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政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2 10:01:10

学生思政教育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生;思政教育;医患纠纷

众所周知,医生和患者本是同一战壕的盟友,其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恢复身体健康。近年来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患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现有的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重要社会矛盾之一。医学生作为医生的储备力量,如何在当前的医患关系大背景下,具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防范医患纠纷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生为目标,从预防医患纠纷角度来阐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1)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2)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3)医患纠纷对医学生就业择业观影响;4)医学生思政教育对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性;5)结合所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我国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

查阅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患信任关系正在持续地走下坡路,不断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医患纠纷和医闹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共17243起,比上年增加7000多人,同比增长41%。同年,中国医院协会开展了“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医务人员遭受谩骂、殴打、恶性伤医事件的比例是:2008年为47.7%,2012年上升了16个百分比,上升到了63.7%,2015[1]。1.2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的比例不断减少对比2008年、2013年、2017年国家关于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91%、85.2%、75.5%,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2.6%、7.3%[2],短短的9年时间,不满意的百分比上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

2医患纠纷的原因

排除医疗技术层面的原因,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医患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2)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原因。目前我国的很多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课程时未把相关医患纠纷的法律知识囊括在内,医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导致参加工作后法律意识淡薄。

3医患纠纷对在校医学生就业的择业观影响

以我校推拿专业学生为例,学生来自于中职推拿院校或是高中,学生选择我们这所高职院校主要希望在原有推拿专业的基础上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在众说纷纭的医患关系大环境下,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医学生对学医的兴趣。

4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文社科课程设置比较贫乏,这些课程的开设也是一些政治理论课,学生只是关心专业课的学习,缺乏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医患信任与纠纷等现实问题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识,学生对于医患纠纷出现后的相关法律问题还是一片空白。

5医学生思政教育对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预防医患纠纷的角度来加强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培养是非常必要的。5.1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精髓、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一名以后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来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既要有高超的医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培养。5.2有助于提高医学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许多用人单位对于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非常看重,将医学职业人文精神融入到医学课程的授课,从教学目标、方法着眼于医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岗位适应力[3]。

6结合所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1)拓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运用PBL、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元的教学形式,模拟“病人与医生”的课堂情境教学法。以医学生今后在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主线,以案例为基础,采用大班授课、讨论课、辩论赛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实施[5-6]。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典型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5-8]。在诊疗过程中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文关怀、职业操守等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医学专业学习的过程更具有人性化、道德化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2)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在讲授基础课程时,可以运用医德典范的医学家比如孙思邈、李时珍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进入医学的神圣殿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并使之内化,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至爱至深的大医精诚的品格,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的共情能力,增强职场的胜任力。(3)加强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医学生多读人文艺术类书籍,感受医学这个白色巨塔的魅力,点燃医学生从医的热情与信念[3]。(4)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医患纠纷处理的法律程序以及双方的举证责任,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医学生从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医学梦便应成为其终身追求。党的中提出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需要贯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人民满意的医生,让学生们在实现医学梦的过程中助力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9):66-68.

[2]刘丽平.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馈与反思[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243-245.

[3]黄一瑜.回归经典阅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J].人民论坛,2015(32):136-137.

[4]胡正娟,孙莹炜,焦光源,等.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00-303.

[5]陶学梅,朱京慈.MOOC时代医学课程PBL实施路径探新[J].重庆医学,2017,46(4):559-561.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2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社会目标,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育的特点

首先,思政教育具有组织性。思政教育是为实现我国最终的政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是辅助实现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目标的,而不是随便制定的,其最终的理想结果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思政教育的美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再次,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只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思政教育,其内容才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连续性、系统性的影响,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一个坚定的提高思想道德的目标。最后,思政教育具有目的性。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新人。

三、反思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缺失

1、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对语文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语文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语文教育的偏差就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不完整性和限制性。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目前许多高校对语文教育都保持着一副或有或无的态度,都将语文课程列入了公共课程,没有将语文教育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放弃了语文这门课程,也减少了一条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的途径,造成语文价值观上的重大偏差。第二,许多高校领导阶层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这个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应付问题。这就在总体上导致了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对语文教育定位的不准确性,就会使得思政教育的出现偏向性错误。

2、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脱节现象

一般来讲,我国的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作用上相互促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存在着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分离的状态。这些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还在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束缚,没有创新意识,仍旧在以常规的教育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常规的思想教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强制性的灌输,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常规的思想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但从实际上来说,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大学语文教育是根据故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吸收以及故事本身所传递的情感,学生更能够被吸引、被感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个人。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阻碍。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历经几千年都不曾改变,我国的教育传授正是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得不到较大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下降,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的认同感降低,就会逐渐遗忘,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受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局面。

四、针对在教育方面的缺失,提出的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策略

1、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道德品质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将两者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2、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语文教育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情感饱满,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或者诗歌,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更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找到探索世界的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尊重社会现实。另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励志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为实现自我目标和理想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拼搏精神,这更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心态,提高道德素养,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3、增强创新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3

在高校空间中,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接受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创业项目管理,本身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这其中有着鲜明的价值解析。

1.1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1.1.1首创价值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要人群,以其高附加值的脑力资本,参与创意创新,具有首创价值。这种首创价值也就是创造内生力,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是积极的人力资本,在外界有力条件的支持下,首创价值催生新的市场价值与人生价值。

1.1.2市场价值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不可否认,新的创意可以催生新的市场,新的科技可以带来市场的繁荣,空白市场的开发更可以带来市场价值的增长。在开发市场价值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创业主体,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开发与繁荣市场价值,更具有规范市场的价值作用。

1.1.3人生价值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奋斗。我国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积累,使得家庭供养子女的能力提高很多,不可避免的出现啃老族等,也有沉迷网络、无所事事、不能艰苦奋斗等迷失人生价值的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群体,感受成功与幸福的能力较低,对于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缺失,对于个人的人生规划更是处于混乱状态。激励青年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也就是锻造人生价值的过程。

1.2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是育人价值塑造新阵地

1.2.1育人价值

创业教育始终是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创业教育是一项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1]。创业教育是多种教育综合进行的平台,育人价值是基本功能。在创新创业中,把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集体精神,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融入其中,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1.2.2参与价值

创业体系的各个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作为创新创业社会的推动力量,他们的参与价值彰显社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参与性,参与价值也在不断演进。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只有不断,有效的参与,才能够辨明功能转变的契机与价值,从而促进自身不断进步与提升。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鼓励其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参与,共享。

1.2.3主导价值

主导价值是目前社会多元价值现状的主流,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服务时,务必要紧紧把握主导价值的引领作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融合。实现主导价值的地位巩固与养成创新,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成长的要求。这种主导价值滋养创业价值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青年群体的价值成长。

1.3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支持系统价值共享

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形成创业教育氛围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紧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多元合作,实现价值共享。

1.3.1共享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并不仅仅是大学生在高校内的简单培训,或者是模拟创业。真实的创业过程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实现创意、资源、平台等等共享。共享体现在公共资源共享、创意共享、管理理念共享、成果共享、价值体验共享等。这些共享价值,体现社会创业环境的优化,大众创业意识的增强,为建立创新型社会奠定基础。

1.3.2协同价值

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模式是多方主体的协同推进。“建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多元合作、互动共享的参与机制。”[2]社会支持系统间要充分合作,必须协调发展。协同精神与价值是现代社会支持新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在创业中可以体会与运用的综合价值。

1.3.3德育价值

德育教育的实践载体是各种各样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社会事务与活动的分享体验。这种分享体验经过内化成为大学生群体生成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价值经过积淀与提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体现,成为最有力的德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大学生德育价值是贯穿始终的,是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拓展的最有利的精神支持体系。

2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的特征辨析与现状解析

2.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领域,与高教其他领域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深度辨析,有利于厘清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脉络与重要节点。

2.1.1互动性

角色互动理论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角色是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互动更是角色之间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这种社会互动中,大学生主体活动在互动过程中有很多限制。进行创业势必要突破这些限制,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在社会角色互动及角色转变,引导大学生群体实现角色互换。这种互动性,激发了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良好心态,丰富知识储备,能力锻炼,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2.1.2创新性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创新的主体力量,这种创新力量主要是以新思维、新发明等为主要特征。在科技创业、思维创业中离不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参与。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市场需求,集中于大学生不愿涉足的行业,要激发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第三产业的创新能力,利用他们的创意,实现行业的创新发展。

2.1.3开放性

目前我国提倡大众创性,万众创业,对于创业领域的开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行业领域,准入资格等的开放性可以允许大学生凭借技术或者智力能力参与很多行业的创业,在这些行业中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机会,去实践,去思考,去拓展。这种开放性,让青年大学生呈现了阳光勇敢的一面,媒体大众对于青年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与正面。

2.1.4规范性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政府与高校需要结合创业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学习为起点,规范创意创业行为标准。在创业政策与制度、行业标准、财税政策、激励政策,扶植力度等方面给予规范的全程指导,辅助。同时要求大学生进行创业有规范的依据,实现规范化操作,减少创业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消耗,让规范性体现价值,实现价值。

2.1.5导向性

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宏观方面良好状态下,政府与高校,社会与国家对于各项创业政策的推行,希望以市场的自主形式来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带动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群体参与市场行为具有导向性,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与结果要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一致,实现市场价值衍生的社会价值。这种导向性同时也会激发新的创新点,导引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作用及影响

2.2.1增强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影响的多元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独立纯粹的个人只是一种理论的存在,每一个社会人都要融入民族、社会、国家。具备完善知识体系的大学生是优质的人力资本,敢于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更是具有巨大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创新能力更是关乎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关系国家经济的走向,对一个国家影响是根本性的。高校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契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的演进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为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与普及提供科学有效的范本。

2.2.2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

市场多元主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为青年群体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支撑。为回应青年价值选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原则,做好思政教育,引导青年价值选择回归。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淡泊,道德推脱现象已经引起我国社会的关注。要在社会实践中,对道德推脱与责任缺失进行有力的回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就要治理团体精神的涣散,疏导集体责任感淡化的症结,尊重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倡导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中,培养价值认同与集体归属,体现团队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重点以三种品质为着力点,即坚持正义原则、坚守高尚道德、愿意努力奉献,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道德意识。

2.3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校职能部门需要深入做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结合。“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做出的一次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3]从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来看,存在主管部门权责不清的现象。从共青团主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比赛,到教务处主抓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看似实现功能的交接,实则还是两不相关;对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多数专任教师主观认为指导大学生创业隶属于学生工作,与教学关系不大;不少指导教师,对于本职工作外的创业指导,存在工作量、职称评定、科研压力等方面的质疑等,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未能及时有效介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少数创业学生无视学校管理规定,逃课创业,成绩挂科等现象层出不穷,创业为盈利是追求,游走在利益与道德边缘,价值坚守滑坡,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与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3.1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文化主体自觉意识

目前有些专家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功利化、形式化,急功近利想去快速培养一名企业家,实现市场利益与价值,而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自觉意识,即使有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多数只有金钱价值而没有文化价值。“大学创业文化具有高深性、先进性及创新性等特征。”[4]文化自觉是大学文化功能的基本要求,文化自觉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物质财富积累情况下,家庭与个人的生存奋斗压力减小,生存性创业推动力减小。因此文化自觉应该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内生动力。而大学生因为人生经历有限,且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自觉的缺失,创业的文化自觉需要强有力的价值引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创业价值需求,培育新型的创业文化在文化自觉中可以提升自身的创业素养,提高创业能力。让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实现自我教育。

3.2以思政教育贯穿三个课程构建协同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相比国外基础比较薄弱。“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而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系统的教育内容。”[5]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教学内容上知识体系陈旧,与实际需要脱离;教学模式单一,重知识传授,轻理念启发;考核以熟记知识为标准,实践能力流于形式等。思政教育也存在上述弊端,因此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为契机,实现以思政教育与创业三个课程的协同模式构建。把创业教育内容与时代思政教育需要共同融入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并在大学的不同阶段给予实施,各有侧重。三个课程的建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在这个三个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托现有高等教育模式和大学生知识能力养成规律的课程改革创新。

3.3建设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力雄厚的教育工作队伍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结合途径

对于青春期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指引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周边事物,在此前提下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1]。近些年来,感恩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日益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向,并且感恩教育也在逐步受到较多师生的关注。学校如果能做到运用有效措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体现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避免中学思政教育脱离同学们的真实生活实际。并且,学校针对目前开展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尝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思路,创建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2]。

一、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征。青春期学生本身处于特殊的成长期,其身心并未能真正达到成熟。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多数学生都会表现为敏感心态,渴求来源于外界的认同,并且希望自身能够融入群体。但是与此同时,青春期学生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叛逆心理状态,追求新颖的事物,对于师长教导经常予以忽视。由此可见,学校以及家庭针对青春期学生应当施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保证青春期学生都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认识,获得快乐与健康的成长。(二)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宗旨目标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树立最基本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激他人并且感恩社会,进而塑造青春期学生的优良品格。对于感恩教育应当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运用感恩教育的途径来提升青春期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确保思政教育能够体现较好的成效性[3]。因此从本质上讲,感恩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水准。近些年来,感恩教育正在逐步呈现深入的状态。与此同时,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全面的融合。然而从总体角度来讲,学校思政教育截止目前并未能真正涵盖感恩教育的内涵,以至于很多师生对于感恩教育表现为忽视的心理状态。探析此种现状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以及学校长期忽视感恩教育,无法做到将感恩教育渗透在青春期学生的真实生活中[4]。因此为了加以转变,学校目前亟待引进全新的感恩教育模式,运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举措来转变青春期学生的认识,培育青春期学生应有的感恩心态。

二、学校目前开展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感恩教育的现状。首先是青春期学生表现为淡薄的感恩意识。学生如果欠缺最基本的感恩意识,则会导致青春期学生呈现冷漠、极端以及自私的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培育。然而从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由于来自独生子女的优越家庭氛围,并且欠缺长期性的感恩教育,因此无法做到运用感恩心态来对待他人。在感恩意识淡薄的状态下,某些青春期的学生将会频繁与其他同学产生冲突,无法做到谦让他人,或者呈现抱怨、自闭以及冷漠的不良性格倾向。经过对青春期学生的调查,目前仍有超出40%的青春期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或者五年制前三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感恩的内涵,而20%左右的学生则认为父母以及师长对于自身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只有等到自己成年以后才去考虑予以回报。其次是教师与学校未能做到全面关注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必须能够融入青春期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否则将会失去感恩教育的价值。但是实际上,多数师生目前仍然局限于关注同学们的课业成绩,因此忽视了最根本的学生德育实践。并且在现阶段的德育领域内,感恩教育也经常受到师生的忽视,导致学生缺失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5]。再次是感恩教育与学校思政教育欠缺较好的衔接性。在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未能达到较好的衔接程度,而是呈现脱节的状态。具体在思政教育课上,教师往往局限于讲授思政课程的基础原理,未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体悟感恩美德的本质。此外,很多学校也未能做到将感恩教育贯穿在同学们的课余实践中,导致形式化的感恩教育现状[6]。(二)思政教育的现状。首先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需要完善。从现状来看,很多青春期的学生并未能拥有优良的日常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学生在面对沉重的日常学习负担时,其自身经常表现为困惑与迷茫,因此学校亟待给予学生必要的思想引导,以便于化解同学们目前面对的情感负担与心理压力,保证同学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实际上,某些思政教育负责人员尚未具备必要的意识,无法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引,因此客观上阻碍了思政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其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对于新颖内容与形式的运用。目前仍有很多青春期学生厌倦思政教育,未能认识到思政教育具备的重要教育价值。探析以上现状的根源,应当在于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有趣的思政教育氛围,因此觉得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十分乏味。为了在根源上实现有效转变,那么作为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针对思政教育原有的课堂模式应当尝试增添更多的有趣内容,确保将塑造真善美的品格作为德育的着眼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表现出强烈的课堂参与热情,避免陷入僵化的思政教育氛围。第三是对青春期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的日常教学不仅应当包含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当包含实践层面的重要教学内容,以及塑造学生品格的德育教育。这是由于,学校教学的基本宗旨就在于青春期学生自身实践素养的提升,从而保证同学们都能做到顺利应对自身未来学习与就业。具体针对德育领域来讲,思政教育必须根植于提升道德素质的视角,反之则会失去实践价值。但是面对激烈的应试竞争,很多教育者以及学生都倾向于关注各个学科成绩,因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三、探析结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的途径

从本质上来讲,学校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基本内涵以及基本目标的吻合性,因此学校必须运用正确方式来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最终确保达到培育青春期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7]。具体在目前推行的感恩教育实践中,关键思路应当体现在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并且倡导青春期的学生将感恩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在此前提下,目前关于结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应当关注如下的途径:(一)帮助青春期学生确立感恩的意识。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必须经过逐步的教育渗透才能得以形成。因此对于青春期学生的特殊群体来讲,培育感恩意识就是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教师应当耐心帮助青春期学生逐步确立感恩意识。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同学们呈现感恩教育的相关实例,然后要求同学们对于以上实例进行详细探讨,进而创造感恩氛围浓厚的思政教育课堂。在课余生活中,青春期学生也要善于进行观察,懂得回报他人,逐步形成优良的感恩品格。并且,教师对于感恩教育还要将其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是否能够拥有强烈的感恩意识,其直接决定着同学们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因此在日常学习以及班级生活中,教师应当引导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视角来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摒弃冷漠与自私的情绪。经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与教育,青春期学生将会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恩教育,而不再将他人付出视作理所当然的。在目前的现状下,教师可以与全班同学共同构建微信群,以便于师生可以随时进行便捷的沟通,确保达到师生情感距离明显拉近的效果,创建更为融洽的德育教学氛围。教师针对多媒体的全新技术手段应当将其引进目前的思政工作领域,可以借助于微课形式或者其他新颖的方式来体现最佳的思政教育创新效果,确保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生动的全新课堂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局限于简单的说教形式,而是必须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因此,学校针对该领域的信息科技资源应当能够达到有效利用的程度,确保紧密融合塑造新型人才以及培育正确思想的两项基本教育举措。(二)紧密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课堂。青春期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理念,因此该阶段应当是培育学生感恩心态的最佳阶段。具体在目前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运用灵活的方式来融入感恩教育,确保学生都能感受到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进而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并且,教师还应当善于借助多媒体来呈现日常生活中的感恩教育实例,运用情感感化的方式来激发青春期学生的共鸣,体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例如对于谦让他人的思政教育内容,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回忆自身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的同学之间帮助与关爱,并且深切体会谦让他人对于创建班级友爱氛围的必要性[8]。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自觉摒弃自私的心态,懂得运用彼此谦让的方式与其他同学愉快相处。学生如果能体会到感恩教育蕴含于日常生活中,则会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确保学生能够认同感恩教育。(三)倡导青春期学生将感恩心理运用于生活实际。感恩教育必须结合于同学们的生活实践,反之将会表现为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倾向。对于现阶段开展的中学感恩教育如果要体现最大化的教育实效,那么需要运用灵活的方式来创建生活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学生在班级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应当运用感恩眼光来对待身边他人,逐步树立感恩品格。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逐步做到充满感恩的心态,在此前提下达到塑造优良道德品格的目标。例如在课余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敬老院,引导同学们亲身体会关爱老人以及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感受,进而分享孝顺老人的体会与心得。学生在与老人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时,应当能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并且自觉融入感恩氛围中。通过运用趣味性的实践方式,学生对于回报老人以及孝顺老人的思政教育内涵将会达到透彻的理解,并且尝试将感恩老人与关爱老人的良好感恩品格运用于自身实践。再如对于感恩父母的课程内容在进行讲解之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做一件回报父母的日常生活小事,其中包含亲自为父母烹饪饭菜、为父母洗脚、捶背或者分担家务等。上述事件虽然十分微小,但却能够折射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学生在拥有上述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应当能够透彻体会到感恩父母蕴含的重大意义,体会父母在平日生活中的辛勤付出,从而形成了感恩父母的良好道德意识。

四、结束语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融合对策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其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能大幅度提升教育水平,健全学生教学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多措并举,全面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更好地提升融合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思想不够先进,部分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不高

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及教学成效较以往有所提升,但从思政教育来看,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一种政策解读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会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深度不够,管理思想不够先进,一些学生不擅长对问题进行主动性思考。高校的教育方式与高中阶段不同,很多学生不太适应高校的学习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不高。

1.2管理方式较为传统,会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产生些许影响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是由辅导员来完成的,但辅导员管理的班级过多,无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对于管理工作的设计也缺乏创新性,管理方式有些单一,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还会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1.3管理者队伍建设不完善,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深入

辅导员在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管理者与实施者,其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上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不少高校为了丰富管理队伍,采用了不同的招聘方式来进行补充,设置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岗位,但辅导员要处理班级、团委等多项工作,管理精力可能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意义

2.1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成效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全面改革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价值,有必要将思政教育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划,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和优势。实践证明,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全面拓展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为学生营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2.2提升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

为有效解决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实现思政教育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从思想上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作用,全方位提升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优化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对教学管理的认可度,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3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对策

3.1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全面践行人本主义

要想有效实现思政教育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就要全面转变管理理念,应该从理念层面来进行科学认知及精准把握,继而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在传统理念中,无论是在思政教育中,还是在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一些教师都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和认知,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互动交流的机会不多。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在校园板报处放置一个意见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校就可以根据学生合理的心理诉求来对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并在思政教育中渗透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爱的。为更好地提升二者的融合成效,教师应率先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进行有效转变。一方面,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教育和管理的中心位置,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及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人本主义,立足于思政教育内容及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要点,尊重学生个体的想法,打造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及管理体系。同时,将思政教育视为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内容,尽可能于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政教育理念,这样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3.2创建学生教学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与管理的互动

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想深入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就要依托于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及管理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高校有必要创新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创建学生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发挥学生档案等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学生教学管理平台能够全面反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综合性信息,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就如同每个学生的“身份证”,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和利用价值。针对思政教育缺乏个性化的问题,思政教师可以依托于学生教学管理平台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教学信息的共享率及互通率,精准把握学生的意向意愿。为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应该多措并举,结合平台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及调整,以保障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想推进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提升高校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构建学生教学管理模块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其次,借助先进技术获取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探究活动,并借助QQ、微信等平台传递正能量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

3.3实现实时性的学生教学管理,创新学生教学管理方法

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出思政教学实时性的突出优势,继而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及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比较近的,思政教师可以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教师及时进行沟通,将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教师反馈出来的问题融入到思政教育方案中,通过专门化的课堂教学来有效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多元且快速的双向互动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为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融合,还应该全面创新学生教学管理方法。在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法及实施路径,像部分心理素养偏差的学生,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教师可以寻求思政教师、辅导员教师、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支持,共同打造完整的教学体系,精准制订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及时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及认知层面的问题。

3.4优化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团队,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需要由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来完成。因此,学校要强化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团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更具有效性。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学团队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察,针对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进行交流,整合阶段性教学计划,解决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要提高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就职标准,挑选工作作风优良与工作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监督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3.5创新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

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政教育管理方式进行创新,重视实践性、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可通过社会热点案例来加强学生对团队协作重要性的认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去表现自己的优势,审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学生可以用小组的形式分析一些毕业后感到迷茫的学长学姐的心理,并让学生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后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总结,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要对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正确认识,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爱,应以专业为本,兴趣为翼,在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专业研究态度的同时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社会道德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4结语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6

1.1实施教育功能的主体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高校承担着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学校通过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学生在高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逐渐养成趋于成熟的、稳定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有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培养的任务,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交替担任学生的导师,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容易造成思想认识迷茫、价值取向混乱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1]。

1.2接受教育的学生身份发生变化

在传统办学模式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接受高校的培养、关心、呵护,管理制度以引导、批评、说服等柔性管理为主,学生在自我的时间支配上,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而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企业更注重于员工创造价值,管理制度多为刚性的强制管理,动辄会受到罚款、降薪、停职等惩罚,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就会感到非常地不适应。并且,学生从熟悉、轻松的校园环境到陌生、紧张的企业环境,面临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学习任务、苛刻的管理制度,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既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1.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中,学生集中在学校校园内,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学术报告、主题活动等方式,开展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被分散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甚至因为“三班倒”而具有不同的作息时间,导致学生三五成群,很难开展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学生分别被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企业师傅带领,接受的教育内容不同,导致学生的职业思想发展参差不齐。

2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分阶段安排《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基础课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3]。同时,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在讲授的同时着重指导学生如何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自觉应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做好顶岗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工作

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前,要认真开展全面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学校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良苦用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踏实工作,虚心学习,争取更大的收获。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要认真遵守企业的安全规定、规章制度,尊重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学习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争做合格的“企业人”。同时,可以通过优秀实习生事迹报告会的形式,以鲜活的案例教育学生,成功不仅需要过硬的理论与技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优秀实习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教会学生如何在短暂的顶岗实习时间内,有效培养自己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以及与领导、同事交流沟通的为人处世能力,促进个人成长成才。

2.3打造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除了继续依靠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还应该大力打造以下三支队伍:一是专业教师队伍。他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的现场指导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心中的“技术权威”。专业教师可以把道德观、职业观等有关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既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又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认同。二是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大管家,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能够更加深入细致的对每位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高度重视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既熟悉学校管理又了解企业环境,知识丰富、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辅导员管理队伍。三是充分吸收企业中的优秀职工和杰出精英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邀请他们担任学生的导师或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

2.4发挥好企业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理念、行为风范、精神风貌、经营理念的高度凝结,是企业的灵魂[4]。一个成功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然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因素,例如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的实践材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提炼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教育和引导学生,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又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丰富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提升了教育效果。

2.5充分发挥企业党支部和工会的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转型期

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企业不仅仅是实践场地的提供者,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思想转变教育者的责任。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党支部和工会与学生更加亲近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多组织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实习生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还可以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空余时间及节假日时间,通过组织到各个车间现场观摩和录像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所有工作岗位的情况,加深学生对企业分工的认识,有力地弥补了学生顶岗实习不能面面俱到的不足,同时有效避免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挑剔心态。

2.6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治

高校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一直非常庞大的队伍,他们自身也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5]。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骨干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和同学接触密切的天然优势,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小问题和个别问题通过他们的劝导教育和榜样作用消灭在萌芽状态,大问题和共性问题能够及时收集整理,反馈给辅导员和指导教师,提前预警,快速解决。

2.7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教学;教学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促进了手机和互联网、微信、数字杂志等媒体和软件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创新了媒体形式,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海量的知识库存,使得当今的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也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使得对此问题的探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在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时,也应当注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改革。

1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大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则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沟通空间,新媒体具有的开放交流共享特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授课平台。且新媒体的引入使得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增加了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大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使得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所衍生的问题

2.1缺乏对新媒体的了解认识。虽然高效思政教育模式引入新媒体的时间较早,但就大多数学校而言,对其仍处于怀疑和观望态度,没有充分地对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造成将其拒之门外。其次,除由于不了解而导致的排斥之外还有些学校盲目地进行使用也是不可取的,由于对新媒体设施的过度信用和使用也会导致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下降。最后,由于没有对新媒体的利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调整,学校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前没有完备的新媒体教学方案,使得新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影响难以规避,阻碍了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2.2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新媒体环境为思政教育模式提供方便和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带了不可避免的网络影响,由于新媒体环境本着言论自由和五花八门的评论平台的特点,使得大多数具有透明性特点的言论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心态。由于信息的两面性和复杂性,以及多数反动和不健康的信息的传播,易对大学生思想产生错误的引导,不利于正确的思想政治的培养。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缺乏正确舆论的引导易使大学生伤人伤己造成危害。2.3思政维稳工作困难重重。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软件,且其对新鲜热点的更新频率非常之快,由于其涉及范围的广度之大造成对其的控制难度之高。大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年龄阶段,乐于表达自身的个性和想法,对于新媒体中的时事热点往往有着强烈的反映,再加之新媒体舆论的导向刺激易产生难以维控的思想言论。2.4新媒体环境优化刻不容缓。新媒体的高效快捷的特点易于使网络信息内容快速地传播。首先,由于新媒体监管的相关制度有待加强,很多地方仍然充斥着违法、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散播,这无疑使得思政教育模式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变得举步维艰,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其次,由于网络四通八达的特点,使得国内国外互通有无,这不仅为我们的学习交流和思想借鉴提供了平台,也导致了国外非法分析的不良引导思想以及腐朽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严重危害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建树。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3.1增强对新媒体的认识。为了促进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思政管理的有利引导,高校可进行相关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培训,通过校内的组织培训或校外的交流探讨促进对新媒体的了解和应用。其次,将合理的网络思维融入思政教学模式,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可通过对网络思维如“阿中哥”“给力”等正能量网络词语的理解作用,促进思政课的趣味性教学,增强对新媒体的新认识,改变一味的“恶性影响”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正能量导引。3.2重视新媒体载体建设。首先,提高对新媒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进行新媒体与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结合的前提下,不能只进行理论上的涉及和丰富,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应当做到更大化的普及,如加强校园网络的覆盖面积等,使得学生学习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正能量实时知识。其次,加大对新媒体的投资力学术论坛度,可通过购买官方资料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理论的需求。最后,高校可建立新媒体交流公共软件,如公众号和官方交流网站,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浏览频率,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1]。3.3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建设。第一,高校可在学校建立思政教育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通过新媒体助攻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且建设新媒体交流载体可减少学生因胆怯、羞涩等造成的交流影响,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更好的思想讨论。第二,可利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建设政治教育讲座,学习相关新媒体使用规定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思想教育,倡导大学生正确进行思想言论的发表。不仅要树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正确认知和积极使用,而且要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网络言论发表标准的学习,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建设,以促进新媒体环境真正地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的交流学习[2]。3.4加强新媒体净化工序。新媒体是进行教育改革的一大助攻,为了促进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将新媒体与之进行巧妙结合是一项重要措施。为了使得该措施的效果更大化,对于新媒体的净化迫在眉睫。首先,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通过法律对其进行监管控制,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法律的制约,双管齐下的将新媒体环境进行净化。其次,可利用高科技技术,在网络言论发表和信息获取平台直接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将其进行拦截防止不良信息的散播。最后,可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平台加强监管力度,促进全民共同维护新媒体环境,建立一个利于学习和发展的美好新媒体环境[3]。

4结语

利用新媒体环境创新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和高素质现代化优秀人才,通过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与相互促进,大学思政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拓宽思政教育层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利用新媒体而组织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促进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度的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的教学效率,拓宽高校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与感知,促进时代融合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郭春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8,24(2):100.

[2]卢芳.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6(11):116-117.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我们要能够结合新的教育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治教育的敏锐性与针对性。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教师只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思政方面的知识,但对学生的思政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社会中发生的一些政治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教师对学生政治的敏锐性培养不足,这样,就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政治现象和问题不能做有效分析。在思政教育管理中,只重视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不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素养得不到培养。一旦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会产生思政学习没有意义价值的思想认识,这必然影响到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二)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政教育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教育中,放在了科研成果研究开发中,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另外,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建设,导致相关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必然影响到思政教育管理效果。不仅如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各部门联系不紧密,各部门不能形成教育引导合力,这就导致即使高校投入人力物力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支持,效果也不理想。另外,思政教育管理的行政属性较强,多数工作依靠党组织或者是团组织开展,这种情况也导致这项工作不够接地气,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三)缺乏创新性的思政教育管理方法。目前,很多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管理方式较为老套,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由于方式老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一听到教师做思政教育引导就较为反感,不愿意参与相关教育活动,抵触参加思政教育学习。加之,部分思政教育者的自身素养和水平不是很高,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极大影响到学生思政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与实际生活脱节,多数教师是通过纯理论方式进行讲解,思政教育缺乏现实意义,导致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影响到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四)缺乏人性化思想的融入。在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性化思想的融入,这也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很多思政教育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这样,部分人容易以领导者自居,脱离教育对象,根据自己的认识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并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缺乏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这就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政教育管理者习惯于通过组织汇报、会议活动方式开展工作,只重视工作的形式,不是很重视思政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很重视对教育过程的管理,这就导致其教育质量不是很高。不仅如此,教育者在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无论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方式的选择,教育者都是从自身需要进行设计的,不重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严重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相关制度也缺乏人性化设置,这不能满足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构建策略

(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政教育管理要能够以理想信念的引导教育为核心,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要能够加强学生正确三观教育,在三观正确引导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够坚定学生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决心和勇气。教育者要能够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理想奋斗目标。教育者要能够加强一些交流活动的创设,通过典型交流活动,对学生内心所想,对学生的认识情况进行真实全面的把握。能够基于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引导教育,只有明确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在大学中的生活学习才有目标,学生的学习意识才能更为坚定,学生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有效的实践提升自己,从而不断向理想目标迈进。这样,思政教育管理成效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二)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要想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能够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对学生主体进行全面的认识。高校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形成,正处于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主体意识很强,同时他们的各种认识思想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既包括社会大环境,也包括校园小环境。社会大环境,教育者无法左右,但教育者可以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小环境,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校要能够加强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能够通过有效的物质投入,对校园整体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进行优化,尤其是要重视校园浓郁文化环境的构建。学校要能够建立校园文化角,建立校园广播站,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站,能够通过有效的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另外,作为教育者,也需要能够重视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能够积极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能够借助多种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进行文化引领,要能够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能够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团结,相互尊重。通过多方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也只有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实现完善发展。(三)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要保障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要能够构建起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学校要加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能够深化体制改革,对传统思政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能够保障管理体系的现实性,保障管理系统的效果能够发挥到最佳。学校要加强思政教育管理团队的优化建设工作,能够保障最先进的思政教育管理理念和方针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保障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要完善教育者教育成果管理制度,能够建立有效的制度对教育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衡量,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对教育者思政教育管理成效进行考核,基于考核结果,进行必要的奖惩。学校要重视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能够科学设置思政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福利待遇标准,不断提升其待遇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激励机制,不断激励思政教育管理者积极工作创新工作的热情。要能够加强思政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完善相关培训考核制度,定期开展教育者培训工作。学校不仅要关心思政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成效,还需要关心思政教育管理者的生活状况,能够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其对单位的满意度,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思政教育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还需要能够结合时展的需要,积极引导思政教育管理者能够借助于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管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要制定科学的员工变动优化方案,对于一些思想老旧,缺乏工作活力,工作不积极,工作成效低效的人员进行淘汰,同时对积极工作,能够创新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积极的提拔,通过完善的人才晋升制度,保障思政教育管理团队的整体获利。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完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环境,能够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创新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以有效的投入,改善思政教育管理硬件条件,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四)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教育者要能够加强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工作,能够明确道德行为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要能够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积极引入时代道德风尚,对学生思想进行引领。深入开展道德教育要加强活动设置,教育者要能多组织一些道德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勤工俭学活动,组织服务社区的活动,组织团队协作活动等,通过组织一些社会性的公益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者要多组织一些活动,组织创建文明班级体活动,创优争先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等,通过相关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务集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强道德教育工作,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确活动的主题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正地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通过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五)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目前,社会环境是较为复杂的,竞争力是很大的,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要保障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是多样的,而心理咨询方式是比较适合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咨询服务的隐蔽性较强,能够很好的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因此,这种方式应该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对传统心理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完善,能够组织专业的心理教育团队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引导,不仅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在课下还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室,对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问题,对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习,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融合起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实现学生心理层面与道德层面的双向发展。(六)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思政教育管理中,要积极融入就业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管理内容和方式,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思政教育管理者要积极与相关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建立联系,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教育活动进行创新。要多组织一些创新创业主体教育活动,多组织一些创业社团活动,专业项目工作活动等,通过相关活动把学生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去,在活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仅如此,教育者还需要能够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现场应聘的技巧方法,掌握简历撰写方法,协议签订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素养,使学生为有效的进入社会,实现发展做好准备。(七)打造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素养的高度,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提升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效率,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必须要打造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学校要严格人才准入制度,聘请高素养的思政教育管理人才,严格审查相关人才的任职资格。另外,要加强教师的良好人格及高尚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够通过深化教育培养的模式,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师培训,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养思政教育管理人才,以优质的教师资源,促进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黄锡榜.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3]陈慧中.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性的困境及优化路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06).

[4]谷子骞,鞠斌杰.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J].高教学刊,2018(18):39-41.

[5]张建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策略[J].高教学刊,2016(16):241-242.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很多学生开始热衷于在网络上学习知识,同时很多高校学科也密切结合新媒体开展教学。新媒体的传播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培育工作。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可行性

(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融入。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教育体制迎来了新的变革,尤其是大学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开始广泛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新媒体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的,新媒体本身具有互动性和及时性。当今中国学生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被新媒体等多个媒介平台所包围,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的传播面覆盖了人们的生活。由于媒介平台本身自身的互动性,促使了传者和受者的身份不受界限,很多学生朋友圈、微博的内容都可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信息。新媒体所带来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们获取信息。除此之外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即时性,可以结合网络即时传递消息。人们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对于信息接收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愿意借助新媒体来认识新鲜的事物,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教学,可以提升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多元化的媒介平台呈现在大众面前。新媒体扩展的高效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在与日俱增。大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重要的途径就是在于新媒体,从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难以符合高校思想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取得成效的原因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学生的关注。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对于这些缺乏思想教育工作的知识缺少吸引力,不愿意去学习,也不愿意去接受,没有办法深入理解思政教育体系和对自身的影响。部分学生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因此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现状

(一)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新媒体设备来进行课程教授,包括微课、慕课等课程的开设。很多学生习惯性的利用新媒体和移动终端获取信息。甚至有些学生更喜欢结合互联网平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新媒体的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传播的速度更加快速,可以帮助学生们扩展视野,增强学生的原本的阅读空间。新媒体的传播让很多学生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媒介平台上,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很多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部分高校工作者他们简单地将新媒体的媒介平台看作办公工具,缺乏了对于新媒体本身性能的认识,不能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们缺少新媒体平台中获取信息的自主选择性,这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例如有些高校没有很好地进入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使得学生们的思想松懈,容易去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二)思政教育工作缺乏传播介质,对于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能结合新媒体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无论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如何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鉴定需要进行研究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对于信息的安全性加以判断的话,就会导致学生们过度浏览网络负面信息,而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另外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学习新媒体的知识,利用新媒体的媒介来传递知识,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如果一些思政教育建设者的媒介素养缺乏的话,教育工作时就会采取不成熟的教育手段,使得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不理想。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策略

(一)创新网络教育平台,建立思政教育网络阵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可以结合微媒介平台,给学生们颁布相应的思想教育内容。同时在思想教育内容颁布的时候,不能只采用单一的说教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种活动相结合。对一个专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实际工作中需要改变原本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熟练地采取新的通信软件和移动平台,给学生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互联网,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有利于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思政的教学要逐步从原先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渗透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想要创新教学工作的内容,就需要改善原本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们及时的对于接收信息加以鉴别,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们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二)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们的辨识能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切实地融入新媒体进行教学,新媒体的融入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来者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开辟新的天地,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考虑的。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通信工具和微平台都可以对学生们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跟学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在教育工作开展时,需要学会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掌握新媒体的动态,将新媒体网络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们在网络环境下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要结合现有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地推进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拓展教学的空间,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要将思政教育工作本身和学生们的专业发展相结合。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展时,要以专业化的教学活动为主,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专业实力和思想教育融合为主,教师可以在学生们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中设计以新媒体为素材的教育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们去锻炼自己,及时对于社会实践中所完成的任务加以总结,以此来提升专业教学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传播的相融合。(四)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学生们的认同感。借助新媒体平台向学生们播放具有价值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运用新媒体平台可以丰富教学的素材,给学生们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等影像资料,向学生们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为了定期增强学生们的法制教育工作和法治素养意识的培养,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在《今日说法》和《普法栏目剧》等典型的法治案例,引导学生们加强对于社会和人生热点的认识。高校是正能量传播过程中的重要阵地,辅导员可以结合微博、微信平台加强对于内容的传播和宣传。建设官微平台对于学生们的大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可以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字和视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高校要及时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引导,合理地增强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提升大学生辨析资源的能力,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梁晓珊.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评《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8):100.

[2]刘萌生,简欣欣.网络新媒体“易班”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影响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8(21):117-118.

[3]王梦.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17(8).

[4]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西南交通大学,2010.

[5]牛晓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1).

[6]陈晓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篇10

由罗佳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一书,以思政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研究为重点,建议思政教育者提升对教育对象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借助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及时的心理疏导,促使思政教育对象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全书共包括六章。首先,作者结合思政教育,阐述心理疏导的内涵、基础理论、显著特征等基本概念。其次,作者分析心理疏导实施的现实诉求,并依据心理疏导的价值取向、规律原则,探索思政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施的有效路径。最后,作者侧重于方法和技术探究,帮助思政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目的。

参阅全书可知,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是社交、游戏、娱乐等平台上的活跃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但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思维模式与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诸多网络不良思想长时间的冲击下,无法正确应对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倘若学校未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引导并经过长期积累和发酵,极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学生现实的心理困境,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心理指导和疏导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优秀道德人格与心理素养的形成。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教学体系。为促进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成效,学校应立足它们的育人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规划协同教学体系。一方面,打破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充分意识到开展与思政教育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系统科学地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强化思政课教师对心理育人的认知,依据心理教学目标,配置充足的教学资源,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此外,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促进两者优势相互补充与充分发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和积极性,组织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理论内涵,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为自身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发挥网络教育价值。虽然思政学科和心理健康学科隶属不同领域,但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因此,思政课教师可将心理测量法、对话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应用于思政课堂,促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预见性和实效性。这有助于增强对学生心理变化和需求的了解,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加契合学生需求,提升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切实体会教师的重视与关注,更加自觉地学习思政知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思政教育主体应该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优势,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构建融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教学平台,挖掘并整合网络中的相关教育资源,采用图片、视频等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文明用网等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提升网络安全认知,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既不受不良思想影响,也不传播不良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