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16:11

行政管理学专业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1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共管理的外延比行政管理的外延大,公共管理的内涵比行政管理的内涵更丰富,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管理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主导者,舍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就无从谈起。

1.这里有必要对“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作点说明。据我所知,“行政管理学”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晚于“行政学”概念。夏书章老先生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可能是“”后最早论及“行政学”概念的一篇文章。可是,到了1984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部在吉林召开了行政管理研讨会,同年底,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在京成立。这一年出版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一书,正式公开提出了“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书中载有夏老的《关于开展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些粗浅认识》一文,此后,夏老主编的教材大多用《行政管理学》这个书名。1985年国务院在全国一些高校设置了第一批行政管理学专业,我们西北大学也有幸名列其中。可是,一些学者对“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一直有看法。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的含义是“行政”和“管理”的意思,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意思,如果把administration译为“行政管理”就会发生同义语重复的问题。另外,英文man-agement的含义是管理,而“管理学”在西方又是一门研究私人企业管理的学问。因此“,行政管理”这个名词有混淆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之嫌。所以,当夏老1985年推出由他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时,黄达强先生随后出版了《行政学》教材。当“行政管理学”专业在一些高校开办后,另一个“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也在一些高校开办起来。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后,另一个全国行政学研究会也成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每年有年会,参加者包括政府官员、党校、行政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广大人员;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每年也有一个“政治学———行政学”教学研讨会,参加人员基本上是高校教师。考察历史我们发现“行政学”这个概念比“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更精确严密些,更学术化些,专业化程度更高些,而“行政管理学”概念比“行政学”概念的含义更明白些,更通俗易懂些,更大众化些。其实“,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从根本上看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即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只不过是把“猫”加了个“咪”。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概念是一个意思。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

2.从历史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比行政管理早得多。可以说早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公共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言:“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比今日更多,———家庭经济都是由若干个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乃是全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归家庭经济暂时使用,———可是丝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数情况下,历来的习惯就把一切调整好了。”而行政管理只是在有了国家之后,才有的政府管理,并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政府行政与立法、司法是缺乏明确分工的,那时的行政管理更确切地讲是一种政治管理。真正明确地与议会立法、法院司法相区分的政府行政管理,是资产阶级建国后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物。

3.从理论上考察,公共管理学又晚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人类的政治实践经验和零星的理论观点,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俯拾即是。但是,作为科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人们公认(美)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是行政管理学创立的标志。而当代“公共管理”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从西方炒起来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含义就是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当时,它在西方还只是一种实践运动,而并非一门学问,更不是一门理论学科,所以,在西方人的著作里只有“公共管理”的提法,没有“公共管理学”的提法,至今大学里也没有设这门学科。可是,当中国学者把西方人讲的“公共管理”引入中国后,事情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国,“公共管理学”不仅堂而皇之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成为MPA教育的首门核心课程。此时,人们就不能不为“公共管理学”正名了,而且人们认为“公共管理学”应当反映和概括客观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内容,应当名实相符。这样说来,“公共管理学”这个名词的发明权似乎不是外国人,而应当归属给中国人。

4.当然,这绝不是说公共管理的各种模式在公共管理里的地位就没有主次之分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各种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础功能、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其他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是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的必要补充形式,但是在现时代不可能成为取代形式。原因在于当今世界尚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阶级社会历史时期,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少数人要对社会绝大多数人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维护社会共同体有一个起码的公共秩序和良性的运转,就不得不把政府以合法强制力为主要标志的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作为首选。同时,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组织民众成就伟大公共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讲:“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2

一、行政管理学科中问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问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对象,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以问题开始,以实践或者理论问题开始。”[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既表现了人类认识已经达到的高度,又成为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我国学者王晖指出“人们确定了认识目标以后,接踵而来需要考虑的就是为达到目标,思维应该如何起步。任何理性认识的形成,都是从问题开始,并逐步展开其理论的。对问题的抽象程度、抽象方式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论”。[2]“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他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的生命力将随之枯竭。”[3]对于行政管理学科来说,凡是令人感到疑难困惑并且是有意义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是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对象。

1.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产生的本源。回顾西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行政管理学科自产生开始就是以问题取向为特征的。正是由于政府规模的日益扩大,政府职能的日益复杂,美国学者威尔逊主张建立一门学问去研究探讨政府应当在多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威尔逊和古德诺通过对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比较分析,明确了行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从而实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离。泰勒、法约尔等学者积极倡导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推动政府行政与管理的科学化,主张将官僚组织和行政效率作为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并将“科学化”视为实现政府目标的根本手段。可见,行政管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研究,其学科的重要使命和活动方式就在于对时代提出的行政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也体现出问题取向的特质。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及时捕捉行政改革过程中重大难点、热点问题并作出解答。正是在这种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很快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2.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问题研究”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行政实践问题的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过程和结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及该类问题的了解、评价和解决,还有助于为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服务。问题研究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当这个过程所达到的结果能够构成新的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纳入行政管理学科建构之中时,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就能切实推进。问题研究也是理论和实际之间互动的起点。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强调现实性和体验性,从而使行政管理学者有机会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境。行政管理学者通过考察现实问题和具体的工作情境,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实践中去探寻问题的来源,使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个整体。

3.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行政管理学界为行政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日益复杂的行政管理问题出谋划策。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行政管理学者以通晓西方行政学理论为荣,却不去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或者不顾中西现实环境的差异照搬西方行政管理的实践,缺乏原创性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与行政改革实践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是导致我国行政管理学“身份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如北京大学赵宝煦先生所说:“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当前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最佳方案。”[4]行政管理学研究必须面对行政改革、政府改革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把视野和触角伸向活生生的行政活动。行政体制改革中关于政府职能定位、行政方式改革、行政法制与伦理、行政人员素质提升等重要行政实践问题,都需要行政管理学提供有说服力、有操作性的指导。行政管理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和繁荣,取决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和满足中国行政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问题研究的状况

1.问题意识淡漠。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创建时间较短,属于“后发型”学科。行政学最初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后被划归管理学科,人们对行政管理学学科属性的表述尚未完全达成一致,在学科体系、发展取向以及方法论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很显然,我国行政学学科的现实导致学科研究的原创性工作很艰难。因而,有些学者弃难就易,不是去研究问题,而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热衷于概念论证和逻辑推理,热衷于写不痛不痒的文章。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检视与翻阅行政管理学科论文和著作。“我们发现许多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一些研究中虽有问题但价值性不足,大量研究中则充斥着看上去似乎是研究问题实际上又不是的伪问题,甚至在已立项的课题中也有不少是伪课题。”[5]行政管理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去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当我们将这些人的研究置于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根据社会科学场域的学术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时,或者试图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却只能发现……他们的研究在学术上并不具有什么意义,不仅没有在前人就此问题而形成的知识脉络上对既有的理论进行证明或证伪,也没有作出理论上的创新,成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研究此一问题的知识基础。”[6]

2.就问题研究问题,脱离理论基础。从目前行政管理学科五花八门的学位论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容宽泛的领域,研究的问题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等诸多学科。按此推论,我们应该满心欢喜地看到问题研究在行政管理学领域呈现的欣欣向荣之态,可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审视,却发现这并不是行政管理学科真正需要的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的过度泛化,使得行政管理学科的专业属性受到影响,学科发展难以从问题研究中受益,因而进展缓慢。如果一门学科不能体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或者不能说明它与那些在社会现实研究方面内容最相近的学科之间的差异,那么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何在呢?学科研究的问题不等同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只停留于泛泛的现象描述,没有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这样的问题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问题。我们看到,目前相当数量的研究只是就事论事,并不触及问题的深层,这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还有一些问题研究没有体现专业研究和非专业研究的区别,缺乏专业研究要求的基本范式、论证逻辑、阐述方式等,从而失去了专业研究应有的理论深度。

3.思路狭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明显暴露出无力之态。“严格地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公共行政学整体上并没有对我们这个处于巨大变革之中的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建设性的贡献。”[5]在研究理念上,人们过于注重理论的演绎,经院式的学术习气束缚着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行政管理学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吸取得不够,缺乏从多学科的角度透视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这门学科的问题研究显得干瘪空洞。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越来越窄,难以全面、系统、深入地解析中国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为行政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解决问题之道。在研究方法上行政管理学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质的分析,忽视量的研究;重视规范分析,忽视实证研究;习惯于静态描述,忽视动态分析。由于行政管理学科的问题综合性较强,要真正找到符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难以满足问题研究的需求。

三、加强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路径

1.明确学科使命,强化问题意识。首先,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有学科使命感,深刻认识行政管理学科的社会使命,自觉地把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与我国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关注行政管理学科对现实的回应以及对行政领域的独特贡献。其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有学科责任感,从现实问题出发并以现实问题为基准,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和发展行政管理理论,积极致力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以强烈的价值关怀去参与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进程。再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备批判和反思的思维品质,拥有自我超越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理性的行动,提高行政管理学的应用水平,拓展行政管理学的应用范围。最后,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也必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问题;对策

2019年的二月,高职院校迎来了一场喜雨——教育部宣布高职院校将扩招一百万学生。这体现了国家重视职业教育,要下大力气培养职业人才。在刚刚过去的四月,教育部在官网上正式“官宣”:实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该计划也被简称为“双高”计划。“双高”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职院校。这些利好政策的落地将给入选的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资源。学校资源的丰富、生源的扩招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它也必然对校园的行政管理学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也将重点探讨研究行政管理学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哪些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学工作来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重要的保障作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工作涉及校园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往往要面对各种大小事务。所以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要作为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基石后盾,同时尽最大努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如果没有行政管理学的运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就会失去目标。所以工作要落实到位,不拖沓不推诿,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正常运行,促使学校这个大机器实现良性发展。(二)有效的润滑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行政管理学工作要像润滑剂一样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将各种有利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行政管理学以确保各部门、各工作达到均衡与协调的状态,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行政部门特点各异,无论在事项管理、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上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设想成一个庞大的机器,各个部门就是机器中的零件,想要机器运转,各个部门就要分工协作,相互支持,通力配合,将工作目标落到实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及时改正。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多部门对问题理解不同、协作配合不协调,以保障校园文化建设高质高效的完成。(三)有利的督导作用。监管和督导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行政管理学还要充分发挥其监控、督导、调节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实施与工作计划相一致性。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实时监管各部门能否高效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计划,并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遇到的问题及时干预,及时给予相应的解决意见和措施。定期梳理总结工作,时常反思,总结经验查漏补缺,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四)良好的引导作用。通俗地讲,高职行政管理学工作就是要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学的作用一贯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引导上。所谓引导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本部门实际状况,制定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部署相关计划。同时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更明显强于其他群体,引导主流文化,宣扬文化自信,在网络上传播文化正能量,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其他群体积极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良好的引导有利于建成科学、有序的校园文化,形成新时代的优质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过于模式化。高校行政管理学有规定的任务要完成。面对量化规定的考核往往使人们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与实际效果。甚至出现流于形式、应付交差的现象,最终行政管理学工作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模式,这些都会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缺少活力,没有朝气。并且有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行政管理学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工作浮于表面,一味的套公式对工作缺乏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甚微。管理就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工作认清和应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这样才能前瞻性的布置和开展工作,卓有成效的应对突发状况。(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机构浩大繁杂,人员组成鱼龙混杂。行政管理学工作者不乏未经严格筛选就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员个人的品德、素质会极大的影响工作。一些行政管理学者工作中存在拖延、懈怠等问题,致使很多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其自身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改进提升

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行政管理学工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加稳定、积极的发展。当然,目前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改进和提升。(一)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激发行政管理学者的积极主动性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行政管理学工作时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形成完善的行政管理学体制,努力激发行政管理学者的积极主动性。摆脱过度模式化的束缚,在行政管理学工作中端正态度,树立大局观念,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意识,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监督好各项工作的发展和落实,不断提升对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引导者、服务者。(二)加强行政管理学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鼓励行政管理学者走进学生中去,不能一味脱离学生而想当然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了解学生情况、以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想当然。一旦管理者脱离学生,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况发生。也就无法凸显政管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长此以往行政管理学工作者的工作得不到认同也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我们提倡用积极的姿态建设校园文化,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计划部署、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职能。(三)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要合理选拔管理人员,综合考量妥善安排,将综合素质硬、能力强的人才安放在合适的行政管理学岗位上。同时加强行政管理学者素质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素质上。持续加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建设,营造较为阳光乐观向上的氛围,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从而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来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的自身素养尤其重要。这就要求管理者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综合性的文化素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来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充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此来宣传文化建设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干部参与到策划组织中来),提升校园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吸引力,努力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氛围。如社团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主体,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对社团的扶助力度,集聚人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对于一些学术研究团队,应该给予帮助和支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结语

行政管理学工作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它不仅仅是管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行政管理学工作要想更加行而有效的发挥作用,就必须究其根本、摒除陋习,从而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执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育人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赵薇.浅析高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3):62.

[2]余阿华.行政管理学在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8(27):140-141+144.

[3]罗丽琳.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与理性回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207-212.

[4]邱慧,邓国彬,肖磊,周婧.浅析文化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学中的作用[J].大众科技,2017,19(4):128-130.

[5]刘斌.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才智,2016(32):11.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4

1.1便于学生对行政管理学课程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领域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众多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之高。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实践大部分都是一片空白,对行政管理学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学习之上,他们对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只能是停留在几个片面的、散乱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则通过系统的案例,将一个个理论知识串联成一个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可以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而更加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知识。

1.2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主导地位,通过“填鸭式”的方式,让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以应付考试为教学目的。而案例教学法则严格区别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是由老师或者学生自身搜集案例,在课堂由师生共同讨论,并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知识分析案例,可以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占据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模式,而变成了教学互长,师生之间互动良好的教学模式。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极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有效提高其应用行政管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具体实际案例的能力,为其今后进入社会,快速的融入社会,并运用所掌握的行政管理学知识夯实了根基。

2.行政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

2.1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经验还不足,方式还待改进。案例教学法源自于美国的哈佛大学,虽然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但是传入我国,并真正的应用到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却还是于近几年才开始。行政管理学教师往往是大学毕业就开始站上三尺讲台,传授行政管理学知识,他们普遍都缺乏真正的在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因而,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到明显吃力,而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部分教师会误解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意义,而是将案例教学法误解为仅仅用举例子就可以代替。而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解了案例教学法的真实意义,却还是更习惯于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上述问题,导致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行政管理学课堂中还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上还有待改进。

2.2学生自身素质和自身性格极大的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发挥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着学生有着较高的自身素质。但是,由于我国长期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目的,而让他们快速的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去案例当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显然,这要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并能够很好的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而当前我国大部分行政管理学专业学生都还停留在过去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上,怀疑精神不够,缺乏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此外,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言,敢于针对具体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这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而言,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否发挥其价值和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自身性格。

3.如何有效促进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发挥其价值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5

现在,我国行政学正处于新世纪之初,不论是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还是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这将是行政管理学在中国蓬勃发展和方兴未艾的“黄金时期”。行政管理学者不仅应了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为行政管理学腾飞提供机遇和条件,而且应该根据客观环境,把握住中国行政管理学在世纪之初的基本发展趋势,从而发挥学界的主观努力,推动中国行政管理学走向辉煌。

纵观行政管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行政管理学的繁荣与辉煌无不在社会急速变迁和行政管理大改革的年代。这说明社会的强烈需求是学科发展繁荣的基本条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未来十几年的客观环境为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首先,中国行政管理面临国际新环境:新的跨国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大量出现;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和相互连带性增强;臭氧层破坏及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跨越了国家界限等。同时,中国行政管理同样感受到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脉搏和影响。新的环境和时代必将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国特殊的社会变迁与体制转轨背景为行政管理学繁荣提供了特殊的需求与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变迁历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人们最终认识到行政体制改革是连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桥梁和纽带,而转变政府职能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这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出了核心课题并确立了其地位。未来十几年是中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与完善阶段,迫切要求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行政体制。这种社会变迁和体制转轨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向行政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课题,这无疑将成为推动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巨大动力。

最后,中国行政管理学自恢复以来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考察中国行政管理学,它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是一个还不够成熟的学科,其自身还存在明显的弱点。有学者指出:“完整的行政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对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生怀疑”。③就行政学的体系和内容而言,大都是在早期行政学家撰写的行政学教科书基础上的扩充和增加。人们对行政学的学科特性还缺少完整的理解,总认为公共行政学仅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对行政管理问题的简单概括。所以行政学的学科体系也就显得太零散,好象是非有机性的杂糅,不象其它学科那样有理论系统。因而,从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行政学学科建设的必然。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从行政学学科自身发展和中国行政改革和发展实践对中国行政管理学提出的挑战来看,行政管理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余地。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在世纪之初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1.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将日益系统化。

行政管理学之所以在近十多年能迅速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在于其适用,因此行政管理学也普遍被要求重视应用研究。过去十多年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基本上仍处于实际经验的概括总结,还未能提出过系统的理论论述,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甚至有将行政管理学简化为一套行政程序、管理技术和工艺的倾向。这种状况使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缺乏更深层的理论指导和更坚实的理论支点,从而使得行政管理学缺乏独立的学科尊严。在新的世纪之初,新的环境与新时代要求从理论上研究现代政府的行政职能与目的,探讨行政的“公共性”及其基本价值,探讨行政的伦理道德,重视研究行政哲学、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同时,中国行政学者将以邓小平行政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通学府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探索与回答中国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其基本规律,从而重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正如有学者指出:“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应对本学科的理论、方法、地位、作用,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对各家各派的学说应当取各家之长,由实践检验”。④

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将会深入各分支学科和专业行政研究,使行政管理学研究日益系统化,如行政价值理论、行政组织理论、行政发展与行政现代化理论、行政生态理论、行政沟通理论、行政文化、行政史、行政制度史、组织诊断和设计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政策分析理论、办公室自动化理论等进一步发展,研究热点日益多元化和向分支学科渗透。而象国际行政、外交行政、安全行政、公共财政和经济行政等专业行政研究也将日益获得重视,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范围将趋于系统化。

2.行政体制改革仍是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研究主线,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行政体制将成为发展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目标。

中国行政管理学近十多年的恢复与发展的基本契机在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行政体制改革无疑成为其研究的主线,今后仍将会以此为主线,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开拓研究领域,如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社会的政府职能定位与政府角色定位,建立宏观调控体系,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的上下级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权责划分,改革组织机构,明确划分职权责,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行新的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政府对社会事务全面管理,加强行政民主化、法治化,等等。随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社会的逐步发育与成长,对行政管理学研究提出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将不断增加。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行政管理学将继续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研究,探讨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步骤与方法等。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之重要性日益突出。

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突破,一般主要集中在学科基础理论的深化、发展和突破,研究方法的更新和扩展,重要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完善这三个方面”。⑤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研究方法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弱项。研究方法的落后表现为:①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许多行政学者热衷于演绎推理,而不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甚至对中国政府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了解甚少,把行政学变成脱离实践的抽象的空洞的外壳;②研究方法单一和落后。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涉及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内容甚少。长期以来,过分重视规范研究,忽视实证研究;重视质的分析,忽视量的研究;习惯于静态描述,忽视动态分析;重视非生态的方法,忽视生态分析的方法;重视生理分析的方法,忽视心态分析的方法。⑥研究方法的落后不仅限制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如公共财政、预算等),妨碍了行政管理学操作研究的开展(如社会项目评估、政策效果评估、组织绩效评估等),而且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学者指出:本学科“方法要更新,要加强计量方法,行之有效的案例法等仍待发展”。⑦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求重视并改进研究方法,提倡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使行政学理论走出象牙塔,与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对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4.行政管理学研究将充分体现出跨学科特点。

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于各学科的固有壁垒相对模糊,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日益突出,而且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借鉴。中国行政管理学在过去的研究中显然缺乏从多学科的角度来透视中国行政管理,从而使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显得干瘪空洞。今后,中国行政学研究将会更多地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管理学进一步紧密结合,开展综合研究。这种结合一方面是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与借鉴,另一方面是研究领域的交叉和部分重合。一方面可以从多视角来研究行政学,另一方面将形成许多边缘学科,拓展行政学的研究领域。所以,有学者指出,“行政管理学要积极地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不能认为只有行政学是研究政府管理的,其实,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以及法学等许多学科,都涉及政府行为,它们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行政学的营养。这样,行政学就不是在一块空地上盖房子,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有了一个相当高的起点。行政学的学者,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丰富自己,充实和提高自己。”⑧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紧密相连,加上“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渗透,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学与行政学的交叉研究将成为重点。

5.行政学研究将充分体现出应用性。

我国正处于行政体制改革起步时期,近十多年来行政学较多集中于宏观行政体制改革研究。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然要求在继续重视宏观研究的同时,重视微观研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性的研究。首先,行政学研究将突破定义学、分类学、定性学、原则学的基本模式。加强行政管理操作层次和操作技术的研究,从而为行政学的应用性奠定基础。加强操作性研究是使操作性体现在组织、人事、决策、领导等各个研究领域。其次,行政管理学将从实践中发掘新的研究课题,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以此来奠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最后,行政学研究将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从而为突出行政学的应用性提供良好环境与制度保障。

6.行政管理学研究日趋国际化和本土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各国政府需要协作的事务日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公共行政也存在着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基本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行政管理新观念,为实现中国行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法治化起了重要作用。今后,还需继续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一些科学管理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如行政成本论、政府掌舵论、市长经理论、行政经营论、伦理政府论等。同时,要加强与国际行政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走向国际学术论坛,研究世界各国行政并加以比较研究,加强对国际行政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及时把握国际行政学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以及国外行政改革的动态进程、主要内容、客观效果及其经验教训。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行政学研究日益国际化有助于各国行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这也将是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另一个基本趋势是学术研究的本土化。现代行政学产生于西方,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不可能直接用西方的话语系统来解说中国实践,任何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本土资源的支持都将成为虚幻的神话。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一个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借鉴、提高,进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学体系,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显然,在经过近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后,本土化十分迫切。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6

海洋行政管理学始自20世纪后期人类对于海洋利益的高度重视。超越陆地,走向海洋,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成为社会共识,如果说古代海洋开发利用与近代航海时代停留在尚未完全成型、统治管理职能不够明晰的政府的引导之下,那么近几十年来海洋事务的兴盛,则是由成熟的管理型行政的政府统摄之下推进而成,海洋行政管理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内涵。海洋行政管理学正是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研究人类海洋事务管理规律,服务于社会对于海洋快速增长的需求。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学者与海洋部门官员对于海洋领域具体管理问题的论述。进入21世纪,学者逐渐开始由实证研究转向理论提升的过程,作为一门学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不断地得到展开,如郑敬高于2002年出版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目前学界的研究集中在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框架体系设计上。最初的研究尚无明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学者通过基于海洋管理学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略加阐述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界对于海洋管理学的定义突出政府的主体作用,这与海洋行政管理学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相合。

王琪在《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一书中引述以往有关海洋管理的定义,如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美国海洋管理》对于“海洋管理”的定义:“指政府能对海洋空间和海洋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的干预行动”。早期国内学者对于海洋管理的理解近似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比如“海洋管理市政府对海洋及其环境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而王琪等编著的《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多是从倡导海洋管理的高度,着重介绍海洋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且将海洋管理归于公共管理范畴,认为“海洋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涉海公共组织为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维护海洋权益、解决海洋开发利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所依法对海洋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这一思路与世界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一脉相承,海洋行政管理学只是以专业名词的身份出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篇章,也没有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2013年3月出版的《变革中的海洋管理》一书中在公共管理的思路下审视行政管理,辟有“海洋行政管理”一章。在该书中,王琪等认为“海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尤其是政府部门依法对涉海行业及涉海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并且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海洋特色、系统性、以政府为核心等原则,将海洋行政管理体系划分为基本理论、管理组织、管理行为以及工具、具体实践、海洋行政伦理、海洋行政管理发展等六个方面,并结合国内海洋管理实际,具体分析了海洋执法体制与海洋政策问题。这部分论述关涉海洋行政管理定义、构建原则、体系设计等基础内容,可以视为学界系统探索海洋行政管理的代表,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洋行政管理学》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的著作。

海洋行政管理学从属于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以及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海洋行政管理学具有总体的规范效应,但是海洋行政管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学科的独立性,它是“以涉海行政组织及其行政实践行为为研究对象,要揭示海洋行政组织的职能、结构特征,海洋行政组织的运行过程和运行规律,更要研究海洋领域中的特殊管理问题”,由此海洋行政管理学既要研究传统行政管理已有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海洋政策、行政法治等内容,也要展现海洋信息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岛管理、海洋应急管理等特色部分,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从而兼具行政管理学以及海洋特色内容。针对海洋行政管理学的框架体系,国内学者还有其他表述。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吕建华等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将海洋行政管理学的体系设计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战略、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七个方面。现有的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依然没有达致理论自洽。其一表现在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不足。原有研究只是原则性的将其理论基础划分为行政管理学以及海洋科学理论,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然而由于缺乏细致的理论再分解,因而缺乏较强的理论解释力;第二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缺少管理行为工具层面的论述。以往只是在论述政府职能时提及经济职能,体现资源分配作用的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财政没有凸显出来,而海洋政策与海洋财政正是与海洋管理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部分。此外,正式著作中缺少海洋战略的规划设计,这与国家层面海洋强国的整体实践不能有效衔接,因而也不能体现行政管理学的问题导向意识。理论体系的前瞻性设计影响着后续理论发展乃至具体实践,实践的需求又会反作用于理论,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海洋行政管理学本就是由海洋管理实践所触发,当前海洋强国建设的实践更是呼唤着完善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指导,由此需要重新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二、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中国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历经几十载发展,海洋行业管理、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区域管理等方面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素材,从明确构建原则出发统合素材、形成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就水到渠成。

(一)工具性原则

行政管理学自19世纪末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浓厚的工具性与应用性色彩,它是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为了解决政府管理无效现实以及政党分肥现象而逐步创造出来。技术与效率成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尤其以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为最显著。虽然此后新公共行政与新公共服务等理论对行政管理工具性价值取向大加鞭挞,然而,新公共管理运动却不断提醒世人行政管理追求效率的合理性。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本身就是民主与效率价值此消彼长的过程。行政管理的发展史证明面对新兴事物,效率是初始阶段的首要价值。针对海洋这一新兴领域发展而来的海洋行政管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走上追求工具性价值的道路。突出工具性价值,强调应用性,能够引导人类实践迅速适应海洋的易变性;并且海洋事务的发展首先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撑,技术的发展本身就蕴含着对于工具性管理的需求,因而,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不应放弃工具性价值,应结合海洋科技,更好的服务人类海洋实践。

(二)差异性原则

海洋赋予海洋行政管理学相较于传统行政管理学的鲜明特质,这样海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具体研究领域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管理学。一方面,海洋行政管理学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制度支持为研究目标;其研究对象聚焦于国家海洋事务有效管理的规律;另一方面,海洋又使得海洋行政管理学具有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比如针对海洋信息、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因而,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需要遵循与传统行政管理学相差异的原则。

(三)系统化原则

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需遵循系统化原则,即“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相互联系、符合逻辑性,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这就需要认真考察理论整体与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达到逻辑自洽的效果。比如,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内涵与外延意指何在,其外延能否已由各个子部分有效呈现;子部分之间演进的逻辑顺序又是如何,是否遵循一般行政管理学的规律等。系统化原则有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形成完整规范的体系结构,解决以往该领域理论的碎片化现象。

(四)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可做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与工具性原则相对,生态性原则呼应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严重关切,在海洋行政管理学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侧重海洋环境管理的研究,为人类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提供解决工具;二是注意西方理论在中国文化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海洋行政管理学在美国也有着自己的学术观点,发展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必然要借鉴国外成果,然而需要利用中国的文化生态加以检验和甄别,不可盲目照搬,单纯从纯学理角度引入国外理论。

三、海洋行政管理学的框架体系

按照人类一般的认知规律以及行政管理学现有的框架体系,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海洋行政管理学概念阐释、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基础、海洋行政管理理念、海洋行政管理主体、海洋行政管理行为工具、海洋行政管理实践等六个部分。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一般行政管理学理论和海洋科学理论;理念层面包括海洋意识与海洋价值、海洋伦理相关理论;管理主体部分按照传统行政管理的定位,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实践部分内涵管理客体内容,并且应该是海洋行政管理学海洋性特色的体现,意即包括海洋权益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由此,从管理理念到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部分的设计,体现了由精神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再到操作层面的演变。

(一)概念阐释

在构建框架体系时,概念的区别为体系构建提供边界,因而厘清概念尤为必要。海洋行政管理学研究首先应该认真处理“海洋管理”、“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综合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关系。对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一般将“海洋管理”定义为“政府以及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海洋管理涉及多元主体,这与强调政府单一主体的海洋行政管理有着明显区别,借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分,比较容易在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概念区分上达成共识。然而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则很难简单加以分别。现有的研究将海洋综合管理定义为“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和教育等手段,对海洋权益、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等事关全局、影响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问题进行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及行为过程”,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主体都是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机关,海洋综合管理属于高层次的战略管理层面。学者在编写教材体例上多将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并列,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分类理由。笔者认为,随着行政国家的发展,政府往往借助行政、立法乃至部分司法功能达成预定的公共目标,加强海洋的区域管理亦或是综合管理,都是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应有之义,因而海洋综合管理可以归于海洋行政管理之列。此外在美国学术界。美国的海洋行政管理分为海洋资源管理、海洋工业管理、政策与冲突解决、海洋环境管理四类。这种分类方法侧重于海洋经济价值的开发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但是不能完全照搬。海洋资源管理内涵广阔,参与主体以企业为主,更多的属于工商管理或者经济管理的范畴;海洋工业管理可以说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体现,没有必要单独列出;至于强调海洋政策以及冲突解决,意在加强所属海洋权益的维护以及国际国内海洋争端的处理,这对于目前中国复杂的海洋事务具有借鉴意义。而美国海洋行政管理(MarineAdministration)已经将研究范围从“海岸带(coastalzone)扩展到海洋深处(marine),并且将陆地、海岸带、海洋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海洋行政管理实践中还将注入全球、地区、国家视野。”在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体系的构建中应注意明晰海岸带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在设计基本框架时要突显海洋行政管理与陆地行政管理的差异,与国外海洋行政管理相接轨。

(二)理论基础

一般性行政管理学理论是指发展较为成熟,可以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借鉴的管理理论。权变理论强调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所适用的管理观念与技术手段,以变化与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指导管理实践;整体治理理论赋予管理者统摄全局的视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海洋科学理论侧重于海洋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在海洋事务方面的运用以及提升总结。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海洋是具有高度复杂性与流动性的存在,海洋行政管理学需要重视海洋自身的客观规律。海洋生态学与系统论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体现出海洋行政管理学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旨趣与尊重海洋自身规律的科学精神。

(三)管理理念

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念包含整体性、国际性、生态性。海洋事务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与国际性特征,海洋行政管理关涉的领域包括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其管理在地域上有着明显的梯度,由于海洋自身的流动性特征,使得在上述范围内的行政管理需具备整体化思维;海洋行政管理相对传统行政管理,一国政府在海洋行政管理领域的行政行为不仅对本国公民产生影响,而且对于周边国家乃至更广的范围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海洋行政管理政府行为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色彩;此外,海洋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均需遵循海洋环境的生态规律,否则将会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因而海洋行政管理理念更应该突出整体性、国际性、生态性,注意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协调国际海洋事务,不要局限于传统的一国或者一区的范围之内。

(四)管理主体

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管理主体自然以政府为核心,研究内容包括政府职能、涉海行政组织。政府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与管理服务职能,海洋行政管理学更应加强对于行政组织的管理服务职能的研究,尤其要明晰行政组织职能的边界与职责,以优化涉海行政组织结构。中国海警局的成立是对海洋行政组织具有的维护海洋公共秩序与海洋国土权益职能的确认与优先体现,但是不能就此忽视引导海洋有序开发利用和激发国民海洋意识等经济、文化职能的有效实现。职能决定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的结构域过程影响着组织的行为,也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同样,组织的结构与过程对其顾客或者服务对象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组织问题是公共行政研究者和实务者必须首先考虑的中心问题。”以往“九龙闹海”、多头治理海洋事务的局面使得中国在处理国际海洋事务时捉襟见肘,虽然这一情况随着海洋事务委员会以及中国海洋局重置、中国海警局的设立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如何有效整合原有的涉海行政部门、优化涉海组织内部结构是一项全新而又紧迫的课题。

(五)行为工具

海洋行政管理学需要研究海洋行政管理实务中的行为工具,以更好地服务实践要求,这主要包含海洋战略、海洋政策、海洋财政、海洋法治。海洋战略大致分为总体战略与子战略,如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经济战略的划分;海洋政策主要是为落实海洋战略服务,注重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海洋财政主要针对政府在海洋领域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状况,包括海洋财政占总体财政的比重以及财政手段在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有效使用;海洋法治包括海洋立法、海洋司法、海洋执法等一系列过程,其中海洋执法集中体现出海洋行为与技术工具的发展状况。

(六)管理实践

这部分内容应该着力突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特色,体现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具体门类,可分为海洋信息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应急管理等。海洋信息管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海洋信息数据库,将其作为海洋行政管理的资源共享平台;海洋环境管理是政府为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进行的管理活动;海洋应急管理包括一般性海洋突发事件应对(如海上溢油事件)以及非传统型海洋突发事件(如各种形式的海上恐怖主义活动)。

四、深化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思考

(一)跨学科整合

亚里士多德最早进行了学科划分,近代启蒙思想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学科细分成为发展潮流。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边界,威尔逊与古德诺的学术努力又将行政学从政治学分离出来,使行政学获得独立学科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后工业化社会特征凸显,这就使得原有泾渭分明的学科之间有了许多共同主题或者学问交叉点,甚至有学者如张康之认为,“诸如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可能会整合成为社会治理的科学”,这就意味着后工业社会环境下,学科间由分化走向综合将成为趋势。随着当今行政管理领域对于公共性等价值理性的高度认知,以往过分注重效率等工具理性的做法得以纠正,海洋行政管理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发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理念中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品格。海洋科学从本质上是对技术的推崇,也就是对于工具理性的重视,如果仅仅出于认识海洋的目的,工具理性已经足以应对,然而,海洋的多重价值使得人类的开发利用不会单纯停留在认知角度,人类必将对海洋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利用,其中涉及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单靠海洋科学无力回答实践要求,因而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入手,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借鉴海洋科学研究所揭示出来的海洋自身活动规律,掌握涉海科技,尊重海洋的客观规律,探求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限度;另一方面应该探索政府与涉海其他主体的关系,探索政府管理海洋事务的有效方式,为海洋事业的发展供给完整的制度架构与管理手段,开拓海洋科学的运用平台,并为海洋科学的实际应用注入价值理性。

(二)争取学术话语权

“话语权”一词多见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学术意义上的话语权是指“在学术领域中,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也就是权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一”。从“权利”来看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从“权力”角度则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学术话语权的取得,有赖于学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相关学术组织的建立。海洋行政管理学归属于行政管理学,但是目前海洋行政管理学在行政管理学难以进入正统研究行列,缺乏基本的学术话语权。仅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历届年会以及《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为例,历届年会收录的文章中,《中国行政管理》自1994年到2013年间仅有孙迎春的《公共部门协作治理改革的新趋势———以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协同框架为例》、吕建华与高娜的《整体性治理对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李白齐的《对我国海洋综合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等少数文章。海洋管理类学术组织也只有中国海洋学会、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国海洋领域如海警局的设置等实践的广泛开展,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实践上海洋事务的勃兴与理论层面海洋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失语”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迫切要求海洋行政管理学从加强海洋特色管理研究入手谋取学术话语权,积极响应海洋实践的需求,以期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分支。

(三)深度开展海洋管理实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的海洋管理实践由来已久,春秋时期齐国就开始重视开发渔盐之利。建国后也比较重视海洋领域的管理,并且由最初的行业管理发展到综合管理、区域管理,重点集中于海洋行政执法体制的有效整合以及国际海洋事务处理,但是,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等海洋强国前瞻性的出台海洋基本法律以及相应的海洋发展战略等举措,中国的海洋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被动性,缺乏长远设计。同时海洋实践缺少传统行政管理有关行政组织的成熟理论,因而,学界应当加强对于诸如三沙市等涉海行政组织内部运行规律的研究,为海洋行政组织的深入整合提供借鉴。

五、结语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

一、社会方法的基本含义

(一)社会方法研究的基本概念

行政管理学中的社会方法研究就是指在行政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研究问主体、导师讲解为辅助作用。主要是要求学生自主、自觉、积极的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研究、探讨的过程。从而达到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的基本认知、较好地达到课程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

(二)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研究的方法

(1)创造一个有效问题的环境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研究当中,培养好的兴趣是关键所在。因此,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兴趣。让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的走入课堂。这样才可以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激发起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兴趣。

(2)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教学当中应当及时的提问学生,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提问,这就要讲到有效性的问题。所以为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重问题的质量,而不应该追求问题的数量。这样一来不仅增强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3)提问问题之后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提问之后问题的解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提问完毕之后,应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可以一问完问题就让学生回答,答不出来就告诉答案,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样的问题也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可以在问完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从而培养了善于提问的习惯。

(4)互动合作的讨论式

在行政管理的社会方法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应用互动合作的讨论方式。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当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同时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行政管理的知识十分枯燥、、而且不易理解,如果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气氛降低,教学效果下降。所以这时就可以利用互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分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识记,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就随着上升了。

二、行政管理学的社会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当中,有许多的方法比较普遍,但却容易被人们忽视,比如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此,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教学中多多采用社会研究法帮助学生学习。那么社会研究法如何更好丰富行政管理教学呢?(1)丰富行政管理教学内容。通过适当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比如社会统计学的问卷调查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问卷调查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后,引导学生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进行统计归类,应用SPSS进行统计,通过数据分析后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行政管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具体实践能力。(2)激发学生参与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参与到行政管理课堂中,发表自己行政管理意见和建议,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积极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三、具体教学过程中社会研究方法法的要求

在我们的行政管理教学当中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要求必须从专业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具体社会案例要求两大块。(1)对教师职业要求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技能,为此,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培训水平,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教学,注重教学情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对相关社会案例的规定和要求在行政管理社会研究法中,对于相关社会案例必须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保证案例的说明性和典型性,保证案例的适应性和人文性。注重案例渗透出人文关怀,注重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哪怕知识一个乞丐也罢,也要用心去关爱他,以更好地体现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文性和关怀性,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四、行政管理学社会方法研究的方法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

社会研究方法的实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当中。也就是需要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基层。因此,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社会,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中学习行政管理。但是要把他们在社会中所体会到的转化为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不断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教会学生如何才能更好的发现生活并且去体验生活。

(2)专题讨论的方式

所谓的专题讨论就是教师给定一个特定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对这个题目进行研究、观察、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探讨自己的研究成果。专题讨论的方式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广泛的资料来源。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如果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方式对于行政管理的社会研究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老师在上行政管理具体的行政职能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案例进行讲解,进行专题讨论,比如可以以“我国政府维护我国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具体职能转化进行专题讨论。

(3)角色转化的方式

所谓的角色转化就是将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互换的过程。教师要充当学生的角色,而学生要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角色互换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研究之前要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进行角色转化的心理准备。教师同时也要充分把握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角色转化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熟悉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要深入教学内容,可以扩展管理模式,比如:DCA管理模式,使学生在行政管理中综合考虑各个体系的要求,使学生代表管理体系各方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可以代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审核知识和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方面等等相关方面的管理知识,以确保有效地开展整合工作的角色转化。也可以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和理论,不断强化学生在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意识、细节意识、系统意识及规则意识。懂得和掌握如何更好地挖掘优秀的人力资源,并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学会在行政过程中提高细节意识,注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小细节,防止以小失大,注重提高自己的系统意识和规则意识,做到统筹全局,以全局为重。同时学会在行政管理工作注意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遵循相关规定,同时注重遵守相关规则,从而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保证从专业知识层面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锻炼。

(4)案例分析讨论法

和专题研究一样,案例分析讨论法需要教师事先给同学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案例。对于所选择案例的条件有以下的三点:首先必须保证案例的适当性,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和掌握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百分比的融合和掌握;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控制在教师讲解能力范畴内,以防止出现课堂冷场现象,出现教师“咔堂”现象。其次要保证案例要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与行政事实相符合,是眼下政界发生的事件。最后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以更好地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取得更好地社会效益。当学生接受了教师给定大案例之后,需要广泛的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整理分析。在案例讨论法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只要不背离主体,言之有理即可。所以,案例讨论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依据自己课前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了设计自己需要讲解的内容,但是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讲解内容不能偏离要求规范范畴内的主题。同时,作为老师也要提前选好相应的关于行政管理的具体案例,以案例进行情境教学,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行政管理学在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也有许多人去学习行政管理学。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开始尝试研究一种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社会方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较,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学习兴趣,而在社会方法中包括专题讨论、辩论、讲座、角色转换、案例讨论等方法。

作者:马 腾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朝慧,孔春梅.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的“分”与“合”[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2)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8

我国从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开始,迄今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有500多所,这些高校都开设了行政管理学这一专业核心课程。行政管理学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改革,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课程教学手段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同学校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各具一定的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内部教学与外部教学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确定指导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对于确保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科学性与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目前,地方高校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了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功能发挥。本文通过对五邑大学行政管理学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完善我校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我校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与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此形势的发展,五邑大学于2002年创办了行政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面向广东全省招生。截止2013年,已向社会培养了5届本科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经过10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为200人,专职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5人;在任课教师的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4人,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历结构与合理的年龄梯队。应该说,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相比,或者与国内其他同层次的高校相比,我们的起步较晚,底子也比较薄。虽然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师资力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与同层次高校相比,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实力还不够强大,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由于受学校性质、学校传统和学校师资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各具一定的特色。我校行政管理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等省级与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此背景下,经济管理类课程在我校行政管理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原则在新公共管理的浪潮下,服务型政府与责任型政府的治理思想对政府官员的执政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索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也必须适应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这些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要求设置范畴具有动态性,突出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与办学特色,适当考虑学生就业的需求,来适应政府行政体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2.政治性原则同一般管理学相比,行政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国家通过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运用各种手段,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包括行政机关自身的管理以及行政机关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治理与培养各级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政治性学科,这就决定其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忽视相关政治性内容。3.社会性原则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服务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能够胜任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社区调解、突发案件应急处置等社会管理事务工作。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中国政府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政府目前工作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和法律。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体现现代公共管理领域日益扩大与事务繁杂的特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确保课程设置能反映行政管理专业社会性日益增强的趋势。4.综合性原则由于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和事务几乎无所不包,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这是由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广延性所决定的。行政管理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跨学科特性,其研究的对象涉及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涉及的学科知识也呈现综合性与多元化特点。作为指导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学科,行政管理学吸收与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新成果。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较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5.实践性原则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现实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只有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掌握行政管理活动的精髓。实践性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行政管理的生命力基础。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行政管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与活力来源。反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注意加大操作性课程与实验性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

三、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陷分析

1.政治学课程较多,经管类课程较少目前,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西方行政史、政治学原理、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等政治学色彩较重的课程,且这些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大。经管类必修课只设置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基础会计等课程,比重比较低。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毕竟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需要经济学基础作为支撑,很多课程比如社会保障学、公共政策分析的很多课程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1]。同时,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从事企业人力资源、办公室行政后勤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如果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经济学的知识,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2.理论性课程较多,操作性课程较少由于学科特点,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还偏重于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性技能的传授。据统计,我校理论性课程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约为50%~60%,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能方法的课程比例不到30%。由于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教师往往只关注术语、概念、法律、法规、制度等的解释与说明,教学过程比较沉闷,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纯粹知识,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主动性。而教师也因一个人唱“独角戏”,容易在讲授中冷场与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反馈,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3.定性课程较多,定量课程较少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入学学生均为历史、政治类考生,数理基础相对较差,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规划时必须考虑这种现实情况。定量分析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未来发展趋势。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还倚重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际的传统教学思路,造成定性类的课程占大多数,而定量类的课程偏少,仅限于微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两门课程,一些计量方法如SPSS、STATA更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校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数理量化分析能力。另外,定性课程开设过多造成本应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因学时有限被压缩或精简,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特点被抹杀[2]。4.讲解国外理论的内容较多,国内行政理论内容较少美国的行政学在世界行政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行政管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发展、著名行政学家及其代表作大多产生于美国。美国出现了一批重量级学者,1887年美国人威尔逊的《行政研究》,1900年美国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美国人怀特的《行政学导论》,1927年威劳贝的《行政学原理》,1936年美国人高斯的《公共行政的边界》等著作的出版,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由于美国对公共行政学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力,以至于凡是论及行政学必称是美国行政学。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内容选择还是时间分配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误区:讲授国外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国行政管理理论偏多,讲授现代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国内行政管理学理论偏少。5.课堂教学课时较多,实践教学较少五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其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沟通条件不足,因此更多地专注于课堂教学。一些老师认为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较少考虑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会实践的环节。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必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措施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课程是实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既包括一般常规意义的理论课程,也包括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各项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应该着重于课内课程改革与课外实践改革。1.合理规划课程设置科学的课程规划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课程模块与若干个方向模块,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未来发展的需要,选修其中一个或若干个方向模块的课程。这些方向模块有:公务员考试或岗位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管理方向模块、继续深造模块、基本专业技能模块[3]。建议删除或合并一些过时、交叉、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与更新现有教学内容,增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培养学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2.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针对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例失调的现象,我们应调整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行政管理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传统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首先要转变课程体系设置偏重理论性知识灌输,轻视操作性技能的传授教学理念,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压缩理论课程模块中部分课程课时,增加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学时,适当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操教学。再者,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即让学生分组扮演各种角色,身临其境,熟悉行政工作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与规范。最后,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的理解,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3.调整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比例我校在设置行政管理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处理好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上,要构建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行政学合理配置的模块结构,既要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要具有经济行政特色,同时要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理念[4]。具体做法如下:适当压缩诸如西方行政史、市政学、比较政治制度等定性课程或把它们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同时,要确保诸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定量分析等定量课程开设成功,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定量分析技能。在技术类课程方面,可以开设诸如行政绩效评估技术、公共政策分析技术等定量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外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专业开设的金融学等,以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量化分析问题能力。4.适当减少政治类课程总量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是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的做法。厦门大学曾经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修订,删除或合并过时、交叉、重复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5]。建议我校在今后设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一方面,教学内容尽量反映公共行政学科和领域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政府治理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打破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结合,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行政管理学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相互穿插、互相补充的方法。5.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校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日渐完善,但在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与建设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论是设备投入还是行政管理实验教学都十分缺乏,不能满足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与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目前,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也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通过变革、控制或模拟行政管理对象,使行政管理事务、过程得以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公共管理现象、性质及其规律。因此,我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推进公共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管理,确保实验教学在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地位;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整合为重点,创新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整体统筹考虑,构建循序渐进的公共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公共管理实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以开拓学生视野,促进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重方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与政府部门,通过见习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请进来”就是吸收一部分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优秀行政干部加盟教师队伍,聘请公共部门政府官员来我校举办相关学术讲座。要加大产学研基地的联系工作,多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稳定的基地;制定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

五、结语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

2015年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同时在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随着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务模式创新对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对我院商务管理专业方向与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论证,力图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从而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以“双层次、多方向”作为专业教育系统目标。“双层次”是指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两个层次,学生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即自考本科或专升本),帮助学生提升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多方向”是指开设商务行政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向,这样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要求密切联系,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满足市场就业需求,从而形成逐步形有一定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自2015年起《行政管理学》课程开始成为我院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我院的《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课件、试题库等都已完备。教学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教材的选择,尽量选择使用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得到绝大多数学校认可的优秀教材。在对优秀教材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也广泛听取授课老师和以及学生意见,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并辅之以配套的练习和相关教学案例。目前我院的商务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在学历水平方面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背景涉及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工程管理等多个专业,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部分教师已晋升为副教授或教授,学历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聘请其他高校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不断充实和丰富该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交流,逐步形成一支有专业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二)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丰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满堂灌”式的理论宣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很难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不高。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老师本身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就相当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难免造成理论内容与行政管理实践的严重脱节[1]。这种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教学方法,但对于行政管理学课程而言却收效甚微,它虽然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有所强化,但却削弱了学生的参与作用,因为学生才是课堂参与的主体,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另外,行政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模式也亟需改革,传统的注重结果的考核模式习惯于以试卷形式出现的命题考试,这种考核模式也过于单一,缺乏过程考核和多维度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有余而能力素质考核不足,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评判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只有顺应这种变革和挑战才会有新的出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行政管理学以往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融合不足以及产学结合不够紧密的现状,逐步走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开发理念及其内容体系与产业升级、就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结合2015年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目录的改革对商科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审视我院《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力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目标(见表1),不断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并通过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与教学管理创新,及时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成果,辐射带动财经商科类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行政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设已有多年,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和课教学内容应区别于本科院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课程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公共行政能力,而高职院校除了要让学生熟知行政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企业组织、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涌现出来,这也迫切需要一大批熟悉企业行政管理、具有行政办公能力的员工。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实践应作为高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此外,行政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应当作为高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可能不高,但却非常敏感,常常掌握着企业的一些敏感信息。因此,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就要求很高,一个既具有行政能力又有职业道德的人才是最受企业欢迎的[2]。(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行政管理学》这样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满堂灌”式的理论宣讲很显然难以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规律,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从学生以听讲为主转变为学生以参与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笔者在课堂上多采用学习小组形式,让每个小组都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互动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此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教学模式,它介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通常是在课堂上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具有一定仿真效果的环境,营造和实际有一定联系的管理情景,学生可以像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管理游戏、模拟经营决策、角色扮演、情景剧、调查与访问等。(四)改变课程学习方式在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商务管理专业的《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从而对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改革。翻转课堂即“FlippedClassroom”,是指对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调整,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4]。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即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周即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各种渠道如教材阅读、网络课程资源,图书馆学习资源,教师课件或教学视频资源等进行学习和思考,再由老师在课堂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与行政管理实践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的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不再被动,被动必将淘汰,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得到强化。(五)健全课程考核方式《行政管理学》课程要彻底改变以往以试卷考试为主导的考核方式,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利于课程教学的多样化、立体化、全方位的考核方式。由过去侧重知识性考核过渡到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可以采取以下考核模式,比如,一纸开卷考试。最常见的考试方法就是一页纸开卷,考前一星期左右给考生一张准备好的纸,考试时允许带这张纸进场,纸上允许手抄任何课程信息,但不许打印或复印。此种考试方法近年来趋于流行,它介于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之间,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项目活动。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部分内容可以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是最典型的项目活动。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此种考核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弹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实习期,具体深入到社会或组织中,通过个人或团队合作,参与或处理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对应的的问题或决策,形成感同身受的理性思考,最终通过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完成总结,以此巩固了专业知识,强化了专业技能,提升了专业素养。口试。可以重点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现场应变能力,相比于“无声”的笔试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以上是主要的考核方式,老师们可以灵活选择,此外,行政管理学课程考核还要科学权衡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权重,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形成对学生客观、科学的测评体系。笔者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比例安排如下:课前作业布置20%、课中参与25%、课后作业完成25%、期末考试或设计30%。(六)加强课程建设制度保障课程是大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单元,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院《行政管理学》课程开设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积极培育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议学院应该出台课程建设配套政策,为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参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并给予经费资助。其次,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教学任务分配、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学术组织者、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再次,加大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我院具有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于3人,且都在40岁以下。学院要鼓励中青年教师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准,促进课程教师在学历程度、职称层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敏.Mooc视域下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201.

[2]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137.

[3]沙其富.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04.

行政管理学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创新;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经济管理、文秘等专业必开的专业课,在传统教学中偏重理论,随着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因此,教师授课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案例教学法,从课程导入、教学内容与方式多方面进行教学创新,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

20世纪初期,美国哈佛大学首次出现了案例教学法。[1]上课时由老师引出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结论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注重的是分析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思考和控制进程,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串讲理论,学生死记硬背,如何将理论性的课程讲出新意,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案例教学,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用理论分析问题。

二、以时事导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以理论导入理论,一方面未显示出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引起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下,作为教师,应该在备课时积极了解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新闻热点,以便在课堂上以时事案例导入,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再引入理论内容。以《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第三章“行政职能”为例,[2]51在传统教学中,通常以“行政职能是什么”开篇,稍显死板和单调。要创新教法,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个与课程相关的时事,比如:2011年、2014年中国两次大规模的“利比亚撤侨”事件,再让学生思考“中国政府为什么要不计一切代价从利比亚撤出华人?”从而引出“中国政府的行为是由政府的行政职能所决定的”,进而引入课堂内容,学生会带着案例一步步去探索、去思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课堂更加灵活、丰富。

三、以热点串联课程,丰富学生见闻

《行政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经济管理学和文秘类等专业的基本课程,作为这些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就业过程中,还是就业之后,掌握当前社会的热点新闻,并懂得用理论进行分析都是必备技能。[3]比如毕业后考公务员,笔试和面试都需要了解热点新闻,并会分析。很多企业在面试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应聘人员对热点新闻的敏感程度。但当前的大学生缺乏对政治、经济、文化类热点新闻的兴趣。作为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的将理论知识与新闻热点相结合,以“熏耳朵”的方式“帮”学生积累热点,进而激发学生对新闻热点的兴趣,并且使理论知识立体化、生动化。比如,在《行政管理学》第六章“人事行政”这一部分,[2]117可以列举公务员考试的公告要求、阿里巴巴和万达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例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公务员制度和人事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这些课堂案例亦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掌握热点与理论的关系,以及如何用理论去分析热点。

四、以案例深化课程,激发学生运用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展案例分析,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将教师设定为课堂的主角,然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如果还一味的追求教师占据整个课堂,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教师要把握时代需求,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创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案例分析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比如在“行政环境”这一章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案例“贫困县摆谱症”,在“行政法治”这一章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案例“孙志刚事件”,在“公共危机管理”这一章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案例“无锡太湖蓝藻污染”。案例由教师自主选择,要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不设固定答案,鼓励学生灵活思考、举一反三。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旨在激发学生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结语

作为理论性强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案例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将理论深化,紧密的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这门课程才能显示出其开设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玉西.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翻译教学,2012(4):41.

[2]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