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8:45:06

课外

课外范文篇1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举个例子,《示儿》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南宋史实和陆游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示儿》,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爱国热情也就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趣”、“广”、“适”——课外阅读的“航标”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三、“读”、“思”、“记”——课外阅读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①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②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①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②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鉴于篇幅不举例说明)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课外范文篇2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读书给学生听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过:“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教他们如何自愿地想去阅读。”为了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他还提

出了一个十分高明的办法——读书给学生听。这学期,我们在课堂上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从每节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文童给学生听。短的文童。一口气读完;长的作品,选读精彩片断。每次上课的铃声尚未敲响,学生就一个个正襟危坐,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教师的到来。读书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正是这一次又一次“读书给学生听”的活动,创设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学生读书的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产生了“我要读”的强烈冲动;班级的图书角也“热”了起来,每天借书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书库的书更换得是越来越勤。读书成了各班的时尚。

二、手脑并用,指导学生摘抄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在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是教师指导学生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在我们中年级,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摘抄本,美其名日《艺海拾贝》《绿叶》《采蜜集》……要求学生在摘抄中进行分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活动等,便于以后查找。每周同班学生交流一次,并评选出有创意、有特色的十名“摘抄大王”,以不同形式表扬、鼓励。学生在摘抄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三、实行多种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育学生读好书,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这样才能认识真善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从好书中吸取营养,获得生动的人生观教育,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留有空间让学生自己选书,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我要读”的乐趣。

2.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积累的语言材料一定要运用,要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写作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每次习作应鼓励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知识,把积累的好词好句直接用于习作之中。长此下去,学生作文必然会出现喜人现象,他们将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已有了“积蓄”,在写作时就会有活水源头,就能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猎取,变苦恼为兴趣。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积累的乐趣,就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这样就使读与写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与活动竞赛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使语言积累在活动中有声有色,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

(1)晨读午说。语文实践活动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有效积累。平时,我们充分利用早读组织学生练读,引导学生读与悟相结合,对每篇文章都能烂熟于胸;坚持练说,说成语,说谚语,说生话百味,说新闻趣事。学生在快乐的交流中语言变得丰富多彩,流畅自然,表达欲望也与日俱增。

(2)“我爱阅读周”。为进一步掀起读书热潮,我们将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定为“阅读周”,在这一周里,每天四十分钟的阅读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学生们可以邀请他们的家长到学校教室里共同参与。家长、老师、学生三位一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证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课外范文篇3

物质文明日益地发展,当今的社会。新鲜有趣的事物是屡见不鲜,以前学生日常的课余活动正渐渐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上网,聊天,逛街,购物,KTV网络的魅力远远逾越了书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过多的闲暇经统计,结果出乎我意料,发现大家先不论读的什么,但最起码都是挺重视读书,受调查的所有人(100%都认为大学生是应该多读书的有63.6%人每学期可以看6本以上的书,所有人每天读书都可以达到一个小时以上,有27.3%人甚至可以达到4个小时的阅读量。同学们普遍也可以在假期花费5%~10%时间来读书,这种读书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当问及平时最爱的课外活动且只能选一个时,但态度端正并不代表就是喜爱。45.5%选择了上网,27.3%人选择了上街,还有18.2%选择了唱歌,运动只有9.1%读书则这完全被抛弃了

物质文明日益地发展,当今的社会。新鲜有趣的事物是屡见不鲜,以前学生日常的课余活动正渐渐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上网,聊天,逛街,购物,KTV网络的魅力远远逾越了书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过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在网上,网络充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上网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就连阅读也是一样的逃脱不过,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就算是看书,其中选书原由有27.3%人是因为网上排名,阅读的主要途径有54.5%人还是通过网络在线或下载!

但同样他纸质媒体阅读目前也在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在校生一直被视为一个最主要的阅读群体。喜欢到网上下载文章与书来读。用他自己的话说,省钱又省时,何乐而不为!

网上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但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往往忽视了一点。网上的书籍与知识也是不完备的网上阅读只能算浏览。而文科学习涉及到好多书籍,需要精读,就是说需要一个反复阅读、咀嚼思考的过程。一个具备相当人文素质的大学生,仅仅能够获得信息还不够,还必需经过认真的努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培养一种思考能力,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学术训练,以至能够加工、利用这些信息。

又有多少的含金量呢?大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前三名是网络文学,而且在刚才提到高阅读量(63.6%人每学期可以看6本以上的书)中。校园作品和文学名着;阅读的杂志有54.5%时尚休闲类;81.8%人阅读课外书的原因是满足个人兴趣需要;当大家提到书”这个名词时,潜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几乎都是小说。

课外范文篇4

本文作者:赵丽琼工作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强度研究表明: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1-2次的学生占64.5%,而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4次的大学生占20.6%,每周参加5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的仅占4.3%,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占10.6%。一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43.2%;有25.5%的大学生一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而锻炼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有19.9%,还有11.3%的学生不固定。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一周1-2次,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下占很大比例;而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的项目统计显示。喜欢篮球项目的大学生占41.8%;其次是喜欢羽毛球,占29.1%;喜欢健美操的大学生占14.9%;喜爱跑步或徒步行走的大学生占13.2%;喜爱乒乓球的大学生占12.3%;喜欢足球的大学生占7.8%;喜爱跆拳道的大学生占6.4%;喜爱形体塑身的大学生5.9%;喜爱其他项目的学生占4.3%,而喜爱排球的大学生仅占2.3%。从上面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们比较喜爱球类项目和健美操及跑步等项目。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统计表明:认为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最多的是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占39%;其次,是大学生自身锻炼的意识,占32.3%;有19.9%的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缺乏场地器材;有16.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适合项目;有14.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时间;有14.2%的大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缺少教师指导;有5%的大学生对体育没有兴趣;有2.1%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影响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此,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兴趣爱好和锻炼意识。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研究表明:大学生自由组织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比例最大,占54.6%;其次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占27.7%;单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占14.9%;由教师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占7.8%。从下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喜爱自己自由组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次是学校统一组织形式。统计显示:56.2%的大学生喜爱在学校体育场馆进行锻炼;40.4%的学生在学校内部空地进行锻炼;2.8%的学生在收费场所和其他地方进行锻炼,仅有0.7%的学生在宿舍锻炼。从上面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喜爱在学校体育场馆和空地进行锻炼。3.8男、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的项目各不相同从以上的调查来看,男女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各不相同,其中男生喜欢最多的项目是篮球,而女生喜欢最多的是羽毛球;其次男生喜欢较多的是乒乓球、足球和羽毛球,而女生喜欢较多的是篮球和健美操;再次是男生喜欢跑步和排球,女生则喜欢的是跑步,然后是形体、其他、跆拳道、乒乓球等。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比男生多,较分散;而男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则较集中。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是比较合理的,多数学生选择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在学校体育场馆自由组织锻炼;大学生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比较多,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篮球和羽毛球,其次是健美操、跑步等项目;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兴趣爱好和自身锻炼意识,其次是缺乏场地器材、时间和指导以及没有合适项目等。男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各不相同,男生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篮球,而女生则最喜爱羽毛球;男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相对集中在球类,属于竞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属于竞争不是很强烈且偏向健美方面,较分散,爱好不一致。建议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首先,领导要制定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规划建设好学校的体育场馆和器材配置,充分利用好体育场、馆资源,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有力物质保证;体育教师应以大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的项目入手,逐步引导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再次,要加强对健身锻炼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行为;学校要抓好各种社团、协会、俱乐部等建设,培养体育骨干成员,利用各种组织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提高体育素养,践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学校应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提高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学校应根据男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安排好教学时间,确保学生能“每天能锻炼一小时,真正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课外范文篇5

一、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

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从《三国演义》原著来看,大家发现作者褒扬的刘备确实不算一个有勇有谋之士,不过他这礼贤下士一德也实在地让他掳获了人心。当今社会,如果有了这样的品质就能比较成功地搞好人际关系,受益也是匪浅的。所以联系自身,我们大家一致总结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课外范文篇6

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的课程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为落实这一思想,我认为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入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其次,还应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在我校承担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一)、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二)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1、自读自悟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5、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三、收获与困惑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因为有些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材料作依托,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如《长征》、《赤壁之战》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而适当的扩散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它为学生解读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通过一年的尝试,实验班级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惊喜:不仅顺利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且在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便出了一本日记小册子《小脚丫》;在阅读古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孩子们也敢于向古人发问:既然山水俱翠,又何来“白银盘”一说?…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下课便三、五成群地阅读、讨论;自习课做完作业后,总是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可以看课外书吗?”课外阅读的范围更是广泛:童话类、科普类、小说类……课外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周末,新华书店、图书馆成了最吸引孩子们的场所;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孩子更爱读书了、更懂事了!由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患得患失,担心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担心自己一旦放开将难于驾驭;担心学生难以考出高分;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固然有益,但是应付考试还是需要点“急功近利”…老师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的改革非常重要。此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地思考。

课外范文篇7

一、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二周去一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一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说明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都积极地从课外书中汲取新知识。但是,有些学生不经常看课外书,认为忙于学业、游戏,没有时间。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著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著、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一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著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著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二、总结原因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其次,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通情达理”的家长,这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忽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一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三、解决方案

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

一方面,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一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数倍……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么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而博览群书也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其次,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最后,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分马》可读读《暴风骤雨》,学了《杨修之死》可读读《三国演义》等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学期或年度书目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一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4、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5、组织交流,检查督促

课外范文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积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高中生每周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势;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一、了解现状分析原因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是常以“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工作者。我也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我们对05级新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05级新生课外书拥有情况调查

类别作文选文学类书刊中外名著娱乐类书刊

拥有本数32611362386

人均(总410人)0.80.270.150.94

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二)、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

(三)、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四)、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即使有,人均占有率也极低;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放图书馆。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所以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致使学生出现了课外阅读半饥半饱的现状。

(五)、虽然一部分学生有阅读热情,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有的饥不择食,良莠不辨,不管对身心健康有益与否,只要是书就囫囵吞枣地读;极个别的,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到街头小摊寻求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的书刊报纸,使课外阅读误入歧途。

……

由此可见,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阅读积累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见解颇深: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其实这两方面互为依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群体四五十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唯一导师。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一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等,二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他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更不讲究什么“深细透”的语法,他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言语“例子”!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非“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大海!

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读”这一语言积累的根本环节,学生怎能听得懂、讲得清、写得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又哪来“厚积薄发”呢?

三、阅读拓展培植精神

前面谈到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本。而语言其实就是人本身,语言就是世界本身,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语文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本身就是训练精神!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

优秀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万卷,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还有灵魂。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读钱钟书体味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书如圣水,洗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双眸更加澄澈明净,看的见更加深邃辽远的空间。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静静的躲在薄薄的纸页背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仿佛在倾诉,也在倾听。透过那些似曾相识的快乐与忧伤,透过那些朴素或华丽的文字,感觉自己被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书是心灵的慰籍,灵魂的傍依。当然语文教材也发挥着很好的德育功能,但总是有局限。教材既要相对稳定就免不了滞后性,篇幅所限也容不得长篇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这些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也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来关注课外阅读,就应该特别强调阅读空间的自由性与广泛性,重视人性化的阅读。

四、阅读落实实践反思

(一)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高一备课组将调查情况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设想反馈到学校,很快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首先,将“课外阅读”列入05级课程之中,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在图书馆增设了语文课外阅读专用阅览室。第三,针对学校馆藏书籍陈旧过时的状况,学校专向拨款购置了一批时新书籍。第四,教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上网电子阅览或图书阅览。硬件设施的创设不仅满足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购课外书籍(部分)学生踊跃借书

学生课外书籍阅读学生电子阅览

(二)组织发动,大力宣传。

我们大力鼓吹:“如果你不想当‘乡巴佬’,那就和我们一起阅读吧。”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所说的一样,我们始终坚持做一件事,即让学生明确:除了做好自己的功课外,多读些课外书,可以让自己终生受益,书会影响人的情趣,扩展人的心胸,使我们懂得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培养欣赏人类丰厚的文化的能力。这样,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懂得学习的人。

(三)汇集图书,随时阅读。

学生已认识到课外阅读重要性,但是,单单凭一个语文图书阅览室,一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就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了吗?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于是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就地取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地保证了阅读资料的来源:

1.除了课程安排外,充分利用中午空余时间,开放图书馆语文阅览室,既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明显减少学生四处游逛的安全隐患。虽然馆小书少,但在教师有组织的利用下,每天中午阅览室内座无虚席。让学生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既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汲取了知识的琼浆。

2.充分利用学校的旧报纸,变废为宝。学校的报纸种类较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教育报》、《文汇报》、《南湖晚报》等等。我定时、定量地将借来的旧报纸发放给学生,并在两个班级间交流。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集资以小组为单位征订报纸一份。我向学生推荐了《环球时报》、《杂文报》、《语文报》、《中国简报》、《文摘报》、《报刊文摘》、《参考消息》等等。这样,学生能“快捷”地从这一“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途径一是动员学生向家长宣传我们所开展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将闲置在家的图书汇集到班里(所有权不变);途径二是我主动将家藏书籍贡献出来。教师贡献书籍给学生,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途径三是学生出资购置部分书籍。如此三管齐下,先办起班级图书箱或班级阅览角,并少量收费(事先与学生讨论沟通),学生代表负责登记保管。买学生喜爱的书籍(此过程教师坚决不碰“一分”钱,全程学生管理),增加了书籍量,几乎每天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课外书、一份报纸,学生如置身书的花丛,成为了“花丛”里快乐的“蜜蜂”。

4.引导阅读练习册《沙场点兵》中的“课外阅读能力训练”题,不仅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更能培养读书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进行语言信息的积累。

5、备课组教师团结合作,把平时看到的时文美文印发给学生阅读。

……

班级课外书籍登记册班级图书借阅情况登记

班级图书目录班级图书箱(部分图书)

这样,我们虽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拥有优越的阅读环境,但师生们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人为地创造了“知识百花园”,让心灵有了放飞的广阔天地。

(四)读写互动,相得益彰。

上网阅览的最大弊端就是“垃圾文化”对学生的侵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次电子阅览我都预先给学生布置专题研读,专题研读主要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如学习《胡同文化》后提供网站:\bjview\,研读主题是“你如何看待‘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与‘发展现代文明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习《‹呐喊›自序》后,提供“鲁迅专栏”的网址,来个“鲁迅专题研读”;学习《勾践灭吴》后,研读主题确定为“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等等。有的专题研读一节课是不够的,只要学生有兴趣,可以三到四节阅读课都研读同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研读结束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互相交流后,完成阅读感悟文章一篇。

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本

请看学生专题阅读“我心中的陶渊明”的写作片断:

例1:《心为形役》

当心自由如一只风筝在晴日风中飞舞,攥住那根线的始终是陶渊明自己。古往今来的文人都是哀怨的。忧虑是一种苦,束缚着文人的心。陶渊明深受庄子影响,站在宇宙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忧。他就这样忧虑着,其实是一种自我超脱。也是为一个文人莫大的悲哀!陶潜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油脂,做柱生蠹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潜只字未提官场的纷争,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官场的不满和鄙弃。但离开官场,便再无展示自己的平台,才华将被埋没,怀才不遇给陶潜带来疼痛。因对官场的鄙弃但又希望体现自身价值的这组矛盾同样给陶潜带来疼痛。尽管陶潜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依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

例2:《悠中有忧》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

类似这样的文字在学生那里有很多。这些丰富的阅读感悟是很难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所以有效的开展网上专题研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经验,更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多角度解读。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抒写出一篇篇亮丽的文章,这时需要的是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沟通的平台。于是我把这些随感编辑成册,学生命名为《畅想集》。一年多来汇编成集的已有13册。学生不但爱读课外书籍,也爱读他们自己的《畅想集》,更喜人的是他们对写作的态度由原来的畏惧厌烦转向了兴趣。

学生作文集——《畅想集》

(五)实践反思,贵在坚持。

一年来,语文教学活动不再囹圄于教科书上相关文章的填鸭式教学,坚持引导和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与习惯,让学生通过富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阅读活动,了解到学校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独特的精神体验,更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迪,促使了学生能力的自我发展。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学生与文本间对话的加强,也使原本刻板呆滞的课堂日趋轻松、活跃、和谐,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

但是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激发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资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为此,我预想今后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有一定梯度性的语文活动,作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加油站”,让各类学生时时保持一种新鲜感、趣味感。例如发动组织阅读卡、墙报、手抄报等阅读活动的成果评比、举办各项比赛等。

2.点面结合。教师还要认真及时地做好反馈、矫正工作,进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进取,不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面上,肯定成绩,指出倾向性问题,提出矫正意见;点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而异。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同学加以扶植,使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做得不够的则充分理解、尊重他们,以勉励为主。“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他们敢于参与,便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即使做得不尽人意,也应从形式上,内容上或思维上予以充分肯定,使他们从心理低谷中走出来。总之,最终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读有所得,形成一股浓郁的阅读气氛,这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3.教师参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学生也可成为我师。在语文活动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仅仅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更是一名阅读的参与者。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师生也就容易沟通,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语文活动中也应像学生那样,坚持到位,并取学生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教学相长”,认真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避免那种在学生面前不敢读、不敢写的尴尬场面。

当我再度手捧《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赫然入目,我感慨万千: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情感体验,指导自主阅读”的路子是走对了。但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我更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我还将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坚持进行以“课外阅读”为主线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是一只船上的两支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支桨缺一不可。一桨用力,一桨不用力;或者一桨划得有力,一桨放任自流,船都难以保持正确的航向。让我们协调地荡起双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之船才能端正航向,破浪前进。

参考资料:

1、《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课外范文篇9

一、师生要重视学习课外读物系列丛书。

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五年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95万字,而目前我们语文课本中的阅读量,是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其次,学生平时对课外书的选择还缺少一定的鉴别能力,更何况各种青少年读物良莠不齐,难免搞浑了学生的头脑,因而向学生推荐这样一套与课本相配套的课外读物是很有益处的。可是经过调查,有的教师对课外阅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把语文课上好就可以了,其实这些教师不明白:学生大量的、有益的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成绩是有利无弊的。学生的言行受教师的影响,教师不重视,学生大多也不去看课外阅读书,少数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已自学了全册,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再自学,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要从教师开始重视起来,那么才能够带动学生,认真读好这套课外阅读书。

二、固定阅读课的时间,保证阅读课的质量。

因课外阅读书都与教材相配套,因而教师用之相当方便,既能巩固课内相关知识,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被语文课所替代,教师可以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为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课时较松的时候可以放在语文课上,课时紧,则可以放在晚自习上,还可以放在早读课上。有的学校已把阅读课作为课程之一纳入课程表,这样学生阅读的时间就得到充分的保证。有了阅读的时间,教师就可以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指导,保证阅读的质量。

三、采用多种形式,学习课外读物。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习课外读物的积极性。

1.读一读: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与第五册的课文《找骆驼》相配套的课外阅读《贝都印人的远见》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我们也可以采用教学《找骆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贝都印人何以在没有看见阿拉伯人和他的骆驼的情况下,详细说出他们的样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演一演:

课外读物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低年级学生课外读物中儿歌与童话故事比较多,儿歌读来琅琅上口,易于学生的背诵,教育可以选取几首儿歌,让学生背熟,如一年级课文中的《别说我小》就是一首寓思想教育于一体的儿歌,在两分钟预备铃时,让学生边做表演动作,边背诵。对于童话故事,我们可以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再现故事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结尾进行想像设计,对表演出色或想象合理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让他们在队会上表演,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对所学的内容多读多练,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3.设悬念:

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大多以历史小故事或微型小说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之前,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故事,讲述故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来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如:第十册中的《朱军长救孩子》一课,老师可以讲述课文第一节的内容:“朱军长带着部队行军,忽然听到孩子哭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奇怪,哭声又没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设置悬念,学生心中充满了好奇,这时再让学生自己来阅读,找出答案,解开这个疑惑。

(二)讲究方法,统领单元,指导自学。

阅读课是为语文课服务的,是语文课在课外的延伸,课上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毕竟不多,因而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动脑筋。

1.抓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

《手术台上的指示》是一篇讲读课文,介绍了总理在手术台上不忘广大矿工健康的感人事例,要求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从而激发对总理的敬爱与缅怀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们通过抓关键句,即总理在手术台上的指示这句话来进行教学。在课外阅读的课文配读中,安排了《“今天该我为你们服务了”》、《在招待所里》、《少奇同志的“请”字》这三篇课文,分别讴歌了、和刘少奇这三位革命领袖的事迹,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最能反映人物品德的关键句,来理解课文。

2.选取典型课文,突破重点、难点:

第六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训练重点是概括段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段意具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语文课本中的两篇课文之外,我们也可以在课外阅读书中选取典型课文,进行概括段意的训练。如:与本单元配套的读物《卧狮》,按先总后分,从头到尾的顺序,介绍了工艺品一头卧狮的样子。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本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指导学生集体概括出第二节段意。通过自读,概括出第三节与第四节的段意。我们可以把语文课本中训练的重点,在课外读物中进行强化训练,以突破重点与难点,让课外阅读书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小帮手”。

(三)对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课外读物中的“课文配套”大多都有阅读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自学或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如果小组评议结果不同时,可以把几种不同的看法从黑板报等专栏中反映出来,也可以在班中进行辩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第十册一个故事一个谜《五束玫瑰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动脑筋想一想,每一个小姑娘手上的花束中,各种颜色的花有多少朵?这是一个智力型的题目,学生回答的答案有好几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品词品句,理解意思,结果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迪,思考问题日臻完善,这样对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好处。

(四)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为己所用。

让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在摘录词语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归类,如景物描写(山、水、雨、雪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读得仔细,又能从中体会到好词佳句的作用,更能为自己所用。把这些好词佳句恰如其分地用到文章中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学会积累,并养成习惯,那将受益无穷。

(五)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

在课外阅读书中,有不少谜语故事,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有的谜语好几则讲的是同一样事物,这就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同类事物可以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绘,还有的事物样子虽然相似,但要抓住其不同之处才能区别它们。比如,第四册课外阅读物中有一则谜语:

长长的身子,细细的肠子,帮你画画写字,长子变成矮子。(打一文化用品)

学生马上就可以猜出谜底是铅笔,请看学生根据这则谜语编写的另一则谜语:

课外范文篇10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是常以“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工作者。我也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我们对05级新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05级新生课外书拥有情况调查

类别作文选文学类书刊中外名著娱乐类书刊

拥有本数32611362386

人均(总410人)0.80.270.150.94

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二)、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

(三)、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四)、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即使有,人均占有率也极低;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放图书馆。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所以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致使学生出现了课外阅读半饥半饱的现状。

(五)、虽然一部分学生有阅读热情,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有的饥不择食,良莠不辨,不管对身心健康有益与否,只要是书就囫囵吞枣地读;极个别的,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到街头小摊寻求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的书刊报纸,使课外阅读误入歧途。

……

由此可见,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阅读积累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见解颇深: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其实这两方面互为依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群体四五十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唯一导师。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一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等,二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他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更不讲究什么“深细透”的语法,他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言语“例子”!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非“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大海!

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读”这一语言积累的根本环节,学生怎能听得懂、讲得清、写得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又哪来“厚积薄发”呢?

三、阅读拓展培植精神

前面谈到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本。而语言其实就是人本身,语言就是世界本身,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语文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本身就是训练精神!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

优秀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万卷,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还有灵魂。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读钱钟书体味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书如圣水,洗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双眸更加澄澈明净,看的见更加深邃辽远的空间。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静静的躲在薄薄的纸页背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仿佛在倾诉,也在倾听。透过那些似曾相识的快乐与忧伤,透过那些朴素或华丽的文字,感觉自己被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书是心灵的慰籍,灵魂的傍依。当然语文教材也发挥着很好的德育功能,但总是有局限。教材既要相对稳定就免不了滞后性,篇幅所限也容不得长篇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这些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也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来关注课外阅读,就应该特别强调阅读空间的自由性与广泛性,重视人性化的阅读。

四、阅读落实实践反思

(一)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高一备课组将调查情况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设想反馈到学校,很快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首先,将“课外阅读”列入05级课程之中,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在图书馆增设了语文课外阅读专用阅览室。第三,针对学校馆藏书籍陈旧过时的状况,学校专向拨款购置了一批时新书籍。第四,教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上网电子阅览或图书阅览。硬件设施的创设不仅满足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购课外书籍(部分)学生踊跃借书

学生课外书籍阅读学生电子阅览

(二)组织发动,大力宣传。

我们大力鼓吹:“如果你不想当‘乡巴佬’,那就和我们一起阅读吧。”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所说的一样,我们始终坚持做一件事,即让学生明确:除了做好自己的功课外,多读些课外书,可以让自己终生受益,书会影响人的情趣,扩展人的心胸,使我们懂得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培养欣赏人类丰厚的文化的能力。这样,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懂得学习的人。

(三)汇集图书,随时阅读。

学生已认识到课外阅读重要性,但是,单单凭一个语文图书阅览室,一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就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了吗?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于是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就地取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地保证了阅读资料的来源:

1.除了课程安排外,充分利用中午空余时间,开放图书馆语文阅览室,既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明显减少学生四处游逛的安全隐患。虽然馆小书少,但在教师有组织的利用下,每天中午阅览室内座无虚席。让学生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既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汲取了知识的琼浆。

2.充分利用学校的旧报纸,变废为宝。学校的报纸种类较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教育报》、《文汇报》、《南湖晚报》等等。我定时、定量地将借来的旧报纸发放给学生,并在两个班级间交流。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集资以小组为单位征订报纸一份。我向学生推荐了《环球时报》、《杂文报》、《语文报》、《中国简报》、《文摘报》、《报刊文摘》、《参考消息》等等。这样,学生能“快捷”地从这一“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途径一是动员学生向家长宣传我们所开展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将闲置在家的图书汇集到班里(所有权不变);途径二是我主动将家藏书籍贡献出来。教师贡献书籍给学生,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途径三是学生出资购置部分书籍。如此三管齐下,先办起班级图书箱或班级阅览角,并少量收费(事先与学生讨论沟通),学生代表负责登记保管。买学生喜爱的书籍(此过程教师坚决不碰“一分”钱,全程学生管理),增加了书籍量,几乎每天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课外书、一份报纸,学生如置身书的花丛,成为了“花丛”里快乐的“蜜蜂”。

4.引导阅读练习册《沙场点兵》中的“课外阅读能力训练”题,不仅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更能培养读书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进行语言信息的积累。

5、备课组教师团结合作,把平时看到的时文美文印发给学生阅读。

……

班级课外书籍登记册班级图书借阅情况登记

班级图书目录班级图书箱(部分图书)

这样,我们虽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拥有优越的阅读环境,但师生们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人为地创造了“知识百花园”,让心灵有了放飞的广阔天地。

(四)读写互动,相得益彰。

上网阅览的最大弊端就是“垃圾文化”对学生的侵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次电子阅览我都预先给学生布置专题研读,专题研读主要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如学习《胡同文化》后提供网站:\bjview\,研读主题是“你如何看待‘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与‘发展现代文明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习《‹呐喊›自序》后,提供“鲁迅专栏”的网址,来个“鲁迅专题研读”;学习《勾践灭吴》后,研读主题确定为“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等等。有的专题研读一节课是不够的,只要学生有兴趣,可以三到四节阅读课都研读同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研读结束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互相交流后,完成阅读感悟文章一篇。

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本

请看学生专题阅读“我心中的陶渊明”的写作片断:

例1:《心为形役》

当心自由如一只风筝在晴日风中飞舞,攥住那根线的始终是陶渊明自己。古往今来的文人都是哀怨的。忧虑是一种苦,束缚着文人的心。陶渊明深受庄子影响,站在宇宙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忧。他就这样忧虑着,其实是一种自我超脱。也是为一个文人莫大的悲哀!陶潜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油脂,做柱生蠹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潜只字未提官场的纷争,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官场的不满和鄙弃。但离开官场,便再无展示自己的平台,才华将被埋没,怀才不遇给陶潜带来疼痛。因对官场的鄙弃但又希望体现自身价值的这组矛盾同样给陶潜带来疼痛。尽管陶潜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依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

例2:《悠中有忧》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

类似这样的文字在学生那里有很多。这些丰富的阅读感悟是很难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所以有效的开展网上专题研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经验,更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多角度解读。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抒写出一篇篇亮丽的文章,这时需要的是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沟通的平台。于是我把这些随感编辑成册,学生命名为《畅想集》。一年多来汇编成集的已有13册。学生不但爱读课外书籍,也爱读他们自己的《畅想集》,更喜人的是他们对写作的态度由原来的畏惧厌烦转向了兴趣。

学生作文集——《畅想集》

(五)实践反思,贵在坚持。

一年来,语文教学活动不再囹圄于教科书上相关文章的填鸭式教学,坚持引导和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与习惯,让学生通过富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阅读活动,了解到学校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独特的精神体验,更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迪,促使了学生能力的自我发展。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学生与文本间对话的加强,也使原本刻板呆滞的课堂日趋轻松、活跃、和谐,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

但是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激发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资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为此,我预想今后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有一定梯度性的语文活动,作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加油站”,让各类学生时时保持一种新鲜感、趣味感。例如发动组织阅读卡、墙报、手抄报等阅读活动的成果评比、举办各项比赛等。

2.点面结合。教师还要认真及时地做好反馈、矫正工作,进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进取,不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面上,肯定成绩,指出倾向性问题,提出矫正意见;点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而异。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同学加以扶植,使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做得不够的则充分理解、尊重他们,以勉励为主。“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他们敢于参与,便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即使做得不尽人意,也应从形式上,内容上或思维上予以充分肯定,使他们从心理低谷中走出来。总之,最终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读有所得,形成一股浓郁的阅读气氛,这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3.教师参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学生也可成为我师。在语文活动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仅仅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更是一名阅读的参与者。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师生也就容易沟通,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语文活动中也应像学生那样,坚持到位,并取学生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教学相长”,认真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避免那种在学生面前不敢读、不敢写的尴尬场面。

当我再度手捧《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赫然入目,我感慨万千: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情感体验,指导自主阅读”的路子是走对了。但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我更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我还将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坚持进行以“课外阅读”为主线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是一只船上的两支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支桨缺一不可。一桨用力,一桨不用力;或者一桨划得有力,一桨放任自流,船都难以保持正确的航向。让我们协调地荡起双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之船才能端正航向,破浪前进。

参考资料:

1、《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2、《中国语文教学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教育论纲》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