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培训十篇

时间:2023-03-31 22:56:48

行政管理培训

行政管理培训篇1

【关键词】培训战略;培训内容;行政管理人员;岗前培训

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让其新人更快适应自己岗位的工作,提高业务技能、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广大师生服务,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任何事情都有其因果,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也是一样的,高校的培训工作者需根据高校战略目标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并对培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高校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建设问题,关乎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人才的培养。1.培训内容与实际目标脱节。高校培训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校发展战略需要为基础,但是现实中培训的内容往往与学校方针政策相背离。培训内容大致是理论知识的介绍,往往以“填鸭”式传授给受训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过于陈旧,培训内容未依据行政管理人员岗位特征、工作任务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培训,尚未对课堂讲授内容以实践经验做支持即培训的内容与行政管理人员平时工作联系不太密切,往往容易造成很多新进行政管理人员对岗前培训内容形成抽象概念,影响培训顺利开展。2.培训无法有效服务于高校战略目标。培训工作要与时俱进,根据高校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规划培训内容,明确培训的目标。在现实中,每个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不同,所需求的培训内容也不一样,很多高校的岗前培训工作为完成上级领导任务而培训,培训内容往往是一般性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无法真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性差。3.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课程效率低下。首先表现在培训方法单一,把培训和教育授课等同,不讲究方式方法,培训效果差,培训往往采用课堂式教学,灌输理论知识。究其原因是培训者的社会经验不足和上级领导不重视培训的重要性,往往照本宣科或者培训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后造成培训效率低下。4.尚未建立健全的岗前培训体系。各高校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对行政管理人员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当前引进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硕士及以上文凭,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是刚出社会的新人来说积累工作经验几乎为零,很多岗位在未培训就上岗,让新人措手不及导致无法适应新岗位。有些高校也会安排培训,为了避免学工矛盾,把培训时间安排在暑假或寒假进行,培训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和培训效果评估,无法保证培训的有效性。高校虽然重视培训,但仍未提升到较高层次的培训体系上去推进培训工作。

二、健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岗前培训的对策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转变服务意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以推进高校培训工作顺利开展。1.分析战略目标和培训对象需求,提出针对性培训。培训需求分为培训对象需求和组织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特征的培训需求决定了培训内容不同。培训需求分析是保障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手段,科学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培训人员岗位特征出发,根据受训行政管理人员的所在工作岗位特征来制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培训项目内容与受训教师是相辅相成,需要做到“因材施教”。2.培训方式多元化,提高培训效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重要队伍,首先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岗前培训能够有效帮助刚到此岗位的人员不仅了解和初步掌握自己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而且需要掌握服务于师生时应遵循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培训方式方法选择是否合理,是确保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结合高校战略目标和工作职责,不同的培训层次,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如通过聘请外部教师、外派学习、师带徒、模拟训练和内部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3.健全岗前培训体系,保障人才建设。岗前培训是高校师资培训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考核新进人员对培训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衡量作为一名新教师是否能胜任新工作岗位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健全高校的岗前培训体系,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完善的高校培训制度、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效评和培训管理体系四个部分。

总之,面对市场日益竞争的挑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的高校岗前培训工作体系,能有效实现高校战略目标,才能更好推动高校更长远发展。

作者:陈燕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浦卫忠.有关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1):69-74.

行政管理培训篇2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着监管对象多元化、监管领域广泛化、监管方式现代化和监管手段法制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迅速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自身的职能要求,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基层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培训计划的短期性

 

目前工商干部培训计划大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来安排,培训需求更多地放在服从当前业务需求上,培训重点放在个人完成当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上,忽视了对整个组织在未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和公务员所要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培训的内容与培训的时间长短不对称,形成学习内容多,学习时间短,学习效果差的局面。从而使队伍的素质始终滞后于事业的发展,整体素质难以更新,仍处于被工作推动学习的阶段。

 

1.2培训方式单一

 

我国的工商干部培训自上而下都以短训班为主,短则一天半天,长则几个月,拘泥于课堂这种单一形式,没有形成多渠道、多模式的培训,更缺乏有意识的模拟、替补训练、轮流任职、讨论会等方法。授课方式与培训内容不适应,仍以单一的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程度不高,使教学缺乏直观性,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不利于能力的形成。

 

1.3培训机制不健全

 

工商干部培训机制不尽完善,既缺乏培训前科学的需求分析和培训后的效果评价,又缺乏“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使用”的一种接受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完善机制。培训缺乏连续性,成制度化的培训少之又少,未能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形成的衔接,缺乏以人为中心、与工商事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

 

2.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对培训工作的认识

 

2.1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人本理念。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干部培训中要科学把握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干部多样化、个性化培训需要。要激发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促进干部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加快工商系统国家公务员的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把智力投资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把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2.2树立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时代,学习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组织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因此,工商系统培训作为向每一个公务员提供的一种学习机会,使公务员的技艺、能力、知识得以更新和提高,形成工作、学习和知识需求的有效整合并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而“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新机制,也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成为基层工商干部的新的生存方式。

 

2.3确立干部培训的发展理念和科技创新理念。

 

干部培训中要实现多渠道联系和沟通,整合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实现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渠道的互相衔接与贯通,以培训中心为依托,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实现各类教育力量的互补,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促进继续教育结构体系的网络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社会化,根据干部岗位发展实际和人生的不同阶段,自主选择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或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或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或在职学习和实践锻炼,以形成连贯的纵向教育系统。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方式,综合利用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功能作用,努力提高培训的科技含量,为提高培训效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建立基层干部培训的新思路

 

3.1更新培训理念,统一规划,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要建立“以学为中心“的培训理念,确立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按学员的特点,需求组织培训。在每次具体组织培训时,都要事先调查分析,根据培训需求调查,不同的业务和培训对象,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政府工作,贴近学员需求,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要突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突出综合性,培训内容应全面规划,综合设计,一般应包括政治理论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行政管理专业及相关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行政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几大方面。二是要突出以能力训练为重点。三是要突出层次性。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公务员的不同能力要求和不同培训目的,选择不同培训内容,以体现培训的差别化、个性化。

 

3.2完善培训与使用相结合机制,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培训工作需要系统的、科学的和严格的考核,检验培训的成效。通过对干部培训的计划、环节和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比较,评估出培训质量的优劣。首先要制定培训评估制度,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培训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估。其次要制定培训奖惩制度,把培训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针对各类培训评估的情况进行奖惩。只有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把干部理论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考核、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使培训与考核、任职、定级和职务晋升挂起钩来,才能使干部培训的约束、激励机制得到充分体现,切实增强培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3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建立高素质的培训队伍。要整合干部培训的基地资源,师资资源,教材资源,使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降低培训成本。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能满足不同层次工商干部培训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工商干部培训效能的重要环节。一是与省委党校、各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建立师资资源信息库,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上充分发挥外聘师资的优势。二是充分挖掘个工商部门内部人才,发挥监管执法、公文写作、公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为广大干部传授技能、介绍经验,有力地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效能的提高。

行政管理培训篇3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着监管对象多元化、监管领域广泛化、监管方式现代化和监管手段法制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迅速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自身的职能要求,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基层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培训计划的短期性

目前工商干部培训计划大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来安排,培训需求更多地放在服从当前业务需求上,培训重点放在个人完成当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上,忽视了对整个组织在未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和公务员所要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培训的内容与培训的时间长短不对称,形成学习内容多,学习时间短,学习效果差的局面。从而使队伍的素质始终滞后于事业的发展,整体素质难以更新,仍处于被工作推动学习的阶段。

1.2培训方式单一

我国的工商干部培训自上而下都以短训班为主,短则一天半天,长则几个月,拘泥于课堂这种单一形式,没有形成多渠道、多模式的培训,更缺乏有意识的模拟、替补训练、轮流任职、讨论会等方法。授课方式与培训内容不适应,仍以单一的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程度不高,使教学缺乏直观性,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不利于能力的形成。

1.3培训机制不健全

工商干部培训机制不尽完善,既缺乏培训前科学的需求分析和培训后的效果评价,又缺乏“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使用”的一种接受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完善机制。培训缺乏连续性,成制度化的培训少之又少,未能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形成的衔接,缺乏以人为中心、与工商事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

2.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对培训工作的认识

2.1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人本理念。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干部培训中要科学把握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干部多样化、个性化培训需要。要激发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促进干部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加快工商系统国家公务员的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把智力投资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把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2.2树立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时代,学习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组织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因此,工商系统培训作为向每一个公务员提供的一种学习机会,使公务员的技艺、能力、知识得以更新和提高,形成工作、学习和知识需求的有效整合并建立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而“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新机制,也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成为基层工商干部的新的生存方式。

2.3确立干部培训的发展理念和科技创新理念。

干部培训中要实现多渠道联系和沟通,整合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实现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渠道的互相衔接与贯通,以培训中心为依托,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实现各类教育力量的互补,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促进继续教育结构体系的网络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社会化,根据干部岗位发展实际和人生的不同阶段,自主选择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或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或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或在职学习和实践锻炼,以形成连贯的纵向教育系统。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方式,综合利用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功能作用,努力提高培训的科技含量,为提高培训效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建立基层干部培训的新思路

3.1更新培训理念,统一规划,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要建立“以学为中心“的培训理念,确立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按学员的特点,需求组织培训。在每次具体组织培训时,都要事先调查分析,根据培训需求调查,不同的业务和培训对象,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政府工作,贴近学员需求,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要突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突出综合性,培训内容应全面规划,综合设计,一般应包括政治理论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行政管理专业及相关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行政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几大方面。二是要突出以能力训练为重点。三是要突出层次性。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公务员的不同能力要求和不同培训目的,选择不同培训内容,以体现培训的差别化、个性化。

行政管理培训篇4

科学之奇妙,学问之深邃,引人入胜,知识之丰富,思想之鲜活,发人深省。在这里,我收益之大、收获之丰难以诠释,简约述之。

1.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通过对国学知识和现代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与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的理解;通过对企业战略和资本运营知识的学习,了解了战略管理过程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关系。认识到企业战略选择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到资本运营基本规则及其重要意义;通过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明确了项目领导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与责任,理解了企业项目推行过程中的协作与执行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理解与支持的力量;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核心意义,掌握了目标、计划、流程、规范、绩效、考评、激励方案的设计与应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深刻领会企业文化是人文理念融入经营体系,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感知承认的文化,是公司中的文化精髓,是企业软实力的表现,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是企业不断进步的不竭力量。

2.武装了思想,拓展了思维

本次培训围绕领导能力提升,精选课程和名师。讲授内容涉及十一个模块三十多门课程,每一名老师都是专家学者,都有独到的思想理念和新颖的思维方式,每一节课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点燃心灯。书中大师们创造的奇迹令人震撼,每一个观点都能打动心灵、引发联想和思考。每一个先进理念对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认识、工作方法都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学习,深刻的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中,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方法,才能增加能量补充,保持观念常新;才能适应变化和发展的形势,应对复杂局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学习,启迪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拓展了思维,不但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思想的洗礼。

3.学到了方法,增强了能力

在本次培训学习中,讲授了许多工作方法和技巧,极具指导性、适应性、可行性。如战略目标的选择,计划流程的编制,项目的计划、实施、控制,成本管控,资本运营,营销战略,技术创新,培训体系设计,绩效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规划,国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性格判断,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团队能力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讲授了新颖独到的方式方法。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演示,真实鲜活的展现了技巧的高潮和方法的精妙。通过老师对近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流派的讲解和分析,了解了许多前沿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技巧,深刻理解和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接触了许多新的知识领域,并领会到新知识对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扩大了自己的视角,提高了综合能力。

4.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质

清华学府是知识殿堂,人才摇篮,名流云集,精英荟萃,科学氛围浓厚,人文气息芬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言胜于行的文化理念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老师的敬业,学生的进取,学友间的友情和关爱,处处让人感动。大师们深厚的功底,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透彻的分析,经典的语言,严谨的科学精神,博大的思想情怀,时时开启你的智慧之门,让你睿智,奔放,充满活力。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观点新颖,思想活跃,充满激情。与大师同行,自己也会丰富,这是我的深刻感受。这段学习培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质,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人生。

行政管理培训篇5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超前意识为着眼点,以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精品意识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干部培训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多层次、大规模、多渠道培训干部,增强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进一步完善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完成“*”规划的财政目标、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任务

(一)总体任务

按照《*市财政局20*—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根据局党组提出的20*年主要工作任务,结合省财政厅20*年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经局财政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20*年我局拟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专题讲座15个(具体见计划附表)。

(二)具体实施方案

1、党的*精神专题知识培训。拟于3月份举办党的*精神专题知识讲座,引导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研读党的*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党的*报告和,全面准确领会党的*精神。深刻领会党的*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努力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财政综合知识培训。拟于每季度举办一期财政综合知识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公共财政政策理论;财政管理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等。培训目标:提高局机关财政干部公共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参加人员:全局财政干部。

3、岗位履职培训。拟于5月、10月份举办两期财政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提高财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岗位履行能力。主要培训内容:公共管理学科及发展趋势;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研究;公共财政政策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领导科学与艺术等。

4、财政系统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拟于5月份举办一期财政系统新录用人员财政基础知识培训班。培训内容:财政系统的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预算法、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税收基础知识等。培训目标:财政系统新录用人员初步掌握财政工作基本知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5、财经应用文写作知识培训。拟于6月份举办财经应用文写作知识培训班。培训内容: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规范;财政公文的处理程序等。培训目标:提高财政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规范公文处理程序,提高公文处理效率。培训对象:全市财政系统文秘工作人员。

6、开展野外拓展训练。拟于5-6月份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分三期参加野外拓展训练。培训目标:通过参加野外体验式拓展训练,达到干部职工突破个人心理极限、熔炼高效完美团队、提升卓越领导能力的目标,同时,改变干部职工的心智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实现“知行合一”的培训效果。

7、会计工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拟于7月份举办一期会计工作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内容:国家新出台的有关会计工作管理的法律法规。培训对象:各县区财政局主管局长、会计股长。

8、金融管理法规培训。拟于8月份举办一期金融法律法规培训班。培训内容:担保法;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培训对象:各县区财政局有关人员。

9、乡镇财政人员涉税培训。今年拟举办一期乡镇财政人员涉税培训班。培训内容:耕地占用税条例及实施细则;农村综合改革相关政策。培训对象:各县区财政局农税股工作人员、乡镇财政所长及涉农税收征管人员。

10、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培训。今年拟举办一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培训班。培训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目标:提高参训人员界定国有资产范围的能力,了解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产权评估、产权清查的相关规定,提高国有资产的监管能力。培训对象:各县区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及市直一级预算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

11、政法财务培训。今年拟举办一期政法财务培训班。培训内容:政法部门财务管理;财务软件管理办法、操作办法及实施申报;财务会计报表应用。培训对象:各县区财政局政法股长、副股长、项目专管员和市直有关单位财务负责人。

12、组织人员参加省财政厅举办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政治经济理论培训及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培训管理。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制度,在归口管理、培训计划、教学管理、考试考核、质量评估、基地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水平。同时,认真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保证各项培训规章的顺利开展,逐步使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加强培训管理者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培训质量。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培训管理者和师资队伍。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的,重点培养组织协调、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组织外出培训考察,开展学习交流,更新培训理念和方法。建立动态师资库,了解和掌握现有师资的结构状况、能力水平,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调整师资库。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干部教育培训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行政管理培训篇6

关键词:协调治理;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16)01-0090-05

农民教育培训历来受世界各国重视,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已有近三百年的历程,各国业已建立起独具本国特色的培训管理模式。其中,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西欧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较为典型。[1]二战以来,日本大力支持农民培训,先后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1969年,联邦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形成了“双元制”的农民学历教育体制,欧洲各国政府也都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管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美国政府在《莫雷尔法案》之后逐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设立了农业合作推广局,并在各州设立推广服务中心,乃至各县(郡)也有相应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推广顾问委员。[2]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为国家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巨大发展,呈现出从以“知识技术”传播为指向过渡到追求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培训价值诉求。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逐步丰富,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受益农民越来越多。从1989年,农业部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开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工程。2007年并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政府的强力推动,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对新型农民培训政府管理体制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经济发达、中等、落后的跨越两省的三县作为调查地,通过对中部经济落后X县和东部沿海省份经济较发达的Y县以及经济中等的Z县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当地农民、学校及政府人员,了解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状况,分析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探索促进新型农民培训体制改革发展的思路。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现实矛盾

农民教育培训在整个农村地区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更倾向于后二者。因此,受宏观领域我国职教体系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大背景的影响非常深刻,农民教育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依然存在政出多门、错位严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难以有效统筹等问题。要真正实现国家农村教育“三教统筹”的战略目标,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改革便成为重要一环。在实地考察中,对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安排的分析,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既从政府管理的静态结构层次、体制构架方面发现问题,又从动态的机制运行层面深入挖掘,探索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矛盾。

(一)农民教育培训部门结构失衡

农民教育培训的管理主体依托于其实施主体,各实施主体的结构反映了不同部门在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与权责。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部门结构的失衡尤为明显,呈现政府包揽,社会力量弱小现状,表现为实施机构的官方性质过于浓厚,来自社会团体的力量较为薄弱。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使得农民教育培训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农民教育培训的资源分配中,依托政府部门的培训主体能够比较容易拿到培训项目指标,相反民营学校或社会团体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承担任务的范围被无形中挤占。根据调研情况统计,X、Y、Z三县主要以政府部门主办或者归属政府部门的培训机构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任务。从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举办者的性质来看,社会力量较为弱小。如Y县,所属政府部门的培训机构众多,而获得资质的民营学校数量相对较少。2013年Y县农办确定具备培训资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任务的民营机构仅9所。此外,通过对农民走访发现,目前农村地区青年人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呈现“老人农业”现象,而政府推动的农民教育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没能适应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无法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访谈中,Z县某村支书曾表示,“管理培训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局,农业局每年会下发一些项目,这些项目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师资安排上都是由农业局统一安排,村里只负责组织村民,提供场地。最大的困难就是在人员组织上,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如果县里能够组织一些发展观光农业方面的培训,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会更好。”农民教育培训中,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专业设置面较窄等问题,造成培训与需求脱节,培训内容多是“大路货”,无法满足农民个性化的需求;上课内容“炒冷饭”,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与农民生产需求不相吻合导致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5]

(二)农民教育培训政府体制错位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政府行政体制镶嵌于“条块结构”的行政系统之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内部农业、扶贫、劳动、科技、教育等多个部门均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诸如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名目繁多的培训工程散落在不同部门之中,使得整个农民教育培训行政系统表现为多条串联、条块分割的状态。这种以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相结合为基础的“条块结构”,导致基层地方农民教育培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以有效统筹协调,呈现压力型行政系统。也出现了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等弊端。以X县为例,全县农民教育培训没有设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分别由县农业局、县扶贫办和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Y县对全县农民教育培训也没有设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由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教育局和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Z县以县农办为统一领导机构,县农业局、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组成一个领导小组配合农办开展工作,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然依托各部门或其所属的机构开展实施。此外,以条为主的培训管理框架,使得培训项目自上而下指定完成,就产生了上下层级政府之间的“压力型”行政运行模式。以条条为依托,上级政府将任务分解下派给下级政府主管部门,下级政府在这种压力之下,很难发挥优势,结合本地区实际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复培训,无法满足农民素质提升实际需求的状况,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便难以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更为严重的是培训实效的问题。由于层层组织都是为了完成指标,难免应付了事、甚至弄虚作假。例如,X县全县有20万左右的农民劳动力,其中10万左右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部分大多属于老弱病残人士,然而真正要培训的对象却是那些出去打工的青壮年人,却也要完成培训指标任务,导致培训工作无法产生好的效果。培训学校同时也要应付几个管理部门,正如Z县一位培训学校校长所言:上面几条线,下面几盘棋。

(三)农民教育培训动态调控滞后

农民教育培训经费除了国家下放的各类培训项目专项经费之外,以县级财政为主。县级财政的紧张,使培训资金更加紧张,造成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各类项目经费的使用又散落在不同政府部门,便出现培训经费来源多元性与经费使用分散性等问题,导致供需矛盾突出。X县,上级下拨的农民培训经费要分为三块,拨至农业局、扶贫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经费分配不均,且每一块经费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本身来说都不够。由于财政紧张,很多工作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三个政府机构都要组织和管理农民教育培训,花费大量人财物,而三个政府机构所进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其实都大同小异,造成资源浪费。经费来源不稳定的矛盾在培训机构表现更加明显。以X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虽然政府有一定资金补助,而且通常情况下2/3的资金用于培训,而1/3的资金则用于添置多媒体设备等,但是依然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如没有足够资金去请教师;如果培训涉及实训的相关内容,就会出现费用更加不够的现象。再如,一些开课村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由于经费问题,教师的补贴较少、甚至没有,使得一些优秀教师望而却步。在动态运行中,管理的适切性不高。管理实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导致培训一成不变,流于形式,脱离实际,集中表现为指标下达脱离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过分追求项目任务完成。政府只考虑自身要完成的培训指标,不顾培训的实际时机。在Y县,白茶采摘3月就开始,且工期很短,而县农办或县农业局4月份才下达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接到培训指标任务组织采摘技术培训时,已过采摘期,农民自然就没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的价值导向

农民教育培训是整个农村地区“三教统筹”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而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又是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不仅需要加大多农村投入,更应从农业、农村、农民自身实际出发,增强农民自身能力,提高农民素养。政府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切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时间不长的现实特性,关键还在于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价值导向,这是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的出发点。

(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特性

首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具有补偿性。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教育滞后,农民文化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教育“欠账”较多,与城市市民教育极不平衡。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是社会现代化进程要求的一种补偿,是保障农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加大其投入力度,不仅是对农村地区实物投入的补偿,更是一种智力上的补偿。其次,公益性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又一特征。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需要坚持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承担起规划、管理、组织、实施、评价的任务,力图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普惠性”。再次,发展农民教育培训还应树立社会性的全局观念。发展农民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建立社会化的教育体系,并广泛集聚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发展。[3]

(二)协调治理的价值导向及其特征

从词义上看,“协调”是指事物间关系的结果,是一种静态的状态,与“和谐”一词接近,从过程上看,是指实现事物间“和谐”状态的行动及过程,可以理解为使得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4],强调政府内部的协调。治理注重政府力量和市场、社会力量的互相弥补,坚持公平又强调效益。协调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性、过程互动性以及部门协调性,不同于政府自身内部狭义的行政协调。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层面协调治理的外延更加宽泛,既包括政府自身府际间的协调状态,还包括政府同各参与主体间的协调与联动。治理是一种现代政府管理的新向度,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协调治理是政府管理运行的一种新型价值导向,不同于以往单一的、以行政性决策为主导价值的政府管理模式。由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特性可以看出,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群众团体等各部门主体的共同参与,从多方面筹集经费,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又需要各个部门、各类主体、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这与治理理念不谋而合。农民教育培训中坚持协调治理的价值导向,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协调行为的互动性,以实现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整体协调为目标。协调治理的价值导向就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整体性。在农村地区教育中,政府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实现农村地区“三教统筹”,注重的是农村地区各类教育的整体合力,不应偏向于一方。协调治理追求农民教育培训参与主体之间协调的同时,也强调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协调。二是有效性。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层面的协调治理既强调参与主体结构的协调,又强调政府管理运行方式的协调,以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治理。三是发展性。不管是实现农民教育培训参与主体协调,还是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村教育中实现功能协调,最终是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协调治理下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提升路径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长期处于政府强势之下,政府、市场、学校、社会自组织之间并非平等的合作关系。但市场、社会自组织的发育并不健全。在农民教育培训中,依然需要政府发挥权威领导的角色,探索协调治理的有效运行方式。协调治理理念为农民教育培训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基于当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治理理论改进制度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协调治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区域不均衡,协调治理农村各类教育,实现农村地区“三教统筹”,协调治理政府自身各部门、政府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分割对立,协调治理供给与需求的偏差,实现目标规划与功能定位符合农民实际。

(一)构建政府协调为主,多方参与的多元治理结构

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需要发挥政府在宏观协调治理结构中的主导作用,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公共牧地”的悲剧。同时,政府为农民教育培训市场的良好运作创造条件,扶植各类私营学校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在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参与主体尚未形成的背景下,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应当实现管办分离,加强考核与激励,盘活现有公办培训机构的活力,提高公办培训部门的办学质量。第三部门的崛起是伴随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兴起,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成熟,因此,非营利部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亦是游弋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边缘地带,无法成为培训供给中有力的一极。这就需要政府扶植社会团体、公益团体的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而事实上,早在1917年黄炎培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群众团体的力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199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实施的以职教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温暖工程启动,运用社会捐资形式,面向一百个欠发达县,资助一百万农民接受培训并实现就业转移。据2013年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温暖工程18年来累计帮助了320万人实现就业。

(二)消除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系统有效协调

造成农民教育培训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条块分割与多头管理的行政体制。目前,农民教育培训行政系统处于“条块结构”之中。职责同构的纵向政府职责配置表现明显。所谓“职责同构”,是指在政府间关系中,不同层级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高度统一一致。[6]各级政府均涉足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一方面,很容易出现上级政府越级干涉下级政府,使得真正组织管理农民教育培训的基层政府无法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培训,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将培训任务分解摊派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为完成任务,造成压力型的运行模式。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为实现培训政绩,“争抢”权力,导致重复管理、分工不明,加剧了政府自身矛盾。理顺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构建有效协调机制的核心。首先要深化体制改革,准确定位各级政府职能。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中,应坚持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发挥中央、省级政府合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发展。中央、省级政府权限侧重于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领导和宏观管理权,通过规划和立法、投资与拨款、评估和监督等手段,发挥调控职能为主。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侧重于具体协调和服务层面。通过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各种创新体制等方式构建服务型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服务于本地区农民教育发展。其次做到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同步,打破职责同构,实现责权合理配置。同时,创建统一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组织,将分散在政府条块结构中的培训职能整合,总体上发挥地方农民教育培训统筹管理的职责。

(三)结合地方实际,拓宽资金渠道,改变运行模式过分依赖项目

地方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中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各类“工程”“项目”,没有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造成重复培训、培训内容“炒冷饭”的深层次原因。而“项目运行模式”的过分盛行源于培训资金的紧张。近年来,中央政府财政加大支农力度,各类农民培训学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经费投入的不足仍是制约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打破地方过分依赖项目资金来源的状况,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除了进一步加强中央与省级政府的专项投入之外,地方可以根据实际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伴以市场化筹资为辅的方式建立农民教育培训资金保障机制。例如,2003年,浙江衢州市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民培训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011年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的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省级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资金使用范围并未明确提及农民教育培训。可见,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来源的制度化建设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刘双双.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效途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7):20-21.

[2]赵正洲.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5(6):51-53.

[3]高学贵.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12.

[4]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89.

[5]李松,魏董华,张志龙.“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计划”[N].新农村商报,2014-8-20(B06).

行政管理培训篇7

第一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中央组织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职能。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本系统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九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组织;经协商,也可由协管方负责组织。

第三章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条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

第十二条干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

(一)在职期间的各类岗位培训;

(二)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三)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

(四)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

(五)其他培训。

第十三条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经厅局级以上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

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

第十四条干部必须遵守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第十五条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一般应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第四章内容与方式

第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十七条政治理论培训重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形势的教育,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

对党外干部,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培训。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进行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第十九条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十条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应当按照完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一条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干部脱产培训计划,选调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干部所在单位按照计划完成调训任务。被抽调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

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抽调下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参加培训,必须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干部所在单位应当对干部在职自学提出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干部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或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定期公布供干部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明确要求,加强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五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第二十六条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十八条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应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部门和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承担干部培训项目。

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十九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条件较好、优势明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整顿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

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第三十二条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第三十三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促进交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第六章师资、教材、经费

第三十四条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第三十五条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逐步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七条干部培训教材建设应当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第三十八条坚持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审定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有关地方、部门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并可选用国内外优秀出版物。

第三十九条加强干部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

第七章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十二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四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应当区分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分别实施。组织调训和干部自主选学的考核,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干部在职自学的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境外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或者干部所在单位实施。

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第四十四条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十五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四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

第四十七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第四十八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纪律

第四十九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十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一条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

干部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十二条干部所在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的,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干部所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的;

(二)以干部教育培训名义组织境内外公费旅游或者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干部教育培训费用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印发学历或学位证书、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九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五条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干部教育培训办法,由中央军委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制定。

行政管理培训篇8

第一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

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中央组织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职能。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本系统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九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组织;经协商,也可由协管方负责组织。

第三章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条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

第十二条干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

(一)在职期间的各类岗位培训;

(二)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三)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

(四)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

(五)其他培训。

第十三条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经厅局级以上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

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

第十四条干部必须遵守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第十五条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一般应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第四章内容与方式

第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十七条政治理论培训重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形势的教育,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

对党外干部,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培训。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进行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第十九条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十条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应当按照完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一条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干部脱产培训计划,选调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干部所在单位按照计划完成调训任务。被抽调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

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抽调下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参加培训,必须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干部所在单位应当对干部在职自学提出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干部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或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定期公布供干部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明确要求,加强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五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第二十六条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十八条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应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部门和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承担干部培训项目。

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十九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条件较好、优势明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整顿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

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第三十二条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第三十三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促进交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第六章师资、教材、经费

第三十四条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第三十五条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逐步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七条干部培训教材建设应当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第三十八条坚持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审定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有关地方、部门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并可选用国内外优秀出版物。

第三十九条加强干部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

第七章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十二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四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应当区分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分别实施。组织调训和干部自主选学的考核,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干部在职自学的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境外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或者干部所在单位实施。

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第四十四条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十五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四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

第四十七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第四十八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纪律

第四十九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十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一条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

干部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十二条干部所在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的,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干部所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的;

(二)以干部教育培训名义组织境内外公费旅游或者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干部教育培训费用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印发学历或学位证书、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行政管理培训篇9

第一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中央组织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职能。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本系统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九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组织;经协商,也可由协管方负责组织。

第三章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条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

第十二条干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

(一)在职期间的各类岗位培训;

(二)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三)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

(四)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

(五)其他培训。

第十三条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经厅局级以上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

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

第十四条干部必须遵守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第十五条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一般应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第四章内容与方式

第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十七条政治理论培训重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形势的教育,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

对党外干部,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培训。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进行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第十九条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十条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应当按照完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一条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干部脱产培训计划,选调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干部所在单位按照计划完成调训任务。被抽调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

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抽调下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参加培训,必须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干部所在单位应当对干部在职自学提出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干部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或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定期公布供干部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明确要求,加强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五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第二十六条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十八条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应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部门和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承担干部培训项目。

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十九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条件较好、优势明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整顿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

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第三十二条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第三十三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促进交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第六章师资、教材、经费

第三十四条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第三十五条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逐步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七条干部培训教材建设应当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第三十八条坚持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审定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有关地方、部门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并可选用国内外优秀出版物。

第三十九条加强干部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

第七章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十二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四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应当区分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分别实施。组织调训和干部自主选学的考核,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干部在职自学的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境外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或者干部所在单位实施。

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第四十四条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十五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四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

第四十七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第四十八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纪律

第四十九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十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一条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

干部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十二条干部所在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的,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干部所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的;

(二)以干部教育培训名义组织境内外公费旅游或者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干部教育培训费用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印发学历或学位证书、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九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五条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干部教育培训办法,由中央军委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制定。

行政管理培训篇10

第一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依据《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各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中央组织部履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职能。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本系统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主管本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干部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九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主管方负责组织;经协商,也可由协管方负责组织。

第三章教育培训对象

第十条干部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

第十二条干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

(一)在职期间的各类岗位培训;

(二)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三)从事专项工作的专门业务培训;

(四)新录(聘)用的初任培训;

(五)其他培训。

第十三条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经厅局级以上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

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

第十四条干部必须遵守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第十五条干部在参加组织选派的脱产教育培训期间,一般应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第四章内容与方式

第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十七条政治理论培训重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形势的教育,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

对党外干部,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培训。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进行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第十九条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十条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应当按照完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一条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干部脱产培训计划,选调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干部所在单位按照计划完成调训任务。被抽调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调训。

实行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抽调下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参加培训,必须报同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第二十二条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

干部所在单位应当对干部在职自学提出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干部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或者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定期公布供干部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明确要求,加强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五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第二十六条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十八条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应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部门和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承担干部培训项目。

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十九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条件较好、优势明显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整顿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

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第三十二条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第三十三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促进交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第六章师资、教材、经费

第三十四条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第三十五条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逐步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十七条干部培训教材建设应当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第三十八条坚持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审定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有关地方、部门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材,并可选用国内外优秀出版物。

第三十九条加强干部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条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

第七章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一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十二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的内容包括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四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应当区分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分别实施。组织调训和干部自主选学的考核,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干部在职自学的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实施;境外培训的考核,由主办单位或者干部所在单位实施。

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

第四十四条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应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十五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四十六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

第四十七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第四十八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纪律

第四十九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十条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一条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未达到教育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

干部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干部弄虚作假获取学历或者学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五十二条干部所在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干部教育培训职责的,由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三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干部所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的;

(二)以干部教育培训名义组织境内外公费旅游或者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干部教育培训费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