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监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6:09:28

疫情监测

疫情监测范文篇1

关键词:动物疫病;疫情监测;预警;模式;效果

动物疫情监测直接关系动物疫病的防控效果,做好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工作对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1-2]。宁夏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海原县、中宁县,属半农半牧区。近年来,全市生猪、羊、鸡年存栏量分别稳定在70万头、300万只、800万只,奶牛、肉牛发展势头较好,2019年存栏量分别为6.5万头、40万头。市、县、乡三级动物动物防疫机构体系完整,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机构、人员、经费基本满足动物疫病防控和监测工作需要(表1)。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执业兽医和助理执业兽医在动物诊疗机构、兽药经营企业和养殖企业从事兽医技术服务工作,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以下称,村防员)在兽医社会化服务从事兽医技术服务工作(表2)。

1“一主两辅”模式介绍

2013年起,宁夏中卫市整合动物防疫体系与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兽医人力资源,创建“一主两辅”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模式。所谓“一主两辅”,是以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机构为动物疫情监测的主体力量,形成“一主”,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兽医实验室条件优势,主要负责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信息收集、整理、报告、预警等工作;以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两支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动物疫情监测的辅助力量,形成“两辅”,充分发挥其广泛接触畜牧养殖场户的优势,主要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及协助采集样品、收集疫情信息等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实现了动物疫情及早发现报告、及时检测诊断、快速有效处置,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指导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明显,保障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2模式构建

2.1问题导向。当前,我国动物疫情监测主要由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开展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3]。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疫情监测,主要集中于每年春防、秋防结束后采样进行免疫抗体评价和病原学监测,动物疫病监测的覆盖面、频次、数量不高[4]。2018年以来,我国多地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5-6],暴露出当前动物疫情监测体系短板和不足。中卫市曾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别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7年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给畜禽产业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通过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监测体系不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错失了“源头”控制最佳时机。2.2目标引领。围绕“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总目标,坚持以扩大疫情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频次、提高疫情早发现能力为突破点,着力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7]。2013年以来,宁夏中卫市整合利用全市兽医人力资源,构建“一主两辅”动物疫情解除预警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延伸了动物防疫机构疫情监测“触角”,高效利用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从事畜禽疾病诊断治疗和其他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的作用,实现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与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协同高效的动物疫情预测预警体系。

3主要做法

3.1加强组织领导。将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制定《中卫市“一主两辅”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动物疫病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结合“一主两辅”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模式,细化落实中卫市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措施,因地因病适时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每个县区每季度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面调查,填写日常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或紧急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掌握当地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分布情况。3.2建立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在3个县区的畜禽核心养殖区,选择种畜禽养殖场或配备兽医的养殖场或具有多年养殖经验的场户为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签订为期5年的动物疫情固定监测协议书。期间每季度开展1次采样监测和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监测结果、出具检测报告;固定监测点规范填写养殖档案,做好日常畜禽免疫、发病、死亡、治疗、用药等记录。固定监测点及其周围养殖场户发生疫情或疑似疫情及时报告,立即安排技术人员到场开展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全市共建立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45个,其中自治区级5个、市级10个,县级30个(图2)。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在每个本级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确定一名技术干部负责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指导服务,收集疫情信息。每年向每个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发放消毒剂,指导做好防疫消毒工作。3.3开展兽医技术合作服务。选择动物防疫条件合格和疫病防控能力较强的规模养殖场,签订兽医技术合作服务协议书,开展为期5年的兽医技术合作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市级动物防疫机构与3个县区6家规模养殖场开展兽医技术合作服务。服务期间动物防疫机构根据每个养殖场制定具体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提供病原学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等技术服务,并根据监测结果推荐动物疫病防治方案或净化方案,享受技术转化或技术推广示范成果;兽医技术合作服务示范创建养殖场可自主运用动物防疫机构的疫病监测结果和防治方案,享受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或承担其经济损失,动物防疫机构不予享受或承担。3.4推行兽医社会化服务改革。创新兽医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是兽医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解决政府部门基层兽医队伍不稳定,强制免疫、检疫、兽医技术推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人员力量不足等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和自治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求,2017年,在全市范围稳步推进兽医社会化改革,培育新型兽医技术服务主体,承接村级动物防疫员和强制免疫服务,实行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全市3个县区的40个乡镇共向35家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服务和疫情排查监测服务,有的县区逐步将协助检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也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通过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切实转变兽医工作方式,优化兽医队伍,强化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提升兽医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3.5加强兽医人员技术培训。组织召开中卫市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模式启动大会,聘任动物诊疗机构及兽药经营企业的执业兽医、助理执业兽医以及长期从事动物诊疗服务的乡村兽医共计312人为动物疫情测报员,颁发中卫市动物疫情测报员聘书,配备动物疫情监测采样及冷藏保存等设备;为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兽医技术合作服务示范点授牌;对“一主两辅”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兽医人员系统进行动物疫情监测、疫情信息采集、样品采集、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知识培训。自2013年起,每半年组织召开1次全市动物疫病监测分析会议,“一主两辅”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兽医人员参加会议,交流动物疫病监测情况和主要做法经验,共同研判疫情形势,商讨防控措施。3.6建立动物疫情举报奖励机制。制定《中卫市动物疫情举报奖励办法》,面向社会公布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机构疫情举报电话,对社会群众举报疫情和动物疫情测报员监测报告疫情均实行货币奖励,对举报随意丢弃病死动物的公众也给予适当货币奖励。“一主两辅”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模式和疫情举报奖励机制的建立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动物疫情揭发能力和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及时排查、监测、处置、扑灭动物疫情127起,诊断新发疑难病25起,全市连续5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兽医工作对推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有关思考

4.1动物防疫体系不够健全。2013年以来,中卫市动物防疫机构经历了3次改革。改革后,动物疫控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畜牧水产技术服务机构合并为一个单位,编制人员缩减较大。同时乡镇动物防疫机构还要承担动物产地检疫、畜牧发展等技术服务工作和乡镇政府中心工作,难以集中精力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开展动物防疫和疫情监测工作,影响了疫情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建议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明确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机构编制人员和职能职责,建立市级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动物疫病监测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并组织实施,县级主要负责制定全县动物疫病预防免疫方案并组织实施,乡级主要负责落实动物疫病预防免疫工作方案和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的动物防疫体系,最大限度减少职能交叉重叠,职责界限不清晰等问题,集中精力高效开展动物防疫与疫情监测工作;突出发挥市级动物疫病检测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作用,带动县、乡两级深入开展兽医技术合作服务,把“疫控”和“医治”紧密结合,促进动物疫病防控和净化,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4.2疫情监测机制不够完善。受人员、经费等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建立后,每季度开展一次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监测的频次和数量较少,监测覆盖面小;推行兽医社会化服务改革后,对既是村防员又是乡村兽医的动物疫情测报员解除了聘任合同,转向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动物疫情监测服务时,由于经费保障不足,动物疫情测报工作难以持续深入开展;动物诊疗机构少,执业兽医、助理执业兽医的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在兽药店或养殖场只挂名不出诊,疾病诊疗实践少,兽医技术水平低,影响了动物疫情监测的高效运行。上述内容提示应优化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既要注重养殖环节,又要增加活畜禽交易市场环节和屠宰环节的固定监测场点数量,加大监测频次、数量和覆盖面;优化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将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排查监测、协助检疫等公共服务“捆绑”,一并向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避免单一购买服务时出现“挑肥拣瘦”问题;优化动物诊疗服务,培育发展壮大兽药经营企业兽医技术力量,增加动物诊疗经营范围和场所,吸纳更多的执业兽医和助理执业兽医专职从事动物诊疗与兽药经营活动,提高兽医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学生.酒泉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情况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19,38(6):88-89.

[2]梅雨婷,刘芳,何忠伟.中国H7N9动物疫情防控现状及对策[J].农业展望,2019,15(8):65-70.

[3]张丽燕.做好疫情监测,严防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3):10-11.

[4]朱凤霞,吴巍,孙素芳.动物疫情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的探索与成效[J].畜禽业,2018,29(7):140-141.

[5]胡浩,戈阳.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生产与市场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20,56(1):168-172.

[6]尹才,马龙,王玉梅,等.宁夏回族自治区一起非洲猪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20,37(1):11-15.

疫情监测范文篇2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第十二条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报告

第十六条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乡(镇、地段)级以上的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

县(市、区)级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乡(镇、地段)级责任报告单位应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或采集器的网络直报。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九条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条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卫生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第四章调查

第十一条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应当按照《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二)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证;

(四)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疫情报告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各级责任报告单位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通报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第二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第二十九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第三十条国境口岸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一条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内容包括: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解除。

与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通报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第三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

(三)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四)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第四十条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责任报告单位和事件发生单位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其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疫情监测范文篇3

1.1编制目的

为加强区应对肺炎疫情期间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组织和指导,提高疫情期间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和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切实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完成应急监测任务,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置因肺炎疫情导致次生环境事件最大程度地提供科学依据,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环境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1.2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2.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高度重视应急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对应急监测工作的领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1.2.2充实装备,提高能力。加大对肺炎疫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投入,全面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充实必要的仪器设备、防护用品和交通通讯工具,尤其要结合危险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应急监测防护物资和装备,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1.2.3技术支持,信息联网。开展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检测技术与方法、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响应系统并逐步实现联网,提高应急监测响应速度和水平。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域内,因应对肺炎疫情导致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开展的应急环境监测。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成立区肺炎疫情环境应急监测指挥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担任;成员由局办公室、污染控制科、监察大队主要负责人组成。

区应急监测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监测技术组,应急监测技术组设在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组长由生态环境监测站长兼任,成员由监测站各部门组成。

2.2职责

2.2.1应急监测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统筹协调全区应对肺炎疫情期间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提出启动应急监测、终止应急监测等建议。

(2)污染事件发生时具体领导、指挥应急监测组的应急监测工作,负责协调涉及的有关部门和单位。

(3)及时向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污染事件的信息与应急监测状况。

2.2.2应急监测技术组职责

(1)负责全区肺炎疫情应急监测的技术指导及全区应急监测网络的联动响应,实施应急监测方案。

(2)组织、实施肺炎疫情的应急监测工作,组织网络成员单位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及时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监测结果。

(3)突发环境事件时,协助指挥领导小组进行决策,分析污染事故特点,决定现场监测方案。组织指导现场应急监测工作有序开展,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3.疫情期间应急工作程序

3.1应急响应

因疫情导致的污染事件发生后,经应急监测指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技术组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2现场应急监测

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在应急监测技术组的指挥下,按照《区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预案》执行。

监测及实验分析结果获得后,应及时对监测、分析数据进行汇总,编写应急监测报告,报告经应急监测技术组组长批准后上报应急监测指挥领导小组,并抄报(送)有关单位。

3.3应急监测终止

接到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急终止的指令后,由应急监测技术组组长按规定宣布应急监测终止,并根据事件现场情况安排跟踪监测。

3.4应急监测总结

现场应急监测终止后,应急监测技术组应及时组织撰写应急监测工作总结报告,报送应急监测指挥领导小组和省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

4.应急监测值班

应急监测预案启动后,监测技术组实行应急监测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及时接转电话,认真做好值班记录,遇有情况及时上报。

疫情监测范文篇4

一、加强人群监测

加强重点场所的人群监测。对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要做好机构内人员及从业人员健康监测,每日检测体温,观察询问是否有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于出现上述症状者,要及时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并及时转送至市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核酸检测。同时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定期抽取一定数量的活禽交易市场人员、屠宰场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并根据疫情特点和疫情发展形势,调整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

二、加强环境监测

加大对屠宰场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以及肉类及水产品经营场所环境采样和核酸检测力度,将屠宰场(含冷库)的从业人员信息推送至市疾控中心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到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同时加强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组织领导

各科室、各相关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树牢底线思维,要服从统一协调调度,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戮力同心、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疫情防控,依法依规落实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推动疫情防控由全面防控向精准防控、重点防控转变。

疫情监测范文篇5

一、工作目标

加强植物、植物产品的产地、调运和市场检疫,防止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开展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定点监测和普查,摸清疫情发生区现状,为科学防控扑提供依据;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基本控制和扑灭疫情发生危害,将为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开展宣传培训。一是开展宣传。要采取以电视、广播、明白纸为主的宣传工具,切实做好农业植检法律法规和农业检疫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关注度,增强疫情防控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防控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良好氛围。二是组织培训。切实加强农业检疫人员的法制和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监测与防控水平,同时,要加强对进口、调运的企业及科研教学单位相关人员开展检疫培训,树立检疫的思想意识,提升全社会依法检疫水平。

(二)实施疫情普查。一是重点对象。主要普查以红火蚁、葡萄根瘤蚜、桔小实蝇、三叶斑潜蝇、黄瓜绿斑驳病毒和梨树枯梢病为主的六种重点检疫性有害生物;同时,兼顾水稻水象甲、瓜实蝇等其他检疫性有害生物。二是普查方法。针对疫情普点,要应用GPS定位系统,开展定位监测与普查,标注调查地区和疫情“新老”发生区范围,并且,对各发生地区有关农户、基地、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三)加强定点监测。根据本市农作物种植布局,结合历年监测现状,今年将采用GPS定位系统,全市设立50个固定综合监测点、535个单项疫情监测点,并以葡萄根瘤蚜、桔小实蝇、红火蚁等6大病虫为主,实施疫情定点定期监测,以便发现与截获疫情,有利于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促进农业安全生产。

(四)开展疫情防控。在查清疫情分布范围的基础上,要及时采取封锁、防治、检疫和检查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一是葡萄根瘤蚜防控。按照《葡萄根瘤蚜专项治理三年规划》要求,加强对葡萄根瘤蚜疫情发生区的封锁、检疫和防治,建设好防控和铲除示范区,力争在**年底基本铲除现有发生区。二是桔小实蝇防控。针对本辖区发生的桔小实蝇疫情,制定、细化其防控行动方案,抓住有利时机,切实采取增设诱捕器诱杀、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形成群防群控良好局面,控制扩散蔓延,降低危害程度。三是三叶斑潜蝇防控。根据三叶斑潜蝇疫情发生动态,掌握防治适期,有效组织发生区农户、园艺场,采取以药剂防治为主要技术措施,全面封锁疫情扩散,确保全市蔬菜和花卉生产安全。四是新发现疫情防控。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和《**市突发重大植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的有关规定,新发现的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区,应迅速上报,立即采取封锁、控制和扑灭等断然措施,彻底铲除疫情发生和危害。

(五)加强检疫监管。一是疫情发生区域监管。各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应严格加强封锁、监管、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加强执法检查,防止疫情人为扩散。二是未发生区域监管。没有发生疫情的区县,要加大对生产和市场销售种子、水果、蔬菜、花卉等植物及其产品的抽检力度,发现疫情和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处理,防止疫情扩散,以免造成再次发生危害,影响农业生产。

(六)建设阻截系统。按照农业部开展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和市农委开展重大植物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的总要求,全面启动并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带和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年全市启动**市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建设“**市有害生物预警控制中心”、区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50个以及监测点,有效地开展阻截监测,控制外来疫情入侵,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三、职责分工

(一)市农业植物检疫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全市重大疫情监控方案,具体组织实施植物疫情的监测、防控和扑灭工作,并负责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与检疫执法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和防控进展,按时向上级部门上报监控结果。

(二)区县农业植物检疫机构:依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全面负责各自辖区内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宣传指导和检疫执法等工作。

四、工作步骤

根据六种重大植物有害生物的特点,重点开展调查、监测、防控和执法检查等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阶段。一是制定方案。制定本市农业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方案,各地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细化本地工作方案。二是部署工作。召开全市农业植物疫情监控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疫情监控扑工作。三是组织宣传。重点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对开展植检重要性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二)监测防控阶段。一是开展监测。重点对葡萄根瘤蚜等六大有害生物实施全面普查和定点监测,摸清疫情发生动态。二是组织防控。对发生疫情的区域开展综合防控和扑灭的行政、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和扑灭疫情发生危害。三是联合监控。牵头负责全国葡萄根瘤蚜联合监测和防控协作组工作。四是开展阻截。全面启动重大疫情阻截带建设工作,组织开展监控阻截。五是组织培训。开展农业专职检疫员和企事业负责人、农民技术培训。

(三)总结阶段。各级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认真总结全年疫情监控工作,形成书面总结材料,及时上报市农业植物检疫部门。二是总结工作。并召开全市性农业植检监控工作总结会,重点总结各地疫情监控的主要做法、成效、经验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下年度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要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农业行政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督促,按属地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建立重大疫情防控责任制,制定本区域调查监测和防控方案,落实有效防控措施,按时间节点和进度有序推进疫情调查、监测和防控工作。

(二)加强部门合作,实施联合监控。各级农业植物检疫部门既要主动加强与农业内部的植保、执法、蔬菜、栽培和种子等部门的协作,共同开展疫情监控扑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林业、出入境检疫、环保、爱卫会、交通运输、贸易、工商、公安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调查、监测与防控工作。

疫情监测范文篇6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第十二条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报告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第十九条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第二十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其它事项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调查

第二十一条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应当按照《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二)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证;

(四)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各级责任报告单位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通报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第二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第二十九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第三十条国境口岸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一条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内容包括: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解除。

与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通报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第三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

(三)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四)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第四十条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责任报告单位和事件发生单位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其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疫情监测范文篇7

一、工作目标

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工作,确保应急预案到位、文件会议精神落实到位、组织人员到位、防控排查到位、疫情监测处置到位、医疗救助到位、法律和舆论监督到位、后勤保障到位,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做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联动,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毒肺炎应急处理机制。

二、督查对象

县交通运输局各科室、各基层单位。

三、督查方式

1.由局长牵头,疫情领导小组实地查看、现场了解等方式了解实际情况。

2.重点检查各岗位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工作成效等情况。对各岗位反映普遍涉及多的问题,领导小组要及时开会共同研讨集中解决。确保督查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四、工作要求

疫情监测范文篇8

1监测点布局

根据监测工作需要,结合吉林省布病监测实际情况,2007年选择洮南、白城市洮北区、长岭、乾安、双辽、梨树、辽源市区、梅河口、靖宇、敦化、磐石、农安等12个县(市)开展布病监测工作。

2监测对象与方法

2.1对象监测对象主要是固定监测乡(镇、场)的7岁以上和60岁以下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如兽医、饲养员、接羔员、育羔员和皮毛、乳肉加工人员以及与种畜和阳性畜有接触的人员等。其他非固定监测乡(镇、场)也要调查部分重点人员,以供疫情分析。

2.2方法

2.2.1流行病学调查首先调查各种职业人数,根据各种职业人数比例,按着监测工作要求应调查数量,确定各种职业人员应调查人数。然后,调查人员到各调查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体征检查,对有可疑布病临床症状、体征或与牲畜及畜产品接触密切的部分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查或采血分离布氏菌。

血清学阳性者,应建立档案,进行个案调查,询问接触史、病史和进一步详细体检,按着规定确定是感染或发病。

2.2.2血清学监测各监测县血清学检查人数分配比例应根据固定和非固定监测乡(镇、场)调查人数或疫情程度确定检查人数。血检样品全部做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实验阳性者做试管凝集试验,必要时做Coomb''''s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方法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2]。

2.2.3病原学监测对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病人要采血、尿、乳、关节液和滑囊液,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做病原分离。

3监测结果

3.1常规监测结果2007年全省共流行病学调查76441人,血清学检查13262人,血清学检查阳性1099人,阳性率为8.29%。全省血清学检查阳性率波动在17.12%~0.00%之间,最高的是白城市17.12%,最低的是白山市0.00%。确诊新发病人985例,阴性感染114例,发病率3.63/10万。新发病例分布在全省8个市(州)的34市(县、区),其中松原市451例,白城市438例,长春市31例,吉林市10例,四平市25例,辽源市16例,通化市5例,延边州9例。

3.2监测点监测结果见表1。全省12个监测县,对从事牧业、屠宰、乳肉品加工、畜产品收购、兽医等职业人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共流行病学调查31352人,血清学检查4414人,阳性615人,阳性率为13.93%,12个监测县阳性率波动在28.22%~0.00%之间,血检阳性率最高的是长岭县(28.22%),最低的是靖宇和辽源市区(0.00%)。确诊新发病人527例,隐性感染88例。表1吉林省2007年人间布病监测结果统计

3.3病原学监测结果洮南市疾控中心对21份急性期布病病人进行了血液细菌学培养,血培养占急性期病人的16.15%,结果检出布氏菌3株,均为羊种菌3型,检菌出菌率为14.30%。

3.4暴发点调查结果12个监测县共发生人间布病暴发点26个,分布在长岭9个,乾安6个,洮南5个,洮北区5个,农安1个,各县(市、区)均按照暴发点处理原则进行了调查和处理。

4分析

从常规监测结果看,我省布病疫情持续上升,2007年全省新发病例985例,与2005、2006年相比较,疫情分别上升了74.65%、53.67%。2007年的新发病例数已是历史最高水平。疫情主要集中在松原、白城市,两市新发病例889例,占全省新发病例总数的90.25%。

从监测点监测结果看,在12个监测县中,除辽源市区、靖宇县,其他市(县)均有新发病例报告。疫情主要集中在洮南市、洮北区、长岭县、乾安县,四个市(县)2007年新发病例482例,占全省监测点新发病例总数(527例)的91.46%。与2006年比较,四个市(县)疫情明显上升,洮南市疫情上升了98.63%,洮北区疫情上升了50.60%,长岭县疫情上升了49.38%,乾安县疫情上升了71.70%。

疫情监测范文篇9

根据国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经济、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突出重点、科学监测、有效阻截”的方针,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基础,跟踪周边地区重大植物疫情动态变化,明确阻截对象,规范监测阻截措施,构筑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提升我市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和疫情防控能力,有效防止重大植物疫情传入和扩散蔓延,保护我市农业生产、生态和农产品贸易安全。

二、阻截对象

按照《**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确定的主要阻截对象包括:首次在省内发生的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从国(境)外新传入,可能会对我国粮食、经济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的有害生物,或可能导致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被迫终止的有害生物,或对人、畜健康或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有特别重大影响的有害生物。重点阻截对象:一类是口岸经常截获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其他通过风险分析具有较高传入风险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严格检查和监管,防止其入侵。通过严密监测,在其传入后能够及时发现,将疫情扑灭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另一类是国内已局部发生的重大植物疫情。通过采取监测、检疫、封锁和铲除等措施,将其封锁在局部地区,防止其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扩散蔓延。

1.需阻截的潜在重大植物有害生物。有效阻截苹果蠢蛾、马铃薯甲虫、菜豆象、大豆疫病、小麦1号病等境外和省外重大疫情。

2.需阻截的局部发生重大植物有害生物。控制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稻水象甲、苹果绵蚜、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花生根结线虫、水稻干尖线虫等重大疫情危害,扑灭局部疫情,将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三、建设内容

根据监测任务主要配置植物有害生物采集、保存、鉴定相关仪器设备、全球卫星定位仪以及监测所需的其他设备,信息系统及网上远程诊断硬件等。检查检疫仪器设备、检疫用交通、通讯设备、除害处理设备以及必要的办公设施等。主要包括施药器械、防毒设施、熏蒸除害设备、运输工具等。重点建设市级监测阻截中心、沿渤海(港口)地区阻截带和临省、市界阻截带,共建23个监测点,成立8个应急专业队。

四、监测范围布局

监测点建设范围包括:一是省、市界的周边、港口、机场等地区,疫情来源复杂,是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市的主要通道。二是出口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三是道路交通发达,物流量大的地区。四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稻水象甲、苹果绵蚜、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等局部发生重大植物疫情的地区。根据地理特点、有害生物传入的规律,重点建设沿海和临省、市交界区阻截带。沿海包括凌海市、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省、市交界区阻截带包括义县、北镇、黑山、太和区、松山新区。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业、检验检疫、宣传、财政、发展改革、交通、铁路、民航、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锦州市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疫情阻截带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实施;按照属地化分级管理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建设原则,市农委将与有关县(市)区政府签订《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建设内容和建设责任。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普及疫情监测和防控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重大疫情阻截带建设和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2.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控制。在机场、港口、国内外调入植物产品集散地、交通要道、集贸市场等关键环节和部位建立疫情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测。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新疫情,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规定的新发疫情处置办法,由发生区政府负责组织发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技术指导,采取严格的检疫控制措施。

疫情监测范文篇10

一、应急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急处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统一领导和指挥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负责扑灭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疫情,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疫情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根据突发疫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动物疫情疫情实行分级管理。

(二)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乡人民政府和畜牧站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体系、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制度,提高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发生动物疫情时,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扑灭”,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防为主,群防群控。贯彻“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全面控制和重点扑灭”的方针,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防范动物疫情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组建应急预备队,实行专业防控和群防群控相结合,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开展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对各类可能发生疫情的情况要及时分析、预警,做到疫情早发现、快行动、严处理。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要依靠群众,全民防疫,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做到群防群控。

(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防疫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依法加强疫情管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切实控制和消灭疫情。不断总结防控工作的成功经验,制定科学、规范的防控措施,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水平。

二、应急指挥系统

成立曹庙乡防控动物疫情指挥部。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组织提出有关疫情应急处理的措施;组建并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突发疫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进行有关疫情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疫情应急预案。

三、疫情监测和预警

(一)疫情监测

1、乡人民政府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检疫网络和预防控制体系。畜牧站应加强对动物疫情疫情的监测,加大对边界地区、养殖密集区、水禽饲养区等重点地区家禽的监测比例和频率,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2、畜牧站对家禽发生的每一起可疑疫情,应及时监测。

3、发生动物疫情疫情感染人群时,应当对疫区内易受感染的人群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准备措施。

(二)疫情预警依照动物疫情疫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向全乡做出相应级别的预警。预警信息分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4种颜色,分别代表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个预警级别。

四、疫情报告

(一)报告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报告动物疫情疫情或可疑疫情,有权检举控告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动物疫情疫情应急处理职责的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动物疫情疫情不得瞒报、谎报、缓报,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缓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违者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报告时限。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家禽、鸟类病死率高等疾病或其他重大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畜牧站。畜牧站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诊断,怀疑是动物疫情的,应在1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到市畜牧局,同时采取隔离、消毒等应急防控措施。

(三)疫情报告的主要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染疫、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

4、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5、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五、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的原则。发生突发动物疫情疫情时,要遵循疫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响应级别。根据不同动物疫病的性质和特点,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对势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疫情,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疫情,应相应降低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突发动物疫情疫情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疫情发展。

(二)乡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制定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应急物资储备;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动物疫情疫情时,负责封锁令,实施应急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1)具体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疫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

(2)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

(3)建立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疫苗、药品、诊断试剂、器械、防护用品、交通及通讯工具等。

(4)对疫情作出全面分析,并制定疫情控制和扑灭的方案。

(5)制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提出封锁建议并参与组织实施,做好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设立和管理工作。

(6)监督、指导对疫点、疫区内禽类的扑杀、禽类尸体和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疫点、疫区内污染物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饲养场所及周围环境消毒等工作。

(7)组织对受威胁区内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