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2 23:59:16

教材实践

教材实践范文篇1

1.“一课一得”的内涵把握。“一课一得”的教学依据是单元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笼统地说是围绕语文学科知识,体现语文学习特质的能力要素[2]。具体地说,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统编教材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为了凸显语文要素,明晰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上有一个显著的亮点: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双线组元”,是指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也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阅读与表达),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地分布在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之中[3]。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明确单元教学目标。2.“一课一得”的单元分布。单元语文要素是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而总目标是由课文教学的子目标来达成的。由于课文文本的不同而导致子目标间的差异,也就是课文的子目标侧重点是不同的。为此,“一课一得”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廓清总目标的内涵,还要厘清体现总目标的不同侧重点。以教科书第七册第六单元为例。一是单元要素。该单元以“难忘的童年生活”人文主题组文,安排了篇章页、《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精读课文,还有口语交际“安慰”,习作“记一次游戏”以及“语文园地”等七个板块。单元语文要素有三点: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批注”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深化策略,要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使用。“体会人物的心情”是重点,并与“批注”配合运用。该单元要素教学,要以“批注”为纵线,以“体会”为横线,纵横交叉推进教学。其实,“批注”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早已学会在课文词句上圈圈画画,要说陌生,是“批注”这个术语,是对批注的认知,如符号、类型、位置、表述等。二是课文要素。有单元要素,自然就有课文要素,也就是从课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确定课文要素很重要。如《牛和鹅》的课文要素:“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首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文已有的批注示范使学生认知批注,如可以在疑问的地方、文章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等批注。批注只需要一两句简单的话即可。其次,及时练习批注,就是让学生用刚学得的批注,对课文中描写鹅动作、神态、叫声的语句批注,并体会鹅的神情语与表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要求“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及疑惑”,与《牛和鹅》相比,是从认知向实践转换,教学时可以安排三次批注——第一次在课始,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第二次在课中,批注作者的“心情”,是对上一堂课批注技能的巩固;第三次在课末,再读课文,在新的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三次批注,从易到难,由外而内,从浅入深,三色笔交替使用与对比,有效习得批注方法。《陀螺》要求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与《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心情变化有比较大的反差,前者是一种期待与疑惑,是困惑中提升自我认识,后者体现对事物本质而豁然开朗的心情变化。该课文教学要点:继续巩固“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批注,进一步推进学生“批中得法”。根据文本特点,将学会批注与体会心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向课外延伸,要求学生给《猪蹄儿灯》童年故事批注,记录阅读体会与收获。三篇课文“批注”侧重点不同,经历三次不同的心情“体会”,无论是“批注”的面,还是“体会”的点都得到了深化与提升,使单元“一得”与课文“一得”相得益彰。三是栏目要素。这里的栏目主要指教科书单元中的非课文内容,如“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它们是课文内容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补充和完善。教学中既不能冷落它们,也不能脱离课文另起炉灶。比如,口语交际的“安慰”,首先要从安慰对象的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心情,及时调整安慰的内容、方法和语气,如语气要委婉、内容要得体、方法要得当等。在模拟“安慰”中,要求学生倾听,并用批注的思维与方法评判。习作“记一次游戏”在习作构思和学生互批互改互评的交流中,用好批注,学会鉴赏。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巩固、提升环节,要安排学生畅谈语文要素训练体会,现场训练给文章批注并交流,甚至布置课外批注练习作业。再如,“词句段运用”是蕴含着批注训练的很好的资源。课文要素与栏目要素在围绕单元要素上目标是一致的,相互间要配合、渗透,不能顾此失彼。3.“一课一得”的分寸把握。小学语文教科书学习目标体系是螺旋式上升的,它决定了不同的年级与册次之间语文要素是密切关联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勾连上下”,明确“这个”语文要素与前后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环顾左右”,把握好“这个”语文要素和本册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握好“上下”与“左右”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明确单元教学定位,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4]。一是不同册次之间。如教科书第五册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与第六册第六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词语”和“句子”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难懂的词语”和“理解难懂的句子”是理解篇章的基础和关键,它们之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解,阅读是从最低级的字词开始的,通过识字、了解词义、确定句子意义等阶段,最后了解读物的意义[5]。因此,“理解难懂的词语”和“理解难懂的句子”目的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提升他们的水平服务。“理解难懂的词语”与“理解难懂的句子”在认知的难易度上是有区别的,后者明显比前者难,“难懂的词语”往往是陌生词,主要理解的是词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查词典,再联系句子作出判断。而“难懂的句子”就不同了,它存在社会背景、作者意图和文化因素等语境因素,除了常用的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外,还要深入到文章作者创作的情境中去理解。二是同册不同单元。如教科书第六册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同是童话故事。第五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表达训练要素,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第八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表达训练要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写童话故事。阅读训练要素从“走进”到“了解”,从“感受”到“复述”很明显是由浅入深,逐步走向完整。表达训练要素从“想象写故事”到“提示写故事”,从“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到“编写童话故事”,表达指向从宽泛走向具体,文体从模糊走向清晰,明显地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特点。除了不同册次和同册次不同单元语文要素分寸的把握外,其实还有单元内部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把握。由于上文已经提及,在此就不再重复。语文要素难易度的把握要以课标要求为准,厘清年段、年级、学期、单元课文的阶段性目标。

二、“一课一得”的“课”

“一课一得”教学要求,看起来目标明了、内容集中,但千万不能理解为教学过程更简单了。如何从亦步亦趋的细嚼慢咽的教学转化到突出重点的“一课一得”?这里的“一课”是一节课,是一篇课文,还是一个单元?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教师将要面临的而且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否则“一课一得”就难以落实。1.“一课一得”的课时与课文。“一课一得”这里的“一课”起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一堂课,那么就是一堂课一得;第二种指的是一篇课文,也就是一篇课文一得。如果是第一种理解,指的是一堂课一得,那么教学就要以每堂课为中心,强调一堂课一得,而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就需要两到三堂课的“一得”叠加起来完成,课与课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整合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是第二种理解,指的是一篇课文一得,那么教学就是以课文中心出发,淡化每堂课的主体性,要把课文要素科学合理地分摊到每堂课中去,分摊地合理与科学才是关键。2.“一课一得”的课文与课文。如果说课时与课文之间“一课一得”的关系处理是第一步,那么课文与课文之间“一课一得”的关系处理就是关键的第二步。教科书是通过单元篇章页的人文主题组建课文及相关内容的,也就是单元课文皆指向单元人文主题,如童话、寓言、神话和童年生活等。同时,单元课文要在遵循同一人文主题下,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不同侧面。由于文本差异较大,导致课文语文要素训练侧重点的明显差异。为此,在教学设计安排中要站在课文与课文之间同中求异的高度,聚焦语文要素。重点做好两方面地梳理:一是厘清每篇课文的基础目标、特色目标、发展目标;二是厘清每篇课文所包含的语言内容、思维内容、文化内容、方法内容等元素。如教科书第六册第八单元,人文主题:你就是故事中的一员,跟着他们一起嬉笑开怀。语文要素: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安排的课文由《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采用精读、略读,精读、略读重叠编排结构。如《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基础性目标,一是认读9个生字,二是练写12个汉字,三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特色目标,一是默读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填写过程主要内容,二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发展目标,借助人物性格对立而有序编说童话故事。《漏》基础目标,一是认读8个生字,二是练写13个汉字,三是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觉得最有意思;特色目标,一是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二是借助示意图(情节变化),复述故事;发展目标,体悟童话故事情节变化巧合性和内容的趣味性、荒诞性。《方帽子店》和《枣核》是两篇略读课文,分别是配合前一篇课文训练重点的尝试运用,如《方帽子店》用自己的话复述意想不到的内容,重点训练是复述的完整性。《枣核》用自己的话复述,训练重点是复述的有趣性。3.“一课一得”的课文与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单元“一课一得”教学的目标和依据,那么单元与单元课文之间又如何体现教学的一课一得呢?这就深入到课文教学如何与单元语文要素配合与服务的问题。假如课文教学“课课”精彩,而单元语文要素得不到真正落实,那就不是编者意图上的“一课一得”教学。为了杜绝类似的情况发生,要做到事前有预防,事后有补救。一是用好单元语文要素,上好单元导读课。教科书第五册开始单元篇章页都明确了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在上单元课文之前,要研读整个单元课文及相关教学内容,从单元语文要素,并汇集课文后面练习、文中泡泡、略读课文导语,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等,通盘考虑后,上好单元导读课,为整个单元教学明确计划和步骤、分派好任务、明确各自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内容,上课文之前就引导学生浏览单元课文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单元导读课可以根据学情需要,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把握。二是用好课后交流平台,上好回顾拓展课。教学前考虑再周全,设计再严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难免会失误。除了教学过程的及时补救外,还可以通过课后交流、反思来补救与拓展提升。回顾拓展课,首先是回顾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回顾拓展课要注意两点:一点是单元课文学习之后,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回顾拓展课尽量回归到单元语文要素上总结与提升。另一点回顾拓展课,做到下要保底,没有明显偏差,上不封顶,鼓励学生适度超前学习,激发“1+X”的可谓拓展阅读。“一课一得”,“一课”定位要准,如果“一课”模糊不清,“一课”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梳理好“一课”的表象与关系,目的是让“一得”有前提保证。

三、“一课一得”的“得”

教材实践范文篇2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既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从我们对一些旅行社和酒店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相关从业人员虽然精通旅游业务,但对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处理软件却不能应用自如,这说明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职类旅游院校所使用的信息处理教材针对性不强,过分看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与旅游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块。为此,针对旅游企业开发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企业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开发的现状

目前与旅游企业信息处理相关的实践教材很少,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不鲜明很多教材定位模糊,适用范围大部分是本科,其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提及到高职高专,且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存在着注重系统性而忽略实践性的问题,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密切结合。

2.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现行的许多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滞后,教材内容大多已经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行业中用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反映出行业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能、新要求,不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过分依赖已有的本科教材,没有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出发,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去调查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从而导致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的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节。

3.教材中多缺少办公自动化设备日常维护知识模块现有的教材多以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为主,而很少讲到如何对办公自动化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以及出现故障后如何进行简单和必要的处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在现在的旅游企业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很多工作人员会使用这些设备,但却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更不会进行简单的维修,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些设备“瘫”在那里,等专业人员上门维修,这样势必会耽误很多工作。如果我们在教材中增加这部分的知识,就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

4.实践教材较少现行的教材中理论教材占到很大比例,实践教材特别缺乏。这是由于理论教材在编写时有很多已出版的教材可以参考,学科知识体系较成熟,教材开发相对较容易。而实践教材在编写时,需要深入企业做实地调查,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编写案例,开发难度较大。

5.配套的教学资源不完善现行的大多数教材只包含单一的课本,没有相应的案例素材、案例效果展示、教案、课件、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等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同时学生在自学时缺乏有效的指导。

三、旅游企业信息处理实践教材开发的理念

教材开发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以来自企业第一线的真实案例制成的任务为载体,打破知识本位学科的章节体系,对课程进行整合与序化,形成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将职业素养融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其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旅游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旅游信息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四、教材开发的思路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教学模块,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面对形势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结合旅游类专业特点,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结构的教材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前提确定行动导向的教材内容。

2.分析旅游企业相关计算机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其中的典型工作。

3.确定学习领域后,由校企共同合作开发设计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案例解构,将相应的案例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包含一定的职业能力。

4.以创设工作任务为向导。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抓住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特征,将“分析职业特点,创设工作任务”作为开发教材的抓手,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中提炼出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习得职业经验。

5.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分层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密切联系,将旅游企业近期要做的报价单、行程单或宣传彩页承揽回来,作为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审后,挑出质量最高的作品,经教师修改后送到旅游企业,看是否可被采纳应用。

6.以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职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标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并体现在“完成任务”、“思考与练习”等项目中。

7.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任务驱动的核心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入手,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过程及效果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材开发案例

以该校《旅游类高职院校信息应用能力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教改课题组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第三部分“文字处理模块”为例: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档的创建与编辑;(2)掌握文档的格式化;(3)掌握版面设置与文档打印的相关设置;(4)掌握图文混排操作;(5)掌握邮件合并工具的使用。能力目标:满足职业岗位群对文字处理能力的要求。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2)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3)遵纪守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自觉实行行业标准;(4)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工具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该模块以企业第一线的真实案例为教学项目载体,将来自企业的案例按知识构成进行归类,挑选了其中四个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四个案例分别是:制作红头文件、制作旅行团接待计划表、制作旅游企业宣传彩页、批量制作商务信函。学习完上述四个案例后,学生基本具备了文字处理的应用能力,后续安排学生制作旅游企业实际承揽回的文档处理任务。在学时安排上,案例一为两小时,案例二为两小时,案例三为四小时,案例四为两小时,制作实际旅游企业任务为四小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上述四个案例进行解构,将其分解为若干子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案例一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旅游公文编辑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旅游企业的相关公文、企业快讯等。案例二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字与表格混排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旅行社报价单、行程单等。案例三主要培养学生的图文混排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旅游企业展板。案例四主要培养学生高效率批量制作商务公函的能力,任务拓展方向为批量制作请柬、通知函、邀请函等。

六、教材开发的特色

1.针对岗位设置教学模块该教材紧扣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将教学改革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旅游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设置教学模块,真实地再现了企业的办公情景。教材的课程结构来源于对工作过程的分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和快速地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再加上后期的实践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信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2.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主导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的过程始终坚持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来完成对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计算机知识不再枯燥乏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实践范文篇3

1项目课程体系下教材的特征

学科式教材的内容是根据知识的相关陛来组织的.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而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它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它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职业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显然学科式传统教材是不能适用职业教育发展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研究寻找一种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新的课程教材结构或模式笔者认为把项目课程教学理论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开发项目课程教材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比较好的方法。

2高职《平面设计》项目教材开发

2.1教材中项目的选取

在进行项目化教材开发时,项目选取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项目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项目内容要涵盖平面设计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和技能点:项目本身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例如电子照片处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性,且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过于简单,学生容易失去兴趣,过于难度大,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平面设计应有最终的效果图.让学生完成任务后.能看到自己的成就.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兴趣

2.2教材结构的设计

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模式.实练课题引入、实践教学、实训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平面设计》项目教材的开发中。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自身隋况.将该教材内容分为七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所涉及的知识点又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任务.即采用项目—模块一任务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教材结构。每个项目都是企业子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在每个项目中都是由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以及模块小结所组成。这样的结构体现了“以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教学理念。

2.3教材内容的组织

教材开发需要明确主题、范围和领域,为了使开发的教材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同时能跟上当地平面设计发展的水平.开发小组进行了前期调研,又进行了初步探索,最终确定了教材的内容。共安排了七个项目共十二个模块.共计56学时。按照项目开发的过程进行模块的划分.在完成每个模块学习的实践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知识点、平面设计的概念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见表1。项目一通过两个模块.让学生对平面设计概念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能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项目二主要让学生掌握CorelDaW软件的基本操作,会使用合适的广告创意表现法设计制作产品广告。项目三让学生知道包装设计的定义、功能、设计要素及结构、造型设计。项目四通过模块,熟悉班级网页设计的模式及班级网页的制作流程。项目五主要用CorelDraw软件制作几个按钮及软件界面。项目六掌握vI设计要素及基本原则项目七是个综合.使用三个软件共同完成一个综合项目一贺卡通过学习和能力训练.使学生知道平面设计的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进行图像处理、广告包装与设计、网页布局设计等与平面设计相关的部分。同时还为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4编写立体化教材

在编写《平面设计》项目教材的过程中,除了有纸质教材外,我们还有配套的光盘,光盘中有素材、效果图显示,另外还有声音与操作同步的录像.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课余学习巩固课堂上面所学的知识。另外,《平面设计》实验项目库的建设将是我们今后教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3项目教材开发的初步成果与体会

《平面设计》项目化教材经过2009、2010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试用,结果表明成绩还是显著的。2009级学生在第三年的定岗实习中,很多同学都走上了平面设计的岗位并受到了单位领导的好评。但是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出现,项目教材应该要不断的更新,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项目内容必须渗透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只有内容与企业同步.真正体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宗旨.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

教材实践范文篇4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材;应用型人才;建设方法

声乐教材建设与教材改革是高师院校声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强调在教材建设当中正确把握方向,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方案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持续创新能力,完善教师专业素质,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付诸实践[1]。高师声乐教学在改革发展当中应该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扭转传统落后的思想,提高教材体系建设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出建设教材体系的科学方案,迎面教学挑战,为高师声乐教学注入活力。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在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应用型人才是社会需求的方向,和学术研究型与实用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讨研究具有很高现实价值[2]。当前,高等院校进行了办学定位的创新,强调要满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迎合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序推进提供支持,这些都给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带来了良好条件。应用型人才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积累,拥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与优良职业素养的人才,除了要理论基础过硬,还必须在动手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积极表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不管是哪种专业,都要求学生掌握和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以及知识,因为这是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知识目标是通过专业人才培育方案的设定与教学大纲要求,确保课程教学当中学生顺利掌握原理与知识点;2.专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是学生在经过了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之后,要具备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体涉及语言表达、信息处理、管理、学习、外语等多方面的能力;3.素质目标。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培养目标,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创新思想等等。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知识与专业能力目标属于具体课程目标,往往可以通过课内外教学实践的方法实现。素质目标往往需要经过多门课程综合学习,通过对各种知识进行持续融合,再加上有效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3]。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是经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可以把学习结果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才类别,和学术型人才相比,拥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适应社会工作需求,把个人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应用于社会工作。伴随国家经济事业的飞速发展,不管是哪个行业都提出了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应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必须提高对教育体系的建设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把培养应用型人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校园是中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以及提高职业技能的关键平台,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声乐能力的发展,扭转过去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局面,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做到知识和实践并重的应用型声乐人才,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当中提出的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号召,让学生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为学校声乐教育改革的长效进步提供支持。总的来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方向,推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和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也能够带动声乐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素质齐头并进。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方法

(一)声乐教材科学性建设

科学是促进主观认识以及客观实际相统一的实践活动。音乐就像社会形态,一般社会生活会随科技发展而发展,音乐的科学性必须体现音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彰显音乐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供给关系。所谓声乐教材科学性,实际上就是遵循社会发展对学科教育的实际要求,把事物发展规律当作教材改革与建设的理论根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首先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教材的科学性层次建设,不管是声乐理论教材还是声乐实践教材,都要实现科学性[4]。声乐理论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理论,高师声乐理论教材的建设与创编必须彰显科学性。教材中对知识的阐述应该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在建设理论教材中要满足下面要求。第一,运用科学表述方法说明歌唱发声器官的具体构造,讲明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保证理论的完整性;第二,针对歌唱发声心理活动进行有效表述,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差异化的论述角度,把歌唱心理活动补充到声乐理论体系当中;第三,运用通俗易懂以及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具体描述,对理论的动态发展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推动教材建设与时俱进。声乐艺术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除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必须教导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以在教材建设当中不能够只是关注声乐理论教材的科学性建设,还要把实践教材科学性建设作为当前重点。要注意的是声乐实践性教材,必须跟上时展与改革开放的步伐,唱响复兴道路主旋律,弘扬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大量歌颂祖国与人民的内容。实践性教材要具备的特征,应该是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鲜明、关注选材广泛性与作品类别多元性,注意对教材曲目进行持续丰富与更新。

(二)声乐教材创新性建设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还是助推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动力。民族想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推动持续创新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含义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更新、改变与创造新事物。高师声乐教材建设应该以创新为方向,因为教材创新的目标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创新为推动力,而不能固守常规,始终把传统教材奉为权威。高师声乐教材的创新性建设必须要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扩展,同时还要依托创新实践,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第一,创新外国作品教材。高师声乐教学普遍应用的外国作品教材是外国《声乐曲选集(第一版)》,该教材遵循的教学大纲相对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变革和声乐教学改革要求,外国作品在持续更新换代,不对新内容进行补充,会影响学生形成国际视野。所以在外国作品教材创新过程当中,既要做好对老教材优点的继承,又要积极努力创编新编教材,补充优秀和经典的外国音乐作品,促进学生音乐视野的扩展。第二,创新中国作品教材。高师院校普遍运用的中国作品教材是《声乐曲选集》,虽然包括很多经典的声乐作品,但是,时代在进步,优秀作品在持续涌现,想要满足学生长效发展要求,就必须在教材建设当中加强创新,跟上时展的脚步,收录更多时代化声乐作品进入教材,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透过声乐作品塑造正确价值观。

(三)声乐教材民族性建设

一个民族受同一文化影响表现出的世界观、行为模式、性格特征等就是民族性。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创造水平,想要真正意义上把中华文化推介出去,就必须拥有优质的民族化作品。高师声乐教材建设要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国家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助力,就必须把民族性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主动深入民族地区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俗生活,也创作出了不少带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备受人们青睐的作品,把作品的民族性体现得淋漓尽致[5]。例如,《大地飞歌》是带有苗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展现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游牧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把越来越多经典的民族性音乐作品融入到高师声乐教材曲目当中,不仅能够给学生未来的创作和发展带来有价值的启发,还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让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建立良好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感。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师声乐课程实践策略

(一)立足实际开展分层教学

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高师声乐教材建设之后,接下来就需要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材的应用与落实,维护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有效性。要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必须基于全新角度,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解决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进步空间。要突破声乐教学的固有模式,落实分层教学势在必行。高师声乐教师往往不擅长小组课以及集体课,通常是通过个别课程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指导。事实上,在对学生的声乐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丰富教学形式,把不同的课程结合起来运用,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授课形式进行优化改革,把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以更加灵活科学的方式组合起来。针对声乐教学当中理论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课教学完成,帮助学生把握普遍规律。在声乐实践训练当中,可以以小组课形式展开,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互相观摩,加强交流,在练习当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得到更显著的效果。个别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解决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声乐课程提供保障。

(二)组织活动提供展示空间

高师教育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充分适应岗位工作,成长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想要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凭借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就必须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展示空间和实践锻炼平台[6]。在艺术实践环节,教师要有意识把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融合起来,促进二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比方说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声乐技能之后,组织班级声乐表演活动给学生展示平台,并对表演进行综合评选,帮助学生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消化理论知识,检验艺术学习的效果。当然学校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成长的平台,这个实践平台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支持,把学生培养成全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园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利用这个平台展示和发展自己;学校可以邀请声乐方面的专家组织讲座活动,让学生在吸收经验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

(三)完善教学设施改进师资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相关。这里所说的设施既有软件设施,又有硬件设施。从硬件设施角度进行分析,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设备是比较有限的,这势必会影响声乐教学效果,也无法运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示抽象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困难度。所以高师院校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保证人才队伍的建设效果,必须对现有教学设施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补充教学设施和相关的声乐教学器材,给学生提供一个设备齐全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顺利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软件设施角度分析,教师队伍的素质会对学生的实践素养带来深刻影响,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就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高师院校应该对声乐师资队伍进行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人才教育培训活动,督促教师共同投入教研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五、结语

在社会经济体系日益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别和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学历人才需求转变为应用型人才需求方向,因而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当中,要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上。根据声乐教学改革要求和培养声乐艺术实践人才的需要,高师院校在声乐教学创新中要把关注点放在教材体系建设上,并且要确定教材改革建设的方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声乐教材创新的科学方案,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新时展的应用型声乐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荔.高职院校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295.

[2]唐禹.探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应用[J].戏剧之家,2018(10):163-164.

[3]毛翠屏.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新思考[J].当代音乐,2020,18(10):30-32.

[4]仰峰.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读天下,2019(2):365.

[5]武剑峰.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37.

教材实践范文篇5

几年来,我借助章教授的理论,在实践中探索、比较该教材与传统教材在教法和学法上的区别,明显感到该教材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侧重学法指导,真正着眼于素质教育。结合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该教材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长久以来,占据课堂主角地位的是教师。尽管历来的教学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依然是老师的配角、知识的奴隶,学生主体仍摆脱不掉“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我认为,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的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的一个学生自我活动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教学目的就是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发展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直接拼音英语入门》教材正可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倾向和积极学习的信心,教材的编写者首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情感心理的发展和语言认知心理的发展。比如,教材从“问候”(Greetings)和“告别”(Farewells)入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问候语“Hi”,“Hello”相互问候、相互自我介绍,其教学氛围是热情洋溢的。学生们在这种充满“情意”的情景中,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交往的状态。在这种学习气氛的感染下,学生们往往争先恐后地争取表演。尽管有时争到了机会,却由于过分紧张而一时忘了“词”,但是仍然会兴致勃勃地再争取机会。“会说英语”带来的喜悦,与小伙伴用“英语交往”带来的成功,以及在模拟的情景中表演带来的自豪,都深深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热爱和喜好。这种情感又促使他们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主体性在此发挥出来了。

记忆单词是我国学生的一大难点,而英语直接拼音法,在学生刚接触第一个单词时,就能按单词中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直接拼读、拼写单词,并使其内化成认知结构,达到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

该教材的单词教学分四步:1.发音(Pronunciation)——初步认识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2.拼读(Spelling)——一步到位,直接将单词拼读出来。3.操练(Practice)——将单词分类型朗读直接拼音,将学生分层次练习直接拼音。4.书写(Writing)——说出词、句,写出词、句,听写词、句。运用这四步法教学生记忆单词与传统的单词教学法相比较,前者是事半功倍。而且实践还证明,它的后劲很足,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字母和字母组合的朗读规则后,自己阅读短文或开口朗读的能力也大大超过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这种教学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该教材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

该教材不露痕迹地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教材第一册Item4Identifyingthings(识别事物)中Lesson10,练习“What''''sthisinEnglish?Andwhat''''sthat?What''''sthat?”等句型都在随手可取的自然情景中。教者没有施教的威严,学者没有被迫学习的压力,让人感觉到的只是“相互间在谈论某物体”,自然而亲切。多次的反复与交换角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谈这说那”。这种情景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几句话的理解和接受上了。显性的是学生接受语言知识训练,隐性的是学生在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学生们在愉快的心境驱使下,积极地学习并与人交谈,能力的培养显而易见。“教学”由原来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转为“学习”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的编写,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板书、讲解、布置作业等都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来唤起学生“学”的意识。该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再如第一册Item5Thanksandresponses(感谢和应答)Lesson19中出现两个问句:Whosebikeisthis?MayIuseit?还出现新的感谢语和应答句:Thanksalot.Notatall.按照“情意、情景、结构、功能”的要求教学,上课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情景中运用英语。我随意走到一个学生身旁,随手拿起一支笔(书……),问:“Whosepenisthis?(Whosebookisthis?…)”学生自然回答:“It''''smypen.(It''''smybook.)”或:“Mypen.(Mybook.)”接着我问:“MayIuseit?”以眼神、语气、体态语示意学生理解大意,同时重复二、三遍。当学生能够会意出“Yes”时,我马上就说:“Thankyouverymuch.(Thankyou/Thanks/Thanksalot.)”学生自然会回答:“That''''sOK.(That''''sallright.You''''rewelcome.…)”再引出新句:“Notatall.”在这里,新知识的接受变成了主动的获取、自由的学习讨论,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我认为学生是从中体验到所获取的信息的内在含义的。

三、该教材将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

当然,情意情景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自由得没有分寸。我们同时也强调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也就是说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促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愿望,并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情况达到一定的要求。教材第二册Item1Abilityandinability(能和不能)Lesson3,该课的情景是一男孩和一女孩在看电视时的对话。第一部分“看、听、说”的内容是:

A:Whatcanyousee?

B:Icansee3lions,4tigersandsomefoxes.

A:Where''''rethey?

B:Theyareinthezoo.

对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我并不限定于书上的几句话。在对话的前、中、后穿插“问候、谈论”与“道别”等,说英语的内容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和信心越来越强,责任感油然而生,学习的愿望自然而发。这段对话可以作如下扩展:

A(Boy):Hi!

B(Girl):Hi!

A:Howareyouthismorning?

B:Fine,thanks.Andyou?

A:I''''mfine,too.

B:Let''''swatchTV.

A:OK.Whatcanyousee?

B:…

A:Canyourunlikeatiger?

B:…

A:Doyoulikeatiger?

B:…

A:Icanjumplikeamonkey.Canyou?

B:…

我还教学生自制图画,以便“Talkaboutthepicture”,学生对这类说话最感兴趣,他们往往会“毫无顾忌”地自由发挥。我有时虽然发现错误,却不忍心打断他们,唯恐伤害他们充满热情的学习情绪。在使用章教授教材的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该教材的编排使学生准备学习和学习的过程成了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劳动的过程,比如自制单词卡片,自制头饰、面具,画画等。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而且教师自始至终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参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欢笑,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效应是可想而知的。

四、该教材改造了固定枯燥的教学程序,使听、说、读、写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我们深知学生的个体素质先天就有差异,后天的学习由于种种原因,也会有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善于说不善于写,有的学生喜表演不喜倾听等等。该教材依据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以情景功能对话为主线,创设了“七步”教学法:1.理解(Understanding)——让学生在充分看和听的过程中,感知语言,初步理解英语话语的意义;2.模仿(Imitation)——在感知的基础上体会语言,并模仿、操练;3.记忆(Memory)——设置情景,使学生对语言从“形”到“义”融会贯通,得以巩固;4.表演(Act)——在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中,实践体会语言的功能;5.朗读(Reading)——由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朗读,引向具体思维;6.运用(Performance)——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回到“现实”中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7.书写(Writing)——将积累的语言材料成文,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这七步教学法,一步紧扣一步,步步深入,呈链环状,使语言实践积累语言材料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多)。这种课程的教学结构显得轻松活泼、多项而有层次,一步一步往前走,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有效地锻炼了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我在教学对话时,一般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对不同的学生提深浅不同的问题,对学生“说英语”的要求也不一样,充分体现“能者多劳”的原则。我还布置“弹性作业”,如第二册Item7Identifyingthings(识别事物)Lesson27,这是一篇叙述公园情景的课,主要运用了therebe句型。这一课的作业我是这样布置的:1.听录音,调整语音语调并朗读,自由说话。2.抄写三个单词:house,horse,cow。3.画一幅公园的风景画,自己叙述,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一起交流。三年级开始,我让学生自写小短文,长短不限;自编英语口语课文;摘抄有关英语方面的小短文、小句子、小趣味文章等。我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是使“吃不饱”的学生“吃饱”,“吃不下”的学生“尽量吃好”。我设计了“英语园地”专栏橱窗,让学生的成功感物化,让他们除了“能说会道”,还有劳动果实展现。

五、该教材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教材实践范文篇6

关键词:语文教材;插图;教学实践

在多媒体教学日新月异的时代,在部分语文教师眼里,作为语文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的插图正日渐沦落为纯粹的书籍装饰品,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它们的存在,没有发挥出插图应有的作用,这无疑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多媒体课件资源确实能让语文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而言,不是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多媒体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有的甚至连幻灯片、教学挂图等都有欠缺。因此,包含编者匠心的教材插图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语文教材本身而言,作为教学的载体主要借助文字来表达,而插图则是帮助师生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或拍摄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角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新课标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使文字与插图得到有效的整合,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插图的作用

关于插图的作用,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插图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帮助:1.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教材中有的插图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像说明性文章中的插图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所附的故宫三大殿插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故宫的建筑结构布局特点。《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各种云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解读云与天气的关系。若没有这些插图,对学生尤其是缺少实践感知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相关内容着实有些困难。所以说,好的插图,不仅准确的反映文字,与文字同步,还会延伸文字。2.插图是文章内容的形象诠释与概括。教材中有的插图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插图大都在记叙性文章中。如《蒲柳人家》中何满子和一丈青大娘的漫画式头像,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物的肖像刻画。《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插图,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进入到皇帝游行的场面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俗世奇人》的插图展示了“泥人张”不动声色智斗“海张五”的动人场景。《端午的鸭蛋》中的插图是一幅集粽子、香囊、鸭蛋、画“一笔虎”等于一体的端午风俗画,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再塑生命》插图中海伦。凯勒和沙莉文老师亲密无间的情态,形象地告诉读者正是沙莉文老师的爱给海伦带来了光明,使海伦重获新生。这些插图在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3.插图是为文章提供背景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插图,画面内容在课文中并未直接出现,但却是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香菱学诗》一文中大观园的插图,为课文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贾家的大观园是统治阶级生活的一个缩影,这个背景的展示,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范进中举》中“乡试、会试贡院”插图,《隆中对》中“古隆中三顾堂”插图,《绿色蝈蝈》《我的信念》两文分别配了“居里夫人在工作”和“法布尔在观察昆虫”的插图,这些都为课文提供了必要的背景资料,有效地补充了课文的内容。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文字所介绍的内容固然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渗透着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联想,千差万别,这就是人文精神。一个好的插图,同样追求蕴藉耐看,留给读者无尽的自由理解与想象空间。从这个层面上讲,插图所包含的人文韵味同样芬芳。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与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讲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那么好好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又何尝不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呢!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插图教学的实践

当然,明白插图的重要性、了解插图是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部分并不是要我们把语文教学变得如同艺术欣赏般的专业。对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利用插图进行辅助教学,巧借东风,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巧借插图,介绍作者、作家。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是著名作家、诗人的头像,冰心、巴金、契诃夫、莎士比亚、普希金这些文学巨擘的头像,在教学中利用头像插图介绍作者、作家,由“形”入“神”,不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了这些伟人,而且还能激发起阅读他们的作品的欲望。讲冰心的《纸船》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面对青年时代的冰心头像作想象和联想,然后说说对作者的第一印象。学生据此说出了“温柔、漂亮、有爱心、忧郁”等词语概括冰心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再学课文,学生很快就领会了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爱国、爱乡、爱母之感情。教材中还有一类课文是作家写作家。如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就属于这一类。上此文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托尔斯泰的头像,并根据头像让学生描述托尔斯泰的外貌,再指导学生读课文,使课文中描述的“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这段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印象。2.巧借插图,理解人物形象。如何利用小说插图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呢?我采用由图到文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插图,捕捉图中隐含着的文学信息,再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再将插图还原为文字描写。如《孔乙己》一文安排了三幅插图:咸亨酒店里,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场面;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的场面;孔乙己的日常生活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面穿起来,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再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来。这样,孔乙己的迂腐与善良,众人的冷漠与麻木暴露无遗,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也可见一斑。又如《杨修之死》中的插图是杨修被两个刀斧手押解着,不远处曹操凝视着他们的画面。这幅插图的内容在课文中只用了一句“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特别注意曹操的神情,学生很快就领会到曹操阴险、奸诈、虚伪的性格特点,由此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说的主题。3.巧借插图,体会作者的匠心。与别的学科不同,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大部分艺术表现性大于科学示意性,但也有一些例外。如《口技》中有一幅插图就是属于科学性的示意图。课文开头有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作者使用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人物、道具都作了细腻、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内容,该文有一幅插图就是相关的示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开篇的这段话,仔细研究这幅示意图,用心体会作者的意图及独到的艺术匠心。根据示意图展示的信息,学生马上领会了作者对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艺术的赞美之情。4.巧借插图,体味诗词的意境。诗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是诗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老师能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由文入图地体味诗的意境,其成效就会事半功倍。如《西江月》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插图,就是该词意境的生动显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照原文,观察画面的内容,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使插图的内容更丰富。同时,学生可借助插图进一步体味词所描绘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词人所抒发的闲适之情。这样,学生对词的意境就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另外,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巧借插图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学生评析一些文学插图,知其优劣,品其长短,久而久之,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乃至读写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宋歌、宋凤宁:《插图与阅读理解》,《四川心理学》1999年第2期。

教材实践范文篇7

1.人文教育内容不明确。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写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但国家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明确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语文教师们很难找到具体抓手来对学生进行人文底蕴的培养,无法进行具体可行的教育教学实践。2.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形同虚设。尽管中国从上到下都在痛心疾首地斥责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还是坚如磐石。在学校,为了让学生考个好的分数,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考点进行死记硬背的灌输,层层肢解剥皮的分析,大都忽视借助教材的人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观,课堂上的“少、慢、差、费”现象非常严重。3.学生阅读品位不高。笔者去年通过《对初中生阅读名家名篇现状的调查问卷》对我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初中生还是喜欢课外阅读的,但阅读的书籍质量普遍不高,尤其不太关注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由于市场上的书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没有人在选择书籍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系统的引领。这样的阅读现状意味着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容乐观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开发人文教育教学课程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写道:“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基于此认识,笔者逐渐摸索出以“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学途径。由于初中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语文教材是他们最主要的课堂学习资料,所以充分开发语文教材的人文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和实施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定会调动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极大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享有极高声誉的名家传记作品和具有极强影响力的经典名著,对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品位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都具有极强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实施方案

1.选定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计划。课题组全体教师在每学期寒暑假前就开始深入研读自己下学期将要教学的语文教材,精心梳理并选择教材涉及的一些名家传记和经典名著,结合学校的选修课安排情况,初步制定出下学期选修课课程计划。对名家传记、经典名著的选择,主要由各年级的课题组教师共同研讨选定。但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去选择他们喜欢的名家传记、经典名著,并推荐给课题组老师参考。寒暑假里师生分别通过文献研究、网络搜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搜集本册教材涉及的名家传记梗概、经典名著简介等资料,经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购买自己感兴趣的名人传记、经典名著来阅读,课题组老师更要尽最大可能地把选修课程计划中涉及的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读完。2.利用选修课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学期开学后,按照制定好的选修课程计划,以专题形式开展每周一节名家名篇选修课,其中既有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设计、微课视频、阅读心得等,还有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在假期里查阅的资料补充、经典片段鉴赏、阅读心得交流等。开发教材名家名篇的人文选修课,目的重在将教材涉及的一些古今中外极有影响力的名人传记、经典名著向学生推介,调动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但是,如果每节选修课的内容都是课题组教师一手包办,就等于重现了教师“满堂灌”的被动局面。教师要充分利用选修课这个平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名家名篇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搜集、筛选整理相关名人传记、经典名著资料,自主开发微课视频,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作用,将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在选修课上展示出来。3.保证阅读书籍和阅读时间。此课题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一定要扎扎实实去阅读选修课上师生共同推荐的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而书籍和时间是阅读品质得以保证的关键。按照每学期初制定的选修课程计划,每个年级每一学期,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在10本左右,要让每个学生都买齐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学生每人至少买2本,每个学习小组尽量买齐这10本书,然后要求学生之间流动借阅。每学期初,课题组老师对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时间要有整体的了解,力争做到三分之一时间用在学生阅读上。对每周一节的“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课题组教师要充分利用,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的展示,使学生了解相关名人传记、经典名著的梗概,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要求学生对选修课上推荐的名人传记、经典名著进行整体阅读。课题组教师要因人而异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但在阅读量上要有硬性的指标,不能让阅读流于形式。4.加强“写、听、说”的训练。名家名篇选修课要与每周三篇的读书笔记相结合,以写促读,以写检读。再通过设立读书沙龙、名家名篇鉴赏、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在展示学生读、写、思成果的同时,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此选修课实践的人文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崇拜名人,逐步做到思想的自觉,灵魂的醒悟,从而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进行写作训练。美国著名作家威廉•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中写道:“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思想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各年级的写作训练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毕竟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三个年级都是充分利用每周三篇的读书笔记来完成此训练。低年级的学生侧重摘抄、写故事梗概;中、高年级的学生侧重于写读后感、人物评析、写作手法鉴赏等,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而不是“唯别人的观点是从”。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听、说能力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听、说的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5.尝试进行跨学科渗透。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的历史、音乐老师就选修课中学科交叉的教材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选修课、历史课、音乐课进行跨学科相互渗透,通过专题介绍、视觉欣赏、品评表演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底蕴,发掘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的特长和潜质。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对选修课涉及到的历史名人可侧重进行专题介绍,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赏与选修课教材名家名篇相关联的经典影视作品片段,建议学生节假日观赏完整影视作品。在视觉审美的基础上,语文老师再要求学生通过写观后感来对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进行品味、评价,更深入地诠释自己对名人传记、经典名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学校开展的艺术节或联欢晚会上,还可以发掘一些有艺术表演潜质的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经典片段进行有选择性地“临摹表演”或“创意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会更好地调动学生对选修课的浓厚兴趣。

三、“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实践效果

教材实践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出版;高校教材;营销

随着新时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又称慕课)的逐步推广与落地,不仅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的组织过程,而且使教材与课程之间呈现强关联性,也带来了教材向数字化纸数融合方向发展,催生了新的教材形态和营销策略。在这种数字化的新形势下,作为教材出版的重地,大学出版社的教材营销思路也在悄然进行着变化,采用什么新思路、新方法应对这种变化,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教材营销的本质是出版社向购买者(一般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图书信息,如何快速、成本较低、效率更高地传递有效的教材信息,为教材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当今出版社竞争的焦点。

一、大学出版社教材市场现状

(一)内容同质化教材充斥市场。目前,同一课程出版社出版的同质化教材有几十种之多,同类教材在内容上、形式上差别不大,特别在一些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面普遍存在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性出版的现象,出版社在前期策划中没有确定教材的编写特色和找准定位,这也给教材后期的营销推广带来了困难。(二)大学教材出版社竞争激烈。大学出版社是高校教材的出版重地,教材出版占到大学出版社出书品种数的六成以上。但是近年来面对如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中央级出版社的强势发力,地方大学出版社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部分大学出版社为抢占市场,不惜以提高教材返点为代价,最终损害的还是出版社自身的利润空间。同时,随着近年来纸张成本上涨、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等因素,均导致出版社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三)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冲击。随着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的大规模兴起和网络在线学习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时代也正式开启,基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版潮流方兴未艾,迫使传统出版行业必须进行变革。如何在内容创新和营销方式上创新,成为新时期大学出版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谁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数字出版领域占领制高点。

二、大学出版社教材常规营销方式

高校教材的营销手段多样,如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通信工具等,向教师传递教材信息,或营销编辑上门拜访院校,教材校园巡展,派驻院校代表等,这些方式都是点对点地、指向性明确的营销手段,旨在向教材的潜在订购者进行信息传递,引导其了解教材的优势和特色,激发其购买行为。高校教材常规的营销方式如下。(一)教材巡展。教材巡展是大学出版社最常用的教材营销手段。出版社常常选择每年春秋两季教材征订前,组织社内营销编辑带着专业教材书目和重点推广教材到主要合作院校进行实地推广营销,样书一般现场展示后赠送或会后寄送给教师。教材巡展一方面方便了教师现场选书、订书,另一方面可以面对面与出版社编辑进行交流,出版社也可以了解到一线教师对教材的反馈意见。但是这种模式成本较高,需要出版社投入较高的人力成本和经费成本,同时由于营销编辑往往对专业教材不够熟悉,不容易向现场教师介绍所有专业教材的编写特色和理念,推广效果不容易评估。(二)会议营销。会议营销是指以会议为媒介推广宣传出版社教材的营销手段,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在成本较低且可控的水平上集中进行教材展示和宣传,有利于提升出版社品牌形象,同时有利于与教师或作者开展范围广泛的交流。此类会议形式多样,包括行业会议、专题研讨会、教材编写研讨会、学术会议等,也可以是出版社组织的以专门推广教材为目的的教材推广会或优秀教材评审会。以我社为例,就有每隔两年或三年举办的“华中出版杯”优秀教材评审会,结果显示会议营销对教材推广效果明显。(三)样书寄送。样书寄送是出版社常规高校教材营销方式之一,即直接将样书快递寄送给编委老师或目的教师,也可同时寄送教材书目或邮件发送电子目录,旨在为教师提供最真实的教材样本,吸引和引导教师做出选择订购该教材的决定。但是,这种方式由于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营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四)馆配营销馆配渠道也是高校教材销售的重要途径之一,出版社应重视参加全国和地方性馆配会议和图书订货会,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书目、宣传海报和易拉宝,采用现场抽奖等方式激发馆配采购人员的订书热情,同时针对专业图书馆应安排专业营销编辑定期推送教材信息,由专职发行人员对接采购事项。在教材策划前端,也应重视系列化、相对集中时间出版,以形成较明显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三、数字出版时代高校教材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站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很多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社内网站和电商旗舰店,通过网络平台出版社可以很好地展示最新出版的教材信息,推广企业形象,包括近年来热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都可列为此类,这些平台既是教材宣传平台,也是读者服务平台和很好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可以扩大潜在读者和客户群,树立出版社企业形象,还可以更加高效地拓展作者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网络营销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在三大电商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官网,近年来网上销售额逐年递增。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及时最新教材推论,大大提高了教材的销售热度和拓展了受众面。(二)社群营销。社群营销是指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所采取的营销方式。微信群、QQ群是目前最常见的社群平台,如果维护得好可以大大增加用户黏性。做社群营销的关键是满足社群成员个体的需求或提供服务,需要有专职人员管理,如转发出版社公众号推文,引导话题讨论,提供教材信息等。以《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为例,首先在我社微信公众号推送了新书专栏,并转发至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研究会”微信群,结合近期高校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热点事件,获得了行业关注,群内专家在其微信朋友圈进行了转发推荐,他的同行好友再进行转发,实现了“病毒式营销”。通过网上推广,该书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即销售500余册,获得了较好的销售效果。(三)内容营销。在数字出版时代,网络及新媒体营销可作为传统营销方式的有效补充,但教材内容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教材的数字化增值服务已成为趋势,传统纸媒教材与富媒体资源的融合成为必然。以我社为例,近年来出版的高校教材均采用“互联网+”思维的教材编写理念,增加大量数字资源,构建了信息量丰富、学习手段灵活、学习方式多元的立体化教材,老师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虚拟班级、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完成在线答题、“扫码看课”、扫码看视频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对我社教材的使用黏性和信任度。同时,在教材封底都印有我社微信公众号与天猫书城的二维码,利用微信二维码可将教材最新资讯传递给目标用户,另外还配置了“一书一码”,有效防范了盗版对教材销售的影响。

总之,高校教材营销是一个精耕细作的服务过程,营销手段再丰富也离不开“为教育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在数字出版时代,教材的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纸数融合式立体化教材能够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大学出版社只有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完善教材营销模式和策略,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出版行业中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前虎.高校教材出版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4).

[2]王军,龙方明.浅谈大学出版社教材销售的策略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7(5).

[3]于天文.教材出版营销的思路探讨[J].中国民营书业,2012(8).

教材实践范文篇9

解说:小学语文教材收集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以及脉络清晰的参观记和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如让小学生扮演解说员的角色,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调换顺序、更换词句、穿插内容、删除细节等形式的重组后向同学介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调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可以让学生“实习”一番调解员工作的。《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发生在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三个故事。导学此课时,可虚拟这样的情境:如果当时蔺相如避闪不及与廉颇狭路相逢,廉颇一定会大发雷霆,造成僵局,你能劝劝廉颇吗?继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蔺相如升官的理由,将相同心的必要以及廉颇在赵王心目中的位置等方面劝慰廉颇。待学生想好要说的话后,再扮角色进行表演。

辩论:进行辩论,不仅可以使人明白事理,而且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再现了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伽利略形象。在导学此文的过程中,可组织一次由伽利略代表正方、围观者代表反方的辩论活动。

推销:这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挖掘语文教材中推销活动因素,培养学生的推销意识是完全有必要的。《新型玻璃》一课从性能、用途等方面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同时进行推销意识的启蒙,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新型玻璃厂的推销员,你应该向金银首饰店(汽车厂、马路旁的学校等)推销哪种玻璃?又该怎样介绍这种产品呢?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根据对方单位的需要确定所要推销的产品,模仿推销员的口吻开展模仿推销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上述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汇、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矫正,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将表情、手势等体态语适度地加以运用,以增强“说”的效果。

演示:《称象》和《捞铁牛》两课讲的都是古人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导学《称象》时,教师可准备一只饭盒(代表船)、若干石子以及一架天平、一盆清水和大象替代物等,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的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行演示,并用天平验证一下石头的重量是不是就等于大象的重量。导学《捞铁牛》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演示所用的物品,分组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手脑并用,该做合一,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其效果不言而喻,传统的师讲生听的做法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教材实践范文篇10

教学用书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选择教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就从分析教科书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和风格特征入手,在此基础上,再逐章进行分析,明确教学要求,提出教学建议,选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备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科书的指导思想

1.以义务教育的要求为准则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将由择优录取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学生基础的差异,也将随之扩大;而教育任务则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全面提高。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是未来社会进步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配置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奠定基础,还必须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有发展的余地,因此,初中物理的基本要求不宜过高,但又要使爱好自然科学的学生有在这方面得到发展的机会。

3.以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努力方向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发展更是惊人。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科技新成果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其中不少已达到普及化的程度,而且这种趋势正日益扩大,有增无减。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十分注意进一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十分注意反映现代科技新成果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宽广胸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科书的风格特色

1.注意处理好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结构的关系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将常见的、简单易学的各种物理现象(如简单的运动、声、热、光等常见现象)排在前面,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开始阶段能感觉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就在自己身边,对物理这门新课感到亲切,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依次讲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力、压强、功和功率、机械能等),分子运动论、内能的知识,电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电流、电压、电阻、电流定律、电和磁等),最后讲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2.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打开教科书就是“致同学们”,介绍教科书的结构和使用,介绍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全书有一篇引言和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首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里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3.注意体现以实验为基础

基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本特别强调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通过实验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全书安排了既可演示又可让学生随堂做的实验100多个,还安排了学生实验18个,课外小实验约30个和许多实践性习题。其中大多数实验的器材易得,方法简便,效果明显。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图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4.注意生动活泼、简明轻快、丰满、有用

教科书的编写注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引用一些有趣的故事、事例、现象、实验来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行文力求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学究气、成人化,提高可读性。插图作为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字配合,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还有不少插图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照片、漫画形式。

在讲述知识上,教科书注意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不节外生枝,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对于重要的知识,注意讲得充实、丰满,让学生在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知道它的来源、根据和多方面的表现及应用。教科书还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联系生产实际,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常见现象,注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认识所学知识确实有用,并且逐步学会应用知识。

5.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本次新修订的教科书是以国家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依据,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写的,以实现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教科书中标了*号的课文是供基础好的学校选用的。每章末的“阅读材料”、“小实验”是供学有余力而对物理又有兴趣的学生选用的。这样使教材具有弹性,以适应地区差异和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因材施教。与教科书配套,我们还编写了两种供学生选用的书:“课外习题集”和“实验册”。使基础好、能力强、学有余力的物理爱好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不排除基础好的学校从这些书里选出某些内容供课内教学用。

三、怎样用好教科书

1.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能够学好。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开学到期末都要经常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状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不要使前面的困难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稍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多学一点。同时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就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使学习更加主动。

2.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零碎的知识只是杂乱堆积的事实。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应用、并促进能力发展。物理教学要经常地在不同层次上帮助学生使知识结构化。教科书每章结尾的“学到了什么”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组成知识的结构。教师可以推广这种方法,在一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

从一般意义讲,初中物理知识主要包含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种成分。物理教学要注意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清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建立物理图景,再通过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找出规律,并能把概念、规律和图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避免机械记忆,又有利于形成结构性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知识的结构化要从初中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严谨和严格,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无谓负担。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验、观察、操作、制作等动手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首先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观察和实验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还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里的各种实验,切实做好,使实验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希望老师们能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发挥创造性,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尽可能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科书里写了的实验开出,并力争多开一些。

其次要积极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形式要多样化,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普讲座,修理或自制教具,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生产参观,等等。物理实践活动一是要因地制宜,面向乡土实际;二是要适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三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指导,但不包办代替。

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般可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入手,帮助学生学会抓中心,理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自学不仅限于阅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他们在“学会”的同时变得更加“会学”。

4.认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科书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前要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辛勤劳动的事实,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前景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初步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通过物理科学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中外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历史,结合学生实验、观察、作业、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经常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