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法规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0:58: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法律法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执法工作汇报
根据<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行政执法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云水政监[2009]2号及州局转发该通知(迪水电发[2009]46号)的通知>要求,我局组织水政、水保等相关股室负责人参加组成的水政执法检查组,对全县的水资源综合区域规划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的功能区划、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保护情况,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水政执法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清理检查,现将自查情况呈报如下:
(一)水资源区域规划及管理基本情况:
1、我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76.94万kw,可开发311.77万kw,其中中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112.94万kw,可开发利用67.77万kw,现已开发利用12.082万kw,正在开发52.2万kw。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与云南江海投资公司、滇能香格里拉分公司、丽江永同发能源投资公司等10家企业签定了28条河流的开发协议,拟建设22座电站,总装机容量51.05万千瓦,计划总投资30.63亿元。截止2009年6月底,我县水电站完工项目8个,总装机容量12.24万千瓦,开工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计划近期开工项目2个,其余项目在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1.724亿元,其中2009年1-6月完成投资4816万元,完成发电量12092万度,其中:引进外资电站完成发电量10553万度。
2、2001年我局编制了水资源综合区域规划及水资源功能规划,但均没有实施。县内没有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以及制定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实行计量收费,没有实施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和实施节水措施。
3、取水许可证申请与办理情况:我县办理发电取水许可证14户、办理申请发电取水许可证4户、办理饮用水3户、矿厂4户。2008年度应征收水资源费的发电企业13家,因为受电网的影响,发出的电量不能外送,加之网价公司对各个发电企业发出的电量做18%的扣减,各个发电企业拒交这18%发电量的水资源费,2008年度发电量30180万度,应收120.72万元,其中扣减电量5432.4万度、21.729万元,应收98.9904万元,实收61.9002万元,申请缓交37.004万元,缓缴部份目前已到帐。2009年上半年发电量12092万度,应收水资源费48.368万元,申请缓缴15.4114万元,上半年实收32.9566万元。
(二)根据《取水许可与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云南省取水许规定》、《云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
水利局行政法律法规执法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行政执法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云水政监[]2号及州局转发该通知(迪水电发[]46号)的通知>要求,我局组织水政、水保等相关股室负责人参加组成的水政执法检查组,对全县的水资源综合区域规划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的功能区划、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保护情况,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水政执法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清理检查,现将自查情况呈报如下:
(一)水资源区域规划及管理基本情况:
1、我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76.94万kw,可开发311.77万kw,其中中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112.94万kw,可开发利用67.77万kw,现已开发利用12.082万kw,正在开发52.2万kw。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与江海投资公司、滇能香格里拉分公司、丽江永同发能源投资公司等10家企业签定了28条河流的开发协议,拟建设22座电站,总装机容量51.05万千瓦,计划总投资30.63亿元。截止年6月底,我县水电站完工项目8个,总装机容量12.24万千瓦,开工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计划近期开工项目2个,其余项目在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1.724亿元,其中年1-6月完成投资4816万元,完成发电量12092万度,其中:引进外资电站完成发电量10553万度。
2、2001年我局编制了水资源综合区域规划及水资源功能规划,但均没有实施。县内没有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以及制定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实行计量收费,没有实施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和实施节水措施。
3、取水许可证申请与办理情况:我县办理发电取水许可证14户、办理申请发电取水许可证4户、办理饮用水3户、矿厂4户。年度应征收水资源费的发电企业13家,因为受电网的影响,发出的电量不能外送,加之网价公司对各个发电企业发出的电量做18%的扣减,各个发电企业拒交这18%发电量的水资源费,年度发电量30180万度,应收120.72万元,其中扣减电量5432.4万度、21.729万元,应收98.9904万元,实收61.9002万元,申请缓交37.004万元,缓缴部份目前已到帐。年上半年发电量12092万度,应收水资源费48.368万元,申请缓缴15.4114万元,上半年实收32.9566万元。
(二)根据《取水许可与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省取水许规定》、《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行政主体是一个舶来品,它的引入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这也为以后行政主体理论发展的限制埋下了伏笔。随着公共行政的和行政法学研究的深入,行政主体理论暴露出着诸多的缺陷。本文试图从重构行政主体内涵外延和重塑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认定标准两个角度来完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
关键词行政主体缺陷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它必须符合三个构成要件:1、行政主体必须享有行政职权;2、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3、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通常是由两类组织构成的,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外延上,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另外,有的学者提出,除以上两类外,其他公权力组织也可能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理论对我国行政诉讼领域的影响较大。是否是行政主体决定着法院对案件的受理与否。从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法院只受理针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提起的诉讼,而对其他被诉组织则以不是行政主体而拒之门外。我们可以从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行为的可诉性分析中可知法律规定和理论研究的不足。
我国宪法规定,村委会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许多权力基层自治组织。当村民针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村委会行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村委会此时的行为是法律法规授权而作出的,那么法院依《行政诉讼法》,应受理案件。
公安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公安行政执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现阶段公安执法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公安行政执法的概念、特点入手,归纳了公安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种类,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对如何改进公安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安行政执法行政行为程序行政相对人
行政执法主要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执行是法治的要求,法(包括规范管理者行为的法和规范被管理者行为的法)的存在是实行法治的前提,但法的存在并不是法治本身,法治需要通过法的执行和使用来实现。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之一,承担了大量治安、交通、消防、户政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这些行政管理职权的适用,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联系十分密切。公安行政执法的内容、形式、程序都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但是长期以来,公安行政执法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对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作些分析、研究和探讨。
一、公安行政执法概述
公安行政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在具体适用公安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安行政相对人一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对公民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公安行政执法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公安行政执法行为只能由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才能做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实施该行为的权力。
行政主体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行政主体是一个舶来品,它的引入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这也为以后行政主体理论发展的限制埋下了伏笔。随着公共行政的和行政法学研究的深入,行政主体理论暴露出着诸多的缺陷。本文试图从重构行政主体内涵外延和重塑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认定标准两个角度来完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
关键词行政主体缺陷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它必须符合三个构成要件:1、行政主体必须享有行政职权;2、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3、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通常是由两类组织构成的,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外延上,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另外,有的学者提出,除以上两类外,其他公权力组织也可能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理论对我国行政诉讼领域的影响较大。是否是行政主体决定着法院对案件的受理与否。从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法院只受理针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提起的诉讼,而对其他被诉组织则以不是行政主体而拒之门外。我们可以从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行为的可诉性分析中可知法律规定和理论研究的不足。
我国宪法规定,村委会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许多权力基层自治组织。当村民针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村委会行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村委会此时的行为是法律法规授权而作出的,那么法院依《行政诉讼法》,应受理案件。
行政主体的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行政主体是一个舶来品,它的引入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这也为以后行政主体理论发展的限制埋下了伏笔。随着公共行政的和行政法学研究的深入,行政主体理论暴露出着诸多的缺陷。本文试图从重构行政主体内涵外延和重塑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认定标准两个角度来完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
关键词行政主体缺陷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它必须符合三个构成要件:1、行政主体必须享有行政职权;2、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3、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通常是由两类组织构成的,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外延上,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另外,有的学者提出,除以上两类外,其他公权力组织也可能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理论对我国行政诉讼领域的影响较大。是否是行政主体决定着法院对案件的受理与否。从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法院只受理针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提起的诉讼,而对其他被诉组织则以不是行政主体而拒之门外。我们可以从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行为的可诉性分析中可知法律规定和理论研究的不足。
我国宪法规定,村委会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许多权力基层自治组织。当村民针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村委会行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村委会此时的行为是法律法规授权而作出的,那么法院依《行政诉讼法》,应受理案件。
行政强制措施概念论文
一、有关说明
目的:本文系属“浙江大学行政强制法课题组”为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行政强制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批准号:99BFS005)所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现行中国法律、法规与规章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况进行资料性整理,了解与认识中国现行行政强制法律制度,从而为深化对行政强制法理论的研究及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建议稿)打下基础与创造条件。
行政强制措施概念:在当今中国的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范围有两种理解:一为广义,认为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为维持社会秩序,预防危害社会事件的发生,制止与消除危害社会事件的扩大和继续存在,或者为执行业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决定等),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它包括非执行性的强制措施(检查措施、保全措施、预防措施、制止措施等)与执行性的强制措施即行政强制执行(如对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二为狭义,认为行政强制措施仅指行政机关为维持社会秩序,预防危害社会事件的发生,制止与消除危害社会事件的扩大和继续存在,而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广义概念不同,它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行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强制措施正好与行政强制执行相对应,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合称为行政强制(行为)。
本文所涉“行政强制措施”,系属“广义”。这仅基于资料整理上的方便考虑,与我们对“行政强制措施”概念的认识暂时无关。
资料版本:本文整理资料所使用的资料版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分卷汇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5月第1版。
起止时间:本资料所涉法律、法规与规章的时间是:1949年—1999年,共51年。
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原则论文
关键字:一事不再罚行政处罚行政主体行政法制
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依法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个人、组织的一种行政行为,属行政制裁范畴。行政处罚作为一种法律制裁,是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惩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对人今后不再重犯同一违法行为。
因为行政处罚本身所具有的强制力、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对相对人的声誉、财产、行为甚至人身自由产生不利后果的特点,使得行政处罚必须严格依法设定、执行、监督与救济,并遵守法定的行政处罚原则与适用原则。笔者在本文中想予以讨论的,就是行政处罚适用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一事不再罚”是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处罚适用原则之一的一个概括性表述,其具体内涵、定义依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为“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行政罚款的行政处罚”。这一原则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处罚机关滥用职权对相对人同一违法行为以同一事实理由处以几次行政处罚,以获得不当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处于被管理地位的相对人法定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的行政侵犯,使一定的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与一定的法律责任相互确定挂钩,进而体现法律制度与行政管理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价值。
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处于管理地位的行政主体拥有以国家名义出现的行政管理权,具先定力、执行力与强制力。尤其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行政日益深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行政权这一管理优益权规范的必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突出。而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的相对人一方,由于与行政主体的地位的不对等性,其合法权益在国家公权力的冲突中便显得尤为渺小。行政相对人即使是违反了一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受到一定的行政处罚,其作为一般公民的另一身份属性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与事后救济与保障是现代行政的价值理念之一。“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背后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法理价值理念的追求。将其通俗化来表述,便是犯错一次就只能、只需承担一次行政处罚,且这种处罚必须是先有的、法定的。
“一事不再罚”原则在我国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中尚有未得以充分明晰之处,导致了行政管理实践中的一些混乱、相悖状态。以下笔者试述之:
立法制度的依法行政探索
本文作者:赵晋阳工作单位:山西省晋城市政协
第一,现行行政立法的有关规定不够完善、不够具体、不好把握,立法权限的划分不够清楚、立法程度不够全面,必要的立法技术缺乏统一规范,只对相对人约束而对行政行为人缺少必要的制约,致使在行政行为中执法行为人出现违法行为。如某地自来水公司为了收费,强行将本市居民的水表统一更换,不交费不更换者将按盗水户处理。而他们的依据是上级的有关规章、条例。这些规章、条例只注重行政行为人的权利,而忽视了相对人!即公民"的权利,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二,由于受既得利益的支配,某些参与立法的部门为保护狭隘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借当前行政立法之机争权夺利,以立法之名行行业垄断之实;片面强调部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越权立法,违规立法,甚至以立法的形式纵容和庇护乱收费、乱摊派、乱处罚等现象,随意限制或剥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样,使依法行政在源头上就受到污染。如某市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全市医疗卫生改革方案时规定:凡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扣除部分工资作为医疗费交给卫生行政部门,而职工就医时再垫支医疗费,年底报销。而且,就医必须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几家医院就诊,否则不予报销。像这样既不合理又不公平、严重侵害公民权益的所谓改革方案,却能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号令全市,这就使依法行政在基础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行政立法是依法行政的法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于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从日起施行。该法律的颁布施行,对规范立法活动,完善立法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对我国行政立法将起到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依法行政,必须完善行政立法制度,使行政立法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依法行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规范行政立法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规范立法活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对于行政立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行政立法工作中,我们必须维护《立法法》的权威,严格按照《立法法》的要求,规范立法程序。在立法过程中,从行政法规的名称、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和协商、行政法规的清理到行政法规的审定、,都要按照法定程序执行。特别是起草行政法规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对于涉及其他主管部门的业务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密切的规定,应当与有关部门协商一致。起草行政法规同时还应当对现行内容相同的行政法规进行清理,如果现行的法规将被起草的法规所代替,必须在草案中写明并予以废止。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由起草部门将行政法规草案报送政府审批。
扩大人大立法权限。立法权限是行政立法中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同时又是规则的制定者,它滥用职权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必须明确人大和政府的行政立法权限。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哪些应当由人大制定,哪此由政府制定,在立法权限上要有明确的划分。在实践中,行政法规议案主要是由行政部门起草,政府提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行政法规议案很少,其他主体提出的就更少。行政立法要步入法制轨道,就必须改变这种实践中行政性立法议案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状况。有必要在行政立法中树立“立法回避”观念,并落实为可操作的具体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扩大人大立法权限。人大立法处于一种超脱的位置,没有利益上的瓜葛和牵扯。因而,在行政立法中要由过多地依赖政府行政部门逐步转变到更多地依靠人大及其常委会等立法机关,以保证行政法律法规的公正性,为政府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c划分,还是立法程序的规定,都必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行政立法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根本原则,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行政立法指导思想上,实现由管理老百姓到保障公民权利的转变,重视公民的保护,强调公民与政府权利义务的平衡,切实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要充分吸纳民意,实行开门立法,建立行政立法听证、论证制度,通过媒体公布行政法律法规草案,广泛听取和征求包括利益相关人在内的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征求法律专家学者的意见;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法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表征之一。没有统一完善的立法制度,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法制。近年来,在行政立法中还存在着越权制定法规、规章的现象;有些法规、规章同法律相抵触或者法规之间、规章之间、法规与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冲突;有些法规、规章的质量不高,存在着不顾国家整体利益而为部门、地方争局部利益的倾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影响了国家法律制度的统一,也给行政执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混乱。因此,一定要认真加以清理。在行政立法中要贯彻三条立法原则:一是一切法的形式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二是下位阶的法不能与上位阶的法相抵触;三是同位阶的法相互之间不能抵触,保证行政立法体系内部的和谐一致。同时,要完善行政立法备案审查机制、改变和撤销机制、监督机制等,严格按照《立法法》进行行政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完善策略
摘要:现阶段,在利益的驱动下,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等通过各种方式,肆意编造以及传播网络谣言等,使得寻恤滋事、敲诈勒索以及网络诽谤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加。为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民法、行政法以及刑法这三个方面入手,完善网络谣言的法制法规,为遏制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完善策略
一、完善网络谣言法制法规的重要性
法律是调整人们各种行为的基本准则,代表的是公正、秩序及规范,法律具有告示、指导、评价、预测、强制以及教育等功能,对于控制网络谣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法”意味着国家以禁止、反对的形式,警告人们不得造谣或传播谣言。知识法律的告示功能。其二,法律规定了人们要履行不传播谣言、不造谣等法律义务,还赋予受害公民或组织获得法律救济等权利,赋予相关组织追究造谣、传谣公民、组织的权力,以此实现对主体行为的调控及指引。法律法规的指引是对于类行为的反复指引,具备了持续、稳定等效力。其三,法律的评价功能强于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社会团体规章以及风俗习惯等。法律评价明显具有明确性特征,规定了网络造谣以及网络传谣的判断标准,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标准。此外,法律的评价具备了普遍有效性特征,有关法律法规的评价对于网络谣言、传谣公民、传谣组织等有效[1]。其四,法律的预测功能,会让人们预测到自身所的网络造谣或传谣行为是否会受到法律制裁,并以此对自身行为作出调整。同时也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等,按照法律规范,对网络谣言采取相关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其五,法律具备了教育功能,通过法律法规制的实施,对于网络造谣。传谣公民、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其六,法律具有强制功能,对于网络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强行制裁。唯有不断完善我国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领域中的有关规定,保证这三大法的规制统一,才能够有效控制各种网络谣言。
二、网络谣言法制规制的完善措施
(一)民法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