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6:46:21

行政案例

行政案例范文篇1

被告: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案由:行政处罚纠纷

简要案情:被告接到举报,称原告在城市晚报所作医疗广告系虚假宣传,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被告据此立案调查,查明原告以某城市医院呼吸内科的名义在城市晚报连续4天刊登广告,称“三个疗程(三个月)彻底治愈哮喘”。被告在对原告进行调查时,发现原告广告未经卫生管理部门审查,同时原告承认该宣传为虚假宣传。被告认为该广告内容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关于“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原告作出“罚款10000元”的处罚。同时,被告认为申请人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该医疗广告,违反了《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根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原告作出罚款10000元的处罚。被告又以原告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以内部科室的名义广告为由,根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原告处以10000元罚款。根据以上几项内容,被告对原告下达了处罚30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原告不服,向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处理结果: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判决撤销了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

案情分析:

一、原告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并非多个违法行为。

本案被告的行为实际上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首先是对“一事”即“同一个违法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违法行为”指当事人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了一个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或者说一个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当事人在客观上仅有一个独立完整的违法事实。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独立的违法行为而非一类违法行为。第二,同一个违法行为在实施的主体上,是同一违法行为人。第三,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违法事实而非一次违法事件。第四,同一个违法行为,指的是该违法行为的全部事实,如果尚有其他未查清事实,在证据确凿查明事实后可以追加处罚。本案中,原告未经批准以内部科室的名义广告,其实施的行为符合同一个违法行为的构成特征,并非实施了多个违法行为。

二、原告实施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多个法律规范的规定。

行政案例范文篇2

一、采用案例教学的应用价值

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加深对现有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认识与理解,又可以发现既有理论与方法存在的不足,推动发现新的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一)提升教学效果。鉴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应用性较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扭转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打破学生既有的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思维定式,学生通过主动的、积极的、独立的、多项度的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信息和思想需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进而强化教学效果。(二)提高本科生教育整体质量。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模拟工作情境可以使学生熟悉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从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升本科生教育对社会的支撑服务能力。在高等教育公共管理教学中进一步推广案例教学方法,加强高校与政府机关和非政府公共机构间的沟通,可以为本科生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最终提高本科生教育整体质量。(三)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面对社会的洪流,我们无法独处其身,时时要与他人打交道,这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理解力、凝聚力、创造力提出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较多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分组来完成角色扮演,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协调。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与协作,在沟通中增进协作,通过协作而加强沟通。(四)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我国公共管理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能力,以问题启发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行政管理专业开展案例教学的应用设计

案例教学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走出书本对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细腻敏锐地搜集整理多类型、多层次的行政管理案例,认真准备案例教学计划并做好分析、总结工作。(一)案例的选取与制作。行政管理活动的发生是具有动态时效性的,在案例教学开展前最为重要的是选择真实性高、时效性强,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用的案例要符合教学目的。在选取案例时,授课教师要首选与管理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相吻合的案例,让选取的案例充当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相联系。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致力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应用型专业,这一特点要求案例教学所选用的案例须切实反映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案例教学计划的准备。授课教师与受众学生在进行案例教学活动前都需要进行教学计划准备。案例教学计划通常涉及选取制作案例、课前阅读案例文本、提出问题、案例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案例总结等环节。授课教师要考虑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案例的发生环境和背景帮助其学习,授课教师应先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员利用自习时间,选择其中的一个案例预习,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做好充分准备在全班发言交流。(三)案例教学的评析与总结。案例教学的评析与总结是案例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对案例的总结与点评不是简单地评判“错”与“对”“好”与“不好”,而是应该基于学生分组讨论情况,对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析与总结。案例分析应该注重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过程,而不是以案例分析的结果为评判基础。完成课堂案例分析后,应反思其中不足,总结经验,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优化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公共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仍有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案例教学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空间还很大。(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案例教学环节中应起到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作用,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授课教师的课程师资配备、学历背景、职称年龄在案例教学环节起着基础性决定作用。授课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师资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水平。高校应广泛开展校际间教学观摩等学术交流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到其他高校、企业、政府机关挂职、担当学术顾问,加强横向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此外,还可以聘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公共政策娴熟、管理知识储备丰富的行政、业务领导进行讲座或兼职担任案例教学教师。(二)开通优质案例库。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必须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满足新时展要求。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多数涉及到工作保密原则,很难弄到一手的案例资料。因此开通具有我国特色、地方特色的行政管理优质案例库,进一步整合案例资源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公共管理学科还应完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教材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通视频案例应用平台,彰显中国治理特色。公共管理学科还应定时安排案例教学经验交流会,查看案例的应用情况,将入选行政管理学科案例库的案例数量列入学科评估考核体系。(三)有机结合多元化的案例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教师主导型、学生主导型、师生互动型。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案例评析过程中,有的授课教师先讲案例后讲授理论,部分授课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同时进行,也有的授课教师在讲授理论后再给出案例。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和作用也不同,因而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不同的模式选择,不要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模式,只有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四)完善案例教学的教育环境。保障案例教学的顺利,首先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基础建设,高校应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与经费支持,加大案例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应将案例教学环节计入科研工作量,在绩效薪金核算、职称评定时分配给案例教学一定比例。各高校还应将案例编写制作及相关成果纳入奖励、考核体系,考虑优先出版教学案例教材,开通案例教学的网络学习平台,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创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军章.高校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价值定位:从理论到实践的初级应用平台[J].黑龙江教育,2004(10).

[2]袁洪英.情景模拟方法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0(4).

[3]颜海娜,聂勇浩.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与编写———以“行政案例分析”教学为例[J].行政论坛,2012(3).

[4]宋志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应用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

行政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整合思维;课程改革

一、引言

行政管理领域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引入案例教学方法。由于行政人员凭个人悟性和经验工作获取的行政管理能力具有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特点,而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存在理论偏离实际的弊端,以案例为主培养专业行政管理人员逐步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是驾驭知识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类智慧的核心。罗杰•马丁(2008)在研究精英管理者思维特征的过程中构建了整合思维,指出整合思维者善于扩大影响因素的选择范围,考虑多维度的因果关系,从问题的整体性出发决策,力求寻找最佳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勉强拼凑,因此往往能在复杂形势下推陈出新,创造各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二、研究思路

课程改革在评估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循环改革思路,见图1。

三、植入整合思维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设计

1.可操作角度的整合思维界定。罗杰•马丁(2008)提出整合思维可经后天培养获得,并将其总结为富有建设性地处理彼此对立的意见的能力,不以牺牲一方为选择另一方面的代价,而是以创新形式消除意见对抗,新的意见同时包含对立意见的某些因素,且优于对立意见的任何一方。国内相关探索中,汕头大学将整合思维定义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三位一体的思维(赵佩华,2014),龙月娥(2014)和林泉等(2014)分别探索了整合思维在会计学科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丰富了整合思维课程的实践内容。本研究采用汕头大学三位一体的界定,整合思维是整体地而非孤立地,结合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思维为一体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严谨理性的思维,从容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批判性思维强调敢于质疑的理性的逻辑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创新思维激发人的好奇心与发散思维,促进新想法或产品的产生。系统思维是理解整体中的个体如何相互影响的过程。2.植入整合思维的课程目标修订。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已有的对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总体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实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分析问题与科学决策的能力,增强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敏锐性与适应性,推动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创新。课程具体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其中,掌握的知识提供案例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工具,也提供以整合性思维检验、鉴别经典理论的基础。提升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科学决策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现实中把握全局,多角度与多层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素质则包括社会责任感、敏锐性与适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职业素养四个方面。课程目标中强化了利用整合思维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系统思维,理解行政管理环境的系统性,认识社会、政府、企业和技术发展等背景环境,运用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工具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运用批判思维,意识到现有理论工具在应对复杂行政管理事件时的不足,敢于推陈;运用创新思维,理解经济社会双转型、全球化发展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等背景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勇于出新,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3.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首先,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对本课程教学的研究重点已转向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传统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为主,由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在查阅相关政策、法规等资料的基础上参与课堂讨论,被认为存在案例资源匮乏,缺乏新案例、一手案例和本土案例,学生参与度较低以致满意度低;教学方式重教案例而忽视分析过程和学生参与等问题。本研究将教学方法拓展成三个方面:课堂讲授法,讲授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基本范式,回顾基础理论与工具,鼓励学生以实践来批判性地检验经典理论;案例分析法,由老师准备案例,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焦点辩论会、交叉质询、发表观点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辨析案例,得出自己的结论;团队案例分析法,划分学习小组,选定不同主题,由小组自主挖掘编写主题案例、组织课堂讨论,最终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其次,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引入对整合思维的学习。如在导论中,引入“教育减负,缘何难行”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启发同学考虑家庭期望、社会竞争、教学质量评估等多种影响因素,从而见微知著,透视到行政管理是涉及多个因素的整体过程,行政环境、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在实践中不可割裂,应运用整合思维思考。又如设计“市政府预算模拟”,让学生模拟不同行政部门,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努力为部门争取到预期预算,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各个部门的本位主义,并跳出本位主义思考,面临各类需求,政府应如何系统思考并决策取舍。在体验植入整合思维的案例分析后,课程系统介绍了植入整合思维的课程实践总体思路:以结构简洁紧凑的书面、视频等形式采编与设计案例,描述真实的行政活动场景,供学生依据有关的行政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发散性、批判性、系统性思考,观察分析案例,推陈出新得出自己的结论。再次,探索植入整合思维的案例分析方法。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核心元素包括案例、设问和分析。在案例采编环节,课程采用小劳伦斯•E.列恩提出的星级标准: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主题;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运用案例中的信息去思考问题;引导同学进行批判性、分析性的思考;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在设问环节,一方面强调设问是否集中明确有新意,并努力寻找新视角,研究新方法,另一方面强调对行政管理难点、热点问题的探寻,探索对现实有指导、对理论有贡献的观点。在案例分析环节,基本要求包括:透视现象分析问题,探索本质和相互联系;批判性地引用借鉴理论及工具;大胆假设慎密求证寻求解决方案;巧做综合,系统联想,丰富主题。4.课程考核方式的配套改革。课程配套改革了考核方式。考核主要由课堂参与、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课程读书笔记三个模块构成。其中,课堂参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反复阅读案例,查阅背景资料,撰写发言提纲,以辩论、质询等方式讨论。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的考核综合考量整合思维的培养、案例分析技巧的把握、小组合作及基本学术规范,并编制考核量表,重点从案例描述是否条理清晰、信息是否翔实并引导批判性的思考,案例设问是否集中有新意并具备价值,案例分析能否紧扣主题对案例事实进行多维多层面的透视、实事求是揭示问题本质、巧做综合发散思考并丰富主题等指标考察。小组报告的考核主体在传统的教师之外引入交叉互评,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与评价能力。课程读书笔记的设置则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经典理论,形成批判性思考的深厚理论基础。

四、植入整合思维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实践与问题挖掘

课程改革展开了2个周期的教学实践,既以老师提供案例并强调整合思维的方式使同学们参与不同主题的案例研讨,也以团队开发案的方式,升华学生运用整合思维分析解决行政管理实践难题的能力。为持续改进课程质量,教师指引学生围绕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案例的设问、案例的分析等内容,撰写课程评估意见,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评估意见文本展开分析,将反映问题频次较多的主题进行归纳。常见问题有:1.案例选取与设计环节的主要问题。通过参编案例,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深入实践问题、追踪案例细节、巧妙设计案例等方面得到了训练与提升,但较共性的问题在于:第一,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学生面临形形色色的行政管理实践案例时难以鉴别背后蕴含的行政管理理论,也难以展开深度分析。第二,案例收集的渠道有限。学生主要以网络资料、与教师交谈、文献研究等方式,过于依赖网络,获取的一手资料较少,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案例选取的代表和针对性不够。学生平时没有经常关注时事又较少接触实践,难以选出焦点案例。第四,案例的细节和内容薄弱。由于前述原因,学生对选取案例细节的了解较少,缺乏案例的时间线和关键时间节点、案例多方主体的行动、背景等信息,而这些细节往往是案例分析的关键内容。2.案例设问环节的主要问题。学生在案例设计时注重结合理论设计问题,引导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设问的批判性不足。较多设问停留在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缺乏对理论本身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第二,设问的针对性不足。学生往往罗列大量的资料,设置一系列问题,但案例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3.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第一,分析的思路与视角受局限,系统和发散思维训练不足。学生习惯从单一理论角度分析问题,而某些案例涉及多主题及多学科的知识。第二,分析缺乏深度。学生分析时展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知识面不足,不能深层次地挖掘案例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三,涉及解决方案较少,建设性的方案设想不足,相关方案的可行性也而往往欠缺。

五、植入整合思维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持续建设

针对学生评估中分析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课程建设展望:1.多种方式加强理论知识的储备。第一,明确课程修读的先后顺序,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需先修行政管理学。第二,以经典教材及文献阅读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第三,教师提供围绕案例主题的经典文献和学术前沿文章,丰富建设课程的理论知识库。第四,学生编写案例时,需明确列出所需的理论知识要点。2.拓展案例资料的收集渠道。第一,鼓励原创。鼓励学生勇敢走出校门,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在持续的课程实践中,学生关注到社区菜场结合地带马路环境的卫生治理难题,或弃婴岛的存废之争等焦点社会问题,展开实地考察与访谈,编撰了较为精彩的原创案例。第二,建议与学院实习基地或MPA教学中心等展开合作,增加本科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丰富公共管理案例的资料库。3.改进案例设问的质量。第一,提升设问的批判性。强调源于理论而又超越理论的思考方式,同时注重理论功底的提升。第二,提升设问的针对性。在案例编撰的前期,教师指导并模拟如何针对性地设问。增加案例研究计划展示环节,在小组正式编写案例前期,由教师与班级其他学员共同探讨案例的设问,集思广益。4.提升案例分析的思维与方法。首先,强调拓展分析思路,要求同学们在解释某一复杂行政管理现象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具备整合已学习的模块化知识的能力,触类旁通。其次,强调提升案例描述与分析的深度。在第2周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强化了理论积累和案例描述信息的充实性,小组的案例描述更为详细,分析也逐层递进。

六、结论

本教学改革项目探索植入整合思维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改革,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内容等角度探索整合思维与课程的结合,形成了植入整合思维的教学改革一体化路径,同时注重在学生自主评价的基础上持续改进课程质量。本项目的结果助于卓越行政管理人才的培育和先进本科教育任务的达成,同时为国内引入整合思维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参考样本,助于推动本科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研究在基于整合思维的课程效果评估方面有所不足,整合思维在理论层面划分为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但在实践层面思维难以单维度培养,不同思维的培养之间亦具有交叉互补关系,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借鉴专业思维评价量表评估课程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杰•马丁.整合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

[2]赵佩华.项目管理教学中学生整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J].科教文汇,2014,(08):60-61.

[3]龙月娥.会计学科教育改革与学生整合思维能力培养[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昆明:2012:7.

行政案例范文篇4

一、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但是在行政法领域却没有一套完整的成文法典。因此,在行政审判工作中引入外国的行政审判经验,借鉴判例制度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不足,并可以解决审判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存在,统一法律适用。但是,判例法引入中国后应该冠以何名呢?对此,理论界观点不一。有的学者主张将其定义为"行政判例制度",而有的学者主张将其定义为"行政案例指导制度",还有学者主张将其定义为"先例判决制度"。因此,确定一个既能反映制度的本质,又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名称就显得尤为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在《二五改革纲要》中将此项改革命名为"案例指导制度",而不称为"判例指导制度"或"判例制度",这其中蕴藏着对中国司法制度和审判制度的理解,而不单单是一种提法或叫法的问题。《二五改革纲要》提出的"案例指导制度",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利用现有的审判资源来实现维护法律稳定、司法权威和司法统一的司法改革方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判例制度以及现行司法解释有着明显区别的一项制度。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具有案例指导制度的一般特征,但由于行政领域的特殊性,因而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又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故而,笔者将"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定义为:所谓行政案例指导制度,是指我国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作出的各种裁判,通过法院内部特定程序选择出其中的典型案例,经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确认、公布后,在公布法院辖区内对今后同类行政案件的审理产生一定规范作用,以达到同案同判、统一裁判尺度和审判效果的一项审判制度。我国所要构建的行政案例指导制度是不同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一种新型的变革举措。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成文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建立的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当然是建立在成文法的基础上。并且,指导性行政案例仅具有"指导"作用,而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而西方的判例制度则是在判例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判例具有比法典更高的法律地位。

二、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案例(或判例)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判例制度的传统,但是将案例作为制定法的辅助法渊源却从未间断过。从秦朝的"廷行事",到汉代"决事比",到唐朝时的"律令格式、典赦比例",再到明清时"比附判例、律例并行",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律"走过的路程,"例"也留下了相应的足迹,通过固定的法典与可变的案例共同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也是优点。[1]又如,荀子在《王制》中"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的判案原则,《非相》中的"以类度类",《正名》中的"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等涉及到的类推或者模仿,都具有强调审判方法和案例指导的意思。然而,我国真正的判例制度始建于大理院。[2]正如曾任台湾地区最高法院院长的王甲乙先生所说:"我国判例制度创始于大理院。民国初始,成文法典未及颁行,而社会秩序之维护,经济活动之运作,须臾不能或缺,大理院遂逐案酌采欧洲法理,参照我国习惯,权衡折衷,以为判决,积聚多年,选取精华,编为判例,于民国八年创行大理院判例要旨,开判例创设法律先河。"[3]

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由于当时既没有大规模的立法,又不能沿用清末的法律,故司法实践困难重重。迫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当时的大理院(即最高法院)创制了大量判例,并成为各级法院处理案件时必须遵循的"先例"。"下级法院遇有法无明文规定的案件,依据习惯、法理、政府政策或社会道德进行审判时,需请示大理院,得到明确答复后进行判决。"此后,判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大理院时期汇编的案例有3900多件,并且北洋政府《法院编制法》明文规定:"凡大理院所作出之判词,都具有法律效力,下级法院不得争论。"[4]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改大理院为最高法院,当时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成文法律,但鉴于"科学日新月异,社会进化迅速与法学思潮之推陈出新,有限之成文法典,诚不足以适应裁判之需要,为保持法律秩序之安定与统一,决定编纂判例,供全国各级法院遵循,始足以适应时代要求。"并成立判例编撰委员会,其判例每六个月编纂一次印行。判例的标准是,从该院受理诸多案件所作的裁判中,"择其内容有创新意义,在补充法律之未备,及阐明法律之真意,并有抽象规范之价值者,著为判例,以为嗣后裁判之规则。"[5]同时行政法院也编有《行政法院判例要旨汇编》(从1933年-1999年2月,共载有判例2142则,分为实体和程序两个部分),这些判例要旨所提示的法律见解具有拘束各行政机关的效力,其判例更为下级法院法官审理案件时所遵循,具有统一法律适用的功能。

三、新中国成立后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案例指导的实践探索

我国的行政法秉承了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只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制定的成文法才对审判活动具有约束力。然而,随着现代行政领域的拓展,行政事务大量增加,单一的成文法制度已经难以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弥补我国成文法自身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通过颁布司法解释、作出司法批复和刊登典型案例等方式,指导各级法院开展审判活动。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至1985年以前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在当时制定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法院审理案件主要是依据有关政策而非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审判质量。针对上述情况,主席提出"没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不仅要制定法律,还要编案例"。[6]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二任院长董必武和第三任院长谢觉哉的倡导下,开始收集、整理和研究大量案例,指导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由于当时我国大陆还没有行政审判制度,所以,这一时期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案例主要是刑事案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审判工作的实际,继续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和下发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对地方各级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指导。但"所有案例只限于在法院系统内部下发,不对社会公开,透明度不高",[7]并且案例不定期下发,随意性很大。其形式也不规范,只有少数案例有按语,大多数案例都没有按语。

(二)1985年以后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为使国内外了解我国法院的审判工作,宣传社会主义法制,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并于1985年1月起发行。《公报》是最高法院公开介绍我国审判工作和司法制度的重要官方文献,其中所的案例都是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包括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执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从众多案件中精选出来的案例构成公报的主要内容,它既不同于用作法制宣传的一般案例,也不同于高等法律院校和法院研究机构编辑的教学、研究案例,而是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法律和司法解释审理各类案件的裁判范例,蕴含了深刻的法律涵义,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对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借鉴意义。"案例以《公报》为载体对外公开,受到广大法官、律师、教授和其他读者的欢迎,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案例制度进入了比较规范的轨道。"[8]

行政案例范文篇5

截止2014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已先后公布六批指导性案例,其中包括5例行政案件。对于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行政案件,法院主要采用文义解释、目的解释这两种法律解释方法,遵循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的运用位阶次序。具体到指导性案例6号“黄泽富、何伯琼、何熠诉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案”,该案的裁判争点是没收较大数额涉案财产的行政处罚是否属于《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的当事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权利的行政处罚。该条在明确列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这三种行政处罚决定后出现了“等”字。文义解释一方面可以当作第一个方向指标,另一方面可以划定解释的界限[4]。从本案的裁判理由可知,司法者正是在此意义上利用文义解释方法,认为此处的“等”为不完全列举的示例性规定,其所概括的情形还包括与明确列举出的三种行政处罚程度相当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行政处罚。继而受案法院运用目的解释方法将没收较大数额财产的行政处罚纳入听证范围,以证成裁判结果的正当性。《行政处罚法》所追寻的目的之一便是保护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行政处罚决定的合理合法,防止行政机关滥用处罚权。第42条通过设定听证程序,赋予行政相对人陈述权和申辩权,贯彻上述目的。而本案被告在作出严重影响原告财产权益的行政处罚时,并未告知原告享有听证权利的事实,剥夺了其本应享有的程序权利,使行政相对人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若不予以撤销,必将影响行政法律目的的实现。又如指导性案例21号“内蒙古秋实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诉呼和浩特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人防行政征收案”,法院经由目的性解释方法的应用,将违法建设行为排除在免除缴纳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相关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外。指导性案例22号“魏永高、陈守志诉来安县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批复案”亦是如此。

二、我国行政司法审查中法律解释方法缺陷探析

尽管法律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大都能为社会所接受,被奉为“精品案例”“模范案例”的指导性行政案例更是充分展现出司法者成功运用法律解释方法的因素,但是我们仍然必须正视其解释方法的所具有的缺陷,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一)忽视行政法解释的价值取向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其并非一种简单的形式逻辑的操作,解释法律时必须进行价值判断。而法律绝不仅是徒具语言形式的东西。它有所志,有所意味(2)。人们透过法律规范以追求某种目的,以贯彻某些价值。释法又不同于造法,故法律解释者要查明所欲解释的法律包含的价值判断,并服从这种判断。在实务中主要表现为对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的利用。毫无疑问,行政法解释必须受制于行政法的内在价值,解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也必须基于对行政法解释价值取向的考量。不同的法律解释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历史解释主要着眼于立法原意,目的解释则强调法律在适用当下的规范目的。根据前述的考察,目的解释在我国行政司法审查中使用频率最高,其他解释方法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行政法解释偏重于对法的妥当性的维护。而笔者认为,行政法最重要的内在价值为维护宪政,保障行政法治。这就意味着,行政法解释原则上应以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为价值取向,再兼顾法的妥当性,维护实质正义。虽然有些情况下,不同解释方法的适用可以得到相同的裁判结果,也不影响裁判结果的妥当性。如指导性案例6号便如此。但从长远来看,势必阻碍我国宪政体制的发展和法治原则的实现。

(二)解释方法元规则缺位

解释方法的元规则即解释方法的位阶。法律解释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解释方法,但解释方法不具有保证法律规范准确适用的功能,经过解释只能获得可能答案而非唯一正确答案[5]。因此,我们需要解释方法元规则,以确保解释方法的适当性,以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从反面来看,解释方法元规则的缺位,使得法律解释学难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6]。特别是在疑难案件中,判决结果常常充满变数。在我国行政司法审查实践中,释法者严格遵循先文义解释再论理解释的方法位阶。但论理解释中并非只包括目的解释这一种方法,随着解释发展的深入,各种论理解释方法间的冲突也必将凸显,它们间的位阶如何,都需要我们做出解答。且与民法、刑法不同,行政法不存在统一的法典,规范数量庞大,效力层级复杂,不确定概念较为多见,更易因释法者观点的差异而引起解释的对立。特别是在行政法制较不健全的当下,行政法解释元规则的确立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解释过程实质上也是释法者主观性展现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元规则的确立能对释法者产生一定的客观约束,减少解释引起的不确定性问题。

(三)解释方法运用水平较低

指导性行政案例的解释活动均都严格遵循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的位序,但二者之间的衔接,裁判理由并未作出详细的说明。且运用二者进行解释时的说理也不够全面充分。如指导性案例21号、22号只对目的性解释方法的运用加以简单说明。又如指导性案例6号,法院适用文义解释对“等”字作出限定后便径直适用目的解释。虽一切法律解释活动,均必须从文义解释入手,如法之文义明确,无复数解释之可能性时,仅能为文义解释,自不待言[7]。为此,首先必须说明“等”字存在复数解释之可能,尔后才有进行目的解释的空间。作为助词的“等”字,既可以表示列举未尽,也可以用于列举煞尾,即作“等内等”或“等外等”的理解都符合文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行政处罚法》之目的加以说理:第一,“等外等”理解更符合《行政处罚法》所追求的整体目的,即第1条的相关规定;第二,“等外等”理解与《行政处罚法》第4条公正、公开原则相契合;第三,“等外等”理解满足了正当程序的相关要求;第四,“等外等”理解并不会降低行政效率等等,至此形成的裁判理由才够确当。

三、完善行政司法审查中法律解释方法

(一)考量行政法特性,妥当选择解释方法

行政法解释是广义的法律解释的组成部分,也分享着法律解释理论长期积累起来的理论资源,但是行政法领域的特殊性质又决定了它不能完全地套用一般性的法律解释理论来解决其自身的理论问题,而应该是将一般法律解释理论放置于行政法领域中进行重新考量,并结合行政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理论主张。在行政法解释方法选择这个问题上,也必须遵循同样的法则来进行。法律解释理论和实践中公认的解释方法众多,典型的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当然解释、合宪解释、比较解释、社会学解释、类推解释、扩充解释、限缩解释等等。而这些在私法基础上形成的法律解释方法并非都适合行政法领域,特别是我国的行政法实践。释法者适用时应该充分考虑行政法特性,如类推解释、当然解释等解释方法,是否符合行政法解释的价值取向不无疑问之处,切忌盲目嫁接。此外,在多种解释方法都能实现正义时,法院应该结合各解释方法的自身功用,选择与行政法解释特性相契合的解释方法,以维持行政法目的的一以贯之。而不是以释法者对解释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及自身喜好为选择依据。

(二)确立行政法解释方法元规则

法律解释是受规则、程序规制的艺术[1]。因此,行政法解释方法之间不能杂乱无章,应当存在一定的位阶。而解释方法的位阶并不是凭空设立的,其取决于行政法解释的价值取向。宪政体制和法治原则决定了我国行政法解释必须以维护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为前提,再兼顾法的妥当性和实质正义性。故在行政法解释活动中,重视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解释方法应当占据优势地位。笔者认为,行政法解释方法应当遵循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合宪解释的适用顺序。行政法律规范记载于文本,固定于语言,欲正确解释法律,须先理解其所用词句的意义,脱离法条文义的解释必将损害法的安定性。以法律体系及概念用语统一性为目标的体系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安定性对行政法律规范外在形式的要求,应该成为紧随文义解释的第二顺位解释方法。历史解释强调行政法解释要忠实于立法原意及立法者立法时的意图,使释法者受制于立法者的价值判断,以保证法的一以贯之。而目的解释强调行政法律规范现时所具有的合理含义[8],与历史解释不同,其侧重于实现法的妥当性和实质正义性,故其应位于历史解释之后适用。合宪解释为监督性的解释方法,将其置于最后适用乃是基于它的功能的考虑。行政法解释必须符合宪法,在应用其他解释方法获得结论后,都该利用合宪解释加以检验。当然,行政法解释方法的适用顺序只是给释法者提供一种可能的逻辑思维,并不意味着适用在先的解释方法获得的结论就要优先被采纳。如历史解释和目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甚至互相冲突,而依历史解释将导致裁判结果明显不公平、不合理时,我们就应当采纳目的解释的结论。又如,维护法安定性的解释方法获得的结论存在多种可能时,则需要目的解释进行补充、完善和校正。

(三)提高运用解释方法时的说理论证能力

行政司法审查中,某种解释方法的运用论证了哪些法律问题,发挥了怎样的法律效用,为什么需要先适用此种解释方法,为什么还需要运用其他解释方法,又为什么采纳该种解释方法得出的裁判结论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在裁判文书中予以完整的呈现。解释方法的说理论证越充分,随意适用的可能性就越小,获得正确解释结论的可能性就越大,裁判活动也就越公开透明。此外,依据严密的逻辑和论证说理得出的解释结论不仅能使原被告对法院的裁判结果予以信服,而且能使民众对裁判及法律的内在公正价值得以理解。尤其对于指导性行政案例而言,解释方法的说理论证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指导性案例乃是各级人民法院学习研究的重点对象,其具有的独特的启示、指引、示范和规范功能除了对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起作用外,对裁判时运用的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其次,指导性案例还是宣传法治的实例,是树立法治和司法权威的典型,是体现司法智慧与审判经验的载体。那么,没有说理论证的支撑,指导性行政案例该怎么发挥以上作用,又怎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呢?

四、结语

行政案例范文篇6

一、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一)实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未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课”的教学方法培养造就,而案例教学是培育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磨练他们战略决策能力的最好方法。

(二)满足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特征的需要

传统教学方式的授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结构和知识体系,然后用例子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音像、阅读、习题和练习等有效方法传递技术、原则和具体事实。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在该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除了适度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外,更需要加大案例教学方式的比重。不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其中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中,诸如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地方政府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技术等等,大多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

(三)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理论业务水平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书中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等既定模式进行讲授,这种方式只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巧,按照书本将理论知识讲述清楚即可;而在案例教学中,因其是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贯通。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日积月累地实践和摸索,决不是经过一、两次简单的培训或观摩他人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自如的;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案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相关案例素材的搜集、编写必须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践。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担任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惟有持续不断地提高理论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四)针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特点因材施教的需要

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状况来看,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兴趣爱好广泛,具备一定文体特长,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全面。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才艺比赛等方面往往能取得优于校本部同类专业学生的成绩,他们在人际交往与沟通、组织与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更为突出。但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文化课成绩较差。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的特点决定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将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并提高教学效果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案例具体、形象、生动、有情节、吸引人,通过场景化的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引导他们“思考”、“发问”和“释疑”,促使其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有效实施面临的障碍

目前,作为管理类专业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很多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都程度不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其在具体应用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在师资力量方面

案例教学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满堂灌式的全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其中的角色类似于电影导演,导演水平的好坏高低直接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因此,案例教学对老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在许多独立学院还属于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原本就不足。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以及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培训的缺乏,又使得能够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专业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由于该专业教师大多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的,因而其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相对欠缺。另外,该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不够,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会对案例教学造成制约;进行案例教学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独立学院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许多老师没有主动地加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的热情和激情。即便是那些积极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在案例选择、编写、组织课堂讨论、总结等环节上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其实践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在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方面

选择和编写好教学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客观性、时效性、思考性和难度适宜等特征。当前国内各高校自己编写的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案例教材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实践。

每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在加强学科建设,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造成低水平的重复。总的来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所能选择和使用的案例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点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二是偏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三是国内政府管理案例多,国外政府管理案例少;四是政府管理案例多,非政府公共部门管理案例少;五是着重于描述说明,背景和数据材料介绍少;六是体系不统一。案例信息库建设的不重视与高校之间的相对封闭性,致使有限的案例信息库无法实现共享,由此导致案例教学所需的行政管理案例资源不够丰富。

(三)学生素质方面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行政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尤其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差,不少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是质疑批判;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自己去寻找答案。由此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1)部分学生不重视案例讨论课,他们不愿意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发言提纲;(2)部分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不习惯小组讨论问题,课堂发言不积极;(3)部分学习小组成员存在较严重的搭便车现象,直接影响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实施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四)基础设施方面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独立学院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母体的教学资源,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现行的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院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滞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更不能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安排方面

教学安排方面,许多独立学院一级行政管理专业要招好几个班,而专业教师人手不足,只能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以笔者所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教学规模常在60人以上,开班上课的人数偏多,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无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难以调动和激励每一位同学参与进来,导致大部分同学消极应对,这种教学安排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推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措施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案例教学师资培育工程,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层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开设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培训班,或者是组织相关承担案例教学任务的教师到其他高校(有条件的可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行案例教学观摩活动,以提高其案例教学技巧和教学技能;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独立学院与公共部门的互动,独立学院应创造条件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激励老师积极申报和参与政府公共部门的科研课题,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有条件的独立学院还可以从政府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聘请部分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领导干部,兼职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老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聘请有着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已退居二线的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干部担任行政管理专业客座教授,以补充和增强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搜集制作成本很高,为了提升案例教材的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指定在相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先的高校分别作为这些课程案例教材的主要搜集制作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优先拨付所需经费,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案例信息库建设,促进高校之间分工协作,克服各高校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3]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

学生方面,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行政案例教学,消除学生对行政案例教学的心理障碍;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学习和领会,学生无形中就会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师通过养成虚心聆听他人说话的良好习惯,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增强其说服他人的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独立学院应从有限的财政中拨出资金,支持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订购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料,建立一些专用的案例教学教室、行政管理案例库、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通过体制创新共享独立学院母体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已有的案例教学资源等。

(五)调整教学安排,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内容和方式

在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的今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小班形式,以笔者从事案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来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人数规模应在20人左右为宜。

教学评价或教学考核绝非教学活动的终止和总结,其本身也属于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引导教学的重要手段,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在案例教学初始,应明确告知学生有关课程考核的规则与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核,恰当安排学习计划和调整学习方法,避免诱发不良的应试心理而“死读书、读死书”。其次,在案例教学期间,加大平时考核在结业成绩中的权重。考核事项可包括分析案例写心得、撰写学期论文、难点热点辨析讨论、知识点自学答问、学习态度等方面。最后,优化考核考试制度。传统的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手段过于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业水平。因此,要实行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达到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围绕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案例教学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独立学院要根据历届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该专业的教师要基于独立学院的“三本”教育层次定位,结合“后大众化”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背景,在分析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要求的基础上,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有计划地进行案例教学,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行政案例范文篇7

一、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但是在行政法领域却没有一套完整的成文法典。因此,在行政审判工作中引入外国的行政审判经验,借鉴判例制度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不足,并可以解决审判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存在,统一法律适用。但是,判例法引入中国后应该冠以何名呢?对此,理论界观点不一。有的学者主张将其定义为"行政判例制度",而有的学者主张将其定义为"行政案例指导制度",还有学者主张将其定义为"先例判决制度"。因此,确定一个既能反映制度的本质,又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名称就显得尤为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在《二五改革纲要》中将此项改革命名为"案例指导制度",而不称为"判例指导制度"或"判例制度",这其中蕴藏着对中国司法制度和审判制度的理解,而不单单是一种提法或叫法的问题。《二五改革纲要》提出的"案例指导制度",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利用现有的审判资源来实现维护法律稳定、司法权威和司法统一的司法改革方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判例制度以及现行司法解释有着明显区别的一项制度。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具有案例指导制度的一般特征,但由于行政领域的特殊性,因而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又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故而,笔者将"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定义为:所谓行政案例指导制度,是指我国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作出的各种裁判,通过法院内部特定程序选择出其中的典型案例,经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确认、公布后,在公布法院辖区内对今后同类行政案件的审理产生一定规范作用,以达到同案同判、统一裁判尺度和审判效果的一项审判制度。我国所要构建的行政案例指导制度是不同于西方国家判例制度的一种新型的变革举措。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成文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建立的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当然是建立在成文法的基础上。并且,指导性行政案例仅具有"指导"作用,而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而西方的判例制度则是在判例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判例具有比法典更高的法律地位。

二、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案例(或判例)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判例制度的传统,但是将案例作为制定法的辅助法渊源却从未间断过。从秦朝的"廷行事",到汉代"决事比",到唐朝时的"律令格式、典赦比例",再到明清时"比附判例、律例并行",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律"走过的路程,"例"也留下了相应的足迹,通过固定的法典与可变的案例共同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稳定性,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也是优点。[1]又如,荀子在《王制》中"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的判案原则,《非相》中的"以类度类",《正名》中的"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等涉及到的类推或者模仿,都具有强调审判方法和案例指导的意思。然而,我国真正的判例制度始建于大理院。[2]正如曾任台湾地区最高法院院长的王甲乙先生所说:"我国判例制度创始于大理院。民国初始,成文法典未及颁行,而社会秩序之维护,经济活动之运作,须臾不能或缺,大理院遂逐案酌采欧洲法理,参照我国习惯,权衡折衷,以为判决,积聚多年,选取精华,编为判例,于民国八年创行大理院判例要旨,开判例创设法律先河。"[3]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由于当时既没有大规模的立法,又不能沿用清末的法律,故司法实践困难重重。迫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当时的大理院(即最高法院)创制了大量判例,并成为各级法院处理案件时必须遵循的"先例"。"下级法院遇有法无明文规定的案件,依据习惯、法理、政府政策或社会道德进行审判时,需请示大理院,得到明确答复后进行判决。"此后,判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大理院时期汇编的案例有3900多件,并且北洋政府《法院编制法》明文规定:"凡大理院所作出之判词,都具有法律效力,下级法院不得争论。"[4]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改大理院为最高法院,当时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成文法律,但鉴于"科学日新月异,社会进化迅速与法学思潮之推陈出新,有限之成文法典,诚不足以适应裁判之需要,为保持法律秩序之安定与统一,决定编纂判例,供全国各级法院遵循,始足以适应时代要求。"并成立判例编撰委员会,其判例每六个月编纂一次印行。判例的标准是,从该院受理诸多案件所作的裁判中,"择其内容有创新意义,在补充法律之未备,及阐明法律之真意,并有抽象规范之价值者,著为判例,以为嗣后裁判之规则。"[5]同时行政法院也编有《行政法院判例要旨汇编》(从1933年-1999年2月,共载有判例2142则,分为实体和程序两个部分),这些判例要旨所提示的法律见解具有拘束各行政机关的效力,其判例更为下级法院法官审理案件时所遵循,具有统一法律适用的功能。

三、新中国成立后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案例指导的实践探索

我国的行政法秉承了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只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制定的成文法才对审判活动具有约束力。然而,随着现代行政领域的拓展,行政事务大量增加,单一的成文法制度已经难以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弥补我国成文法自身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通过颁布司法解释、作出司法批复和刊登典型案例等方式,指导各级法院开展审判活动。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至1985年以前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在当时制定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法院审理案件主要是依据有关政策而非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审判质量。针对上述情况,主席提出"没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不仅要制定法律,还要编案例"。[6]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二任院长董必武和第三任院长谢觉哉的倡导下,开始收集、整理和研究大量案例,指导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由于当时我国大陆还没有行政审判制度,所以,这一时期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案例主要是刑事案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审判工作的实际,继续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和下发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对地方各级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指导。但"所有案例只限于在法院系统内部下发,不对社会公开,透明度不高",[7]并且案例不定期下发,随意性很大。其形式也不规范,只有少数案例有按语,大多数案例都没有按语。

行政案例范文篇8

一、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一)实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未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课”的教学方法培养造就,而案例教学是培育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磨练他们战略决策能力的最好方法。

(二)满足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特征的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授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结构和知识体系,然后用例子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音像、阅读、习题和练习等有效方法传递技术、原则和具体事实。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贴近社会实际需要。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在该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除了适度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外,更需要加大案例教学方式的比重。不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其中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中,诸如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地方政府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技术等等,大多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

(三)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理论业务水平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书中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等既定模式进行讲授,这种方式只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巧,按照书本将理论知识讲述清楚即可;而在案例教学中,因其是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贯通。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日积月累地实践和摸索,决不是经过一、两次简单的培训或观摩他人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自如的;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案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相关案例素材的搜集、编写必须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践。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担任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惟有持续不断地提高理论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四)针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特点因材施教的需要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状况来看,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兴趣爱好广泛,具备一定文体特长,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全面。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才艺比赛等方面往往能取得优于校本部同类专业学生的成绩,他们在人际交往与沟通、组织与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更为突出。但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文化课成绩较差。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的特点决定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将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并提高教学效果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案例具体、形象、生动、有情节、吸引人,通过场景化的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引导他们“思考”、“发问”和“释疑”,促使其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有效实施面临的障碍

目前,作为管理类专业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很多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都程度不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其在具体应用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在师资力量方面案例教学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满堂灌式的全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其中的角色类似于电影导演,导演水平的好坏高低直接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因此,案例教学对老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在许多独立学院还属于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原本就不足。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以及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培训的缺乏,又使得能够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专业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由于该专业教师大多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的,因而其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相对欠缺。另外,该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不够,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会对案例教学造成制约;进行案例教学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独立学院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许多老师没有主动地加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的热情和激情。即便是那些积极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在案例选择、编写、组织课堂讨论、总结等环节上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其实践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在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方面选择和编写好教学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客观性、时效性、思考性和难度适宜等特征。当前国内各高校自己编写的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案例教材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实践。每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在加强学科建设,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造成低水平的重复。总的来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所能选择和使用的案例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点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二是偏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三是国内政府管理案例多,国外政府管理案例少;四是政府管理案例多,非政府公共部门管理案例少;五是着重于描述说明,背景和数据材料介绍少;六是体系不统一。案例信息库建设的不重视与高校之间的相对封闭性,致使有限的案例信息库无法实现共享,由此导致案例教学所需的行政管理案例资源不够丰富。

(三)学生素质方面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行政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尤其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差,不少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是质疑批判;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自己去寻找答案。由此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1)部分学生不重视案例讨论课,他们不愿意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发言提纲;(2)部分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不习惯小组讨论问题,课堂发言不积极;(3)部分学习小组成员存在较严重的搭便车现象,直接影响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实施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四)基础设施方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独立学院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母体的教学资源,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现行的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院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滞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更不能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安排方面教学安排方面,许多独立学院一级行政管理专业要招好几个班,而专业教师人手不足,只能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以笔者所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教学规模常在60人以上,开班上课的人数偏多,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无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难以调动和激励每一位同学参与进来,导致大部分同学消极应对,这种教学安排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推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措施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师资队伍案例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案例教学师资培育工程,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层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开设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培训班,或者是组织相关承担案例教学任务的教师到其他高校(有条件的可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行案例教学观摩活动,以提高其案例教学技巧和教学技能;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独立学院与公共部门的互动,独立学院应创造条件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激励老师积极申报和参与政府公共部门的科研课题,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有条件的独立学院还可以从政府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聘请部分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领导干部,兼职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老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聘请有着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已退居二线的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干部担任行政管理专业客座教授,以补充和增强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搜集制作成本很高,为了提升案例教材的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指定在相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先的高校分别作为这些课程案例教材的主要搜集制作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优先拨付所需经费,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案例信息库建设,促进高校之间分工协作,克服各高校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3]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学生方面,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行政案例教学,消除学生对行政案例教学的心理障碍;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学习和领会,学生无形中就会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师通过养成虚心聆听他人说话的良好习惯,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增强其说服他人的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独立学院应从有限的财政中拨出资金,支持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订购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料,建立一些专用的案例教学教室、行政管理案例库、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通过体制创新共享独立学院母体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已有的案例教学资源等。

(五)调整教学安排,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内容和方式在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的今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小班形式,以笔者从事案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来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人数规模应在20人左右为宜。教学评价或教学考核绝非教学活动的终止和总结,其本身也属于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引导教学的重要手段,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在案例教学初始,应明确告知学生有关课程考核的规则与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核,恰当安排学习计划和调整学习方法,避免诱发不良的应试心理而“死读书、读死书”。其次,在案例教学期间,加大平时考核在结业成绩中的权重。考核事项可包括分析案例写心得、撰写学期论文、难点热点辨析讨论、知识点自学答问、学习态度等方面。最后,优化考核考试制度。传统的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手段过于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业水平。因此,要实行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达到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行政案例范文篇9

法定代表人雷玉琦,男,局长。

委托人宋大虎,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工作人员。

委托人崔小庆,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工作人员。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姚辉,男,1961年7月9日出生,汉族,原沈阳春天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住沈阳市和平区南五马路254-4号。

委托人丁少云,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冯德宾,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第三人姜世华,男,1951年9月6日出生,汉族,电子工业部四十七研究所干部,住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9号3-1-2。

上诉人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因公安行政处罚一案,不服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2007]沈河行初字第98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公开审理。上诉人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的委托人宋大虎,被上诉人姚辉的委托人丁少云、冯德宾,原审第三人姜世华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第三人姜世华于2005年6月29日报警称自己在沈阳春天百货公司42号档口门锁被撬,服装及物品丢失。被告接到报警。经查此行为系沈阳春天百货公司法人代表原告姚辉指使组织本单位保卫部、商管部人员于2005年6月28日晚,将第三人姜世华的42号档口门锁打开,将档口内货物搬至沈阳春天库房扣押,后将部分货物变卖。被告于2007年6月25日作出对原告姚辉行政拘留15日处罚决定,原告姚辉不服提出复议。沈阳市公安局于2007年9月18日作出沈公复字(2007)357号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原处罚决定,原告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审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公安机关对辖区内的治安案件,有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原告的行为不符合寻衅滋事的法律特征。关于原告提出被告认定原告行为构成寻衅滋事无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观点,法院予以支持;关于原告提出被告作出处罚决定程序违法的观点,无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被告依据上述事实及证据,认定原告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作出的行政处罚,系认定的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应予撤销重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第2目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l、撤销被告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作出的沈河公(治)决字[2007]第162号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2、被告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诉讼费五十元,由被告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承担。

上诉人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上诉称:一、一审法院判决表述逻辑混乱、前后矛盾。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与我局处罚被上诉人姚辉所认定的事实相符,并明确认定上诉人及第三人姜世华提交证据的真实合法性并予以采信,对被上诉人姚辉提出的证据完全没有采信。但在判决结论中却认为上诉人对被上诉人姚辉作出行政处罚所认定的事实不清,这与前述一审法院的表述背道而驰。同时,一审法院在完全没有采信被上诉人姚辉提出的证据后,居然又对其提出的“其行为构成寻衅滋事无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观点”予以支持,既然对原告的证据都不予采信了,那么支持其观点的根据是什么?可见,该判决阐释部分和结论部分完全自相矛盾。二、一审判决说理不够、毫无说服力。一审判决在事实、证据方面均支持上诉人后,仅以一句简而概之的“被上诉人姚辉的行为不符合寻衅滋事的法律特征”否定了上诉人作出的(2007)第162号处罚决定,苍白无力,完全没有任何说服力。三、一审判决对寻衅滋事的法律特征认知错误。因本案案发于2005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具有溯及力,只能适用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治安处罚条例》),然而《治安处罚条例》及其他相关法规中对寻衅滋事均无具体解释,查找汉语《辞海》,其中对寻衅滋事的解释是,“寻”:找;“衅”:事端;“滋”:增益:“事”:事情。四字合意即为找事、引发争端、导致纠纷增多,这是《治安处罚条例》立法时使用寻衅滋事的字词本意。实践中主观上藐视法律、称霸立棍的流氓动机与客观上的肆意所为、扰乱秩序是认定本行为的基本特征,寻衅滋事在《治安处罚条例》中是扰乱公共秩序的具体行为体现。本案中被上诉人姚辉公然藐视法纪,强占第三人姜世华的财物历时两年,扰乱了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符合寻衅滋事的法律特征,与立法本意相一致。另被上诉人姚辉在本案中的违法行为目的很清楚,动机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与霸气,谁对其不服,谁敢反抗,就遭致立刻清除出春天公司,符合寻衅滋事流氓性的主观特征。此外被上诉人姚辉对姜世华的物品拒不返还,并将其部分变卖,这亦完全符合寻衅滋事中强拿硬要的行为体现。综上所述,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原审判决,驳回本案原告诉讼请求,由被上诉人承担一、二审诉讼费用。

被上诉人姚辉未在法定期限内向本院提交书面答辩,但在庭审中答辩称:我认为上诉人提出的三点上诉理由都不能成立,1、上诉人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表述逻辑混乱,我们认为一审判决中没有这种情况,对于行政诉讼的案件,应该由实施行政行为方来出示证据证明行政行为合法,并不能因为原告的证据没被一审法院采信,就认为一审判决矛盾,而事实上,一审判决虽然采信了第三人的部分证据,也仅仅说明一审法院对沈阳春天与第三人之间争议的基本事实没有异议,但是并不代表一审法院就赞成上诉人关于姚辉构成寻衅滋事的结论认定;2、上诉人的第二个上诉理由是认为一审判决说理不够,认为一审判决体现不出审判效果,我们认为上诉人的观点不能构成上诉的理由,上诉人无非是说一审判决写的不够好,这与一审判决是否正确没有联系;3、实际上上诉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仅仅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以上诉人在上诉状中引用《宪法》、《行政处罚法》和辞海来证明上诉人上诉理由的正当性没有任何依据;4、上诉人在上诉理由的第三点认为被上诉人在本案中的动机是显示自己的霸气,谁对其不服就赶出春天,是上诉人强加给被上诉人的,案件的发生原本就不是被上诉人和第三人的私人恩怨,是沈阳春天和第三人的合同争议,被上诉人也不是要藐视法律,被上诉人只是作为沈阳春天的管理者,不能够接受合同另一方扰乱秩序,而采取的解除合同,按照上诉人的说法,根据民法通则和宪法修正案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但是这并不必然得出被上诉人的行为是寻衅滋事,公民的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有可能形成刑事、行政、民事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认定的是正确的,在本案中双方发生争议是沈阳春天和第三人之间的合同争议,不是被上诉人的个人行为,同时沈阳春天扣留第三人的财产事出有因,不是上诉人说的强拉硬要。我们认为一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该予以维持。

原审第三人姜世华未在法定期限内向本院提交书面答辩,但在庭审中答辩称:我基本同意上诉人的上诉意见,1、我认为这起案件是盗窃案件,因为我的财产是在夜间被撬走的,正像刚才被上诉人人说的事出有因也好,我想问一下,一个人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就可以撬走别人的东西吗,我国是有法律的,这是触犯国家法律的,所以我始终认为被上诉人的案件是盗窃案件,符合秘密窃取的法律特征;2、被上诉人把我的东西在2006年12月份私自给卖了,变成自己的财产了,至今没有偿还给我,所以我认为被上诉人构成盗窃罪。

原审被告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l、姚辉的询问笔录2份;2、马力询问笔录2份;3、姜世华的询问笔录2份;4、沈阳春天和姜世华的合同;5、发票凭证。1-5号证据证明原告实施了强行将姜世华的物品扣押、变卖的事实。

原审原告姚辉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1、联营合同,证明与姜世华发生这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沈阳春天公司,不是姚辉个人。2、倡议书;3、二次会议程序通知;4、致沈阳春天公开信;5、致沈阳春天领导信;6、沈阳服装行业协会会员证;7、2005年华商晨报的报道;2-7号证据用以证明姜世华发动群众减租的滋事行为,超出了经营者的行为是非法行为。8、关于姜世华非法结社牟利、寻衅滋事情况的说明,证明中街派出所是因为姜世华上访,所以处理完结后才重新作出的处理决定。

原审第三人姜世华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证人王兴出庭作证,证明第三人姜世华没有非法结社、没有贪污会费、也没有组织罢市,因为沈阳春天公司欠所有业户六天租金,是业户自愿成立的协会。

上述证据均已随案移送本院。

经审查本院认定,原审法院对原审被告及第三人提交的证据予以采信,对原审原告提交的2-8证据不予采信的认证正确。对于原审原告提交的第1号证据,能够证明原审第三人同沈阳春天百货公司存在合同关系,本院予以采信。

本院根据本案有效证据认定的事实与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基本一致。

本院认为: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上诉人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具有作出本案被诉行政处罚的法定职权。原审认定正确。

二、本案中上诉人作出的被诉行政处罚所根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四项,即“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四)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在一、二审审理中,上诉人均表示其对被上诉人进行处罚是适用的寻衅滋事这一情节。双方当事人在一、二审审理中的争议焦点也是被上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这一问题。

对此本院认为,行政处罚中所指的“寻衅滋事”是指无视法律、社会公德、无事生非、无理取闹、强取豪夺,扰乱公共秩序而又不足以构成犯罪的行为。一般来说该种违法行为有以下几个构成要件:1、其主体限于自然人一般主体;2、其主观方面是故意,通常是出于蔑视法纪、显示威风、寻求刺激、或者发泄淫欲等动机;3、该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4、客观方面表现为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行为。公务员之家:

首先,本案中,第三人姜世华同沈阳春天百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春天)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其在案发前同被上诉人姚辉本人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根据上诉人的调查,在事发当天,时为沈阳春天总经理的姚辉是同沈阳春天的党支部书记、保卫部经理、商管部经理等沈阳春天的领导人员开会研究后,决定停止第三人姜世华的经营活动,终止双方之间的合同。之后是由保卫部经理带领保卫部、商管部的人员将第三人档口内的货物扣押、封存并对该档口强行撤柜的。该行为从性质上看应属于沈阳春天的行为,上诉人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姚辉是出于个人目的致使该行为发生的,该行为同姚辉不直接发生法律关系,不能认定姚辉是被诉行为的直接责任主体。

其次,寻衅滋事是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其侵犯的客体一般不是以特定人或财物为侵害的对象,其侵害的应当是公共秩序。本案中,被诉行为发生在晚上21时许,当时沈阳春天已经停止营业,关门闭店了,其已经不属于公共场所。而这时针对特定第三人的财产所实施的行为,明显不属于侵犯公共秩序的行为,同构成寻衅滋事的客体不相一致。

再次,从寻衅滋事的主观方面来看,其行为一般是出于故意,表现为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特点,体现出一种任意性和随意性。而本案第三人同沈阳春天存在合同,双方因产生纠纷协商解决未成,之后沈阳春天领导成员经开会决定由相关人员实施的被诉行为。该行为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亦不符合寻衅滋事的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主观要件。上诉人上诉称,被上诉人姚辉在本案中的“动机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与霸气,谁对其不服,谁敢反抗,就遭致立刻清除出春天公司,符合寻衅滋事流氓性的主观特征”的上诉观点,因无证据支持,本院不予认可。

综上,因上诉人提交的证据不能支持其对被上诉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的认定,其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结果并无不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行政案例范文篇10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的新型教学方法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1、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有效实施案例教学面临的障碍目前,作为管理类专业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很多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都程度不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其在具体应用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1.1在师资力量方面。案例教学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满堂灌式的全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其中的角色类似于电影导演,导演水平的好坏高低直接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因此,案例教学对老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在许多独立学院还属于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原本就不足。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以及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培训的缺乏,又使得能够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专业老师更是凤毛麟角。此外,许多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相对较低。

1.2在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方面。选择和编写好教学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客观性、时效性、思考性和难度适宜等特征。当前国内各高校自己编写的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案例教材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实践。

1.3学生素质方面。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行政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尤其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差,不少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是质疑批判;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自己去寻找答案。由此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因此,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实施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1.4基础设施方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独立学院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母体的教学资源,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现行的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院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滞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更不能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5教学安排方面。教学安排方面,许多独立学院一级行政管理专业要招好几个班,而专业教师人手不足,只能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以笔者所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教学规模常在60人以上,开班上课的人数偏多,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无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难以调动和激励每一位同学参与进来,导致大部分同学消极应对,这种教学安排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2、推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案例教学的措施

2.1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师资队伍。案例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案例教学师资培育工程,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层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开设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培训班,或者是组织相关承担案例教学任务的教师到其他高校(有条件的可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行案例教学观摩活动,以提高其案例教学技巧和教学技能;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独立学院与公共部门的互动,独立学院应创造条件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激励老师积极申报和参与政府公共部门的科研课题,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

2.2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搜集制作成本很高,为了提升案例教材的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指定在相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先的高校分别作为这些课程案例教材的主要搜集制作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优先拨付所需经费,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案例信息库建设,促进高校之间分工协作,克服各高校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3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学生方面,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行政案例教学,消除学生对行政案例教学的心理障碍;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学习和领会,学生无形中就会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师通过养成虚心聆听他人说话的良好习惯,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增强其说服他人的能力。

2.4加大投入,加强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独立学院应从有限的财政中拨出资金,支持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订购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料,建立一些专用的案例教学教室、行政管理案例库、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通过体制创新共享独立学院母体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已有的案例教学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