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0:12:38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1

从这一点出发艺术教育可以看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但是艺术教育也有其深入发展的专业化领域,这是简单的素质教育难以涵盖的;而素质教育也包括身体、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素养发展,这是艺术教育难以启及的。

二、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教学,它在提升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善于发现跳动音符所展示的美;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为他们开启进入美术天堂的大门,体会别样的艺术之美。这些艺术教育都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拥有两只感知鸟语花香、自然万物之美的耳朵,并且可以丰富他们对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发现美的能力。

2、艺术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缓解大脑的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从其他角度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能够推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进程。很多科学家正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下,收获了一项项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此外在初中科学文化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对初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应。主要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①初中艺术教师自身水平有限;②艺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③艺术课程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配合。

2、改革艺术教育缺陷的具体措施

以上所述缺陷都是由于艺术教育启迪时间较短、实践不足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①艺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增强美的鉴赏与启迪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艺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建立艺术论坛来熏陶教师的艺术鉴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②合理分配艺术课堂教学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之美、声音之美以及万物之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美的事物,使学生近距离鉴别美、体验美。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播放音乐的形式来熏陶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展览馆进行课外鉴赏教学。这些都克服了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③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科学文化教育中,为此必须合理控制艺术教育时间。此外,对于不同的艺术课程,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配合,最好能够实现各门艺术教学的良好结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听觉感应来强化对艺术的熏陶投入程度。

四、结语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2

落实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在落实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参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高校教育管理机构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制定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设定相应的专业特质标准,合理地把握各项评估指标的比重;

(2)通过公开新时代人才评判标准的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风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

(3)社会企业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定期对企业内部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评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进行组织和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落实。首先明确评估目标,选定参评对象,制定评分制度和评分方式,再交由下级进行填报,最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统一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便于后期分析;

(4)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各大高校评估排名信息进行反馈,让高校进行反省和研究,采取措施弥补其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整改教育管理工作,推动高校的发展。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的实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最优化的方案,并选取相应的示范学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大范围的推行。在落实这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规范,持之以恒的执行和遵守,逐步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发挥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对高校素质教育提高的动力作用。

2高校内部教育合力

2.1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当前,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但同时这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必须要把素质教育观充分的融入到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教学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在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培养高校学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工作体制的重要性边不言而喻。各大高校在制定学生教育规划时,应以素质教育观为基础,结合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站在整体角度,健全教育机制,避免学生教育管理和素质教育相脱轨,全面有序、完整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要在教育管理中要培养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领导的教学管理团队,在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资质深厚的教师协助下,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对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师、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坚实师资力量保障。

2.2转变理念,整合优势

综合素质人才是目前社会中最稀缺的人才,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各大高校来说,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自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社会和科学实践、基础文明行为规范等多项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基础上,将课堂教育和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共同服务于高校学生的整体发展,丰富教学内容,使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转变,形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制度,划分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共同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2.3强化管理,促进自律

2.3.1加强精细化管理,激发自律意识

在大学生的各个班集体中落实基于素质教育观的教育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筛选合格的学生辅导员,并制定相应的辅导员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晋职、奖励及绩效考核等多种措施来约束和管理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强化班级管理。宿舍是学生教育的第三课堂,在这个自由的场所中也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宿舍建设的重视度。从平时生活入手,关心每位学生的状况,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案。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保证学生骨干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公信度,能够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2.3.2加强引导,促进内化

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弘扬校园文化、扩大社团或学生会多种组织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等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2.3.3互律监督,整合提升

学生综合测评的关键途径就是互测,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社会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外,要加大日常素质评估的比重,关注学生人格和思想道德的形成。以互相监督、加强自律的形式,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

3结语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人文学科;科学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学科,在大学主要指社会科学,经济及管理类学科。在我国的大学教育构成中,人文学科的学生大约占3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几百万在校文学科类大学生。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大力加强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人文学科学生科学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从一般的学科和课程构成在教育目的的反映上看,人文教育主要进行的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科学教育既要传承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理论,使之拓宽知识领域,更好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重点在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求得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重点解决“方法论”问题。对人文学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科学素质问题,为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这实际上是现代教育所要面临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探索完成,如广泛地开设了自然科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与专业课,进行通才与专才的教育,加大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力度。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则更早,其教育方式,体系也更完备,如美国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STS教育等。

但应当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探索的科学教育,已经不能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般的数现代知识的再度灌输和教育,不能只是一般自然科学的系统性教育,而是要更强调科学精神的培育,及“求真”能力的培养,以此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才是在文科大学生中加强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人文学科学生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同年龄段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科学素质应当较高。但是,目前对人文学科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这一群体并不比其他社会群体的高多少。

一般来说,科学素质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的基本理解程度,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同时满足上面几个方面的条件,才可以说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

由于我们教育方法,课程设置乃至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是较为严重的,这点已不容怀疑,这也是多年来我们的科研成果众多,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不高,我们的科研论文众多,但有独创性的不多。我们的高学历、高学位人才众多,但真正成长为大家的人物即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史上,有两个时期是值得回味和反思的,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的一些缺陷,也就是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上世纪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学内迁至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战争,当时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基本的时间实验设备设施及教材都相当缺失,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贯通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门教育,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尤其学生掌握与研究方法。因此,培养的学生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专业功底,同时,又使学生具备了学习与科研能力。这种科学教育的成果在未来展现出来。30年后,到70年代就很快涌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和在国内学术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恒武、朱光亚、钱伟长,还有成长为两院院士的王伏雄、陆宝麟、涂光织、陶大镛等大家,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在世界都是有具有一定地位的,它培养了几十位两院士,如果从大学毕业算起,西南联大的毕业生20多年后就成了世界公认的大家。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每年招生人数从20多万,至今也是30多年,但全国的恢复招生考试以后的毕业生公认为学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要成为能问鼎诺贝尔奖的人到目前还几乎没有,同样也是30年,办学条件优于30年前的西南联大,而毕业生质量即不能相比,究其原因,科学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一条,现在的学生,没有相当严格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更缺少科学教育中方法的培养,对人文科学的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尤其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与重要性。

首先,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上的缺陷,中学阶段文理过早分科教育,文科大学生对自然科学教育的理解是极不完整的,更谈不上深入和全面。而从理论上看,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方面组成的,这几方面相互渗透、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其整体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最高层次,是其他形式发展与构成的基础。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不足,就此而言,对人文大学生的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这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社会对人的整体认识偏差使人才的评价系统不完善。我们的大学教育在这种不完善的评价系统的引导下,将大学教育定位于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大学教育多年来过于功利化,过分的专业化,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与较窄专业性,而目前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相当迅速,原有的重专业、轻复合;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提升;重平均发展,轻个性教育的教育模式弊端在市场变化面前变得束手无策,学生技能单一,考试技能较强,工作技能却较弱,尤其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提高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再次,从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看,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日益渗透坚密联系,实现高度综合化,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现代社会问题,科技与经济问题都具有相互联系与综合性,人类必须站在全新的高度,从整体上去认识与把握客观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必须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教育本身的功能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既然要求的是全面提升,当然也就包括了科学素质的内容,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提升素质。自然科学本身重视探求真理的“客观性”,即实践性,将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研究活动,就应当有贯穿于人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审核能力,通过科技知识与素质的提高,使之具备良好的科学论理与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人文科学而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重要的在于养成好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论理道德,这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尤其是应当的。

三、人文学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模式

(一)改革目前的课程设置结构

当前在教育方面我们非常习惯于满堂灌,因此总感到教学时数不多,许多专业学习的标准往往以教学的时数为重要依据,很少考虑当前科技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学生接受科技教育的个体差异。

因此,必须大力改革目前的课程结构模式,减少一些强调共性的统开课,尽可能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强化科技教育对人的巨大的培养和塑造功能。

(二)改革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将科学素质培养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当前,我同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评估中,一般都着重于教师教案的完整性,近年来甚至以统一性作为模式,由此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个性无法发挥,培养学生就势必成为一种共性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过于在考试过程,论文数量,考试分数,甚至将试卷及各类题量都作为一种统一标准。对于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更把作业的规范性和次数作为标准,使学生陷于新一轮的文山题海之中。

因此,要体现科技素质的培养,就要改革这种评价模式,体现“科学素质”培养的特色,要将科学教育课程提升到人文学科学生总课程的的20%以上,加大科技知识普及、科技写作知识的传授力度,并结合学科特性,发挥其逻辑思维的特性,在开设一些具体的科技课程同时,侧重于学习《创造学》、《科技概论》、《科技论文写作》、《科技发明与创造》作基础选修课,加入《科技实践》课作为具体的一门科技活动过程的实践课,并要规定一定的训练量。

(三)建立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基地

可以考虑在大学的研究机构和社会上的科研开发机构中,有针对性的建立科技实践基地,并注重人文学科学生特色。

人文学科学生不可能直接参加科技研究,但建立这种基地,可以让人文学科学生有实践基地作保证,让人文学科学生知晓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全过程,尤其是科技开发的组织工作乃至投入生产、创造效益的过程,让人文学科的学生知晓这一过程,参加组织工作的过程,可以培养科技意识,懂得科研开发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增长科技活动的知识,提升其科技素质。

(四)改革课堂科学教育方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已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在人文学科中加入了一些科技教育的课程,这种变革当然是非常好的。遗憾的是,从实践上看,效果似乎还难以显现出来,近年来毕业生的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普通缺少创新精神和科技工作应有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正是这种教育还收效甚微的反映。

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上,太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崭新的科技发展现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特性,使相当多的人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忙于高考的应试学习,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缺乏。因此,课堂教育要从这一实际出发,不能在描绘一些具体学科的基础知识,甚至公式的推理与推导,而要着重科技的发展历程、现状,着重培养对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养成,着重科学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网络、多媒体,科技作品的制作等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研开发过程的理解,甚至就从多媒体设备、电脑教育设备设施的构成与使用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抛弃一支粉笔讲公式,一块黑板演示现代化科技的陈旧模式。

再次,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我们太习惯于一套试卷,一个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当前要全面改革这种方式,引入如科技开发活动的组织方案制定,科技现象的描述一些带有自主创新性的科技课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创新意识。

三、结语

科学教育对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单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补课过程和弥补过程,而是培养人文学科类大学生对科学素质的理解,对科技活动认识的一门重要素质提升课程,这对这类大学生全面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课程结构、教学考试、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研究成果[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4

(1)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大概23%的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意义非常了解,有近30%的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近40%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了解,有6%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剩下1%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不是很了解。

(2)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较为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更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一点都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心理。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要想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以及条件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在相关的教学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通过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同相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理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方面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符合国家对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也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同样承担着培养祖国后备人才的任务。

2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我国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来讲,从学校的校领导到各级的基层领导等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如果想要在民办高校中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我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宏观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能能很哈的理解,造成了目标模糊的情况出现。同时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将严重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情况。

(2)课程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就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讲,民办高校应该具有非常高的自主办学能力,同时在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多以公办院校所走的道路作为标准,只是一味的走公办院校走过的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以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主,并不追求教育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较低,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品格的塑造。

(3)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构建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5

尽管近些年来大学生志愿活动发展较快,但是在这中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让世界也为之称道,但是许多大学生并理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志愿活动精神,而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也只是搞“形式主义”,“走走过场”,另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常由各级党团组织负责组织,这种行政化管理方式对于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是一种束缚,也导致大学生社会志愿精神的缺乏。

二、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束缚了人民公民意识的产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然而大量计划经济痕迹的残留,都在严重限制着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很大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含义,过分强调个人所得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认为自由竞争就等同于争取个人利益。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所谓的自由与民主的感染下,大学生未能够对民主和自由有理性和系统的认识,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势力的煽动和蛊惑,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陷入误区,这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首先,就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普遍现状来说,一些教师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的教学队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内容上安排的不够合理,教学手段也较为落后,有的老师一味地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研究中,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仅仅是走过场;其次,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理论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多数老师习惯于理论灌输,然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重理论而轻实践,就会让素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而缺乏实践的功效。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新时期的大学生,其民主法治意识、自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然而一些大学生时常陷入了迷茫状态,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一些大学生内心十分抵制脱离实际的、空泛的说教与形式主义的理论,在生活中则表现出冷漠的情绪;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未知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习惯并倾向于通过他们自身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去重新认识自己所看到的社会全貌。很多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奉献精神,在择业的过程中普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感较为匮乏,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希望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但是对于社会缺少了解,思想观念中还伴随着强烈的现实感,对于承担社会义务更是缺少意识与决心。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新的公民教育理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即是指人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与权利对等的义务,权利不能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对于权利的行使,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无限制、无政府、无约束的状态,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在权利的行使中过分追求权利而忽略了其中的义务,这与我国法治社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要让大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社会公正彰显着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的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社会正义这一理念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都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通过平等的心灵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让师生在公民素质这一方面共同进步。

2、建立科学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在理论教学中用空洞的说教阐释书本,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情感和实际需要缺乏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深入人心,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想学生之所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问题,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自发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在学习空间之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应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的将其思想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具体活动之中,运用文化娱乐活动、校园媒体等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时时了解大学生的心声,强化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一理论性的教学深入大学生生活之中,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挂钩,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3、提高大学教育者的素质

高校思政老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窗口和平台,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在于数量众多的高素质老师,一个具备较高道德水平、高尚人格素养以及扎实基础知识的老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者来说,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最基本的要求,重中之重要使大学生素质教育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认识,在行为上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大学生中间发挥表率作用、模范作用。

4、建立学校、社会与家庭为一体的多途径帮促模式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参考文献: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学生党员网络生活网络管理时代素质教育

1背景分析

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在校的青年学生,是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我们学生党员培养的教育中,网络不可不谈,不仅要谈,而且要全面认识、深入挖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争取和教育仅仅依赖传统上的面对面的集中教学方式的党员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牢牢抓住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信息主渠道出发,居高而振臂呼喊,用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另外,从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角度分析,尤其是面向基层党员的全员组织生活,由于存在组织难、耗时长、不主动等现实困扰,党员组织生活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制约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的提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目前,随着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国家加大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建立一种广大学生党员能够主动接受和党组织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不可或缺。现阶段,如果我们只是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谈如何避免学生错误的使用网络的话,已经是一个错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必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更注重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牵引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网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果有一天而且也必将会迎来这一天:我们的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和管理就象学生上课一样的习以为常和迫切需要,就象黑板和教材一样成为我们教育的载体,那么我们的党建工作还会再担心流于形式化和缺乏长效机制吗?

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因此,推动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重心不偏,而且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

2充分尊重和积极引导学生党员的时代素质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特征。截止2009年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宽带用户达9933万,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92亿,境内网站达到320万个,据CNIN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8.8%,在校大学生95%以上触过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优化,大学生已率先迈入了网络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就应当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及鉴别能力、网络区域交流能力、网络方式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所综合的素质是不同于以往党员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素质。每个时代都会对其先锋分子提出具体相适应的时代素质。

从哲学角度来说,需要与兴趣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现在大学德育的僵局就是在于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试想: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又何从谈起接受德育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预测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大学生党员虽然不是价值的直接的创造者,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而我们之前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模式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心声。现在的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简单片面的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是一种单向模式,形式呆板,内容单调,学生麻木应付,如此以往,难免思想和行动的脱节,难免入党动机不明确。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党员身上的这种时代素质,并且加以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导权,力求在满足大学生党员需要和引起大学生党员兴趣的同时,塑造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使其具备时代需要的时代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用心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以学院党委为平台,建立针对性强、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该园地寓教于乐,既有党的政策学习和宣传,又设计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些游戏环节帮助学生强化党校的理论学习。该园地板块化设置,给每个党员都分配实名制账号和邮箱。建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统计每位党员的登录次数和在线时间来掌握党员的园地生活时间,从而达到参加组织生活的目的;针对当前热点时政,支部成员登录网站发表言论,汇报思想状况,既方便存档又无需浪费纸张;定期给党员邮箱发送理论学习材料,定期收取党员的讨论材料,切实发挥组织生活的沟通作用;引入益智类游戏积分办法,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勇闯理论关、园地浇灌等小游戏达到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考核的一个补充环节。此外还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刊登近期出现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在积极向网络延伸。一方面是学生电脑拥有普及化,学生寝室上网普遍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实现了在寝室免费上网;另一方面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群体也急剧增加,开辟和维护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已经不是一件困难之事。该网站实效性的体现,首先就在于有固定的面向对象。我们应当推动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融合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网络交流表达的便捷感为一体,面对面交流网络化,网络交流增强面对面感,突破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交流传统方式的局限性,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优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效,是当今党建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果。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绝对不是孤立的,它继承了党建工作如沐春风和源远流长的特性,增强了时代气息。时代赋予了我们面对新兴事物的机遇,而我们也将通过大胆追求和不懈努力开拓一种崭新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秦浦泉.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质量[J].人才开发.2006年07期.

[2]洪超云,高为民.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S1期.

[3]林光明.谈保持大学生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综合性人才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与企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根据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和数量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高职院校以学生工作为目标导向进行教学,但教学的重点停留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面,暴露出高职院校不重视或直接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弊端。因此,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短板,需要进行改变和不断的完善,才能为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提供助力,以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探析。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育人为本,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在就业问题以及短期利益的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掌握一门技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各项技能,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被遗忘在角落里。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慢慢体现出来,进而极大的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为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需要认清目前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

1.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重视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甚而有部分人觉得它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院校领导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学校在安排课时以及设计课程时就出现偏差,只是简单复制、粘贴以往的职业类课程,且占比例也比较小,内容也较为陈旧和乏味。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同样重视的是教师的知识、技能,而没有专业的职业类教师,直接导致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不会太高。与此同时,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没有深入到专业技能教育中,其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从上述分析可知,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投入较少,必要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健全,软件配置严重匮乏,最终导致他们的职业素养较差,在工作上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1.2高职院校课外文体活动缺乏职业性

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缺失,导致学校在组织和安排文体活动时,活动内容过于单调,缺乏一些职业性的元素,使得高职院校文体活动的教育收效甚微。例如,在学校组织一些晚会上,学生的节目更多的追求一些酷炫的街舞、摇滚乐队以及博人眼球的一些浮夸表演,缺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而那些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比赛更多的停留在名次的争夺上面,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文体活动从内到外都缺乏职业气息,没有职业文化的渗透,学生缺乏学生职业素质学习的机会。

1.3高职院校缺乏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气息

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环境塑造方面有所欠缺,职业底蕴较差,缺乏一些时代性的新鲜宣传标语,宣传板报长时间不进行更新,且学生对此类事情参与度不高。此外,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支持,对学生的约束不够强,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环境诱导,不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今的人们变得更加浮躁、急功近利,高职院校所招收大部分为学习成绩一般或是较差的学生,学校里形成的氛围更多是生硬的技能教学,以及功利的考证形式,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里,课后的大部分学生组团去网吧打游戏,部分学生则拿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看网络小说,很少有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特别是对那些经典名著却很少去阅读。

2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才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而不是手足无措的茫然应对。因此,只有将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沟通处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德智育的全面发展。针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方法。

2.1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应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全面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改善当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匮乏的问题。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首先是通过会议、宣传等方法,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整个学校都意识到学校要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大改良,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而针对职业类的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学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职业类教师,增强教学力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重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高职院校应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技能教育模式,新增一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例如,民族文化课程、音乐鉴赏课程、文化修养课程等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规定学生至少选择一门课程来进行学习。从职业教学来说,教师在开展技能教学的同时应融入一些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例如,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组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而针对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成绩考核形式,积极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新增一项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实践以及职业精神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在评价体系中,教师应重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通过设计评价表格,让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来按比例的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能够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

2.2营造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气息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可以提升髙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氛围不强的问题,一是可以借鉴一些重点名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来进行完善,让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更加规范科学,实现髙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比如在高职院校校园内张贴校训标语,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本校职业素质教育内涵,使得他们可以在潜移默化感受到浓烈的气息;二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进去图书馆阅读,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对于班级宣传工作,可以规定板报的更新时间,严格把控板报的宣传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收集板报内容、书写或刻画板报,提升整个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气息;三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贴吧等站点,进行引导和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设置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知识的普及,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提升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整体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营造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气息,让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作者:于佳平 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梅,陈静.高职学生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7).

[2]王丽梅,于佳平.项目化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应用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为例[J].鸭绿江,2015(07).

[3]刘岩.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9

1.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近期面临的主要是专业学习和就业两大问题,因而对于素质教育的方向更为明晰,综合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即思想和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这三个部分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一层次,思想和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道德、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学习和工作态度等内容。这些素质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生活工作质量的好坏。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健康的体格,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心理上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处事心态。第二层次,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及专业技能,做到专业知识扎实牢固,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具备在工作中应有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三层次,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抗挫能力、职业迁徙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等。面对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这类素质显得尤为突出,它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得到自我提升。它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工作环境的变迁及工作内容的更新进行自我学习及自我调整,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捋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2.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

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金融保险人才,涉及的岗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保险人、理赔员,证券公司客户经理等。在这种情况下,梳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内容时必须考虑金融行业的自身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引领作用。金融行业有别于其他领域,首先,金融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为货币领域,因此金融行业具有经营高风险的特殊性质,这就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较高;其次,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种类繁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各类机构业务专业性强;再次,金融机构的工作岗位涉猎宽泛,如商业银行的相关岗位从大类上分为柜面业务岗、国际结算岗、客户经理岗、理财业务岗、信用卡营销岗、客户服务岗等,每类岗位又会细分具体岗位;最后,随着金融创新自由化的发展,金融企业的相关业务更新快,就银行而言,从过去的存、贷、结算业务到随后的拆借、投资业务,发展到现在的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协议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业务国际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面对全球金融业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今后将更加需要金融复合型人才,因此这些行业特点要求金融专业学生素质更加全面。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重心调研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对学生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在很多方面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升素质做了很多工作。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例如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比例的提高,部分学校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中增设实训课程,开设一些银行业务模拟、证券软件行情分析、保险业务流程操作等,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企业及学生自身到底哪些素质迫切要求提升直接关系着我们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心的偏转。通过调查研究,对金融企业及在校金融专业学生从三个层次中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抗挫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当前环境下学生素质提升的主要方向。调研中发现企业与学生对素质要求的内容侧重有所不同,从金融企业角度看,由于金融业经营的高风险及程序化,他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工作态度,即第一层次素质;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自身认为面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快的大环境,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即第三层次的素质。素质教育内涵的三层次说明对学生素质教育是全方位、多面化的,对当前素质提升重心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做到普遍化提升的基础上发现关注重点。

三、素质教育融入金融保险专业的载体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都在积极的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调研走访,总结了一些效果较好的融入载体,主要包括:

1.举办和参加金融技能大赛主要通过银行技能竞赛、证券模拟交易大赛、保险产品创意比赛、金融案例分析大赛等形式来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的融合。这些比赛有校内赛、省赛、国赛,层次多样,有的还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以金融企业一线职员为裁判或评委来保证比赛的专业性和正规性。金融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师生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力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目前,天津市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金融相关专业,其中金融保险专业有3所,经过调研发现这些学校大多举办或参加过校内外金融相关技能大赛,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如国泰安、典阅等都在开发软件的同时借助所开发的软件举办一些金融专业技能大赛,如银行技能大赛、金融证券投资模拟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金融建模大赛、保险技能大赛等。高职院校金融相关专业可以根据这些大赛的特点,综合比较后选择适合的比赛参加,可以在各校师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促进专业与素质提升的融合。

2.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主要包括在了解金融保险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岗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对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合理分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情境教学的设计要以项目情境为导向,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从而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学内容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设计案例及情境时可以适当增加相应内容,利用金融企业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职业准则,直至形成习惯。

(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可以鼓励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拼图、小组合作、卡片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法,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协作意识,例如角色扮演法在保险类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扮演保险公司人、理赔员以及客户等,将保险产品的推销、保单的促成以及在出险后的审核理赔过程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了解保险中应遵循的职业操守,又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学习保险专业知识。再如小组合作法在银行会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让学生针对每个实训情境在制定实施方案后,分工合作完成分录编制、审核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账页,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对账务处理的严谨性有了深切体会,同时还能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效果。教学手段除了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在实验实训类教学环节,通过与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来实现,例如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及指导,提高教学的专业性。

(3)从教学考核方面看,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教学考核不应再简单的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而应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只有从考核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日常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为了更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将综合素质的三层次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环节的实时评价,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及项目时要将计划评价考核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在课前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明确工作内容及任务目标,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过程实施中随时以评价表的形式进行考核记录。由于金融专业的理论分析多于实践操作,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加强思维训练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考核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水平,利用特定课程内容使专业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如金融案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货币,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金融案例分析考核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四、素质教育载体与专业融入的建议及尝试

1.实习实训环境的改善:实地实验感受实习实训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大多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实训项目都设置了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一般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实训室为主,普遍设置的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实训室,让学生完成银行柜面业务、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证券投资实训室,完成证券业务的开户、看盘、分析、交易等模拟操作;保险实训室的设置主要通过学生处理承保、核保、理赔等来实现。这些校内实训内容的实现主要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加强了对专业的认知。经过对新加坡职业院校的考察,切身体会到真实实习实训环境的重要性,应该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教学工厂”模式,邀请金融企业,例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学校成立业务部门,分别在校内成立金融投资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将真实的项目带到学校,让学生接触并参与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而不是只停留在模拟层面。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可以让学生看到企业真实运作情况,不论从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还是创新等综合素质都可以在前辈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这种环境下提升的素质是自然改变并形成的,而外界强加给学生的则往往收效甚微。

2.授课形式改善:翻转课堂与微课配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2007年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尝试,它是在萨尔曼·罕的微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结构,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使学生在课外利用视频、电子书等现代化信息媒体自主的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同学及老师的讨论分析,同时将课堂的时间解放出来供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并完成项目内容及互动环节。翻转课堂地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增进师生间的个性化沟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量的金融案例资料会占用课堂的很多时间,金融知识、经济问题通常比较抽象,利用微视频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可以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现象建立独特的见解,从而多角度的看问题,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篇10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正在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即将开始思考和探索人生意义,是一个青年向成熟发展的一个标志。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其中有些人的人生观是不正确的,这些人当中的一些人在生活上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讲究吃喝玩乐,不爱劳动,喜欢坐享其成,美其名曰这叫享乐;有些同学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点困难就变得很消极懈怠,天天郁郁寡欢,苦恼烦闷甚至轻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该每周定期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教育课,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暴露出他们的价值观,然后再对症下药,进行正确的引导。

2.诚实为本。

诚实是一种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对事、对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甚至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相处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学生去诚实面对,而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就某些他们不想面对或是不好启齿的事来说,他们也许会下意识地选择隐瞒,所以,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以诚为本,诚实会赢得尊敬和爱戴,而虚伪和欺骗必然将遭到无情的唾弃和惩罚。

二、做事先做人

要做好事,得先做好人,道德水准决定一切。个人与社会两者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任何一个人,只有融于社会中,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为了协调种种关系,必须要有个准则来约束自己,让学生理解“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道理。这就要求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制定好规章制度,一旦学生越界犯错,一定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使他们清楚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能放纵他们养成轻视规章制度的习惯,要他们学会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了好的道德品质、好的人品,才能做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学校应该阶段性地给学生讲法,要让他们做到遵纪守法,学法、知法、懂法,提高法制意识,更好的依法行事。

三、职业道德必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