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7:42:32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财商财商水平财商教育

在全社会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何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摆在了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财商教育加以强化落实。

一、财商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财商,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赚钱、理财的潜力和能力。财商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理财观念、理财能力、创富欲望、事业潜能。与智商、情商等并列,财商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财商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①财会知识。②投资理念、策略和技巧。③初步了解有关营销的知识,了解市场基本规律,了解供给与需求的关系。④涉猎一些经济法律知识。

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侧重人文教育,对经济的教育是回避的,学生缺乏“经济”观念,缺少财商意识。建国后的教育突出成绩要求,财商教育也普遍较少。改革开放后,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是少之又少。

今天,我们需要对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青年一代进行必要的财商教育,培养挣钱、理财的理念和本领,对于消灭贫困,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共同目标有着极大的意义。同时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和巩固。

二、中职学生财商现状及其原因

“理财”一词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于我国,由于电视、报刊等媒介的宣传报道,许多学生有了一定的印象,但对其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灵活的实践。

学生们在周围环境的熏陶教育下,在越来越丰富的生活接触中,加之个体不断的身心成长,有着主体独立的欲望和要求。但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消费往往有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和估计。调查显示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存在着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花钱大手大脚,或盲目攀比,消费呈成人化趋势。还有很多学生缺乏现代城镇生活能力的基本常识、金融常识,经济由父母管理的占据大多数,少数人甚至缺少正确积极的财富观念、消费观念,将钱当作享乐的工具。

建湖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我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据多数,家庭条件一般,有的父母离异或已去世,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具有吃苦的精神和品质,却缺少挣钱、消费的知识,长期不利于他们的良好成长。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①学校缺少财商这方面的专门教育和育人环境。对于政治意识、道德教育关注较多,在工作重点上少有倾斜。职校服务和接轨于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我校开辟了学生创业园,但这仅仅是少数学生展现财商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没有被唤醒或缺乏积极性,整体大环境、大氛围没有形成。②学生缺乏实践财商的丰富机会。他们很少在家庭中有话语权,他们的财商没有展现的机会。班级的活动班费理财机会又少之又少,财商锻炼缺少完整性、系统性。③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感受度和投入度有着时间的限制,信息也很不充足,因此即使有较好的财商意识,往往只能无用武之地。

三、财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综合各方的经验和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上文分析到的不足。策略和方法有三个大的方面。

首先,制度建设要跟上。学校需建立培养学生财商的长效机制。①开展思想政治课、会理财部分的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协调商议家里开支,做好记录。要求学生做好自己消费的账目,请家长督察。鼓励学生关心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课堂中出谋划策,为国家经济发展把脉,提建议。②学校组织财会班老师领队组建财商发展兴趣小组,定期组织经济模拟活动,并将活动内容加以公布,搜集反馈信息并做好解答,使更多学生得到启发。③完善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成果的不易和珍贵,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增强自身的独立性。

其次,做人教育要跟进。①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现在全球人口增加和社会发展带给自然资源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要更加推崇这一传统消费观念。②提倡诚信、礼义观。渗透给学生这样的观念:无论自己身处怎样的境况,都需要和他人、集体沟通,维护社会公益和集体、国家利益。都需要明礼诚信、团结互助来维系经济、人际关系,不能见利忘义和损人利己。③培育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良好的品格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自己成功了不自满,失败了再接再厉,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感恩一切帮助和关心自己的人。

最后,技能培养要跟好。①职校要发挥专业设置灵活丰富的优势,加强各专业,尤其是财会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的交流,使得基本财商观念普及到位,使先进的理财经验得到交流。②做好财务、投资、市场、供给、需求等技能的开拓性培养,在公共课、班会课中安排讨论课塑造学生这方面的素养。为学生做好理财的主人而提供讨论和操作的平台。③利用学校社团的活动多的资源,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更多的理财方面实践活动,实际锻炼自己的理财技能,并做好记录,以作借鉴和比较。

财商教育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这也是体现素质教育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学生教育范文篇2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引导与培养。但现如今的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思想的拐点上,那么就需要首先从情感方面作为切入点,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然后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得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慢慢的做到感恩于行。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致使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的现象存在。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有着更直接的功效。现在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竭尽全力为其创造优越条件,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中的孩子接受的更多是利益关怀。如此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认为家长宠爱似乎是理所当然,逐渐的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甚至脱离于社会。

三、中学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就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那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可以从感恩父母开始,并结合实际中的感恩典型人物,给学生们宣传子女对父母心怀感恩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心中萌发“感恩于心,感恩于情”之芽,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加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教育学生要感恩师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因老师无怨无悔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其产生感激之情,同时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方面,应提供多种渠道用于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教育学生对社会也应心怀感恩之情。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社会肯定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学生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四、学生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在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同时,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进一步得到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教师,我们更应该严格规范自己。

1.不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引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等感恩于行的佳句和名言,至今仍然广为传颂。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为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在现实中树立良好的典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养成良好的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2.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为人师者,要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摒弃那种古板的说教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多开展实际的具有感恩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作为一名实践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感受与学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3.合理的利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网络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这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教育资源,积极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感恩事迹,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环境。

4.做好言传身教的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初中学生的情感培养,积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并将这种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立足本职,不断贡献。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将感恩教育融日常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如今的中学生在感恩意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各个层面形成合力,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学生教育范文篇3

一、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聋哑学生不同于正常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性,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于交流。美术作为美的事物,很容易震撼人的内心,同时,事物的多元角度展示,使得美术成为开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是一把钥匙。在小学美术中,每个单元都有欣赏课,即: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开启学生欣赏美的心灵。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美术欣赏课,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敢于表达自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理解美的内涵,从而为赏识教育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人物美术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畅所欲言的表达,力争“我口说我想”。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点不同,从而自我表达的也不相同,诸如:有的学生感觉这个人物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于图画人物微笑的永恒;有的学生则感觉这幅画在于人物的神秘性;还有的学生认为蒙娜丽莎是作者对某种理想世界的一种期望等等,在审美理解上各有各的看法,这样表达出来,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交流,进而拓宽自我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属于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够刺激学生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强化学生的欣赏能力等等。

二、给予个性化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聋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大,这样一来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打造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构思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个体逐步发展。我们知道,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而欣赏自我、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支持这一些实现的核心内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平台,采取放养式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如:在学习《蜻蜓飞飞飞》教学内容时,笔者放飞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抛开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大胆的想象如何制作蜻蜓,不拘于形式,给予每位学生发展的平台,就学生个体开启他们的思维,进学生个体的一切技能去实践美术作品。如:有的学生用折纸、树叶、剪纸、线、布条、橡皮泥等等制作各个样式的蜻蜓。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美术,增强自信,笔者还举办了相对应的画展,展示学生的每幅美术作品,创设展示学生技能的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推进赏识。

三、打造多元化的平台,深化学生的赏识能力

学生教育范文篇4

在142名调查对象中,主动关注电子传媒(电脑、手机、电视)消费类广告的约占30%,从消费购物渠道看,网购成为中学生消费的时尚。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学生消费带有很强的年龄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偏差。

1.1社会消费教育的责任意识淡薄

据统计,我国现行的广告类法律、法规共计300余部,但基本没有涉及未成年人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广告基本准则》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电视广告播放审查》规定中小学生节目应避免播出不适宜中小学生的广告,但《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均为空白[2]。笔者所调查的该市更没有针对中小学生消费的相关实施条例或细则。可见,我国广告行业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并不强[3]。

1.2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

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但有偏差,也失之简单。通过翻阅所调查学校近3年的工作计划,特别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日志,没有发现相关专门的主题活动记录。可见,学校和班级层面没有将消费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学校对学生消费比较重视的是对学习资料购买问题的管制,学校统一购置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不过,与学校的要求相比,学生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如“你对学校订的学习资料和校服怎么看”,学生们认为“符合学生要求”的只占14%左右,认为“基本符合学生要求”的占46%,认为“不符合学生要求”的占19%,认为“很不符合学生要求”占20%。虽然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许有其角度和立场偏差,但仍可看出,学生对学校的消费教育及措施的认同度不高。

1.3父母对子女消费行为的放任

作为中学生,主要职责是学习,一般的正常的或基本的消费,父母当然会主动满足。但是,当问及“你父母对你的额外消费需求是否满足”时,选“经常能满足的”有36人占25%,选“基本能满足”的占54%。可见,当今父母对子女比较宽容,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放任。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的消费很少劝诫的高达63%,甚至有17%的父母“无所谓”劝诫不劝诫,只有19%的父母经常性地劝诫。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父母对子女消费行为总体满意度较高也有一定的关系。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很满意的占21%,满意的占58%。

1.4多数中学生能约束自己

这种自律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较少攀比。通过调查发现,看到同学有比自己好的消费品时选择“无所谓”的占78%,对攀比现象“很嫌恶”的占50%以上,对别人的高消费“无所谓”的占80%。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约束自己并自律。(2)对父母或学校的劝诫或教导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调查显示,对父母劝诫反感的占4.3%,无动于衷的占8.6%,而选择“可以理解”的占86%。有些学生之所以反感,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发现,主要是父母劝诫的方式简单粗暴且消费劝诫往往爱与子女的学习进步与否联系起来。(3)努力学习,以成绩作为获取消费需要的资本。相当一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以成绩作为获取消费需要的资本,几乎成为他们的首选。

2对策

学生教育范文篇5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献身祖国的志向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鉴于三元里地区有关先辈抗英的业绩,早已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所以抗英这一人文史料理所当然地成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篇教材”。我们以这个开端带出“两史一情”的教育,带出“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系列活动,带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专题教育,带出“弘扬民族文化”的书画学习,带出“从我做起”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德育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几年来,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和六年级毕业生离校前必到三元里古庙参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学校组织编写了通俗易懂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解说词;每年清明时节,全校师生必到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扫墓,瞻仰革命先辈;每年五月,我们都举办纪念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系列活动:如“忆先烈英史,做未来主人”、“三星旗的神威”、“金色的童年”、“让精神世界更美好”、“祖国,我的母亲”和诗书画大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前辈抗英反帝的英雄事迹,加深对鸦片战争中那段中国人民屈辱和反抗斗争历史的理解。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校专门开辟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每个学期,每个年级,每个班都围绕着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进行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今昔,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培养他们初步的民族意识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志向,使学生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童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我们还结合语文教学,组织以爱家乡爱祖国为题的专题写作。魏丽文、冯锦全两位同学的作文被收入到全国少儿爱祖国爱家乡征文选里,姚欣莉同学的作文获白云区爱家乡颂改革开放征文一等奖,李敏妍同学获纪念奖。我们还把这类的文章装订成册互相交流。

重视思品课的教学,保证每周每节的教育时间,专时专用,还成立思品课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自编了乡上教材《三元里前声若雷》。思德课文《三星旗的神威》是我校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教育的传统教材。还规定凡星期一,全校师生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提倡必要的礼仪,增强爱国感情。此外,我们还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抓好少先队鼓号仪仗队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刻苦锻炼的精神,举办少先队成果展览,增强队员的爱队爱国意识。

学生教育范文篇6

一、播放视频,进行感恩教育

进行感恩教育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观看感恩类的视频,因为小学生对于这个世界还处于比较陌生的阶段,正处于对一切新奇事物都想进行模仿学习的阶段,所以他们都具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班主任可以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寻找感恩教育短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会尝试模仿感恩行为。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网上下载央视的公益广告,播放给学生观看,在播放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就能深化感恩教育。除了公益短片,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响力比较大的“感动中国”人物视频。因为“感动中国”视频中集中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具有感恩精神的人物,小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默默做着奉献的社会工作者。因此,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搜集有关感恩的音视频资料,定期给学生播放,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如此一来,学生在观看视频和撰写感想的过程中,能够在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搜集温情照片,设置感恩图墙

班主任在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除了播放视频以外,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感恩图片墙。因为观看感恩视频虽然直观,但是毕竟隔着大屏幕,会让学生觉得没有真实感,为了让学生切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感恩教育,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建立一个照片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自己觉得最温情的照片,然后贴在感恩墙上,可以是感恩父母的,也可以是感恩友情的,也可以是无意间在社会中遇到的温情的照片。学生在寻找感恩照片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在将视频中的感恩行为映射到现实中的一个过程。在小学生将自己认为最温情的照片粘贴在感恩墙上以后,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逐个地介绍自己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温情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班主任就能了解学生对于感恩的理解情况以及理解深度、广度。此外,感恩图墙的设置可以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班级环境,而且可以时时刻刻提醒着小学生要有感恩之心。

三、组织感恩活动,进行感恩实践

学生教育范文篇7

诚信——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

诚信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了的洗礼和升华,诚信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扎下深厚的根基,悠长的历史渊源,培养了一大批倡导诚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为和做着。民族乃礼仪之邦,从来重信守诺,是最讲“诚信”的民族。关于“诚信”问题,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孟子曾说“朋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的伦理道德观念中,“诚信”的核心是强调忠诚,主要包涵朋友的信义、爱人的忠贞、君臣的忠实等。孔子把教育的定位于培养“士”,亦即君子,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君子的标准有“信”和“守信”,他曾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信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见,君子的道德标准,欲成君子不可“无信”。

诚信是对他人和社会的承诺、,诚信一诺千金。信用是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人综合素质的指标,是个人发展的必备品德。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指的是人的资信记录,是指人的任的能力,简单的道德人品问题。人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人生将会亮丽多姿。反之,处处背离信用的人,经常食言,久而久之他定会失去周围人的支持和信任,会抑郁、志,其人生必将黯淡无光。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信看成与生命一样,视诚信为自身道德品质的生命,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之地,更谈不上的人生价值,建设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诚信民族和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民族是不讲信用的民族,那么民族只能是可怜的生物群落。主席“以德治国”,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十六大报告中着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人们在遵守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可见讲诚信,是个人的事,关乎民族进步、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大学生——诚信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在举国上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在全国各族学习十六大精神的,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已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爱国学习、厚德成才,以诚信为处世做人原则,从道德操守着眼,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塑造了大学生的诚信新形象。,也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某些仍不成熟、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仍不理想,问题和弊端,亟待探讨解决。

(一)助学贷款考验大学生诚信

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优秀代表,是的栋梁和希望。帮助经济的大学生学业,健康成长成才,推行贴息的助学贷款政策。多数大学生诚实守信,还贷,这使自信的看到,大学生是最有前途的群体,银行潜在的优质客户。但也有大学生却不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不利。为:片面理解助学贷款政策,将的支持误解为免费的午餐;个人诚信素质低劣,“就不想还钱,能不还就不还”;个人花销大,家庭和个人又无资金来源,想还又还不起;四是侥幸心理,就业不固定,又无担保人,“出了地边不怕见官”,银行很难找到,拖一天算一天。

殊不知,诚信是当今时代个人社会的要求,是做人、处事之本。享受助贷款的大学生是在用的诚信作担保,条件成熟时或者毕业后应当偿还贷款。如今助学贷款已大学生跨入社会的份信用记录,一名大学生,应该: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二)高校图书馆考验大学生诚信

学生教育范文篇8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采用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如自我表现欲等。当学生在活动中不是作为一名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以一个参与者、体验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投入时,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更能激励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性方面以自主建构的方式学习知识、自主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1.巧用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适当的留白,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选择、去解决。比如,七年级“珍爱生活”一课的一个内容:与其他物种比,人的生命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书上列举了四个方面,然后让学生续写。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个比一个回答精彩、有创意,从而也深深地让人体会到了人类是最有智慧的生命,也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角色扮演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产生与角色的心理、情感的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言行与品质。例如,让学生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体会怎样做一个有自尊心、爱护人格的人;又如模仿心目中最自信的人的样子,让学生体验到自信者的神情、动作、语言,从心理上产生自信的愉悦,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3.讨论与辩论

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或分成两派辩论,所谓“理不辩不明”,于激烈的辩论中增长智慧,反省自身,端正认识,澄清看法,促进发展、进步。

4.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才华等一切想展示的东西,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既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也促使学生去努力完善自我,让自己更优秀。比如学生的特长展示:吹笛、拉二胡、绘画等,让人赞叹不已;他们所写的生命箴言、青春寄语、佳句隽语,启发人深思,令人激动、感慨。

5.创设情境,陶冶性情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让心灵受到感染,美好的情感如春雨悄悄滋润心灵,领悟到真、善、美的真谛。比如,在“珍爱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的风景、充满情趣的动物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领会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一切生命。当再转入看到、听到物种在灭绝、环境在恶化的现实情况时,他们必然会产生憎恨这种破坏行为的情感,积极去设想各种办法保护环境,思考如何善待生命。

6.游戏活动

根据一定规则,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于游戏中明白道理、提高素质。如“盲行活动”,在教室里设置一些弯曲的道路,一人扮作盲人,在另一同学动作的引领下前行,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学会关心、关爱他人,知道互助协作精神的重要等等。

二、加强对学生日常道德生活和行为实践的具体指导

1.日常行为观察和指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头头是道,可到下课,他的行为就有可能与上课所说的相违背,因此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通过委婉的语言暗示、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而我作为班主任通过个别谈心、周记交流起到了一定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管在校、在家都一样懂事有礼,勤奋上进,教师就要及时肯定、鼓励,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进步;但有的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是有偏差的,甚至有的差异很大,所以加强家校联系,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与家长一块帮助学生做一个诚实、有道德、懂事的好学生、好孩子。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的德性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次生成,甚至会有反复性。所以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下他们不同阶段的道德表现,根据他(她)的新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或者让他们反思、内省,从而让学生健康地成长进步。

三、效果反思

学生教育范文篇9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尊重、诚实、责任是某些聋生所欠缺的品德,故将此三项作为学校对聋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尊重的定义为:不以自我为中心,尊重他人,将心比心,互相尊重。操作性定义为:(1)尊重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2)尊重自己,欣赏自己;(3)不嘲笑别人;(4)不轻易生气。诚实的定义为: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诚实,做错事敢于承认,并能原谅他人的过错。操作性定义为:(1)说实话,不骗人;(2)勇敢改正错误;(3)能够原谅他人。责任的定义为:尽全力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或者是答应他人的事情尽力完成。操作性定义为:(1)完成老师和同学交代的任务;(2)做完、做好自己在学校、家里应做的事情。根据聋生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学习生活实际,我们将各年级段聋生分别命名为自理组(聋1年级,主题目标: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律组(聋2-3年级,主题目标:文明自律我最棒)、自信组(聋4-6年级,主题目标:除了听,我什么都会)、自尊组(初中段,主题目标:做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有价值的人)、自强组(高中段,主题目标:学好本领,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各年级段老师结合上述三项核心品德,围绕主题目标,选择适合本年级段聋生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内容,以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

2营造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大环境

2.1创设“普特融合”体验环境。让聋生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尊严活着的人是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创设了体验式教学的大环境———普特融合,让聋生体验在健全人群体中如何有尊严的共同相处。一是招收健听生进特教班,为聋生创造了融入健全人群体的校园体验环境。首先学校进行了教材改革,全面使用普校教材。接着,招收了百余名农村留守健听学生到我校各年级就读,开展逆向普特融合教育。这种形式使残健两类学生在品德、学习、行为、语言、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二是普特共育。我们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聋生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先后与驻市各高校志愿者、市文化馆、市残联、艺术学校等多家单位合作,与驻市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缔结了友好合作学校,定期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等活动,为聋生创造更广阔的融合环境和条件。我们根据高校志愿者们的专业特长建立了常态化的专项志愿服务课程或项目、市文化馆每年定期进校园送文艺、市残联定期进校园和学生开展活动,艺术学校的课程纳入特校课程。普特共育拓宽了聋生品德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为聋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创建“心理健康”体验馆。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是一个生命的空间,这个空间要时时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对差异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心理健康体验馆的关键词在于“体验”,不是心理咨询,也不是心理辅导,而是一种体验。它规避了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字样,在我校校内各区域创设相关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体验与感悟。把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心理健康体验馆,充分地发挥了体验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体验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我体验与学习。在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自主掌控着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感悟,达到认识心理、了解心理,进而调节心理状态,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2.3创立“法制教育”体验基地。学校与检察院联合成立了“梧桐树”法制教育校园联络站,联络站的检察官们在老师配合下,带领聋生走进戒毒所、法庭、看守所,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游戏互动、情景模拟、观摩庭审等形式护航每一个聋生健康成长。2.4创行“1+1”亲情体验家庭。特殊教育学校是全日寄宿制学校,有的聋生从小学入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12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他们缺少家庭关爱,各种心理问题突出。为了弥补聋生缺失的亲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学校创行了“1+1”亲情体验家庭,即每个寝室安排一个老师作为亲情家长,组建一个亲情家庭。每个家庭8个孩子,每天一起跑步、学习、吃饭、睡觉、参加活动;周末和节假日,亲情家长带着家庭成员一起外出爬山、逛公园、看电影、包饺子、采购……聋生都把老师亲切叫做“XX爸爸、XX妈妈、XX哥哥、XX姐姐”,“家庭”和睦,矛盾减少,聋生自然变得活泼、开朗、阳光了。

3运用品德教育“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K.Kelmen)认为,品德形成过程主要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鉴于此,我们在《沟通与交往》《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品德教育课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各年级段学生品德教育阶段目标,坚持能通过学生体验活动代替老师说教的内容坚决不用老师教,运用“感、动、说、做”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体验活动。操作要领:第一步“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体验。第二步“动”,通过游戏、表演、角色互换、观看影片等直观体验,感悟品德。第三步“说”,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品德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通过讨论、判断、评价、反思等获得体验,强化品德认识。第四步“做”,课后实践活动,到家庭、学校、社区深入体验,内化品德,形成品德行为。

4拓展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内容

4.1兴趣课程体验成功与自信。根据学生需要,学校开设了烹饪课、书法课、色彩课、拉丁舞课、缝纫课、劳动课及其他职业技术课程;成立了学生各种球类棋类专业队、舞蹈队、陶艺制作坊、手工作坊……学校里到处充满了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全部学生都能参加一至二个兴趣项目,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自信,懂得尊重与欣赏。4.2综合实践活动周体验责任与感恩。由于大多数聋生来自农村,结合每年农忙季节,安排所有聋生开展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农村学生回家参加劳动实践体验,感受父母的艰辛,城镇学生由带队老师负责分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年级组学生在综合实践周中至少要完成一个任务,自理组学生“我学会了什么?”自律组“我每天坚持做了一件什么事?”自信组“什么事情我做的比谁好?”自尊组“我做了什么受到了别人的尊重、表扬或欣赏?”自强组“我克服了什么困难完成了什么任务?”综合实践活动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责任、感恩,懂得自律和担当。4.3特色军训体验纪律与团结。学校每年都有一周的军训课,将全校学生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学习、劳动、学生干部工作和教职工围绕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全部作为军训内容。同时,在生活方面对聋生实行“连队管理”军事化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寝室为单位,一个寝室为一个排,四个寝室为一个连,每个连设一个教导员老师,所有男生和女生各设为一个营。学生就餐座位也是以连队为单位安排的。军训结束后,“连队管理”模式正式启动,学生就餐、就寝、内务整理、公区劳动、早晚自习、开展活动等一日常规全部以连队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特色军训及“连队管理”模式让聋生磨练意志、健康生活,体验了诚实担当、团结合作等品德,使他们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幸福生活。4.4产业与职教课程相结合体验责任与价值。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使其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特校的使命。学校在帮助聋生做好对未来生存、生活、发展的准备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学校工作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职场,学校的水电维修、食堂烹饪、校园园艺、洗车、缝纫、卫生家政、学校超市等与社会职业相关的工作全部与职教课程相结合,承包给相关专业小组的聋生,每一组聋生有一个专业老师,实行产教结合,让聋生提前参与就业体验,在体验中激发聋生树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

5采用体验式教学评价方法

5.1评价主体多元化。活动中教师评价、志愿者评价、合作单位评价;活动后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学习生活中宿管评价、值周组评价;寒暑假家长评价;学期末学校评年级段目标整体达成情况等。5.2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除了实施校长全面指导、德育副校长具体负责,政教处牵头,各处室联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考评的运行机制,还构建了多样化常态化的体验式活动评价方式:(1)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分年级段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或表演《弟子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内容,让全体学生获得品德体验,养成良好品德,并进行评价;(2)春季学期校园文化艺术节展评、展演;(3)秋季学期各年级段品德教育主题小故事展演、展评等。5.3评价内容综合化。每学期期末家长会,班主任搜集整理多元主体评价的内容和材料,给每个学生写出学期品德综合评语,以PPT或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家长和全班同学看,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励他们向上、向善、向美、向真。运用体验式教学对聋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生活体验营、心理健康体验馆、法制教育体验场、亲情活动体验所、兴趣活动和职业技能体验基地,毋需说教,聋生在参与体验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良好品德和道德习惯,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一些因行为问题让家长感到绝望的聋生或健听生转入我校后全部变成了品行优良的学生,令家长倍感欣慰。毕业的聋生全部进入高校或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以自己良好的品质自食其力,他们不再是家庭负担,社会负担,他们身残志坚、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葛道凯.适合的教育[EB/OL].http:www.sohu.com/a/161735276_479698.2017-08-02

[2]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3]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15-19.

学生教育范文篇10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艺术素养应该成为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也需要向前推进与发展,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理念来诊释艺术对人的价值。因此,我校的艺术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一、艺术教育及艺术课程现状越完美,世界就会变得越完美。

艺术教育正是要为人的完整、完善、完美奠基,发展全面思维,丰富感情世界,完善心理结构,健全智力系统,培养审美能力,拓展文化视野。

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启心智,引发灵感,特别是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形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画家达·芬奇曾说:“艺术给了我创造的灵感。”艺术不仅给了我们一个创造物,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一种创造的思维方式,在传统多于现代、继承多于发扬、共性多于个性的我国高中教育中,更需要富于创造性的艺术课程的阳光雨露。

目前,高中艺术课程虽然是国家必修必选课程,但其在学校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能拿到学分就可以,其原因是对升学起不到作用。

有的学校虽然也开设艺术课,但课时很少,又经常被挤占,使得学生更加不重视。真正喜欢艺术的学生会选择专业艺术教育的渠道,比如特长学习、艺术考级等专业化学习,但这只是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模式。从“教”的角度来说,艺术课在学校的地位边缘化,长期得不到重视。教材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对人的成长、人的素质培养有益的教材和教学形式,只停留在审美教育的层面上,与学生的需要及终身发展有很大的距离。

这些问题无论对学生当前知识能力的开发,还是对学生终身品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此,我校在现有艺术课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二、艺术课程改革实验模式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序中曾说:“每一种艺术都设想以某种善为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到的这种“善”,可以理解为“美好”、“完善”。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自身越完美,他知觉到的世界就越完美;而人知觉到的世界改革理念。一方面是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和能力,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学校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和创造走近艺术的途径,并借由这条途径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然而,人们常常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事实上高中艺术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它和专业艺术教育在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区别。艺术教育要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其各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我校的艺术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全员性、自然班”,我们所实施的艺术特色课程的班级并不是经过挑选的艺术特长生组成,而是由完全随机的、纯粹的自然班学生组成。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对于艺术有多样的价值判断,天赋条件也各不相同。我们引领他们共同走进艺术世界,尊重他们各自感受艺术的不同方式,并且不以水平的高低评判他们,而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方式鼓励他们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我们进行改革实验,不是要让个别学生学习个别艺术知识,而是要通过课程的形式,创造一个机会,打开一扇窗口,让全体学生认识到艺术对于成长、对于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促进全面发展。

我们的艺术课程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几首歌,会跳几个舞,而应该在教学目的上更加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的是解放思想,培养创新能力,激发热情与灵感,鼓励自信、大胆、多样而富有个性的表达,启迪学生将艺术融人生命,让艺术成为自身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去看到更完整、多样、美好的世界,借助这个载体迁移、发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创造求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综合融化能力。

实施原则。首先不额外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其次要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学科整合,如体育与舞蹈的整合、合唱与音乐课的整合;最后要保持课程的稳定和保证课程的总量,不能随意挤占。

课程方案。本次艺术课程改革以学校的“6+l+l”课程体系为基础,由体美处、艺术教研组、外请舞蹈教师共同参与,在艺术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合唱”与“舞蹈”课程,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将新增加的艺术课程与国家课程中的“艺术欣赏课”与“体育活动课”进行时间与内容上的整合,在高一年级五个自然班中,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本次课改推出的《素质教育合唱课程》与《素质教育舞蹈课程》。

课程特色。首先是合唱课程。《合唱特色课程》其目标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几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及意志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合唱训练可以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移情、心灵上的熏陶以及生活上的感悟。合唱,最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因为大家要做到协调一致,集中注意力看指挥。在这种磨合中,他们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合唱的整体效果,取决于每一个合唱队员的积极配合,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都会破坏整体效果。因此,在练习中,任何一个人对他人都是一种无形的监督,进而对个体自身也会形成一种压力。正是在监督与压力中,集体荣誉感才得以培养起来。在长期的排演过程中,学生之间既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可以形成一种集体感,同时还可以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其次是舞蹈课程。舞蹈是一种用以表现人的情感与生活的人体动作艺术。它在当代“多元智能”理论中,被划进身体运动智能。从这一视角来说,舞蹈素质原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素质。然而,虽然与体育具有类似的功能,但它属于艺术范畴,更强调的是情感与情绪,是人借以表达个体与群体思想情感的艺术修养。通过舞蹈,人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会和提高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可以加强纪律观念,规范举止行为,培育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