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回流现象的研究

时间:2023-03-03 10:19:06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回流现象的研究

摘要:随班就读是我国解决特殊儿童教育安置、落实融合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文章探究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回流问题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随班就读回流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近十年回流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发现已有关于回流问题的研究总体呈现出数量较少、维度单薄以及不够深入等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丰富研究维度、完善研究内容等建议,期望为未来随班就读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随班就读;回流问题;研究建议

1研究背景

自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亦称“全纳教育”)于199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这一教育理念就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融合教育所倡导的零拒绝、为所有儿童创造能够获得成功、包容且公平的环境以及尊重每位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等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传统教育的更新与变革。我国在1988年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残障学生的入学问题,是我国特有的融合教育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的成果。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形式上随班就读、社会融入式随班就读及教育效果式随班就读三个阶段[1]。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对随班就读的探索和实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随班就读工作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如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质量堪忧、教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班就“混”、随班就“坐”及学生“流失”等。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统计[2]结果显示,我国随班就读学生比例从2001年的69.86%下滑到2020年的49.47%。相关数据和现实情况显示残障学生从原本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回到特殊学校就读的现象客观存在且逐渐增多,回流现象及回流背后的原因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随班就读回流问题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能够进一步探寻随班就读回流问题的原因,从而为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2研究现状

本研究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及“回流”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检索相关文献共20篇。其中以质性研究方法对回流原因进行探索的文章有11篇;回流儿童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仅2篇,其余障碍类型涉及较少;关于回流问题理论分析的文章2篇;对回流儿童的干预研究3篇。

2.1回流原因的探寻及其理论分析

现有关于随班就读回流问题的研究表明,回流原因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及特殊儿童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学校方面:学校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存在诸多影响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的因素。第一,学校的文化影响着随班就读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体验。目前,普通教育学校仍以传统且固定的医学模式观看待特殊儿童,并未完全突破刻板印象去正确平等地看待特殊儿童,导致他们在普校没有归属感[3]。第二,随班就读的政策和支持保障力度影响着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和方向。目前我国随班就读教育政策于普校而言更多是政策外力的推动,并非由教育系统内部生出的改革动力,缺乏应变性和可塑性[4]。普校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殊儿童招生标准和管理体系,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精细化不足[5]。第三,普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和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质量。目前普教教师大多存在融合教育专业素养不足,教学效率低等问题[6-7]。第四,考评体系很大程度影响着随班就读的质量评价和工作改进。吕鑫源[8]发现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无法使随班就读儿童获得全面的发展,单一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学反馈趋向无效,极大地影响了听障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五,消极的同伴支持很大程度阻碍了随班就读儿童融入班级。回流儿童的同伴交往情况不乐观,同伴接纳度较低,常被忽视、孤立和排斥,特殊儿童的孤独感极强,很难正常融入班级之中,导致其产生强烈的回流动机[9]。

②家庭方面:家庭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认识、态度及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回流问题的发生。目前,特殊儿童家庭对随班就读工作认识模糊,支持力度不足,参与程度不深[10],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合理的教育期望[11]导致家长逐渐降低参与的效能感[12-13],从而导致家庭教育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周润娇发现特殊儿童家长承受着经济、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压力[14],加上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考虑,会主动选择将孩子回流[15]。

③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及其支持系统的不完善也在不断影响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社会大众对于随班就读的认识和态度存在问题和偏差,社会舆论的压力导致随班就读工作开展遇到较多阻碍。赵泓[16]在研究中重点提出社会对听障的认识偏差是导致儿童回流的根源。

④特殊儿童方面:特殊儿童自身的障碍类别、自我认知、社交及情绪状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从而影响其随班就读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余小燕[17]在对听障儿童回流的研究中发现,孩子由于听不懂课程内容、跟不上普校节奏等情况多产生自卑、消极、无所适从和惶恐的心理,从而导致其学习动机的缺乏;朋文媛[18]等人也指出听障儿童的语言障碍是导致其回流的客观原因之一,常伴随的自信心下降、孤独自卑、习得性无助等心理状态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回流问题的发生;田林[19]发现智力障碍的学生大多因沟通交流困难、学习能力较弱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等现实情况,很难达到普校的基本要求,最终被迫回流回特殊教育学校。

基于对回流原因的探寻,研究者们也结合多种理论对回流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和建构。王阳[20]等人基于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回流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所建构的回流儿童生态系统分别从学校、家庭和同伴关系构成的“微系统”、亲子和师生构成的“中系统”、政府和教育部门构成的“外系统”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随班就读儿童回流问题的生态系统原因。魏燕荣[21]等人以社会学中解释人口迁移动因的推拉理论对随班就读回流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指出普校和特校均存在其各自独有的针对回流问题以及开展随班就读事业的“推力”和“拉力”,该理论模型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回流问题以及随班就读工作的影响因素,还以逆向推拉的角度提出了帮助回流儿童高效、高质量复归的路径。

2.2回流发生时间段的特点

根据已有关于回流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回流儿童的回流时间段基本集中在小学中后段、初中以及需要教育转衔的阶段。孙建国[22]在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回流研究中发现回流问题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频繁发生;傅王倩[23]等人发现随班就读儿童大多在学段变化时出现回流问题,在小升初阶段尤其显著;梁旭[24]在对长春市回流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回流大多都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一年级,即教育转衔的阶段;赵泓也发现听障儿童在升入一定年级之后(一般表现为四、五年级),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其不得不选择回流至聋校或者特殊教育康复机构。

2.3随班就读儿童回流后的心理状态

特殊儿童从原本随班就读的普通教育环境中回流到封闭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客观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人际交往范围的变化等都会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影响。孙建国在对回流后听障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回流儿童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准确,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存在自卑和自负的两种心理,同时也发现回流学生极易产生疏离感;许贵芳[25]发现回流儿童在情绪、行为方面都存在较多共性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具有攻击性、存在偷窃行为、撒谎和恶意捉弄同学、情绪很容易烦躁及容易冲动等;杜明霞[26]在对聋校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发现回流儿童存在自卑、行为习惯差、社交困难、认知偏差及存在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2.4回流儿童干预的策略探索

回流已经成为我国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一大现实问题,回流所导致的儿童发展问题也急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曹慧[27]利用沙盘游戏治疗法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沙盘游戏疗法对回流学生的情绪和亲社会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该研究也发现沙盘游戏疗法对不同障碍类型的回流学生干预效果存在差异,其表现为轻度智力障碍和听力障碍回流学生的改善程度远大于自闭症回流学生;许贵芳在随班就读学生回流特殊学校的个案报告中提到,可以对回流儿童采取适当的座位调整、辅助建立积极的情绪情感及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教学干预策略。

3研究建议

3.1重视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的研究发现,尽管目前整体上关于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的研究逐年增多,但在数量上关于回流问题的研究相较于随班就读领域其他主题的研究仍然不足。现有关于随班就读主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随班就读背景下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现状、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现状、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家长对随班就读的接纳态度、随班就读课程的设置、调整与评估等内容。对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的关注能够帮助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视角,从特殊儿童回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视角进行切入,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和教育一线工作者发现随班就读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从问题出发,更有助于找到高效支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校生活和教育质量的方法。因此,研究者们要高度重视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的研究,从我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有效提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能很大程度促进我国教育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形成真正高质量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模式。

3.2丰富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研究的方法

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探寻离不开综合且丰富的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和质性的综合研究,能够有效地从数据和理论层面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提出高质量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现有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探寻回流个案背后的现实原因和深层次理论支撑,由于质性研究选取的对象有限,缺乏大样本量的数据支撑,在回流问题上较难获取全面、充实的数据资料。因此,未来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尝试使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大样本的回流数据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探索和理论分析,探寻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回流现象的共性原因,并结合扎根理论研究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特殊儿童回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寻,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从更丰富、全面和系统的视角为解决我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回流问题,提升我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等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3.3关注不同障碍类型、不同学段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回流问题

现有研究已明确指出,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因其独特的行为特征和教育需求导致其回流的原因各有差异。通过系统梳理现有关于特殊儿童回流现象的研究后,研究者发现目前有关回流问题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小学阶段的听力障碍儿童,对其他学段、其他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关注较少。因此,未来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相关的研究要更多关注到智力障碍、孤独症和多重障碍等其他障碍类型,学前阶段、初中等不同学段的特殊儿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障碍类型特殊儿童的回流原因,综合分析特殊儿童回流原因的共性和特性,为普通教育学校支持不同学段、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提供可操作的指导,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提升提供更有针对的建议。

3.4扩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回流问题的研究内容

现有回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随班就读回流问题的原因探寻、特殊儿童回流前后的心理状况等方面,对特殊儿童的回流历程、回流前后个体体验与感受情况以及回流后教育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的关注较少,关于家长对孩子回流前后教育的满意程度也少见报道。与此同时,特殊儿童回流后现实面临着的教育、情绪情感及社交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干预策略的挖掘,但现有关于特殊儿童回流后教育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未来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扩展有关特殊儿童回流问题研究的范围、层次和维度,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回流问题做更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深入分析特殊儿童回流问题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原因等内容,更多关注特殊儿童回流前后的心理支持、教育支持需求以及关注家长视角下特殊儿童的回流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改善特殊儿童回流问题、提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提供具有较高指导性和实践性的支持和建议。

4结语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大工程,其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现状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中国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随班就读回流问题客观存在,是一个值得教育者深入探究的问题。研究者们有责任加大对此问题深入探索的力度,并尝试找出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来降低随班就读回流比例,建构更加积极有效的中国本土化随班就读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随班就读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泽慧,周珉.对随班就读教师差异教学能力构成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5-33.

[2]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

[3]王兆平,柳忠孝,张咏桂.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7):96-97.

[4]傅王倩,肖非.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现象的质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3):3-9.

[5]柳国燕,储汇.普通学校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班级管理策略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22(11):62-64.

[6]关文军,颜廷睿,邓猛.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的态度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7(4):85-90.

[7]张万敏.我国普通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10):121-124.

[8]吕鑫源.从特殊儿童“回流”现象中思考我国随班就读的困境与出路[J].才智,2020(3):210.

[9]杨岩,赵瑞,关姿群.随班就读中听障学生“回流”现象反思[J].新一代:理论版,2021(6):45-46.

[10]杨慧.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家长参与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1]刘全礼,王琦,葛康美,等.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的特殊教育素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8):38-43.

[12]邱小菊,王立新.北京市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参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特殊教育,2010(4):37-41.

[13]卢瑛.学前听障儿童家长教育期望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14]李莉,江琴娣.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现状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6(4):10-14.

[15]周润娇.随班就读学生回流历程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16]赵泓.融合教育中听障儿童“回流”现象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8(1):21-23

[17]余小燕.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的反思[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2007(1):44-46.

[18]朋文媛,雷江华.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4(3):213-216.

[19]田林.轻度随班就读回流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0):96-98.

[20]王阳,陈美琪.新疆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现象:困境与出路——基于8位回流儿童的访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5):211-218.

[21]魏燕荣,张欣,张燕.推拉理论视角下随班就读儿童的回流与复归[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1):24-29.

[22]孙建国.随班就读回流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19(5):375-376.

[23]傅王倩,肖非.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现象的质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3):3-9.

[24]梁旭.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5]许贵芳.一例随班就读学生回流特殊学校案例的个案报告[J].新课程(小学),2013(12):96-97.

[26]杜明霞.聋校随班就读回流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J].速读(下旬),2014(1):73-74.

[27]曹慧.沙盘游戏治疗对随班就读回流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作者:刘茜 余菊芬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