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3 17:56:51

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农村经济;乡村振兴

1引言

农村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社会文明的窗口,也是文化管理的晴雨表。农村文化市场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但是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一直处于薄弱态势。如何在新时代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是摆在基层文化行政部门面前的一道亟须破解的难题。

2桂平市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文化市场是指乡镇及农村文化商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源营销活动的场所,且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复杂性特征。农村常见的文化市场经营项目主要包括歌舞厅、KTV、电子游戏、台球室、网吧、书店书摊、音像制品出租和零售、营业性演出活动等。桂平市位于桂东南部,黔郁浔三江交汇处,下辖26个乡镇431个行政村(社区),2018年年末桂平市户籍总人口为203.42万人,户籍人口中乡村人口为168.29万人。桂平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87家(包含乡村文艺演出团队),其中农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99家,占全市文化市场总数的70%,农村文化市场成为整个文化市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乡镇经济蓬勃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但是,随着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壮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管理力度亟待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文化市场规模大但发展不均衡

桂平市农村人口数量大,文化市场规模也大,但是各乡镇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方便的石龙、蒙圩、木乐、南木、金田等乡镇文化经营门类多,规模大;反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畅的白沙、大湾、厚禄、木圭、垌心等乡镇文化经营门类少,规模也小,难以满足农民朋友对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

2.2经营者素质不高

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法制观念淡薄。在经营方向上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主,忽视社会效益,时常出现违规违法现象,社会影响极坏。更有甚者,有些不具备合法资质的组织或个人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经营活动,舞厅出现“三陪”,游戏机室搞变相,网吧出现违禁视听,书摊出售低级趣味甚至宣扬邪教迷信等书籍。2019年桂平市文化执法部门对书店立案查处了1件,对网吧立案查处了14件。

2.3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还存在空白区域

目前文化市场管理面临各种文化市场违规违法现象向农村分散、转移、辐射、蔓延的新情况。特别是在农村集市上,流动摊点经常兜售盗版图书音像制品,内容不健康的文化产品也随处可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偏僻、分散,农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鉴别能力不强,乡村一级没有管理机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缺失造成的。

2.4文化市场无证经营等一些突出违法经营行为仍然存在

在城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强,被取缔的证照不全的文化经营场所悄悄向农村和城乡接合部转移,以逃避监管,继续从事非法文化经营活动。2019年桂平市文化执法部门对无证歌舞娱乐场所(KTV)立案查处了11件并进行取缔。非法文化经营活动的存在,必然使农村文化夹杂有粗糙、低俗成分,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严重扰乱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引发治安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建设,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2.5文化市场监管力量薄弱

首先,桂平市25个农村乡镇分布有199家文化经营户(包含乡村文艺演出团队),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监管任务繁重;另外,还有1处部级、7处省级、7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23处文保点,虽然现有文化执法人员5名,但是文化执法队伍力量还是相当薄弱,文化市场监管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薄弱的执法力量难以应对当前庞大的文化市场监管需求。其次,作为文化市场监管的主力军,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仍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文化市场的管理手段也要不断地完善,所以对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就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并没有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最后,无执法车辆开展日常执法检查,严重影响到日常巡查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是遇到举报或者其他突发状况,因为没有执法车辆无法迅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3监管好农村文化市场的对策建议

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文化工作者既要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又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牢牢地掌握农村文化市场这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的主动权。

3.1加强领导,堵建结合,强化均衡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复杂多变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领导,市、镇党委政府要重视和关心农村文化市场工作,把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作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文化部门应当着眼于扶持农村先进、优化的文化市场的建立,引导市场健康均衡发展,制定适合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战略与规划。

3.2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文化市场共管体系

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主体主要集中在文化行政部门,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的类型众多,单纯的以文化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弊端逐渐凸显。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一是建立以文化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公安机关、市场监督管理等相关单位全力配合的联动执法机制。文化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构建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使文化市场管理的触角不断延伸和扩大。二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和社会奖励基金,充分发动群众举报非法文化经营活动。三是乡镇聘请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义务监督员报告农村文化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并参与执法队执法。通过各方力量参与,最终实现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全面有效监管。

3.3加大财力投入,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化文化执法队伍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执法队伍,是实现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全面有效监管、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化文化执法队伍,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建设。新时代的执法人员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担当。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是行使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代表国家的强制力,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必须加强队伍的政治素质,严格规范执法。执法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的重要性,农村文化建设也是群众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化文化执法队伍,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执法质量好不好,效率高不高,关键是看执法人员知法、用法如何,执法就必须学法、知法、会用法。通过平时的培训、学习、考核等方法和手段,使执法人员能熟练掌握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准确快速地对违法违规人员和事件进行处罚。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化文化执法队伍,必须加大执法设备的投入。文化执法除了日常巡逻执法,还会有接到举报等紧急前去执法的情况,要配备必要的车辆和其他执法设备,对违法违规人员迅速查处,鉴别锁定违法证据,防止违法人员转移和毁灭物证。建设一支强大的专业化文化执法队伍,还要保持队伍的稳定,保证人员力量充足,坚持逢进必考制度,杜绝随意抽调、流转等现象。

3.4要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打击力度

要以违法违规案件为导向,分析案件成因,查找问题、查找重点,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农村乡镇集市兜售的非法音像制品和非法报刊主要是从本地的地下工厂购进,或从外地流入。既要打击兜售非法出版物的人员,更要重点打击地下工厂,斩断外地流进的链条等源头。把违法案件打击靠前、向源头推进,以减小非法文化制品传播范围。要转变管理思维,由“消防式”管理转变为预防性管理,从组织上、队伍上和措施上保证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公安机关和工商等执法单位对文化市场负有重要的管理责任,按其各自的业务分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齐抓共管,以净化辖区农村文化市场。

3.5培训文化经营者,增强遵守法律意识

要加强对文化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增强文化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使文化从业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减少违法案件的发生。对偶有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件要及时严厉查处,并组织辖区内文化从业人员进行警示教育,促进广大文化从业人员遵纪守法。

4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全面有效监管,就能保证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就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对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EB/OL].[2005-11-07].

[2]号路宁,王异异.关于中国文化市场管理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30-33.

[3]全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材料[Z].2011(5).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2

论文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农村文化市场。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主导方向、运行机制、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高度统一。按照这个要求,一方面,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政治改革和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出相对滞后局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极不相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就是文化市场的建设,因此,推进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是农村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经济已进人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总体转型时期。但是,由于转型时期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然造成农村的一些优良的乡风民俗在逐渐淡化或弱化,而新的、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体系还未形成,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文化层面上,伴随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的同时,却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建立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只有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成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主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没的重要内容。”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农民已经不仅仅追求生存层次上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对发展层次和享受层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温饱条件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农村文化生活的人文气息,如对书籍、音像、影视、娱乐服务、信息与网络等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体现了新农村文化的新的特质和文化内涵。这些变化,给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带来了具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三)构筑和谐农村需要先进文化市场的保障

“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要实现和谐农村的远大目标,必须依靠先进文化来调适农村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农村文化市场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陈地。文化市场作为特殊的商品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时,不仅要将它列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它放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之中,明确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症结

(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文化市场获得了较快地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不平衡。正在迅速脱贫致富的农村,文化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并且互相竞争,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经营体系已露雏形;少数正在接近或达到富裕阶段的农村,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化,初步形成了音像、书刊、演出、娱乐、培训等门类齐全的、比较成熟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但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市场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落差明显,差距较大,尤其在管理方面十分薄弱。由于经济落后,财政投人少,虽然许多县、乡设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但专职人员较少,并且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设施,少数农村文化市场还没有管起来,仍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

通观目前农村文化市场,其产品及服务仍然停留在初级的文化层面上,在市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只能满足人们较低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更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出现同整个文化发展的进程不协调的现象,诸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理念落后,其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农村实际,在缺乏实际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限制文化项目或盲目上项目,从而造成农民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的相互矛盾与冲突,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与经营项目同本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极不适应,从而造成供需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文化队伍尤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小农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而反映新农村核心价值及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占有比例不高,造成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三)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倾向

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市场经济的主要价值取向是追求经济效益,在吐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大环境下,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必然会延续到农村文化市场之中。由于农村文化市场具有点散、线长、面宽等特点,其整休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较差,诸如农民整体素质如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科技素质偏低,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市场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农村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的局面,促使各种非法文化产品,如盗版作品、非法出版物、走私音像制品、及其他各种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乘机由城市转人农村,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市场还充斥着宣扬暴力、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垃圾,极大地危害着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市场发育的畸形化,没有形成农村文化市场运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问题更为突出。破坏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安定和谐。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一直以来,农民思想文化建设在某些地区没有适当的定位,导致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上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还相对落后,他们看重的是家庭的经济收人,对农村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由于不少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发达,文化队伍建设滞后,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与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其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在总体上缓慢。其主要表现为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其总量、规模、档次和效益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随着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当地农村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重视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起步比较晚,农村文化发展还相当不发达,总量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结构调整和培育市场的步伐,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项措施,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也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宏观调控,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以农村文化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含量,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服务于群众。各级文化部门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发,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农村文化市场的内容、性质、方式、规模、结构等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两大支柱,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有健康与庸俗、高雅与低级之分,作为农村文化消费者主体的农民,在目标追求、层次需要、情趣欣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可能使文化服务出现错位现象,诸如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奇怪现象。这就要求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经营者的进货渠道、进货环节严格把关,制止那些病态、邪恶的文化产品进人市场,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同时,针对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状况,文化部门应当着眼于扶持农村先进、优化的文化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战略与规划。在贫困落后地区申办文化经营项目时,应从政策上适当放宽,经济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管理上提供一些便利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文化经营活动。而在发达地区应力求在文化设施先进、文化功能齐全、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效益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作用,由里及外,由近到远,从城市到农村,进而推动广大农村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公务员之家

(二)拓展发展的新思路,建构新农村文化市场的新型运行机制

文化市场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是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健全县、乡两级文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坚持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清理死角与空白,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坚持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及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的主导地位,树立文化部门的主管权威,处理好与协管部门的关系,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综合运用行政干预、法律制裁、经济约束、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形成高效、强有力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强化分级管理摸式,构建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使文化市场管理的触角不断延伸和扩大。其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主导的乡村文化工程,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再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公务员之家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3

一、滁州市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与监管现状

(一)市、县、乡镇文化市场门类、数量与规模

随着滁州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市农村文化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状大,农村文化市场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包括网吧、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刊、印刷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106个乡镇、办事处,县城及乡镇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3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6家,电子游戏机室307家,网吧426家,音像店188家,书报刊经营户67家,印刷企业120家,电脑打字复印室67家,民营演出团体56家,占全市文化市场经营企业总数的79.58%。但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没有形成产业化。通过近年来文化部门的合理规划和培育,个别乡镇文化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并已逐渐成为当地农村文化市场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农村特色文化市场及典型文化经营单位状况

凤阳花鼓艺术团。组建于1986年,现有演职员55人,是凤阳县文化馆内设民间文艺团体,每年演出近百场,观众10万余人,年收入200万元左右,2006年注册为凤阳花鼓演艺有限公司。平时,除市场化商业运作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如主动参加县里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将戏送到乡村、田间、地头;到抗洪一线慰问受灾群众和抗洪抢险的部队、武警官兵等,多次受到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好评。来安光阳残疾人特殊艺术团。1997年初刚成立时,仅靠残联扶持资金2万元和部分自筹资金起家,全团10多人,灯光音响设备简陋,演员水平参差不齐。经过10多年的拼搏与发展,现有演职人员38人,其中专职人员26人,半数以上是残疾人,现有固定资产近70万元,团队管理有序,方法灵活,立足本省各县市,辐射江、浙、沪,演出2000余场。近两年演出410场,收入90余万元,还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送戏下乡50余场次,赢得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天长市璞玉清扬剧团。以原天长市扬剧团二级演员璞玉清而命名,创办于2006年底,资产12万元,演职员22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以扬剧传统小戏《王瞎子算命》为主要曲目,以送戏下乡为主要目的,随请随到,演技精湛,深受群众喜爱。2010年演出209场,其中送戏下乡50余场,收入近44万元。璞玉清扬剧团除自收自支、自给自足外,还多次为天长市委、市政府各种会议进行演出,得到领导高度肯定。创办网吧联盟。来安县半塔镇成功将4家网吧合并,并重新选址新建网吧,并将其命名为“四个E”网吧。网吧采取联盟经营,统一更换安装新液晶电脑240台,经营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合并后网吧装潢高档,室内宽敞,环境整洁卫生,统一上网价格,杜绝恶性竞争,提升了半塔网吧行业形象。天长市汊涧镇4家网吧经过主管部门政策宣传,外出学习观摩后,提出四合一联合经营,成立蓝天网吧会所。运行一年,网吧业主收入提高近30%,节省开支逾10万元。

(三)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现状

滁州市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是各市县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皆为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除来安县定编9名外,其余5市县全部按11名编制核定,领导职数均为1正2副,全市共计核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编制89名(含市大队25名)。定远、凤阳、来安、全椒执法队长已到位,天长、明光执法队长已上报,等待任命。执法队员只有定远县已经通过合法手续择优留用原稽查人员3人,从全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中选调4人(皆来自于乡镇)外,其他市县均按有关规定和要求正在选调或招录。乡镇一级没有专门的文化市场监管机构,全市大部分乡镇虽然设置了综合文化站,但文化站工作人员多数为兼职,没有专门经费,不能履行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职责,只能起到市县执法人员到农村检查时的配合作用。

二、滁州市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与监管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滁州市始终坚持“一手抓市场繁荣,一手抓规范管理”,针对社会反应多、群众关注多、舆论聚焦多的行业实施重点监管,在不同行业不同高危时段进行高频率检查,同时实行人性化管理,引导、扶助业主做大做强,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1.加强执法人员政策法规教育,打造过硬队伍

鼓励支持执法人员以各种方式进行自学,并积极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采取“请进来”教授和“派出去”进修的方式,对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坚持文明执法,以人为本,既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对经营户热情服务,尊重其人格尊严。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文化市场面向社会,执法人员的形象就是政府形象。为此,全市各级文化市场监管部门制定了《举报受理制度》、《日常巡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廉政建设“五条禁令”》、《重大事项听证制度》等10多项规章,切实提高了文化市场的执法水平。

3.定期轮换管辖区域

天长、来安等地从2006年开始定期实行轮岗制度,对稽查人员分管区域实行定期轮换,从而有效遏制和杜绝了执法管理中的人情风、说情风和不正之风。

4.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公约

一是发挥协会维护社会安定,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职责,宣传政策法规,倡导绿色经营,引导各行业实行正当竞争,不搞恶性竞争;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查处无证经营、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二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引导协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三是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维护会员正当权益。金融危机以来,网吧协会与电信部门多次洽谈达成协议,降低宽带资费;歌舞行业协会与税务部门沟通,适当减免部分税收;协会实行设备集体采购,获得供货商的价格优惠。

5.集中办公、联合执法

天长市为规范文化娱乐市场经营秩序,针对该市文化市场存在的利用游戏机进行、出售淫秽色情出版物、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突出问题,多次召开文化、公安、工商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去年3月底,抽调60多名执法人员组成10个联合执法小组,开展突击检查,重点打击、查处利用型游戏机进行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4月份,又组织11个联合执法小组,对全市城乡文化娱乐市场开展“地毯式”检查,印发《致广大经营业主的一封信》,公布24小时举报电话,举行机集中销毁仪式等,效果显著,狠狠打击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经市领导协调,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分别确定一名专职人员联系文管办,形成长期联合执法机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确保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的安全稳定。

6.结合农村实际,实行齐抓共管

聘请网吧“五老”义务监督员协助市场监管;文化主管部门与学校建立“互通机制”,发现学生在网吧上网第一时间相互通报,以便文化部门对网吧及时进行查处,学校也能及时对上网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联合工商、公安、电信部门坚决取缔“黑网吧”;建立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号码,鼓励群众举报。

三、滁州市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全市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

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如天长市秦栏镇、铜城镇,文化市场比较繁荣,文化经营门类也比较齐全,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尽管农村人口逾万人,但文化市场发展迟缓,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很少,甚至没有一家经批准设立的文化经营场所,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2.市场经营秩序不规范

农村大部分乡镇文化经营单位规模小、分布散,以个体和个人独资经营为主,档次低,环境差,经营者素质也参差不齐。少数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违规经营。如: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情况时有发生;电子游戏机室经营游戏机;音像市场经营非法盗版音像制品屡禁不止;书报刊市场经营不良“口袋本”出版物等。

3.文化市场监管相对薄弱,人员经费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线长,全市各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虽然成立,但原有文化稽查队执法人员大多尚未过渡进入,且人员年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普遍存在缺人员、缺经费、缺装备的现象,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只能充当“哪里有火哪里救”的“消防员”,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缺位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与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1.坚持繁荣发展,积极扶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多建“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以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2.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活动

要发挥乡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聘请他们担任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成为文化监管部门的“顺风耳”、“千里眼”,提升打击违法经营活动的精确度。

3.进一步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延伸“执法手臂”

把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落实到基层政府的管理责任制中,授权乡镇文化站协助市县文化部门监管农村文化市场,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效率。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文明乡镇、文明村组评比挂钩,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4.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需求,实行划区分片管理模式,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社会监督、行业自律、自我约束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文化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城市文化市场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文化市场发展迅猛,总量日益扩大,规模迅速拓展、档次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市场小、散、滥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从整体上看,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大多仅仅停留于依靠举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进行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管理效果可想而知。而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无疑会影响到当地“三个文明”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促进苏北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怎样使其管理与经营规范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思考和研究的重点。现围绕苏北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特点、发展思路与方向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现状与特点

由于苏北农村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整体消费能力偏低,因此,农村文化市场的投资能力相当有限。加上起步较晚,故其市场无论从规模、总量还是档次、种类上,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现状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市场总量小。

(二)文化市场经营点分散,流动性强。许多经营者只是结合商业摊点搭配文化项目。因此说,在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独立性。

(三)文化市场品种单一,层次低。农村的文化市场大多集中在音像、地方戏演出、书刊、电子游戏机、台(桌)球等上,只能满足低消费的需求,至于形式高雅、有文化品位的项目则难以引进、扎根,甚至许多大众化娱乐项目也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发展。

(四)文化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文化经营业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九成以上,他们法制观念淡薄,经常违规经营,提供低俗的文化服务。一些边远乡镇甚至还沦为非法文化产品和文化垃圾的转移地。如在部分边远乡镇,经营具有功能的游戏机、出售淫秽色情音像制品等现象就时有发生。

(五)腐朽、落后的观念冲击市场。一方面,由于受腐朽的封建愚昧观念影响,一些文化消费者,崇尚,追求感官刺激,少数经营者投其所好,致使个别地方黄、赌之风沉渣泛起,屡禁不绝,严重损坏了文化市场的正面形象。如前不久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东海县温泉镇的色情表演。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市场的许多经营者思想还停留在落后的小农经济经营观念上,无法客观地面对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不从提高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不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上找准投资方向,而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梦想依靠小本经营就赚取高额利润,于是铤而走险,大肆进行违法违规经营,致使市场发展畸形。

(六)文化市场缺乏规划,市场布局不合理。目前,苏北文化市场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有的项目无人兴办,如演艺、文化传播等。另一个是部分项目却一哄而上,如网吧,其中黑网吧占据了大部分。其发展的过多、过滥,导致网吧市场一片混乱,社会反响强烈。

除此之外,娱乐业本身所具有的重复消费率低、文化消费者追求新奇特等特点所引发的市场变化快,也使一些新兴娱乐项目难以在农村扎根或即使是引进了也仅是昙花一现,经营者得不到回报,导致投资信心不足。因此,市场发育不健全,运作欠规范。

二、思路与方向

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总量小,规模不够,管理不到位,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因此,当务之急是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

首先,必须摒弃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经济发展优先论”。认为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市场就会随之繁荣。这种观点机械地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从而导致物质进步而精神倒退、外表富裕而内在空虚等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二是“市场化论”。认为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统统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行政干预不要太多。这种观点,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违反了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因此,文化娱乐活动的社会功能不仅只局限在娱乐方面,它还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那些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根本不能允许进入市场。而且某一项目盲目发展得过多过滥,不但会造成投资效益的下降,还会滋生这样那样的违法违规行为,如目前的网吧经营。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市场调节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法制、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适时适度的加以引导,使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来保证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城市化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城市文化娱乐项目简单生硬地搬到农村,完全不考虑农村的现状和实际,其结果必定会使投资者得不到经济回报,甚至血本无归,如大型舞厅、溜冰场等。

那么,如何才能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笔者认为,在目前农村的现状和条件下,要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必须使之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即不能搞纯粹娱乐功能的文化娱乐项目,因为这样会削弱其生命力。因此,当前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

一、兴办那些能够服务和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文化项目。事实上,在农村,经济与文化互相推动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如电影之所以至今仍然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欢迎,就因为其不仅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还经常作为宣传农村政策、方针的纽带和桥梁,并可传授农业技术,服务生产;又如农村的曲艺队等发展迅速,因为其能够用于农民的婚丧喜庆等活动,还可以为乡镇企事业活动服务;再比如戏曲、歌舞等由于是农村传统节日和群众性自发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而长盛不衰。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服务农民求知、求乐的要求,兴办一些兼具科技知识培训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场所,乡镇文化中心不妨多搞些这方面尝试。可见,要在农村兴办娱乐项目,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农民的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使投资的项目得以在农村扎根。

二、努力促使农村文化市场与群众性文体活动、地方特色产品等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到农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旅游与文化向来密不可分。因此,围绕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而配套兴办文化市场成为必然趋势。可以通过经营具有当地风味的餐饮、工艺品、娱乐及文化服务等获得丰厚回报,又吸引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使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如灌云的文化美食节、赣榆的徐福节等。

其次,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龙头,带动包括文化市场在内的其它产业发展,如全民健身项目。同时,还要在广大农村兴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项目,如台(桌)球、垂钓、室等。

(三)以文化市场为载体,优化该地区投资软环境,为宣传该地区、发展该地区服务。我们既可以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当地的发展建设情况,也可以使文化市场满足外来投资者娱乐需求,为地方招商引资工作服务。还可以让文化市场成为该地区特色产品的广告媒介。如灌云县伊芦乡的浅水藕,当地文化部门专门编排文艺节目宣传莲藕系列产品,使浅水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农村文化市场还可以借助当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契机,与教育联姻,开展文化培训。

总之,要拓宽视野,千方百计促使农村文化市场与其它产业相结合,即走出文化办市场。

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一)充分利用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地理优势发展特色文化项目。如一些地方可以利用海滨、湖泊两岸等地理优势,在夏季举办季节性的沙(河)滩卡拉OK、休闲娱乐等文化活动吸引消费者。

(二)挖掘地方特色人文资源,侧重发展当地富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项目。如有剪纸(挂廊)之乡的灌云县穆圩乡、东海县的板画等,就可以大力发展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如裱褙、包装业等,走产业集约化道路,既有利于繁荣市场,又能获得规模效益。

(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资源。如可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或文物景点,并形成与此相关的工艺品市场、历史资源和风光介绍书刊市场、美术品市场等。如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灌云县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等。

(四)注重发挥民间艺人作用,培育和发展文化专业户。如灌云县下车乡的唢呐,鼓励和支持民间艺师发挥一技之长,开拓文化产业。目前,我们欠发达地区要避开资金、高科技等方面的劣势,立足开发自身的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文化娱乐项目和文化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农村文化市场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四、合理布局农村文化市场

(一)要选择农村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集市活动等农民生活、娱乐较为集中的地点兴办文化娱乐场所。

(二)充分利用现有场所改建或扩建娱乐场所,节省投资成本。

(三)以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契机,未雨绸缪,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布点,在高起点上加以合理规划,提高其规模、档次和文化品味。

(四)通过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宁缺铁滥,避免市场出现小、散、滥的情况。

综上所述,立足农村实际,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加强农村文化市场与其它相关产业的互相渗透,全面发挥文化娱乐业的娱乐功能和传播知识、传播科学、传播信息作用,服务于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五、对策与措施

以“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为目标,县乡两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和规范。

一是在“繁荣”二字上做文章。一是要在税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二是要在审批条件方面给予适当放宽;三是要加强服务意识,在审批手续办理上尽量提供方便;四是要加强引导,使经营找准正确的投资方向,多开办群众喜闻乐见、有效益的项目;五是要正视农村文化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加以分析,防止出现那种怕出问题而大搞一刀切的行为,要多给点宽容和理解。

二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力气。首先要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严禁打击黄、赌、封建迷信等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努力净化文化市场。二是要扩大宣传。要加强对经营业主、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和经营管理培训,提高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并通过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提高其规模、档次、质量,达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目的。

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的作用。不难发现,哪个地方文化站建设比较健全,文化站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个地方的文化市场就比较活跃、繁荣和规范。因为文化站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才、资源以及民情、风俗等最为了解,他们一方面可以在政策上进行把关,在艺术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在当地起到培育市场的导向作用。因此说,紧紧依靠乡镇文化站,把文化站作为支撑点,发挥其管理市场、服务市场、规范市场的作用,是农村文化市场繁荣与发展的关键。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5

一、以实现全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为第一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文化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

区下辖1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面积790平方公里,人口67万人,是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的“半壁江山。全区现有书报刊零售场所33家,音像制品零售单位14家,印刷企业41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7家,电子游戏娱乐经营场所2家,立项筹建歌舞娱乐场所5家,立项筹建电子游戏娱乐经营场1家。

一是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管,大力推进网络视频监控平台建设。农村网络监管,一直是工作中的难点。经过2年的建设、改造、提升,目前,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了全区47家网吧的全覆盖。净网先锋三项指标一直处于全市领先位次。二是用管理措施规范经营,促进网络文化市场依法经营。实行了周巡查和夜突查制度,在强化日常巡查的基础上,把周末、节假日作为检点时段,把农村网吧作为重点对象,采取错时检查、反作息时间检查、每月随机组织一次夜间突查等措施,严罚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行为。出台了《关于优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布局的通知》,合理优化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布局,力避不正当竞争,使网络文化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统一制作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监督公示牌》,明确了监管责任人,规范了证件悬挂,进一步明确了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确切年、月、日,有效杜绝了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充分发挥“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联合工商、公安开展了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目前全区没有一家黑网吧。去年以来,共检查网吧1517家次,责令改正各类违规经营行为及安全隐患83处,查处违规案件12起。在去年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市里先后对我区的网吧进行了4次测评,均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通报表扬。三是用社会监督推动健康发展,实现文化市场群防群治。健全了“五老”义务监督员制度,全区共聘请“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82名。去年8月,市关工委主任张之荣一行来调研时,对我区“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四是用创新举措正确引导,助推网络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成立了中小学生互联网家长培训学校,正确引导家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文明上网,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指导中小学生上网的管理体系;成功举办了首届区电子竞技大赛,提升了网络文化经营单位的良好形象;举办了网络文化管理经营座谈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激活了网络文化市场活力,促进了全区网络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区文化市场的大头在农村,农村文化市场点多、面广,动态性强。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是实现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此我局组织了精干力量,利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农村,广泛调研,撰写了关于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调研报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实行了“队伍、职责、考核”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首先从队伍建设入手,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各乡镇、街道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暨“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由副书记担任,文化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派出所长、工商所长、广播站长任成员,各村居设一名文化市场管理巡查员。这样区、乡、村三级文化市场队伍建设,实现了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全覆盖。其次是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对乡镇、街道,村居制定了文化市场巡查报告制度,乡、村两级主要巡查文化市场是否有非法演出、是否有非法出版物以及其他违规行为,做到发现问题快速上报、上报问题快速处理。三是区里对乡镇、街道的文化市场暨“扫黄打非”工作制定了考核细则,并列入对乡镇、街道的年度综合考核。对全区的集市和庙会日期统计并制作了分布图,为全面掌握农村文化市场情况,及时有效开展管理执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全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去年我区共开展农村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5次,收缴各类图书、音像等非法出版物7900余件,没收卫星天线735个,没收接收机263台,拆除安装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580余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净化了农村文化市场,赢得了广泛好评,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优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第一责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强力推动“扫黄打非”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抓住关键环节,堵塞“三个渠道”。一是堵塞印刷渠道。严厉打击非法印刷盗版图书、教材、教辅读物等行为。二是堵塞切断流通渠道。协调交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在物流、仓储等流通关节把好关口,确保无外地盗版图书进入我区;对图书经营单位严格实行进货制度,定期进行检查核实进货单,确保了销售环节无盗版。三是堵塞终端渠道。定期巡查区、图书馆、校园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公益性阅读场所,实现全方位监管,确保阅读环节无盗版。

以节假期为重点,以集贸市场及重大活动为重点,以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扫黄打非”各项专项行动,去年以来,分别开展了2012年春节、两会期间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平安世博”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8次。通过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有效地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

(二)做好“五个结合”,形成“五个机制”。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行动相结合形成常抓不懈机制;坚持主管单位主抓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机制;坚持依法打击与繁荣发展相结合形成健康发展机制;坚持全面管理与重点打击相结合形成长效警戒机制;坚持管理教育与适度处罚相结合形成管理教育机制。通过良好运行机制的形成,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扎实开展。

我局连续两年荣获市文化市场管理暨“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和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执法队伍为第一保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水平

按照中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2011年,我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实现了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执法职能三统一。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现有干部职工15人,局机关下设办公室、扫黄打非工作科、监督管理科三个职能科室,下辖一个副科级文化市场执法稽查大队。文化市场执法稽查大队下设三个稽查中队和监控指挥中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区委常委会听取了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专题工作汇报,区委书记刘占仁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职责,牢记使命,争先进位”等6点要求。并解决了资金、人员等问题,为开展工作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去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区。

建局以来,在市、区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在加强学习研究、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开展工作,抓好了办公场所及执法设备等硬件建设,先后配备了执法车辆2辆、执法设备一宗。提高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的正规化水平。为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我们以开展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年为总抓手,实施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大练兵。深入开展了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推进执法工作规范化,促进了管理执法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6

第三条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搞好调查研究,精心安排,高度重视,稳步推进,扎实做好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安排。

第二章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和管理

第四条来源:省财政安排给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每年适当安排管理工作经费。

第五条使用范围:购买各级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到乡镇、村进行文艺演出;购买各级电影公司组织放映队到农村放映电影;乡(镇)政府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内容健康的文艺演出以及展览、比赛等文体活动。

第六条使用比例:购买文艺演出、购买电影和乡镇组织的文化、体育、科技等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使用,原则上按40:40:20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七条专项资金严格遵守专款专用原则,只能用于购买文化产品,不得挪用于管理、差旅、会议等开支。对不按规定使用的,县文化主管部门不予报帐。

第八条每个乡镇每年必须购买四场以上县级(含县级)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优秀节目,在乡镇所在地或有条件的乡(镇)、村为农民演出。对文艺演出实行最高限价,文艺演出一般每场不得高于3000元,大型文艺演出(演职员在60人以上),其演出费用可适当增加。

下乡演出的文艺演出团体必须事先报县文化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入演出市场。

第九条乡镇政府每年为每个行政村购买六场以上电影为农民放映,购买的电影必须是县级以上(含县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正版渠道发行的拷贝。电影放映归口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每场放映故事片1个、科教片2个,且每场收费不得高于300元。

第十条乡镇政府每年要组织2—3次由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包括歌咏、棋类、武术、书法、美术、摄影、龙舟、农村科普知识竞赛或其它有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开展各项活动的方案必须事先经县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后(大型活动须经公安机关安全审核)方可实施。

第十一条报帐程序

(一)报帐票据: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凭乡(镇)政府演出证明,到各乡(镇)财政所开具费用单据后,凭费用单据到当地地税所开脸税务发票;电影放映公司凭放映许可证、复印件,村委会放映证明和乡(镇)财政所开具的费用单据,到当地地税所开具税务民标;各乡(镇)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必须对照文化活动方案,由财政所审核并开具费用报销票据。

(二)到县文化广播局报帐:专业文艺演出团体、放映公司携带税务发票并附上演出、放映许可证复印件,演出证明和地税所开具的税务发票,到文化广播电视局报帐;由文化广播局领导签署意见后拨付到乡镇财政所。

第三章乡(镇)政府职责

第十二条乡(镇)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设备及维修等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文化站机构,并配备好人员。各乡(镇)要提供演出、放映场所,并负责维持演出、放映场所的秩序和安全保卫工作。

第十三条乡(镇)政府在安排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时,应优先考虑老少边穷地区,以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年终抽象将作为评比先进的条件之一。

第十四条乡(镇)政府是进行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其它文体活动的主办单位,开展活动前,事先要负责向当地公安、卫生部门报告,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活动期间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十五条乡(镇)政府要制定年度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方案,有选择地确定全年的节目和影片的投放,于每年1月底前报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执行。

第十六条各乡(镇)要严格按照本乡镇年度文化活动方案和经费预算使用专项资金,超支补,结余转下年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十七条乡(镇)政府要成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工作,确保演出、放映和文体活动顺利开展,并制定本乡镇年度活动方案和签订有关演出、放映协议。

第四章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责

第十八条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协同县财政部门做好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活动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在每月7号前将上月文化活动费用支出报表送县财政局,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指导各乡镇政府开展各类活动,做好业务上的培训和指导,以及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的建议。督促、检查各乡镇政府开展文化活动的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二十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通盘考虑,择优劣汰的基础上,向各乡(镇)推荐演出团体、放映单位,并审定相关内容,供乡(镇)政府选择。

第二十一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活动的信息收集、档案整理,并认真总结经验。

第二十二条切实加强农村文艺演出队伍和电影放映的建设,确保全年演出和放映场次任务圆满完成,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戏和看电影难的问题。

第二十三条乡(镇)购买低级庸俗的非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和走私、盗版等低劣影片放映或弄虚作假、虚报演出场次,骗取、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扣减、停拨、取消补助资金的处罚,触犯法律的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财政部门职责

第二十四条县财政部门负责参与编制全县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和审核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和使用计划,安排调度好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使用。

第二十五条乡(镇)财政所负责参与编制乡(镇)年度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核乡工(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费用报帐等,确保乡(镇)做到专款专用。

第六章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为切实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活动有序进行,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文化、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上饶县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第二十七条县文化行政、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要精心组织,通力协作,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墙报、标语、幻灯等新闻媒体和工具,大力宣传省政府设立“江西省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使之深入农村,家喻户晓。切实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十八条领导小组要加强业务指导,制定工作计划,培训文化骨干,组建文化队伍,鼓励文艺演出团体,电影公司抓住机遇,多出新品、精品,提高竞争力,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第二十九条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演出、放映和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向群众公布。

第三十条公布县文化行政部门(8442910)和县财政部门(8444231)的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七章奖励处罚

第三十一条建立奖惩制度,每年评比一次,对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获得农民群众好评的乡(镇),演出团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二条对违反规定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的乡镇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扣减、停发、取消补助资金的处罚。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7

(一)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后,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活动,特别是黑网吧、色情演出、游戏机等已经向执法力量薄弱甚至是执法空白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转移。2、农村文化经营场所较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部分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加之现有文化市场稽查力量基本无力顾及农村,因此,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市场正在成为伪劣文化产品的倾销地。3、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先进文化不去占领,不健康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斗殴、求神拜佛、低俗文化活动等现象的出现,都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有关。4、农村文化原有基础设备落后,一些乡镇的文化设施建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现有的乡镇文化站,有的“名存实亡”甚至“名实俱亡”。其“自主造血”能力较弱,更多的是依靠政府部门开展“三下乡”等各种文化活动的支持。

(二)原因剖析

我国农村文化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以往那种相对不科学、不合理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没有引入必要的外在竞争机制,各地农村几乎普遍性地存在文化主体单一,文化活动与市场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作为大多数农村文化的主要甚至唯一载体———乡镇文化站,几乎是普遍性地没有专门的场地、人员和经费,无法承担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任务。

二、“后农业税”时代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拓展途径

(一)以新农村发展方向为要求,文化管理部门树立责任与服务意识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发展方针,社会各界应树立文化建设服务“三农”的观念,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使单纯的“部门行为”成为广泛的“社会参与”。第二,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成立文化阵地建设领导小组,从市到乡镇街道、村都建立相应的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以法制教育和规范操作为途径,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第一,规范管理,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制度建设。首先,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完善文化娱乐场所开业审批、安全审查、登记发证、定期检查、禁止承接等管理制度。与文化经营业户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建立信用档案,实行分级分类的指导和管理。信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注明文化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法人、经营项目、设施设备、奖励记录、违法记录等基本情况。可根据守法经营情况,将文化经营单位分为A、B、C、D四个信用等级:对依法经营、诚实经营、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的文化经营单位,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他们在行业中的示范作用,对信用等级低的,给以警告、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文化经营资格的处罚。其次,应坚持重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加大节日和集市时期的文化工作管理,清理死角与空白,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第二,措施落实,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系。措施之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落实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及人员编制,在农村乡镇建立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派出机构,人员可以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录用。如,青岛市文化局就建立了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网络,185名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网络联络员组成的监管网络遍及全市每一乡镇,建立起市、区、乡镇三级“无缝式”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网络。措施之二是加强法制教育,把握文化管理源头。对农村文化经营者进行不定期的法律、法规培训,在文化经营场所摆放监督举报牌,聘请社会文化义务监督员,设立文化举报监督电话。

(三)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平台,切入“文化生产力”理念,不断夯实农村文化基础

第一,建立健全基层文化网络。以县、乡文化馆、站成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带头兵”,将文化网络阵地拓展到区、乡、村、户四级,确立建设农村“大文化”思路。结合乡镇村组实际,建立以书报阅览室、业余文艺团队、有线广播电视站、文化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农民文化活动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将乡、村文化中心(站室)建设成为集宣传教育、科技培训、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宣传文化阵地。第二,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投入体系,采取“敞开大门办文化”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机制、创新思维”原则,将计划经济下的文化事业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文化产业模式,建立起政府办文化与社会投入办文化相结合的机制。

(四)以扩展传统农村文化资源为基础,寻找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农村文化的多元效应

第一,注重培育民间文化团体,发现和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文化专业户成为农村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要积极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传统的农村文化资源,寻找蕴藏在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认真培育、开发本土性的文化人才,积极开展各种内容健康、格调清新、深为农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从而积极引导农民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第二,启动“先进文化进祠堂(礼堂)”活动,积极探索农村先进文化传播途径,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浙江新昌以“阳光文化山里行”活动为载体,把120所祠堂庙宇改造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健康有益文化娱乐活动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引导一些对文化有较高追求又具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农民利用集体或个人拥有的空闲场所,在农闲时节、传统节日等时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展了农村文化阵地的服务体系。

(五)以新农民生活需求为目的,不断创造条件,激活和满足农民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8

一、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1.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即安,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农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要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市场现状分析

1.农村文化发展日渐多样。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出现零距离和上档次的特征。农民渴望文化下乡为文化扎根,需要持久的文化。同时,农村文化表现为节日文化、集镇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特征。

2.农村的文化需求迅猛增长。随着农村的富裕,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明显增加。科技致富的意识明显增强。

3.农村文化的功能日益全面。农村文化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信息,培养人才、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环境,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4.农村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一些乡镇集体经济不强,导致村镇文化经费投入不够,导致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失传,农村文化活动后继乏人的局面。二是市场化、产业化对农村文化的冲击。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年外出谋生,开展文化活动缺乏人才;农村干部和农民忙于产业经营,无力无暇顾及文化活动,许多地方农村文化出现了放任自流的情况。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途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2.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9

通过对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稽查机构建设情况的调查,掌握各县(市)、区文化市场发展现状,了解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建设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文化市场发展和规范的症结所在,提出与文化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建设的意见。

二、调研内容

(一)、本辖区文化市场状况。

(二)、各县(市)、区文化市场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现状,包括体制、人员编制、装备、经费等。

(三)、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的现状,包括人员编制、装备、经费等。

三、调研方法

(一)查阅历年文件,核实有关数据。

(二)对比文化市场各年度统计资料。

(三)对现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数据库进行清理、归类。

(四)设计调研问卷,对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进行走访、咨询和调查。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文化市场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市也和其它地方一样,首先是歌舞娱乐市场,紧随电影、演出等传统文化市场之后逐步出现繁荣景象。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发展培育了行业齐全、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初步繁荣的文化市场。全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有9370余家,其中,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单位495家,歌舞娱乐场所330余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070家,演出和电影放映经营单位70家,美术品经营和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5100余家,新闻出版市场2100余家,体育、教育、文物、旅游、广电等经营单位210余家。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近70000人,年产值79亿元,约占全市GDP的3%。

(二)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情况

1、市、县两级文化行政部门体制设置情况

*市文化局(正处级),除文化行政职能外,还包括文物、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职能。*市所辖的25个县(市)区文化局都没有单独设立,大都是与新闻出版、教育、体育、文物、旅游、广电等合并设置,最多的“一套人马“”6块牌子,最少的“一套人马”也要挂3块牌子(详见表一)。

表一:各县(市)区文化部门行政职能情况

2、25个县级文化市场管理股(科)设置情况

在我市所辖的25个县(近1100万人口)级文化行政部门当中,仅有9个县设有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共计21人,2个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由其它的股(科)代管,14个县没有设立文化市场行政管理股(科)。都没有专门的市场管理经费、车辆、通讯、摄像、照像等设备(仅望都县“文管办”有1台车),有的单位甚至没有电话、传真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没有设置文化市场管理股(科)的县(市)区,行政管理及行政审批权都放在了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管理机构情况详见表二)。

表二: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情况

(三)、文化市场稽查机构设置情况

1、我市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应设26个,目前,有编制的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共有17个,市级一个,8人。县级16个,共计202人(其中借调68人),全额事业单位6个,差额事业单位2个,自筹事业单位8个。安新、顺平、博野、徐水、安国、定州6个县(市)没定编,稽查机构是临时机构。望都县、涞水县和容城县连临时机构也没有,只是市场股借调几个人临时帮助工作。除*市稽查队近两年每年有10万元文化市场管理经费外,25个县(市)区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基本上都没有市场管理和稽查、办案经费,主要靠罚没返还款(县级财政返还罚款的25%至90%不等)的一部分作为市场管理和稽查办案、办公经费,并且还包括自筹、临时机构借调人员的工资。25个县(市)区稽查机构大都没有通讯、摄像、照像、检测等设备,有9个县文化市场稽查机构没有市场稽查车辆,平时检查市场只能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遇有群众举报或其它特殊情况,则需乘出租车或借车前往稽查办案(稽查机构情况详见表三)。

表三:*市和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稽查机构情况

单位性质编制人数实有人数负责文化市场人数年经费情况车辆情况

*

2、我市各县级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在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的同时,还兼有出版物、文物、旅游、体育、教育、广电等市场的稽查办案任务,各稽查机构的工作任务量之大,已不堪重负。例如:2000年音像制品市场、2OO1年网络文化市场先后归属文化行政部门管辖,但都没有增加人员(编制)、经费等,在当前文化等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县级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的现有人员、管理经费、交通工具及其它装备的配置已不能适应“大文化市场”的管理形势。

五、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市文化市场的逐步发展和繁荣,县级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建设方面的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市场管理体制、编制、人员数量、装备和经费四个方面:

(一)在管理体制方面。县级文化行政部门2002年进行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一般有文化、新闻出版、文物、体育、旅游等职能,但我市的县级文化部门的职能设置除以上职能外,有44%的县、区(11个)是与教育部门合并设置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的体制设置,有些部门领导容易产生“重教轻文”的思想,致使一些地方的文化行政管理工作被“淡化”,文化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工作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在编制方面。一是在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如不设立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就不顺畅,不能有效地指导本辖区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发展,且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只能由稽查机构来代行办理,这种“管办不分”的做法容易产生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二是县级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编制不足(有9个县甚至没有编制),对于日益发展的大文化市场的稽查工作,需要组织临时机构或者借调人员来做(虽然行政执法主体错误,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是由于稽查机构的单位性质不都是全额单位,一些自收自支和差额性质的单位的人员工资无法得到保障。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容城县“市场股”,现有8人中,有5个人是借来帮助工作的,这5个同志从06年至今已有10个月没有发过工资。其它县级差额和自筹的稽查队员一个月也就是500至700元工资不等,勉强维持生计。

(三)在人员数量方面。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发展,县级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人员越来越显得缺乏。*市文化市场稽查队,4个人要管理270余家网吧,并且还负责查处各县(市)区的重大案件和督导检查等工作。*市三个区稽查队,8个人要管理330余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而且这些人员大都是从教育部门抽调来的,经常要参与教育部门的工作,比如中考的监考工作、学校的各类达标、安全工作、运动会的裁判工作等等。各县(市)区的文化行政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稽查工作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农村文化市场地域广阔,经营点分散,管理难度大,更需要有足够的人员实施监管。文化市场产业逐步在向乡镇、农村扩展,乡镇、农村的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在农村这样广阔的地域空间,其文化市场仅靠目前现有的县级稽查机构以及稽查人员来监管可以说是鞭长莫及。

(四)在装备、经费方面。市稽查队现有两辆稽查车,其中一辆是占用市图书馆的购车指标购买的。在县级文化市场稽查机构中,近40%的单位没有稽查车辆,日常检查中,只能靠自行车、摩托车,在县(市)城区巡查市场还好一些,如果遇有需收缴物品的情况或到乡村检查市场,则需要借、租车辆去工作。我市的县级文化市场稽查机构,都没有市场管理、办案和办公经费,平时只能拿县财政返还的罚没款中的一部分钱作为市场监管经费,由于经费少,有些必备的市场监管和稽查设备如:摄像、照像、录音、检测、通信器材等普遍都没有配备,这给办案、取证等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如定兴、阜平、顺平等县若要接省、市的紧急传真件都要找别的部门或就近的打字复印店帮忙接收。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了文化市场日常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监管市场的手脚,对发展文化市场监管生产力极为不利。

六、对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建设的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事关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大事。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支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关心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机构,建立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切实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进行综合执法改革。由于县级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较多,工作头绪较繁,在日常工作中摆布好各项业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文化(新闻出版、教育、体育、旅游、广电)部门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兼顾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等行政管理工作,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科学安排,合理配置,在分工负责责任制的前提下,注重协调,互相帮助,克服和避免“重教轻文”等问题的发生,为下一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以进一步理顺“大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

(三)完善各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稽查机构的编制。随着权力逐步下放、市场监管重心下移的进程,各种法律、法规已经把各类文化市场的管辖权放到县一级政府文化部门,且文化市场越来越繁荣,经营单位越来越多,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及“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非常需要在县级文化部门增设或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机构。每个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须设立文化市场管理股(科),实行“管办分离”的工作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市场管理股(科)和稽查队各负其责,互相监督,互相合作,提高效率,尽量避免出现不公正、不廉洁的问题。根据每县辖区人口数量,我们以为,按照每6万人口配备1名稽查队员的比例配备文化市场稽查人员为好,并且以全额性质单位设置,以解除稽查队员的后顾之忧。

(四)增设基层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建立四级文化市场稽查网络。省、市两级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在全国基本上都已建设完备,但是随着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农村文化市场将逐步走向壮大、繁荣,那么就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监管好市场。我们建议在完善好县级稽查机构的同时,在重点乡(镇)应效仿公安、工商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稽查派出所,编制专门人员管理市场,起码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增加文化市场监督职能和市场监督人员,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授权,负责本辖区文化市场的监督、举报等工作。

农村文化市场范文篇10

我市县区文化市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目前在全省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多年来,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尽管奋赶急追,不断扶持,但由于发展基数低,集约型经济差,不仅未改变,在一些地区还加大了南北差距,文化市场也出现先进繁荣文化与滞后发展的矛盾。

一、县区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县区文化市场发展逐步走向有序

一是门类逐步齐全。音像、印刷、书刊、游戏、戏曲、歌舞等门类形成并不断发展,填补了许多空白,如网吧、歌舞厅等。印刷也告别了铅字排版,走向胶印,激光照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二是文化市场有了一定的产业队伍。文化市场成为二、三产业劳动力的15℅以上,文化产业在国民产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产业社会地位已凸现,表现为科技含量较高。文化素质较高,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传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四是执法队全逐步健全,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县区相应建立了管理机制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经过培训,素质不断提高。五是管理法规不断完善,相继建立了行业管理条例,一批从中央到地方的法规出台,使文化市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六是从业人员法制意识加强。经过培训,学习有关法律,从业人员知法守法。通过遵纪守法的文明经营单位创建活动,提高了文明守法经营意识,行业协会使经营者增强了自我约束机制。

(二)多年来县区文化市场尚未形成繁荣的大气候

我市不少县区文化市场仍处于小打小闹状态,如有的县区乡镇至今三无:无文化娱乐中心、无图书馆、无少儿活动中心。一些乡镇的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机室等规模小经营,其机器台数在10一30台之间,有的仅几台放在商店里经营。还有为数不少的黑网吧、游戏机室。由于地处偏僻,时有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安全条件差,为了躲避检查,常有关闭卷帘门等情况发生。乡镇印刷业设备陈旧,家庭手工作坊多,虽印刷业总量多,但工艺落后,产值较低,处于僧多粥少、恶性竞争状态。一些地方不是在印刷质量上下功夫,而是用给雇主回扣、或降低印刷质量维持生计。一些不法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盗印假商标和正式出版物。由于以家庭为印刷基地,因此隐蔽性很大,容易逃避检查。八成以上企业没有形成集团性印刷能力。音像业形成店面多,小而散状态,造成销售盗版音像有机可乘。一些乡镇经营者,私自制作刻录盘,以极低的成本、极快的速度复制盗版音像制品,往往是新版上市,不到一个月,盗版就能泛滥。演出业拼凑而成的素质极低的杂牌班子,或残疾人,或未经文艺培训无业者,靠噱头,靠怜悯,靠为农村婚丧祝寿演出。某残疾人演出团迄今从未在本地演出,一直在外飘流,糊口为生,成为庸俗的文艺的大蓬车。地方戏曲难以保留和生存。以县为单位,地方戏曲团体瘳瘳无几,而且面临剧团生存、演员跳槽的困境。乡镇一级电影院大都关门。流动电影放映队也只是为村民祝寿,结婚和节日放映,经济收入捉襟见肘。由于地方财政处于保吃饭状态,没有更多的经济投入,一些电影院变成了危房。一些书刊零售业,为了节约成本,不租门面房,或为了逃避检查,成为“游商”。一些桥头、道路旁成为“游商”盗版销售的理想地方。街头销售不仅给文化市场管理带来难度,还影响了市容。一些乡镇无专职文化干部编制,现有文化干部大都兼职,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文化事业上,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整顿和发展。

(三)县区文化市场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文化市场既是物质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投入有限,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低,一些地方得不到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一些地方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往往是问题来了,采取堵势,满足于平安无事。文化市场管理也处于被动局面,往往是集中行动雷声大,日常管理满把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节流不堵源,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我市县区以商代文,文衰商盛时有出现,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少,文化产业积累不够,成为文化市场发展的“瓶颈”。县区文化市场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文化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县区文化市场发展滞后原因

县区文化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原因上讲,一是一些地方领导不够重视,文化投入是长期的效益,政绩显现有一定的周期。二是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文化产业投资较多,效益不甚明显。从客观上讲,一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消费需求量有限,难以形成较大的文化市场发展产业业链。二是体制上没有突破,从官办文化事业至民办文化产业有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形成全民意识和参与文化繁荣发展的氛围。三是缺乏政府和民间投入,形成较为丰富的文化积累。四是缺少一支文化素质较高产业队伍。五是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不够充实和健全,这些都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

三、县区文化市场发展的思考

要想让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市场有较大的发展,应该坚持四项原则。

(一)、重在扶持,抓好精品的原则

我市一些县区曾是革命老区,也是苏鲁交界,南北交汇地区。地区文化融南北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淮海戏、吕剧、柳琴戏等都有一定的基础。政府应该增加投入,扶持优良传统剧种,革新剧目,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淮海戏在苏北农村有一定的演出市场,但近年来缺少较好的剧本,对原有的曲调缺乏创新,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文化部门应制定剧种繁荣和剧本创作规划,对剧团给予必要的扶持。要保留民间剧种的资料,开发创新民间剧种,恢复地方戏在艺校的招生工作,对一些有影响的剧团,可与企业联姻,以企业为冠名发展剧团,要打造艺术精品。要鼓励、发展文艺创作如苏北地区的淮海锣鼓,渔工号子,结合旅游业,打造文艺精品。要鼓励个人办剧团。是鼓励发展印刷业、书刊发行业、娱乐业。通过内部整合,向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二)、边整边改,边管边放的原则

文化市场往往有着这样的规律:一整就死,一放就乱。遇到严打和集中整治活动,很多地方文化市场限入怪圈,不少店面关门,往往夹着尾巴经营,一旦整治活动结束,一些不法经营便卷土重来,依然如故,致使整治工作劳而无功。其原因是地方文化市场法规的不完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重于法。一些地方从地方利益考虑,讲发展就不要原则,讲效益就不管黄毒。因此,像盗版、造假、贩假行为猖獗,地方采取保护主义。一旦问题被发现,就出来打上一棍子。一些地方长期以来,“以罚代教”、“以罚代刑”,前者造成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处罚了事;后者则重罪轻罚,对牟取暴利者,未伤筋骨,只动汗毛,最终是养虎为患,还有的地方,经营单位被处罚者太多,如打击盗版,往往是罚不责众,为了求平衡,只有少罚不罚,出现了“零案件”“零处罚”现象。由此,我们就应该边整边改正,整顿的目的是要求改正,要重视整顿过中问题反复性。在反复中找问题,才能够达到边整边改的效果。

由于执法管理人员思想素质的偏差,在一些地方出现某些个别管理人员与经营业主打得火热现象,执法者成了经营业主的传话筒、应声虫,常常出现通风报信,徇私舞弊的案例。在整顿中,应加强执法人员的整顿,培养一批有一定政治素养、精通业务的执法者。要有对执法人员监督的专职人员。必要时在市设立督察,对执法不力和舞弊人员及时进行查处。

边管边放。就是在管理中,根据政策,放开手脚,让地方搞活文化市场,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鼓励外商、私人兴办文化娱乐业;鼓励私人办文化娱乐中心、村文化娱乐室;鼓励投资印刷、书刊发行业。地方政府要有适应发展的法规,不能设门槛,留绊子。要给文化市场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扩大开放。凡是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凡是不经营盗版、假冒产品的文化产业都应在鼓励之中。

(三)、政策倾斜,机制搞活的原则

县区文化市场不景气的原因,除了与全国文化市场大气候有关,还有自身的不利条件,一是一些文化经营门类往往是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而来,如网吧,十多年前南京等地就有,在脱离暴利期后盛行于我市。在无法取得暴利时,一些不法经营者便打歪主意,如超时经营、接纳未成年人、等。二是由于规模小,从业人员多,常常处于恶性竞争状态,如苏我市上网每小时一般1小时在1元钱,包夜则更便宜。游戏机每1元钱可买10个牌子,经营者在低利润情况下,就要寻找别的方法发财。政策倾斜,就是经营者在遵章守法的前提下,给予税收、入网、用电等方面更优惠的条件,使经营者有利可图。三是鼓励发展文化娱乐场所。目前,在农村地区,农民在夏、秋两忙之后,不少人都在麻将桌前。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中,约有五成以上会打麻将。其中有三成人或小赌、嗜赌,常因造成偷盗,离婚,斗殴等,影响了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约有四成以上农村中老年妇女信奉基督教和佛教。农村缺少文化信息。农村一些图书室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书刊,一些乡镇图书室只是应付检查,平常不开放,80%的村没有图书室。应该鼓励在乡镇开办公益性图书室,在村、街道社区办私人图书室,对于常年坚持开放的图书室给予政策性补助。要鼓励私人办艺术团体,一些老剧种、老艺人是宝贵的财富,可鼓励冠以知名企业老艺人姓名的艺术团、艺校。要设立戏曲创作奖励基金,使戏曲成为群众的精神快餐,对从事村镇文化娱乐业经营者可以采取免税增补的方法使其生存。同时,为农村争得一块文化净土。

文化市场应坚持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以文为民”的原则,通过定人、定社区(村)、定任务形成文化市场网络;坚持政府投入群众入资的“以文图强”原则,将一店一业的“小文化”发展到集约经营的“大文化。”

搞活文化市场机制是一条生命线。县区文化市场应坚持民办为主,公办为辅的原则,鼓励私人从事文化产业。要提高私人文化产业劳动者的待遇,如评选先进文化工作者,技术职称,评定艺术奖等,使文化产业的奇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绽放。

(四)、标本兼治,长治久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