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诚信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24:03

学生诚信教育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思考

诚信是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不仅是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还是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医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逐渐严重,而医学生时期是医务工作者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改变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医学生的诚信现状

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当今医学生都是经过十多年正规教育,由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青年,理当具有较高的品德和素质。而事实上,在医学生这个特殊青年群体中,存在部分学生诚信淡化或缺失的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学习上失信现象严重

一些医学生平时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屡禁不止[1];毕业设计、论文剽窃他人的成果;临床实习过程中,杜撰、编造病历或抄袭住院医生的病历,编造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旷工,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1.2求职履历掺水成风,就业协议当儿戏

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做文章,涂改成绩、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不是尽力充实自己,而是用以上方法夸大事实、自吹自擂[2]。同时,个别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脚踏几只船”,把签订就业合同当作儿戏,一有可能就不惜毁约,另谋他就[3]。

1.3拖欠学费情况严重,助学贷款偿还情况不容乐观

当前,许多医学院校为了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学,一方面实行了困难学生缓交学费政策,另一方面与银行联系为学生争取国家助学贷款。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学生由缓交变成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变成了“无偿赞助”,很多当年得到助学贷款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把过去的承诺抛在脑后,一直不向银行偿还。

1.4谎意的恋爱,视爱情为游戏

当今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情,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谈恋爱不付出真感情,常常以欺骗的态度相处,毕业之际往往也就是分手之时。近年来,医学生不住学校公寓,在校外私自租房,男女非法同居己是普遍现象,将本来纯真圣洁的感情视为人生游戏,对自己及社会极不负责。

1.5在日常生活中欺骗对方

医学生的诚信淡化与缺失,还表现在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说虚话、假话,欺骗对方,包括欺骗同学、朋友、老师,甚至欺骗自己的父母和亲人。

2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原因

2.1经济原因

利益失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医学生的诚信观受到了“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思想的冲击,表现在医学生盲目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学生学医的目的由“救死扶伤”转变成“挣钱”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医德医风的培养不屑一顾,并且事事都只言利而不言义了。同时,就仅仅在专业学习上,由于受奖学金、就业及其他同学屡试不爽等因素诱使,有些学生便也产生强烈的投机心理,采取了作弊方式,养成失信的行为习惯。

2.2文化原因

传统道德文化失效与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经济原因是医学生诚信缺失的“硬因素”,文化原因则是医学生诚信缺失的“软因素”。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是医学生失信现象加剧的物质动因,而传统道德文化与市场经济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以及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涌入,则是医学生诚信缺失在文化上的动因。人们鼓吹西方市场经济是“你争我夺”“、自私自利”“、商场如战场”等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不讲道德的经济,是以“发财”“、向钱看”为价值取向的经济。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解,但这种误解却逐步使得传统的诚信文化失效,促进了医学生对诚信观念的淡化,进而养成失信的行为习惯。

2.3制度原因

缺乏制度规范,法律、制度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对诚信原则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机构都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尚处在健全之中,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教育行为和医疗活动中许多小行为无章可循,许多问题的处理也无法可依,从而为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可行性。

2.4教育原因

教育弱化与不力,事实上,医学生之所以出现种种失信行为,主要原因还要从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与不足方面去探寻。不管是经济原因、文化原因,或是制度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医学生失信现象,其最基本的过程都是使得医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移位,当这种偏差移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医学生便会表现出失信现象。然而,教育在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定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弱化与不力是医学生诚信淡化、诚信缺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教育弱化与不力主要表现在对医学生的教育方向错乱,与诚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3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各种原因导致的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过程都是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移位,而教育在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定位过程中尤其重要,故加强医学院校诚信建设和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改变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4]。

3.1树立医学诚信教育理念

新时期进行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医学专业知识和优秀医学道德的医学人才。教育理念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的精神底蕴,对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起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建设应进一步明确教育目的,积极树立和倡导诚信教育理念。

3.2充实医学诚信教育内容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诚信教育目标还不很明确,教育内容相对乏味、单调,尚未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而充实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因此,必须不断充实医学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医学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医学诚信教育的内容既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现代价值的诚信思想结晶,增加传统文化底蕴,又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使医学诚信教育体现时代特性。

3.3构建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制度体系

构建高效、完整的诚信教育制度体系,是广大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任务,也是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重要对策之一。广大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不仅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体现诚信,而且要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将个人诚信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5]。

3.4创新医学诚信教育方式

医学诚信教育是广大医学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提高医学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医学诚信教育的使命感时代感,必须创新医学诚信教育方式,充分发掘医学课程医学诚信道德教育资源,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活动中诚信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网络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提高医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医学生的诚信行为。

3.5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为医学院校的诚信缺失起到了极为消极的示范作用。由于行业信用的建立是以整个社会信用的建立为依托的,整个社会信用的建立又是以行业信用的建立为出发点,故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还要从整个社会中去寻找,而医学生的诚信重建也需要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构建出诚信的社会氛围,让“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这句话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全社会都树立起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医学生的诚信教育,这是医学生诚信淡化与缺失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进行的医学诚信教育,无非是道理的说明,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改造等。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医学生的诚信重建也是如此。因此,医学生的诚信重建,要摒弃已往那种空谈诚信教育的方式,既要加强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更要让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不断锻练和增强自身的诚信意识,做到时时诚信、事事诚信。同时,因医学生的诚信缺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医学生的诚信重建自始至终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人无信则行不远。”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的诚信,关乎生死,至关重要。医学生的诚信重建,意义深远,同时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金波,徐冬冬.从考试作弊视角谈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1):93-94.

[2]寇小宜.关于加强医学生诚信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12-813.

[3]曾爱平,冯泽永.医学生如何走出当前就业困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408-410.

[4]张健,笪宇蓉.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5):376-377.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2

1当今大学生诚信的状况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2诚信危机形成之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我想应来自以下方面:

2.1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领域的阴暗面、使得高校学生受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腐化较为严重,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的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这无形的也影响了尚未踏入社会但渴望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而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虽然做人要讲信用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类的古训也未曾少见。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一。

2.2学校教育的弊端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论,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而且在我国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诚信教育淡化。另外,科研浮躁,高校老师到处兼职,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诚信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信服。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也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连。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比如有的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等等,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得到了便宜。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这些个例往往直接冲击着他们,令他们心理转变进而效仿。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二。

2.3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不少在娇纵中长大的大学生,这种小太阳似的教育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今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不诚信的做法,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独生子女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通病”,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家长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家长的做法不尽人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榜样的示范引导。沧州师专大一新生体检时,发现了几例该校招生章程上明确规定不得报考该校的“病号”。细问才知,其实,学生对自己的病情早就完全知道,且一直都在吃药控制。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演绎着“失信”伎俩—先是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弄来假冒的身体检查单,然后教唆学生隐瞒病情。从家长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所扮演角色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三。

3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措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如果丢掉了诚信的美德将会给我们社会以及我们的事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诚信教育势在必行!.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学校的诚信教育中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时尚。只有建立全社会的诚信风尚,只有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人才平价体系,诚信问题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诚信宣传教育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创建和谐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呼唤诚信,文明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学生文明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和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

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3

一、建立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体制

这种技能对于大学生获取工作、维持生活和在工作中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合作、创新、学习三个方面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多样性和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合作是人们现代化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人际交往等合作能力的培养。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学习,班级之间互动学习,共同完成某个任务和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意味着不去满足于已有知识、经验的重复,而是会通过各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高校应加强学生包括思维的敏捷性、观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一是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应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意识地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思考。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学,“授之以渔”,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创新的平台也尤为重要。其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应突出实验的创新性和组合性,让实验更加贴近生产,在实验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教育。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主题班会活动等等。此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可定期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可对有创新科技贡献的集体和个人采取适当的奖励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无论是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都能自我求知、做事和发展。他们能通过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的知识、信息,观察和参与新的体验、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从而改变已有知识结构。高校毕业生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也需要不断的对自我充电学习。所以学习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素质,更是实现和成就自己职业目标的关键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学”比组织叫“教”更重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学校改革,建立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体现师生平等权利。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程序,突出问题情境、自主研究、交流反馈、启发导学等,注重学生的自我预习自我复习和应用的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没有诚信,将导致学生其人格受损,将失去社会对于毕业生和高校的信任。所以高校必须足够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诚信教育应该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和各个方面。在诚信教育上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人公的权利,尊重学生个性,以人为本,发挥主体和客体的积极性,因势利导,把诚信教育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完善诚信监督机制:一是完善大学生诚信考核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考核的指标,切实贯彻实施,强化对毕业生成信的过程监督;二是建立严格的就业材料审查制度,保证材料内容的真实性;三是确立规范、严格的签约、违约制度,防止签约的盲目性和违约的随意性;四是发挥网络作用,把毕业生的真实信息晒于网上,便于分辨真假;五是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有了以上完善的监督机制,大学生如果一旦出现了不诚信的行为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结果面前会让他们望而生畏不会做出有违诚信的行为来。

本文作者:高峰工作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4

尽管我国独立学院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但我国独立学院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势人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学风建设不仅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习作风,而且使学生在探索未知、找寻真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严谨和务实。诚信教育作为独立学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风建设在目标、思路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过程中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学风,进而有效地推动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具体来说,学生诚信教育对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具有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独立学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思想,特别是通过深入教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使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从诚实守信角度思考问题,特别通过诚信“正面”和“反面”典型的宣传教育,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独立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比如独立学院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内修诚信、外修制度”,将学生的规范行为“传达”到学生的心里,使独立学院的学风更加风清气正。

(二)有利于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诚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独立学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洗礼,特别在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诚信教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想道德的内涵,使学生的学习立场、学习观点、学习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务实性。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风气,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论文抄袭、考试作弊、逃学逃课等现象会减少,大学生会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方向,科学制订学习计划,以此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诚信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引导、激励特别是凝聚作用。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个体作用的发挥,形成越来越好的诚信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互助共进、团结一致、诚实守信的学习氛围,对于独立学院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独立学院要想发挥诚信教育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将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协同性的诚信教育体系。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在开展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两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融入诚信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两课”教师应当多开展参观、考察、走访、座谈等活动,如可以将诚信教育与“我的梦、学习梦、中国梦”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再如专业老师应当将诚信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当中,特别是充分发挥自身在诚信方面的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教育。

(二)创新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诚信的价值。比如独立学院应当将诚信教育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诚信实践模式,充分依托就业实习基础、社会实践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大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开展诚信教育,同时应当通过诚信缺失的“反面典型”,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诚信缺失的害处,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学生诚信教育“学分制”,通过加分项目与减分项目相结合,学生只有获得一定的诚信学分才允许毕业,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诚信守信。

(三)打造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倾力打造诚信教育环境,特别是积极控制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诚信教育资源,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诚信教育深入开展。比如独立学院应当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通过因诚信缺失而受到法律制裁人员的“现身说法”,极大增强诚信教育效果;再如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诸多平台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还可以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打造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特别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将“学生诚信档案”与“社会信用体系”进行对接,有效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树立良好的学风。

三、结语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诚信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兴起于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内容,即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研究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确定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

二、高校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比较严重,诚信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失信行为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德育存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教育入口阶段,考试舞弊、学术造假、抄袭等行为在教育入口阶段屡见不鲜。考试成绩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筛选主要参考条件之一,是大学生最在乎和重视的。一些诚信意识薄弱的大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和渠道,为获取更好的成绩触犯校级校规,最终被处分甚至开除学籍。学术造假行为在高校也极为普遍,包括数据造假、抄袭等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和损害教育公平的原则。在教育进行阶段,行为失范现象主要包括恶意拖欠学费,冒充经济困难学生骗助、骗贷,网络道德缺失、欺诈等行为,这些行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使得大学生群体被贴上失德失信的标签。在教育出口阶段就业不诚信等行为尤其严重,如就业违约现象逐年递加、虚假简历充斥就业市场,这些行为和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强积极体验。幸福、发展、满意是自我成长和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在动机,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积极情感体验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诚信品质的养成起到积累和固化的作用。这些积极的体验主要包括对取得的成绩、荣誉、他人和社会肯定和赞誉;对当下状态的自我满足、感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幸福感;对将来未知世界乐观、奋进以及正能量情绪和充满希望的愿景描绘。这三个方面按照时间轴的递进模式逐次展开,是积极体验形成、转化和递推的主要路径,并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积极因素在培养良好诚信品质过程中的作用,是诚信教育开展和落实的基础。2.提高积极品质。积极品质是人类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心理学视域下研究诚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在诚信文化和高校德育体系中,关于人的品德、智慧和素质等主要指标体现了个体的魅力和格局。诚信是一种积极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的培养和造就,需要对大学生个体人格优势的产生机制、激励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确保对于积极品质的内源性以健康的方式生长和扩充。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的教育,也是对其品德素质修养精雕细琢的过程。诚信作为一种积极的品质,其内涵和外延都反映了积极的人格特点。通过对高校学生积极品质的肯定和认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将诚信的品质不断的推广和深化。3.挖掘积极潜能。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个体潜在机能,并对其进行诱导开发。通过对积极潜能的挖掘,使得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不断深化自我组织、自我定向的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帮助他们不断对这些能力进行锤炼和提升。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大学生自身的诚信品德,增加他们在诚信行为中获得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荣誉感。积极心理学正是利用人的潜在的、具有可塑性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才能激发个体的优秀品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这种方式融入传统诚信教育过程之中,产生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的催化效果。

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诚信教育的途径

1.树立积极理念,引导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培养积极心态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与在报告中提出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主旨目标密切吻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提供了新的视角,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心理学发展理论相结合的新思路。积极心理学要求教育者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在能力的同时,用积极的心态对诚信行为进行解读,让大学生在诚信行为的过程中收获尊重、信赖以及被他人和社会高度认同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对诚信行为进行宣传和报道,深度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树立诚信道德楷模的榜样力量。高校学生对于外界传递的信息充满兴趣,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在此时给他们输送各种知识、理念会得到更好的酝酿和发酵,如同星火般燎原。将诚信品质所依托的积极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度推广,让理念转变先于行为转变,通过积极理念的正向引导,努力把被动教育模式转变成主动进取模式,从“别人需要我诚信,社会呼唤诚信”转变成“我要诚信,诚信使我幸福快乐”。从思想的高度强调诚信行为的社会价值,开启高校以德育人的新模式。2.构建教育平台,提高育人质量。结合诚信教育和积极理念培育的指导工作,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功底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变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积极心理的相关理论的支持者和实践者,懂得运用积极的理念、行为、情绪教化他人,同时拥有乐观、健康的精神风貌懂得运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启发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以便更好的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更高的道德风尚。传统的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异常心理状态和负面情绪,以辅助治疗和化解问题为主要目标。这使得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过多的使用批评,惩罚的方法纠正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了严重问题。在诚信教育方面,如果发现学生的行为有诚信缺失的现象,通常会以校纪校规的制度性约束为依托,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或者处分。这种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沿用的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路径,把重点放在“堵”上。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新型诚信教育模式,把“疏”做为重点,从源头上引导学生将诚信品质定位在人性至善至美的蓝图之中。3.优化校园环境,关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是诚信教育切实有效开展所依托的载体,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的陶冶和锤炼。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体现校园的整体风貌,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实现物质文化增强积极情感体验的功能,将诚信教育融入物质文化建设中,同样能起到熏陶渐染的效果。校园活动文化通过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绪,逐渐影响其个性的发展。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高校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逐渐凝练出的特有的意识形态,是高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高校将诚信意识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从更高的层面对诚信品德给予肯定,有助于形成积极和谐、勇于诚信、敢于诚信、乐于诚信的文化氛围。4.制定评价指标,构建考核体系。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高校学生可塑性更强,这为诚信行为和诚信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从制度建设和体系构建着手,努力探索高校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到诚信育人工程长期化、终身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品德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心理学做为制度建设的指导理论之一,以促进和发掘个体的潜能为目标。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先导性的将诚信意识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之中。诚信教育是诚信意识的启蒙,而制度的建设则是对诚信意识深化和提升的保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学风、考纪,还贷情况等个人信息,建立诚信档案,对诚信者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诚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诚信行为中收获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Alan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统一关系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通常意义上来说,和谐指配合的相对匀称与适当,社会指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方面共同组成的整体。所以,结合和谐与社会双方面的本质规定,我们可以将和谐社会定义为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和谐社会的定义,我们可以知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各方利益得到充分满足与相互协调,社会各级管理机制不断趋于健全与完善,社会整体维持于稳定状态之中,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党首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样的高度。同志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作出重要论述,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由此看出,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最终将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大学生诚信教育。1.诚信的内涵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它是指人们的言语表达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诚”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信”则是衡量人的外在表现,具体言之,一个人在行为处事过程中始终保持言出必行的道德准则。《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诚信就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被确立下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不断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指引下,不断凝聚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对所有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了明确标准。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大学生诚信是指大学生群体对诚信概念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以次充好、背信弃义的事情时有发生,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十分严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奠基人,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提升诚信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这里所指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际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具体诚信要求,以一定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活动。[1](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系。1.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是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社会基础。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建立在全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信任的纽带,普遍建立了社会认同。如果没有诚信,就不会产生合作关系,不利于社会团结稳定,也就不存在认同感。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未来建设特别依靠新一代的青年力量。如果在大学生内部之间、群体之间无法获得相互信任,整个社会思潮就会出现断层,破坏原有的和谐状态。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共同达到和谐,号召大学生培养讲文明、树新风的优秀品质,这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是不谋而合的。2.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对大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储备人才力量。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持,需要具有坚定政治意识,优秀业务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走在人才队伍的前列,长期接受最完善的教育条件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理应承担起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而有些大学生对诚信认知不足,忽略诚信教育,致使社会上出现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实现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祖国未来的荣辱兴衰。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升华。[2]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历时短,起步晚,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是比较常见的大学生不诚信行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迎来更多的考验。网络消费贷款、网络交友诈骗、传播虚假信息、毁约跳槽不断,大学生言而无信的行为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造成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恶劣。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教育。社会不良风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交易漏洞以及惩罚力度不规范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屡屡出现失信行为。政治上的以权谋私,经济上的假冒伪劣,生活中的出尔反尔,诚信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差距加大,这是与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相违背的。大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中受到不良冲击,无法做出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客观上助长了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大众媒介的不良影响。互联网兴起后,媒介主体由以往的电视、报刊、广播、杂志拓宽到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媒介,极大地丰富了内容主体,并以快速、广泛、刺激等特征迅速传播,受到人们广泛推崇。现代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无不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不稳定时期,大量业余时间耗费在网络游戏、网络论坛、直播交友,造成了心理波动。例如,有些大学生会在微博中进行恶意辱骂,由于网民的匿名化设置,他们不计前因后果轻易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变成广泛声讨的“键盘侠”。长此以往,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是也将不利于诚信素养的形成。(二)高校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战场,应当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经过社会的熔炉后,一些教师对道德素质不重视,教育方式不合理,不能正确履行诚信担当,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加强人才引进,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追求学生生源、教师成果、科研项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并没有考核标准,即便有品格标准也流于形式。“重教育,轻德育”的办学理念致使某些大学生会选择投机取巧,在考试中作弊、在评奖评优中给教师送好处,完全罔顾诚信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出现诚信问题的学生,高校也未能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罚决定,致使诚信观念淡薄,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教育方法的浅薄。诚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门类,在基础教育阶段便进行普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同不诚信是非常不齿的行为。但同样的道理放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理念疏导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时,仅仅停留在做PPT,罗列特殊案例,不能以学生的切身实际进行师生互动,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实际诉求,导致诚信教育水平低下。最后,教师诚信意识缺失。社会压力增大,在教育科研和生活现实的多重压力下,很多高校教师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教老师在日常备课中滥竽充数,直接套用别人模板敷衍学生,给大学生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他们认为老师的教育态度不严谨、不认真,失去了对教师的认同感。一旦教师层面的诚信观念崩塌,很难相信他所教学的学生能够形成稳固的诚信观念。(三)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便是大学生的首任老师。在诚信教育层面,家庭因素同样很关键。重智力轻德育。调查显示:“8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足1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与智力开发最重要。但如果将教育分成不同模块时,高达90%的家长把智育放在了第一位。”[3]在中国家长父母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第一标准。绝大多数父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化素质上,而对道德方面的要求不断降低,对孩子以学习为借口的其他理由得过且过,放任自由。以至于社会上会出现“高智商低情商”、“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做实验”等极端事件,这其实就是诚信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家庭的“反诚信”教育。在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时,许多家庭都会给出错误的示范。“人善遭人欺”,向孩子输送见风使舵的行为方式;“此地无银三百两”,教育孩子学会投机取巧。尤其是做生意的家庭,部分家长追求经济利益采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假冒伪劣产品代替质优价廉产品,对孩子成长和诚信道德素养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四)个人教育。大学生诚信认识不够。大学生是刚刚结束通识教育,步入新环境的18至22周岁的青年人。他们阅历尚浅,经验不足,对待校园、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还未能形成清晰的是非观,判断事物好坏也是以个人主观评价为准。当面对关于诚信的选择时,很多时候即便心里明明知道是错的,却跟随一腔热情或一股冲动,在行动中事与愿违。诚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道德观念,更需要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注重眼前利益,不能顾及整体,一方面要做言语的标杆,一方面又成为行为的矮人,忽视了诚信要求言行一致的核心理念。大学生担当意识不足。大学生诚信行为频发的另一面,则是害怕承担责任。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时心理意志薄弱,缺乏勇于承担的能力。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坚持捍卫“日心说”理论被教会人员烧死,这是为科学献身的经典故事。那么,当大学生遇到违背社会良知,涉及人伦道德的不诚信现象时,不敢发声,不愿发声,不屑参与,陷入左右矛盾、模棱两可的状态,这实际就是逃避的表现。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作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青年,大学生理应考虑自我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坚决反对不诚信理念,共同抵制不诚信行为。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提高并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入手,共同努力提升诚信教育水平。(一)协同社会资源,创造诚信环境。第一,扩大诚信影响,确立舆论导向。良好的诚信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规范诚信行为,提升诚信影响,全方位开展诚信理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党的十八大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政府要继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讨论研究诚信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社会下的正确舆论氛围。第二,建设信用体系,完善法制制度。加快引入社会征体系,完善违约失信惩罚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匮乏一方面由于诚信只强调道德方面的自律,没有形成广泛通用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失信所承担的后果非常轻微。政府要进一步研究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信用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诚信管理。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从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将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说教教育模式,引入第二课堂;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提高教师诚信素养,由诚信意识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将诚信形成习惯。首先,改变诚信教学模式。诚信教育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从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失信行为为切入点,对诸如作弊、感情陷阱、欠债不还等具体事件具体分析,使教学要求落在具体行为上。学校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同时,也要强化对诚信实践的关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社会调研、社区活动、社团辩论来实现诚信教学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引入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教育档案的设立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将诚信考评与个人升学、就业直接挂钩,形成制度化,如制定《大学生诚信记录管理办法》,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诸如学业、就业、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诚信进行严格评定。最后,加强高校诚信管理。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高校的努力,而高校诚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建立一支诚信清明的教师队伍,这既需要教师自身做好师德建设,也需要高校完善师资水平。总之,身教高于言教,优秀的教师将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影响大学生树立诚信信仰。(三)构建和谐家庭,贯彻诚信理念。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是孩子的直接领路人,首先应当做到言而有信,从对孩子的讲话、对别人的方式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角度修正,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如果出现不诚信行为时,要及时征求子女的意见,达成理性沟通。由一个小单位的和谐扩展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将诚信贯彻到方方面面。(四)坚定诚信信仰,形成诚信习惯。一是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知再提高。大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对诚信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诚信规范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应当将诚信教育放在人文教育、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广度中学习,才能修正对诚信的认识水平。撒谎投机不是一道选择题,永远摒弃那种一次考试作弊无关紧要的侥幸心理。二是要提高自律程度,践行诚信实践。诚信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作业,要把对待事情的看法内化在行动中,做到持之以恒。尤其遇到跟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不能心里想一套,身体做一套。按照社会规范时刻约束自己,面对诚信抉择不害怕、不拒绝、敢承担,才能真正把诚实教育找到落脚点,从实践中形成诚信习惯。

参考文献:

[1]吴荣军.德育生活化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江苏高教,2015(3).

[2]朱琴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研究

引言

“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但“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就。诚信教育得到不断加强,渠道得到进一步扩展,新载体、新途径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电脑网络的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以兰州某高校为例,通过调查,学生在诚信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粗制滥造等方面。“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句话。据调查,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外语等公共课则高达40%。此外,作业抄袭、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论文写作中,大量引用摘抄资料中语段的同学占39%,拼凑现有论文的占13.7%,还有部分找人的现象。

1.2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这几年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等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很多同学为了获得资助,谎报家庭收入,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原因等。调查中,当问及如果要申请减免学费,对自己的家境会如实汇报的占68.7%,虚报夸张的占3.4%,基本照实说,稍微有所改动的占32.1%;如果自己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选择有钱就还,没有就不还的占6%,能拖就拖的占2.8%。

1.3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在高校校园里经常会出现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现象。据调查,身边同学在交往中常常会说谎的占22.1%,偶尔会说谎的占69.8%。部分同学时间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朝秦暮楚,脚踩几只船,对待恋爱态度不够真诚。在恋爱动机中,自我确认、自我证明、性满足、情感亲密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比例。

1.4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为了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学生挖空心思编造简历,修改成绩,伪造证书,编造自己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调查中,在如何对待求职简历时,有61%的同学选择会稍微美化一点,尽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个好印象;有9.6%的同学选择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能进去最重要,其它以后再说。

1.5网络行为的诚信缺失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看新闻、聊天、交友等。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消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把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诚信教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诚信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种诚信德育要素,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服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我们必须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把着力点放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来,讲道理、办实事,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

2.2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来安排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说了十个弟子的特长。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的诚信教育中任然有着启发借鉴意义。诚信教育要适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层次,制定多样性的教育目标,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3监督与引导相统一高等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成立诚信监督机构,学生评议,投诉举报等途径,广泛动员全体学生力量,推进校园诚信建设。同时,加强正面引导,要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渠道加强主导性信息的,选树先进典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占领高校文化宣传阵地,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潮流。

2.4他律与自律相统一“他律”强调个体的品德由他人通过种种方式方法来进行培育,“自律”强调个体的品德要由个体本人通过自我心性修养来培育。诚信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诚信、诚信教育不是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大学生诚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把诚信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形成大学生诚信需求的理性自觉。

2.5灌输与渗透相统一列宁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灌输原则。新时期开展诚信教育,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在灌输中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环境、教育的时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列宁还主张德育的渗透性,“德育要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诚信教育要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地身体力行,必须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渗透。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优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

2.6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斯曾在资本论理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加强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素质。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主题演讲,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考察和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而使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诚信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诚信观的积极认同。公务员之家:

诚信道德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全民族诚信水平,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需要文化、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督导、评价、奖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雅芬.诚信的内涵和机制的建立[C].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8期.

[2]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8

在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全面建成小康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诚信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在我们的面前。面对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诚信教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搞好诚信品德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关乎祖国的未来。高职院校大学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定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他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中坚力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是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应全面推进职业综合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讲诚信、负责任、乐奉献、善创新、能创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笔者就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过多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在校生以及毕业生访谈统计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主流是好的,诚信意识较强,但少数高职大学生在诚信意识及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容乐观。如通过调查得出考试作弊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公认的第一位的不诚信行为;其次抄袭作业论文毕业设计作品、迟到旷课、上课刷手机微信、聊QQ、制造虚假履历等现象屡见不鲜;无故拖欠学费、住宿费;帮助淘宝电商无交易刷信誉赚取费用;捡到饭卡不还据为己有并疯狂消费;对待情感过于随意,不负责任;说假话、不守承诺的行为不再为众多大学生所不耻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天之骄子”的部分大学生在“诚信危机”中沦陷。教育部要求要以“诚实守信”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每当面临毕业学院举办讲诚信讲座观看诚信视频等多种活动,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既能顺利毕业,又能履行还款承诺。根据从学院资助管理办公室了解情况得知,有个别学生参加工作后自己在工作地已购买住房,却故意忘记还贷,还需经辅导员多方联系催促;有的故意不还,打电话父母隐瞒孩子工作单位帮助孩子一起逃避还贷等等。个别学生将父母给的学杂费用于买高档手机,全然不顾学生在校学习交学杂费天经地义这事。这其中除了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还应当归结于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和国家资助金。笔者去过一个会计专业班级做过调查,本班共有60名学生,开具家庭贫困证明的居然有55人,比例之高令人吃惊。

三、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部分大学生陷于诚信危机的因素有很多,结合大学生诚信缺失表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俗话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不能置身事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出现了道德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以至于出现了“不要走得太快,请等一等你的灵魂”的网络流行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道德建设特别是诚信建设的迫切需求。庸说“贪婪是一个黑洞,它会把你的诚信、名誉、伦理、人格、道德、良知,全都吸入深不见底黑暗之中,即使你享有了成果也触摸不到光亮。”很少有人理解孔老夫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功利思想影响,在经济政治领域中出现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等多少得到遏制,但是由于处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戒备心理,互不信任。总之,诚信建设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正在酝酿但尚未形成,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整体偏低,大学生仅凭在学校这个首善之地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足以明是非辨真伪,由于存在认识误差,加之失信成本低,不足以起到惩戒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全靠内心自觉,因此诚信缺失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社会要担负起加快诚信制度化建设的责任。

2.学校因素。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普遍以升学率论“英雄”,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即使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但是还不能像专业课那样被十分重视,因此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即使承担职业道德教育的如《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课教师本身只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最重要的职业素质诚信品德实践教育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师德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有调查数据表明承认自己做过弊的学生占21%,而被缉获的仅占1%。学习好的为了获得各种奖励而作弊,学习差的为了不挂科而作弊,当考试在校园里被利益驱动的时候,并且为不诚信付出极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时,作弊已经触及道德底线和做人底线。目前,虽然德育教育中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足够,但是诚信制度化考核甚至与社会对个人的诚信考核没有形成统一信息共享。学校齐抓共管力度不够,因此由于认识的不足导致各个教育环节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诚信教育仅仅限于理论上的灌输,缺少硬性约束,对失信者惩罚力度不够,因此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相距甚远。

3.学生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条件。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5后,存在以自我中心,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大熔炉的历练,处在生理断奶期,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符,个别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不正确,部分家长目光短视,功利思想严重,向孩子灌输所谓的“成功教育”“厚黑教育”,使在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元价值趋向时,人生信仰不够坚定,容易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出现诚信水平下降。学校一些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为某些学生的诚信缺失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激发诚信正能量,积极加强大学生诚信品德培育,从而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1.加强校园诚信氛围的建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价值准则。学生的诚信状况与学校给学生创造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在学院精神凝练上更应体现诚信的内涵。如在校风校纪方面,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失信的学生予以惩罚,对守信的学生给予奖励;在教风上,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诚实守信。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遵守诚信规范;如果教师一边大谈特谈诚信,一边却置诚信于不顾,诚信校园诚信学生就是一句空话,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要公开、公平、公正,不弄虚作假等,教师要以在北师大座谈时提出的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并以此道德要求、道德情操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培养学生诚信的基础和关键;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宣传栏、教室布置等,宣传诚信美德,表彰讲诚信的学生,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如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高职学生诚信就业故事,四川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面对新的就业单位的工作福利待遇诱惑委婉拒绝,毅然选择之前签过协议的单位并且异常坚定地说了下面一段话:“我还是不能去。去了,就是失信于成都的医院,失信于自己。有了第一次的失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我的人生也许从此就陷入虚伪和功利中,我不能冒险,那会让我后悔一辈子。另外,如果我去了北京,成都的医院会对我们学校有成见,以后就不会再到我们学校挑实习生,我的学弟学妹们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我要对他们负责,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讲诚信。”发现这样典型诚信案例大张旗鼓宣传,从而树立榜样。通过曝光台、黑名单批评、惩罚不讲信用的学生,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

2.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高校,利用通识教育选辅修课《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核时多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品德考核。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课程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到诚信对社会、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是系统工程,它必须贯穿到高校的各项教育与管理中去,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性教育,建立“三育人”和“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才能提高学生诚信素质。

3.加大高校诚信制度建设。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对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需要制度来约束,加强管理来保障。首先,要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评价等级及说明、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方面的内容。每学期对此进行详细地记录,学期结束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辅导员老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结果记入大学生诚信档案。并且把它作为大学生入党、评奖学金及申请助学贷款等方面的依据。学生毕业时,学校应向用人单位推荐信誉好的学生。这样就可有效地制约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从而自觉地诚实守信。另一方面,各个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诚信指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开展信用评价,全面分析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和水平。同时可设立以大学生诚信素质和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品德分,将其作为大学生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同时,把它和社会诚信制度结合起来,使之延长学校教育的制度链,从而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保障。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9

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针对青少年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诚实守信的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做人,做守信用的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计划内容

“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更是国际上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则。“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要不断变化。在学生现阶段主要使他明白,诚实守信是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

(一)教育活动

1、举办“诚实守信学做人”主题班会。

由班主任、班干部精心准备,举办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加,对学生集中进行“诚信教育”。由此号召学生做诚信人,并宣布“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内容。

2、开展收集活动。

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收集方式,收集有关的故事,名人传记,名人名言,谚语,俗语。在收集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活动的主题,把活动的主题深刻地记在心中,为学生的活动建立目标,使以后的活动更集中、更深入。最后把收集到的内容以展板、板报的形式公开宣传。

3、开展读书活动

把找到的资料通读一遍,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对诚信在做事、做人上的作用、影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朋友多,做事有人帮助,能成就大事。而不讲诚信的人,没有朋友,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做事没有人帮,往往一事无成。

4、举行“诚信”主题故事会

在熟读的基础上把你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讲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对人物心理感情的体会,从而感受到做诚实的人,遵守信用的人是舒心的坦然的,生活轻松愉悦。相反,说谎、不守信用的人总是为了编造谎言而操心费神,为了怕被别人识破而担心吊胆,整日不得安宁。

5、举行“诚信”主题讨论会

经过过收集、读,讲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在心中对诚信的概念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对诚信做人的意义会越来越深刻,同时,也会联想到自己的行为,有很多想法。在这个时候,议一议说一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帮助理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6、召开家长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勾通,取得家长的支持。有了家长的支持才能使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更长期,更全面。

(二)实践活动

1、开展“争做诚信好少年”实践活动。

(1)说句悄悄话。有很多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说过谎,为此而心中有所遗憾,有的学生还会为此而担心,为此而后悔。通过写字条,或单独的一句悄悄话,向曾欺骗过的对象道谦。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与自己不诚信的过去告别,重新回到做诚信好少年的起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公务员之家(跑线上,并且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体会到诚信人的快乐。

(2)号召开展诚信作业、诚信试卷活动。学生之所以出现说谎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学生成绩不好。提倡学生有不会的、不明白的要当面问,而不是抄袭。通过这一活动要让他们明白,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欺骗是没有作用的,反而会害了自己的。

2、与家长合作,请家长监督学生在家的诚信表现。

学生在学校受到班级大环境的影响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而回到家后,离开学校的影响,在心理和行为上都会不自觉的放松,也就可能在获错误。这样的不一致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产生假象骗得老师与同学的好评的欺骗心理。所以在实践时一定要家校合作,行动统一。

3、及时合理的监督评价。

监督可以帮助学生保证行为的正确性,合理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使他们明白该与该。在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和缺少耐心时,及时合理的评价可以为他们增强信心,鼓舞他们越做越好。

三、计划时间安排

号召活动的主题班会:开学的第一周。

收集活动:第二周。

读书活动要进行的深入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安排在第三、四周。

在第四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公务员之家(周中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对这次活动予以配合。

讲故事和讨论会活动可安排在第五周。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诚信理念;教育对策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比较突出,诚信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失信行为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改变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已迫在眉睫。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全面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的转变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角。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诚信教育工作者需要更为注重挖掘大学生的积极潜能、使用更加肯定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成长。与此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开展积极体验式教学活动。1.诚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诚信教育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成长动机,进而提升诚信教育工作成效。在此方面,需要将学生诚信素养的发展以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诚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通过发掘学生的优秀品质与进步,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激励。与此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更加自觉、愉快地参与到诚信教育实践当中,促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并内化为诚信品质。这种自主塑造的过程能够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诚信教育工作目标。2.诚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以开放与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在诚信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对诚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明确大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诚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使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塑造能力等进行正面的强化,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以个人价值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判断,而应当更多地表现出对大学生群体所持有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为大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以及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积极的诚信品质。3.诚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完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积极心理学在诚信教育中的应用,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实现了进一步的拓展,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因此,这会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呈现出更为人性化的特征;其次,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与诚信教育工作的结合,能够促使二者相辅相成并得以协同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内容的创新与与时俱进,这对于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体现出更高的契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的转变

在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理论灌输是最为主要的诚信教育方式,但是学生很难通过这种理论灌输方式实现诚信素养的内化与养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融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思路的拓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启示,即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更为关注学生所获得的积极体验、更加重视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以及更为强调诚信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1.重视大学生所获得的积极体验。从学生积极体验的获得来看,积极体验的获得包括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回忆自身过往的诚信行为,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在第二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状态进行总结,如自身性格、自身兴趣等,促使学生树立提升自身诚信品质的信息;在第三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诚信素养的发展产生希望,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使用“你可以怎么样”等词汇来为学生制定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诚信素养的发展持有乐观的心态,进而对自身的诚信素养进行主动地挖掘。2.重视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从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来看,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挖掘,从而促使学生的诚信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具体而言,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教育工作者需要赋予学生成功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如通过组织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实践活动等,促使学生获得信息。(2)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大学生性格做出了解并发挥学生性格优势。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3)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身。如依托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对自身的诚信素养做出评价,从而促使学生确定诚信素养培养起点与能力方向。3.重视诚信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从诚信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来看,教育环境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熏陶与感染作用,为此,在诚信教育工作中,高校需要重视对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等进行优化。如在文化环境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设置诚信文化走廊,在走廊中张贴与诚信文化相关的人物画像、事迹等,从而对学生产生正面激励。在政治环境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发挥学生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为校园诚信文化献计献策,从而构建起民主的政治环境。在舆论环境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互联网等对诚信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拓展诚信文化宣传阵地。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的转变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融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方法。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愿景鞭策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带给大学生积极体验、强化大学生信息等发挥着重要作用。1.愿景鞭策法。这种方法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调动起学生对自身诚信素养发展的期望,并促使学生将这种期望当作挖掘自身诚信素养发展潜力的动机。在使用这种方法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具体的愿景目标进行量化,从而提升愿景目标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愿景目标需要符合诚信教育目标以及学生能力,适当提升愿景目标难度以更好的挖掘学生潜能。2.情感激励法。这种方法是运用情感激励的有效方法,强调以情育人和正面激励,即通过与学生开展情感交流、通过对学生进行细节关爱,及时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内心需求情况,充分发挥出情感的感化、熏陶作用,从而构建起师生间尊重、信任、理解的情感关系,最终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内容的理解。3.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群体中选取优秀的诚信典型,通过形象生动的人格展示或感染,对大学生产生正面激励与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目的就是通过激励方式,让榜样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大学生的品质,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为了确保榜样作用得以持续发挥,教育工作者还有必要对榜样进行较大力度的宣传、肯定以及奖励,并重视榜样事迹的持续挖掘。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思路以及方法带来了较多有益的启示。为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从而确保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以及积极态度,进而促使大学生产生提升自身诚信素养的动力,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