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0:43:16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范文篇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物理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应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问题,找出物理问题背后的规律,将其应用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很多学生即使学习了物理知识,也不知道怎样应用,无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更谈不上将其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了,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物理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在物理教学中组织课外活动。

二、物理课外活动在高中教学中的意义

物理课外活动是课堂的一个重要补充,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模型制作、学科讨论、物理竞赛、现场参观、实验表演,既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理解和复习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又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这是学生在物理理论课堂上无法做到的。因此,物理课外活动也属于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传统物理课堂的一项补充,也是物理理论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对于物理理论的获取主要源于物理教材,但是物理知识的扩展却是来自课外实践。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意识到物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将课堂活动组织好,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亲自参与,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1.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在书本中获取到理论知识之后,只有让他们觉得有用,认为自己的学习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述照相机原理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摄影小组活动中,深刻理解照相机的相关原理;在凸透镜的知识讲解完毕后,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制望远镜;在照明电路的知识学习完毕后,组织学生自己来安装电路。让学生从海量的物理理论知识中了解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强化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仅仅依靠做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创作,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2.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但是有着非常强的动手能力。适宜的课外活动对于前者而言,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后者,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在参与小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之后,学生学习到的会比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要更多,既可以体会到科学家的艰辛,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通过小论文的比赛,学生的现象能力可以很好地被调动起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会被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对物理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体验,如果学生可以将物理学习作为自己的需求,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学生物理学习情感的培养,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高中物理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1.开展讲座活动。讲座是一座熔炉,利用讲座,可以将各类专业知识融入其中,还可以渗透德育内容,灌输学生的物理学习方法。例如,在高一人造卫星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举办讲座,这种讲座具有集中性和主题性的特征,学生听起来感觉趣味十足,很快能集中注意力,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述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穿插关于我国人造卫星发展的成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科学家们鞠躬尽瘁的事例也让学生颇受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讲座的具体形式上,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教授来校指导,也可以邀请本校中层领导、专业教师来开办,在条件允许时,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操办,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物理素养的锻炼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2.举行科技节。科技节是学生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科技节的内容多是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知识讲座、科技电影、知识竞赛、科研单位等活动,丰富科技节的内容与形式。科技节的举办规模适中即可,可以根据主题与时机进行把控;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举办;还可以以年级为单位来举办,这对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在举办主题上,可以针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内容来调节,甚至还能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参与要求,只要是小创作、小发明的内容,都鼓励学生参与。3.组建科技小组。科技小组的类型是非常多样的,常见的多采用如下几个类型:无线电小组:小组成员控制在10人左右为宜,小组成员除了要接受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开展实践,各个小组要提前准备好器材和工具,如剪刀、万用表、螺丝刀、电烙铁、钳子等,由于这些器材属于易耗品,因此,学校需要补贴一定的经费。无线电小组活动的开展需要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也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因此,在组织这一活动时,要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保证活动的成功。如在收音机的调试中,需要提前准备好电源、示波器、信号源等,活动内容集中在收音机装配、电路维修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教具制作小组:教具制作小组的组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还能够解决实验室教具短缺的问题。小组成员一般为5~7人,各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来负责辅导,两个星期开展一次,可以制作气压机、小天平、气垫、游标卡尺、电路演示板、静电演示器等。摄影小组:摄影小组成员以15~20人为宜,活动时间限制在一年内,定期来组织摄影讲座,将摄影与美育相结合,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之后,可以在校内举行师生摄影大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条件许可时,可以开展平抛运动摄影、自由落体运动摄影等。当然,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张,不应该让课外活动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教师要合理引导,避免喧宾夺主。4.开展社会实践。高中生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马上就要步入大学,很快就要进入社会,社会的竞争环境无疑是非常激烈的,教师要适时地推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双休日中走入工厂、农村、街道参与调查活动,自己来完成调查报告。例如,在参与街道摩托车、汽车测速之后,学生们发现,很多汽车和摩托车都存在超速行驶的问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来完成《城市交通事故成因》调查报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在无形中展开了安全教育。在《光缆通信》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街道通讯线路布局调查活动,看看哪些地方通信线路离照明电路近,哪些电路离高压线近,共同完成《通信线路合理化布局》的调查。为了便于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过程控制有据可循,也能使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利用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带来良好的效益。上述能力的获取不是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就能够获取的,而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获得的。5.设计课外小实验在高中物理课本中,除了传统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还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确定了课外小实验,在高中阶段,实验数量稍显不足,为此,需要根据章节内容适当地增加实验项目。在《光的散射》中,可以设置“室内彩虹形成”的小实验;在《电场》中,增加关于“静电屏蔽现象观察”的小实验,根据教材特点,增设课外兴趣小组,每一个小实验,都要求独立设计、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丰富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学生智力开发大有裨益。无论进行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种活动,课外活动的组织者毕竟还是教师,在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不能以我们的思想与看法来决定活动的内容与步骤,这与当前的课改理念是相一致的,必须强化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方面,我们不要纯粹的理论知识,要更多地结合具体的动手操作与发明创造;在活动程序方面,我们不要过多地注重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要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创新意识与研讨素养。

四、结语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举行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将物理知识点与技术、科学、生活、社会密切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创新能力与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外活动的举行意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组织活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忆梦.实验激发思考动力推理提升思维品质——《互感与自感》教学案例分析[J].中学物理,2017(3).

[2]吴新宽.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9).

[3]许亚伟.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8).

[4]邱先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6).

[5]董凯锋.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6).

[6]李容钊.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6).

课外活动范文篇2

一、语文课外活动功能再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教育改革,而课程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各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看,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是当今国际范围内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1995年法国有关基础教育的改革报告指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优先举办课外活动,摒弃那种连续几日课时的安排。这份报告还呼吁,地方政府和国家要共同负担课外活动费用,为平等对待儿童提供保障。(注:王晓辉:《法国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改革》,《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10期。)此后不久,一门名为“多样化途径”的课外活动课程在法国部分学校的初中二年级开设。日本则在以前开设特别活动的基础上,特设“综合学习时间”,以培养学生自己寻找课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

包括语文课外活动在内,学校课外活动之所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与人们对课外活动价值的再认识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课外活动可以提升社会道德观念,培养社会亲和力,丰富学生的个性。伴随着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感到,高科技在给人类文明带来种种福音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理性、情感遭遇更为严重的挑战,他们惊呼,教育领域内人性的失缺和人的异化!一些学者指出,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以文化为主要框架的学科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却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相对欠缺。课外活动则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及富有趣味的生活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

课外活动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语文课程在内,一般地说,学科课程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往往受课堂教学的制约,较为强调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在教学中实践的机会较少。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语文教学界在对初中法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诊断时,即指出:其主要问题是法语课程未能成为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实践,而是人为地把语法和拼写从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活动中分解出来。为此,他们提出,通过开设法语选修课及语文课外活动来改变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1996年7月,日本中央审议会在题为《展望21世纪的日本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即以“生存能力”为基础,严格挑选基础的、基本的教育内容,推进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文中强调的“宽松”的环境,就意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把课外活动等纳入学生的学校学习活动之中。(注:中央教育审议会:《日本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审议报告》,《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7、8期。)

二、各国课程标准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

课程标准是对学科课程及教学的制度化阐述。它反映了一个时期国家对学科及有关问题的认识水平与态度。近年来,在语文课程标准内,不少国家都对语文课外活动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各国对学科教育问题的期待和诉求。各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活动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作用和类型。一般认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增强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在这方面,新加坡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最为典型,它指出:“课外阅读除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外,也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更多的生字新词,吸收更多的语文养分,从而加强本身的说话与写作的能力。”又说:“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可以增广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6页。)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各国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论述,但综合地看,大致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以语文学科内容为主的课外阅读、写作和听说活动;一类是以活动为主,语文学科内容介入的旅行及考察活动;还有一类是语文学科参与的跨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就笔者所掌握的一些国家的资料看,三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均有所反映。以语文学科为主的课外活动,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如上所述,在这方面,不少国家在制订课程标准时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与此相反,课程标准对有关活动类及综合类的课外活动一般要求比较灵活,大多只提出笼统的意见,或者以教育目标涵盖之。如日本开设的特别活动,只提出了教育目标:“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作为集体的一员,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自主活动的习惯。同时,加深对人生观的认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注:牧野笃等著:《当代日本中等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特别活动所规定的课外兴趣活动及旅行,集体住宿性节日活动,实际上都是包含丰富的语文内容的文化性课外活动。美国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则提出,把实地旅行、科学实验或社会研究项目用于课外写作,以及通过观看演出,听录音和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布置舞台背景来了解从古到今的戏剧史。(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对语文课外活动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教育传统的差异,分歧亦较大。有些国家认为,课外活动具有独立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教育、活动和娱乐,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一定非得强调与课内教学的联系,如英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即指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广泛的,可以单纯为了其中的乐趣,或是为了学习的需要,找一些特别的信息而去阅读。”(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另一些国家则更为强调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如新加坡。与此相关,在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方面,也确立了不同的原则,如果说前者主张淡化学科内容及功能,强调语文课外活动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立性的话,那么,后者则认为,既然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课堂教学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因此,所提出的指导原则一般多着眼于如何加强及实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比如,一些国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同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受课堂教学的指导;语文课外活动内部,如阅读和写作等必须保持充分的联系,等等。比如,前苏联语文教学法专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在课堂上通过某种措施已经获得的那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超过大纲所规定的新材料的途径来加深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日本一向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日本国语课程纲要不但要求国语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还提出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给予指导。新加坡干脆将课外阅读分为指定阅读和自由阅读二种。自由阅读纯由学生的兴趣而定,而指定阅读则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切实地指导阅读,至于阅读的分量和指导阅读的次数,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实际情况而定。(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德国巴符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提出了阅读青年读物的任务,原则是,“课内读物与课外读物相结合。”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质量要求。由于各国对课外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一,因此,他们对语文课外活动也提出了不同的质量要求。有的国家只作弹性规定,有的国家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德国巴符州语文课程标准对7、8、9、10四个年级提出的课外阅读的总要求是,增强兴趣,了解读物的价值观。它们除了在四年里提出了每年级阅读数量不等的诗歌、小说、青少年读物、童话、戏剧和广播剧等之外(如9、10年级阅读的作家作品包括布莱希特、席勒等26名作家的诗歌,斯托姆、茨威格等38名德国作家的小说,巴尔扎克、普希金等12名外国作家作品,以及其他21名作家的短篇小说和广播剧),还列出四年里需要阅读的自青年读物到电视、报纸等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阅读材料。如10年级提出:认识报纸是新闻、舆论和娱乐的工具,激发读报的兴趣,养成评判态度,提高评判能力。阅读青年读物,增加文学兴趣。了解书籍的产生和销售。学会介绍课外读物和使用媒体的经验和看法。学会自觉和评判的阅读,了解读物的价值观。(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页。)英国的国家课程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第3、4阶段(中学)课内外阅读包括莎士比亚、肖伯纳等人的戏剧,1900年以前出版的简·澳斯汀、托马斯·哈代等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两部,由4位主要诗人创作的高质量的作品,1900年以后出版的,由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等主要作家创作的并且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作品2部,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4位主要诗人的作品。(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从语文课程标准看,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语焉不详,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考查与评价方式。不过,这种评价主要偏重读书方法的考察,以及分析、理解和欣赏文章的能力。比如,法国把泛读、精读和作品片断的选读看做是中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三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很显然,法国是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放到一起评价了,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把学生完整地阅读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看作培养泛读的指标,就和课内评价方式不一样。

三、国际视野内语文课外活动的趋势与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课外活动理论的推动下,各国语文课外活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课程化、科际整合、活动化和校本化。

课程化。语文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逐渐被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其二,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许多国家不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而具体地阐明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外写作的目的、任务及学期活动安排方案,而且强调开展以消遣、娱乐和益智为主要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语文课外活动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俄罗斯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课外阅读所编拟的计划,应与同时学习的语文课程内容相关或相近。他们认为,可以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完成课堂上所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进一步研究课文的内容。日本、韩国等国的课外活动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课程化的特色。

科际整合。夸美纽斯说:“语文的研究,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是应当和事物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对于客观世界与语文的认识,这就是说,我们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才能同时进步。”(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语文课外活动的科际整合,既是整个学术发展科际整合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反映,也是对中学学科课程设置过于精细和专业化的反拨及补充。从语文学习活动本身考察,这一趋势则是提高学生社会整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当然,也是语文教学加强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1998年法国在有关高中课程的改革报告中指出:“学科之间的协调是必要的……学科协调包括使用的词汇、方法、练习的性质、学生作业乃至教学内容本身。要使学生更好领会每个学科特性及其互补性,促进学科之间的和谐。”(注:王晓辉:《法国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改革》,《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10期。)德国巴符州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初中教学目标中特别规定了各科应当共同处理的题材范围,其中自5年级至11年级,主题及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气候、法律和道德、人权问题,等等。如5年级包含共同生活、共同庆祝、善待自然等;6年级包含相互理解、团结友爱、自然界的平衡法则、体育和音乐、课余活动、鸟类世界等;7年级包含古罗马和欧洲文化、吸毒危害、文化旅游等;10年级包含德国的犹太人、家庭教育和两性关系教育、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观察分析和动态模拟、报纸等。(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强调通过跨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比如,美国一家6年级文学教材,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安排一个“课外活动”项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列在教材目录上。教科书称之为"connection",即“和其他课程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多元文化、艺术、数学、社会历史科学,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知识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利于他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外语文教材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课外活动范文篇3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课外活动范文篇4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课外活动范文篇5

一、语文课外活动功能再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教育改革,而课程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各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看,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是当今国际范围内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1995年法国有关基础教育的改革报告指出,在中小学,尤其是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优先举办课外活动,摒弃那种连续几日课时的安排。这份报告还呼吁,地方政府和国家要共同负担课外活动费用,为平等对待儿童提供保障。(注:王晓辉:《法国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改革》,《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10期。)此后不久,一门名为“多样化途径”的课外活动课程在法国部分学校的初中二年级开设。日本则在以前开设特别活动的基础上,特设“综合学习时间”,以培养学生自己寻找课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

包括语文课外活动在内,学校课外活动之所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与人们对课外活动价值的再认识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课外活动可以提升社会道德观念,培养社会亲和力,丰富学生的个性。伴随着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感到,高科技在给人类文明带来种种福音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理性、情感遭遇更为严重的挑战,他们惊呼,教育领域内人性的失缺和人的异化!一些学者指出,从学校课程设置来看,以文化为主要框架的学科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却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相对欠缺。课外活动则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及富有趣味的生活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

课外活动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语文课程在内,一般地说,学科课程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往往受课堂教学的制约,较为强调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在教学中实践的机会较少。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语文教学界在对初中法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诊断时,即指出:其主要问题是法语课程未能成为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实践,而是人为地把语法和拼写从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活动中分解出来。为此,他们提出,通过开设法语选修课及语文课外活动来改变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1996年7月,日本中央审议会在题为《展望21世纪的日本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即以“生存能力”为基础,严格挑选基础的、基本的教育内容,推进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文中强调的“宽松”的环境,就意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把课外活动等纳入学生的学校学习活动之中。(注:中央教育审议会:《日本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审议报告》,《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7、8期。)

二、各国课程标准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

课程标准是对学科课程及教学的制度化阐述。它反映了一个时期国家对学科及有关问题的认识水平与态度。近年来,在语文课程标准内,不少国家都对语文课外活动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各国对学科教育问题的期待和诉求。各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活动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作用和类型。一般认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增强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在这方面,新加坡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最为典型,它指出:“课外阅读除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外,也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更多的生字新词,吸收更多的语文养分,从而加强本身的说话与写作的能力。”又说:“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可以增广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6页。)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各国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论述,但综合地看,大致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以语文学科内容为主的课外阅读、写作和听说活动;一类是以活动为主,语文学科内容介入的旅行及考察活动;还有一类是语文学科参与的跨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就笔者所掌握的一些国家的资料看,三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均有所反映。以语文学科为主的课外活动,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如上所述,在这方面,不少国家在制订课程标准时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与此相反,课程标准对有关活动类及综合类的课外活动一般要求比较灵活,大多只提出笼统的意见,或者以教育目标涵盖之。如日本开设的特别活动,只提出了教育目标:“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作为集体的一员,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自主活动的习惯。同时,加深对人生观的认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注:牧野笃等著:《当代日本中等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特别活动所规定的课外兴趣活动及旅行,集体住宿性节日活动,实际上都是包含丰富的语文内容的文化性课外活动。美国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则提出,把实地旅行、科学实验或社会研究项目用于课外写作,以及通过观看演出,听录音和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布置舞台背景来了解从古到今的戏剧史。(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对语文课外活动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教育传统的差异,分歧亦较大。有些国家认为,课外活动具有独立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教育、活动和娱乐,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一定非得强调与课内教学的联系,如英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即指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广泛的,可以单纯为了其中的乐趣,或是为了学习的需要,找一些特别的信息而去阅读。”(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另一些国家则更为强调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如新加坡。与此相关,在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方面,也确立了不同的原则,如果说前者主张淡化学科内容及功能,强调语文课外活动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立性的话,那么,后者则认为,既然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课堂教学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因此,所提出的指导原则一般多着眼于如何加强及实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比如,一些国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必须与同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受课堂教学的指导;语文课外活动内部,如阅读和写作等必须保持充分的联系,等等。比如,前苏联语文教学法专家提出:语文课外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在课堂上通过某种措施已经获得的那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超过大纲所规定的新材料的途径来加深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注:朱绍禹、庄文中主编:《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日本一向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日本国语课程纲要不但要求国语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还提出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给予指导。新加坡干脆将课外阅读分为指定阅读和自由阅读二种。自由阅读纯由学生的兴趣而定,而指定阅读则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切实地指导阅读,至于阅读的分量和指导阅读的次数,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实际情况而定。(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德国巴符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提出了阅读青年读物的任务,原则是,“课内读物与课外读物相结合。”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质量要求。由于各国对课外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一,因此,他们对语文课外活动也提出了不同的质量要求。有的国家只作弹性规定,有的国家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德国巴符州语文课程标准对7、8、9、10四个年级提出的课外阅读的总要求是,增强兴趣,了解读物的价值观。它们除了在四年里提出了每年级阅读数量不等的诗歌、小说、青少年读物、童话、戏剧和广播剧等之外(如9、10年级阅读的作家作品包括布莱希特、席勒等26名作家的诗歌,斯托姆、茨威格等38名德国作家的小说,巴尔扎克、普希金等12名外国作家作品,以及其他21名作家的短篇小说和广播剧),还列出四年里需要阅读的自青年读物到电视、报纸等不同级别不同结构的阅读材料。如10年级提出:认识报纸是新闻、舆论和娱乐的工具,激发读报的兴趣,养成评判态度,提高评判能力。阅读青年读物,增加文学兴趣。了解书籍的产生和销售。学会介绍课外读物和使用媒体的经验和看法。学会自觉和评判的阅读,了解读物的价值观。(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页。)英国的国家课程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第3、4阶段(中学)课内外阅读包括莎士比亚、肖伯纳等人的戏剧,1900年以前出版的简·澳斯汀、托马斯·哈代等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两部,由4位主要诗人创作的高质量的作品,1900年以后出版的,由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等主要作家创作的并且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作品2部,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4位主要诗人的作品。(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从语文课程标准看,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语焉不详,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考查与评价方式。不过,这种评价主要偏重读书方法的考察,以及分析、理解和欣赏文章的能力。比如,法国把泛读、精读和作品片断的选读看做是中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三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很显然,法国是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放到一起评价了,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把学生完整地阅读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看作培养泛读的指标,就和课内评价方式不一样。

三、国际视野内语文课外活动的趋势与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课外活动理论的推动下,各国语文课外活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课程化、科际整合、活动化和校本化。

课程化。语文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逐渐被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其二,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许多国家不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而具体地阐明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外写作的目的、任务及学期活动安排方案,而且强调开展以消遣、娱乐和益智为主要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语文课外活动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俄罗斯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课外阅读所编拟的计划,应与同时学习的语文课程内容相关或相近。他们认为,可以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完成课堂上所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进一步研究课文的内容。日本、韩国等国的课外活动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课程化的特色。

科际整合。夸美纽斯说:“语文的研究,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是应当和事物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对于客观世界与语文的认识,这就是说,我们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才能同时进步。”(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语文课外活动的科际整合,既是整个学术发展科际整合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反映,也是对中学学科课程设置过于精细和专业化的反拨及补充。从语文学习活动本身考察,这一趋势则是提高学生社会整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当然,也是语文教学加强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1998年法国在有关高中课程的改革报告中指出:“学科之间的协调是必要的……学科协调包括使用的词汇、方法、练习的性质、学生作业乃至教学内容本身。要使学生更好领会每个学科特性及其互补性,促进学科之间的和谐。”(注:王晓辉:《法国中小学课程的演变与改革》,《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10期。)德国巴符州的语文教学大纲在初中教学目标中特别规定了各科应当共同处理的题材范围,其中自5年级至11年级,主题及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气候、法律和道德、人权问题,等等。如5年级包含共同生活、共同庆祝、善待自然等;6年级包含相互理解、团结友爱、自然界的平衡法则、体育和音乐、课余活动、鸟类世界等;7年级包含古罗马和欧洲文化、吸毒危害、文化旅游等;10年级包含德国的犹太人、家庭教育和两性关系教育、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观察分析和动态模拟、报纸等。(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强调通过跨学科综合性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比如,美国一家6年级文学教材,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安排一个“课外活动”项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列在教材目录上。教科书称之为"connection",即“和其他课程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多元文化、艺术、数学、社会历史科学,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知识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利于他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注:柳士镇、洪宗礼主编:《外语文教材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课外活动范文篇6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课外活动范文篇7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作了深入的分析,找到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①要认识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性;②要让语文课外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性、自悟性、趣味性和生活化;③要设计一系列活动,这活动既能反映大纲要求,又与课内教学有一定的自然的联系,特别要突出语文知识生活化;④要在石龙中学这个教改基地进行专题实验和必要的示范;⑤活动课的设计要从教师为主逐渐以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施、自行总结为主。

我首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理论造势活动,我让尽可能多的教师理解:“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认识活动”(巴甫诺夫《教育学》102页);“这种活动应师生共同组织,最好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和实验教师体会的“从游泳中学会游泳”、杜威的“从做中学”及古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使大家认识到从感性实践中获得切身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相信语文课外活动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

在取得了应有的共识以后,我立即在石龙中学指导五位高初中教师进行了具体的系列实践。实践分三个系列:一是语文知识生活化系列,它主要有个人玩具述评会、模拟各种招待会、模拟家庭的一天、语文与学生生活知识竞赛、民间故事搜集评述、文学社团刊物编辑出版、课外读物评荐会等。二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续写或改写课文、将课文内容编成名言警句或写作用的材料。三是引进影视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录像,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和外地先进教学录像,然后进行述评;另外观看课本影视片和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片(或选看其中精彩的片段进行单项写作训练)。

这些活动课,都坚持了如下原则:①真正以学生为主体;②听说读写结合;③互教互学;④寓教于乐。

请看下面的具体课例:

目的:为了落实大纲关于“每学年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提倡课外笔记”的要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引上健康有益的轨迹,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我们设计了这个“课外读物荐评会”活动。

过程:一是准备工作:①指导学生选举“课外读物荐评会”负责小组;②小组拟定活动的具体要求,含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评奖方法;参荐者应作的各种准备,如设计荐物出现的方式、拟出最高诱导的话等;③参荐者报名。

二是正式荐评。①参赛的将自己推荐的读物摆在抽签抽到的位置,附上自己撰写的推荐信;②讲解读物中最令自己感动不已的内容。

三是交流评比。①荐物者接受同学的提问;②以四人小组讨论评比最佳的推荐者和最佳的课外读物;③评论代表发言,要求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趣;④参加活动的全部同学写一篇几百字的活动记,要求写自己感受最深的;⑤全部同学(含参荐者)投票评选最佳推荐者、最佳推荐物、最佳评论代表和评论小组和颁奖;⑥评委小组最后评出最佳活动记和对活动进行总结。

以上是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施的活动课,在培养好骨干后,我们便在高二(5)班让学生独立设计,自行组织地进行了“个人玩具述评会”。学生们进行介绍自己各个时期的玩具,回忆了许多有趣的往事,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热烈。他们还根据本地的一个真实故事设计了“模拟家庭的一天”,真实地反映了由于父亲语文水平低,与外商签合同时被人骗了仍不知道,一年后家破人亡,打官司时又输了个精光。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味到了语文在生活与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对语文课外活动课陷入一种新的单调感时,我又根据我市的教学条件,引进了影视语文课外活动方式。注意利用影视的声像景情并茂的特点,使学生置身于现代化的语文氛围中。针对学生对语文教学意见不少但颇为片面的现象,我将他们的课堂实录放给他们观评。当他们看到录像中自己时,个个兴趣盎然。当我引导他们分析其中的问题时,没有一个人出声,听得认真、想得深入。当他们不明白要怎样才能做得好时,我又让他们观看了特级教师的上课实录,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总结出教改的意见和自己应有的反省。我还让他们观看课本剧和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片。这虽不等同于原著,但它高度浓缩又具有立体感,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十分有用的。如初中学生看了“故宫博物院”后,对课文的教学很有帮助,学生很容易地体会到了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高中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总感到难以把握,看了故事片《阿Q正传》便觉得这人物形象丰满、深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中,会自然地把学过的各种知识与课文知识相应地勾通起来,形成知识的联系,再通过类比和联想,理解认知想象和创造力就得到培养了。

以前,不少教师认为教学实验只能在非毕业班进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一样。为了处理好试验与升学的矛盾,我把课外活动与课文进行了必要的联系,但又进行必要的深化——进行再创造。包括幻想式地续写和改写课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将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进行分类编撰,这既是复习又是创造,学生也乐意做。

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突破班级界限自愿组合,融入社会,并适当与政治、历史、科技、艺术等结合。如与驻军组织各种文化节目、举行知识竞赛、调查社会用语、模拟抗战宣传队写标语、作诗歌,丰富有趣,乐中有得。

这样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这里知行协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学生的审美需要及各种兴趣得到了满足,情感得到表现和交流,它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活动已不仅仅是课内语文的简单拓展和深化,也不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变相延伸,它有明确的重点和具体的目标,但这重点和目标又全蕴藉于活灵活现的生活情景和前后连贯的活动过程,它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活动课中自主抉择,突出兴趣、活动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获得许多感性认识。这对于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课外活动范文篇8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课外活动范文篇9

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只靠每周一次的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课堂作文的不足,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课外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1.片段描写。联系新近学过的课文的写法重点进行描写训练:进行一次郊游,观察一处风景,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训练;观察某一个人,包括肖像、动作等,然后描写这个人物,要求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特征;观察某项活动或比赛,描写其热烈的场面等等。能写好各种片段,大作文中自然也就运用自如了。

2.写日记。魏书生老师给写日记命以“道德长跑”的美称,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能长期坚持写日记,既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又能积累丰富的素材,更培养和锻炼了毅力和耐心,真可谓一举多得,是一贯写作水平的极有效的手段。

3.应用写作。教学生写信,为某产品写说明书,尝试写广告词,编机短信,写启示、感谢信、申请书等,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4.小创作。学生对快板、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是很感兴趣的,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快板、相声、小品等,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教师指导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名著,以免他们因为缺乏鉴别能力而读了不健康的书。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做以下练习:

1.积累词汇。将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连同自己的理解记下来,以丰富词汇并提高理解能力。

2.掌握句法。记下优秀作品中优美的句子以及自己的理解,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写作时也可以选择引用。

3.学习写作方法。阅读优秀的作品或著作,认真领会和学习其成功的写作方法,包括取材剪裁方法、结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方法等,有借鉴、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之中,以求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和习作的质量、品位。

4.摘抄名言警句。挑选自己喜爱的富有启发教育意义的片段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理解背诵,不仅能陶冶情操,指导以后的生活学习,还能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恰当运用,更能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教育性。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的争胜心都非常强,合理地调动和利用,对于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竞赛,学生会有很高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语文竞赛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朗诵会。学习诗歌、散文等作品后,可举行小型的朗诵会,对优异的进行表扬,落后的进行鼓励,这对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2.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开展这些竞赛活动,能提高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公开发言的胆量,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很感兴趣,参与的热情会很高,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3.速记竞赛。在竞赛的氛围中进行记忆,学生兴趣很高,记诵速度也很快,很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可全班学生一起,也可几个学生竞赛。定时速记,看谁记得多;也可以定量速记,看谁记得快。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办报

让学生办报,既能提高写作水平,又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增加活动经验,锻炼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情况确定形式和方法。

1.办校报或班报。班级或学校办一份周报甚至日报,报道班级或学校新闻,发表学生习作,既可写校园生活,也可走向社会,搞一些社会调查和访问。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举多得。

2.办手抄报。可定期办,也可选择有意义的纪念日办特定主题的手抄报,全体同学都可参与,独立完成,更能提高学生的办报能力。

3.办板报。定期办好班内和校园内的板报,同学之间介绍一些知识、见闻、感受,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等,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开阔了视野,更增长了能力。

五、游戏

这是利用学生爱玩乐的天性让他们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人之初,性本惰。青少年学生更是爱玩成性,不能合理地引导和利用,会使他们荒废了学业,浪费青春。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利用,能够让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扑克游戏。将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归类整理,制成扑克,制订一定的游戏规则,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学生进行游戏。以此法记忆掌握修辞方法、文学常识、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效果特别的好,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

2.对联游戏。在学习了对仗(对偶)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作以指导,让学生进行活动,可学生互对,也可老师出题让学生对。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见到的春联、喜联等。既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可以运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3.成语接力。比如用顶针的方法接,看谁接得快,接的多;规定一个字为开头或为第几字,看谁说或写得多。可以两个学生或两组学生参加,也可以群体参与游戏。

六、利用网络

现代通讯方便、网络发达,学生又对它兴趣浓厚,合理引导、调动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查找资料,练习写作。既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他们掌握现代化技术,效果非常好。

总之,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很多,为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课外活动更有成效,更好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还将更加努力地探索研究。我坚信:如果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高度重视语文课外活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认真地辅导,认真地总结,那么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必将大幅度地加快其进程。我盼望着这样的大好局面早日到来。

课外活动范文篇10

一、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1、英语课外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身处改革一线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角色,调整教学策略;还要求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和整合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加强对新技能的学习培训(李英、黄艳明,2002)。课外活动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朗诵会、演讲比赛、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生活Party、小型运动会等等,都可适时地引入英语教学。语言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Leech,1983)。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通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如果英语学习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那么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交流方式也将由课内活动的单、双向交流,转为多向交流的方式。

2、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克服了学科课程割裂知识的弊端(袁桂林,1999)。

(4)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目前,“任务型教学活动”受到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任务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根据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中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与语言成品(linguisticproduct)同样重要(张建伟、陈琦,1996)。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而以任务型教学活动为模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它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学生带着真实的目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是任务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在任务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心灵深处将学习变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需求;日常学习中许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互动、互助,都能得到很快解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还可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且最大限度展现学习者学习的潜能。为在英语课外活动过程中真正把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原则: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2)任务内容要真实、自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为出点。

(3)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任务设计要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5)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教学实践案例

“任务型英语课外活动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实践证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任务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教学案例]

·设计背影:初二下学期以后,随着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可以接受一些社会调查任务通过他们与社会的接触,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教师提供的小资料或是教材课文JEFCBookⅢUnit3MaketheWorldMoreBeautiful,Unit11.PlantingTrees),在实践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有关问题的办法,并且用英语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3)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列举周围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与个人调查

·活动过程:(1)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情况

可根据学生所在社区、兴趣小组或是个人意愿,将活动成员分为4-5组,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好记录,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向大家介绍各小组调查情况。(可以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英文材料)

如:我们的团队有:(name)、、、、、

小队长(SquadLeader):

个人调查记录:

;。

(2)了解调查对象对环境、人、动物和植物的危害:

由于每组调查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调查报告形式的多样性。该环节学生的自主性特别强、也乐于被他们所接受,所以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有学生问——“白色垃圾”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一些地方老能见到它们?对环境、人、动植物有何危害?知道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还有同学自己设计了调查表

调查对象地点时间问题产生原因备注

思考讨论结果:签名:

*虽然该表略显稚嫩,但是为后面的用英语整理结果,进行口语汇报、讨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汇总各小组调查成果,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

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做中学”、用英语做事情。各小组成员首先逐次口头汇报调查报告,组内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每小组理清思路后,写出小组报告,并推选一名报告人与其他各组代表进行陈述和交流讨论。

例如:一些学生通这次调查活动,还做了一些任务延伸。有人写了故事形式的说理小短文,有人把它们办了黑板报,还有一些人建议把“保护环境”问题和团队活动结合起来。校园的英语角经常可以听到他们热烈地讨论。笔者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地增强,原先觉着难学、枯燥的课文,也成为他们学习的需要。

·活动小结

通过学生交上来的调查报告,笔者感到欣慰。在他们的活动体会中,见到了许多这样的句子: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inEnglishwillbeofgreathelptoourEnglishstudy.

AlltheseactivitieswillmakeouroralEnglishmorefluent.

Iwasverymuchimpressedbyit.

(1)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更加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情感态度的发展目标较好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

(2)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学生在对主题任务理解与活动内容构思的同时,主动活用过去所学,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4)加宽了信息渠道,增加了语言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5)学生各自体验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成功感。

新课程、新标准、新尝试。这以任务活动为模式的课外活动教学自然有它的局限性,需结合教学实际去辩证地接受和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研究:

(1)活动成效受区域差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影响。

(2)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3)英语课外活动的教学评价问题。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更新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克服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提高教师素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每一位教师奋斗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师素质是外语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关系到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成败(孙鸣,200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促进者,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扩大知识领域,了解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新信息,还要多方位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3、研究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工作考评

对英语课外活动实施考评,主要是对教师素质、教学工作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课外活动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选择任务型模式于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英、黄艳明《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Leech,G.PriciplesofPragmatics[M].England:Longman,1983

4、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