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儿童十篇

时间:2023-03-22 00:48:50

贫困儿童

贫困儿童篇1

关爱贫困儿童倡议书一

阳光明媚,莺飞草长,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享受着和风、细雨、花香,大自然给了我们同样的厚爱,然而生活却给了人们不同的境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知识时,当我们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时,当我们在肯德基、必胜客里享受美味时,当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时你是否感受到幸福,是否想到珍惜和感恩?你是否知道,在你我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或是生在农村家境贫寒,或是父母外出寂寞孤单,或是至亲不在,或是病魔缠身这群孩子,他们不敢奢望一件新衣,一个新书包,一把零食,不敢对爸妈说出我也想要甚至不知对谁说出这样的话,他们总是努力让自己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一样的天真烂漫,一样的豆蔻年华,本该拥有一样的阳光,一样的快乐,一样温馨的家,可是他们却不得不用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感受活着的艰辛,过早地体味别离的滋味,不得不咬紧牙关,过早地把酸辛吞咽,只在没人的地方偷偷掉几回眼泪。他们有太多的害怕,太多很平凡的渴望,一个发卡都成了一种奢望,在爸妈怀里打一回滚也成了一种奢求一种等待,等待明天,或许后天,或许哪一天,就能像其他小伙伴一样脸上绽放着快乐满足的笑靥。

这样的一群孩子,因为贫困,他们的衣衫可能单薄,甚至三餐得不到保证,因为不幸,命运可能折断了他们的船桨,但他们勤奋努力从不失望,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是他们最坚强的翅膀。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我们为他们感动。让我们为他们驻足一回,凝望一次,扶他们一把,陪他们一会儿--每一份温暖都是一束灿烂的阳光,每一次回眸都会让他们不再彷徨,每一份爱心都能点燃一个希望,每一滴甘泉都能汇聚成一片海洋,每一个善举都可能改变一生的航向!

心梦缘舞蹈学校与桐城关爱女孩网和你一起关注身边贫困孩子,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前行!我们的行动不是施舍,是爱的传递,不是恩赐,是心的呼唤。我们期盼着更多的感动一起分享,更多的爱心一起凝聚,更多的温暖一起延伸到远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的一份关爱,必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你的一次善举,更将换回更多心灵的快慰。今天,我们以心梦缘舞蹈学校的名义,向大家发起倡议,希望大家能够捐出自己的一点零花钱,涓涓细流便能汇成爱心的大潮。让我们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用我们的爱心支撑他们求学的脊梁,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关爱贫困儿童倡议书二

各界爱心人士:总有一些苦难让我们心绪难平,总有一些无奈让我们扼腕叹息,总有一些错过让我们感同身受。

也总有一些抗争让我们热血沸腾,也总有一些奋斗让我们终身难忘,也总有一些成长让我们为之动容。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儿童,由于家庭或疾病的原因,使他们七彩的童年失去了光泽,使他们人生的成长之路更为艰辛。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符的苦难,成为他们成长奋斗中的羁绊。

请为他们与同龄孩子一样的成长伸出援手,请为他们与不公的命运不息抗争的努力提供支持,请为他们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梦想的奋斗添翼。

为给这些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贫困儿童资助台账系统,遴选出一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孩子,期望大家的帮助。为了保证您的爱心不打折扣,我们不负责财务的管理,让整个资助全过程变得公开透明,保证您的每一分资助都会用于受资助儿童。

不要让这些儿童因为自身不能决定的因素影响一生,期待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爱心!

贫困儿童篇2

贫困现象是整个人类谋求生存的主要障碍,而消除贫困又是世界各民族实现发展的优先战略。尽快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是众多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但是相较于中东部的快速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和相关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究其根源,民族民众的个体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于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除了要改善生存环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素质。纵观当前有关贫困地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社会公正、平等的理念出发,着眼于如何通过扶持对贫困人口给予救助,而论及人力开发,尤其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问题的并不多见。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人是社会的个体,教育通过提高个体的素质,从整体上提升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的动因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民族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关系着该地区未来的社会发展,儿童是地区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儿童教育质量的整体性保障将促进民族贫困地区未来的人口素质得以普遍提高,因此西南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也要以教育的功能为立足点,关注民族民众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在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及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下,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比较滞后,因此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也因此处于艰难的发展状况。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民众家庭生活状况来看,大多数家庭收入有限,且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家庭中儿童要接受教育不仅要耗费一定的财力,同时还要使家庭丧失儿童从事劳动而带来的收益,再加上当地交通条件不便,物质基础贫乏,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同时也降低了当地群众对儿童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支持民族教育,但是对于大范围的教育资金缺口,政府的资金支持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方面的各种资金问题。有限的保障支持意味着教育保障体系要想真正发挥教育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作用,就必须从根本上明确保障体系的目标所在,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使有限的保障支持发挥最大的功用。教育根本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儿童素质,使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提升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儿童教育的目标如此,因此对其进行支持的教育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生活贫困所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由于收入低下而导致的物质生活困难,更为本质的还体现着贫困人口自主谋生能力的缺失。从以上分析可知,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关键在于民族民众的个人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就要围绕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进行,真正从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措施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儿童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他们所受基础教育的质量。

由此可见,保障民族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质量对于民族地区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他的与教育有关的活动都是客体行为,因此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相关举措都要围绕儿童来进行,相应的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要拓展视野,从当地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推进儿童教育保障,在追求儿童自我发展的导向下,通过教育投资、教育扶助等方式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二、健全激励女童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

关于妇女在教育方面的影响,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宣言》中指出,妇女识字是改善家庭保健、营养和教育以及使妇女有权利参加社会决策的重要关键,投资于女孩和妇女的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母亲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支持越有效。从教育效益上讲,女童受教育程度不仅对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而且对于她们作为母亲、作为社会家庭成员、作为有生产能力的社区成员也是极其重要的。接受教育的女童在未来更有机会提高生活技能,争取到更多的效益,同时由于教育给其带来的影响,有知识的母亲将更有可能培养出自立、自强、自信的孩子。从女性自身的发展来看,教育是打开妇女就业、社会服务及参与政治生活之门。面向女童普及教育是从根本上改善妇女教育状况的唯一途径,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无论是未来的角色扮演,还是未来的个人自我发展,教育对于女童都有特别意义。虽然女童教育的意义重大,但是在许多贫困地区受重男轻女的恶习影响,女童受教育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特别是部分民族贫困地区,本来教育基础就很薄弱,女童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很少,在重男轻女陋俗的影响下,部分女童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被剥夺。如今女童教育的意义已经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民族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女童受教育的质量,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创造就学条件或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女童就学、争取社区参与、改善师资待遇、改进教育内容等。诸多措施的采取对于促进女童就学产生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然而,这些措施都比较依赖外部投入,尤其是财力、物力投入,难以产生持久效果。因此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效益缺乏可持续性,基于女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行推进措施的局限性,未来儿童教育保障体系必须在女童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建立一个长效的激励女童教育的保障机制势必会成为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关注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适切性

民族儿童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民族儿童的基本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以此作为民族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儿童教育必须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以当地发展需求为发展目标,根据现有条件,使儿童更多地掌握与当地发展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即儿童教育的适切性。每个人所处社会或社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内在的影响。民族地区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对于儿童教育的设计与实施要兼顾国家、地区、社区、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且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条件。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现有交通信息条件得到改善,有更多的民族儿童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走出去,但是毫无疑问,在当前的教育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大多数的民族儿童仍旧会留在其原来生活的区域,受诸多条件制约,很多儿童经过基础教育就要回到社会参加社会劳动,其在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将为其进入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适切性显得尤其重要,相应的围绕儿童教育所构建的教育保障体系也要考虑到教育的需求,保障体系的完善也要以加强体系的适切性为目标。对于西南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而言,贫困家庭要为家庭内的儿童参加教育活动付出一定的成本,也希望儿童的教育参与活动能够得到一定回报。因此民族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保障体系要着眼于使儿童的基础教育,使儿童在学校中真正学到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与生活有极大差距的知识。基于以上目标,教育保障体系就要从儿童的教育需求出发,使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可以为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准备,提供儿童能够适应本地生活的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生产劳动等需求的保障条件。

四、扩大保障体系的社会参与度

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为了使教育保障体系的力量更加强大,国家从各个方面着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救助。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共同合作,在少数民族集中的中西部省区开展大规模的教育援助项目。同时许多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也配合国家行动,开展了自发的救助活动。西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学校的分布较为分散,儿童上学的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相对于该地区巨大的教育缺口,需要强大的教育保障体系才能够有效支撑区域儿童教育的发展,而这个体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构建也是不合适的。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各方面都会因教育的开展而受益,因此对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保障应该是社会各方面共同联合起来形成的保障体系。非政府组织、家庭及其他社会团体都应该出现在教育保障体系的主体行列中,通过广泛的合作关系构建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大阵营,可以使相关保障体系更全面有力。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支持下,教育保障体系才能有效筹集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事业所需要的财力支持和其他人力支持,从而为该地区儿童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束语

贫困儿童篇3

关键词:儿童;贫困;美国;民主

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在其文明、先进、灿烂的资本主义 “民主文化“下,经济上取得了二战后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因此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 美国贫富差距开始日益增大,加速了其两极分化的社会格局,形成了自“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困难的经济发展时期,人们在这个期间的创业机会变得十分渺茫。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地区算是美国一个最富有的地区了,这里有着像Google、Facebook 和 Apple 这样的一些大的科技巨头公司。然而,即使在这里生活的一些孩子们也难逃贫困的噩运,他们有的住在帐篷里,有的住在流浪汉救助所里,甚至有的只能睡在垃圾堆里。这些“讽刺性”的视觉冲击与那些当地硅谷大公司的繁华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在硅谷,还是整个美国,几乎每个角落里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但似乎像硅谷里的这些大公司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很关注,甚至有些反感,他们不敢正视现实,更不愿意出台一些解决方案,而是选择了逃避。然而,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并且是必须要解决的。笔者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法有见地为他国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经过多方考证,综观美国一些权威人士的论点,总结出以下几条普遍的解决措施,现展示给我国读者,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介绍作用,更希望这些措施也能对我国类似的儿童贫困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提高贫困儿童家庭的住房补贴

住房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尤其是在硅谷地区。因此如果政府能够提高这些家庭的住房补贴的话,那将大大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据美国儿童保护基金会报告表明,提高联邦住房补贴能够减少美国20.8%的贫困儿童家庭,也就意味着有二百三十万的贫困儿童脱离贫困线。达到这个目标每年需要二百三十亿五千万美元。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那些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补贴的私人机构,尤其像Facebook, Apple 或者Google这样的大公司。

二、提高贫困儿童家庭的最低工资保障

绝大多数低收入家庭是无法负担得起抚养孩子昂贵的费用的,所以提高他们的工资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据国会研究中心数据表明,现在国家对低收入人群制定的最低收入标准远远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年代为了应付通货膨胀给老百姓带来的疾苦,国家将最低收入标准提高到了每小时9.27美元,而现在的标准是7.25美元。据美国儿童保护基金会分析,要想改变贫困儿童家庭的现状,联邦最低工资应涨到每小时10.10美元,并且那些靠小费为主要收入的工人最低工资应该涨到每小时7.07美元,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美国贫困儿童家庭的比例,至少能降低百分之四,也就意味着将有四十万美国贫困儿童脱离苦海。一位调查人员特意调查了位于爱达荷与华盛顿边境的地区,该地区就是采取了以上措施来改变贫困儿童现状的。该地区将最低收入标准由原来的7.25美元每小时提高到了9.47每小时,这样一来全年的收入将提高4618美元,这对于那些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该调查人员采访了一位该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一位27岁的加油站工人Amanda Palmen,据她所述,提高后的工资差额足可以让她的两个女儿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活,避免了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生活压力。

三、加大对幼儿园的投资力度和提高早教期的补助标准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进入质量高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学习,那么他就更加有可能接受高中教育,将来长大成人后的收入也就会相应提高。每个美国孩子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机会和权利,这与美国建国以来所奉行的那句名言是相辅相成的:“All men were born equal(人人生来平等).” 此外,提高儿童早教期的补助标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儿童保护基金会报告,如果政府每年花费53亿美元来用作早教期儿童的补助金,那样将会减少百分之三的儿童贫困率,也就是说有三十万儿童会摆脱贫困厄运。据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权威数据表明,在美国只有百分之四十的儿童接受早教,而相对比较而言,在冰岛几乎有百分之百的儿童能够接受免费的早教,也就是说冰岛基本没有贫困儿童。

四、对贫困儿童家庭直接进行现金救助

贫困家庭最缺的就是什么呢?回答的更直白一点就是 “钱”。政府为何不尝试直接给他们发现金来让他们自己来决定怎样支配这笔钱呢?北卡罗莱纳州曾经为彻罗基族人(北印店人之一族)一年支付两次津贴来作为他们的生存费用,由此一来,当地整个社会治安得到了改观,社会弊病得到了遏制,然而我们却想不到,这笔费用是从何而来呢?它们来自的收入。1996年的时候,该州的部落理事会决定,将所得收入的一半用来救济这一万五千少数民族,他们的孩子也就成了这些补助的直接受益者。一位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二十年来研究这一问题,他跟踪调查了1420个孩子,将他们进行对比性研究,那些没有接受过这些救济金的孩子和接受过救济金的孩子的结果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对于那些最贫困的家庭来说,每年四千美元的救济金足可以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二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百分之四十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无论是美国的孩子还是中国的孩子,都不应该遭受贫穷带来的痛苦,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大家庭里的孩子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Em Griffin. A First B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贫困儿童篇4

[关键词]农村儿童;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安置形式;受教育机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09-04

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消除农村贫困现象,也有助于整个社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是否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影响其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塞姆对农业社会的定义,我们以2005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符合农业社会定义的A省作为研究选点范围。根据现场考察,我们最终选择A省B县C镇作为研究区域。C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业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7.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53%,具有财力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贫困地区农村共有的一些特点。同时,C镇存在多种学前教育安置形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C镇203名刚刚升入小学的儿童的养育者以及数名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家长的访谈旨在了解儿童的文化背景资料,包括家庭养育环境、养育者受教育状况、儿童学前教育经历等。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如何?几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进入哪一类学前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有几年?未能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是什么?(2)家庭基本情况如何?家庭成员有哪几位?是否为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情况如何?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如何?(3)家长为什么希望孩子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情况如何?学费是否合适?如果学费上涨,是否还会送孩子进入学前教育机构?选择这所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是什么?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包括各级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和当地学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当地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是什么?管理体制如何?(2)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3)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如何?经费来源是什么?(4)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尽管C镇居民都将小学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学前班,但实际上小学附属学前教育机构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学前儿童为招生对象,教室上挂着学前班的名称,使用学前班教材;另一种是以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学前儿童为招生对象,教室上挂着一年级的名称,使用一年级教材。与当地教师将这两种学前教育机构统称为学前班不同,笔者认为后一种不宜被称为学前班。

有学者曾经分析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并且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幼小复式”或“幼-复式”,但笔者认为这两种称谓都有不妥之处。“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里,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同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不同年级儿童进行的是不同内容的学习,而C镇的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不同年级儿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同一内容的学习”,不具备复式教学的特点,因此不应该被称为复式班。基于C镇的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将“学前儿童混合在一年级学生中进行跟读”,笔者将这种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一年级混读班”(简称“混读班”)。

通过实地调查,本研究确定了C镇现有的三类学前教育安置形式为幼儿园、小学附属学前班(简称“学前班”)和混读班。

在接受调查的203名儿童中,接受过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儿童共有173人,其中具有幼儿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59人,具有学前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71人,具有混读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43人,其余30人没有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接受过学前教育。

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差异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不存在显著相关,但是民族差异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存在显著相关(入幼儿园就读的儿童中大部分为汉族儿童,苗族儿童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留守与否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也存在显著相关。

2.选择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原因

调查发现,在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30名儿童中,有64.5%的儿童养育者是因为居所附近没有学前教育机构而没有将孩子送入学前教育机构,12.9%的儿童养育者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将孩子送入学前教育机构。这一发现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导致学前儿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最主要原因是“无机构或机构位置远”和“家庭经济问题”。

为了进一步分析家庭经济因素与儿童是否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教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教育支出负担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相关”的研究框架,考虑到C镇农村家庭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支出主要是学费支出,所以重点考察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学费之间的相关,特别是不同人均年收入水平家庭在“对于目前学费的接受程度”和“学费上涨多少比率后就不送孩子进学前教育机构”上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入园(班)率随着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儿童入园(班)率之间未达到显著性相关;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对于目前学费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人均年收入水平越高,家庭对于学费的承受能力越强)。但与“学费上涨多少比率后就不送孩子进学前教育机构”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学费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学费上涨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儿童的养育者不一定会因此放弃让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至于家长送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72.8%的养育者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28.3%的养育者是因为“家中无人照顾孩子”,21.4%的养育者认为“学前教育机构地点方便”,很少有养育者是因为“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高…‘孩子能得到足够营养”而将儿童送入学前

教育机构。

在阐述选择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原因时,89.5%的养育者考虑的是“离家近”,19.1%的养育者是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学前教育机构的等级高(0%)、保教质量好(5.8%)、将来可以上好的学校(4.6%)等原因。

三、分析与讨论

1.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机构教育需求迫切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乡镇,劳务输出已经成为C镇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激增给在家留守的老人增加了育儿压力。老人们自己必须劳动以维持生计,尤其是在农忙季节,早出晚归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难尽到照顾孩子的责任。只要孩子会跑了,老人就想着送他去学前教育机构。如果附近没有学前班,老人也会想办法将孩子送到小学一年级混读。因此尽管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需要收取一些学杂费,但是总体费用十分低廉,所以在C镇将年幼孩子交给学校看管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不仅带来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而且增强了农民对城市以及现代城市文明的认同,随之产生了强烈的教育需求,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小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在农村日益受到重视。此外,独生子女政策、外出务工等因素也大大提升了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消费能力。

2.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存在一定差异

C镇现有的学前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要,许多学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在三类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学前班、混读班)中,在政府开办的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人数不到全镇幼儿总数的1/3;大多数幼儿是在小学附属学前班中接受教育,这些学前班全部实行混龄编班,实施统一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进入学前班后儿童要重复学习直至到龄进入小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跟读,他们同样要在一年级中重复跟读直到自己升入一年级。

性别差异没有显著影响到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这说明由于性别差异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收入增长以及农村家庭关系的改变等因素正在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与儿童是否留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原因可能是外出务工导致对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需求上升,也可能是家庭收入增长所致。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与民族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可能跟汉族、布依族和苗族之间不同的生活环境、民族特点以及居住地有关:汉族人和布依族人大多居住在平原上,这些区域由于人口集中而设有小学和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离家比较近;苗族人大多居住在深山里,居住比较分散,由于地处偏远,住所附近往往只有小学教学点而很少有学前教育机构,邻近村寨的学前教育机构离家非常远。

3.家庭经济因素、居住地和学前教育资源稀缺是影响儿童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家庭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贫困地区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支付能力依然有限,家庭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虽然C镇学前教育机构依然按照A省物价部门2000年确定的相关标准在收费,费用一直保持在极低水平(15元/人・月),但是即使这样,一些贫困家庭的学前儿童依然会因为支付不起学杂费而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同样,居住地也是影响家长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论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位于镇上的幼儿园主要招收居住在镇上的儿童,其家长大多从事非农业劳动或者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收入较高且稳定,以汉族和布依族为主;而小学附属学前班和混读班儿童的家长大多从事农业劳动,收入较低,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值得一提的是,C镇一些农村家庭因为不满原居住地的学前教育状况而从农村(自然村)迁到镇上,没有能力举家迁到镇上的一些家庭则想办法将孩子寄养在镇上的亲戚家中,以便让孩子能够上镇上的幼儿园。一些居住在镇上的家庭则开始在县城购房,以便让孩子能够在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这种移民现象折射出贫困地区农民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和这些有实力举家外迁的家庭相比,大量农村家庭必须接受并且向居住地早期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妥协。全镇唯一的幼儿园位于镇上,几个学前班均分布在行政村中心位置,偏远山区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机构。地理位置偏僻造成的入学不便,使许多居住在山区的孩子没有机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只能勉强进入小学一年级混读。正是因为农村家庭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迫切需求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混读班在贫困地区农村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4.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政策思考

C镇儿童令人堪忧的学前教育现状是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缩影。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现象看似是财政问题。其实质是政策问题。

在城市优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处于双重弱势状态。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处于既缺乏政策支持,又缺乏政府财政投入的状态,发展缓慢,学前教育机构总量不足。与此同时,现有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使得有限的政府资源投入过于集中,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在C镇众多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唯一能够获得各级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镇幼儿园,在镇幼儿园就读的儿童往往来自全镇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对于那些没有任何财政预算支持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说,学杂费是它们的唯一经济来源,而在这些机构就读的恰恰是那些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孩子。

贫困儿童篇5

【关 键 词】儿童贫困;贫困政策;单亲家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07-04

一、相关概念梳理

张时飞,唐钧在《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与规模》中对儿童贫困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既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所有儿童,聚焦于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冯晓杭和于冬鉴于贫困有绝对和相对之分,因而从广义上对贫困儿童予以定义。他们认为,贫困儿童即包括具有城市户籍的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又含有长期(至少六个月以上,含六个月)在城市务工的进城务工家庭的儿童。栾文敬认为,对儿童贫困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从单一的维度看,儿童贫困仅仅指经济上匮乏;从多维度看,儿童贫困还应该包括了许多其他各个方面,如剥夺、虐待、社会排斥等。

结合中国国情及现状,笔者认同张时飞等人的观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种:领取低保家庭中的儿童。主要指城乡中生活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各省市消费水平,经济发展迥异,执行标准差异较大,因而目前我国对于何为低收入家庭尚未明确标准。从一般意义来看,低收入家庭是指平均月收入低于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二倍以下的家庭。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意见》明确规定:“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地方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认定。”

二、英美两国对儿童贫困问题的研究

(一)英国的儿童贫困及成果

乔纳森·布拉德肖在《儿童贫困及成果》中回顾了英国当下最新儿童贫困的实证研究,追朔了近20年来儿童贫困的最新进展,并将英国儿童贫困问题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通过描述贫困儿童的特征,贫困对儿童满意度的影响,及工党政府针对儿童贫困这一问题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对英国现有的儿童贫困的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

1. 英国的儿童贫困成因分析。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同时代相比,收入低于平均值百分之五十以下家庭中儿童的数量从1979年到1999年增加了三倍。儿童数量的激增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从收入补贴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依靠收入补贴生活的儿童数量在1995年达到顶峰,比例高达25%。但随之呈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

分析英国儿童贫困问题的成因,经济因素首当其冲,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早期,英国失业率快速上涨,工作波动幅度较大,钟点工,自主创业数量上涨。工作区域集中化,双职工家庭及无工作家庭数量同步增加。工资的增长幅度并非以男女性别为依据,更多考虑了年龄比例及有无技能。在这期间,儿童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人口统计显示儿童贫困的数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伴随着单亲家庭中儿童数量的攀升,其父母的劳动参与率持续走低。

经济和人口统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儿童贫困,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策因素同样负有责任。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相关政策加剧了儿童贫困,削减了福利国家保护儿童免遭贫困的能力。1980年制定的津贴涨幅政策影响深远,其规定津贴的涨幅比例随价格变化而非收入,其结果导致就业人口与受益人群稳定增长。其中一些福利津贴被取消或被冻结。税收方面,直接所得税系统缓慢发展,同时直接所得税开始像间接所得税转移。在一些服务项目上的投入比例减小,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住房补贴计划,随之租金上涨。

2. 英国儿童贫困问题的相关比较。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儿童贫困率在25个国家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运用绝对标准衡量,英国的贫困率是欧洲北部周边国家的两倍以上。英国老年人的贫困率同样居高不下,但儿童贫困率明显高于老年人。与周边13个国家相比,20世纪80~90年代当大部分国家儿童贫困率下降的时候,英国儿童贫困率却在快速增长。

政策在保护儿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英国贫困转移率可以发现,在没有税收和救济金时,前转移贫困率揭示了贫困的水平,贫困的产生源于市场性收支。英国由于高失业率及低收入因而占据着较高的儿童贫困前转移率。税收及救济金的出现,使得贫困率下降了40%。与意大利和美国相比,英国有较为行之有效的转移系统。但与芬兰、瑞典等儿童贫困率下降了80%的国家相比,英国的政策收效甚微。

3. 相关贫困数据统计。

(1)61%的贫困儿童生活在父母没有工作的家庭中,而其中78%的儿童处于贫困中。

(2)23%的儿童生活在双职工家庭中,双职工家庭的贫困率相对来说比较低,而生活在单职工家庭中的儿童约占21%,因而可以看出,单职工家庭并不能有效的应对儿童贫困。

(3)50%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其中儿童贫困率达59%。

(4)贫困家庭中儿童年龄在0~5岁之间占59%。

(5)如果家庭中儿童的数目达到3个及以上,儿童贫困风险增高。

(6)接近一半的贫困儿童家庭接受收入补助,生活在其中的儿童贫困高达90%。

4. 儿童贫困的成果。在对儿童贫困成果的介绍中,布拉德肖从物理成果,认知成果,行为成果,情感成果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回顾。其中物理成果主要包括:死亡率、发病率、意外事故、虐待儿童、少女怀孕、环境退化及无家可归等几个方面。认知成果只要集中于教育成就方面。行为结果包括:校园排斥、青少年犯罪、抽烟吸毒、自杀及童工事件。情感成果包括:自我形象、幸福感和自我满意度。

布拉德肖利用一系列指标测量显示出儿童的自我满意度在过去20年中逐步恶化。新生儿体重呈下降趋势;传染病更加流行(例如,艾滋病);流浪儿童及生活在寄宿学校中的儿童数目出现上升趋势,学校排斥及青少年犯罪等数目持续增加;女孩子吸烟逐渐成为流行趋势;青少年群体酗酒、吸毒、自杀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对其研究显示,以上结果并不完全与贫困相关,例如青少年犯罪、酗酒、吸毒等。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恶化对贫困率走高并没有太大影响。

在贫困率增长了三倍的这段时间里,一系列与儿童健康及自我满意度有关的关键性指标被测量出与贫困持续有关具有关联。例如儿童自杀率下降,特别是儿童中致命的交通事故数量的下降,少女怀孕数目下降(但国际指标依然比较高)。

5. 儿童贫困的前景。儿童贫困总体前景是好的。从经济方面来看,英国虽然遭遇了经济衰退的影响,但其就业率上涨,失业率在近25年内达到最低。单亲家庭依赖救济金的数目也在逐年下降。人口前景方面相当乐观,虽然目前退休人数仍在增加,但已趋于顶峰,在未来十年左右可预见的范围内老龄人口将有所减少。生育率明显降低。英国首相在1999年宣布,政府将竭尽全力在20年内消除贫困。显然,他们一直在为这目标努力着。最大限度的扩大就业及对医疗卫生、教育额外大量的投资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开始发挥作用。回顾英国的福利政策,其中包括:全国性最低工资,大幅度增加儿童福利及收入性补贴,引入工作家庭税收抵免、儿童税收抵免、保育税收抵免政策,儿童保育战略及针对单亲家庭的特殊计划。为了提高儿童的营养水平,英国政府引入了全国性水果计划并重新制定了学校膳食的营养标准。建立了针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社会排斥服务机构。儿童信托基金也已建立并由教育与科学机构中儿童、青少年事务部负责分发,发起了大量以邻里为基础的倡议项目。其中包括:“稳固开端计划”、教育行动区和就业行动区。政府负责监督并评估项目并针对贫困最新的年度报告,旨在监督相关机构是否完成其制定的贫困目标。

在Sutherland看来,工党政府所实施的政策及取得的成就足以是100万儿童摆脱贫困。

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在五年内贫困率减少29%,然而这一目标同样要考虑到劳动市场的影响因素。当前儿童及单亲家庭接受收入补助的数量一直在下降,失业家庭的比例从1997年的18%下降到了2001年的15%。据此推算,32万儿童将因其父母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摆脱贫困。

英国仍然是低税收的国家,相关证据表明,英国人民愿意支付更多的税收来改善公共服务及消除贫困。因此如果要彻底废除贫困政府直接征税是必经之路。

(二)美国的儿童贫困现状及政策

1. 美国儿童贫困的数据分析。美国虽然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但不可避免的也同样遭遇着严重的儿童贫困问题。就贫困问题而言,美国采用的是反映了不同家庭大小的绝对贫困标准。美国国家儿童贫困中心(NCCP)将贫困儿童定义为家庭收入低于官方贫困线以下的儿童。

在21世纪的开端,120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中,到201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570万。研读美国贫困指南,2008年美国官方按家庭不同人口数给出的贫困标准分别为:三口之家/17600美元,四口之家/21200美元,人口每增加一个,相应贫困幅度增长3600美元。

从1999年~2008年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条形图中观察发现,近十年以来,低收入家庭儿童数量较为稳定,基本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但低收入儿童占总儿童数量的百分比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1年~2003年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2005年~2006年明显下滑之后又随之持续走高。

2. 美国儿童贫困的成因分析。美国儿童贫困的成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其中以单亲家庭增多为代表。其二,经济因素,以劳动力市场结构变革及地教育水平对父母工作的影响为代表。三是美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疏导工作还有待完善提高。

(1)人口结构的变化。单亲母亲家庭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增长,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平缓期,这一现象与呈现出来的儿童贫困问题具有相关性。特别是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儿童。来自单亲家庭的儿童,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中其他肤色的儿童面临贫困的高风险。2009年,单亲母亲家庭中的白种儿童贫困率为18.5%,黑人儿童贫困率50%,西班牙裔美国人贫困率25.7%。很明显,与白种儿童相比,其他种族的儿童更可能生活在单亲母亲家庭中并遭受贫困的风险。

虽然拥有混合种族背景的儿童的数目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增大,但却很少对单亲母亲家庭中种族儿童贫困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美国人口普查估计,2010年超过110万的5岁以下儿童是多种族,是2000年数字的2倍。此外,相当大部分的青少年生活在非婚家庭中。异族夫妇特别容易离婚,至少在可比风险群体中最有可能离婚,出现同居的情况也更多。与单一种族的儿童相比,多种族的儿童与双生父母共同生活的比率较低。

单亲家庭的增多,尤其以单亲母亲为主的家庭,加重了贫困的比率。从个人原因来看,单亲家庭中因只有父母其中一人养家,缺少配偶的支持,同时一人无法兼顾照顾孩子和工作挣钱的双重责任,因而导致了儿童贫困的增加。究其社会原因,女性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工作环境相对男性较差,考虑到照顾孩子的因素,她们多会选择临时工、钟点工,显然这难以保证她们的日常生活的开销。未婚母亲是单亲家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与同龄人相比,呈现出教育水平低,生育知识缺乏,婴儿营养不良等特征。

(2)经济因素。据2008年统计信息显示,生活在单职工家庭(全职)中的儿童贫困率为28%,而生活在父母均无工作家庭中的儿童贫困率高达89%。可以看出,父母工作与否对儿童贫困影响较大。

第三产业的发展及贫富差距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向高精尖方向转变,因而对学历水平低,职业技能低的父母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而他们转向寻求低收入、低技能工作,同时几乎享受不到政府的相关福利政策,这一情况加剧了贫困问题。

回顾父母教育水平与低收入家庭儿童资料,从1997年~2008年,以高中学历为分界点,父母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的儿童遭遇贫困的比率高达80%;而教育水平达到高中的儿童遭遇贫困的比率维持在50%~60%之间;而父母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儿童贫困率不超过25%。

此外,经济因素方面例如最低工资不足,劳动力市场从城市向郊区转移,职工工会职能削弱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对儿童贫困产生影响。

3. 美国针对贫困儿童的相关政策。“学校早餐计划”是由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出资并由学校为那些符合规定的贫困家庭中食物不充足的儿童提供的免费或低价早餐,这已计划规定家庭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1.3以下的儿童可以无偿的获取早餐。在公立学校中,覆盖率可以达到70%。

“知识就是力量”KIPP( 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是遍及全美的一个特许学校集团,最初成立于1994年。学校以提高贫困家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宗旨,为那些低收入家庭及贫困家庭中的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KIPP学校大都坐落于较为贫困的社区,因而其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家庭。学校中大约有63%的学生为非洲裔美国人,33%的学生为西班牙裔和拉丁美洲裔。

“开端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对美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开端计划通过利用社区各种教育、人文、文化等资源,为3~5岁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幼儿提供的免费社区教育服务。它以追求教育公平,改善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

其他相应政策还包括近三十年以来一直实施的“高起点”儿童援助计划主要为学龄前贫困儿童提供食品、医疗等服务。这一项目涵盖了36%的黑人、26%西班牙裔后代和31%的美国白人家庭孩子。“援助有未成年子女家庭计划”是一项针对家庭救助的项目,此计划通过家计调查将救济金发给最有需要的家庭,即那些儿童生活在父母均无工作的家庭将优先发放。领取救济金的家庭同时可以领取食物券。

三、对我国儿童贫困问题的启示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尚无官方较为权威的有关贫困儿童数目的统计,张时飞、唐钧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并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近年的数据大体估算截止2009年,中国贫困儿童群体的规模在710万。其中城乡低保儿童约为67318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儿童49219万人,农村低保儿童18019万人;孤儿总数约有5713万人。

(一)中国儿童贫困的成因

与英国和美国相比,中国儿童贫困问题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共性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中国单亲家庭数量日趋增长。相比较美国多种族特点,中国是一个多少数民族的国家,因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偏远地区,因而相比来说中国的少数民族单亲家庭贫困程度高于汉族单亲家庭。从美国贫困经济因素来看,父母的教育程度高低对贫困起着较大作用,同样中国儿童贫困成因分析中父母教育程度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社会学中贫困代际理论认为:因社会资源、要素的短缺,贫困会发生代际传递,由父辈传递给子辈,引起子女的贫困。这种传递强调家庭带给儿童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改变,会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遭遇社会排斥、应对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综合分析各国儿童贫困问题成因,不难看出其最直接的因素来自家庭,父母的就业收入情况、家庭特征、家庭结构都对儿童产生影响。

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中国的儿童贫困具有其特殊成因: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进行的国企改革导致大批企业员工下岗,许多家庭中的中年父母出现双职工下岗待业问题,短期内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一时之间儿童贫困问题激增;从法律法规来看,以女性为主的单亲家庭的利益在现行婚姻法律中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及维护;其次,儿童的抚养费以基本工资为基数有其不合理性,职工基本工资只占其总收入的一部分,各种年终奖金、绩效、公积金等均高于基本工资;甚至还有一部分不负责任的父母拒付或者少付抚养费。如此推算,最后贫困儿童能得到的抚养费少之又少。政策缺乏对贫困家庭及贫困儿童的扶持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纵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儿童贫困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而中国尚未有针对单亲家庭特殊的、专门的优惠政策。

(二)经验与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较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因而对我国儿童贫困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

1. 完善我国贫困儿童社会救助机制。政府作为社会救助财政支出的主体,需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其在贫困儿童社会救助体系中的职责,针对救助的数额、方式、范围进行严格的规定与划分;明确相关部门的分工及职责,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贫困儿童社会救助制度以需求评估为导向,基本救助金应满足贫困家庭必要的日常生活开支,例如食物、衣服等。制定标准因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略有调整,待遇标准可以以贫困家庭儿童的数量及我国贫困线为基准差别设定。救助对象的选取应严格按照家计调查方式进行并形成动态管理模式,定期对此进行审核。针对贫困儿童营养不良等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的“早餐计划”,为生活在贫困线的儿童提供免费的早餐,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学校的发放及甄别情况进行监督。

2. 加大对贫困儿童的教育扶持。贫困代际理论认为应对儿童贫困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此有效阻隔贫困在代际间传递。针对我国对教育投入比率不足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城乡家庭教育资源。参照美国“开端计划”,充分发展、利用社区各种教育、文化资源,社区工作者通过开展相关职业技术培训、父母再就业成长小组等方式来提高贫困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制定针对贫困儿童的专项教育基金,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城乡间教育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良性流动,使得贫困儿童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3. 协助贫困家庭调动社会资源。伴随着社会慈善组织及相关儿童保护福利机构的产生,政府应加大对其财政上的支持力度,放宽福利社会机构的准入门槛。妇联、团委等部门利用其灵活性、贴近群众等优势切实为贫困解决困难。国家应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扶持力度,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致力于帮助贫困家庭调动社会资源,协助政府制定针对贫困家庭切实可行的政策等工作。

4. 加大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及建档工作。就目前来说,中国有关贫困儿童数据统计工作还十分匮乏,因而建立贫困儿童监测系统十分必要。为贫困儿童建立档案并定期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严格审查救助程序,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救助机制公开化、透明化,定期对救助对象情况进行追踪,及时根据核查情况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张时飞,唐钧.中国贫困儿童救助: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09.6.

[2]栾文敬.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现状及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3]冯晓杭,于冬.城市贫困儿童: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1998,(02).

[5]陈银娥,高思.社会福利制度反贫困的新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6]陈芳.我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08,5.

[7]Jonathan Bradshaw.(2002).Child Poverty and Child Outcomes.CHILDREN & SOCIETY VOLUME 16 pp.131 140.

[8]JENIFER L. BRATTER,SARAH DAMASKE.Poverty at a Racial Crossroads: Poverty Among Multiracial Children of Single Mothe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贫困儿童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贫困山区 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这些学生一般都是父母双方都已外出打工,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依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照看。这些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很少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缺少父母的关爱,而负责在家照顾的亲属往往不懂得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要么十分溺爱孩子,要么动辄打骂,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缺陷。如我任教班级的一个张姓小朋友,他成绩较差,上课从不发言,总是回避与老师和同学地接触,胆小,走路也是低着头,身体素质差,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作业也经常不做,老师安排的其它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通过家访,我对他的家庭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父母远在上海打工,已经几年没回家了,负责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奶奶不识字,还是用几十年前她培养自己儿女的理念教育孙儿,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了,心情好时就百依百顺,心情不好了就打骂一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打电话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能多与孩子交流,想方设法采取不同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通过与孩子的奶奶、父母及其本人的沟通交流,孩子的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多年在贫困地区担任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我认为要使像张同学这类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勇敢面对生活,绝不是讲几句道理就能做到的,需要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坚持长期、细致、耐心地做工作。

在工作内容上,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人如果没有自信,就会迷失自己,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每个孩子都渴望进步,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鼓励远胜于批评的效应。对留守儿童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生活、学习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班主任应该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让孩子们不仅把班主任当成传授知识的教师,更要让孩子们从心里觉得班主任是他们可以信任的亲人。可以在班上设立“优点树”,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让这些孩子把自己的优点写下来,如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能独立照顾自己,甚至还要帮助家里做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大声读出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二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关爱,班主任不仅要学习上多鼓励他们、关心他们,更要在生活上多给他们一些关爱。积极举办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成立留守儿童学习帮扶小组,评选“留守之星”,每逢节假日开展给父母写信的活动等等,激发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

三要让孩子们安全成长。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来一些新闻报道也显示,一些留守女孩受到害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因此,要注重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能够保护自己不受非法侵害。要设置安全风险的相关活动或课程,组织各种安全风险模拟场景演练,提高留守儿童对各类风险的认知,增强防范、逃生能力;开设生理卫生知识讲座,严防害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

在培养方式上,要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要争取外出家长的支持。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共同制定留守儿童教育方案。平时,班主任要主动与他们远在外地的父母联系,与家长探讨怎样教育好孩子,积极动员他们想方设法关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父母还很爱他们的。要通过与外出家长的合作,提升培养实效。

二是要争取实际监护人的配合。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在家负责照看孩子的监护人,一般都年纪比较大、经济条件差,教育理念落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往往不能到位。因此,老师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多与孩子的实际监护人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特别是要告诉他们如何防范安全风险,让孩子不受到非法侵害。

贫困儿童篇7

【关键词】 膳食调查;营养状况;儿童;贫困区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R 15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13-02

Diet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in Zhejiang Province/HUANG Li-chun, DING Gang-qiang, HE Sheng-liang, et al. Zhejia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ngzhou(3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et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By random sampling, 1 196 children aged 8-12 were selected from rur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Dietary survey with 24-hour recall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Results Evaluated by the Chinese DRIs, the dietary intakes of energy, carbohydrate, vitamin C, calcium and zinc were inadequate. The intake frequencies of milk, fruit, vegetable, bean and bean products were low. Conclusion Nutri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grow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rural children.

【Key words】 Diet surveys; Nutritional status; Child; Poverty areas

学龄儿童所获得的营养不仅要维持生命活动、生活与劳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个时期的膳食营养状况对个体的一生和群体的素质都有重要的影响[1]。2006年9-12月笔者对浙江省农村3个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名单,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3个县6所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共调查1 196名,其中男生615名,女生581名;8岁学生171名,9岁317名,10岁401名,11岁225名,12岁82名。

1.2 方法

1.2.1 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 采用3 d 24 h回顾法,调查膳食摄入情况。调查人员经过培训,在膳食调查前召开班主任会和家长会,由班主任和家长协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人员现场确认后收回。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评价学龄儿童的膳食结构;根据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情况,结合食物成分表[3],计算营养素摄入量,以中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s)[4]为依据评价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采用EpiData 3.02录入数据,SAS 8.0软件分析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情况。

1.2.2 体格检查和评价 按照卫生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以《1995年全国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作为评价标准。身高标准体重值在90%~110%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超过110%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5]。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2.94%,正常率为55.94%,超重率为11.22%,肥胖率为9.89%。

2.2 食物摄入情况 调查对象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偏低。豆类及其制品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达到了50~100 g的合理范围,但是消费率仅有65%。肉类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在75~100 g的合理范围内。奶类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102 g,低于每日250 g的合理摄入,而且消费率也仅有43%。蛋类平均每日摄入量为43 g,略低于每日50 g的合理量,消费率只有61%。蔬菜的消费率较高,但人均每日摄入量不足。水果的摄入严重不足,消费率低至34%。见表1。

与推荐量相比,能量摄入偏低,蛋白质摄入达到了推荐量,维生素E和铁摄入达到了推荐量。钙摄入量远未达到推荐量,8~10岁组儿童钙摄入只占RNIs的60%,11~12岁组儿童钙摄入只占RNIs 的40%。8~10岁组儿童锌的摄入量占RNIs的80%,而11~12岁组男孩锌的摄入量只占RNIs 的56%,11~12岁组女孩锌的摄入量也只占RNIs 的66%。维生素A摄入在推荐量的83%以下。维生素C摄入量在推荐量的65%以下,11~12岁组儿童维生素C的摄入量在推荐量的50%以下。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2.94%,略高于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全国水平[6]。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7~13岁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 24.4%[7],本次调查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与之接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与大城市[8]接近。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儿童也面临营养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导致肥胖的双重挑战。提示在农村儿童营养改善工作中要注意儿童营养状况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项目。

调查发现,学龄儿童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量偏低,肉类摄入充分。粮谷类和薯类含碳水化合物多,是膳食能量最经济的来源,而肉类提供的脂肪不能给神经细胞供能,神经细胞的能量来源只能是碳水化合物[9]。我国传统膳食是以粮谷类食物为主,这样的膳食结构对于预防各种慢性病有益,而薯类作为粗粮,也是被鼓励食用的[10]。学龄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不能忽视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调查还发现,学龄儿童膳食中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普遍缺乏,比较严重的是钙、锌和维生素C缺乏。钙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普遍现象,与奶类的消费率和摄入量低有关。农村居民奶类摄入量较城市居民更低,且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奶类消费量增加[11]。儿童钙摄入不足,直接影响骨骼生长发育。膳食中维生素C的缺乏与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有关。平衡膳食宝塔推荐蔬菜每日400~500 g,水果100~200 g。此次调查结果与推荐量差距较大。水产品中的锌含量丰富,适量摄入水产品可以预防锌缺乏。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特别开展针对农村学龄儿童增加蔬菜水果、奶类、豆类以及水产品摄入的营养干预。另外,如果某些营养素在当地的食物供给条件下难以满足,为尽早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除了营养科普知识的宣传外,使用儿童型营养补充剂也是一个好办法[12-13]。

4 参考文献

[1] 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080.

[2] 中国居民膳食专家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文集.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209-213.

[3] 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

[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58.

[5] 白呼群.中国卫生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31.

[6]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2-158.

[7] 杨晓光,翟凤英.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三:2002居民体质与营养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7.

[8]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

[9] 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

[10]顾景范,杜寿芬,查良锭,等.现代临床营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4.

[11]翟凤英,杨晓光.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31.

[12]翟凤英,易国勤,赵丽云,等.儿童型营养补充剂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487-488.

贫困儿童篇8

【关键词】 营养状况;智力;对比研究;儿童;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64-03

Status of Intelligence Level and Development of 197 Children Under 5 in Guangxi Poverty-stricken Area/FANG Zhi-feng*, YANG Hong, ZHANG Bing,et al.*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ning (53002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rural preschool children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Guangxi,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ir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level. Methods 197 children under 5 on the state-level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were chosen in Guangxi Pingguo County and Rongshui County. By using "Evaluation Scale of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0-6-year childre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child Heart Scale) developed by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the children's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ere tested. Results 197 children's intelligence test results rating scale were as follows: Only a good person, representing the number of 0.51%, clever accounting for 6.60%, the normal accounting for 82.74%, was low accounting for 10.15%; A certain correlation was between children's intelligence on the low side and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carers and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Conclusion Th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s low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Guangxi. The children's nutrition and early intellectu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ich is of importance for improving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growth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 words】 Nutritional status; Intelligence; Comparative study; Child; Poverty

学龄前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早期的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和智力发育,导致成年后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加,还将造成成年后劳动力下降。为了解广西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及智力发育水平,笔者于2009年对广西2个部级贫困县学龄前儿童进行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广西2个部级贫困地区平果县、融水县4个乡共197名5岁以下儿童及看护人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5岁以下儿童197名,其中男童104名,占52.8%,女童93名,占47.2%;70.9%儿童的看护人是父母,29.1%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被调查对象中49.2%是壮族,33.9%为苗族,10.1%为汉族,5.3%为侗族,1.6%为瑶族;儿童的父亲职业48.1%是在家务农农民,44.0%为农民工;母亲职业66.1%是在家务农农民,25.9%为农民工;61.8%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文化,22.6%为小学文化,10.1%为高中或以上文化;母亲文化程度48.7%为初中文化,32.8%为小学文化,8.0%为高中或以上文化。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格,由经过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询问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喂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查。

1.2.2 智力测定和评价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5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所的专家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配套测查用具对参与调查的儿童进行神经心理发育测查,内容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5个功能区的不同项目。根据5个功能区得分,计算儿童智龄和发育商。通过计算儿童发育商,即智龄=5个功能区得分之和÷5,发育商=(智龄/实际月龄)×100,将儿童智能水平分为5个等级:≥130为优秀,115~129为聪明,85~114为正常,70~84为偏低,≤69为低下。

1.2.3 体格测量和评价 采用同一生产厂家生产的身高体重计和身高测量仪,由医务人员对每个儿童进行身高或身长、体重的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儿童营养状况采用WHO推荐的Z评分法,分别计算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HAZ评分

1.2.4 血红蛋白检测 现场采集儿童指血,采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法,定量检测血红蛋白。结果判定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定的贫血诊断标准,5岁以下儿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Epi Info软件录入,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儿童智力发育状况

2.1.1 儿童智力评分结果 见表1。

197名5岁以下儿童中,评分为优秀的仅有1人,占0.5%;聪明为13人,占6.6%;正常人数最多,为163人,占82.7%;智力偏低的有20人,占10.2%;无智力低下的儿童。其中男童聪明人群主要分布在3~4岁阶段,而智力偏低主要集中在0~1和4~5岁阶段。

2.1.2 儿童智力发育水平 儿童发育商平均水平为96.8分,其中男童为97.1分,女童为98.6分,女童比男童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 儿童功能智力检测水平 结果显示,5岁以下儿童5项功能检测总分平均水平为151.4分,其中男童为143.7分,女童为160.0分,女童比男童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儿童营养健康状况与智力发育水平关系

2.2.1 儿童营养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197名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贫血率分别为13.2%,17.8%,8.1%和17.8%,见表4。

2.2.2 儿童智力评分等级与营养状况和社会因素关系 智力偏低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发生率比聪明比例较高;看护人是父母的智力偏低率为8.2%,比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的儿童发生率较低;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儿童智力偏低率为13.6%,相对母亲文化初中及以上文化儿童的智力偏低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水平。

3 讨论

5岁以下儿童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重要时期[1]。抓住这个关键期,使儿童的各种智力得到均衡发展,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广西贫困地区儿童智力发育平均水平为96.8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聪明以上儿童仅占7.1%,智力偏低占10.2%,82.7%处于正常水平。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水平低于城市学龄前儿童10个百分点[2],且女童的智力发育水平相对比男童高,但男童的聪明率高于女童。可能是由于贫困地区儿童所在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未具备开办幼儿园的条件,加上村民居住地比较分散,以致大部分贫困地区儿童没有条件受到早期教育,早期智力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因此,要重视在贫困地区开展幼儿早期教育,尤其要注重男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和教育。

儿童的智力发育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后天环境的影响对儿童的智力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后天环境影响因素有喂养方式、营养健康状况、早期智力开发、看护人、父母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外出打工等[3-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西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儿童低体重以及生长迟缓发生率较高[5],因而营养不良的儿童智力较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偏低,这与其他相关研究[6]一致。加上父母亲文化结构偏低,大部分儿童父母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还有1/3儿童的父母外出忙于打工,儿童由祖辈进行照看。由于看护人忙于劳作生计,缺乏相关儿童喂养和智力开发的知识,以致对儿童饮食、营养、健康和智力开发及早期教育重视不够,这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和智力偏低的原因之一。广西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智力发育还与母亲看护及母亲对其早期教育有关,与其他相关研究[7-8]一致。妇女担负养育下一代的重任,因而在贫困地区要重视妇女儿童的文化教育,提高妇女及看护人的文化水平,开展儿童喂养知识和智力开发教育,是改善农村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条件。

4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李宁,李煜,等.不同类型学习障碍儿童认知功能和行为问题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90.

[2] 苏普玉,曲荣,谢钱茹,等.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平衡性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662-663.

[3] 刘小红,颜虹.早期营养与婴幼儿智能发育.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5):433.

[4] PEARCE MS, DEARY IJ, YOUNG AH, et al. Growth in early life and childhood IQ at age 11 years the Newcastle thousand families study. Int J Epidemiol, 2005,34(3):673.

[5] 方志峰,唐振柱,杨虹,等.贫困地区1 324名6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381-384.

[6] CATHARINE G. Commentary: Height and intelligence. Int JEpidemiol, 2005,34(3):678.

[7] 夏秀兰,张亚钦,李辉,等.山西农村婴幼儿智能发育状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2795-2797.

[8] TONG S, BAGHURST P, VIMPANI G, et al. Socioeconom ic position, maternal IQ, home environment,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J Pediatr, 2007,151(3):284.

贫困儿童篇9

2021年6月29日上午8点20在方大高新企业园区

二、承办单位

共青团东洲区委员会、东洲区妇女联合会、东洲区总工会

三、参加人员

东洲区委副书记xxx、方大高新企业主要领导、共青团东洲区委员会书记xxx、东洲区妇联主xxx、各乡镇(街道)团(工)委书记、妇联主席、贫困儿童代表、企业职工儿童共计40余人。

四、具体流程

1、启动仪式

(1)方大高新主要领导讲话

(2)东洲区委副书记xxx致辞

(3)与会领导向贫困儿童代表赠书

2、观看党史教育片

3、参观厂区党建长廊

4、贫困儿童做游戏

贫困儿童篇10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宁夏盐池县农村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健康状况,为实施儿童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中国疾控中心“贫困地区6 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方案和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部级贫困县盐池县314名6岁以下儿童, 测量身高(长) 和体重,同时检测血红蛋白,并进行添加辅食状况和儿童膳食状况调查。 结果6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8%, 低体重率为15.9%,消瘦率为5.1%,贫血率 14.9%。结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状况严重,儿童辅食添加的时间、质量和数量以及儿童膳食营养结构等急需改善。

【关键词】 儿童;贫困地区;营养状况;贫血

为了及时了解我区贫困地区小儿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于2007年9-10月对我区部级贫困县盐池县6岁以下儿童进行生长发育、营养健康和贫血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取我区部级贫困县盐池县,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盐池县高沙窝镇的营西村、南梁村以及花马池镇的杨柳堡、四墩子村的314名6岁以下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1.2内容:

采用国家统一问卷开展调查,包括儿童状况调查、膳食调查、进餐及辅食添加回顾调查等,并进行血红蛋白检测。

1.3方法:

儿童的营养状况评价采用Z评分法,以1978年WHO/NCHS推荐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参考值作为评价儿童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低于标准年龄别身高(HAZ)、年龄别体重(WAZ)、身高别体重(WHZ)2个标准差为中、重度营养不良。统一采取左手无名指指尖血检测血红蛋白, 了解贫血状况,6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6岁以下儿童314名,各年龄组儿童人数比例基本均衡。男孩161名(51.3 %) ,女孩153名(48.7 %)。2007年全家食品支出5000元的有93名(29.61%)。

2.26 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等营养状况:

从结果可以看出6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8%, 低体重率为15.9%,消瘦率为5.1%。低体重率在该年龄组明显高于其他两项指标(χ2=19.25 P

2.32岁以下婴幼儿喂养及辅食状况

2.3.10-2岁婴儿喂养方式及1个月内辅食添加情况:

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78.1%,母乳喂养是该地区2岁以下婴儿主要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有配方奶、奶类、谷类和蛋类,添加率分别11. 0 %、4. 1 %、1. 9 %和1. 3 %。6-12 个月内婴幼儿辅食添加最多的前3位分别为蛋类、配方奶和谷类, 添加率分别为28. 6 %、26. 4 %和25. 2 %。12-18 个月婴幼儿添加辅食前3位分别为水果类、肉鱼类和蔬菜类,18-24 个月婴幼儿添加辅食前3位的分别为肉鱼类、薯类和果汁类。0-2岁儿童摄取铁、锌、钙和维生素A、D补充剂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7 %、10.8 %、40.8%和7.8%。

2.42-5岁儿童近1年膳食情况:

2-5 岁儿童膳食主要摄取种类依次为奶类(主要为奶粉)、肉类和淡水鱼类,摄取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2.9%、95.1 %和84.3%。除过谷类基本为每日摄取外,摄取频率≥3-4次/月的食品在被调查儿童中的的比例为:薯类82.4 %,其次是蔬菜类72.8 %、肉类52.4 %、蛋类及制品28. 1 %、奶类及制品12.6 %。2-5岁儿童摄取铁、锌、钙和维生素A、D补充剂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9 %、10.8 %、41.2%和8.8%,钙的摄取量高于其他微量元素。

2.56 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

6 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率为14.9% ,其中男性贫血率19.4% ,女性贫血率为10.1%。男性贫血率高于女性(χ2=4.87 P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宁夏贫困地区6 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不良状况比较严重,高于2006年全国营养调查农村相同年龄儿童患病平均水平[1]。这主要与所调查对象处于部级贫困县的农村,群众对儿童的喂养知识缺乏,经济水平低,文化水平落后有关[2]。尤其大部分儿童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膳食营养缺乏足够的重视[3]。调查发现,6岁以下儿童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量较高,但奶类、淡水鱼类及蛋类制品摄入偏低,迫切需要加强蛋白质类食品的摄入,适时足餐添加豆制品和动物性食品可有效降低儿童营养不良情况。6岁以下儿童膳食中铁、锌、钙和维生素A/D的补充很低,尤其是铁制剂,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婴幼儿辅食喂养及儿童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铁含量低,单纯依靠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儿童铁营养并非有效途径,迫切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如食物强化,妇女营养素补充剂,各种铁剂,儿童辅食的微量营养素强化[3]等,以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

参考文献

[1]刘爱东,赵丽云,于冬梅,等.中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8,37(3):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