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6:35:43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篇1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篇2

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传统机制实施“破”与“立”。首先,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内容,以便协调两者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和评价方法。对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职业教育途径选择及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乃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等等都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调整,最终能够适应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其次,建立“学分银行”。学生通过非学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如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不仅在正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机构中得到认可,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取代学分资格的确认,即通过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学分成果转化机制,可以直接实现免修对应的课程。

学生通过非学历教育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学历教育考核中得到承认。参与非学历教育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接受教育的人在行业、职业某些特定方面的技能,这种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动力非常强,但是非学历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短期性的培训和实训,这样的学习会使获得的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打破了“双轨”的转变可以促进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诚信体系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很注重知识传播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适应专业技能的资格考试,以获取相关证书,缩短“拿证”时间,简化“拿证”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应该鼓励他们参加相对适合的非学历教育,并以此来抵扣相应的学分。

参加短期培训或非学历教育的人主要是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设置相应的标准,将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职在岗期间的职业经历或工作成果经相应标准检测置换成学分后,可免修相关课程。非学历教育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对象针对性、教学方法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实用性的特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的内容免修与职业成果相互代抵扣的做法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升。实施课程豁免和学分信用转换,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和经验价值等同原则,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的价值规律。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顶岗在岗期间取得成果,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同样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智能、体能的综合运用。对此类工作成就的肯定和认可,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技能的应用和知识的升华。

二、“订单”模式“双证”培养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条件

就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说,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比较严峻,另一方面,具备某些专业技能的人才又非常缺乏。面对这样的人才供需结构,高职院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按照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重新规划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容,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为用人单位输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工作人才,还要持续地跟踪每一批量身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听取反馈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谓的“双证书”指的是正式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学历文凭,还要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如电子商务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外语等级证书、数控技术员证书等其他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是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真正体现,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历+技能”的本质。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师”团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前提

培养人才靠教育,强固教育之本靠的是教师。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尤其是专兼职教师、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创新、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培训师队伍,因此,需要定期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聘请专业职业人员和教育专家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和培训的方式,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高校、研究院和相关企业“回炉”“充电”,使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激励和启发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岗位或市场需要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生不仅要有能胜任某种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乃至创业能力,这些将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与技能,学习动力足、动手能力强,拿过来就能用,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学习、持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终身学习论文篇3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终身学习论文篇4

关键词:终身学习;中国古代终身学习思想;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19-02

一、终身学习理论起源及产生背景

1994年11月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将终身学习定义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

“终身学习”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埃德加・富尔(Edgard Faure)提出的,他指出:在急剧变化的当代社会,个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由接受教育的客体向学习知识的主体转变。也就是说,“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1]

当今社会已由原来的工业经济时代逐渐转变为一个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经济时候的到来使得各种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新的教学形式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形成使得今天的日常知识量和信息量都呈现爆炸特征,为了培养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首先的一条就是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重视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类寿命延长两大趋势使得全球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和人们工作年限延长。同时,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又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以应付工作年限延长和寿命延长带来的知识需求量的增加。

二、中国终身学习古代思想研究

虽然终身学习理论是近年才从国外引进并运用到中国教育中的,但实际上这一理念在中国自古已有,只是始终没有被清晰地定义为“终身学习”。在中国古代对终身学习思想的大量观点中,孔子和荀子的阐述最为深刻和全面。

1.孔子的终身学习观。首先,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即提倡全员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含有现代终身学习主体全员性的思想萌芽。[2]其次,《论语・述而》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仅反映了孔子对学与教的不倦态度,更反映了他对纵向贯穿个人一生学习的提倡。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指出每个人的学习对象不仅要以有优点的人为师,还要以有缺点的人为师,并且揭示了每个人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自由转换的可能性。[3]再次,《论语・子张》中,子贡以“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回答卫公孙朝所提出的“仲尼焉学?”的疑问。这正反映了孔子学习的全方位性,即终身学习的横向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要求,不但有学校教育的正规学习,有即时性和针对性的非正规学习,还有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非正式学习。最后,孔子还提出了“修已安人”(出自《论语・宪问》),即强调终身学习是以人为本,目的不但在于促进学习者自我完善,而且在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2.荀子终身学习的观点。荀子对终身学习理论的理解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一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二是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即强调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在实践中学习。三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

三、中国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论,并将其迅速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积极推进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两者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一方面,终身教育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自上而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体制变革,同时它又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保障,个人的终身学习就难以真正实现。另一方面,终身学习,强调的是从个体角度出发,自下而上的,以提升自我素质、能力、达到自我实现为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然而,作为一项将要长期实施的学习战略,仅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还应从其他方面着手,以加强和推进终身学习的发展。

四、促进中国终身学习发展的方式

一是终身学习的立法。虽然终身学习方面的立法不仅可以宣传终身学习的理念,规范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但中国至今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简单提到终身学习及终身教育,还没有对终身学习进行专门立法。而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日本则于1990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

二是推进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中国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终身学习实践。中国不但需要加强对终身学习理论研究和创新,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并对其进行指导,还应该关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把其合理的经验运用到中国终身学习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发挥高等学校作用。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高等学校应首先帮助大学生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树立自主学习观,明确学习目的,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作为以提供正规学习为主的高等学校,应改变课堂讲授为主,学术讲座为辅的单一教学模式,而采用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教学不仅适用于理工类科目,也同样适用于金融、财会和管理等文科科目,如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操作系统,以及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借助沙盘模具。最后,还应引导高校学生加强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四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属于非正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成员的继续学习应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五是加对终身学习计划的管理。在发挥地方发展终身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为了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和减少地方实施终身学习所带来的盲目性,政府应加强了对终身学习计划的宏观调控与监督。

六是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可能同时实现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的教育发展三大目标。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终身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中国发展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保证。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最终使上述教育发展三大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1,223.

终身学习论文篇5

摘 要: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想倡导人一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受到教育,并且学校、家庭、社区、工作机构等社会各个部门都应参与到人一生的教育当中。本文通过对有关终身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的简述,阐述了终身教育从形成到完善的过程,说明了终身教育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终身教育 成人教育 学习化社会

作者简介:邓敏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一、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在古代已萌发,然而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现代意义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成型,到70年代上升到理论高度。终身教育思想独立成一股思潮集中体现在有关论述终身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中。第一部是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第二部是国际教育委员会的《学会生存》,第三部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三部作品是有关终身教育里程碑式的作品。

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首先论述了时代需要终身教育的原因,对终身教育一词下定义,打破了教育受年龄限制的思想,明确提出教育的整体性、统一性、连贯性,社会参与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者是“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更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富有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人,并且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即最终实现教育民主化。并且,对终生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切实的战略建议。在肯定学校教育的同时,要求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学校不仅仅要传递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务必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对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提出了自己建设的见解。朗格朗认为,政府应为成人教育提供财政和法律制度保障,成人教育的对象不是儿童,因而,成人教育需要一套有别于儿童教育的体系。朗格朗对于扫盲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扫盲教育成果收效甚微,是因为“扫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是使一个不认识字的人能够识得几个字,而是要使他更好地同他的环境协调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提高他个人尊严,接近他认为有益的知识源泉,掌握他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术”。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继《终身教育引论》后又一本关于终身教育的力作。该书最终要的成果是构想了“学习化社会”道路的途径以及策略,同时肯定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必要联系,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丰富完善了终身教育的理论思想。“学习化社会”不是在《学会生存》中首次提出的,但此概念的广泛传播是得益于此书,书中把“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确定为终身教育,提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的学习”。真正的做到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会生存》也给了重要的肯定,首先,成人教育是否实际应用是终身教育概念的关键问题。其次,成人教育应为作为教育的真正重点。最后认为,成人教育是非成人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弥补了“终身教育”的不足之处,“终身教育”更多的是强调了社会以及政府在实施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终身教育的主体――学习者。离开学习者的个人需要、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终身教育”很难开展。“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充实了“终身教育”理论的内涵。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终身教育更是有其独到的见解,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更加的理性化,不在停留在把人视为参与劳动生产的因素,而是把人视作最终目的而非手段。除了职业与工作需要之外,终身教育更应该铸造人的性格,发展人的个性。肯定了每个人都有实现其自身潜力的权利在。在面临新世纪到来时,教育承担的重任是教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学习即是每个人一个中的知识支柱,也是终身教育的建立的基石。改著作还肯定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要求从基础教育开始教育就应该着重培养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

从《终身教育引论》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终身教育理论逐步丰满,日臻完善。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股教育思潮之一。

二、终身教育的意义

虽然终身教育发展壮大,但一些学者对于终身教育的质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方面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从眼下的现实情况看了,即便是最发达国家也没有达到终身教育的学习化社会。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终身教育不过是成人教育新的代名词,将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混淆,只能更加阻碍成人教育的发展。

但是无论如何,终身教育主义思潮依旧被人视为20世纪最具有革命精神的教育思想。现代终身教育吸收的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成果,从当代的实际社会现状与需要出发,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首先,打破了传统教育理论的教育下的定义。虽然教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当实际研究中教育往往就等同于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扩展了研究视野,使得教育研究不在局限于学校教育研究,非学校教育研究受到同等重视。其次,冲破了千百年来学校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促进了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终身教育中,人受到教育的机构不在限制于学校范围之内,社会、家庭、工作机构成为教育因素,正是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各种教育形式在各国都得来了长足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和可能,促进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终身教育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终身教育在肯定传统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批判。各国在承认终身教育合理可行的前提下,都对本国教育体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让教育向着更符合社会与自身需要的方向迈进。事实证明,终身教育已不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终身教育的实现是必然的,过程也是缓慢的、渐进的,但终身教育的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十卷(下)[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12期

[4]黎蓉: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性[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第4期

[5]陈晓红、赵新峰、高宏志: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卷第2期

[6]王伟杰、常波: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溯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第1期

[7]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终身学习论文篇6

关键词:终身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69-02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以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主持的国际委员会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正式确认了原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处处长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基本理论。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定义

终身教育体系是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的新思潮,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具有包容性,最终实现沟通与衔接。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是强调教育的终身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终身教育包括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并且由于这些教育的终身性、连续性,所产生的整体效益大于其部分的总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理论、思想,它告诉人们,作为一个现代的人,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否则其将被社会淘汰;作为一种原则,教育应该也必须为社会的每个受教者一生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内容和条件。

终身教育的这种理念和原则,要求在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时,必须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贯穿其全部工作环节中,以期使新的教育体系与过去传统的教育体系相比,呈现出崭新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全新面貌。

二、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

终身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人的一生不间断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它体现出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它是受教人一生中受到各种教育、培训的综合教育体系,是从义务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到继续教育等的培养教育总和。它科学地、系统地衔接了受教人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使其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三、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新设备、新理念、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发展和需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更新知识、转变理念、优化人才培养,避免出现人才知识结构的老化、知识内容的退化。通过丰富、及时的、不间断的教育,全面培养受教者的道德情操、健康个性和良好、优异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这就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终身教育的全面性、不间断性和教育组织的多样性确立了全方位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

四、终身教育新机制的建立

1.完善终身教育的各类执行机构,从上到下,从规划到实施,从管理到监督,各司其职,明确职责。明确终身教育的功能,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努力研发教育项目,及时、准确地更新传授内容。政府的各级职能部门对教育管理方式由直接行政控制管理转变为监督控制、规划服务型管理,形成催化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净化器。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人才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在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构建以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构建与时俱进、更新及时、准确的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对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在党政人才的培养上,主要以其思想观念的修养、战略思维的开发、世界眼光的独到以及党性修养的培育为主要培养目的;在市场经营、管理类的人才培养上,主要以提高其市场创新和竞争力为主,为其提供市场化、社会化的教育机制;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主要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强化其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

3.加快、加大对教育事业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投资力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在开放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前提下,建立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制度,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努力地沟通和引导社会、个人以及单位共同加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投资发展中去,促进学习型人才的观念更新,提高其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

五、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学校只是学习的一个阶段,在学校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全部满足今后之需要,终身教育即通俗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一大特征,面对这样的挑战,个人的学习标准、学习目的与价值取向应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下,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岗位奠定专业基础。但在当今的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也逐渐改变以往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以素质教育为主,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一改传统的知识单方面的传递,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引入素质教育中,令学生从被动地去接受教育,改变为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促进国民的终身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在我国,发展全民的终身教育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大举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其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公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7]曾培芳,叶美霞.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8]陈昌凤.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指标:设定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J].国际新闻界,2006.

[9]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0,(1).

终身学习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天津,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天津经济社会与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天津的重要条件,是天津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前列,一个排头兵”重要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普遍潮流和中央要求

1.终身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后六十年所产生的新知识几乎超过了战前人类知识的总量。这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扩充的速度,致使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应运而生。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首先提出终身教育,1970年他又发表了著作《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思潮,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21世纪开始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选择。当前远程教育论文,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把对终身教育看作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终身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中国是一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距离发达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无论是其条件指标、结构指标,还是过程指标、目标指标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学习型个人成长指标中,15岁-64岁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年,而我国仅有8.7年。还比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人口分布指标中要求50%退休者要接受有组织的学习,而我国还仅有5%左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把用远程继续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途径选择。这说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更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二、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经验

我国东部上海、福建、北京等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运作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主要经验做法有:

1.以法律或政府文件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福建于2005出台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第一个终身教育地方立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列入上海市人大“十一五”立法规划。上海、北京、重庆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出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

2.成立相关领导机构。上海、北京都成立了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制定、统筹决策、指导督察等工作。上海市教委还组建终身教育处,对外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称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学习办”),负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管理,制订规划方案和统筹协调人财物等。

3. 组建相关业务指导和实施机构。如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上海电大,成立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终身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服务、评估和资源建设等。同时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区县终身学习实施体系。

3.将终身教育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如上海所有区县社区教育经费都达到人均2元的标准,有些区达人均4到6元远程教育论文,部分街道乡镇还配套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上海市教委逐步加大对终身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1500万,2007年、2008年每年增加1000万,主要用于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和示范研究项目等。除上述投入外,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和体育等部门也分别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各自的投入。

4.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如上海依托上海电视大学建设上海教育资源库,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市民学习平台。北京也依托北京电大建立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开通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

5.把探索“学分银行”作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突破点。上海、福建均在探索建设市民学习“学分银行”,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班卡”试点,促进高等教育学分认证与互认,实现成人高校、中等和高等教育、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

6.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指标评价。如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推进全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

三、天津终身教育需求

当前,天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居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天津有比较完善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大毛入学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0%、99%、96%和52%。天津于1965年普及小学教育,1993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2001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6年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应该说,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当前,天津终身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2006年全国人口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天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392万劳动者中还有73%的人不具大专水平,80余万农业劳动者中还有90%以上不具大专水平,而全市成人高等教育2006-2007年度在校生也不过10万人。此外,还有100多万老年人(天津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超过10%)、200万流动人口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解决。这几年天津教育快速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0年,但是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要求远程教育论文,天津的终身教育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近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四、对策建议

制约天津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制”;二是“平台”,其核心是“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一种强有力的终身教育模式,从体制和格局上对天津终身教育现状进行创新性的重大调整与改革,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终身教育。根据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天津实际情况,现提出天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是构建终身教育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由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终身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督察工作。市教委增设终身教育处,作为天津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机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和指导继续教育、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各区县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由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天津电大,组建成立“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和网络资源,对区县社区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对全市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探索;终身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各区县社区学院设立区县终身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本区域终身教育项目的实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是构建终身教育的实施体系。在区县层面,在整合本区县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推广组建新型社区学院,面向本区域举办正规非正规、学历非学历教育,组织、统筹、指导区域内各层面开展终身教育,作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在街道,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建立社区学校,充分共享市民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文化教育资源。在乡镇,乡镇成人学校逐步延伸出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的功能。在居民小区层面,设社区学校分校及学习点。

四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平台。落实天津市科教兴市行动计划,依托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和天津市远程教育中心远程教育论文,实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统筹建设本市终身教育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终身学习各类资源和管理、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推广“天津市数字化学习超市与学习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每个区县创办30-40个社区和村镇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

五是构建终身教育法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修订天津市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推进终身学习法制建设。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支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天津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整合本市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探索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等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六是构建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投入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稳定投入。由市、区县财政分别安排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人均额度要实现逐年增长,从2008年每人每年1元,逐年递增1元,到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5元,纳入教育经费基数。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一般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各级财政对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教育、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终身教育,鼓励家庭和个人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投入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克明.促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美]迈克尔·穆尔.格雷格·基尔斯利著.王一兵译.远程教育系统观[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终身学习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 理论

重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是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至今还在因循其他教育经验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审视我国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走过的历程,借鉴国外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对促进新时期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

1965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

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标志是郎格郎1970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它从现代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入手,分析了促使教育变革的种种因素,特别分析总结了成人教育的经验,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对终身教育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可谓是系统地阐述终身教育理论的第一本著作。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的概念与关系,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学习社会的基石,无论终身学习论还是学习社会论,都是着力于更明确地、更本质地表达终身教育的理念,把终身教

育从理论到实践具体化了。

进入21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再次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建议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并把它看作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大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力和行动的过程,对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统一起来的趋势。

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新原则,它也是国内已付诸实施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则。

譬如,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打破职前、在职教育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教师一生都能连贯的一致的教育;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教师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具有自觉、综合的更新能力,教师教育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并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社会期望原则,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各种期望,继续教育要根据对教师的期望确定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或接近社会期望值。这些原则的提出,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其中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内容包括自我洞察、判断机会、认识限制因素、做出选择、思虑后果、确定职业生涯。

代表性的是费斯勒 ( Fessl er , R. )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该研究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来考察,将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前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特定角色的准备期,是在师范学院或大学初始培养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发现自己的才干、知识与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并开发与学习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习惯与技能。第二阶段是入职阶段,是教师工作的最初几年。在这期间,教师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要适应学校的运作系统,并学会做教学日常工作。第三阶段是能力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并积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和策略,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整态度和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热心和成长阶段,处于热心和成长阶段的教师,对所任教的科目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能愉快地胜任教学,而且能准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也比较自如。第五阶段是职业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教师教学的高期望遭受挫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第六阶段是更新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自己已有退缩阶段的征兆,于是设法采取积极的反应方式。虽然他们不追求特别的优秀,但也不只是满足做到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法可能进行新的尝试,许多专家型教师就是在此阶段实现的。第七个阶段是生涯低落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前的状态,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有过辉煌的成就而自豪,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离开教学岗位有失落感。第八个阶段是退休阶段,这是教师退出教学岗位之后的时期。

诸如此类的研究还很多,如休伯曼 ( Huber m an , M. )等人提出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利思伍德 ( Le ith w ood , K. )提出的职业周期、心理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等等。从以上这些研究可明显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教师成长所经历的时间,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各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

从继续教育培训理论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是人才成长理论中的一种新的观念,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对人的成长举足轻重。职业生涯的普遍规律,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对理性地分析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尤其是对中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建构和探索,是教师教育中一项研究专题,并成为一个发展蓬勃的研究领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事实,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思想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根据,教师终身学习比其他人群更为重要。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 是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终身学习论文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习氛围;教学观念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将终身体育意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那还需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而抓好体育理论教育,以开放式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革新模式,注重理论教学

高中学生逐渐成熟,社会意识开始增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转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指引,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那就需以体育理论为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打排球,不知道乒乓球的运动规律,只是盲目地从事运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学尤为关键。如:在高低运球、单手前后左右运球、左右手交替运球、体前变向运球、胯下运球、急停急起运球等基础动作要如何做才能更到位,教师可先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中分组对比、讨论、分析,然后再练习,最后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自己学”的状态,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二、创设氛围,突出主体,提倡开放式教学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还要转变师生关系,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实施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当然,教学中教师还需从传统的牧羊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小组实践,实践中对中长跑中的摆手、呼吸、加速等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提高理论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这样才有利于终身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终身学习论文篇10

【摘  要  题】终身教育

【关  键  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目的

自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之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加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社会也逐渐成为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指导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但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探讨最多的是它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差异,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即更多的是在形式和概念的层面上探讨它对传统教育的矫正和革新,更多地强调教育的全程性、全员性及教育机会的均等性等教育形式方面,更多的突出教育的终身性、主体性。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必要强调和突出的,它们正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得以提出并能迅速传播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然而,笔者在此想表明的是,这种强调和突出似乎跨越了某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更多地去追求目标的实现。如果不首先搞清楚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即如果不首先弄清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将很难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很难对其规划和实施。因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开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构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因此,只有首先弄清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才可以谈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施、学习社会的构建等实际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出现的时间、强调的侧重点甚至在所追求的实际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比终身学习早,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在人们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从保罗·朗格郎最先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起,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一直存在出入。保罗·朗格郎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及研究方法,”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治。”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R·H戴维则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的向上,而通过每个人的一生可达到的一种人情的、社会的、职业的发展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阶段及生活领域,已带来启发或提高为目的,并包括全部‘正规的’、‘非正规的’及‘非正式的’学习在内的,一种总合和统一的理念”。关于“终身教育”的这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的一生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而人们对“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则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它是一个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下,个体在某一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求得意识和行为的改善,从而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社会经验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活动过程,它主要针对的是成人期以后的教育和学习状况而提出的。因为在成人期及其以后的人生发展阶段,学习者和接受教育的人均是自立的社会人,他们不可能再像儿童、青少年那样单纯的从事学校学习和接受教育活动,他们必须担负一定的社会作用和责任。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以自己为中心,去选择适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而且他们常常采取的是“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任何场合,他们都应当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计划和实施各项学习活动,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存在以上显著的不同,但这也仅是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非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意义上的不同。终身学习的实质“并非是要否定或轻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而更需强调的是,在确立终身学习为主体的基点上,变教育的‘强制性’为对成人独立的学习活动的支援和促进。究其根本意图,即是试图通过高质量学习计划的制定,有效学习课程的供给,即对学习者个人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援助等措施,来推动成人终身学习的开展。”[1]也可以说“终身学习”概念在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对社会提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终身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富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援助,而反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整齐划一性。但是,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而言,两者都是非常一致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知识,使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技能,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真正的实现。这也正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二、关于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实现之教育目的观

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只要有一种正义的教育,一种面向全人类的文明的教育,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教育目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也不能例外。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完美的人性与真正人生价值的孜孜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世纪20年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其《大教学论》中就已明确指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大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目的据以产生的理想为“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3]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Froebel,1782-1852)在其《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忠诚的、纯洁的、宁静的也便是神圣的人生”。[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5月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书中对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论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4]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教育的终极目的必然是特殊的,同时也是普遍的。这一目的又常体现在对以下事物的追求中,即体现在对科学的人道主义、理性的发展、创造性及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构成人格因素的智力的、伦理的、情感的、身体的均衡发展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有关人类历史命运的积极认识的追求上等方面。最早提出“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这一概念的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M·Hutchins)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彻底的转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也更谈不上学习社会的创建。他说:“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材的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5]

以上所有这些对教育目的探讨,均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得以产生并日趋繁荣、日趋必要根本之所在。因为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本然地包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们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的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正是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宏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我们设想创建和实践学习社会,就必须建基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这一根本目的之上。其实,也只有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才能成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富有人性修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教育和学习活动;也只有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终身化,重视社区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创建学习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教育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运用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研究多是“如何创建学习社会”这一焦点问题,即较多地从创建学习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遵循的原则及学习社会的模式等“形成性”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于学习社会的本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应该正确认识我们所要创建的学习社会本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也就是说,应该首先弄清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学习社会的本质没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为所有社会员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或者一个单纯教育制度发达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那么我们对于学习社会的认识就未免显得太肤浅了,而我们据此所“创建”的“学习社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

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对人的认识,即身处学习社会中的人应具有什么特征,应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学习社会对人的规定性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才能据此进行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哈钦斯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的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5]在此,哈钦斯强调了学习社会对人、对人生及对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实现,这应该是学习社会的本质之所在。只有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为人的价值的培养和实现提供充分的环境和保障,学习社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只有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使人类天生具有愿意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天赋得以充分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学习社会只有在不断追求人生的完美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的教育目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和不断发展,这是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最后,让我们重温哈钦斯的名言,它对我们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许多启示:“学习社会这种形式……现实是可能的。即为了受启发而学习,为了具有人性而学习。由此世界范围的交流将成为现实,教育也将恢复其本来的面貌。”[6]

收稿日期 2002-12-10

【参考文献】

[1] 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