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时间:2022-02-28 09:17:15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越来越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精准资助力度不断加强。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也纳入“双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过程中,“他助”“自助”“助他”三个资助层次的核心在于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路径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分析

(一)加强精准扶贫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国家对高职院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如何让扶贫更有效、更精准等系列话题也成为两会中热议的话题。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贵在精准,精准更是资助工作的核心。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过程中,从多方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准确认定。特别要给予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多的关注,了解需求,开展动态追踪,进行困难差异化认定,确定重点资助对象,制定更加人性化的资助方式。在高职院校精准扶贫过程中,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的精准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乡村振兴输送优秀建设人才。

(二)搭建育人平台

随着资助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推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较为完备。针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三助”育人方向,即从被动的“他助”,到主动的“自助”,再上升到“助他”,确定资助育人方向。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资助育人团队的组建,依托资助活动为载体,突出受助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等多方位结合,精雕细琢育人平台,鼓励农村贫困大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二、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存在问题分析

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下,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整体表现良好。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贫”决定了他们在各方面发展过程中的“志”。他们思想政治方向明确,学习刻苦,生活简朴,勤奋努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迫切想改变生活现状的他们拼搏进取,踏实苦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潮的涌现,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思想上面临一定的挑战,凸显的问题和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值得我们深思。

(一)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存在问题

1.思想政治方面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呈指数型增长,快节奏的财富积累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形成一定的对比,导致少数贫困大学生抱怨父母的无能为力,以点扩大到面,甚至对社会充满敌意和仇恨,这种思想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2.学习目标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贫困大学生从小学习资源相对匮乏,进入大学学习,更加注重专业能力方面的学习,不注重综合素养方面的提升,特别是思想政治学习方面,存在重学科轻政治的现象。甚至个别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奖学金,为了给父母争“面子”,而不是为提升自我,为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去学习。3.心理健康方面进入大学后,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由于经济压力,农村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呈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寒酸”的外在条件常常会令其情绪低落,认为自己和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缺乏和群体沟通的欲望,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

(二)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困难因素经济条件是制约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贫困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诱惑,在期望和得不到之间产生一定的思想斗争。校园内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被跟风”的消费观念更是令农村贫困大学生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2.社会影响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影响着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由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经济条件相对匮乏,更加深刻体会金钱的重要性。因此,“唯金钱论”“利己论”正在成为一小部分人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双高计划”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因此,“双高计划”建设归根结底是以更高的水平实现立德树人。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由物质资助逐步进入“物质+精神”双同步,“双高计划”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双高计划”建设“打底”工程

要做好“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必须以思政教育为基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是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时期,是自我综合素养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思想认识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有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贫困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素养。因此,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双高计划”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将农村贫困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有把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打底工程”抓好,农村贫困大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双高计划”建设“铸魂”工程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铸魂”,培育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逐渐融入他们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仰。从信仰与担当相结合的角度,将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文化、塑造职业文化融入“双高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双高计划”学校建设主动性。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双高计划”建设“希望”工程

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是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更是农村贫困家庭的脱贫希望。“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做好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强化“双高计划”建设新优势,培养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新农村建设者。因此,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才保障关键部分,更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

四、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国家对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越来越重视。不仅做到绝不能让一个农村贫困大学生因贫退学,更是要做到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期间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努力将他们培养成政治上靠得住、专业上信得过、能力上跟得上的综合性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一)构筑全方位救助体系

教育扶贫的提出将国家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机制、范围、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完善,形成了一套奖、贷、助、减、免、补“绿色”救助体系。完备的资助育人体系必须要将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和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起来,根据新时代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效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构建经济“资助+精神”帮扶的救助体系,加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他”,构筑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达到“双高计划”建设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搭建全媒体宣传平台

按照“双高计划”学校建设标准,立德树人是全面建设工作的核心,也是一切建设工作的指路明灯,更是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在此工作理念的指导下,调动和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系统、全面的宣传舆论环境。特别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提升重视程度不够问题,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实践育人意识尚未完全实施的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宣传力度,利用线下平面宣传、活动宣传,线上的“双微”平台、短视频等网络形式,开辟全媒体的宣传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参与积极性。提高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强化大学生认知水平,对于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打造全学科融合机制

“双高计划”学校建设,是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打造思政特色课堂,实施“三结合”的“课程思政”,从线上线下相结合、实践理论相结合、认知行为相结合三个维度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打造特色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构建“专业模块+思政模块+自选模块”(“1+1+1”)的思政课程体系,打造全学科思政教育融合机制,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激发内生原动力,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改革,确保“双高计划”学校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胜利推进。

(四)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若想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开展,首先需要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极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让教师摸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要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展现的内涵以直观的方式融入教育当中。同时还要加强教学模式的革新,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以渗透为方法展开思想政治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去开展教学,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来,而且也要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导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第二家长”的责任,及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和反馈,并且要做到积极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得到足够的关心,在关心中获得思想上的提升和转变。

(五)融入传统文化

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有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但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的转变,过多的规矩和约束只会增加大学生的反感以及叛逆心理。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约束一定要从单纯的条例和命令式约束向文化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转变,在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宣传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学生做到平等对待,在学生放松的情况下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一种新奇且有趣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元素融入文化活动当中,确保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思想方面的提升。

(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思想和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像是资本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诸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过度娱乐主义等,很容易占据自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大学生,面对这样的诱惑,当前更应当加强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一定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观念,带动起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能够让学生主动抵御来自外界的诱惑,产生自我辨别能力,并且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运用到生活和行动当中去。

五、结束语

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贫困家庭的希望,未来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对推动我国“三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好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钱春霞.贫困大学生精神激励的原则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5):48-51.

[2]邝洪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J].教育界,2017(12):21-22.

作者:刘梅 钱枫 朱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