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25 12:41:08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篇1

一、优点

1.内容

(1)每一课内容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就某一领域纵向深入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度概括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第二课专讲中国古代手工业,课文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做了系统的讲述和梳理,易于学生进行纵向的探究,并对官营手工业中冶金、制瓷、丝织三个行业做了详细的讲述,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官营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第二课讲到了我国古代冶金、制瓷和丝织业的辉煌成就,在课后的“学习延伸”中就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说明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行业领先于世界。这种作业的布置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学习方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

(3)教材内容能体现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有不少问题有很大的分歧,比如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土地私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否是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是否最早出现于明中后期、中国是否存在井田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等。对于这些分歧,人教版教科书采用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或权威著作、权威机构的说法。这体现了主流思想,可以让学生少受偏激观点的影响。

(4)体现出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新版历史教材的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是“既注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人教版历史教材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需要学生掌握各自的特点,但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各个子目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高度概括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编排

(1)课与课之间联系紧密,逻辑关系清晰。例如本单元第一课讲农业,第二课讲手工业,第三课讲商业,第四课讲经济政策,很自然地就解释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让人一目了然,不会混乱。相较之,岳麓版则松散。例如第二课讲的是土地制度,第三课讲的是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这两课之间明显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而第四课讲的是手工业的发展,这和第三课明显出现脱节。

(2)课文辅助系统丰富多样。上文对课文辅助系统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可以看到,课文辅助系统的丰富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本单元先讲经济基础(第1、2、3课),后讲上层建筑(第4课),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讲完经济基础后,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经济基础的正确概念,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形成对上层建筑的正确建构,而且会使学生对这一基本理论有更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在掌握了经济基础后,会激发想探索的欲望,自然会更有兴趣学习上层建筑。

二、不足

人教版教材与人民版、岳麓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具体如下:

1.内容

(1)教材在讲述某些经济现象时,分析讲述不够全面到位。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一目,教材介绍经济重心南移只有一句话:“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而“学习建议”则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去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2)在某些课文里抽象的概念多,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第一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中介绍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耕作技术,大大降低了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3)教材内容缺少与其他内容的密切联系,形成不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掌握商业发展的脉络,但教材在将其与农业、手工业的横向联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这让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很难对经济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2.编排

(1)有些课与课、目与目之联系不够紧密,造成专题内部、课程内部的结构有些松散,前后衔接不连贯。例如第一课讲古代农业,第四课讲土地制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土地制度是在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表现。再说目与目之间,例如《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的三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和“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这三目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递进关系,教材在表述时没有说明这三目的关系。

(2)教材中虽然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和图片,但有的还是不够,还是不能说明问题。例如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如果再添一幅曲辕犁的插图就更能说明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如果在“唐代长安城平面图”旁边再加一幅“北宋开封城市图”则更能说明北宋前后“市”的管理的变化过程。另外,根据史料设置的探究性问题太少,这些史料更多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证明,这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人教版教材总体是不错的,如果内容上注意叙述更全面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注意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编排上注意适当删减文献资料、图片,注意结构的连贯性则会更好。

教材分析篇2

【关键词】分析教材 教学目标 分化点 训练点 衔接点 突破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71-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出现异常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防止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一直是广大老师极为关心、力求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其直接原因主要在于老师未能系统掌握教材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从而兼顾不到不同层面学生的基础、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备课中细心钻研教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对教材分析研究了解它的深度、广度如何,找准几个关键点是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

一、了解教材,找准教学目标

数学教材是教师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知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按一定体系编排的,教师要了解全册教材的内容,掌握各知识点编排的意图、教学内容安排及练习题的配备情况。明确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阅读分析教材时根据教学目标要分清每一个知识点的主次、轻重。如:九年级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这一章书基本有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求概率、树形图求概率、用频率估计概率。其中列表法求概率、树形图求概率是本章重点。如: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五月初五早上,奶奶为小明准备了四只粽子:一只肉馅,一只香肠馅,两只红枣馅,四只粽子除内部料馅不同外其他均一切相似。小明喜欢吃红枣馅的粽子,请你为小明预测一下吃两只粽子刚好都是红枣馅的概率。像这类题目如果用树状图求概率就非常简单了。教师正确处理好这些环节才能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分歧,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二、熟悉教学大纲,找准分化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是教师教学的准则,是整体与局部的联系。指导教师通过每一节课加以具体实施。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并熟悉教学大纲认真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据大纲规定结合实际找准目标,正确把握教学标高,避免盲目提高要求,增加教学难度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从而避开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照顾优生或者只照顾学困生。如:七年级的几何关于角的基础概念教学,大纲只要求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能根据几何语言画出图形即可,例:①若角∠A=50°,OC是∠A的平分线,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AOC的度数?因此在这一类教学中就不要求学生写出画法以免增加学习的难度。八年级的几何才开始教学生几何的推理。教师节如果忽视这些就易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觉到困难。严重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产生分化。

三、抓住重点,找准训练点

结合大纲要求具体分析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认真深入分析探究,从确立重点开始把教材由局部到整体层层深入分析,此外还要研究教材中各种类型题目的特点在教学中起的作用。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通过着重训练相应能反映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的练习题。克服遵循守旧地按题号顺序或盲目地增加课外练习题海战术。教者应该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对教材练习题进行重组)的量和度,有计划地利用变式题目等,也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八年级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本章的重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以认识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基础又是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题)的关键。在消元法中代入(加减)消元法为重点。例题:在篮球比赛中规定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一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名次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场数应是多少?这类型的题目列出方程x+y=222x+y=40后还是要利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才能得出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两种消元法解方程的方法为训练重点。

四、分析难点,找准衔接点

教材的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总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能承上启下的就是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是学生在学习中较难理解和接受的部分,是学习过程的拦路虎。教者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钻研教材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及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找出并且分析难点,利用知识点在整章内容中所处的位置,确定相应的目标,让教育者有所侧重。如:九年级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重点是解出方程的根而立足点是“配方法”,学生对一知识点掌握好不仅有助于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x=■的推导,而且是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的重要证明。因此分析教材时找准教学内容的难点确立立足点才能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五、善于总结规律,找准突破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认识某个新的知识点往往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但是学生完全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是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形成。让学生从 “学会”到“会学”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从学习探究过程中不断鼓励提醒学生应该具有寻找规律的意识。如笔者在九年级第二十四章“圆”小结时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①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你对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多少?对于几何学中其它图形位置有什么联系?

②圆与圆、圆与点、圆与直线的几种位置关系有什么异同?

教材分析篇3

[关键词]材料分析 思想品德

新一轮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笔者以前执教的思想政治课,更名为思想品德课,而且内容安排发生了变化,增加大量的材料分析,配有不少的彩色插图,这个变化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便于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过去的思想政治教材,注重道理的传授,而忽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不少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空洞说教,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通过安排材料分析题和彩色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彩色插图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思想品德课和学生的距离。材料分析题就是通过提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情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理解材料的意思,准确回答材料分析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教材正文的原理和观点。因为思想品德教材所选用的材料分析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通过对材料分析题的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原理和观点。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而过去的思想政治教材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给人一种生搬硬套之感。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摒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师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传统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就是通过提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把探究知识和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参与、合作和引导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激活了课堂,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材分析篇4

编者按: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清正廉洁,就要安于乐教,甘于奉献,不能为社会上的金钱诱惑所动,要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完成,不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谋生的手段来看待,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师风和教风,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思想和团队意识。根据其价值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设计适当的学习指导方案,让学生经历有价值的思维过程,而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启蒙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学做人,学做堂堂正正的人,学做清清白白的人,崇尚清廉的有正气的、有气节的,洁身自好的人,是将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础。

在当今呼唤廉洁的形势下,作为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我们,我们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教育是奉献不是索取,教育是公益不是功利;教师先自重,才能受尊重。我们教师要廉洁从教,拒绝“有偿家教”、拒绝“家长馈赠”;要爱岗敬业,远离“有偿家教”、远离“家长馈赠”;要为人师表,唾弃“有偿家教”、唾弃“家长馈赠”。同时坚决做到:不向学生摊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不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不要求家长为自己说情、办事,不做任何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事情。

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清正廉洁,就要安于乐教,甘于奉献,不能为社会上的金钱诱惑所动,要把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完成,不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谋生的手段来看待,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师风和教风,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思想和团队意识,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管理好每一个班级,在学校里要行成“四育人”的良好风尚,即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领导管理育人,学校环境育人。对于全国上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都是同时代的要求相违背的。我们使用的教材新了,普遍反映新教材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处理教材时,要抛开老教材传统的呈现方式,另辟蹊径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要想想这个教学内容有没有活动价值,有没有探究价值,有没有实验价值,有没有游戏价值,有没有合作价值,等等。根据其价值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设计适当的学习指导方案,让学生经历有价值的思维过程,而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更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记住教材提供的结论。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现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启蒙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学做人,学做堂堂正正的人,学做清清白白的人,崇尚清廉的有正气的、有气节的,洁身自好的人,是将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础。我作为班主任要及时组织学生掀起收集有关“廉政、正直、气节”等方面的格言和人物故事,体验廉政风范的系列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法精心挑选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格言、图片和漫画,利用班会课进行诵读会和故事会,从而将“敬廉崇洁”的启蒙教育延伸到课外,使学科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中感受和领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牢记教师的职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做到廉洁从教,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殷雪梅等先进人物为榜样,以正在深入开展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动力,用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一流的工作业绩,在校园这块圣洁的土地上谱写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正气之歌和教育发展的辉煌乐章!

教材分析篇5

1、本教材在小学或中学阶段所处的位置。如,本教材是几年级第几册;

2、本教材教学目标是什么;

3、要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习惯;

4、强调积累什么,注重渗透什么知识;

教材分析篇6

虽然材料作文早已出现,但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和老师的教学实际来看,“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在写作时往往出现审题不清、单方论述偏离主题、观点片面等问题。学生这些失误的出现,与老师不能教授正确的材料分析方法有很大关系。通过分析网络上的课堂实录和实际中的作文课例发现,许多老师都采用如下教学方式进行材料作文教学:第一步,找出关键词句。第二步,根据找出的关键词句,揣测命题人的命题倾向和意图。第三步,确定这则材料的观点和其他可能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生一拿到材料便着眼于材料中的个别词句,将材料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无疑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这也正是出现单方论述偏离主题、观点片面这些失误的根源所在。其次,根据个别词句来揣测出题人的意图,确定材料主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因果关系倒置的做法,一则材料的出现并不是先有文字再有主题思想,而是材料组织者先有了一个确定的主题,再组织能服务于这个主题的有效文字,最后形成材料。由此可见,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变态”的阅读方式,正常读者绝对不会首先着眼于文中的个别词句,他们必然会阅读全文,并形成自己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如有必要,再分析文中的词句,看这些词句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教育上的问题有两个层面,制度问题和教育理念问题”。前者仅凭个人力量很难解决,但理念问题却有解决的可能。要解决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语文教育中的整体观理念运用于材料分析中。所谓语文教育的整体观,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进行或尽量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而更多地是从整体着眼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由此内核生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在内的综合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中国现存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受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将整体性原则运用于材料作文的材料分析中,这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作教学的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材料作文所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无论材料以何种形式出现,审题的关键是明确和理解材料表达的某种观点,并由此确定自己行文的观点,这样,作文的中心与话题才会一致。有的学生虽然对材料进行了阅读,但却没有发掘出材料的内容和思想,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一两个词句就开始写作,结果离题万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首先应该运用整体性原则,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材料,让学生思考这则材料表达什么事情或社会现象。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事件思考命题者所要传达的观点,再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作者的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再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一些能够为自己的看法服务的词句,用于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可归纳为“整体――部分――整体”(从整体出发形成自己观点,再从细节入手找出佐证,最后回到整体证明观点)的过程。这种方式比传统的“部分――整体”(从个别词句中得出观点)方式更为科学、全面。

传统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是一个分析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写个别事物,个别现象比较容易,要对众多现象,众多事物加以概括,加以抽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就有相当难度”,而这种概括就是综合能力。如果对综合能力不加重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往往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有片面、机械的问题。而从整体出发再到部分最后落脚于整体的方法,将综合和分析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传统做法中的弊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下面一则材料: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发短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短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条三字短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抓住材料中心内容是三字短信。材料中的人物是父与子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这种关系应该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短信中,除了用“钱”将“父”与“子”连接外,再也没有其他文字和话语,甚至在开头和结尾连一两句简单的问候语都没有。这就说明儿子与父亲的亲情已经淡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不再正常。究其原因就是儿子缺乏孝心。因此,以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封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知道感恩。但有的同学只是着眼于三字短信中的“钱”,或抓住“花销吃紧”这些字眼,在节约上大做文章,显然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教材分析篇7

     一、主要学习篇目文章(教师党性分析材料范文)

    在前一阶段主要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人民服务》、《发扬五种革命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同时学习了牛玉儒、任长霞、毛泽平、张云泉、胡朝程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平时积极参加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学习和讨论。在学习中做到没有笔不动手,共撰写了三篇学习心得体会,同时还观看了伟人革命活动实录。

 

 

    二、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要收获

    (一)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的自觉性和重要性认识。在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同时,必须善于学习、掌握工作的本领。我们面临许多新问题,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尽管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二)进一步懂得了为什么要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 三)进一步认识了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要求,(更多文章:)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四)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认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基础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从而使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三、存在的不足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和讨论,虽然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自己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学习不够深入,距离全面理解、融会贯通上有差距,二是联系自身实际不够、排查的问题不够。

 

    四、今后打算

 

    在今后的阶段,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巩固学习成果。进一步排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问题,并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克服自身缺点,争优创先。

本文:《教师党性分析材料》 只供参考

教材分析篇8

“第六章:体操”教材分析一、初中体操教材的概述 本章的体操教材内容,是专门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写的教学用参考书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学生用教科书相应的章节编写的。 (一)体操的概念 体操,在我国的汉语的原义是身体操练的意思。 体操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光绪 28年(1902年),清末的《钦定蒙学堂章程》的课程设置中的学科课程之一“体操”,这里的体操即体育之意。 体操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概念,各种说法不一,一般只是说它是竞技运动项目,包括徒手的、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的各种不同难度动作的身体练习。 作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技巧 (滚翻)、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等。由于初中学生要学习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又可以灵活地运用和选择教材内容,体操的内容,除基本体操外,可在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中任选两项教学。每年的两项体操内容,最好包括单杠或双杠。 (二)体操的起源与发展 这里介绍一些体操发展的史料,使老师们了解一些体操发展的源与流,并不是给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只是供老师参考的。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和传习了走、跑、跳、攀登、腾越等各种生活和生产技能,并用歌舞来庆祝丰收,在这些活动中,出现了体操动作的雏形。体操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曾把体操作为身体锻炼的手段;古罗马人利用木马等体操器械来锻炼骑马技术。中世纪时,一些体操还被用于军事训练和竞技之前的准备活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从而把希腊体操用于体育教育实践。 1862年捷克的“天鹰”体操学派诞生。1881年欧洲体操联合会成立。1896年成立了国际体操联合会。同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体操被列为竞赛项目之一,从此便有了现代竞技体操。 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体操”一词。但以祛病健身为目的的中国古代传统养身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西汉乐舞杂技中出现的倒立、空翻、双人集体技巧,东汉时期中国民间的“杠子功”等等。至 1840年鸦片战争后,现代体操逐步传入中国。1948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才第1次把体操中的单杠、双杠、跳箱作为表演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体操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自 195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广了21套广播体操(其中包括12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1998年由教育部又专门向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公布推广了五套中小学生幼儿广播体操。 50年代中国竞技体操处于建立各种制度,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和稳步发展阶段;60年代中国体操运动迅速发展,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70年代后中国体操进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崭新阶段;80年代至今中国体操突飞猛进,跻身于世界最先进行列。 (三)体操教学的功能 体操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具有教育性,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见下页表)。 二、初中体操教学内容、教法建议及评价 基本体操 (一)基本体操概述 基本体操是体操大项目中的一类,它是以简便易行的动作,发展身体能力的身体操练。其内容丰富,动作简单,形式多样,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强,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基本体操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掌握必要的实用技能,全面锻炼身体,培养时空感觉、空间定向和自我调控能力,对调节情绪,焕发精神,增强团队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基本体操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要求建议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了基本体操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做好动作。 

(2)掌握体育教学中常用的队列和队形变换。 (3)学会徒手操中的组合动作、成套动作、中学生广播体操和简单的轻器械操以及实用性技能。 

教材分析篇9

摘要:《快乐汉语》作为央视重磅推出的汉语推广电视节目,也是一部完整的电视教材,教学性是其基本目的。本文从话题选择、语料设计、语言点处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快乐汉语》的教学功能,为其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提供帮助。

关键字:快乐汉语;电视教材;教学性;分析

《快乐汉语》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从2009年8月3日开始推出的一档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节目,栏目口号为“学说中国话,朋友遍天下”。它利用国际频道自身对外宣传的优势对外推广播出,每集都出自不同的编剧之手,长度为十五分钟,每集的基本结构如下:

作为一部汉语推广的电视教材,它始终把教学性放在了第一位。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语料设计还是语言点处理都充分体现了《快乐汉语》的教学性原则,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快乐汉语》话题选择分析。

1.话题安排由易到难。

电视教材是一种视听材料,必须有话题。语言的学习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快乐汉语》在话题的编排上也是遵循了由易到难的顺序。例如,第1集《远方来客》,这一集首先展示的语言点就是问候:“你好。你好”,“你好吗?我很好”,“您好”这几个基本的问候语;第2集《形象问题》中的语言点是问候语早上见面“早”“您早”“您\你身体怎么样?”。接下来的话题和语言点都是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的。

2.话题选择贴近生活。

电视教材中的话题选择,应该符合各个年龄段的语言特点,满足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职业、身份、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需要,做到贴近生活。在《快乐汉语》的总体设计上,创作者让演员分别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性别、年龄、职业等等,再加上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这就为创造贴切的话题奠定了基础。例如,第46集《网上购物》,这一集的话题选择便是当下比较时尚和热门的“网上购物”。又如,第95集的《麦苗相亲》,第131集的《减肥》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二)《快乐汉语》语料设计分析。

这里所说的语料就是话语表达时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当电视教材的话题确定之后便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确定。语料的使用是否真实恰当,是否口语化,是保证话题能够充分展开的重要方面。

1.电视教材中的语料要具有真实性。

电视教材作为一种以视听的形式展现的视频教学材料,其情节和会话是否具有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教材的认可度。有违现实性的情节和牵强的会话词句,让教材的使用者无法放心的使用。语料的真实性包括会话背景的真实性和会话内容(即话语)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快乐汉语》在创造真实语料方面是做的非常好的。例如,《快乐汉语》第9集《北京烤鸭》中的语料内容。

(李母准备做饭前问苏珊喜欢吃什么,苏珊经过表演比划之后李母告诉她,那道菜叫北京烤鸭,但是自己不会做,要到饭店里去吃,老李给小勇打电话)

老李:小勇啊,我今天给你推荐一个大客户,中午到你那儿去吃烤鸭,你要热情招待啊。

老李:行了,你直接去找小勇就行了。(告诉苏珊)

苏珊:“你们也一起去吃烤鸭好吗?”

老李:“我们都吃过烤鸭”

李母:“就你没吃过,快去吧”

这段对话中“你们也一起去吃烤鸭好吗”、“就你没吃过,快去吧”使用了我们日常交往中最平常的说话方式,且不说“吃烤鸭”这一话题的真实,单单是说话人的使用的语气、熟悉的词语、事物,便一下子拉近了说话人之间的距离,让学习者感到亲切真实。

2.电视教材中的语料要具有口语化。

《快乐汉语》是一部可视可听的电视教材,除了表演上的可视之外,话语表达是可听的。因为是日常生活对话,所以说话方式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快乐汉语》在语料的使用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化的特征。

例如:《快乐汉语》第6集《肉夹馍》中的语料内容。

(起床后,早饭前)

乐乐:爷爷奶奶早!(边蹦跳到沙发上去)

奶奶:哎呀,乐乐。宝贝儿,起来了。(一边打扫房间)

大伟:爸妈,一大早上起来就打扫卫生啊?

爷爷:这搞环保啊,应该是你干的事儿,哈哈。哦,对,你没做早饭吧。(对奶奶说)

奶奶:哦,对。今儿早上大家都想吃什么?报一报,报一报。

这部分对话中的“哎呀”“宝贝儿”“哦对”“今儿早上”“哈哈”等等,充分体现了对话中的口语化特点,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如,第103集《谁动了我的门牙》,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口语性。

(三)《快乐汉语》语言点处理分析。

在常规的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语言点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快乐汉语》也将对语言点的处理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笔者借助第七集《我爱北京》,分析《快乐汉语》的语言点处理情况。这一集的语言点第一个为:购物时询问价格的方式“多少钱?”

1.语言点概括。

电视画面一闪而过,使用者可能很难一次性准确把握语言点,这就要结合电视教材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语言点以电视画面的声画一体的形式概括提炼出来,展现给观众。《快乐汉语》教材中,语言点的概括是通过“情节再现”的方式展现的,再现的内容为包含所要讲授知识点的情景。例如,在《我在北京》这一集中,讲授第一个知识点“问价格”时的内容为:

(苏珊拿着老李从剧院借来的戏服)

老李:它就是一件戏服。

苏珊:哇哦,太漂亮了,我也想要,多少钱一件?

老李:哦,多少钱都不卖,这是我从剧团里借出来的。

苏珊:我也想借。

其中,包含了本集中要讲的第一个语言点,问价格的方法“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景回顾”,展现出所要讲授的语言点,让学习者迅速回想起所看剧中的情节和台词说法,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点时能结合剧中的真实语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语言点讲解。

语言点的讲解是语言点处理的核心部分,《快乐汉语》语言点的讲解是通过对“情景回顾”中概括出语言点用旁白的方式讲解,用字幕展示语言点和例句的方式进行的。在《我爱北京》这一集中,第一个语言点是通过价钱的回答,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币和数字的表达,其讲解的步骤为:首先是屏幕展示句子“多少钱一件?”,旁白说两遍之后再加一句英语翻译“How much apiece?”,接着是旁白讲解语言点,此时屏幕上有动画人物讲解,需要说明的是,本集中对问价和人民币认识讲解通俗易懂,这是在汉语教学中提倡的。

3.语言点练习。

《快乐汉语》在语言点的练习设计上,将情景剧中的人物化身为“动漫一家人”将练习会话进行演绎。在用动漫人物会话练习语言点时,其语境和会话内容的设计也是与情景剧中的故事以及人物性格相似的,这让学习者觉得这既是有别于情节剧的动画故事,但其情节又没游离于情景剧之外,保证了电视教材的整体统一。例如,在《我爱北京》这一集中,对语言点价格和数字的处理用的动画之一为:

(场景为西瓜购买处)

动画女:“西瓜多少钱一斤哪?”

动画男:“一块二,阿姨,您尝尝,这西瓜特别甜”

动画女:“恩,挺甜的,给我挑一个吧”

动画男:“好的”

在对话的同时,有幽默可爱的动画人物进行情景和会话的表演,而且有动画音乐配音,形象幽默,让学习者乐于接受。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快乐汉语》在教学性上是做的比较好的,是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使用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王飙.中国大陆对外汉语视听教材评述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9(02).

教材分析篇10

本文以两套教材(人教版和外研社版)的必修1为样本对比两套教材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发现课标教材的相同处,并仔细对比分析课标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方面的不同处。通过课标教材的对比分析,笔者以为可以更好把握课标精神,解读教材、整合教学,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学,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标教材;对比分析;异同处

一、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相同点

1.外语教学理念:全人教育

《标准》的出台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各种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在高中所受的教育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两套课标教材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都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教学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教材“从重知识的传授向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即learning by doing”。综观这两套教材的变化,编者在系统安排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都非常重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另外,两套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都在之前或之后的交际情境中得到体现,而且逻辑顺接次序合理自然,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重复或脱离上下文的形式训练。语用活动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交流能力。

3.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两套教材的编写理念都是采用“题材(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描述上略有不同,但实质上很接近,因为题材指的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话题是谈论的主题,两者很接近。

二、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差异

从词汇角度看,人教版教材在词汇教学方面关注从阅读中学习词汇,再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来使用词汇;外研版教材显著特点就是非常重视词汇学习与语言技能训练的结合,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从语法角度对比,笔者以为两套教材都遵循“先有语言现象,然后有语法规则”的原理,并让学生从阅读文章发现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规律,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人教版教材在语法教学板块有特色的地方是一是使用图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简洁清晰;二是主要通过练习来安排教学,语法练习设计既有机械操练也有符合生活实际的意义操练;外研版教材语法教学的安排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通常在安排新语法现象学习的同时,注意复习以前的语法现象;二是关注语法结构的形式、意义与用法的结合,并用英语解释语法现象,笔者以为这是外研版的一个亮点,是“用语言做事”的体现。

在对比两套教材必修1后,笔者认为两套教材不约而同地把读安排在前面首先是符合外语学习的特点,学生必需先有输入才有输出,而从输入形式上来讲,读比听更符合高中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因为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受的信息的70%来自于视觉;其次把读安排在前面也符合高中“侧重读写能力培养”的原则。

人教版教材的Pre-reading 部分活动设计比较单一,一般是问答题,阅读理解部分任务设计形式多样,有问答、正误判断、记笔记、连句子、写摘要等。运用语言中听说读写任务结合,通常由读开始到听说、又由读开始到写,强调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尽量设置真实自然的情景任务,如P30由读而说的任务设计一个地震纪念公园开幕式演讲,时代感很强。写作部分也体现写作过程的教学,并提供写作的框架结构或范本。

外研版教材技能训练中都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如module引入,通常是引出该模块的话题及词汇,并把词汇学习与听、说、写技能相结合为阅读做铺垫。Reading and vocabulary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阅读理解技能训练和词汇练习,阅读练习为语法学习做铺垫。听前活动设计也与词汇结合,充分体现词汇为听力任务做铺垫的作用。

两套教材都遵循《标准》的课程设计理念,按照必修和选修想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由英语1―英语5组成,选修有系列I和系列II组成,系列I顺序选修(英语6~英语11),系列II是任意选修。各册都包括学生用书、挂图、配套录音磁带、多媒体光盘、同步教学网站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资源。两套教材总体结构安排遵照《标准》要求,但是具体到每一册教材,就有很大差异。就必修教材的每册而言,总体框架就有差别。人教版必修1是5个教学单元,外研版必修1有6个教学Module和1个复习Module。2. 2 Content 部分的项目和顺序互有异同。

三、结束语

教材的多样性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给教学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但是教师备课所需的时间和理论基础要求会更高。人教版和外研社教材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相同,符合课标精神,在教学内容安排、教材每个模块的结构安排上不尽相同,各有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琳 Simon Greena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第一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