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桂花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9 15:57:39

描写桂花的诗句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1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i,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 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明代边贡《嫦娥》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是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唐代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唐朝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月缺霜浓细蕊干,些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诫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遗孤芳老涧边。

唐代白居易《厅前桂》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南宋杨万里《咏桂》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桂香多露`,石响细泉回。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荔子然。

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娥更要无。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山云漠漠桂花湿。()

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2

生: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早年常出入歌管楼台,科举屡试不中,直到44岁才中进士。他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乐章集》传世。

师:他结合课文注解①向我们介绍,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还有哪位?

生:柳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时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是宋词婉约派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我还知道他的名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开创宋词天地居功至伟的柳永还是有所了解的,难怪古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我们现在一起来较全面的认识柳永。

多媒体课件展示

柳永,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北宋一大词家。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他为人放荡不羁,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靠捐钱安葬。有《乐章集》。(师板书:知人论世)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望海潮》。先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把课文自由诵读一遍,注意用笔做字词圈点。(生自读课文,师巡视答疑)

师:请哪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下?(一生起立读书,其他同学认真听,师生正音)

师:哪位再读一遍?(生再读,语速较快)

师:词又名曲子词,开始是配合曲调演唱的,它不仅讲究音韵,而且有严格的平仄限制,我们朗读的时候要把这些特点表现出了,所以朗读词要注意――

生:节奏。(师板书:读出节奏)

师:好,我们一齐把柳永《望海潮》朗读一遍。(师幻灯片展示诵读节奏,生大声齐读)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老师也有了朗读的冲动。(生鼓掌,师读,生鼓掌)

师:我们刚才读这首词的时候,你们感觉到有什么变化?

生:上片读得激昂,下片读得舒缓。

师:为什么?

生:上片写杭州的繁华富庶,尤其是钱塘潮的壮观,应该读得气势激昂高亢;下片抒写西湖美景,人民生活安乐祥和,读时要抒情畅快。(掌声)

师:很好。所以,我们读诗词不光要有节奏,还要读出――

生:感情。(师板书:读出感情)

师:我们都知道朗读诗词要抑扬顿挫,要做到抑扬顿挫,必须理解诗词的内容。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望海潮》的相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调名大概是取钱塘观潮的意思,本文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柳永路过杭州,想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柳永和孙何本是布衣之交,但这时“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想见处于侯门深似海的故交,并非易事。柳永只好极尽夸赞之能事,创作《望海潮》,在词的上下片极力赞扬杭州的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再借助歌伎之口让孙何知道。柳永最终的目的实现了,但几百年后,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了这首词,便对杭州垂涎三尺,膨胀起侵吞南宋的野心。

师:相传完颜亮是因为《望海潮》中的一句诗而“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的。同学们细研课文,认真思考。是哪一句诗触发了完颜亮攻占杭州的野心呢?小组讨论后交流。(师板书:置身诗境,生热烈讨论,师巡回参与)

师:假定你是完颜亮,你会欣然羡慕哪一句呢?

生:我们认为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一句。

师:哦,说一说理由。

生:这一句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一片郁郁葱葱;钱塘江潮的怒涛“玉城雪岭”般,如雪的白色浪花“际天而来”,带来森森寒气,江潮涌起“吞天沃日”的气势。钱塘潮的壮观天下闻名,柳永的这句描写更显神奇,金主完颜亮自然倾倒了。(掌声)

师:他把我们学过周密写的《观潮》借用过来解说,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思考,很好。其实完颜亮何尝不是有气吞山河的雄心呢?有理。

生:我们认为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歌的采菱女娃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人民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有雄图大志的完颜亮自然该倾心于这曾经民生和融、人间和美、人人和乐的杭州了。

师:是呀,统治者谁情愿管辖民风刁蛮之帮!爱歌善舞的民风传统熏染的杭州,当然是完颜亮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

生:我们认为完颜亮喜欢的是“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句写西湖之美。“重湖”,是指西湖中的里湖和外湖。“叠”,是指西湖周围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光山色之美,词人用“清嘉”二字作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景物。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短短八个字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象概括出来,“三秋桂子”,写山上的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古书上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又有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还有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都知道杨万里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说,这里“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完颜亮醉心于西湖是不言而喻的。(掌声)

师: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人人都赞西湖美,强大的完颜亮自然要把天下之美占为己有了。

生:我们认为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吸引了完颜亮。“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极言人口之多。“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从人烟稀少的北方草原突入中原的完颜亮,自然羡慕大都市的繁华,岂有对杭州不占之理?

师:就如我们现代人,个个向往大都市的生活,哪怕流浪,也喜欢挤在城市的旮旯里。城市文明很重要啊。(生大笑)

生:我们认为打动完颜亮的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列珠玑”写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户盈罗绮”写市民家家披罗着锦。“珠玑”“罗绮”,又皆为妇女服用之物,可以说美女很多(生笑),表明杭州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极度繁华和穷奢极欲的地方。

师:统治者大都追求奢侈腐化的享乐生活,完颜亮也不例外。也有理。

生:我们认为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千骑拥高牙”点出了人物身份,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声势。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饮宴之乐,不仅尽兴而醉,醉了还要听音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不仅赏山玩水,赏玩之余还要吟咏诗篇。既衬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官员的儒雅风流,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师:一个小小的转运使竟如此威风而洒脱,堂堂金国之主岂能只生羡慕之情,定要取而代之。

生:我们认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也可以触动完颜亮的心机。

师:不会是其它诗句已经被人说过了,硬套上的吧?说来听听。

生:“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文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

师: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繁华富庶的历史渊源,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作为帝王之都是再好不过了。确实言之有理,并非妄言。(生会心的笑了)

师:没有人认为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一句勾引完颜亮了吧?(生笑)那究竟是哪一句诗有如此魔力,搅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呢?请看诗:

幻灯片展示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谢处厚

师:知道是哪一句了?

生:(齐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我们再看一个资料:

幻灯片展示

此词(《望海潮》)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

――罗大经《鹤林玉露》

师:因为一句诗句而引发一场战争,当然只是传说,真正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实际上是对全词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小结你对这首词的整体理解。(生读,师板书:读懂内容)

生: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师:我们和完颜亮一起沉迷于柳永的词作中,应该还有词人神奇的遣词造句和高超的表达技巧,试着赏析。

生:我觉得“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一个“卷”字可媲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突出钱塘潮排山倒海的气势,同时运用了比喻(云树)、拟人(怒涛)、夸张(天堑无涯)等修辞手法,把钱塘江岸和江水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来。

师:他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进行了赏析,我们可以通过诗句感受到画境。好的诗词都是能做到“诗中有画”的。

生:我认为传说中“牵动长江万里愁”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内蕴丰富,值得玩味,写法朴实,更见功力。这两句运用白描的手法……

师:打断一下,白描是什么?

生: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借用到文学上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

师: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书画同源,绘画上的一些术语经常运用到文学欣赏上,如点染、渲染、烘托、工笔、写意、神似等,我们要有所了解。请继续。

生:作者朴实的写来,对仗工稳,时间和空间交融,我们能感受到桂花的神奇传说和长期弥漫的飘香,展望出绿荷接天红花映日的绚烂。西湖风光令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掌声)

师:掌声说明他赏析得很好。语文借用其它学科术语往往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首词还运用了点染手法,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就是点(总写),后面的都是染(具体描绘),层次分明。

生:我认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得很有韵味。“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着一“弄”字写人的闲适。“嬉嬉钓叟莲娃”,可以看作对上文的补充,也就是说吹羌笛者是钓叟――渔翁,唱菱歌者为莲娃――采莲姑娘。“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师:“渔翁”“莲姑”这样文雅的词语,作者弃之不用,用近似口语的“钓叟”“莲娃”,而其它“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清嘉”“吟赏烟霞”等雅词运用又恰到好处。我们可以看出柳永用词的――

生:雅俗共赏。

师:雅俗共赏就是柳永词的一大特点,我们在此可见一斑。我们知道宋词的风格有――

生:豪放派、婉约派。

师:柳永属于婉约派的词人,唱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令离人忧伤萦绕不尽的绝唱。我们看这首《望海潮》的风格更像是什么?

生豪放派。上片钱塘潮的气势雄伟,下片西湖场景壮观,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这都体现了豪放派词的特点。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3

中秋月晏殊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所蕴含的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这种环境下,作者的心境是什么?

(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①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为: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答案:

(1)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译文: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中秋月晏殊明月的含义是什么

霜影即月影,“十轮”是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素娥即嫦娥。月中有桂花树,你一定知道吴刚嘛。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

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主旨,是乡愁。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4

品读在当今的阅读领域中备受青睐。比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演义》就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津津有味地读,带着丰富的情感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从而获得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并能积累运用。

一、走进课文,品读字句之美妙

语文教学是颇具艺术张力的教育工作,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文学的天堂里对文本中的语言加以赏析、品味和体悟。请看某位教师执教《桂花雨》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哪一句话写到了桂花的香气?

生1:课文中说,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十里香飘,至少前后十几家的邻居,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

师:文章写桂花浓浓的香,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

生2:运用了“浸”字。“浸”让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桂花的香气。比如,村子里的人在院子里能闻到香气,在家里能闻到香气,在山路上也能闻到香气,在小溪边能闻到香气,整个村庄的人夜以继日的都浸润在桂花的香气里了。

师:小琦君等孩子们怎么品味桂花的香的?

生3:他们走到哪里,香气就散发到哪里,就主动钻进他们的鼻子中。

生4:不过,他们最喜欢到桂花树下去玩和闻桂花的香味。

师:让我们把人们沉迷、陶醉在香气中的感觉品读出来吧。

这位教师仅仅抓住文中的一个“浸”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桂花盛开的季节,小村子里香气弥漫、香味四溢的情景,深刻体会到了作者无比热爱家乡的桂花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品画面之美妙

品读课文时,尤其是品读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引导学生把凝练的语言还原成精美的画面。如盛新风老师在执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就采用了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唤起情感体验、激发个性感悟的方法。

品读画面:藕花深处

生1:我的理解是荷花好多好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嗯,满池都是。仅仅是感觉到荷花多吗?同学们能具体说说荷花的美吗?

生2:水面上是绿绿的荷叶,荷叶中夹杂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师:同学们能够咏叹几句歌咏荷花的句子吗?

生3:荷花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读过描写满池荷花美景的诗句呢?

生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读得好。《如梦令》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美景的。黄昏迫近,藕花深处色彩斑斓、香远益清,气氛幽静而神秘。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可能更加陶醉了。于是,诗人说——

生(众):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如梦令》时,引导学生把包含着作者丰富情趣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精美的画面意象,并引导学生从意象中体味诗词中所蕴涵的无穷情趣,让学生在充满想象的文学世界里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引导学生将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

三、鉴赏人物,品情感之微妙

教材中有不少写人叙事的课文都展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品鉴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微妙复杂的情感,那么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被大大地激发起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也能得到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操也会得到陶冶。如《月光曲》教学片断。

师:哪句话是她“随便说说”的,她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1:不是“随便说说”的,她是真的非常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啊!

生2: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最美好的愿望,是最大的心愿。

师:那么,她为何要这般说?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生3:她这样说是因为她根本买不起入场券。她家里太穷了。这个姑娘很懂事。

生4:她担心哥哥拼命地赚钱给她买入场券,累坏了身体,所以她“随便说说”。这个姑娘很善良。

师:同学们读懂了盲姑娘的心声。请大家想想,贝多芬后来走进她家的茅屋,仅仅是同情她家的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吗?

生5:贝多芬是因为盲姑娘的懂事、善良才去给她弹琴的。

师:是啊,贝多芬一定是被盲姑娘的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打动了。这么热爱音乐,这么懂事的姑娘,贝多芬希望能满足她的愿望。

在这节品读课中,教师紧紧把握“随便说说”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刻体味这对穷兄妹的手足情深和盲姑娘体贴哥哥的淳朴之情,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造福于人民的崇高品格。

四、品味标点,析表达之奥妙

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可以表达语言的情感、节奏、意蕴等,让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更确切、更细腻、更明了。如《八只小猫》教学片断。

“它们是小巧玲珑的小猫,其体态只有一个拳头的三分之一大。一只猫一个姿态:有的静坐,有的打滚;有的招手,有的拍球;有的傻站着,有的跷起一条小腿;有的匍匐不前,有的待人去抱。”

这段话用了排比句式,把八只小瓷猫憨态可掬的不同情态充分描写了出来。句中用了三处分号,把小猫的八种形态组合成了四组。教学时,我就抓住句中的分号展开品析。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这段话。

(生1读,分号和逗号后面停顿的时间没有区别)

(生2读,分号后面有较长停顿,逗号后面有较短停顿,八个“有的”句式自然地分成了四组)

师:现在,我去掉标点,同学们再来品读,然后我再根据同学们的读法重新标点。

(全班一起读,教师全加上逗号)

生3:老师你加错了,有的地方是分号。

师:我是根据同学们读的语气加上逗号的。分号处应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反复品一品。

(再读时,教师从学生的停顿中听出了理解、听出了节奏)

师:这八句写八只小猫的话,它们之间应该是并列的,可是,为什么作者不都用逗号而用分号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品一品。

生4:作者按小猫动作的不同、神态的不同分成了四组。这八句话,每一组的两句话所描写的内容是相对和相近的。

师:让我们模仿这段话,自己也来写一段。

这个教学片断,从一个分号切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仿写等,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既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又能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5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就语文课来说,在教学中要注重言语的实践,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和丰富个人的言语水平,提高言语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创造性地设计和呈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实现个人实践智慧的提升。

一、词语导入,唤醒言语知觉

上课伊始,通过听写课文中一组词语,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直接引入课文的重点段落。如,在教学《爱什么颜色》一课时,通过听写描写颜色的词语导入新课,再让学生一起边读词语边回想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又多又美形容颜色的词语,这样不由自主地就联想起了课文内容主旨。这时,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描写颜色词语的构成,并仿照再说几个。这样以开门见山、直触主题的设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很好地落实了丰富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古诗,言语积淀丰厚,艺术魅力独特,它总是把人们带入到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景中,使人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里。我在古诗教学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将雨声、乌鸦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同时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诵读相关的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三、丰富想象,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文内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油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楚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填补了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更形象的对言语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四、培养语感,品味言语个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韵律美。古诗特别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和韵律感非常强,具有声韵悠悠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声入心通,语感就自然形成了。让学生从轻重缓急的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文章的情韵美。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朝雨润尘、客舍青青、柳树泛绿、天气乍晴的初春景象。诵读时的节拍划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平声适当延长,仄声稍加停顿,这样就很自然地体现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前两句的朗读要亲切和缓,后两句的朗读要低沉慨叹,可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我国文学特别讲究词句委婉、言语表达含蓄。在很多作品中,经常用可感触的文字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把本意深深地藏在景语或情语之中。如,《别董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含蓄地景中寓情: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劝慰时,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前两句时用低沉、浑厚语调读,后两句朗读要高昂、豪迈,这样就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以及诗人开朗的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浓浓的友情。

在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形象、感人。如,《桂林山水》充分体现了言语的形象美,从色彩、光泽和质地上突显了桂林山水的美。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意,描绘了风景如画的桂林景色,把这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从未到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让学生反复诵读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句子,闭上眼,就会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那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样的文章,他们会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和挖掘这些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五、抒写表达,提升言语智慧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解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借助想象,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尝试性表达,充分体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理念。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自由创作抒写片段,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美丽迷人的三峡之秋。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景色:“三峡秋天的景色美丽迷人,早晨露水闪烁,绿叶浸湿、新鲜而明净,真是美极了”;有的学生描写了三峡秋天中午的景色:“中午的三峡,金色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波光荡漾,充满了热烈的气息”;学生对下午和夜晚三峡风光的抒写更加优美:“下午的三峡,很快就会进入青色透明的黄昏,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三峡夜晚的风光多美呀!火光在江面上摇曳着,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如瀑布素锦, 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显得宁静而神秘”。虽然学生抒写的简短,却能抓住一天中各时间段景色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了言语智慧。

六、拓展延伸,丰富言语积淀

语文课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提高审美情趣。课文《三峡之秋》尽管写的是三峡秋季一天中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因此,在这堂课的结尾,为了激发学生对三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7

心如水中月,动静皆分明。王维的诗句,则将“动”与“静”演绎至绝佳境界。千百年来,人们陶醉在王维的“动静”世界里,静享灵性之美。

动静相辅相成,洋溢诗情画意。传诵千古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开句就描绘恬静的氛围。桂花飘落的动态,只有心静方能感觉出来。继而写春夜宁静,山中格外空。忽然诗人陡然转笔,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洒在山间,使已经宿巢的鸟雀受到惊扰,传来清脆的鸣叫,唤出春天的气息。同样《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映衬,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相对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寥寥数语,在诗人的巧妙构思中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动静和谐统一,营造内心静境。王维年少时就考取进士,曾官至高位,但因官场争斗,多次受贬被逐,又多次被提拔重用。随俗浮沉,长期的半官半隐,王维的内心渴望拥有安静祥和的生活。《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落笔的环境:“空山”绝无人迹,接着以“但闻”笔锋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最后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愈发让人有清幽寂静的感觉。《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溪水流过乱石,发出欢快的声音,如同人在喧哗;青溪流过松林,平静下来,就连它的外形也增添了几丝深邃。“静”、“深”二字连用,意在突出环境与境界。《青溪》以灵活多变的手法交织描绘,刻画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追求清静无为,通篇有一种清雅淡泊的韵味。

动静相得益彰,展示意象空灵。王维人称“诗佛”,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禅宗思想自然而然浸润到诗歌中。《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草木、昆虫同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通过对景物细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沉思而伤感的神情,颇有一种虚空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首句就点出自己是在“独坐”,“弹琴复长啸”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出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态;“人不知”更突出了环境的静谧。末尾的“明月来相照”,诗人巧妙地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知音。全诗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闲适的生活情趣。

徜徉王维的“动静”世界,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我伴着茶香四溢,任由思绪游走,渐行渐 远……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8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境;美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古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准则中,女性作家更是寥寥无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出现,,给中国古典文坛带来一抹美丽的风情,我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她更是凭借她“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比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提到李清照“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她的“易安体”自古受到文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一、表现手法之美

李清照的词,善于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寥寥几笔,自然流淌,天然浑成充满了悠扬的意境美。易安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环境和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她的内心世界。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上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简单勾画了几个意象:残荷,消香,冷席,凉秋,罗裙,兰舟,大雁,亭楼。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者一开头就用白描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彩。

在修辞手法方面,李清照还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她在《鹧鸪天・桂花》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扬桂花“梅定妒,菊应羞”。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里用比喻手法夸赞梅花像人一样娇美可人“香脸半开娇旖旎”,更似一位出浴美人“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情感表达的方式含蓄委婉,曲折幽深,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二、声律语言之美

李清照的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她认为词是和诗完全不同的抒情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词不但要像诗一样分平仄,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1]李清照的词音律婉转,最有名的就是在《声声慢》中对叠字的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平仄格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相间,两字一拍,先扬后抑。“寻”、“清”、“凄”、“惨”、“戚”等多齿音相连也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寻寻觅觅”突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孤苦无依,没有寄托,“冷冷清清”,烘托环境凄清悲凉,“凄凄惨惨戚戚”测中描写自己内心的凄冷寂寞。将环境和内心交织在一起,寄情于景,奠定了整首词哀婉悲凉的基调。还有比如《行香子・天与秋光》中“凄凄惶惶”,《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等,这些叠字的使用,情景交融,显得一气呵成,别开生面。

除了叠字的出现,李清照还擅长用口语化的语言精确表达复杂微妙的心理。比如《一剪梅》里“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短短八个字,写出了自己内心曲折的心理变化。又《声声慢》里“最难将息”,“将息”就是当时的口语,指休息调养。《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里面“夹衫乍著心情好”一个轻快好心情的易安居士跃然纸上,隔着近千年也令人读起来亲切不已。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口语化句子莫过于《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最后两句“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从以前最雀跃热闹的元宵节到和丈夫经常踏雪寻诗的浪漫,现在都是“无意思”、“没心情”,憔悴、倦怠的心情,心灰意冷的凄凉都在这平平淡淡的口语化句子里体现出来了。

三、意象经营之美

中国的文人最喜欢用花来比作女性,这种用花自比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达到了巅峰。对“花”的意象经营其实从易安居士笔下就有了。她几乎大部分的词作都提到花,其中有十一首专门的咏花词。跟大多数文人墨客一样,她喜爱的花大多色彩淡素,气味幽香,体现高贵的品格,主要有梅花、、桂花、荷花、海棠花梨花等。她夸赞红梅高洁之美:“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更说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她很推崇陶渊明归隐山水的淡然,自勉道,“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黄菊的萧瑟更是让她见影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一个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女词人形象令人见之忘俗。她Φ墓鸹ǜ是爱到极致,她用了一整首词来赞美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色雅香幽的桂花正是她她抱朴守拙、淡泊明志的个人形象。

除了爱花,性情中人的李清照也爱酒,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她兴致来了从“沉醉不知归路”到“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夕阳西下,一个活泼真性情的少女在荷花深处划船惊起鸥鹭的诗情画意,酒也给这个诗意的邂逅提供了可能。《渔家傲》里“共赏金尊沈绿蚁”,月亮、新酒、梅花一起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夜里赏梅图。

在词的发展史上,“易安体”的出现,促进了词的变革。杨慎在《词品》提到李清照“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2]。李清照的“闺阁词”,结合自己细腻的触角、雅致的审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9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

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韩愈描绘初春时节。雪花飞舞。赋予雪以人的情感,要给人带来春的气息。为诗增添了浪漫气息,似一幅优美的“白雪飘飞盼春图”;吴均摹写细雪纷纷、天地皆白的迷人景致,笔触细腻,似十八少女手持银针绣出一幅“庭院观雪思人图”。仔细品读,前首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后首诗笔触细腻,情景交融。

韩愈的《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他的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元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人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吴均的《咏雪》笔触细腻,主要体现在情与景的自然结合上。

前两句着重绘景。微风起,庭树摇,细雪纷纷,飘下帘隙;“微”、“细”抓住景物特征,“庭”、“帘”点明观雪处所。起笔开门见山。直写雪景又带出观雪之情事。笔墨简洁。三、四两句通过比喻写景,“萦空”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如雾转”突出其飘飘洒洒的动态美,这是仰视之景;“凝阶”绘雪花凝聚台阶之状,“似花积”展现出雪花的静态美,这是俯视之景;连用两个贴切比喻,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五、六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尾联直陈诗人心迹。原来他正在思念着一个人!或许此人曾与诗人相聚,但不久又分别,他们约于来年杨柳吐翠的春日再见。互诉万千心曲、别绪离情。可眼下时值隆冬,距离相见之期犹有数月。他孤处庭院帘幕之中,目睹雾转花积的雪景,千言万语无人诉说,相思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泪水涟涟,空自叹息。可他转而又想,相思何益?还是不想的好吧,但内心那萦回荡漾的感情波澜又如何平静得了啊!

描写桂花的诗句篇1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括《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四篇课文,文章文笔生动、语句清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本单元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方法的习作迁移学习。教学中,笔者围绕“景物描写”这一主题,将本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对比教学,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写景文章的不同写作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最终落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目标。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一个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份基础。因此,笔者设立了“单元导读课”,课堂上通过播放九寨沟、济南泉水、荷兰等影像资料,抓住契机,形成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交流初读印象,引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然后明确单元习作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深入感悟,提炼写法

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你最喜欢哪篇写景文章,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划下来,写写自己感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批注阅读,批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甚至可以是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重新举例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景物特征,指导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从本单元课文内容看,欣赏完名城济南的七十二泉,又进入九寨沟的童话世界;领略过荷兰乡村的田园诗情,再沉浸在琦君故乡那桂花的醉人芳香中……突破传统文体划分方法,从阅读感受上来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因此笔者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创设情境,让每一组的学生化身成四篇课文的作者,以课文为基本的依据自主组织语言,分别介绍自己心中最美的家乡风光,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合作与竞争的氛围、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愉悦、转换角度体验文本的新奇,为积累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让语言得到了充分内化,也更有利于学习如何描绘家乡的美丽景观。而对于《桂花雨》一文的处理,笔者撇开整体上叙事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对于家乡风物的描摹,对于童年快乐生活场景的描写,对于家乡人物风貌的描绘。通过学生的介绍和笔者的板书,四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每个人眼前,比如,从谋篇角度,《泉城》采用总分的方法,《九寨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田园诗情》则先概括介绍,然后以分镜头的形式具体展示。比如,从构段和遣词造句的角度,《泉城》介绍每一处泉,总是先介绍位置,再具体描绘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九寨沟》则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采用并列式结构,选取典型景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实践运用,完成习作

仿写引路,随文练笔 从中年级的阶段目标考虑,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是机械模仿,不是仿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泉城》一课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式:“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底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济南的泉还有什么样子,会像什么?”同时出示句式:“有的__,好像__;有的__,听起来如__。”学生已有经验被激活,加上丰富的想象,生成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这些泉有的银光闪闪,好像宝石闪耀;有的声音清脆,听起来如风铃摇摆……”

丰富素材,梳理提纲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课一开始,笔者先出示写作素材,播放青岛风景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回忆起自己游览美景时的快乐情景。随后让学生打开话匣,进行口头表达,说说自己都去过青岛的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说一段话给同桌听,同桌评一评他介绍的景色美不美,说的通不通顺?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习作素材。说完评完之后,带领全班同学回顾本单元学到的不同写景方法,根据课件出示习作提纲“我想先写――,接着写――,我还想写――,最后写――”,先在心里想想,最后落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介绍家乡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