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6:09:30

贫困学生

贫困学生范文篇1

第二条省中职助学金每年由省财政预算安排,上级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000元。

第三条资助对象和条件。资助对象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资助对象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勤奋学习、成绩良好,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四川省政府令156号)中规定的低保家庭子女;

2、《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川委发[2001]36号)规定的农村贫困户子女;

3、父母双亡,父母一方为烈士或一级伤残军人,且生活困难家庭子女;

4、因疾病、意外灾难等导致一时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家庭子女。

第四条资助办法。省依据各地中职贫困学生人数、资助工作力度下达资助名额和经费预算到市州,对中职招生任务和东西部联合招生任务完成得好的市州要体现奖励。市州将名额下达到县校。县校按规定程序向市州申报资助对象,由市州教育、财政部门审定后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第五条评审和发放程序。

1、各市州教育局、财政局将省下达的资助名额分配到县和中职学校。

2、需申请资助的贫困学生应向所在学校领取并填报《四川省中职贫困学生助学金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见附表1),一式三份,由学生家庭所在的村民委员会或居委会集体讨论签署意见并公示受助名单,无异议后加盖公章,再由学生持有关证明材料正式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每学年申请一次,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连续申请)。

3、学校进行调查、审核和评定,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和《申请表》报县教育局、财政局,由县教育局、财政局审核后报送市教育局、财政局。

4、各市州教育局、财政局汇总名单并统一审核后,下达经费预算,并将资助对象名单(见附表2)报送省教育厅。

5、县(市、区)教育局、财政局根据市州批准的资助名单,及时将职教助学金下达到学校。学费标准超过资助标准的,超出部分由学校免除;资助标准超过学费标准的,差额部分应交给学生作为生活补助。

第六条有关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加强管理,认真做好评审和发放工作,确保职教助学金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同时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第七条对违反评定程序、弄虚作假的,将通报批评,追究责任;资助对象不如实申报,骗取助学金的,将取消其资助资格,收回助学金由学校统筹安排其他贫困学生,并将情况上报市州教育局和省教育厅。

第八条国家下达我省的中职贫困学生助学金亦按此管理办法执行。同一资助对象在同一年度不得重复享受助学金。各市州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备案。

市州县也应建立本级中职贫困学生助学金。

贫困学生范文篇2

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学业,市政府决定对全市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救助。

具体意见如下:

一、救助范围

(一)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中的学生。

(二)因父母下岗、家庭遭受临时灾祸、疾病及其它原因而造成特别贫困家庭中的学生。

二、救助标准

(一)对低保家庭中的困难学生:小学期间,在免收杂费、课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的基础上,每学年补助生活费300元;初中期间,在免收杂费、课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的基础上,每学年补助生活费400元;高中期间,每学年救助2000元;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正式录取,考入本科学校的一次性救助5000元,考入专科学校的一次性救助3000元。

(二)对因父母下岗、家庭遭受临时灾祸、疾病及其它原因而造成特别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小学期间,在免收杂费、课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的基础上,每学年补助生活费200元;初中期间,在免收杂费、课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的基础上,每学年补助生活费300元;高中期间,每学年救助1000元;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正式录取,考入本科学校的一次性救助3000元,考入专科学校的一次性救助2000元。

三、资金来源

(一)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收的杂费、课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按照省、唐山市规定,由“两免一补”专项资金解决。

(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费和高中、大学的救助费由市财政资金解决。

四、救助程序

(一)低保家庭中的学生每年9月份凭低保证向所在学校申请享受救助,填写《*市贫困生救助金申请表》,经学校、乡镇教育办审核后,上报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结合市民政局审批。

(二)非低保家庭的特别贫困学生每年9月份向所在学校递交书面申请,经所在学校核实并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乡镇教育办汇总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国办学校汇总后直接上报教育局审批)。

(三)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正式录取的本科、专科贫困大学生,持院校录取通知书向原高中学校递交书面申请,学校进行调查无异议后,由学生填写《*市贫困生救助金申请表》,加盖村委会公章,连同学生高考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复印件由学校上报市教育局审批。

五、救助管理

(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每年9—11月集中办理一次,由市教育局提出救助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执行。在资金发放过程中,要坚持由经办教师、学生、监护人分别签字后直接发到学生手中,不允许代签、代领。

(二)各单位要建立贫困生档案,按年度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确保所有特困学生都能纳入救助范围。

贫困学生范文篇3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据教育局公布数据显示现在已达到了在校生的20-30,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理上的问题.就此,我以**工商大学02经济学班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时间为**年9月10日——**年9月12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高校贫困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而给予他们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

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

在被调查的该班级中,总人数为40人,贫困生(向学生处递交特困生申请的学生)人数为7人,占了班级总人数的17.5,其中来自农村的占了6名,所占比例高达86,另外来自西部地区的有两名,占了贫困生的30,由此可见,地区性的差异和城乡贫富差异在这里尤为突显.例如,其中刘某同学来自山东的一个农村,其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不足5亩地的产出,年收入不足3600元,另外还有一个弟弟也在读高中,哥哥被迫辍学在外打工,经济压力十分沉重,象该同学的这种情况在从农村来的贫困生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也是农村问题的一个延伸.

二,贫困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其中四名贫困生的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再除去生活中必需的一些开支,(如电话费约5元/月,水电费约10元/月,上网费5元/月,日用品费15元/月,偶尔添加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情的准备费用约2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的伙食费不足四元钱,所以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都很少吃荤菜,与普通学生的伙食费(早餐面包牛奶约3元,午餐一荤一素约3元,晚餐两素约2元,共约8元/天),对比之下相差近一倍,如果遇到生病之类的意外事情,则很难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其中一名同学讲到她平时在寝室收集空的矿泉水瓶子,攒下的一点钱有时还能应付一下这样的突发事情,这在其他同学看来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也充分体现了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状况,在被问到"您的消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5名(高达71)同学回答是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在被问到"您寒暑假是否回家"这个问题时,7名同学均表示暑假没有回过家(除非有特殊情况必须回去),3名同学寒假会回家过年,其余4名同学表示有时会回家但不是每次都回.在回答"学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7名同学是通过贷款或是父母借债筹集,另外其中4名同学由于之前的学费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而到至今拖欠未交,由此可见,贫困学生背负着相当重的经济债务负担.在问到"您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同学回答是价格,其次有2名同学回答是质量,而回答品牌和款式的却很少.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在贫困生当中使用手机的人数很少,尤其是低年级的.所调查的对象是属于即将毕业的班级,本班的贫困生也大都面临着找工作,但是在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只有两名在本学期才刚开始使用手机,而且还都是买的二手的,另外5名同学则表示到月底正式开始找工作时再考虑买手机的问题.

三,贫困学生中在学习方面反映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绝大部分的贫困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但有少部分的贫困学生由于过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而导致无心学习,荒废了学业.另外贫困学生对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调查数据显示,班内评比奖学金是按照班级人数的17.5的比例来计算的,也就是有7名同学可以获得奖学金的名额,就在这7名同学里有5名都是贫困生,这大大高于学校奖学金的发放比例.同时在获奖层次中,一,二等奖学金获得者中只有一名是非贫困生,另外在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有四名同学正在紧张的准备考研,一名同学也在努力备考注册会计师,其余两名表示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选择先工作,等经济状况有所缓解的时候再准备进一步深造.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的成绩在各自班级都是较优秀的而且都很有进取心.在调查中问到"您在业余时间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时,5名同学回答是自习,两名同学回答是在图书馆看书,可见,绝大部分贫困学生都是比较勤奋刻苦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现状使他们对成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急切希望摆脱现在的贫困的生活局面,进而回报父母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因此他们的学习日标非常明确,也就更加勤奋刻苦.其中来自河北的一名贫困生讲道,她在其他的方面没有办法跟别人比,唯一一点就是要让自己在学习方面很出色,让其他同学在这方面认可她.但是也有的少数贫困生由于生活精神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对现实表现出逃避的态度,如,班内张某同学来自重庆一个偏远的郊县,家庭经济情况很不好,故无法交纳高额的学费,在那时贷款名额很紧张,最终他还是未能争取上,由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越来越自我封闭,并且经常逃课导致在期末考试中有四门没有通过,在上到大二时便退学到外地打工去了.由此可见,贫困生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贫困"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贫困学生总体上具有乐观的心态和远大抱负,但是有的同学由于心态不平衡,在被人歧视等外界压力下抱负心理变成了报复心理.

在被调查的7名贫困生中有5名同学在回答"您认为贫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在问及"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时,有6名同学表示有一定影响,可见大多数贫困学生对于贫困,经济状况均有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相对一般的学生心理都更加成熟些.但在调查中,也仍有同学认为贫困是一种灾难,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在被调查者中的赵某讲述由于她家里很穷,所以被她的亲戚朋友们看不起,她心里一直很压抑,觉得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她一直很努力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她想以此让那些曾经看不起她们家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当她听说她的其中一个亲戚出了车祸后心里感觉很高兴,有种报复的快感.由此折射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困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极端偏激,认为"为富必不仁",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

五,大部分贫困学生都具有非常强的自立意识和很强的忧患意识,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在回答"您是否正在或曾经从事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这一问题时,6名同学回答是.他们表示从事勤工助学的目的主要是出于补贴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并且认为也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机会.在回答"您的生活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6名同学表示部分是由勤工俭学获得,这均体现贫困生较强的自立,自主意识.调查发现有4名同学表示现在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这体现了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压力大和自卑心理是造成贫困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恰恰又是贫困所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

六,高年级的贫困生相对与低年级的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有较大差异.

在被调查的贫困生中,大都表示在大一刚进大学校门时,对"贫困"一词非常敏感,自卑心理很强.被调查的七名同学均表示在上大学之前自己所有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都与其他同学很相似,所面临的任务也很单一,只要刻苦读书久可以了,但是面对现在多元化的大学校园,之间产生的反差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让他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物质上的贫乏让他们产生了羞耻感.不过随着年级的增长,心态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不再象以前那么敏感.即将毕业的贫困生当中都表示现在心态比大一的时候好的多,没有太大的由于贫困带来的压力.

七,被调查的贫困生都是现上大四,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都表示了对找工作的担忧.

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其中有4名贫困生选择了考研,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为他们都表示说"我们没有任何可依靠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言语中透漏出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无奈.不过他们的心态大都还是比较乐观的,都表示只要努力付出了对自己的今后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贫困生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八,贫困学生对于学校贫困资助政策基本认可,但也认为与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少数甚至有不满情绪.

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现实却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不少同学对此很有意见,认为资助应该注重落实,而不应停留在形式上,另外资助力度也应该加大.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在上学年,学校便公布了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每人每天4元钱的伙食补助费的通知,但是到至今却仍未见实施,对次他们表示了不满.另外反映学校所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较少,且在发放报酬方面也是存在问题,为了得到学校规定的每小时2元,每个月最高是150元的勤工俭学报酬,他们每天必须的要有至少4个小时用来从事勤工俭学.他们在既要照顾自己的学业又要解决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使他们感到很压抑很疲惫.可见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并未很好地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

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学生的现实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学校应当对此引起重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在奖学金等具体奖励措施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贫困生,尤其是农民子女.加大贫困生专项奖学金的发放力度,适当扩大贫困生受益面,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2,营造校园健康消费环境

在当前大学校园里,高消费被视为一种时尚,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体现在吃穿好坏的区别上.学校的风气也受到了这"时尚"风的负面影响,这给贫困学生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这也是造成他们自卑心理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重学术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术氛围.

贫困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和谐校园建设;心理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提出这一命题,是对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将这一命题应用到高等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中,要求我们注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谐,特别要关注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促使他们从心理贫困走向心理和谐,保证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一、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价值

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务持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这种社会心态,是人们在处理利益关系特别是表达个人利益诉求时,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在看待整个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时所应有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和谐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的精神压力随之加大。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家长、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高,贫困大学生更是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保持心理和谐,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今后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和谐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和谐相处,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亲和力:不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离心力、破坏力。心理和谐的人越多,校园的和谐程度就越高。

在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与个性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如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等等,但归根到底,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心理和谐与个性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30%,特困生比例为10-15%。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心理贫困”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心自卑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他们带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父母的殷切期盼来到大学,渴望自己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希望自己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经济困难,学习生活条件差,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相形见拙,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在此情况下,同学之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种行为,都可能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特别是刚入校的贫困大学生,远离了在中学因学业成绩较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和声音,强烈的自尊心与脆弱的情绪情感交织。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情感体验,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2、充满愧疚和无奈

凡是贫困大学生,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令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生活在一种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面对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难以表现应有的青春活力,应对学业没有激情,参与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朝气,情绪低落,心智不能集中,精力难以张扬。心有余力不足,无奈之感时上心头,个人生活空间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3、回避人际交往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归属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维系着个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应该说。充满青春气息,充满火热激情的大学校园生活对贫困大学生是有吸引力的,他们也渴望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但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虽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意识,但又往往因为担心自身能力不够、怕自己的表现不优秀导致矛盾和冲突,找各种借口拒绝参加和参与,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敏感。

4、过度自我防御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涉及自身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除了在经济上精打细算外,在其他事情上也习惯于谨慎行事,思前想后,在面临抉择时,内在期望与外在要求产生冲突,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常常担心某种行动会带来自尊的伤害,情绪上始终保持紧张状态。同时,他们对老师与同学的言行特别敏感,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使其对号入座;一个不在意的举止,可能使其产生误解。长期如此,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封闭自我,性格偏执,待人冷漠,人际关系紧张、嫉妒、过度掩饰、敌意等情绪随之产生。

5、自轻苦闷

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常为学费和日常生活保障犯愁,焦虑不安,致使不能安心专业学习,有的开展勤工俭学,在校外打工、经商,也直接影响学业,一旦学习成绩欠佳,便产生无法抑制的苦闷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也由于经济上的困境,他们不愿也不想过多地参加各类活动,抑制了个体潜在能力的发挥,致使他们的社交、应变、表达、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难以有效培养,自暴自弃,自轻自贱心理难以消除,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产生上述心理特征,出现系列的心理失衡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情况也有着差别。笔者认为,目前致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不和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的价值观支配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贫困生在社会上由于“寒酸”常常受歧视、受嘲笑、受奚落,社会上“以钱待人”的现实,找关系、找门路,有理无钱行不通的现实,都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由于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一种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同时,社会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竞争的残酷和就业的艰难,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的现象,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再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中学和家长一味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社会评价高级中学生和学生个人。长期是以分数论英雄。在上述环境的影响下,很多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对社会对家庭都有抱怨,从抱怨父母、抱怨家庭到抱怨他人,怨天尤人,变得十分消极,引发心理障碍。

2、学校环境不适应

其一,农村与城市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城市里的高收入家庭与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迥异。贫困学生衣着朴素、乡音很重,举止土气,在生活中难免惹人笑话,加之经济窘迫,对少数学生拥有的手提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MP4、名牌服饰等用品感到的是奢侈和陌生,更谈不上拥有,相形之下,由羡慕到无奈,产生隔阂心态。其二,贫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刻苦学习,成绩拔尖,成为老师表扬和同学崇拜的对象,但他们由于学校条件与自身家庭条件的制约,除了学业成绩优秀外,综合素质较差。来自城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强手如林,相比之下,贫困学生失去优势,感到自己各方面不如人,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从而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其三,来自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在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中,贫困学生的许多“不入时”必然遇到冲击,时常给自己带来尴尬或难堪。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较容易融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去。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特别在拜金主义风气日盛的今天,反映到大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在同学聚会、衣着消费、娱乐消费等方面互相攀比,大显身手,贫困大学生很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对自己进行自我封闭——软性自卫。

3、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贫困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显然具有落后性。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因,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大学里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会在这种社会归属中遭遇冲突,产生自卑等不和谐心理。

4、自我意识偏差

贫困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小到大一直在父母和老师的悉心呵护下成长。他们有的是独生子,即使有兄弟姐妹,由于其学业优秀而成为父母十分看重的对象,为了让其安心读书,父母再辛苦也不让其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家庭再困难也要供养其生活费用,受到父母过多溺爱、保护,他们很难真正理解父母的艰辛和节俭,致使他们认为生活还过得去,我的享受也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就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但缺乏独立生活、自我调节的能力,缺乏完善人格,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社会和他人,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这些问题往往在大学生这个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归根结底。这是贫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映,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理解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

四、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措施与对策

1、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系列心理问题,出现心理不和谐现象,根源主要在于家庭经济的困难。要解决心理问题,主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学费交不上,日常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任何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无法回避。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旨在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在为解决贫困在学生的问题竭精殚虑,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也随着各种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构建,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将得到缓解,无论从面上或程度上,尽可能减少贫困学生因经济窘迫造成的心理不和谐。

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理性认知贫困。我们应该承认,造成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经济贫困的因素,同时更有贫困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在日常生活面前,贫困大学生往往把目前的困难看得无法解决,对前景没有信心,造成心理困惑和矛盾。因此,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理性认知贫困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从正面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认知:贫困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也不是家庭和本人的错;贫困是暂时的、相对的;贫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一个比较普遍和长期的社会问题;贫困虽然影响学业,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贫困可以磨砺意志,促人奋发图强等等。解决了认知问题,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3、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范畴。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或咨询,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体系,为他们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充分运用高等学校的各种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表现自我,提高能力,愉悦身心,以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促进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人际交往,消除防卫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同时,要在校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教师和管理人员要结合教学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主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困,帮他们之所需,让贫困大学生时刻体会到校园的温暖和师长的关爱,要教育全体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尊重贫困大学生人格。正确看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形成亲密、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使贫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贫困学生范文篇5

一、改革人民助学金使用办法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属中等教育的生源又极大部分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在校生中贫困面较过去有所上升,贫困学生救助问题更加突出。为进一步完善助学金管理机制,统筹救助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原级财政安排的人民助学金全部转为贫困学生救助资金。

二、管理机构

由贫困学生救助暨“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内)领导和管理级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办公室指定专门人员具体办理有关事务。级各部门、各群众团体、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的救助须通过办公室实施,由办公室提供贫困学生名单,报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发放救助资金。

三、救助办法

按《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试行)》(文政发〔〕58号)的规定组织实施。

四、救助标准

级学校高中毕业考入大学本科的贫困学生一次性补助1200元,考入大学专科的贫困学生一次性补助1000元。级学校在校贫困学生:各类中专、技工学校、高中(含职高)每生每年600元,初中(含职初)生每生每年200元,小学生每生每年100元。

五、救助名额分配

依据《贫困学生救助办法(试行)》及学生贫困状况确定救助名额和对象。以培养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导向,对培养全急需实用人才的学校和专业给予适当倾斜。优先照顾品学兼优和少数民族贫困学生。

贫困学生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近些年困扰广大高校教育者的一大难题,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对高校来说,做好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还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应提高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保障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一、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尽管目前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针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了相关措施,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充分的认识。目前,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资助资金引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教育效率与质量有所忽视,究其缘由就是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提供充分的经济资助、掌握贫困学生群体特征是思政政治教育的关键,通过对大量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忽视人文关怀与贫困学生个体差异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不仅会影响贫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导致贫困学生产生心理疾患。第二,师资力量不足。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规模日益扩大,贫困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校需要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对较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又难以保障教学有效性,这些情况无形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压力,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第三,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有待加强。由于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学生在面对其他同学时往往感到自卑,不愿与他们交流沟通,且缺乏独立精神,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处于被动状态,等待国家或学校为他们提供资助金。另外,少数贫困学生受自尊心等因素的影响,在拿到国家或学校给予的资助金后,不仅不懂得感恩与节约,反而大肆挥霍,认为这是他们理应享受的补助,自己具有任意支配的权利,毫无感恩意识,更别提报恩,甚至为了推迟还款,谎报家庭住址,使银行无法联系上他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形象。第四,对贫困学生认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很多高校都以地域为主要认定依据,也就是说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具备农村户口的学生等归纳为贫困学生。但在现实中,除了上述条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突出事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而且精神压力较大,所以,高校对贫困学生认定还有待完善。第五,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不够。每个贫困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与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面对贫困时,不同贫困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会表现出非正常的消极情绪,自卑自私,不愿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甚至会产生心理疾患。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重视心理疏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这类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塑造健康心理,但由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较少,无法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加上少数贫困学生又十分自卑,拒绝心理疏导,影响了心理辅导作用的发挥。因此,高校应加大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

二、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及实施策略

(一)主要目的。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性,尽管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措施进行解决,如减免贫困学生学费、提供助学贷款等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贫困生除了面临着经济压力,还面临着精神压力,即精神方面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见,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精神贫穷问题是当务之急,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贫困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提高贫困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针对性的开展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二)实施策略。1、尊重贫困学生地位,创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要求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需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贫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状态、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教育的顺利实施。平等对待贫困学生,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了解他们在学习、思想、生活方面的真实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强贫困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对贫困学生自主体系进行完善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高校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也逐渐与时俱进,不仅提高了对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还主动完善贫困学生自主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给予经济资助,构建贫困资助体系,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实现学业目标,同时与合作单位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为优秀贫困学生争取到合作单位工作的机会;另一当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贫困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价值,进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3、重视部门合作,构建与贫困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模式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学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的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长期性、艰巨性等特征,要想提高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高校首先需要提高对部门合作的重视;其次需要结合贫困学生实际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后需要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习其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依据自身教学实况进行完善,提高理论完整性与科学性,从而将其落实到教学实际。4、鼓励贫困学生自我学习,完善贫困学生认定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尊重贫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我学习,为构建完善的贫困学生认定体系提供保障。事实证明,对贫困学生认定体系进行完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贫困学生认定体系完善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引起重视。5、发挥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作用,提高贫困学生归属感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随潮流,多渠道开展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社会实践、媒体宣传等,激发贫困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应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提高贫困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塑造健康人格;另外应积极开展帮扶工作,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增强归属感,使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6、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保障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人物,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由于贫困学生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相对自卑,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表现出非正常的消极情绪,并伴随一定的精力压力,因此对于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首先要培养沟通技巧,能够在贫困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时与他们保持有效沟通,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另外,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吸引贫困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特殊群体的高校贫困学生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给予贫困学生关心与帮助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措施来实施针对性教育,提高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毛雪华.浅论构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6)

[2]徐惠红.有效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0)

贫困学生范文篇7

【关键词】资助工作;感恩;缺失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帮助许多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但随之而来的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缺失,让其存在的意义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一、感恩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资助育人工作内在价值的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济资助只是手段,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只有把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使贫困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怀有一颗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之心,才能把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与德育工作的相应缺失是密切相关的。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之一,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所以,通过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强化德育的价值功能,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水平,进而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在价值。2.有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主体是大学生,而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在资助工作中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调和高职校园中众多片面的思想和观念,化解许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3.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容易产生自卑、嫉妒和冷漠等负面心理。经济上的资助只能在物质上帮助他们完成基本学业,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感恩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负面心理影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开放兼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才能更加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积极发挥感恩教育的育人效果,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将更加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有效感恩教育对策建议

1.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主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上,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主场作用,学校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定期与其家庭沟通,反馈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和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其在家表现,根据相关情况引导其父母对孩子做好感恩教育。一方面要提醒家长做好表率。要让家长明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面对贫困的家境,家长更要心胸宽广,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每一位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强化感恩情感,以身作则,不抱怨,不嫉恨,不向孩子传送负面信息,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要提醒家长注重教育方法。不能过于娇惯孩子,要适当地让他们体会生活的艰辛,学会与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学会感谢父母的付出;要对孩子关爱他人的言行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幸福。2.加强教育引导,重视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重视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基础教育。在这个社会里,爱从来都是双向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社会的恩惠。要让学生明白,胸怀感恩之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二是要加强相关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资助,自己得到的资助是同学、老师和国家共同帮助的结果;要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在正视个人利益的同时,还应顾及他人的利益,加深对资助政策的理解。三是要加强引导弘扬正能量。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懂得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加可怕;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善于做精神上的“富翁”,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3.加强感恩实践,重视良好氛围的积极影响。思想家荀子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表明环境是无声的教育,环境既能影响人更能塑造人。为此,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重视良好氛围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要定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利用“学雷锋月”组织学生到特殊学校做慈善义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等,通过亲身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避免感恩宣传的空洞性弊端,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感受被人需要的快乐,让他们明白自己不仅需要被别人帮助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既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积极营造一种“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良好氛围;也要让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学子明白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别人也被人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荣江.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2).

贫困学生范文篇8

今天,团县委在这里举办资助贫困学生仪式,对8名贫困大学生和2名贫困中学生进行资助,这是继全县资助40名贫困大学生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资助活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表示祝贺,向捐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借此机会,我向受助学生提三点希望。

一、你们是非常幸运的,希望你们奋发图强。受助的学生,你们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幸运的是你们得到这份资助。你们一定要不负众望,牢记保康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关爱,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敢于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勤于学习创造。你们一定要胸怀祖国,放眼未来,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你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敢做敢为、开拓创新的能干人,做一个实事求是、堂堂正正的实在人,做一个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的热心人。

二、你们是特别艰苦的,希望你们立志成才。你们大部分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差,生活环境差,非常艰苦。但你们以艰苦奋斗的作风,持之以恒的毅力,度过了难关,考上了大学。物质上,你们是贫穷的,可精神上你们是富有的。所以,希望你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立志成为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今天的保康,发展很快,但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等等,一直困绕着我们。只有你们尽快、尽早成才,共同来建设家乡,保康的发展才有支撑,才有希望。你们要记住,不管明天你们身在何方,保康永远是你们的家,保康永远需要你们。

三、你们是充满希望的,希望你们严于律已。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一条充满阳光、充满爱心、充满希望的大道,你们的前程无可限量。但是,你们必须严于律己,在名与利的诱惑、公与私的交锋、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吃亏与占便宜的纠葛、是非曲直的评判等面前,学会用理智驾驶自己、用法律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自己、用智慧疏导自己,向世人展示一个保康青年端庄稳重、公正文明的风采。

贫困学生范文篇9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举行××二中对北行村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活动,我首先代表北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二中对我村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帮助我们的××二中李校长和教师以及十二位学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向我村被帮扶的十二位同学表示祝贺!

北行村是渔区村,是大渔镇的渔业重点村,但因近年来渔业资源的衰减,渔民收入提高缓慢,部分渔民因各种原因生活较困难,但我村群众和学生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都期盼能完成学业,受到好的教育。今天,李校长和各位老师同学的到来使他们的愿望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李以榜校长去年下派我村任工作指导员,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在他的努力下,我村的面貌得到很好的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今天,他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建立××二中和我村教育结对帮扶制度,发挥××二中的资源优势,支持帮助我村发展教育,在此,我再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此次结对帮扶活动是加强××二中对我村教育支持的良好开端!让我们携手努力、求真务实,共同把结对帮扶活动搞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有爱心的各界人士来关注困难学生,为他们献出爱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贫困学生范文篇10

一、组织领导

1.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乡镇和相关股室为成员的“县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体局资助中心。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各乡镇长

2.职责分工:

资助中心:负责贫困生资助申报及管理等日常工作;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生,严格审核,并建立贫困生档案等。财务室:及时拨付资助金等。乡镇:审核并出具相关贫困证明等佐证材料。

二、资助对象

县户籍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

三、资助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法律、社会公德和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未入学、辍学或即将辍学的学生。

3.下列情况学生,优先资助:

(1)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3)低保户或特困家庭子女。

(4)建档立卡贫困户。

(5)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四、资助程序

学生申请—初审—复审—审定—公示—发放。

1.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年7-9月,由本人向资助中心提出申请,并提交所在村委会、乡镇及相关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等材料。

2.资助中心初审学生提供的资料。

3.领导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复审并审定。

4.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应在公开栏公布。

5.公示无异议后,财务室根据资助中心提供的花名册等材料,以打卡方式转款到学生本人或监护人社保卡上。

五、资助标准

每个阶段一次性资助500-5000元不等(领导小组根据其提供的材料和家庭贫困状况集体研究确定),可同时享受其他资助。

六、资金管理

专人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