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18:26:24

教育方法论文

教育方法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利益选题方法

1.选择理论空白

所谓理论空白,就是指该选题尚未有人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论述不多,还没有此类,是学科研究的理论空白区。既是理论上的空白,往往容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有理有据,文章容易被采用。所以,只要有可能,写专业论文就要另辟蹊径寻找空白,一方面容易突破,容易出成果,另一方面也容易在此基础上立稳足跟,循序渐进,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一系列成果,从而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和权威。这也是做课题研究的重要选择。

2.选择学术争论

所谓学术争论,是指对某一学术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而进行的辩论、阐述或说明。往往是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和思考,并有了一定看法,在遇到别人不同的学术观点时,觉得自己有独到的观点需要与之商榷,从而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澄清。比如对“放羊式”教学的辩论,比如对体育课标的理解与运用偏差的争论等,这种学术争论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是学术范围内的争论,而不是人身攻击,要就事论理,不能恶语中伤,甚至挑起事端。写作学术争论,在推倒对方论题或观点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发表新颖的见解,有破有立,如果仅是反对或推翻对方的观点,而提不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文章是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可能被发表。有些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听别人说新课标存在如何问题,自己就跟着呼喊口号般地说如何如何不好,这样是不能写成论文的。

3.选择案例与反思

针对某一个小问题入手,切口小易把握,就教育教学中某一件小事,课堂中某一成功与失误的环节,做成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写成文字,与同行展开讨论,从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找出教育教学的真知与规律,从简单中寻找不简单,这是锻炼青年教师观察思考、辩证分析能力有效途径。大型养路机械网从微观教学起步向宏观教育迈进,这是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选择案例,一定言之有理,表述实在,避免空泛,从案例中你认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给同行提供了什么借鉴等,编辑老师也会对青年教师抱着爱惜、保护、扶持的态度优先考虑你的稿件。

4.捕捉灵感闪光点

灵感是人的思维形式的特殊表现,是创造性劳动的开始。搞音乐的灵感来了,一曲动听的乐章就出来了;搞科技的灵感来了,一项发明创造出来了;搞体育的也同样有灵感产生:有时在读书(文章)时会立即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有时与同行交流会突然就某一话题而产生新的观点或新的想法,有时躺在床上就某一个问题会产生许多想法,而且越想越丰富……这些瞬间产生又很快会淡忘消失的信息,权且把它作为灵感,灵感出现的时机是不应该错过的,要马上记录下来,待日后精心思考整理。其实灵感的十分之一是机会,十分之九是信息,只有不断的学习,经常的交流,积极的反思,灵感才会经常显现。灵感也是论文选题的重要途径,灵感来了,思路开阔,下笔如流水。越读书灵感来得越快,越撰写灵感来得越多。

教育方法论文篇2

论文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建设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关键是要创新方法、拓展途径,不断增进武装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志在同青年代表座谈时,要求全国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当代中国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领导的社会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需要确立正确的方法论,通过方法创新和途径拓展不断增进武装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调动青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性

作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成长的一代青年,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思维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开拓新领域,具备许多超越前辈的优点和特色。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面对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的时代,不少青年在自觉寻求理论支持,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获得价值追求与精神归宿。

既然学习、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内生的一种现实需要,那么,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被改造的客体,而是具有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的人。他们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确认,受到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应该得到激发,发挥作用。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首先应在基本教育理念上凸显主体性教育思想,实现方法论的重大转变,尊重、保护青年的主体地位,以当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来设计、组织武装教育活动。

青年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接受主体、学习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主动性相对于被动性,创造性相对于复制性,而依赖性、被动性和复制性恰恰是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受教育者依赖教育者直接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依赖教育者给出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以致于离开了教育者便无所适从,从而丧失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和改造,缺乏主动性,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尽管他们能够在各种检查、考试情境中复制出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但这种复制不是真正的内化,不能构成外化为行为的基础。结果是“说归说,做归做,行动归行动”的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尊重、保护青年的主体地位,以当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来设计、组织武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

以青年的主体性为基础建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活动,就是要把培养独立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主动性的要求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交往、互动、对话中,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心入脑,转化成内心信念和行动指南。

二、着力建构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当代青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而这种有效性问题往往会在具体教育活动和实际操作(实施)环节中显得更为关键,需要我们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我们经常讲要实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此,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机械地认为:进教材,写进教材中去就完了;进课堂,确定开设一门课程就可以了;进头脑,加大灌输力度就行了。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和接受程度与我们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青年中获得普遍接受和认同,必须把有效性作为一个基本取向,着力建构与社会和时展趋势相适应、与当代青年对理论信息的接受特点相协调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

首先,传播方式、教育方式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过去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曾过于强调传播、教育过程中传播者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把受众、受教育者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与以往的教育环境所不同的是,在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十分发达,城市乡村、各行各业的青年都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获得信息资源,而不像以往那样只能靠书本或者领导、老师、家长与长者的传达、讲授来获得。因而,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单向性的理论传播与教育方式,而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国青年当中的覆盖率和受众面。

其次,传播与教育方式应注重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的相互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这种变化在当代青年身上反映得尤为明显,他们在价值选择、理论认同上更加主动和自觉。因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采用灌输这种显性影响的传播与教育方式虽然是必要的,但也要注重多重渗透,为青年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创造条件,使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共同发挥对青年的理论教育功能。只有贴近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当代青年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他们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与氛围中自主选择、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三、积极开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的有效载体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是新世纪面向当代中国青年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普及运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大举措,需要选择恰当的载体形式。就目前的经验来看,可以积极开发以下几种有效载体形式。

1.编写出版面向青少年的理论普及读物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一本曾被盛赞其胜过十万雄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读物,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以通俗化的语言表述阐释深奥的哲学理论,且并没有因其通俗性而丧失学术性,成为党的理论建设与理论普及教育的典范。因此,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理应把这种实现理论普及的方式和经验继承下来,以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每年都会组织专家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该丛书对人们普遍关心但又存在种种疑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给予了解答,在青年中也受到普遍欢迎。

这是一种以图片、画报的形式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载体方式,它“按文配画、以画解文”,以鲜明、形象、可感的图片、画报、海报等向人们解释、说明那些看似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近年出版界先后出版了《画说邓小平理论》、《图说邓小平理论》、《画说“三个代表”》、《画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画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画说科学发展观》等图书,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发挥了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积极作用。

3.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文社科报告会

理论通常是通过纸质媒介来传播的,这往往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使人们觉得理论晦涩难懂,只能供专门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来研究和阅读。因而,要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使这些理论成果走出书本、走出书斋、进入当代青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在大学生当中举办关于理论传播、理论宣讲方面的报告、讲座越来越受到他们的欢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结合青年学生、部队战士以及青年公务员、青年工人、青年农民的思想与生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为他们举办人文社会科学报告会、理论宣讲会、社会思潮评介讲座青年骨干理论培训班等,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4.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理论解读

在当今时代,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构发挥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打开荧屏、网络,我们注意到,解红楼、评三国、读论语等文化娱乐活动在当代青年中颇受热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典著作、传统文化在他们中的普及。因此,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理论武装,我们当然应该借鉴和运用这些传播媒介来推动理论的普及工作,可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搬到电视、广播中和网络、报纸上进行解读,从而扩大理论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四、注重引导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因而,让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的思想升华与理论总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要注意克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更加积极地拓展实践教育途径引导广大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作为一种教育途径与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与青年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具有根本性区别。作为教育途径与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计划、组织、实施的,对活动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等都有所选择或专门的创设,整个活动过程是在组织者、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活动一般对参与者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均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青年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则不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对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般是非正式的、不可控制的,影响作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青年的重要途径,青年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不能替代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方法论文篇3

查字典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语文教育论文范文”,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语文教育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教育方法论文篇4

一、国内研究现状梳理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高校就开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尽管学者们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时间较短。但已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成果。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初步探索与经验积累阶段(19801989年)。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书籍,主要有1985年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宣传处编的《新观念新方法:怎样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1989年由、空军政治部、宣传部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但需特别强调的是,1985年由王玄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与创新,因此该书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拓荒开山之作。(2)理论形成与整体推进阶段(19901999年)。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书籍,主要有1992年邹学荣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993年王起田撰写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1998年张志刚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998年韩玉芳、林泉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趋势。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99年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3)理论发展与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翻。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成果较多。主要有2000年黄蓉生撰写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2004年祖嘉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2007年万美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2010年陈华洲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黄蓉生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一书中提出,“方法论”应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方面研究[31P”。2006年刘新庚教授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阐述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突出“现代”特色.

(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有2005年韦吉锋撰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宋元林主编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黄明伟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要素研究》,2008年夏晓虹主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2011年翁铁慧主编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曾令辉等人合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在理论上比较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2)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这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主要有2000年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2001年江华在“互联网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指出,创新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路是当务之急嘲,2006年吴满意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七大机遇同.2009年张再兴在其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作中提出了构建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博客舆论传播的管理对策、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等同。(3)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价值、实效性、基本原则的研究。2003年杨立英在其著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一书中提出,应坚持“三个面向”原则、“求实”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疏导与灌输相统一的原则阎。20o5年胡树祥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的内涵、意义及其表现与评价等进行了论述,2006年徐绍华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一书中论证了网络传播效果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及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相关的博士论文,如2005年复旦大学王贤卿的“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2006年吉林大学蔡丽华的“网络德育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黄永宜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等,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建议和相应的对策。(4)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当前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不是很多,但也有些著作和论文涉及。如2005年罗家英在《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中提出了“人化一审美”模式,2007年成广海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74研究》一书中论述了“主体际、以人为本、交往、激励和网络沟通等模式”,2007年余岚、徐训芳等人提出“突显网络交互特色的、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2008年霍福广、刘社欣等人在《信息德育论》中提出自教自律模式和检查监督模式ll41,2009年姜国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研究》一书中提出“四外一内”模式,即高等学校、国家权利机关、大型网络媒体、互联网行业、大学生自身的应对法则。

(三)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1)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2006年赵为粮、游敏慧的《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创新技法研究》一书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技法、关系处理技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技法、网上党团组织和文化建设技法、网络制度与监控技法等。(2)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研究。2003年管磊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原则与方法”一文中提出要遵循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主动出击,疏堵结合;整合联动,优势互补等原则,2009年吴倬、张瑜在“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文中论述了主体性、实践性、疏导性、前瞻性、渗透性等五个原则.2010年徐建军在其著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指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应遵循: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的原则㈣。(3)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2002年宋元林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胡钰在“如何利用BBS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利用BBS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及四项具体方法_.2007年杨直凡、胡树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一文中提出了“‘思路对问题’的教育指导方法、‘眼睛对屏幕’的信息获取方法、‘键对键’、‘心对心’的沟通交流方法”.2008年夏晓虹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从网络课堂、网上宣传、舆论引导、网络管理与服务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2009年宋元林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虚拟现实法、信息库法、信息隐匿法、主体交互法、网上与网下教育结合法”。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由于国外没有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学科,所以也就没有完全实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但在国外,学者们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无名有实”。实际上.他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国外称之为信息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或技术层面等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与探索”㈤).研究的重心主要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及教育上。有许多关于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如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三部曲之一《网络社会的崛起》,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和《第二媒介时代》,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托马斯•鲍德温等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王逢振的《网络幽灵》,戴维斯•莫谢拉的《权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1964—2010),丹•希勒的《数字资本主义》等。值得关注的是,1976年曼纳(W•Maner)提出了“计算机伦理学”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大量的伦理冲突与道德困惑。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学家摩尔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罗格逊和拜努的《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等。DeborahG•Johnson和J•W•Snapper于1985年合著了《计算机应用中的理论问题》,RobertM•Baird,ReaganRamsoweer和StuartE•Rosenbaum于2000年主编了《网络伦理学:计算机时代的社会、道德问题》,2001年斯皮内洛和泰万尼编写了《网络伦理学读本》。人格社会学习论创始人班杜拉在分析青少年观察学习与模仿的方法基础上,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文中指出,教育应当让学生自由生长。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探究式讨论提高法、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和德育与各学科融合法等德育的方法。美国现代心理教育专家Louis•P-Thorp、艾伦等人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桑迪•布林顿,奥拉•里伯在“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评价框架”一文中认为应大力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环境的意识。美国R•布朗加特和M•布朗加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了关于《80年代的青年问题与政治》的研究报告。此外还有2000年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2002年戴维斯•莫谢拉的《权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1964—2010))。2002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阿瑟•W•库姆斯等人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以人为本的挑战》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校领导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管理者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261。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纽曼提出了“社会行动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提出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的“体谅关心模式”。2000年美国麦克尔•海姆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中认为,“虚拟实在的本质最终也许不在技术而在最高层次的艺术”(。2005年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在“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中提出。高校网络使思想教育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应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从近年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现出一种生活化的模式.虽然他们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尽管他们的教育内容与我国不同,但其方法、途径等为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值得我们批判地借鉴。我们要有开放的视野。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兼收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是在借鉴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鲜明的价值取向,不能盲目全盘吸收。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剖析了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I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对网络时代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途径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建议。无论是方法体系和方法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是方法发展趋势和运用规律的研究,都取得了可贵的成果。这些成果对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同时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展明确了方向。虽然目前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时间还不长,但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方法问题的认识上已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为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了诸多启示。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完全揭示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内涵。专门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寥寥,而详细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文章也不多见。

教育方法论文篇5

[论文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及方法探索,不仅是落实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和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还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

以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例,“05方案”与“98方案”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不再就文理科学生规定不同学时,也不再硬性规定各门课程学时,而只是规定了相应的学分。由于各高校学分与学时换算的差别,这就导致同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会有差别,比如,有的学校“概论”有108学时,有的学校只有72学时。同时,无论是过去“98方案”规定的“两课”,还是目前“05方案”新设置的“思政课”,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不可能将总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内(理论)学时,而是或多或少安排部分课外(实践)学时,比如,有的学校“概论”课外学时为28,还有则高达40学时。

因此,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完善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目前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诸多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虽然课堂教学也需要主体参与,但课外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无论是电影视频学习法,还是师生网络互动法,无论是讨论辩论演说法,还是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更能够发挥主体参与的优势和能动性。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日益减少。许多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也不轻,这种情况极大制约了师生在“时空同一”条件下面对面传统交流模式作用的发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课程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大量师生互动内容搬到网络平台进行,通过师生网络互动法,实现“时空分离”条件下的师生超时空对话和交流。

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如武汉工程大学“原理”和“概论”等课,除了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指南、教学内容、授课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锦、模拟试卷、案例分析等网络资源外,还通过“在线答疑”负责回答学生疑难问题或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通过“最新公告”学术讲座、讨论辩论和作业等信息。同时,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武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暑期全员实践法:所有本科生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概论”课108个总学时中的28个课外学时,以及6个总学分中的1.5个课外学分,主要就是通过暑期全员实践来实施和完成的。为了使课外学时落到实处,该校将“概论”课课内80学时平分为二,分别在第四、五学期开设,每个本科生除了获得4.5个课内学分之外,还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获得规定课外学分才算修完“概论”课。暑期全员实践方案一般在第四学期期中统一制定,并将方案电子版发送到教学用公共邮箱或公布在“概论”课程网站。

3.实践资源整合法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

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武汉工程大学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为重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从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师资整合、学分认定与成绩考核等方面,将校内政法学院、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和专业院系等教学与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利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合力”支持和动力。目前,该校党委副书记叶芄教授主持的这个项目,已取得了系列初步研究成果。在这一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该校在2008年暑期已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轮暑期社会实践,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试点——20名2006级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0-12日开赴湖北赤壁市杨家岭镇和嘉鱼县田野集团,开展“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暑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主体实践活动:教务处下达该团队实践计划,校团委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学生成员并负责活动组织工作,政法学院4名“概论”课教师制定实践调查具体实施方案并随队指导,宣传部派人跟踪活动进展进行相关宣传报道。

4.专家学者报告法

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每学期聘请3-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前沿和理论背景,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相关原理和知识。这方面的经费一般从学校科技处申请资助。比如,在2008年3月l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两天,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李资源教授主讲了与教材第12章内容有关的报告——“十七大报告与海峡两岸关系”,效果就特别好。

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每学期配合教务处安排,以政法学院教师为主,举办4—6场教授(博士)论坛,其中2-3场论坛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务处计算主持论坛教师的工作量(每场计10学时)。

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一般是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创业者返校来现身说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或聘请著名国有企业老总、优秀农民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为学生讲授创业就业的相关理论、技巧或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5.电影视频教学法

电影视频教学法,是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和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缓解课程内容较多与课内学时有限的矛盾,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生所观看的电影视频分为必看和选看两种。为了提高电影视频学习法的效果,每学期一般规定一定数量的必看电影和视频篇目,凡是集中安排的教学电影或教师指定的课程网站视频短片,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观看,之后要写1500字左右的观后感或评论交给任课教师,计入课程平时成绩。

经典教学电影的播放一般由政法学院与校团委合作,目前已经播放的电影有《张思德》、《邓小平》、《南京》和《走近》等。除了课程网站的视频外,还有选择地在课外播放一些经典教学视频,比如《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余秋雨与龙永图论提高中国软实力》、《红歌为什么这样红》等,学生观看这些视频之后,纷纷表示受到震撼和教育,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育方法论文篇6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必修1《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必修3《文化生活》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范例式”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同为必修1《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主要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模式,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节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由此而确定的教学任务决定了应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模式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六步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一类的教学目标也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就把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6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前,一定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特点和教师特点。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范围,新课程的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学生的特点是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学生特点主要包括:年龄大小、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例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一些自学方法和思维方法,一般适合年龄较大、有一定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对探究知识有浓厚兴趣、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具体的教师来运用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特点也成为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教师特点主要包括:性格、气质、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教学风格等。比如,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富有激情、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课堂组织能力,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果学识渊博,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则更适宜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任何教学模式的采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环境等,是否具备相应条件是教师选择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学时间也是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需要较多的教学时间。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往往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当受到教学时间的制约时,教师就不得不“忍痛割爱”,舍弃这种教学模式,选择其他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可见,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不能忽视的因素。

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选择好课堂教学模式后,关键就在于运用。笔者认为,教师在具体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模式,掌握理论和方法。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实施条件、实施策略、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其本身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比较完善的教学系统。在具体运用教学模式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既要透彻地了解教学模式中蕴含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又要切实地掌握其实施策略和操作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完整性,忽视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操作程序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毫无益处。例如,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但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教学形式看似很热闹,但教学效果很差,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可见,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运用好教学模式。要立足教学实际,做到有所创新和发展。

教育方法论文篇7

实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做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化学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重点,配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化学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2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习兴趣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它是学习意志、能力、品质的具体体现,教育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即正确的自我实现动机和成就动机,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效的课堂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化学课堂上进行趣味性和探索性教学互动,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兴趣支配下有所收获。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特别拔尖的好学生都能自觉学习,多数是居于中游的学生,也有少数是不愿学习的学困生。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艺术地实施分层教学。只有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至于使个别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一个充满学习激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觉学习动机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也需要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共同追求联系起来,这方面的诉求在化学课堂上形成一股力量,促进化学知识的有效传授。有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良好学习动机,通过互动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其它因素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3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要保障学生和老师愉快的心理状态,抛弃一切情绪化的干扰。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实施高效率课堂教学,这需要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听觉等都会大大提高。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兴趣培养,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趣味性知识点,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需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求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开始,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倡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在自主求知探索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在化学课堂,教师在做好基本指导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热烈探讨过程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具体教学指导,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热情,调动互助学习的动力,全面提高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得,必须科学合理地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让学生和老师始终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调动起每一个同学的求知欲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效果。化学课堂上要通过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大胆地说出来,在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的探讨中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成功的收获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做好趣味性课堂教学目标导入,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思维,做到张弛有节。化学教学课件的设计要融入相关科目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以创新精神运用各种教学设计,充分构建和谐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化学教学效果,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控制在化学课堂之内,并且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要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组合,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化学课程的创新教育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把化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强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与化学实验教学密切联系,在创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和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了课本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

5结束语

教育方法论文篇8

部分高职生,往往不了解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是无可奈何而来,是父母逼迫而来,可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往往心灰意冷。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成功的潜在因素,教师就应该以最大的努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挖掘潜在因素。

针对高职学生思想存在这些问题,说明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用感人的故事和事迹来感染学生

讲一些光荣传统、勤俭节约的事例,让他们从中懂得道理,如:开班会的时候,举办比赛,同学们认真准备,搜集资料,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不定期的搞一些活动,用丰厚实际的素材来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时代在变化,关心社会和关注祖国的发展。比如中国申奥成功、问题、、四川地震;通过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舆论工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于“问题学生”,教师们不要无谓地感慨“这样的孩子如何教”而要积极地思考,因材施教,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材,用积极期盼的情感和态度感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改革德育课教学方法,让活动带“活”课堂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师就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教材就是真理读本。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代之以活动式、讨论式、举例式、模拟式的形式,并且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方式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

1.把握知识结合点,搞一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2.在课堂上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脑了,仔细研究学习内容了,教师给予解惑,当讲到“诚实守信”这一节时,提问学生社会上哪些现象不诚实守信?问题一提出,都议论纷纷,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不诚实守信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3.以故事、幽默、名人名言激发兴趣

每次教学时间连续两个45分钟,而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教学平淡,只能加速脑疲劳。有时我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同学们立刻瞪大眼睛,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讲完故事以后问学生与今天讲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他们都能结合知识点进行阐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名人名言往往能激励学生上进,让学生在写作业时,搜集一些名人名言,并且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座右铭说出来,这样的做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名言警句潜移默化的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懂得只有自信才能成功。每次课我用一句能激励学生上进的话结束课程,达到我们德育课寓教于乐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调查了解,以便沟通引导

由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才激烈,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当代高职生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在承担《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时,针对“如何推销自己”“怎样战胜挫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灌输让学生“先立足,后发展”的思想,正确把握择业观,同学们听后大有启发,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其次,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思考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面临哪些疑惑;了解学生对学习专业的态度和认识;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和对德育课的要求,教师针对调查的情况,用科学的理论加以现实的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在德育课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就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实现自我教育。

2.学生需要情感教学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会学的太累,我们需要情感教学。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在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时,讲到职业的特点我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同学提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经常与我们交流的老师。的确,师生关系应是“鱼水”关系,而非“猫鼠”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走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听课的同时,受到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德育课的实践性,注重行为养成教育

由于平时教师讲道理多,学生学道理多,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学与用,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观念只有在参与中形成。但是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狭窄,教师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课贯穿一个“情”字,渗透情感教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亲切温馨的教学中感受德育课的可学性

作为德育教师,要认清自己肩上的重任,善于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在德育课中渗透德育,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己任,以更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推进学院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教育方法论文篇9

一、PPPs含义

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缩写PPPs或P3)的含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民营化大师萨瓦斯认为可以从三个种意义上使用公私合作模式这一术语。首先,是广义界定,指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物品和服务的任何安排。其次,它指一些复杂的、多方参与并被民营化了的基础设施项目。再次,它指企业、社会贤达和地方政府官员为改善城市状况而进行的一种正式合作。

欧盟委员会将公私合作模式笼统地解释为“公共机构和商业社会之间为了确保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更新、管理与维护或服务提供而进行的合作形式”。

可以说,公私合作模式就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组成合作伙伴关系,在合同的约束下,分享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而实现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这一共同的目标。合作关系、目标一致、利益共享、风向分担是公私合作模式的四个最重要的特征。

二、特许学校的内涵

关于特许学校,美国教育委员会(EdueafionCommissionoftheStates)2005年将其描述为:“由教师、家长、社区团体或私人组织建立的,根据与州、学区或其他实体签订的合同经营的半自治(semi-autonomous)的公立学校。所谓的合同或特许状,详细规定了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以及绩效评估方式。只要特许学校能够达到特许状中所列条款的要求,就可以不必遵守对传统公立学校来说具有效力的一些规定和规章。如果特许学校不能满足条款要求,则会被责令关闭。”

由此可见,特许学校的基本思想是用责任换取自治。特许学校既对学业结果负有责任,又对学校财政负有责任。负责对象也很广泛,包括授予特许状的举办者、选择特许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以及资助特许学校的公众。特许学校的出现无疑给公众更多的选择学校的机会,也给传统公立学校带来了压力,在竞争的氛围下,促使公立学校加大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和动力。

三、特许学校的特征

1.公立学校

大部分的特许学校都是新建而成,少数是由传统公立学校转变而成,还有极少数特许学校由私立学校转变而来。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特许学校首先必须是公立性质的,即特许学校是从属于公立学校系统中的。因此,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也正是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表明了特许学校公立的身份。另外,对于传统公立学校适用的一些规定同样也适用于特许学校,如学生免费入学、教育机会均等等。

2.更多的自治权

与传统公立学校相比,特许学校具有相当的自治权。特许学校除遵从有关学校安全、学生健康等一般办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律规定外,特许学校不受州及当地学区对传统公立学校管理条款的约束,而且在学校经营、人事、课程及财政方面享有相当的自。但各州的特许学校具体享有的自治权的范围会因各自州的特许学校法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

3.绩效责任制

特许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负责,这一点也是明确写在特许状中的。也就是说,任何想要参与特许学校管理的私人部门,都必须与公共部门签订合同。合同的存在也恰恰说明在特许学校中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这一目标下,公、私部门形成了合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公私合作模式类型。政府允许特许学校摆脱一些法令法规的束缚、脱离繁复的教育行政和官僚管理体制,为的是其在一种新型管理方式下,提高教育质量。在合同期满后,会对特许学校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合格,将续签合同;但若没达到标准,则取消特许状。所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不合格特许学校关闭。

4.选择性

特许学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选择在特许学校工作。因为对他们来说,可以拥有更多的教学自由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家长选择让孩子在特许学校学习,不必遵循传统公立学校的“就近入学”原则,还可以与老师和学校管理层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

特许学校是由一群对教育改革怀有抱负的个人或组织在选择和责任的原则下,面向所有学生开办的、主要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它不仅可以满足家长和学生提高学业水平的要求,它还对教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它的出现是对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公私合作模式的很好的践行,是对公立学校的一次改革。在特许学校中,政府部门的角色从公立学校教育的直接供应者转变为安排者,通过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签订教育服务合同、授予后者特许状的形式,与后者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并且利用各自的优势,向公众提供平等、高质的教育。

四、政府的作用

既然政府的角色有所改变,那么在特许学校运行的过程中的作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对进入、公平、质量等管制手段上,并在联邦相关法律和各州的特许法里有明文规定。

1.进入管制

进入管制,即谁有权利开办特许学校。不同的州特许法对此的规定不同。例如,纽约州规定特许学校申请人包括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居民或以上各方联合申请。科罗拉多州规定个人或多人、非营利机构或组织、政府机构或组织或其他类型的机构或组织都有权申请开办特许学校。总之,各州的规定,体现了申请人的多元性质。有授予特许状权力的机构也很多元,目前包括了地方学校董事会、州教育局、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

2.公平管制

公平管制首先体现在对特许学校收费的限制上。既然特许学校属于公立学校,当然也是免费的。同时特许法还规定不允许特许学校利用自己卓越地位获取额外利益。不过为了保证特许学校的正常运行,特许学校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有些州还允许接受实物捐助。

此外,特许法还特别关心那些所谓的“危险中”学生的教育情况,对他们进入特许学校给予特别的优先权。例如,纽约州特许法规定需要给予学业困难学生以申请进入特许学校的优先权。这种对于处境不佳学生的特殊关怀正是对教育公平的有力诠释。

3.质量管制

学校管理质量方面,特许法要求特许学校必须提交年度财政报告和审计报告。特许法还要求一些教育机构或其他实体对特许学校进行绩效评估。

公立、特许状和绩效责任制是特许学校的精髓。政府教育机构与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形成合作关系是为这些精髓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特许学校打破了人们认为公立教育只能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先见”,拓展了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途径。中国同样面临着一些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不佳的问题。人们也一直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特许学校的这一改革措施为我们打开了解决问题的一扇门。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吸取他们的教训的基础上,与美国特许学校的创办者、教师、家长和学生交流的同时,走出自己的特许学校之路。

参考文献: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5.

[2]彭涛.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我国的实践及其法律框架构建[J].政法论丛,2006(6):80-87.

[3]PublicCharterSchoolDashboard2009

教育方法论文篇10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德育

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让德育深入语文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德育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春》、《散步》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

二、在情感激发中闪动德育的“火花”

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理智碰撞过程、人格感染过程。

讲《珍珠鸟》一文时,我确定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且知道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要靠相互的信赖。“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一开篇,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

三、体验“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从中受到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前者在课堂上更实用。角色体验法的效力在于“移情”。学生在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时,会把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与自己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中的人物,与其共爱恨,再把课文中人物的崇高思想转化为自我的思想品质。这种“双向移情”活动,使学生完成了在学习中受教育的任务。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我们可让多个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要求他们尽力表现每个人物的个性。学生在朗读中能较容易地体会到皇帝和大臣的虚伪、虚荣;骗子的狡猾与贪婪;小孩子的纯真与善良……学生分辨出了善与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要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本来就和学生的思想生活结合得很紧密,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己教育自己。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语文课中以文悟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论语〉十则》一文。文中讲了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见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果我们只单纯地讲这些道理,学生很可能觉得枯燥无味,不能认真听课,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我们平时多了解、多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把这些真实的内容作为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用以配合我们的讲学,从而去佐证文中所讲的道理,那么学生不仅会觉得亲切,而且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最终接受作者对人们的教育。

五、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教学课文前,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放录像、幻灯、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教师剪映三峡山水中“连山”、“绝”、“绿潭”、“悬泉瀑布”等景观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三峡山水的美,接着让学生边看山水录像边听课文录音。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视觉扩展到三峡山水的秀美,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

六、在教学中,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