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04-09 01:58:18

教材的作用

教材的作用篇1

一、因地制宜,适应变化,灵活调整播放网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党员电教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新变化:

一是党员电教对象群体发生变化。目前,党员电教正在向城区、机关、企业、街道甚至社区(居委会)延伸,由原来的针对农村转向农村、城区并重,对象群体由原来较单一的农村党员扩大为机关、企业、社区等方面的党员,对象的层次拉开了,差异性增强了。

二是党员接受视听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一方面,电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具体产业,近年来发展神速。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的普及正开始并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党员群众的生活。

随着党员电教对象群体和党员接受视听信息方式的变化,原有的党员电教网络播放点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网络建点工作也要适应这些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增加一批网络播放点。在农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以村为单位建播放点的老模式,思考在各种行业相近、产业趋同、交流较多的党员群体中构建网络播放点;在企业,加大建网络播放点力度,对那些生产相对稳定、市场前景看好的新兴企业要抓紧建立网络播放点;在社区,从党员人数多、相对集中的街道、居委会、小区建立网络播放点。二是共建一批网络播放点。利用广电、邮电的网络优势,采取“联、并、挂”等多种形式健全自己的网络,使网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大。三是改建一批网络播放站。针对以前建的网络播放点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现实,采取“联乡镇部门补一点、党费出一点、乡镇自筹一点、村里拿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争取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电教网络中来,改建一批网络播放站,提高网络播放站的档次和水平。

二、因人施教,突出实效,选准用好播放教材

党员电教教材是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活水源泉。调研中不少党员反映到:党员电教教材内容陈旧,多为一些先进人物或先进事迹专题片,对党员增强技能、提高本领、致富增收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为此,如何选准教材,因人施教是发挥电教教材作用的关键,要根据党员年龄构成、文化程度、行业分布等不同特点,坚持因人施教、突出实效,在提高党员政治素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在农村,除继续选用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村适用科学技术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典型介绍等教材外,还要逐步加大对党中央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减轻农民负担、支教脱盲脱贫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入党程序等诸方面教材的选用,特别是要加大农村适用科学技术培训方面教材的选用。在企业和社区,除继续选用企业改革脱困、职工下岗再就业等具有特色的教材外,还应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组改制、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材。在机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针对机关党员职业特点和特殊环境以及新形势下对机关党员的特殊要求,在机关党员中主要选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勤政廉政教育、依法行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等方面的教材。

三、注重结合,形式多样,确保播放收看效果

调研中,党员对电教教材播放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热情也提出了建议。党员电教教材的播放收看要注重与当前“重点、难点、热点”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四环教学法”,努力增强党员电教教材播放收看效果。

一是注重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党员电化教育只有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命力。因此,党员电教教材播放收看要紧密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在配合完成中心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价值。

教材的作用篇2

关键词: 历史教材 辅助材料 作用

2008年,河北省进行了历史教材改革,在众多版本中选用了人民版。相对于旧教材,人民版教材除了修改了内容的编排体系外,在形式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和更新。新历史教材的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的辅助材料部分。辅助材料部分是新版教材的一个亮点。

辅助材料对于理解本节内容,串联本节内容有很重要的作用。纵观人民版教材,辅助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插图和史学争鸣五种,每一种辅助材料的具体作用都不同。下面具体来分析这几种辅助材料的作用。

一、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是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学习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设置资料卡片是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地教材内容而设定的一个知识板块。对资料卡片,教师应该做到以本节内容为中心,坚持站在资料卡片的背景下加以讲解。

举例: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P35: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田中奏折》

这则资料卡片清楚地展示了日本欲发动侵华战争的既定国策:先征服满蒙,再征服中国,继而征服世界。教师在讲授此节时,把这则资料卡片放在日本军事侵略的原因中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举例: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二第二节《秦国的崛起》P23: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位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亲人不怜。――《战国策新校注》(上)

这段资料卡片教师可以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商鞅的悲惨结局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直接原因是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保护伞。

二、学习思考

人民版新教材除了课后习题外,在每一节内容中增加了两到三个思考问题,学习完每个标题内容后,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激发历史思维、深化历史认识有很好的作用,不少问题在相应内容的学习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举例: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P16: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讲完这一标题风云际会看东方,“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世界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链接

知识连接提供了许多原始资料反映史学新成果的材料。对正文中出现的重要历史知识、名词等做简要的解释,补充和丰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形成相应的科学历史观。

举例:必修二专题六第三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12:对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深度解释,在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这两个学派的理论为解决“滞胀”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的经济政策。

举例:必修二专题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P31:《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段材料不仅可以用于解释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而且可以用来概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讲到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阿里改革》时,可以把阿里改革和洋务运动进行比较学习,一箭三雕。

四、插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的一大特色便是图文并茂。如必修一共有图片150幅,必修二共有图片176幅,必修三共有图片160幅。新教材汇集的这些图片中,有历史人物的画像和照片。这些历史图片是极具平实性、生动性的历史课程资源,它能够形象地补充说明教材的有关内容,展现真正的历史。这对中学生来讲,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学历史的兴趣,使历史学习更加鲜活;还可以利用历史图片帮助学生“以图记史”,有利于学生感受历史情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举例:必修一专题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P77:及时引用课文中的两幅交接仪式图片,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港澳回归时激动人心的场景,激发学生祖国统一、赤子回归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也是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

五、史学争鸣

辅读材料开辟了“史学争鸣”栏目,专门介绍史学界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和分歧。人民版实验教材的三本必修教材一共引用了17个有关史学争议的素材,其中有14处列为“史学争鸣”,3处列为“史家争鸣”。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后认为,17处“争鸣”当属一种性质的内容,并无本质区别,建议修订时将栏目的名称统一起来。对“史学争鸣”素材的使用,一定要考虑学情的需要,一定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思维特征。“争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了解它有何用,若是有用,用哪些内容,以什么角度使用,在使用之前必须弄清楚。

教材的作用篇3

关键词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新教材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大纲、新教材就应运而生。下面简单谈谈新教材对创新教育的作用的点滴体会。

一、挖掘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不仅在叙述方式上、实验过程及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进,在结构上增加了“阅读”、“资料”等小栏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利用“阅读”材料,渗透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化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另外,新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介绍了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和学科的新动向,如介绍了碘与人体健康,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使命感。

二、利用新教材实验,诱导学生创新思维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教材在实验方面的要求,比老教材更为突出。新教材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实验资料和好经验,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新教材注意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新教材中有22个学生实验和14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利用这些实验开展教学,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主体活动。

三、利用新教材的讨论题和研究性课题,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讨论题,第一册共有44个讨论题,第二册共有33个讨论题,这些题目的设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分析新教材的讨论栏目,主要可分以下几类:一是要重要的规律得出前,插入讨论题,让学生对重要结论的得出有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二是做完个实验后,插入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完成从实验现象到结论的推理分析过程;三是对原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前,插入讨论题,让学生自己扩展认识,提出建议等。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 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三) 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

教材的作用篇4

一、启发法

这是说以某个或者几个典型事例、材料、名言、故事、诗歌为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明确其中的道理和对我们的启发。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如在讲到七上北师大版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个子目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惟殷先人,有点有册!”以此为中心,启发学生去思考:①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②通过这材料,我们可知道哪些有用的信息?③材料中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④何谓甲骨文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师生一起讨论之后,最后老师带领学生来共同归纳上述的答案。

二、比较法

这是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中不同的事例、材料、名言、故事、诗歌,纵横比较,说明问题,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所选择事例、材料、名言、故事、诗歌一定要有可比性、典型性和教育性。同时要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正确方法。在讲到七下北师大版第十六课“宋元时期的文化”中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时,针对现在的学生好吃好玩而厌学情绪十分严重而导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现象,特地让全班学生朗读书中有关司马光勤奋好学的故事:司马光年幼时十分勤奋好学,他曾特地用一段圆木为枕,取名“警枕”。夜里圆木一滚动,他就醒了,随即披衣下床,挑灯夜读。后来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草稿整整堆满了两间房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以此来激励学生:“同学们与司马光相比,我们哪些条件比他好,我们哪一点不如他呢,自己找一找,看谁发现得最快!”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很快吸收新知识,领悟知识的真谛,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教学效果。

三、史实相结合的方法

这是指把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材料、名言、诗歌、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相结合而进行分析、讲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便于培养学生学会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相结合去认识社会的实际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嘛。如在分析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利用课文中的材料让学生仔细想一想: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什么历史事件?从这历史事件中去发现一下日本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这次改革的最大成果是什么?请你从日本改革的内容去思考,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的启示?通过讨论,学生们总结出了对我国改革的启示,明白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修养。

四、感召法(感化法)

感召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材料、诗歌、故事中的力量来激励、启迪、感染学生,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思想工作、道理。感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深刻的、动人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唤起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和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其精神实质所在,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变味。运用感召法要能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和人文修养,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承上启下法

历史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教学中的过渡必然要得体,连惯性要加强,以保持课堂教学结构的严谨。同样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去“牵线搭桥”,这不仅便于知识点的衔接,而且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分析北师版八下第十一课“对外开放的窗口”时,充分利用教材中邓小平的名言“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国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技”对学生进行引导:刚学习中国的对内改革,改革离不开学习,怎样学习呢?请全班朗读邓小平名言并思考回答:①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②应该怎样去学习。学生读完稍加思考,马上就有反应快的学生说:“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学习别的民族、国家的先进科技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是要学习就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嘛。”通过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有利于学生在言之有理、述之成序的教学活动中很自如地学习新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总结法

教材的作用篇5

关键词:材料课程;雕塑教学;作用;重要性

由于对材料课程教学重要性认识的缺乏,材料课一直都处在一个边缘化境遇之中,由此也给雕塑系学生的雕塑实践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很多高校仍旧还是以单一的泥塑课程教学为主。这使得学生的创作一直很难取得突破和得到提升,这应当是当前雕塑教育的一个重点改革内容。

一、材料课程的基本阐述

1、材料课程的目的

开设材料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掌握其特质和属性,再运用雕塑语言对艺术作品进行创造。与此同时,要通过观念和材料的碰撞来获取相应的创造灵感和经验,用材料对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材料课是雕塑系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而教师的教学目的当然也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材料课程来帮助学生认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加工,由此来实现服务雕塑理念的这一目标。

2、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生们到底能够在材料课程中学到和收获什么,这除了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外,学生自己也要认真思考。简单地说,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安全和态度、方式和方法、信念和坚持、形式和内容。从教学的过程来看,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安全。在使用设备工具时,必须要有专业的技工人员进行现场辅导,要严格地按照各项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来执行,尽量保证所有人在上课期间都不会受到伤害,设备不被损坏,没有场地事故发生。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安全是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的,学生的所有加工制作活动都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创作的过程不仅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还增强了学生的信念,在熟悉各种材料的加工也行之后,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会随之而降低。从学术层面来看,掌握材料的相关特点也是非常必要的。采用哪种方法来达到自己所预想的效果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研习来实现的,学生只有多试验、多动手、多动脑、多问,才有可能把握好作品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的还有作品的完成度与完整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学生做人和做事的态度的一种要求。明确了创作观念与方案之后,则需要在有限的资源、时间和资金内,做好安排协调工作,力争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和协调。当然,重要的还有技术手段的运用,任何一种好的材料都需要有适合它的加工方法,才有可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即便是同一种材料,所使用的工具和工艺不同,其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二、材料课程在雕塑教学中的作用

1、改变传统的泥塑教学

人们对材料的认知程度是我国当前雕塑发展的基础,艺术家们再进行雕塑创造时,都非常强调对材料的挖掘与应用。有时候,材料甚至被当做了一种观念性元素,被艺术家们频繁地运用到其作品的构思阶段与创作的过程中。对大多数的雕塑创作者而言,都是通过学习材料课程而获得对材料特性的最初印象的。可以说,开设材料课程对学生们认识和掌握材料特性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当学生们认识和掌握了足够多的材料特性之后,其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就不会仅限于泥塑了,传统的以泥塑教学为主体的模式就会有所改善。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材料的加工与实验

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借助一定的材料媒介来进行情感传达的。学生们想要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材料,除了需要对石材、陶土、木材和金属等硬质材料所作的雕塑作品加以研究之外,还需要亲身参与到材料认识实践中去。材料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材料的契机,在材料课程上,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感受壳、毛、角、骨、石、木以及土等天然材料,通过感受这种真切而质朴的生命力,感受到材质的美,由此而打破传统泥塑的表现局限性,创造出更多形式的、更具艺术美感的雕塑作品。

三、材料课程在雕塑教学中的发展策略

1、提高材料课程教学的比例

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可以从材料课程着手,循序渐进地加大材料课程教学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材料实践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把握材料的能力,让材料课不再只是泥塑课程的补充,能够切切实实地产生其应该有的效果,以改变传统泥塑教学的单一模式。与此同时,还应该以当代的艺术教学为线索,拓展延伸到哲学、材料科学以及材料美学等学科,以从精神上给学生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指导,培养学生对材料的驾驭能力以及思维更新能力。

2、建立健全符合现今雕塑教学的课程体系

要多元化教学理论,加强措施,创造条件,对材料教学理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加以提升。同时,还需在此基础上,引进新的材料雕塑理念,多元化材料教学的相关课程,丰富材料教学的内容,以使雕塑的内容和形式都能够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全部否定传统的雕塑教学,而是要在利用好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让材料课程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梳理和归纳之前那些比较单一的课程。因为当代的雕塑面貌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所以雕塑课程的内容自然也应当随之而增加,其形式也应该更加多样和丰富。比如,可以开设诸如民间艺术、陶瓷艺术、金属加工艺以及木雕艺术等专业性较强的特色材料课程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研习材料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其加以引导,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化,从而对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四、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想要材料课程在雕塑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除了要加大对材料课程的硬件投入外,软件投入也同样重要。如何高效地改变当前泥塑课在雕塑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局面,还需要雕塑教师们重新审视材料课程在雕塑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地对待当下的材料发展趋势,理性地认识材料课程,以改变雕塑教学中材料课程教学缺失的这一现状,使材料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推动我国雕塑教育的长远发展。

作者:孙平 单位:开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任郑君.雕塑教学中的材料应用[J].美与时代(下),2012,07:82-83.

教材的作用篇6

关键词:新教材;结构功能;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10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以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全面推进,使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逐步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教材的改革,新教材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它关系到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就成了各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教材使用至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其评价有褒有贬,这里面存在着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和教师对新教材的领会和把握的问题。

一、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1. “以学科为本”的课程观

“‘以学科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各门学科。课程就是一种指令,教材就是圣经,教学过程则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师生纯粹的外在于课程。”它关注学科知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和记忆、理解和掌握,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因此,导致学生只会解程序化的习题,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不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动手能力差,那么这种课程观下的教材显然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2. “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过程不只是课程知识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内容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师生应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切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出发。

由于我们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正是“以人为本”课程观编写出来的教材,它打破了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体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教材提供的素材,例、习题,都有其作用。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功能作用是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首要的任务。

二、新教材的结构功能分析

新教材图文并茂,联系实际,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提出了大量有趣的、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让学生参与、合作、主动探究,使学生增长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以下是对新教材(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的各种栏目素材的教育功能作出分析。

1. 每章内容引进的功能分析

新教材每章的章头,都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再配以精美的图片,把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都选择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通过思索、探究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

因此,教师应注意章头引入的教学,对此部分加以有效地利用,便能对本章内容的教学过程起到一个启发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做一做”功能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做一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突出知识获取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估算能力。

因此,广大教师在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发挥“做一做”的作用,用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3. “议一议”的功能分析

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交流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认为数学交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思想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2)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学会与人合作。(3)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因此,新教材里设置“议一议”给了学生很大的交流空间,它揭示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获取数学结论。对于某些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思想进行启发教学,此外,学生通过“议一议”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养成耐心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并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的方式等。 “议一议”的教学倾向于结果的发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挥“议一议”的教育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4. “读一读”的功能分析

新教材的“读一读”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数学史料或数学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数学的应用及其延伸的介绍等,教材花了较大篇幅穿插阅读素材,缘由何在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编者的用意,在教学中“读一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情感催化剂”的功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使教材的内容具有完整性、综合化。

由此可见,“读一读”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身,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下转第14页)(上接第10页)和开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所以,教师如果不加区别地采用让学生自行阅读的方式,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5. “回顾与思考”的功能分析

此栏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它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去梳理所学的知识,这样减少了对知识点简单重复的罗列,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此环节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挖掘教材中实验素材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因此,在新教材中设置了适当的实验素材。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这里带有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所以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得出结论,发现新知识,则更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此外教师若能在实验后把其知识引伸到实际生活中,则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价值。

四、挖掘新教材中例、习题的作用

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都是教材编纂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典型的题目。“它隐含着一些学生尚未发现的“奥秘”,而这些“奥秘”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拓展引申的关键。因此,教师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上的例、习题的潜在功能,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去联想,纵横引伸,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使知识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网络,使例、习题中的方法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能够举一反三的钥匙方法。”教师用好用活教材中的例、习题,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外延,发挥其价值。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21世纪,新课标给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新教材给师生提供了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那么,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素材的教育作用,才能用活用好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素养,才能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参考文献:

教材的作用篇7

一、认真对待“说一说”“做一做”等栏目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由于这些是开放性的,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但它是新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要把栏目摆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

“说一说”有利于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激发探究欲望;“做一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读一读“科学漫步”,找寻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走进“STS”,充分领略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学生有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后,见到一件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疑问,遇到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简单的推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其核心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用好“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栏目,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达成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

二、阅读材料在新编教科书中的分类

1.知识拓展型:像流体的阻力、平衡的种类、乐音和音阶等,这一类阅读材料的内容主要以介绍知识为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更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超过课标要求,但与相应教材组合在一起,兼顾知识的完整性,在相应要求的知识方面延伸。

2.思维方式型:像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位移公式的另一种推导等,这种阅读材料的内容偏重思维方法的介绍。如在“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中阐述了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测量仪器已经分辨不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差别,可以认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是匀速的,所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汽车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物理学史型:像“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内容,是通过对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即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内涵和科学成果。

4.航天技术型:像失重和宇宙开发等,内容主要介绍行星、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黑洞等知识;此外,还介绍世界少数发达国家的航天史,以及我国在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成果等。

三、积极发挥阅读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表明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在这四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中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每一类型都能突出知识与技能,增加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技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充分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欣赏科学的优美。

所以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瞧:一方面,它增加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提供素材;提供更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多素材;给优秀学生掌握更多、更深的物理知识,提供资料。另一方面,阅读材料的许多知识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提供素材。

教材的作用篇8

关键词:数学 教材 插图 作用

图文并茂是数学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打开课本,映入眼帘的是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丰富了课本内容,还给枯燥的数学融入了生活气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所蕴含的功效呢?下面就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教科书为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1、化静态为动态,提高情境图的有效性。

教材中的情境图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静态的情境图动态化,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一年级(上册)教材认识“几和第几”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几和第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开展一个以5人为一组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站的位置,然后交流自己所站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学习,还可以在活动中直观地感知几和第几。

2、根据学习环境的实际灵活地调整情境图。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教材中情境图的安排,也是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进行编排设计的。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学生认知的差异,导致教材中的情境图与我们的教学实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的本质内涵,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题材,对情境图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去学习和感受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一年级上册教材通过天鹅飞来飞走的情境,让学生感悟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是对于学生,他们没有看见过天鹅飞的经验,要让他们从这个情境中感悟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从直观、真实的情境中感悟计算的顺序,可以这样操作:(1) 用语言创设到动物园看小猴的情景,再重点说明小猴在一棵树上的活动情况。(2)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图片: 一棵树上有7只小猴,有3只小猴从树上下来帮助妈妈做事情,同时有2只小猴做好事情回到树上。(3)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事情,提出问题,尝试运算。通过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运算顺序,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二、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的输入通道,是思维的探索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1、从左至右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先后顺序,能使学生理理解插图的主要内容和含义,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四年级上册 “乘法交换律”的教学插图,引导学生从左至右看,又从右至左看,从而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他们的位置,又因为二年级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根据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为学习乘法交换律积做了铺垫,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道理来,学生很快就明白并掌握。

2、从横向和竖向的观察方法。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插图的结构中理解图意,并从横竖之间的联系中理解插图所蕴涵的目的和意义,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二年级上册练习中的插图,先横着看共有5行,其中前4行,每行5人,后一行4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式是:5×4+4.另一种解法:再竖着看,同样一共有5行,从左至右,前4行每行依然是5人,靠右一行4人,列式求解方法仍然列为:5×4+4。这种练习训练的方法,更加加深了学生对“4的乘法口决”及其意义的理解。

3、从部分到整体,或从单幅图到多幅图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部分与整体,单幅与多幅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相关知识间的关系提供了条件。如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有3束位置、颜色都完全相同的动物卡通画面图。在引导学生看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单幅画(一束有5种颜色的动物画面情境图),再看其余的两幅跟前一幅完全相同,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动物画面?列出加法算式: 5+5+5=15,用乘法怎样列式呢?再提示:每一束都有5个,共有这样的3束,即3个5,可列式为:5×3=15,并联系加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了“5×3”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又结合3束动物卡通画面图的结构,颜色,位置都完全相同的特点及内在联系,此时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 “3×5”意义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三、 利用插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材插图直观、形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注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 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插图这一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如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第一教时,教材安排一道例题教学认识几个几。例题的情境图是一幅小朋友们都喜欢的游乐园图。在图中,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过山车上小朋友是2个2个地坐在一起,共有6个2,摩天轮上是4个4个地在一起,一共有5个4等等。从而清晰地感知求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就是2+2+2+2+2+2,求摩天轮上一共有多少人,就是4+4+4+4+4等,这些加法都是相同加数连加,即几个几相加。虽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连加计算,但对相同加数连加感受并不深刻,因此这样的插图凸显了相同加数连加的实际现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可见,有效地利用插图,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利用插图,融入生活、理解新知。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善于利用插图,融入生活情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要让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如在一年级《分类》中我让学生根据插图所提供的资源,将自己的学具,如练习本、算盘、蜡笔、尺子之类的东西,布置成一家文具店,让学生在布置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摆放、讨论,懂得如何将物品分类放好,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同时,我还安排学生分别饰演售货员和顾客,在买卖东西的过程中理解分类的意义,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既能生动形象地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理解分类的意义,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数学。又如《位置与方向》:观察插图,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通过绘制平面示意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结合所开展的春游、实地考察活动,通过具体方向、位置变化,体会插图情境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五、利用插图,拓展学生的视野。

插图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有天文、地理、科技、体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多,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火箭说:“我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说:“我每秒能飞行8000米。”比较谁飞行的快?如果单纯的出示4500和8000这两个数让学生比较,显得很枯燥,但是加了插图,就变得生动形象多了,教师此时可以适时的给学生讲些天文,科技的知识,鼓励学生课下去研究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充分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材练习题中有许多插图,有的描绘祖国的山川河流,有的反映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有爱国的、环保的……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教育的最佳材料。如一年级下册《快乐的队日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在教材提供的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增强绿化和环保的意识;在“认识人民币”的练习中,师生交流时,可结合习题内容给学生讲解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使学生在解答习题的同时,懂得节约用钱的道理,并很自然的加深了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如能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等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插图的优越性。只要善于运用、运用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课程资源,使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插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玉昌 任桂琴:《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 2003年第06期。

2、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06期。

3、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4 .4

教材的作用篇9

一、结合教材,激发习作兴趣,落实三维目标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重要的。我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首先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可以把想写的写下来,有题目也行,没题目也行。这个宽泛的条件不再使学生感到写作的压力,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另外,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评价;建立写作园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教师口头、书面评价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其次,我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能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习作并及时给予肯定,把三维目标落实在习作当中。

二、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平时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到了写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谈不上真情实感。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

本册教材以学生为主,在这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编排的主要内容有: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则观察日记、写自己去过的地方、家乡的景物、关于保护环境、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父母的爱、学会一项本领中的趣事和体会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从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这样好的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对习作的要求,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三、建立学生写作小档案

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成就感,我结合教材的提示,发动学生给自己建立写作小档案。

教材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教材多处有这样的提示:“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读给大家听”,“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等等。这样,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比、你追我赶的写作氛围。

教材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因材施教;管理与疏导;艺术手法

一、因材施教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生存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励学生求知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地发展。在辅导员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取得更丰富的收获。 因此它主要体现在:

1. 物质和精神奖励的结合在因材施教中的效用。在高校中,辅导员承担着领导或管理的责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将因材施教与精神奖励进行融合;而其中物质奖励对于特殊学生可以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例如一个经常缺课的学生,通过多次谈话沟通达到了一些效果,由此可见,在精神的认可和鼓励的效用下,再融合一定量的物质奖励,对学生的进步是一种认同,当然这也仅限于偶尔;如果说只有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的单一形式,在一些特例环境或特殊学生中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这种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并不能频繁使用;例如一新生,性格内向,初到学校,不喜与人交流,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散漫和消极,具体体现在不够认真和积极,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则是他永远处于自我世界中,辅导员知晓了情况后,先询问班委,接着又和其寝室的同学进行了交谈,从中获取了该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进行整理;与该生的首次谈话,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学生十问九不答,谈话时间只维持了五分钟,学生就显现了不耐烦的情绪;辅导员在反思了一段时间后,与家长进行了一次电话交谈,获知该生属于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类型,在家不善言谈,独自画画,在日后的交流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多次谈话,使效果差强人意;在无计可施之下,辅导员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专家的结论就是该生自我封闭意识很强;因此,专家给辅导员的建议对其耐心,让该生自行打开心房。之后,辅导员开始对其有针对性的关注;首先,用校规校纪强制性地约束和牵制他,加强该生的自制力;其次,适时地关心和关注他,一旦该生有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再次,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将学生的进步反馈给家长,提升家长对学生的认可和自信;最后,从学生的兴趣点挖掘长处,并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从兴趣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并拓展空间,尽快发掘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个人目标。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马克思曾经指出过,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但它又并非是万能的、绝对的;因此,精神方面的鼓励不仅能够满足人在心理方面的需要,对物质需要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融合了因材施教的艺术元素,能更让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 及时与适度在因材施教中的运用。在管理中无法做到及时适度的话,不仅有失信于人之嫌,也会损伤员工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彼此之间产生抱怨,一旦矛盾产生,最终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让人能够尽快看到自己的利益取得与过失的结果称为及时,而适度则是要求功过与赏罚相适应。就好比追求物质利益的人,如果仅仅只限于精神上的鼓励显然是不够的,反之亦然。再接着之前的事例,对于厌学的新生来说,大道理无疑是火上浇油,徒增学生的反感;因此,准备不充足及不得当的谈话,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反之,正因为方法的适度及时,才让学生有所转变,并拥有了主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及时适度在因材施教中是行之有效地方法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有批评是必然的,但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掌握好适度的尺寸,因为过度的批评只会减弱学生的积极性,故此运用适度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掘学生体内的潜在能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让学生清楚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与奋斗。

二、因材施教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效应

在高校中,学生的需求形式多样,因此承担着领导与管理职责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上也必须多元化,这样在教育和引导上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人曾说过:“过度的压力会让天才变成,而适当地激励却能让变成天才。”因为任何有效的激励都是要从满足人的需求开始的;因此,因材施教的激励方式包括目标的激励、奖罚的激励及关怀的激励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 因材施教的目标激励艺术。目标是过程的未来状态,是刺激人的动机,满足人需求的重要因素。当目标拥有了一定的价值性、挑战性和可能性时,就能实现并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群体需求和个人需求;这在学生身上最能体现,在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思想作祟下,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在大学里能够早日入党,其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家长是党员,从小受其影响,进入大学后就积极地写入党申请书,希望能够早日加入党组织;因此,辅导员对于一些非常优秀并且很有上进心的学生就会以此作为一种目标来激励学生,要求学生以党员的标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此来达到他们所希望的目标。

2. 因材施教的奖罚激励艺术。作为领导者有必要根据成员贡献的大小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而奖励的方式也要给予不同的变化。在奖励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有时候及时的奖励比过后的奖励,更易提升奖励的激励效用,使因材施教的奖罚激励产生效用。高校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奖罚的拿捏适中与否,对于她与学生能否很好的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积极性上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惩罚同时也要与帮和教相结合;例如学生参加一讲座,出勤率并不尽如人意,对于讲座事件辅导员若能巧妙地奖励参加讲座的同学,除了加分奖励,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积极参加讲座的同学,这样巧妙的奖励比直接减分的惩罚似乎更能够让学生接受,而缺席的同学也会因此好好反省;由此可见,当辅导员掌握了惩罚的时机,用奖励代替惩罚,学生反而更能认清自己的过失。在奖励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帮与教这一措施,针对性地惩罚,能够让学生记忆犹新,从而减低犯错的可能性。

三、结束语

因材施教是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辅导员通过不同的激励形式让学生学会成长,并以此达到他们乃至团体所期待的目标。如今的高校作为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有必要同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的从事学生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一道营造一个充满机会及充满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学校的成长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朱立信,鹏怀.领导科学与艺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2] 涂岚,雷乐.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激励[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