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十篇

时间:2023-03-13 18:33:46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篇1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要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国家的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更要加强学习,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学生等方面获取各种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教材;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77-02

1 用好阅读材料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法

在新教材中体现了一个新的栏目,就是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与数学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者是联系实际的知识,是编者精心编撰而成的,集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指导学生阅读,一种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在新课始阶段,对那些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作一点指导,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外时间自学,并要求学生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汇聚,然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疑难解析。另一种方法就是紧密联系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可以分散穿插在教材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更广泛地认识。再有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与对所学内容的透彻理解,我们可以收进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学习材料,,如船夫运送狼、羊、菜过河问题及每节课中的思考与讨论,要求同学分析这个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含义。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实际上是一次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的展示。又如应用集合的有关知识,进行概率初步的教学,不仅强化了集合的知识,又把概率问题规范地进行了解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这一做法堪称一绝,让人感慨。

2 循序渐进,明确目标,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新大纲对我们教学内容的要求,切不可被老教材的要求所束缚,仍旧采用老一套的教法,总觉得放弃原来的一些精彩内容感到可惜,如在讲完指数、对数函数以后,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补充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决问题,不是我们不知道新教材中已经降低了对这些内容的要求,而是我们觉得如果不讲这方面的知识心里不踏实,这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在起作用,如果我们对新教材的要求停留在对老教材的理解上,这样不仅无助于新教材的教学,更严重的是违背素质教学的要求,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把握好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切不可任意拔高教学要求,追求教学中的一步到位。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对所授内容有明确合理的定位,如对于“函数”这一内容,本来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又是重点,如果我们在新课函数的教学阶段应用集合与映射概念由浅入深,将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将函数的基本要素,定义域与值域用集合表示,把函数看作一个特殊的映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掌握函数概念也可以加深对集合与映射的理解。

3 充分发挥例、习题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在新教材中,例、习题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既考虑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作用,又考虑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同时又涉及到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因此,我们要成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例、习题,发挥例、习题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又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在学生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了知识发生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在讲解方程0.84X=0.5的解问题,介绍了数形结合法,讲完这个题后,笔者就势提出了“判断方程2x+x-3=0的解的个数”。学生依样画葫芦地利用数形结合,找到了答案。由此可见,一种数学思维只要根植于学生心中,无疑会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探究数学本质的欲望和动机,进而促进知识的升华,收发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通过“矛盾提示法”可满打满算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辩证性;利用“以误引悟法”可是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而借助“比较辨析法”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有关的数学概念,还能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教法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A)―005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版本的教材登上了课程改革的舞台。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新一轮人教版英语教材又取代了冀教版教材,这使刚刚适应了冀教版教材的英语教师又面临新的挑战。于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争论:这次人教版的教材是否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部分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符合英语习惯的纯正英语。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套教材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首先,这套初中英语教材要求学生要有六年的小学英语基础,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教师又没有时间补课。其次,这套教材词汇量大,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并且教师在教学上根本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讨论,我校英语教师达成一致的看法:新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各种版本教材的使用情况后认为,本套教材适合农村教育的实情,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

一、新教材需要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套教材的特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这一弱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再是单纯地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组织教学,而是根据交际的需要,以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要素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要改变过去单纯的“演讲者”的形象,做出色的“导演”。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开口,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当中。

二、新教材需要新教学手段

这套教材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既有学生熟悉的内容,又有许多教师不查资料也不知道的材料。如许多获奖电影,港台歌星、影星的生活情况多以动漫的形式出现。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会使课堂的英语气息浓厚。多媒体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用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它可以多方面和多角度地用不同形式表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情境,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学习知识,扩大知识面。本套教材的许多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既有生活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收集材料,制作课件,尽量使课堂复原到教材所提及的场景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新教材需要新教学设计

教材教法篇3

初中各年级的篮球教材分基本技术动作、简单战术配合和教学比赛(含篮球游戏)三部分。初中学生以学习掌握篮球基本技术为主,并通过教学比赛加以巩固和提高。

初中各年级篮球教材内容分布。

二、初中篮球教材的特点

初中各年级篮球教材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1.教学时数有限,但稍有伸缩性。国家教委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篮球教材初中为24-30学时,占各类教材实践部分的13.3-13.6%;而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篮球教材为34-40学时,约占身体锻炼教材的16.2-19.1%。

2.教材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篮球运动各个主要环节的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精炼。如基本技术,包括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两部分中仅选一些最基本的技术加以综合连接进行教学,目的是提高所学过的单个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实用性。

3.体现了循序渐进、打好基础的原则。如基本技术的教学,各年级安排是从原地动作到行进间动作;从单个技术到综合技术;从基本技术到简单技术配合;从游戏到教学比赛等。同时还注意到中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

三、初中各年级篮球教学要求

国家教委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各年级篮球教学要求如下:

表5-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初中各年级

篮球教育材分布表(共2时)

表5-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篮

球教材内容分布表

一年级(四年制)

学会跑动中单手投篮动作,通过简化规则的比赛,提高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素质;培养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和服从裁判的良好作风,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篮球技术打好基础。

二年级(四年制)、一年级(三年制)

全面复习小学已学过的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和进一步熟悉球性,把学习传接技术中的手法作为重点,适当提高手脚配合的协调性和投篮动作质量,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年级(四年制)、二年级(三年制)

在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弹跳等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手控球的能力,逐步提高传接球动作的准确性和运球时变换身体重心的能力,以及手脚配合的协调性。适当安排一些对抗性练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思想作风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四年级(四年制)、三年级(三年制)

继续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在上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传接球、运球、投篮动作质量和动作之间的衔接能力,初步学会个人防守中的位置选择和二三人之间的简单配合,加强战术意识。女排一定的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进取的集体荣誉感。

四、中学篮球教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一)篮球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师在选择篮球教学方法时,要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并从中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等具体情况的方法。一般依据是:

1.根据大纲和教学进度的安排,确定篮球教材在各次课中的主次地位。

2.考虑不同年级、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技术基础的差异性。

3.必须能达到一定的活动量。

4.有利于掌握正确的篮球技术。

5.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械与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学体育课的特点

1.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是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要和机体活动相结合,而以发展机体活动能力为主。

教材教法篇4

1 教材的“三个努力”

1.1 努力以学生为本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和老教材相

比,新教材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提出、实验的探究、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总结等,更注重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果说老教材说教感较强,新教材则更像一本科普读物,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因此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有的老师认为教材和科普应该严格的区分开来,实际上教材科普化更适合初中生教育。初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而不稳定,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科普性的教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材的这种编写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教师和学生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学生是探索者,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努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教材在编写上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尽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开始,探索物理规律,并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这种认知规律非常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初中学生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还需要经验来支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因此,教材在如何施教上指导方针是很明确的,即遵循“观察探究应用”的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认真贯彻这种认知规律,还要把整堂课变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增加一点人文精神,即“体验生活观察发现问题探究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应用享受生活”。

1.3 努力关注学生的成长

和传统的教材相比,新教材要求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增多了,对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增多了。教材让学生获得了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总结规律,获得了成功感;学生通过探究获得了操作、尝试的机会;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学生获得了交流、合作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现在许多教师对课改持消极态度,不少老师将新教材和中考联系起来,认为“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自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以来,课改已历经4年时间,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否还停留在4年前的模式上?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物理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双基”教学,教师已在教学中还呈现给了学生一些知识以外的东西。

2 正确理解“科学探究”

2.1 探究不能勉强 探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结合实际情况的探究,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2.2 探究要注重过程 和老教材的实验相比,科学探究更加细腻,细节上更强调过程。例如,如何去发现、提出问题即问题化的过程、猜想的过程、制定计划的过程等等。传统的实验教学注重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现代意义上的探究则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教材教法篇5

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它是小学语文坚守与突围、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产物。也是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的结晶。我市是2002年秋季学期被定为湖北省23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老师们深切体会到: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新教材,肯定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只有运用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教学好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大家一致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教学好新教材的关键。一,看一看,激发兴趣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插图,教师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学生必须仔细读课文后才知道。二,听一听,整体感知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听”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课文之前总是要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让学生有个整体印象。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有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三,问一问,调动思维思维是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通过问才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老师问,学生回答;有时学生问,老师点拨;有时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阳光》一课时,首先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正在发光的太阳”后,接着老师问:阳光可以使万物生机勃勃,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我们就没有吃的,会饿死的。等等就这样,把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同时学生也就很快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弄明白了。四,读一读,深化感悟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索,在读中感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后问: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老师追问道: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是从图上奶奶的表情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发言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把看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出人文情怀的美德。五,找一找,探索发现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他们的灵性,通过“找一找”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新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要比书本知识丰富,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如一位农村教师在教学“aieiui”一课中的“儿歌”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植树的全过程。一学生说,先要挖坑,再将树苗放进坑里,接着培土,最后给树浇水。另一位学生便对教材提出质疑,教材上说:“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这句话有毛病。老师问:毛病在哪里?学生说,没有挖坑怎么栽树呀?老师说,有道理。你能把这个句子改一改吗?这位学生显得经验老道说,应该改成:你挖坑,他培土,我去提水,我们大家一起栽树。这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竟敢改专家编的教材。现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岂敢低估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他这一改真的把书上的句子改得更乎合逻辑了。六,编一编,不断创新“编”是一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编一编会引发出他们的灵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教师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住?一位鼻子下面有两条一进一出的“龙”看上去有些顽皮的男孩子,手也不举,往凳子上一站说,我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儿,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儿拉偏了,本来锅儿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儿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儿“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偏锅儿“炒黄豆”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依靠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七,画一画,优化整合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是学科整合的具体体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就让学生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其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彩色笔画出来。就这样既深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绘画技能,更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八,演一演,促进发展实验教材的明显特点,就是图画有情境,课文有情节,故事有情趣,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舞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在家里》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编短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演短文中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顿时课堂上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表演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真可谓一演胜千言,学生模仿课文编短文,自编自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表演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编短文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在说与做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成果。

教材教法篇6

[关键词]物理 新教材 教法 教学建议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在制定探究计划时查询相关资料;学会在相互交流中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游乐场中的物理;车站、码头上的物理;超级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物理学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分别从资源(能源)、人口、环境和生态、交通、居住等方面,结合本地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恰当地采用照片、图表、模型、幻灯、电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通过自己收集信息所形成的有关见解。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例如:进行小型水电站调查,学生从能量转化的估算、发电和配电设备、发电功率跟当地用电需求的关系等物理知识;从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等生物知识;从水电站周围的地质结构、水电站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等地理知识来综合思考研究主题。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必修模块中的物理实验,是新教材对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实验要求。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对物理实验的进一步要求。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操作实验。

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获得较准确的实验信息,但要避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教材教法篇7

要想达到这些目标,首先,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到精讲多练,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改变课堂的沉闷状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对重点、难点或疑点应力求精讲,从而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空间进行语言实践,在讲解过程中应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灵活运用。

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应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第三,教师想方设法创造乐于学习的语言环境,采用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幻灯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使用情景教学法,以听说训练为主导,以课文教学为依托,充分运用需要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紧扣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尝试着将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答的Free talk模式改为放手让学生互相问答,自由对话,也可引进戏剧表演,丰富课堂内容,这种练习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听说训练,注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材教法篇8

[关键词]小提琴基础教育;基础教材;教育方法

一、关于小提琴基础教育及教材的状况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小提琴音乐与小提琴教育也兴起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长期的小提琴教育历史中,大浪淘沙,沉淀下来许多经典的教材,如《开赛36首小提琴练习曲Op.20》《克莱采尔42首小提琴练习曲》《顿特24首小提琴练习曲Op.37/35》《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等。这些教材一直到今日都在国内国外、校内院外被普遍使用着。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入门阶段的教材,则因为历史上一些教材(如《霍曼》)的老化,以及学生的年龄趋小、学习进度加快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小提琴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小提琴入门阶段的教材是一个不断地被研究和进化的领域,这是小提琴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小提琴基础教育起步早,年龄小,所以我们通常把入门基础阶段的教育称为“小提琴早期教育”。说到小提琴早期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兴起小提琴早期教育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随着《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东京,全音乐谱出版社,1954)的出版,在日本各地形成了一个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浪潮,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小提琴早期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中国。铃木镇一主张孩子应像学习“母语”一样地学习小提琴,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开东方人学习西方音乐的一些观念上的障碍,所以他提出“学琴要越早越好,每天练琴要越多越好”等观点。铃木教育法认为孩子应从三四岁就开始学琴,并为此设计了“亲子教育”“玩中学”等方法,并提倡“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在他的教材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铃木教育法的实质并不属于专业音乐范畴中的小提琴教育,或者说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为了培养小提琴家为目的,而是“才能教育”或者说是“人的教育”。这一点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就指出过,“铃木的才能教育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1]日本也有学者对铃木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其理念如果不是小提琴教育的话,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练琴,就是浪费时间”。[2]必须要强调的是,铃木教育法只是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日本小提琴水平的强大是与其整体基础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它们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教材进化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实际上在比铃木教材更早的时期,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乐谱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音乐之友社,1964)在日本也是一套影响很大的教材,它是由三位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合著的,至今已再版60次以上。之后还有一套重要教材是由东京艺术大学的山岡耕筰教授编著的《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门》(音乐之友社,1989),也有近20次的再版记录。笔者在日本做研究时发现,日本其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此类教材,而以上的这些则是在日本使用率最高的和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基础教材。中国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风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兴起的“小提琴考级(业余)”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动了小提琴教早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小提琴的基础教材在当时还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入门教材,有赵薇《学琴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徐多沁等《少儿小提琴教学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张世祥《初学小提琴100天》(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等,其中一些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时期里,还出现了“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联谊会”这样的教育者团体(1986),他们在各地建立分会,做学术交流,组织比赛和出版学术刊物《信息交流》。针对小提琴基础教材与方法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已经开始出现,如俆多心、周世炯合写的《儿童初学小提琴的教材问题》;丁芷诺的《教材与教学法之我见》;徐多心的《儿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方法漫谈》。

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

在各种西洋乐器中,小提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而入门阶段又是小提琴教育阶段中的难点。小提琴教育有起步早、年龄小、成才快(指天才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在我国还有受教育人口众多这些特点;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我国接受过小提琴早期教育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更有“成才少”“淘汰率大”、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大的一面。而在这个“被淘汰”的大群体里,不乏具有音乐才能的好苗子,这是十分遗憾的。说小提琴入门阶段很难,是因为小提琴教育也含有技能教育的一面,先入为主的左右手姿势动作、发音的概念、音准的训练等方面的错误方法,一旦形成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正,就会严重制约以后的进步,甚至影响终生。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论教学的话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初级教学的重要性是怎样估价也不会过分的,学生今后艺术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初学时所建立起来的动作是否有用”。“在这个阶段上对某些问题的疏忽,在将来就可能变成妨碍你一生前进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小提琴基础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小提琴基础教育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说在入门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着小提琴演奏的基本问题来进行的,像持琴姿势;左手的手型;右手的握弓、运弓动作;音准训练;节奏训练;读谱训练等内容。而基础教育的目的即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就是要为以后的腾飞做好准备和打好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养成规律的练琴习惯与善于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姿势与动作的养成;树立起良好的听觉概念;培养表达基本乐句的能力即音乐感的养成;调性概念的培养;左右手的均衡发展三、入门教材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外小提琴的早期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在研究中我们基本上把它们划为两大类:一类是“曲集式”的教材,且这类教材占很大比重;另一类的教材则是以“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而在我国教材发展的初期阶段里,还有考级类的、强调“民族化”的,甚至在早期还有使用全简谱编写的教材存在。针对小提琴早期教育受众者年龄小、基础内容枯燥又必须每天坚持反复练习这一特点,在入门教材的课题里既要有充足的基础内容的营养性,还要兼顾到趣味性。两大类教材的区别就在这两者性质的侧重点上,把它们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就是一个是“玩中学”,另一个是“苦后乐”的理念。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与侧重点,这是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编著入门教材的关键所在。年龄小恰恰是小提琴“技能教育”属性的必然与合理之处,因为很多基本功正是要放在这个时期来学习才效果最佳,因此这个阶段也尤为珍贵,因为它不可逆。所以不断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寻求在教材上循序渐进,营养与趣味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的有力保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完成早期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教材中的课题设置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步骤,入门教材应该与《开赛》相连接比较合理,因为像《开赛》《克莱采尔》这样被推崇为“小提琴教育的圣经”的经典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像《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10册)、《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6册)、《学琴之路》(6册)这样的大套教材,后面的几册也多为曲集形式或与《开赛》《克莱采尔》等练习曲的混搭,使用率不高。到了这个阶段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课程安排交给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比较合理。而从入门到《开赛》这个阶段的教材编辑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节奏进度而设定,应该以三至四册为内容比较合理。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让“教师教学时好教、学生容易学、喜欢练”,从而来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小提琴入门新教程》(三册)中,对小提琴基础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基础教材的编写方式都做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教材教法篇9

【关键词】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方法

学生素质的提高要求我们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验,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英语教学的课改,转变了我们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教学的主导。课改要求我们老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敢于改造新教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自己逐步在教师角色,教材的处理,教学组织、教育途径等方面都有更新观念的体会,使自己受益匪浅,我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一、寻求新的上课方法,提出问题,引起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分析、处理好教材以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互动、理解新教材,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这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所在,“好奇和好动”是初中学生典型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抓住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通常根据课文主题线索,给学生提出几个提纲契领性的问题,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边读边思考。这样既省时间,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设置问题时,点面结合,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有助于英语较差的同学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合作观念,使师生关系民主化。在现代素质教育的条件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情绪高昂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和综合素质。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喜悦。这就要求我们恰到好处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

二、扩展与深化教材,结合插图,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JEFC教材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我在呈现课文内容前,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触景生情,开启思维,产生说图的欲望。小组合作化学习正是满足了学生这种探究的需求,它改变了旧有的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形成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理解深度、创新能力上的互补与提高,也使学生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变的更为顺畅,我组织结对子,或分小组一问一答,接着我用简单的英语概述课文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形式的回答方式。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集体回答。较难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找出答案。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是通过布置一些有趣的英语作业来扩展新教材的。几年来,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深化教材与加深课堂理解方面,我也是做了很大的变动。如在学习JEFC Book 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句型,我让每一位同学给自己所喜爱的老师做一张贺卡,表达对老师的真实情感,并配以彩色插图,学生兴趣极高。因此,我认为课内学习,课外拓展是学习英语学科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考虑,尽量使每一节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不只是课堂内容的一个重复,而要富有新意,有创新,使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探究与实践教材,结合课文,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学习天地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新的课程形态与以前旧教材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崭新的课型,让学生置身于这一广阔的学习天地之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应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切实设计和利用好活动与探究课,使其不流于形式,而且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通过活动与探究,我更加看到了学生的潜力所在,他们的能力确实是我们料想不到的。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分析、归纳和点拨,解决语法中的重点、难点。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每天上课前都有一位同学用英语做值日生报告2分钟,可以是自己的心情、可以是自己的爱好或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精心组织材料,敢于张口,听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

四、感知教材,结合听说和写作,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对初中学生来说写的难度最高。为了突破学生怕写英语的心理,开始学生写句子教师当面进行修改,这样学生的表达的准确率就高,接着布置学生写日记,这样循序渐进学生不会有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幻灯图像进行写作训练,首先,让学生根据图像内容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结果整理成文,让学生将讨论内容写在投影片上,然后进行集体修改小结。这样,在小组讨论和集体修改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本来怕写英语的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英语写作的过程中来,也可以根据所学课文的投影内容或听力材料,请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写到投影片上,达到总结课文内容的目的,在全班同学集体分析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听写结合训练,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在自由思维过程中发展了学生个性,同时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训练使用最广泛的是录音机,听录音模拟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为英语文际提供了先决条件,在上新课时,让学生跟录音说,这样有助于对课文加深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听录音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同时教师点拨) 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学生思考。在复习巩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编成新的短文、故事梗概或扩充进行录音。 通过对教材的感知和运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学模式得以建立, 实现了英语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 口脑并用,高效主动发展, 着重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建立了一种积极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明确教学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是我们当前每个老师的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教学大纲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孔燕平《外语教学中交际式读学的应用》?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2]孙钱兔《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9.

教材教法篇10

关键词: 基础日语 语法 学校语法 日语教育语法

对于母语为非日语的日语专业学习者来说,学习日语的阶段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发音练习开始入门,在积累词汇的同时相应加入语法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语法的广度和深度。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及掌握好语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好语法不但可以增强写作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习者获得对日语语言体系更系统的理解。扎实的语法学习在为日语初级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是继续提高日语综合水平的关键。日常口语交流中,借助准确的语法可以更好地表达要传递的想法。本文以目前我国日语教学中日语专业使用的分别由朱春跃等主编的《基础日语教程》,周平等主编的《新编日语》(修订版)和曹大峰等主编的《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三套教材为例,通过教材中涉及的语法知识点,具体分析这三套基础日语教材的语法体系的特点,了解我国日语教育中语法体系现状。

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日语语法可以分为“学校语法”和“日语教育语法”。 明治维新年后,随着日本教育的发展,在西方语法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山田文法、松下文法、桥本文法、r枝文法四大语法体系。日本政府以桥本语法作为日本国民教育的语法教育的规范,所以又称桥本语法为“学校语法”。除“学校语法”之外,还有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日语教育语法,该语法体系适用于母语为非日语的外国日语学习者。无论是以日本人为教学对象使用的学校语法,还是面向外国人的日语教育语法,本质上都属于实用语法体系。传统中国日语教学包括教材、词典解释等基本采用学校语法,近些年随着日语教学的发展,基于中国学生的身份,有的专家趋向于将日语教育语法作为日语专业学习的主流语法体系。而选用什么样的基础日语教材基本决定学习者接触的是哪种语法体系。三套教材中,《基础日语教程》一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日语》(修订版)一书初版于2009年发行,为“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开始出版。从出版时间上看有着近20年的跨度,并且均为部级规划教材,我国日语专业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精读课很多高校选择了这几套教材,基本可以代表这阶段国内日语教材现状。从这三套教材的语法体系来看,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新编日语》(修订版)是在1992年初版《新编日语》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修订版本为了适应时代现实需求,做了适量改写和补充。主要是词汇变动较大,去掉一些淘汰的单词,加入了新的常用词汇。另外,更新部分落后于时代的前文和会话。但总体来看,基本语法体系没有大的变动。本书的语法系统、清晰,语法术语基本保持同学校语法的一致。《基础日语教程》的教材编排模式依照传统教科书模式,每册书分为15课,每节课的基本形式由“本文”、“会话”、“语法解说”、“练习的”形式组成,出现在“本文”、“会话”中新的语法在“语法”部分详细解说。与《新编日语》采用的整套“学校文法”不同的是,《基础日语教程》一书在语法体系上主要参考日本以奥田靖雄为代表的语法理论,并且吸收其他语法学说作为补充。从具体语法分析中可以看出编者努力摆脱“教材日本语”的缺点。《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一书作为三套教材中最新出版的教材,最大特点体现一个“新”上,首先从教材内容安排上,完全放弃传统以课为单位的设置,每册根据主题分为五个单元,如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人际交往,下设的三课内容环环相扣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并且每节课的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涉及日本社会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在语法方面,则完全放弃采用先举出对应语法、然后解释、进而举例分析的传统教材模式,直接用中文说明该语法的具体实际用法,避免对语法过度解释。同多数教材侧重于语法体系的讲解和构建不同,该套教材完全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语法的实际应用上。

如在表述“たい”一次的用法时,《新编日语》的语法部分的解释是这样的:“‘たい’是表示愿望的助动词,接在动词连用形后。‘たい’是形容动词型活用,表示讲话人想做某件事,问句可用于第二人称,后续体言作定语时可以用于第二、第三人称。”对于语法讲解首先解释语法的意义,并指出其接续方式,然后具体说明使用时应注意的人称问题,语法解释详尽准确,基本学习者看完后会明白该语法的意义、用法。在《基础日语教程》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动词第一终止形接上构形后缀たい,该动词就变成了愿望助动词。”阐述之后,又继续补充“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仍然是动词,并将它成为‘愿望动词’”。由此可以看出,该书除按照日语教育语法体系解说语法含义之外,还就其他语法的不同观点做了相关介绍。在《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一书中,解说部分非常简洁,仅用非常简练的一句“愿望的表达方式”就解释完毕,随之就是针对此用法的例句练习。透过这一个语法的讲解可以看出三本教材的语法特点。《新编日语》用准确的语言完全依照学校语法解释该词的语法含义。《基础日语教程》一书则详尽释义的同时列举出其他语法学派的观点供学习者参考。而《基础日语综合教程》中则尽力淡化说教般的语法解说部分,用极度简洁概括的语言表达该语法的中文含义。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三套教材的语法体系还各有特色。《新编日语》中,几大语法点互相穿插、循序渐进。每节课的学习模式可以依照先背单词、再看语法、之后学课文熟悉语法、做练习进一步掌握语法的应用。每四课便有一个新的复习课便于巩固前面所学语法。该书经过再版修订后,内容得以更新,同时代的联系更加密切,可以说目前是国内日语基础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教材。《基础日语教程》一书则关联性强,如词汇方面,每节课新单词后面的关联词汇可以让学习者系统掌握对应的关联词汇。同样,语法部分的关联性特别强,对于有多个用法的语法,除了对应课文所学语法意义的讲解之外,还会列出关联的其他含义,这对初次学习者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当全部语法学完后再行复习时,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复习方式。《基础日语综合教程》尽管对语法的讲解过于简洁,但这正是本书的特色,编者试图通过淡化语法的烙印,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大量全新的实用性很强、密切联系日本文化的实际内容上。此外,这套教材结构设置,需要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持。如果教学设备能够支持,能确实按照教材实施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那么采用本套教材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日语语法教学根据教学对象分类,这也是日语教育的特色之一。有些观点认为近些年的中国日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法、语法体系过于陈旧,不适应中国学生学习实际,呼吁使用日语教育语法体系的呼声强烈起来,这些在近年出版的日语教材上都有所体现。相反观点是本科教材还是按学校语法比较好,以后学到高级阶段衔接日本本土的东西就顺利得多。虽然学校语法入门比较难,但是日语教育语法的简单易学是日本人为了简化外国人对日语语法理解而另行造出来的,如日本人认为用言部分等内容外国人不好理解,所以起了新名字。这些反而成了中国日语学习者提高过程中的阻碍。不管怎样,语法体系只是手段而已,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地道准确的日语。如何采用更有利的语法教授方式,是今后日语教学中需要继续重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春跃,彭广陆. 基础日语教程[M].青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周平,陈小芬. 新编日语(修订版)[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曹大峰. 基础日语综合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