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4:49:34

教材构建

教材构建范文篇1

一、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首先明确大方向:培养目标,一线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校企共研;培养方法,工学结合。高职各门课程都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为目标服务。高职英语课程也须遵此。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相关英语文献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大体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1]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较大,且受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开展小班化教学。尽管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虽兼顾了不同的学生群体,然具体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就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不能很好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重在结合校本情况及毕业后就业岗位,内容要以应用为主,语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却受制于教材的开发。”[2]因此,“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具有本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迫在眉睫。”[3]而“优质、高效的校本教材必定是教材开发者在全面考察市场及企业需求之后选择教材内容的,……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3]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速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必然。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开发英语校本教材不是帮助学生把英语理论知识学得更系统更精深,而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就业时用得上的基本语言知识和外语交际能力,突显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也必须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英语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材建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调整教材内容,……围绕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针对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来组织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这些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组织教材内容。”[3]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外语教材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体现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校本教材建设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取向。”[3]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及时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根据用人单位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未来员工。

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属性。称之为校本教材的教材必须具有校本特色,而校本教材除必须具有校本特色外,还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所以要编写一本好的校本教材,必须在对本地区企业发展状况及学生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周密的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本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利用校本研究成果,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编写。必须保障校本教材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宜性,使其不仅具有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和本地地方文化底蕴。同时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针,从而保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以实用为原则?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竞争,是知识运用能力的竞争,而不是知识占有量的竞争。在校本教材公共英语部分注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会话用语的模拟,加强自我介绍、求职应聘、办公用语、拨打和接听电话、发出和接受邀请、请求与提供帮助、询问与指路、问候与寒暄、赞扬与祝贺、致谢与道歉、欢迎与道别等的练习,以丰富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知识,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教材阅读内容的编写上,增加一些学生毕业后就要接触的素材,如地方旅游景点介绍、地方产品简介、仪器设备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以增强英语校本教材与日常生活实际、校本实际、就业岗位实际的紧密联系。“把教学指导思想从“以语言基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处理好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的关系,通过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高等职业英语教材开发应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往就业导向转变,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院校所选用的教材应从国家通编教材向地方教材到校本教材转变。”[4]

三、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注意事项

处理好关系?我们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处理好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专业课程及综合性课程开发的关系;处理好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与“高等性”的关系;处理好“就业”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为企业生产提供人才,也要为社会需求作好准备,还要为学生发展储备后劲。

编写程序?院校教师与学生就业单位一线人员共同成立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小组,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就业需要,科学地确立和序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开设校本课程中,对其中体会深刻且学生反响较好的教学素材积累起来,形成讲义。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其形成具有特定风格的、比较成熟的教材。再经专家论证、认可、领导批准后,即可以推荐给出版社正式出版,形成校本教材,全校推广使用。

教材构建范文篇2

一、经济法教材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下各类的经济法学教材中,在编排结构上,一般都采用总论与分论两个组成部分,只是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从全国目前的几种“十五”或“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教材来看,由于经济法学科发展较晚,经济法理论研究仍然很薄弱,所以经济法学教材在整体的编排内容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经济法总论的弱化问题按照法学研究方法不同的属性,经济法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又称总论研究,以探讨经济法现象的本质、价值为宗旨,通过对法治现象因果的研究,揭示经济法律现象的定理和发展规律。经济法总论研究的变迁及其发展,一直被视为是经济法理论研究及经济法学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就中国法律而言,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中国特色的法律学科也许就是经济法原理了。即使美、德、日等经济法先进的国家,也主要集中于竞争法和产业政策法、财税法和金融法等具体法律部门的研究,并不很重视经济法原理的研究[1]。目前,经济法学教材中总论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法的概念和本质、体系和内容、任务和作用以及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等基本问题,同时也介绍了经济法与其他相关部门法的关系。然而,在当前经济法学教材编写的内容上,一些经济法学者轻视总论研究、淡化总论研究,怀疑甚至否定总论研究的意义,在教材撰写思路上囿于经济法视角而论经济法,没有从经济、社会、法律、历史、思想、文化的角度,更未立足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去挖掘与构建经济法的理论体系,以至于学术界有人认为目前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总论行政法化,分论民商法化”的论调。往往一本几十万字的厚重的经济法学教材,经济法总论部分只有三、四万字,而大量的教材篇幅关注的主要是经济法分论(即制度)问题。这让学生感到经济法学理论知识空洞,且不厚重。

2.分论的理论化程度不高经济法应用研究泛指经济法制度的研究,是针对特定的现实经济法律问题,探索或者创造出新的知识或者方法,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提供理论依据、实际途径和可行方法的研究。经济法学教材内容所显示的应用研究,亦可视为经济法分论研究,一般指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法对策性研究。经济法分论具有特定的应用目标以及指向明确的适用范围和领域,属于问题对策研究,主要作用是解决经济法学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相对于薄弱的总论而言,经济法学教材中分论或经济法制度部分的内容确实丰富多了。但是,经济法分论的理论化程度甚至更低,导致教师和学生在经济法的学习过程中都往往感觉到经济法学教材像一本经济法律法规的汇编。分论部分尽管涉及诸多的经济法律制度,但似乎呈现的只是法规法条的轮廓,而缺乏理论解释的内核,使分论显得空洞化。无论是由教育部推荐的21世纪教材,还是名牌大学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多偏重法律法规的解释,缺乏实践的内容,不适合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此外,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混乱,如税法中,税收关系是经济学范畴,税收征管是行政法学范畴,而税收调控是经济法学范畴,但目前几乎所有的经济法学教材并没有对此予以合理区分,导致在教学中许多师生无所适从。

二、经济法教材改进的几点建议

1.加强总论与分论的理论衔接经济法学教材中的总论与分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总论是分论的总结,分论是总论的具体化与实现”。总论可以为分论提供理论依据、知识基础、观察视角、分析工具,可以在研究领域和知识体系范围内确定应用研究的方位,从而在宏观上和一般规律的层面上透视问题、剖析问题和把握问题,可以检测应用对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总论的重大突破,可以引发分论的重大变革。分论实际上可以看作关于总论的发展,是把总论发展为实际运用形式,把总论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具体问题及其解决的活动。离开总论的分论,是缺乏对于经济法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缺乏理论认识和科学方法的。比如我们在研究经济法功能时,如社会分配和社会正义,分论中的宏观调控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当下存在的贫富差距等问题,应当在总论中对经济法的正义价值及分配功能进行重点论述,以此来指导分论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分裂总论与分论之间的关系、缺少实证分析的经济法学教材,既不符合法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使得研究结果严重脱离现实。在对待总论与分论研究关系的态度上,我们认为总论一方面要以分论的研究为依托,从分论归纳出来的总论才更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分论的学理化和法理化研究,并从经济法具体制度中归纳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等共性内容,这种共性内容自然就是总论的内容。

教材构建范文篇3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在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和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中心”,不是指运动指导中心,而是指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同志指出,18世纪末,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中心转移到德国;20世纪初,中心移到了俄国,随后又移至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中心不断从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形成的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人更有资格和条件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比较权威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需要构建一个富有新意的崭新的教材结构体系。编写这样的教材,应当坚持一个指导原则、处理好几个关系。

坚持一个指导原则。这就是: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就是以、邓小平、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衡量这本教材质量高低、是否合格的最主要的尺度。

教材构建范文篇4

一、基于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

当前,与企业相结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是高职课程建设的方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应针对维修电工所从事的涉及电力电子的典型工作任务,如筛选电力电子元器件、识读电力电子图纸、根据电气线路图安装接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故障诊断维修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任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然后围绕维修电工所涉及的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和技能养成规律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教学项目。本课程以电力电子器件在变频器、感应加热电源、交流开关中的应用,主电路安装调试,基本控制电路的信号分析与检测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据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将课程分为认识电力电子器件、直流调速装置应用与检修、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与调试、开关电源、工业调温电炉、变频器六个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均以典型应用实例为载体,根据具体情况设立若干任务,内容涉及工业、民用的多个领域。

(一)认识电力电子器件项目

了解半控型、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熟悉导通关断的条件和主要参数,掌握器件的主要特性、特点和使用场合,初步具有根据不同应用正确选择开关器件的能力。

(二)直流调速装置应用与检修项目

掌握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掌握有源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了解逆变失败原因,熟悉检测和保护环节,能对调速装置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处理。

(三)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与调试项目

熟悉感应加热装置的应用及组成,掌握中频感应加热电源逆变主电路工作原理,了解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能够对感应加热设备进行调试、故障分析与排除。

(四)开关电源项目

了解开关电源的过压、过流保护及软开关技术,熟悉开关电源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掌握开关电源核心技术DC/DC变换的工作原理,能够对开关电源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检修。

(五)工业调温电炉项目

熟悉工业调温电炉的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了解交流开关的应用,掌握交流调压、交流调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波形分析,了解三相交流调压电路,熟悉工业加热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六)变频器项目

熟悉变频器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PWM控制技术,熟悉变频器的参数设定与应用技术,能进行变频器简单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二、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

课程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采用“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一生,二熟,三出巧”的以多重循环来强化核心技能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进行,逐步培养学生作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其他可迁移能力[2]。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从事该行业工作应该遵守的职业规范与工艺标准等。下面以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调试项目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介绍。

(一)资讯

下发项目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等,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项目目标:熟悉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构成环节及各环节作用,掌握主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过压、过流保护,了解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熟悉中频感应加热设备常见故障表征、常见故障处理和日常维护方法,熟练掌握用示波器和万用表测量关键工作点信号,具有安全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针对项目提出的一些技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教师结合案例集中介绍项目实施的目的和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完成该项目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计划

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组。小组讨论总体设计和制作方案,包括整体设计方案、实现方法等。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分工,同时谋划实施的具体细节。考虑安全、可靠性、成本等因素,确定详细设计制作方案,包括感应加热电源系统原理图、维修流程图、维修工具清单、仪器仪表清单、元件明细表、进度等。

(三)决策

小组提交实施计划和方案,教师检查,各组评议确定方案是否可行及提出改进办法,优化方案,直到方案可行,确定后按小组具体实施。

(四)实施

指导教师介绍实施本项目所需设备和仪器、项目实施步骤,强调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熟悉所使用设备、仪器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学生按照自己拟定的计划,完成加热电源安装调试和故障定位排除,完成项目要求的功能使用。在该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提高动手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五)检查

检查分为学生自检、小组互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调试和检查步骤以及故障现象和处理方法。

(六)评估

项目实施完成后,指导教师检查数据、记录的波形,安排分组演示和介绍,由教师和其他组同学打分。在六步骤实施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资料检索对比法、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3]。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及时收集共性的问题,组织集体讨论,达到总结和强化的目的。

教材构建范文篇5

摘要:教材建设是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对教材的遴选、组织编写以及出版发行等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更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现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重塑教材观及构建和完善教材体系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专业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质问题是教材的组建,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教材在内容、质量上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将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多和课程建设中教材选用困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客观上必须高度完善教材改革和建设体系。

一、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孕育出了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群,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各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许多新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建立了新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1缺少符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大致有4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多数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曲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调研分析,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少教材不符合临床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但其内容仍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

1.3与专业赦材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1/2以上。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中虽然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已,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而且实践性教学操作指标体系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技能操作规范性不强,各种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与临床实际乃至国际同行业接轨,这制约了其毕业后的择业去向。

1.4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等知识点在《妇产科学》、《科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的内容与国家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

二、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2.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的产生,对教材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看,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从课堂到课堂的“灌输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贴近目前临床实践的知识点。

2.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编好一本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同时吸纳国内外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劳动非常多,过程也很艰辛。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编写的教材因种种原因只能作为校内自编教材使用,因为想正式出版要经过繁杂的程序,与出版商签约需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另外,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出版社给的稿酬往往和个人销书量挂钩,如果没有推销业绩就等于无私奉献。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年资高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年轻教师编写教材也是迫于校方的一些政策而为。这样一来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3赦材出版发行中的利量驱动导致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一些出版商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在2006~2008年,笔者参与编写了6本教材,可见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多为2~3个月)、组织不规范(如个别出版社没有规范的编写大纲、模式)、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个别出版商为了“抢时间”不召开审稿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2.4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闭。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学改革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缺乏宏观引导与推动,这就很难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教材。

三、构建和完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措施

职业教育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使教师逐步转变为一个能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其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潜能、增加课堂信息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3.1医学高等职业赦育教材建设应莲循的原则

3.1.1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教材内容时应做到:基础课程教材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改革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精选基础核心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矛盾,以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当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使其毕业后能持证上岗。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教材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现在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才能上岗。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教材内容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学习能力强者在短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者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职业技术特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1.5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基础类课程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专业对学生理论、技能及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以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裁剪性和组合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1.6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材内容的组织多采用图表、示例、案例、知识卡片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3.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编程序

3.2.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征集使用者的建议;比较同类教材的优缺点;调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建议报告。

3.2.2制订教材编写大纲组织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材编写人员队伍,并对照调研报告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制订教材的编写大纲。编写人员来自3个领域:一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二为相关学科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三为医学科研、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既能保证对本学科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际需要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公务员之家

教材构建范文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地方旅游

英语教材教材评价是推动教材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材建设,确保教材内容安排合理,重难点适当,进而有效地指导人才培养的各项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创新思维,顺应时展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参考。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结合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

区域经济不仅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对地方建材建设也提出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注重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学校在课程建设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就业市场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增强他们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教材不仅要有效指导教学活动,还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因此,应该合理编制教材内容,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对教材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从而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关注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教材内容设置。不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促进教材内容改进和完善,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也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地方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经费、人才和制度保障,当前地方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教材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所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忽视更新和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材缺乏顺应时展要求,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提高教材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学校不注重该项活动,所采用教材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三)教材形式单一,适用水平低例如,局限于使用纸质教材,视频、音频、图像资料的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急需改进和完善。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

为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使其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各项活动的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与目标。在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时,应该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教材编写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应该有利于教材编写,能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编写出反映当地人才培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材。要积极引导旅游英语教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体现现代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九江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准备人才力量。(二)评价体系的原则。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不仅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应该有利于展现地方旅游专业教育改革方向,有利于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有利条件。评价内容要素应协调统一,各指标内涵明确,表意清晰,方便操作和应用。同时,在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恰当设计每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区分每项指标对教材质量贡献的大小,为提升教材评价效果,提高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创造良好条件。(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和量表。首先要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这是对教材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另外,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该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重点放在教材内容和教材整体质量上,并且教材内容的评价是核心与关键。下面将从评价指标设计和指标权重的确定进行详细分析。1.评价指标设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考虑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需要,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一级指标包括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辅助资源和设计水平五项。满足100分,五项一级指标权重各占20分。二级指标如下:(1)在科学性方面,教材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反映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权重各占10分。(2)在思想性方面,教材内容应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权重各占10分。(3)在适用性方面,体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为教与学创造条件,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适当设置高质量的习题与思考题,有利于检验学习效果,四项指标的权重各占5分。(4)在辅助资源方面,配有丰富多样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并且辅助资源应该对教材内容有适当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资源,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5)在设计水平方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界面合理、友好,方便检索与交流互动;电子课件布局合理,制作清晰美观,突出重点,录像、动画的音效质量高,图像清晰,动画生动准确,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2.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以匿名方式向专家分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并汇总整理调查表,形成完善的评价表。召集教学一线的任课老师和教材主编专家,讨论并判断调查表的分值分配及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和完善对策,最终确定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具体应用过程中,按二级指标设定的分值打分,然后应用加权统计法得出总分。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四、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应用

在教材评价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和追求,对教材内容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教材内容评价及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安排重、难点内容,并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例如,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精选教材内容。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并适当安排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而有效引导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促进课程目标顺利实现。教材评价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以及有效从事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二)教材使用评价及应用。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恰当选用相应的教材,有效指导课程教学,并加强教材管理工作。例如,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定期对教材进行质量评估,开展评优和推荐工作,并对优秀教材进行宣传和推广。构建完善的教材选择系统,建立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教材建设和规划提供指引和参考。此外,还要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落实择优选用制、优秀教材推广制、教材质量评估与跟踪调查制等。确保教材评价、使用和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教材。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旅游英语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更新思想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材编写水平,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使其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人才培养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淑娟,王纯阳.《旅游英语口语》教材建设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5(12):97-98.

[2]王素珍,苏谦,杨小燕.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5(4):30-34.

[3]李汶.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0):110-112.

[4]许新华.高职教材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52-55.

教材构建范文篇7

在临考试之前,很多学生都要背诵“时事政治”这本书。比如,在政治课本中价格的变动会引发需求量的变化这一节内容,把“等离子电视”归类于高档用品的行列,可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这种商品已经达到了部分普及的程度,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其次,在教材编写上,部分内容的跨越性特别强、知识面也很广,不易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说,在对“外汇”内容进行讲解时,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变动影响都是牵扯面、知识量非常广的知识点,但在教材中,只是简单地指出了什么是外汇,而后直接跳跃到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个环节中。如此大跨度的跳跃,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样大跨度、大跳跃的问题,在“文化生活”这节课中体现得也很明显。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关指导思想明确地指出,教材就是为教学服务的,把学生们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设定为实施教材的最终目标。再加上教材自身的局限性,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全面地掌握和熟悉教材的脉络,灵活地运用教材,从“教书”转变成“用书”,最大限度地克服教材的不足和缺陷,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在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对教材的重构。这并不是让老师随意地对教材进行改写,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教材的重构

通常来说,对于教材的重构应该依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科特点,对于既定的课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包括增加、删减、拓展、置换和重组加工,有效地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情境的需要,进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这个定义的角度来看,老师对于教材的重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在上课之前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比如说教材知识的增加、删减、拓展、置换和重组加工,形成课件或教案这样的预定内容;另一方面,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境的需要,对预设的知识点进行调整和完善。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实际”的转变。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的施教,都是对教材重构的过程。高中政治教师对于教材的重新构建,应该建立在对教材的充分熟悉和对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把握和领会的基础上,超越简单机械的传递,个性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形成多样性、丰富化的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笔者的具体实践,在进行教材重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

(一)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大方向

新课程标准将高中政治的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就是老师进行教学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最主要依据。在进行备课环节的准备时,老师要仔细地研究和揣摩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和含义,领会其中的意图,掌握好每一节课的科目要点和不同模块的核心以及联系。新课程标准是老师进行教材构建的主要依据,在进行教材内容的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先掌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与培养目标。如果教材的具体内容不能非常完美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就应该大胆地进行重新构建,合理地进行增补或者取舍。现行教材的内容如果超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地把握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合理打造教材具体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带领学生一起成长。

(二)树立“课程”意识

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构建,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教学需要,这就体现出了老师对教材知识点的诠释和理解,可以全面地展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魅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材可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情境需要,更好地辅助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消化和吸收,将知识点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与能力水平。所以说,老师在进行教材的构建时,要树立课程意识,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使用教材和构建教案的时候把握不准方向。

(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主要指导,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知识”不再作为直接的独立目标出现,其成为了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学习习惯、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要时时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合理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增加学生具体探究和实践的机会。比如说,在学习“收入分配社会公平”这一节课的时候,按照传统方式在讲台上讲解什么是初次分配,什么是再次分配,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课堂气氛还会比较沉闷。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上网或者看报纸等形式,搜集全国各个地区的最低生活保证金变动以及最低工资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小组研究讨论的形式在讲台上进行分享,通过小组合作研究与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探究、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教材是一种教学的材料和资料,是帮助学生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工具。所以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对科目的全面掌握,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对教材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加工、处理,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表演以及反思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探究活动并不仅限于课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政治教学中生活化、时代化的知识,增强学生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正的“公民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创新与学习并受益终身。

三、结语

教材构建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知识构建;教材习题;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而知识结构与练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生常反映‘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知识结构的构建还没有达到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水平。”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绪论>》中如此阐述。的确,面对高中物理学科,大多数学生上课认真听了,感觉也听懂了,可是课后做题却遇到各种的不会,陷入做题“困境”,学习信心严重受挫。如果我们把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划分为“知道———理解———记忆———应用———灵活应用———创新应用”六个层次,学生所谓的“懂”,其实是处在知道、理解或记忆的某一个层次。笔者通过对本校高一年级750名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中个别学生停留在知道的层次,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理解的层次,多半的学生能达到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层次;停留在知道和理解层次学生的“懂”,其实是一种知识浅层认知的“假懂”,这些学生不“会”的症结是只知道了知识点,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还不到“火候”,而教材习题恰能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巩固学习内容、检测学习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内容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现以人教版《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教材习题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走出解题困境。

1.教学现状分析

从大量的网络课件和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常规教学中,大多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在课本的两个例题教学上,后续的课堂练习设计却不得重用,有的过于简单,对本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几乎不涉及;有的打擦边球,未切入本节内容的重点;有的用高考真题或模拟题,对本节内容的构建形成“壁垒”。把教材习题深入研究并作为练习的少之又少。大多教师把教材习题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解决,甚至有个别教师瞧不上教材习题,对其置之不理。

2.笔者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

对于例题1、2的教学,笔者采用师生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规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体会加速度在解决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桥梁作用。由于例题1涉及问题较为简单,笔者采用一题多变的教学策略。变式一,将F1的方向沿逆时针转动30度角,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发生的位移。变式二,将F1的方向沿顺时针转动30度角,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发生的位移。变式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例题2本身是一道斜面上匀变速运动模型,初学时就无需再进行拓展。例题环节结束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紧接着让学生解决教材中问题与练习1和2,它们是针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两类问题的简单应用,目标是强化训练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用牛顿运动定律把二者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规范解题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解题方法。为达到目标,笔者采用个别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哪怕是解题步骤上的问题也要提出。最后总结归纳,强化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对于问题与练习3和4设计较1和2复杂,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高,但难度跨度并不太大。笔者采用学校作业的策略留给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笔者提示学生重视规范作图,暗示题目的难点。但在批阅时仍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是不会利用三角函数表示角(或利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二课时笔者利用5分钟时间着力讲解。对于问题与练习4笔者采用一题多问的策略,另加涉及板块模型的一问:若车内有一质量为40kg的木箱,距驾驶室距离为4m,问木箱与车厢地板的动摩擦因数至少为多大?木箱不会碰到驾驶室?这样逐步提升难度,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剩余时间可选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渐进式提升训练。教材是课程的物化表现,是学生获取知识、教师高效教学的依托。教材习题是教材编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正文的文字讲解和例题的针对性应用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重视教材习题教学有其重要意义。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只有重视教材习题教学,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更全面地把握教材内容,从而选择更有效巧妙的教法。只有在精心选择习题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教材习题针对性强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教材习题的典型性和拓展性强,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典型模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习题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帮助学生脱离题海。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样多维度、多角度地练习,最终把学生带出“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彭前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物理(必修1)(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材构建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部编版

2019年秋季,教育部下发部编版教材为中小学语文学科统一教材的通知,这在统一语文学科教育方向的同时,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带来了助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适应教材版本的改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成为了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从素质教育目标角度来看,部编版教材在人教版基础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规划,抓住教材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材版本过渡。

一、教材版本变更带来的挑战

1.内容调整带来的挑战。在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从人教版更换成部编版之后,教学内容的调整会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部编版教材内容更为适龄化,其在语文低段内容设计中多以童话故事、小动物为主,这会让已经适应和习惯人教版内容的学生,出现不适感。另一方面,部编版教材中加入了“口语交际”等环节,这是人教版教材中所没有的,如何让学生能够坦然的接受和进入到口语交际学习中,也成为了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2.目标调整带来的挑战。小学语文教材从人教版向部编版变更后,其在教学目标上出现了变化,这也会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影响。相较于人教版教材而言,部编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更侧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获得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的锻炼,这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智发育,同时也更贴近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如何完整的将这些内容表现出来,并带给学生良好的指导成为了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做好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创设优质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力。“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材版本的变化,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会有所调整,这会让已经适应原本教材模式的学生出现不适。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环境的构建,通过对多媒体技术、游戏等形式的有效运用,在课堂上构建起形式丰富、内容多元的课堂环境,由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例如在进行《动物儿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儿歌的播放,让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的进行儿歌的欣赏,并从中掌握一些关于生字的内容,由此来实现学习动力激发,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打下基础。2.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学习体验。“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实现教材版本过渡,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其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低段学生而言,他们无法依靠自我调整来适应教材版本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通过在思维、语言、行为方面的引导,来完成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帮助他们适应教材版本过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3.丰富课后训练模式,培养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对部编版教材中课后训练环节内容的应用,让学生可以摆脱课堂,进入到生活当中去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由此来实现对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例如在完成《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后,我就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中去观察草地,让他们发现绿色的草变成了金色的,让学生明白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学会感受课文对现实生活景象的描写,实现对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版本变更的过渡,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提供助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者、引导者作用,在仔细研究教材变化的基础上,让教材内容以学生所能够理解的形式予以出现,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学习,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支持,也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商春艳.部编教材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与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234-235.

教材构建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实践;创新

随着高中教育课程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学习方式相对单一,知识覆盖面虽然大但不精,理论脱离实际且碎片化、模糊化,不容易让学生接受。新教材的出台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仅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也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且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方面也迎来了变化与改革。

一、联动互动设置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程度不够明显,常用的课程引导模式,多以问答形式开端,留作业形式结束,长时间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疲于应付繁重的作业。新教材在内容上加入了更多与实际相关的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与理论内容贯穿。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虽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新”而动。如在讲解“大气组成”这一章节时,可以今年备受瞩目的奥运会比赛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诱发式开端,在长跑项目和短跑项目中为何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特长,他们又是如何训练的,从而引入教材内容——“大气组成”一章。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大气的成分及对在不同地理位置,大气中所含气体的成分有更清晰的认识,新教材在课后思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奥运会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分析不同地域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题目新颖且联系实际,不仅使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同时可以延伸问题。如在学年里或者班级里,哪个学生的长跑成绩比较好,来分析该学生的需氧量。甚至可以延伸至不同的运动训练环境如何改变运动成绩等相关实例。通过实际案例构建活跃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高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切合新兴知识碎片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人通过互联网知识提出新问题,这不得不让教师深入思考,为何互联网上的知识碎片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而对相对传统知识却不愿触碰。原因无非以下几点:首先,传统教学方式沉冗,不容易在理论知识中发现关注点,学生的学习更像是背书。其次,网络环境开放且图文并茂,更容易吸引注意力。部分网络中生动有趣的知识,虽然片面但容易吸引眼球,一些网络主播传播片面且不准确的知识,给目前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问题,经常会有一些学生用从网络上看到、听到的知识挑战书本上的权威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且坚定,在教学活动中要生动。虽然在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与实际相关的内容与思考,但同时要更新的还有教学模式。就好比一台好车需要配一个好的司机才能让车跑的更快更稳,即是好马配好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关注新兴知识及知识前沿,更应该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渐入式将知识传导,以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一个人如果身处大海如何分辨自己是在太平洋还是在大西洋、一般的江河入海颜色的变化等问题,先通过网络视频观看黄河长江入海的画面。然后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讨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处在哪里,为何国际海岸线要避开此地……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全球电子地图进行演示,甚至可以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上台讲解。在互动中引入新教材中第三章“海水的运动”知识。将碎片化知识穿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内容后进行一些网络热门问题的鉴伪,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开学生的求知欲,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利用开放环境铸造探索精神

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和应试化,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迎合考试,而不是积累和探索,这就引发了一些学生不爱学,没兴趣学等消极思想,违背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新教材的推出使教学更具有探索性,删减了很多定义性、概念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总结,甚至用自己的语言定义,更新了传统的讲解模式,所以教师要大胆创新、构建自己的校本资源。根据新教材的模式,教师在高中的地理科学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教学环境的创建,不仅要在课堂上随“新”而动,更要让学生走出去、迈开腿、张开眼、伸出手,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发现,在自然界中观察感受,在观察和感受后提出问题,商讨问题,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学解决问题。此外,可以在此时多学科联动,如带领学生去地理资源环境丰富的地方探索,让地理、生物、物理等教师联合带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更让学生有探索发现精神。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容易通过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创新,同时也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四、重视新教材教学着力点

新教材在改革上注重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对于导入方式的变化也相对创新,案例模式对于课程的消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要通过新教材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融会贯通。在新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都配置相对应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更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则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讨论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出新的问题,构建新的知识阶梯,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教师则要鼓励学生,拓展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考能力,以上为第一着力点。第二着力点应落实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拓展理论知识,思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人文发展等相关内容,结合学到的理论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用小组调研或个体调研的形式开展。新教材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更将视野拓展至课堂以外的区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五、构建传统教学理念与新教学思维的融合

虽然说高中教育相对于初中更加成熟,但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模式不够明显,虽说同样是应试模式,但理论知识的积累基本已经完成,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近些年来,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但许多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得以改变,私塾摇头晃脑的背书模式仍然深入人心。好的知识并不是定义、概念,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要想不被传统教学理念所束缚,最好的方式是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在理论上升华实践。书本是定量,而教学是变量;文字是定量,而思维是变量,拘泥于书本上的文字,远不及教学上的思维创新。高中地理课程不仅是提升自身文化的一门学科,更是现实生活中的归纳与总结,如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地理因素与人文的关系,都是总结与归纳的知识产物。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和实践教学创新的结合,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容易与时代相结合,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延伸上发挥作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地理新教材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关注地理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新教材的推出也为教学实践的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与高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要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产物。要充分了解新时代的前沿,要充分发挥新时代的环境资源,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形成良好的地理科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浩.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节首情境比较研究——以“人口分布”一课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