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1:57:00

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1

关键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

一、精准扶贫广西就业帮扶提出的背景

为确保我国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并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有效衔接,从而深入了解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2]。”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响应国家号召,各高校纷纷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保证教育公平、实施教育扶贫、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特困优先,应助尽助”的原则,努力做到不落下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使精准扶贫工作在高校得到有效落实。为积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把教育纳入扶贫开发,统筹规划扶贫措施,积极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自治区教育厅把就业帮扶列为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重点是确保自治区扶贫办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高校历年来对贫困大学生采取了许多关怀措施以帮助他们解决在校期间遇到的经济困难。然而,仅仅解决了经济问题并不能很好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在落实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帮助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让贫困户家庭尽快脱贫上多下功夫。

二、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资源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获得、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这些都将成为制约贫困生自我发展创造的最大障碍,亦是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一)机构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大学生资助中心主要负责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大学生招生就业部门主要忙于应付日常管理事务;学生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兼做就业指导工作,但更多的时间则是忙于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各专业教研室更多的是在专业知识上对大学生进行传授,很少涉及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虽然高校一直在强调大学生就业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应该是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大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力量分散,没有形成职业指导的合力。(二)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人才要想高质、高效地实现建档立卡大学生就业帮扶,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等素质。然而广西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目前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他们中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职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普遍表现为缺乏对现行就业制度、就业形势和各种职业情况的科学分析,尤其是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无法实施系统的职业素质测评及其相关干预,对学生的评估也大多是凭主观臆断,在职业指导中局限于照本宣科,讲解一些浅显的内容和理论知识,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因人立策。(三)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没有形成常态化2016年4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桂教学生〔2016〕8号)指出:(各高校)确保自治区扶贫办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对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学校帮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要为其提供至少3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信息,且岗位薪酬不得低于每月2000元。文件下发距离2016届毕业生毕业仅剩2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难免会导致高校在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中弄虚作假,同时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的就业帮扶不能很好地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四)扶贫仍停留在“无偿输血式”资助层面在社会扶贫体系中,国家和政府历来以无偿的“送钱送物送温暖”为主要手段。现阶段国家在高等学校实施的是“奖、贷、助、勤、补、减、免、缓”八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学费减免等多种资助形式。在面临毕业就业之际,自治区政府还为贫困大学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我们把这种给钱给物的形式比喻成“输血式”扶贫。无偿输血式资助作为精准扶贫的初级阶段,虽然可以较好地解决众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较为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经济压力,但并不能保证贫困大学生最终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新创业能力是贫困大学生最终摆脱贫困的核心能力,能力培养比简单的直接资金给予会发挥更大的效益。所以,贫困生更需要注重能力素质培养造血式‘授渔’资助[3]。”(五)缺乏职业指导反馈机制由于前期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组织和开展,后期缺乏职业指导反馈机制的建立,所以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每年的课程教学没有较强的衔接性,大班化教学,上课时间短加上多为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的学生同堂授课,授课教师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指导,也没有办法及时做好学生求职就职信息库的建立和更新,无法把握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就业选择、自我认知等问题无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无法有效地调整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

三、“校企共育•学践结合”:全程化职业指导创新模式

构建全新的职业指导模式首先要从转变职业指导理念入手。M•L•戈德斯密德教授认为:“大学除了有责任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其使命之一便是要为它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大学就是要“成为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4]。”精准扶贫机制下贫困大学生纷纷享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但对于很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更期待在创新创业、就业质量、综合素质等内在品质上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困难家庭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完成国家和政府对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就业任务,而不论就业质量的好坏这样一种初级阶段状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转变理念,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切实把大学生职业指导作为高校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职业指导前期:校企力量整合,形成强大合力

高校成立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小组,充分调动校内教职人员与校外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校内方面,上至书记校长、招生就业(部)处、学工(部)处及教务(部)处负责人、各院系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下至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就业创业社团等都要求参与到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这项系统工程中来,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活动,全体小组成员“认领”贫困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贫困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便为他们的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校外方面,通过各类合作企业及单位向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实习、顶岗机会,为他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校企共育•学践结合”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通过校内机构力量整合,校外企业联合的方式,贯穿建档立卡户贫困生整个大学期间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形成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职业指导中期:培养造血式“授渔”共育模式

1.生企结对:学生与相应企业结对培养。高校积极将那些满足合作培养条件的企业单位“请进来”。招生就业处、各院系及就业创业社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选择具有行业特色、适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企业来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专业背景一致。高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将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时段分为理论学习阶段、兼职阶段和实习实践阶段,其中工作具有连贯性和需要顶岗实习的职业可统一安排在寒暑假进行集中实习实践;可以利用闲散的在校时间进行兼职的专业可安排学生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小长假进行实践,待寒暑假再组织集中实习实践。2.制度保证: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管理机制。国家和政府不求回报的“输血式”扶贫结果导致一些在校大学生不思脱贫,年复一年地等待简单直接的货币赠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和政府的经济依赖。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到工作单位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工作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但是很多大学生往往弄虚作假,托亲朋好友出具实习证明敷衍了事。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专业知识掌握尚不够扎实、正规单位不招收假期工等原因到珠三角一带工厂从事简单重复的加工工作。为了保证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既能通过实习实践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又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工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学工部门可联合教务部门建立健全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分,明确规定凡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企业,不得自行联系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行一定时长的实习实践锻炼,只有制定了规范全面的管理规定,才能照章办事,将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始末,保障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3.工作体验:探索职业兴趣,提高职业竞争力。“西方职业指导理论中的行为理论就认为,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职业学习经验在个人的职业选择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初步了解择业决策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实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创造欲望。[5]”高校辅导员在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开始便给他们制作职业指导档案,一人一册,对大学生在每一家实习企业进行实践都要做好指导记录。学校通过向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各类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不同职业环境的了解,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确定其偏好的工作类型,组织学生在工作体验中找出自己欠缺的能力并指导他们有意识地加以锻炼,提高求职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沟通制度和平台,及时把握企业参与高校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培养的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与高校合作的企业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也应明确一名或多名就业创业人才或管理人才作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及时总结反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与不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所学专业的行业就业创业趋势,逐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4.人才输出: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定向就业”。“校企共育•学践结合”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要给予贫困生更多适合自身潜能发挥的‘挣钱岗位’和‘挣钱项目’,帮助和激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获得金钱,自食其力解决贫困问题,促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3]。”为此,高校应及时收集企业对实学生的情况反馈:对于实习表现不佳的学生企业有权辞退,同时学校要求学生重修社会实践学分,此外,高校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作出相应帮扶;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积极促成学生与企业建立长期实践关系甚至直接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对于工作表现突出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高校应充当企业与贫困大学生的“桥梁”,将大学生培养、解困、助贫、解决大学生就业与企业发展等挂钩,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定向就业”,即企业提前出资培养这些大学生,为他们缴纳学费或部分学费,同时,学生与企业签订毕业后的就业意向书,承诺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这样将有效解决部分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人才输出,增强贫困户家庭的造血功能,使贫困户家庭自己强健起来,也为校企长期合作,促进企业发展引进人才搭建了平台。

(三)职业指导后期:建立总结反馈机制

1.高校应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建档立

卡贫困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总结并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便于突破传统大学闭门造车的育才模式,结合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战略,把握市场经济的需求脉搏,科学预测市场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层次规模、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给予准确定位,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高校应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或实践导师到学

校进行职业指导,弥补高校缺乏专业化职业指导人才的短板。由于合作企业长期接收高校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尤其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就具备一些普遍性,而且他们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了解得也比较全面,因此企业专家可以通过实习状况总结、行业政策解析、形势探究、经验借鉴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性比较强的职业指导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定背景下,以就业率等指标为主要衡量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争取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和吸收社会投资、吸引高质量的生源等,都有直接的影响[6]。然而大多数高校仍然视职业指导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没有树立职业指导也是专业的教育活动的观念。高校只有转变陈旧观念,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职业指导的职业化,进而实现职业指导的专家化,职业指导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将职业指导,尤其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作为关乎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在精准扶贫机制下实现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精准指导,把职业指导问题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列入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作者:赖远妮 李兰英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谢云挺.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N].新华每日电讯,2013-01-23(2).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01-26(1).

[3]谢俊青.贫困生资助由“输血”转为“造血”的绩效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41-44.

[4]M•L•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97-99.

[5]郭江平.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2

随着高校扩招,贫困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为了帮助高校贫困学子顺利地完成学业,2002年5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宣布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定额发放给4.5万名在校大学生,总规模为每年两亿元。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别是:8000元/人•年、5000元/人•年、3000元/人•年,全国资助名额分别为5万人、51万人、340万人。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资金和精力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却是受助学生感恩缺失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受助学生认为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抱怨资助金额不高、覆盖面少、相互攀比资助款,而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一直高居不下,更不用谈感恩之心、回报之行。这些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所以对当代的贫困大学生构建感恩教育体系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表现

第一,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早几年媒体曾报道,一名中国药科大学镇江校区的大学生为担心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竟将从河北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母亲带来的一篮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开。这无疑是当代贫困大学生不懂报父母恩的典型例子,然而当代有不少贫困大学生存在这种扭曲的心理。[1]第二,对学校、师长缺乏感恩之心。当代大学课堂,很多学生不是趴着睡觉,就是低头玩手机,或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严重不尊重教师及其劳动成果。而迟到、早退、缺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更不要提课前帮教师擦黑板,甚至在校园碰面也不会打招呼。对传授自己知识的教师尚且如此,那就更加不用谈什么回报母校、以母校为荣、关心母校的发展现状了,有些毕业生甚至埋怨、诋毁母校,甚至采取过激行为。[2]第三,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缺乏感恩之心。丛飞一生靠义演资助183名贫困儿童,捐款300多万,但在病重住院急需钱治疗时不但没有得到一个受助者的帮助,反而接到许多受助学生的家长打来电话“要钱”,有些没有及时收到学费的家长们对丛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反悔自己先前的承诺了。20多年来,退伍军人高健民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3]

三、当代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上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由“90后”组成,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强,而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淡薄,从而其言行举止缺乏感恩的表现。[1]第二,有些观点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国内的应试教育引起的,因为国内长期以分数看待一个学生的好坏,以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的指挥棒,严重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很少提及感恩教育。[2]第三,有一部分观点则认为是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使许多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而导致这一现象。在校园里表现为,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有的学生可能付不起几百元的学费,在这种情况下,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换言之,受助者认为那是他“被剥夺的”或者“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因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而复得”,既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而且很可能还“远远收得不够”,甚至“收吃了亏”。那么,“感恩之情”自然就无从谈起。[3]

四、浅探把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

如何把资助工作融入到感恩教育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及报恩,这需家长、学校、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是一项长期工作。第一,资助模式的转换。由于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无偿资助往往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为了让受助者领悟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应转变观念,让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后适当地付出劳动或对施助者表达感恩之情,或重视有偿资助工作的开展。这有利于把“感恩”植入他们心里。其一,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换。目前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除了国家奖学金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企业或个人的奖助学金的设立。在设立奖助学金的评选细则时可以要求受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或做义工,或积累到一定的“公益分”才能优先评选下一年的奖助学金;其二,大力开展已有的有偿资助模式。目前高校有偿资助模式主要是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由于有些高校不重视校内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致使很多贫困大学生要到社会上找兼职,把有偿资助推向社会固然简便,但应该是校内外勤工助学兼顾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而国家助学贷款更应大力开展,但目前有些高校却怕毕业生不还贷从而影响该校的违约率,而压缩贷款规模,这不利于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其一,感恩教育从教师做起。俗语有云: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前的学生;其二,让感恩教育走进宿舍。大学生的宿舍就像第二个家一样,高校资助工作者和辅导员教师应经常走进宿舍,特别关注和关心家庭贫困学生,需定时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思想动态,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其三,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感恩教育就像一碗心灵鸡汤,不定时地开展相关的讲座,甚至高校设置相应的课程,宣传感恩思想和理念,进行专门的课程化教育,能让家庭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四,榜样教育。目前高校都会评选励志或优秀的学生并宣传其事迹,例如“自强之星”、“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却鲜少评选具有感恩教育的大学生典型,也很少见宣传有代表性的感恩人物事迹。但恰恰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典型的人物宣传有利于刺激贫困大学生的感恩觉悟和提高其感恩意识,这是做好贫困大学感恩教育的不可缺少部分;其五,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要组织贫困大学生策划开展感恩的课外活动,不但能让贫困大学生得到锻炼,而且让其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受到的感受和启发会更深。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只有做到知恩、识恩、感恩及报恩,才能学会自尊、自爱,然后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领悟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个人才能得到正面的发展。

作者:张健儿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静,陶虹.试析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基础理论研讨,2009(20);37-38.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3

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指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自身的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自由而协调发展。内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内在各要素如心理、意识等的丰富、平衡、有序,以达到孕育最佳功能的发展。也就是指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交往、学习、创造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和谐发展。从外在关系上,指贫困学生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天关系。

其具体要求是:在心理维度上,具有和谐的心境。即具有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状态,并能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能客观、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并依其能力现状承担相应的任务;较好的心理适应性,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能积极应对,无过度焦虑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困境并能主动应对等。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和谐的交往。能乐于并积极与人交往,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与人沟通,寻求理解与支持,并能建立起诚信负责、与人为善、互利合作、公平正直、亲亲善善、人际和谐的关系。在人与社会的维度,具有和谐的道德行为。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能按照《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努力培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能正确选择人生价值,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理想崇高、敢于创造的品质。在人与自然的维度,具有和谐的共处意识。能树立较好的环境意识、生态道德,自觉爱护和积极适应环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以自我为中心,爱护其他生物,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努力学习,提高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本领。

二、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高校贫困学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老师的教育下,他们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理想崇高,健康成长。但是,在少数贫困学生中也表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和谐发展。一是心理上的自卑与焦虑。他们常常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给学习生活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二是人与人关系上的冷漠孤僻与自负。一些贫困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还有一些贫困生,表现为一种过分的自负。三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利己与排他性。由于贫困学生大都来自于偏远农村、破产企业或特殊境遇的家庭,生存的窘迫和人生的艰辛与失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些贫困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利益的满足,对集体的事业漠不关心,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家庭的面貌”,甚至还有些贫困学生置社会道德而不顾,急于发展,于是“傍大款”、“陪游”等现象也应运而生。

因此,正确把握贫困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努力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成才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里提出的“合格”与“可靠”主要是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来说的,也就是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来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发展的主人,人是主体,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都是能动自觉的。因此,人类发展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发展。贫困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自身发展受到诸多影响。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如何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合理可信的德育活动,使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等,是德育的价值目标所在。

2、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又是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视野内的第一个层次要求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是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贫困学生由于承受的压力不同,他们身心素质是否和谐,他们的情感与品德是否和谐,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没有和谐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

3、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社会和谐首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产品,首先应该是一个自身和谐发展的个体,即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全国大学生中,接近20%的贫困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如不妥善处理和解决好高校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会造成大量的矛盾,就会危及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切实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公平的竞争与保障机制,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实现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途径

1、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和谐发展首先依赖于它所需要的现实物质基础,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我国现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确保贫困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充分的保证。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当前,要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奖、助学金评选办法。近年来,国家和省级政府已加大了贫困学生的奖励与资助力度,各高校要公开、公平、公正地将这项民心工程落到贫困学生身上。二是要按照社会化运作,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进行“自助”与“自教”的最好形式。各高校要按照“事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法制化监督”的模式办好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主动走向社会,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岗位。三是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一方面,学校要按照国家政策,主动与相关银行联系,做好贫困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生源地助学贷款,使学生就近就便得到资助。同时,也要加大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促进诚信贷款。四是要发挥民间组织在扶助贫困学生中的作用。从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民间组织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时效性和贴进弱势群体的优势。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关爱人的文化,促进民间组织主动关爱贫困学生。五是建立职业收入预支制度,可推行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提前与优秀贫困学生建立有限服务制度。这样,既可增强贫困学生的责任感,又可以增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

2、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铸造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人是要有精神支撑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物质是基础,而如何激发其内部世界蕴涵着的一种超越性力量,即精神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1)要加强思想教育。思想建设是和谐发展主体的精神支柱。思想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信念等,理想和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思想意识的内核,成为动员和团结人们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就可以焕发和谐发展主体的巨大的求知热情和成才愿望,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贫困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坚定对人生和未来的信心和科学追求。

(2)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是和谐发展主体行为的力量源泉。实践告诉我们:人们思想行为规范不仅需要法律的制约,而且也需要道德的教化。因此,要在贫困学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暂时所处的环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相处。

(3)要加强心理教育。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贫困生是心理疾病等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因此要特别重视对贫困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

3、创新观念与制度,优化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我们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公平正义、优化育人环境,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1)要创新和谐教育的观念与方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贫困学生置于客观环境中,在他所依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积极为贫困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谅解与宽容的和谐校园,激发学生追求正义、探索真知。

(2)要完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利益主体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群体利益冲突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因此,在社会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及时掌握他们的需要和心理,切实维护和实现他们的利益问题。比如,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就业,就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3)要加强学校精神家园建设。学校应创建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要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减少学校内各种竞争带来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德育价值

一、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指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自身的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自由而协调发展。内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内在各要素如心理、意识等的丰富、平衡、有序,以达到孕育最佳功能的发展。也就是指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交往、学习、创造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和谐发展。从外在关系上,指贫困学生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天关系。

其具体要求是:在心理维度上,具有和谐的心境。即具有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状态,并能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能客观、正确地估价自己的能力,并依其能力现状承担相应的任务;较好的心理适应性,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能积极应对,无过度焦虑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困境并能主动应对等。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和谐的交往。能乐于并积极与人交往,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与人沟通,寻求理解与支持,并能建立起诚信负责、与人为善、互利合作、公平正直、亲亲善善、人际和谐的关系。在人与社会的维度,具有和谐的道德行为。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能按照《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努力培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能正确选择人生价值,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理想崇高、敢于创造的品质。在人与自然的维度,具有和谐的共处意识。能树立较好的环境意识、生态道德,自觉爱护和积极适应环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以自我为中心,爱护其他生物,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努力学习,提高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本领。

二、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高校贫困学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老师的教育下,他们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理想崇高,健康成长。但是,在少数贫困学生中也表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和谐发展。一是心理上的自卑与焦虑。他们常常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给学习生活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二是人与人关系上的冷漠孤僻与自负。一些贫困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还有一些贫困生,表现为一种过分的自负。三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利己与排他性。由于贫困学生大都来自于偏远农村、破产企业或特殊境遇的家庭,生存的窘迫和人生的艰辛与失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些贫困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利益的满足,对集体的事业漠不关心,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家庭的面貌”,甚至还有些贫困学生置社会道德而不顾,急于发展,于是“傍大款”、“陪游”等现象也应运而生。

因此,正确把握贫困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努力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成才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里提出的“合格”与“可靠”主要是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来说的,也就是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来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发展的主人,人是主体,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都是能动自觉的。因此,人类发展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发展。贫困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自身发展受到诸多影响。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如何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合理可信的德育活动,使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等,是德育的价值目标所在。

2、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又是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视野内的第一个层次要求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是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贫困学生由于承受的压力不同,他们身心素质是否和谐,他们的情感与品德是否和谐,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没有和谐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

3、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社会和谐首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产品,首先应该是一个自身和谐发展的个体,即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全国大学生中,接近20%的贫困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如不妥善处理和解决好高校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会造成大量的矛盾,就会危及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切实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公平的竞争与保障机制,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三、实现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途径

1、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和谐发展首先依赖于它所需要的现实物质基础,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我国现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确保贫困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充分的保证。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当前,要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奖、助学金评选办法。近年来,国家和省级政府已加大了贫困学生的奖励与资助力度,各高校要公开、公平、公正地将这项民心工程落到贫困学生身上。二是要按照社会化运作,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进行“自助”与“自教”的最好形式。各高校要按照“事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法制化监督”的模式办好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主动走向社会,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岗位。三是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一方面,学校要按照国家政策,主动与相关银行联系,做好贫困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生源地助学贷款,使学生就近就便得到资助。同时,也要加大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促进诚信贷款。四是要发挥民间组织在扶助贫困学生中的作用。从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民间组织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时效性和贴进弱势群体的优势。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关爱人的文化,促进民间组织主动关爱贫困学生。五是建立职业收入预支制度,可推行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提前与优秀贫困学生建立有限服务制度。这样,既可增强贫困学生的责任感,又可以增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

2、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铸造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人是要有精神支撑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物质是基础,而如何激发其内部世界蕴涵着的一种超越性力量,即精神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1)要加强思想教育。思想建设是和谐发展主体的精神支柱。思想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信念等,理想和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思想意识的内核,成为动员和团结人们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就可以焕发和谐发展主体的巨大的求知热情和成才愿望,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贫困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坚定对人生和未来的信心和科学追求。

(2)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是和谐发展主体行为的力量源泉。实践告诉我们:人们思想行为规范不仅需要法律的制约,而且也需要道德的教化。因此,要在贫困学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暂时所处的环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相处。

(3)要加强心理教育。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贫困生是心理疾病等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因此要特别重视对贫困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

3、创新观念与制度,优化促进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我们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公平正义、优化育人环境,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1)要创新和谐教育的观念与方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贫困学生置于客观环境中,在他所依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积极为贫困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谅解与宽容的和谐校园,激发学生追求正义、探索真知。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5

参加今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会,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兴奋的是,我县又有200名同学受到资助,顺利跨入大学的校门,愉快的学习和成长,沉重的是,尽管这几年西乡县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考入大学需要帮助,倍感担子之重,责任之大,深感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家庭困难学生十分关注,尤其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争取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解决在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各级政府也从多渠道帮助贫困新生从家门入校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今年,我们争取到了西部助学工程、陕西纯山教育基金等对我县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开展了系列贫困助学活动,如县委、县政府拿出15000元对计划生育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拿出36000元开展民政福彩爱心捐助,财政专款1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路费和生活费。并将在今后建立一种多措并举的助学机制。

今天,得到资助的大学生都值得高兴,值得庆幸,值得珍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及县政协向受资助的200名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希望你们不负重望,在新的学习历程里取得成绩,在新的生活征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是希望你们奋发图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不容易,能得到这份资助更不容易。这里包含着父母双亲的辛勤与期盼,包含着西乡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关心与厚爱。请大家珍惜这份情感,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大学生活中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克服困难、勤于学习,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也希望你们在新的人生历程中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做一个敢做敢为、开拓创新的能干人,做一个实事求是、堂堂正正的实在人,做一个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的热心人。

二是希望你们立志成才。你们中的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差,生活环境差,非常艰苦。但你们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改变家乡、建设国家的责任,这就是你们立志成才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希望你们学好知识,掌握新技能,立志成为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希望你们尽早成才,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你们要记住,不管明天你们身在何方,西乡永远是你们的家,西乡永远需要你们,牵挂你们。你们的成才更是西乡的骄傲,西乡的希望。

三是希望你们严于律已。同学们!你们今后的道路是一条充满阳光、充满爱心、充满希望的道路,你们的前程无可限量。同时,也将面临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公与私的交锋中、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里、吃亏与占便宜的纠葛中、是非曲直的评判等面前,要学会用理智驾驭自己、用法律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自己、用智慧疏导自己,向世人展示一个西乡青年端庄稳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正文明的精神风貌。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6

[关键词]贫困家庭;内生动力;大学生

聚焦脱贫主题,巩固脱贫成果,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详细访谈,对本地区三所地方高校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大学生(以下简称“贫困大学生”)进行调研,以回顾脱贫历程,总结脱贫致富经验。贫困大学生对自己家庭脱贫状况的认知较为客观、全面,这有利于我们掌握贫困家庭脱贫的真实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物质扶贫取得可喜成绩,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精神脱贫任务凸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仍任重道远。贫困户思想相对保守,观念落后,安于现状的现象仍存在,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大学生有强烈的脱贫意愿,他们大部分在家庭中承担了脱贫任务,像参加相关的扶贫会议、接受扶贫干部的访谈、领取扶贫物质等。通过贫困大学生这一介体,分析贫困大学生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存在的自身困难,并激活其脱贫内生动力,对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很有意义。

一、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是巩固扶贫成果的关键

贫困包含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物质贫困主要表现为生活物质缺乏,扶贫也就自然地体现为一种外在的物质帮扶,从吃穿住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物资救济和扶持,帮助贫困户渡过生活的难关。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缺乏脱贫内生动力,脱贫主动作为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物质扶贫对解决表面的、外在的生活贫困有直观的效果;精神脱贫才能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切实解决返贫问题。“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全面激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确保贫困群众生计发展可持续的重要保障”。[1]脱贫内生动力是脱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心理状态,能使贫困群众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资源进行积极投入,激活自我发展能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现状。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在于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外在的物质帮扶应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服务,通过物质帮扶让贫困户获得改善未来生活的“资本”,以重获生活下去的信心;物质帮扶如脱离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易滋生贫困户“等靠要”的慵懒思想。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通过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树立起致富信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才能从根本上战胜贫困,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贫困大学生具有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独特价值

家庭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其实是激发每个家庭的脱贫内生动力。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方法途径也相应有所区别,这给扶贫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贫困大学生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在激发自己家庭脱贫内生动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1.贫困大学生能直击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障碍。脱贫内生动力存在于每个贫困户的内心世界,精神扶贫是“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的关键,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2]只有走进贫困户的内心世界才能感知脱贫内生动力的生成状况。由于长期贫困的压抑,贫困户心理脆弱敏感,自我封闭意识很强,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真实想法。通过调查,2018届某校有个大一的贫困生,他们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常年外出打小工,母亲是家庭留守妇女,政府考虑其母文化水平低,对其开展文化要求不高的家政技能培训,并承诺培训后为其母提供家政服务方面的岗位。按常理,这种帮扶举措也比较符合农村家庭妇女的实际,但这种帮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通过与该学生交流才了解到,因为其母是文盲,且普通话又说不清楚,日常交流都很困难,对政府主办的家政培训开始就不抱希望,只是为了应付,每次都“滥竽充数”。像这种扶贫的真实情况外界很难知晓,贫困群众一般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帮扶干部很难走进贫困群众的内心世界,直击脱贫内生动力的障碍。贫困大学生是贫困家庭的核心成员,有直击家庭脱贫内生动力障碍的优势。因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亲情的庇护让家成为心灵的港湾,使家庭成员愿意在家里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思想情绪,再加上长期的共同生活,成员间的彼此熟悉和了解也容易及时感知他们的思想变化。贫困大学生是家庭的核心成员,很容易观察到父母心里到底想什么,有什么顾虑,有助于扶贫措施有的放矢,精准扶贫。2.贫困大学生具有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家庭教育条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常常要面对一些已习惯贫困生活状态的贫困户,要让他们脱贫摘帽,就需要在思想上根除他们的不良习惯。某校大三有个贫困生,由于缺乏资金,村里对其家庭开展产业帮扶,让其父亲免费承包村里的鱼塘,由于没有技术,其父提出退包,村里为鼓励其继续养鱼致富,村干部又安排专家进行无偿技术指导解除其后顾之忧,几个月后,其父亲还是做不了,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劝说也没有成功。通过该学生才了解到其父不愿意继续承包鱼塘的真正原因是,承包鱼塘很辛苦,基本上要全天呆在鱼塘,不是养鱼就是看护鱼塘,没有领政府救济舒服,所以干脆不做。长期的贫困生活消磨了很多贫困户谋生的锐气,他们对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要么慵懒懈怠、不思进取;要么顾虑重重、裹足不前。要根治这种“穷习惯”,靠一两次集中教育是很难实现的,需要通过日常教育、感化教育才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顽疾”,坚定脱贫信念。贫困大学生在家庭中具有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教育条件。家庭是主要的生活场所,每个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由于有共同的家庭生活基础,彼此熟悉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易于化解家中的顾虑和纠结。贫困大学生能从自己家庭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家庭的血缘关系与情感纽带的作用,运用家庭生活的语言和情感关怀,帮助他们父母化解心中的思想障碍,促进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和接受。家庭教育除了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行为影响之外,还可利用日常的劳动家务、闲谈娱乐等方式寓教于生活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甚至比帮扶干部面对面的说教更为有效。贫困大学生具有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的日常教育有助于改变自家贫穷的生活习惯,提升脱贫内生动力。3.贫困大学生具备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基本素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仅要有强烈的脱贫信念去感染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扶贫工作常识,才懂得解开贫困户心结的办法。贫困大学生常常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以及在评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有时会招致同村人的嫉妒,甚至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们往往比其他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有强烈的脱贫愿望。有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贫困生宁愿通过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困难,也不愿意接受社会和他人的资助,他们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不愿让同学怜悯或看不起自己,以致让自己感觉低人一等。[3]贫困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自尊心更强,迫切希望改变现状。通过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家庭很多与扶贫相关的活动都是让大学生参与,如接受扶贫干部的来访、或替父母参加扶贫会议以及领取扶贫款等,有的贫困大学生比其父母还熟悉家庭的扶贫情况。再加上贫困大学生具备扶贫的基本素质,他们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身体发育也日渐成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美好愿景,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家庭脱贫愿望。

三、贫困大学生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存在的自身困难。1.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自卑,缺乏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的勇气。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在心理上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容易产生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利用课堂间隙对来自建档立卡户的大学生开展身份调查时,刚开始没有学生有勇气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经过一番鼓励,每班才有1-2名男生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在被问及“为什么被评为建档立卡户”“评为建档立卡户后父母有何致富打算”等问题时,很多学生不愿说,或简短敷衍几句,有很强的防备心理。通过调查还发现,这些贫困大学生在家里也很少与父母交流;被问及“是否有脱贫信心”,大多保持沉默。心理自卑导致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排斥集体活动,成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巨大心理障碍,这种精神状态也难以提振家庭脱贫的信心。2.贫困大学生的“学业自卑”,影响自身能力拓展。当前,贫困大学生不仅存在着心理自卑,而且还出现一种“学业自卑”的现象。“学业自卑”是指贫困生在学校的综合表现较普通学生落后。通过对本地三所高校大二、大三贫困生学业调查发现,高达93%的贫困生没拿过奖学金,学习成绩普遍处在班级中下,而且这部分学生逃课率高于普通学生。除此之外,贫困生担任班干部或参与学校社团的比例也很低。“学业自卑”易造成贫困生一种技不如人的事实,影响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知,遇事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影响自己能力的正确发展。“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具有与其他大学生类似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困窘拮据的经济状况和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4]扶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很难做到内引外联聚力脱贫。3.扶贫项目缺乏可发展空间,限制了贫困大学生脱贫致富的动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劳动辛苦、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孩子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想脱离农村,脱离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现状。“受过农村义务教育及一定职业教育的年轻一代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和大多数‘第二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造成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低、质量差,劳动力缺乏问题日益凸显。”[5]针对农村提供的扶贫项目很多都是保洁、保姆和保安之类的“低端”工作,虽然这些工作与贫困户自身文化水平低的现状相吻合,但这些工作的社会期望值不高,很多贫困户自己也能找到这类工作,所以他们有的不愿意干,认为这些工作没有发展前景。所以,让贫困大学生返乡参与扶贫工作,不仅学生自身难以接受,其父母亲戚也觉得没有面子,他们供小孩读大学的初衷就希望能走出农村脱贫致富,成为乡村邻里争相仿效的榜样,如果毕业还返乡做农民,父母会感觉没有出息。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有些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不影响子女的“前程”,在家里几乎不和子女交流精准扶贫的情况,更不会让子女过多地从事家里的农活。社会提供的扶贫项目应具有一定的期望值,才能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二)贫困大学生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针对贫困大学生激发家庭脱贫内生动力存在的自身困难,通过项目示范、活动帮扶以及教育疏导激发脱贫内生动力。1.创业项目的示范路径。高校通过贫困大学生创建创业项目帮助家庭脱贫致富。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高校聚焦脱贫攻坚,精准对接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已探索出多样化扶贫路径,突出文化扶贫、人才扶贫、教育扶贫。但针对本校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多是在学费上进行单向资助,而激发贫困生家庭内生动力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贫困大学生是联系所读高校和贫困家庭的桥梁,他们熟悉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高校应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扶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专长设计家庭创业实践项目,学校组建相应的项目帮扶队伍,负责项目的帮扶指导,促进项目能顺利实施。通过搭建项目平台不仅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促进专业知识增长,而且创业项目的成功实施能为贫困家庭找到适合发展的新模式,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收益,这种项目示范有利于解除贫困户心中的顾虑,增添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2.社会实践的服务路径。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家庭脱贫致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其中,以等部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也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大学生“三下乡”是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办法。贫困家庭由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而急需社会帮扶,贫困家庭大学生应立足家庭的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家庭脱贫,高校也应成立相应机构,围绕脱贫内生动力的提升,结合贫困大学生家庭实际,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如贫困家庭调查、贫困家庭送温暖、带贫困户外出看世界、给贫困户做精准脱贫报告、形势政策报告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户打开封闭的心灵,增强脱贫信心。景德镇某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之一,是学校拨付专项经费安排贫困家庭大学生带领家长参观校园,通过亲身感受学校的发展成就,家长不仅放心子女在学校学习,而且也增强了家长的责任和担当意识,纷纷表示要努力工作,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让子女安心读书。贫困家庭大学生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载体,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吸引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家庭脱贫内生动力的提升。3.家庭教育的疏导路径。贫困家庭大学生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化解家庭思想障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贫困大学生易于发挥家庭的优势,通过谈心谈话解开思想疙瘩,消除彼此顾虑,进而将贫困家庭的思想引导到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来。贫困大学生要做好家庭疏导工作,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获得父母的信赖。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家里是难得的“秀才”,但在父母眼里却只是“纸上谈兵”的学生,缺乏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而且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拥有家庭经济生产和支配权力的长辈在家中的权威。要改变大学生在父母中的印象,成为家庭的“脱贫智囊”。首先,贫困大学生要自己树立脱贫信心。没有脱贫致富的信心,脱贫难以成功。高校要对贫困大学生加强必要的心理辅导,端正学生对贫困的认识。贫困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主观的内部因素,而且多数贫困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端正贫困的正确认识,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学生因贫困造成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其次,针对“学业自卑”,高校在选拔班干部和社团招新工作中要有“扶贫”政策,有意识地吸纳贫困生担任班干部或进入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活动锻炼他们的胆识,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这些技能有助于贫困生与其父母或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整合扶贫资源。再次,还要具备相关的扶贫知识。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知识培训,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扶贫政策,维护扶贫权益,克服家庭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障碍。

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才能巩固脱贫成果,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贫困大学生具有激发自己家庭脱贫内生动力的独特优势,应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困难,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疏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帮扶以及创业项目的示范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郑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激发:行动框架拓展与实证———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9,(1).

[2]江立华,肖慧敏.心理健康与精准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新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3]程利娜.寻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4]李庆华,刘迪.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7

高校贫困大学生调研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据教育局公布数据显示现在已达到了在校生的20-30%,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理上的问题.就此,我以重庆工商大学02经济学班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时间为2005年9月10日——2005年9月12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高校贫困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而给予他们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

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

在被调查的该班级中,总人数为40人,贫困生(向学生处递交特困生申请的学生)人数为7人,占了班级总人数的17.5%,其中来自农村的占了6名,所占比例高达86%,另外来自西部地区的有两名,占了贫困生的30%,由此可见,地区性的差异和城乡贫富差异在这里尤为突显.例如,其中刘某同学来自山东的一个农村,其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不足5亩地的产出,年收入不足3600元,另外还有一个弟弟也在读高中,哥哥被迫辍学在外打工,经济压力十分沉重,象该同学的这种情况在从农村来的贫困生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也是农村问题的一个延伸.

二,贫困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其中四名贫困生的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再除去生活中必需的一些开支,(如电话费约5元/月,水电费约10元/月,上网费5元/月,日用品费15元/月,偶尔添加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情的准备费用约2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的伙食费不足四元钱,所以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都很少吃荤菜,与普通学生的伙食费(早餐面包牛奶约3元,午餐一荤一素约3元,晚餐两素约2元,共约8元/天),对比之下相差近一倍,如果遇到生病之类的意外事情,则很难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其中一名同学讲到她平时在寝室收集空的矿泉水瓶子,攒下的一点钱有时还能应付一下这样的突发事情,这在其他同学看来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也充分体现了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状况,在被问到"您的消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5名(高达71%)同学回答是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在被问到"您寒暑假是否回家"这个问题时,7名同学均表示暑假没有回过家(除非有特殊情况必须回去),3名同学寒假会回家过年,其余4名同学表示有时会回家但不是每次都回.在回答"学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7名同学是通过贷款或是父母借债筹集,另外其中4名同学由于之前的学费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而到至今拖欠未交,由此可见,贫困学生背负着相当重的经济债务负担.在问到"您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同学回答是价格,其次有2名同学回答是质量,而回答品牌和款式的却很少.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在贫困生当中使用手机的人数很少,尤其是低年级的.所调查的对象是属于即将毕业的班级,本班的贫困生也大都面临着找工作,但是在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只有两名在本学期才刚开始使用手机,而且还都是买的二手的,另外5名同学则表示到月底正式开始找工作时再考虑买手机的问题.

三,贫困学生中在学习方面反映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绝大部分的贫困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但有少部分的贫困学生由于过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而导致无心学习,荒废了学业.另外贫困学生对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调查数据显示,班内评比奖学金是按照班级人数的17.5%的比例来计算的,也就是有7名同学可以获得奖学金的名额,就在这7名同学里有5名都是贫困生,这大大高于学校奖学金的发放比例.同时在获奖层次中,一,二等奖学金获得者中只有一名是非贫困生,另外在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有四名同学正在紧张的准备考研,一名同学也在努力备考注册会计师,其余两名表示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选择先工作,等经济状况有所缓解的时候再准备进一步深造.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的成绩在各自班级都是较优秀的而且都很有进取心.在调查中问到"您在业余时间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时,5名同学回答是自习,两名同学回答是在图书馆看书,可见,绝大部分贫困学生都是比较勤奋刻苦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现状使他们对成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急切希望摆脱现在的贫困的生活局面,进而回报父母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因此他们的学习日标非常明确,也就更加勤奋刻苦.其中来自河北的一名贫困生讲道,她在其他的方面没有办法跟别人比,唯一一点就是要让自己在学习方面很出色,让其他同学在这方面认可她.但是也有的少数贫困生由于生活精神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对现实表现出逃避的态度,如,班内张某同学来自重庆一个偏远的郊县,家庭经济情况很不好,故无法交纳高额的学费,在那时贷款名额很紧张,最终他还是未能争取上,由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越来越自我封闭,并且经常逃课导致在期末考试中有四门没有通过,在上到大二时便退学到外地打工去了.由此可见,贫困生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贫困"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贫困学生总体上具有乐观的心态和远大抱负,但是有的同学由于心态不平衡,在被人歧视等外界压力下抱负心理变成了报复心理.

在被调查的7名贫困生中有5名同学在回答"您认为贫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在问及"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时,有6名同学表示有一定影响,可见大多数贫困学生对于贫困,经济状况均有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相对一般的学生心理都更加成熟些.但在调查中,也仍有同学认为贫困是一种灾难,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在被调查者中的赵某讲述由于她家里很穷,所以被她的亲戚朋友们看不起,她心里一直很压抑,觉得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她一直很努力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她想以此让那些曾经看不起她们家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当她听说她的其中一个亲戚出了车祸后心里感觉很高兴,有种报复的快感.由此折射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困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极端偏激,认为"为富必不仁",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

五,大部分贫困学生都具有非常强的自立意识和很强的忧患意识,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在回答"您是否正在或曾经从事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这一问题时,6名同学回答是.他们表示从事勤工助学的目的主要是出于补贴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并且认为也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机会.在回答"您的生活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6名同学表示部分是由勤工俭学获得,这均体现贫困生较强的自立,自主意识.调查发现有4名同学表示现在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这体现了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压力大和自卑心理是造成贫困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恰恰又是贫困所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

六,高年级的贫困生相对与低年级的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有较大差异.

在被调查的贫困生中,大都表示在大一刚进大学校门时,对"贫困"一词非常敏感,自卑心理很强.被调查的七名同学均表示在上大学之前自己所有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都与其他同学很相似,所面临的任务也很单一,只要刻苦读书久可以了,但是面对现在多元化的大学校园,之间产生的反差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让他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物质上的贫乏让他们产生了羞耻感.不过随着年级的增长,心态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不再象以前那么敏感.即将毕业的贫困生当中都表示现在心态比大一的时候好的多,没有太大的由于贫困带来的压力.

七,被调查的贫困生都是现上大四,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都表示了对找工作的担忧.

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其中有4名贫困生选择了考研,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为他们都表示说"我们没有任何可依靠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言语中透漏出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无奈.不过他们的心态大都还是比较乐观的,都表示只要努力付出了对自己的今后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贫困生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八,贫困学生对于学校贫困资助政策基本认可,但也认为与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少数甚至有不满情绪.

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现实却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不少同学对此很有意见,认为资助应该注重落实,而不应停留在形式上,另外资助力度也应该加大.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在上学年,学校便公布了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每人每天4元钱的伙食补助费的通知,但是到至今却仍未见实施,对次他们表示了不满.另外反映学校所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较少,且在发放报酬方面也是存在问题,为了得到学校规定的每小时2元,每个月最高是150元的勤工俭学报酬,他们每天必须的要有至少4个小时用来从事勤工俭学.他们在既要照顾自己的学业又要解决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使他们感到很压抑很疲惫.可见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并未很好地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

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学生的现实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学校应当对此引起重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在奖学金等具体奖励措施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贫困生,尤其是农民子女.加大贫困生专项奖学金的发放力度,适当扩大贫困生受益面,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2,营造校园健康消费环境

在当前大学校园里,高消费被视为一种时尚,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体现在吃穿好坏的区别上.学校的风气也受到了这"时尚"风的负面影响,这给贫困学生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这也是造成他们自卑心理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重学术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术氛围.

3,校方在实施扶助过程中,应当加强应有的隐私保密措施.

学校应当注意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将人文关怀融人到扶助工作之中.根据贫困生的反映,在他们到学院或辅导员那里去询问关于贷款或者勤工俭学的有关问题时,都曾遭受过冷遇,这让他们心理有中被人看不起的感觉,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反映的情况可能带有他们个人的猜测,但是还是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因为本身他们已经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了.另外学校在发放贫困补助,办理助学贷款时,最好不要大张旗鼓的进行公示.学校可能是借此起到让大众进行监督的作用,但是应当考虑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张贴在贫困生一栏中,被人指指点点时的感受,相比之下贫困学生的精神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如果还要将他们处于众目睽睽下,可能这些环节给很多贫困生带来的别人无法体会的苦恼和尴尬.有的贫困生甚至由羞耻进而生怨,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因此,在必要的监督审查环节中,要重视保密工作,减少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附件:调查资料

有关被调查的贫困生的有关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的资料

调查

内容

调查

对象

生活状况

学习情况

对"贫困"的认知

人际交往

奋斗目标

压力状况

自我认识

月生活费(元)

兼职经历(有/无)

学费

来源

有无手机

调查对象1

山东

(

农村)

约200

有.从大一开始做兼职

主要通过贷款,

部分通过父母借债筹集

曾获得四次三等,一次二等奖学金,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

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

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

备考注册会计师

对就业担忧,压力比较大

认为虽然家庭状况不理想,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但是这也锻炼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查对象2

河南(农村)

约250

同上

曾获两次三等奖学金

认为由于经济因素很压抑,心理负担重

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

先就业再进一步深造

对就业前景表示担忧

由于经济上的拘谨,给自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感觉比较压抑,但是现在较大一成熟了很多,这种压力也随之减轻了不少

调查对象3

天津(农村)

200左右

有.从大一开始做

同上,有部分未缴

曾获三次三等,两次二等,一次一等奖学金,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

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

备考南开大学研究生

比较乐观,相信实力可以改变不利局面,但也略感担忧

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现实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无法去改变的就从其他方面弥补,相信付出定有收获

调查对象4

河北(农村)

300

有.从大二开始做

同上

曾获四次三等奖学金,担任学习委员职位

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

性格开朗乐观,大学内交往的朋友较多

备考重庆大学研究生

对就业感到担忧,但对自己还是较有信心

虽然感到社会对自己很不公平,但是不去想那么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能争取的决不放弃

调查对象5

山东(农村)

200以下

有.从大三开始做

主要通过贷款,

部分通过

父母借债筹集

曾获三次三等,三次二等奖学金.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

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

备考厦门大学研究生

自信心较强,认为条件不利是对自己的挑战

回顾三年大学生活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在学习方面从来都是很努力,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心态比较乐观

调查对象6

青海(农村)

200左右

有.教只做过家

同上,有部分未缴

在班内成绩排十名左右

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与班内同学相处融洽

先就业再进一步深造

对就业感到担忧

面临激烈的就业形势,感觉自身还有些不足,需要更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调查对象7

宁夏(城镇)

300

有.大一开始做

同上

在班内排名十名左右

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

大学内相处的朋友较多

备考注册会计师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8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性格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故意疏远同学;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受到打击,他们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销的集体活动,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3.学习问题。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而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很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他们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心理帮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学,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法,从生活费、学费上资助,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但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产生依赖心理。而勤工助学与其他资助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参与式”,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还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了等待救助,学会了平等、积极、主动。

2.消除学校对贫困生帮扶的误区。

(1)对贫困生资助的宣传要合理。

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就把贫困生的资助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公开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传时应征得受助人同意,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问题不光是贫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学生群体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经常把贫困生置于学校的焦点下,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放大贫困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政工干部、辅导员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

(3)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贫困生在得到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回报社会的途径,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9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各届对贫困学生爱心助学。

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滇沪对口支援,争取上海宝钢集团对我县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03年至2007年每年资助200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受资助500元,每年共10万元。2008年受资助300名学生,共15万元。二是争取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民政、扶贫办、民宗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工委、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从物资方面也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三是争取项目资助。2007至2009年争取中央公益教育助学项目资助普高学生145人,每人每年1000元,三年共计14.5万元。四是通过各渠道争取企业、个人进行救助。2008年受企业、个人救助,物资、资金合计16.5万元,其中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县瑶家山小学瑶族学生捐赠363双新球鞋,323公尺精纺毛呢和1220件衣物,总价值1.6万元;广东惠州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华灯世家捐赠5000支节能灯泡,价值12.5万元;上海金山区奶牛管理站6名职工从2007年开始对我县10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2.4万元。其中今天享受奖助的李刚同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山东宏发科工贸有限公司高成法董事长资助,每年5000元,共资助2万元。类似受到资助的还有翟川川和饶家银两位同学。五是建立干部职工“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动员全县干部职工积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以上工作,我县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工作。

今天,我们举行这个仪式发放的就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对贫困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助始于2006年。由各县向社会筹集资助资金上交××市教育基金会,再由××市教育基金会统一核定指标返回各县奖助。每年我们向全县广大教职工发出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的倡议,2008年,教师捐资10.8万元,2009年捐资7.62万元。可以说,向此次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是我县全体教职员工,是他们兴善举圆了我们学子的大学梦,是他们扶贫困支教献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心。从2007年起,我县按照《××市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认真做好贫困大学生奖助政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享受贫困大学生奖助的标准要求:一是要考取一专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包括一专、二本、一本及以上重点院校。二是要考取以上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应届生,不能是往届生。每年在一专录取结束后,资助中心及时地进行情况摸底,在充分考虑各种资助渠道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符合奖助条件的学生进行排序筛选,并对拟奖助学生情况和奖助政策在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学校和教育局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2008年受奖助大学生8人,2009年受奖助大学生10人。

四是职高国家助学金工作。

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我县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我县凡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都能享受。2009年春季学期,我县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为168人。

五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8年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年,全县只有一例学生贷款,2009年在全省铺开,凡具有我县户口贫困的大学在校生均可申请每年不超过6000元不低于1000元的贷款,具体贷款金额根据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两项费用总计来定。今年,我县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176人。目前,申请审核工作已完成,上报和核批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省上安排,贷款拨付工作将于11月20日以前完成。

贫困大学生范文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发放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县教育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捐资助学、奉献爱心的全县全体教职工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获得奖助的10位贫困大学生及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祝贺。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体现,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贫困学生奖助政策和要求,积极探索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办法,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免、减、助、补、扶”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贫困学生综合救助体系和机制,促进了我县“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下面,我对全县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家长作个简要介绍。

2007年我县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各项管理工作。管理中心根据职责要求,认真做好各种资助政策的宣传,提供资助信息,组织和协调各种捐资捐物活动,切实使每项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即在小学和初中免除学费、课本费,并给予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政策。为了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校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名单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地组织财务、督导员联合对各乡校的贫困生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要求的学校进行责任追究。可以说,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既是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教育。2009年,全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小学生14500人,其中小学9606人,初中4894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5792人。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各届对贫困学生爱心助学。

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滇沪对口支援,争取上海宝钢集团对我县部分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03年至2007年每年资助200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受资助500元,每年共10万元。2008年受资助300名学生,共15万元。二是争取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民政、扶贫办、民宗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工委、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从物资方面也对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三是争取项目资助。2007至2009年争取中央公益教育助学项目资助普高学生145人,每人每年1000元,三年共计14.5万元。四是通过各渠道争取企业、个人进行救助。2008年受企业、个人救助,物资、资金合计16.5万元,其中昆明呈钢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县瑶家山小学瑶族学生捐赠363双新球鞋,323公尺精纺毛呢和1220件衣物,总价值1.6万元;广东惠州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昆明华灯世家捐赠5000支节能灯泡,价值12.5万元;上海金山区奶牛管理站6名职工从2007年开始对我县10名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2.4万元。其中今天享受奖助的李刚同学,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受到山东宏发科工贸有限公司高成法董事长资助,每年5000元,共资助2万元。类似受到资助的还有翟川川和饶家银两位同学。五是建立干部职工“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制度,动员全县干部职工积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以上工作,我县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工作。

今天,我们举行这个仪式发放的就是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助金。对贫困优秀大学生进行奖助始于2006年。由各县向社会筹集资助资金上交××市教育基金会,再由××市教育基金会统一核定指标返回各县奖助。每年我们向全县广大教职工发出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的倡议,2008年,教师捐资10.8万元,2009年捐资7.62万元。可以说,向此次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是我县全体教职员工,是他们兴善举圆了我们学子的大学梦,是他们扶贫困支教献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心。从2007年起,我县按照《××市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认真做好贫困大学生奖助政策的宣传和筹资工作。享受贫困大学生奖助的标准要求:一是要考取一专以上高等院校的学生,包括一专、二本、一本及以上重点院校。二是要考取以上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应届生,不能是往届生。每年在一专录取结束后,资助中心及时地进行情况摸底,在充分考虑各种资助渠道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符合奖助条件的学生进行排序筛选,并对拟奖助学生情况和奖助政策在全县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学校和教育局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2008年受奖助大学生8人,2009年受奖助大学生10人。

四是职高国家助学金工作。

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我县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我县凡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都能享受。2009年春季学期,我县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为168人。

五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8年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年,全县只有一例学生贷款,2009年在全省铺开,凡具有我县户口贫困的大学在校生均可申请每年不超过6000元不低于1000元的贷款,具体贷款金额根据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两项费用总计来定。今年,我县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176人。目前,申请审核工作已完成,上报和核批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省上安排,贷款拨付工作将于11月20日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