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31 11:49:49

贫困县计划

贫困县计划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的重要意义

期间,全省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部署,把实施雨露计划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政扶发〔〕14号)要求,以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为对象,以提高转移就业能力为重点,以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实施机制,转移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应看到,一些地方存在着项目资金监管不力、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雨露计划的实施效果。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经由指令性、引导型、“短平快”向指导性、技能型、常态化转变,进一步加强雨露计划管理并改革完善实施方式,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是充分利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成果,实现扶贫培训补贴政策跟进入户,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是完善转移培训工作机制,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补贴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实现雨露计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开创“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新局面的需要。全省各级扶贫、财政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举措,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雨露计划工作在“十二五”期间管理更加科学、运行更加规范、效果更加明显。

二、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

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的总体思路是,实行“计划指导、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部门协作、全程监管”。通过改革完善实施方式,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应用“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成果,进一步完善雨露计划瞄准机制,通过培训到户、直补到人的政策激励,引导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增收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雨露计划项目运行更加规范,补贴资金更加安全,部门监管更加科学、简便、有效,从制度机制上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确保雨露计划健康顺利实施。

建立一套适应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常态化的实施办法、操作程序和长效机制,调动各相关方面的积极性,提高雨露计划工作整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雨露计划工作重点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发〔〕8号)提出的雨露计划转移培训“两个为主”的工作要求,为适应农村未参训青壮年存量劳动力日益减少、新生劳动力培训需求增多、企业对技能型工人需求日益旺盛的这一形势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工作要立足提升培训质量,逐步减少短训规模,增加职教长训比重,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上,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开展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做好国家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有关县(市)严格按照试点要求,把握工作重点,如期完成试点任务。

四、实行培训任务和补贴资金计划直达到县

改革转移培训任务计划管理方式,实行计划到县(市、区),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省扶贫办按因素法制定年度转移培训指导性计划方案,经与省财政厅会商后,直接下达到各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要根据省下达的指导性计划,认真做好雨露计划政策宣传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参训的组织动员工作,本着“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实事求是、据实补贴”的原则,最终确定本县(市)当年实际完成的转移培训人数。非重点县(市、区)要以省下达的指导性计划为控制数,本着“择贫、择老”的原则,将计划分解到乡(镇)、村。省扶贫办将根据各地实际完成情况,对次年各县(市、区)的指导性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从年开始,各地扶贫部门不再直接向培训基地下达指令性的转移培训任务计划。

改革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资金计划下达方式,由县(市、区)根据培训任务测算资金量,直接在省里安排到各县(市、区)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中实行单列。完善补贴资金使用方式,当年雨露计划资金有结余的,可接转到下一个年度继续使用;当年雨露计划资金不足的,由县(市、区)从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中补足。

五、实行推荐培训基地与农民自主选择相结合

为了确保贫困农民能自主选择和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培训,从年开始,扶贫部门实行向贫困农民推荐一批优质的中职学校、培训机构作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由贫困农民自主选择参训学校和专业。各地扶贫部门所推荐的中职学校、培训机构,一是从现有的雨露计划培训基地中直接择优产生,二是对新纳入推荐范围的基地,必须是国家和省重点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培训机构。各地所推荐的基地数量规模要适度,每个市(州)按2-3所市属中职学校、每个县(市、区)按1-2所县属中职学校或专业培训机构的规模进行掌握,让贫困农民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范围。

基地推荐工作自下而上进行,先由各县(市、区)扶贫办筛选初荐,再由市(州)扶贫办甄选推荐,最后报省扶贫办备案进行公开公示。各地对纳入雨露计划推荐的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质量、就业安置、收费水平、群众公认度等建立淘汰机制,实行一学年一评估和调整,每年由市(州)扶贫办征求县(市、区)意见调整后报省扶贫办备案。

六、完善培训补贴对象的确认方式

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的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对象,必须是实行“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由县(市)扶贫部门依据本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进行审核确认。其中,列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补贴对象,必须是当年新入学就读于扶贫部门推荐的中职培训基地且已正式注册中职学籍的贫困家庭子女;列为短期技能培训的补贴对象,必须是当年在扶贫部门推荐的专业培训基地中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获得“两证”(即技能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等级证)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

对于非重点县中没有实施“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工作的,暂停短期技能培训,只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其补贴对象确认方式,仍采取“农户申请、乡村证明、县办审定”程序进行;列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补贴对象,也必须是当年新入学就读于扶贫部门推荐的中职培训基地且已正式注册中职学籍的贫困家庭子女。

七、建立贫困农民按需自主参训和补贴申请机制

本着尊重贫困农民“自愿培训、自主选择”的原则,建立贫困农民按需自主参训和补贴申请机制,充分调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雨露计划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凡当年有子女新入学并在扶贫部门推荐的中职培训基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农户,可向县(市、区)扶贫部门提出享受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的申请,并如实填写《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补贴资金申请表》(附件1)。

凡当年有参加短期技能培训愿望、年龄在16-45岁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可向当地县(市、区)扶贫部门提出要求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享受雨露计划培训补贴的申请,并填写《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附件2)。贫困家庭劳动力凭卡从扶贫部门推荐的培训基地中,自主选择基地和专业工种参加培训。

对在非雨露计划推荐培训基地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如其所学专业在雨露计划推荐培训基地没有开设、而本人确有需要的,可先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市、区)扶贫办备案后,纳入雨露计划培训补贴对象。

八、实行统一补贴标准和资金直补到户

省里制定统一的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标准,每个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可以且只能享受一次雨露计划资金补贴。年的补贴标准是:对当年新入学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补贴1000元;对当年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且获得“两证”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每人一次性补贴600元。

凡当年提出申请享受雨露计划中等职业教育补贴资金的贫困农户,须提供就读子女的居民身份证和学校出具的全日制中职学校在读学籍注册证明。各县(市、区)扶贫办要认真对其申请资格和在校就读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的,在次年3月底前由县(市、区)财政局根据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资料和基地名录等进行复核后,采用“一卡通”方式,将补贴资金一次性直补到户,并在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示公开。对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可以同时申请享受国家中职免学费、补贴生活费资助政策。

对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由参训劳动力本人持居民身份证、《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合法有效的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向所在县(市、区)扶贫办提出享受培训补贴申请,先经县(市、区)扶贫办审核,再由县(市、区)财政局复核相关资料后,采用“一卡通”方式,将补贴资金一次性直补到户。

对纳入国家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县(市),试点期间被列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补贴对象,执行国家补贴政策,不重复享受省雨露计划长训补贴政策;被列为短期技能培训的补贴对象,执行省雨露计划短训补贴政策。

九、做好培训档案资料台账管理和上网登录公示公开工作

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实施方式改革后,实行“两表一卡”档案资料台账管理制度,即《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及补贴资金发放汇总台账表》(附件3)、《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补贴资金申请表》、《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每份《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补贴资金申请表》必须附上就读子女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和学校出具的全日制中职学校在读学籍注册证明原件。每份《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必须附上参训劳动力的居民身份证、技能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的复印件。各县(市、区)扶贫办要负责做好上述纸质档案资料的审核、整理和归档工作,并及时做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及补贴资金发放汇总台账表》(电子台账)登录湖北省雨露计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

积极推行上网登录公示公开制度。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分别在湖北扶贫网、湖北雨露网和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开推荐基地的相关信息。各市(州)、县(市、区)扶贫部门要将纳入推荐范围的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及其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国家资助政策和扶贫补贴标准等相关信息,统一制作成“基地名录和专业菜单”,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向社会公开,并广泛宣传到农村基层,直达到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各县(市、区)要建立雨露计划培训补贴资格审查公示制度,将享受培训补贴的人员名单、补贴数额等信息,及时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问询。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把实施雨露计划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政策观念,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受益。要把雨露计划补贴资金管理纳入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范畴,实行全程监管,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和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各市(州)扶贫办、财政局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对所属县(市、区)雨露计划项目实施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督办检查,尤其要加大对象认定、培训实施、补助发放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对象准确且真正参训,真正享受补贴政策。各县(市、区)扶贫办要增强责任感,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实施办法,落实工作责任,强化雨露计划补贴对象资格审查和公开公示以及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各县(市、区)财政局要认真、及时地做好相关资料复核、补贴资金的直补发放和资金监管工作,并及时做好雨露计划补贴资金公开公示,确保资金管理规范运行。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并积极争取教育、人社等部门和培训基地、技能鉴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共同做好雨露计划实施工作。

贫困县计划篇2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制定方案,强化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制订出台了《县精准扶贫攻坚战十大项目——2016年农村信息化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县信息化扶贫2016年工作推进计划》等文件,对我县信息化扶贫提出了具体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工信局高度重视信息化扶贫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牵头部门的职责,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现场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每季度一总结,多次现场协调督促通讯运行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我县农村信息化扶贫计划投入624.4万元,主要用于提升4G通信网络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覆盖能力;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推进光宽带网络建设,打造光网城市。其中计划投入495.4万元;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其中计划投入129万元,进行光宽带网络建设,2017年底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对已脱贫的贫困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

二、2017年工作目标

由于我县农村信息化网络覆盖已基本完成,根据省市通讯运营商统一部署,大幅度减少原计划投资,2017年我县农村信息化扶贫计划投入只有624.4万元,主要用于提升4G信号和通信网络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覆盖能力,其中计划投入495.4万元;计划新建基站48个,覆盖行政村63个,其中贫困村12个;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其中计划投入129万元,进行光宽带网络建设,新建宽带信息点60个,126个行政村进行全FTTH覆盖改造升级,其中包含29个贫困村,2017年底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预退出贫困村的迳里村、濯坑村、丹阳村、良溪村村委会同样100%通有线宽带,100%农户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三、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安排

(一)农村4G通信网络建设项目

(1)、移动投资155.4万元,新建设4G基站14个,覆盖1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0个。2017年底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包含29个贫困村的4G通信信号覆盖,覆盖率达到100%。

(2)、电信投资300万元进行4G通信网络建设,新建设4G基站110个(其中县城26个,农村84个),2017年3G信号覆盖率将达95.45℅,将覆盖所有贫困村;4G信号覆盖率将提升至90.77℅,覆盖贫困村28个。

(3)、联通投资40万元,用于4G通信网络建设,新建设4G基站4个,覆盖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个,2017年底行政村4G覆盖率达到40%,贫困村覆盖率达到20%。

(二)农村宽带覆盖(光纤化改造)和提速项目

(1)、电信投资66万元进行光宽带网络建设,对农村进行光纤化改造,对全县126个行政村进行全FTTH覆盖改造升级,其中包含29个贫困村。2017年底实现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光宽带覆盖率达到100%。

(2)、移动投资63万元,建设宽带60个新建点,其中村级宽带48个,增加10个行政村的宽带覆盖,其中贫困村有3个。在宽带提速方面,新建或改造均按100M接入能力规划建设。

四、项目进展情况

截止到8月底,今年实际完成投资额523.3万,完成投资占年度目标比率为83.8%,主要包括完成97个村基站和宽带建设,其中覆盖贫困村29个。其中基站建设394.3万元,建设基站38个,覆盖64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9个;农村宽带覆盖完成投资129万元,新增10万农村宽带信息点,33个行政村的宽带覆盖,其中贫困村有15个。

贫困县计划篇3

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扶贫开发工作盛况空前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为适应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对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制,我县对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县长朱新堂同志亲任组长,组织领导得到明显加强。二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县本级财政至少预算300万元用于本级扶贫开发,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增加。三是健全了工作机制。按照中央、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精神,制定出台了我县的实施意见,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描绘了蓝图。同时,我县还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县领导、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工作机制,地方财政投入机制等,使各项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二、突出民生,心系群众,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民生,心系贫困群众,以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整村推进、移民扶贫搬迁、雨露计划三大民生工程进展顺利,为全年任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贫困村整村推进扎实开展。今年,省分配下达我县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计划安排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19个。截止9月底,已开工项目有119个,项目开工率100%;完工项目110个,完工率92.4%;下拨资金180万元,资金到位率60%,贫困村的整体面貌将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移民搬迁扶贫稳步推进。今年,我县移民搬迁任务为4378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任务为3901人。截至9月底,全县核定和落实对象4378人,对象落实率为100%,其中集中安置10个安置577户2748人,分散安置1630人。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全面进入房屋建设阶段,有的已经搬迁入住。截至9月底,移民完成建房3878人,占计划的88.6%(其中已入住797人,完工未住3081人);动工在建500人,占计划的11.4%。预计到12月底前,可全面完成新房主体工程建设,春节前实现移民喜迁新居。三是“雨露计划”、科技扶贫工作有序开展。今年,我县“雨露计划”培训任务是294人。我县主要从“三重三抓”入手,即“重宣传,抓招生;重质量,抓培训;重管理,抓特色”,抓好培训工作。截止9月底,我县“雨露计划”培训完成300人,占任务的102.1%,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扶贫项目资金高效安全

贫困县计划篇4

一、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作思路

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把握“一个重点”即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实现实施“一大战略”,就是着眼新的形式和贫困村的实际,大力实施贫困户增收战略。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助一批龙头企业,培训一批创业型农民,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二)、工作举措和成效

1、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争取扶贫项目

为全面实施我县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建设,改善重点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2009年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个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09年度扶贫项目计划,县扶贫办积极争取各项扶贫项目,2009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余万元。

2、社会扶贫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社会扶贫工作参与性增强。当前,重点村对挂点扶贫工作都很支持,迫切希望挂点单位能办好事、办实事。全县**个扶贫重点村安排了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并已全部到村开展工作。500名党员干部“1+1”结对扶贫工作已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县**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农民养鸡,公司提供鸡苗并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回收,有效降低了农户养鸡的成本和风险,带动了广大贫困农民增收致富;二是重点组织实施好“爱心包裹暨‘5.12’灾区学生‘六?一’关爱行动”。“爱心包裹”由县扶贫办牵头组织,县委宣传部、邮政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县委、妇联会、县关工委八家单位联合在全县发起“5.12灾区学生六一包裹”发起的爱心活动,通过我办及兄弟单位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全力帮扶及支持新农村建设。我办特别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今年挂点礼陂镇洋陂村委会柿坑村。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经多次实地勘察,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支持**万元用于该村至崇宜公路的水泥路建设。

4、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崇仁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争取扶贫贷款。2009年获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有两家,贴息额度**万元,他们将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务工问题,并为村里办点实事。

5、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

2009年度产业化扶贫和“一村一品”工作有效加强: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落实了人员负责,健全了工作制度;二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示范引导,抓住**县跃民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覆盖面,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密切配合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在六家桥、孙坊、航埠等乡镇重点村建立树莓、毛竹、麻鸡养殖等产业示范基地,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扶贫产业和“一村一品”逐步发展壮大。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四是举办了两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水稻种植、麻鸡饲养、蔬菜栽培等方面的农业专家在三山乡张家、六家桥乡七分等村举办了“水稻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麻鸡种养技术和蔬菜高产栽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此次活动在**个重点乡镇开展,参训人数达***多人次,指导农民***余人,共发放科技书籍***余册,各种农业科技资料***余份,深受群众好评,效果良好。

6、全力推进“民生工程”。

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雨露计划”。因金融危机提前返乡的人中,绝大部分是初级务工就业者,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县扶贫办针对这一现状,在原有的县劳动力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行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将高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培训课堂放入生产车间,极大的提高了“雨露计划”的效果,提升劳务技能培训的层次,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就业机会。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今年,我县的“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人,其中含“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任务**名。截止到目前,我县培训已全部完成,占任务的100%,实现转移就业**人,转移就业率为***%,其中在园区就业的有***人,省内就业率为***%。

二、中心工作完成情况

(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加强县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工程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功引进***创办***有限公司。2009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万元。

(二)、积极发挥扶贫部门职能作用,大力加强综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

为了做好综治工作,扶贫办坚持把维护稳定与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履行扶贫部门基本职责统一起来,积极发挥扶贫部门在综治工作职能作用。今年以来,扶贫办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未出现一起因执法不公引发群体上访、闹事事件,为确保扶贫系统一片净土,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履行扶贫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

我们在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严格履行扶贫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制定有关扶贫开发工作中计划生育相应政策,在农村特困户扶贫项目,党员结对、县直单位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优先考虑计划生育户;落实了农村特困户中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安排扶贫项目的工作。如在今年孙坊镇优先支持了计划生育贫困户**户发展生猪养殖等产业户;在安排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中优先安排计划生育贫困户,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率超过**%以上。

三、政风行风情况

贫困县计划篇5

扶贫开发工作是2006年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24件实事之一,具体到我县就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75个重点贫困村范围内开展10个村进行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40个增收项目,新建24个富民小区,使75个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一年来,我们采取了加强调度、细化工作程序、明确操作规程、建章立制等措施,克服了今年我县贫困地区遭受了旱灾的困难,年初制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的目标能够实现,预计今年我县贫困乡镇的农民平均收入将达到3000元以上。

我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扶贫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我县有10个贫困村享受全省面上插花贫困村的扶持政策,每个村享受省市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的扶持标准,此项扶贫资金达50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资金20万元;市里确定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此项扶贫资金达72万元;今年我县有150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指标,此项市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的贴息资金;市里派驻我县的27支党政机关帮扶工作队、76家企业帮扶工作队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我县的扶贫工作力度之大是历年所没有的,仅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将达到600余万元。二是扶贫项目最多。今年我县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项目达到200余项。三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由于我们缺乏扶贫开发管理工作经验,在落实政策中遇到了镇村领导重视不够,项目规划未经科学论证,执行计划的随意性,也有未按规划操作的现象,扶贫项目实施中未按要求进行民主讨论,公告公示等。四是扶贫效益最好。虽然今年遭受比较严重的旱灾,但是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开展的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等增收措施,发挥了效益,实现了大灾之年我县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收入增长的好势头。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按照2006年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好2006年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辽扶贫办发[2006]14号文件精神,今年我县享受省市扶持的面上贫困村的数目为10个,这10个村农户总户数为4279户,人口数为16019人。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我们计划实施项目总数为33个,参与项目户数3469户,受益人口11917人,项目的参与率为81%。项目总计投入资金1415.5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总计25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总计250万元,信贷资金总计3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总计580.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预计效益达1665万元,预计参与项目的农户人均增加收入可以达到1300元以上。计划实施的项目分别为:双台子乡转山子村养牛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双台子乡胡家烧锅村养牛、家禽饲养及万寿菊种植项目、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的辣椒生产项目、秀水河子镇三家子村的辣椒及万寿菊生产项目、叶茂台镇四官堡村的棚菜项目、叶茂台镇榛子街村养鹅项目、包家屯乡大三家子村养猪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李家卜村棚菜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邢家屯村养牛项目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棚菜项目等。

截止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各村正在开展计划及项目的落实工作。其中,7个特色产业项目的万寿菊栽植、辣椒生产、菜籽生产项目均已经完成;8个养殖业项目已经启动并运行良好;3个棚菜生产项目均正在施工;5个贫困劳力培训项目进展顺利;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总之,据目前统计情况,计划实施的33个项目中,均处于完成或正在运行中。近期我们将进行验收,并下拨扶贫资金。

2、认真落实好市里确定的24个扶贫富民经济小区,40个增收项目工作

按照市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富民小区今年达到43个,其中种植业22个,畜牧业21个,目前已经竣工23个,其中种植业完成5个,畜牧业完成18个,其他的都是正在建设中。计划开发的40个增收项目,截止目前,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万寿菊种植、辣椒种植、地膜花生、菜籽等项目达到17大项,196小项,其中种植业项目9个,总规模达113042亩;养殖业项目8项,牛、羊、生猪等养殖规模达135507头,禽类鹅、蛋鸡等养殖规模达190742只。经过一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预计到2006年底,各贫困乡镇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75个贫困村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3、定点帮扶工作队情况

2006年驻我县的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队由原来的26个调整到27个,帮扶我县31个贫困村,有利的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2006年救济性投入资金总计21.53万元,公益性投入28.26万元,开发性投入135万元,协调资金93万元。今年市里又增派沈阳商业局系统的76家企业定点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现已有47家企业同村对接,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4、做好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辽扶贫办发[2006]9号文件精神,2006年我县申报拟认定第二批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一个――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拟享受扶贫贷款贴息企业七家分别为:沈阳清宇鹅业屠宰厂、沈阳中迪色素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华奥牧业有限公司、法库县八虎山酒厂、沈阳巴尔虎山酒业酿造有限公司、法库县宏润肉禽加工厂、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县深入贯彻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劳动力转移达2.9万人次,劳务输出实现人均增收占农民增收的三分之一。

5、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放情况

我县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以前由信用社独家操作,县级扶贫部门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运行中出现了钱贷出去了,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户发展项目却很难得到,也就没能发挥扶贫的效益,贫困乡村发展扶贫项目时,由于缺乏沟通,也会出现贷款困难的情况,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信用社对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由于贷款补贴标准很难把握等因素也不十分满意。我县今年有150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指标,市里出台了“贷贴两条线,暗补变明补”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及审核办法,使可操作性更强,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我县的扶贫贷款真正发放到贫困户发展项目,截止目前我们围绕富民小区、富民增收项目、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的参与农户发放贷款,达801.5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计划需要发放金额达2400余万元,现在正在稳步推进,计划将在十二月末完成全年的任务。虽然在运作中存在贫困户贷款难、贷款周期过短等问题,但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还是能够真正发挥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推动贫困户脱贫的。

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扶贫开发的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办法,拿真招、见实效。

3、做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管理水平。

贫困县计划篇6

扶贫开发工作是2006年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24件实事之一,具体到我县就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75个重点贫困村范围内开展10个村进行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40个增收项目,新建24个富民小区,使75个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一年来,我们采取了加强调度、细化工作程序、明确操作规程、建章立制等措施,克服了今年我县贫困地区遭受了旱灾的困难,年初制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的目标能够实现,预计今年我县贫困乡镇的农民平均收入将达到3000元以上。,

我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扶贫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我县有10个贫困村享受全省面上插花贫困村的扶持政策,每个村享受省市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的扶持标准,此项扶贫资金达50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资金20万元;市里确定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此项扶贫资金达72万元;今年我县有150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指标,此项市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的贴息资金;市里派驻我县的27支党政机关帮扶工作队、76家企业帮扶工作队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我县的扶贫工作力度之大是历年所没有的,仅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将达到600余万元。二是扶贫项目最多。今年我县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项目达到200余项。三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由于我们缺乏扶贫开发管理工作经验,在落实政策中遇到了镇村领导重视不够,项目规划未经科学论证,执行计划的随意性,也有未按规划操作的现象,扶贫项目实施中未按要求进行民主讨论,公告公示等。四是扶贫效益最好。虽然今年遭受比较严重的旱灾,但是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开展的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等增收措施,发挥了效益,实现了大灾之年我县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收入增长的好势头。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按照2006年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好2006年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辽扶贫办发[2006]14号文件精神,今年我县享受省市扶持的面上贫困村的数目为10个,这10个村农户总户数为4279户,人口数为16019人。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我们计划实施项目总数为33个,参与项目户数3469户,受益人口11917人,项目的参与率为81%。项目总计投入资金1415.5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总计25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总计250万元,信贷资金总计3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总计580.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预计效益达1665万元,预计参与项目的农户人均增加收入可以达到1300元以上。计划实施的项目分别为:双台子乡转山子村养牛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双台子乡胡家烧锅村养牛、家禽饲养及万寿菊种植项目、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的辣椒生产项目、秀水河子镇三家子村的辣椒及万寿菊生产项目、叶茂台镇四官堡村的棚菜项目、叶茂台镇榛子街村养鹅项目、包家屯乡大三家子村养猪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李家卜村棚菜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邢家屯村养牛项目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棚菜项目等。

截止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各村正在开展计划及项目的落实工作。其中,7个特色产业项目的万寿菊栽植、辣椒生产、菜籽生产项目均已经完成;8个养殖业项目已经启动并运行良好;3个棚菜生产项目均正在施工;5个贫困劳力培训项目进展顺利;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总之,据目前统计情况,计划实施的33个项目中,均处于完成或正在运行中。近期我们将进行验收,并下拨扶贫资金。

2、认真落实好市里确定的24个扶贫富民经济小区,40个增收项目工作

按照市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富民小区今年达到43个,其中种植业22个,畜牧业21个,目前已经竣工23个,其中种植业完成5个,畜牧业完成18个,其他的都是正在建设中。计划开发的40个增收项目,截止目前,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万寿菊种植、辣椒种植、地膜花生、菜籽等项目达到17大项,196小项,其中种植业项目9个,总规模达113042亩;养殖业项目8项,牛、羊、生猪等养殖规模达135507头,禽类鹅、蛋鸡等养殖规模达190742只。经过一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预计到2006年底,各贫困乡镇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75个贫困村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3、定点帮扶工作队情况

2006年驻我县的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队由原来的26个调整到27个,帮扶我县31个贫困村,有利的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2006年救济性投入资金总计21.53万元,公益性投入28.26万元,开发性投入135万元,协调资金93万元。今年市里又增派沈阳商业局系统的76家企业定点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现已有47家企业同村对接,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4、做好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辽扶贫办发[2006]9号文件精神,2006年我县申报拟认定第二批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一个——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拟享受扶贫贷款贴息企业七家分别为:沈阳清宇鹅业屠宰厂、沈阳中迪色素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华奥牧业有限公司、法库县八虎山酒厂、沈阳巴尔虎山酒业酿造有限公司、法库县宏润肉禽加工厂、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县深入贯彻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劳动力转移达2.9万人次,劳务输出实现人均增收占农民增收的三分之一。

5、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放情况

我县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以前由信用社独家操作,县级扶贫部门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运行中出现了钱贷出去了,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户发展项目却很难得到,也就没能发挥扶贫的效益,贫困乡村发展扶贫项目时,由于缺乏沟通,也会出现贷款困难的情况,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信用社对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由于贷款补贴标准很难把握等因素也不十分满意。我县今年有150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指标,市里出台了“贷贴两条线,暗补变明补”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及审核办法,使可操作性更强,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我县的扶贫贷款真正发放到贫困户发展项目,截止目前我们围绕富民小区、富民增收项目、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的参与农户发放贷款,达801.5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计划需要发放金额达2400余万元,现在正在稳步推进,计划将在十二月末完成全年的任务。虽然在运作中存在贫困户贷款难、贷款周期过短等问题,但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还是能够真正发挥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推动贫困户脱贫的。

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扶贫开发的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办法,拿真招、见实效。

3、做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管理水平。

贫困县计划篇7

深入调研摸底数

派出驻贫困村的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与当地干部一起开展调研活动,摸清贫困底数,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基础。据统计,松原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6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4.7%。其中扶余市40个村,前郭县28个村,长岭县72个村,乾安县25个村。截至目前,松原市共有贫困户49792户,贫困人口94449人,占松原市总人口的3.3%。其中扶余市12589户20512人,前郭县6400户11500人,长岭县26389户55317人,乾安县4414户7120人。从致贫原因上看,松原市贫困户中,因病致贫29493户59515人,占63%;因残致贫4504户8200人,占8.68%;因学致贫849户2136人,占2.26%;因灾致贫1632户3822人,占4.05%;其他原因致贫13314户20776人,占22%。松原市现有危房贫困户19090户,其中C级2686户、D级16224户,2016年已改造完成300户,还有18790户。松原市贫困村需要修建的农村道路1274公里,其中村主干道592公里,巷路682公里。

针对实际定任务

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围绕松原市9.4万贫困人口,松原市积极组织编制了《三年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工作531工程路径规划》,出台了《松原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方案》和《松原市2016年脱贫工作方案》。为了抓好2016年松原市建档立卡的165个贫困村和32781人的脱贫工作,针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把市、县、乡纵向五条线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个系统实施管理,称为“五纵系统”,即领导指挥系统、数据信息系统、脱贫帮扶系统、扶贫宣传系统和考核评价系统;把市、县两级横向三条线扶贫帮困工作纳入三项机制进行管理,称为“三横机制”,即重点帮扶机制、工作督察机制和机构服务机制;把市里设置的扶贫专项基金作为一个“点”辐射各县(市、区),称为“一点辐射”,统称为“松原市扶贫攻坚531工程路径规划”(以下简称“531工程”)。市里建立一套软件管理系统,把“531工程”全部纳入系统,实施动态管理。把产业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搭帮互助脱贫、保障兜底脱贫等项目类别、带户(贫困户、贫困人口)等所有扶贫信息分类录入整套管理系统,并对各个系统的任务进行明确,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因地(部门)施策强措施

一是各级主要领导重视,高位操作落实到位。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松原市委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松原市贯彻落实工作。各级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高度重视,将脱贫工作作为政治责任完成好。市、县、乡各级主要领导亲自设计研究整个脱贫规划的制订、目标的设定、任务的部署、具体办法和措施的实施等。2015年12月,松原市委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对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安排部署。2016年4月,松原市委又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听取阶段性脱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加快推进下一步松原市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6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讨论通过了《松原市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松原市脱贫工作考核办法》,并以文件形式下发。松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调研指导。

二是部门单位主动支持,扶贫包保落实到位。松原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落实了29名市级领导和83个市直部门包保贫困村任务。市、县总计413个部门单位和参与帮扶的34029名党员干部,实现了对松原市49792个贫困户94449人帮扶全覆盖。各包保单位确定了专门人员承担扶贫开发工作职责,确保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到位。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帮扶点研究脱贫规划,制定工作措施,确定每个时间结点的工作目标,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省直部门协调帮扶的11个贫困村项目65个,计划总投入资金45181万元。如省委组织部包保的长岭县大兴镇顺山村,目前已落实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19292万元;大兴镇大兴村,目前已落实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5058.7万元。省人大包保的长岭县三团乡六十八村已落实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9475.5万元。松原市直属的部门单位,如松原市委办、组织部、民政、人社、司法、发改、农委、国税、卫计委等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为脱贫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脱贫攻坚政策着实,具体责任落实到位。在资金政策上,坚持多渠道运行。第一,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市里设置2000万元扶贫专项基金,作为辐射“点”辐射四个县(市)。以奖励的方式支持鼓励县(市)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各县(市)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扶贫工作。第二,积极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或小额贷款等各级金融部门联系,利用扶贫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贷款规模,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种养业,支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进一步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渠道和脱贫致富的门路。第三,整合各类资金,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开展联乡包村、联村包户扶贫工作,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助贫困乡村,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截至7月末,市县两级直接投入和部门帮扶项目307个,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186个、产业类项目121个;计划总投资41816万元,现已投入资金25608万元,其中各县(市)已投入资金24288万元,市直部门已投入帮扶资金1320万元。在产业项目上,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突出特色扶贫。长岭县突出发展产业项目,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全县共落实产业扶贫项目14个,总投资3690万元。其中种植项目7个,养殖项目7个,可带动11003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大兴镇宝兴村西兰花绿色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按照每公顷8000元左右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530公顷进行西兰花种植,并与农民签订订单,合作社负责供应西兰花种苗、专业农药等,合作社负责回收产品,预计农户每公顷纯收入2万元以上。八十八乡十九号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加大了产业扶贫开发力度。闯鑫种植农民合作社利用流转耕地20公顷种植紫皮圆葱,并与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2400吨圆葱订单,预计可实现纯收入140万元,合作社成员投入占40%股份,村集体投入占60%股份,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了入社农民增收。扶余市实施了养鹅扶贫项目,采取“贫困户+公司”模式,为761户贫困户发放鹅雏10.63万只,财政补助资金63.78万元。前郭县突出抓产业项目,包括光伏发电、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和“家庭牧场”等项目,全部精准到人到户,使贫困人口持续受益,受益贫困人口1647人。乾安县突出特色,发展葡萄大棚、瓜菜大棚、畜禽养殖等产业项目60个。余字乡岁字村自筹资金35万元,新建114栋瓜菜大棚,可带动18户贫困户增收。严字乡行字村自筹资金32万元,建设日光棚120栋,带动全村48户贫困户增收。此外,还有一些围绕生猪养殖、肉羊养殖、棚膜瓜菜、大棚葡萄、光伏发电等产业开展扶贫工作。截至7月末,松原市共发展产业扶贫项目121个,总投资1.1亿元。在组织引领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动员基层党员干部、党员企业家、有致富经验的经济组织带头人带动贫困户脱贫。组织各级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扶贫工作,开展了“践行两学一做、助力精准扶贫”捐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活动,为105名贫困学子发放助学款50万元。

全力攻坚快脱贫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紧紧盯住松原市脱贫目标,提高扶贫措施的精准度和靶向性,确保超额完成省定3.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争取今年实现20987户、42669人脱贫,其中长岭县13236户、30000人,扶余市4878户、7500人,前郭县1928户、3600人,乾安县945户、1569人。接下来,在落实好以往各项有效举措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六项工作:

抓好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浪潮集团松原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快搭建好松原市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精准扶贫决策指挥系统。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中,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致贫原因摸清楚、把帮扶措施落到位、把扶贫资金管明白,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致贫原因到底是什么,脱贫的需求是什么,扶贫资金用到哪了,脱贫攻坚效果如何,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挂图作战、按图销号,及时调整政策方向,谋划好要干的事情。

抓好产业扶贫工作。调动好政府、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发展两个产业,一个是养殖业,与华西希望集团合作,初步选了6个贫困村,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出资建猪舍,华西希望集团给养殖户提供种猪、仔猪、饲料和技术,保证每头猪挣200~300元钱,向贫困户重点倾斜。另一个产业就是光伏发电,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只要是适合各县(市)的好项目,只要对脱贫工作有利,就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将申请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帮助贷款解决。

抓好项目政策调整。政府实施的一些大项目要向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倾斜。在秸秆收储上抓好试点,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然后全面推开。在粮食收购和价格补贴上要优先考虑贫困户,在粮食收储资金上要让利贫困户,带动他们致富。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深入实施就业、创业援助工程,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围绕河湖连通、松原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做好旱田改水田的文章,加快贫困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实现增产增收。

抓好农村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危房建设。对松原市18790个危房户,争取政策每户解决2.5万元,余下部分缺口资金拟申请金融部门的中长期贷款,确保三年内彻底解决贫困户危房问题。二是对重点村进行道路改造,彻底改善贫困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1274公里村路改造,分三年完成。三是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县乡村和相关部门共同抓好环境治理,尽快改变贫困村面貌。

贫困县计划篇8

实施“雨露计划”,是国家“一体两翼”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扶贫开发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扶贫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实施“雨露计划”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按照国家和省实施“雨露计划”有关文件的精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严格把握“雨露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

严格甄选培训对象,把好培训学员审批关。“雨露计划”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比照县,重点是70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优先整村推进规划村。职业学历教育对象主要为14周岁以上、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有强烈培训愿望的整村推进村贫困户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象户家庭的“两后生”。订单式短期培训和参加种植、养殖、加工业培训的对象年龄根据贫困村农户的实际情况确定。参加培训的学员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村村委会推荐、县扶贫办审核后,持盖有村委会、县扶贫办印章的“扶贫培训学员审批表”到基地学校报到。没有经过相应审核程序的学员不享受扶贫补助资金。同时尊重培训学员对于基地学校和培训专业的选择权。

转换培训形式,主要支持职业学历教育。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克服短期培训的不足,将“雨露计划”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接轨,变目前的职业学历教育与短期劳务培训相结合为主要支持贫困农户子弟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对于确有优质订单需要组织短期培训的,县一级可组织相关培训(但不得开设汽车驾驶、电脑操作、计算机、电脑文秘等专业),年度财政补助资金总规模不超过10万元,各专业培训时间及补助标准仍按湘贫办字29号《湖南省贫困地区劳务技能培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提高“雨露计划”基地学校的准入门槛,把好培训学校的认定关。承担职业学历教育任务的学校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公办或民办公助的学校;第二必须是职业院校或中、高等技工学校;第三必须自有教学、实训和生活场地(电脑不再单独作为实训设备)。原则上市州一级培训任务重的自治州、怀化、邵阳等市州可定2-3所学校,其它市定1-2所;有条件的县定1所学校,没有条件的不定。基地学校由县(市)、市(州)推荐,省考察审批确定。根据上述原则,全省共确定50所“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不在省定范围内的学校不得承担培训任务,财政不得报账。短期培训由各县根据市场需求自定学校。

.明确补助标准,使“雨露计划”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将扶贫补助与国家现行职业学历教育的补助政策与国家现行职业学历教育的补助政策同步,连续补助两年,分四个学期进行。为了鼓励学员到条件较好的省、市(州)级学校接受教育,制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到升级基地学校的每学期补助1000元,市(州)级学校的每期补助800元,县级学校补助600元。参加省种养业、加工业基地学校培训学员的补助标准,仍按每人次2200元的标准执行。实行新的补助标准后,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学员前两年的学习任务必须在校内完成,不得再开展“勤工俭学”、“工学交替”等办学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使“雨露计划”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县级扶贫部门要利用各种会议,将“雨露计划”的优惠政策逐级传达贯彻到贫困村,落实到贫困村,落实的贫困户。省、市、县各级要联合基地学校,通过媒体宣传、召开会议、散发招生简章和宣传资料、进校开展招生讲座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也便于学员、家长、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对培训工作的监督。

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雨露计划”有效实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共同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州)、县(市、区)扶贫部门要有专门的科(股)室负责此项工作。

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政策,制定“雨露计划”实施规定;负责审定培训基地学校、下达年度培训任务并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负责对省级基地学校和市(州)、县(市、区)培训工作的监管。

市(州)扶贫办负责制定本级培训计划,推荐本级以及所辖重点县的培训基地学校,负责对省级基地学校和市(州)、县(市、区)培训工作的监管。

县(市、区)扶贫办要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县培训计划,建立本县培训生源库和项目库,推荐本级基地学校;负责“雨露计划”的宣传发动和组织;负责监管本级基地学校并协助监管省、市(州)基地学校;负责省、市(州)、县基地学校的报账审核。

基地学校负责招生、培训和推荐就业。要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培训专业,要将本校开设的专业、学制、开设课程、收费标准、国家补助标准(包括扶贫部门和其他部门)、推荐就业承诺等印制成招生简章,经本级扶贫部门审核后向社会公布,无招生简章或招生简章上没明确上述条款的学校不予报账。要抓好教学管理,做到培训一个成才一个;要抓好就业安置和跟踪管理工作,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归档备查,每年要将招生、就业安置情况和学员名册报同级扶贫办。基地学校不得设置校外办学点或以挂靠等形式委托其他学校培训。要严守师德、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严禁弄虚作假、虚报套领扶贫补助资金的现象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

培训补助资金属于财政扶贫资金,在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后,扶贫补助资金用于补助学员的学杂费和交通费,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资金由省财政按照省级批复的年度项目计划下拨到县。职业学历教育,由基地学校为经教育和劳动部门注册的学员在指定银行开立个人储蓄卡,注册学员名单和银行卡号经同级和县级扶贫部门核实确定,交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学员银行卡上;短期培训,基地学校填写《财政扶贫资金报账汇总单》,附经办人、学校主要负责人签字的报账凭据和学员名册(包括学员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就业安置去向、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等)、就业安置单位出具的工资表,经县扶贫办核实确认后,交县财政部门审核报账并拨付资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贫困县计划篇9

一、上半年扶贫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

我县主动对接政策,群策群力攻坚,12个省定重点村项目进展顺利;实现搬迁128户,占56.8%;实现减贫5821人,占58.3%;举办各类培训班2场次,参训230人次。

(一)完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下达减贫计划

今年上半年,我县对已录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信息进行逐项比对更新,增减贫困人口、核对贫困户收入状况、更正不规则身份号码、核实致贫原因等。在此基础上,分乡镇下达20xx年度减贫计划。

(二)出台政策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为顺利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县对照幕阜山片区政策,主动对接秦巴山片区规划,结合我县贫困区域发展实际,创新扶贫举措,研究起草了《谷城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三年行动计划”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领导意见后,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于今年5月9日以谷办发〔20xx〕9号印发,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亮点工作)

(三)聚焦主战场,实施结对帮扶

继续将南河流域核心区68个村作为县级新一轮扶贫开发主战场,县“四大家”领导包保最贫穷的乡镇,县扶贫开发成员单位驻最贫穷的村,机关党员干部包最贫穷的户,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转点。协调、联系、服务市直“五帮”工作队开展工作,到目前,市“五帮”工作队已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75.15万元,帮扶项目74个;督促、协调县直“五帮”工作队驻村扶贫,帮户脱贫工作,先后建“五帮”工作队QQ群1个、发工作队简报2期、参与帮扶队员510个、组织机关党员干部1.1万人,包保贫困户1.1万户,今年共帮扶各类资金322.21万元。县发改局帮五山镇下七坪村改造有机茶园200亩、开发猕猴桃种植基地200亩、组织管理70个食用菌大棚、新修沿河大道1500米、对景区内的10个农户进行房屋立面改造。同时还组织条件好、实力强的乡镇(企业)包南河流域的贫困乡镇,即石花镇结对帮紫金镇、城关镇结对帮南河镇、谷城经济开发区结对帮赵湾乡、骆驼集团结对帮薤山旅游度假区,扶重点项目、招工业企业、扶贫困村等。(亮点工作)

(四)整合资金,实施整村推进

2015年实施的12个整村推进村全面启动,进展顺利,一是制定扶贫规划。组织专班,深入到各重点村,与乡镇分管领导和重点村干部群众调研座谈,根据村级发展实际,实地考察论证项目,制定整村推进村年度建设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力求项目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二是建立项目库。在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建设项目库,12个村进入项目库的项目48个,总投资2602.8万元,村平216.9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户1485户;三是整合扶贫资金。加大对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每个村扶持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整合各行业政策性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包括重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沼气建设、环境保护、扶贫搬迁、移民等资金;加大市场扶贫资金的投入,引入市场因素,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村内资源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聚集市场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包括社会贤达人士捐助、领导慰问等。四是认真实施项目。项目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存环境四个重点,主导产业包括能促使贫困农户尽快致富的生态土鸡、羊、牛等养殖业和长期受益的核桃、油茶、苗木花卉等种植业,基础设施重点解决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地的水电路堤坝等民生项目。坚持1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严格项目公示、招投标、村民代表监管等,并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通过整村推进,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当年可减少50%以上。(亮点工作)

(五)培育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立足山区资源,以适销对路为前提,使主导产业尽可能多地网络贫困农户,助推贫困户脱贫。通过整合部门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市场融入资金等措施,新建茶叶、油茶等产业基地5000多亩,改造有机茶园3000多亩;扶持赵湾、五山、紫金袋料食用菌生产,发展袋料食用菌40万袋;支持赵湾、紫金、南河、五山生态土鸡养殖,共发展生态土鸡800万只。争取250万元连片开发项目,支持南河、薤山旅游业发展。

(六)建集中安置点,聚合资金搬迁扶贫

继续扩大扶贫搬迁成果,将扶贫搬迁资金集中用在南河流域等贫困地区,计划在紫金镇建2个、盛康镇建1个扶贫搬迁安置点,重点解决贫困户异地建房问题,目前已完成项目论证工作,受益农户达30户以上。

(七)加强资金监管,发挥扶贫效益

坚持扶贫资金精细化管理,我们按照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省扶贫办六个管理办法的规定,遵循“专款专用、专帐核算、安全高效”的管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科学制定《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细化各级责任,所有扶贫资金全部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我办专门制发了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管理细则,公示了扶贫项目资金操作流程图,从制度上规范了操作规程。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山区群众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信、听广播、看电视等“八难”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且呈继续拉大之势。到目前,全县有5个行政村不通水泥路,3.14万人饮水不安全,36个村通信未实现全覆盖,近万名群众用电难,还有4000多农户住危房、1.2万多农户住土坯房。

2.产业发展分散。种植业老化,养殖业分散,新产业效益不高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链条短窄,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

3.群众收入单一。80%以上的农户收入,要么是农业,要么是打工,要么老人务农、年轻人打工,家庭有复合型收入的非常少。全县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5万人。

4.返贫现象突出。山区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在2736元上下徘徊,山区群众因病因灾因学,年返贫人口在3000人左右。

三、20xx年下半年的工作设想

1、制定规划,主动对接政策。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秦巴山片区、幕阜山片区规划,围绕建成“全省特色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山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的目标,突出地域特色,以项目作支撑,精心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整体规划,统筹谋划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2、科学谋划,为山区群众办好事、实事。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当好参谋,要求各部门围绕“十项重点工作”主动作为。重点是谷栗路改造、村与村断头路连接、通组道路硬化等;实施一批农村发展、农民关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包括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民生项目,着力改善区域发展条件。

贫困县计划篇10

主要领导亲自动手,全面安排部署工作

中办发25号文件下发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系统性安排。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推进扶贫开发是贵州的最大民生,是贵州同步小康建设中“短板中的短板”。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贵州最大的扶贫办主任”。赵克志在深入乌蒙山威宁调研时提出,必须始终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坚持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强调要着力创新产业扶贫开发、城乡互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五种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拉动力量、支撑力量、保障力量和领导力量“五种力量”,采取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措施,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

省长陈敏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精准扶贫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基本方法,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强调“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但最核心是精准帮扶,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切实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提出围绕“扶产业、强基础、惠民生、优保障、抓改革、促开放”的思路,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和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作为落实中办发25号文件的主要载体和抓手,同时把“新增8个县96个乡镇‘减贫摘帽’、建成全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作为省政府今年要做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首。

上半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其他在职省领导先后深入到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38个联系的贫困县、76个定点帮扶的贫困乡蹲点调研,开展帮扶。截止6月底,分别召开四次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开发改革创新工作。全省在乌蒙山腹地的威宁县召开帮促13个经济发展困难县加速发展工作会,专题部署扶贫攻坚和加快发展问题。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以视频形式开到省、市、县、乡、村五级,并进行电视直播,规模空前。

在省委书记赵克志的亲自推动下,省委在加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职能的基础上,专门成立省扶贫开发改革专项小组和专题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和省政府副省长任副组长,将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列入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落实国家对贵州对口帮扶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开了“对口帮扶贵州工作恳谈会”,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亲自推动贵州与8个对口帮扶城市在共建产业园区、旅游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干部选派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经过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全面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制定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全面落实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制度。省委组织部印发了《贵州省省管领导干部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并制定了4个实施细则,形成了贵州特色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同时,省委、省政府与9个市(州)、省直相关部门签订了《2014年度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将全年减贫任务和扶贫攻坚重大事项分解落到实处。

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扎实推进改革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25号文件精神,贵州将建档立卡和驻村帮扶作为基础性工作全力推进,同时探索贫困县机制改革,实现了三个率先。

(一)率先完成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工作。副省长刘远坤出席全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省财政专项安排1912万元资金,作为建档立卡工作经费,现识别出一、二、三类贫困乡镇934个、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

(二)率先实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李军副书记、刘远坤副省长出席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2013年总结暨2014年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决定2014年选派55864人组建11590个驻村工作组,按一村五人的原则,首次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同时,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原则,全省还组建了52支党建扶贫工作队,101个省直部门对全省88个县进行整体挂钩帮扶,不脱贫、不脱钩。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长、副省长扶贫帮困制度》、《关于帮促困难县加速发展同步小康的通知》等文件。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贵州省2014年度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六项行动50项重点任务”》,明确“省级领导干部联系的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困难县)一定五年不变,力争两年有变化,三年有成效,不脱贫不脱钩”。为增强驻村工作队的履职能力,贵州省按照每村2万元标准建立帮扶资金;在38个省领导定点扶贫的38个一类贫困乡镇、38个拓展贫困乡镇,各投入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12个非集团帮扶重点县的同步小康工作队,每个队安排50万元的党建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驻村帮扶项目,切实做到真选实派、真蹲实驻、真帮实干、真脱实富。

(三)率先探索贫困县考核退出机制。一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主持研究制定了《贵州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将50个重点县县委书记、县长和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作为考核对象,推动贫困县工作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陈敏尔省长明确提出,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要建立符合贵州实际的“一个管总、两个侧重点”的考评框架体系,即:管总的是同步小康监测体系;管第一要务的是经济发展增比进位体系;管第一民生的是扶贫开发考核体系。强调把改进贫困县考核方法,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落实“第一民生工程”的重大战略来抓。二是实行“减贫摘帽”激励机制。2011年,在时任省委书记同志、省长赵克志同志的亲自推动下,贵州省全面开展了重点县“减贫摘帽”工作。明确2016年,20个县(市、区)实现全面小康,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贵州是全国最早出台退出计划和激励政策的省份,对“减贫摘帽”的重点县,从“摘帽”之年至2018年,每年奖励1000万元的资金,并以该县前三年所获扶贫资金总量的年平均数为基数,年度安排资金总量原则上10%的增幅逐年递增。2011年至今,省级财政共预算安排资金9.1亿元,对已实现“减贫摘帽”的14个县366个贫困乡镇进行奖励,形成了良好的正向激励机制。

全面强化到村到户措施,确保贫困农户受益

贵州省把“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和“三个十工程”等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载体,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一)全面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全面实施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年度安排的40多亿元专项扶贫发展资金项目,明确今后由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配合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和监管工作。

(二)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7月25日,省政府召开第3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工作,分管省长汇报了“六项行动计划”半年工作情况。今年贵州将投资290多亿元实施“六项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年度任务工作量的80%左右,贫困地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未来3年将安排1500亿元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和小康寨建设,全面落实中办发25号文件明确的“十项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