性与相关性,撷取所需的内容。最后,再考虑二者之间方式的“衔接”问题。而“衔接”的方式不具单一性,故选取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要服从教学的具体目标。正是因为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有内在的规律性,它们相互渗透。它们的“衔接”是有机的,都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其观点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对此,教师要根据“双臂的失去”选择生活中与之相关、相似的素材,特别是与手臂有关的素材。然后考虑此素材与观点的“衔接”,方式可采用正反对比,即“假如维纳斯没有失去双臂会怎么样”并联系生活中人体雕像、绘画中的手型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得出虚实相生正是人们追求的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残缺的部分使维纳斯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的道理。如果没有有机的“衔接”,学生是不会有深刻认识的。

二、整体“衔接”原则

所谓整体,就是指在课内与课外“衔接”的教学实践中要把课文内容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经验紧密联系,视为一个整体。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是内在协调的、统一的。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即以课内为主阵地,立足课内,向外拓展,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延续,是扩大。因为课内是基础和先导,它就应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因为课外是延续和扩大,就应该让学生在巩固课内所得的基础上,运用课内所学方法,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开拓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并对课内语文学习作必要的延伸,从而练就语文学习的本领。如针对维纳斯双臂的失去,教师引用生活中完整的人体的“双手”来“衔接”,应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关的课外可比物,如失去的腿、鼻、眼睛、耳等也是“衔接”中需要的教学部分。因为只有通过与生活中人体联系,才会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丢失了双臂,维纳斯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因此,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是融为一体的。忽视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利于语文学习效果的获取。课内与课外只有被视为一个整体,才会有利于整体把握语文学习的“衔接”及其质量,才会有利于取得整体性效果。

三、有度“衔接”原则

所谓有度,就是指在课内与课外“衔接”教学实践中,课文内容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经验的“衔接”,应以课文内容教学为主,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经验只是起补充拓展作用。它的“有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好主流,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老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基于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一定要慎用,把握好“度”。注意适度原则,既要正确运用素材,又要用得恰如其分,切忌反客为主,更忌滥用。其次,对于教材的处理更要慎重,因为生活素材的引入,对课文教学的要求更具挑战性。所以教师在“衔接”目标、“衔接”方法、“衔接”过程等方方面面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要认清课内是主体,是根本;课外是配合,是补充。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重点是“她为了如此美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一中心观点。为了让学生获得深切的理解,教师在讲述残缺的美是一种完整的美后,要引用生活中学生的经验感知。这种感知应是在学生大体明白残缺魅力之后引发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弄懂作者的观点。所用的学生的经验必须是经过慎重处理的,有节制的。

四、互适“衔接”原则

所谓互适,就是指在课内与课外“衔接”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课文内容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经验的“衔接”,就应讲究适应性、适用性、适用于对方,要互为所用。如在理解“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一句话时,可引用立体构图的创作原则———虚与实的配合。这种用空间概念阐释的方式是适应艺术创作的,而这一句话正是谈了“失去双臂后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从而给人以这样的启示: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因而,这种“衔接”具有适应性,它服从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如果引用生活中,诸如性格、经验等的缺失,阐释“失去的双臂”就不会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精通教材,熟悉教法,了解所教对象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在课堂内根据内容需要援引课外素材,这种素材既能为师生双方熟悉,又能说明或论证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的切入,既可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不了解对方,而一厢情愿地引用,草率地处理素材,只能会弄巧成拙。因此,要依据教学内容,服从教学目标,选准切入点进行“衔接”。这种切入点必须适用于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否则,就会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教学的“衔接”,应成为对成长中的整个生命的成全。没有生命气息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而教学的互适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师生互动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就是互适的良好反应。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及生活经验。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的师生共享、共识、共进,正是课内与课外互适“衔接”的最佳境界。

作者:龚永标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德昌,陈汉才,王建军.中国教育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的指导者、带动者,是学生发展成长的示范者、引领者。在三尺讲台上教师不能只扮作演员的角色,老师的表演虽然很精彩,但作为观众的学生,大部分被动接受,主动参与者极少,收效不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于学生的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师就必须做好导演的角色,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让做观众的学生走向教学舞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尽情展示,释放自我,树立自信,培养创新动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变教为导,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勇于探索。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课件,展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现象,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我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如上《鱼类》一课时,首先播放我国养殖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相关视频,学生一下振作精神,兴趣盎然,了解我国鱼类资源竟这么丰富。在讲述鸟类和人类关系时,播放有关视频,学生一看就明白,鸟类动物除了能消灭农林害虫,还可以给人类提供吃的,改善人类的营养,同时还能作为人类制作衣服和被子的原料,鸟类是人类真正的朋友。在讲述《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时,播放人类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而环境污染,导致湖泊、江河里的生物数量急剧减少,盗猎藏羚羊等事例的相关视频,学生知道生物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频繁活动,人类是生物减少的罪魁祸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多媒体,能事半功倍,拓宽课堂知识量和信息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质量不断上升,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生物实验,培养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原理、现象、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增加学习的乐趣,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确实验的目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如做“观察蚯蚓”实验时,课前准备活蚯蚓,任务交给好动的后进学生,都能高兴地圆满完成。在实验时,通过观察体型,触摸体壁,找出与蚯蚓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其中,通过不断观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开展课外活动,拓宽课本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成立课外生物兴趣小组,使他们感受到玩中有学,学中有趣,从而使后进生树立学习兴趣。针对初中学生好胜心、荣誉感较强的特点,利用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对校园内栽种的树木进行分类,查阅资料,悬挂标签,进而普及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利用双休时间,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自己村庄附近采集并制作一些动植物标本,相互交流,好的作品推荐给学校进行展览。同时又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近年来当地个别物种数量减少和鼠害猖獗的原因,并写出调查小报告在班上交流。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兴趣。

五、以爱启动心灵,增强学生求知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师爱对学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使其自立、自信、自主发展,尤其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同时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其在今后学习中,克服不足,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自始至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要学、爱学,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4

1利用本地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作用。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方便,它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他们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到生物课堂,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对实验课起到了一种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根据农村学生的这些特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先后让学生在青蛙、鲫鱼、家鸽等动物体作各种解剖实验。如鱼解剖实验操作课,我们让学生自带二两左右重的鲫鱼一条。老师先做示范性操作,并结合挂图向学生说明解剖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绝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要求进行操作,并能将切下来的心脏、鳃、缥、肝、胰脏、肠、肾、精巢或卵巢,放入解剖盘内,等老师来检查,每班解剖时间平均为25分钟左右,整个实验干净利落。又如在“观察和解剖家鸽”时,也是让学生自带家鸽或麻雀,人人动手,在实验中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并讨论上述系统与家鸽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实验课的效果良好。

2积极开拓第二课堂,进行课外教学

课外时间,对学生而言是一段很值得开发利用的时间,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盼望走出课堂进入另一个新的天地,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

2.1种植花草树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实际,让学生在学生家里或校田地种植教学需要的一些植物。这种形式不仅绿化了环境,同时把种植的方法教会学生,让学生亲手种,种植全过程由学生自己观察,成果学生自己介绍,也可结合课外活动带学生到实地考察,把观察到的结果,与课本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2.2通过采集制作标本,培养学生生物学技能。课外时间,我带领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到校外的田野或山上,采集植物标本。首先实地进行整体标本和器官标本的分类,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直根系和须根系。然后将带回的标本指导学生把新鲜含很多水份的植物体迅速压平,制作成扁平的腊叶标本,供课堂教学观摩之用。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制捕虫网在校园里、田野上进行捕捉蝴蝶、蜻蜓和飞蛾等,并制成标本,充实课堂教具。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技能。公务员之家

2.3开展知识竞赛评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性的知识竞赛,能大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们先后在野外组织了“野生植物识别竞赛”、“农作物知识竞赛”、“生物知识大比拼”、“生态案例分析”等生物教学和智力游戏相结合的活动。这些活动既让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体验到了极大的乐趣,从而对生物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充分利用本地生物素材,服务课堂教学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5

实验形式是随着实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实验的形式也分为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最常用的几种方式作为案例进行论述。第一种,演示实验。这种实验形式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形式,同时,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考验教师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展示能力的方式,这种实验方式对成功率的要求比较高,因为演示实验是以某个教学点为实验目标在教学现场组织的实验,所以,其只能成功而不能失败。要引导学生对教师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体验,而如果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出现失误。第二种,课堂实验。课堂实验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实验方式,因为,其是跟随着课堂进程而进行的,所使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是一种对理论结果的验证,而不是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的实验,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生活中的道理蕴含在实验结果中,给学生一种正确的思想引导,即简单事物的背后也有丰富的道理。第三种,分组实验。这种试验方式针对的是学生,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实验题目,把实验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过程,把学生根据能力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最终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第四种,课外实验。课外实验的指导主体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而进行的课外实验,另一种则是在家长指导下进行的课外生物实验。课外实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地位分析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是对生物反应和形成过程的一种人为的模仿,尤其是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到生物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对这种类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把文本化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加深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程的重难点知识都融入到其中,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模仿教师实验这一过程就能够很轻松地把生物知识掌握,缩短了一般教学方法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在实验教学法模式下,同样的时间内,学生会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法

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正确地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3.1展示实验关键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师要想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对教师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模仿对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深入理解生物知识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达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一定要让教材以及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实验要求与教材的实际内容相结合,反复思考实验过程,寻找到一种实验程序相对简单,实验效果相对准确的实验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时效性,培养学生生物素养。就比如,在学习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就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证明,对实验效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震荡”,因为有震荡才会让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合,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充分发挥。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最后统一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失败了的实验,教师要组织学生统一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与成功的实验过程进行比对,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即“震荡”,这样状态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灵活性的,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2实验融入生活,拓展知识广泛性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证明方式,同时,生物知识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法就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而能够让学生最好联系实际的方式就是进行小组探究式研究,这样学生在互助中寻找知识,探索中建立友谊。就比如,在学习相关植物呼吸作用时,教师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水果保鲜”作为实验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呼吸作用来为水果设计最好的保鲜方式,这样学生会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常识来进行不同方式的保鲜。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同保鲜效果就会表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会发现不同保鲜方式之下的水果的现状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就会思考出现这些不同的条件是什么呢?通过对不同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学生们会发现气温、空气流通程度、湿度等都是影响水果保鲜程度的重要因素,最后,学生会很轻松地总结出“低温、低氧、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保存的效果会非常好。

3.3渗透合作与探究,融洽师生关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我国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向学生渗透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在开展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根据能力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每个小组中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行实验,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后,不同的小组对自己所进行的实验过程要进行简要的说明,这样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比如,在学习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搜集和整理资料,形成不同的讨论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所获得的结果,在搜集的过程中就能够增加学生对该问题的亲身体验,学会珍爱生命。

4结语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6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备课。生物教师要挖掘生物知识中的“兴趣点”和“兴趣因素”,就必须多学、多看。可以订阅有关杂志,定时收看动物世界节目,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对收集到的植物、动物、人体的有趣资料,在注意其科学性的同时,进行整理归纳,缩写成教学卡片,在备课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适当使用这些卡片。通过导言设计、设置悬念、图表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二、精心安排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课的优势,多数学生盼望上实验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凡是教材中要求教师做的演示实验,都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具体要求是提前布置实验内容,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准备,一次做不好的,帮助他们再做一次。例如,在植物课上讲种子结构时,可让学生提前两天把玉米、菜豆种子浸软,上课时带来观察,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能准确地辨认出胚根、胚芽、胚轴的位置,并且能找出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区别。再如,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也让学生提前动手,上课时把自己在家里做好的,用清水和盐水浸泡的马铃薯拿来比较,一个变得硬挺了,另一个软缩了,从现象中找出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并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些简单的实验,如鉴定种子的成分,测定种子的萌发率,验证茎的输导作用等,则可以让学生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在讲解上穿插运用兴趣因素

1.有的章节没有实验,但这并不是说无法实施兴趣教学。可利用讲课前一两分钟,讲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小故事,使学生对所讲内容充满好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脊椎动物这个内容时,笔者首先提出如下问题:“你相信断头蛇能咬死人吗?”“为什么断头蛇会咬死人?”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述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并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加以佐证,让学生们感到新奇,产生疑问,积极思考。学生们反映,由此得出的结论,记忆最深。2.联系教材介绍世界之最。在植物、动物、生理卫生教学中,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世界之最,不仅能激发他们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他们对动、植物进行生态保护,提高他们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例如:在讲鸟纲“鸟类的多样性”这个内容时,他们一般只能回答出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驼鸟,这时我们可以给他们补充介绍如下知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非洲的麦粒鸟;飞得最快的是印度的雨燕,每小时飞171公里;飞得最远的是的燕鸥,可飞行2万公里;最好斗的是拉丁美洲的霸翁鸟,它能制服比它大十多倍的老鹰等等。再如:在学习“内分泌系统”时,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世界上最矮的成年人、最高的人的高度,同时把最高、最矮的原因与内分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穿插介绍生物界名人趣事。在一些章节中,有选择地介绍生物学研究的名人,如达尔文、李时珍、华佗等的科研轶事,既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为激发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用现代高科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生物学领域内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以生物遗传工程、基因科学、仿生学、中医中药学为理论基础的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美国科学家用基因重组方法已培育出蔬菜新品种,还首次获得改变遗传性状的玉米植株。中国科学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观察到脱氧核糖核酸的细微结构,丰富了人们对生命物质的认识。美国生物化学家创造了一种只要化验分析几滴血,就可确诊癌症的简便方法,准确率可达100%,为人类征服癌症展示了美好前景。对于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可以结合有关章节内容,用初中学生能够理解的深入浅出的语言作些概括介绍,学生们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皮肤的再生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治疗大面积烧伤取得的成就,这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可增强学生对高新技术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生物世界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7

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但是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1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注重的是理论研究,如论述和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和策略,但是在新课标不断改革和深化的情况下缺乏符合初中生物课程实际和易于操作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1.2当前有一部分教师对自主学习认识不足,普遍表现为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点困惑和不明确。部分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脱离教师和他人的指导,学生个人自觉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学习。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道:一个带着积极和热情去学习的学生与那些缺乏乐趣或者兴趣的学生相比,带着积极和热情的学生学习起来要更加轻松和愉快。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利用课程内容,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生物学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关联,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教学中的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和讲解,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动机。

2.2传授学习方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学生若只有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不够,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对学习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学习时间长了,遭受学习的挫折之后,学习兴趣就会慢慢变淡。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安排学生课前预习,预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预习也有一定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课前预习主要是让学生提前了解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初步理解课程内容,以便在课堂中快速学习和透彻理解课程内容;其次,在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之后,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要预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要让学生学会自我领悟和反思,提高自学能力。教师要除了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指导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学生自我领悟生物学科的目的。

2.3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融洽的学习环境里面,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对话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同步,思维和情感共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能在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环境中,放飞自己的想象,唤起创造的热情。

2.4运用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对于学生的认识和实验结果,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认可,有独到见解的要加以表扬,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草率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初中学生更要加强鼓励和表扬,因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当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自己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时,要鼓励他,告诉他,你能够通过自己学习弄懂这些问题,你的回答很正确,做的很不错!除了表扬的话语之外,还可以鼓励他看其他相关的书籍,在更多的书籍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料,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搜寻课外的书籍阅读。

2.5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课外生物兴趣小组讨论生物学科的学习,组织科技发明小组研究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举行生物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生物学科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调动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生物课堂相关的讯息和资料,并在将这些资料结合生物课程在课堂中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社会调查和研究,充分了解生物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前沿探索

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生物技术的全貌和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把握众多知识面,与后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相互重叠。介绍深刻改变人类医疗卫生,农业、人口、环境和食品状况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酶与发酵工程,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基因组和蛋白质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尖端技术,此外还引入现代尖端和新兴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及引发的变革,并审慎地选择了生物技术争议性领域内容热门话题和实例剖析,引导和激发学生体会学习经典与新潮生物技术的热情。本课程培养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技能、知识和能力:1.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基本原理;2.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原理和方法;3.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专业英语与外文阅读。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做到高屋建瓴式讲解,让学生能提纲挈领领悟生物技术核心基础知识点,为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作者大多为生物技术领域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授程度的深浅难以把握准确,需要考量如何与高中知识有机衔接,同时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太多重叠;2.由于课程延续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最新生物技术前沿的了解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弱;3.课时数相对偏少,但内容繁多琐碎,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精简、凝练与优化;4.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科研探索性知识较少、师生交流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忽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对生物技术基础知识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了解度不够;5.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缺乏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一切为了考试,学习为了做题,影响了生物技术基础(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通过凝练、调整并优化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合重要知识点的提出、争论、论证、完善历程,引入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刻领悟该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此外,作者还采纳多元化教授及前沿探索式的教改思路,创新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生物技术基础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介绍。

一、凝练、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

(一)与高中阶段已有生物知识有机衔接。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如何将中学知识和大学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并循序渐进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如细胞结构、核酸结构、遗传定律等基础知识均已非常熟悉,所以在课程中对于这些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不做过细讲解,而仅对某些关键名词(如生物技术的类型、基因和基因组、重组DNA技术、DNA指纹图谱)内涵和外延加以讲述,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后自学(如微生物产品、生物修复、生物技术监管等),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考试题目中适当加入基础知识的考点,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自学效果。(二)与大学阶段后续专业课程协调。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全貌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与后续授课多门专业课如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相互重叠、渗透、联系。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讲解,因而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后续专业课程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浓缩和凝练,聚焦于基础性、通识性知识点的阐释(如PCR基本原理及步骤、基因组基本组分),避免不必要的细节讲解(如PCR具体条件、基因组具体组件和功能)。尽量把详尽的论述留给后续的课程。在确定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时,处理好学科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各门课程放在一起全盘考虑,做到既不疏漏关键,也不过分重叠。

二、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的关键技术教学。根据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设计成一系列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讲(如遗传学三大定律在什么背景下诞生?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什么历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点评,然后将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问答之中,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如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如何提出、修正、完善),从而有条理的、系统的理解吃透教学内容(遗传学三大定律的科学内涵及划时代意义)。(二)讨论式的核心理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知识点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技术基础课堂中经常穿插讨论,尤其是针对最新的技术手段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指纹图谱用于法医学鉴定),学生们具有浓厚兴趣,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大有裨益,比如如何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繁育名贵白茶和兰花。在课堂上对一些存在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达到以疑解惑的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采用学生专题展示、师生互动式授课方式

(一)学生专题展示及答辩。生物技术基础既有经典传统知识,又有前沿技术介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教学知识点,精心安排多个专题,设置演讲主题(如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及机制、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兴趣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用直观动态的画面、丰富逼真的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枯燥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趣味化,通过演讲活动激发大家对生物技术基础的学习兴趣。通过演讲,学生们既能了解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又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综合知识、制作PPT幻灯片,以及临场讲演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微生物细胞”知识点为例,由于同学们几乎没有接触微生物实验,对这种细胞尺度在微米的生物体活动缺乏直观认识,为此我们制作了“细胞内正在发生的故事”的教辅材料,结合哈佛大学的3D图片,以及“细胞内正在发生什么”的小视频,为同学们进行了导论性质的微生物细胞介绍,加深了同学们对细胞组成、细胞外壁成分、真核细胞器、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等生命事件的领悟,为后续知识点如“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育种”“微生物代谢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师生课堂内外互动。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5后青年,标新立异,思维活跃,如何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讲授内容产生兴趣需要技巧和耐心。如我们在课间引入“你细胞内正在发生的事(哈佛3D动画小视频)”、“芝士就是力量!自制马苏里拉奶酪”、“有一种超级细菌,听上去真的很可怕”来引发同学兴趣。任课教师要和学生互动,除了要有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课下也将与学生多交流,我们在课后也与同学积极沟通,为他们对生物技术就业、考博出国等出谋划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专业角度出发,为生物技术基础课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拓展学生主动拓展及课外学习能力

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推介。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大多来源于实验,因此为了更好捋清来龙去脉,仅仅靠有限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需要在课外多实践多思考。多个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是全开放式的,如opencourses。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性地学习。另外和生物学相关的专业网站很多,比如NCBI、丁香园、小木虫、生物通等网站,学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查找文献的需求还不突出,有时还有死抠教材的陋习,为尽快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开阔专业视野、跟踪最新文献、掌握查找专业文献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课间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江南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专利、学位论文、标准、外文文章等;以及英文网站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内容,包括基因、基因组、蛋白、文献等,针对当时全球研究热点,输入不同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寻找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论文和结果,激发了同学们探索生物技术未知领域的激情,也为他们以后查阅文章提供了便捷途径。具体如下:综合型数据库NCBI,这也是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生物类及医学类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数据库,同时也是生物技术基础课多个知识点的来源,里面囊括了全核苷酸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结构数据库、三维结构域数据库、UniGene数据库、Pub-ChemCompound数据库、癌症染色体数据库、探针数据库等,更重要的是有各类期刊数据库。课堂上我们会抽出五分钟左右时间,对课堂知识点在PubMed做最新研究进展的检索,而且在期末归纳总结时,同样会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做第二次检索,对研究中涉及的关键生物技术做介绍,一方面将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研究论文的形式串联起来,让还未接触实验的同学们有一个形象而具体的认知,另外一方面,我们拓展了同学们主动学习能力。

五、开拓学生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视野

生物技术领域是个全球研究者合作与互动频繁的领域,这需要同学们放眼世界,了解国际上同行在做什么有助于本课程教学。首先我们强化双语教学,聚焦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克隆、细胞工程、酶技术、工业发酵”四大领域的近千个关键的专业英文词汇,涉及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使学生掌握具备深入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其次,我们邀请了国际著名专家,针对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以下以“医学生物技术”章节为例加以介绍。包括超级细菌在内的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如果防控耐药性细菌也是国际研究热点,加深同学们对这一热点的了解,我们邀请了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光医学中心助理教授戴天红做了专题学术报告。近年来戴教授先后主持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美国国防部(DoD)等基金课题10余项,发表科技期刊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频道、美国科技日报、美国微生物现状、麻省总医院《先驱杂志》等媒体上专题报道。戴教授结合他在光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领域开展的多年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运用蓝光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经历,对耐药性细菌的来龙去脉(包括产生、进化、传播、控制)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同学们踊跃提问,对医学生物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六、积极在课堂外检验并强化课堂上知识点

室外教学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自然界观察学习生物学知识。我校位于长广溪湿地公园附近,校内也有生机盎然的小蠡湖,各类动植物及微生物资源丰富,对于学习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学这两部分内容得天独厚。引导学生深入小蠡湖湖边和长广溪湿地公园,边观察、边学习、边记录,达到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记忆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加深对“发酵工程”(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知识点的理解,我们在课后也积极组织同学参观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发酵中试车间,对啤酒及黄酒酿造中的微生物及大致工艺做了现场介绍;为增强同学们对“微生物的应用”知识点的认识,还组织同学们参观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此外,我们还积极解答同学们在课外碰到的生物技术方面的疑问,如有同学在学校附近湿地公园发现叶片上类似“痘痘”的东西,不清楚是果实还是病害,我们引导他利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查阅、表型比对、环境分析,最终判断为一种植物病毒,并对后续通过病毒培养、特异性基因鉴定给予了建议,这也是同学们第一次运用诸多生物学知识点进行学术探究,也是首次把所学付诸于实践的尝试,同学们兴致盎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强化了对“植物培养”“植物病毒”“植物抗病”“胁迫与应激”多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这些多姿多彩的现场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

总之,我们通过一系列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和探索,着力于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目的。并力图通过大量调研并结合实际,尝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室外教学、网络教学等。通过本教学改革实践,使生物技术基础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成为学生认可与欢迎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努力提升生物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武.生物技术概论(双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高玮玮.试论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生物技术世界,2012,54(5):86-88.

[3]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等.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34-35.

[4]WilliamJ.Thieman,andMichaelA.Palladino.Introduc-tiontoBiotechnology(ThirdEdition)[M].BenjaminCum-mings,Printedin,2012.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9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在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常常以教材中的内容为基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导致其常常会忽略客观实践的重要性。并且,传统教学方法会严重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其对知识的掌握度。为使课本知识与实际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生物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则等,便需要教师寻找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便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将学生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并提升了教学质量。(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想提高中学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便应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其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若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地质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于脑海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方法便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中学生物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参与进学习活动之中,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三)突破模式束缚,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传统中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于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截至目前,还有很多的初中生物教师出现这种错误,使得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然而若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活动,便可打破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因此,中学生物教学教学法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客观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将精力全部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达到学校和老师的双重重视。生物是属于高中理科教学必考的科目之一,但其在初中可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并不重视,在课堂上也不会认真听讲,这也导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只会将课本上的知识一味地灌输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保证中学教师能够重视起中学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够热爱这门学科,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二)展开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因生物这门学科来自于自然,因此,生物实验教学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之中。教师应充分地考虑初中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并充分地利用相应的生活资源,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生物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一些在家庭生活中便可完成的小实验。这些实验活动更加贴近于人们的生活,且实验所需的相关材料均是家庭生活中能够寻找到,因此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与操作。并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之中经常会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方式,与通常的实验方式相比较,这种方法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进行此类实验。(三)根据学生能力性格合理分组展开。实验教学在一节课程之中,学生不可能将一个实验的内容全部完成,因此,只有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的性格与擅长的部分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特长,并针对其在中学生物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合理且科学的分组,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也可提前培养出几名较为适合的小组长,着重提高其管理能力。在实验时,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地体验中学生物的乐趣所在,并逐步掌握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相应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篇10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

1.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符合高中生的基本学习心理倾向

高中生正处在学习习惯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相对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

1.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我国当下高中正在持续推行新课程改革,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引进会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可有效提升其教学有效性,全面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既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也符合素质教育标准。

1.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理论实践双发展的人才

我国当下需要理论知识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均衡发展的人才,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注重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能力素质培养与发展空间,使学生在获得良好的知识素养的同时也具备较高的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1.4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全面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

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最终目的还是充实学生的人生,使学生能够具备各种良好的品格素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有效性与质量,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高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策略

2.1科学进行生物导学学案的设计与优化

导学案策划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准备工作,教师应当根据所要教学的基本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方案。比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收集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科学进行生物实验以及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

2.2鼓动学生深入生活实践,收集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工作开展之前将“导学案”印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介绍一下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生物知识。上课之前,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批阅导学案。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提出本课所要讲授的重要知识,针对学生的疑惑点展开讲述,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进行自主讲课与小组交流讨论。

2.3教学过程中加强各项教学引导策略

首先上课开始时就向学生交待清楚学习基本内容;然后由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出示与本节课相关的重点问题;之后,教师为学生解答疑惑,兼顾每个层级的学生;最后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就各种疑难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思考、讨论、分析。

2.4在课后师生之间应继续保持沟通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当持续到课下,生物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科学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外生物实践项目,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知识学有所用的同时,加深巩固教学效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