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12 05:21:56

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贫困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资源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获得、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这些都将成为制约贫困生自我发展创造的最大障碍。高校应该将建档立卡户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作为关乎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在精准扶贫机制下实现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精准指导,把职业指导问题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列入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关键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

一、精准扶贫广西就业帮扶提出的背景

为确保我国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并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有效衔接,从而深入了解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2]。”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响应国家号召,各高校纷纷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保证教育公平、实施教育扶贫、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特困优先,应助尽助”的原则,努力做到不落下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使精准扶贫工作在高校得到有效落实。为积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把教育纳入扶贫开发,统筹规划扶贫措施,积极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自治区教育厅把就业帮扶列为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重点是确保自治区扶贫办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高校历年来对贫困大学生采取了许多关怀措施以帮助他们解决在校期间遇到的经济困难。然而,仅仅解决了经济问题并不能很好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在落实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帮助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让贫困户家庭尽快脱贫上多下功夫。

二、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较差、社会资源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获得、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这些都将成为制约贫困生自我发展创造的最大障碍,亦是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一)机构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大学生资助中心主要负责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大学生招生就业部门主要忙于应付日常管理事务;学生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兼做就业指导工作,但更多的时间则是忙于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各专业教研室更多的是在专业知识上对大学生进行传授,很少涉及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虽然高校一直在强调大学生就业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应该是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大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力量分散,没有形成职业指导的合力。(二)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人才要想高质、高效地实现建档立卡大学生就业帮扶,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等素质。然而广西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目前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他们中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职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普遍表现为缺乏对现行就业制度、就业形势和各种职业情况的科学分析,尤其是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无法实施系统的职业素质测评及其相关干预,对学生的评估也大多是凭主观臆断,在职业指导中局限于照本宣科,讲解一些浅显的内容和理论知识,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因人立策。(三)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没有形成常态化2016年4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桂教学生〔2016〕8号)指出:(各高校)确保自治区扶贫办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对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学校帮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要为其提供至少3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信息,且岗位薪酬不得低于每月2000元。文件下发距离2016届毕业生毕业仅剩2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难免会导致高校在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中弄虚作假,同时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的就业帮扶不能很好地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四)扶贫仍停留在“无偿输血式”资助层面在社会扶贫体系中,国家和政府历来以无偿的“送钱送物送温暖”为主要手段。现阶段国家在高等学校实施的是“奖、贷、助、勤、补、减、免、缓”八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学费减免等多种资助形式。在面临毕业就业之际,自治区政府还为贫困大学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我们把这种给钱给物的形式比喻成“输血式”扶贫。无偿输血式资助作为精准扶贫的初级阶段,虽然可以较好地解决众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较为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经济压力,但并不能保证贫困大学生最终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新创业能力是贫困大学生最终摆脱贫困的核心能力,能力培养比简单的直接资金给予会发挥更大的效益。所以,贫困生更需要注重能力素质培养造血式‘授渔’资助[3]。”(五)缺乏职业指导反馈机制由于前期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组织和开展,后期缺乏职业指导反馈机制的建立,所以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每年的课程教学没有较强的衔接性,大班化教学,上课时间短加上多为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的学生同堂授课,授课教师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指导,也没有办法及时做好学生求职就职信息库的建立和更新,无法把握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就业选择、自我认知等问题无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无法有效地调整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

三、“校企共育•学践结合”:全程化职业指导创新模式

构建全新的职业指导模式首先要从转变职业指导理念入手。M•L•戈德斯密德教授认为:“大学除了有责任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其使命之一便是要为它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大学就是要“成为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4]。”精准扶贫机制下贫困大学生纷纷享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但对于很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更期待在创新创业、就业质量、综合素质等内在品质上得到培养和提升。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困难家庭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完成国家和政府对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就业任务,而不论就业质量的好坏这样一种初级阶段状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转变理念,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切实把大学生职业指导作为高校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职业指导前期:校企力量整合,形成强大合力

高校成立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小组,充分调动校内教职人员与校外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校内方面,上至书记校长、招生就业(部)处、学工(部)处及教务(部)处负责人、各院系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下至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就业创业社团等都要求参与到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这项系统工程中来,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活动,全体小组成员“认领”贫困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贫困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便为他们的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校外方面,通过各类合作企业及单位向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实习、顶岗机会,为他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校企共育•学践结合”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通过校内机构力量整合,校外企业联合的方式,贯穿建档立卡户贫困生整个大学期间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形成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职业指导中期:培养造血式“授渔”共育模式

1.生企结对:学生与相应企业结对培养。高校积极将那些满足合作培养条件的企业单位“请进来”。招生就业处、各院系及就业创业社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选择具有行业特色、适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企业来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专业背景一致。高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将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时段分为理论学习阶段、兼职阶段和实习实践阶段,其中工作具有连贯性和需要顶岗实习的职业可统一安排在寒暑假进行集中实习实践;可以利用闲散的在校时间进行兼职的专业可安排学生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小长假进行实践,待寒暑假再组织集中实习实践。2.制度保证: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管理机制。国家和政府不求回报的“输血式”扶贫结果导致一些在校大学生不思脱贫,年复一年地等待简单直接的货币赠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和政府的经济依赖。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到工作单位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工作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但是很多大学生往往弄虚作假,托亲朋好友出具实习证明敷衍了事。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专业知识掌握尚不够扎实、正规单位不招收假期工等原因到珠三角一带工厂从事简单重复的加工工作。为了保证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既能通过实习实践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又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工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学工部门可联合教务部门建立健全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分,明确规定凡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企业,不得自行联系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行一定时长的实习实践锻炼,只有制定了规范全面的管理规定,才能照章办事,将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始末,保障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3.工作体验:探索职业兴趣,提高职业竞争力。“西方职业指导理论中的行为理论就认为,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职业学习经验在个人的职业选择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初步了解择业决策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实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创造欲望。[5]”高校辅导员在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开始便给他们制作职业指导档案,一人一册,对大学生在每一家实习企业进行实践都要做好指导记录。学校通过向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各类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不同职业环境的了解,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确定其偏好的工作类型,组织学生在工作体验中找出自己欠缺的能力并指导他们有意识地加以锻炼,提高求职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沟通制度和平台,及时把握企业参与高校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培养的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与高校合作的企业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也应明确一名或多名就业创业人才或管理人才作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及时总结反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与不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所学专业的行业就业创业趋势,逐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4.人才输出: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定向就业”。“校企共育•学践结合”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要给予贫困生更多适合自身潜能发挥的‘挣钱岗位’和‘挣钱项目’,帮助和激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获得金钱,自食其力解决贫困问题,促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3]。”为此,高校应及时收集企业对实学生的情况反馈:对于实习表现不佳的学生企业有权辞退,同时学校要求学生重修社会实践学分,此外,高校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作出相应帮扶;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积极促成学生与企业建立长期实践关系甚至直接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对于工作表现突出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高校应充当企业与贫困大学生的“桥梁”,将大学生培养、解困、助贫、解决大学生就业与企业发展等挂钩,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定向就业”,即企业提前出资培养这些大学生,为他们缴纳学费或部分学费,同时,学生与企业签订毕业后的就业意向书,承诺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这样将有效解决部分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人才输出,增强贫困户家庭的造血功能,使贫困户家庭自己强健起来,也为校企长期合作,促进企业发展引进人才搭建了平台。

(三)职业指导后期:建立总结反馈机制

1.高校应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建档立

卡贫困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总结并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便于突破传统大学闭门造车的育才模式,结合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战略,把握市场经济的需求脉搏,科学预测市场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层次规模、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给予准确定位,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高校应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或实践导师到学

校进行职业指导,弥补高校缺乏专业化职业指导人才的短板。由于合作企业长期接收高校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尤其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就具备一些普遍性,而且他们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了解得也比较全面,因此企业专家可以通过实习状况总结、行业政策解析、形势探究、经验借鉴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性比较强的职业指导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定背景下,以就业率等指标为主要衡量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争取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和吸收社会投资、吸引高质量的生源等,都有直接的影响[6]。然而大多数高校仍然视职业指导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没有树立职业指导也是专业的教育活动的观念。高校只有转变陈旧观念,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职业指导的职业化,进而实现职业指导的专家化,职业指导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将职业指导,尤其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作为关乎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在精准扶贫机制下实现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精准指导,把职业指导问题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列入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作者:赖远妮 李兰英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谢云挺.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N].新华每日电讯,2013-01-23(2).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01-26(1).

[3]谢俊青.贫困生资助由“输血”转为“造血”的绩效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41-44.

[4]M•L•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97-99.

[5]郭江平.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孙艳莉.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职业指导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