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23:05:43

描写教学论文

描写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语文;环境;作用

一、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环境的描写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详细理解这些环境用法,不但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能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水平。

(一)交代背景,为人物出场作好铺垫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通过生动的环境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埋下伏笔,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便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开头处先介绍了鲁镇酒店的基本格局,接着又交代了喝酒的两类人物,即在柜台前站着喝酒的短衣顾主和屋里慢慢地坐着喝酒的长衣衫顾主。这样的环境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正式出场作了铺垫。

(二)渲染氛围,为人物活动创设环境

事件的发展并不是单一性,直线性,一定会有其客观存在的环境决定着事件的发展,事件的人物特性。相对于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而言,文学作品属于一种静态语言艺术,不能直观的创设出动态的环境氛围来渲染读者,只能通过对场景的文字描绘,将有关的声响,色彩,情境都用文字记录,比拟,使读者可以想象出作品中所描述的环境,通过读者的想象力来演绎动态的事件产生,从而为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埋下伏笔。

(三)展示形象,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平台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然存在着大量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述,作者之所以来描述强调这些环境,主要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存在合理性,人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立体感,让读者阅读时更能建立事件动态线。

二、引导学生在习作练习中巧用环境描写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对作文的写作都抱有抵触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为应付式。实际上,是因为学生觉得无话可写,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拓展迁移的能力,就能引导学生借鉴前人通过描写的环境来塑造人物,通过描绘景物来营造意境,抒感的写作方法,就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升,写作内容更加丰富。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多看,多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多看就是善于观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生活中无论景物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才能确保文章更加真实、生动。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确定好写作情感线索的前提下,按照主题要求去选择相应环境描写,这样在写景的字里行间便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做到寄情于景。不掺加任何感情的景物仅是美丽苍白的“躯壳”,无法真正地感染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描写时必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使读者嚣雾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美的享受。此外,教师也应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只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避免学生走人“情不 够,景来景来凑”的误区。特别是在记叙文当中的写人记事上,作者之所以使用环境描写,是为后文烘托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在进行这一类的环境描写时,必须三思而后行,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景上添花”的效果。

(三)赏大师手笔,掌握环境描写写作方法

描写教学论文篇2

弹子学校 莫顺刚

【摘要】群文教学是统编语文教材渗透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小群文阅读,以其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短小、阅读量适度、阅读周期较短等特征,成为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轻骑兵”。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提炼合适的内容话题和学习主题。因此,在单元教学中实施小群文阅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笔者将在本文中,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对小群文阅读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群文阅读;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迅速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有关小群文阅读的研究也悄然兴起。所谓小群文阅读,是“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比较短小、阅读量适度控制、阅读周期相对较短的一种群文阅读。”[1]

统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非常符合小群文阅读的要求。以该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山川之美”,语文要素除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外,还有感受山川风物的特征(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笔者在教学本单元后,便设计了一次小群文阅读活动,以探索小群文阅读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我设计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摘抄句子

摘抄《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山水的句子。

(二)师生比对

老师出示本单元描写山水的句子,学生将摘抄的句子与之进行比对。通过比对,多数学生发现忽略了描写山中景物的句子,以及“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等侧面描写山水的句子。

(三)分组讨论

学生以景物特征、描写顺序、描写角度、描法、修辞手法等为主题分成小组,对上述句子进行讨论,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四)交流总结

经过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出以下结论:

1. 景物特征方面:

(1)写山,三篇文章中都突出了山的高大。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峰入云”、“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等句子。而《三峡》中的山是绵长幽深的,《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又是生机勃勃的,《与朱元思书》中的山则更具幽静的特征。

(2)写水,《三峡》中分别写了夏水的湍急迅猛,春冬之水的清澈多姿,秋水的寒冷凄清;《与朱元思书》中则写出了水的清澈和湍急两种状态。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描写景物,既要写出共性的特征,更要写出该景物的个性特征,最好能描写出该景物的不同状态。

2. 描写顺序方面:

《三峡》中先写山,再写水,而写水又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答谢中书书》中既有空间顺序,又有时间顺序;《与朱元思书》中则先写水,再写山。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写景有序,而无定序。至于选择什么顺序,可能与表现景物特征有关。

3. 描写角度方面:

(1)三篇文章都描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以描写视觉感受为主。而在《答谢中书书》中,更是从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角度来描写视觉感受。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三峡山的高峻陡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

4. 描法方面:

我和同学们主要讨论了“烘托”的手法。如《三峡》写“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烘托出秋天三峡肃杀凄清的气氛;《答谢中书书》写“猿鸟乱鸣”、“沉鳞竟跃”烘托生机勃勃的气氛;而《与朱元思书》中更是以动写静,以声衬静,以人物的感受衬托山的幽静。

5. 修辞手法方面:

通过对上述语句的分析,我们发现:比喻、夸张、拟人是描写景物常用的修辞手法。而对偶的使用,可以让文章更加整齐、典雅、朗朗上口。

(五)由景及情

老师指出,古人写文章讲究情景交融,这几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同学们找出抒发情感的句子,分析研究后,发现描写景物时抒情的几种方式:

1. 直抒胸臆。如《答谢中书书》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直接抒发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2. 含蓄地表达情感。如《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便含蓄地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享山水的得意之感。又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也含蓄地表现出作者鄙薄世俗名利,一心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操。

3. 寓情于景。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例子在本单元中不胜枚举。

(六)巩固运用

根据以上结论,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学习描写景物”。

通过本堂课,我初步总结了一下小群文阅读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首先,系统研究单元教学内容,既要研读阅读文本,又要结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板块,据此确定小群文阅读主题。如本堂课便以“如何写景”为主题。又如本册第五单元,也可以设计一堂以“如何说明事物特征”为主题的小群文阅读课。

接着,围绕阅读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建群”。如本课这样的写景类文章,可以从景物特征、描写顺序、描写角度、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建群”。

然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组进群讨论。

最后,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在总结时,既要总结出群文中各方面的相同之处,又要关注文本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发现一般性的规律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的表达。

为达到群文阅读“1+1>2”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将阅读活动辐射到单元之外,将阅读成果运用到实践之中。比如我们本次小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教学成果的强化。

由于各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都各不相同,因此进行小群文阅读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一定能因文而异,研究出更多更全面的小群文阅读策略。

描写教学论文篇3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描写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速写 素描肖像 造型能力 教学改革

速写与素描肖像教学,是美术院校专业教学的一部分。一般认为,速写和素描的区别就在于:速写的绘画时间短些,素描的绘画时间长些。这种观点只从表象上把速写和素描完全地区分开来,而没有弄清问题的实质。在表现方法上也认为,速写是用线条的,素描是上调子的。由于绘画观念的陈旧,导致了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造型能力的问题。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对于理论的理解,也是表象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是速写与素描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知识匮乏

由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了速写与素描肖像的课程。觉得自己在考前就经常画,还有什么画不好的呢。所以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不重视人物肖像的学习,不重视人物结构知R的学习,还是采用老办法,用自己习惯了的方法进行绘画。这样的结果,就是看什么画什么,即使是看到人物的脸上有一颗黑痣,也要非常认真地,毫不吝啬地画下来。结果喧宾夺主,弄巧成拙,画面上全是铅笔的痕迹,人物的五官刻画都是死的。生硬、呆板、没有结构,人物肖像的理论知识严重匮乏。

(二)绘画方法不得当

有些人认为,素描是单色画,是枯燥无味的,不像色彩那样,能激起绘画的欲望。由于没有采用科学的绘画表现方法,没有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在画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在画纸上涂调子,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涂调子,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如果不接受科学的表现方法,就很难诠释作品的内涵,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造型能力欠缺

绘画的根本,是要表现出人物的本质,表现出人物的灵魂。所谓的传神写照,就体现在人物的这种状态中。由于缺乏造型能力,不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本质,不能用具有表现力的线条和具有变化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人物,从而进行速写与素描人物的塑造。虽然造型能力欠缺的问题不是以偏概全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引导学生的绘画观念是完全必要的。虽然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也要不遗余力地进行提高他们造型能力的练习。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丰富学生的绘画理论知识

一幅好的作品的产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绘画必备的前提。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在绘画的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就能游刃有余地,非常快速地进行绘画。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绘画就不是空谈,人物就会有血有肉。纵观绘画历史,那些艺术大师们除了具有高超的表现能力外,还具有娴熟的理论知识,这能使自己的速写素描体系健全完善,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

(二)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科学的、正确的表现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是极具表现力的,是画速写与素描肖像的最好的手段,线条的运用即如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线条具有丰富的个性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的情感表达。线条使绘画具有了无限的感染力。线条可以是虚、实、远、近,变化多端的;线条可以是粗、细、浓、淡,瞬息万变的。这样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大师们,如杜米埃、伦勃朗、荷尔拜因、康勃夫、珂勒惠支等,他们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艺术美感,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三)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速写与素描肖像教学中,造型能力始终是需要提高的,是需要强化的。有的人觉得,速写与素描肖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课题,无需每时每刻都提起,没有造型能力,也一样能画出作品,这是自欺欺人。如果熟练地掌握了人物造型的理论知识,具有正确的表现速写与素描肖像的方法,就会快速地提高造型能力,提高表现能力。绘画艺术是需要个性语言的,要敢于表达正确的绘画观点。和那些面面俱到的速写与素描肖像作品相比,内涵丰富、具有表现力的线条的运用,会使作品更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语言内涵。

可见,在速写与素描肖像的教学改革中,造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好的造型能力,就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体积、结构,就不能表现出人物的本质和精神世界。苍白无力,只能使作品黯然失色;苍劲有力,会给作品带来无尽的感染力!绘画艺术需要探索,需要提高,需要发现。教学改革,需要造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显光.素描求索[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

[2]刘天呈.德国素描精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

描写教学论文篇5

1.通过研读文本,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会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生分别简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个人物形象。

【屏显】

(1)魏公子―无忌:

(2)安德烈・索科洛夫:

(3)王熙凤:

生1答(1):谦逊、大义、仁而下士。

生2:急人之困、有政治远见。

生3答(2):忠厚朴实、坚忍不拔、受尽摧残却依旧心存善良。

生4答(3):美丽、精明能干、位高权重。

师:同学们,这些个性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是叙述类文章中永恒的经典。那么我们在写记叙类文章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生1:不知道些什么?

生2:不知道如何写?

师:那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品读经典,看看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如何表现的。

【反思:此处检查预习,一方面旨在展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想以本为本,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和分析,来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细节,积累记叙文描写方法。但实际上,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概括,由于有少部分同学的阅读面广,早前读过原著,此处,应该相对明确为高一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性格特点,否则,王熙凤性格复杂多变,不易概括。】

二、课堂研讨

(一)阅读经典,体察人物,归纳文中的描写方法。

【屏显】

1.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史记?摇魏公子列传》

描写方法:

生:齐读本段文字。

师:该段文字节选自《魏公子列传》,刚才检查预习时着重概括了魏公子性格特点,除了魏公子以外,还有魏隐士侯嬴,大家再读,结合文本思考,为了表现这两个人物都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生:再读语速稍慢,多了些思考,并独立思考或相互小组热烈讨论。

师:请考虑好的同学展示你的答案。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师:还有补充吗?

生2: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

师:你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生2:“公子执辔愈恭”、“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可见是神态描写;“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其中“人”和“从骑”的表现则是侧面烘托魏公子的镇定和仁而下士。

【反思:检查预习部分将学生预习部分内容直接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更为直观,让学生自己在投影仪前,对展示内容进行相互评价,要求落落大方,这样可让学生多一些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屏显】

2.苏教版高一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

描写方法:

生:自由朗读本段文字。

师:让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感受一下《一个人的遭遇》中如何描写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半路捡到的“小可爱”。

生:再模拟人物朗读。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比喻。

生2:夸张,比如“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

【反思:此处不妨多问一下,“小可爱”为何会有如此表现?安德烈索科洛夫为何没有躲开这个“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的要命的小家伙?可适当讨论:由于战争,两个人心心相惜,孩子没了父母,大人没有了孩子,在经历了从生活不幸的极端到极度的幸运,这是从绝望地深渊一下子仿佛到了云开日现的欣喜若狂。这样不仅是为写作而写作,也是思考战争的惨烈与人性的本真,我们应珍惜和平生活,发奋读书。】

【屏显】

3.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

描写方法:

生:朗读本段文字。

师:本段文字让你最印象深刻地是什么?

生:一位身份显赫、性格张扬的女性形象。

师:这样“刺眼”的女性形象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生2:侧面描写,比如“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生3:能否将外貌描写说成是肖像描写,王熙凤身上的首饰佩戴描写,是不是也能叫肖像描写呢?

师:可以,肖像描写,就是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还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衣着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师:读得很好,分析的也很到位。为增加同学们对王熙凤的了解,再来观看一段王熙凤的出场剪辑视频。

【反思:此处将学生由单方面阅读语言文字引向听觉和视觉俱佳的影视剧作,声情并茂地全方位感官。另外,关于王熙凤的肖像的经典描写必须朗读感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该描写也是对王熙凤另类性格的一种影射。”(《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小结一:前面三段文字都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节选,各自在表现人物方法上,《魏公子列传》节选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比喻+夸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通过瘦身,将复杂的句子化繁为简,这样,我们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文段、句子的欣赏和理解就会一目了然,也就在心中构建了记叙文写句成段的基本脉络和框架。

(二)活学巧用,解构扩展,运用细节表现人物。

【屏显】

句子:妈妈,我想吃西瓜。

要求:加入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或氛围营造)、动作描写等方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我斜视着窗外火炉般炽热的骄阳,鼓足了劲说:“妈妈,我的口好啊,我好想吃西瓜。”

师:很好,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但是要提醒一下,表现人物方面,最好选择一个角度去集中表现,不要两个人物都使用同样多的笔墨,否则影响人物的丰满度。请大家就接着刚才同学的接着往下写。

生2:屋子里,像蒸笼一样,热得汗水都浸湿了我的T恤衫,我斜视着窗外火炉般炽热的骄阳,鼓足了劲对着闷坐在门内侧的妈妈说:“妈妈,我的口好啊,我好想吃西瓜。”

师:不错,又有了环境描写,天气的热被很好地表现了,而且母亲地状态有所体现了。

生3:我在“妈妈,我的口好啊,我好想吃西瓜。”后面加上“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弱地叹了几声,皱着眉,起身推开半掩着的门,顺手提走了门旁装了麦子的小布袋,径直地踱向屋外。”

师:有了动作描写,而且母亲的神态又丰富了。

生4:在“径直地踱向屋外”后加上“临近傍晚时分,天地一片昏暗,由于天气突变,我焦急地透过窗户向外望,远远地看到您仿佛被阵阵惊雷声催赶着似的,愈佝偻的背让您走起路来很有些吃力,却分明地看到,你的那只原本提着布袋的手,却换成了装着圆圆的、沉甸甸地透明的塑料袋,摇晃着向家赶来。”

师:非常好,情节的悬念设置,扩展自然,合情合理,一位寡言、慈爱、却又坚强地母亲

形象呼之欲出。

三、课堂检测

大胆想象,恰当描写,外加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对李咏和葛优两位明星人物的肖像特征作幽默、诙谐的描绘,让读者对人物特征能够心领神会。

(独立完成5-6分钟,个性展示)

生1:现场的朋友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你们好!您现在收看的是非常“6+1”,边说边动手比划手势,一头大波浪式的卷发,披在他那张老长老长的驴脸上,活像一金毛狮王。

(掌声)

生2:瞧,他那贼眉鼠眼的小样,撅着一张樱桃小嘴,两颊凹陷的就像闹了饥荒似的,偌大的一对招风耳,突兀的长在脑袋的两边,顶着一个大光头,朝你面前一站,嘿!仿佛整个世界都亮了。穿着很讲究的西装,一双锃亮的尖头皮鞋两手插在口袋里,自以为帅气地扭过头来:“小样,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再一次雷鸣般的掌声)

师:非常地精彩,想象力惊人的丰富,人物描写入木三分。

【屏显】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奥古斯特・罗丹

师:罗丹的话,激励和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屏显】

作文写得好,描写不可少。

作文写得妙,细节很重要。

小结二:刚才大家扩展描写的母亲用麦子换西瓜的场景,正如罗丹所说的那样,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对爱的体验。母爱,伟大的人性光辉令我们所有人肃然起敬。纵观整节课,通过我们对经典文段的分析和解构并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关键还要大家坚持观察,用心观察,进而去描写你所观察到的,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文章一定会精彩起来,请大家相信,做文章如同过生活,细节成就精彩。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描写教学论文篇6

由于对“舶来品”设计素描存在不同的认识,导致不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文从近年来对设计素描的不同观点中理出中国式的传统素描方式并践行设计素描的“中国化”:讲究以线造型用线描法来把握形体的轮廓和结构的重要转折点,“写虚”的手法来表现转折点和轮廓线之间的面,剔除过多的光影色调,突出对象的内在特征,用线条的形态美体现设计的构成、创意。从构思创意情绪流变的设计素描中扑捉灵感,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设计创意,即“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深化设计素描教学。

关键词:

设计素描 中国化 教改

一.近年来国内对设计素描的多种认识:

随着艺术设计的繁荣,设计素描的教学是行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对设计素描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在强调设计思维创意在设计素描中的重要性,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理解,设计与绘画理念上的统一与分块的不同要求,给设计素描实践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观点,其中包括对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关系、结构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表现性素描、创意设计素描等以下看法:

1.认为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这两种基础的关系实际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的”“所谓设计素描的理念是靠一定的素描造型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写实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写实素描的发展和变化。”

2.认为“从结构出发研究造型”并且划分了结构设计素描四个方面的训练“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空间透视层次表现能力的训练以及构想创意能力的训练。”

3.认为设计素描在样式、教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训练指导上,都应区别于绘画素描。设计素描用理念、绘画素描用形象。

4.认为设计素描要将主观情感赋予画面形态之中,从现代派绘画的多角度观察方式拓展设计素描画面空间的立体结构。

5.认为“设计素描教学不应仅是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

6.不少行家主张“‘创意’是设计素描造型训练的核心,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贯穿始终。设计素描是一门注重表现造型创意的学科。但是,我们又难于摆脱习惯性束缚,只满足于对自然形体与空间关系的临摹能力,无法认识规范之外多种多样的构想方式,其结果是‘基本功很扎实,而创造力不强’”。

还有如以主题创意为主的训练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事先就设计并拟定出一些课题,交由学生发挥想象,并完成相应的主题素描设计:“课题制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用素描的形式进行设计表达和创作的一种训练方式,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视知觉的转换能力”。也有采用系统论在现代系统控制、计算机编程、项目管理等中的时序图理论运用到设计素描教学,认为“在设计素描课程呈现非线性因果关系下,时序图(对象、生命线、消息、激活)的内容可以完整地与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四大要素(对象、课题、信息、创意与执行)相契合。”有采用文学语言方式来研究设计素描的,认为设计素描中,情景构想的要件包括三个内容:情节、场景和氛围,情景构想的视觉化呈现成为设计素描的交流语言,情景构想能力是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总之,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使教师们绞尽脑汁各显神通。

7.还有认为要取消设计素描教学,认为“严格地说,现行的学院设计素描课程并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因为它解决的仅仅是一个美术基础的问题,而不是引领学生步入开启创造力与艺术才智的开端。”

二.素描与设计的中国化过程

追溯美术与设计历史得出:设计从素描开始,素描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研究方式。

素描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成为构图、明暗、空间虚实、透视、解剖结构的单色绘画,米开朗基罗把素描描述为所有“艺术的源泉和身躯!”,而同时“设计design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的定义最初系统地形成时,设计一词的界定同现代‘设计’概念一样,其含义时宽时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drawing)”。

“迪塞诺”(disegno意大利语:素描、设计、计划、构思、图案)是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绘画、雕塑、建筑“同源说”的产物,Disegno这个词在意大利即解释为设计、也解释为素描、甚至图案,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指出“disegno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这个“父亲”的概念除了说明时间先后外,不排除“同源说”含义。其实设计是从素描开始去整合造型规律、空间结构规律。感悟自然属性中的灵性造型要素,重构自然形态的重组变形、构成新的形体秩序、新的视觉关系和造型实体。

“轮廓线是绘画的开始”(芬奇语)、素描是“一条线去散步”(克利语)、《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素描(Drawing)一词的翻译词义为“以线条表现……”。在文艺复兴与包豪斯年代,设计与素描指的是造型的草图、草稿,文艺复兴大师们排除明暗的干扰,着力用线表现空间内部无法直接可视的结构。素描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记录构思、想法、方案的手段,包豪斯时期的伊顿、纳吉、阿尔伯斯、康定斯基、克利等人对视觉语言教学的探索与试验,开创了设计基础新的教学方法,如伊顿提出的绘画视觉训练、视觉规律、素描的结构和韵律等都是早期设计(结构)素描的训练方法。随着绘画科学的发展,素描从其他学科独立出来成了具有视觉审美含义的一门造型艺术。

中文“素”字,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绸,在古籍中,被当作生帛、白色、无色、原色、空地,另外,也作朴素、无饰、丧事解释。《论语八修》中有“绘事后素”之句,其意是说:绘画这种事,要以白地无色地东西为底衬,要质朴认真地下功夫。“描”字,本义是依样摹写或绘画。“素、描”二字,中国古代的“非彩为素,摹画为描”是针对彩绘而言的。中国画中的“白描”、“双勾”以及“粉本”因为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所以也可以归为素描。潘天寿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应以白描为主要内容。

中国的早期素描教学体系为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总结性的教科书《素描教学》(索洛维叶夫、斯米尔诺夫和阿列克塞耶娃等编著),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忽视速写和默写训练,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界影响了几代人。1979年文化部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等艺术学院教学素描座谈会,批评了用行政方式推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学体系,造成了我国素描教学方法和基础素描教风格的单一化。

1982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议”中提出了各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要直接与专业设计需要而定,随后出现了“结构素描”、“设计素描”名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设计素描教材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观点各异大相径庭。如田敬、韩凤元、陈志明、唐鼎华、冷先平、赵君超、王中义、许江、黄作林等等编写的《设计素描》都各自为政,到了2007年单德林《设计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及潘吉成《设计素描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使用得较多。

从素描的历史发展看,设计素描的功能性特点是以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及组合构成的手段工具,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是其造型特点,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多种载体体现设计师观察设计构思感受、联想情感等;便于设计师控制表现形象,以线作为表达方式快速随意捕捉对象;设计构思创意、情绪流变一切尽在设计素描中。

有教师认为设计素描教学不应只是技术训练,“要打破严格的焦点透视习惯,让同学们知道,准不一定美,美不一定准,刻意进行扭曲化平面化夸张化的形象处理”。有专业教师提出:“素描不一定人人都必须过‘写实关’。素描并非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以西方现代艺术教育为例的看法,认为素描本身即艺术形式,艺术传授中规范与个性的矛盾不可调和,因而在实践环节中应彻底改变现行的方式,变规范为引导。教师应退后,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有的认为,要在“明与暗的节奏中感受、发现‘光、影’的形式美感,成为设计素描意象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有认为“‘光’不是设计素描表现的主要对象,表达和理解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才是根本目的。”

某些标榜为“创新”而把设计素描的教育思维体系推向极端,强调光影对设计素描的创意,这种创新、改革,片面强调学生的“个人风格”形成和“创新”效果的出现,设计素描用“黑、白、灰色调来表达”以及“光影”表达不能解决造型与创意问题的,“光影”有助于表现形,但是应处于从属的地位,解决不了艺术层面的形式美感和表现方法,而无形中会误导学生走上一条偏门歧途。

三.“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是设计素描的根本

物象解构是离不开形体结构和空间,而色彩、明暗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形体空间是设计素描的支柱,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是设计思维、造型观念的载体,设计活动中的设计意念表达是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是使观念意象视觉化的一种形式美的呈现,在认识了自然表现结构中设计的因素启发下形成与设计命题的意象。设计素描是在原始状态通过寻找结构转化成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视觉传播手段,通过视觉化表达设计意念与创意的一种语言工具。设计素描的教学应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和拓展设计思维。

设计素描以设计思维为主,我们要将传统的造型方式和设计素描相结合,突破绘画素描的理论约束、倡导设计创意,培养学生在设计范畴下观察事物、发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默写来强化学生的设计造型、创意能力和对新型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透视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增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设计草图的绘制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做好铺垫。设计素描就是画思想、画分析、画认识。设计素描应改变习惯的透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不断感受体验物象的形态特征,分析理解和剖析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等发现创造新的形象特征用设计语言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描写教学论文篇7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

1、按照教育部对新课改的步骤与要求,现在很多省市都进入了课程改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据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由选修和必修两大模块构成。新教材是按模块编排的,其中作文训练都附在各单元之后,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来安排作文教学的,这种安排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按照高考的要求,它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3、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设计思路,高中作文训练也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高中作文训练做到内容设置科学合理、训练过程全面有序、训练效果省时高效。

(二)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之现状很久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无序状态,临到写作文的时间了,教师随手从手边的资料中拿起一个就让学生写,或想起写什么就让学生写什么,缺乏系统性。至于作文写作方法,教师更是东一块西一块地讲解,三年后学生要参加高考了,有的作文技巧教师还未给学生讲解,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很差。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造成了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当前作文教学内容也必须科学统筹安排,作文教学的效率还亟待提高。现在各个学校的老师都已经意识到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好多学校的老师都在积极探讨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

二、新课程下作文教学与训练的系统安排

首先,明确新课程下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下作文教学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学习作文写作的方法技巧;④规范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计划;⑤处理好平时的作文教学与高考的衔接问题。其次,制定系统的高中作文整体教学与训练计划为了改变高中作文教学与训练的无序状况,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制定了一套高中作文教学与训练计划,以供全体语文老师探讨。高一第一学期

(一)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讲成语故事。

(二)办班级小报。让每个学生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共出两期,一期为精彩描写片断专刊,另一期主要发表自己满意的的作品。在规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展出。每期小报评选评讲过后都要装订结集,学生可经常翻看。

(三)写作训练:1、文体方面:训练记叙文写作训练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一方面结合语文必修教材一、二册“表达交流”部分,安排作文教学,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即抒情悬念式、双线结构法、凸现细节式、细小场景切入法、旧瓶装新酒、纯朴感人式、第一人称拟人抒情法、虚实互化法等。2、在表达方式和能力方面,结合必修课本第一册学习“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手法。

(四)课外积累系列:阅读小说名篇,积累词语,摘抄好的文段。

高二第一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审题、立意、写提纲、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二)学生办手抄报(讲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

(三)新闻写作与播报。

(四)写作训练系列:文体方面:议论文的写作、新闻的写作1、议论文写作技巧。训练事例分析论证法、类比论证法、 形象说理法、辨证说理法、分论点式论证法等。2、消息写作(拟题训练、导语和主体写作)3、说明文训练

(五)课外积累系列: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

高二第二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讲故事包括微型小说,或名人故事等。

(二)思维训练系列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三)写作训练系列:文体方面: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1、记叙性散文(①记人散文②记事散文③记物散文)2、议论性散文3、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技巧方面(结合《高中作文系统学习与训练》一书训练小标题式结构法、“蒙太奇”式结构法、 镶嵌名句彰显文采式、理性分析式、一句立骨法、 内心独白式、整齐句式取胜法等)(四)课外积累系列: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背诵诗词名篇。

高三第一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进行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拟题训练。

(二)手抄报(时事、新闻、当代热门话题)

(三)写作训练系列:1、文体方面:自由选择2、训练类型方面(1)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总论、怎样写好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类型、比喻型话题、多概念关系型话题)(2)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写作总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寓意型材料作文、诗意型材料作文、图文型材料作文、事实感悟型材料作文)(3)命题作文(命题题作文总论、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外积累系列:时事新闻材料、当代名人事迹。

高三第二学期

(一)语文每日常规中安排学生进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拟题训练。

(二)作文材料积累本(记录训练过的材料立意、命题及选材)

(三)写作训练系列:文体方面:自由选择训练类型方面(进行高考步骤作文训练)1、准确审题,巧妙立意;2、拟题;3、文体;4、开头;5、结尾;6、结构;7、感情;8、选材;9、内容;10、创新;11、文采

(四)、综合写作训练

三、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应确立的观念

描写教学论文篇8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2.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3.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4.培养高效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领会作者将人物置于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进行描写的用意。

2.理解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速读后,完成一些题目,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基本信息的目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作者__________,你知道作者的一些什么情况?

2.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他被张爱萍将军称为“__________”。他的一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概括。

3.文章只__________个部分。这几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材料有哪些在文中没有提到:

(1)邓稼先一生简历。

(2)邓稼先是如何与疾病作斗争的。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

(4)邓稼先给作者的一封短信。

(5)邓稼先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6)邓稼先在求学期间喜欢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5.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线索是什么?

6.给下列画线字词注音。

鲜为人知元勋至死不懈蓬断草枯燕然勒功兽铤之群挚友

7.补全四字短语

可()可()当之()()户晓()毕露善于()()不同()之明()裹尸

8.文章为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都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再读课文,校正自己的答案,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激疑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展开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了一些情况。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几个问题,起到激疑质疑的作用。以下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1.邓稼先的气质和性格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

2.本文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感人。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注意了描写方法。试以第五部分为例,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3.作者为什么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这样对比的效果怎样?

二、精读导引

1.精读第三部分,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2.精读第五部分,找出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三、疑难讨论

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精读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1.通过精读第三部分,我们可以知道,邓稼先忠厚老实、诚真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而奥本海默则是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因此佩服、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原因就在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在第五部分中,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至于侧面描写是指“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这句话,作者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作者巧妙地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他们两人职务相当,功劳相当,学术水平相当,可是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作者就是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表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

四、布置作业

描写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修改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Www.133229.CoM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毛泽东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

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为了使其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应细致地把作文能力进行解剖,把多种能力一一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多种能力应相互为用,协调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描写教学论文篇10

一、让新课标中的Words and expressions为写作教学服务

词块作为语言输入、记忆、储存、输出的最小单位,能够被整体学习并储存在记忆中,在使用时能够直接提取,学生无需花费时间根据语法规则组词造句,从而减小了限时写作的压力。同时,由于是整体提取,学生所选择的词语更符合英语语言习惯,有效避免了中式英语的困扰,提高了写作语言的准确性和地道性。(李大志,2004)以新课标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 为例,学习完词汇和短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并巩固这些词块。

“事实上,哥哥过去是一个经理,他掌管着一个大公司。他很有才能,没有人能替代他。但是最近他被控告挪用公款。尽管他已经承认犯了错误,但还是被要求离开这家公司。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lder brother used to be a manager, who took charge of a big company. He was so talented that no one could replace him. But these days he was charged with using the company’s money for his own purposes. Although he had admitted making a serious mistake, he was asked to leave the company. He deserved punishment.) ”教师运用这一策略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地道性和生动性,从而增强其英语写作学习的成就感。

二、结合新课标中的Reading或Using language进行写作教学

“阅读讨论写作”三段综合教学法把阅读、讨论、写作贯通在一起,其课堂模式主要有三步:(1)阅读,提取语言素材。(2)讨论,提升语言素材。(3)写作,输出语言素材。(梁德全,2009)Reading和Using language部分一般给学生提供两篇文章,在语言知识、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这些围绕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拓展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选修6 Unit 4 Global warming 给了我们一个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文章中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写作素材:The attitudes of scientists towards this rise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On the one hand... thinks that...Others who agree with her think....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opposed to this view and believe that...(Firstly...Secondly...Lastly...)学生通过阅读、小组讨论,可以归纳出主题句,完整地表达中心思想,而且对过渡词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结合新课标的单元复习课进行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