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27

学生教育论文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构图;艺术创作;思维培养

所谓构图,也就是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照空间把色彩线条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现代的绘画艺术已经走向多元化,如何选择适当的构图形式并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如何让学生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就成为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绘画的基础课程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构图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等相关知识的培养,这就需要首先提高学生对构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培养在绘画创作中的具体方法。

一构图在艺术创作中重要地位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很重视对构图的研究。塞尚在艺术构思中十分重视形状、线条、色彩、体积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几何化作品构成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使原有的构图形式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构图形式在艺术家的探索下不断涌现。克利姆特的其作品中采用强烈的花纹平面化处理,是极具装饰性的绘画构图形式;现代画家毕加索的《镜前少女》的作品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圆形、方形、圆弧线,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节奏;莫兰迪的大量作品中充分的运用了对象的内形和外形所构成的不同的几何关系达到的画面的高度和谐,从而产生了宁静而略带有忧郁的美。

中国画同样很重视构图的研究,古代的绘画理论中构图又被称作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东晋时代的顾恺之提出了“置阵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中国画十分重视气势和神韵,潘天寿的构图喜欢作方形结构,常常创作奇险的境界,用以表现他雄阔、霸悍、质朴的艺术风格。

构图教学是高等教育美术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纵观整个高等教育美术教学大纲,构图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绘画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因为一切形式因素,不论是线条、形体、色块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构图之中,要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构图法则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构图教学的内容,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构图的形式法则,提高对构图教学的认识和地位,使构图教学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在现代艺术教学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艺术创作中构图意识培养方法

1把握构图原则

关于构图的规律或原则,各家所指,不尽相同,总则大同小异。差别往往在于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而基本道理多数都是一致的。中国画传统理论的阐述,立足于动感,使相对静止的山水,在画家心目中也要取势,即获得运动的倾向性。而西方的构图学,立足于静止,先讲均衡、稳定。其实中国绘画未必不要均衡和稳定。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把握构图的原则,也是真正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构图方法与技巧的关键,那么,首先艺术创作的作品能把注意力引向画面主体,也就是说,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只要使观赏者的目光渐渐投向画面主体,通过主体与陪衬画面的结合,更容易理解画面上的内涵,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认识。其次,艺术作品中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即使是抽象画其实也有一个主题。主题应该在作者心中明确,毫不含糊,但在表现上不一定使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只有主题鲜明,才能更好展现绘画目的,观赏者才能充分理解画面上的含义。最后,艺术作品应尽可能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画面主体的内容,有利于渲染画面情绪、主题的部分,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2融入构图艺术

当艺术作品中具备了上述提到的构图的基本原则时,艺术实践表明均衡、对比和完整仅仅是构图的初级阶段,也是构图的最高阶段,绘画作品要成为一幅艺术品,应该在构图上有更多美学的要求,绘画作品是一个有机体。所以,在绘画作品中融入构图的艺术才能更好的展现画面内容。第一,新颖与朴素的艺术展现,构图的原则固然应该考虑,但试想如果画家都按照原则作画,那就无法吸引住观赏者,只有新颖的构图,才能吸引住人们的视觉,利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给人以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论是色彩、线条、空白大小分配都会给人们新鲜的感觉。

同时,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往往具有朴素的特征,朴素的主题、朴素的感情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展现,韵律广义上讲是一种和谐美的规律,是造型要素在节制、推动、强化下呈现的情调与趋势。作为视觉艺术,韵律主要意味着构图中形、线、色的形式感觉的一致,包括基调及主线起承转合的和谐性,一幅具有较高艺术的构图,它不仅具有新颖与朴素感,而且要有韵律感。第三,装饰性绘画更注重主观性和规律,它可超越客观现实和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画面上的装饰性,主要是指写实性绘画的基础下其形式语言风格样式及处理手法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进行得体的“装饰”表现。

3创新构图方法

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闻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四分之三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所以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模式构图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促使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进行小构图,尤其是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的取景、不同空间透视等关系的观察与构图。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及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外的很多绘画家研究新的构图方式,如发散式的构图方式,利用空白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等,为进一步展现作品蕴含和特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1构图教学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构图教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构建构图教学单元的必要性。

2提出了从把握构图原则、融入构图艺术、创新构图方法三方面的构图意识培养方法,充分利用构图特点,更好的展现出艺术作品的蕴含。

3构图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为创作更好的艺术精品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论学生还是教师本身都应该注意构图意识的培养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蒋跃.绘画构图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尚红芝.现代绘画构图艺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7-68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2

一、说话氛围,激发说话欲望

英语对小学生而言是新鲜事物,小学生都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因而只要教师在起步阶段注意引导,努力创造说话氛围,消除学生怕说错,怕说不好的顾虑,保护好他们的说话欲望,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我们就迈向了成功的一步。

首先,在给他们上第一课时,我不忙着上新课,也不向他们讲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而是向学生出示了许多生活中的英语:chocolate(巧克力)、CD(光碟)、jeep(吉普车)、WC(厕所)、sofa(沙发)---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体验成功感,没想到自己没学过英语,居然还会说不少的英语单词了。让他们感觉学英语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从而增强了他们说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他们说英语的兴趣。针对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用语,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

朋友见面说什么?Hello,Hello是您好。

朋友告别说什么?再见再见是ByeBye。

感谢别人说什么?ThankyouThankyou是谢谢。

对不起请说I’msorry.Sorrysorry是对不起。

熟人见面Howareyou?回答请说Fine,thankyou.

第一次见面Howdoyoudo?回答还是Howdoyoudo?

礼貌用语要切就记,小朋友争做好儿童。

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用英语向我,同小朋友,同自己爸爸妈妈打招呼的要求,并对实行这个要求的学生给予取一个英文名的奖励。学生兴致极高,很快,校园中“Hello,MissLin.”“Thankyou,Andy.”的招呼声此起彼伏,用英语说话的氛围基本形成。不出一个月,学生就养成了用英语说话的习惯,这大大增加了他们说英语的机会。

另外,平时和学生相处,我注意尽量用英语,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这样,不仅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内容,许多书本上没有过的日常用语也早已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日常用语也就不在话下了。而且,我渐渐发现小朋友之间那些粗话、脏话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文明,更礼貌的用语。

二、利用游戏活动,发展口语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唱爱跳。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组织游戏活动,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回忘掉自我,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他们会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摆脱英语的生涩感,从而自然大方地讲英语,逐渐提高语言组织的能力。例如,在教句型Whatcolourdoyouwant?—Iwant---时,我设计了Whoislucky?的游戏。拿出已准备好的一个颜色转盘,然后各组派一名代表选取一种颜色,转动转盘,看指针会停在哪个颜色上,最后给猜队的那个组予以一颗五角星的奖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双方的通用语言只能是英语,对于犯规的要予以一定的处罚。这样,学生们积极投入,思维敏捷,极大程度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真正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学生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

在上PEPUnit3Myfriend时,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guessinggame:Ihaveafriend,heisaquietboy.Heisthinbutstrong,hehasbigeyesbutsmallmouth.HelikesEnglish.Whoishe?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纷纷举手猜他是谁。此外,学生们还踊跃举手,要求自己描述让其他小朋友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猜老师,有的猜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还有的甚至猜起了动物,水果等。

三、利用CAI,活化口语能力

英语专家C.E.Eckerley在论述英语教学时说:TheteachingofEnglishdiffersfromtheteachingofmanyoftheothersubjectsintheschoolcurriclum,welearnitinpractisingit.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要想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运用各种CAI创设情境十分重要。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运用CAI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效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特点,创设出扣人心弦的图文并茂、生色俱全、生动形象的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动脑等多种器官并用的学习活动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更自觉、更有趣得进行英语的语言交流。

四、指导会话表演,提高口语能力

教材中的语言既规范又口语化,表演会话对于语言知识的积累有其独到之处,既可再现会话情况,又可强化语言的记忆储存。我在教学中狠抓朗读与表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自由会话。表演时,辅以适当的道具,相应的动作,夸张的表情,恰当的语调,既能防止因疲劳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又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剑桥少儿英语〉〉第一级上册UNIT13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____Hi,Mum!

____Hi,Tom!Hi,Perer!

____What’sforbreakfast?

____Comeandhavealook.Doyoulikethem?

____Great!Ilikesanwiches.

____AndIlikehotdogs.

____Thanks,Mum.

____Youarewelcome.

指导这段极其生活化的对话时,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让扮演Mum、Peter和Tom的三位学生上台表演,看看谁是最佳演员。小孩子门为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个个声情并茂,表演得像模像样。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观众、评委。学生们表演着各自的角色,各尽其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愉快地掌握了这段对话,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口语能力。

五、现场看图说话,注重表达能力

看图,或者看物说话,我采取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当教师用完整、连贯的句子示范后,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外。如:一次我拿了一只可爱的小狗玩具,让学生看狗说话,学生们你一句,他两句,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概括、总结,把精彩的句子综合起来。于是,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一篇口头作文,题目各种各样,如:“Thwnicedog”,“Myfriend”,“Doyoulikehim?”很是精彩。

六、给予表扬鼓励,洋溢情感活力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3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全面发展理论因其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成监控;而素质教育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的实践、学校、个体的实际,把抽象的方针、目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很容易被误解为以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或培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古代的“射御礼乐书数”,到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从“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他们都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的法规性支持。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倾向而提出来的,但高等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影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比之基础教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大学生中文科的往往缺乏对理工科的了解,对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一片模糊,学理工科的往往缺乏对文学、历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对美学、心理学等知之甚少;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过时、僵化,认为教师只要有效地传授了书本知识,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书本知识,教育质量就有了保证,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分数,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已达到了3—5年翻一番的程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是越来越短,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信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则受到冷落,这种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大学生盲目迷恋高新科技教育,忽视冷落了人文思想与精神的培育。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现代大学应该是为世纪之交的严峻挑战和“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持别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即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要明确面对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继承、传授知识,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等。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改革教育思想,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讨论,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教育特点和规律上来;同时,也要吸引学生参加讨论。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很严重,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专业结构;研究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研究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体现“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等突出特点。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也存在着某些误区,有待于澄清是非,提高认识。

误区之一,是把学校特色教育当成是素质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全面性特征,只是开展一些课外的文体活动、书法讲座、音乐、体育竞赛等;片面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只讲少数学生的所谓特长、特色等。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开展素质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如果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形式主义的搞一些花架子,把它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就会事与愿违,走向它的反面。

误区之二,就是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免试教育。一些人认为考试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那种降低考评要求,放松考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的想法和做法,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误区之三,是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的历史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凡此种种都说明: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实施素质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也是全校各部处以及党政工团妇的事,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推行。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4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中考失利的人群,在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自卑心理比较凸显,缺乏自信心。再由于社会用工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消化人才,所学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出现负面影响。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部分没有认清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没有认识到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借鉴普通高中的德育经验,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年龄阶段,是同一个人群,德育工作也同样进行。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大多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通高中的经验,这样就会走入教育的误区,没有注意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差异,心理状态的异处。偏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原则。德育课程缺乏特殊性,不能因材施教的进行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德育课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为主体,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不匹配,学生虽然知道理论上的道德教条,但却在复杂的现实中不知所措。导致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脱节、不切实际。学校方面对于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认识不够透彻。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专业人才,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疏忽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把这部分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推向社会,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以找工作时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习所学知识不能顺利的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在实际的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对中职德育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虽然现在就业与为人方面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但在社会中能够得到成功的还是道德品质高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群。同时道德品质变化也会影响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所以教师要在极大程度上阻止消极情绪传入校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心健康。因此,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提高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所以中职学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创新和夯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迫在眉睫。

二、中职德育的有效对策

首先,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学生有着很强的技术专业,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第一天起,就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一方面在专业课堂知识及实际锻炼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人才的道德需求;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在具体职业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其次,加强学校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德育教育课程,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学习德育知识,人人传授德育理念。争取做到在学校的德育全员化,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也能升华教师的德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德育教育为重点,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二者做到相辅相成,德育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学习提供动力。进而让学生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行列中,亲身体验,经常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监督,形成激励性的测评体系,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资源,使学生尽早的树立自己的德育价值观。

再次,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来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尤为重要,无论是课堂还是活动中,德育教育都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德育教育有两种比较常见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育和组织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政治课的教学当中,学校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切实有效的发挥德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学校有效的进行课堂德育教育之余。学校应开展各种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种活动,邀请一些知名的德育专家,或者是社会上的企业家,为学生们举办一些专题类讲座活动,给学生们带来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择业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开阔性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5

1.1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要求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4创新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载体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6

(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从学校教角度来看,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及顺利就业是其工作重心,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认知不到位,导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没有放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流于形式的较多;从学生视角来看,相当多的学生在对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同时大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感性多于理性,对创业的难度及风险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是对其自身全方位的要求与衡量,导致了创业教育打上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违背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

(二)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不系统、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在资金方面,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学校教学条件和科研实验设施跟不上,学校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方面的支持有限;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多数学校都只是讲授一门创业课程,且课程内容较为肤浅,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缺乏必要的实训训练。

(三)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完善、不系统,课程设置形式化。实施创业教育要有完善和系统的课程体系,否则无法开展,并且完善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课程只有少数几门,根本谈不上形成体系,更不用说完善。它们主要通过举办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形式进行简单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融合到高校教育体系之中。高校没有发挥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

(四)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实战的经验。因此,创业教育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与此同时,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大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原来的就业分配模式,能够积极地寻求自己的创业途径,以改变就业被动的局面。我国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若不经过培养成长成才后很难胜任创业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看,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合适工作,个人的投资收益无法得到补偿,挫伤积极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高校须认清形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二)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和氛围。宏观层面,政府要构建一个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的系统,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业教育方面应制定明确的、强有力的、完善的、系统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企业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协助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使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企业强有力的支持;社会大众应在观念上形成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同感,使创业者有尊严,有自豪感;从政府、企业、社会大众等多个方面建立起崇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微观层面,高校要健全机制,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的氛围。一方面领导要重视,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和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层面要树立“把学生创业教育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的意识,从而统一全校师生认识,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冒尖学生在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业,使得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工作走向深入。

(三)设置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以创业教育为价值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放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此要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之中,在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增设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一定实务操作性的多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医学生;公关素养;人文教育;医患关系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策略落到实处,而医患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关系具有公共关系的属性。因此,医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教育问题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密切关系,成为医学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医学生公关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可见,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整个医学活动中最显性和最本质的关系。医患关系本应该是一对共同面对疾病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然而近年来一系列杀医、辱医案的频发,凸显出当前医疗体制下的医患关系错位,导致我国医患矛盾的持续恶化。这也进一步让人们反思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资料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立在前苏联模式上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念、机制、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最显著的在于过于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人文修养的培育,从而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自我认知和协调能力不强,大部分医学生在公众意识、沟通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随着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也不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而公关教育正是基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科学。医学生可以通过接受良好的公关教育,提高其对于社会关系的认知、公众关系的管理、组织形象的塑造等全方位能力。

二、医学生公关素质的内涵

公关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以公关意识为根本,以基础文明为基础,以公关知识和公关能力为主线的的一种内在构造。公关素质的高低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谓的医学生公关素质,是指医学生在其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应具备的公共关系意识、公共关系知识和公共关系能力三个层面的综合体现。

1.公关意识层面。这是整个公关素质的核心层面。公关意识是公关主体的一种自觉状态,即公关主体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保持在一种能够主动遵循公共关系原则、适应和协调各种环境变化的状态,这种具有开放、能动、创造性的状态有助于从事公共关系相关工作。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主要包括塑造医务人员个人和医疗机构组织形象的意识、服务患者和社会的意识、真诚沟通交流的意识、创新审美的意识和守护健康生命的意识。

2.公关知识层面。知识结构是公关素质的基础内容,是基于公共关系基本职能所需要的学科基础知识、行业相关知识以及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决策咨询、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所具备的服务的管理知识。而医学生的公共关系知识,除了基本的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特别是能够从社会学角度认知医学,对自我角色的判断将更具科学性。

3.公关能力层面。公关能力是公关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与传播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创造策划与管理能力等。医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媒介关系处理、危机处理能力、服务创新能力。

三、以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公共关系素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的公共关系教育应基于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公关素质的培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公关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性和权威性正在发生变化,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环境的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合作、随机交流,运用观察、调查、讨论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正确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氛围,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环境在联接课堂教学与大学生人生规划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进行社会角色定位的能力。这对医学生将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正确地处理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2.倡导学生注重个人形象。个人形象既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个人形象可以体现出健康、品味、自信心、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程度。医生无论是从学识还是从职业的角度,都应该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然而,我们的医学院校在培养未来的医生过程中,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使广大医学生在校期间,就缺乏关于礼仪、审美、沟通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对复杂繁重的医疗服务,不知所措,疲于应对,暴露诸多问题。在公关教育中,个人的形态、举止、言行都是训练的重点,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名会看病的医生,而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活生生的人是有高情商的并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科学地对待患者和疾病。

3.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医学生在学校、规培、临床三个阶段都面临着繁重而持续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当前医疗行业负面的舆论环境对在校的医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是人生中非常美好而特殊的阶段,大学生群体生活、集体学习,建立起一种局域网络关系,但相对于整个社会大网络,又比较封闭。因此,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趋于成型,若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将会对其学习、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封闭自卑,不善交往;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理心缺乏;有的大学生不会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也有的大学生没有团队意识,独来独往,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高度。公共关系的平等诚信、共享共赢、双向沟通的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广结人缘、发展友谊创造人和的环境,有利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4.注重沟通能力的培育。不少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医患矛盾、纠纷、冲突并不是因为医疗技术和医疗结果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医疗服务的我过程中医患双方缺乏正确、必要、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由于医疗技术相对专业,医生和患者处于信息极不对称状态。虽然患方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拥有信息优势的医方才是医患沟通的主体。我国医学教育实践中是以业务技术训练为核心,极少向医学院校的学生传授与病人沟通的能力。仅有良好的医德不足以保证医生会沟通、能沟通、善沟通,沟通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得以提高。公共关系强调用双向沟通手段来实现个人、组织、社会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询问、倾听、解答、面对面的沟通是医务工作中必要的一环。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善于利用社会化媒体,发挥社交网络较强的实效性和现场感的优势,搭建医患沟通新平台,积极改善医患关系。

5.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不同阶段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困难重重。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舆论环境相对被动,媒体、公众认同度低,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关系意识和能力存在短板。应该承认,医疗卫生行业的公共关系整体处于不良状态,知名度高、美誉度低。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资源,医学生将来都是医疗服务实践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医学科学研究者的主力军,他们的思维将会决定行业的发展与走势。公关教育强调管理的创新战略,公关策划活动更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性,这些都有利于打破医学生相对封闭、保守的思维局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力 余苏珍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伟红.认识医患关系的公共关系属性维护医院良好形象和声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2):4-5.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8

一、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一)家庭礼仪教育意识淡薄。1.家庭对孩子礼仪教育方法失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成为了家庭关注的重点,家长们喜欢将更多的财力放到孩子身上。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了懒散、自私、任性的不良习惯,他们不懂得分享、缺少责任感,也自然会产生不文明的行为习惯。2.父母育儿观念中缺少礼仪教育元素。农村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重“智”轻“礼”,认为智力发展不容忽视,而文明礼仪可有可无,等孩子长大自然会明白。家长注重智力等方面的投入,唯独不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二)小学礼仪教育流于形式。1.师资匮乏。农村小学礼仪教育被边缘化,没有授课时间的保证,也没有师资力量的支持,礼仪教育变成了课余活动。礼仪教育刻板、无趣,小学生“被”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行为,不能自主探究礼仪教育方面的知识。2.教法不力。农村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多是为应付检查,缺乏系统性,多是通过班会渗透,教师很少将其融入就餐、打电话等日常生活之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多是分散于思想与社会教学中。(三)社会环境对礼仪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礼仪教育尚未列入课程体系,未形成整体性规划,缺少政策支持,礼仪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公众人物的一些不雅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冲击了礼仪教育培养出来的良好习惯与修养。

二、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9

1.1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山西省S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问卷1173份,有效问卷1095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男生占45.6%,女生占54.4%;一年级学生占15.4%,二年级学生占17.3%,三年级学生占17.7%,四年级学生占18.4%,五年级学生占31.2%(由于五年级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所以相应的比例较大)。调查对象的专业选取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占43.6%)、麻醉学专业(占23.7%)和医学影像专业(占18.6%)。为了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对药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占14.1%)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能集中有效地体现出样本的医学特性,同时,调查样本数量占总体数量的50.0%以上,能有效代表S医科大学的总体情况。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将网络影响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状况分成30个项目。主要围绕:当前学生的上网情况及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当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和医德教育现状;校园网络建设对医德教育的影响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2调查数据与分析

2.1当前医学生的上网情况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上网条件日益便利,学生每天都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网浏览网页,并将其作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一项事务。学生的上网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占58.9%,42.6%的学生全天合计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利用上课时间上网和全天上网时长超过5个小时的学生分别占17.49%和20.5%。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合理地掌握上网时间,但是仍有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上网时间过长,尤其是在上课和自习时间上网,影响上课和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存在沉迷网络的现象。第二,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网络信息普遍持相信态度,而且缺乏对有价值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学生对网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考虑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网上信息基本都是真实的,见表2。第三,大多数学生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能够做到自觉回避,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甚至有些学生上传过不良信息,见表3。

2.2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医德教育状况

第一,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什么是医德教育和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概念和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另外,学生们没有真正了解医德教育的目的,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医德教育的意义所在,见表4、表5。第二,学生们普遍认为医患矛盾突出与医德医风的教育与引导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学生们认为当前社会的医德医风总体较好,但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仍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滑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医德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见表6。第三,当前医学生课程中都设有医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满意度偏低,学校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见表7。

2.3当前校园网络建设情况与网络医德教育现状

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见表8),校园网的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校园网站中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更缺乏关于医德教育的相关专题(见表9)。学生们对运用校园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见表10),但网络上关于医德医风方面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医德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较差。

3对策建议

3.1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改变,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使得他们的主体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1]。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较弱,学校又缺乏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有效规范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其次,学生对当前社会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和医生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等现象比较关注,并能由此认识到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医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入;第三,学生对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医德教育表现得较为期待,但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网络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医德教育向着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3.2对策及建议

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篇10

职校学生处于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他们会遇到很多原来不需要处理的问题和事情,现在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和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告别保姆式环境,独立面对各种问题职校的学生告别了由家长、老师包办的学习、生活状态。要独立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妥善安排饮食和确保饮食安全;要照顾好自己的寝居;要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和出行安全;要保管好自己的钱物和合理支配等问题。2.安全意识不强,防范能力不足学生以往都是在学校、老师、家长严格监控下进行,主要是学习文化课,没有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学生接触事物有限,复杂程度较低,多是一些表象化的问题。这样就在学生印象中,形成一种认识,一切都这么简单。使他们放松了警惕,安全意识随之淡化,不注重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3.容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差职校学生正值年少,血气方刚,遇到一些突发的事情,容易冲动,考虑后果少。由原来单一封闭式的学习,转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存在着不适应,给他们的安全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据调查,职校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学校刑事、治安案件的40%以上。由此可见,安全教育不容忽视。4.职校学生心理不成熟,引发一定的安全问题社会的快节奏,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现象,引发了心理问题。针对职校学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引发安全问题。5.学生自伤和轻生现象,呈上升趋势统计表明,近几年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我伤害和轻视生命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安全观出了问题,抗挫折能力下降。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正确的安全观,才能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二、职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

以往学校的教育只重视文化教育,导致安全教育缺失。新的安全观:不安全的生产,可以不进行。引申一下,不注重安全教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当前,职校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多数职业学校,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生课程教育体系中。安全教育存在着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做到经常化、制度化。2.缺乏系统的教育,没有形成安全观目前安全教育仅限安全演练,大多是由学校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实际情况或学生存在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临时进行,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没有安排,不利于安全观形成。3.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致使本可不发生的问题,没有杜绝。4.安全技能训练不够,加剧了安全风险学生基本安全技能的学习、训练没有独立开展。遇到各种突发问题,学生不知怎么处理,增加了防范的风险。5.学校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职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结合职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现实的需求,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安全教育:

1.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要整体规划,确定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育、讲座、知识竞赛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校纪校规教育

加强校纪校规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对学生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大有裨益。对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日常教育、管理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使学生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网络安全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使涉世不深的学生难辨是非,出现了模仿、犯罪的现象。通过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非法的,是禁止的,以免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避免上当受骗,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越来越得到社会和个人的重视,只有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研究表明,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因此,要重视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做到娱人自娱。

四、加强安全教育有效手段和措施

安全教育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要结合学情和社会现实,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改善安全教育工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抓安全教育的局面

要实行全员、全过程、全面的安全教育。形成以学生管理部门、学校机关部室、教学系部、后勤人员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人人重视安全,时时强调安全,事事体现安全,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2.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中

开发专业时,将安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落到课程表。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同等对待,纳入教学评估中;开展安全教学研究,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

3.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学生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