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审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5:50:33

教材审查

教材审查范文篇1

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对此学界有不同观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家永教科书案,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案例。1952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家永三郎编写的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因客观、公正地记述日本历史,被日本高中广泛采用。然而1962年,日本文部省却认定该教科书不合格,要求删改书中有关日本在二战期间犯有罪行的描述。1965年6月,家永三郎首次就教科书问题向法院提出诉讼,提出了在法律上政府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的问题。1997年8月,日本法院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经过3次提诉,10次判决,前后历时长达35年的“家永教科书诉讼案”最终以家永三郎取得部分胜利而画上句号。但日本法院的判决表明,国家有部分审查教科书的权利。无独有偶,同样发生在日本的“杉本判决”教科书诉讼案,却从国民的受教育权利及教育的自由出发,认为国家在教育中的权限仅限于提供与充实教育条件,不允许国家对教育内容进行干涉,从而得出教科书审查制度违反宪法的结论。…

一方面,学术自由的要求使编写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写入自己的著作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得国家对于教科书的审查也非常必要。这正是教材审查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之问的矛盾。这也是推动教科书审查发展的动力源泉。一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可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审查。目前我国的教材审定委员会也主要审查中小学阶段的教材。

国家机器既通过军队、监狱等暴力的国家机器发生作用,也通过教育、舆论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这种教育的意识形态正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国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控制是国家权力的表现,作为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教育权,是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教育机构对教育实施控制的权力。国家教育权既是社会支配性意识形态的诉求形式;更是国家主流阶级传递他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课程知识的本身具有社会性,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又总是受到社会总体权力的限制,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关涉性。对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审查是国家对教育实施控制的重要途径。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既是师生教学的凭借和交往的桥梁,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而教科书本身也必然是价值关涉的,社会的主流阶层总是希望教科书能够传递他们“认为”正确而有用的知识,而社会大众们也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在主流社会中存在的机会和权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科书是“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当代全球化教育思潮和本土化知识矛盾与冲突,也都闪现着一种“本土”权力对知识的控制。可见,由国家对教科书进行审查,使其能够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对教科书的审查不仅合理而且合法。2006年我国新修订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这就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权力;同时还明确指出“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和选用”。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于教科书审定制度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在有关教科书审查主体和审查权的方面,《暂行办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的主体是教育部领导下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与此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设有相应的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称为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两者的职责范围(权限)有明确的规定,前者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审定,后者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或者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也可以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从教科书的审查制度方面来看,全球教科书的审查不外乎两种方式,即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欧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对教科书采用事后审查方式。为了促进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实现教科书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实行事先审查的方式。

二、三皇五帝存焉:审查的程序和效力

1929年春,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现代初中本国史教科书》,认为三皇五帝都是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人物,承认三皇五帝的存在并不具有史实的有力依据,应属虚构。这本书非常畅销,很快卖出25万册,影响极大。一些地方学政官员读到此书,既惊又忧,迅速组织力量上书弹劾,诉其“非圣无法”,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戴季陶,基于“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的理由,提出“……在教科书上这样说,会动摇了民族的自信力,必于国家不利”。随后,北平《新晨报》以《回府严禁反动教材发行》为题刊出此事,“封杀”了这本初中教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国政府时期具有合法地位的教科书审查是由当时的教育部负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旧式教科书,教育部设立编纂、审查二处,专署教育方面必要的图书与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并要求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教科书中如有满清朝廷及旧式官制军制等内容必须修改。1912年7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规定教科书采用审定制。1913年9月13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共十四条。其中第二条明文规定:“编辑教科用图书,……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图书出版前,将印本或稿本呈请教育部审定。”1913年2月20日到4月28日的政府公报,公布了九次审定教科书结果。编审处工作效率高,审定速度快,往往一个月要数次公布审定结果,并及时见报,公布于众。1928年10月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设有教科书编审处(后改为国立编设馆)。教科书审查的主要工作仍然由教育部编审处负责,编审处于1929年公布了《教科书图书审查章程》,其审查的标准是:适合党义、适合国情、适合时代性。

在整个事件中,戴季陶作为当时国民党宣传部长,虽然其意见也许能够部分地代表国家意志,同时对于教科书审查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本身并非教科书审查部门的工作人员,而其所在的宣传部也并非直接管理教科书审查的行政机构,因其一句话就造成教科书“封杀”,这无疑体现出当时国民政府在教科书审查法律制度建设上的缺失,由此我们引发出教科书按什么程序审查的问题。《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科书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由教育部2001年颁布实施的《暂行办法》是指导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审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实行国家地方两级教科书审定制度。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教基[1995]2号)、1996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以下简称《工作章程》)等细化的法律法规文件则在人员构成、审查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则制订。

在人员构成上,审查委员会不仅有相关教育行政人员的参与,还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同时还特别注意吸收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入审查小组,这就避免了在审查时专家们由于对一线教学实际不熟悉造成审定“学术有余而实践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人员构成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在审查中避免“官本位”和“一言堂”的情况,增加了审查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性。

在审查程序上,我国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从1986年建立审查委员会和教科书审定制至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改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和细致的程序规定。教材审查大致可以分为送审、受理、审阅、审议、审批五个环节。在送审环节,《暂行办法》就材料准备、规定时间、履行手续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这方面的要求现已经基本趋于规范。受理阶段对送审材料进行初审继而由审查委员进行个人审阅。审阅阶段按照《暂行办法》和《工作章程》的规定,委员们需要从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可读性和可教性等五个方面来审视送审教科书,按照规定的三个等级:肯定、基本肯定和否定的判断,指出教科书的优缺点和修改意见,填写测评表,由审查机构保存。经过审定委员分散地审读后,教材的审定进入审议阶段。审议就是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包括分析、研究、作出判断和结论。为了体现公正原则,委员会还可进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表决票数记入审查报告。审批是审定工作的最后环节。审批的材料根据应完备,审批的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最后以书面形式通知送审单位审批意见,并告之相关审查委员会委员。审查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填写统一设计、要求明确的表格,便于管理和操作。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人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由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教科书审查能够确保审查的规范、公正、权威和透明。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由国务院(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任期四年,并且建立教材审查委员的信息库,按照随机抽取的原则从信息库中抽取审定委员,对送审教科书按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有关审定程序、方式和标准的规定进行教科书审查。《暂行办法》和《工作章程》对教科书审查的程序、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整个审查过程有法可依,避免了个人意见左右教科书的情况,对于提升教科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科书管理体系都有重要作用。

在前述的1929年的案例中,戴季陶虽然时任当时执政党一国民党的宣传部长一职,但其是否可以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思想看法是否可以作为国家机器统治的理由和凭据仍然有待商榷。这是因为国家机器的统治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方式表现出来,整个社会的运行也依靠于法律规章作用的行使。“有法必依,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戴季陶既不是法定的教科书审查人士,亦非教科书审查机构的管理人员;北平《新晨报》也不是国家法定教科书审查专门机构的机关刊物,也没有法律赋予的审查教科书、废止教科书的权力。国民党政府以“一人之言”废止一本教科书的使用与发行,而不是通过合法程序来探讨其存废,这既是肆意践踏法律权威的表现,也是凸显国民党政府“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事例。另一方面,顾、戴二人实际代表了教科书编写、审查过程中的两个团体。顾颉刚只是个学问家,他将“求真”“求是”当成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认为民族自信力本该建立于理性之上,三皇五帝既然不可信,就不该强行维持一种虚幻的假象。而戴季陶是个政治家,政治家只追求政治意义,而不问求真辨伪。在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民族危机时刻,戴季陶的考虑也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面对同一个问题,会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毫无疑问是国家对教科书审查的典型案例。事件中戴季陶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认定该教科书不可使用,其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三皇五帝系虚构”的观点正确与否,而在于这样的观点对国家统治是否有利。

三、《长城砖》的争议:审查结果的认定与修正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长城砖》(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中写道:“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种说法已被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明确否定,引起许多质疑和争议。有人认为小学是基本知识的形成时期,教科书应该传递准确的信息,而《长城砖》一文中的论述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不准确的认知,这种文章不宜作为教科书的课文,希望能够撤下该文;还有人认为课文中所说能在太空中看见长城,其实只是一种文学表现的手法,如果文学中事事“叫真”,那么文学的美感也就不复存在。

《长城砖》的争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科书审查应以什么为标准?当通过审查教材遭到质疑时,应该由谁、按什么样的程序来对有争议的审查结果予以检查和修正?从教科书审查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至少体现了以下三点问题:一是教科书评价标准尚需规范,目前我国各学科的教科书审定和评价标准还有很多不妥之处;二是教科书评价和决定的过程缺少科学性,如果把一次个人经历当作依据来进行教科书审查结果的修正,是用非科学的程序为“科学”下结论;三是教科书需要定期修改,设置一个常设的、有教学一线人员参加的教科书编辑和评估机构十分必要。

2001年颁布的《暂行办法》(教育部2001第11号令)中第二十四条对教科书审定的原则从政治性、基础性、科学性、特色性以及技术质量标准等5个方面作出了规定,而比之更为细化的《工作章程》中则从教材内容、教材体系、教材文字插图、教材作业和练习以及教学软件、音像软件和挂图等几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我国教材审定的结果由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相应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可见,教材审定委员会本身负责对教材进行审查的工作,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对其工作的相关问责制度和监督机构。虽然审定通过的教材要报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却并未对其审定的结果予以核实与评估。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如果把一次个人经历当作依据来修正教科书审查结果,而忽略对造成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对航天资料进行研究,这样的修正不仅违反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和过程,也违反了教科书修订的法定程序。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长城砖》一文有类似之处的是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被“开除”的太阳系“前”行星——冥王星。此次有关行星的变更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是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根据此次变更,我们可以发现,对教科书的修改需要特定程序:首先新的行星学说必须得到国际认定,再得到中国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认定,到时出版社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报告要求修改,通过教育部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方可进行修订。

教科书审查是把握教科书质量的重要关卡,对于保障教科书质量、推进教材多样化政策的实施都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审查法律制度建设是保障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的教材审定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本文所提供的几个小案例,对教材审查的主体、程序和标准等问题都有所涉及,但对于整个教材审查制度而言却也只是管中窥豹,有关审查制度的更多探索还需要各位学者和同仁的共同努力。

教材审查范文篇2

[关键词]课程;教科书;教材审查

接受教育既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明确回答了“是否应该接受教育”这一问题。公民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应接受什么样的知识?这些成为了新的问题。在激进社会批判主义者看来,知识与课程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阶层)的烙印。知识本体上承载着社会控制的特性,它既是社会控制的产物,又是特定阶级或者利益集团进行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国家总是试图通过教育在年轻人中传递它所认可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而这种传递,往往又为国家的稳定和统治服务。作为教育内容重要载体之一的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更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传递的重要阵地。如何使教科书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统治阶层服务一直以来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教材审查正是国家进行教育控制的重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几个真实案例,就教科书审查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力求抛砖引玉,为教科书审查制度的研究作些贡献。

一、日本家永教科书案与杉本判决: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

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对此学界有不同观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家永教科书案,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案例。1952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家永三郎编写的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因客观、公正地记述日本历史,被日本高中广泛采用。然而1962年,日本文部省却认定该教科书不合格,要求删改书中有关日本在二战期间犯有罪行的描述。1965年6月,家永三郎首次就教科书问题向法院提出诉讼,提出了在法律上政府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的问题。1997年8月,日本法院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经过3次提诉,10次判决,前后历时长达35年的“家永教科书诉讼案”最终以家永三郎取得部分胜利而画上句号。但日本法院的判决表明,国家有部分审查教科书的权利。无独有偶,同样发生在日本的“杉本判决”教科书诉讼案,却从国民的受教育权利及教育的自由出发,认为国家在教育中的权限仅限于提供与充实教育条件,不允许国家对教育内容进行干涉,从而得出教科书审查制度违反宪法的结论。…

一方面,学术自由的要求使编写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写入自己的著作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得国家对于教科书的审查也非常必要。这正是教材审查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之问的矛盾。这也是推动教科书审查发展的动力源泉。一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可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审查。目前我国的教材审定委员会也主要审查中小学阶段的教材。

国家机器既通过军队、监狱等暴力的国家机器发生作用,也通过教育、舆论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这种教育的意识形态正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国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控制是国家权力的表现,作为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教育权,是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教育机构对教育实施控制的权力。国家教育权既是社会支配性意识形态的诉求形式;更是国家主流阶级传递他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课程知识的本身具有社会性,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又总是受到社会总体权力的限制,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关涉性。对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审查是国家对教育实施控制的重要途径。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既是师生教学的凭借和交往的桥梁,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而教科书本身也必然是价值关涉的,社会的主流阶层总是希望教科书能够传递他们“认为”正确而有用的知识,而社会大众们也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在主流社会中存在的机会和权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科书是“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当代全球化教育思潮和本土化知识矛盾与冲突,也都闪现着一种“本土”权力对知识的控制。可见,由国家对教科书进行审查,使其能够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对教科书的审查不仅合理而且合法。2006年我国新修订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这就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权力;同时还明确指出“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和选用”。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于教科书审定制度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在有关教科书审查主体和审查权的方面,《暂行办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的主体是教育部领导下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与此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设有相应的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称为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两者的职责范围(权限)有明确的规定,前者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审定,后者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或者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也可以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从教科书的审查制度方面来看,全球教科书的审查不外乎两种方式,即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欧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对教科书采用事后审查方式。为了促进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实现教科书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实行事先审查的方式。

二、三皇五帝存焉:审查的程序和效力

1929年春,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现代初中本国史教科书》,认为三皇五帝都是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人物,承认三皇五帝的存在并不具有史实的有力依据,应属虚构。这本书非常畅销,很快卖出25万册,影响极大。一些地方学政官员读到此书,既惊又忧,迅速组织力量上书弹劾,诉其“非圣无法”,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戴季陶,基于“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的理由,提出“……在教科书上这样说,会动摇了民族的自信力,必于国家不利”。随后,北平《新晨报》以《回府严禁反动教材发行》为题刊出此事,“封杀”了这本初中教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国政府时期具有合法地位的教科书审查是由当时的教育部负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旧式教科书,教育部设立编纂、审查二处,专署教育方面必要的图书与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并要求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教科书中如有满清朝廷及旧式官制军制等内容必须修改。1912年7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规定教科书采用审定制。1913年9月13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共十四条。其中第二条明文规定:“编辑教科用图书,……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图书出版前,将印本或稿本呈请教育部审定。”1913年2月20日到4月28日的政府公报,公布了九次审定教科书结果。编审处工作效率高,审定速度快,往往一个月要数次公布审定结果,并及时见报,公布于众。1928年10月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设有教科书编审处(后改为国立编设馆)。教科书审查的主要工作仍然由教育部编审处负责,编审处于1929年公布了《教科书图书审查章程》,其审查的标准是:适合党义、适合国情、适合时代性。

在整个事件中,戴季陶作为当时国民党宣传部长,虽然其意见也许能够部分地代表国家意志,同时对于教科书审查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本身并非教科书审查部门的工作人员,而其所在的宣传部也并非直接管理教科书审查的行政机构,因其一句话就造成教科书“封杀”,这无疑体现出当时国民政府在教科书审查法律制度建设上的缺失,由此我们引发出教科书按什么程序审查的问题。《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科书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由教育部2001年颁布实施的《暂行办法》是指导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审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实行国家地方两级教科书审定制度。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教基[1995]2号)、1996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以下简称《工作章程》)等细化的法律法规文件则在人员构成、审查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则制订。在人员构成上,审查委员会不仅有相关教育行政人员的参与,还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同时还特别注意吸收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入审查小组,这就避免了在审查时专家们由于对一线教学实际不熟悉造成审定“学术有余而实践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人员构成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在审查中避免“官本位”和“一言堂”的情况,增加了审查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性。

在审查程序上,我国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从1986年建立审查委员会和教科书审定制至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改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和细致的程序规定。教材审查大致可以分为送审、受理、审阅、审议、审批五个环节。在送审环节,《暂行办法》就材料准备、规定时间、履行手续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这方面的要求现已经基本趋于规范。受理阶段对送审材料进行初审继而由审查委员进行个人审阅。审阅阶段按照《暂行办法》和《工作章程》的规定,委员们需要从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可读性和可教性等五个方面来审视送审教科书,按照规定的三个等级:肯定、基本肯定和否定的判断,指出教科书的优缺点和修改意见,填写测评表,由审查机构保存。经过审定委员分散地审读后,教材的审定进入审议阶段。审议就是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包括分析、研究、作出判断和结论。为了体现公正原则,委员会还可进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表决票数记入审查报告。审批是审定工作的最后环节。审批的材料根据应完备,审批的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最后以书面形式通知送审单位审批意见,并告之相关审查委员会委员。审查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填写统一设计、要求明确的表格,便于管理和操作。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人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由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教科书审查能够确保审查的规范、公正、权威和透明。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由国务院(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任期四年,并且建立教材审查委员的信息库,按照随机抽取的原则从信息库中抽取审定委员,对送审教科书按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有关审定程序、方式和标准的规定进行教科书审查。《暂行办法》和《工作章程》对教科书审查的程序、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整个审查过程有法可依,避免了个人意见左右教科书的情况,对于提升教科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科书管理体系都有重要作用。

在前述的1929年的案例中,戴季陶虽然时任当时执政党一国民党的宣传部长一职,但其是否可以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思想看法是否可以作为国家机器统治的理由和凭据仍然有待商榷。这是因为国家机器的统治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方式表现出来,整个社会的运行也依靠于法律规章作用的行使。“有法必依,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戴季陶既不是法定的教科书审查人士,亦非教科书审查机构的管理人员;北平《新晨报》也不是国家法定教科书审查专门机构的机关刊物,也没有法律赋予的审查教科书、废止教科书的权力。国民党政府以“一人之言”废止一本教科书的使用与发行,而不是通过合法程序来探讨其存废,这既是肆意践踏法律权威的表现,也是凸显国民党政府“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事例。另一方面,顾、戴二人实际代表了教科书编写、审查过程中的两个团体。顾颉刚只是个学问家,他将“求真”“求是”当成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认为民族自信力本该建立于理性之上,三皇五帝既然不可信,就不该强行维持一种虚幻的假象。而戴季陶是个政治家,政治家只追求政治意义,而不问求真辨伪。在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民族危机时刻,戴季陶的考虑也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面对同一个问题,会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毫无疑问是国家对教科书审查的典型案例。事件中戴季陶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认定该教科书不可使用,其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三皇五帝系虚构”的观点正确与否,而在于这样的观点对国家统治是否有利。

三、《长城砖》的争议:审查结果的认定与修正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长城砖》(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中写道:“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种说法已被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明确否定,引起许多质疑和争议。有人认为小学是基本知识的形成时期,教科书应该传递准确的信息,而《长城砖》一文中的论述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不准确的认知,这种文章不宜作为教科书的课文,希望能够撤下该文;还有人认为课文中所说能在太空中看见长城,其实只是一种文学表现的手法,如果文学中事事“叫真”,那么文学的美感也就不复存在。

《长城砖》的争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科书审查应以什么为标准?当通过审查教材遭到质疑时,应该由谁、按什么样的程序来对有争议的审查结果予以检查和修正?从教科书审查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至少体现了以下三点问题:一是教科书评价标准尚需规范,目前我国各学科的教科书审定和评价标准还有很多不妥之处;二是教科书评价和决定的过程缺少科学性,如果把一次个人经历当作依据来进行教科书审查结果的修正,是用非科学的程序为“科学”下结论;三是教科书需要定期修改,设置一个常设的、有教学一线人员参加的教科书编辑和评估机构十分必要。

2001年颁布的《暂行办法》(教育部2001第11号令)中第二十四条对教科书审定的原则从政治性、基础性、科学性、特色性以及技术质量标准等5个方面作出了规定,而比之更为细化的《工作章程》中则从教材内容、教材体系、教材文字插图、教材作业和练习以及教学软件、音像软件和挂图等几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我国教材审定的结果由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相应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可见,教材审定委员会本身负责对教材进行审查的工作,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对其工作的相关问责制度和监督机构。虽然审定通过的教材要报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却并未对其审定的结果予以核实与评估。

教材审查范文篇3

[关键词]课程;教科书;教材审查

接受教育既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明确回答了“是否应该接受教育”这一问题。公民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应接受什么样的知识?这些成为了新的问题。在激进社会批判主义者看来,知识与课程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阶层)的烙印。知识本体上承载着社会控制的特性,它既是社会控制的产物,又是特定阶级或者利益集团进行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国家总是试图通过教育在年轻人中传递它所认可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而这种传递,往往又为国家的稳定和统治服务。作为教育内容重要载体之一的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更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传递的重要阵地。如何使教科书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统治阶层服务一直以来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教材审查正是国家进行教育控制的重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几个真实案例,就教科书审查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力求抛砖引玉,为教科书审查制度的研究作些贡献。

一、日本家永教科书案与杉本判决: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

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对此学界有不同观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家永教科书案,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案例。1952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家永三郎编写的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因客观、公正地记述日本历史,被日本高中广泛采用。然而1962年,日本文部省却认定该教科书不合格,要求删改书中有关日本在二战期间犯有罪行的描述。1965年6月,家永三郎首次就教科书问题向法院提出诉讼,提出了在法律上政府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的问题。1997年8月,日本法院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经过3次提诉,10次判决,前后历时长达35年的“家永教科书诉讼案”最终以家永三郎取得部分胜利而画上句号。但日本法院的判决表明,国家有部分审查教科书的权利。无独有偶,同样发生在日本的“杉本判决”教科书诉讼案,却从国民的受教育权利及教育的自由出发,认为国家在教育中的权限仅限于提供与充实教育条件,不允许国家对教育内容进行干涉,从而得出教科书审查制度违反宪法的结论。…

一方面,学术自由的要求使编写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写入自己的著作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得国家对于教科书的审查也非常必要。这正是教材审查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之问的矛盾。这也是推动教科书审查发展的动力源泉。一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可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审查。目前我国的教材审定委员会也主要审查中小学阶段的教材。

国家机器既通过军队、监狱等暴力的国家机器发生作用,也通过教育、舆论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这种教育的意识形态正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国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控制是国家权力的表现,作为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教育权,是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教育机构对教育实施控制的权力。国家教育权既是社会支配性意识形态的诉求形式;更是国家主流阶级传递他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课程知识的本身具有社会性,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又总是受到社会总体权力的限制,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关涉性。对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审查是国家对教育实施控制的重要途径。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既是师生教学的凭借和交往的桥梁,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而教科书本身也必然是价值关涉的,社会的主流阶层总是希望教科书能够传递他们“认为”正确而有用的知识,而社会大众们也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在主流社会中存在的机会和权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科书是“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当代全球化教育思潮和本土化知识矛盾与冲突,也都闪现着一种“本土”权力对知识的控制。可见,由国家对教科书进行审查,使其能够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对教科书的审查不仅合理而且合法。2006年我国新修订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这就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权力;同时还明确指出“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和选用”。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于教科书审定制度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在有关教科书审查主体和审查权的方面,《暂行办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的主体是教育部领导下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与此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设有相应的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称为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两者的职责范围(权限)有明确的规定,前者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审定,后者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或者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也可以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从教科书的审查制度方面来看,全球教科书的审查不外乎两种方式,即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欧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对教科书采用事后审查方式。为了促进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实现教科书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实行事先审查的方式。

二、三皇五帝存焉:审查的程序和效力

1929年春,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现代初中本国史教科书》,认为三皇五帝都是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人物,承认三皇五帝的存在并不具有史实的有力依据,应属虚构。这本书非常畅销,很快卖出25万册,影响极大。一些地方学政官员读到此书,既惊又忧,迅速组织力量上书弹劾,诉其“非圣无法”,时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戴季陶,基于“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的理由,提出“……在教科书上这样说,会动摇了民族的自信力,必于国家不利”。随后,北平《新晨报》以《回府严禁反动教材发行》为题刊出此事,“封杀”了这本初中教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国政府时期具有合法地位的教科书审查是由当时的教育部负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旧式教科书,教育部设立编纂、审查二处,专署教育方面必要的图书与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并要求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教科书中如有满清朝廷及旧式官制军制等内容必须修改。1912年7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规定教科书采用审定制。1913年9月13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共十四条。其中第二条明文规定:“编辑教科用图书,……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图书出版前,将印本或稿本呈请教育部审定。”1913年2月20日到4月28日的政府公报,公布了九次审定教科书结果。编审处工作效率高,审定速度快,往往一个月要数次公布审定结果,并及时见报,公布于众。1928年10月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设有教科书编审处(后改为国立编设馆)。教科书审查的主要工作仍然由教育部编审处负责,编审处于1929年公布了《教科书图书审查章程》,其审查的标准是:适合党义、适合国情、适合时代性。

在整个事件中,戴季陶作为当时国民党宣传部长,虽然其意见也许能够部分地代表国家意志,同时对于教科书审查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本身并非教科书审查部门的工作人员,而其所在的宣传部也并非直接管理教科书审查的行政机构,因其一句话就造成教科书“封杀”,这无疑体现出当时国民政府在教科书审查法律制度建设上的缺失,由此我们引发出教科书按什么程序审查的问题。《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科书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由教育部2001年颁布实施的《暂行办法》是指导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审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实行国家地方两级教科书审定制度。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教基[1995]2号)、1996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以下简称《工作章程》)等细化的法律法规文件则在人员构成、审查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则制订。在人员构成上,审查委员会不仅有相关教育行政人员的参与,还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同时还特别注意吸收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入审查小组,这就避免了在审查时专家们由于对一线教学实际不熟悉造成审定“学术有余而实践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人员构成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在审查中避免“官本位”和“一言堂”的情况,增加了审查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性。

在审查程序上,我国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从1986年建立审查委员会和教科书审定制至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改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和细致的程序规定。教材审查大致可以分为送审、受理、审阅、审议、审批五个环节。在送审环节,《暂行办法》就材料准备、规定时间、履行手续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这方面的要求现已经基本趋于规范。受理阶段对送审材料进行初审继而由审查委员进行个人审阅。审阅阶段按照《暂行办法》和《工作章程》的规定,委员们需要从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可读性和可教性等五个方面来审视送审教科书,按照规定的三个等级:肯定、基本肯定和否定的判断,指出教科书的优缺点和修改意见,填写测评表,由审查机构保存。经过审定委员分散地审读后,教材的审定进入审议阶段。审议就是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包括分析、研究、作出判断和结论。为了体现公正原则,委员会还可进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表决票数记入审查报告。审批是审定工作的最后环节。审批的材料根据应完备,审批的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最后以书面形式通知送审单位审批意见,并告之相关审查委员会委员。审查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填写统一设计、要求明确的表格,便于管理和操作。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人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由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教科书审查能够确保审查的规范、公正、权威和透明。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由国务院(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任期四年,并且建立教材审查委员的信息库,按照随机抽取的原则从信息库中抽取审定委员,对送审教科书按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有关审定程序、方式和标准的规定进行教科书审查。《暂行办法》和《工作章程》对教科书审查的程序、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整个审查过程有法可依,避免了个人意见左右教科书的情况,对于提升教科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科书管理体系都有重要作用。

在前述的1929年的案例中,戴季陶虽然时任当时执政党一国民党的宣传部长一职,但其是否可以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思想看法是否可以作为国家机器统治的理由和凭据仍然有待商榷。这是因为国家机器的统治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方式表现出来,整个社会的运行也依靠于法律规章作用的行使。“有法必依,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戴季陶既不是法定的教科书审查人士,亦非教科书审查机构的管理人员;北平《新晨报》也不是国家法定教科书审查专门机构的机关刊物,也没有法律赋予的审查教科书、废止教科书的权力。国民党政府以“一人之言”废止一本教科书的使用与发行,而不是通过合法程序来探讨其存废,这既是肆意践踏法律权威的表现,也是凸显国民党政府“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事例。另一方面,顾、戴二人实际代表了教科书编写、审查过程中的两个团体。顾颉刚只是个学问家,他将“求真”“求是”当成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认为民族自信力本该建立于理性之上,三皇五帝既然不可信,就不该强行维持一种虚幻的假象。而戴季陶是个政治家,政治家只追求政治意义,而不问求真辨伪。在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民族危机时刻,戴季陶的考虑也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面对同一个问题,会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毫无疑问是国家对教科书审查的典型案例。事件中戴季陶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认定该教科书不可使用,其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三皇五帝系虚构”的观点正确与否,而在于这样的观点对国家统治是否有利。

三、《长城砖》的争议:审查结果的认定与修正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长城砖》(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中写道:“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种说法已被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明确否定,引起许多质疑和争议。有人认为小学是基本知识的形成时期,教科书应该传递准确的信息,而《长城砖》一文中的论述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不准确的认知,这种文章不宜作为教科书的课文,希望能够撤下该文;还有人认为课文中所说能在太空中看见长城,其实只是一种文学表现的手法,如果文学中事事“叫真”,那么文学的美感也就不复存在。

《长城砖》的争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科书审查应以什么为标准?当通过审查教材遭到质疑时,应该由谁、按什么样的程序来对有争议的审查结果予以检查和修正?从教科书审查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至少体现了以下三点问题:一是教科书评价标准尚需规范,目前我国各学科的教科书审定和评价标准还有很多不妥之处;二是教科书评价和决定的过程缺少科学性,如果把一次个人经历当作依据来进行教科书审查结果的修正,是用非科学的程序为“科学”下结论;三是教科书需要定期修改,设置一个常设的、有教学一线人员参加的教科书编辑和评估机构十分必要。

2001年颁布的《暂行办法》(教育部2001第11号令)中第二十四条对教科书审定的原则从政治性、基础性、科学性、特色性以及技术质量标准等5个方面作出了规定,而比之更为细化的《工作章程》中则从教材内容、教材体系、教材文字插图、教材作业和练习以及教学软件、音像软件和挂图等几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我国教材审定的结果由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相应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可见,教材审定委员会本身负责对教材进行审查的工作,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对其工作的相关问责制度和监督机构。虽然审定通过的教材要报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却并未对其审定的结果予以核实与评估。

教材审查范文篇4

一、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第11号令)第五条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第十三条教材编写立项申请的受理时间为每年3月和9月。受理申请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材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分别在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通知申请人。第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第二十条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下设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或学科审查组),由该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本学科教材的审查,向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报告。二、条件(一)编写教材应具备下列条件:1、有符合规定条件的编写人员。2、有相应的编写经费,能保证正常的编写工作。3、有其他必要的编写条件。(二)教材编写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团结协作。2、能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3、主要编写人员具有相应学科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的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4、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熟悉教材编写的一般规律和编写业务,文字表达能力强。5、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工作。三、程序1、了解政策阶段拟进行教材编写的单位或个人应根据教育部第11号令规定的有关教材编写具备的条件进行自查,并了解我省地方课程方案所规定的科目和有关要求。2、申请立项准备阶段达到有关条件拟进行教材编写的单位或个人,须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教基[2002]517号)中的设置方案,提交以下材料:(1)申请编写教材的单位、团体、个人的基本情况。(2)申请编写的教材名称、适用范围,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国内外本学科教材的比较,对国内现行同类教材的分析,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3)教材主要编写人员的基本情况:个人学习、工作简历(附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复印件),任职情况;教材编写方面的相关经历及相关研究成果;两名资深专家的推荐意见;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4)申请编写的教材体系结构、篇幅、体例、样章及说明。3、立项申请审查阶段教材编写立项申请的受理时间为每年3月和9月。受理申请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材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分别在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通知申请人。4、初审阶段教材在规定时间完成编写后,送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初审。送审要求为:(1)送审教材应为定型产品。(2)所报送的教材应为白皮书,教材的封面、扉页均为白皮,不得出现有关教材编写或出版单位、人员等字样。(3)教材的前言、封面、扉页一份,以备审查使用。(4)主要编写人员情况、教材使用地区及数量的说明一份。(5)送审教材的开本和版式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所送教材必须装订成册,且达到送审要求的册数。(6)送审教材的错误率(含政治性错误、科学性错误、错别字等)不得超过总字数的万分之一。(7)根据新闻出版署《重申编制出版中国地图的有关规定》“中国地图、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各种地图在印制前,须将样图送有关部门审核。地方出版社报国家测绘局和外交部审核;军队出版社报总参测绘局和外交部审核”的要求,涉及以上内容的教材需持有以上单位审核证明或审核文号,方可报送。(8)填写《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登记表》,须加盖有关单位公章。出版社须经新闻出版部门进行出版中小学教材资质确认。(9)送审教材均须提供送审报告一式20份。为提高教材的编印质量,未达到上述要求的教材,专家在审读时可以向审定办提出不予审查的申请,经核实后,审定办将该教材退回送审单位,不予审查。5、审查和审定阶段对送审的有关教材,由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各学科审查组在一定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写出审查报告,做出通过、重新送审或不予通过的结论,反馈给教材编写单位。6、认定阶段经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后,列入我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四、期限拟进行教材编写的单位或个人于每年3月或9月提出立项申请,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通知申请人审核结果。立项申请批准后,教材编写单位或个人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写,并送审定委进行初审(具体时间、地点根据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文件要求)。审定委员会将在送审时间内(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对送审教材进行审查,写出审定报告,反馈有关教材编写单位。

教材审查范文篇5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完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的管理,提高教材编审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等部门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4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

第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

第四条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有关教材管理部门核准;完成编写的教材须经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

第五条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

第二章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

第六条编写教材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编写人员;

(二)有相应的编写经费,能保证正常的编写工作;

(三)有其他必要的编写条件。

第七条教材编写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团结协作。

(二)能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

(三)主要编写人员具有相应学科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的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四)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熟悉教材编写的一般规律和编写业务,文字表达能力强。

(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工作。

第八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和省级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委员和审查委员,被聘期间不得担任教材编写人员。

第三章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

第九条教材编写实行项目管理。编写教材须事先依本办法规定向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立项,经核准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核准国家课程教材编写的立项申请,必要时也可授权或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核准本地区编写国家课程所规定的有关学科教材的立项申请。

第十一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核准本地区编写地方课程教材的立项申请;根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授权或委托,负责受理核准本地区编写国家课程所规定的有关学科教材的立项申请,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申请立项编写的教材应为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方案所规定的科目。申请立项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编写教材的单位、团体、个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编写的教材名称、适用范围,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国内外本学科教材的比较,对国内现行同类教材的分析,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

(三)教材主要编写人员的基本情况:

个人学习、工作简历(附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复印件),任职情况;

教材编写方面的相关经历及相关研究成果;

两名资深专家的推荐意见;

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四)申请编写的教材体系结构、篇幅、体例、样章及说明。

第十三条教材编写立项申请的受理时间为每年3月和9月。受理申请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材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应分别在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通知申请人。

第四章教材的初审与试验

第十四条教材在规定时间完成编写后,送相应教材审定机构初审。教材的送审本一般应是全套教材,特殊情况也可以是一学年以上的教材和全套教材的体系框架及说明。送审者在申请初审时应填写教材初审申请表,交付教材书稿,以及教材试验方案和试验学校情况。

第十五条教材初审通过后,可在400个班或2万名学生的范围内进行试验;因特殊情况需扩大试验范围的,应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教材试验应征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试验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教材试验进行跟踪评价。

第五章教材的审定

第十八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审定,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的审定。

第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第二十条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下设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或学科审查组),由该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本学科教材的审查,向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报告。

第二十一条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任期4年。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委员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第二十二条全国和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应建立委员信息库,负责审定教材的委员应按随机抽取的原则,从信息库中选定。委员在教材审定过程中按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关于教材审定的程序、方式、标准的规定,公正客观地进行审查,并遵守有关的工作纪律。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国教材的审定工作和联系协调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处理教材审查、审定中的日常事务。

第二十四条教材审定原则是:

(一)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二)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四)符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质量标准。

第二十五条送交审定的教材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立项;

(二)初审通过后在试验范围内取得良好效果;

(三)送审教材为定型成品;

(四)有送审报告和试验报告。

送审报告应包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原则,教材体系结构,教材特色和适用范围;教材试验报告包括:教材试验情况、效果和试验学校对教材的评价。

第二十六条中小学教材审定后,审定委员会按如下规定做出结论:

(一)通过。教材基本达到审定标准,按审查意见修改并经批准后,可供学校选用。

(二)重新送审。教材尚未达到审定标准,但具备修改的基础和条件,按审查意见修改后,于第二年重新送审。

(三)不予通过。教材问题严重,不具备修改基础和条件,不得再送审。

第二十七条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第二十八条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通过审定的教材进行评价,促进教材及时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新发展,形成教材更新的机制。

第六章表彰与惩处

第二十九条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优秀教材编写者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擅自进行教材试验,或未经审定通过,擅自扩大教材试验范围者,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止试验或禁止使用等处罚,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的,由上级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退出。

教材审查范文篇6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完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的管理,提高教材编审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等部门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4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

第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

第四条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有关教材管理部门核准;完成编写的教材须经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

第五条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

第二章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

第六条编写教材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编写人员;

(二)有相应的编写经费,能保证正常的编写工作;

(三)有其他必要的编写条件。

第七条教材编写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团结协作。

能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

主要编写人员具有相应学科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的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熟悉教材编写的一般规律和编写业务,文字表达能力强。

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工作。

第八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和省级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委员和审查委员,被聘期间不得担任教材编写人员。

第三章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

第九条教材编写实行项目管理。编写教材须事先依本办法规定向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立项,经核准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核准国家课程教材编写的立项申请,必要时也可授权或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核准本地区编写国家课程所规定的有关学科教材的立项申请。

第十一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核准本地区编写地方课程教材的立项申请;根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授权或委托,负责受理核准本地区编写国家课程所规定的有关学科教材的立项申请,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申请立项编写的教材应为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方案所规定的科目。申请立项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申请编写教材的单位、团体、个人的基本情况。

申请编写的教材名称、适用范围,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国内外本学科教材的比较,对国内现行同类教材的分析,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材主要编写人员的基本情况:

(1)个人学习、工作简历(附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复印件),任职情况;

(2)教材编写方面的相关经历及相关研究成果;

(3)两名资深专家的推荐意见;

(4)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申请编写的教材体系结构、篇幅、体例、样章及说明。

第十三条教材编写立项申请的受理时间为每年3月和9月。受理申请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材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应分别在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通知申请人。

第四章教材的初审与试验

第十四条教材在规定时间完成编写后,送相应教材审定机构初审。教材的送审本一般应是全套教材,特殊情况也可以是一学年以上的教材和全套教材的体系框架及说明。送审者在申请初审时应填写教材初审申请表,交付教材书稿,以及教材试验方案和试验学校情况。

第十五条教材初审通过后,可在400个班或2万名学生的范围内进行试验;因特殊情况需扩大试验范围的,应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教材试验应征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试验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教材试验进行跟踪评价。

第五章教材的审定

第十八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审定,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的审定。

第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第二十条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下设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或学科审查组),由该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本学科教材的审查,向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报告。

第二十一条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任期4年。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委员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第二十二条全国和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应建立委员信息库,负责审定教材的委员应按随机抽取的原则,从信息库中选定。委员在教材审定过程中按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关于教材审定的程序、方式、标准的规定,公正客观地进行审查,并遵守有关的工作纪律。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国教材的审定工作和联系协调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处理教材审查、审定中的日常事务。

第二十四条教材审定原则是:

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符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质量标准。

第二十五条送交审定的教材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立项;

(二)初审通过后在试验范围内取得良好效果;

(三)送审教材为定型成品;

(四)有送审报告和试验报告。

送审报告应包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原则,教材体系结构,教材特色和适用范围;教材试验报告包括:教材试验情况、效果和试验学校对教材的评价。

第二十六条中小学教材审定后,审定委员会按如下规定做出结论:

通过。教材基本达到审定标准,按审查意见修改并经批准后,可供学校选用。重新送审。教材尚未达到审定标准,但具备修改的基础和条件,按审查意见修改后,于第二年重新送审。不予通过。教材问题严重,不具备修改基础和条件,不得再送审。

第二十七条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第二十八条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通过审定的教材进行评价,促进教材及时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新发展,形成教材更新的机制。

第六章表彰与惩处

第二十九条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优秀教材编写者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擅自进行教材试验,或未经审定通过,擅自扩大教材试验范围者,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止试验或禁止使用等处罚,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教材审查范文篇7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完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的管理,提高教材编审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等部门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4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

第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

第四条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有关教材管理部门核准;完成编写的教材须经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

第五条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

第二章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

第六条编写教材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编写人员;

(二)有相应的编写经费,能保证正常的编写工作;

(三)有其他必要的编写条件。

第七条教材编写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观点,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团结协作。

(二)能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

(三)主要编写人员具有相应学科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的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四)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熟悉教材编写的一般规律和编写业务,文字表达能力强。

(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工作。

第八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和省级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委员和审查委员,被聘期间不得担任教材编写人员。

第三章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

第九条教材编写实行项目管理。编写教材须事先依本办法规定向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立项,经核准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核准国家课程教材编写的立项申请,必要时也可授权或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核准本地区编写国家课程所规定的有关学科教材的立项申请。

第十一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核准本地区编写地方课程教材的立项申请;根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授权或委托,负责受理核准本地区编写国家课程所规定的有关学科教材的立项申请,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申请立项编写的教材应为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方案所规定的科目。申请立项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编写教材的单位、团体、个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编写的教材名称、适用范围,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国内外本学科教材的比较,对国内现行同类教材的分析,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

(三)教材主要编写人员的基本情况:

个人学习、工作简历(附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复印件),任职情况;

教材编写方面的相关经历及相关研究成果;

两名资深专家的推荐意见;

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四)申请编写的教材体系结构、篇幅、体例、样章及说明。

第十三条教材编写立项申请的受理时间为每年3月和9月。受理申请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材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应分别在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通知申请人。

第四章教材的初审与试验

第十四条教材在规定时间完成编写后,送相应教材审定机构初审。教材的送审本一般应是全套教材,特殊情况也可以是一学年以上的教材和全套教材的体系框架及说明。送审者在申请初审时应填写教材初审申请表,交付教材书稿,以及教材试验方案和试验学校情况。

第十五条教材初审通过后,可在400个班或2万名学生的范围内进行试验;因特殊情况需扩大试验范围的,应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教材试验应征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试验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教材试验进行跟踪评价。

第五章教材的审定

第十八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审定,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的审定。

第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第二十条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下设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或学科审查组),由该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本学科教材的审查,向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报告。

第二十一条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任期4年。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委员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第二十二条全国和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应建立委员信息库,负责审定教材的委员应按随机抽取的原则,从信息库中选定。委员在教材审定过程中按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关于教材审定的程序、方式、标准的规定,公正客观地进行审查,并遵守有关的工作纪律。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国教材的审定工作和联系协调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处理教材审查、审定中的日常事务。

第二十四条教材审定原则是:

(一)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二)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四)符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质量标准。

第二十五条送交审定的教材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立项;

(二)初审通过后在试验范围内取得良好效果;

(三)送审教材为定型成品;

(四)有送审报告和试验报告。

送审报告应包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原则,教材体系结构,教材特色和适用范围;教材试验报告包括:教材试验情况、效果和试验学校对教材的评价。

第二十六条中小学教材审定后,审定委员会按如下规定做出结论:

(一)通过。教材基本达到审定标准,按审查意见修改并经批准后,可供学校选用。

(二)重新送审。教材尚未达到审定标准,但具备修改的基础和条件,按审查意见修改后,于第二年重新送审。

(三)不予通过。教材问题严重,不具备修改基础和条件,不得再送审。

第二十七条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

第二十八条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通过审定的教材进行评价,促进教材及时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新发展,形成教材更新的机制。

第六章表彰与惩处

第二十九条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优秀教材编写者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擅自进行教材试验,或未经审定通过,擅自扩大教材试验范围者,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止试验或禁止使用等处罚,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的,由上级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退出。

教材审查范文篇8

--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及比例。

组织制定、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定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定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定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利用地方课程课时,规划、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并制定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性意见。

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地市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与评估执行课程计划的状况,组织专家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为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提供保障,并具体指导学校开发课程。

--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不含学前教育机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可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也可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均需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学校有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与开发制度,研制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新教材,扩大社会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建立教材编写管理制度。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出版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规定的教材。为保证教材质量,各教材编写者应根据《中小学教材编写管理制度》,按规定分别向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经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体现科学性、教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严格执行教材审定(审查)制度。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修订各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严格实行编审分离的教材审定(审查)制度。所有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规定科目编写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地方课程规定的教材必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教材审查范文篇9

--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及比例。

组织制定、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定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定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定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利用地方课程课时,规划、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并制定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性意见。

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地市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与评估执行课程计划的状况,组织专家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为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提供保障,并具体指导学校开发课程。

--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不含学前教育机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可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也可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均需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学校有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与开发制度,研制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新教材,扩大社会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建立教材编写管理制度。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出版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规定的教材。为保证教材质量,各教材编写者应根据《中小学教材编写管理制度》,按规定分别向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经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体现科学性、教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严格执行教材审定(审查)制度。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修订各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严格实行编审分离的教材审定(审查)制度。所有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规定科目编写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地方课程规定的教材必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教材审查范文篇10

根据200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统计,当年全美共有53157万名中小学生,各地中小学开设的学科主要有:数学,语文(包括阅读、语法、写作和文学),科学,社会学(包括历史、地理、公民学和经济学),体育,艺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书法以及一些选修课。全美教育协会2002年的抽样调查表明,有95%的教师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用书,有78%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教材,有47%的教师在每天的课堂中使用教材。2001—2002年度美国中小学教科书市场(包括教材、技术产品、辅助材料及测试等)销售总额为12264亿美元。

二、教材编写

据了解,编写一种主要的教科书(如阅读和数学)的程序相对复杂,从制定计划到最后出版一般需耗时两年半左右。这是因为主要教科书要涉及各个年级,每个年级又有许多配套材料。由于每一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作者和出版社来说,教科书的内容能否符合各州的课程标准,将是教材能否被各州采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依据全国性的学科教师协会或专业协会(如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全国社会学理事会等)所制订的学科知识与能力标准,编写出一个包含本学科基本内容的“标准本”,然后把这个“标准本”送往各州审评,各州根据自己的课程标准,对教科书样书进行评估,并在征求教师、家长及教育官员的意见后,向出版商提出建议,出版商在综合各州建议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为了打开市场,出版商会尽可能采纳各州意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一些教材越编越厚、价钱也越来越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是学生人数众多的大州,出版商会慎重对待,并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修改,最后为这个州专门出一个版本。像得克萨斯州,就有出版商专门为该州编写的版本。

三、教材审查和选用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材评审机构。联邦政府教育部没有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审定的职限。教材评估与选用依各州情况而定。在50个州中,有的由州一级教育机构来评估与选用教材(adoptionstates),有的则由各学区和学校自行决定(openterritorystates)。具体情况如下。

(一)州一级审定与选用

目前在美国共有22个州由州政府教育部门为本州公立学校学生选择教材。这22个州成立了一个全国州立教材管理者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tateTextbookAdministrators)。这些州都采取类似的教材审查和选用政策。美国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佛罗里达等州都是该协会的成员。

以得克萨斯州为例,州法律要求州教育理事会提供足够经费购买公立中小学教材。这些经费由州议会拨款。在选择新教材前,首先由州教育理事会公告(提前2年),公告内容包括某一年需要进行评审的学科教材,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平均每个学生的教材购买经费指标,第一个合同年度每一个年级或学科需要购买的教材数量,及详细的采购程序时间表。

那些想参与教材竞争的出版社,必须填写竞标申请表,并把教材样本寄给州教委、州下面的20个地区教育服务中心,以及由州教委主任任命的教材评估小组成员。

教材评估小组成员主要由教育官员、学区官员和教师组成,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评估教材的知识、技能涵盖范围及检查教材错误。在评估结束后他们向州教委主任提交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州教委主任提出初步报告,建议哪些教材可以上推荐目录,哪些被淘汰。随后,州内居民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对教材的意见,同时还将举行公众听证会。在综合考虑教材评估小组、出版商、社会公众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后,由教委主任向州教育理事会提交最后报告,推荐采购教材目录。

在通过了州教育部门的审查后,出版商将向所有学区邮寄教材样品,并负责所有样品的运输及存放费用。每个学区负责本学区的新教材选用政策,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上州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并得到学区董事会批准的教材才可用州政府经费购买。

得州法律要求每六年对核心科目教材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学(包括本州历史、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进行一次完整的评估审查,即每一年都要对六分之一的核心科目教材进行评估。对非核心科目(外语、健康、体育、艺术、经济、职业或技术教育等)教材的评估审查则由州教育理事会在认为合适的时候进行。

(二)地方审定与选用

在其他的一些州,教材的评估与选用权限下放到地方乃至学校。以马里兰州为例,该州由下面的24个当地学区自行选择教材。在蒙哥马利县,公立学校系统专门制定了评估选用教材的管理规章并有专业部门负责。该规章制定了对教材要先评审后购买的规则。所有教材的购买事宜都由公立学校系统的教材评估与选用科负责协调。对各科教材,都有专门的学科教材评估与选用委员会负责评审,该委员会由本学科教师、媒体专家和学科协调员/督导员组成,在评审教材时所依据的标准主要包括:教材要反映文化多元性,避免出现引起种族、性别、文化方面争议的问题;要符合课程要求,反映真实性,具有时代性;内容清楚,易于理解,价格适中等。学校只能选用获得评审通过的教材。在评审之前,各出版社须填写评估申请表格,并严格禁止它们把教材直接卖给学校。对于那些已获得审查通过的教材,如有人提出异议,则需重新评估。

四、教材出版

中小学教材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但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几家大的出版公司手中。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AAP)学校出版部主任StephenDeiesler的介绍,目前AAP成员中参与教材出版的共有50多家,其中排名前11家的出版集团销售码洋占了全国码洋总数的95%左右,最大的4家出版集团的销售码洋占了总数的70%左右。据统计,2001年排名前7家的出版集团的中小学教材及配套材料销售码洋为50亿美元。最大的4家出版集团分别为PearsonEducation,McGrawHillEducation,HarcourtEducation,HughtonMifflin。这些教育出版集团的中小学教材出版一般都有4个部门:初中、小学部,高中部,辅助材料部和测试部。

McGrawHillEducation,为McGrawHill集团公司(由JamesH.McGraw和JohnA.Hill创办)下属的三大公司(FinancialServices,McGrawHillEducation,Information&MediaServices)之一,出版范围包括幼儿、中小学、职业培训、师范教育、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出版形式包括传统纸张印刷、CDROM及网站等各种媒体。其2001年中小学教材的销售码洋为1379亿美元。

HarcourtEducation为ReedElsevierGroupPlc集团公司成员之一,是全球性的教育出版公司,其出版范围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年龄阶段的读者。其下属的HarcourtSchoolPublishers出版幼儿到6年级的教材,Holt,RinehartandWinston出版6—12年级的教材。2001年的中小学教材销售码洋为651亿美元。

PearsonEducation为全球知名的教育出版公司之一,是Pearson集团公司下属的三大公司(PearsonEducation,FinancialTimesGroup,ThePenguinGroup)之一。其出版范围涵盖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其中ScottForesman主要出版低幼读物,PrenticeHall主要出版中学教科书。现在占美国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市场的24%左右。2001年中小学教材的销售码洋为1428亿美元。

HughtonMifflin公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32年。目前它共拥有10个分公司,出版适合各个年龄读者的出版物。其中SchoolDivision出版初中和小学读物,McDougalLittell出版6—12年级的教科书。2001年中小学教材的销售码洋为8.2亿美元。

五、近年来主要关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

美国公立学校的教材采购由政府负责。由于近年来经济不景气,税收减少,各州都不同程度地削砍教育经费,这也相应影响公立中小学教材的购买经费支出。而另一方面,教材价格却是居高不下。笔者曾从Amazon网上书店购过一本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有1000来页,书价80多元,加上邮费共100多美元。即使从出版商购买类似的一本书,也得花50多美元。据全美教育协会的调查,有16%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教材,结果在布置作业、准备考试方面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这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差距的扩大。

(二)内容争议

出版商为了扩大教材的发行量,在向各州推销教材时,就必须尽量避免在教科书中出现有争议的内容。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出版商由于教材内容引起争议而遭人起诉的事件。由于美国是一个强调价值多元化的国家,因此具有不同社区、族裔、性别、年龄、宗教背景的人对教材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材不能出现违背这些社团意愿的内容,例如有的宗教组织就强烈反对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生物教材,因为这与他们信仰的上帝创造万物的学说不同。一旦教材遭到起诉,其结果是要么修改,要么撤出该学区,而这都不是出版商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出版商有时甚至不得不牺牲学术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