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5:09: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教学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教学点

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研究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偏远地区教学点的教育发展成为急需关注的问题。针对教学点目前发展现状,许多地区已经相继展开了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

一、农村教学点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城镇学校的“大班额化”和农村学校的“空心化”现象同时存在,农村优质信息化资源和优秀师资依旧缺乏。农村教学点问题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绕不过去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4年我国农村教学点总数达98096个,班级数有2350794个,农村学校总数为337318所,教学点数量约占农村学校总数的29%。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仍比较突出,30余万中小学校(点)中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因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等限制,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与城镇学校有较大差距。

二、教学新模式应用

(一)专递课堂。针对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以及师资薄弱等现状问题,国家提出了“专递课堂”这一对策,通过城乡共上一节课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同时,专递课堂也是实现资源均衡分配和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专递课堂,顾名思义,即由中心校或者发展较好的教学点针对教学点课程专门安排教师上课的教学形式。目前,专递课堂在许多省份已经陆续展开,例如福建、江西、湖北等省份。2016年11月,作为“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监测与评估”项目专家组工作成员之一,在走访孝感市孝昌县的一所小学———金盆小学(金盆小学共7名教师,29名学生,学校最高年级是三年级,一共4间教室,三间交互式一体机教室,一间普通教室,学校wifi全覆盖,网速也较好,但是学校许多课程开不出,如音乐、美术等),目睹了教学点的孩子们上专递音乐课的一幕,屏幕视频上一位女教师正在弹钢琴,教学点的几位孩子在本地教师的引导下跟着钢琴的节奏边听边唱,很投入。通过这种教学新模式,初步解决了学校无法开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缩小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差距。(二)同步课堂。同步课堂主要用于帮助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重点在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例如,福建泉州当地利用互联网搭起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山村。在泉州一中八年级四班的一节“矩形的判定”数学课,同时在百奇民族中学同年段的学生也通过同步教学系统与授课老师隔空交流,有助于缓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及部分乡村地区缺师少教等问题。还有2013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与定远县拂晓初中开展校际同步课堂教学交流,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体现在有效备课,教学策略、模式的交流,有效反思等方面,任何事情利弊并行,同步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技术保障、双方课堂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不成熟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三)协同教研。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存在大量教学点,这些教学点普遍面临着在校生人数少、师资紧缺、教育资源不足、建制不全、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而教研不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基于现状,教研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之间相对孤立封闭,学科教师缺乏交流,目标模糊,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没有形成完备的考核机制等。那么如何推进协同教研的有效实施,基于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教研目标、任务;其次,完善基本设施;最后,形成系统完备的考核机制、管理办法。

查看全文

农村教学点困境与出路

摘要:农村教学点是引领乡村振兴、传承乡村文化的高地,但目前存在教师缺乏自主成长意愿、师资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学校撤并程序失范等问题。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在不违背教育政策前提下,依据本地区教育现状与生态基础精细规划教学点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公用经费使用办法,规范撤并教学点程序,并协同校长制订教师自主成长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农村教学点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发展困境;教学质量

农村教学点是“村落中的国家”[1],它既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又是尊师重教的体现。农村教学点的日益凋敝不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困境需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协同解决。

一、农村教学点发展困境的表现

(一)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意愿乏力。教师是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无论是从研究的结果层面还是政策层面进行对比,都表明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与城镇教师相比“整体素质不高”[2]。为此,国家出台了有关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5)等。在如何提高师资质量问题上,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更为简洁、方便实施的培训、外出考察以及听评课活动等形式,如规模宏大的“国培计划”,省内培训、网络培训、专家实地指导教研、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尽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费、培训人数、培训覆盖范围、培训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对广大农村一线教师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即便是已经接受过多次培训的教师,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素质不高的问题,往往是“受训者常在培训时‘心潮澎湃’,但培训过后却‘涛声依旧’”[3]。对于广大农村教师而言,与其参加短期的培训,更为紧迫和重要的是专业成长自主意愿的提升,即教师通过良好的阅读、实践探索、教学反思提升自我意愿。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意愿乏力,从外部的影响因素看,在地方教育部门,既看不到有关鼓励教师阅读的政策,又看不到有关对教师自我提升的适度奖赏措施;在教学点内部,既很难看到学校订阅各种教育期刊供教师阅读,又很少看到校长带头阅读的榜样示范。从教师自身看,一方面农村教学点的生态场域惰化了教师自觉、自愿努力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受知识范围与视野的限制,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会给教师带来挑战,降低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压力。同时,教师的绩效工资及考核方式也难以发挥相应的激励作用。(二)师资配置失衡。生师比是师资配置的主要参考指标,按照这一指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依据西部某县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小学及教学点共计3517所,小学生总数为38930人,教师2705人,生师比约为14:1;班级数1510,班师比约为1:1.79。[4]依照《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国办发〔2001〕74号)文件的规定,小学生师比为21:1,则该县教师“超编”数量达851人,而班师比符合1:1.8的规定。农村教学点的特殊性在于学生人数少而年级多。如果单纯从生师比来看,该县农村小学生数26889人,教师2131人,生师比约为12.6:1,[5]教师数量充足,但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实际缺口依然非常大。因为该县学生数为个位数的86所教学点,教师数量5人及以下的96所学校中,[6]多数是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只有一位科任教师,甚至一个都没有。因而,语文、数学科目教师“超编”与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不足造成的“结构性缺编”在农村教学点并存,致使农村教学点无法齐全开设课程。从班师比来看,该县农村小学教师2131人,班级1291个,班师比约为1:1.65,[7]高于国家标准。但按班师比1:1.8的规定配置教师,一个有三个年级而学生数为个位数的教学点则至少需要5位教师。如果教师数量过少,即使采用复式教学也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因此,尽管该县农村教学点的生师比与班师比远高于国家标准,但因“结构性缺编”与部分教学点班级多而人数少的现实需求,以全县平均的生师比、班师比替代教学点实际所需教师数为师资配置的逻辑必然导致广大农村教学点出现“超编缺人”现象,影响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提升。(三)教育公用经费使用效率低。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国家、省市、县乡财政按不同比例投入,投入资金的多少也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而差异巨大。为规范和加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率,财政部、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第四条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应主要依据在校学生人数,同时又要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为缩小中西部教育投入差距,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5月11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明确提出“经费投入向教学点倾斜,不足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政策在制订与具体执行中存在区域与城乡差异。具体而言,一是区域教育公用经费投入存在差异,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国发〔2015〕67号)规定“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二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并未按国家的标准要求,对100人以下的学校按100人发放办学经费,而是以实际在校学生数为教育经费投入依据;三是教育公用经费被乡镇中心校截留或挪用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发放,违反了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的规定;四是教学点公用经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成本高,使应该使用公用经费的教学、课程开发、学生社团等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四)学校撤并程序失范。“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了让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注重公平的同时扩大规模效益。中国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大,在政策实施之初,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不顾实际盲目撤并行为。具体而言,一是未经公开、公正程序盲目撤并学校,使教学点的撤并变成未征求村民、教师、学生意愿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单方行为,并对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补救措施。二是对教学点撤并后给村民带来的交通费、生活费及租房费用的增加没有相应经济补贴措施。三是通过进城考试选拔农村骨干教师削弱教学点师资的方式,使教学点成为不断培训新教师教学技能的“练兵场”,师资减少致使教学点无法正常开齐、开全课程,弱化了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四是减少对教学点的教育经费投入,使教学点无法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变差,而教学质量差又成为更多农村家长给孩子不得不转学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出路

查看全文

农村教学点学生意识培养思路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良好的团队意识是农村教学点学生集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集体—个人观,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来实现。1.树立正确的集体个人观农村教学点教师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个人观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第一,利用班会、早自习教育学生热爱班集体。农村教学点教师数量少,一位教师担任多门课的教授工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每天的早自习上、每周的班会上让每一位学生说说自己为班级做的贡献,从而让学生懂得自己是班级的一员。第二,多开展学校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农村教学点教学设施相对简陋,但是对于举办运动会这样的全民运动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教师可以在运动会这样的比赛中训练他们、鼓励他们,使学生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教育学生集体得到的荣誉少不了他们的努力,使他们懂得要维护集体的荣誉。第三,班级分工明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农村教学点的班级人数虽然少,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长、课代表、小组长一应俱全,每个人在班级里都承担一份工作。教师可以从劳动入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劳动中注意观察哪组学生做事仔细、认真,在劳动结束时表扬他们,这样学生不但能相互合作,还增强了责任心。2.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教学点教师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第一,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成长目标。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根据目标然后加以付诸实践,短期目标可能是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长期目标则是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等。有了目标的学生会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思想上来,学生的自律意识也会不断提高。第二,每周评选一个自律标兵。农村教学点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对自律意识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及颁发相应的奖品作为鼓励学生自律的奖励,同时也给了每位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动力自律。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表扬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因此,农村教学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帮助学生自律。对上课遵守纪律的学生给予好评,教师的表扬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无比崇高的,学生也会为得到教师的一句表扬而自律,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教学点学生认识集体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集体意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农村教学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时,首先要做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际沟通态度。其次是培养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

1.形成积极的人际沟通态度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人际沟通态度是帮助学生集体意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农村教学点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际沟通态度,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要给学生最真诚的爱。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爱护他,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用爱来教育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就可以让学生懂得尊重的重要意义,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第二,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另一种是信服威信。教师要努力在学生中树立信服威信,有信服威信的教师特别受学生重视,他的意见、劝告、教导,学生都乐意接受并执行。言传不如身教,学生在有信服的教师教导下自然懂得积极与人沟通。第三,教师要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形成积极的沟通态度。

查看全文

农村教学点改革创新思考

教学点多,这是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一大特点。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农村教学点有所减少。但由于我省境内山高坡陡,河流纵横,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广大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为确保边远山区的孩子都能依法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农村教学点不能撤并,还须长期保存。

教学点虽不能全部撤并,但教学点的存在又对农村教育带来一定影响。首先是地处边远、条件艰苦,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在教学点任教的多为当地“民转公”教师或代课人员,往往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教学水平不高。其次是学生不多,公用经费总量小,教学点资金紧缺,教学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第三是教师少,有些是一人一校,教学点课程难以开齐,教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质量偏低。第四是山水阻隔,交通不便,教学点多为农村教育管理的盲区,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强教学点管理,克服当前教学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教学点管理,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在坚持“以县为主”,加强县级统筹的同时,要切实落实乡级人民政府管理教育的工作职责,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的指导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实行教学点挂靠村完小,作为村完小的延伸教学班,人、财、物由村完小统一管理。乡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乡镇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教育工作的职责。乡镇中心学校要加强对辖区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指导,成为本乡镇师资培训中心、教研教改中心、信息传递中心、图书资料中心。对乡镇中心学校的评估,要抽查辖区内村完小,看其是否发挥“中心”的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村完小的评估,应当包含其延伸班级,即所挂靠的教学点。

实行教学点挂靠村完小,成为村完小的延伸教学班,是办好农村教学点的重要举措。具在方法为:一是教学点任课教师由村完小统一安置,同培养培训、同考核、同奖惩,从而有效解决教师派不进、留不住问题,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学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研教改、质量监测等由村完小统筹安排,这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三是教学点办公经费由村完小统一核算,教学设备、设施统一由村完小配备,这能有效克服资金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困难,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为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广大农村孩子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我们应当加快改革、创新,加农村教学点管理,努力办好农村教育。

作者:廖锦工作单位: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查看全文

农村教学点班主任工作研究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三十多年了,对班主任工作有很深的认识,现如今由于时代的变化,农村学校规模逐渐缩小,教学点不断增多,教学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提上日程,教师编制越来越少,教师点教师工作繁重,农村教学点班主任工作真是太难做了,加上农村教学点小规模学校自身对班级管理规范和责任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自身工作职责和自身的工作流程不是非常明确,很多班主任教师认为只要完成自身所需要负责的班级管理任务即可,这对农村教学点班级管理是非常不利的。经过反复总结,我发现,要想把农村小学教学点班级管理工作做好,班主任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做好教学点班主任工作,应注意抓好班级全面工作教学点

班级工作要全面抓。班主任不能只抓学习,放松或放弃其他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点班主任对全班所有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每个学生。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对学生成长要全面关注。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生理心理,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教育。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要做好教学点班主任工作,应注意对学生严而有度

(一)在以往的大班班级管理中,我们往往强调“严”的一面,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有的班主任无时无刻不摆着班主任的架子,板着冷面孔,甚至为一些小事大做文章,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衡量。让学生怕自己,这样做才算管好了班级。(二)我认为教学点班主任工作要严而有度,在对班级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学点班主任实实在在真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教学点班主任教师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体现,是班主任充满爱心的体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三)我想教学点班主任老师能够倾注自己满腔热诚,热爱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来点对学生的宽容,我认为这是教学点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品质。我认为班主任宽严适度,才能师生和睦,互相尊重。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培养,班级才能更好的发展。

三、要做好教学点班主任工作,应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

查看全文

农村教学点的调查与对策研究3篇

第一篇

1问题提出

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也一直是教育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课程的特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不大,因此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农村小学来讲,特别是农村的教学点来讲,由于规模小,教学师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教学情况不仅与城市小学有很大不同,即使与农村中心小学来讲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说经过这些年的撤点并校,教学点数量大大减少,但仍然有近30%的学生在教学点学习,因此对教学点学学生的学情研究,对于提高教学点的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2研究过程

2.1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择的苏北G县Z乡的中心小学(记为A校),一个完小教学点(记为B校)和一个只有一、二、三年级的教学点(记为C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校有20个教学班,人数近800人,教学条件好,师资较为雄厚。B校共有7个班,有282人,教学条件一般。C校有三个年级3个班,共有110人,教学条件简陋。为了分析教学点的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随机选择A校二-六五个年级各2个班作为比较对象。B校和C校的全体二年以上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查看全文

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摘要:农村教学点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教师队伍状况是决定农村教学点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及质量欠佳等现实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创新师资配备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所需教师数量;改善办公条件并提高教师待遇,创设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的良好环境;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编制;条件保障;培训

“农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1]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两类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农村教学点也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一种类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小学161811所,有教学点101398个,有复式班8092个。除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市之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教学点存在。像河北、河南、广东、云南等省教学点数量超过1万个,河南省达到18622个。[2]可以说,农村教学点在我国分布广泛且数量庞大。农村教学点作为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解决了农村地区低年级孩子“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难题,保障了这些适龄孩子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也大大减轻了其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点虽然是‘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教育的全部。”[3]正是这些农村教学点,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履行教育为所有人服务的本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所指出的:“办好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虽然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农村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观,办学质量也不断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学点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许多研究者通过调研得出了相应结论,范先佐认为:“农村教学点面临着经费短缺、教师整体素质低、教师工资待遇低、办学条件差等突出问题。”[1]张金龙认为:“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学点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了教学点当下所遭遇的诸多现实挑战,农村教学点面临的生存危机。”[4]刘奎祥认为:“在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点以其数量多、师资弱、留守儿童多、办学条件差的特点成为‘无法言说的痛’。”[5]张文宇认为:“农村教学点办学规模小、学生少、设备设施简单;教师少、年龄结构偏大;地域偏僻。”[6]《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也认为:“两类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教学点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中,教师队伍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所有研究成果中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

一、创新师资配备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所需教师数量

“编制”是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7]教师编制是教育事业编制的核心部分,教师编制对师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教师编制主要指教师的数量定额,而教师的数量主要依据学生数量及教学工作量来确定。目前,数量不足是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与编制政策及执行有极大关联。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对于促进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具有重大意义。编制数量以生师比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而农村教学点的主要特征是班额小学生数量少,如果教条地按照生师比进行教师编制计算,就会出现“标准上超编”但“现实中缺人”的矛盾现象,出现显性超编与隐性缺编矛盾突出且余缺难以互补的现象。超编就是学校教师数量超出教师编制标准规定的数额,而缺人是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对于这种状况,解光穆认为:生师比常常是极高的,但按班师比又是极低的。由于生师比与班师比矛盾突出,使得农村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众多数量的“麻雀学校”与数量极大的“微型班级”普遍存在,在教师配置上时时捉襟见肘,农村教师总量超编与实际缺编矛盾存在[8]。(一)严格落实编制向农村教学点倾斜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要求:“各地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等规定的同时,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编制向农村教学点倾斜的政策是明确的,关键是在编制执行过程中要落实这一倾斜政策。(二)将生师比、班师比及工作量相结合计算农村教学点教师编制。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农村教学点的教师编制,在上述国家政策中都有明确规定。由于农村教学点没有勤杂岗位编制,常常由教师兼任勤杂人员岗位来完成营养餐等勤杂工作任务。即使将班师比与生师比结合来核定教师数,绝大多数农村教学点的师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因此,在农村教学点师资数量配置过程中,在将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和非教学工作量)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对此,已有相关理论探讨及实践探索。张金龙认为:“解决农村教学点师资紧缺问题,重点是要基于校际教师工作量均等原则配置师资,实现教师在教学工作量上的均等,缓解农村教学点教师‘包班’‘包点’的教学压力,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的‘公平感’。”[4]四川省沪州市委编办参照生师比和班师比标准核定编制总量,村级教学点按“1+N(班级数)”标准配备教师[9]。(三)鼓励教师下沉弥补农村教学点教师数量的不足。事实上,通过编制配足配全农村教学点所需全部师资是不现实的。因此,应推进城镇学校教师定期轮流下沉到农村教学点任教,以弥补农村教学点教师不足。四川省沪州市委编办试验岗编适度分离措施,实现镇级学校教师下沉村级教学点,由学区内“统一设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9]。

二、健全教师发展保障机制,吸引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

查看全文

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现如今,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学点建设都存有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不仅教学点存有经费支撑不足、办学环境条件差等问题,还导致农村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基于此,针对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的建议等,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

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农村教学点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国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中,对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更是提高了要求,并且还是办好农村教学点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主要途径。农村教学点是目前农村地区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国家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加大了财政方面的投入,促进了教学均衡发展,但同时也因为经费、硬件设施等多方面因素,阻碍了农村教学点实现标准化建设。基于此,为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将针对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展开深入分析,确保农村学生也能享受现代化的优质教育。

1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内容可看出,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明确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特别针对农村学校,要想保证教学仪器的合理运用,应创设多功能教室和改善现有生活卫生条件,而且不论在学校办学还是社会监督方面,标准不仅能被当作遵循的根本,还是政府投入和监管的主要依据,一旦标准出现缺失等问题,必定会让政府投入出现随意性、监管出现盲目性等现象[1]。因此,针对农村教学点而言,对农村教学点实现标准化建设,目的是给乡村学生提供公平、高质量教育,而且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办学质量,还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教学点的基本办学条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现状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论文

一、JX小学教学点

海南省政府2001年9月发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开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督导检查活动的通知》,自此开始了在海南省的教学点改革。截止2012年有将近1400个农村教学点,在校学生近两万人。海南万宁市在2005年后也开始对各偏远地区进行布局规划,到目前为止万宁农村地区的教学点就46所,每所教学点的学生不足100人,少至10多人。平均教师6~7名,多至14人,少至三人。JX小学位于万宁市LJ镇JX村,JX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与临近的陵水县隔山相望;村民以黎族为主,只有一户苗族,该村只有一条从村头直通村尾的乡村公路。JX小学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24292平方米。2010年撤并小学四、五、六年级到万宁市思源实验学校。目前小学部有一、二、三三个年级,各一个班,共有学生99人,学生都来自JX村,基本以黎族为主2013年春季开设附属幼儿园:有小、中、大各一个班,共有幼儿80人。该小学共有10名教师,小学部6名,其中只有一名属于正规师范学校毕业,平均年龄50岁以上。幼儿园部4名,其中4名没有编制。在硬件方面,有教学楼一栋,教室里教学设备陈旧,没有电脑、投影仪、电视机等现代教学设备;没有专门的篮球场、田径场。足球、排球、跳绳等体育设备奇缺;有五间教职工宿舍,人均0.5间。JX小学时在海南教学点中典型的少数民族农村教学点。

二、JX小学教学点折射出来的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点现状

(一)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农村教学模式

海南省共有少数民族38个,全省18个市县中有9个少数民族聚居市县和4个杂居市县,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黎族、苗族、回族,他们大多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海南省多年的“撤校并点”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模式使得现存的多数教学点都存在在这些少数民族偏远山区,能留下来的教师也往往以会讲本地语言为主。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学模式成为我省农村教学点的重要特征。这表现在:本民族或多民族的文化氛围,教学手段、模式、理念等缺乏现代特征;农村教学中的放任式教学观念存在。这些模式的存在有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如黎族传统体育中的合理性和黎族传统织锦技术的教学,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也只能发现少数具有天赋的学生。然而少数民族氛围较为浓厚的农村教学模式不利于我省农村教学点的发展。

查看全文

教师信息素养下的农村教学论文

一、调查背景和研究对象

要研究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素养,就必须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材料,而农村教学点大都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如果采取走访或是信函调查的方式,由于大都路途偏远,交通和通讯闭塞,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难以采集到丰富的调查数据。2008年江西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启动“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对全省农村教学点教师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从2008年起每年培训1000名,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教学点教师5000名。培训任务由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学院和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承担,培训对象为在全省农村教学点任教的在编在岗教师,江西省教育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参训教师本人和所在学校不承担任何费用。[2]农村教学点教师集中培训,为调查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使调查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调查历时两年,分四个不同培训批次共抽取678人做为调查对象,其中试探性调查问卷调查对象192人,正式调查问卷调查对象486人。四个培训批次分别为2011年7月26日,抽取了在江西省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92人;2011年8月16日,抽取了在南师高专参加培训人员中的200人;2011年8月25日,抽取了在江西师大参加培训人员中的189人;2012年8月,抽取在江西教育学院参加培训人员中的97人。他们来自全省各地的偏远山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数据分析解剖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当场发放,当面填写,当场回收方式进行。在问卷及访谈过程中,大多教师都积极配合,进展顺利,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本问卷采用SPSS13.0和EXCEL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6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1份。因此次调查以参加江西省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因参加培训的人员中含有一部分的农村小学教师,经统计,在接受问卷调查人员中实际农村教学点教师为265人。以下的分析均基于此265份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