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6:45

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1

一、确定归纳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依据自身的直觉与经验来大胆猜想,大胆推测,进而加以归纳。而让学生依据数学规律加以归纳,则需使他们确定推理与归纳的目标与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给出一定提示,让学生朝着预想的方向进行认真思考,避免产生理解偏差。

第一,优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信息的源泉,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更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归纳推理并非适合全部的教学内容,需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若干特例;②特例需具有规律或共性因素。如教学“不等式的概念”时,教师可运用归纳推理。对于这一教学内容,书本上提供了若干不等关系问题,且存在共同因素,也就是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含有不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中体会不等关系,促进他们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把握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一现象:教师所设问题不难,却有一些学生难以归纳出结论,亦或结论错误。其原因在于教师未把握学生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班级学情,把握学生实际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算式,以考查学生归纳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第三,确定归纳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定归纳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结论。

二、呈现学习材料,引导自主归纳

知识归纳是基于一定材料的抽象概括过程的。换而言之,学生在归纳某数学知识点时,需要以学习材料为基础,为他们的思维指定方向,避免走弯路。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与探究材料。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这些学习材料,在学习和探究资料的互相作用下,学生则能发掘不同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简单地归纳。如学习某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来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加以推理、归纳、总结。如教学“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①某人先向西边走了4步,再向东边走了3步;②在一树干上,一条小虫首先向上爬了16cm,然后向下再爬回出发点,接着又向下爬了8cm;③在一个装着香蕉的盘子里放入5根香蕉,然后取走4根香蕉等。当材料呈现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给事例在数量上的一些变化状态,同时对上述事例加以描述,引导他们对其中所含的数量变化加以概括。接着,教师继续引导:①上述事例中,是什么发生了变化?②它们有何变化?③其变化意义是不是一样?④在上述事例变化中是否存在共同点,若有,这一共同点又是什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大胆猜测,然后归纳结论:其共同点就是数量变化均为相反。当学生了解所学习的对象是数量对应变化的问题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列举事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检查归纳成果,反思归纳推理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2

关键词教学学生态度策略

AbstractStudent’sattitudeaffectsalotonhisstudy.Changingthestudent’sattitudetomakehimbevigorousinstudyistheproblemwhichtheteacherhastofaceandtrytomanage.Thepassagediscussedsomestrategyforteachertochangestudent’sattitudeonstudy.

Keywordsteachingstudentattitudethestrategy

在教学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前提;学生已有的态度,对于学习与他的态度相一致的材料有助益,而对于学习同他的态度相矛盾的材料则有阻碍;学生具有积极态度时,学习材料通常不会同他的已有观念发生对抗,有可能同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形成更清晰、更牢固地联系,因而学习以后不易遗忘。因此,形成和改变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持积极态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面对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态度结构的态度策略

社会心理学把态度视为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具有认知的成分、表达情感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并认为人们努力在各种态度之间、特定态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之间保持一致。特定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倾向于一致,这意味着某个成分的变化将导致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影响学生态度的某一成分而使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1、认知改变策略。学生对学习材料或某一课程,会在心理产生许多与此相关的认识和信念。这些认识和信念可能是关于该课程内容的,可能是关于该课程形式的,也可能是关于该课程结果的,还可能关于该课程与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的,每种认识和信念在重要性上和在其效价的强度上是有差异的,它们的综合就形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不同的态度。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学生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认知来影响学生的态度,致使学生对学习该学习材料或课程形成积极态度,这就是认知改变策略。学生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认知的改变可导致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喜爱,也可直接导致学生投入到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去。

多属性态度模式提供了改变态度认知成分的策略基础。运用多属性态度模式,认知改变策略的具体方法有:

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这种方法就是改变学生对课程某方面或几方面的信念。由于受先验经验或态度的影响,部分学生会认为学习没多大意思、知识没多大用处、上课很无聊等。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信念,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讲授不断提醒学生该课程对其在某方面是“更好的”或“最好的”,如,对高职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课程开端介绍课程体系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或未来职业相关度讲解;在开始讲授课程中某部分内容时,提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在某方面的意义或作用;案例选择时,贴近学生的实际。改变评价的关键是课程表现出对学生的意义。

改变学生对课程的相对评价。学生对课程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认识或重视程度,常常会看重某方面而认为这方面更重要,改变学生对这些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是认知改变策略的另一种方法。在高职中,有些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有些是专业课,还有些是通识课;有些是侧重学习职业知识,有些是倾向培养职业能力,有些是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强调这方面,说服学生更重视这方面。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新认识。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增加新的概念。可以增加一个以前被学生忽视的方面。例如,对高职学生,告知课程成绩40%~60%取决于学生的课堂或平时表现;考试内容着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或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等,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可以增加课程与众不同的方面,例如,告知学生本课程是精品课程;课程内容的许多方面是教师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看法等,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积极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课程。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看课程,如把课程看成是学生自己的某种资源,怎样拥有它、怎样有效利用它;从职业生涯角度看课程;从经济角度、消费角度看课程;从时间利用率上看课堂学习,等等。如果学生认同,就会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观点。

2、情感迁移策略。教师利用学生对某事某物某人的积极情感并把他们迁移到对于课程内容的好感上来,这就是情感迁移策略。这种策略,从原理上看,是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利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在教学中,可用的方法有:

给予学生不同的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与众不同的回答、个性的作业、闪光点等,予以积极的反馈,形成学生积极情感,这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喜爱,进而就会增加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喜欢的刺激。课件制作与呈现中,对于色彩、图案、动慢或音乐的选择,结构的编排,考虑学生的喜好或赏心悦目,逐渐地学生就会把与该课件形式联系的正面情感就会转移到课程学习上。

激发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情感。上课时,使用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课的激情与热情,以增加学生对上课的喜爱。上课所举的案例或例子与学生所关注或喜爱的对象、事物结合,使学生对该对象或事物的积极情感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也产生同样的情感。

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有效管理,以增加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感,进而学生就会把这种情感扩展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中去。

学生对课程的喜爱会增加他对课程的正面认识与评价,进而增加他们对课程学习的投入度。

3、行为参与策略。行为参与策略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其他需要,如好奇、表现、成就等等,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程形成积极态度或改变学生的消极态度。因为,学习行为可以先于认知和情感而发展,导致认知或情感的形成,促使积极态度形成;也可以与认知和情感相对立的形式发生,导致认知或情感的转变,也促使积极态度形成。如一些实训类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就在于学生的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策略,主要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一样,操作条件反射也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联结,但它强调强化物的功能和强化的时间。例如,如果学生出现积极的课堂行为时,立即给与鼓励性言语的强化,对课堂的积极态度就会发生。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批评或时间浪费或痛苦,则会对课堂产生否定态度。因此,行为参与策略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发生学习行为并同时确保学生感到这种参与或行为是值得的。

行为参与策略的具体做法除了实训类课程的实训法实验法演练法外,还可以是: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并予以检查;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来讲解;让学生举出与概念相关的案例或例子;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分析;让学生对某内容提问,并奖励问题提得最多的或最具特色的或最深刻的学生;促使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回答课堂提问,并给于不同的奖励,如主动发言(不考虑正确与否)给予最高等级、被动而正确回答了问题给予第二等次成绩、被动而不太正确的回答给予第三等次成绩、被动又错误回答记为差,导致学生积极发言;布置多种形式的课外作业,并给予及时反馈。

可以运用逐步升级技术促使学生发生学习行为、一步步进入学习状态。

二、源于态度条件的态度策略

学生的态度是习得的,是各种主客观因素不断作用影响的结果。态度形成与改变过程的多元变量研究表明,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有关,也受外界情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施加对态度形成与改变因素的影响,来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态度。

1、动机唤醒策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该课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改变态度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就是唤醒学生的动机,使他们的特定的需要显性化,导致态度改变。

心理学研究表示,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有关的动机主要有认知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附属需要等三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这些动机,使学生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

认知需要,就是想了解与理解要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需要,一般来说,主要是从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等的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知识,尝试解决问题,经历学习情景。

自我提高的需要,就是个体的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学习中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力图用学习成绩来取得名次或等第。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学习行为的赞许,促进学生努力取得更好成绩,来唤醒或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另一方面,同学业上的失败相联系的那些可能导致丧失自尊的威胁,也促使学生发生学习行为,努力学习。因此,失败的威胁也是教师用来形成与改变学生的态度的一种方法。但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不能让学生一直遭到学业上的失败,一直得低分,那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将引起学生的回避和退缩反应,导致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附属需要,指的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对高职生来说,来自同学(特别是异性)的赞许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积极评价,学生对某教学活动结果的个人或小组评优,来唤醒与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使学生更积极投入学习。

2、归因引导策略。归因理论认为,态度形成和改变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知觉)和经验进行思辨的产物。学生对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完成得好坏及其原因有不同的看法或信念,这些看法或信念影响或构成他们对课程的态度。这些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看法或信念也就是归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归因进行引导,使学生做出合理、积极的归因,就是归因引导策略。

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外在归因就是把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归因于对学习者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内在归因则归因于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努力以及其他一些个人所具有的东西。归因研究(Weiner等,1978;Sohn,1977)指出,当把成功与失败归之于内部原因时,会引起最强烈的情绪反应;当把成功与失败归之于外部原因时,则引起最微弱的情绪反应。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因努力而取得成功,导致极度的兴奋、非常高兴和狂喜的情绪;因幸运得到成功,会引起意外和惊讶;因能力而成功,导致胜任和自信的情绪;失败则导致无能和无望的情绪。当把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时,会引起最严重的不快;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会感到比归因于能力更严重的羞愧。

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原因的稳定与否是指,原因是不是学习者内在素质或外在客体比较持久的特征。有些外在因素相当稳定,如某些任务的难易程度等,而有些外在因素相当不稳定,如运气等。同样有些内在原因相当稳定,如能力等,有些则不稳定,如努力等。原因的稳定与否的归因结果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产生影响。把学习成绩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学习成绩归于能力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失败归于能力的学生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花的时间更少。因此,努力这种归因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成绩以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分析成败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使学生乐意努力学习该课程。

3、认知失调策略。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一个学生对某个信念或态度对象持有相互冲突的想法时,会产生不愉快地感觉或失调,这将驱使他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的状态,使相关的态度之间或相关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变得比较协调。对于对学习或课程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教师可以使他们产生认知失调,从而使学生的行为或态度发生变化。

认知失调的研究(J.Brehm,1956;L.Festinger,1957)表明,当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他就会倾向于为自己所做出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辩护。因此,当学生的态度与他的学习行为不一致时,当他们不得不做着相对无趣的作业时,就会产生失调。因为行为本身是难以收回的,所以通常只能改变态度以消除失调。教师可以利用正面诱因如奖励,吸引学生去做与他的态度不一致的学习行为,也可以用负面诱因如惩罚,来威胁他,让他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里,改变态度的诱因水平有一定的限度。一般地,过高或过强力的外部奖励,会降低学习的内在价值,并且也降低了学生对这一学习活动的感兴趣而体验到的愉快程度。

4、榜样提供策略。学生的态度形成与改变受其周围的人影响,其中榜样的影响是较大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程内容与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榜样。

就课程内容而言,只要涉及到人就可能提供榜样。教师在讲解内容或案例与例子时,选择一些学生关注或喜欢或仰慕或崇拜的人物,有意识地把这些人物与学习材料联系起来,如这些人物如何看待这些知识、如何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知识给这些人物带来了什么益处、没有相应知识给这些人物造成的遗憾,等等,向学生传达这些人物对这些知识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形成对课程的积极态度。

就教师而言,教师对课程的态度,是认真负责还是敷衍了事,是热爱教学还是完成任务,是喜欢课程内容还是程序化讲授内容,等等,影响并形成了学生对这课程的不同态度。因此,教师要控制与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用自己对课程内容的专业与权威、热爱和激情来为学生树立榜样,产生正面、积极的榜样力量。

总之,影响态度的许多因素是可能由教师操纵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一些态度策略使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更为积极。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美]J.L.费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著,高地等译.社会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3

关键词: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工作过程;OBE理念

1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技术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教育部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必须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这吸引了众多IT类科技公司在教育信息化研发的布局与投入,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课程网站管理系统非常多,以下主要从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功能、用户体验、教育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功能角度分析,大部分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功能都是常用的功能模块,如课件管理模块、视频管理模块、教学内容(富文本)管理模块、作业管理模块、在线答疑模块等;从用户体验上分析,当前的课程网站管理系统重功能化设计,轻用户体验,大部分的网站的呈现未能很好地融入课程的特点和特色;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分析,小部分虽有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未能很好地融入教育教学理念,如行业工作过程教学理论、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等。在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研究上,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以关键词“课程网站管理系统”进行文献检索,共搜索到的文献资料10篇;以相关的关键词“课程网站系统”进行文献检索,共搜索到的文献资料84篇;以“课程网站系统”、“工作过程”关键词组合在结果中进一步检索,获得的文献资料共27篇;以“课程网站系统”、“工作过程”、“OBE理念”几个关键词组合搜索,共收集相关文献0篇。基于上述的分析,融入了工作过程和OBE教育教学理念的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2工作过程与课程网站功能、布局研究

《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态网站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动态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因此,在设计该门课程的课程网站时,把动态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相融合,以达到三者之间的相互对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对网站开发企业/公司的充分调研,形成了动态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1)业务员或业务经理取得网站建设项目;(2)相关人员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确认网站项目需求;(3)网页设计师设计网站版面图;(4)客户确认版面后,网页设计师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切图”,并形成web页面;(5)网站程序员根据需求设计数据库;(6)网站程序员根据需求开发网站后台;(7)网站程序员对网站前、后台进行整合,形成整套网站;(8)网站测试人员对网站进行全面测试;(9)网站;(10)验收网站。根据动态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结合《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的实际,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分析网站需求、设计网站前台版面、网站前台版面“切图”、设计网站数据库、开发网站后台、整合网站前后台、测试网站、网站、验收网站等9个教学环节。基于工作过程与OBE理念的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林龙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惠州市516057)因此,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应具有全面支撑教师开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具有友好的界面且能够体现工作过程的版面布局。

3OBE教育教学理念与课程网站功能融合研究

OBE(即成果导向教育)是Outcomes-basedEducation的简称,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它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成果的达成,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设计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程时,必须弄清楚让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为什么要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以及如何评价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等4个问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习成果,采用反向设计原则来设计课程,并以学生为主体,分阶段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根据OBE教育理念,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功能,应具有描述顶峰成果(即最终成果)、阶段性学习成果及其与职业能力关系的功能栏目、支撑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学习资源(学习材料)管理模块、学习成果评价标准模块、学习记录管理模块等。

4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分析

4.1系统用例分析。系统功能分析是实现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也是课程网站管理系统运行的前提与基础。通常,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采用用例分析能够较好描述用户、系统和功能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准确地获取用户的需求。课程网站的用例分析,包括学生用例、教师用例、系统管理员用例等。其中,学生用例包括查看课程网站相关信息(包括学习材料)、管理个人信息、管理作业信息、管理个人答疑信息等用例;教师用例包括管理课程动态、管理教学团队、管理课程动态、管理教学资源库、管理学习评价标准、管理学生作品、管理学生答疑、管理工作过程、查看学生学习记录等用例;系统管理员包括管理教师用户、管理学生用户、管理网站数据、管理系统配置等用例。4.2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分析。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分析,利用学生用户操作序列图、教师用户操作序列图以及系统管理员用户操作系列图进行分析。限于篇幅,这里仅阐述教师用户创建工作过程的流程和为工作过程添加相关内容的流程。(1)教师创建工作过程序列图分析。教师用户成功登录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后,在系统的功能菜单上单击“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添加工作过程”菜单项;系统显示添加工作过程页面,在该页面输入相关信息;最后单击“提交”按钮,完成添加工作过程操作。(2)教师为工作过程添加相关内容序列图分析。教师用户成功登录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后,在系统的功能菜单上单击“工作过程管理”中的“添加工作过程内容”菜单项;系统显示添加工作过程内容页面,在页面输入相关内容;最后单击“提交”按钮,完成添加工作过程内容的操作。

5课程网站管理系统设计

5.1系统结构。课程网站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以PHP语言作为主要的开发语言,结合jQuery库以及WEB前端框架进行设计开发,数据库采用MySQL。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服务层等三层技术架构体系组成,其中第一层是表示层(也称为浏览器层),主要用于呈现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界面,是系统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窗口;第二层为业务逻辑层(也称为Web服务器层),该层主要负责对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第三层为数据服务层(也称为后台服务器层),该层主要负责课程网站管理系统数据的存储与管理。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5.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课程网站管理系统有学生、教师、系统管理员等3种用户类型,每种类型的用户登录系统后具有相应的功能操作。(1)登录验证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验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用户的合法性,并根据验证的结果和用户类型跳转至不同的用户界面。为了增强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该模块在验证的过程中,须对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过滤非法字符,做到能够防止SQL数据库注入攻击等,增强系统的安全性。(2)学生用户模块。学生用户登录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后,具有修改个人信息、查看课程相关信息(包括学习材料),查看个人学习记录、查看及提交课程作业、提交学习疑问等功能模块。(3)教师用户模块。教师用户登录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后,具有修改个人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简介、管理课程动态、管理学生作品、管理网上答疑、管理教学资源库、管理工作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学习进度、管理学生作业等功能模块。工作过程模块是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重要模块,其受众对面主要为学生,也用于对接教学过程。因此,在设计该模块时,应充分结合动态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在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应用融入OBE理念,具有直观呈现或描述学习成果的内容元素,并能提供完成该成果的支撑——学习材料。通过分析,工作过程管理模块由添加工作过程、修改工作过程、册除工作过程和工作过程列表4部分组成,其中,工作过程列表又由添加学习材料、修改学习材料、删除学习材料等3个功能操作构成。在开发该模块时,工作过程的具体内容即学习材料主要从教学资源库中抽取,因此,每个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了工作过程节点的任务描述、学习成果描述、学习材料以及学习成果评价等组成部分。该模块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课程网站开发完成后,根据动态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利用工作过程管理模块来设计教学过程,具体包括动态网站概述、需求分析、版面设计、版面“切图”、数据库设计、网站后台开发、网站前后台整合、网站测试、网站、网站验收等10教学环节。(4)系统管理员用户模块。该模块主要由系统参数配置模块、学生用户管理模块、教师用户管理模块、系统数据管理模块等功能模块组成。5.3系统数据库设计。本文所设计的课程网站管理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设计上按照“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思路进行设计,最后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实施。通过分析,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表包括网站配置信息表、网站管理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课程基本信息表、课程动态信息表、教学资源表、教学资源类别表、答疑信息表、教学评价信息表、作品信息表、申报材料信息表、作业信息表、作业成绩信息表、工作过程信息表、工作过程内容信息表、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信息表、数备份信息表等,以下仅以“工作过程内容信息”为例讲授数据库设计的过程。(1)数据库概念设计——工作过程内容的数据实体分析。该实体主要用于承载工作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用于对接教学过程环节,通过分析,该实体包括任务描述、学习成果描述、学习材料(主要来源于教学资源库)、学习成果评价标准、排序、开关等属性构成,因此,该实体的属性图如图3所示。(2)数据库逻辑设计——工作过程内容的数据逻辑结构。根据工作过程内容实体分析结果,形成工作过程内容实体数据逻辑结构如下:工作过程内容(记录ID、任务描述、学习成果描述、课程资源ID、学习评价、排序ID、开关)。(3)数据库物理设计——工作过程内容的数据信息表。根据工作过程内容的数据逻辑结构,设计工作过程内容数据表如表1所示。(4)数据库实施——在MySQL数据库服务器上创建工作过程内容信息表。

6课程网站实现

6.1技术描述。本文所设计的课程网站管理系统,采用“PHP+MySQL+Apache”模式进行开发,其中PHP是目前主流的用于开发动态网站及服务器应用程序的通用开源脚本语言,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支持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编程方式等众多优点,应用广泛;MySQL是由两瑞典MySQLAB公司开发的一个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当前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ApacheHTTPServer是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的一款开放源代码网页服务器,是当前最流行的Web服务器软件之一。在程序设计模式上采用MVC模式,实现了前端视图与程序逻辑相分离,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与可重用性,降低了程序的开发难度。6.2开发关键技术。6.2.1防SQL注入技术实现为了增强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需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检查,把非法的字符过滤掉,因此,结合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逻辑,利用递归算法编写自定义函数inject_check(),通过该函数的应用以防止非法SQL注入,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具体实现的程序如下:functioninject_check($sql_str){Returnpreg_match('/^select|insert|and|or|create|update|delete|alter|count|\'|\/\*|\*|\.\.\/|\.\/|union|into|load_file|outfile/i',$sql_str);//进行过滤}//递归ddslashesfunctiondaddslashes($string,$force=0,$strip=FALSE){if(!get_magic_quotes_gpc()||$force){if(is_array($string)){foreach($stringas$key=>$val){$string[$key]=daddslashes($val,$force);}}else{$string=addslashes($strip?stripslashes($string):$string);}}return$string;}//递归stripslashesfunctiondstripslashes($string){if(is_array($string)){foreach($stringas$key=>$val){$string[$key]=$this->dstripslashes($val);}}else{$string=stripslashes($string);}return$string;}6.2.2页面静态化的技术实现为了减轻课程网站管理系统服务器的负担,提升访问速度,解决因并发访问量大而导致网页打开速度下降的问题,在开发课程网站管理系统时,引入Smarty模板引擎来实现生成HTMl静态页面,Smarty是业界最著名的PHP模板引擎之一,它提供了一种易于管理和使用的方法,实现把前端页面和程序逻辑相分离。具体实现的过程如下:首先加载Smarty模板引擎;接着创建Smarty对象;修改Smarty默认行为,如开启缓存、模板的存放路径等;然后将程序中取得的数据通过Smarty对象的assign()方法赋值给模板中相应的变量;最后用Smarty对象的display()方法将模板内容输出。通过本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实现页面的静态化,对提高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6.3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界面效果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展示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前台首页的主体部分,如图4所示。

7结束语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5

1.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特质。

(1)英语教学法。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学规律与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即是关于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经验,教育教学理论的升华与总结。

(2)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NormanFairclough,JamesGee和GuntherKress等十位研究学者组成的新伦敦团体(NewLondonGroup),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多方支持下,在申请设立的国际多元识读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Mul-tiliteraciesProject)中首次提出的,并将其作为新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与识读国家语言文字。他们认为多元识读是指人们在多媒体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利用语言成分、视觉成分、听觉成分、姿态成分、空间成分等多模态的表达形式组成的副语言符号资源,进行网络编辑、处理、传输和理解各种模式的话语和信息,培养与他人合作意识、互动意识和养成批判性思维,发展跨文化意识。

2.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多元识读教学法在1996年被新伦敦团体提出后,便将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otics)作为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科学、规范、合理地设计建构意义,强调设计建构意义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被消极、静态的规则所控制。其理论框架包括可利用的设计(availabledesigns)、设计过程(de-signing)和重新设计(theredesigned)。

3.多元识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本质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完成教学任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运用语言为中心(Language-centered),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完成教学过程。而多元识读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各种社会符号资源,干预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完成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法侧重于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即只看重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多元识读教学法侧重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双重评价,既看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结果。运用多元识读教学法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角度,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实施多元识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实用性。为了让学生在几个月、几个星期,甚至几节课或更短时间内充分体会到完成英语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这些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考虑内容的鲜明性、丰富性和新颖性;再次,要考虑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沟通以及交流的机会;最后,还应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

2.课堂情境要有真实性。为了确保学生学习英语的扎实性和有效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为多元识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真实情境。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包括组成副语言的资源符号要有广泛流通性,及学生掌握与接受副语言符号资源的容易性;教师把副语言符号制作成教学用具,在设计上与制作上要具有可视性与易懂性;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用具的使用上要把握好恰当性和紧凑性,从而获得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熟练掌握和使用副语言制作教学用具。在当今,借助计算机和软件设计与制作教具是一件很容易完成的事情。

3.课堂主题要富有趣味性。平淡的、乏味的、空洞的、千篇一律的课堂主题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讲,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持续学习英语的高涨热情。趣味性也能助推教师时刻保持高度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因此,教师或教辅人员在课前准备富有乐趣的课堂主题尤为重要。

4.课堂活动要有连贯性。课堂活动的连续性要做到教学设计连贯统一、教学设备完好、教学活动安排紧扣主题。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安排上一定要贴近教学目标。

5.参与主体表达要富有情感。一直以来,传统的英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多强于笔试而疏于口语表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虽然通过引入外教来保证师生在语言交流中词语发音的准确性和情感表达的到位性,但外教的来源地不同,发音音准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或教辅人员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三、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应用

受新伦敦研究团体将多元识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启示,笔者在高职学生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模型分为情境操练(situated)、明确指导(overt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framing)和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practice)四个步骤。如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遵循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师事先把紧扣学习主题的学习材料装入多媒体内,继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经过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学习材料——副语言的刺激,辅以教师的语言传授,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情境操练。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多元识读学习材料,播放次数的多少由教师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加以掌握。在学生看完学习材料后,教师把班级的36名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分组时尽量使小组内成员间在生源地来源、性别、民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成绩优劣、社会文化需求、个人背景、知识和经历等因素上存在差异,促使他们在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时所获得的感受存在区别。分组操练有利于小组内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相互帮助,还可实现小组间的相互帮助,从而使每位成员都沉浸在西方语言和文化构建意义的操练之中。

2.明确指导。明确指导是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当每个小组都完成情境操练后,依据表现,教师针对每个小组及每个成员存在的不足给予正确指导。此时,教师发挥的是爬上高楼所用的云梯或是脚手架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自觉探索新知识,并用新知识理解和掌握更高程度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协同学习的能力。

3.批判性框定。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将批判性框定人为地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主性批判;二是引导性批判。自主性批判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所处的社会地位、对西方历史文化熟悉程度、对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了解等对西方语言和文化自主性地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引导性批判是指在学生进行自主性批判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就整体和局部、局部和个体、预期受众、语言和文化生成的背景、语言特点、语篇形式和社会语境等进行系统指导以后,学生再对西文语言和文化意义产生的影响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理解。

4.改造式操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同一设计原则应用于不同语篇的不同语境,生成新的构建意义的操练。

四、多元识读教学法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启示

1.能有效提升高职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元识读教学法能让学生协同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开发学习软件、设计情境操练,从而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极大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进其积极投入到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中来。

2.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强大决心和自信心。学生辅助教师或独立设计学习软件和情境操练过程的机会越多,主动接触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就越多。不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情景操练过程,还是学生辅助教师设计学习软件和制作教具,抑或是学生征得教师同意后独立设计学习软件和制作教具,这些手段都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参与性。

3.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当前,就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教学评价体系而言,英语学习的实效性是依据结论性评估来完成的,即把学生成绩的高与低视作教学的成败。仅就这一点而言,从对比不同程度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容易看出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实施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语言交际水平和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不是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放眼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深层次追求。

五、结语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6

关键词:黄金比例;高中教育;英语教学;策略

一、黄金比例原则的简介

将整体分为两部分,若较大部分与整体之比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之比,由数学运算可求得这个值约等于0.618。人们发现这个数字具有艺术性与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因此也将其称为黄金比例。黄金比例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在艺术界,按照黄金比例原则设计和创作的作品最具美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古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等。在建筑界也是如此,如巴黎圣母院、埃及金字塔、中国故宫等也都蕴含着黄金比例的智慧[1]。在认识到黄金比例的和谐和美妙后,人们开始基于其思想来解决分析问题或进行作品创作。例如卢圳[2]探究了黄金比例在视觉图像艺术中的应用,认为黄金比例使得图像更具立体感;王茹[3]开发了基于黄金比例的人脸检测算法,认为黄金比例原则在人脸识别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黄金比例原则在音乐[4]、平面设计、医学[5]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黄金比例原则反映了事物协调的内在规律性,其在多领域的应用表明黄金比例是事物发展规律的最优解。同样的,黄金比例原则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色楞格[1]认为在教师所站的位置、讲授音量、授课时长等教学因素都对课堂效果有影响,教学因素越符合黄金比例原则,课堂教学效果越好。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快速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与成长,更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现代教育不能是机械填鸭式的教育,而应该遵从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黄金比例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黄金比例原则。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6]。高中英语一堂课40~45分钟,有的课堂轻松愉悦,老师游刃有余,学生收获满满;而有的课堂枯燥无味,老师捉襟见肘,学生昏昏欲睡。这种差异除了与教师教学水平有关外,更重要的受课堂教学(学习)策略影响[7]。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黄金比例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模式与时间进行了科学配置。学习新单元时,课堂采用60%的时间将教学目标、教学框架、生词短语与重要的语法一一传授给学生;然后剩余的时间交给学生,采用“翻转教学”[8]“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强化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重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对已学模块进行复习时,则将60%的时间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进行知识重现,而老师则把控全局,采用40%的时间对于知识难点进行讲解和引导,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促进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证明黄金比例原则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任务型阅读模块为例,使用常规教学法时,笔者班级测验平均分为2.4分(满分10分);采用黄金比例原则教学法后,任务型阅读测验平均分提升至4.1分,提升效果非常显著。2.高中英语学习内容黄金比例原则。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接班人。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外学习资料来进一步丰富英语学习内容、如何合理分配教材与辅导材料学习时间,开始成为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新问题。在选择英语课外学习材料方面,同样可采用黄金比例原则。材料的难易程度应满足60%内容较为简单而另外40%内容略有难度较为适宜。若学习材料过于简单,学生学习强度不够,无法有效扩大知识储备。反之,若学习材料过于困难,超出了高中生现有知识水平,会导致学生效率低下、学习热情下降。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难易程度符合黄金比例原则的英语课外读物,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在课外读物与课堂教材学习时间分配上,同样适用于黄金比例原则。在英语学习中,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要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时间分配应按照40%vs60%的黄金比例最为合适。以英美传统节日文化模块学习为例,教材上主要讲述的是圣诞与元旦节日文化习俗。

课堂上笔者利用两个学时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课下让学生再花1~1.5个学时去学习为其选择的相关阅读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在增强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时间配置上、教材与课外读物的结合上尽可能满足黄金比例原则。经过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上涨,英语核心素养和学习思维也有了明显提升,英语学科的平均成绩也呈现上涨态势。因此黄金比例原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色楞格.2011.黄金比例及其教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103-104

[2]卢圳,余英.2013.黄金分割率在油画及视觉图像艺术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87-88.

[3]王茹,贺兴时.2019.基于黄金分割的人脸检测算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56-560

[4]丁栩森.2019.黄金分割的美学原则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39(12):240-243

[5]李雨桐,胡敏.2016.上颌前牙宽度的“黄金比例”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7(1):106-108

[6]朱尧平.2019.“活动观与质量观兼行”:英语课程深度教学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18):107-109

[7]张金秀.2019.主题意义探究引领下的中学英语单元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07):01-06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人体解剖学;研究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复杂,概念繁多,难于掌握。而高职教育由于生源质量的问题,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习困难,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学时安排又较少,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率是高职基础医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1]。应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也已成为可能。我们试图在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相关定义

(一)移动学习

目前对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给出不同的定义。较权威的是AlexanderDye等人提出的:“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2]。”可见移动学习是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学习模式。

(二)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由用户随意安装和卸载应用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来对其扩充手机本身的功能,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3]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作为一种移动学习终端,具有便于携带、个性化学习及交互丰富的特点[4],极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

二、移动学习在高职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实践

(一)教师分解单元目标,制作移动学习材料

教师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科教学目标,结合各系统的授课学时,把人体解剖学各系统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制作单元。如运动系统分为骨、关节、肌三节内容,相应地也分为三个制作单元,其中骨的教学内容又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三个二级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移动学习任务分析,明确移动学习单元的知识点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临床实际,搜集整理教学素材,进行移动学习材料设计,如躯干骨单元中椎骨的外形较小且不规则,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发现通过图片介绍这个不规则骨的形态,一些结构不能展现,学生看不仔细,教学效果不好,在躯干骨单元设计中抓住立体展示这个关键,制作椎骨外形结构近景展示的视频,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移动学习资料制作要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教学内容与临床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以老年人多发的股骨颈骨折案例引入髋关节的结构。同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高职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兴趣。

(二)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环节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的方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初步掌握知识的脉络,分清难易。课上有针对性地去听课,有效地提高听课效果。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较低,通过调查了解到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材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数量较少。因此,在要求高职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预习时,提高课前预习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课前预习,移动学习材料的设计就必须做到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内容的趣味性和制造悬念与设问就成为设计内容的首选。如人体的轴教学内容,通过人体的三条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具有立体空间感,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在设计课程时采用古代战场用箭射杀兵士的趣味动画演示矢状轴、冠状轴贯穿人体的方向;脉管系统设计病人输液的情景,设问输入的药物在血管中经过何途径到达所治疗的器官。引导学生去思考,带着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既让学生积极动脑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又让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的目的。又如,为什么慢性鼻窦炎多发在上颌窦的设问引入鼻旁窦教学内容等视频的运用,课前预习效果明显增强。同时,实验课前通过手机观察人体器官标本,可以避免标本防腐剂甲醛的刺激性气味,同时这种使学生事先接触的方式避免了学生在实验课上对尸体、标本的不适。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在实验课前把实验课上展示的标本的结构提前学习一遍,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理论与实验室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人体器官结构的掌握。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课后复习能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5]。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反复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巩固由于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问题,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及时得到复习。同时还适合分层次教学,教师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层次不同把学生进行分组辅导,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释疑难,整理问题和总结反思,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此外,还可通过智能手机平台及时进行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以便于及时做出调整。

三、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高职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意义

(一)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

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庞杂、名称描述较多,难以记忆,是高职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人体解剖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热情,使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利用随身携带智能手机,自由地在任何时间、地方与同学、教师交流,这种新的自主学习形式使得学习更方便。移动学习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6]。学生通过手机进行课前自我传授知识,通过主动学习从而产生疑问,课上有针对性地去听课,有效地提高听课效果。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实际上成为了辅导答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的招生形势的变化,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教育功底较薄弱,缺乏良好的自学能力[7],对人体解剖学等专业学科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教师应充分认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些新兴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8]。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符合了学生在互联时代心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移动学习便于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能随时随地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课堂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辅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设计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移动学习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现代教育观念和新兴的教学手段促使教师不断的更新观念与学习进取,从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的寻找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之,在人体解剖学科教学中运用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适应科技的发展改进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刘军 徐泊文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娜.地方高校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子测试,2014(6):86-88.

[2]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3]张明.基于ARM9和GPRS的智能手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9.

[4]宋少婷,王朋娇.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80-83.

[5]温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60-66.

[6]郎晓安,李欣.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新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5(1):77-81.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8

关键词: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线上教学是在网络硬件设施下,凭借着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实现远程、即时、同时以及互动的教学和学习的一种网络教学方式.[1]本文建构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使线上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教师及学生的诉求,为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服务.

1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

1.1偏重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评估学习能力线上教学是一种更偏重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布置学习任务,上传学习资料,进行必要的直播或录播,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电子资料、看直播或者直播回放等各种形式进行远程学习.脱离课堂这种固定场所的面对面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1.2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造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提升教学质量过程中的作用.[2]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且要重视教师课程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及时反馈,为后期的教学方式提供借鉴;重视对教学手段的评估,评估软件是否适合应用于该学科的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

2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1准则层.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为5个:教学平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学习监控、课后总结.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这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教学平台格外重要,线上教学主要就是靠教学平台来支撑运行;学习监控作为线上教学的评价指标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参与度.2.2方案层.教学平台教学平台下设的二级指标为:网络学习平台的稳定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在线教学的畅通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线上教学要想实施成功,必离不开教学平台的支撑,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录播、直播或者上传教学资料以供学生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并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提高自我,教学平台的顺利使用是线上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教学平台资源的合理性、多样性也是不可或缺的.[3]课前预习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指标下设二级指标为:教学材料具有针对性、教学材料具有吸引力、学习材料具有层次性.首先,要保证教学材料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科的不同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学习目标要明确化,可以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其次,教学材料应具有吸引力,吸引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渴求,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要使学习材料具有层次性,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将学习资料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性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帮助学生设定自我挑战的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提升自我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力和高度的自制力,使学生能够转化思维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为:时间分配的合理性、解答交流及时性、教学态度客观性、培养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以及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课堂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将知识进一步灌输给学生并给其时间,使其可以消化吸收,应该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答疑解惑.由于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因此,教师应该秉持教书育人的客观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制度.[4]学习监控学习监控分为学习过程监控和学习结果监控两部分,该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为:学习过程监控、学习结果监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看视频会留下浏览记录以及学习进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签到,监控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或准时完成学习要求.对于学习结果的监控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和是否按时提交,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只有不断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正确的反馈,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教学方案.课后总结线上教学是根据教学过程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具有层次性的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习积极性.该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为:有效性的测试、针对性的指导、相互探讨与反思.利用阶段性的测试了解并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此来查漏补缺;教学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实现效率最大化.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程度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通过互相交流,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反思自我,不断进步.

3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该方法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简洁性和实用性,是一种针对多层次的、多目标规划决策问题的有效的常用的决策方法.[5-6]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在决策过程中把影响决策结果的重要元素分解为三个层: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根据主观判定建立判断矩阵,设矩阵为A=(aij)n×n,计算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将矩阵A各列相加,然后将A中元素按列归一化:a-ij=aij∑nk=1aij,i,j=1,2,…,n.(1)第二步,将归一化后的矩阵各行相加,再除以n得到权重向量:Wi=1n∑nj=1a-ij,i=1,2,…,n.(2)第三步,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1n∑ni=1(Aw)iwi,i=1,2,…,n.(3)其中,(Aw)i是向量Aw的第i个分量.对矩阵采取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nn-1,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从而得出一致性评价指标为CR=CIRI,通常情况CR<0.1时认为该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7]得出最下层元素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向量,然后采取组合一致性检验,如果最后通过了检验,那么就可以根据组合权重向量进行分析决策了.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级指标权重见表1.根据表1可以清楚了解各层指标所占的权重,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线上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对线上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为线上教学模式提供服务.

4小结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9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当代高校逐渐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教育重任,许多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纳入公共艺术课程。但是,我国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除了存在共性问题,还存在一些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消极选课、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差等。因此,要提高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在传统教学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通过移动新兴媒体打造第二课堂,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

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为移动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提供了主观条件。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被分散,认知注意力呈现碎片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稳定性变差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习惯于运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在移动设备上花费时间较多。因此,将移动新媒体应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让“非遗”课堂无处不在。

三、高校公共艺术“非遗”课程碎片化移动教学模式

碎片化移动学习模式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应用在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以及课后提升等阶段,课中教学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研究型课堂完成教学,旨在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合理运用碎片化资源参与课程学习,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QQ、电子邮件、新闻讯息等。1.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阶段。在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向学生导学材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初步了解。“非遗”课程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教师的学习材料除了包含相关的图文说明以外,可以配以2~3分钟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或视频材料。这种形式多样、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预习。2.课中教学阶段。在课堂教学阶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研究型课堂,先由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内容在课堂进行讲授,再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问,负责讲授的小组成员进行解答,在共同探讨、互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教师总结,小组成员将课程内容优化整合后再次通过移动端向大家。待学期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该学期的实际教学情况,将学生的小组学习成果择优开发成系列精品课程,供日后选修公共艺术“非遗”课程的学生借鉴学习。这种翻转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知识习得水平,以改变部分学生消极的选课态度。3.课后提升阶段。课后提升阶段包括课外知识补充、课后互动交流和文化活动推送等。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在学生睡前时间通过各种平台推送一些其感兴趣的“非遗”文化知识,如民风民俗、年节礼仪等,在潜移默化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群聊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频繁的互动交流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还可以将与“非遗”相关的文化活动推送给学生,也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校外采风实践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参观民俗博物馆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传统文化艺术,提高艺术修养。

通过合理利用移动新媒体辅助课程教学,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部分学生对待公共艺术课程的消极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扩充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如,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某些移动终端还存在自身功能的局限性,等等。因此,如何挖掘移动新媒体的教育价值,让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是今后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相信随着移动新媒体的日趋完善和教学工作者大胆、深入的研究实践,将碎片化移动模式应用于公共艺术“非遗”课程教学,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2]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远程教育杂志,2016(4).

[3]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news.chinabyte.com/150/14106650.shtml.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领域活动;整合措施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在注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实力日益增强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我国教育的质量。其中,随着我国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加强注重对于幼儿园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两者之间的特点和作用不同,只有将两者之间的作用和特点互补,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优势特点。其中,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在幼儿园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发挥区域活动的最大优势特点,但是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学活动比较分散,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因此,在领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区域活动的缺点做出一定的改正措施,从而使得幼儿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体现其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使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真正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学的统一发展。

1活动整合是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整合的关键点

随着现如今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在幼儿教育的领域活动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如今社会的日益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延伸教学已经成为幼儿园发展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延伸教学也有利于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思维方式逐渐更新发展和突破。同时,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幼儿教学的知识点内容,不能通过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在记忆的过程中应该增强幼儿掌握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基础识字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基础情况设定一定的识字情景活动,从而使得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每个字都有自身独特的认识和分析,进而促进幼儿学习掌握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同时,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点整合成一个统一可行的活动,从而使得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体性和统一性。

2目标整合是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整合的指导点

现如今,随着我国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在我国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幼儿教育过程中目标的确定,从而使得幼儿教学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幼儿学生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区域活动目标和领域活动目标。同时,更应该注重两者之间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幼儿教育过程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的统一性。幼儿教师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可以制定一系列有联系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而使得幼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与规划。在现如今幼儿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的过程中,目标整合是其关键性内容,教学的内容和观点也会直接影响受到目标整合的影响,从而对幼儿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综合学习目标的培养与发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教育工作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的整合。

3材料整合是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整合的重要准备

在传统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是采取统一管理的教学方式。但是,随着幼儿学生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各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现如今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准备相对比较充足的教学材料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同时,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中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目标为需求作为整合资料的扩展性依据,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一个目标的实施单纯靠一个资料准备是完全不够的,因此需要多种资料的共同准备才能够使得幼儿园中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的教学资料更加充分和充足,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而言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料,促进学生学习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在幼儿教育中区域整合和领域整合的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教育过程中资料整合的重要扩展性依据,幼儿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阶段,只有注重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提高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

4结束语

幼儿教育在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问题,我国对于幼儿教育实行了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在幼儿学习阶段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一定的铺垫性作用。在幼儿教育中为做好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的整合发展,应该注重幼儿教育工作中活动整合、目标整合和材料整合。

参考文献:

[1]图娜拉,金高娃.幼儿园区域活动与领域活动优化整合的策略[J].关爱明天,2015(12):62.

[2]公吉宏.领域活动与区域活动在学习材料上的优化整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