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活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1:24:11

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二)、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及具体过程

(一)、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活动组织。

(三)、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的活动。同一社区、同一乡村的高中生应在当地团组织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上述活动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

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兴趣中选择。

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

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二)、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绿色环保宣传

2、保护母亲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5、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6、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7、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8、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9、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中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

11、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中学生零用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2009年寒假社会实践表,并以书面形式做好总结并附带证明材料。

社会活动范文篇2

1.前言

在管理学演进的各个时期,各个学派对现代管理的含义和实践都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其管理的含义就各有不同。既然管理的含义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还将继续发生变化,可见我们就不能用许多教科书所用的“管理的定义”,而应该用“管理的概念”。因为,管理的概念是指含义可根据某些特殊事例中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异,而定义通常是指固定不变的观念。同时,由于管理含义的多样化,造成管理的特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因此本文将对管理的概念及其特性进行一个全新的综合,希望能帮助大家对管理概念的理解。

2.管理新概念及其特性

根据对管理内涵和本质的充分认识,在分析了众多管理学家对管理的不同论述后,我们认为对管理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其可调动的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行为活动进行优化配置,以达成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创造性社会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了管理者、管理环境、组织目标、组织资源、资源配置及其手段(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和创造性社会活动等几个要素。

首先,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定得在一个特定时空环境下进行,因为时空环境并不是静止的,所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管理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是组织存续目的的一个阶段性表现;组织目标又是层层分解后的管理目标的最终目标;而达成各级管理目标直至组织目标都是需要资源的,但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这就使得达成目标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衡量,就必须以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含组织拥有的全部资源与可以借用、利用的其他组织的资源)为限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于是就需要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或称管理的职能来对组织可调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或优化配置,其本质就是协调,即使资源与活动协调。

这就是我们管理概念的内涵。对于这样一个管理概念,它具有下面六大特性: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是组织共同劳动的需要,贯穿于生产过程始终。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了管理就具有组织生产力和协调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从而决定了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共性或一般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特殊性),这就是所谓管理的两重性。

(2)管理的经济性

组织资源的配置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主体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配置方式为代价的;其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法中,每种方法所用费用成本不同,故如何选择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同时,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选择不同的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这也是经济性的一种表现。

(3)管理的技术性

从管理的演进历史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出现的。当组织面临处理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一方面,要求有足够的硬件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更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和职员。于是,就需要合理招募、培训和利用,这也表现为管理的技术性。同时,管理也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从而产生了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

(4)管理的动态性

由于每个组织所处的外部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随时在变动着,组织资源配置过程中随时也会产生各种不确定性。因此管理不是一种静态的、停留在书面上的东西,它也会随之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这就是管理的动态特性。

(5)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动态特性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没有科学规律可循。管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一是非程序性活动。

管理的上述特性是管理性质的六个不同方面的反映,他们共同发挥管理的作用。管理的两重性理论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两大核心任务;管理的经济性提醒我们资源配置是有机会成本的,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管理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学会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重视环境分析;管理的技术性要求我们要注重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管理的科学性反映了管理这一能动过程是有客观规律的;而管理的艺术性则说明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富有创造性管理技巧的综合。

3.结论

社会活动范文篇3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而鼓励就是二者的结合点,不管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家长、老师对幼儿的教育主要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但要把握尺度,不能一味的鼓励,且不批评,鼓励,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过于使用宽泛的言语,鼓励的效果就不会很明显,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孩子们往往都能心领神会。他们的语言与神情所透露出来是想把喜悦分享并得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可谓“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在孩子取得成功时给予他鼓励,就能够使他相信自己确实具有获取成功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鼓励要把握尺度,不能一味的鼓励,且不批评,鼓励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

一、客观具体的鼓励

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能够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但都需要成年人的来指引和强化。首先,对幼儿的鼓励要客观公正,只有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客观公正的指引,才有助于幼儿清晰行为的正确性,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应当得到允许和鼓励,同时,如果幼儿做错了事情,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时指出,并告诉错误在哪,怎么错的,错的原因是啥,应当今后如何做正确,都当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幼儿从小明辨是非,遵守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肯定的鼓励

方式多样的鼓励孩子做对了,我们可以从语言上给予鼓励,如“你真能干”“你真棒”等等;也可以从肢体语言上给予肯定,如“拥抱”“大拇指点赞”“大大的吻”“高举过头”等等;或者用物质上的奖励,如“小红花”“喜欢的贴画”“一次旅游”“礼物”等等;或用自己表情与幼儿进行沟通,像微笑、眼神、表情等,幼儿都会感知。对于孩子的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鼓励方式,便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三、多维度的鼓励

孩子一句好听的话、一个漂亮的动作、一个有条理的思路、一个完美的游戏、一份好的成绩单等等,都突显出孩子独特的个人行为,我们给他及时有效的肯定并给予鼓励,挖掘幼儿的优点,扩大幼儿身上的亮光点,将来好的东西会越来越好,发扬光大。孩子的个体不要在团队或群体中做对比,每个孩子都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也应当是多维度的,扬长避短,尽可能地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空间和机会,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发挥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的闪光点越来越亮。

四、适度的鼓励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给予幼儿过多或是过少的鼓励都是没有价值的。过多的鼓励,如:每天奖励或者鼓励过多的话,孩子就会无视这些鼓励的意义,觉得习惯了,轻易得到的就不会珍惜,这样的话反而偏离了鼓励本身的意义;而过于少的鼓励,对孩子的行为不关注,就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的教法同样有伤害幼儿身心发展的。因此,我们鼓励的量最好是控制有度,要让孩子明白要得到这些肯定需要付出努力,同时也要让孩子体验被赞同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五、善于利用榜样

社会活动范文篇4

一、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启动活动

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色、___特色的家庭文明建设精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___年,通过整合多年来家庭文明创建工作经验,以优化家庭这一社会细胞,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美好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了“美好家庭”创建活动,成为___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新的表现形式。为使创建活动有步骤的展开,市妇联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考核办法等,确立了“社会公德好、职业道德好、就业本领好、勤劳致富好、晚年生活好、夫妻恩爱好、全面成长好、崇尚科学好、保护环境好、弘扬正气好”共十个方面的“美好家庭”创评标准,使“美好”这一和谐音符贯穿家庭成员人生的每寸光阴。同年三八节,在___最大的露天广场——中华广场举行了盛大启动仪式,由巾帼志愿者组成的10支共800人的表演队义务为群众演出,宣传“美好家庭”创建理念,现场观众达2000多人,这是中华广场自建成到当年三八节以来举办的最大一次广场活动。今年,我们按照《___省妇联“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方案》精神,要求各地区积极开展以和谐为主题的“美好家庭”创建,并同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结合起来。同时大秘书网,按照全国、省妇联关于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工作要求,把“平安家庭”创建作为以和谐为主题的美好家庭创建的重要内容,牵头与有关部门制定创建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举行启动仪式,召开现场会,受到市政法委好评。

二、强化宣传、层层发动、营造氛围

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挖掘典型,巧借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通过组织领导、建立机制、舆论宣传、层层发动,努力营造良好创建氛围,调动了广大家庭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市妇联在《___日报》上出专刊,___电台播出专访,电视台拍专片,宣传省优秀家庭典型,介绍“美好家庭”创建理念。本着“创建美好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2005年我们修订了美好家庭创评“十个好”标准与条件,使“十个好”更具科学性,及时印制了1000份大型宣传彩图下发全市所有基层妇联组织。对各地区创建工作先进典型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建立了前杜村、新生村两个“___市和谐家庭创建示范点”。组织150多名基层妇联干部到创建示范点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灯塔市妇联召开乡镇妇联主席会,专题布置任务。全市各乡街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妇联、宣传、教育、文化、卫生、农业为成员单位的协调领导小组,把创建活动纳入村级目标考核之中,和村干部工资待遇相结合,建立起有效的创评机制:对评上的美好家庭户挂牌戴花,给予适当物质奖励;评比条件每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违法违纪的取消荣誉称号。

白塔区妇联以增强广大家庭成员的学法意识、安全防犯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团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为目标,向广大家庭发倡议书,同全区家庭签订《平安家庭承诺书》,做到“三个到位”:组织到位。将创建活动纳入各级党政工作整体安排;责任到位。将创建目标分解到社区;检查到位。区妇联定期深入基层检查,督促活动开展。全区通过评选树立守法之家、友善之家、安全之家等,有力地推动了创建活动开展。

三、立足和谐、抓好结合、吸引参与

创建中,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立足三个和谐、围绕十个美好(立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美好,围绕美好家庭十个好标准),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把创评条件与各种创建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注重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群众关注的活动,从而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围绕“爱老敬老、晚年生活好”开展敬老型美好家庭创建活动。___年举办了两场有500对老人参加的金银婚庆典,引导、带动年轻一代尊老敬老。部分村镇开展了五个敬老日活动,号召家庭成员在每年的新年、春节、重阳、中秋、生日为老人办好事实事。孤家村组织妇女开展全村养老情况调查对比,促进广大农村妇女爱老敬老。白塔区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文圣区妇联围绕“老有所为”评选表彰了45户“知荣辱、育新人”典型家庭。

围绕“保护环境、勤俭自强好”开展“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创建活动。市妇联开展的活动有举办环保消夏晚会、发宣传单、组织巾帼志愿者义务清洁公共场所、开展爱心奉献活动、评选表彰绿色家庭、印制并散发了1万份节约型美好家庭创建倡议书等。连年组织农村妇女开展灭除外来生物豚草的除害行动,___年仅灯塔市参与除豚害的农村妇女就达万余人。2005年开展的___市“绿色家庭”十佳金奖、银奖和“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先进集体评选表彰,新华网、___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___县妇联以“农村环境美化起来、群众精神振奋起来、绿色农民富裕起来”为宗旨,积极引导全县15万个家庭参加绿色家庭创建,并与实施“项目进家庭”、“绿色农业”和“妇女文明街”创建有机结合起来。

围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好”开展“无毒家庭”创建和“反邪教”活动。在全市招募禁毒志愿者200余人,组建了___市妇女禁毒志愿者大队,组织妇女参与全市“禁毒志愿者行动”。6.26禁毒日,社区、村妇联干部带领志愿者深入群众家中,宣传禁毒知识,签订“无毒家庭”承诺书,在街头设立宣传点,在社区举办禁毒晚会等。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走访慰问省女子监狱___籍女犯和市禁毒所吸毒妇女。灯塔市妇联把反邪教工作列为年终考核目标内容,确立了“从基层抓起、从家庭抓起、从妇女抓起”的工作思路,有工作安排,有任务部署,有检查指导。2004年,组织300多位妇联干部进村入户,向村民耐心讲解邪教反动本质。弓长岭区妇联把反邪教纳入区妇联所举办的培训班内容,组织乡镇妇联干部深入农村排查邪教,到信教群众当中了解思想状况,教育她们要爱国爱教。文圣区妇联利用夏季日长优势,联合区科协在社区举办“远离邪教”巡回展,用图片、漫画等形式揭露邪教邪恶本质。

围绕“爱国守法、弘扬正气好”开展家庭助廉活动。与市纪检委联合组织部分家庭收看全国妇联家庭助廉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组织正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家属观看成克杰等警示教育宣传片,向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家庭发家庭助廉倡议书,评选表彰家庭助廉标兵等。

围绕“锻炼养生,仪态仪表好”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与市体育局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家庭趣味运动会。县、乡、村三级不定期举办家庭运动会,开展文艺活动,如兰旗村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腰鼓队,前杜村、东高屯村等组织家庭演唱会、成立秧歌队、举办家庭健身比赛等,星火街道等开展“创建平安家庭”文艺晚会、“美在社区、美在家庭”消夏晚会、家庭长跑接力赛、“让诚信住我家”家庭才艺表演等,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全市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层层开展家庭才艺展示比赛,最后经全市大赛,从中选拔出2户家庭送中央电视台,曾妮家庭获今年5月份神州大舞台月冠军,吴明松家庭获《全家总动员》东三省第四名,打入全国前40名。

围绕“科学教养,全面成长好”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和为国教子亲子互动活动。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读书征文活动,并向参加活动的家庭提供相关书籍。宏伟区妇联举办“创建学习型家庭,构建和谐城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表彰了30户学习型家庭,举办学习型家庭成果展示,有1000多户家庭参加了摄影、书法、绘画、手工编织等四个方面的展示,共展出100多场,万余人前去观看,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赞扬。弓长岭区结合本区实际,着眼于提高家庭成员的学习能力,开展了十型“美好家庭”创评:学习与成才型、学习与修养型、学习与敬业型、学习与科技型、学习与健康型、学习与奉献型、学习与教子型、学习与自强型、学习与创新型、学习与艺术型。佟二堡特区妇联开展了四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学一项新技术、获一个证书、做一点奉献),全特区共涌现出读书好典型142名。市妇联聘请全国、省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在全市小学校进行“知荣辱、树新风”家庭教育讲座。白塔区举办家庭三代人参加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竞赛”,开展“争做合格父母”优秀教育家长评选。太子河区开展了“千百十”亲子互动竞赛,以知识竞赛、才艺展示、趣味游戏为内容,吸引全区32个村18个社区的1000户家庭、5个乡镇的100户家庭、全区的10个家庭参加“千百十”亲子互动竞赛。

围绕“男女平等、夫妻恩爱好”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每年都组织市法律专家、维权律师深入农村、社区宣讲“妇女法”、“婚姻法”及妇女维权知识,开展面对面法律咨询。组织全市妇女参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知识大赛,印制妇女维权小册子5000份、预防家庭暴力宣传单10000份发到群众手中。今年三八维权月期间,出动宣传车13台、张贴标语2000余条,发宣传单20000多张,各种小册子500余册,秧歌宣传队宣传60多场,出板报300多期。太子河区采取巡回讲课办法,共举办15期法制宣传讲座,印制了30000份法制宣传单。灯塔市在平安家庭创建中,引导广大妇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以“四防”、“四无”为内容,评选一批“平安家庭”。白塔区充分发挥巾帼调解队作用,调解家庭矛盾320多起,目前,全区有85%的社区村达到“零家庭暴力”标准。

围绕“热心公益、社会公德好”开展“关爱弱势妇女”活动。市妇联与市卫生局联合为500多位贫困母亲免费体检。联合驻___新闻媒体开展“爱心救助贫困母亲月”活动,灯塔市、白塔区多位贫困母亲在媒体呼吁下得到帮助。白塔区聘请律师为贫困妇女提供20多次免费法律援助。开展“百家帮百家,情暖千万家”以及向贫困大学生献爱心等活动,210名贫困大学生得到援助。积极为贫困妇女争取小额贷款,___县各级妇联为贫困妇女开展“项目进家庭”担保贷款达60多万元,中心堡村妇代会主任石少华一人就为10户贫困家庭发展绒山羊养殖担保贷款达10万元。

围绕“失业有志,就业本领好”开展下岗再就业援助活动。着眼于4050人员的下岗再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手工制品和家政服务培训。参加手工制品订单培训的妇女70%以上能够实现就业。大胆探索内部消化和外部输出相结合的安置模式,市妇联家政所每年都能安排300多人就业,在北京、沈阳、大连等地建立起就业基地,已培训输送400多名___妇女在外地就业。三年来,全市免费培训妇女4000余人,其中2700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市妇联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围绕“掌握科技,勤劳致富好”开展致富项目进家庭活动。制定下发了《___市农村妇女致富项目进家庭活动实施方案》,采取互动式教学、实际演示、观看录像、专家讲课、进村入户巡回教学、公司带头人现身说法、农户经验交流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培训,并在培训中采取实名制进行严格管理。三年来举办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妇女带头人24000多人,送科技书籍10000多册,发宣传单2000多张。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带动妇女致富。___县环宇珍禽有限公司的獭兔养殖基地等十个种养殖示范基地,成为农村妇女种植养殖学习的窗口。市妇联积极争取政府扶持,从市财政为基层争取了10万元资金,用于项目基地建设。三个来,通过信息上引导、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全市有5万多户家庭通过“项目进家庭”活动上了新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四、评选表彰、树立典型、扩大影响

为扩大“美好家庭”影响力,在全社会树立一批美好和谐家庭典范,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及时对创建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挖掘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

市妇联连续三年在中秋节举行的十大美好家庭表彰,已成为全市63万户家庭的最大荣誉。每次评选都是在基层妇联层层评选表彰的基础上,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妇联等10多家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评选委员会,经过基层报名、评委初评、报纸公示、群众投票及评委会最终评议,产生市十大美好家庭和美好家庭。同时,举行盛大颁奖仪式,通过领导颁奖、播放专题片、现场采访、家庭才艺表演,宣传美好家庭先进事迹,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由于评选出的美好家庭事迹感人,被迅速传播。首届十大美好家庭陶密密家庭事迹被海内外20多家媒体报道,与家庭助廉标兵张春雷家庭一道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第一届、第二届十大美好家庭共20户同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___市“文明家庭”光荣称号。

灯塔市妇联开展了村、乡、市“千百十”美好家庭创评活动,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进,全市街村共评出1000户“美好家庭”。弓长岭区妇联在每个乡镇都树立起5户示范家庭,并以此为中心户,以“一带五”的效应影响带动周围家庭。

社会活动范文篇5

一、树立“经济兴税”观,统筹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观念。在区域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地税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展开,全面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政策,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把税收的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企业增效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巩固加强农业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开辟农村税源。地税部门要积极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涉农税收政策进行认真清理,保证涉农税收政策落实到位。要促进高效农业、新型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村土地、山场、水面等经营权转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以及农副产品的贩运等多种经营形式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规律,进一步拓宽农村地方税收入视野,开辟农村税源。

(二)围绕壮大提高重点企业,巩固骨干税源。要充分运用政策扶持、信息促销、管理增收、资金促产等行之有效的“双增”手段,根据我市实际,支持发展卷烟、实际化工、印刷、医药、防水等支柱产业,在培植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巩固骨干税源,力争使支柱产业提供的骨干税源占地税总收入的70%左右。

(三)围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植新型税源。针对我市一批旅游点的开发,要积极参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旅游事业的配套管理,壮大旅游经济规模。对信息和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规范动作,不断培植新税源增长点,拓宽地方税税基。

二、树立“管理兴税”观,统筹税收活动与社会活动和谐发展

统筹税收活动与社会活动和谐发展,就是要求税收活动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特点和趋势来调整和完善税收管理,就是要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好税收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把税收活动融入社会活动之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管理,走“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之路,促进税收活动与社会活动和谐发展。

(一)把握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对税收活动实行规范管理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要求税收活动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税收管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对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各项制度进行清理,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根据社会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和完善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好制度、新制度、硬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用制度对税收活动实行规范管理。

(二)把握经济生活的多层次性,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经济生活生活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使地税税源也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地税部门必须时刻把握社会活动变化趋势,探索税源变化规律,根据税源的对象、状态、形态、发展趋势、规模、级次进行分类管理。

(三)把握经济生活的动态性,对征管实行全程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既影响了社会稳定,也给地税征管增加了难度。地税征管必须根据社会活动的特征,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为目标,按照“向管理要税收、向质量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对征管全过程实行全程监控。

三、树立“法治兴税”观,统筹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共同发展

统筹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共同发展,就是既要严格依法治税,强化执法力度,又要把执法为民作为税务机关一切工作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断优化税收服务,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税法宣传要围绕依法治税的要求,改变宣传方法,提高宣传质量,讲求宣传效益。在宣传对象上,坚持纳税人、协税人、用税人和党政领导干部并重,增强普及性;在宣传形式上,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并重,增强震慑性;在宣传内容上,坚持宣传税法与宣传纳税人权利并重,增强渗透性;在宣传手段上,坚持媒体宣传与优质服务宣传并重,增强实效性,促使全社会树立新型的税收法制观。

社会活动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关系;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又特别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本文所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加吸引力与凝聚力,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我们需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科学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认为,统筹协调方法的基本内核是系统观点,也可说成生态论观点。不难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获取教育有效性存在着一个生态环境或生态关系的问题。这种生态环境与生态关系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是指一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这种生态关系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系统:从相对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内部又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的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这里不是指自然生态含义的环境,而是指由社会运作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构造环境),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政治修明状况以及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生产的健康与否,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教育系统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协调契合的关系,必将有助于厘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变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从学理性看,这种研究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将原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由静态单项研究转向动态系统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分门别类地分析三大生态系统的内在因子联系,是人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是社会大生态环境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即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和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政治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政治关系、政治体制运作状况、政治组织的运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状况等构成的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成员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的』自理反应,如需求、愿望、认知、情感、信念、社会态度等,社会心理气氛(其中主要指社会情绪),社会风气和习惯,社会文化心理积淀等构成的环境。而社会意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主流文化(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亚文化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的关系、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公共政策制定及推行两者的关联等所构成的环境。认真研究以上四大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同时又要注意分别研究这些生态环境的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重点研究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内部的小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其次是教育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环境,即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趋势等,它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主要包括普教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普教德育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铺垫影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评价与反馈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高校智育、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影响等。

再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构成的“微”生态环境,这一系统实际上又包含着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子系统,它们紧密关联相互制约,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校风建设就是学风与教风、治学风气的有机统一。两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着更具体的生态关系,如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岗位评聘、奖惩体系、师德建设等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中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相互协调的关系。

在生态环境或生态链中,起码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二是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环链的危机。其中每种基本关系又分别存在着协调与紊乱、整体效应与局部功能显现、互补效应与对冲现象等。当然,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整合关系,在表象上并不都表现为相互支持关系,而可能表现为局部上的相克与冲突,但这种相克与冲突却有利于整体上的协调、平衡和相生,犹如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生存竞争的事例一样。

其实,以上的分析都是从社会活动内容的视角展开的,将生态环境因子分成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等。我们还可以从个体或群体所经历的全部社会活动场所的不同,将生态环境因子区分成家庭、社区、学校、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等。可以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内容与活动场所两者是紧密相连、高度统一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分离,仅仅是为了便干清楚明白叙述问题的需要,我们才将两者分别阐述。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活动内容必然要展现在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中,而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又是体现、聚合、交融各种社会活动内容的必须条件。其中值得重视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社会活动场所是否与社会活动内容相关的程度问题,更在于不同的社会活动场所体现、聚合、匹配和交融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内容的状况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人们的研究还比较粗浅。但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大概描绘一下不同社会活动场所在匹配社会活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征,如学校这种社会活动场所表现社会活动内容比较全面,能充分兼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的综合性,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不突出,即人们对经济因素的细微变化不大敏感。人们的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尽管也类似学校那样对社会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综合性聚合,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比较浓郁,也就是说,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的影响比较明显和直接。而在政治因素聚合方面,不同的工作单位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如民营经济方面的小企业,它所体现的国家政治层面的内容微乎其微,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活动的组织成员也不可能发展出较强的政治认知能力,因而比较关注经济层面的东西,而作为政府机关这种工作场所而言,其对政治因素的体现则成为首要因素。至于家庭这种活动场所,其社会功能在不断流变,即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着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这种大家庭中,家庭同时发挥着以下三种主要教育功能,即传递生活技能的教育,使后代能自然进入职业活动领域或自主进行家庭生活,以处理家族与家庭成员关系为主轴的道德教育.以效忠统治者和遵从专制等级秩序为主要目的的政治教育。三种家庭教育功能中大量家庭以前两种功能为主。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教育功能中智能化倾向日趋突出,道德教育功能开始式微,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基本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个体政治社会化功能出现明显衰退。至于社区的影响问题,目前还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但人们不得不意识到:由于现代化的消极成分的影响,包括家庭住房空间的扩大与隔离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邻里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征,也给社区的社会资本增生带来一定困难,社区想要像学校和工作单位那样全面整合与匹配全部社会活动内容是一桩比较困难的事。也就是说,社区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对人们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在经济、道德、社会心态方面的影响则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及人们最大量感受的社会刺激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些社会活动场所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进入生态分析的视野,即可以根据人的有机体发展的不同时段与相应活动场所的关联程度,展开关于这种活动场所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并从中探索这些不同场所发生影响的内在关联性。可以认为,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大致经历着家庭、邻里、学校、职业岗位、国内活动场所、国外活动等,这些不同的活动场所对人们发生着有意识影响或自发影响等各种作用,其中包含着相互一致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对冲的状况。

以上三种生态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其中有一些共性因子在发生着综合作用,如利益的聚合与分化作用,群体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变化预期和现实的差距,市场化、国际化特别是信息化、多样化特征等。在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课题。

1.社会转型的深刻效应和社会转型的全部特征,都可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程度不同的显现,并对此发生者各种各样并且是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尽管从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决不可忽视这些挑战。不难看到,随着社会分层的明显进展,各种利益群体的形成,势必使得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不可避免的分层,这种分层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而不会显示十分具体的分离状况,但它们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一些因素在一定的教育制度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放大效应,诸如教育收费制度、大学生就业状况等生态因子的双重影响等。例如,大学收费制度一方面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客观上形成形式公平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公平尺度同时又显露出因求学者家庭的经济差异而造成的相对经济压力的不同,而导致实际上的不公平状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我们不得不重视如下的困境:一方面,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表征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并不断适应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特罗的观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至于具体数值的划分标准,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仅仅是作者对教育形势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在t上的扩张,它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从而提出一种警示,即不能忽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存在的潜在危机。[2]可以认为,这种危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如今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居高不下,高等教育的规模从总体看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不扩大教育规模,则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迫使大量的适龄青年选择到国外就读,从而导致大量的教育资金向国外流失。而如果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显得更加严峻,这就形成了一种两难选择。在这种境况下,学生与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也开始出现某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即增大着学生的选择性。

就政治认同方面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曾经认为民众对政治共同体、典则与当局的支持可以体现在隐性(态度上)支持与显性(行为上)支持两方面。[3]其实,两种支持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变式。它们可能存在一条由政治支持分化到政治支持统一的连续谱,即态度上不认同、行为上不体现(不支持)—态度上认同,但没有相应的行为(虚假支持)—没有明确认同态度,但出现随大流的行为从众(非理性支持)—态度上认同,并且有相应的积极行为跟进(实质支持),等等。大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的增大,无疑会增加这种连续谱系上的多样性。

2.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定位与政治学习两者之间的关联。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预期与自我发展预期,即人生发展定位,这种发展定位与大学生的努力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高期望与高努力、中期望与中努力、低期望与不努力等。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目前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之中不乏未来的精英人才,但这一社会群体人员未必都有相同的人生发展定位,于是不同的人生发展定位影响着他们对政治学习的选择。从社会要求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看,无疑希望将社会要求,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但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大学生人生发展定位的个别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动机充其量保持在“保底”的水平。这种状况规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以致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依靠较高的投入来维持较低的产出。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包括政治上对自己提出不断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这类学生的有效性比较明显,教育投入产出比也比较合适。这就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分类和分层教育的问题,尽管这里可能涉及教育公正性的问题,但这种公正性与人们的选择性紧密相连,就像权利可以合理享用也可以自动放弃一样,于是这种公正性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公正性。

3.在利益多样化的社会情境中,知何正确理解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界限与区别,对任何社会人都是一种考验。对于具有一定理想主义情怀的大学生来说,这一难度更大。可以认为,一方面,多年接受许多“应然”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大多具备了一定的正义感、是非感。另一方面,社会现存又使得大学生能够轻易发现许多社会“实然”与理论“应然”之间的明显差距,而这种“实然”又常常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成为“政治正确”的一种表现。这种状况常常构成大学生的正义感、是非感与“政治正确”两者的内心冲突。一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常常打着“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旗号,充任着“政治正确”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增加着社会正义与“政治正确”两者之间的区分难度。2007年发生的厦门px项目风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一些最先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成员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给人们的心理投下了灰暗的阴影。在这样的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与对待“政治正确”两者的区分难度逐渐加大,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4.教育选择的两难困境。在教育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批评是教育内容老化,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和脱离社会现实。客观地看,这种指责是值得分析的,一方面,高等教育中确实存在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方式方法老化陈旧等问题,需要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克服改进.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教育是保持社会良好传统的一种重要路径,教育必须有传承历史经典内容的功能,这种经典内容不能轻易被社会时尚甚至时髦所冲决。现今的社会正陷于单一功利化取向的情绪之中,使得人们简单以眼前或局部的“有用”或“没用”来判断教育的价值,甚至指望用职场训练所的技术标准来考t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从这种立场与情绪出发对高等教育枉加指责是缺乏道理的。不难看到,这种指责同样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它所指的教育现象主要是指正面教育一与学生社会适应性两者的矛盾关系。可以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的理性教育是一惯立场,这种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和道德感,也是高等教育接续社会良知、型塑社会精神脊梁的重要表现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目前这种正面教育正面临着挑战。由于人们(包括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这种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必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以包括自觉与自发相交杂的无数方式影响着人们。在大学校园中,教育组织人员尽可能精良地遴选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情景、阻抗不良干扰,以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比较规范和纯净的文化熏陶。然而,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使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征得到放大,各种以社会事实为表征的负面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中汇集,这种所接受的理论教育与所感知到的社会信息两者之间的反差,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就感受到思想困惑,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能坚守学校倡导的理论立场,到毕业后踏上社会,一下子真切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之后,就可能对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高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经验性判断,这种由无数个人经验出发而形成的判断一旦得到社会聚合,就会形成一种公众舆论,使得后来者对高校的理性教育产生心理怀疑甚至鄙视。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坚持理想性、科学性要求与社会世俗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

5.多样化与单一性的矛盾。不容置疑,目前多样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多样性要求与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等全部社会活动之中。这种多样性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与自由,使得原本那种以计划控制为主的活动要求被人们看得仿佛不合时宜而对其漫不经心。

社会活动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风建设

一、高校学风现状因素分析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较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对于专业知识领域的重视度不足。当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具有充足信心,而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时,才能发自内心的求学和研读。反之,当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兴趣度较低,对未来职业倾向或规划较为茫然,则会弱化学习主动性,并产生一系列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学业任务应付了事、论文答辩相互抄袭、期末考试接连挂科,都是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学生自我职业发展观不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模糊,对于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意义没有形成深刻反思,乃至对于自身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均存在必然联系,是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关联因素。(二)自我要求不够高,热衷于社会活动。当前的社会文化组成结构是多元的,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是多样性的。学生从社会活动中体验到的生命感知、娱乐性质、功利追求等,却是极为形象和深入学生思考活动的消极价值观诱导。当学生从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中找到存在感或归属感,实则已经深陷功利主义的陷阱,是误导学生热衷于社会活动的主要因素。当学生长期沉迷于消极的社会活动之中,诸如:网络游戏、社交互动、平台主播等形式之后,则很难反观自身的专业学习态度和追求。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要求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到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心理期待。学生从社会活动中获取到的短期利益较为直接,而通过长期学习积累的学术价值很难在短期内换取物质条件,故而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逐步产生了思考误区,并最终影响到学生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学业要求。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师德建设。高校学风建设,首先需要从师德建设角度出发。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担当。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风正气和道德修养,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模式和价值认同。如果高校学风建设仅以学生视角为主体路径,过度要求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习行为,实则很难让学生信服。而师德建设以教师品行为学风导向,从一言一行直接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接受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构筑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和内涵。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并非学生层面的单一视角,而是需要全体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并积极践行的校园风气塑造。(二)贯穿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引导下学习的四年中,是思想成熟的“可塑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亦然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黄金期”。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学生注入责任意识、行为意识、社会意识的生命体验高度。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认知高度,即便当前的教育模式无比先进,也无法培养出学生正确审视自我价值的能力,才会导致学习行为或社会实践的思考误区。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前,令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贡献、人生价值、生命定位,才能真正形成长期的思维认知模式。逐步弱化对于物质世界的虚荣心,潜心向学,方能真正重塑高校学风,树立大学生的学习端正态度,达到更为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倾向。因此,在构建高校学风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方能真正凝练出高校的健康学习风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一)课堂学习学风的凝练。高等院校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平台是课堂。高校学风建设首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体现,需要从管理制度的严谨性,以及专业学科的针对性角度加以凝练。学风建设置于课堂之上,师德体现落于每一项知识点讲述的教学行为之中。方能在三尺讲台展现师德崇高精神,方能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在课堂学习风气的凝练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对专业研究鞭辟入里并求实创新。将专业学科的最新进展,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对社会的贡献。那么学生则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正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重新纠正和缔造高校课堂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二)社交群体学风的感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同时要在学生的社交活动中积极营造。学生之所以热衷于社会活动,也是在社会交际层面找到的归属感与存在感。但是这种行为感知并非健康的社会交往认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是学生能够以专业知识解读社会现象或科研成果,而并非一味沉迷于外部世界带来的物质享受。故此,需要重塑学生的社交群体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学风意识和感知。高校教师可以在校园活动中积极探索与学生深层交流和互动的方式,以学生视角观察和链学生的真实心理动向与需求,为学生的社交群体学风做出正确引导。(三)校园历史学风的熏陶。每一所高校都有其不变的历史痕迹,在这种历史痕迹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本质。学风建设需要与校园文化深入结合,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的渗透在其中。让学生从校园文化历史的形成轨迹中,感受到历届教师、学者、学长为高校名誉带来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标榜。继而从校园文化的缔造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学风意识,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思想品行,最终形成整体校内的学风环境,打造新时代的健康校园。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高校历史文化中找到与本校学风相互相成的文化要素,坚持不懈的培育高校优良学风。(四)社会践行学风的体验。高校建设学风,需要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与高校处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层面,高校为学生构建的健康学风,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共识,才能在本质上推动学风建设的进程。而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的多元文化干扰,也需要通过学风建设加以引导和规制。在建设学风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诸如,在高校图书馆开设图书分享会,可选择学风意识为探讨主题,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下,感受正面学风对于高校发展的真实意义,以及对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形成意义。那么学生在影响力更强的文化互动中,感受到正面学习风气的影响力,方能最终完成高校学风建设,并与学生共同成为健康学风的新时代缔造者。

四、结语

社会活动范文篇8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刘三姐

一、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二)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

当前,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方面。从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上看,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其传承方式与民族音乐的实际内容分不开,多半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族音乐,压抑的情绪较多,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

二、“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分析

(一)注重体现民族性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注重体现民族性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之一。《刘三姐》是根据广西彩绸剧目、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原著改编而来,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主要的故事情节都穿插着广西当地的民歌,注重体现民族性,有民族歌曲的影子,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家喻户晓在每一个细节处都有所体现民族风格,承载着壮族民族歌曲的“传承使命”。

(二)表演形式生活化

贴近少数民族老百姓现实的生活和生产场景,表演形式生活化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又一特点。《刘三姐》以“歌曲”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在民众的口头传播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山歌对唱”使表演形式生活化,包括与众乡亲的对歌与三个秀才的对歌,鼓乐声声,山歌悠扬,站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唱起山歌来,不乏生活情趣和生活色彩,表演形式生活化毫无保留地被展现了出来。

(三)民族韵味艺术性

广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音乐圣地,“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还表现在民族韵味艺术性方面。广西歌舞剧的里程碑《刘三姐》为代表,对民族歌曲的演绎,独具韵味,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还在于它描写出壮族百姓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为广西歌舞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展现出壮族百姓积极乐观、韵味十足的艺术气息,因此,探索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势在必行。

三、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

(一)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的关键。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如把“刘三姐”民族音乐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在钢琴课程、声乐课程、作曲课程、合唱课程中,增加“刘三姐”民族音乐内容,使“刘三姐”民族音乐以高度的综合性和自由化的表现形式,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

为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对广西民族音乐传承至关重要。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刘三姐”民族音乐为例,在广西本土歌舞剧的音乐创作社会活动中,直接运用“刘三姐”民歌歌曲进行加工改编,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展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唤醒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

四、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中,我们应基于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汲取“刘三姐”民族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从高校教学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积极探索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陈希 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社会活动范文篇9

关键词:特色服务文化;企业;后勤管理;创新措施

企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具有特色服务文化的企业经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特色服务文化的企业经济发展,很多领域的服务文化企业更是将提高自身经济水平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创新企业后勤管理则是促进特色服务文化企业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后勤管理特色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极大提高社会职能效率,还能够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创新特色服务文化的企业后勤管理。

1后勤管理的简单概述

1.1后勤管理的含义及属性。含义。后勤管理主要是指管理者遵照一定原理,采取相应方法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属性。后勤管理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后勤管理是与生产力提升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开展后勤工作管理水平及其人员素质高低,这也是后勤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后勤管理需要通过生产资料实现对生产关系的有效调整,进而实现对多方利益的有效维护,这一性质与生产关系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并且非常鲜明。1.2后勤管理的内容及职能。内容。后勤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有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汽车运输管理、房产管理及维修、其他服务管理等等。职能。后勤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按照本单位开展职能活动的规律对各项后勤服务职能进行组织;借助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发挥调动人积极性的职能。1.3后勤管理的特点。社会性。后勤管理现阶段正朝着社会化方向转变,并且所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后勤服务也将迈向社会承担,预示着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经济性。后勤工作既是行政工作,又是一项经济工作,其开展的实质目的在于借助市场经济手段和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实现对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性。后勤管理是本单位开展职能活动需要进行的一项服务性工作,其中“服务”充分体现出后勤管理的特点,也是后勤管理的核心意义。时间性。后勤管理时间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各项服务工作的展开都需要对时间进行确定,才能够保障后续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复杂性。由于后勤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面临的服务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如财务、设备、房屋、医疗、交通等等,都需要后期部门进行有效管理。群众性。后勤管理涉及到的很多工作都与群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目的是为了社会大众而服务,因此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知识多科性。后勤管理涉及学科,包含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会计学等等。专业技术性强。主要体现在包含的专业门类比较多,由于这一特点使得后勤管理需要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2后勤管理在服务文化企业中的作用及意义

2.1为社会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充足的物质后勤保障是单位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在保证物质供给充足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良好的后勤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职能作用。2.2促进社会职能的效率。充足的后勤补给是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但这仅仅是物质保障,如何合理的利用好现有物质基础,将社会活动所带来的效益扩展到最大化,这不是充足的物质就能够做到的,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后勤管理的合理性。后勤管理的实现,主要是建立在人力、物力和精神共同协作的基础上,进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目的。而建立在社会活动上的管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利益最大化。2.3调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单位的后勤工作是与职工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样与我国的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符合,从职工的角度来讲,良好的后勤管理关系着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为每一位职工的社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价值,这也刺激着职工会积极地参与其中,推动单位社会活动的进行;从社会角度来讲,后勤管理工作做的越好,就越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坚实后盾。2.4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简单来说,后勤工作是服务工作,代表着这项社会活动的文明建设,体现了单位的文明精神。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直都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理应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方针,从基础做起,它不仅仅代表个人,也代表了一个整体,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行动中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5稳定社会秩序,保障职工利益。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需要放在以人为本上,其中维护职工生活和确保团队和谐稳定,是后勤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职工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中,创造了很多的社会价值,无形中也推动单位与社会实现协同发展。后勤管理工作一直伴随着社会活动的每一个步骤,正确认识后勤管理的作用,重视后勤职工的劳动,认真对待职工为单位带来的贡献,这样才能将后勤管理工作正确的引导到积极的道路上来;后勤部门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切实维护好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基于特色服务文化的企业后勤管理创新

3.1制定后勤管理方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定时的根据企业文化与文明建设的要求,来对企业特色服务文化进行完善,在企业特色服务文化的推动下,能够更好的实现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确定企业特色文化后,能让企业站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比如一个企业或者公司根据自身文化建设与经济现状,专门制定了相应的“二二三八”发展目标,最终这个发展目标还被众多企业后勤人员所认可。这些数字的含义,首先是“二”,主要指的是后勤服务管理理念与行业理念一定要十分认可;第二个“二”指的是在高标准的原则要求下,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对后勤员工进行管理时,管理行为与操作行为都要满足相关制度标准;“三”代表的是目标的具体含义,是在员工不懈的努力下,实现为公司争创文明单位的目标;争创文明生活厂区与服务公司的称号,必须要确保企业发展满足特色服务文化的相应标准,并在这个标准基础上持续改进;“八”所指的是“八大体系”,其中涉及到改进管理模式与完员工培训体系等。当企业确定发展目标后,企业后勤部门才能按照奋斗目标开始设计方案,并在制作方案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通过案例介绍,可以知道企业的后勤服务管理部门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多元化,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综合性部门,对于企业服务文化的创造与推进,方案的设计以及后勤管理的创新都十分重要。3.2建立后勤管理激励机制。一个健康的企业,就必须要在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中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与考核制度,所以在企业特色服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导向作用,要精准掌握妨碍企业后勤管理的关键问题。在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时,需要掌握好两大阶段的导向问题。其一,预先制定需要实现的目标,注意提前于典型与评定的导向,之所以需要这样,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服务文化时,可以让活动的展开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其二,在培养典型与管理模式的方向上,管理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关注活动的开展以及反馈,通过信息追踪,提升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很多企业在构建特色服务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让活动更快捷,都会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与奖励机制,企业也会定期进行检查。3.3引进先进后勤管理理念。借助特色服务文化来推动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时,一定要用好典型的引路作用,真正将公司的品牌战略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突破,不断推动创新发展的典型力量。借助于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设备等,有效提升后勤服务的相关设施,同时充分调动企业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为了确保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需要把企业建立的特色服务文化与家园文化、绿色文化以及安全文化等相融合,使得多种文化相互影响,在影响中相互促进提升,从而确保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更好运营。3.4创新后勤管理管理模式。随着企业后勤管理系统的持续改进、持续发展,相关的企业后勤部门管理区域与相关服务职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在企业特色服务文化创建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居民生活厂区已经成为企业后勤管理系统的主要区域,而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居民生活厂区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与关键点。所以,很多企业在建设优质服务型、文明和谐型与安全健康型的厂区时,还需要持续改进服务职能,开发创新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厂区的管理以及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想要实现厂区管理模式持续突破,创新的主要关键点就在于企业领导的重点安排,需要将管理重心放在厂区上,制定出适应的考核标准,提高对厂区的管理工作力度,推动物业管理的发展和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3.5建立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将所掌握到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实际后勤管理中,进而促使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提升,也能够很好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二,相关部分要建立专业的科学技术创新及研发小组,在资金及技术让支持和鼓励他们,以激励他们利用更多现代化技术来完善后勤管理系统及监督机制,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第三,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并将所有相关的后勤管理资料及数据录入该系统中,以形成专门的后勤管理数据库,从而实现信息化后勤管理。

4结论

后勤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推动下,后勤管理部门朝着系统模式和全面模式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后勤管理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后勤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进行创新,在不断改进中形成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后勤管理体系。后勤管理服务部门的持续完善离不开企业特色文化的支持,所以还需要加强企业特色文化对后勤管理体系改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晓雪.新形势下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8(8):81-82.

[2]万彩娥.浅谈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8):87-88.

[3]桂道巨.基于特色服务文化的企业后勤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171-172.

[4]张洪维.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4):18-19.

[5]林颉.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企业智慧后勤体系[J].中外企业家,2017(11):92-93.

[6]杨超.新形势下企业后勤管理改革思路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11):122.

[7]柯睿.新时期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新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6(5):23-24.

[8]吴宏霞.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新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8.

[9]孙春花.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探索[J].科技视界,2015(5):273,332.

社会活动范文篇10

一条主线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标准的许多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从学科的概念出发。如过去小学《思想品德》以德目构成课程标准的框架,现在《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范围为课程标准的框架。

点面结合

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我们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还可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个要素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就是儿童与社会环境;“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儿童与社会活动;“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就是儿童与社会关系;等等。以社会生活领域为“方面”而设立的主题也是反映了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系。每个“面”上都会涉及到各种社会要素,当然,不是每个领域所涉及的要素都相等。我们按“面”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点”,即在每个主题下面分列了数量不等的若干要点,构成了整个内容标准的框架。

综合交叉

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一是社会生活各要素的综合。前一个综合在课程性质部分已有分析,后一个综合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如社会环境是工业城市,则工厂劳动成为主要的社会活动,严格的劳动纪律和团结合作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儿童在某一社会生活中涉及的社会要素也不是单一的,只是由于研究需要才把它分为不同的要素。所以在安排内容要点时,不明显地按社会要素归类,只是把要素综合隐含在内容里面。如“我是中国人”部分第7条“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内容里综合包含了几个社会要素,它既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情况,还有人们之间应有的态度和规范。同时,我们虽然按社会生活领域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如“我的成长”中有“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个内容与“我与学校”中的“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交叉。“我的成长”中关于“抵制不良生活方式,远离”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我与学校”关于“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的内容,既可以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了解中国和世界学校的发展变化,这样就从“学校”这个领域扩展到祖国与世界,出现了3个领域的交叉。这就是本课程综合性特点的明显表现。它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学科的界限,成为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