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6:24:48

描写教育论文

描写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 和谐教育; 性教育; 性描写; 文艺创作; 道德培养

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它一方面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的一种特性,在文学创作中,对于揭示人物内心复杂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对于文学作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描写的内容和对象是人类两性的性关系及性征性状,它对整个社会的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构成产生影响,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性格的形成产生教化作用。将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与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统一起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已成为性教育的载体之一

1.1 包括性描写的文艺作品的性教育载体意义

性健康教育载体,是指能承载、传导性健康教育因素,并能为性健康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进行教化和内化的、双向互动的物质性工具和手段。以性教育载体面目出现的文艺作品,是实施性描写的文艺创作者在一定的性描写思想指导下,创作并传递的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的内容。在资讯极为发达的今天,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借助于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书刊、影视、网络等),正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性教育。网络等现代传媒具有的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加大了与作品相伴的性描写内容的传播,在客观上扩大了与性描写内容相关的性教育作用。“广州市只有24%的青少年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性知识,超过70%的青少年是从小说里或者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相关的性知识”[1]的情况表明,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1.2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的性教育作用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对受众的作用在于:一是贮存和携带了作者内在认知反应的、浓缩整理后的性教育内容。作者运用创作之手,以不同描写视角和力度,将自己对“性”的自我感悟和自白,组合在文艺作品中,以“营养”的形式传输给受众。这些性描写内容,成了受众性认知的对象,受众通过阅读或观看作品,即可获得或掌握作品中蕴藏的性教育内容。从教育的形式来说,这些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充当了性教育教材的作用。二是促进受众产生“性认知反应”。文艺作品性描写信息的传递,重要的不在于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受众接收信息之后出现的“信息反应”。借助文艺的传播影响属性,承载于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可对受众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促使其身心状态发生改变。通过文艺传播的过程对受众进行性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可以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获得简约、间接的性知识。因认知能力的不同,受众对这些“简约、间接”的性知识进行处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由此获得的性教育效果也不同。

文艺创作具有明确的传播指向。为了尽可能地影响和改变受众,创作者常常要设计和动用更多、更先进的载体来扩大作品的影响(如在作品添加增强视角效果的插图、通过互联网传播、改编成影视剧等),这进一步增强了文艺性描写内容在性健康教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对构建和谐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对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2.1 不同的性描写力度,产生不同的性教育效果

其一,“蕴藉、含蓄”的性描写。它具有含蓄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对性进行“蕴藉、含蓄”的表现,对性的描写是“避实就虚”,而不是“原始形态的纪录”。由于对性不作过直过露的描写,因而不会使读者“因读秽笔而产生秽想”[2]。作品为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图景对性作了描写,但对“性”作了含蓄、艺术的处理,对性生理、性心理等作了创造性的提炼加工和艺术升华。这种性描写既符合艺术创作审美原则,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也符合社会的审美道德底线。

其二,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性描写。这类作品从整体看,不会引起的效果,不会从整体上引起人们的淫欲之心。但作品中夹杂的色情内容、低级庸俗,有害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中性描写是不健康的,但又不可以随意删除。为了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事件,作者选取“性”作为材料,对“性”作了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这种近于自然主义的性描写,虽然突出了人物和事件的典型性,但也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二是作品中性描写与主题无关,可以全部删除。这类作品中,在某个情节或某个部分,对性进行过分地渲染或刻意的描写,将性描写变成了游离于主题之外、近乎自然的色情实录,既无社会价值也无任何审美价值。

其三,纯自然主义的性描写。这类作品在整体上宣扬行为,以写实的手法,性地具体描写、及其心理感受;性地描述或者传授;公然宣扬色情形象;具体描写、或者其他性犯罪的手段、过程或者细节;性地具体描写同性恋的或者其他性变态行为,或者具体描写与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等等。它只是给人纯感官刺激,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

2.2 不同的性描写载体形式,产生不同的性教育效果

文艺作品对受众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性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不同的性描写载体形式,对受众的性教育效果各不相同。

以静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文学剧本等),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受众传递性思想、性事实、性观点等性教育方面的符号和信息,是作者个人的性情绪、性思想的一种寄托、省察和发泄。借助于文字的沟通技能,受众在见识作者所展现的性事实过程中,聆听了作者所陈述的性理由和观点,受到相应的性思想启迪。静态载体发挥作用受文化水平限制,因此承载其中的性教育认知,影响的主要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高层次人士”。

以动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戏剧和歌舞表演、电影电视表演、口头文学创作和传播),是将性教育内容隐含于文艺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参与者接受感官刺激,获得认知感悟,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接受教育内容,并进而养成行为方式。在以动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中,性描写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肢体语言描写方式的大量运用,它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识性文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性教育效果。当这些作品中的性描写内容进一步发展到色情甚至的程度时,它对受众获得性知识、养成相应的性认知和性习惯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对性内容进行刻意描写的和口头文学传播,就是对受众性犯罪的一种教唆。因此,动感越强、互动程度越高的载体形式,越容易让受众直接获取信息并解读其意义,包含其中的性描写内容,对受众的教育影响作用也就越大。

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各种网上文艺作品(如博客文学、手机群发短信等)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信息载体形式。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传播手段兼容、传播方式交互等特性。借助于网络的强大功能,可发送图文并茂的性教育信息,收到比书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众更多、覆盖面更广的效果。特别是其随文配发的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图片,能将阅读者从繁难的文字内涵理解中解放出来,使性描写内容变得更加深刻、鲜明、生动、具体,让读者在浓缩后的性认知世界里,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深思。

2.3 不同作者的性描写对受众的影响效果不同

不同社会知名度的作者,其作品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各不相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崇拜名人、模仿名人的心理。出于对名人的信服,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易被名人形式化、表面化的东西吸引和影响,产生盲从现象,出现因慕名人之名而读(观)名人之作品,并接受其观点的情况。因此,知名度越高的作者,其创作的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对受众性教育影响作用也越大。

3 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内容与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

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实际上充当了一种性教育教材的作用。因此,在和谐教育理念下的性健康教育,要求文艺作品中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等性描写内容,应与建立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两性关系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要求相一致,与社会性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相和谐。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创作主题选择和谐

要按照和谐性健康教育的总要求,全面审视作品所要表现的、体现其意图、宗旨、目的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意向,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进行准确的定位,使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创作主题与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保持一致。一是不忘规范,将性赋予人性内容和社会伦理价值。“通过写性,使其与广泛的人性内容、社会内容、思想意义、价值观念等联系起来,深化并丰富作品的内蕴”,“通过性描写深刻地表现丰富的人性、自由的思想、新的人道主义精神、纯美的两性关系”,让性描写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二是牢记责任,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应遵守必要的美学规范和道德规范,不能丧失人文精神和放弃社会责任。作品中的性描写应表现“一个时代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内容和社会世相”,为社会、文化建立起必要的性道德规范,绝不能超过社会的普遍性道德心理承受水平[3]。三是情满社会,注重性健康教育和谐环境的营造。性描写应有利于净化和塑造人的灵魂,与建立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两性关系的准则道德和义务相和谐。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等性描写内容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规,符合人道。做到批判丑恶,弘扬正义,宣扬高尚精神,张扬人类的良知,不为腐化与荒淫提供冠冕堂皇的理由。

3.2 写作视角选择和谐性是一个具有颇多争议的东西,作品中的性描写,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选择一个和谐的写作视角。一是理性选择写作对象。虽然性是文艺创作回避不了的话题,但并不是不加考虑地选择性描写的对象和重点。而应在理性精神和美学观照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性描写对象和描写重点,做到描写对象选择应是不为性而写性,描写重点不津津乐道于性细节的描写、性经验刻划和性场面渲染。二是冷静面对性信息。而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性信息,写作者要保持基本精神操守,既不因生活中性的存在而凡写就必写性,也不能盲目地选择性描写内容,更不能添油加醋,带彩着色,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叙述性信息和性感受。三是运用恰当写作方法,消解性描写的消极影响。创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反常化比喻、通感、间接描写等写作手法,为受众创设一个阅读审美心理距离,延长审美时空,“使性描写具有‘审美场’,进而增强审美,减少官能”[4]。从而尽可能减少性描写给受众带来的消极影响,做到写性但又不损害作品的思想价值。四是处理好性描写在作品中的置入位置。性描写不能游离作品主题之外成为色情内容的实录,而应当成为文艺作品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作品主题显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它必须遵循艺术整体的辩证法,在恰当的位置和恰当的时候和谐地出现,收到充实作品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效果。

3.2 描写力度和谐

对“性”的描写,有一个“度”的问题。描写度的和谐是性健康内容和谐构建的关键。它包括:一是数量度的和谐。文艺创作不是性的实录,而应具有美的升华,给人以美的享受。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作品中对性的描写数量不能过多,不能逢文就写性,更不能为写性而写性。如果只是一味迎合个别人的口味,单纯追求感官剌激,为满足肉体欲望而让作品通篇(或绝大部分)都是露骨的性描写,这样的性描写数量度显然是不和谐的。二是质的和谐。对性的公开是一种有条件的、科学的公开。在性描写的过程中,要写得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虽然“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否定或忽视的,但文艺作品的精髓并不在于对性的描写。并不是任何创作都要有性描写为伴,而是要“使性描写在作品中闪烁审美的光芒”[5],对性作完全自然主义的描写,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从效果上将诱使受众走向性罪错。

4 加强创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是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的保证

不同职业道德的作者,给受众提供的性描写内容不同,产生的性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文艺创作者除应加强常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外,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4.1 科学性认知教育性描写的过程既是作者性认知的过程,也是性道德展示的过程。创作者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的认知态度,直接反映在性描写的作品上,影响着受众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因此,必须对创作进行科学的性认知教育,力促其具有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性道德准则,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才能实现性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文艺创作者只有接受包括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等方面的性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正确的、健康的性认知,才能以健全的性态度,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去进行性描写。

4.2 和谐创作心理构建教育要对创作者进行有关涉“性”创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和谐创作心理素质,形成健全、正确的性描写个性和行为能力。创作者要对客观世界中的“性”具有正确心理防范意识,较强的创作心理承受能力,自尊自爱,以和谐的心理完成和谐创作。做到写作动机和初衷符合性健康教育和谐发展的规范,而不是简单立足于性描写;面对多种多样的创作素材和视角,有原则地选择性描写对象和重点;材料组织、布局谋篇、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使用等应当服务于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

4.3 个体和谐发展观教育文艺创作者应当懂得:没有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用和谐的性描写,构建和谐的性教育内容,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才有文艺创作者自身的和谐发展。文艺创作者必须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规范自己的性描写内容。

总之,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与性教育内容构建的和谐,是性健康教育成功的保证,成功的性健康教育应建立在完善的文艺创作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基础之上。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教育,才能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艺术成果。

参考文献

1 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精彩点播[N].广州:信息时报,2005-11-7.

2 张业敏.金瓶梅艺术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213.

3 周博.性描写的伦理思考和艺术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03,(2):99.

4 韦妙才.文学性描写的“遮丑”艺术[J].宜宾学院学报,2005,(8):72.

描写教育论文篇2

不只是在试题命制上,更在学科教学实践方面,这样的研究实用性不足,这自然与SOLO分类评价理论自身的特点有关,“由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关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 较少受到具体知识点的影响”,“SOLO分类评价理论更多关注的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陈述方式中, 表现出了他们怎样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水平, 而不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事实性陈述是否正确”②。鉴于教学实践对具体知识学习的要求,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运用时应当带有更多的学科知识色彩。

在SOLO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方面,郭家海老师依照前结构、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结构五个结构层次,根据语文科相关写作知识与教学实际开发出的写作发展性评价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为教育评价追求发展的可能性提供很好的例证。试举其一量表为例:

融入肖像描写写作知识的量表将写作者相关的思维水平与写作能力以升级的形式立体可视化,切合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定义中的“可观察”这一要素,并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组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评价话语霸权。但是以质性评价为目标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也有着先天的缺陷,这就限制了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量表的适用空间,以下试举例阐述量表在使用中的缺失和其补偿方式――量表体系的构建。

一、量表使用缺失及成因分析

(一)作为描述与判断的分类评价难以铺设逐步的升级过程

“落实到教学质量监控中,质性评价就发展为:在学校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下,由多元主体根据课程标准和真实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评价对象作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清晰描述评价对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评价活动。”④对“质”的考量应当放在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中,并且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这就要求评价也必须能为过程中的发展铺路架桥。SOLO分类评价理论“用于识别学生已有的反应水平和教学的目标反应水平, 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⑤。不过“SOLO分类法在学校教学的两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学习目标的界定阶段; 二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阶段”⑥。主要限于“识别”与“诊断”功能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从学习目标的界定到达成的过程方面存在着显然的漏洞,即便是思维水平的五个结构层次之间也没有有效的升级措施,无法在鉴定的同时提供实在的发展帮扶。

“最近的研究表明,对有学习问题的学生来说,清楚的指导(explicit instruction)是非常必要的(Gleason&Isaacson,2001;Graham&Harris.1994:lsaacson,2004)。基于此项研究结果,教师通过过程示范(modeling)和大声思考(think-aloud),突出了‘程序性策略知识’的教学,他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写作,在带领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写作示范,并尽量使学生‘看到’教师构思、起草、写作、修改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对学情的充分认识。”⑦叶黎明呈现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转换到发展性量表的制定上同样适用,低一级等级发展为高一级等级也需要有清楚的指导,能用程序性(包含策略)知识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写作,具体解决方法见下文。而独立的量表主要是由等级判断与相应等级特征的描述两部分组成,正如郭家海老师所言,量表是“学生写作中所需要的实际做法的‘方向说明书’”⑧,它主要指引发展方向,但是实际如何一步步去做则体现了孤立量表“发展性”的不自足。

(二)对评价标准之标准的拷问

量表中高等级自然是作为评定为低等级的学习者发展目标,但是“教育评价如果单纯地以目标为中心和依据,那么,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又怎样得到保证呢”⑨?在此情形下,量表建立过程的透明度和量表的公信度方面就值得思考。为丰富所供量表实例,本文尽可能举不同量表为例。试举另一例量表:

量表C级属于前结构的思维水平,体现了评价对象该方面写作知识的缺失。三个等级围绕记叙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使用(“不会穿插”或“能够穿插”)、内容(“脱离现实,不符合景物的本身特征”或“符合特征”)和它与主题的关系(“与主题的揭示无关”或“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来制定量表。观照最终呈现的量表不难发现,制定标准是潜藏在等级描述中的,这就以封闭的姿态面对学习者,制表人的标准是唯一的标准,用结果取代了过程。

依据分析我们可以挖掘出上表的等级评价标准确立的正向标准是――景物描写能够穿插使用、景物描写符合景物的本身特征、景物描写能揭示文章的主题,而这正是A级(量表最高级)描述的等级特征,这样的量表只能区分出在“记叙文中借助写景揭示主题”方面做得合格与否,并不具有发展的空间。对于评价标准之标准的合理性、呈现时间与方式、可行性等方面的拷问对于量表本身的制定具有根本的意义。

(三)“表”的有限形式无法容纳丰富的写作知识

量表继承的SOLO分类法的等级描述让写作知识中非等级存在的知识学习无从安置,如小说写作学习中对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叙说宜用并列式呈现,因果式逻辑写作顺序的说明可以用先因后果的方式呈现。知识展开所需的空间更是量表有限的形式难以容纳的。

如上文分析,发展性评价量表突出评价的功能而缺少发展的程序性措施,虽名曰“表”,但是不应只拘于评价的目标和单纯的表格形式,而应当围绕评价量表用丰富的组成构建体系以求整体的完备。

二、解决对策:量表体系的构建

(一)公开量表制定过程

1.量表制定标准的多元建构

“许多建构主义者认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在平等的协商下实现视域融合。不过“从其‘共同建构’的达成来看,根据诠释学的观点,共识的达成需要遵循诠释学和语用学的规则,即参与讨论的人在平等的、非强制的语言沟通情境中通过双向阐释和多重解释(或‘诠释学循环’)而达成一致。但是,‘共识’往往是很难达成的,因为理想的沟通环境取决于一套民主协商的制度和‘程序公正’的原则,而这套制度和原则在现实的评价环境中却很难建立起来”???。现实情境下,量表制定标准的多元建构主要应当考虑教师、学生以及专家的融合,否则势必走弯路。现以笔者“议论文论点的确立”主题教学为例,课堂学习直接呈现给学生的量表如下:

撇开“升级方法指津”难以示人以明途不论,等级分类就与教学实际不符。“‘议论’的要素不是看是否有‘论点’,或论点是否鲜明、正确,而是看‘论点’是否具有高‘逼真度’,是否新颖。有‘论点’不难,也会制造‘论点’;‘论点’正确也不难,‘互联网’上格言警句妙语应有尽有。难就难在要推陈出新,对成见有所超越或发展,提出有较高逼真度的假说。这才是议论体式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个目的不论对于学者还是小学生都是一样的。”???实际教学情况也确如此,该量表以论点的言语表述与所持观点的特征这两个角度确定等级评判的标准,明确、正确、深刻三方面在实际学习中都比较容易达到,但是新颖这一点上预设不足,它的难度、重要性和学生对它的关注度都大大超出教师的假设,“论点新颖,能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新的评价角度,或者在言语表述上更生动”一项应当单列出来评定为A+级,并且围绕它重新分配教学注意点。据此可见,量表制定标准应当在量表成形前经受各方检验以多元构建,避免教师“权威”带来教学的低效甚至误导。

2.量表确立前开放性的预留

既然量表制定标准应当在互动的过程中确定,那么量表也应当预留开放性确立的空间,甚至制定前不妨以空白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其实量表制定标准的多元建构已经给了学生参与量表制定的已有知识准备,而这也并不与教师提前的心理预设相冲突。

(二)量表为纲,添补程序性写作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缺位是造成写作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它也让评价量表的“发展性”落在飘渺不可及的远方。以下以“写景抒情散文中抓住景物总特点结构文章”主题量表的构建展开量表为纲下添补程序性写作知识具体做法的例述。

1.提供操作步骤

在平等交流下围绕景与情的关系、“景物总特点”和“结构文章”这些关键语从描写对象总特点的内容是否深刻、数量是否合适、对全文具体景物描写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与人物情感的关联紧密度四个维度确定量表制定标准,并生成量表如下:

(说明:此表针对初一年级,为使短篇习作更易于把握,故特将总特点数量限定在两个以内。)

根据量表的等级特征描述,结合学情进而设计“写景抒情散文中如何抓住景物总特点结构文章”循序渐进的操作流程:

(1)依照小(相对于大而空泛)而少(相对于多而粗略、杂乱)的标准确定描写对象;

(2)尽可能多地写下描写对象的特点;

(3)从显著、独特和体现描写对象整体特点的角度选择一两个特点作为本文描写对象的总特点;

(4)罗列总特点在景物或场景中的具体表现;

(5)确保总特点对全文结构上的统领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总分(分总)、并列、顺承、递进、主次、因果等文章结构模式处置好总特点与具体景物描写、各具体景物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选择两个总特点,则同样可以以此方法处置好总特点间的关系);

(6)在文中总特点呈现的地方(如开头、结尾)依据总特点抒发人物对其好恶的情感,并尝试从自然规律或人生道理方面对总特点予以思想性的深化感悟。

以上流程弥补量表具体做法上的不足,形成评价量表为体、操作程序为用的互补组成。

2.提问反馈效果

强调监控、反思与调节的学习策略在评定、调节与提升循环往复的写作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指引方向的量表是循环过程中时时的参照,只是它在写作效果反馈时还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变换出现。“以知识的变式――问题来呈现知识,在内容上避免了与前面知识介绍的重复,同时又起到自测的效果,而且,问题本身就具有操作性和行动性,以问题探究代替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展开言语实践。这类‘问题’式的写作知识呈现的‘变式’,在我国写作教材中也较为欠缺。”???

根据量表的等级描述与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自测表格如下:

诚然,这样以量表为纲领的体系可能的组成部分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只是不变的宗旨是,唯有挣脱“表”的形式束缚,构建写作发展性评价量表体系,将评价鉴定与实践提升相结合,实现评价过程的公开化、发展过程的操作性,才能借助SOLO分类理论的质性评价谋求写作能力的质的提升。最终,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量表体系编织成写作知识网络,为写作教学摆脱盲目低效的困境指点迷津。

――――――――

注释:

①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7A期。

②李英杰:《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阅读能力评价上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⑧郭家海:《发展性评价量表在写作训练中的运用研究――以记叙文肖像描写为例》,《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1期。

④廖诗艳、文雪:《质性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途径》,《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3期。

⑤蔡永红:《SOLO分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⑥李冰:《SOLO分类法在学业评价上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

⑦(十四)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72页、181页。

⑨(十二)卢立涛:《测量、描述、判断与建构――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3期。

⑩江跃:《以发展性评价简化写作教学的思考》,《中学语文》,2012年第10期。

描写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讨论型;课堂模式;语文教学;导学单

中图分类号:G424.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93-01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于197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而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则是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这五个方面组成的。本文对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讨论型的课堂模式

支架式教学主要是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习者能够根据每个部分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组成环节,《爱之链》这篇课文可以用讨论型的课堂模式来进行教学尝试。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好一份导学单。具体的导学单内容如下:请分别列出乔依与老妇人和妻子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其中,肖像描写指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神态描写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而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以及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等。导学单的填写,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的描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再一次解释,使学生更加明确导学单上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出示两种描写的不同之处,帮学生理清楚如何填写。而导学单上的“人物形象”,则是以出示人物形象的具体概念,并以“数学公式”的形式出现,即“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点+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确回答“人物形象”需要如何回答,区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再以《三顾茅庐》中刘备的人物形象为例子展开说明。可以说,导学单的出示,就是给学生一个支架。而在导学单的填写以及内容解释的时候,则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独立思考,最终完成导学单的填写。依据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再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文中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然后组长负责整理、串词和书写,最后依照自学要求上的汇报格式进行汇报。课堂上给予同学们30分钟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这样就与支架式教学最后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相呼应。

二、分析与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对讨论型课堂模式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学生在课堂上确实讨论了起来,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甚至有几个小组的成员因为各执己见而争论不休,课后还来老师那里进行询问。由此可见,这30分钟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绝对利用好了,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理由。在与组长的交流中也能发现,组长不再是自己组织,而是背后有众多同学在帮助,他们也利用起了集体的力量,进行了协作学习。第二,通过5分钟的组长汇报可以发现,大部分组长的语言组织能力都较好,能讲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段。与一开始导学单上的“人物形象”相比,他们能用具体的例子、具体的语言去阐述清楚,尤其讲清楚了人物的职业和人物的肖像,这两点在整篇课文中通常容易被人遗漏,但是却被他们牢牢把握住。第三,组长的汇报不再是孤军奋战。通过课上的交流和观察发现,每个组长,都不是自己埋头苦写、组员各玩各的,而是所有组员都能与组长一起磨合,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一些用词和短语,都是通过反复讨论所得。有几个小组的讨论,就如上课前老师讨论课堂细节一般,反复推敲,十分细致。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一个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和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主要是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习者能够根据每个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撑下,讨论型的课堂是一种十分大胆的授课形式。在这个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的范围内需要他们不断去思索、不断去求知,找出真正的答案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虽然这种课堂形式在目前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但在今后,这种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撑下的讨论型课堂模式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侯器.语文学习支架搭建的实践操作[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5).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描写教育论文篇4

具有中西艺术兼容性明确特征徐悲鸿非常痛心“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明确提出艺术家必须以振兴中国画为已任。徐悲鸿担心如果中国的艺术不进行改良的话文化将黯然失色。因此,徐悲鸿立志改良中国画,23 岁时便提出“中国画改良论”,这也使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具有较为独特的中西方艺术相互兼容互补的特征。徐悲鸿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的现代形式主义,强调发展中国画必须融汇西方写实艺术。徐悲鸿的观念不仅是他对中国画传统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也体现出其美术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和指导思想。这是徐悲鸿为了促进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而总结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方法论,他关于中西融和的观点与刘海粟、林风眠不谋而合,在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收并蓄、相互交流方面也是一致的,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提倡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徐悲鸿在艺术创作和美术教学中一直践行西方写实艺术原则,而且写实主义美术思想比较坚定,这也成为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础。1926 年,徐悲鸿明确提出必须重视和提倡写实主义,他强调美术应该以写实主义为出发点,创作与教育应以写实主义为主,明确提出艺术发展的主导原则,进而强调“写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徐悲鸿深受法国学院派的写实主义观念和其在中国接受的“师法自然” 思想的双重熏陶,从而使他坚定了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开始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艺术系教学实践中初步萌芽,而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教育思想,以科学主义主导美术教育,创立区别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新型美术教育体系,是徐悲鸿致力于美术教育一以贯之的重要教育思想。在徐悲鸿的坚持和倡导下,写实主义美术教育观念在20 世纪30 年代到70 年代一直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重视素描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徐悲鸿早在法国留学期间就已经认识到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一再强调素描在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认为美术初学者必须重视素描,先学习素描才可以为学术美术奠定良好的基础。徐悲鸿强调素描是美术工作者必须学习的“第一步功夫”,也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基本之学问”,亦为绘画表现的重要形式。徐悲鸿认为造型艺术教学必须以素描为基础,要力求达到“以形为重,以形为先”。徐悲鸿积极提倡并且身体力行地将素描教学融入美术教学实践,重视并发挥素描教学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构成了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徐悲鸿提倡和亲身指导素描教学的影响下,其写实理念和素描方法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支撑。

重视美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徐悲鸿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后,对中国美术的社会功能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徐悲鸿坚持不懈地提倡和实践现实主义的美术教育是众所周知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出发,在他们易于接受的基础上开展接近生活和宣传救国主张的艺术创作。他的艺术创作意图更多的是想把美术作为改造当时社会的一种工具,在他的很多美术作品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与救国图存的爱国情怀。徐悲鸿这种坚持源于生活、关注现实的立场,借艺术表达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破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徐悲鸿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提倡学生应深入生活、接近社会大众,引导学生掌握创作的真谛,从而体现出美术的

“真宰上诉”的社会教育功能。坚持以科学主义思想为美术教育基本原则

徐悲鸿非常重视科学主义思想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坚持以科学主义思想为原则打造科学化、理论化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科学主义思想是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科学与美术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科学讲究严谨、理性的思维,而美术需要的是?`感与想象,但在探索事物内在本质方面,两者又具有一致性。徐悲鸿基于这样的认识,将美术与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美术家学习科学家求真的探索精神,提倡美术创作与研究利用科学、理性思维完成美术创作与教育。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素描为研究美术的基础。徐悲鸿强调研究美术以素描为基础,就是要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创立一套科学而严谨的逻辑规则,使美术教育具有学理性特征。徐悲鸿在《画苑序》中提出将“新七法”作为美术教育的实践性纲领,这是为了改变当时流于空洞的、程式化的画风而提出的较具操作性的绘画准则。徐悲鸿一生的美术教育实践都坚持以科学主义思想为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徐悲鸿是“五四”以来强调美术向西方学习以改造中国画的领军人物,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把西方艺术学院教育制度引入中国美术界,并且建立了科学、系统的美术教学机制,还在于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徐悲鸿重视并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教育思想,以科学主义主导美术教育,创立了区别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新型美术教育体系。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思想创新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同时加速了中国美术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

描写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文化;汉语言;中职;写作能力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中职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并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这是教育的进步,但同时对我国的本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提高我国国民汉语言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中职眼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笔者立足自己的中职汉语言教学围绕这一论题进行论述。

一、中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生源繁杂,包括高中生、中专生以及职业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写作基础较差,写作水平也良莠不齐。与此同时,这些学生之前的教育中,受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的制约,存在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现象,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缺乏系统全面的写作学习和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文成绩,忽视了写作素养的提升,最终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欠缺。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研究发现,我国的中职汉语言写作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写作知识,学生坐在下面听讲,这样的教学课堂氛围单调枯燥,学生的写作兴趣无法提高,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仅注重对学生写作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实际的写作水平低的情况。学生对写作也充满抗拒情绪,敷衍的对待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写作训练无法针对性和实用性

当前中职学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不合理,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明显的缺乏,写作课程的设计体现了专业对基础课堂以及基础理论的重视,但是写作训练的课程却被忽略。与此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中职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缺少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反复的进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写作训练,不利于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阻碍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进而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中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而言,基础写作能力是其专业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想要切实培养基础的语文写作能力,其首要任务是学校要为学生设置基础写作课程,同时,还要保证基础写作课程能够保时保量的完成,除此以外,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引导,让学生对基础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基础写作教学的方式,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学生的兴趣中发掘写作素材和写作主题,如中职学生喜欢足球,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次主题为“我与足球”的写作训练,此外,教师也可以将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焦点论题作为写作内容,现在萨德事件正在发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一事件让学生进行“国与家”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写作教学分为两部分,室内理论教学,即教师在室内为学生写作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室外感受生活,让学生寻找写作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教学课堂更加多样,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人物描写时,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事件描写等室内理论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次介绍学校清洁工人的写作训练,然后带领学生走到室外,走到清洁工人身边,观察清洁工人的工作,与清洁工人交流,并帮助清洁工人工作,感受清洁工作的辛苦,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作出示范,如教师现场对清洁工人的动作进行一段描写和记叙,然后让学生尝试自行描写,然后再将学生带回课堂,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真实可信。

(三)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增强写作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依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写作课是不够的,需要本专业其他的课堂进行辅助,让其他课程也成为写作学习的基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教研会议,与其他课程的教师沟通,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思想和写作方法,如在课后作业布置上,可以严格要求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教学中遇到的与写作相关的内容,要对其进行适度的讲解,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写作意识,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文学史相关课程中,在讲到古代或是现代的经典著作时,教师可以对其中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提高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中职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师要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与方法,同时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也要积极认真地对待每次法人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01).

[2]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04).

描写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高中英语 写作任务

1. 引言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01)是欧洲理事会及其所属的语言政司组织编写的供全欧洲参考的一个语言标准框架。这个框架将语言能力分为六个级别:A级(语言基础使用者)、B级(语言独立使用者)和C级(语言流利使用者)。其中每个级别都包含两个小的级别,分别是A1和A2; B1和B2;C1和C2。并且,《欧框》也为每一个级别设定了总体的基本要求和分项要求。本文分析这些要求,探求其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2.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发

依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01)对语言能力六个级别的描述,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在B1和B2的级别。《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01)对这两个级别的写作能力做了描述,“就一些熟悉的和与个人兴趣有关的话题写出简单的文章,可以写个人信件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B1)以及“能够写出与自己兴趣有关的话题的文章,并且清晰、有细节。能够写出论文和汇报以传递信息,给出致辞或反对的理由及论据。能够写出对一件事或一次经历的个人看法。”(B2)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01)的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划分,不仅为语言教育提供了“行动观”,也为语言教育提供了“科学的语言能力观”、“语言学习价值观”、“语言教育评价观”。(岑海兵,2011)这些标准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标准。

首先,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三方面的启发。第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分级依据。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分级要求,但主要是以写作文体作为分类标准。《欧框》对语言学习中的写作能力划分显示,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其写作能力也应有相应的级别。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如果不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会导致写作教学的事倍而功半。笔者认为,在高中初级阶段,应该引导学习者对自己经历事情做出描述,对身边所见所闻有所描述,并且是真实的,写作任务是真实的,而不是为教学而设计的教学材料要求下的写作任务。在高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应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分析事件、观点,并且能够给出细节的描述。第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写作任务应为真实的写作任务,而非大规模、高风险的考试题目。一般认为,直接练习与考试有关的写作任务更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然而,这样的练习虽然能帮助学习者提高考试的分数,但是没有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第三,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写作任务形式应多样。单一的写作任务会使得学习者写作思路狭隘,并且达不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高中英语教学所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可以参加高考的考生,而应该是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学习者,以为未来的语言学习做好准备。

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01)对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分级标准,写作任务的分类标准及写作任务形式都提供了有别于以往研究的思路。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01)对各级别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描述语,反思了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在分级设置、任务选择以及任务形式方面的研究还不足,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01)为参照点,本文对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出了三点建议:重新选择分级标准、重新设置写作任务、重新考虑写作任务的形式。

描写教育论文篇7

渗透德育内容,这对学生的思想转变百利而无一害。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学校教学当中,应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这才是教育工作者育人的宗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师者应找准德育与所从事学科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或链接处,力求做到寓德于文、育人以理,避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持“拿来主义”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以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德育思想的渗透法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千古流传、隽永清新的美德篇章和格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的精华篇章, 它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是相当必要的。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名句, 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 的宽阔胸怀”;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口碑的名言名句, 要求学生牢记并领会其深刻含义,通过讲解名人名言, 加强了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既让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讲授《背影》课文时教师有必要范读动作描写,让学生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这个场面描写为最详,也最让人感动。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感人之处在于巧用动词: 探: 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 写月台的高度,吃力。缩: 两脚无处可蹬,倾: 爬月台十分艰难。教给学生从文本人物的动作言行里去体会真情。然后再把感人的“背影”回放到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更深一步体会感人之处。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 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如何面对生活中真实的自我?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时代特点,“青春年少的我们不懂得享受爱,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更不懂得回报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的思想产生共鸣。对家人说几句最想说的话。学生口头: “我口说我心”、笔头:“我手写我心”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很直接,也明达。

二、写作上引导、强化德育的渗透法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社会上各种思潮以及日上生活中在学生的思想上必然会有种种反映。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也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获得体悟。而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写作的功底还尚浅。还应该以记叙文为主,但在平时的日记、作文中,很难看到生动有趣、形象感人的细节描写。偶有发现,应打印出来,以备在每周的展示课上展示给学生。优秀作文编辑成作文期刊,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以成功的鼓励。细节描写是文章中最传神的,对作文中的细节描写集中学习,集中训练。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人物细节描写上,应多侧重人物细节描写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人物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选材也至关重要,他决定着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准德育结合点不要吝惜自己的评语,加以评论、鼓励、表扬。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及时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结合起来。“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所以贯穿德育教育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经典的朗读渗透法

朗读教学对德育渗透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感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的德育效果。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比较适合于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自己可以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可以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促使学生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反思自己的理解,在朗读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言传身教渗透法

俗话说:“亲其师,方可信其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上闪光,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表里不一,就会失信于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相信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就会形成了。

总之,在教育战线上,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个出色的人类灵魂的发现者。将学生特点、学科特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彬.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哈尔滨师专学报,1998,( 2) .

[2]黄光慈. 浅谈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6) .

[3]黄小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广西教育,2011,( 20) .

描写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水浒传 小学生 作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upil Composition from "Outlaws of the Marsh" Mapping

Abstract Currently, have a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literary value, historical value, but from the angle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essay writing specialized exposition indeed ra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clues and descriptive methods to look at the guidance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s' essay writing.

Key words Outlaws of the Marsh; pupil; composition

《水浒传》是我国公认的四大名著之一。虽有较多的批评之声,但此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方法上却有指导性的意义。无论是从作者或是作品的角度分析均有较高的建树,但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是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接受美学”,①是从学者和成人的角度考虑作品的。小学生是一个基础教育的低段团体,其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基础教育又存在面向全体的特点。因此,对《水浒传》的分析、借鉴应从人物、情节的个体、个性的成人化的分析转向有教育意义、实用意义及体现小学生全员意识的探索方式上。

对于《水浒传》全文的内在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提炼要照顾大多数,而且有现实意义,并能指导小学生作文整体效果把握的是文章的线索。单从每个章节来说,人物的表情、动作、语段的引用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理,烘托气氛也是提高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手段。针对以上方面本文要详加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指导小学生效仿和体会。

1 从线索分析

《水浒传》的线索有学者认为是分散性、无章法的、缺乏有力的线索,这些论述主要的源于国外学者的评论。从国内来看学术界整体认为《水浒传》是章回体小说的开端和典范,是有机的缀合体文章,以“忠义”和“反忠义”为线索,以宋江为中心人物展开叙述。“《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自线结构”。②线索的确定是文章的灵魂,单从叙事性来看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的指导是有一定意义的。线索的选择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人物的性格,也可以是事件的。《水浒传》是一种纵向的线索,从忠义国家——无路可走——被逼梁山——等待招安——忠心报国——走向瓦解。宋江这个主要人物按此线索一步步地把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带入了宋代积贫积弱的体制中来。小学生的作文可以以此为借鉴,利用一个主要人物在整体事件中的情感的变化统领全文。“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线路,它像链条一样连接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影响。在记叙文中,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事件及人物贯穿在一起,推进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在抒情性的文章中,线索是咏物抒怀、托物寓意的凭借,使主题突出,形散神聚”。③“神”在作文中是主题,是对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认知的反映。宋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是摆脱不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学、理学思想束缚的。以“忠义”为行动目标,无论是“浔阳楼吟反诗,智赚玉麒麟,还是抵童贯破高俅,李师师献殷勤”④都是为成就其社会认知而服务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主要来源于教师、父母、同学,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的宣传。其作文线索中思想的肤浅或深刻与其直接和间接得到的理性认知的水平有关。从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抓住思想而不是抓“好词好句”,这是作文精彩的必要条件。形成习惯,从思想延伸至内容而不是反转的。但是,现实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要实现摆脱形式主义作文可谓“难”,教师的眼光放在五年后的少之又少。课文的讲习、阅读的训练要从社会的大环境中找重点、找亮点、找污点,可以一针见血地体现作者的社会认知度。

2 从描写分析

《水浒传》的描写是贯穿于其篇章结构布局方面的修辞技巧和表现方法。“《水浒传》可作文法教科书读”⑤可见《水浒传》的描写方法被近现代作家所推崇。清金圣叹的“十五法”总结得全面而深刻,包括倒插法、夹叙法、大落墨法等等,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荐。

《水浒传》每一章节都存在总领。在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情景小学生比较熟悉,本文就以此回进行分析。开篇“延士声华似孟尝,有如东阁纳贤良,武松雄猛千夫惧……报兄诛嫂真奇特,赢得高明万古香”⑥为开篇。与作文教学中的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的方法相似。但以诗为开头更具文采,简洁明了。题目、开篇是文章的龙头,是吸引读者的最佳方法,《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开头就略显平淡了,但如何修改,笔者就不妄下结论了。作文教学应从题目和开头谋划,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关键环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做法已经过时,过于死板。写人就要通过描写,在一千个人中一眼便可知其位,写事开篇或命悬一线,或如高汤入口,或如履薄冰,写物要有跃然纸上之感,小学生写作首先应从吸引眼球开始。

再谈过程描写,就是突出一个字“细”。如《水浒传》武松遇大虫时的环境描写:“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⑦“细”字不易体现,只要有景在突出重点时就应细到每一片树叶,只要有人在突出性格时就要细到每一个眼神。同样是“打”单看,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⑧可谓细到极致,而小学生只重用词描写,“四字词、成语的堆砌应转化为细节描写的教学,让“过程”充实有货,可以细细品味。

最后,看结尾。二十三回最后一句“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叫声,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武松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也!你如何却在这里?”⑨典型的设悬念的写法,小学生的文章喜爱写“满”,口号式、感想式结尾,让读者如快马到天涯前的感觉,极不舒服。作文教学应有的放矢,结尾以设悬念,或让人回味有所思考的结局为主。看后读者能仰望天花板沉思一分钟,也就达到最终目的了。

《水浒传》与小学生作文教学看似关系不大,但从读经典到学习经典,到运用经典才是读书的目的,才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头、细身、长尾巴”是作文教学从《水浒传》得到的新启示,值得推广于小学生作文教学中。

注释

① 接受美学理论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欧美新批评等20 世纪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的反对派,把文学研究转到读者这一极的理论研究.

② 黄凌云.宜春学院学报.2005(1).

③ 钟开.金典三年.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1:125.

④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4.

⑤ 宗延虎.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1:140.

⑥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3.

⑦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⑧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299.

⑨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9:305.

参考文献

[1] 高日晖. 《水浒传》接受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3.

[2] 张同胜.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明清小说研究,2006.4.

[3] 李秋晨.明清历史小说的衍变.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

描写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 英语写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必要性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是否还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硕士阶段的英语教学与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到底有何异同?作为语言输出性技能之一的英语写作在这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又如何?笔者主要从英语写作的角度探讨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改进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1.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对比

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写作能力上各有不同的要求。根据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其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分基础英语部分和专业英语部分。基础英语部分,即公共英语部分对写作能力的描述为: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1992)。

根据2007年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并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描述分别为: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能写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借助参考资料写出与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和论文,能描写各种图表,能就一定的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能就一般性主题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做到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技术报告、论文,能在半小时内写出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内容完整,文理通顺,思想表达清楚。

由教学大纲的对比可以看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和本科生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仍然把阅读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后者则更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专门人才,对英语特别是写作上要求必然要高”(杨平,1997:99)。王景惠(2002)也认为,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不同于本科生英语学习,后者侧重外语知识建构,前者注重外语能力培养,特别是说和写的能力培养。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研究生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和“能用英文书写论文摘要”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描述有些重合。虽然在两个大纲中都提到了“常用应用文”这个写作体裁,但具体包括哪些应用文的类型并没有详尽的描述。即使是英文书信,包含的类型也很宽泛,如邀请信、求职信、推荐信、感谢信、道歉信、咨询信、辞职信等。因此,研究生教学大纲中的规定显然已经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制定符合新形势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势在必行”(何莲珍等,2005:4)。

2.改进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建议

2.1开展需求调查。

“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要以需为本,对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何莲珍等,2005:5)。为此,教师在学期初可以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可把主题写作、广告、告示、通知、海报、标示语、外贸信函、个人简历、留学申请信、论文摘要、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写作列入教学内容,增加练习机会,使学生得以全面的锻炼。

2.2注重研究生与本科生英语教学的衔接。

教师有必要了解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异同。通过对比教学大纲、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掌握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学生需求等方面的不同,避免教学内容的雷同,使衔接教学自然顺畅。何莲珍等也认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除了开设帮助学生巩固其在大学英语阶段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之外,还应该根据各类研究生的需求开设出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2005:5)。

2.3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阅读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感谢信的写作时,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了林肯总统在1864年写给一位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五个儿子的比克斯比夫人(Mrs.Bixby)的信。这封信兼有感谢信和慰问信的特点,且语言简练,句子精美,篇幅短小,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学生的经典背诵材料,从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感谢信的书写格式,还可以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4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写作是应用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融词汇、语法、篇章、修辞于一体,是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网络英语写作、主题讨论、学生习文分享、大脑风暴、同伴互评互改、研读范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他们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2.5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新时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研究学习理论、学习需求和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国外文献阅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学术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杨平.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的一些刍议[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97-103.

描写教育论文篇10

一、善于观察,感悟生活“貌美”

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习作是建立在儿童对生活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的,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去观察、去发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教育结构,进而产生高于观察和思考层面的作品。每一个个体从一出生便开始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种种“美貌”,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观察品性正是小学生应当延续和长传的重要品质,是帮助他们提升习作水平,增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导”,应当受到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教学习作《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这一课时,只有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认真且用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物,才能在习作时拥有一手良好的素材,将生活的各种“美貌”流淌在自己的笔下,也才懂得如何正确地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也只有学生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的心,才能学会运用独特的方式,如采访、传记等来写作,也才能发现身边人物所拥有的闪光点,真正实现生活与教育的交融。

二、情境创设,再现生活“容颜”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要以直观还原和再现知识的形式,表征知识所指向的客观存在,包括知识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以及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习作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来表达生动而又美丽的生活场景,但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与这些僵硬的文字符号联系起来,那将是一种愚蒙的无用功。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在此给了我们珍贵的启示,即我们可以通过连结知识,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的“容颜”,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当中,不仅能够观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和从事有意义学习的动机,焕发出习作的美好灵感。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习作一》教学,本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围绕一两个事例,描写一位老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学习描写老师的正确表现手法。但如果要触发学生心中的猛烈情感,帮助学生激活更多的写作灵感,教师还应当引领学生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寻找,如“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的成长都包含着老师的心血,现在老师想创造一个平台,让同学们选择一位老师,说说自己对老师的心里话”,这样创设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快速找到写作的素材。

三、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