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美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27

描写美术论文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1

1.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美其一,感受文字美。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学科,因此,文字美成为其独有的特点,也是其进行美育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和研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提高其审美情趣。汉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方式之一,通过不同形式的文体、文章得以展现。不同于其他学科显性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文字美而是一种隐形的美,需要学生和教师的解读才能展现出来,而这种美恰恰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其二,发现自然美。语文教学的育美之道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还可以使学生感受自然美。而自然美的感受是通过品读课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段落来实现的。社会论文

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和能力,就需要语文教师尽可能发掘教学媒介(主要是教材)中的有关描写自然景象的课文及段落,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中散发出来的美。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的眼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等,进而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其三,体悟心灵美。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选择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体悟心灵美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的研读和欣赏,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体悟到人物的心灵美,自己思想得以碰撞,心灵也受到熏陶,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质。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中特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公务员之家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综上所述,“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模仿等多种含义。对于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但绘画中的“写”有别于书法中的“写”,它与书法中的“写”都指思想情感的某种直率的表达状态,并与书法中的“书写”有紧密的联系,但绘画中的“写”还包括对形象的“描绘”,这就使它有了与书法中的“写”不同的一些性质和要求。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中特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公务员之家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综上所述,“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模仿等多种含义。对于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但绘画中的“写”有别于书法中的“写”,它与书法中的“写”都指思想情感的某种直率的表达状态,并与书法中的“书写”有紧密的联系,但绘画中的“写”还包括对形象的“描绘”,这就使它有了与书法中的“写”不同的一些性质和要求。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4

美术创作有其规律性,是可教可学的,而且是必须教与学的。创作本身也需要练习基本功,但素描不是唯一的基本功。创作也如素描一样,有步骤,有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说在美术学院里只要学好素描,创作是毕业以后的事,那便把素描与创作割裂开来了。素描应该为创作服务,这是常识。这种纯技术观点,显然是片面的。现在我们在阐述艺术规律的同时,列举出美术作品作为范例,通过作品分析具体说明艺术规律的运用,使学生获取全面的理论知识,使创作能力稳步提高。

二、美术创作基础

从事美术创作,首先要会画,而且还要画得好,这就要苦练基本功,但是,我们常看到有些基本功较差的业余美术作者却创作出较好的作品。这就说明基本功对于美术创作虽然十分重要,但作品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它,还包括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现手法,以及艺术修养(包括艺术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和反复实践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条件。比如一个好医生,得先要有医德,再要掌握足够的医学原理,具备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果只满足于学些基本病理知识、药物知识、解剖知识等,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也能医好几个病人,却不能算作名医。我们学习美术,要创作出好作品,成为一个成功的美术家,也应该这样。技术多偏重于手和眼的练习,而艺术规律则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其内容更广,而掌握它们更难,所以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绘画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问,只要你投身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其乐无穷。

三、美术创作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意味着有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要打破常规陈套,想别人所未想的,说别人所未说的,画别人所未画的;不甘与别人雷同,不愿重复自己过去的作法,这就要在创造的过程中,处处运用匠心。所谓匠心,就是有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技能。这要求画家有正确的思想,高超的技巧与深厚的修养。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这里说画家的“新意匠”,也即是鲁迅先生的“新意匠”。我们知道,春山应用青绿来画,而画家用朱墨画它,这个意匠就够新奇了。鲁迅先生愿乞画家一反常规用朱墨作春山,是什么意思呢?试读这首诗的头两句“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白下”是南京的别名,南京是反动派的巢穴,这样我们就明白这首诗的意匠了。这就是说,在反动派统治下刮起的“妖风”使树木都变得阴暗了,被“毒雾”笼罩着的花卉都凋残了。在这样悲惨的世界里,鲁迅先生热情地希望画家(革命画家)用不寻常的笔墨画出一幅新图画,创造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新天地来。鲁迅先生运用“朱墨作春山”的新意匠,使这首诗的构思不落陈套,而画家如真能用朱墨画春山,他的画法也是不落陈套的了。这是艺术创新的一例。

艺术创新首先要有新颖的构思,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出新意,想新样,不人云亦云。构思翻新在艺术上叫做“新意匠”,随之而来的新构图、新技巧、新风格,也叫“新意匠”。有了这些表现创作者智慧的新意匠,就能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新意境。杜甫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好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的是杜甫作诗的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说要创新。没有新意的诗句怎能惊人呢?如描写瞿塘峡的山色时,杜甫写下“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这是意匠新颖、句法惊人的好诗句。

总而言之,艺术的表现最忌一般化,平平庸庸,没有新意。欣赏艺术总想寻找新鲜的感受,不论内容与形式,如果屡看不改,便觉索然无味。作品的结构千篇一律,人物千人一面,看多也就不想再看了。凡使人百看不厌的作品,必是处处翻新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参考文献:

[1]皮道坚.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5

先让学生明确这是带着写作任务的研究性阅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为此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要评论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学生除了调动先前学过的各种知识外,还得去查找、收集。教师要指点门径,还要提供一些资料,《教学参考书》也不妨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能更全面正确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学生初学写作文学评论,教学时间又不宽裕,资料要够用而精简,不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接着要帮助学生利用资料,分析作品,比较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独立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但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确地提出某种看法即可。教师不要直接灌输,要避免把自己赞赏的某种观点直接塞到学生头脑里,然后由学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听课笔记”。

学生感悟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要说的话似乎很多,但一时又无从下笔。这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对评论的对象固然要全面把握,无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等,均应全面审视,并有整体的认识,但作为一篇短小的评论,不必也不应面面俱到,所以选题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从阅读赏析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触动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从整理前人的评价中自己最为赞赏或最想反驳的观点着眼,带着问题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寻觅,使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更准确、更鲜明。教师也可拟一些题目加以启发,我曾拟过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发问

———濒死的祥林嫂

鲁四的怒斥和短工的淡然

———祥林嫂死后的悲剧

惶急、愤慨与无奈

———《祝福》中的“我”

从逆来顺受到手刃仇敌

———林冲的心灵里程

兼窥《水浒》的主题风雪造就的豹子头

———浅谈《风雪山神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命根子”和“劳什子”

———小议宝玉的“不肖”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黛玉的颖悟与自尊

纸上歌声亦绕梁

———《明湖居听书》中的音乐描写

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浅析《项链》的结尾

刘勰说:“铨序一文为易,弥论群言为难。”对初学此种评论的中学生来说,即使铨序一文也殊非易事,所以选题尽量要小一些。但即使一枝一节也应以把握全篇为前提的,窥一斑是为见全豹。所以,评论时仍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语)。这样才能评得准确,评得深刻,不会犯片面武断的错误。同时,所谓选题小并不等于仅局限于某篇作品的一鳞半爪上,比较是获得新知的好方法,不同作品、不同人物的比较往往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觅得光读一篇作品不易发现的东西。

如:

从夏四奶奶到映川的娘

———革命者家属的觉醒

康大叔与“那弟兄”

———敌垒崩溃的必然性

鲁迅小说的视点

教师的命题是为了给学生以启发,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另拟。有位学生把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加以比较,发现凤姐的泼辣放诞、八面玲珑,虽显示了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但尚须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唯贾母的悲喜是从,以此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实在也活得很累,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奴才。而宝玉就不同了,他可以随意胡说,随意给黛玉取字,又杜撰一本《古今人物通考》,发一通关于杜撰的“异说”,直至摔玉,“不要这劳什子了”!弄得老祖宗也着了忙,又是“搂”,又是“哄”。可见二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同,显露了封建社会里作为宗祧之嗣的男孩的尊贵。如果说贾母是这个封建世家、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表,那末凤姐是这个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而宝玉则是“不肖”的叛逆。于是他以《略谈凤姐与宝玉的出撤为题,进行分析、比较、评论。

提炼论点,选择角度时还应联系社会实际,但这是指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去审视评论对象,揭示其典型意义,切忌庸俗的对号上线。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文学评论与借题发挥的杂文不同,不能借个由头随意比附而忘了作品本身。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6

先让学生明确这是带着写作任务的研究性阅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为此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要评论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学生除了调动先前学过的各种知识外,还得去查找、收集。教师要指点门径,还要提供一些资料,《教学参考书》也不妨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能更全面正确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学生初学写作文学评论,教学时间又不宽裕,资料要够用而精简,不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接着要帮助学生利用资料,分析作品,比较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独立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但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确地提出某种看法即可。教师不要直接灌输,要避免把自己赞赏的某种观点直接塞到学生头脑里,然后由学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听课笔记”。

学生感悟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要说的话似乎很多,但一时又无从下笔。这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对评论的对象固然要全面把握,无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等,均应全面审视,并有整体的认识,但作为一篇短小的评论,不必也不应面面俱到,所以选题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从阅读赏析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触动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从整理前人的评价中自己最为赞赏或最想反驳的观点着眼,带着问题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寻觅,使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更准确、更鲜明。教师也可拟一些题目加以启发,我曾拟过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发问

———濒死的祥林嫂

鲁四的怒斥和短工的淡然

———祥林嫂死后的悲剧

惶急、愤慨与无奈

———《祝福》中的“我”

从逆来顺受到手刃仇敌

———林冲的心灵里程

兼窥《水浒》的主题风雪造就的豹子头

———浅谈《风雪山神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命根子”和“劳什子”

———小议宝玉的“不肖”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黛玉的颖悟与自尊

纸上歌声亦绕梁

———《明湖居听书》中的音乐描写

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浅析《项链》的结尾

刘勰说:“铨序一文为易,弥论群言为难。”对初学此种评论的中学生来说,即使铨序一文也殊非易事,所以选题尽量要小一些。但即使一枝一节也应以把握全篇为前提的,窥一斑是为见全豹。所以,评论时仍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语)。这样才能评得准确,评得深刻,不会犯片面武断的错误。同时,所谓选题小并不等于仅局限于某篇作品的一鳞半爪上,比较是获得新知的好方法,不同作品、不同人物的比较往往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觅得光读一篇作品不易发现的东西。

如:

从夏四奶奶到映川的娘

———革命者家属的觉醒

康大叔与“那弟兄”

———敌垒崩溃的必然性

鲁迅小说的视点

教师的命题是为了给学生以启发,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另拟。有位学生把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加以比较,发现凤姐的泼辣放诞、八面玲珑,虽显示了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但尚须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唯贾母的悲喜是从,以此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实在也活得很累,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奴才。而宝玉就不同了,他可以随意胡说,随意给黛玉取字,又杜撰一本《古今人物通考》,发一通关于杜撰的“异说”,直至摔玉,“不要这劳什子了”!弄得老祖宗也着了忙,又是“搂”,又是“哄”。可见二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同,显露了封建社会里作为宗祧之嗣的男孩的尊贵。如果说贾母是这个封建世家、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表,那末凤姐是这个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而宝玉则是“不肖”的叛逆。于是他以《略谈凤姐与宝玉的出撤为题,进行分析、比较、评论。

提炼论点,选择角度时还应联系社会实际,但这是指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去审视评论对象,揭示其典型意义,切忌庸俗的对号上线。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文学评论与借题发挥的杂文不同,不能借个由头随意比附而忘了作品本身。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7

先让学生明确这是带着写作任务的研究性阅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为此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要评论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学生除了调动先前学过的各种知识外,还得去查找、收集。教师要指点门径,还要提供一些资料,《教学参考书》也不妨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能更全面正确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学生初学写作文学评论,教学时间又不宽裕,资料要够用而精简,不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接着要帮助学生利用资料,分析作品,比较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独立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但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确地提出某种看法即可。教师不要直接灌输,要避免把自己赞赏的某种观点直接塞到学生头脑里,然后由学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听课笔记”。

学生感悟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要说的话似乎很多,但一时又无从下笔。这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对评论的对象固然要全面把握,无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等,均应全面审视,并有整体的认识,但作为一篇短小的评论,不必也不应面面俱到,所以选题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从阅读赏析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触动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从整理前人的评价中自己最为赞赏或最想反驳的观点着眼,带着问题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寻觅,使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更准确、更鲜明。教师也可拟一些题目加以启发,我曾拟过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发问

———濒死的祥林嫂

鲁四的怒斥和短工的淡然

———祥林嫂死后的悲剧

惶急、愤慨与无奈

———《祝福》中的“我”

从逆来顺受到手刃仇敌

———林冲的心灵里程

兼窥《水浒》的主题风雪造就的豹子头

———浅谈《风雪山神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命根子”和“劳什子”

———小议宝玉的“不肖”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黛玉的颖悟与自尊

纸上歌声亦绕梁

———《明湖居听书》中的音乐描写

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浅析《项链》的结尾

刘勰说:“铨序一文为易,弥论群言为难。”对初学此种评论的中学生来说,即使铨序一文也殊非易事,所以选题尽量要小一些。但即使一枝一节也应以把握全篇为前提的,窥一斑是为见全豹。所以,评论时仍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语)。这样才能评得准确,评得深刻,不会犯片面武断的错误。同时,所谓选题小并不等于仅局限于某篇作品的一鳞半爪上,比较是获得新知的好方法,不同作品、不同人物的比较往往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觅得光读一篇作品不易发现的东西。

如:

从夏四奶奶到映川的娘

———革命者家属的觉醒

康大叔与“那弟兄”

———敌垒崩溃的必然性

鲁迅小说的视点

教师的命题是为了给学生以启发,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另拟。有位学生把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加以比较,发现凤姐的泼辣放诞、八面玲珑,虽显示了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但尚须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唯贾母的悲喜是从,以此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实在也活得很累,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奴才。而宝玉就不同了,他可以随意胡说,随意给黛玉取字,又杜撰一本《古今人物通考》,发一通关于杜撰的“异说”,直至摔玉,“不要这劳什子了”!弄得老祖宗也着了忙,又是“搂”,又是“哄”。可见二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不同,显露了封建社会里作为宗祧之嗣的男孩的尊贵。如果说贾母是这个封建世家、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表,那末凤姐是这个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而宝玉则是“不肖”的叛逆。于是他以《略谈凤姐与宝玉的出撤为题,进行分析、比较、评论。

提炼论点,选择角度时还应联系社会实际,但这是指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去审视评论对象,揭示其典型意义,切忌庸俗的对号上线。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文学评论与借题发挥的杂文不同,不能借个由头随意比附而忘了作品本身。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8

一、找准定位,协助园长工作

我记得在竞聘副园长时,曾经对副园长这个“副”字,特意查了字典,想真正去理解“副”的含义,使我懂得“副”是辅助的作用。因此,我在班子成员中找准定位、摆正位置,做到分工不分家,互通有无,在管理自己分管的业务工作之外,对园内的其它工作也从不推诿,总是舍身处地为幼儿园着想,站在全局的角度,尽自己的所能发挥副手的作用,尽量减轻园长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同时与王副园长、年段长一起同心协力,互相协助,共同做好幼儿园的全方位管理工作。

二、注重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我认为业务园长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种职业,如果是一种职业,就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把握各方面的信息,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一切素质,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然而,我却深感自己是如此的贫乏,内存不足,因此,对自己提出:知识要向更宽领域拓展,业务要向更深处延伸。于是,常在工作之余,学习《幼教博览》、《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管理创新》等书籍,每当阅读到精彩之处,对照自己的工作,寻找差距,努力探索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并在指导过程中得以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我们都有烦恼、茫然的时候,把握不住课程,把握不住孩子,把握不住预计和生成……每当茫然的时候,查阅资料、总结反思,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并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聆听专家的讲座,承蒙专家的指导,感受新的教育理念。每当幼儿园老师参加各种比赛时,如:优质课、教坛新秀评比,公开观摩活动,我都认为:虽然参赛的对象是一线教师,但也是我学习、锻炼、展示的机会。我认真对待,对指导工作一丝不苟、竭尽所能,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三、加强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我园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把对新教师的培养列入园本教研的重点工作,采取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加大指导力度。尤其是对新教师进行随堂听课,跟踪指导,每次听课后,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更注意语重心长的帮助和耐心指导,力求使教师通过课堂实践提高基本功。二是加大园本培训力度。以园为本,开展自培活动,充分利用老教师的人才资源,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的形式,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良好氛围,产生了内培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重视群体素质的提高。为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为教师搭建学习、锻炼、展示的平台,开展各种业务练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如:教坛新秀、课题展示活动、自制户外玩具评比、环境布置评比、常规评价月等活动,鼓励教师“有才你来秀,有奖你来拿”,通过活动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我园教师陈老师、孙老师参加县“教坛新秀”评选双双获选,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师队伍已不断地成长起来。四是充分发挥公办园的示范作用,积极承担民办园的指导培训工作。为贯彻上级文件,帮扶民办园,缩短公、民办园的差距,于年12月派送骨干教师陈老师到“手拉手”幼儿园—湖前幼儿园组织现场教学活动;本人多次承担对村、民办园的指导工作,于5月23日,以“艺术领域的基本步骤与教法”为主题,开展公、民办园帮扶指导培训活动;还准备在六月份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派送青年教师童老师到三班幼儿园组织现场教学活动,让我园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锻炼。

四、埋首教研,提高保教质量

在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我深知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幼儿园的存亡与发展。作为一个业务园长,分明感到责任的重大!尤其是每次参加教育局举行的公办园教师优质课评比、教坛新秀评选,公办园互检等活动,我的心情与参赛者一样的想法,一样的沉重,一样的紧张,但我变压力为动力,以教研为切入口,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环境创设为关键点,以家园合作为支撑点,以实践活动为主阵地,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我园省级研究课题《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各年段、各班级根据大课题分别确立子课题展开研究,并以年段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如:大班陈梅桂老师组织的写生活动《老师的长头发》;中班林碧真老师组织的美工活动《装饰轮胎》;小班美术活动:碎纸粘画《美丽的树》等。经过一阶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12月参加省课题研讨会第一阶段成果展示,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获得了好评。在月23日我园成功地举办了公办园园际教研活动,我园教师陈梅桂老师组织的线描写生活动《老师的长头发》,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通过一系列的园本教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研讨能力、业务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能力,有力地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我园幼儿每当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捷报频传,在参加中心小学举办的朗诵、讲故事、唱歌等比赛均获得好名次,其中颜肖航小朋友参加县“幼儿才艺表演”据悉,获得一等奖,并代表县参加市级比赛;我园教师高培华、陈海婷、谷建萍、陈梅桂等教师撰写的论文,参加省、市、县论文评比也缕缕获奖。

五、加强管理,激活日常教学

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管理息息相关。为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使幼儿园教学正常有序。增强检查力度,实施分层管理,由年段长配合管理各年段教师的计划审阅和计划执行检查工作,并充分利用骨干教师的人才资源,督促、指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深入班级听课80多节,并以中心小学举行的“常规评价月”活动为契机,提高教师责任意识,推动教师组织教学的正规化,使我园的教学管理不断科学、规范,激活了日常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

六、善于反思,确定努力方向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为一年来的忙碌留下了一段经历,一份记忆;反思一年来的工作,为新学年的启航扬起新的风帆:

1、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2、加大教研力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9

从教材这一方说,教材编定的“课文”也应该具有让教师顺利发挥其功能的条件,一张破报纸也能上好一堂课,对于少数教师来说,也许不算难事,而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绝非易事。这个例子也许偏了一些,常见的情形是,教材中编入的课文,第一线教师不甚满意,有的随便翻过去,略微点一点算是;有的干脆发怒了:“干脆就应当撕掉!”教材编写者和教材处理者想不到一块去或者想法有较大距离,都不利于教学。因此,编课文的要为用课文的着想,用课文的也应揣摩编课文的意图,双方认识统一,行动协调,事情就好办了。

我以为,要让教师能够发挥“课文”功能,首先就应使“课文”有“功能”和条件,课文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文质兼美吗?不是。文质兼美仅仅是选文的标准。我想,还是要从“例子说”上考虑,要使“例子”确实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说过,语文课的“例子”不同于数学等其它学科的“例子”,数学等学科的“例子”主要是应有典型性、论证性,而语文课的“例子”特性应有以下三点:

(1)典型性。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这不用多说。

(2)典范性。这是对选文的要求,应该把思想典范、语言典范的文章选进教材,这一点已成共识,也不用多说。

(3)引发性。引发,引而发之;引,引子,引动,引导;发,发挥,扩展,发散。“课文”的引发应有几层含义:①课文只是些例子,是“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大概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叶圣陶《谈语文教本》)。由此可见,“课文”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引发开来,再向“课文”以外的语文内容探索。②“课文”的引发性来自它的基础性,或者说,只有基础性的语言材料才具有引发性。对于这一点,叶老也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练习。学生阅读与写作,从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做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有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应该指出的是,基础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等于低品位的文章,叶老的《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朱自清的《绿》、《春》以及的政论文等,能说是低品位的东西吗?当然,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必须凭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养,站得高,修养深,写普通文就驾轻就熟了;但是,从学习过程说,总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础到高精尖。所以叶老说:“不先作基础练习而径与接触,就不免迷离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叶老的话,我想应该是基础训练和“取法乎上”结合起来,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学“片断”是基础训练,学“全文”(当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边,都有所伤。③引发性还是扩散性,这就是说,选用的“例子”要具备足可以使学生进行发散的条件。我们很欣赏“举一反三”,往往是欣赏“反三”的结果。其实,之所以能“反三”,“举一”是功不可没的;不是随便举个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学生能“反三”,往往是因为举的“一”很典型,很适时,很有启发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所以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为什么“不复”呢?显然,不是埋怨学生笨,教师生气了,不愿再讲了,而是有两个原因:或者是时机未到,还没有形成“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举的“一”不合适,不恰当,应该换举“一隅”。在教学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教师举A例,学生很迷糊,教师换举B例,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以上是就“课文”说,下边再说说教师应该发挥“课文”的哪些功能。

(1)解读化悟功能。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对自然人事及其内在机理上最成功的解读化悟。创作者把自己解读化悟所得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目的是期待并赢得更多的人来解读化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课文,目的之一就是凭借作者的解读化悟来取得新的解读化悟,并把取得的结果变成积淀在内心的心理事实。所谓读书使人充实,道理就在这里。这种双主体双客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①“自然人事”是客体,用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事”的作者是主体;主体创作出的成果——作品又成为第二客体,而学习作品的读者(学生)便就是第二主体。②两个主体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主体意在用自己的眼光来认识自然人事,并参与主观感情来反映它,目的是求得一个认识的结果;第二主体既认识作品,又认识作者的“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认识角度”,简言之,即认识作者的“认识”。认识的目的是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借鉴艺术,学会方法,最后把作者的“认识”化解为自己的血肉,简言之,就是积累。③从这个角度说,课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解读化悟,一方面把作者是怎样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又提示学生,既要记住这个“结果”,又要学会作者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艺术方法。教师教学生学“课文”就得在这方面花功夫。

(2)凭借功能。自然人事,是客观存在,人们可以凭借不同的形式来解读它、化悟它,比如春天之景、秋夜之境,音乐家可以用音乐语言来表现;美术家可以凭绘画语言来表现;摄影家则用摄像工具与载体来表现;而文学家则靠的是语言文字工具来表现。既然作者凭借语言文字来状物写形、表达心志、传递情感,那么,我们指导学生学“课文”,就必须围绕作者的凭借对象——语言文字——来研究、来揣摩。离开语言文字,不光是要犯架空分析之病,而且置作者的凭借对象于不顾,也就不可能真正达到解读化悟的目的。叶老在说明《国文百八课》时说,“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国文科里读《项羽本纪》,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对此,叶老还有所强调:“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关于国文百八课》)围绕语言文字读“课文”,就是处处从语言文字入手,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我们通常说某某文章传神写照,极富表现力,何以见得呢?还不是从语言文字上看出来的?我们通常还说某某字句用得准,何以见得呢?还不是把客观情况和表现客观情况的语言文字作了比较而后才得到的结果?道理是明白了,但我们做的时候往往不见得很出色。比如教《牵牛花》,就“生之力”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①为什么说牵牛花具有“生之力”?②作者是怎样写“生之力”的?第二种的①哪些语句生动地描写了牵牛花的“生之力”?②作者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生之力”?第一种的①,意在让人说道理,问②则显得大而空;第二种的①,让学生直逼有关语句,问②让学生再找相关内容。比较起来,第一种是架空分析,第二种才是扣住了语言文字。又如,教《记一辆纺车》,就文章的思路,也可有两种不同的问法,做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处理。第一种,粗线条地问“这篇课文怎样提出了要说的事物,怎样从不同方面展开记叙,怎样从甲事说到乙事,怎样把各样内容围绕中心组织到一起的?”第二种问法如下:

第二段说:“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作者对于“普通”两字的含义是怎样解释的?“一来”、“二来”这两层意思能不能颠倒过来说?

第三段引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话,但接下去却先说“足食”后说“丰衣”,为什么不按“丰衣足食”这句话的本来顺序写下去?

第四段是围绕穿衣来写的,五、六、七、八、九这几段是围绕另外一个内容来写的。第四段到第五段这个地方,有没有既足以承接上文,又总领以下各段内容的话?试找出这样的话来?

第五段说纺线是“很有兴趣的生活”。对这个“很有兴趣”的丰富含义,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记叙?

写到什么地方,文章里又有一句话和“很有兴趣的生活”这句相呼应?

第十一段开头,作者说的“这些”指什么?这儿说的“旅伴和战友”是和什么地方呼应的?这里说“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怀念的是些什么?

作者围绕一辆纺车的记叙,充分肯定了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更充分表现了延安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试结合文章的层次结构,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第一种问法同于严师在课堂上发出考问,催促学生在总体上作出推断;第二种问法同于亲切的学习指导者在指导学生研究问题该从何处入手,从这里如何“读”到那里,开口小,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上找答案。从语言文字入手,大概可从这第二种问法上见到“一斑”。

(3)中介功能。中介功能与上述两种功能是有联系的,也有其特殊之处。学生学习语文连着两头,一头是“原先是这样用语言形式的,是这样来思考世界、认识生活的”;一头是“将来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形式,更好地思考世界、认识生活”。而“看文章是这样运用语言形式,是这样思考世界、认识生活”正处于这“两头”中间。既然是这样的关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只顾“中间”这一段。视野过窄,考虑问题的范围较小是不利于做好“中间”这一段工作的。张志公先生曾经批评过“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高中不知道初中干了些什么”的语文教学现状,指出“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由此看来,考虑中介功能要想到:①中学语文“课文”对中学以前的小学“课文”要有承接,同时对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又有铺垫、传递作用。②中学语文“课文”还要对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实际有所承接,同时对中学学业完成以后走向社会生活或进行语文深造的语文运用的高要求、高标准有所预想与推断。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实际是可以测量到的,因为这已成为既定的事实,通过调查分析、实践考核,能求得一个基本的判断;未来的要求与标准能不能做出科学的预想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未来的变化总是与现实相通的,现实总是闪现着未来的图影。张志公先生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同上引)其实,这一点,现在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了。③“课文”教学还要想到“邻居”学科的情况,比如,语文与数学,语文与物理,语文与外语,语文与政史地,语文与音体美等等。前①②条是想“课文”的前与后,叫“瞻前顾后”,这一条是想“课文”与“邻居”,叫“左顾右盼”,这八个字总结了语文“课文”与前与后,与左与右的复杂关系。依此八个字来处理“课文”,来发挥“课文”的中介功能,就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依据事实,对“课文”的处理要有所省略。课文,特别是完整的佳作,含量极丰,涉及面很广;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几乎是一应俱全。这些“内容”,有些是学生知道的,有些是下一阶段所安排的训练内容,对此,教“课文”时应当省略。只有省略了一部分,才可以使应该立即训练的“这一部分”真正凸现出来,也才能真正依照单元规定的训练要点组织教学。这个道理很明白,但做起来并不见得好,具体表现是:教师常有一种担心,总觉得依照规定的训练要点教学有遗珠之憾。正如前文提到的,例如教《荷塘月色》,情感、语言、心态、描写、结构等,丢掉哪一样都不好,于是,教师花上三四节课教学本文也不过瘾。如果教师想一想(瞻前顾后),看看情感、语言、心态、描写、结构这五样(姑且这样说),是不是有的在前面训练过了,是不是有的在后面靠别的“课文”来完成任务,那么,担心就大可不必了。有些训练本子通行以后,教师看安排的“要求”和“练习”很生气,觉得“该练的不练,不该练的却大练”,辨析一下,这“该与不该”大约是从某一具体选文提出来的,如果瞻前顾后,恐怕想法就不同。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篇10

从教材这一方说,教材编定的“课文”也应该具有让教师顺利发挥其功能的条件,一张破报纸也能上好一堂课,对于少数教师来说,也许不算难事,而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绝非易事。这个例子也许偏了一些,常见的情形是,教材中编入的课文,第一线教师不甚满意,有的随便翻过去,略微点一点算是;有的干脆发怒了:“干脆就应当撕掉!”教材编写者和教材处理者想不到一块去或者想法有较大距离,都不利于教学。因此,编课文的要为用课文的着想,用课文的也应揣摩编课文的意图,双方认识统一,行动协调,事情就好办了。

我以为,要让教师能够发挥“课文”功能,首先就应使“课文”有“功能”和条件,课文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文质兼美吗?不是。文质兼美仅仅是选文的标准。我想,还是要从“例子说”上考虑,要使“例子”确实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说过,语文课的“例子”不同于数学等其它学科的“例子”,数学等学科的“例子”主要是应有典型性、论证性,而语文课的“例子”特性应有以下三点:

(1)典型性。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这不用多说。

(2)典范性。这是对选文的要求,应该把思想典范、语言典范的文章选进教材,这一点已成共识,也不用多说。

(3)引发性。引发,引而发之;引,引子,引动,引导;发,发挥,扩展,发散。“课文”的引发应有几层含义:①课文只是些例子,是“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大概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叶圣陶《谈语文教本》)。由此可见,“课文”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引发开来,再向“课文”以外的语文内容探索。②“课文”的引发性来自它的基础性,或者说,只有基础性的语言材料才具有引发性。对于这一点,叶老也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练习。学生阅读与写作,从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做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有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应该指出的是,基础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等于低品位的文章,叶老的《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朱自清的《绿》、《春》以及的政论文等,能说是低品位的东西吗?当然,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必须凭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养,站得高,修养深,写普通文就驾轻就熟了;但是,从学习过程说,总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础到高精尖。所以叶老说:“不先作基础练习而径与接触,就不免迷离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叶老的话,我想应该是基础训练和“取法乎上”结合起来,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学“片断”是基础训练,学“全文”(当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边,都有所伤。③引发性还是扩散性,这就是说,选用的“例子”要具备足可以使学生进行发散的条件。我们很欣赏“举一反三”,往往是欣赏“反三”的结果。其实,之所以能“反三”,“举一”是功不可没的;不是随便举个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学生能“反三”,往往是因为举的“一”很典型,很适时,很有启发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所以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为什么“不复”呢?显然,不是埋怨学生笨,教师生气了,不愿再讲了,而是有两个原因:或者是时机未到,还没有形成“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举的“一”不合适,不恰当,应该换举“一隅”。在教学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教师举A例,学生很迷糊,教师换举B例,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以上是就“课文”说,下边再说说教师应该发挥“课文”的哪些功能。

(1)解读化悟功能。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对自然人事及其内在机理上最成功的解读化悟。创作者把自己解读化悟所得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目的是期待并赢得更多的人来解读化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课文,目的之一就是凭借作者的解读化悟来取得新的解读化悟,并把取得的结果变成积淀在内心的心理事实。所谓读书使人充实,道理就在这里。这种双主体双客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①“自然人事”是客体,用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事”的作者是主体;主体创作出的成果——作品又成为第二客体,而学习作品的读者(学生)便就是第二主体。②两个主体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主体意在用自己的眼光来认识自然人事,并参与主观感情来反映它,目的是求得一个认识的结果;第二主体既认识作品,又认识作者的“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认识角度”,简言之,即认识作者的“认识”。认识的目的是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借鉴艺术,学会方法,最后把作者的“认识”化解为自己的血肉,简言之,就是积累。③从这个角度说,课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解读化悟,一方面把作者是怎样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又提示学生,既要记住这个“结果”,又要学会作者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艺术方法。教师教学生学“课文”就得在这方面花功夫。

(2)凭借功能。自然人事,是客观存在,人们可以凭借不同的形式来解读它、化悟它,比如春天之景、秋夜之境,音乐家可以用音乐语言来表现;美术家可以凭绘画语言来表现;摄影家则用摄像工具与载体来表现;而文学家则靠的是语言文字工具来表现。既然作者凭借语言文字来状物写形、表达心志、传递情感,那么,我们指导学生学“课文”,就必须围绕作者的凭借对象——语言文字——来研究、来揣摩。离开语言文字,不光是要犯架空分析之病,而且置作者的凭借对象于不顾,也就不可能真正达到解读化悟的目的。叶老在说明《国文百八课》时说,“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国文科里读《项羽本纪》,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对此,叶老还有所强调:“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关于国文百八课》)围绕语言文字读“课文”,就是处处从语言文字入手,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我们通常说某某文章传神写照,极富表现力,何以见得呢?还不是从语言文字上看出来的?我们通常还说某某字句用得准,何以见得呢?还不是把客观情况和表现客观情况的语言文字作了比较而后才得到的结果?道理是明白了,但我们做的时候往往不见得很出色。比如教《牵牛花》,就“生之力”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①为什么说牵牛花具有“生之力”?②作者是怎样写“生之力”的?第二种的①哪些语句生动地描写了牵牛花的“生之力”?②作者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生之力”?第一种的①,意在让人说道理,问②则显得大而空;第二种的①,让学生直逼有关语句,问②让学生再找相关内容。比较起来,第一种是架空分析,第二种才是扣住了语言文字。又如,教《记一辆纺车》,就文章的思路,也可有两种不同的问法,做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处理。第一种,粗线条地问“这篇课文怎样提出了要说的事物,怎样从不同方面展开记叙,怎样从甲事说到乙事,怎样把各样内容围绕中心组织到一起的?”第二种问法如下:

第二段说:“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作者对于“普通”两字的含义是怎样解释的?“一来”、“二来”这两层意思能不能颠倒过来说?

第三段引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话,但接下去却先说“足食”后说“丰衣”,为什么不按“丰衣足食”这句话的本来顺序写下去?

第四段是围绕穿衣来写的,五、六、七、八、九这几段是围绕另外一个内容来写的。第四段到第五段这个地方,有没有既足以承接上文,又总领以下各段内容的话?试找出这样的话来?

第五段说纺线是“很有兴趣的生活”。对这个“很有兴趣”的丰富含义,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记叙?

写到什么地方,文章里又有一句话和“很有兴趣的生活”这句相呼应?

第十一段开头,作者说的“这些”指什么?这儿说的“旅伴和战友”是和什么地方呼应的?这里说“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怀念的是些什么?

作者围绕一辆纺车的记叙,充分肯定了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更充分表现了延安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试结合文章的层次结构,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第一种问法同于严师在课堂上发出考问,催促学生在总体上作出推断;第二种问法同于亲切的学习指导者在指导学生研究问题该从何处入手,从这里如何“读”到那里,开口小,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上找答案。从语言文字入手,大概可从这第二种问法上见到“一斑”。

(3)中介功能。中介功能与上述两种功能是有联系的,也有其特殊之处。学生学习语文连着两头,一头是“原先是这样用语言形式的,是这样来思考世界、认识生活的”;一头是“将来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形式,更好地思考世界、认识生活”。而“看文章是这样运用语言形式,是这样思考世界、认识生活”正处于这“两头”中间。既然是这样的关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只顾“中间”这一段。视野过窄,考虑问题的范围较小是不利于做好“中间”这一段工作的。张志公先生曾经批评过“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高中不知道初中干了些什么”的语文教学现状,指出“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由此看来,考虑中介功能要想到:①中学语文“课文”对中学以前的小学“课文”要有承接,同时对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又有铺垫、传递作用。②中学语文“课文”还要对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实际有所承接,同时对中学学业完成以后走向社会生活或进行语文深造的语文运用的高要求、高标准有所预想与推断。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实际是可以测量到的,因为这已成为既定的事实,通过调查分析、实践考核,能求得一个基本的判断;未来的要求与标准能不能做出科学的预想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未来的变化总是与现实相通的,现实总是闪现着未来的图影。张志公先生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同上引)其实,这一点,现在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了。③“课文”教学还要想到“邻居”学科的情况,比如,语文与数学,语文与物理,语文与外语,语文与政史地,语文与音体美等等。前①②条是想“课文”的前与后,叫“瞻前顾后”,这一条是想“课文”与“邻居”,叫“左顾右盼”,这八个字总结了语文“课文”与前与后,与左与右的复杂关系。依此八个字来处理“课文”,来发挥“课文”的中介功能,就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依据事实,对“课文”的处理要有所省略。课文,特别是完整的佳作,含量极丰,涉及面很广;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几乎是一应俱全。这些“内容”,有些是学生知道的,有些是下一阶段所安排的训练内容,对此,教“课文”时应当省略。只有省略了一部分,才可以使应该立即训练的“这一部分”真正凸现出来,也才能真正依照单元规定的训练要点组织教学。这个道理很明白,但做起来并不见得好,具体表现是:教师常有一种担心,总觉得依照规定的训练要点教学有遗珠之憾。正如前文提到的,例如教《荷塘月色》,情感、语言、心态、描写、结构等,丢掉哪一样都不好,于是,教师花上三四节课教学本文也不过瘾。如果教师想一想(瞻前顾后),看看情感、语言、心态、描写、结构这五样(姑且这样说),是不是有的在前面训练过了,是不是有的在后面靠别的“课文”来完成任务,那么,担心就大可不必了。有些训练本子通行以后,教师看安排的“要求”和“练习”很生气,觉得“该练的不练,不该练的却大练”,辨析一下,这“该与不该”大约是从某一具体选文提出来的,如果瞻前顾后,恐怕想法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