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1:16:46

学期教育论文

学期教育论文篇1

本文作者:陈芝国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虚构的断裂与无边的延伸

这样的课程设置似乎出于减轻学习负担和教学负担的目的,其实源自一种虚构的历史断裂论。这种断裂论认为自解放初到“”结束期间长达30年的时间里没有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然而,正如李扬在《没有“十七年文学”与“文学”,何来“新时期文学”?》一文中所说的那样,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远比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者理解的复杂得多。事实上,“”后相当长时间内,王蒙、张贤亮为代表的“五七作家群”最激烈的历史冲动,并不是要回到后来被文学研究者阐释为历史起点的资本主义的“五四文学”,而是要回归“好的社会主义”的“十七年”。换言之,新时期文学教学如果绕开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又如何能讲授王蒙的《蝴蝶》、《布礼》和《春之声》呢?同样的,“文学”更是“新时期文学”摆脱不了的另一个“传统”。我们在讲授食指的《相信未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又怎么能够无视他曾创作过大量的主流诗歌?食指教会了白洋淀诗人如何写诗,但食指自己的诗歌导师却是彻头彻尾的革命诗人,他们是郭沫若、郭小川和新中国成立的何其芳。另外,蒋子龙、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郑万隆、路遥、茹志鹃、实、陆天明、张炜、古华等一大批我们奉为新时期文学大家的作家,他们的名字也闪烁在“”时期正式出版的文学刊物上。于是,如欲讲述新时期文学,必先讲述“十七年”文学和“”文学。与虚构的断裂同时并存的是无边的延伸。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主流意识形态的重新收缩和市场经济的强劲推行,中国社会的文化与文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当历史强行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还没有学会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打交道的他们顿生不适之感。他们被新时代从社会中心驱赶至社会边缘,普遍的幻灭感在他们心中翻腾。不仅批评家程光炜在1991年已经悲伤地预感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了,小说家冯骥才也在1993年认为一个时代结束了,并明确地为新时期文学画上了句号。紧随新时期文学出现的是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后新时期文学。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退场,并不意味着新时期文学彻底退出文学的历史舞台。恰恰相反,新时期文学经过短暂的蛰伏之后,再次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不仅从教育层面获取了合法性,而且更成为改革开放成果在文学层面的体现。换言之,有着明确时间上限的新时期文学和同样经常受到质疑的当代文学一样,没有时间下限,一直可以无边地往前延伸。例如,陶东风、和磊合著的《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其目的就是为了展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果。然而,由于他们对大众文化欲拒还迎的新民粹主义立场,不仅以专章论述王朔“痞子文学”的意义,而且竟然将木子美的《遗情书》与“80后”的玄幻文学和盗墓文学也一并当作了21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主要方面。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纯文学,比如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兄弟》等等,其价值尚且都应打个问号,何况完全商业化的大众文学。纵观世界各国文学史,没有任何历史分期的概念可以永远保持有效性和合法性。换言之,当代文学不可永远当代下去,新时期文学也不可能无边地延伸下去。

审美、历史与对象

针对新时期文学教学在概念生成、课程设置与历史分期三个方面的困境,笔者以为应从审美、历史与对象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方能找到解困之道。从审美方面进行调整,就是要在教学中注重名家名作的审美赏析。当下的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领域有两个恶劣的趋势,其一是重视理论的演绎,重视从文化研究角度解剖作品,在某些研究者那里甚至已演变为理论旅行,作为外国理论转运汉和贩卖者的他们已不知审美批评为何物;其二是完全舍弃纯文学作品,将所有的才智与精力倾注于审美价值不高或者根本就没有审美价值的大众文学与文化,成为市场经济转轨中商业文化的推手。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新时期文学教学,其重点不在于让学员记住了多少作家的名字,不在于让学员了解了多少文学史上的知识,而在于从文本细读中让学员学会从审美角度欣赏和解读名家名作。针对新时期文学领域已经普遍存在的虚构的断裂与无边的延伸,从历史方面进行调整,就是要在教学中将这种时间演进方式倒转过来。在虚构的断裂处重新缝合历史,敞开新时期文学的史前史。在前述《教学计划》尚未得到修正之时,作为新时期文学课程的讲授者,可以考虑将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成果纳入日常的教学环节当中,尽可能地将1949年至1978年的文学现象向学员介绍,以期从现代文学的终点进行文学历史的接续。尤其在讲授王蒙等五七作家群,敞开历史比封闭历史更能得到学员的理解。其二,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学一样,不能无边地延伸下去,至少作为一门文学史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时间下限。既然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已经从文学批评术语变为历史分期概念,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学作品应该属于文学批评的对象,而不应作为文学史书写和教学的组成部分。因此,新时期文学的时间下限,2000年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时间点。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人感叹新时期文学已经结束,但无可否认的是新时期文学的诸多因素和特征仍然浮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中,换言之,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是反叛与衍生的双重关系。相较于21世纪泡沫未破的文学作品和作家,20世纪90年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早已得到批评界广泛的认可。陈思和2010年重新修订的《新时期文学简史》仍以2000年下限,也说明从历史角度观察文学发展应该持一种比较谨慎的学术立场。最后,我们不能无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按照《教学计划》,这门课是专为中小学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进修教师量身打造的。据笔者近年来讲授此门课程的经验,该门课程的学员仍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这部分学员已具备较好的语篇分析能力,然而,他们对小说、散文、诗歌与戏剧的文体差异不甚明了,他们在解读入选中小学课本的当代文学作品和新时期文学作品时往往以教学参考书为准绳。教学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往往四平八稳,甚至完全背离文学的审美价值,只谈文学的政治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时介绍最新的有价值的新时期文学研究成果,从而打开他们已经僵化的阅读视野。其次,中小学语文教师比较欠缺解读新诗和戏剧的能力。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应加强新诗和戏剧的比重,不能将新时期文学课变成新时期小说课或者新时期散文课。比如,可以考虑将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以及老舍的《茶馆》作为教学的重点。

学期教育论文篇2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着独特的课程特点。

(一)教材取材的广泛性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和设计等门类,其中绘画部分又可以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画种。小学美术教育就是将这些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以欣赏、模仿、动手制作的形式汇编到美术教材中,总体上形成“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教学板块。

(二)美术教育的审美性

小学美术在学习中通过作品赏析、动手制作等方式,除了传授美术技能知识之外,更深刻的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作能力及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开发思维的想象空间,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化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科学文化、思想品德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美术教育教法的探索与革新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美术技法知识的灌输,而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技法知识或专业术语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观念守旧,教法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统一的教材内容以及固定的教育模式,使教师忽略了民族特征、生活习惯以及地域特征的独特性。针对以上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新对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功能进行定位,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一)图像分解教学法

图像分解教学法主要是针对美术作品欣赏中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美术理论知识提出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的具象性和表面性,容易被事物的某种单一形式所吸引,而缺乏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分成不同的模块,分别从线条与色彩、空间表现、表现内容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个体而言,可以帮助学生解放天性,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并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改造;对于国家而言,创作性思维则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而小学生的创造力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积极采取教师展示、现场演示、范画留白、故事启迪等多种方法进行导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下想象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环境教学理念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自然的生态规律逐渐被破坏、生活环境急剧恶化。而环境保护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因此,从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理念必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如为学生播放环保短片;以环保为主题,利用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创作;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将制作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环节的设置,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地区乡土文化教育

学期教育论文篇3

(一)与学籍有效期有关的研究成果1.关于学习者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研究者认识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学籍权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进行教育消费、享受教育服务的基础。学籍权的取得是以注册的方式完成的。由于学籍的取得主要是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国家计划和行政部门确定的条件来操作的。因此,终止学籍也应当由学校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学校单方面取消学生学籍、剥夺学生学籍权利的行为,应当设定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学校章程限制。[5]也有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展开研究,认为开放教育学生与学校形成平等的教育消费合同关系,其学生权益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消费的自主选择权、对教育服务质量的保障权,以及权益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权等方面。[6]2.关于学籍服务的理念。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工作中的以生为本理念。认为远程开放教育学籍管理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应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的管理理念,以实现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下的管理创新。[7]在学籍管理中加速对学员差异化需求的响应,有利于提高开放教育学员的满意度,可进一步提升电大综合竞争力。不少研究者基于学籍服务理念,提出了运用先进技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学习者提供更贴心的支持服务的建议。3.关于学籍有效期的设置。有研究者认为,学籍有效期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籍数据库的存贮量、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以及使用和维护的方便性,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还是以学籍有效期为8年比较合适。[8]也有研究者认为,为推行现代远程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制度,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以缩短也可延长,并使弹性幅度逐步增大。[9]更有研究者提出,参加远程教育的各个高校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学习成果相互认可机制。通过学分互认,将竞争转化成合作,打破利益、体制、机制的壁垒,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使他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想学的任何内容,从而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10]可见,在开放与远程教育领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终身学习”等理念已经确立;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实务工作者力所能及的支持服务措施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现有学籍有效期规定存在的问题1.学籍管理办法对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明显存在法律依据不足问题。学籍有效期问题涉及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凡与双方权利义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都应当成为设定学籍有效期的法律依据。其中,高等教育法有关学籍有效期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该法第十七条只规定了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但具体延长到多少,并无强制性规定。学生管理规定的适用范围是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不包括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这类成人教育机构。事实上学习者一旦注册成功,进入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学习,双方就形成教育合同关系(以下简称为远教合同)。这种合同既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又有行政管理内容。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应适用合同法,行政管理部分依高等教育法。当行政法(高等教育法)没有强制性规定时,按照法学原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应依照民事法(合同法)予以确认。但学籍管理办法并没有体现合同法的原则理念。2.现行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的刚性的规定多,学生者可以协商和自由选择的少,不符合合同法自由平等协商的原则。如前所述,远教合同中涉及国家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部分必须适用高等教育法,合同双方不得协商,义务必须履行,权利不应被放弃,此乃刚性规定,如入学条件、最低修业年限、毕业资格等涉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部分,则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单方面提出相关条款,则必须给予学习者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学费缴纳、自主选课、转学(转专业)、学籍有效期等。现行学籍管理办法没有充分注意学习者上述权利的保护,显然是不妥当的。3.设定学籍有效期与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不符。如前所述,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是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籍管理办法单方面设定入学后第一个学期不能转学转专业,转学转专业后学籍有效期仍从入学注册起计算;学籍8年有效等。这些规定都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而不是从服务角度及方便学习者角度出发,会在客观上造成“终身学习,8年有效”的诡异局面。

二、完善学籍有效期设置的法理分析与建议

(一)正确适用法律1.正确适用法律需要理念的变革。学籍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服务于终身学习理念、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2.正确适用法律需要将时代的精神融入学籍制度设计。近年来,各普通高校都在探讨延长学籍有效期,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中,在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开放大学理当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满足学习者需求,修订学籍制度,正确适用法律,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理念落到实处。3.正确适用法律归根到底是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依法。学籍有效期的设定应回归民法的本性,在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上要进一步实现对民法的回归。在民法(合同法)的语境下,学籍有效期实际上就是合同履行期限。根据合同法第三条、第十二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履行期限即学籍有效期)由当事人约定。可见,在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最短修业年限之上,设多长时间有效期可以由学习者和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协商确定。承认学分终身有效,允许履行了全部缴费义务的学习者随时申请课程考核,直到完成学业,方符合终身学习之理念。

(二)完善学籍有效期的具体规定如前所述,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学籍服务可以设定有效期,但要进一步细化、添加和完善学籍有效期的具体规定。首先,必须明确在学籍有效期届满之前,如果学习者没有完成学业,且愿意继续学习的,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应给予一定的学籍续展期,而且续展的次数不限,直至学习者完成学业。其次,要明确学习者提出续展的程序和条件,包括全部履行缴费义务、完成课程注册、提交书面申请等。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则必须基于诚信原则,对即将到达学籍有效期临界点的学习者予以提醒,包括完善提醒、保护程序、注重对学习者权利保护、遏制流失、提升学籍保有率等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有效期,是为了防止学习倦怠的持续与学习权的滥用。给予续展期,则是对学习者的充分尊重和关怀,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学籍有效期内完成学业又渴望实现学习愿望的学习者,自由选择何时回归校园,实现终身学习梦想。

学期教育论文篇4

一、倡导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人生态度教育

任何一个文明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来表达,即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谓‘自强不息’即是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的精神;所谓‘厚德载物’即是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中华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张岱年全集》自序)。张先生这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制度、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还是民族关系、朝代更替,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国家的统一正是在这种发展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这种力量跨越了时空界限,永远不会被摧垮、被泯灭的。相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推动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进步和繁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它既有用以建设新时期特色文化的功利性的一面,更有凝聚国人和世界华人,心向祖国、企盼祖国繁荣昌盛、富裕强大的道义性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在于它以儒学为主体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今天,我们对大学生在进行人格修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时,必须时时处处提倡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重视优良传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种文化传统,对内不断产生着强大的内化力和凝聚力;对外像一面旗帜,永远保持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二、强化整体精神,注重人生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精神实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精神和行为之中的整体意识。它也是在中华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

儒家各派认为,社会是一个集合体,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庭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一员,所以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体现群体利益的过程中才有意义。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家、国、民族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以群体利益为重。在政治上,要有“大一统”的整体观念;在文化领域中,要有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在伦理领域,提倡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儒家在强调群体利益至上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个体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个人和整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是重要的,只要经过艰苦的自我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可以实现和睦相处。这种群体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当时对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人们的个性发展和正当权利的需要也起到抑制的束缚作用。但这种群体观培养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愿意以国家富强、人民乐业为己任,忠心耿耿,救国兴邦。

今天已不同于过去,但是,强调社会责任心,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对社会、国家和集体负一定责任的要求,这与过去是相同的。因此,加强社会整体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十分必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和顺,也不是老好人的作风,其主旨是和而不同。孔子的中庸思想影响到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并逐渐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原则,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大,维护统一的多民族间的团结,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要求做事“言必有中”,一味强调平衡,也容易形成保守心理,形成胆小怕事、因循守旧的劣根性。对此,我们应该有所批判和扬弃。

三、借鉴“理想人格”,加强诚信教育

重视理想人格,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一致追求的目标。而人格上要达到理想的境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者爱人,即仁爱,是儒家规定的最高道德准则,“好仁者,无以尚之”,“仁者爱人”,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成了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但在更多的场合,孔子却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种“义”这种“节”的确被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人所认同,并成为一种生活的道德准则。这种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从而在客观上孕育出了一大批正道直行之人。当然,这种执着追求人格“内圣”的倾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的民族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但它的积极意义也是明显的,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教育的基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实行知行并重。一是理性认知,“知德”才能“行德”;二是实践体验,在行为中,把做事之道与做人之道相结合。诚信教育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并非不知道一般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善恶,而是出于种种原因明知故犯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这里存在着一种“人格分裂”和“双重标准”的现象,即要求别人或集体是一种标准,当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则另当别论。在价值天平上,功利的考虑重于道德的权衡。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是非模糊,认识混乱。“当老实人吃亏”、“老实就是无能”、“讲信用无用”等就有一定市场。这里有环境因素,有认知因素,也有心理问题。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信用缺乏造成的种种不良现象对学生尤其是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是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的。高校正面教育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软弱无力状况,针对性差、有效性弱。那么教育工作者要振奋精神、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形式和载体。诚信教育重在实践性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比“学”更重要。诚信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关系。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们相互交往的活动环境,包括正确引导学生在电脑网络交往中趋利避害,正确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往和帮助,使学生和老师相互交往,从而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团队精神,优化他们的心理环境,改善他们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和处世能力。要积极参加能够发挥自身智力特长的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奉献,从而锻炼和健全其健康人格,提升和完善诚信品质。

学生的诚信问题,还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则无所谓诚信的培养。

学期教育论文篇5

一、儿童强壮的体格是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物质载体。

身体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儿童的体质不仅直接影 响到游戏活动和智力开发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日后学业与事业的成功,甚至有可以通过遗传基因影响到下一 代人的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长期处于体弱多病、无精打采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坚持正常的生活,怎能享受各 种游戏的乐趣,又怎样能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当然,更谈不上开发智力、培养人格了。如果一味地只强调智 力开发和识字阅读,很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

二、儿童的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或受到伤害。

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我国流行病学的调查说明,我国人口死亡率中,儿童死 亡率居前列。这是因为,一方面儿童年龄小,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好奇心强,什么东西都要亲自探索一番、体验一下,都要去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嗅 一嗅、尝一尝;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不可能认识到事物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和估计到自己行为可 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三、儿童期是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一旦有所失误,会贻害终生,将悔之晚矣。

孩子从出生到满1岁,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各种器官和组织迅速发育。以大脑为例,出生时,大脑 皮质的沟、回还不明显,神经细胞体积很小,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较短、较少。脑的平均重量约为370克,相 当于体重的1/8—1/9,到6个月时,即达700克左右,1岁时达900克左右,成人的脑重约为1500克,相当于体重 的1/38~1/40。3岁时,大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纤维变长,分支增多,机能基本成熟。在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 的时期,最需要充足的营养,氧和活动量。如果儿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身体或大脑发育障碍,甚 至畸形,贻误终生。

四、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把体育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非常必要。

(1)1994年编制的《中国儿童状况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0.03‰,大城市为20. 86‰,农村为71.08‰,在极为落后的农村(四类县)高达99.69‰。”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在生长发育曲线在6个月以内基本上接近国际参考标准, 而后则明显地向下偏移,农村尤为突出。这就说明,我国儿童在6个月以后的体质发育水平明显下降。

(3)少数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在40%左右,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女孩比男孩严重。 儿童缺铁性贫血比率在50%左右。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孩子缺锌。缺铁、缺锌都直接影响儿 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

(4)许多地方的调查说明,肥胖儿的比率逐年上升。肥胖儿童中的50—70%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功能 下降,成年后极易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预防肥胖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

(5)由于营养不均衡和用眼卫生做得不好,我国城市小学生近视率达20%,最高达32%。

(6)许多调查表明,当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据两大城市对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调查,心理变态率超过 50%。患孤独症的儿童,约有50万人,并以每年千分之几的速度增加。打骂体罚儿童,不仅给他们带来皮肉之苦 ,还会带来精神创伤,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对于心灵的伤害,远比皮肉的痛苦,更加刻骨铭心 ,还有什么舔犊之情可言?

把体育放在首位,并非成天都要孩子去搞体育和游戏活动。它的本质涵义是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它 不仅要求孩子能成活,保证孩子有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大脑和健康的心理、较 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新近制定的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 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又指出:“如果家长和儿童能重视自我保健,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全世 界可望减少1/3儿童疾病的发生。”为此,家长应给孩子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保证孩子有良好、充足的睡眠,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三大功能:有利于生长发育,22点至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 分泌的最高峰,但必须在熟睡后1小时才能进入高峰期;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有利于消除疲劳;有利于开发智力 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据统计,7岁的小学生,每天少于8小时睡眠者,有60%的人跟不上班,39%的人勉强达到 班上平均分数线,没有一个人名列前茅。

美国一位早期教育学家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努和不满,这些情绪和 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同时,孩子会由于这些情感而患病,影响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寄喜悦 于明天,高高兴兴地进入梦乡,抱着喜悦的希望早起。”

学期教育论文篇6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它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人的思想品德不具备独立性特点以前,其接受各方面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同:年龄越小,家庭影响作用越大;年龄越大,社会影响作用越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而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能不能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学校教育的影响才能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多方面影响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应根据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又艰辛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初中学生而言,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较易于接受正面意见和出自关心的个别交谈。不负责任,歪曲事实,甚至怀有恶意的言论,是不会起到好的反馈作用的。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学生不听他的规劝或未按其意愿行事则视之为叛逆者,觉得朽木不可雕也!于是进行“告状式”家访。在家访中,有些家长是向来娇惯自己子女的,为了应付,表面上唯唯诺诺,而事后却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则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惨遭皮肉之苦。前者是学生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后者则是学生觉得天底下再也没有关心自己的人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上述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学生走上邪道。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人格,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把学生看成只是接受说教的容器,把学生当成被管制和压服的奴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交流思想,才能把自己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都要坚持全面了解。要做到理智地、客观地分析,特别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更要理智行事,要学会“冷处理”,力防主观臆测,感情用事,或流于形式走过场,否则就会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或麻烦。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其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因为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的思想可算是最复杂的事物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细微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是细致的——能够知情;深入的——能够入心;有针对性的——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应该草率行事,急于求成,更不应该鲁莽粗暴,意气用事。在整个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都应该积极参与。

两者的积极参与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备条件。而要保证两者的积极参与,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其四,教师在进行工作时,要有机动性和分寸感,要珍惜并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只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学期教育论文篇7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朱国荣(196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

学期教育论文篇8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曰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1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学期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01-01

对中国艺术影响最深刻的西方艺术――钢琴艺术在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后,中国的钢琴艺术也逐渐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钢琴艺术更是迅猛发展,下面就从新时期以来,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的发展展开回顾与思考。

一、新时期以来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的发展

中国的钢琴艺术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钢琴艺术在以前没有根本上的发展,同期,虽然有一些外国翻译文献,但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作品却没有。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钢琴艺术更是发展迅猛,新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出现,中国的钢琴艺术理论也一步步地进入繁荣景象。总结起来,中国的钢琴艺术理论主要有三大类型的学术文献和价值。

(一)钢琴基本理论的学术性文献。新时期在钢琴教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著作。比如《钢琴教学法》《简明钢琴教学法》等,《钢琴教学法》是新时期以来中国钢琴教育理论里第一部全面的研究分析钢琴教学理论的学术著作,该著作涉及钢琴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各个角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从而奠定了我国钢琴教学的理论基础。而《简明钢琴教学法》是一部专门为师范类学生的钢琴教育进行探索和分析的重要文献,它主要讲述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理论和基本知识等方面,这个著作对于师范类的师生而言具有^强的教学价值。

(二)关于钢琴教育家教学经验的分析著作。新时期的很多专家总结和概括了钢琴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经验,随之一系列的文献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教学成果主要表现在这些具有概括性和总结性的著作中,对钢琴教学的质量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也有着很实用的价值,这些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有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新时期的钢琴教学比较成熟,许多关于钢琴教学的著作已经出现,还有一部分教育理论得到普及,特别是“应该从小抓起”这一理论的问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儿童教育。还有一些关于儿童钢琴晋级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出现给学生、家长及教师三者提供了有效的互动,同时,这些钢琴教育理论对我国的义务教育起着很大的教育作用。

二、新时期以来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一)不断更新。21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和学术氛围越来越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渐渐开始研究艺术理论,在之前的研究成果上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更加推进了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的高度,同时更加重视将艺术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使我国的钢琴教育理论知识更加多样化。

(二)不断开阔视野。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钢琴教育家开始体验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教育观念,用更多的方法发现钢琴教育理论的艺术价值。在这一时期,随着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者的视野不断开阔,我国的钢琴艺术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三)丰富的研究成果。艺术家们通过先前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创造出了很多艺术文献,并进行了发表,使我国的钢琴艺术理论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钢琴艺术理论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以下就将这些问题进行分析。1.虽然艺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大部分文章都是侃侃而谈。中国许多的钢琴艺术家不被重视,特别是对钢琴艺术有很大贡献的,他们研究出的理论没有人能真正地吸取精华。同时,中国的艺术理论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这些问题需要学者继续奋斗。2.虽然中国学者在研究钢琴艺术时,将许多具有民族性的理论融入其中,取得了高度重视,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要使我国的钢琴艺术实现民族化就要艺术家们将本民族的一些手法运用到钢琴创作中,创作出属于本民族的更多作品。要建立属于自己的钢琴学派,就要求音乐家加强艺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而推进钢琴艺术的发展。3.中国的钢琴教育系统不完善。新时期以来,中国一直运用西方的教育方式,虽然西方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但是不全适用于当今的中国教育,很多地区都在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因此,想要找到可行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成长到繁荣的过程都离不开研究钢琴艺术的专家和学者,同时,他们也为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为民.新时期以来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1,(04):156-162.

学期教育论文篇10

一、及时报道和平教育新闻,让百姓知晓我县教育大事

作为县级文化的宣传口舌,《和平教育》担任起我县教育系统的宣传工作,她从2002年12月创刊以来,几乎每期的头版头条都会报道当月发生的重大教育新闻。如总第2期的头版就报道了两则重大教育新闻:《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钟木邦书记赖志敏县长关心教育二、三事》、《召开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会议——黄文彬副县长到会并作讲话》。这两则新闻就很好地报道了当时和平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和平教育的发展的事实,让和平老百姓知晓和平的父母官是时刻挂念着老百姓的后代的。此外,《和平教育》也会从不同的侧面报道我县中小学的一些教育新闻,如总第11期的头版就报道《我县举行福和高级中学奠基仪式》的简要新闻,这则简讯让全县人民知晓:2003年12月22日,我县在福和高级中学校址举行了动工奠基仪式。市委书记梁伟发、县委书记钟木邦、县教育局局长王飞向以及深圳福田区政府领导等参加了奠基仪式。

二、适时刊登党的教育方针,引领全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

作为县级教育刊物,《和平教育》成了全县教师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她会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结合我县的教育实际,适时刊登一些方针政策。如总第27期的第2版就整版刊登了市教育局苏晖局长的所作的重要讲话——《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创一流校风,争当排头兵”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让全县教师知道苏局长的讲话精神。

又如黄伟平局长亲自撰写论文论述文化育人的理念,他分别在《和平教育》总第76期、总第78期、总第81期、总第84期的头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目的是让全县教师真正理解文化育人的内涵:一是文化育人目标:成人成才;二是文化育人理念:以文化的态度育人,以文化的内容育人,以文化的方式育人,以文化的活动育人,以文化的气韵育人,运用所有智慧育人;三是文化育人思路:物质文化打基础,制度文化促规范,管理文化添内力,活动文化创特色,教研文化提质量,精神文化铸品牌;四是文化育人分类: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化、教研文化、课程文化、体艺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德育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环境文化、校史文化、创新文化;五是文化育人核心:打造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六是文化育人阵地:课堂课外、校内校外。

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让他们尽显教育风采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能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并且能够在教育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而《和平教育》就了却了大部分教师的心愿。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在《和平教育》创刊之初,我就先后发表了四篇文章,其中我的处女作就在总第2期的第4版上发表,这篇处女作是一首小诗,其名为《教师颂》,因为是处女作,所以我终生难忘,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当年创作的这首小诗:为了列车飞奔,愿作沙石铺路。为了照亮别人,愿作发光蜡烛。为了后人攀登,愿作永久人梯。为了实现小康,哪怕千辛万苦。当年我拿到教育局寄给我的《和平教育》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有了初次发表文章的喜悦,更增添了我创作的信心。后来我在《和平教育》的总第11期、总第13期、总第27期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教学论文,分别是《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作文教学》、《“严”与“爱”》、《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这些论

文都是我从教10年来所总结出了的初中教育教学的经验,让它成为在《和平教育》上,一方面是为了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同仁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

不仅我有这样的感受,相信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去年我代替教育局办公室发放《和平教育》稿费给我的几位同事时,他们对我讲的一番话足以证明,他们个个都说:“我能在《和平教育》,就心满意足了,万万没想到还有稿费领!”

四、提升和平教育品牌,让《和平教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