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7:03:04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公务员之家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为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实施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对南华工商学院的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与·力发展不协调。为此,要求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在面对经济伞球化、知识经济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时,应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的终身学习能力现状,我们对广东南华商院291名在校生进行了终身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并从终身学习的叫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提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旌策略奠定基础。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目的和时间。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的学习能力现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给予指导:调的时间为2008年10月至12月。

2.调查对象。95%的置信度下,容许的抽样误差为5%,样本量为370人。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291份,容许的抽样误差约为6%,也可满足研究需要。所以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环境艺术系等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在确定调查对象时,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使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来确定调查对象。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表由项目组自行设计,由学生自填。问卷分为四部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共有32个单项选择和一个开放型问题。问卷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试调查后确定下来的。同时,采用座谈会形式对8名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收集,询问其对调查问卷的意见和对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看法。

4.统计方法。有效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编号,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填写问卷的291名大学生中,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其中男生1l3人,女生174人(4人未填性别);大一生l14人,大二生95人,大三生81人见表l和表2。

2.学会认知。被调查的280名(11名未填)学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良好以上的占65.7%(161/280),合格的占29.6%(83/280)。59.2%的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当问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时,20%的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运用。经常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信息的学生占63.6%。另外,60.2%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少于1次(包括1次);课余很少进行阅读的学生占57.6%;遇到问题不去进行实际调查占9%,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占31.4%。

从学生年级看,大一生中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合格以上的占95.1%,大二生为91.6%,大三生回答为100%;从资格证书的拥有量看大一生90%的没有资格证书,大二生占46_3%,大三生为32.1%;大三学生中经常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例占25.9%,大一和大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6%和16.8%,低年级学生相差不大。经常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大一生中占52.6%,大二学生中占65.3%,大三学生中占77.8%。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大一学生中少于1次(不含1次)的占17.9%,大二学生为27.4%,大三学生为50.6%。经常进行课余阅读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分别占54.4%、38.3%和30.9%。

3.学会做事。85.2%的被调查学生,遇到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可以制定出的措施,12.7%的学生找不出问题的原因或不能制定出可行的办法,2.1%的学生不清楚。参加过实践活动,单位给予优秀或良好的学生占66%,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7.5%。79.4%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或策划过主题活动或获过技能竞赛奖等,20.6%的学生没有其中一项。87.9%的学生参加班集体或小组活动,l1.4%的学生较少参与。表示和其他同学或同事完成任务时,能愉快并较好配合他人工作的学生占92.4%,不愉快或没想过的占7.6%。在参加集体活动时,88.3%的学生表示能影响他人或对别人的工作给予指导,总感到自己不能和其他人很好地沟通的学生占10.7%,自己常常被孤立,没人信赖自己的占1%。另外,在生活或学习中制定过计期并能实施的学生占91.8%,制定计划但没实施或没制定计划的占8.2%。

从学生的年级统计看,对于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制定措施大三生当中比例为91.4%,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生的85%、81.1%。在大三学生中参加实践活动被单位评价为很好或优秀的占79%,也明显高于大一生和大二生的58.8%和64.2%;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分别占26.3%、14.8%和8.6%。参加集体活动影响别人的情况见表3。

4.学会合作。90%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但10%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准确评价。能沟通能力方面91.7%的学生能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5.9%的学生表示要反复几次对方才能明白表达的意思,2.4%的不清楚。81.4%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沟通工具,但16.8%的学生表示不熟练,1.7%学生没使用过。在承担责任上,84.2%的学生敢于或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97.6%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一般社会现象,仅有2.4%的学生不太理解大多数社会现象或不清楚。

在沟通能力上,大三学生中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比例为96.3%,次之的依次是大二的为90.5%和大一的89.4%。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中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的分别占88.9%、84.2%和73.7%,而9.9%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

5.学会生存。90.3%的学生表示对陌生环境适应较快,而有9.7%的学生表示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对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危机,87.8%的学生表示能较好应付。对于自救、逃生等生活常识,了解或知道的学生占97.2%.2,8%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知道。88.1%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重大的挫折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9.4%的学生表示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常常不能自拔,2.4%的不清楚。另外,对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仅喜欢其中的一项;93.7%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幸福,而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

三、讨论

1.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调查显示.95.4%的学生都能在考核中通过,反映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但54.4%的学生表示对专业技能掌握得一般或比较差,61%的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说明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协调,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未在学生身上得体现,学校的考核未能显示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6.3%的大二生、32.1%的大三生未获得过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就业造成障碍。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而较少去图书馆,很少去课外阅读。高年级的学生比低所级的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倾向于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比较多的学生是不是在上网学习?李明国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了解信息和聊天。见表4。八成左右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说明学生并未把网络作为学习主要途径。

综合以上两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比较被动,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主动学习能力差,没有学会学习,不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不关注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提高。近九成的学生不会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四成的学生很少进行实际调查。

2.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作为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敢于实践,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占17.5%,但从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大一学生没参与实践的学生比重较大为26.3%,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来校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这不能说明他们积极性不高。综合各项指标看,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身做事的能力,这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比较吻合。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计划和协调能力比较弱,这将影响他们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比例为10%左右。80/20法则告诉我们,这部分人可能主要分布在后进生当中。但高年级的学生做事能力倾向于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学校教育起到了正面作用。

3.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8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现出学生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沟通和表达能力应进一步提高。5.9%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9.9%的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这可能受学校的设施及学生自信心影响有关。公务员之家

另外,高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优于低年级。

4.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傅剑等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本科(20.1%)和大专生(69.4%)为主,扩招后本科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所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对此,约有10%学生的回答令人担忧。9.7%的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9.4%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是知识积累,还应是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

高职院校教育应加强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与专业知识培养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网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会查阅资料。还应加强学生计划、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健康、愉快生活和学习。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心力)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升华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成就幸福生活。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35%,并且实践课是独立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开设各种实验、技能性选修课、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劳动技术系列课程等。同时,创造多种实验活动形式,把课堂教学、学科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造的机会。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在探索实践这一理念的途径,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同时。随着新的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的不断涌现,人类的学习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架。可以自主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参加学习,接受教育。本文从探讨终身学习理念入手,归纳总结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三种实践这一理念的教育方式。

人类步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绝对数量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学习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在导致一场新的学习革命——终身学习。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意义和内涵

终身学习是一种超越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等范畴的学习理念,这种学习理念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终身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和现存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人们持续不断地扩充其知识和才能。其次,终身学习是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对人们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已不可能一生只具有一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我们必须不间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学习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前局长保罗·郎格郎(PadLengrand)提出来的。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educationpermanent”的学术报告(后改译为“lifelongeducation”即终身教育),并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要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学习机会”。自此以后。许多教育组织、教育机构、教育学者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强调终身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把人作为对象,自上而下施加于人,这与个人主动要求参与学习并不完全一致。“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因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能体现学习者自身的进取和努力。

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最具权威的当推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的,并被“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五层涵义:(1)终身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从而为人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2)终身学习不仅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人类必须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它不仅拓展了学习时间,也大大拓展了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3)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提高,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4)终身学习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差异,人们均可享有学习的权利。(5)终身学习需要有—个支持过程和一个支持系统,终身教育便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同时,终身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或学习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和机制,以解决社会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二、终身学习理念对世界各图教育的影响

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演化成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日本是终身学习研究和实践开展得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文部省设立终身学习审议会,通产省设立终身学习振兴室;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英国、瑞典、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也力图适应终身学习思潮的全球化趋势,调整国家的教育政策。不仅如此,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以及北欧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创建了具有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社区教育。

终身学习理念也引发了中国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并逐步成为中国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主导思想和指导原则。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到“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终身学习理念影响下的三种教育方式的划分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政府不仅在其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以及所作的教育报告中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放在突出的位置,终身学习的实践也广泛地开展起来,许多国家创建了社区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学校、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因此,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外,还应利用各种沟通信息和教育媒体,如网络、电视、多媒体、图书馆和报纸等,大力支持发展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培训。这些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正规教育,有人称之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指称的内容大致相同。第一次提出这种划分的是菲利普·库姆斯(P·H·Coombs),1968年,他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一文中。根据教育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把教育划分为formaleducation(正规教育)、non-formaleducation(非正规教育)、informaleduca-tion(不正规教育)。1973年,他在《农村儿童与青年通向学习的新途径》一书中对教育活动作了同样的划分三种教育方式具有其各自的内涵。正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固定机构与场所、有专职教学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训练和培养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正规教育除了普通的大、中、小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全日制的专业和技术培训、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正规教育具有普遍性、连续性、标准化、制度化等特点,在现代社会,它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首先完成的活动,其年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延长。正规教育的质量是影响个体终身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正规教育系统,在该系统中,每个人初步学习各种形式的知识科学。”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是短暂而有限的,只传授知识的极少部分,不能满足人一生对知识的需求,非正规教育正是针对学校教育的受挫而被提出来的。非正规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各种教育影响下,个体从家庭、邻里、工作娱乐场所、图书馆、大众宣传媒介等方面获取知识、技能、思想、信仰和道德修养的过程。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非制度性和适应性;(2)多样性和灵活性;(3)简易性和节约性。菲利普·库姆斯认为,非正规教育“当被看准时。具有很大的潜力,并给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以很快和很大的贡献。”第三种教育方式是不正规教育,这是指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正规教育是一个无组织的教育过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或与别人的接触,如在家庭、同伴、工作、团体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对事物的一定看法和态度。不正规教育具有随机性、自发性和广泛性。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习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学习者几乎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从事新的价值和技能的综合学习。

实际上,在正规、非正规、不正规教育之间难以划分出明显的界线。有些活动固然可以归属于单独的一类,但许多活动却有着两种或全部的特点。

四、三种教育方式在个体终身学习实践中的体现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终身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培养

人类自诞生以来,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停止了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也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停止了学习,人类就不可能实现今天的一切成功和进步。现代人越来越明确一个事实:学习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还能使人变得聪慧和文明,使人变得高尚而且完美,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自古以来,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教育家到平民百姓,都在反复强调学习的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大大地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即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必要性

1.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人生的必需

职业学校学生一生,是一个不停地学习和成长的历程。具有高效学习能力的学生,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在知识时代,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智能的大小,智能的大小取决于学习的多少。学了做,做了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得愈多,做得就越多,会得也就愈多,智能也愈大,个人能力也就愈强。不能继续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技术的有文化的人,将会沦为新时代的“文盲”。职业学校学生一生不知要遭遇多少次职业迭替和技能的变革,不能终身学习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发展。

2.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基础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未来企业要求的员工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学校到社会,实现从学生的角色到职员角色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主动性,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激增,要赶上时代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应运而生,不学习提高就会变得陌生和落后;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要想谋求理想的职业岗位并适应工作岗位,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也可能在学校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够、不全和不对口。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3.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刨业的必备条件

创业者成功的法则之一就是不断学习,不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创业者树立危机意识。创业者必须有好的经营理念和新特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取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信息密集,各种新科技、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之快让人吃惊,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很可能在一夜之间会老化或者落后。新知识与新技能几乎每天都有产生,创业者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创业和守业才能成功。这将成为一个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我超越是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集中精力,不断丢掉过去,开拓未来。中国徽商的成功法宝就是日新月异,在经商的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知难克难,学习实用知识,创造实在效益。

二、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要点

1.创建学习型学校

在终身学习理念下,职业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重在既有的知识技能传递,而重在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终身学习者,第一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持续不断地督促自我终身学习;第二要使其学会终身学习的技巧,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方法,终身不断学习;第三要使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养成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能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自我安排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并自我进行学习评价,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唯有当每一个学习者都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他才可能有效解决因社会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而成为可在社会实践中适应良好的人。

如果在终身学习理念之下,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改变,学校教育的角色也应有所调整。在传统教育典范之下,学校的主角是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价值和谋生的技能。学校被视作为“知识的殿堂”,学生进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和技巧。然而,面对一个变迁快速及(编辑整理)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既有知识在离校不久便发现已经落伍。因此,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所需面临的第一项角色转变,乃是从传统“知识殿堂”角色,转变成“终身学习者的苗圃”,培育的是“终身学习者”苗木,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终身学习者”苗木的培养所。在这一新的角色之下,学校所应提供的不是“所有知识的内容”,而是终身继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提供探究各种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学校应该使学生了解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使其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真正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终身学习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态度、技巧与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传递既有知识的活动逐渐减少,帮助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逐渐增加。换言之,学校教育应增加提供学生“学习如何学习”的机会,通过各种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应减少学生被动记忆知识的活动,增加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

2.教师角色需转换

就教师而言,已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的重负,教的功能已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多么完美,而是致力于唤醒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索,开阔更大的知识能力空间。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它所驾驭的内容将与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生,而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教的过程也就转变成“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了,教的评价则转变为促进学习过程、创造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教,这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得以达成的必要条件。公务员之家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职业学校教师的理念应该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和长江”。教师需要有长流不断的溪水和长江,而溪水和长江的源头就是学习。教师在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要的是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则更需要不断地学习。

3.课程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调整

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与技能的“创造”与“探索”的过程中,而非着重在既有知识技能的“传递”上,向着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使学校教育呈一种开放趋向,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朝“学习的个别化”方向发展。由于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是个人一生的事,个人必须自己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终身学习提高活动,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增加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责任的培养。学习的个别化,通常包含训练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计划,以及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引导他们创新工艺与技术,培养他们“创造”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各种新媒体及电脑辅助学习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增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动、自发的探究精神,以及熟悉学习方法的使用,使(编辑整理)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离校之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创造”与“探索”者。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传统学习理念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本文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元分析

教师质量决定学生素质,教师质量的提升在于教师专业发展,而提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要基于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当今国内关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基于某个区域,其研究结论地方色彩较浓,缺少普遍性;或者是做定性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缺少数据支撑。从文献角度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数量很少,其探讨多角度、范围较广,没有对某个主题进入深入分析。因此基于国内五年的学位论文和已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利用元分析法厘清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现现状、主要原因及对策,一方面以期待给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完善教师教育政策及法规提供信息依据,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背景,另一方面也为印证现有某些教育政策及法规与教育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国内著名学者叶澜认为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是21世纪教师要具备的能力。[1]国外学者认为专业发展是一生的努力,一种生存方式和一个人如何实践的视角。一个人可能永远不会变得专业或失去专业精神,这一教育过程被称为教师发展,其持续的学习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2]基于以上理解本研究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归为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断学习与实践英语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培养坚定专业信念与高尚的师德修养的一种生存方式与价值追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指出在职教师要在深化和发展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指出中学英语教师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4]根据以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及标准,本研究认为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师德、教师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五个维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为了从已有文献得出全国范围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问题1: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在哪方面令人满意?哪方面还存在不足?问题2:我国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问题3: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哪些对策?哪些是能够短期实现的?哪些是需要长期实现的?(二)研究方法。元分析是基于大量个体研究的分析结果而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出的整合研究结果,它是一种严谨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叙事性的研究讨论[5]。夏凌翔认为它作为获取和评价大量文献的科学方法,通过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为相关研究和做出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科学的理论参考。[6]可见,元分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较高一级逻辑形式上的文献综述。因此,本研究系统回顾与元分析国内近五年有关研究成果并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三)数据采集与分析。本研究选取的文献来源于国内中国知网与维普网,时间范围2015-2019年,期刊来源是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文献检索与筛选具体步骤如下。高级检索:1.在中国知网中,主题词“外语教师”或关键词“外语教师”得出461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296篇;主题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或者关键词“英语教师”得出247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679篇。2.维普网中,题名或关键词分别为“外语教师”、“英语教师”,得到141篇和489篇期刊论文。第一次筛选:缩减范围到“中学英语老师”,维普网共得到91篇;中国知网37篇,学位论文35篇。第二次筛选:两个数据库的文献合并,删除重复论文和阅读完摘要后共剩余期刊论文22篇,硕士论文29篇。第三次筛选:通篇阅读后剩余期刊论文20篇,硕士论文27篇。为了清晰看出以上学者研究成果,本研究把所需研究结果按照标题、作者、现状与原因、建议和地区几个类别放在表格当中做定性与定量分析。为了确保数据整理的质量,笔者与另外一位老师共同统计,然后进行交叉核对。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汇总,得出表格1。 有的学者研究了两个省份,因此本研究也把研究区域归为两个省份。除去3个未知省份名称和3个全国范围的研究论文,研究区域囊括了国家22个省份。可见,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区域数量出现了不平衡,如江西省最多,其次是山东省、吉林省、四川省、河北省,其余省份很少。经过仔细查找发现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集中于专业理念:自主发展意识、身份认同、专业信念和教育观念;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专业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三、研究发现问题

1: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哪方面令人满意?哪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表格2可以看出,在专业理念方面,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足,专业信念不够坚定,教育观念还需更新,但教师的专业和身份认同感很强,不存在认同危机。具体情况如下:首先,教师的科研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共同体意识等较弱导致行动迟缓和相关能力低下[7]。即使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但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8]其次,专业信念和教育观念令人担忧。很多教师提前进入了职业倦怠期[9],职业满意度不高、缺乏终身学习理念,专业发展动力不足。[10]许多教师不够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英语学习规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侧重词汇、语法讲解与倾向刷题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11]再者,教师的身份认同程度高,但在性别、学历上存在着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研究生学历教师的身份认同度高于其他教师。[12]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的教育知识和课程知识严重匮乏,其次是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但在学科知识方面教师掌握很好,这说明教师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整体来说,知识结构单一。具体如下:教师的词汇、语法知识很突出,但英语文化知识不够自信。[13]2011年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学科知识提升较快,但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欠缺[14],尤其是学科史、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更为欠缺。[15]令人可喜的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理解较深[16],这也许与教师参与国家及省市区的新课程标准培训有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生在文化意识方面能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17],然而,教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方面存在倒退的迹象。[18] 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欠缺的专业能力短缺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第一,教师的语音知识扎实,但在口语表达上不够自信,表现在语音、语调、词汇量不足。[19]第二,科研能力较弱,因为教师缺少教育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与反思意识。[20]第三,虽然部分教师具有反思意识,但反思内容比较局限,反思策略较落后,反思结论也相对简单。[16]第四,多数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获取网络资源[21],特别是新手教师和年轻教师信息化设计、教学能力均优于熟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22]第五,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掌握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分析教材、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作业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23]这也印证了平时课堂教学及管理的现状即学校教研活动及各种优质课比赛观摩活动是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专业实践方面,学者们并没有提及或关注较少,这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检验和运用,反之,教学实践的水平因为理论知识的引领才能获得提升。问题2:我国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以上不足的原因如下。外部原因:a:培训机制不完善,参与培训机会少,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针对性与时效性欠缺b: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严重,师资力量不足,内部结构失衡c: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导致教师学习时间少d:学校经济条件有限,教学设备陈旧e:聘任制度不合理,教学工作与升学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评价机制不健全f:外部行政部门支持缺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不够导致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不足g:教师工资待遇过低,生活压力大h:校本教研不扎实,学校疏于教师专业发展。从表格3可以看出,外部原因中按等级依次为:培训机会少、培训机制不健全及培训内容不丰富等居于首位;其次是教学任务重导致用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时间剧减;再者是学校自身内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是聘任制度、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地区教师的工资收入还处于下游水平,少数地区教师内部结构失衡,大部分学校硬件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内部原因:i: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足与危机意识缺失,缺乏终身学习理念j:教育教学信念不坚定,动力不足k:教育教学理念落后l:教师之间未建立共同愿景m:教师文化的封闭。内部原因中按等级依次为:首先,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终身学习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张艳丽研究发现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年龄越大的教师反思次数越少,研究生学历的高中英语教师不管男还是女都对自己的教学经常反思,反思意识较强。[24]其次,部分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够坚定,专业情绪和理想不高、精神状态不足。第三,共同体意识欠缺以及教师群体缺少合作、互动、分享的文化氛围。李爽认为教师学校共同体意识淡薄是由学校学习环境封闭、制度缺失、培训内容单一、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缺乏、自主发展意识不足及教师合作文化封闭等多种因素造成的。[10]问题3: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哪些对策?哪些是能够短期实现的?哪些是能够长期实现的?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包括a:构建研修团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大中学合作共同体、专业发展共同体等b:加强校本研修建设c:转变认识,革新理念,增强信念d: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内容,提高实效,完善在职培训制度e:唤醒和提高自身的自主发展的认识与意识,加强发展规划与管理f:完善专业发展保障体系g:创建良好的专业发展外部环境h:优化教育资源。以上学者提出的对策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层面包括a,b,d,f,g,h。教师个人层面包括c,e。从数量上看,提高自身多方面的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目标规划与管理最多,居于第二位的是外部要完善培训制度,给予教师更多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效率,让教师在理论知识、技能、能力上都有所收获。在以上对策中,提升硬件设备、订购教育书刊和完善教师评价是可以短期实现的,其余的需要长期规划才能完成。对于参加培训,《意见》指出“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25]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它。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终身学习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速度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计算机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价格则是每18个月下降一倍。正是这个定律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从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单机操作到国际互联网,等等;还有一连串的新名词、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Flash动画,MP3音乐,等等—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学习内容,个人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所以说终身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2.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症状,于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领会,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要突破传统,就要创新,创新就需要科研,科研是转变观念的动力,是一个不断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未来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崭新的世界,教育对象是生动的,教育内容是变化的,教育手段是新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更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必须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公务员之家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比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缺点,素质教育是否一定比应试教育好?计算机教育,信息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都是什么含义,是一个比一个好吗?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促进观念的转变。否则,又会重复以前的错误。比如那种“满堂灌”式的课堂,以前是“人灌”,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就变成了“电灌”,现在有了计算机,又变成“机灌”—整堂课都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旁观者。这些并不是技术的过错,而是观念没有跟上,滥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四、终身学习的内容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论述了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并且结合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要求,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论证了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强调在制定信息素质评价标准时,制定信息意识标准和终身学习能力标准的重要性。

“变化”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基本驱动力。我们要在这样的世界生存下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培养谨慎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知道怎样去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也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人,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1信息素质定义

1.1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

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信息素质概念,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该协会对信息素质提供了官方的解释,他们认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即“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同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Taylor将图书馆专业与信息素质有机的联系起来,他指出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应该知道许多问题可通过信息来解决,了解信息源是必须的,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获得信息的策略和方法。1987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质根据为一种了解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提出每个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且能够鉴别信息的价值,能够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IA)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接受的定义,这就是“具备罗高信息素质的人,是一个有能力觉察信息需求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估和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原理,知晓如何发现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信息素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各时期都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而已。

1.221C,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21C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对人的信息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信息素质的含义更加丰富。简单的用一种技能或者能力来概括是不够的,信息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要求不只是具备基本的技能,它需要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具备相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道德的利用信息,并且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信息意识。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2)信息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技能,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的时机;选择信息源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3)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4)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概念应该把焦点放在用户身上,即受教育者或者被培训者身上,而不是放在指导者或者教员身上,让用户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

自从1979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Taylor将图书馆专业与信息素质有机的联系起来.图书馆技能与信息素质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混淆、等同到相互区分、联系的过程。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使用,曾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与图书馆员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它应该在大范围内包括非图书馆员和学者;还有人认为它不能够确切表达其含义,应该换一个新的词来代替,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尽管众说纷纭,但信息素质这个概念还是频频出现,并成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家不得不承认图书馆员在信息素质研究领域上是一直领先的,图书馆界、信息学界的专家学者为此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

在信息化社会,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图书馆是主要的信息源,而非唯一的信息源;(2)单纯的图书馆技能对于完整的信息素质来说是不够的;(3)信息素质不单纯依赖于图书馆;(4)信息素质是图书馆素质的延伸;(5)图书馆员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担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质教育不能仅仅由图书馆的用户教育来完成,需要图书馆界与教育界的通力合作。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