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4:53:38

贫困群众

贫困群众范文篇1

经县人民政府第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自治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修改为:本办法所称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种渠道筹资,对因患大病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仍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贫困群众给予的适当救助。

二、第五条第二项修改为第三项,第三项修改为第二项,其“农村特困户(农村低保户)”修改为:农村低保对象。

三、第六条删除。

四、第七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符合第五条前四款的医疗救助对象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30%给予救助,但每人每次享受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或者给予一次性定额救助,不再享受按比例救助政策。

五、第八条改为第七条,修改为: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城镇“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患大病住院治疗,当年个人负担部分不受比例限制,实行全额救助。同时,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作为门诊救助直接拨付到各福利机构,由供养单位统筹使用。

六、第九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特殊困难对象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情况进行一次性定额救助,其中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超过10000元(含10000元)不足20000元的按2000元的标准救助,超过20000元(含20000元)的按3000元的标准救助。

七、第十条改为第九条,修改为:对部分特殊困难群众患重大疾病且医疗费用巨大的救助对象,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可实行当年二次救助。实行二次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得高于第一次救助金额。医疗救助过程中,对一些特困对象可采取医前、医中的救助措施,但救助总额控制在允许的救助额度内。

八、第十一条改为第十条,第十一条第五项修改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领取的医疗补助。

九、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农村“五保户”(含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个人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经费中列支;城乡低保户个人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从大病救助资金中列支。

十、第十三条至十五条依次调整为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

十一、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五条,第二项修改为: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伤残民工证明和《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卡》。

贫困群众范文篇2

第一条为缓解城乡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湖北省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为主,以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优惠、减免项目收费为补充。坚持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医疗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第三条县民政局是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医疗救助工作计划、资金分配计划,具体组织医疗救助工作,建立救助对象档案以及对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县财政局负责按规定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按规定拨付。

第五条县卫生局负责指导并督促定点医疗救助单位设立大病医疗救助窗口,公开医疗优惠减免项目、标准,兑现减免承诺,为救助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第六条县审计局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七条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对涉及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典型经验以及相关内容在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广泛宣传和报道,免费公示捐赠情况。

第八条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民宗局要根据自身工作特色,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县文体局每年组织1-2次义演,所得款项用于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

第九条县药监局要加大对药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的药品质量。

第十条工会、共青团和妇联要倡议和呼吁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第十一条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和支持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章救助对象和范围

第十二条本办法所指医疗救助对象(以下简称救助对象)为:

(一)持本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城镇低保对象,包括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城镇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以下简称“三无”人员);

(二)持本县《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含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

(三)持本县《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农村特困户和持《优抚证》的困难优抚对象;

(四)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救助对象。

第十三条本办法所指大病范围为:

(一)急性脑中风;

(二)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或移植术后抗排斥;

(三)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四)急腹症(急性胆囊炎、重症胆管炎、肝脾破裂、急性胃穿孔、急性胰腺炎);

(五)重型颅脑损伤或重型肢体骨折;

(六)心脏病(主要是心肌梗塞);

(七)主动脉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八)严重烧伤;

(九)暴发性肝炎;

(十)重度精神分裂症;

(十一)经县民政部门会同卫生部门或有关部门临时认定的其他医疗费用较高或社会影响较大的病种。

第三章救助标准和方式

第十四条医疗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患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重大疾病且当年个人住院医疗费用超过500元起付线的,超过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70%予以救助,个人全年累计最高救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5000元。

第十五条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救助对象患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重大疾病且当年个人住院医疗费用超过800元起付线的,超过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50%予以救助,个人全年累计最高救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5000元。

第十六条医疗救助对象中的农村特困户、城市低保对象和困难优抚对象患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重大疾病且当年个人实际负担住院医疗费用超过800元起付线的,超过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30%予以救助,个人全年累计最高救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4000元。

第十七条审核确定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一)医疗单位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二)患者本人或家属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

(三)职工单位或相关部门补助的费用;

(四)参加各种商业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五)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

(六)社会各界互助帮扶给予救济的资金;

(七)超出本县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规定的的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范围发生的医疗、药品费用。

第十八条对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和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救助对象,患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重大疾病而无力筹措资金住院治疗的,县民政局可酌情给予1000-3000元的一次性临时医疗救助(只限向定点医疗机构发放临时医疗救助卡、不发现金)。

第十九条救助对象患国家、省规定救助的指定传染病时,按有关规定落实救助。

第二十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资助救助对象积极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五保户(含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个人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经费中列支;农村特困户个人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从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困难优抚对象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从优抚费中列支。

第二十一条大病医疗救助实行定点医疗。医疗救助对象患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重大疾病申请医疗救助的,必须凭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证件和本人身份证到定点医疗卫生单位接受治疗。定点医疗卫生单位由县民政、卫生部门指定,并向社会公布。定点医疗卫生单位应制定减免优惠政策,免收门诊挂号费、诊断费、对普通住院床位费减半收取,对超过100元以上的护理费、手术费、辅助检查费优惠15%,药品费用按一定比例优惠后收取,具体比例由县民政、卫生部门与定点医疗卫生单位协商确定。

第四章申请、审批程序

第二十二条医疗救助对象申请医疗救助,应当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书面申请;

(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农村五保供养证》或《农村特困户救助证》或《优抚证》复印件;

(三)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及病史材料;

(四)医疗收费票据;

(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三条大病医疗救助按下列程序审批:

(一)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在接到救助对象申请后,按规定进行资格认定,并在5日内连同相关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应于受理后3日内审核完毕并上报县民政局审批;

(三)县民政局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应于受理后3日内将救助对象名单和救助金额报送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应于受理后5日内审核完毕,并将救助资金划拨到县民政局在会计核算中心的专户;

(四)县民政局直接或委托各乡镇人民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将医疗救助资金发放给救助对象。

第二十四条大病医疗救助申请应当于医疗终结后半年内提出,逾期未提出救助申请的,不再受理。

第二十五条县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救助对象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次一档。

第二十六条凡是已经接受医疗救助的对象,民政部门要定期在乡镇、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上低保公示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五章救助基金筹措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渠道主要包括:

(一)地方财政安排。县财政按照上年度城市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5%从低保预算中安排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并根据财力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二)上级补助资金;

(三)县民政局每年从本级留成的公益金中按不低于10%的比例提取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四)社会捐赠款;

(五)其他资金。

第二十八条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专户下设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分户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分户,由财政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门要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经费。

第六章医疗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地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服务,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第三十一条从事医疗救助管理工作人员违规审批或者贪污、挪用、扣压医疗救助资金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医疗救助对象不按规定程序申请医疗救助的不予救助。采用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应当如数追回,取消其享受医疗救助的资格;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审计、财政、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规的行为。

第七章附则

贫困群众范文篇3

今天,把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民政局局长和救助慰问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召集起来,召开全市“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月11日市委八届第61次常委会议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对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把各项任务部署到位,把责任明确到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抓好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刚才市民政局局长谢红生同志作的工作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讲如下具体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重建、保民生”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市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抗凝冻、保民生”行动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亲赴我市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取得“抗凝冻、保民生”的阶段性胜利。市委适时调整了全市工作重点,决定成立以李军书记为组长,袁周市长为副组长的“抓重建、保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全市突出千方百计抓重建,尽心竭力保民生这个主题。“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是当前抗灾救灾工作的当务之急,这项工作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灾区广大灾民的切身利益。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投入“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措施到位

“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作为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让广大灾民更充分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切实按照李军书记提出的“从检验有无党性、有无能力、有无良知的高度”来做好“抓重建、保民生”的各项工作,保证“抓重建、保民生”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规范顺利进行。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俗话说得好“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出面什么事情就不难”,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各区、市、县要立即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工作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跟踪检查制度,采取分片包干、包村包户、责任到人的办法,明细量化各挂包责任人的帮扶责任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紧密配合,相互不得推诿、扯皮,当天能够完成的不得延误、推迟到第二天,哪个环节出问题就追究到哪个环节的责任。

二是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在因灾损坏和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各区、市、县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分散建房和集中建房都要严把质量关,杜绝今年建好,明年就成危房的现象发生;对集中建房的要通过严格招标程序等方式确定建设单位;要切实加强对灾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真正做到救助入村、到户、到人,切实保证灾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加强监管,加大工作检查督促力度,真正确保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公开公正,规范管理。针对救灾救助资金的管理发放,市里也专门下发了文件,对规范救灾救助资金的管理发放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我这里再强调一下:一要公开运作。对救灾资金物资的分配使用进行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二要管好资金。严格资金的发放程序和手续。救灾救济款一定要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不得搞平均分配的原则。要严格管理,决不允许出现挤占挪用的现象发生,确保救助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对象分类而定。各区、市、县要根据灾民受灾的轻重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重点帮助因灾造成的无自救能力的全倒户、特困户、低保户、优抚对象,搞好重建和安排好基本生活。

四是强化督查,确保进度。一要建立督查制度。市里要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分片进行巡回督查,重点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和重建进度进行督查,督促各区、市、县是不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来运作,政策是否兑现到位,倒损房户和困难群众救助是否得到落实。二要建立工作进度报告制度。各区、市、县要建立困难群众救助和倒损房恢复重建工作报告制度,向市政府每半月一报,并抄报市民政、市农业、市建设等有关部门。三要建立信息交流通报制度。在“抓重建、保民生”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期间,市委督察室、市政府督察室定期将各区、市、县好的经验做法、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有效地推进困难群众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一)核实灾情,妥善安置好受灾困难群众

此次凝冻灾害以后,我们虽然采取许多有力措施,但因受交通受阻、电力中断情况的影响,我市仍有较多灾民生活十分困难,精心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确保都有饭吃、有衣穿、有医疗、有地方住,是当务之急。一要进一步核实灾情。各区、市、县要安排工作组继续深入各乡(镇)进一步摸清受灾群众缺粮、缺衣等基本生活情况,需要恢复或重建的倒塌危房情况等,做到不丢一户,不漏一人,及时掌握灾民生活的真实状况,逐户登记,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确定的救济对象,有关部门要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分类排队,妥善安排。二要进一步安排好灾民基本生活。对重灾户和“三无”对象,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对轻灾户和有自救能力的缺粮户,要发动群众亲帮亲、邻帮邻、无灾帮有灾、轻灾帮重灾、互助互济,共同努力帮助解决好私生活困难。三要及时医治受灾患病群众。对因灾受伤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且家庭经济困难的给予医疗救助,贫困患者可凭区(市)、县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先治疗后付费,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或拒绝。

(二)全力做好灾区困难群众恢复重建房屋工作

要围绕“7月底前倒损房户全部搬进新居”的目标,克服重重困难,抓住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及早做好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全力以赴抓好毁损农房重建工作。一是要引导群众自力更生。灾后农房重建,群众是受益主体,也是建设和投资主体;政府救灾不是赔灾,政府的职责重在组织引导、宣传发动、扶持帮助、协调服务。因此,各区、县(市)在指导“抓重建、保民生”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救灾救助工作时,要理直气壮地向乡镇和群众讲清这个道理,澄清部分群众模糊认识,纠正一些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正确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二是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资金问题是搞好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关键。有关区、市、县在这次灾民建房中要继续执行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各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建房规划设计、税费减免、资金筹措、手续办理等方面,市、区(市、县)相关部门要予以倾力支持,能简尽简、能免尽免,采取群众自筹一点、亲朋好友帮助一点、银行借贷一点、社会援助一点、政策优惠一点和政府补助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多渠道、多途径筹措重建资金。三是要因房施策加快推进。采取异地迁建与就近安插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灾民意愿相结合、建设新房与购买旧房、全面启动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有步骤地进行。国土、规划、建设和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深入各乡镇、各重灾地区,同各受灾乡镇一道进一步调查了解,结合各地实际和灾民意愿,科学规划好灾民房屋重建工作,倒排时间表,搞好协调配合,抢抓进度,加快推进,切实抓好灾民因灾损坏和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工作。

(三)进一步明确责任,继续做好城乡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困难流动人员救助工作

各区、县(市)负责本辖区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困难流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没有设立固定救助站(点)的要设立困难群众固定救助站(点),切实落实救助管理工作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对辖区内贵州省籍救助对象进行临时救助,地址不明救助对象由当地政府负责安置。外省籍的移送到市救助管理站。要明确民政、公安、城管、卫生等有关部门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不得相互推诿扯皮,尤其是卫生部门要负责指定救治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困难流动人员中危重病人的定点医院,确保定点医院对民政、公安、城管送来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动人口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等及时实施救治,不得推诿拒绝;财政部门要将救助管理站(点)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经费预算,并按照实际救助量进行核算,对定点医院救治费用进行及时结算,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经费足额到位。同时,要积极发挥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的作用,及时告知、引导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困难流动人员通过合法途径寻求救助,确保不冻死人,不饿死人。

贫困群众范文篇4

爱岗敬业,踏实肯干

作为镇村第一书记,多年在脱贫攻坚一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他组织群众发展肉鸡养殖和能繁母猪生产,发展庭院经济、蔬菜种植增加收入;落实三建五改,为群众修建出行道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多次开展以购代扶活动,帮助贫困群众销售肉鸡等农副产品,增加收入;组织志愿者队伍帮助缺劳贫困群众助耕;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帮扶,助力志智双扶。在他的努力下,村6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聚焦短板解难题,动员社会力量促帮扶。2018年10月11日,协调民建市委爱心人士给村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送去了农用喷雾器、床上用品、鸡苗和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价值5万余元。

村6组深度贫困户王志华危房改造存在资金困难时,联系长银行支行,落实为其捐赠1.6万元,动员区公安分局赞助0.5万元,帮助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贫困户唐章朋、罗德云存在附属土坯危房,帮助协调落实了危房改造,15组贫困户附属房存在安全隐患,争取帮扶单位资助2000元,落实了改造整治,贫困户住上了安全的住房。

围绕群众增收做文章,以购代扶来帮忙。多次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爱心力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副产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2018年12月,在“以购代扶”活动中,联系长银行支行职工帮助贫困户销售养殖的肉鸡30余只,实现群众增收5000余元。

2019年4月13日,组织协调民建市委三个支部会员开展“消费扶贫”帮扶活动,帮助贫困群众销售鸡、鸭、鹅、鸡蛋、鸭蛋等农副产品,为贫困群众增收8000余元。

抢险救灾,临危不惧。2018年7月11-13冒雨组织抗洪抢险,帮助涉险被困群众脱险。到村青峰水库协助抗洪抢险并深入贫困户家中解难题,仔细查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是否存在漏雨和危险,及时采取检漏和安全措施,确保贫困群众人身和财物安全。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阵地建设,2019年,按照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光裕帮扶联系协调会议要求,积极协调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人社局、区文体广旅局等帮扶单位,争取项目资金17万元,助力村村级阵地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助力水利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协调交通局对村14组、4组道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困难,积极协调水利部门落实水库下行沟渠和部分塘堰整治,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党建有声,助力攻坚

把党建与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动员人大常委会机关支部党员、退休支部党员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开展了“晒履职、比作为、促提升” 建设“四讲四有”人大机关主题活动;开展了2次与村党员“集中过政治生日”活动,连续2年开展了“大战红五月,帮扶到田间”活动。各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支部活动展风彩,鳏寡老人笑颜开。“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共产党真是太好了,太好了。”2018年5月23日,镇村15组,两位近80岁的鳏寡老人唐华章、唐清章一边向双腿沾满泥浆的帮扶志愿者们表示感谢,一边望着2.3亩插满秧苗的责任田,露出开心的笑颜,舒畅的心情让两位老人的焦虑顿时消散。这就是在脱贫攻坚入户走访活动中,了解到唐华章兄弟俩是村里典型的缺劳力贫困户,其中哥哥唐华章患重病肺气肿,气喘吁吁,行动困难,弟弟唐清章患慢性病并且身体有残疾,2.3亩水稻无力栽插。他组织人大机关及村组党员志愿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帮助插秧解决贫困户现实困难。

特别的政治生日贺卡架起友谊的桥梁。2018年5月5日,组织人大机关支部党员来到结对帮扶的镇村,为80余名农村党员每人送上了一张十分温馨的政治生日贺卡,增进了两支部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为脱贫攻坚决战凝聚了合力。2019年7月1日,再次组织人大机关支部党员、退休支部党员与村党员共同庆七一,深化了两支部的友谊。

2018年4月18日,2019年4月8日分别组织区人大机关党员、村党支部党员,开展了“两支部聚力新时代,春季攻势大行动”及“脱贫不脱帮,增收再发力”春季攻势系列帮扶活动。活动中,两支部党员干部为村贫困户送去鸡苗,饲料,菜种,并邀请技术人员为贫困户进行了养殖、种植技术培训。

用心用情,工作出色

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狠抓落实、有声有色。2019年4月的一个周末,上午埋葬好意外出事的亲戚,下午就投入到落实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产业的工作中。他掏钱给贫困群众唐华章修理家电、拉贫困群众上街、送行动不便的群众回家,还动员上学的女儿和侄女帮助贫困群众做家务,动员家人周末到贫困群众家走亲访友增进群众感情,所在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近年来多次迎接了省市区数次大小检查,均顺利过关。

围绕贫困户家庭“明白人”开展爱心接力。“明白人”昏迷住院,急需资金来治疗。在开展的建档立“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中,了解到11组贫困户马永华不能清楚说出其家庭收入情况。其以往的“明白人”(其大儿子马远富),在排查组到来的头一天因昏迷不醒而住进了医院,导致马永华本人不能够述说清楚其具体收入。

马远富患脑萎缩、癫痫病住院急需筹集大额治疗资金。马远富虽然是马永华的“明白人”,但是已经成家立户,依靠种养殖和在离家很近的城内务工生活,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也不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患病住院的相关政策不能享受,医疗费用承担有一定困难。对于马远富的暂时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方面向联系区领导白光裕及“娘家人”--帮扶部门区人大办领导作汇报,并及时关注和跟进,一方面与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研究,决定发动各方面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明白人”马远富解决暂时困难,渡过当前难关。

马远富先后在区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镇卫生院住院进行治疗。保持与其家人的沟通和联系,并前往医院看望慰问,鼓励马远富好好配合治疗,叮嘱其家人悉心照料,并加了其家人的微信,随时联系。他请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帮“明白人”一把,大家纷纷解囊相助,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平台筹集资金达5000余元。还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前往镇卫生院,把募集到的现金捐款1000元送到了马远富的手中,马远富及其家人心头暖暖的。在大家的爱心接力下,马远富得到了及时救助和治疗,目前已基本康复出院回家。马远富一家对社会各界的帮助十分感激。每月都会入户关心其生产生活,马永华常常十分感慨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各级干部!

开展志智双扶,助力贫困儿童健康成长

贫困群众范文篇5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现状

自2001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的各级干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贫困状况明显缓解。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在上级扶贫部门的正确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永新县石桥镇白鹭村全村养殖鱼苗600多亩。户均超过一亩;井冈山市睦村乡靠种植油茶、果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59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0,1万人。

二是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在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的同时,十分注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近5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9156万元,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贫困乡、村农田基本建设项目2180个,扶持交通建设项目1060个,扶持电力建设项目53个,扶持文教卫生项目141个,兴建和改造乡村中、小学117所,乡村卫生院24所。永新县怀忠镇茶源村和石桥镇北岭村每个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交通重要条件极大改善。

三是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坚持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重点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各重点村开展“三清三改”,使各重点村脏、乱、差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永新县怀忠镇茶源村共有15个自然村,其中有11个自然村已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现在村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同时,还为8.28万户贫困群众安装了自来水;建沼气池3.09万座,受益农户达3.13万户;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四是贫困群众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五年,全市扶贫系统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21期,培训12.3万人次。二是着力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我们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2005年以来,全市扶贫系统劳动力转移培训达42845人次,通过培训农民工劳务收入普遍提高。

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贫困地区群众也比较满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扶贫资金的投入与扶贫任务的艰巨性不相适应。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贫困发生率高。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贫困人口200622人,贫困发生率达5.32%,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91%;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大多地处边远,道路不畅,有的地方甚至不通公路;水利设施欠缺,农村水旱灾害频繁,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教育、医疗、通讯等也普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扶贫资金缺口较大。

(二)扶贫方式与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相适应。从调查情况来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群众增加收入的产业开发,有70%以上的整村推进资金用于了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不到20%。由于修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比较简单,广大群众也普遍受益,建成后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发挥效益,基层干部容易产生成就感和提高群众满意度。而要帮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建立贫困地区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另一方面是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素质。

(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不相适应。在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中,不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扶贫。无论是贫困户还是富裕户,全村一个政策,几乎毫无差别。要针对贫困群众实施特别优惠的扶贫政策,确保我们确定的贫困户是真正的贫困户,使我们对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广大群众才能够心服口服。

(四)资金管理手续繁琐与提高工作效率不相适应。扶贫资金实行财政报帐制以来,有效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但有的地方也普遍反映,扶贫资金报帐的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扶贫资金的支出,乡、村、村小组干部和经手人签字盖章后,要分别送县扶贫办、财政局领导签字和分管扶贫以及分管财政的县领导审批,有时村干部到县城往往找不到人,即使找到了,一次也找不全。有的项目扶助资金1—2万元,村干部报帐需来回县城好几趟,增加了村里的开支,不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五)扶贫机构自身建设与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不相适应。市、县扶贫部门普遍存在干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镇分管扶贫的领导变动频繁,乡镇没有扶贫专职干部。扶贫部门工作经费紧张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改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全体动员,加大扶贫投入。一是随着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的扶贫专项投入。二是充分发挥农业、交通、水务、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通力协作,各记其功”的原则,促使各项涉农资金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合力。三是进一步深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和动员党员干部“1+1”扶贫工作,掀起社会扶贫的新高潮。四是进一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要让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苦熬不如苦干”的道理,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从内心深处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大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真正做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把勤劳致富变成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统筹兼顾,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在扶贫开发项目的选择上,要统筹兼顾,不仅要重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注重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增收的问题。

首先,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在产业的选择上要突出“一村一品”,突出地方特色,只有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才会有生命力,才有发展潜力。在扶持方式上,一是要建立示范。通过建立示范户、示范基地来带动产业发展,通过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二是要由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三是拓宽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有限,要发展扶贫产业,就必须广开门路,不断增加投入,在尽可能多安排一点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外,要努力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扶贫资金用于贴息,使小额信贷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储金会”,千方百计破解产业扶贫的资金难题。

其次,要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门路。当前,务工收入真正成了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工返乡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从调查情况看,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是贫困群众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以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劳动力专业技能,增加其就业机会。要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与本地工业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为企业开展定向培训,鼓励本地企业尽可能多招收贫困户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促其尽快脱贫致富。

(三)突出重点,瞄准贫困群体。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必须瞄准贫困群体,努力实现扶贫资金向贫困户倾斜的目标,使扶贫资金与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其它支农资金搞普惠制,扶贫资金搞特惠制,资金使用上区别对待,让穷人从中获益更多。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要按照国家提高后的扶贫标准,对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户建档立卡,给贫困户发放扶助证书。二是扶贫资金必须突出重点,要向贫困户倾斜,重点扶持贫困群体。在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向贫困户倾斜的长效机制,移民扶贫的补助标准、产业扶贫的补助标准和劳动转移培训的补助标准,一般户和贫困户都要有区别,富裕户、一般户和贫困户不能同等享受扶贫资金。

贫困群众范文篇6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神扶贫;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甘肃省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到了关键转变阶段。所谓关键转变阶段就是指精准扶贫在完成了静态调查摸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基础上,正在向动态化掌握贫困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转变;在完成了基本大数据库建设基础上,向调整指数、统一口径、精确衡量贫困面貌基础上转变;在基本形成了“1+17”帮扶体系基础上,向继续扩展优化帮扶体系上转变;在认识到单纯的物质帮扶不能解决贫困户全部问题基础上,向推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更新的精神帮扶阶段转变;在较好完成输血式扶贫任务基础上,正在向开拓造血式扶贫道路的转变。物质扶贫帮一时,精神扶贫帮一世。为了推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更新,帮助贫困群众由输血式发展转向造血式发展,精神扶贫就成为首要任务。借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从“三心二意”的角度认识精准扶贫将有利于推动精神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一、对群众暖心、干部舒心、党中央放心的再认识

1.让贫困群众暖心意。即精准扶贫不但要帮助贫困群众走出物质生活困境,更要走出精神生活困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富裕。当前,甘肃省推动的“1+17”指标衡量法符合地区实际,在现实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意义,从物质层面而言,给贫困群众和地区的暖心作用相当明显。广大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面貌改观颇大,贫困地区和群众在交通出行、医疗教育保障、民生就业服务等多方面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红利,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了精准扶贫战略带给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这项战略也给予了积极认可与衷心拥护。然而,物质层面的扶贫成效能否持续,那些思想观念原因导致的贫困户能否脱贫,则必须通过解决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来维系,否则就会导致部分群众重新陷入贫困或者无法走出贫困。因此,扶贫干部和一切社会力量需要通过交心的手段,在贫困群众的“暖心”问题上做文章。通过“暖心”,让那些遭遇不测的贫困户放下心理负担,勇敢面对天灾人祸等已经发生的困难,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让那些有着重男轻女偏见的贫困户改变思想认识,切实明白认可男女都是传后人,生个女儿也是宝的现代家庭观,从一心爱家、爱妻子(丈夫)、爱女儿做起,走向生活正轨;让那些限于条件而无法成家的单身困难户们树立信心,走出心理阴影,勇敢接受生活挑战;让那些习惯了等、靠、要思维的所谓“懒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内生力,变“要我富”为“我要富”,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换言之,让贫困群众“暖心”,不仅仅是让贫困群众感动,单纯的感动没有意义,更是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为幸福生活的可持续提供保证。2.让扶贫干部舒心意。即通过精准扶贫让广大扶贫干部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这种成就感既是因为解决了现实的贫困问题,更是因为通过与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交往,实现了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双方各自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甘肃精准扶贫成绩离不开各级各类扶贫干部的巨大牺牲。“5+2”、“白+黑”是工作常态,相关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成绩单相当出色,然而为什么一部分干部并没有多少成就感或幸福感,甚至有些干部出现了怠惰感。简单而言,就是我们的干部工作很努力却不舒心,贫困群众也有意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广大干部与贫困群众交往的困难谈起。在部分扶贫干部看来,与贫困群众日常交往的困难表现为群众不理解扶贫工作性质,不配合扶贫举措,对扶贫干部和国家政策理解不够,安排的任务无法完成或不想完成,从而使得扶贫工作展开速度缓慢,在上级考核与现实诉求的双重压力下,自己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久而久之,群众和干部之间互不信任,互有看法,形成了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即使能够完成相关任务,但工作的挫败感远远大于成就感,最终导致工作受损。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借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重新认识干群交往中的阻滞问题,以成就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在工作中获得舒心愉悦感。首先,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应该坦然接受部分贫困户在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贫困现实。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绝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1](P515)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历史上或同时代人进行交往的个人,个人彼此间的交往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交往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单个人是无法脱离他之前的历史而只能被之前的历史所决定。由此看来,我们就应该理解部分贫困群众在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懒、散、慢、等、靠、要,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的原因了。因为这些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社会大环境的落后闭塞,整体受教育水平的差距,部分地区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与桎梏,等等,造成这部分群众在生产交往实践和精神交往实践中表现落后。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因此需要以平和心对待,作为客观现实,不可轻视,不能蔑视,不可放弃,不能抛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样才能树立信心,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其次,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应该学习和培育正确的交往观,以物质交往促进精神交往,以精神交往反哺物质交往。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这是任何其它交往的基础。”[2](P79)在物质生产生活中,“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的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P33)这种社会关系体现为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生产,以及由精神生产所带来的社会交往的扩大与衍生。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P29)这就给精准扶贫工作一个启发,如何利用物质生产实践的交往扩大实现对贫困户特别是精神贫困户的“精神生产”,让他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生产出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符合时展要求的精神产品,从而反哺具体的物质生产。因此,面对当前部分群众存在的精神贫困,唯一的有效的办法还是需要从解决他们的物质贫困入手,继续加大外部扶贫力度,只有外部动力达到一定的度,才能帮助他们生产出相应的更高阶段的精神产品来,进而触发精神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最后,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和广大贫困群众应该利用信息时代便利,响应时代号召,通过社会交往实践触发扶贫干部和精神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为做好扶贫工作和缩短脱贫时间提供前提。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保证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步骤,党和政府有信心让全体中国人民一道迈进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不断进步,交往突破狭隘的地域,走向全球化、世界化和普遍化,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2](P119),在此种情况下,交往变得普遍化,“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P86)这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实现。等而视之,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扶贫干部需要通过交往看到自己以及自己所处时代与共同体的进步。马克思认为,“人借助于两种东西作为镜子来认识自己,一是‘生产’,‘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二是‘交往’,‘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3]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只有通过社会交往实践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之间通过精神和物质的交往彼此创造,实现对主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创造,从而提高“本质力量”和“种属能力”,进而彼此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3.让党中央放心意即通过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通过贫困群众的自我创造,以人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党和国家的既定战略目标。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所构成,人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在生产实践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独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4](P73)加之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细化,“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生产力。”[4](P39)而且,“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4](P61)由此可见,交往使得个人力量实现了飞跃,在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对生产力的传播和扩大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的帮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这就是让党中央放心的理由。

二、贯彻落实“两个意识”是精准扶贫成功的必要条件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有效开拓精神扶贫道路,需要在交往上下功夫。因此,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工作中树立坚定走群众路线的意识就成为关键。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方法与马克思交往理论内在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60)孤立的个人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交往活动,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发展的条件而走向解放。换言之,马克思“正是从人的生存形式的社会本质出发,由个人幸福推导人类幸福,从而朝向全人类整体的幸福生存的”[5]。与此相对应,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已经把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为奋斗的纲领,把全世界无产者从资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作为远大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者谋幸福思想的中国表达。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开创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真正将自己和全体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工作方法、工作经验通过群众实践来检验,无形中实现了党和群众的密切交往,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是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在精准扶贫工作走向深入和转变的关键阶段,深层次矛盾问题集中凸显,越到冲刺关头任务越加艰巨。就人的精神贫困问题而言,扭转部分群众的落后的、封建的等思想意识难上加难。因此,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将全民族看做一个共同体,从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困难入手,让他们拥有获得感,生活有希望,工作有信心,符合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有利于群众和干部在遇到困难时树立信心,勇敢冲破思想藩篱现实泥沼。无私的人最勇敢,最有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就是大公无私的意识,就是克艰克难的意识,就是为全民族、全人类谋幸福的意识。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无论解决物质层面的贫困还是解决精神层面的贫困都将会变得简单。第三,坚定走群众路线的意识,是推动精神扶贫走向深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不同时期顺应群众期盼的表现,是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关键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各级各类扶贫干部务必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务必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6](P375),与困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保持同困难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密切的生产交往和精神交往,以务实的行动和科学的帮扶发现他们的困难,找到解决精神贫困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实现精神层面的自我革新和自我解放,为生产发展提供可持续保证。总而言之,精准扶贫工作事无巨细,艰难繁杂。精神扶贫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理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意识入手,让群众暖心,让干部舒心,让党中央放心才是有可能实现的。

作者:刘华荣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锦智,秦永雄:主体间性问题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理论探索,2005(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贫困群众范文篇7

一、从延吉市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的实践来看,创新三项机制,是确保工作实效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作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城市的延吉市,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先进性建设四个长效机制精神,坚持以“送温暖、办实事,促和谐”为主旨,创新三项机制,全方位关怀帮扶贫困群众,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主体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创新管理机制,畅通联系贫困群众的渠道。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掌握贫困群众的情况,我们通过与民互动的方式方法,采取五项措施,做到了“三清”,即人数清、贫困程度清、所想所需清。一是在组织部和镇、村、街道、社区建立困难群众台账。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民政局、党工委和各镇、村、街道、社区开展拉网式的贫困群众入户大调查,对全市所有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家庭住址、收入情况、困难程度及原因、需求、联系电话等一一进行详细登记,全部进入微机程序,实施专业化管理。二是建立困难群众情况定期上报制度。市委统一制发了《困难群众帮扶统计表》,平时由各基层党组织每半年将贫困群众的基本信息逐级报送市委组织部,做到情况变化有记录、变化之后有联系。三是建立党员帮扶反馈制度。要求所有包保党员每季度至少入户一次,全年不少于5次,每次入户党员都要将入户帮扶情况进行认真登记,经帮扶对象签字后上报本级党组织。四是对贫困群众和帮扶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对经过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帮扶已经脱贫的群众及时进行更换,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新致贫的及时纳入受帮扶队伍之中,对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担任帮扶任务的党员,重新安排其他党员接替,确保换人工作不断线。五是开通“民声通道”。在市委组织部和各镇、街道设立贫困群众服务站和专线救助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开,保证了24小时全程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家庭人均月收入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和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群众共计11748户,25000人。不论他们分布在农村还是城镇,是固定还是流动,都能为有效开展贫困群众帮扶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2、创新帮扶机制,拓宽服务贫困群众的途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重要职责,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为更好地服务于贫困群众,有利地调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适应新形势下服务贫困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构建了一系列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一是联动帮扶。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联动效应。一方面,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纳入全市温暖工程的整体部署。在市委层面成立了帮扶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出台了《延吉市困难党员群众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将所有在籍贫困群众分门别类地纳入再就业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廉租住房保障工程、优惠就医工程、助学工程、爱心超市工程之中,并按不同战线分别由工会、劳动、民政、卫生、教育、房产等职能部门牵头落实。各职能部门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近年来先后投资1.38亿元为3469户贫困农户翻建和新建房屋,拿出676万元为3600名群众参加了低保,出资400万元设立了低保群众医疗救助金。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双千双联”活动。以“千名党员干部牵手千家贫困户,联结党群关系,联系脱贫道路”为主要内容,建立三级包保责任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即市级、正局级领导包两户贫困户,副局级领导和内设中层干部包一户贫困户,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生活、就医和子女就学以及就业等问题。目前,全市已结成1237对帮扶对子。自活动开展以来,已经走访贫困家庭2527次,捐送慰问款物折合人民币近111万元,通过帮扶已经脱贫75户,自谋职业158人。二是分类帮扶。按需所给,因人施帮。采取上门慰问的方式。针对患病残疾孤寡的困难群众,坚持在重大节日和党的纪念日上门慰问,每季度定期走访看望,并发放爱心救助卡,使他们在乘车、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享受优惠。为确保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经常化、制度化,我们将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党员奉献社区日”,组织全市在职党员深入居住地所在社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目前,全市在职党员共12000人次参与了社区义务劳动,参加活动的在职党员占全市在职党员总数的96%,其中,有2000多名在职党员认领了志愿者服务岗位,1000多名在职党员与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实事3200多件,为社区和贫困家庭捐款物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采取技能援助的方式。针对下岗失业、无业的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政策宣传,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目前,已举办各种培训班51期,受训人员4260人次,实现就业3580人。采取特情特助的方式。对遭遇重大灾害、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提供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紧急救助,帮助渡过难关。两年来,全市先后捐献扶贫款89万元,助学款5万元,粮食、豆油、衣服等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103.5万元人民币,为143名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减免学杂费1.8万元,为15户贫困家庭中的精神病人捐助资金9000元。

3、创新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服务贫困群众的长效性。要把工作抓好做扎实,必须建立健全党组织联系和服务贫困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更好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为做好工作,我们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领导干部牵头抓总机制。落实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每位市级领导联系一个村、一个社区、一个学校,将79个基层党组织分别与市级领导结成党建工作联系对子。仅去年,市级领导就深入联系点185次,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实事190余件。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度。把做好联系和服务贫困群众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状,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帮扶工作定期述职制,做到了领导有责任,人人有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帮扶资源。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取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打歼灭战的措施,将工会、民政、妇联、残联、农牧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培训机构等统一使用,帮助他们共同规划开发各种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在党的领导下、多主体参与、合作协商、充满活力的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78个部门已经联手行动,与54个行政村、2个农场结成帮扶对子,提供各类款物累计达385万余元。三是筹建帮扶基金。市委通过党费划拨、财政拨付、党员和党组织自愿捐赠的形式筹集了13万元的帮扶基金,为提高使用效益,出台了《延吉市帮扶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把分散、随机的慰问帮扶常态化和规范化。四是建立考评体系。把帮扶贫困群众纳入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员评议的内容,严格进行考核。市委组织部每季度对困难群众帮扶工作进行一次督导,年底进行全面验收。为确保工作落实,依托市督查局进行长年跟踪督查,在全市范围内选配了15个副局级专职督查员,聘请了915名专职、兼职督查员及和谐社会监督员负责该项工作。两年来,共督办各类事件9864件,办解领导批示事项268件,通报表扬148个部门,通报批评74个部门,其中民防局因连续三次被通报批评,一把手被降为副职,有效地促进了帮扶工作的落实。五是做好接待群众工作。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干部接待上访日制度、开通领导热线电话,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农村村部设立“农民说事”办公室;在城市社区设立“人民调解室”,坚持干部轮流坐班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解决的,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及时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发挥社区、村屯、出租车行业协会联系群众的优势,建立信访事项站96家,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反馈到信访部门,相关部门限期将处理意见反馈给上访人。

二、新形势新任务下,必须进一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的工作

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继续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做好服务贫困群众的工作。

1、必须着眼于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稳定这一重要前提,打牢做好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工作的政治基础。在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压倒一切。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不稳定,经济就停滞,群众生活就没有保障,这一点在边疆民族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必须努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中,毫不放松地加强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强化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促稳定,稳定保平安”的思想意识,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

2、必须着眼于确保科学发展这一主线,打牢做好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工作的经济基础。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后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科学发展,在争取时间上坚持加快发展,在发展速度上坚持跨越式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循环发展、生态发展,在基础建设上狠下功夫,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在特色产业上狠下功夫,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既减少贫困群众的数量,降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难度,又为基层党组织服务贫困群众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

贫困群众范文篇8

1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一直将扶贫视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认真贯策落实国家和湖南省的各项扶贫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湘西州扶贫方式的转变,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1.1湘西州扶贫方式在实践中转变。湘西州的扶贫方式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实施,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总体而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三个模式为主的扶贫实践方式。一是救济式扶贫。它是指政府向贫困对象输送基本生活物资,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其特征是缺啥送啥。这种方式虽然暂时缓解贫困群众眼前的困难,但不是长久之计。二是开发式扶贫。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经济发展层面展开了全国性反贫困行动,并制定和实施了大量扶贫政策,湘西州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是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工作(1984-1993年)。1984年,湘西州贫困人口为156万,面对严峻的扶贫形势,湘西州把扶贫作为中心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贫困宣战。第二阶段是实施扶贫攻坚(1994-2000年)。1994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省委、省政府将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第三阶段是推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2001-2010年)。扶贫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发展、由外向内深入的发展思路。三是精准式扶贫(2013-2020)。2013年,考察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此后该思想向全国辐射。在精准扶贫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湘西州治穷脱贫的希望正在逐步实现。1.2湘西州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湘西州积极贯彻落实视察湘西重要指示精神,突出产业扶贫助增收、教育扶贫拔穷根、基础建设补短板,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致富路,取得良好成效。三年来,全州共减少贫困人口43.09万,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08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48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2%,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教育条件逐渐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是狠抓产业助增收。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让支柱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积极培育产业链,不断拓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游,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二是狠抓教育斩穷根。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湘西州把教育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不让贫困户子女因贫困失学,从根源上打破“代际传递”;实施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教育“四大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实施“六到农家”,着力改造农村道路、水电、网络、住房、环境,并投入整合资金18.8亿元,用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1.3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湘西州扶贫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为其制定了大量的扶贫政策强支撑,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强振兴。但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湘西州扶贫工作面临扶贫资源均衡化、扶贫策略漫灌式、扶贫模式输血式、扶贫成效人均化的障碍,严重制约了湘西州脱贫工作的推进。(1)扶贫资源强调“普惠分配”湘西州以往的扶贫方式较为粗放,在长期扶贫中,扶贫成本高、质量低、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扶贫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优势部门有资源,弱势部门就要四处跑项目。主要领导的联系点,钱多到不知道怎么花,而有的村却连几万块的小项目都要不到;另一方面扶贫资金使用“天女散花”,导致年年扶年年贫;某些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占用浪费国家扶贫资源;贫困对象摸底不清,关系扶贫、人情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不公现象,甚至滋生腐败,使得扶贫效果十分有限。(2)扶贫策略采取“大水漫灌”湘西州传统的扶贫策略采取漫灌式的扶贫思路,简单的来说就是依靠政府把扶贫资源传递给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如给资金、给项目,资金和项目粗放、漫灌,导致扶贫针对性不强、质量低、效果差、不公平问题。这种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没有从实际出发、不对接市场、不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注重精细化管理,容易因信息、措施不精准而导致扶贫工作效果不佳,贫困人口返贫现象严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3)扶贫模式偏重“输血”湘西州传统的扶贫模式偏重“输血”,不少地方依然年年扶年年贫,把扶贫当成简单的给资金、送物资,认为扶贫就是单纯的救助和救济,虽然暂时缓解“肚子的一时饥饿”,其结果往往是“被脱贫”“数字脱贫”养懒汉,滋深“等靠要”惰性思想,效果甚微。这种直接把扶贫资金投放到贫困户手上的“撒胡椒面”式的扶贫,从表面上看,贫困群众暂时是受益了,但这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根本不是治本之策,它忽视了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的发挥。实践证明,这种扶贫模式是不可行的。(4)扶贫成效注重“人均”湘西州的扶贫成效看重的是人均值,往往只看到数字表面上的东西,而实际效果怎么样、好不好,则无法知晓,富人还是富人、穷人依然为穷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贫困户是否达到了脱贫目标,并不是数字说了算,而是要深入群众当中多倾听百姓心声,多问困难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及困难群众对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措施的客观评价,多举措落实扶贫成效。

2湘西州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湘西州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某一方面的体制、政策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偏低,自身对贫困问题认识的局限性,扶贫政策的僵化,发展缺少产业带动是其主要原因。2.1生产方式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激发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湘西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大部分村民固守传统农耕方式小农意识强,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扶贫攻坚中,国家的推动是外因,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是内因,是实现脱贫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来看,湘西州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贫困户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技能不强,产业开发层次低,产业结构调整意愿不强,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发展生产的资金保障,导致自我发展能力弱。2.2文化素质偏低,等靠要思想根深。提高人口素质,破除“等靠要”思想牢笼,是湘西州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湘西州农村人口比重大,是湘西州人口素质偏低的直接原因,2017年底,湘西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94%,高于全省所占比重。由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此外,传统“多子多福”观念、教育水平滞后、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医疗卫生条件差也是造成文人素质偏低的重要因素。在贫困农村不少人甘于贫困,争当贫困户,长期等靠要。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少村民依赖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有一些村民对村里的发展持冷漠的态度,认为与他无关;有的村民直接说:“你们来了解农村情况向上面反映,还不如带点米、带点油、带点肉来得实在。”2.3资金融入过少,缺少产业发展带动。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发展产业是当下湘西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但近年来,由于投入资金与发展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凸显,湘西州财政投入与中央财政投入极不协调,中央财政投入不足,湘西州地方财政投入乏力,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特别是湘西州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贫困户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安于现状,缺乏发展产业意识。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湘西州的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依然存在集中度不高、规模化不足、市场化不明、模式化不强的问题,未能形成产业扶贫联动机制,产业带动能力弱。2.4创新动力不足,扶贫政策过于僵化创新是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当前湘西州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扶贫政策设计太过详细、规定得过死、限制了地方发挥创新的空间。在扶贫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不敢进行调整,只能得过且过,有些政策明显“水土不服”,仍然“呆板”执行,地方纠偏能力得不到合理发挥。湘西州扶贫政策过于僵化,主要表现为扶贫项目审批程序复杂,项目分块实施,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使项目实施的进程与效率大打折扣;具有针对性、可落实的政策较少,资金分块使用,项目跟进不及时;由于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享有优惠,贫困县退出机制不畅。

3优化湘西州扶贫工作的路径

目前,湘西州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湘西州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脱贫任务之重、时间之紧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为此,需要着重把握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切入点、着力点、关键点、落脚点,进一步优化湘西州扶贫工作路径。3.1找准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党的报告指出,在新时代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要贯彻落实十四项基本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在湘西州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就是要从贫困群众自身出发,以贫困群众的忧虑为念,以贫困群众的利益为重,真正关心贫困群众贫苦,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湘西州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过程中,要时刻把贫困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当前湘西州扶贫工作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广大群众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精准脱贫工作。3.2把握切入点:强化队伍建设,发挥“两个作用”抓党建促脱贫,强化队伍建设是关键。基层党组织是做好农村工作的“主心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具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湘西州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中始终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对扶贫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当前,湘西州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愈发凸显。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效。为此,首先,要把加强基层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完善村组织建设,以村支部为核心开展农村各项工作。其次,强化基层队伍建设,要把想干事、敢干事、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大学生、退伍军人、年轻干部分配到农村工作,筑牢脱贫战斗堡垒。再次,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只有基层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念着群众,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干实事,使群众真正受益。3.3抓住着力点:依靠“项目+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是实现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在产业扶贫中,贫困户基本上处于产业发展的弱势地位,由于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参与度较低。针对此种情况,要改革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大胆采用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省里面确定的“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3]的新思路。在扶贫政策上,要改普惠式为差异化,改给钱给物为直接帮扶或股份合作,鼓励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成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根据湘西州产业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选准发展产业项目,才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市场理念,加快合作组织经济建设,推进湘西州产业健康发展。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主攻方向,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依靠“项目+市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激发出湘西州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3.4抓好关键点:整合优化资源,凝聚攻坚合力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重山。扶贫并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汇集多方力量、善用多种举措,以最优的方式配置扶贫资源,助推扶贫攻坚。一是整合各类扶贫资金,保障资金投入充沛。政府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入,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投向贫困群众;要引导社会参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公共服务;要鼓励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二是整合各类扶贫要素,健全资源整合机制。湘西州的扶贫攻坚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聚合效应,通过整合政策措施、落实扶贫资金、整合社会扶贫资源,使扶贫攻坚效益最大化。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考核工作要将全面考核与局部考核结合起来,将脱贫成效与个人效绩结合起来,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表现不佳的部门和个人要严厉问责,对不作为的行为要严厉查处,以考核压力激发工作动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扎实开展。3.5明确落脚点:扶智扶志先行,探索精神脱贫俗话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在精准扶贫中,精神脱贫是精髓。只有从思想、观念、智力上,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才是最终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一是扶贫先扶志,拒绝“等靠要”思想。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扶志就是要扶困难群众的思想、观念,让其面对坎坷时有信心有勇气跨越。由于湘西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曾经一度贫困是常态,“等靠要”观念根深,因此要引导困难群众转变“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换。二是扶贫必扶智,拒绝贫困代际传递。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要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由于湘西州为连片特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注重贫困群众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激发致富活力,才能让贫困群众在精神上站起来。

参考文献:

[1]湘西自治州60年精准扶贫工作发展纪实[R/OL].(2017-05-26)[2018-09-11].fpb.xxz.gov.cn/fpgk/201705/t20170526_680243.html.

[2]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5-7+13.

贫困群众范文篇9

一、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自身实际,落实帮扶工作重点。

一是提供智力支持。加大对帮扶对象智力支持的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结合贫困村实际,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就各村涉及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拆迁补偿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讲解,对群众提出的法律咨询进行耐心解答。二是提供经济支持。尽管目前司法行政经费有限,但我们要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为帮扶对象着想,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支持。

二、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加强扶贫人员的管理。县局抽调局机关25名干警深入帮扶村进行点对点扶贫帮扶工作。县局领导班子成员年深入扶贫村进行扶贫调研,掌握贫困原因,制定脱贫措施,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二是普法教育宣讲到位。紧紧抓住农民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和法律知识的需求,重视群众精神上的贫困,结合“送法下乡”、“法律进村”等活动,通过开展法律咨询、送法入户等方式大力宣传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涉及生产生活、致富创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是法律援助服务延伸到村。在全县17个乡镇、县法院、县信访局,县看守所等场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5个和4个片区个人调解室,48个贫困村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通过主动走访询问,及时掌握全县贫困村的法律援助需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扶贫对象,畅通援助渠道,确保贫困村法律援助“全覆盖”。

四是法律服务专业到位。坚持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整合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专业队伍,深入扶贫村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贫困村提供优质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目前,实现全县贫困村法律顾问“全覆盖”。积极开展公益性法律服务,及时排查化解贫困村矛盾纠纷,挽回群众经济损失。

三、积极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四举措精准普法助力精准扶贫。

一是深入贫困户调查获取精准普法基础资料。为使普法工作更接地气,“普”群众所需,各司法所深入全县贫困村,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填写《县法律知识需求问卷调查表》,问卷涉及群众获取法律知识途径、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识、对目前普法工作意见等十个方面内容,有了群众“口味”的“菜单”为精准普法提供了最基础数据,为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根据贫困户“点单”,利用新媒体精准普法。县司法局根据贫困户法律知识需求问卷调查表反馈情况和各司法所收集的全县贫困户849个手机号码,利用“法律手机资讯”手机彩信、“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有针对性的每月推送2期关于法律援助、婚姻家庭、安全教育等法律知识;创建了贫困村法律顾问群,24小时全天候“零距离”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并为全县贫困村统一制作精准扶贫法治宣传专栏,力求做到精准普法全覆盖。

三是依托“农民夜校”开展精准法治宣讲教育。县司法局依托“农民夜校”,结合贫困村实际,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就各村涉及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拆迁补偿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讲解,对群众提出的法律咨询进行耐心解答。

四是为贫困村开通“法律服务直通车”。律师事务所和36个贫困村签订法律顾问合同,在法律服务过程中融入法治宣传教育,达到办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四、“四个一”法律服务,助推精准脱贫攻坚。

为了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县司法局围绕“全域法治•和谐”战略规划,针对农村法治意识淡薄的关键环节,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四个一”法律服务模式,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一)“一村一法治宣传栏”。切实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一村设立一法治宣传栏,结合脱贫攻坚突出问题,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法、继承赡养、土地承包、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知识,为村民学法提供方便,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法律、了解法律,知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同期向全县贫困户发送“县司法局法律手机咨讯”普法手机短信,潜移默化教育村民养成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保障村民不仅要在经济上脱贫,更要在法律上脱贫,为推进“全域法治•和谐”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一贫困村一法律顾问”。为解决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补齐精准扶贫体系法律服务短板,让贫困村、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康进程中得到坚强的法律支撑。组织律师与全县贫困村及农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免费法律顾问协议,实现法律服全覆盖,为贫困村提供法律意见、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制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以“法律服务+精准扶贫”的形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村脱贫攻坚工作,让法律服务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保障性作用。

(三)“一村一法律援助联络点”。为引导群众依法维权,解决农村百姓“遇事找法”的现实困难,践行“一线工作法”,兑现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在您身边”的庄严承诺,确保最基层、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得到法律服务。结合农村外出人员多、村寨分散、距县城距离远等特点,全县120个行政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在农村显眼位置、群众经常聚集的场所,张贴“12348”法律服务公示牌,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定期到贫困村解决群众的法律问题,群众还可以扫描司法行政机关微信公众号,全面了解国家法律知识,遇到法律问题可在线咨询值班律师,更加方便群众遇到法律问题第一时间能通过电话联系到律师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进一步树立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

贫困群众范文篇10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扶贫日捐赠活动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我镇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贫困户走访慰问,分别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宣传国家、省、市、县相关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并在全镇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关爱困难群体,关心扶贫事业,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的良好氛围。在全国第五个扶贫日之际,镇党委政府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向贫困群众捐赠物资、资金,并建立了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对外公告扶贫日活动信息,公布社会各界参与情况和捐赠资金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活动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力,此次扶贫日募捐我镇机关干部共31人参加,筹集善款4700元。

(二)开展中秋佳节“茶话会”活动

中秋佳节前,为帮助贫困户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中秋佳节,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安排下,县级帮扶干部及我镇全体帮扶干部分别纷纷带着月饼、水果等慰问品,组织贫困户、村、组干部在各村委会或贫困户家中开展欢度中秋佳节茶话会,和贫困户一起欢度佳节,一起话脱贫成效,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最新动态,给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热情勉励贫困户群众再添措施、再鼓干劲,以吃苦勤劳的精神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为力争如期实现全面脱贫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

通过此次活动,既密切了干部与贫困群众的关系,拉近了干部与贫困群众的距离,让贫困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又进一步掌握了各贫困户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决胜脱贫攻坚进一步夯实了群众基础。

(三)开展“以购代扶”活动

为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激发脱贫致富内在活力。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开展“以购代扶”活动,全镇干部职工、帮扶单位等全部参与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

通过大量宣传和前期工作基础,部分贫困户将家中大米、水果等产品摆好售卖,活动现场本着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贫困户与购买人自主交易。此次我镇共在贫困户家中购买860斤大米,188个柚,以实际行动鼓励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四)开展“健康扶贫进乡镇”义诊活动

2018年10月17日,我镇卫生院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先行通知各村卫生站医生向群众宣传“健康扶贫进乡镇”义诊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方便群众了解此次义诊活动,获得义诊服务。活动的义诊队伍由我院医生、护理人员共10余人组成,配备3个血压计、3个听诊器、部分健康扶贫政策宣传资料、200套健康扶贫政策有奖问答活动奖品。活动内容有:免费测血压、糖尿病和高血压健康咨询以及其它健康咨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一是党员干部帮扶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开展还不够平衡,有待进一步改进;二是脱贫攻坚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扶贫知晓率低;三是在政策、技术和农民增收方面给予帮扶的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