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练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1:51:48

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范文篇1

课外练笔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限制,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在家庭、校园还是街头、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因所记的均是所见所闻,抒发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因而不会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相反,或饱蘸激情一抒到底,或感慨万端欲收不能。再则,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加重,而课外练笔短小随意的特点正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表现出想脱离父母、教师而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思考人生、社会,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总希望找到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课外练笔无形中为他们提供了说看法、道疑惑、抒感受的一方阵地,久而久之,不仅锻炼了他们对生活的捕捉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形成的对社会生活深入洞察的认识能力,加强了对是非真伪的辨别能力。另外,学生平日里所碰到的名言警句、风俗民情、优美佳段,也可储存在练笔本里,分门归类,以备作文时信手拈来,真可谓占领课外练笔一方阵地,学生则情有所依,思有所凭,难怪备受学生们的青睐。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源泉,?积累生活,?可以采取日记式。老舍先生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这不正说明了日积月累的重要。只有持之以恒,才会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村,也才会提高表达能力。当然,一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因而还需要知识储备,这知识积累也可以说是写作的第二源泉。同学们可以摘抄,如读书或谈话中碰到的生癖词悟、名言警句、催人上迸的事例、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句子、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等。可以写札写,如在阅读书报时,或有感记下自己真实感受、心得、创见和质疑,也可以写短评,就某事或某些言论谈感想,抒情怀,说体会。另外也可采用剪贴的形式或记下某刊物及刊号和名称等等。

凡事有张有驰,练笔也需要随意与定向的训练配合。即教师在教导学生练笔训练时,根据教学流程需要,配合单元教学,提出一些训练要求,如为配合教学要求学生写人物形象评析、影评及读后感,或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作定向分析探索。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养成习惯的培养,多方引导鼓励(向全班推荐优秀习作,学习园中张贴,给予适时的评语交流等),或由练笔引发讨论,进行课堂作文训练,相辅相成,收到一石双鸟之功效。

“磨刀不误砍柴工”,天长日久地积累素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作文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动笔之时自然水到渠成。

课外练笔范文篇2

课外练笔之于中学作文教学的作用,不可低估。下文拟就此略作展开,以透视其特征和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

一、启开心灵,抒写真情实感

课外练笔的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材料真,二为感情真。材料真,就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所见所闻;感情真,就要求学生情有所依,思有所凭。老舍老生曾告诫初学写作者“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这实在向人们道出了写作的诀窍,写真实生活,不掺杂水分,更不无病呻吟,这既符合练笔的写作要求,又指出了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途径。

二、纵横捭阖,体式开放自如

与课堂作文训练不同,课外练笔大都在写作者的自主意识下进行,而较少受各种清规戒律的约束,因而这种自我训练的写作体式在很大程度上捭阖自如,灵活丰富。

所谓“灵活丰富”,是指主体写作行为不受时空的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的限制,甚至写作思想亦不必受课堂作文训练左右;无论是家庭、校园,甚至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也无论是情调高亢的或是抑郁悱恻的,都可反映在写作行为之中。因此,写作时空的灵活、写作题材的灵活以及写作思想的灵活,构成了课外练笔这种作文训练式样的独特体貌,亦是练笔写作时有精品的根本原因。

所谓“捭阖自如”,主要指练笔形式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总是相对于课堂训练方法或指定的表现形式而言的。课堂作文训练总要体现出常规作文训练的若干特点,如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以及组织学生编写提纲或引发讨论等。练笔则不同,它或段、或篇、或议或叙,随感而发,缘情而述。写作中,或搜寻素材,或实地观察;或一挥而就,或搁置数日后方提笔缀文。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它们或日记,或随感、或小品、或短札;或饱蘸激情,一抒到底,或感慨万端,欲收不能。总之,离开了课堂训练方式的支配和约束,反而带来了练笔写作的丰富多彩和盎然生机。

三、野马放缰,思维恣意驰骋

君不见,课外练笔以其格调的清新,思维的潇洒,运作的灵活独放异彩,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特区”而倍受青睐。究其缘,盖在于“放脑”,即写作思维的灵活自由使然,那么,这种“放脑”式的写作思维有何特征呢?笔者认为,其特征有三:

其一,指向性。指令的发出者为写作主体,而非教师或某种外来的要求。因而这种写作心理如叶老所言“是发表的欲望”,故尔主体写作的内驱力是相当富足的。练笔思维的指向性呈两种形态,一为写作者为着主观上思考或探索的需要,留心观察客观生活,精于提炼目标信息,工于穿插、剪裁、缝合既得信息材料,其练笔写作行为始终受既定的思维指向的调控。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明显地呈现出脱离父母教师的态势,而表现出独立的自主意识。因而心理学家把人的这一时期称为人生第二次“断乳”,即心理断乳。在这种心理制导下,他们更多地思考人生、社会,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并企求寻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因此,他们不仅关注“孤独”、“潇洒”的内涵,也对“臭氧层的破坏”、“社会腐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索志向,反映在练笔中,便鲜明地折射出定向思维和深入探索的心理意向。这种练笔思维往往使主体对生活具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力,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深入体察和洞悉其本质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即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写作主体的显意识区域和潜意识区域同时发挥巨大作用。

指向性思维的第二种形态,表现为写作作者接受某一任务后,围绕中心论题,观察思考、搜集材料,提炼总括的定向思维特征。所谓“接受任务”,指的是在练笔训练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提出的某些训练要求,如为配合教学提出的剧评、影评,人物形象评析或某部书的读后感,也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作定向分析探索。所有这些,并非由写作者本身萌发欲望的写作行为,作为课外练笔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思维特征也体现出定向性,从而使写作者专注于某一论题或某一社会热点而深入思考探索,洞悉其本质至直至产生慧眼独具的创造性发现。

其二,随意性。思维的随意性即表现在练笔过程中,写作者的思维不受来自于他人的指令、任务和约束的限制,不受题材、时空的捆缚,亦不必受文章结构形式的制约。思之所之,或感或悟,或叙或议,极思维之驰骋,形文章于笔端,其可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在这种思维制导下,写作者真正做到了放脑。例如,同样描写高一军训生活,写作思维的触角和形式却迥然不同,有整体速写,有个体特写;有心理透视,有以貌传神;有一篇而言已尽,有多篇而言未终。有一位同学,接连写下“哨声中的期待”、“汗雨中的情怀”、“笑迎骄阳”、“凯旋”等系列短篇,各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既显示了同学们写作思维的灵活自如,又显示了练笔“有内容,重资源”这一鲜明特色。

其三,跳跃性。思维的跳跃性即指写作过程中主体写作行为不受一时一地或一事一人的限制,且大都表现出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这种思维是由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往往在较短时间内由于兴趣的转移和新的因素的刺激而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如果写作意识不强,这些感受可能一闪即逝。而有心的同学,则善于捕捉这些有价值的思考。反映在写作中,主体写作行为往往是非连贯性的,而写出的短文却往往是寓意深刻或意味隽永的。当然,这种思维的跳跃性并不会导致文章的支离破碎,它只是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及时的捕捉以及联想的丰富的写作思维及技能的物化反映,在自成一体的文章中,无论是片断,抑或篇章,文章材料的组织以及语言的锤炼等不仅不会带有斧凿粗糙的痕迹,相反地,往往还会闪现智慧的灵光。

四、短小随意,适应时代需求

现代社会生活的旋律,总在追求“短平快”,正因为此,人们的步子迈快了,节奏紧张了,效率也相应地提高了。而教育,这块顽固的堡垒总还在踱着自己的方步。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核心实质就是教育要高效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探索。而我们的练笔写作,以其短小随意的特点,正较好地体现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同样是思维训练,练笔可以把思维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随意自如,不受外力制约;同样是观察训练;练笔更偏重实践,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样是一篇文章,练笔可以随意驰骋,或长或短,言尽而终。所有这些,既显示了课外练笔有着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紧张,学生的学习负担随之加重。如果放弃或漠视短小有效的课外练笔训练,而完全代之以课堂作文训练,除会失去如上述所说练笔的有效作用外,势必会使作文教学单一机械。如此,“缠脑”一说恐怕也就会无懈可击了。

如上所述,课外练笔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正如母体上的一枝旁逸的虬枝,既古朴遒劲,又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同时,由于练笔的自身特性,因而在教学上也就有别于课堂作文训练。笔者在教学中总坚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即:激发写作热情,倾吐真情实感;捕捉采集感悟,厚积生活储备。基于此,在练笔教学中,常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养成习惯。即让学生持之以恒,不间断,上文已经指出课外练笔是写作者自觉的写作行为,唯其自觉,这种写作才有存在的价值。魏书生先生要求学生坚持每日一记,这种做法的合理内核即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引导鼓励。这是促使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得以养成的必要保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课堂推荐。即利用课堂讲评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推荐评析优秀习作,以达到鼓励的目的。

2.巡回展示。即集中优秀练笔,辑成一集,定期或不定期在班级中传阅,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评语交流。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十分看重这种交流,这不仅是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也是师生心的交流,尤其对学生的写作热情、兴趣等非智能因素的形式和导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外练笔范文篇3

课外练笔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限制,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在家庭、校园还是街头、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因所记的均是所见所闻,抒发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因而不会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相反,或饱蘸激情一抒到底,或感慨万端欲收不能。再则,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加重,而课外练笔短小随意的特点正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表现出想脱离父母、教师而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思考人生、社会,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总希望找到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课外练笔无形中为他们提供了说看法、道疑惑、抒感受的一方阵地,久而久之,不仅锻炼了他们对生活的捕捉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形成的对社会生活深入洞察的认识能力,加强了对是非真伪的辨别能力。另外,学生平日里所碰到的名言警句、风俗民情、优美佳段,也可储存在练笔本里,分门归类,以备作文时信手拈来,真可谓占领课外练笔一方阵地,学生则情有所依,思有所凭,难怪备受学生们的青睐。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源泉,?积累生活,?可以采取日记式。老舍先生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这不正说明了日积月累的重要。只有持之以恒,才会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村,也才会提高表达能力。当然,一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因而还需要知识储备,这知识积累也可以说是写作的第二源泉。同学们可以摘抄,如读书或谈话中碰到的生癖词悟、名言警句、催人上迸的事例、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句子、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等。可以写札写,如在阅读书报时,或有感记下自己真实感受、心得、创见和质疑,也可以写短评,就某事或某些言论谈感想,抒情怀,说体会。另外也可采用剪贴的形式或记下某刊物及刊号和名称等等。

凡事有张有驰,练笔也需要随意与定向的训练配合。即教师在教导学生练笔训练时,根据教学流程需要,配合单元教学,提出一些训练要求,如为配合教学要求学生写人物形象评析、影评及读后感,或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作定向分析探索。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养成习惯的培养,多方引导鼓励(向全班推荐优秀习作,学习园中张贴,给予适时的评语交流等),或由练笔引发讨论,进行课堂作文训练,相辅相成,收到一石双鸟之功效。

“磨刀不误砍柴工”,天长日久地积累素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作文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动笔之时自然水到渠成。

课外练笔范文篇4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生活是人生的一本大教科书,其内容有无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可是有的学生总是埋怨学校生活的贫乏单调,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觉得作文难,怎么办?宋代的谢枋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初入细,由俗入雅,由豪荡而纯粹。”这样就能“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不见文之雅,心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矣。”据此,我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学生,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向生活和报刊时文要文章,向多记快写要能力,放手摘,放心学,放胆想,自由练笔。为此,我开放了“六大自由”:一是摘记和练笔自由,二是摘抄内容和命题自由,三是体裁自由,四是选材自由,五是摘法写法自由,六是篇幅长短自由。这“六大自由”的开放,就像为学生开启了紧闭多年的大门,一个崭新的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阅读欣赏课上,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空前的激发,许多同学明确了自己阅读意识的指向,并分类展开了课外阅读摘记和练笔工作。大多数同学较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摘记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涉猎性阅读摘记,其特点是在阅读数量上“多多益善”,不分中外古今;在阅读质量上“不求甚解”;方法可“一目十行”;然后记下“总体感悟”和捕捉到的有用信息,俗语“看报看题,读书读皮”之说,就是这种阅读摘记的形象表述。第二类是积累性阅读摘记,对于一些经典性著作、工具书和资料性期刊等,阅读时及时做好摘记,对充实知识仓库是大有益的,我国古人极其看重“积学以储室。”第三类是借鉴性阅读摘记,事实上,创作得力阅读的例子并不鲜见,侯方域的《马伶传》有明显师承司马迁的《史记》印迹,林语堂直言不讳地承认他的《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借鉴——自然非机械地承袭,而是活化出新,因此,借鉴性阅读摘记,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对此了空前的热情,受益颇丰。

二、坚持定向引导——调控

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课外阅读摘记和练笔的兴趣盎然,许多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尽情地寻宝探幽,如痴如醉,此时,我又因势利导,及时对课外摘记和练笔进行定向引导和科学调控。

首先,我根据课题组的总体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了学期的“训练目标树”,发给学生,使学生读有方向,摘有重点,练有目标。接着我又仿照统考计分形式,引进“三制”(积分制、达标制、验收制)考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摘记和练笔的欲望。所谓“积分制”,即每天以10分制记分,学生每摘(写)一篇得一个积分,多摘多得分。“达标制”是指开学初由学生讨论出全班的达标指数,每个学生以此为据制定达标指数。“验收制”是指中心学习小组的普查和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结合每周定题定时定要求完成的小作评选,时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上,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课外阅读的两方面能力,以更好做好摘记和练笔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对生活和报刊时文的悟性,提高意会和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我让学生在摘记本中开设了“七日断想”、“我手写我心”等栏目,要求他们从日常的普通现象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前者是对事物内核的提取和抽象,后者是合乎逻辑的类推和引申。我还要求学生在摘记中开辟“一名话评点”,让学生对所摘抄的佳句进行评价,这为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内省力。随着学生认识领域和阅读领域的扩大,他们的感觉愈益灵敏丰富,摘记本成了他观照自我和社会的万花筒。那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捕捉到精彩时文,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心之所感,对写作有如鱼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摘记内容空洞苍白,其实,倒不是他们在阅读中缺乏感知和体验,而是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所以,平时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我内省力的培养。我要求学生一是带着感情和想象去阅读,二是用陌生和审视的眼光去观照周围的事事人人,三是经常换位思考。我还告诉学生:深刻的思想,真正的感动常常不是来自自觉,多数是在无意间出现,问题就在于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感觉世界的不速之客,无论观察生活还是阅读报刊文章都应如此。

三、抓住讲评环节——提高

学生在摘记和练笔中固然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但也常常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热情的低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抓住讲评环节,并首先注意从理性的高度提高学生对生活自身的认识。在讲评过程中,我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深究生活现象,洞悉事物内蕴。在讲《药》时,曾有同学摘记练笔中写到现在街头围观情况,表示对这一现象不满。我引导他们区别两类看客的心态的不同,让他们从心理、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经讨论,他们提高了认识,认为这种现象与人们的从众心理、文化素养差和缺乏时间观念、生活节奏慢有关,学生由此而懂得了应该努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来。

二是在讲评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某些现象,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分析。前一段时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琼瑶、岑凯伦、席慕蓉热,学生的摘记中有关她们的介绍和读后文章多起来,有些同学青春的心由此而躁动不安。这些在摘记和练笔时有表露,他们对此也惊恐,不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这是常见的青少年“情绪病”。我认为,仅仅是一般劝慰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当他们的心理医生,除矫正了课外摘记和练笔的航盘外,我和他们认真分析了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建议他们培养某种爱好,转换阅读兴趣,开拓生活领域,几周后,这种“情绪流”从学生摘记和练笔中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一些春风扑面,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报刊美文以及他们十八岁真情的自然流露。

课外练笔范文篇5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生活是人生的一本大教科书,其内容有无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可是有的学生总是埋怨学校生活的贫乏单调,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觉得作文难,怎么办?宋代的谢枋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初入细,由俗入雅,由豪荡而纯粹。”这样就能“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不见文之雅,心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矣。”据此,我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学生,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向生活和报刊时文要文章,向多记快写要能力,放手摘,放心学,放胆想,自由练笔。为此,我开放了“六大自由”:一是摘记和练笔自由,二是摘抄内容和命题自由,三是体裁自由,四是选材自由,五是摘法写法自由,六是篇幅长短自由。这“六大自由”的开放,就像为学生开启了紧闭多年的大门,一个崭新的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阅读欣赏课上,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空前的激发,许多同学明确了自己阅读意识的指向,并分类展开了课外阅读摘记和练笔工作。大多数同学较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摘记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涉猎性阅读摘记,其特点是在阅读数量上“多多益善”,不分中外古今;在阅读质量上“不求甚解”;方法可“一目十行”;然后记下“总体感悟”和捕捉到的有用信息,俗语“看报看题,读书读皮”之说,就是这种阅读摘记的形象表述。第二类是积累性阅读摘记,对于一些经典性著作、工具书和资料性期刊等,阅读时及时做好摘记,对充实知识仓库是大有益的,我国古人极其看重“积学以储室。”第三类是借鉴性阅读摘记,事实上,创作得力阅读的例子并不鲜见,侯方域的《马伶传》有明显师承司马迁的《史记》印迹,林语堂直言不讳地承认他的《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借鉴——自然非机械地承袭,而是活化出新,因此,借鉴性阅读摘记,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对此了空前的热情,受益颇丰。

二、坚持定向引导——调控

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课外阅读摘记和练笔的兴趣盎然,许多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尽情地寻宝探幽,如痴如醉,此时,我又因势利导,及时对课外摘记和练笔进行定向引导和科学调控。

首先,我根据课题组的总体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了学期的“训练目标树”,发给学生,使学生读有方向,摘有重点,练有目标。接着我又仿照统考计分形式,引进“三制”(积分制、达标制、验收制)考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摘记和练笔的欲望。所谓“积分制”,即每天以10分制记分,学生每摘(写)一篇得一个积分,多摘多得分。“达标制”是指开学初由学生讨论出全班的达标指数,每个学生以此为据制定达标指数。“验收制”是指中心学习小组的普查和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结合每周定题定时定要求完成的小作评选,时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上,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课外阅读的两方面能力,以更好做好摘记和练笔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对生活和报刊时文的悟性,提高意会和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我让学生在摘记本中开设了“七日断想”、“我手写我心”等栏目,要求他们从日常的普通现象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前者是对事物内核的提取和抽象,后者是合乎逻辑的类推和引申。我还要求学生在摘记中开辟“一名话评点”,让学生对所摘抄的佳句进行评价,这为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内省力。随着学生认识领域和阅读领域的扩大,他们的感觉愈益灵敏丰富,摘记本成了他观照自我和社会的万花筒。那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捕捉到精彩时文,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心之所感,对写作有如鱼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摘记内容空洞苍白,其实,倒不是他们在阅读中缺乏感知和体验,而是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所以,平时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我内省力的培养。我要求学生一是带着感情和想象去阅读,二是用陌生和审视的眼光去观照周围的事事人人,三是经常换位思考。我还告诉学生:深刻的思想,真正的感动常常不是来自自觉,多数是在无意间出现,问题就在于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感觉世界的不速之客,无论观察生活还是阅读报刊文章都应如此。

三、抓住讲评环节——提高

学生在摘记和练笔中固然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但也常常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热情的低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抓住讲评环节,并首先注意从理性的高度提高学生对生活自身的认识。在讲评过程中,我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深究生活现象,洞悉事物内蕴。在讲《药》时,曾有同学摘记练笔中写到现在街头围观情况,表示对这一现象不满。我引导他们区别两类看客的心态的不同,让他们从心理、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经讨论,他们提高了认识,认为这种现象与人们的从众心理、文化素养差和缺乏时间观念、生活节奏慢有关,学生由此而懂得了应该努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来。

二是在讲评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某些现象,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分析。前一段时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琼瑶、岑凯伦、席慕蓉热,学生的摘记中有关她们的介绍和读后文章多起来,有些同学青春的心由此而躁动不安。这些在摘记和练笔时有表露,他们对此也惊恐,不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这是常见的青少年“情绪病”。我认为,仅仅是一般劝慰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当他们的心理医生,除矫正了课外摘记和练笔的航盘外,我和他们认真分析了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建议他们培养某种爱好,转换阅读兴趣,开拓生活领域,几周后,这种“情绪流”从学生摘记和练笔中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一些春风扑面,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报刊美文以及他们十八岁真情的自然流露。

课外练笔范文篇6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应该承认,近年来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外练笔这块荒芜的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从表8可以看出,经常练笔的学生只有36人,占总数的8.8%;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人数较多,占有62.7%;很少写和不写的却有117人,占有28.5%,呈现出头小、中间大、尾巴也不小的态势。我们应大力提倡、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使“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学生向“经常练笔”转化,而不致滑向“很少写”乃至“不写”;使“很少写”和“不写”的向“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甚至“经常练笔”转化,形成人人经常练笔的可喜局面。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浏览后兴之所至写点评语,重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沟通感情;2.

课外练笔范文篇7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表8

(附图{图})

表9

(附图{图})

课外练笔范文篇8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表8

(附图{图})

表9

(附图{图})

课外练笔范文篇9

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分析,一般说学生看到题目,相关的材料呈现于脑际,然后将材料归类疏理,根据题意分清主次,从中立意后决定取舍,形成提纲,才动笔写作。但囿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许多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

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如何帮助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途径予以引导、鼓励。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如《荔枝蜜》一文结尾,作者以“为他人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共同特征,从蜜蜂酿蜜联想到水里农民插秧,还梦见“自己成了一只小蜜蜂”,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有序组织,使文章主题逐步深化。也可由虚到实,由现在到未来,将积累的材料予以创造性想象组合,使文章思路更活跃,开阔,增强表现力。如《井冈翠竹》一文,在叙述三十万根毛竹砍伐后,运用以往积累的材料想象井冈翠竹将要穿云钻雾,走上迢迢征途的情景,突出了井冈山人的新风格和新贡献,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

(1)阅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六、强记积累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元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谈到作文要读韩愈的文章时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所以,应该着力背诵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箫的《菜园小记》、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冈翠竹》、峻青的《秋色赋》等。教师应提倡、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终生享用。此外,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剑”、“千曲”皆靠积累。“观”、“操”概括了积累方式,“千”强调积累的广博;观察、阅读、视听均系“观”类,活动、练笔、强记可属“操”类。当然“观”、“操”均不应截然分开,观中有操(如练笔、强记),练中有观(如活动中观察),但无论“观”、“操”,要达“千”境,主要靠勤,靠学生自觉、主动,而要使“观、操”有效,不成为无用功,全靠教师指导,使学生“观、操”有法、有度,从中把握“观”、“操”规律,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大量积累材料为写作服务,厚积薄发,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课外练笔范文篇10

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分析,一般说学生看到题目,相关的材料呈现于脑际,然后将材料归类疏理,根据题意分清主次,从中立意后决定取舍,形成提纲,才动笔写作。但囿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许多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

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如何帮助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途径予以引导、鼓励。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如《荔枝蜜》一文结尾,作者以“为他人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共同特征,从蜜蜂酿蜜联想到水里农民插秧,还梦见“自己成了一只小蜜蜂”,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有序组织,使文章主题逐步深化。也可由虚到实,由现在到未来,将积累的材料予以创造性想象组合,使文章思路更活跃,开阔,增强表现力。如《井冈翠竹》一文,在叙述三十万根毛竹砍伐后,运用以往积累的材料想象井冈翠竹将要穿云钻雾,走上迢迢征途的情景,突出了井冈山人的新风格和新贡献,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

(1)阅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六、强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