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20:06:23

教育类型论文

教育类型论文篇1

世界各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都是按其各自的独特途径发展起来的,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传统不同,使其教育行政管理发展的形式、国家干预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各国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无论是选择中央集权制,还是选择地方分权制,或者是选择合作制,都为本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各种管理体制也都在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为了扬长避短,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本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并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

一、从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务进行管理的方式选择方面分析,20世纪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呈现出民主化的特点民主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教育行政也不例外。从总体上看,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主要是加强教育行政的民主管理,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立法的民主化以及公民参与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意识。实行民主的教育行政已经成为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教育行政管理民主化的主要趋势和特点,一是奠定教育行政的法律基础,即实行法治, 二是建立健全审议制度。

(一)实行法治目前,多数国家都以法令为依据,确立了自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世界各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是宪法,二是法律,三是命令。除英国无成文宪法外,其他国家均颁有宪法,对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确立了各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结构。美国宪法中虽无教育方面的具体条文,但依据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教育行政管理权为各州的保留权,而联邦政府则没有教育行政管理权。各国在宪法的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对有关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法国的《高等教育指导法》、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美国的《国防教育法》等,都是各国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教育行政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法律。

(二)健全审议制度世界各国教育行政机关都设有种类繁多的审议或咨询机构。美国在联邦设有政府间关系教育顾问委员会、联邦职业教育审议会、联邦成人教育审议会等十多个审议机构,各州教育行政机关也设有州职业教育审议会等。英国教育和科学部设有中央教育审议会、师资供应教育审议会、研究委员会审议会、全国地方高等教育审议会等,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也 设有区域性教育审议会等等。法国除中央设有国民教育最高审议会外,还设有全国高等教育及研究审议会、全国学校配置委员会以及各类职业教育审议会等十多个审议机构,大学区教育行政机关也设有地域高等教育及研究审议会、大学区学校配置审议会、区域青年审议会等数个审议机构,地方各省的教育行政机关也设有省初等教育审议会、辅导审议会等。日本文部省设有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审议会、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产业教育审议会和学术审议会等,各都道府和市町村教育行政机关也设置社会教育审议会、地方产业教育审议会和体育活动振兴审议会等。为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民主决策,各国的审议机构组成人员,除了行政官员和专家学者外,也包括教职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专业团体代表等。如美国联邦教育部设置的政府间关系教育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民众代表、民选地方官员代表、公私立中小学代表、公私立大专院校代表和教育部官员代表,英国的中央审议会的成员包括中小学、教师协会、企业界、科学界和宗教界的代表,法国的国家教育最高审议会的成员包括国立公立学校教师代表、私立学校教师代表、教育行政代表、其他各阶层代表(政府各部、家长联合会、雇主联合会、雇员联合会),日本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成员包括大学教育人员、中小学教育人员、新闻界和企业界的代表。设置审议会的目的就在于集中集体智慧,扩大信息源,防止教育决策的重大失误, 监督和纠正教育行政机构的偏差。

二、从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务进行管理的理念追求方面分析,20世纪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呈现出科学化的特点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不仅指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而且更主要的是讲求计划、研究发展及客观正确。现在多数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都十分重视计划及研究发展。

(一)重视教育计划随着现代国家管理教育事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教育行政职能的日益复杂,许多国家都在努力使教育行政管理能够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的计划已是现代教育行政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教育计划的制定而言,多数国家在其教育行政机关设有专门研究或制定教育计划的部门,如美国联邦教育部设有教育计划和预算司,英国教育和科学部设有师资、计划、国际关系及统计司,法国国民教育部设有计划委员会,德国教育部设有教育计划司,日本文部省的大臣官房和大学局都设有计划课。就世界各国正在实施的教育计划而言,教育计划的范围和种类也在日益扩大。有的国家单独制定国家的教育计划,有的国家把教育计划作为国家综合计划中的一部分,也有的国家将教育计划纳入国家的经济计划。教育计划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有长期计划,也有短期计划。教育计划还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计划,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终身教育计划等。

(二) 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由于现代教育越来越社会化,许多教育问题也日益复杂化,单凭教育行政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往往不能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有专门性的教育科研机构从事各级各类教育的客观研究,以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许多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在教育的机构中设置了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大力从事教育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行政工作。在中央一级,法国设有国立教育研究所,主要研究课程、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问题。日本设有国立教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史、教育思潮、教育计划、教育行政、普通教育、比较教育等。英国设有英格兰和威尔士全国教育研究基金会,研究范围涉及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与考试。美国原先设有国立教育研究所,在联邦教育部成立后,并入该部的教育研究和发展司。这些研究机构除从事教育研究以外,还负有开展教育咨询的重要任务,为教育决策提供各种指导性建议和方案,从而使教育的政策、规划、标准等,都能建立在科学与合理的基础之上。

三、从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务进行管理的权限划分方面分析,20世纪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呈现出均权化的特点为了加强中央对国家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同时又充分发挥和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代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地方的管理权和学校的自主权,还给地方以更多的权限,而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也在采取措施,将涉及全国利益的教育事业归由中央统一管理,逐步加强中央的权限。也就是说,实行教育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正在相互靠拢,相互协调,逐渐趋于均权化。在均权制度下,中央教育行政负责制定教育方针和政策、各级教育制度、全国教育规划等,地方则遵照既定的全国目标和标准,根据地方的需要,拟定具体计划并付诸实施。

(一)国家干预教育事务日益加强由于各个国家在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为增强竞争力,都把教育作为竞争的根本手段。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表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任期内的首要任务,为了使美国在21世纪能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他呼吁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和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增加联邦教育拨款,资助一系列全国范围的计划。德国总统赫尔佑克强调,教育是德国在21世纪知识社会中的立足之本,并提出了教育改革六项主张。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指出,要确保加拿大在新的全球经济中获胜,就必须加大投资,帮助大学加快现代化步伐并提高其科研能力。法国总理若斯潘认为,重新将教育置于优先地位是国家的义务。学校不仅要完成教育使命,还应当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使每个人自童年起就不断保持共和国价值高于一切的深刻感情。日本前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将教育改革与行政、财政、社会保障、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并举,强调人才是日本的唯一资源,教育改革是国家政治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明确提出,教育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事业。意大利政府将教育改革列为1998年优先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一,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实际能力,提高21世纪意大利的国民素质。这些动向预示着国际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社会的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争先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由此不难看出,国家插手教育事务的趋势将会日益加强,并将通过制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调控全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从全局上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途径和措施加强国家对教育事务的干预程度。

(二)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自二战以后,实行教育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在逐步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的作用,进行各种探索、改革和尝试,给地方适当的权限,以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在此问题上,法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在高等教育方面,法国于196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基本法》强调了大学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大学在行政、财政、教学方面享有自治权。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央集权也有不同程度的松动,例如确定并实施了小学高年级、中学、技术学校以及大学技术学院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区特点的原则;地方拥有管理某些人员、奖学金和学校建设的权力。法国设立了各系统的督学制度,以沟通上下情况。此外,如前所述,法国还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之外,设立了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各种咨询、审议机构,这些机构不仅回答行政方面的咨询,还行使教育方面的各种诉讼、惩罚案件的预审或终审等重要职权。监督和咨询机构的活动,不仅起到了对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权制的制约作用,而且促使各级行政部门所做决定合乎各地实际。

四、从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务进行管理的素质要求方面分析,20世纪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世界各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都有走向专业化的趋势和特点,这种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二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一)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世界各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设有一个主管教育事务的专门机构。只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不同,教育行政的渊源有别,有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从属于一般行政,有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但是,各国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尽量维持教育行政管理专业部门的适度独立性。美国受历史传统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直到现在仍然保持学区独立的状态,不受一般行政的干涉。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也不受同级政府的直接指挥, 而是独立于一般行政之外,实行上下垂直领导。中央、地方的高级教育行政官员一般要经总理或内阁提名,大学区总长代表教育部长,大学区督学(省级教育行政长官)代表大学区总长,两级层层把关,在本辖区内行使权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自成体系,不受同级地方行政长官的领导。德国与美国、法国不同,由于受施泰因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内务行政一部分的行政观念的影响,德国一向把教育行政管理视为内务行政的一部分,但也十分重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所起的作用。英国和日本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则介于上述两种之间,其基本特征是,在一般行政与教育行政之间维持一种比较均衡的关系。

(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过去,世界各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未曾受过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教育,一般由教学人员升任或由一般行政管理人员转任。随着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其中以美国最为显著。美国目前在各大学普遍设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此外, 还设有完善的在职进修体制,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其他国家也为此作出了努力。例如,英国的一些大学也开设教育管理课程,供在职人员进修。很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组织也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教育行政人管理员的专业化。法国国民教育部在其属下特设一个行政人员教育科,专门负责推进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育工作。

教育类型论文篇2

(1.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19;2.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各种类型结构比例的失调,应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各种类型结构,措施包括补充专业课教师、实施双师型导向、鼓励教师专业提升、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在解决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后,还需要解决质的层面的水平问题,以此促进教风的好转、办学品质的提升。由此获得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是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抓住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 :中职师资;类型比例;失调;教师文化;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58-03

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于1984年建校,原名重庆市合川行知职业中学,是一所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是生活教育理论实验的中职学校。我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将师资建设作为我校“国家中职示范学校项目”改革发展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中职师资队伍的类型分析

中职师资因为其建校时期的师资来源及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使得师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从师资队伍类型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

课程类型的角度: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 我校作为新建职校,教师主要是来自普高、初中等学校,他们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师,不愿意转教专业课程。因此,学校从一开始就面临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的困境。

智能类型的角度: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 当时,我校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只能教文化课或专业课,缺乏教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单纯由文化课转岗而来的教师,因缺乏专业训练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透;从企业转岗、社会招聘而来的教师,因缺乏良好文化基础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清。这种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缺少的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来源类型的角度: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 在我国开办专门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前,中职学校不得不动员基础课教师转教专业课,80%以上专业课教师都是转岗而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职前训练,这些转岗教师只得边学边教,教学效果不好,于是一些教师又放弃专业课教学而转教以前的基础课,使得专业课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

职称类型的角度: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 对于职称高的优秀教师,中职学校难以引进,来校任教的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在急需师资情况下,学校大量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如此一来,整个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呈现偏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年龄类型的角度: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 作为新建学校,前来应聘的大多是年轻人,加之,招聘部分新毕业大学生,使得学校呈现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的现象。虽然青年教师有热情、有精力,但缺少老教师的传帮带。

教学类型的角度: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 建校之初,我校许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还有一些教师是由企业转岗而来。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更缺少教学技能培训。他们模仿、移植自己教师教学的样子,简单重复教学多,反思改进教学少。

基于类型分析的建设策略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实质既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也不仅仅是质量问题,而是师资队伍类型结构的失调,即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课程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智能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是师资队伍在专业培养类型上的失调;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是师资队伍在职称类型结构上的失调;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是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失调;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是师资队伍在教学品质类型上的失调。基于上述判断,解决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处方是改善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为此,我校采取了系列措施。

补充专业课教师,稳定文化课教师,促进二者比例合理化 近年来,我校坚持只进专业课教师的原则,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高校招聘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汽车制造与检修、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毕业生,专业课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学校通过政策引导,让部分文化课教师专学急需教师的专业,转教专业课。经过持续建设,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就趋于合理了。

实施“双师型”导向,减少单一型教师,搭建二者的合理比例 我校与近百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批派送教师到企业代岗、顶岗实践;学校选送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到各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鼓励教师报考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多管齐下,我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迅速从当初的不足20%提升到85%,形成了与课程结构比例相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鼓励多方进修,帮助教师提高职称,促进职称结构合理 近年来,我校派送了一批教师到各地高校进修,要求教师在进修期间参加技能展示、发表教研成果,为晋升职称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从西南大学等高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个别化引导,青年教师的水平迅速提高,教研成果纷纷发表,教学风格逐步形成。一批教师的职称逐次得到晋升,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逐步得到改善,走向高端化。

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塑造教育灵魂,打造思想型教师 我校来自普通中学的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一般,来自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工程人员没有接受过教育科学训练。缺少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的师资队伍,缺乏职业发展愿景、专业发展动力,应付性、机械性的教学是自然的。为此,学校邀请高校专家来校做系统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到高校学习,同时还组织教师开展说课和赛课活动。通过多途径的持续推进,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教师还进行反思、总结,发表教研成果,一支思想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基于类型优化后的水平提升

上述措施虽然解决了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问题,但仅仅是“治标”,接下来的任务自然该转向质的层面的质量水平问题,进行“治本”。

各中职学校的区域社会环境资源不同,学校如何利用环境资源以打造有特色质量的师资队伍,也是需要自己探索的。在反复研究基础上,发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解决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治本”之方。为此,学校组织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习活动,让教师体会陶先生“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主张的现实意义。学校围绕学陶、师陶、研陶,要求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定位教学理念、形成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有教育理论支撑的思想型教师,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认识。

机械训练少了,人文意味浓了,课堂富于生气 我校教师在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中,领会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按照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要求,将职业技能训练与人文思想熏陶结合起来,课堂散发出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教学生机勃勃,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教学中简单重复少了,反思教学多了,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通过学习,教师体会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的真谛,开始注重课后反思,自动总结教学成效,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进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持续。

教学中单一传授少了,引导探究多了,学习主体性得到激发 在陶行知先生“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等思想的启发下,教师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创造新生活的人,并尝试探究教学,注意激发、引导,将“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经验型教师少了,专家型教师多了,学校教学品质得到提升 在“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的法子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启发下,教师自动加入到“生活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中,积极参与到“工学交替、理训一体”的培养模式改革中,自觉地实践着“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师将教研心得写成100多篇出来,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的良好趋势,学校的办学品质由此得到了提升。

经验:彰显特色、讲究策略、提升境界、完善制度

目前,我校中青年教师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0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教师中有高级讲师57人,特级教师1人,研究员1人;有区科技拔尖人才1人,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有部级培训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15名,区级骨干教师22名,“双师型”教师141名,打造出一支数量规模合理、质量水平较高、各种类型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

总结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 首先要正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其次要清晰认识、高度重视中职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些认识,再探讨师资队伍的准确定位和特色打造。其中,特色打造要注意分析所处区域环境,如我校建校在陶行知创办重庆合川古圣寺育才学校的故乡,有“行知文化”的历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运用好这个资源,抓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陶味文化”来支撑师资队伍思想建设。

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 面对上述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我校领导分析其产生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积极利用“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等政策与发展机遇。同时,分析推进策略,制定支撑政策,分门别类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突出专业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等类型的教师培育,促进各类教师的类型比例逐步走向合理。

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校以“行知校园文化”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支撑,注重思想层面的职业境界引导、提升,努力建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风文化,并辅以“以德立人、能行天下,培养做大事的人”的办学理念,“行知合一、德能兼备”的校训,“教学做合一”的校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的学风,教师沉浸在浓厚的“陶味”校园文化之中,使敬业与奉献精神成为教师的身份名片。

突出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为此,学校采取了观念先行、制度跟进的策略。一方面,组织教师从学生就业短板、中职教育国际经验出发,诊断教师队伍素质的缺项,形成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共识;另一方面,学校制定系列配套奖惩制度,如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带任务、带技术到生产一线去参加30天以上的顶岗锻炼、考察研修、教学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变,提高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叶上雄.生活教育十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2]合川生活教育整体改革领导小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合川教育整体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的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唐智松.陶行知居渝期间教育思想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⑷.

[5]周毅,等.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类型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为适应其应用于生产等领域的需要,20世纪以来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即技术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发展和重视。随之我国的技术教育也应运而生,但是我国技术教育的独立性地位以及其向高层次的发展趋向并未得到一致性的认同,在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始终处在技能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夹缝中。本文通过对技术教育溯源的探求以及其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的追溯,力求在新的形势下对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技术教育的缘起

任何一种教育类型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目前各界关于科学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工程教育的发展已很少有争论。要想理清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未来的走向,首先必须把最基本的问题搞清楚即技术教育是什么和技术教育是从哪里来的?

(一)技术教育的界定

技术教育最早出现在20世纪前期,由于那时只是作为工程教育的低层次教育所以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做一个统一的界定。随着技术型人才的社会作用日益突出以及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技术教育的定义逐渐明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中专门列有“技术教育”的条目,它的解释是:技术教育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科学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技能训练。技术教育的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学习类型和教育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教育的界定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此界定不仅明确说明了技术教育是独立于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而且对技术教育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即技术教育的层次、技术教育的目标、技术教育的内容等。本文对技术教育描述即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教育的界定为基础的。

(二)技术教育的由来

技术教育的出现应归结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具体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型人才为了适应科技变化而导致的职位空缺;另一方面是由于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等领域而技能型人才无法适应这种智能化岗位要求而导致的岗位转移。

1980年担任美国俄亥俄州教育厅长的B.R. Shoemaker先生在他的《论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实施》一文中写的一段话,叙述了技术型人才作为“新水平的职业”以及培养这种人才的技术教育如何产生的原委,他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革命的变化带来了工程和其他职业的变化。工程师在理论领域不断深入,迫使他们丢下一些原先要做的工作,于是工程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出现了一种新水平的职业去填补由于工程专家升级而造成的真空,而且在教育上出现一个新的水平去培养这种人才。这种新水平的教育成为技术教育。”由此可见,技术型人才刚出现的时候是作为工程师的助手,协助工程师完成某些繁杂的具体工作使得工程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充日益变化的科技理论知识和研究高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的确技术型人才的工作是脱胎于工程师的岗位职责的,但是不能因此把技术型人才看作是低水平的工程师。

技术教育形成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技能型人才某些岗位的智能化,从而需要一种比技能型人才更适合这种高科技的工作岗位的技术型人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使科学原理进一步应用到技能型人才的具体工作上(也可称技术领域),完全改变了原来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出了智能化要求;另一方面,生产工件不断向大型化、精密化、结构复杂化等方向发展,要求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3]所以在这种生产条件的要求下必须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等级,但是碍于现实的学制和学时的要求,技能型人才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这种生产的要求特别是一些科学理论知识的要求,因此这种高智能化的工作岗位理应由技能型人才转到技术型人才来承担。由此,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关系

由于技术型人才是在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后生”的人才类型,人们往往误认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低层次的工程教育和高层次的技能教育来完成。要探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否要通过独立的技术教育来培养,通常要先明确技术型人才是否是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关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独立性大家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其培养需要分别通过区别于科学教育的工程教育和技能教育来培养。技术型人才也是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人才分为四种类型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相对于人才分类的独立性,教育的分类中必然包含了专门针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技术教育。虽然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脱胎于工程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成分,但是却不能把技术教育分裂于二者之内。

与人才分类相对应的是教育的分类,目前大家一致比较认可的是把教育分为学术型教育、工程型教育、技术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虽然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交叉重叠很多,但是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和技能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等方面具有本身不可磨灭的核心特征,所以技术教育本身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

二、技术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一)世界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技术教育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新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技术教育是否发展最终的根源诉求在于技术的发展。纵观世界技术教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二战后:科学技术进入生产的势头愈来愈猛,生产现场不仅工艺装备日趋复杂精确,更主要的是工艺过程已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它不仅是各种装备和仪器的组合,同时又是机械、电气、液压、气动、光学等多种技术的结合,已不能仅依靠技术工人的技能与经验来解决问题。而且,工程师也不能像原先那样,同时负责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工作了。生产需要专门人员来处理现场的技术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技术型人才,相应地也就产生了技术教育。技术型人才最初是由中等技术教育来培养的。最早办成学历教育的是前苏联,1928年把原有中等专业教育办成培养技术员的教育。1946年美国用高中后2年的专科学制培养技术员,很多国家在50年代初举办技术教育。这一时期的技术教育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承担高等技术教育的院校,如美国的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综合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技术科学大学等。这些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其主要特征,学制大都为2一3年。这一时期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它与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类型分化过程几乎同步。此时技术教育的内涵主要为“高等技术教育”,它跨越中等和高等两个教育层次,分别培养技术员和技术师。60年代技术教育的发展主要定位在专科教育层次,而到70年代时技术教育可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并进一步向高层次延伸。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用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已经很普遍,但由于举办技术教育的时间不长,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层次区分上并不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级技术型人才增长很快。例如美国培养技术师的在校学生数,1997年为14193人,2004年发展到281538人,7年中增长将近20倍。据教育部原中专司司长李蔺田先生在80年代初对117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有以培养技术员类人才为目标的技术教育的国家和地区116个;其中86个国家和地区分为高等和中等两个教育层次培养。

(二)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比世界技术教育的发展,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是比较早的。在1953年学习前苏联后,我国举办培养技术员的中专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是我国最早举办的技术教育,但由于很多人对它的地位作用不了解,几十年来历尽坎坷。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都开始恢复和发展,由于它们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借鉴国际惯例,合称“职业技术教育”,其本意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部署三所中等专业学校试办“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标志着我国的技术教育有组织、有步骤地向高等层次延伸。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技术教育又从“职业技术教育”中被挤了出去。现在教育部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实际上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反正与回归,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的技术教育有所发展,但是与世界技术教育的发展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技术教育的发展。技术教育的地位在国际上来看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社会上已经真正确立,并且与学术型教育的发展层次相平行。

三、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国家定为高职高专教育,从国家的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技术教育的层次定位最终定格在了专科层次。与国外技术教育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除了层次明显低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是高等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体系。未来我国的技术教育的发展应该力求从以下两个方面追赶国际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提高我国的技术教育层次是大势所趋

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一系列因素制约的,因此技术教育的发展层次是否高移不是国家政策文件所能左右的了的。目前我国给技术教育的定位就是专科层次,但是实际上我国已有很多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例如一些综合类的大学设置的技术学院以及一些高职高专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由于国家把这些院校的管理都归于学术型教育的体系之中,致使实质上我国的技术教育层次在国家宏观层面依然停留在专科教育层次。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智能化的高科技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而且在技术型人才的质量上的要求也更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我国的高等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的高等技术教育的数量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今后,高等技术教育的数量发展趋向饱和后,随之便是高等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适应一线高层次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高等技术教育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必须随着人才需求层次的高移来提高自身的层次建设。国外的技术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已经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了,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我国有必要而且有能力进行本科、硕士层次的技术教育。

近几年许多学者不断地呼吁技术教育的层次高移及纳入到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我国非常有必要发展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而且这种层次高移的需求在生产等领域也得到了大力的论证。

(二)高等技术教育向规范的学位制度靠拢也是历史的必然

在政策层面我国的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依然定位在专科层次,与欧美等国甚至与我国台湾地区相比,我国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在了它们的后面。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中竟然没有独立的学位制度,这种状况无论是对我国的高等技术教育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劳动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促进高等技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增强我国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最终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新需求,在高等技术教育领域建立完善规范的学位制度已是历史的必然。

教育类型论文篇4

摘要:应用型本科是一种比较新的教育类型,在教学中,既要解决理论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技术的应用和实际的操作。这类本科生的理论教学,首先要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理论教学体现出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理论教学 价值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培养层次、服务岗位面向等,与高职学生、其他类型的本科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对应用型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更要从其培养模式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 对应用型本科生要有正确的判断

1.1 求知欲强。这类本科生相对于普通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求知欲望比较强,对成功的渴求更紧迫。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既要使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比较突出和明显。因此,学习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学生个人,从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来看,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外部更为明显。

1.2 职业性大。应用型本科是针对特定的岗位培养直接从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技能,因此,这些本科生入校以来就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性特点,教育的本身也必须注意这种职业性的特点。

1.3 学生差异性小。从入学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来看,这些本科生的起点大体上是一致的,差距不大,个性与共性比较容易结合,在实施理论课教学上,难度相对比较小一些。

1.4 自律能力强。这些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约束自我,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主动性强,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明确。

1.5 理性思考多。本科学生对知识与问题的把握,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更多地对规律性、本质性东西的思考。这种理性思考具有了较强的社会性,这也为本科生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议题。

1.6 管理方法的需求。这类学生对于管理方法的需要,绝对不是单纯的强制手段,一定要处理好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关系。制度关系是针对特定群体所实施的强制性管理,这种管理具有不可对抗性的特征,也是组织文化所必须的,具有外在的强制性;文化管理是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发挥文化的内涵特征,使特定的群体主动适应某种约束的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具有内在的凝聚性。实施应用型本科生教育,就要把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渐突出文化管理的主导性。

2 应用型本科生理论课教学的几个结合

针对上述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教育教学的实施也应该存在着差异性,尤其是从理论课教学角度,更要体现其教育规律。

2.1 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 在研究应用型本科生理论课如何运用教育的艺术时,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准则,即在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必须体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的科学性是指理论能反映客观的规律,它必须具有规律性和真理性;理论的价值性是指理论对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主要指对人和社会发展在导向、动力、方法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即指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简言之,理论必须是有用的,能提高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理论的价值性就是理论的有效性、实践性。对于应用型本科生的理论课而言,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教师在充分演绎理论的科学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科学理论的价值性,理论教育就会对学生产生磁力,就能体现真、善、美的和谐一致。

2.2 理论的指向性与价值性相结合 理论的指向性是指理论所指向的实际生活的部位,即理论的应用范围;理论的价值性,即理论的有用性,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一定有其发挥作用的地方,当然也有其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

所有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它来自于实践,也必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得到它的位置,从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明确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引导学生体会该理论存在的价值,反之,教育者若不明确(包括夸大)理论的应用范围,受教育者就无法理解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意义,就会认为该理论是空洞的、无用的、过时的,是说教的,科学理论的价值性便无法体现。因此,从事应用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一定要善于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实际生活和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再通过理论内容的展开体现出理论对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必能激发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可以说,恰当的设问是理论的指向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结果,体现出理论教育的艺术性。

2.3 理论的逻辑性与彻底性相结合 理论的逻辑性,一是指理论内容、概念的一致性,即概念与本学科的理论内容是相融的;二是指论证的逻辑性,论证或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或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理论的彻底性是指理论的根源性,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以逻辑推理形式表现出的理论必须与历史事实、现实生活相统一。

假设我们已经设置了很好的能打动受教育者的问题,然而在紧随其后的理论展开过程中,逻辑不通,理论与事实不符,那么,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也就无法体现,以理服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讲清理论的逻辑性和彻底性。理论的逻辑性与彻底性相结合是通过论证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论证必须是符合逻辑的,所讲的必须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其次,论证应该是彻底的,有正面论证和反面佐证,理论有彻底性,才能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对理论进行了彻底地论证,学生就会相信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就会一定程度地提高学习的兴趣。

2.4 理论的比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理论的比较性是指通过与别的理论对比,看其长短、优劣及其共同性,即通过横向比较看哪个理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指导性。理论的发展性是指通过纵向比较看同类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教育类型论文篇5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设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14年4月修订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调查中,我们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结构有以下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存在“过空过大”现象

 

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继续教育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则: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尽量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存在“过空过大”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论文选题把握不当,选定的论文题目范围太宽太大,难以收集第一手资料,难以展开撰写。[1]论文内容不充实,不符合培养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什么资料好找就选什么题目,选题理论性太强,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分析、论证,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贴”等功能,摘抄、堆积而拼凑毕业论文,甚至存在抄袭现象。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选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预警研究”“薪酬调整机制的探讨”“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企业品牌战略”“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们认为就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是很大的研究题目。

 

二、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的毕业论文

 

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应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从而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而选择修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已在单位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类专业采取成人高考(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前已在管理等岗位工作了多年,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2期望把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

 

由于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已尝试结合所学习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毕业论文阶段,他们期望借助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实践的问题。因此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理论知识积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学生工作相当忙,又有家庭负担,工学矛盾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保证系统专心研究管理学基础理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学校在教学与考试上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知识面较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积累上有欠缺,理论分析能力显得不足。

 

(二)管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管理学科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2]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以管理类课程理论为基础,联系社会实际分析较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特有的管理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践。

 

管理研究论文按论文的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型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和学术论争型论文。基础理论型论文是运用科学抽象、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的论文。学术论争型论文是就管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开展争论的论文。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学生发挥其长处,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已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实现送教上门,打造“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已探索与实践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联合行业、企业创办直属班,学生群体都在同一企业工作,具有共同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有共同的企业研讨问题。因此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更欢迎。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与他们的工作实际和专业有机结合,选题宜小而具体。[3]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规模应适当,应选择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工作实际,能够独立完成的课题。

 

在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广州欧康公司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州海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户装机满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研究”“广东省空调行业销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维企业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铁十六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广州萝岗区经济适用房工程质量监理研究”等研究课题,是属于管理类专业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四、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

 

在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撰写规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录。从“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文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了解该生撰写论文的思路。该生结合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研究结果很有实际意义与借鉴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该生能较好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也展示了该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正文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包括了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况与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对公司员工的结构与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章允升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对策与实施建议。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提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的思路和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及实施的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符合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结构。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可供参考。

教育类型论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功能;自考功能类型

本论文为江西科技学院教育专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自考综合改革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已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自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挑战和问题,如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自考生源锐减、学生学习素质偏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冲击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自考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方能继续存在和发展。

如何对自考制度做出调整,近些年国内已有不少的文章进行了探讨,涉及了自学考试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但是学界普遍认为以往人们对自学考试的性质、功能、定位、教育理论基础等等理论方面的研究显然不够。本文试图对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其类型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谈及自考的功能,必须先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说起。

1.1 功能的语义学与社会学概念

关于“功能”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①、事功和能力; ②、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机件而言;③、在自然辩证法中同结构相对,组成一对范畴。”①

对于功能的学科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与教育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就有自己的独特定义,还形成了功能分析学派。美国社会学家恩斯特·内格尔就认为功能有6种含义和用法,其中,它可以“①、用来指某一物品的可以识别的用处或功用,或者某一行为被期望的结果;②、用来指整体系统中某一事项或行为对该系统或属于该系统的各种其它事项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③、用来指某一社会事项对维持它所属的整个系统的一定特性所做的贡献。”②

从社会学的功能定义来看,它更强调某一事项或行为对于整个系统内其他组成事项或者对于整个系统的功用、影响或者贡献。这反映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定义本学科功能概念时的一些共性特点,即体现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1.2 高等教育学功能的概念

由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教育学的功能定义就不免要强调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薛天祥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人和社会。相应地,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和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③

他还认为,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发挥其培养人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活动领域,通过其特定的活动来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④

1.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概念

既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其功能的定义也应该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义出发。在进行概念界定时,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高等教育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的共性,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这样一个有别于我国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特性。

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和推动进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

高等教育的功能类型,是指高等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功能。对此,学术界有单一功能论、双功能论、三功能论、综合功能论或多功能论等多种观点。但是,近些年来,综合功能论或多功能论的观点在高等教育学术界更为流行。

2.1 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

薛天祥在其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主要有四类:即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指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教育,使他们效忠一定的社会制度。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通过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通过高等学校提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各种活动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高等教育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制造后,将现有知识变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指高等教育不断地发现新方法、创造新技术、提出新理论,以引导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境界。这两方面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文化的功能。”⑤

王处辉主编的《高等教育社会学》一书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有五大功能,即个体社会化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该书认为,高等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即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指高等教育的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等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对GDP的贡献、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个人收益、有效拉动社会投资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富哦发挥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应用性人才;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开展可以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以大学为依托形成大学科技园区;高校政府、企业、社区开展各种咨询和服务⑥

2.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

既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也会在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两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应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发挥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会有所区别,比如,在科研型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难以发挥到有效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应有五种:即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1)育人功能

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当然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主义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但是具体到人才的培养,自考的人才培养是有变化的。上世纪80、90年代自考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进入本世纪后,由于生源素质的下降,自考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2)政治功能

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自考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教育,如规范化的公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目标等,以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政治合格人才,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须始终坚持的功能

(3)经济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通过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直接为经济服务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有效拉动社会投资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但是,自考这一功能的发挥是以自己育人功能的定位为基础的。

(4)文化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在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自学考试教育更注重在文化基础、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5)社会服务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培养面向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区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2.3 自考功能类型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发挥

上述五种功能类型的相互关系是:育人功能是基础目标,所有其它类型的存在都是以育人作为依托;政治功能是自考教育功能的保障,没有政治功能的发挥,自考教育就会走错方向,其它功能的发挥就会深受影响;文化功能是自考教育功能的理想目标,自考教育功能发挥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自考功能存在和发挥的土壤,离开了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自考教育就会脱离社会,走向衰落。

在作用的发挥上,自考教育功能更多的时候是以几种功能同时起作用的形式存在,如自考的育人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是同时起作用的;育人功能和政治功能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有时是交叉在一起同时起作用的等。具体来讲,自考教育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促使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为城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是自考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在发挥作用。

引注

⑴、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580页

⑵、恩斯特·内格尔著,《科学的结构》,哈凯特出版公司,1979年第2版,第522一526页

⑶、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69页

⑷、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69-70页

⑸、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 69-72页

⑹、王处辉主编,《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P152-192

教育类型论文篇7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learningordesinglearning)”和“应用学习(pliedlearning)”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综上研究,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提倡“活”教育,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通过归纳发现,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加强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类型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定制化

一、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涵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职业教育的本质还是基本一致的。职业教育就是采用专门的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职前教育、职中提高及职后培训,以传授专门职业或职业群需要的文化知识、基本理论、专门技能和劳动态度,以培养企业一线所需初、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包含着技术教育的内涵,它是特指一种与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传统普通教育迥然不同的,以职业为导向的新的教育类型[1]。因此,职业教育包含任何具有技术教育和职业导向内涵的教育。从学历方面来说,它包括各种职业导向性的学校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教育、中等师范教育、技工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初中阶段的“初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小学阶段的杂技学校、武术学校、文武学校、体育及艺术院校附属小学等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各种职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应用技术教育、实践技能教育等等;从培训方面来说,它涵盖了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外的社会各行业、各职业岗位的培训教育以及初级、中级、高级等各个层次,与社会的行业、职业结构相对应,其外延非常宽泛。

本研究将我国不同时期及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概括如下: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汉唐时期 出现了一些文学艺术类专门学校和算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专业学院。 职业教育开始萌芽。

·1840年 鸦片战争之后,职业教育雏形才开始形成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了“实利主义教育” 职业教育初步发展。

·1917年 黄炎培连同诸多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教育正式改名为“职业教育”,并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大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949年 国家借鉴苏联教育体制,制定了新学制,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的地位,这一时期的高等专科教育也是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源。

·1979年 改革开放等政策方针极大的刺激了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原国家教委于1980年批准成立的13所首批职业大学,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开端。

·1982年 “职业教育”这一称谓被国家宪法予以确认,成为与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

·1995年 开始,《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继颁布,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法律保障。

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197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建议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概念。

·199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规范的使用了“职业或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国际社会还是习惯于把“职业教育”理解为“职业和技术教育与训练”。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目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第二种认为它是“职业教育”范畴中高层次的那一部分,但是并不隶属于高等教育,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定位为两个同级别、不能迭代的教育范畴;第三种理解更为宽泛,认为凡是培养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如把培养技术工人系列的高级技工教育也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将“高等”与“高级”等同起来[2]。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代表学者有石伟平、吕鑫祥和杨金土,下面是三位学者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石伟平认为“我们今天所谈的高职教育是西方的‘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即技术员、工程师层次的职业人才教育与培训,我国的专科教育,工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可归于此类”[3]。但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常常被等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认为与专科教育相联系,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实际上,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性普通高等教育并列,而且贯穿在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级教育之中,并非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更非专科的一种变型”[4],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则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并列的一种技能型的教育, 是一种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定教育。

吕鑫祥教授[5]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它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部分,其中,其学历教育又可以分为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等多种层次;高职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广泛、领域幅度较大的一些特征,其主要方面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技术登记培训。目前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它同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五层次教育,因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见图1。

资料来源:由吕鑫祥教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内容整理得到

教育类型论文篇9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事变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教育类型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事变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