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0 17:31:17

行政管理常识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1

按照职位性质,报考职位分A、B两大类,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类别中的一个部门或单位报名。A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等研究拟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且对外设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职位,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

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信访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中国公务网2014-10-623:33:31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2

按照职位性质,报考职位分A、B两大类,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类别中的一个部门或单位报名。A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等研究拟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且对外设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职位,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

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中国公务网2014-6-2217:14:39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章知彼——全面了解申论测试

本章通过对申论测试的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标准样式、常用文体、特点、命题发展趋势和应试禁忌的系统介绍,帮助应试者对申论测试有一个感性、概括的了解。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信访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2014-8-1419:08:19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申论测试只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不尽相同。所以,虽然要求他们具备较为丰富的常识,但是不会对某一专业特别倾向。这一点,从我们下面所列举的考题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依据的是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申论考试作答也要如此,不要说套话、假话,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

第二节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与标准样式

一、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

研究一下申论试题就会明白,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注意事项,说明答卷的要求、时间,提出指导性建议;其次是申论写作的背景资料;最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题目。

这些背景资料一般是约1500字的材料(近两年材料文字有增加的趋势),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材料会更多一些,有时会达到4~5千字,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现象的诸方面。这些资料大多是经过初步加工后的“半成品”,是带有新闻性质的现实材料,反映的多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热点问题,基本上不会涉及重大理论问题或专业性极强的问题。

申论测试要求一般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用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的背景材料的主题。

第二,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体现针对性与可行性,用300~400字来说明。2014-6-2217:14:39

第三,对见解、方案的论证。这部分内容要求1200字左右,标题自拟,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这三方面的要求,一般是通过2~3个题目来体现的。

二、申论测试的标准样式

申论测试正是通过给定资料,要求应考者根据所给资料写作申论文章,来对应考者进行测试的一种考核形式。现列举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卷)如下: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题(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测试。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3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dministrativeAptitudeTest,简称AAT)是指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上的成功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性质是一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要对这个概念作深入全面的了解.我们先要明确知识、技能、能力和能力倾向这些相关概念:

一、知识、技能和能力

知识涉及一个人知道什么,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所得。从整体而言,知识是指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会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系统认识成果;对个体而言,知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理论、系统、惯例、规则和其他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信息理解。它既包括处于零散、个别、孤立、肤浅或不完整的感性认识阶段的感性知识,也包括达到理性认识高度的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知识。

能力和技能涉及一个人能做什么。能力可以概括为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

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可以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不论能力是来自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学习,都是指当时已经具备而不需要进一步训练的主观条件。技能则可以定义为通过一定练习而形成的,使个体得以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能的操作系统,常体现为一定的熟练性。

二、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即潜能)是指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而

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换言之,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潜力如何。

能力倾向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素质,它既不等同于人的智力,也不等同于人在某方面由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对广泛性。我们通常所谓的“智商”即智力水平,可以影响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时的效率,但通常都是间接的;而我们所说的“能力倾向”则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中多种甚至全部活动的效率;而专业知识技能则仅仅影响某种具体的活动。

第二,相对稳定性。它不像人的智力水平那样很难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很难影响到他的智力水平,但却会影响到他的能力倾向。能力倾向又不像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那样容易通过强化训练而在短期内提高或遗忘。

第三,潜在性。它表现为一种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已有的水平和现实。一个人的手指灵活性很强,我们可以预测他在许多与手部动作有密切关系的活动领域中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这仅是可能而已,这个人也许并没有条件或机会发挥他的优势。

从理论上讲,认知能力结构的各个部分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测评工具,如测验来进行评价,

而能力测验考查的就是处于人的能力结构中间层次的能力要素。

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公共基础知识或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它主要是通过测试一系列心理潜能,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预测一个人在行政管理职能领域中成功可能性的一种考试。这种考试测试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功能是通过测量一系列的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管理职业领域里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作为一种为公务员职业选择合适的从业人员的评价手段÷公务员录用考试必须把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帮助人事部门了解考生从事行政工作的潜力与差异,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第二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特点

一、题目数量多

要测量考生的行政职业能力,仅凭一两道试题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设置大量的试题。

一般说来,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会设计135~140道试题,各省、市地方公务员略有不同,但都不低于。l20道题。测试内容以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形式出现,因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具有题目数量多的特点。

二、时间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具有时间紧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在120分钟内,答完所有试题。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时间充分,一般考生都会取得高分;但在时间紧、题量大的条件下,就能有效地反映考生反应的快慢,区分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内容覆盖面第三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作用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务员录用考试总体包括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核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功能。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考前报名资格审查,可以了解考生的学历、经历、工作表现以及其他背景信息,以此来考查考生一般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性。通过体检,可以了解考生的身体状况。在面试中,通过结构化的面谈答辩,我们可以了解考生在社会适应性及个性倾向方面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求索精神;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模拟作业可以考查考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性品质;通过操作演练可以了解考生与具体工作职位有关的操作技能。在笔试中,通过专业科目考试,可以考查考生具体的专业知识;通过语文、数学、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自然科学知识、中国近现代史、时事等科目的考试,可以了解考生对行政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以上这些环节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内容,也很复杂,但是如果在考试程序中没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那么就会很不全面,或者存在致命的缺陷。

因为从能力的层次结构来看,如果只测查考生的一般能力和知识技能而不测查其职业能力,就不能知道考生在行政职业方面是否有发展前途,考取的考生即使暂时表现得适应工作,

也很可能是一种“高分低能”的人,没有发展后劲。因此,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概括起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具有否决权。

通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说明应考人员具备了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务

员职业能力测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公务员的最低限度要求,它通常配合其他考试和

测评手段一起使用,相互补充。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成绩应规定一个最低限度,高于此限度的,可将得分与其他方面的测评结果结合起来考虑;低于此限度的则不能被录用。这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的否决权原则。

二、对用人部门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可以作为早期筛选测验来使用。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一种纸笔施测的团体性测验,全部采用客观化、标准化试题,因而可以使用机器阅卷。经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初选后,不具备基本能力素质的人就不可以进入以后的评价程序,从而可以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利于帮助人事部门了解考生从事行政工作的潜能与差异,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以达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的目的。

四、从人才的选拔制度上说,有利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并由机器阅读,从而使这种考试具有极大的客观性。在我国录用考试发展的现阶段,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盾牌,有利于打破选人、用人中的人情阻力,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利于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由国家公务员局组织有关专家精心编制的,它原理科学、材料精确、施测严密、结果客观,因而有利于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四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结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要考核的是与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潜在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决定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内容。

根据国外公务员录用考试一百多年的经验和国家公务员局部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我国

确定了在职业能力方面,机关行政工作要求有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最基础的素质能力。只有当这些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并得到一定知识经验的支持后,才能形成综合判断、组织与人际协调能力以及资料分析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另外,考试内容设计上还充分考虑到要适应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的可操作性。

基于这些认识,国家公务员局选择了上述能力要素中最基本、最主要和便于实际测查的方面,即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五大内容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只有当这些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得到一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持后才能形成综合判断、组织与人际协调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这五种能力只体现了对国家公务员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并不代表行政机关职业能力和所有方面,因此,能通过测验只是说明应试者具备了做好行政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下图为2014年和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试卷构成,包括了各部分的题量与时间分配,及各部分内容的测量目标概括。(仅作参考)

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要求具备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多层次的能力素质。因此,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必须能够考查考生这些方面的能力素质,这就决定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必然包括相关内容知识,覆盖面广也就相应成为其特点之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必须了解这一测验的性质和方式,熟知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以避免因不了解考试的形式而影响考试的成绩。

四、目标、功能和特性界定明确,旨在选拔公职人才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考查一个人的行政管理潜在能力的考试。其作用是通过测试一系列的题目测验考生在公共管理职业领域里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发现和选拔那些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特别是政府等部门工作的人才,以充实、更新和优化公务员队伍。

年份

部分

内容

题量(道)

时限(分钟)

测试目标

言语理解与表达

40

30

中文词句含义理解能力、文章段落的准确理解掌握运用程度

数量关系

20

20

基本数量关系的快速理解和计算能力

判断推理

35

40

图形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逻辑

判断的基本能力

2014

常识判断

25

10

涵盖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

面,考查应试者在这方面应知应会的

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

断的基本能力

资料分析

20

20

较简单的图、表、文字资料的阅读理解

和分析能力

合计

140

120

言语理解与表达

40

30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思考、迅速而

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数量关系

20

20

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

关量问题的技能

判断推理

35

40

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

2014

常识判断

25

1O

法律知识运用能力

资料分析

20

20

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形、表格等资料

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

合计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4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考试

第三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结构下图为北京市招录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试卷构成,包括了各部分的题量与时间分配,以及对各部分内容的测量目标的概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结构部分内容题量(道)时限(分钟)测试目标一数量关系2015基本数量关系的快速理解和计算能力二判断推理5035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定义判断、事件排序的基本能力三常识判断2020涵盖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考查应试者在这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四言语理解与表达1530中文词句含义理解能力、文章段落的准确理解掌握运用程度五资料分析2020较简单的图、表、文字资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合计125120把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这五个方面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是因为它们是行政职业能力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也是便于实际测查的内容。只有当这些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得到一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持后,才能形成综合判断、组织与人际协调能力以及资料分析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这五种能力仅体现了对国家公务员最低限度的要求,并不代表行政职业能力的所有方面。能通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只是说明应试者具备了做好行政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这里,我们对这五个方面的考试内容作概括说明:一、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测验的双重性质。在速度方面要求应试者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在难度方面该测验涉及的知识和所用材料一般不会超过高中范围,甚至多数是一般的数学知识,以此为媒介,考查应试者对规律的发现、把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二、判断推理判断推理是测查应试者逻辑判断推理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判断推理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部分,它的强弱反映一个人对事物实质及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国家公务员担负着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十分复杂,要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必须具备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词语概念、事件关系和文字材料的认知、理解、比较、组合、演绎、综合判断等能力。三、常识判断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用来考查应试者在这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这类试题取材广泛,从古到今,从无机物到人类,从自然界到社会……包罗万象,对应试者不存在专业歧视。考生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常识判断能力是很难的,重要的是在于平时的学习、观察、思考和积累。四、言语理解与表达这种题型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所给的文字资料较长,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正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正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五、资料分析能力资料分析部分的试题考查应试者对图形、表格和文字等形式的统计资料进行正确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现代信息社会,大量信息往往是以统计资料来反映的,要正确、及时地做出决策,必须能对信息进行快速地综合分析与加工,从统计信息中找出“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方案。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5

根据国外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经验和人事部组织有关专家所进行的多年研究,我国选择了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等基本能力要素,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测查的内容。

一、数量关系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增加了数字推理这一过去常考题型,因此,数量关系部分包括数学运算和数字推理这两种题型。

数量关系部分的试题主要考查应试者解决算术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和所用的材料一般不超过高中范围,甚至多数是小学或初中水平的,以此为媒介,考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二、判断推理

与2014年相同,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在保留本部分了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和定义判断三种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事件排序这种新题型。

判断推理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成分,它的强弱往往反映一个人对事物本质及事物间联系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国家公务员担负的行政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事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十分复杂,要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必须具备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词语概念、事件关系和文字材料的认知理解、比较、组合、演绎、综合判断等能力。

三、常识判断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考试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这一考试科目,而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增添了“常识判断”这一项,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科技、文史等方面,考查应试者在这些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本部分只有单项选择题。与2014年相比,2014年本部分主要侧重测查考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内容,希望考生给予一定的重视。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

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考查应试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它包括字词理解能力、句段理解能力、语法的运用能力、字词拼写能力等。作为一个公务员需要具备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各种形式的文字材料的能力,需要具备灵活、准确、简练地运用文字材料表达信息的能力。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处理各种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将对言语理解能力的考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五、资料分析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6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dministrativeAptitudeTest,简称AAT)是指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上的成功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性质是一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要对这个概念作深入全面的了解.我们先要明确知识、技能、能力和能力倾向这些相关概念:

一、知识、技能和能力

知识涉及一个人知道什么,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所得。从整体而言,知识是指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会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系统认识成果;对个体而言,知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理论、系统、惯例、规则和其他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信息理解。它既包括处于零散、个别、孤立、肤浅或不完整的感性认识阶段的感性知识,也包括达到理性认识高度的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知识。

能力和技能涉及一个人能做什么。能力可以概括为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

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可以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不论能力是来自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学习,都是指当时已经具备而不需要进一步训练的主观条件。技能则可以定义为通过一定练习而形成的,使个体得以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能的操作系统,常体现为一定的熟练性。

二、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即潜能)是指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而

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换言之,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潜力如何。

能力倾向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素质,它既不等同于人的智力,也不等同于人在某方面由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相对广泛性。我们通常所谓的“智商”即智力水平,可以影响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时的效率,但通常都是间接的;而我们所说的“能力倾向”则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中多种甚至全部活动的效率;而专业知识技能则仅仅影响某种具体的活动。

第二,相对稳定性。它不像人的智力水平那样很难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很难影响到他的智力水平,但却会影响到他的能力倾向。能力倾向又不像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那样容易通过强化训练而在短期内提高或遗忘。

第三,潜在性。它表现为一种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已有的水平和现实。一个人的手指灵活性很强,我们可以预测他在许多与手部动作有密切关系的活动领域中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这仅是可能而已,这个人也许并没有条件或机会发挥他的优势。

从理论上讲,认知能力结构的各个部分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测评工具,如测验来进行评价,

而能力测验考查的就是处于人的能力结构中间层次的能力要素。

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公共基础知识或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它主要是通过测试一系列心理潜能,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预测一个人在行政管理职能领域中成功可能性的一种考试。这种考试测试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而形成的能力。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功能是通过测量一系列的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管理职业领域里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作为一种为公务员职业选择合适的从业人员的评价手段÷公务员录用考试必须把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帮助人事部门了解考生从事行政工作的潜力与差异,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第二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特点

一、题目数量多

要测量考生的行政职业能力,仅凭一两道试题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设置大量的试题。

一般说来,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会设计135~140道试题,各省、市地方公务员略有不同,但都不低于。l20道题。测试内容以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形式出现,因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具有题目数量多的特点。

二、时间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具有时间紧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在120分钟内,答完所有试题。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时间充分,一般考生都会取得高分;但在时间紧、题量大的条件下,就能有效地反映考生反应的快慢,区分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内容覆盖面广考试大(www.Examda。com)

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要求具备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多层次的能力素质。因此,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必须能够考查考生这些方面的能力素质,这就决定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必然包括相关内容知识,覆盖面广也就相应成为其特点之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必须了解这一测验的性质和方式,熟知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以避免因不了解考试的形式而影响考试的成绩。

四、目标、功能和特性界定明确,旨在选拔公职人才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考查一个人的行政管理潜在能力的考试。其作用是通过测试一系列的题目测验考生在公共管理职业领域里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发现和选拔那些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特别是政府等部门工作的人才,以充实、更新和优化公务员队伍第三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作用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务员录用考试总体包括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核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功能。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考前报名资格审查,可以了解考生的学历、经历、工作表现以及其他背景信息,以此来考查考生一般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性。通过体检,可以了解考生的身体状况。在面试中,通过结构化的面谈答辩,我们可以了解考生在社会适应性及个性倾向方面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求索精神;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模拟作业可以考查考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性品质;通过操作演练可以了解考生与具体工作职位有关的操作技能。在笔试中,通过专业科目考试,可以考查考生具体的专业知识;通过语文、数学、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自然科学知识、中国近现代史、时事等科目的考试,可以了解考生对行政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以上这些环节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内容,也很复杂,但是如果在考试程序中没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那么就会很不全面,或者存在致命的缺陷。

因为从能力的层次结构来看,如果只测查考生的一般能力和知识技能而不测查其职业能力,就不能知道考生在行政职业方面是否有发展前途,考取的考生即使暂时表现得适应工作,

也很可能是一种“高分低能”的人,没有发展后劲。因此,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概括起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具有否决权。

通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说明应考人员具备了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务

员职业能力测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公务员的最低限度要求,它通常配合其他考试和

测评手段一起使用,相互补充。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成绩应规定一个最低限度,高于此限度的,可将得分与其他方面的测评结果结合起来考虑;低于此限度的则不能被录用。这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成绩的否决权原则。

二、对用人部门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可以作为早期筛选测验来使用。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一种纸笔施测的团体性测验,全部采用客观化、标准化试题,因而可以使用机器阅卷。经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初选后,不具备基本能力素质的人就不可以进入以后的评价程序,从而可以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利于帮助人事部门了解考生从事行政工作的潜能与差异,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以达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的目的。

四、从人才的选拔制度上说,有利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并由机器阅读,从而使这种考试具有极大的客观性。在我国录用考试发展的现阶段,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盾牌,有利于打破选人、用人中的人情阻力,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利于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由国家公务员局组织有关专家精心编制的,它原理科学、材料精确、施测严密、结果客观,因而有利于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四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内容结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要考核的是与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潜在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决定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内容。

根据国外公务员录用考试一百多年的经验和国家公务员局部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我国

确定了在职业能力方面,机关行政工作要求有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最基础的素质能力。只有当这些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并得到一定知识经验的支持后,才能形成综合判断、组织与人际协调能力以及资料分析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另外,考试内容设计上还充分考虑到要适应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的可操作性。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7

一、数量关系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增加了数字推理这一过去常考题型,因此,数量关系部分包括数学运算和数字推理这两种题型。

数量关系部分的试题主要考查应试者解决算术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和所用的材料一般不超过高中范围,甚至多数是小学或初中水平的,以此为媒介,考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二、判断推理

与2014年相同,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在保留本部分了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和定义判断三种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事件排序这种新题型。

判断推理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成分,它的强弱往往反映一个人对事物本质及事物间联系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国家公务员担负的行政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事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十分复杂,要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必须具备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词语概念、事件关系和文字材料的认知理解、比较、组合、演绎、综合判断等能力。

三、常识判断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考试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这一考试科目,而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增添了“常识判断”这一项,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科技、文史等方面,考查应试者在这些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本部分只有单项选择题。与2014年相比,2014年本部分主要侧重测查考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内容,希望考生给予一定的重视。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

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考查应试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它包括字词理解能力、句段理解能力、语法的运用能力、字词拼写能力等。作为一个公务员需要具备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各种形式的文字材料的能力,需要具备灵活、准确、简练地运用文字材料表达信息的能力。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处理各种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将对言语理解能力的考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五、资料分析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8

第二条在本省境内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储存、运输、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本办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流通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价格、统计等部门按照规定职责做好粮食流通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保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实施。

第三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先向办理工商登记的部门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登记。

从事粮食加工、销售、储存、运输、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经营者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登记。

粮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粮食收购许可和工商登记,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粮食收购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条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20万元经营资金的筹措能力;

(二)拥有或者能租借储存150吨以上并符合国家粮食储存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仓储设施;

(三)具有与收购规模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器具;

(四)具有或者聘用与收购规模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专业人员。

个体工商户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必须具备2万元经营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具有基本的粮食质量检验器具及其使用常识。需要储存粮食的个体工商户,还需拥有或者能租借储存粮食的仓储设施,并具备粮食保管常识。

第五条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资信证明;

(三)经营场所和仓储设施的产权证明或者有效租赁合同;

(四)粮食质量检验器具等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证明。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得要求申请者提供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当场受理。因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而不能当场受理的,应当当场或者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条件的申请者作出许可决定,颁发《粮食收购许可证》,并予以公示;对不予许可的,应当在书面决定中说明理由。

《粮食收购许可证》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格式文本统一印制。禁止伪造、转让、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持伪造或者转让、出租、出借的《粮食收购许可证》收购粮食的,按无证收购处理。

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经营者,可以跨地区收购粮食,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阻挠。

第八条《粮食收购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粮食收购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原发证机关应当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在该《粮食收购许可证》有效期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不准予延续的,应当在书面决定中说明理由;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九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卖粮提供方便,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固定经营场所悬挂《粮食收购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外出收购粮食时应当随身携带《粮食收购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副本;

(二)向售粮者告知或者在收购场所公布粮食的品种、收购价格和质量标准;

(三)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

(四)按质论价,不得压级压价;

(五)使用经法定计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计量器具,不得短斤少两;

(六)及时向售粮者本人支付售粮款,不得拖欠,不得接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代扣任何税费和其他款项;

(七)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具备保障粮食加工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

(二)建立原粮采购台帐;

(三)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加工;

(四)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五)产品经自行检验或者委托检验后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六)包装材料符合质量、卫生标准,包装物上载明粮食品种、等级、厂名厂址、出厂日期和联系电话等事项;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一条从事粮食销售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所销售的粮食符合质量、卫生标准,销售人员具有防虫、防鼠、防变质、防污染等食品卫生知识,具有感官鉴别粮食质量的一般能力;

(二)食用粮食的包装物上载明粮食品种、等级、厂名厂址、出厂日期和联系电话等事项;

(三)明码标价,不得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四)不得囤积居奇、垄断或者操纵粮食价格、欺行霸市;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二条从事粮食储存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仓储设施应当符合粮食储存有关质量、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二)新粮和陈粮应当分开存放,对粮食产生污染的物质不得与粮食混存;

(三)对仓储设施清理消毒、粮食虫害和霉菌防治以及灭鼠处理等,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不得使用国家禁止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并按照国家规定和技术规范做好化学药剂的安全保管;

(四)化学药剂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的粮食,不得出库或者加工;

(五)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经鉴定为陈化粮的,禁止流入口粮市场,只能出售给经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认定的酒精、饲料等生产企业;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量。

当粮食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确需采取调控措施时,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临时拟定各类经营者最低库存量或者最高库存量的具体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储存的粮食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必须执行国家和省粮食、统计部门制定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第十五条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农业、粮食等部门制定粮食生产和流通中长期发展规划。

鼓励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鼓励建立产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粮食产销协作、推进粮食产销一体化经营的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

第十六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省人民政府负责确定粮食储备规模,建立相应的仓储和运输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级储备粮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支持粮食储备、稳定粮食市场等。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应当张榜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八条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国务院规定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时,依照国家规定指定的粮食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应权益。

当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或者可能显著上涨时,省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采取价格干预措施。但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的情形消失后,应当及时解除。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9

一、工作目的

贯实《国家常识产权战略大纲》,深化推进商标战略施行,具体提高商标注册、运用、维护和管理才能,切实提高维护商标专用权、打击不合理竞争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违法行为、规范市场次序的程度,促进构成以企业自我维护为主体、行政维护和司法维护相结合、社会大众普遍参加监督的常识产权维护系统,构建维护商标专用权、打击不合理竞争行为的长效监管机制。

二、工作重点

本次专项行动要坚持全体推进、突出重点、打防结合、务务实效的准则,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整治与日常放哨相结合、规范整改与建章立制相结合、运营者自律与检查催促相结合。以查处进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件、打击制售冒充伪劣商操行为为重点内容,以商品集散地、产物制造加工集中地、进犯商标专用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案件高发地为重点整治地域,以商标印制行业、高新技能产业、农业为重点整治领域,以体育用品、活动衣(鞋)、食物、大宗出口商品、汽车配件、服装、手机、药品、种子、箱包、家用电器等为重点查处产物,重点查处进犯著名商标、有名商标、市知名商标、地舆标记、涉外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和“傍名牌”等不合理竞争行为,加大行政法律力度,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冒充和不合理竞争行为。

三、首要任务

(一)的确抓好注册商标查询摸底工作。结合市局宜市工商商广字〔2012〕19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注册商标查询摸底工作,具体把握辖区商标注册和运用状况,实时防备和避免歹意抢注商标行为。协助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评委在商标注册搜检、商标贰言及商标评审案件审理时开展对歹意商标注册请求的搜检。支持企业请求加急审理商标确权案件,为企业运营活动奠基不变的商标权基本。

(二)开展一次商标印制企业专项检查行动,从源头上防备商标侵权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开展拉网式专项检查,监督印刷企业严厉恪守商标印制管理的有关规则,严厉查处违法印制、出售商标标识及包装、装潢的行为,果断打失落不合法印制商标标识窝点。提高印制企业的商标司法认识,指导企业坚持健全各项商标印制管理规章准则,增强自律和自我防备。

(三)组织一次流通领域商标专项放哨。依照本方案确定的重点内容、重点整治地域、重点整治领域和重点查处产物,加大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场合的放哨力度,构成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加大对进犯著名商标、有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正当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对涉案金额宏大、案情复杂、风险严厉、影响恶劣的案件要予以重点查处,合时曝光一批大案、要案,以起到典型警示效果。严厉增强注册商标标志和地舆标记专用标记管理,依法查处滥用、冒用、伪造注册商标标志和地舆标记专用标记的行为。依法维护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标记等非凡标记及官方标记专用权。

(四)开展一次专营、专卖店普查。切实打击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称号、包装、装潢、冒用别人企业称号或姓名、伪造产地等不合理竞争行为,端窝打点,严厉打击制售冒充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五)增强涉外商标的维护力度。特殊是针对重点商品批发零售运营场合,要严厉查处严重涉外商标侵权案件,坚持维护常识产权和打击冒充伪劣商品的优越国际形象。

(六)增强对互联网上商标运用行为的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应用互联网进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销售冒充伪劣商品的行为。

(七)切实完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监管法律程度。一是着力提高消费者识假辨假才能,构成自觉抵抗冒充伪劣商品、注重商标维护的社会气氛,营建商标维护的优越情况。二是发扬12315消费者申述告发中间收集系统效果,实时受理和依法处置权益人和群众告发的进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及施行不合理竞争行为的违法案件。三是持续完善企业信誉分类监控制度,对诺言好的市场主体赐与扶持和鼓舞;对失约和具有不良记载的市场主体予以警示或限日整改,并将其列为重点监测检查对象;对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充分发扬行业组织自律效果,倡导和指导诚信运营、公道竞争。四是明确市场创办者、运营者及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增强监督和检查,支持坚持商标维权机制,严把进货关,保证商质量量安全,避免进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流入市场。五是进一步坚持健全遏制商标侵权行为发生的长效机制和商标侵权冒充案件查处协调机制。依照“准则化、规范化、顺序化、法治化”的要求,完善法律办案顺序,规范法律行为,提高法律效能。

四、时间安排

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发动部署阶段(2012年11月20日前)。市工商局已于11月17日组织参与了全省工商系统常识产权维护与法律工作大会,会后,市局党组实时召开专题大会,对全市打击进犯常识产权和冒充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进行了研讨部署。一是营建气氛,在宜春电视台、宜春日报等主媒体长进行了普遍宣传;二是实时成立了宜春市工商局打击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指导小组,增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三是结合实践制订了详细施行方案。各县市区工商局要迅速行动,抓紧发动部署,并对本辖区内的重点商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重点流通领域进行深化查询摸底,逐一排查,把握基本状况。还要结合本辖区实践状况,制订详细的专项行动施行意见,并于11月26日前报市局专项行动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商标广告科)。

(二)组织施行阶段(2012年11月20日至2013年2月20日)。各县市区工商局依照全市工商系统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结合查询摸底所把握的状况和发现的问题,增强对重点商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重点流通领域的日常放哨和监控,一旦发现有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立刻予以查处。市工商局将合时组织纪检监察、商广、公道买卖等科室对县市区工商局和基层工商分局开展专项行动的状况进行催促检查,各县市区工商局也要对基层工商分局的工作开展状况进行检查、抽查和督办。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2月20至2月30日)。各县市区工商局对专项行动进行总结,并于本月25日前将当地开展专项行动的工作总结以书面方式申报市局专项行动指导小组办公室。市局将对显示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赐与传递表扬,并将专项行动状况汇总上报省工商局。

五、工作要求

(一)增强指导,明确职责分工。为增强对专项行动的组织指导,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宜春市工商局打击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指导小组(以下简称指导小组)负责统一指导专项行动、催促检查工作发展、督办严重案件等工作,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承当日常工作,办公地址设在商标广告科。工商系统各内设科(股)室要增强沟通与协作,一起做好专项行动工作。监察部分要增强规律监督,依法追查专项行动中不认真实行职责、致使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等违法景象仍然猖狂的渎职不尽职行为;公道买卖部分要加大对法律办案工作的营业指导;法制部分要对专项行动和法律进程中呈现的司法律例合用问题实时进行指导;各地公道买卖局、商广科(股)、基层工商分局要充分发扬法律办案主力军的效果,重点抓好概略案件的查处工作;12315消费者申述告发机构要认真受理触及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的申述告发;特殊是基层工商分局要加大辖区放哨监管力度,实时查处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各县市区工商局也要成立打击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指导小组,要构成一把手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本能机能部分按职责分工协作抓的工作格式。

(二)务求实效,精心组织施行。全市工商系统要将专项行动作为贯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服务宜春科学发展跨更加展的主要办法,各县市区工商局都要结合当地特点,依照“四个一批”(行政指导一批,警示教育一批,立案查处一批,重案曝光一批)的要求,分阶段、有重点、相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组织好上述工作任务,有用开展法律行动。要求对辖区首要商品集散地、重点运营场合开展拉网式放哨,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放哨率到达100%,每类商品重点检查20个以上种类,并按《商标专项放哨注销表》(见附件2)做好注销,整治立案,保证专项行动不走过场、获得实效。

(三)增强督导,狠抓检查落实。执行专项行动信息月报准则,增强专项行动的督察督办工作,督办严重案件,催促专项行动的开展,指导、协助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专项行动时期,各县市区工商局必需在每月底28日前向市局专项行动指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打击进犯常识产权和制售冒充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计算表》(见附件1),并依据上级机关暂时通知要求实时上报数据计算、行动小结、总结资料。

行政管理常识范文篇10

第二条在本省境内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储存、运输、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本办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流通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价格、统计等部门按照规定职责做好粮食流通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保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实施。

第三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先向办理工商登记的部门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登记。

从事粮食加工、销售、储存、运输、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经营者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登记。

粮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粮食收购许可和工商登记,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粮食收购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条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20万元经营资金的筹措能力;

(二)拥有或者能租借储存150吨以上并符合国家粮食储存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仓储设施;

(三)具有与收购规模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器具;

(四)具有或者聘用与收购规模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专业人员。

个体工商户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必须具备2万元经营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具有基本的粮食质量检验器具及其使用常识。需要储存粮食的个体工商户,还需拥有或者能租借储存粮食的仓储设施,并具备粮食保管常识。

第五条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资信证明;

(三)经营场所和仓储设施的产权证明或者有效租赁合同;

(四)粮食质量检验器具等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证明。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得要求申请者提供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当场受理。因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而不能当场受理的,应当当场或者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条件的申请者作出许可决定,颁发《粮食收购许可证》,并予以公示;对不予许可的,应当在书面决定中说明理由。

《粮食收购许可证》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格式文本统一印制。禁止伪造、转让、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持伪造或者转让、出租、出借的《粮食收购许可证》收购粮食的,按无证收购处理。

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经营者,可以跨地区收购粮食,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阻挠。

第八条《粮食收购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粮食收购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原发证机关应当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在该《粮食收购许可证》有效期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不准予延续的,应当在书面决定中说明理由;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九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卖粮提供方便,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固定经营场所悬挂《粮食收购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外出收购粮食时应当随身携带《粮食收购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副本;

(二)向售粮者告知或者在收购场所公布粮食的品种、收购价格和质量标准;

(三)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

(四)按质论价,不得压级压价;

(五)使用经法定计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计量器具,不得短斤少两;

(六)及时向售粮者本人支付售粮款,不得拖欠,不得接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代扣任何税费和其他款项;

(七)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具备保障粮食加工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

(二)建立原粮采购台帐;

(三)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加工;

(四)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五)产品经自行检验或者委托检验后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六)包装材料符合质量、卫生标准,包装物上载明粮食品种、等级、厂名厂址、出厂日期和联系电话等事项;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一条从事粮食销售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所销售的粮食符合质量、卫生标准,销售人员具有防虫、防鼠、防变质、防污染等食品卫生知识,具有感官鉴别粮食质量的一般能力;

(二)食用粮食的包装物上载明粮食品种、等级、厂名厂址、出厂日期和联系电话等事项;

(三)明码标价,不得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四)不得囤积居奇、垄断或者操纵粮食价格、欺行霸市;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二条从事粮食储存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仓储设施应当符合粮食储存有关质量、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二)新粮和陈粮应当分开存放,对粮食产生污染的物质不得与粮食混存;

(三)对仓储设施清理消毒、粮食虫害和霉菌防治以及灭鼠处理等,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不得使用国家禁止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并按照国家规定和技术规范做好化学药剂的安全保管;

(四)化学药剂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的粮食,不得出库或者加工;

(五)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经鉴定为陈化粮的,禁止流入口粮市场,只能出售给经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认定的酒精、饲料等生产企业;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当粮食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确需采取调控措施时,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临时拟定各类经营者最低库存量或者最高库存量的具体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储存的粮食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必须执行国家和省粮食、统计部门制定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第十五条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农业、粮食等部门制定粮食生产和流通中长期发展规划。

鼓励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鼓励建立产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粮食产销协作、推进粮食产销一体化经营的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

第十六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省人民政府负责确定粮食储备规模,建立相应的仓储和运输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级储备粮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支持粮食储备、稳定粮食市场等。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应当张榜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八条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国务院规定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时,依照国家规定指定的粮食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应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