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8:33:22

贫困生

贫困生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资助;感恩交易;应用;分析;小学生

感恩即对社会、自然、家庭给予的帮助、恩惠于思想、行为、方式给予感谢、回馈。感恩教育即校园教师通过教育形式,基于感恩心理出发,引导农村贫困生认知感恩,从而实现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感恩活动实施中,活动形式主要减少感恩理论知识,构建活动式形式,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满足学生情感认知、理性认知、认知规律出发,运用多元化、多维度因素,引申学生感恩思想,推动学生对感恩进行有效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现象式表现,因此,如何引导平农村贫困生对其价值,建立共同高度认同,促使学生朝向积极、正面、良好的发展方向,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1]。

一、开展感恩教育于农村贫困生发展存在的价值

笔者主要通过调查,并针对农村小学阶段小学生,实施贫困生资助活动教育,促使学生感受感恩教育的真谛,在活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树立良好道德观念,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生存、生活需要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的心理,帮助贫困生懂得感恩、认真做事、努力学习,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此外,小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其思维处于形象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他们依托固化思想模型延展后续思维活动,如仅靠理论立足教育,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感恩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感恩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生活认知,加强学生身心成长,树立良好、健康心态,引导学生善良、真诚,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思想性,较比人文思想、素质思想、育人思想,感恩思想可以更全面、更细致的帮助学生建立感知生活的心理。教师在实施感恩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对资助者产生感恩心理,还有利用现象、案例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道德观念,促使学生乐观面对生活、懂得感恩意识,进而形成学生懂得感恩,内心保持积极心态,并建立良好、善良性格,乐于帮助他人。

二、应用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开展感恩交易的有效措施

(一)对党和国家感恩。贫困生一直是社会的重点关注的问题,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于贫困生的问题一直都是十分关注,因此,贫困生的问题国际按学校与社会都在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关注,比如国家对于贫困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学校安排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促进学生自力更生,社会各级企业都在不断的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所以对贫困生的教育应该首先关注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对党和国家的感恩,首先在心理上实现对于国家的感激之情。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才会有前行的目标和动力。说:“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学会仰望星空。”历史使命具体来说就是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成就自己,在奋斗中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人”作为其中的核心,做出个体与社会利益与共的价值选择,是人的心理驱使呈现在人的行为中的必然要求。不过对它的理解始终不能超出伦理范畴,它所具有某种道德上的约束或者情感依托功能是历史性的,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通过这种家国的意识的建立,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怀的不断提升和进步。(二)感恩教师。基于对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实施感恩教育措施中,为了强化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可以感知、认知到感恩教师的教育之情时,教师可基于多媒体技术,利用课件形式,为学生播放有关片段。引导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加强感恩思想认知,促使学生对教师保持浓烈的感恩之情。感恩老师的教诲之恩。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报师恩的传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情感的升华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三观”的引领,而它们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倾囊相授。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其背后披星戴月的辛苦却是不为人所知的,熬夜备课、为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兼顾每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老师日常的生活状态。一句“老师,您辛苦了!”看似蜻蜓点水,但实际对老师来说却能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三)感恩自然。自然孕育了无数生命,它构建了我们绚烂多姿的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感悟自然的美,只一切的感动,都值得我们感恩。感恩自然对我们的馈赠,自然将赋予贫困生灿烂的希望,给了人们生机和希望。教师应带来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感恩自然,基于实践活动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对大自然有感恩之情。感恩自然就是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以行动落实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诸如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日常化行为的践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开拓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教育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四)感恩社会。农村贫困生接受了社会诸多帮助,教师应点名重点,引导学生对社会激发感恩之情,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也让学生树立良好目标。笔者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利用PPT形式,播放了许多社会中具有爱心、正能量的先进事迹,通过帮助学生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引导学生关爱社会,树立梦想,立志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教师应教育、引导学生,在梦想实现的时候,不要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让学生用以所学回报社会[2]。(五)感恩家庭。家庭即一个人精神成长起点,家庭、家教、家风的涵养与形成,都与家庭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校农村贫困生中,多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因素,家长选择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诸多的现象。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为敏感和脆弱,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没有良好的自信心,在遇到挫折与困难后,较易出现胆怯及自卑的心理,针对这一想象,教师应给予感恩心理去发,帮助学生感恩家庭,感恩父母,并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加强学生感恩父母心理,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基于感恩心理出发,努力学习、认真学习,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六)加强社会实践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友爱的社会中,所以贫困生在现阶段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得到国家的有效帮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实践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把感恩真正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为社会做出更加有效地贡献,比如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通过对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通过对贫困地区实施脱贫帮助任务,真正理解贫困的原因,通过实际行动,有效的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在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任务,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自己所受的帮助,同时通过社会反馈,提升自身的感恩意识与能力,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借助农村贫困生资助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教育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坚持贯彻感恩思想,予以长期有效教育,轻理论,重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感恩教育的组织效益,也能让学生在教育中认知感恩、明确感恩,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态,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园,孙宇,付昌义.高校资助工作视域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8-19.

贫困生范文篇2

关键词:本科院校;贫困生;调查分析

一、基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贫困生的调查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情况。1.问卷调查情况。用定量研究的调查法对广东地区的贫困生的消费状况来研究。研究对象是该院336名在册贫困生。本次调查共发放3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3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2.问卷基本内容。内容分四个部分,共36个题目。首先是基本信息,其他三部分针对消费的多个领域来调查,含贫困生的消费行为、日常消费和学习活动消费的特点等。3.样本构成情况。在基本人口学信息方面,问卷按性别、家庭居住地和年级来区分被调查者。据统计,被调查者中男生203名,女生112名,性别分布基本平衡;按家庭居住地,山区18人,农村275人,城市22人,数据不平衡是因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按年级,大一117人,大二21人,大三128人,大四49人。大二大三总人数少,贫困生数相应较少。(二)研究发现。1.文化水平是制约家庭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父母文化程度调查上,63.49%是小学,53.33%是初中,8.89%未上过学。仅10.79%、0.95%是高中及大学。2.贫困生收入来源单一、消费结构多元化。大部分贫困生收入是来自父母(63.49%)及学校资助或贷款(20.32%)。有97.78%将食品置于月支出的大头,第二是学习费用(67.94%),再是交通费用。28.89%将通讯费用置于月支出的第三。3.贫困生大体上科学消费。调查数据显示:87.94%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种类,93.33%有目的性购物;55.24%能记下部分花销,34.92%能了解基本的消费情况,极少数不理会其消费情况。4.购物方式的多样化、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及网络购物的普遍化使大学生的消费趋于快捷化、网络化。[1]从短期消费情况及总体消费意愿看,74.6%乐于网上消费,出于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时尚有趣、方便快捷和节省时间目的;有25.4%趋于实体店。在支付方式上,91.34%选择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方式,极少数用现金。5.贫困生有生活要求,安全消费意识增强。[2]在近期外出就餐上,52.70%偶尔外出,33.33%几乎不外出,8.89%从不外出,仅5.08%常外出就餐;在因超前消费而出现借钱上,54.92%从不,28.57%几乎不、13.97%偶尔,仅2.54%经常;在网购超前消费上,66.35%是等有钱再说、20.95%默默打工攒钱,少数是分期付款和网络借贷。6.多数贫困生消费有计划性,实用和价格是其消费的关注点。据统计,60.32%会制定月消费计划,而39.68%不会。在影响消费的因素上,53.97%是促销活动、58.41%是价格调整、88.89%是实用和67.62%是价格。

二、思考与讨论

(一)一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切实帮助到贫困生,塑造健康的消费心理。从问卷分析看,大多数人是理性消费的。但是,部分人出现超前消费,一是电子支付的普遍化和超前消费风气的影响,二是攀比、炫耀等心理。可见,应重视贫困生消费心理的思想建设工作,建立切实的教育体系,如开设合理消费、消费心理分析的课程和传统美德的宣传讲座等来引导其塑造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二)贫困生的消费目标明确。贫困生的消费看重实用和价格,反映了其消费理念的理性消费目标的明确。贫困生能根据本身实际需要进行合理消费,看重性价比是其基本消费特色。

[参考文献]

[1]林江.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的青年消费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60-61.

贫困生范文篇3

1苏北高校贫困生受资助现状

本研究以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及对资助效果的态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高校贫困生资助状况调查问卷》,包括资助认定、资助需求、资助路径、资助成效四个维度。本研究实际发放问卷204份,回收204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达100%。调查研究表明,94.02%的贫困生来自农村和乡镇区,家庭所在地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生达到了70.10%,有6.86%的大学生家庭特别贫困。而大学生在校平均月生活费并不低,83.82%的贫困生生活费来自于父母的供应,这加重了贫困生家庭的负担,表明了当前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必要性。1.1贫困生资助的认定。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贫困生资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精准扶贫有着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有58.33%的人认为学校贫困生认定是合理的,41.67%的人认为贫困生认定不够合理。可见,资助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精准识别贫困生是实现高校精准帮扶的基础,这需要高校对贫困生深入核查。但是在发放补助前经过深入调查的高校只占20.1%,经过简单调查的高校占61.27%,还有18.63%的高校发放补助前未进行调查。这些信息都表明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能精确到每一位贫困生,使得资助不公平的概率大大增加,不利于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1.2贫困生资助的需求。根据调查显示,贫困生生活费主要用于饮食、社交娱乐、学习资料、衣着和医疗五个方面,其中饮食和学习资料最为主要,分别占94.12%和69.12%。虽然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基本上满足了部分贫困生基础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能满足大部分贫困生真正的需求。贫困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需求都要比非贫困生大得多。因为他们需要购买学习资料、支付培训费用,所以他们经常参加勤工俭学,导致学习时间不够。其中,影响学业的贫困生占71.57%。1.3贫困生受助的路径。对于贫困生资助,高校学生了解的渠道有媒体宣传、学校宣传、辅导员和同学告知以及学生手册四种,其中通过辅导员和同学了解资助的贫困生占49.51%,学校宣传占24.51%,学生手册占17.1%,媒体宣传占3.92%。此外,对贫困生帮助最大的主要是国家各类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分别占36.27%和32.84%。在高校提供的资助方式中,只知道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这五种资助方式的人数过半,分别呈会推广的不到位所致,贫困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资助信息,容易错失资助机会,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产生影响。1.4贫困生资助的成效。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接受过资助的贫困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5.2%,他们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资助。然而即使有了资助金的帮助,仍有14%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不足以解决他们的困难,有67%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基本上可以解决他们在校的经济困难,只有19%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可以解决他们在学校的经济困难。由此可见,资助金虽然可以基本上解决大部分贫困生的困难,但仍有小部分的贫困生不能通过资助金解决困难。

2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2.1认定工作精准性欠缺。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流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填写贫困申请,并自行提供证明;二是学校对于申请材料进行核实。但是部分高校没有深入调查贫困证明是否真实可信,不能严格、准确地核实大学生有关贫困的相关信息,包括生源地、户口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等,更没有结合贫困生在校生活情况、消费情况来深入了解贫困生是否真的贫困。有的学生诚信意识缺失,为了得到资助金,虚报材料,开假证明,侥幸获得资助。2.2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当前苏北高校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很多,包括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学生手册以及辅导员、同学的宣传等。但是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班主任、同学的告知了解资助这一政策,这就说明媒体的宣传、学校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另外,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有些受资助的贫困生只是按照文件指示上交相应的材料,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符不符合“贫困生”这一身份,对于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甚至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还不知道申请贫困生资助渠道。由此可见,资助政策的宣传效果不佳。2.3资助过程监督机制缺失。部分苏北高校在贫困生获得资助后,并没有有效监督资助金的使用情况,或者流于形式。有的贫困生没有将资助金用到刀刃上,进行奢侈消费,穿着名牌,用着高档手机,铺张浪费,大笔挥霍资助金,而真正贫困生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生活和学习状况均受到影响,导致资助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违背了资助设立的初衷,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2.4贫困生受助形式较为单一。当前苏北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主要是以经济资助为主,其目的是解决贫困生在校的基本生活消费问题,但是根据调查以及访谈发现,贫困生往往要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敏感、焦虑等,这类大学生明明家庭经济困难,但是他们羞于接受经济上的资助,担心别的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因而在贫困生认定时放弃申请名额,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着同龄人感受不到的心理压力,造成人际关系困难以及学习困难,更有甚者产生偏激行为。这也充分说明贫困生除了需要经济上的帮助,他们还需要精神上的救助。

3推进“精准资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贫困生范文篇4

关键词:近邻传播;聚类算法;评估模型;案例研究

1概述

高校贫困生分级认定就是从在校学生集合中选择经济困难的学生子集,并判别其经济困难级别。准确认定贫困学生资格是高校合理、公平分配资助资源的先决条件,是高校学生获得国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及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主要手段。代祖华等[2]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案例推理原理建构高校贫困生分级认定模型,采用向量定义法,给出了案例库和贫困生分级认定问题的形式化描述,研究了以案例检索为基础的贫困生分级认定算法。毕鹤霞等[1]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成”,依据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对致贫因素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权重测算,并根据抛物线型隶属函数测算底层因素的隶属度,构建贫困程度综合判别模型。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存在调查指标有差异大等缺陷,而且,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自尊心强,很多需要学校补助的学生不愿意公开家庭资料,造成学校收集的贫困生情况存在缺漏或不真实的情况。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对分析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价值。电子科技大学从3万名在校生中,采集到了2亿多条包含学生选课记录、进出图书馆、寝室以及食堂用餐、超市购物等行为数据,通过对不同的校园一卡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学生在学校有多少亲密朋友,通过这个课题找到了800多个校园中最孤独的人。周口师范学院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对学生出勤、就餐、图书阅读等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南京理工大学通过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通过学生平时校园卡的花费情况,运用数据挖掘的手段,找出真正在基础生活上比较困难的同学,并向学生发放相关补助。通过近邻传播算法将学生群体进行分类,确定学生的消费类型,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且不依赖学生调查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经济状况,从而辅助学校决策层制定相应的补助方案。

2近邻传播算法

近邻传播(affinitypropagation,AP)算法是最近发展的一种采用最大和置信传播[3]的聚类算法[4]。输入样本点之间的相似性,它产生一个中心点集合及将每个样本点分配给最合适的中心点。其中,中心点定义为最佳表达样本点集合的代表性样本点。发表于2007年Science杂志的文章[4]指出,近邻传播相比于其他基于中心点的聚类算法,具有3个优势:(1)它是非常高效的;(2)它对初始化不敏感;(3)它能够得到比k-中心点(k-center)算法[5]更优的聚类结果。从而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实际应用场合,例如图像、文本、生物信息学、人脸识别、基因发现、搜索最优航线、码书设计以及实物图像识别等领域。由于近邻传播算法不是用均值做质心计算规则,因此对于离群点和异常值不敏感,同时其初始值不敏感的特性也能保持模型的较好鲁棒性[6]。给定N个样本点的相似性矩阵,AP算法通过最大化下面的目标函数来得到一个有效的类标向量[7]。AP算法是一个建立在因子图(factorgraph)上的最大和置信传播算法[6]。如图1所示,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初始化阶段将所有的样本点当成潜在的中心点,然后不断地在样本点之间传递实数值消息,直至产生高质量的中心点。如图1所示,其中两种类型的消息分别是:一种是从样本点i发送到候选中心点k,用于反映样本点k能够作为样本点i的中心点的累积置信度,记为r(i,k);另一种是从候选中心点k发送到样本点i,用于反映样本点i选择样本点k作为中心点的累积置信度,记为a(i,k)。这两种消息都初始化为0,并分别按照如下的方式不断迭代更新:直至这些消息的值收敛到不再改变为止。最终的类标向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3案例分析

实验都运行在一个移动图形工作站,基本配置为:64位Fedora操作系统,Intel(R)Corei7-6500U2.50GHz处理器,32GB内存,软件环境使用Anaconda5.1,Python3.6,算法基于Scikit-learn框架实现。采集了某高校4个校区共23112个学生在4个月(122天)内的消费记录,共计5572316条饭堂的POS机刷卡记录,记录包含下面的字段:卡号、学号、姓名、饭堂名称、POS机号、入账时间、金额。3.1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是学生每一次在饭堂刷卡记录,数据来源比较单一,原始数据不能直观地反映学生在饭堂的消费水平。因此,按照食堂的时间段将学生的打卡时间分为早餐、午餐、晚餐和宵夜,不在这些时间范围内的打卡记为其他时间消费,并分别计算在这5个时间段内学生消费的均值、消费总次数和消费的标准差。通过统计学生人均吃早、午、晚餐的天数,发现在4个月中,绝大多数同学早午晚3餐在饭堂吃饭的天数不足一半,可见学生外出吃饭或叫外卖的现象非常频繁。如图2所示。午餐是最能够反映学生整体消费水平的一餐饭,因为减肥的同学会更多选择少吃晚餐,早餐又因为学生起床时间和吃饭时间难以确定而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午餐就变成3餐中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一餐。分析发现4个校区午餐消费低于6元和6~9元之间的学生比例几乎一致,这说明虽然每个校区的整体消费可能存在偏差,但是生活贫困的学生的消费水平几乎是维持在6~9元之间的。观察学生消费在9~11元的比例和11~15元的比例,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学校消费水平普通的学生,最能够反映饭堂午餐的均价。对比午餐和晚餐的消费情况,午餐在9~11元和11~15元的比例在晚餐段有明显的降低,而午餐在6元以下和6~9元的比例在晚餐时段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说明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晚上吃更便宜的东西。宵夜的分布与早餐很类似,可见宵夜时段学生的选择不是很多,或者说宵夜整体比较便宜。由于学校周边外卖众多,严重影响对学生消费额的估计。校园食堂内还有下午茶或者小超市,打卡记录无法分辨学生是在饭堂吃饭还是进行额外的消费,我们难以直接根据学生花费的总额或者均值来估计学生是否贫困,因此通过聚类的方法找出真正符合贫困生的消费指标。3.2划分学生类型根据上述得到的学生的消费情况,计算每两个学生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两个学生的消费情况非常类似(比如几乎每天都在饭堂吃饭,午晚餐消费水平在6~9元,从不吃早餐和宵夜),那么就认为这两个学生是一个类别的。上述划分学生类别的方法可以通过AP聚类算法来自动完成,实验代码使用Scikit-Learn[8]编写。通过计算每两个学生之间的相似度和聚类后,将4个校区的学生分别分为86、229、161和231个类。分别记录了4个校区的每一个学生类别中的学生名单和学生的消费记录。许多类别中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这样的类别不具有代表性,不是我们需要的。筛选掉包含人数少的类别后,逐一分析每个类别的特性,总结出了8类有代表性的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下面的经验性的学生类别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其中A类和B类学生是推荐的贫困生(名单),通过筛选条件保证了:(1)这批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饭堂吃饭尽管学校周边外卖很多而且价格不贵,但是最便宜的外卖也会在10元以上起送,真正贫困的学生仍然会更多地选择在饭堂消费。(2)消费水平在每餐饭9元以下(校平均午晚餐消费是在10~11块)(3)午晚餐的标准差限制在3.5元标准差是围绕着每餐饭的平均值的一个波动,它约束了学生每餐饭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这样就筛选出了部分大多数时间只是在饭堂买瓶饮料的学生,他们每天都在饭堂有小额的消费,平均消费水很低,在饭堂消费的次数也很高,但是这批学生往往每次消费差异比较大。而贫困生则会尽量保持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维持,因此标准差会非常小。(4)早餐的均值在5元以下通过对早餐的限制来筛选减肥的学生,这群学生往往也吃得非常少,而且又以素食为主,消费水平也很低,但是这群学生通常早餐会吃得非常好。当然这中间也存在有些贫困生会将更多的金钱投放在早餐上,因此限制并不严格。全校平均早餐消费在4.5元左右,这里用5元限制,只会筛选出具有早餐高消费特征的学生。通过表1的筛选条件,对这8大类学生的消费情况作图分析,如图3所示。通过筛选了午餐、晚餐消费次数高,午餐、晚餐平均消费水平低,早餐消费不是特别高,消费偏差不是特别高的学生为目标学生(即A、B类学生)。但是通过图3可以发现,需要补贴的学生早餐的消费水平也是8类消费者中最低的,每餐饭的偏差都非常小(比较有计划地花销),并且早餐也在饭堂吃,吃宵夜和买零食的次数相比于在校吃饭次数低很多,这一切特征都满足实际印象中的贫困生的判断指标。

4结语

贫困生范文篇5

一、素养及职业素养的界定

素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涵养,也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古人非常重视素养的作用,认为它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代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职业素养是指各种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指人通过有目的的学习、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活动所应具有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信念。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包含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以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几个方面。[2]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成为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象。由于观念和体制等原因,当前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单位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这就决定了贫困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锻炼必须通过校内岗位实训的途径来解决。因此,本文侧重研究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形式开展贫困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锻炼。

二、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校内岗位实训的总体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校内岗位实训的总体目标是: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本标准和依据,建设贫困生职业素养岗位实训室,即以场景模拟、项目模拟及信息虚拟为基本模式开展岗位基础技能训练、岗位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贫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各种真实的岗位综合素养训练活动,在模拟仿真的训练中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岗位就业能力。

三、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职业素养岗位实训的几点建议

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及社会资源贫乏,难以在社会中寻找合适的见实习岗位。所以,贫困生的岗位实训只能依靠高校自己组织的校内岗位实训来解决。贫困生职业素养的岗位实训,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类岗位专业人才的专业标准,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如学前教育专业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要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重要依据等。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只有使贫困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拥有更深厚的职业素养,如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前瞻性的管理理论、广博的专业知识、卓越的实践技能以及优良的人际沟通能力等,他们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一)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贫困学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高职高专的校内实训要以提高贫困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要紧紧围绕如何发挥贫困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来开展实训活动。一般来说,贫困学生知识面窄,自卑感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喜欢表现,不合群、怕动手、怕做错。但贫困生大多数自尊心很强,不服输,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因此,高校在制定实训方案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密切关注贫困生的这些特点,切忌千人一面。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自信,建立真诚友善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而又轻松的实践训练氛围,做到有计划分步骤且有针对性。此外,还要彻底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指导方法。多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式的岗位实训方式,充分发挥贫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通过协作获取他人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思想,启迪智慧,进而培养锻炼他们的团队创新精神和综合协作能力。

(二)关注贫困学生的价值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人的价值体系会直接影响他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受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贫困学生的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化的。其中一些消极和浅陋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贫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趋利性,影响贫困生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因此,在开展岗位实训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自觉养成社会和企业单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有优秀员工的职业品质,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爱学习有创新精神,有组织能力并能带领团队有效率地工作等。以教师职业为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所以,师范专业就应该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贫困学生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组织贫困生毕业生深入学习我国一些优秀教师的事迹,如窦桂梅、李吉林、张思明等,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崇拜和追寻的教育名家,安贫乐道、执着追求,充分挖掘他们成为优秀教师的潜质。再次,在岗位实训中,高校还要着力培养贫困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开拓创新能力、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让他们在岗位实训中学会沟通、学会学习、学会包容、学会大胆表达、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正确竞争和合作,学会勇于尝试和创新,克服胆怯和狭隘思想等。在岗位实训中,还要加强实训过程监管,严格按照企业或者部门岗位制度开展作息,用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对待未来职业行为,让他们自觉养成按时上下班、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总之,通过岗位实训,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系统的岗位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把握实训岗位的职业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进而转化为岗位工作的实际行动。

(三)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发贫困生职业素养岗位实训课程

要让贫困生成为用人单位想要的“香馍馍”,首先要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学高,才能为师。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岗位实训教学的核心力量。因此,选配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崇高的师德的教师承担岗位实训任务是开展有效岗位实训的前提。对贫困学生开展岗位实训,一方面,需要实训教师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另一方面,要求岗位实训教师对其指导执教的行业有相当的了解,熟悉岗位标准和运作方式,能够标准示范和准确解答学生的疑问。为提高岗位实训教师的职业指导技能,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定期到行业一线岗位实际锻炼,接触实际业务,提高职业技能,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此外,应积极引进、长期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高级技师、职业规划师、一线名师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解答学生关注的专业问题,提升学生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发提升贫困生职业素养岗位实训课程。职业素养岗位实训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高校以往的岗位实训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贫困生职业素养岗位实训课程要以市场为导向,融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和现代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开发,反映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活动和技术实际,努力使贫困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全面感受现代企事业单位的职场文化,自觉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3]换句话说,就是缩短贫困生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距离,到岗以后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很好地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一类课程是贫困生通用职业素质能力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文化素养,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提升求职就业技能。这类课程包括思想修养选修课程、讲座、主题班会课、团课、党课等,各类创业、就业指导课程,行为修养类选修课程、礼仪培训、讲座等,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业计划设计、模拟面试等。第二类课程是贫困生岗位专业胜任能力课程。对应的课程是与具体岗位相关的知识,包括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和技能等,帮助贫困学生养成职业规范。贫困生岗位专业胜任能力课程的目的是将业务规范与业务操作联系起来,通过模拟的工作岗位环境让贫困学生进行实战操练,促进贫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协同提高。[4]要通过开展岗位参观、实习、见习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实地体验,身同感受岗位工作环境、工作规范、工作要求等,强化职业信心。以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检验贫困生岗位职业实训成绩,增强他们主动参加实训的信心和竞争意识。第三类课程是职业素养强化活动课程。通过聘请高技能人才、成功人士和企业、事业单位精英开展知名企业(成功人士)进校园、校友讲堂和创业讲堂等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开阔眼界,深刻了解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帮助其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丰富知识结构。此外,高校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勤工俭学、考察实践、社会调查、创业锻炼、青年志愿者、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磨砺他们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沟通,积极推荐优秀贫困生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以此激发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重视环境模拟和项目化运作,完善贫困学生岗位实训质量评价

贫困生范文篇6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样本的选择

为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我们从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维度设计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并在新疆五所高等院校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新疆地区院校的2000名贫困大学生为总体目标进行调查。本次调研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采用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问卷由21个问题组成。此次调研得到了各院校的大力支持,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0份。分别就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第一手的数据,对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有了基本的认识。

2、调研结果与分析

当问及“你对未来的规划”时,其中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89%的学生是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个方面可以分析出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关注,较积极的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贫困大学生参与学校社团的调查中,23%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意思,没想过”;42%的学生认为“能参加固然好,没参加也没什么”;35%的学生“已经参加社团”。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多数贫困大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行动较被动,原因来自个体和环境较多,在这方面可以多做工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的活动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和意义。问及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时,41%的学生选择了“自强自立的品格”;23%的学生选择“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36%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出身”。贫困大学生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个人的优秀品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能够起到催化的作用,但仍有部分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思政工作者关注。问及大学生毕业后到艰苦贫困地区工作的看法时,13%的学生选择“我愿意去”;78%的大学生选择“最好能留住城市工作,实在不行了再考虑去”;9%的大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有去艰苦地区奉献的心理准备,其中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明确愿意为奉献社会。

3、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3.1建立贫困大学生信息的档案。为了准确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更有效地开展帮困助学工作,学校可根据校院或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登记和摸底工作,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资料。学校搜集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建立贫困学生信息档案。既方便学生对自己信息及时、方便地更改,又大大减少了数据登录修改工作量和出差错的可能性。协调全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落实救助等帮困助学工作。为学校有关部门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状况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也为实现帮困助学工作数据的动态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3.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贫穷往往有自卑心理,但却对集体怀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融入观念,渴望的集体的肯定。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十分敏感,容易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的放矢,认真细致地做好对贫困生的引导工作。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超越家庭环境给他们个人发展的制约,认识走出逆境的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与发展,要积极提高自我,发展自我。针对贫困大学生对周围生活的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工作,选择典型的事件和情境,逐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在各种诱惑和挫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社会变革的复杂变化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运用心理相容的原则。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坚持“尊重、说理、引导、激励”的原则,以情感人、以情教人,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关心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润物无声。这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才能有所作为。

贫困生范文篇7

一、大多数贫困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成员众多,压力沉重难以担负学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贫困生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二、贫困生的另一大来源地是下岗职工家庭,由于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导致儿女的学业难以继续。这是下岗问题所造成的另一隐患。

三、贫困生的学习生活

**一中从初中到高中共六个年段。其中大多数的贫困同学是靠学校、县团委、县妇联等有关部门采取发送补济金,设置奖学金,以及减免学费等手段来帮助同学减轻困难。其它的均由亲属或“一帮一”结对子等手段来解决。

在校被列为补助对象的同学大多是学习勤奋刻苦、名列前茅者。

如荣同学家庭突然变故。父亲丧失劳动力,在读大学的哥哥又因病休学在家。全家人仅靠爷爷微薄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然而荣同学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依然咬紧牙关刻苦学习,一直保持年段前五名的成绩,但他每月的生活费仅仅只需30余元。

再如张同学因母亲病重,家庭需巨额的医疗开支,由学校学生会组织献爱心活动,广大师生踊跃支持,为此该同学解决了部分费用。因此,张同学心怀感激。不仅勤奋学习更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在各大赛势上都取得优异成绩,为母校增光。

四、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援助

贫困生范文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省政府决定,建立健全我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政策自20*年秋季开学起实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从20*年开始,我省在全省城乡同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高等教育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但是,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是继我省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

1.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经费合理分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我省承担部分的分担原则是,分级分担,职责明晰;结合财力,区别对待;鼓励支持民办教育。

3.政策导向明确。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4.多元混合资助。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

5.各方责任清晰。中央与地方、各相关部门及学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完善制度,操作办法简便易行,并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国家奖学金制度。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含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奖励学生名额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等因素确定。

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与我省共同设立,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含第二学士学位)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奖励资助学生名额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和生源结构等因素确定,适当向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以及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倾斜。

我省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生源为西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生源为其他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6:4。我省应分担的部分,根据财政供给渠道实行分级分担,即省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省级财政分担、市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市级财政分担;民办高校、高职(含独立学院)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

(二)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中央与我省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具体资助面由财政部、教育部根据我省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院校类别等因素综合确定。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左右,具体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和生源结构等因素确定,适当向民族院校、以及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倾斜。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的中专部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农村学生(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期限为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我省高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省、市按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

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生源为西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生源为其他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6:4。我省应分担的部分,根据财政供给渠道实行分级分担,即省级财政供给的中等职业学校由省级财政分担,市级财政供给的中等职业学校由市级财政分担,县(市、区)级财政供给的中等职业学校由省级与县(市、区)级财政按8:2比例分担;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由省级与所在地市、县(市、区)级财政按7:3比例分担。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助学贷款享有同等优惠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订与贷款风险和管理成本挂钩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按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81号)执行。相关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完善内部考核体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和鼓励所属分支金融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应贷尽贷。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对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我省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另行制定。

(四)从20*年起,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20*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在我省共招收185名免费师范生,省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3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细化实施办法,切实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各项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措施。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经费,中等职业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要继续执行并不断完善现有的校内贫困生资助政策,不得因政府加大资助经费投入抵减校内资助。

要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项目。

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研究生的资助政策待国家政策出台后另行制定。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工作要求

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针对性强,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受益人数多,工作层面多,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把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厅等要密切配合,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指导、检查和督促各地开展工作。要根据国家有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各自分工,不断完善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配套政策。各市、县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制订具体管理办法。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各学校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在突出位置,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立专门的助学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学校助学工作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助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确保资金落实。各级财政要足额安排、及时拨付应当负担的资金。省财政厅要按照我省资金分担办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各级政府应当负担的资金落实到位。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同级教育、劳动保障部门督促学校按规定比例及时、足额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经费,用于校内贫困生资助。要完善制度,严格程序,细化管理,确保助学资金及时发放、专款专用。

(三)规范收费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内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年秋季标准。要进一步严格收费立项、标准审批、收费公示管理工作,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加大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监督力度,切实减轻学生及家长负担。绝不允许一边加大助学力度,一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要对教育收费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支出管理。

贫困生范文篇9

校计划倡导在年全校教师中开展对学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不因身体残疾或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促进他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力度

1、继续争取政策扶持,拓展资金来源。

2、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大社会各单位、团体和个人捐赠。

3、发动本校教师捐款捐物。

三、扶助方式

1、倡导全体学校教师与学生结对帮扶,每人扶助一名学生;

2、具体活动由学校组织进行,学校教师自愿扶助,扶助名单学校统一安排;

3、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我校学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残疾生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我校学生来自家庭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这些残疾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他们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扶助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扶助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贫困生范文篇10

家长:

你们好!

转眼又是一个崭新的年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光明的明天。

在------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椒江五中全体师生向你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过去的一年,我们很高兴,您和您的孩子选择了五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密切关注您孩子的成长进步,尽可能地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使他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成长!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