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43:22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范文篇1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学习范文篇2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学习范文篇3

一、学习内容

1、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准确掌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紧密联系当前审计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审计突出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市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2、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筑牢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认真组织学习有关计划生育、信访稳定、中央“八项规定”、廉政准则等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机关建设和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着力打造学习型、实干型、正气型的“三型”干部。

二、学习方法

1、坚持集中学习研讨。

2、邀请专家和有关领导作专题辅导。

3、坚持自学为主。

4、开展调研考察。设立调研专题,带着问题到基层或外地学习考察。

三、学习要求

1、中心组全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次。中心组成员要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全年累计学时不少于30天。

2、坚持学以致用,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集中思考几个关系审计方面的重大现实问题,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每位成员全年撰写心得体会或理论文章不少于4篇。

终身学习范文篇4

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传统学习理念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范文篇5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公务员之家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范文篇6

关键词:教师;终身学习;教学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一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单靠接受一次性教育所拥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实现教学创新,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但精神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的。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多了,本领就会增大,精神境界就会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也会提高。教师肩负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使命,教师的知识面、教学能力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将成为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最为重要的是学习与创新。教师应有一种崇尚科学的精神,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真正成为学习型教师。只有真正具备终身学习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从而使终身教育理念得到真正地体现。

二、职业教育呼唤教学创新

职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适合这类学生的教学方法,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实践是学习的大课堂,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增长真知,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一)强化素质教育,实现教学创新。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将一些学来新的知识以及新理念穿插在教案中,用活用好教材,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创造自己特色的讲授方式,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职业能力。(1)把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身为教师必须要树立大爱育人理念,作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心营造快乐的课堂。作业批阅用心写出鼓励性的评语,给学生以阳光评价,更多的看到美好的一面,塑造学生积极阳光的性格。(2)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实践告诉我们: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优秀,但到企业的工作业绩却并不怎么突出,相反,有的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在走向社会后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能力上的不同。在讲授专业课时,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把讲授重点放在具体实际应用上,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上。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时,根据不同的章节、结合生产实际、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表自己见解的开流机会。借助多媒体在课堂里营造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进行对照讲解,使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延伸、能力得到拓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启迪智慧、陶冶心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比获得专业知识还要重要。(二)职教学生企业实习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以更好地提升,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在毕业前夕需要到外地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一年。按照传统常规要求是让学生返回学校完成毕业课程,这样做一般不被企业接受,学生也牵扯精力太大。实习期间由于学生不能及时返校,因此不能如期完成学业。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运用网上辅导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专业论文撰写辅导。将远程教育手段应用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突破时空和地域的局限,节约了教学成本。在各自单独课程设计环境中,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三)专业课考试改革创新实践。传统的考试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单调、答案唯一,学生只有按照老师制定的标准答案作答才能“得分”,结果只是让学生学了大量考后就忘的知识。用产品案例分析取代考试制度,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帮互助,即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方案、答辩、评价”几个考试环节,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一些基本观点、思路和方法,独立地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三、结语

身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学生,才能为国家多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碧珠.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三种实践模式:生成机理与问题应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23-26.

[2]刘洁.“双核”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57-62.

终身学习范文篇7

关键词:终身学习;成人;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概述

纵观中外,美学思想的发展根源虽不尽相同,但它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仍清晰可见。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在诞生之后审美意识就在不断地发展,原始社会的祭祀、巫术、乐舞等活动都蕴含着美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美育活动有了固定程序和内容。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正式提出“审美美育”这一概念,认为美育是改造现实社会的手段和艺术的需要,“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1]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实现人性真正的自由,人们能够走向人性真正的自由是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即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教育结合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的思想和观点,试图用美学的观点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同时也尝试在教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美学的观点。审美教育教授人们批评和欣赏的方法,让人们能够认知美,形成美感观念,丰富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欣赏是发现美的重要途径,批评亦是欣赏的一种方式,在欣赏中创造美,在创造中欣赏美,激发联想力和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最大特性。美感经验如同诗歌、音乐、文学作品一样,需要人们倾注情感并加以联系维持才能生生不息,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正是因为人们情感的渗透才能引发共鸣。审美教育引导人如何适当的移情于物,将抒发情感和提高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的目的。正是因为美,美育才能遏制人性的扭曲,解放人的情感,最终达到人性的解放。

二、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意义

成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多重责任,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活动也因自身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不同而有所不同。成人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正式学习和接受传统教育,在工作场所、家庭等不同情境中以各种方式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和非正式教育也是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成人的学习不仅强调成人对于各种生活情境的参与互动,也注重对成人情感的释放和学习意愿的培养。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成人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有助于解放成人的情感

美的事物总能给予人感官上的愉悦,但将这些能给人感官或者精神上愉悦的事物简单地视为美是错误的。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即个体思维中美的意象和概念是不同的。倡导审美教育并不是为了僵化美的概念,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授以正确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将美和快感分辨开来,和美的事物亲密接触,抒发自己的情感。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指出美育具有解放情感的功能,“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2]这些情感需要适当地抒发。审美教育可以引导正确抒发情感,使人们摆脱单纯的物欲和情欲,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近代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人性的异化和精神世界的空虚。社会正经历着转型,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强烈追求和过度释放过去被长期压抑禁锢的“利”与“感性欲望”,情感铺张与庸俗化释放使人们步入感性沉沦的误区。功利化追求与物欲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冷漠,同时现代竞争的加剧与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又使人们承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当前的社会需要发展审美教育来正确引导成人抒发自身异化的审美诉求,解放情感。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成人的学习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态度、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成人的学习状态。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学的思想和方式解决教育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审美的意象、审美的方式等理论均可运用于终身学习过程,以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一方面,将审美意象具体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反馈。在终身学习实践中,要培养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不断完成既有的审美目标,进而追求新的审美目标,不断把审美意象表达为终身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通过反馈自身,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将审美方式视作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审美的主要方式是欣赏和批评,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知识的积淀作为基础,如同要批评一样事物,就需要具备批评的能力。可从感知、记忆、反思、想象、创新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成人终身学习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语言运用六种能力。通过欣赏和批评的方式,能够不断促进成人进行感知、反思、创新和想象,从而提升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成人对自身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终身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完善人的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正是用审美的方式,在美的实践中,通过激发成人的感知能力、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来提升成人的审美品位,培养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审美教育有助于构建成人的精神家园

“美育对于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培养,是在充分调动对象的个性想象基础上来实现的,它强调个性心理的独特价值,倡导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个体想象,激发个体情感,在充分发挥审美个性的基础上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3]个体在社会的交互过程中得以抒发和彰显的情感是热烈又激昂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是超前的、理想的,既立身于现实主义又超越现实主义。审美教育是联系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有效途径,能够引导情感的抒发,推动着审美主体摆脱现实世界的拘束,进入理想的审美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个体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种种矛盾带来的压力,个体的情感和精神有所压抑,需要超越现实,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达到真正的人性自由。对于成人来说,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不断超越现实世界,不断提升自身境界,实现自下而上对于现实世界的突破,达到情感的升华和超脱。审美教育解放成人的情感,使成人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建构起丰富而有弹性的情感世界,学会审美生存,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找到心灵归属。

三、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策略

(一)激发成人的审美动机

一方面,辨别审美意象。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容易将快感与美感相混淆,将美的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实际上,审美教育中的“美”应该是脱离实用性和占有欲,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对事物形象的直观感受,如对于一幅画、一朵花,个体在欣赏与品味之时,并不会因为它所在的地方不同导致美感观念有所差距。开展成人审美教育需要普及正确的审美知识,辨别美感和快感,才能明晰审美的意象。另一方面,树立审美观念。人们对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审美意识在幼年时就会得到启发,并逐渐形成审美观念。情感的抒发是审美观念形成的诱因,需要正确引导成人抒发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

通过外部手段进行适当引导,培养成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把传统和现代的知识文化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使成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批判性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培养需要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教师在专门的环境中进行引导,结合成人的心理发展状况,予以适当的刺激,这样才能实现目标。因此,独立的空间和时间、专门的教师和设备、多样化的课程和训练形式、审美能力的衡量尺度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丰富审美教育内容需要将更多的文化思想纳入审美教育的范畴。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审美教育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要求人们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已建立许多学习型组织。从研究小组、社区、培训机构、学习型城市到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开展方式和内容都层出不穷,将审美教育融入各式各样的终身学习活动往往就是实施成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成人在各种学习情境中的情感交互和参与,重视情感和情境的作用,将欣赏、批评、启发、引导、情境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到成人审美教育过程中。

(四)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蔡元培认为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十分重要,提出营造审美氛围的建议,这对于当今审美氛围的营造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社会需要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干净整洁的街道,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适宜的绿地、公园等,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氛围,为成人的终身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终身学习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从个体的出生到死亡,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场所和社区,个体的学习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点。整个社会因教育技术的发展而连接在一起,交互连接,互动紧密,这为终身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审美教育的实施需要将审美思想融入终身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四、结语

审美教育以自身独特的形式和魅力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人类的产生初始就存在于生活实践之中。成人在社会承担着多元角色和责任,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抒发成人的情感,推动成人进入审美的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怡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德]席 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终身学习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终身学习;科研;自我知觉理论;一致化理论

一、终身学习理念

(一)背景

终身学习理念在被正式提出之前,作为人类生存的智慧结晶代代相传并历久弥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寥寥数语勾勒出我国儒家思想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其中,“修身”是一切丰功伟绩的基础,“修身”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终身学习;古罗马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提出“公民要受到持续的教育”;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并于18世纪被法国启蒙家卢梭引用和发挥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几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人们通过持续学习而不断成长并实现社会价值,进而带动社会进步,因而,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巨大动力,在高度文明的经济知识时代,表现尤其明显。智力密集型生产正逐步取代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个人技能、态度和性格倾向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在其著作《学习社会》中所强调的,建立学习化社会,是为了使每一个公民人格臻于完善、自我能力得到发展、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在此背景之下,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上而下提倡终身学习,将终身学习作为重要概念写入正式文件,强调终身学习的价值,提出终身学习理念是一种能够使个人不断提高创造能力进而掌握命运的新的教育精神,每一个人都不能间断终身学习。随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及欧盟等组织也相继对终身学习理念加以宣传。

(二)概念

关于终身学习的概念,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然而无论哪种解释都强调人们学习的主体性、持续性和愉悦性,认为终身学习的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关乎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1]被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罗马会议通过的终身学习的定义,是目前为止认可度最高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地球村迅速传播,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之一。终身学习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不正规学习,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其中不正规学习最为常见。由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正规学习和包括各类培训、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兴趣课程、参观考察在内的非正规学习,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唯有不正规学习能够自由地发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包括通过大众媒体在内的不正规学习,没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场所、外界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它根据人们内在的意愿伴随日常工作和生活随机发生,场所包括办公室、家庭、公园、超市、候车室、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不胜枚举。对已经从学校毕业的社会成员而言,获得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机会并不多,不正规学习成本较低、可行性较高。本文所强调的终身学习主要指学习者完全自愿且能坚持不懈的不正规学习。

(三)研究现状

当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生存需求,建立终身学习社会成为各国战略目标,终身学习社会学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终身学习的关注焦点,从国家层面缩小到群体层面和个人层面。在厘清概念之后,研究重点转移到推广和应用,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社会群体和个人对终身学习所持的态度和践行的程度。我国学术界对终身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见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发生发展、传播、意义、启示等领域,比如德国、加拿大、挪威、日本、英国等国家终身学习政策的启示,台湾、澳门等地区实施终身学习政策的情况。总体来说,对社会群体和个体终身学习情况的研究还颇为罕见。通过对目前为数不多的成果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就各年龄段和各职业群体而言,在职青年和教师分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二、高职教师科研的意义

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时代潮流中,若高职教师固步自封,仅满足于职前学校学习,必将无法适应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高职教师不应当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中断学习,而应当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持续不断地主动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高职教师只有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专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专家和主动探究、积极反思、终身学习的育己专家,才能达到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积极配合学校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等任务,从事高职教育理论、教学管理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等科研工作,是高职教师抵达终身学习最高境界的有效途径。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致力于科研是终身学习这一国际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具言之,高职教师科研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提高高职教师工作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容易被人忽略。诚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科研成果实际运用的人,学术教育并非其重点,教师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但这不等同于教师不需要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与偏重于基础性理论研究的普通本科院校科研不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心在于应用性研究,要求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较高超的能力和较丰富的经验。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质、胜任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是终身学习,其终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科研。科研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通过不断学习与学校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活动,是高职教师在职业生涯阶段持续不断研究并解决专业前沿新问题的具体体现。

(二)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吸引力

高职教师职业的含金量与科研水平直接相关,职业所要求的科研水平越高,其吸引力越大。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教师能否晋职和加薪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个人的发展前景及薪酬则决定职业吸引力。20世纪20年代,德国曾对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学术化、向大学层次转移的问题有所困惑,并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凯新斯泰纳对职业教育教师科研持否定态度,批判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学术狂热”、“大学病症”,他担心职业教育学校会迷失方向。德国教育委员会则对职业教育教师科研持肯定态度,提出所有教师都应当具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两大能力,并将所有围绕能力的讨论简单地归结为一个问题:职业教育教师究竟是一名行业专家,还是一名不能提供任何说明的教师?[2]时至今日,当年提出的问题已尘埃落定,却依然具有警醒作用。成为经验丰富的教学匠,抑或成为令人尊重的行业专家?类似的争论在高职教育界时有发生。毋庸置疑,后者是教师在高职教育领域真正有所作为的标志,是高职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三)提高高职教育声誉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是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高职教育声誉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受到青睐的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得不到重视。被迫选择职业教育的往往是对接受普通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其“力不足”一般表现为学习能力不足或经济能力不足。经济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遇不可求的机遇。职业教育的地位有所提高,职业教育的作用逐渐得到认可,然而我国几千年来受重理论、轻技术的传统文化影响,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注重提高高职教育声誉,早在1999年便曾大声疾呼:“必须在社区群众和媒体的眼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声誉,”“特别在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促进对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的观念,不要鄙视职业技术教育”[3]。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为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和声誉做了不少自上而下的努力,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态度,还得靠高职教育自身的实力。科研是提高高职教育实力的重要砝码。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体现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综合实力强、知名度高的高职院校,往往科研项目多、科研成果多、科研质量高。

三、高职教师科研的特征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考察高职教师科研的特征,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于1955年提出的一致性理论;二是比姆于1972年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对身边的人、物或事情持有相同或不同态度,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两者态度完全一致,人们会感到愉快,反之则体验到冲突和不安。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内部状态。一方面,根据一致性理论,每一位教师为了保证工作的愉悦性,在不同的学习和工作阶段所研究的领域必须与所在院校的办学方针和中心工作相适应,其科研表现出集体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根据自我知觉理论,每一位教师可以通过科研行为,了解自己在成长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学术精神、思维方式、知识能力和写作风格,使其科研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作为高职教师终身学习主要内容的科研,呈现出集体化和个性化这两个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冲突的明显特征。

(一)集体化特征

高职教师科研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上表现出集体化特征。以高职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例:高职院校大多设有高职教育研究所(室),组织教师有关部级、省级、院校级研究课题的申报、结题等工作,通过审批的课题成为相关教师科研的主要方向,其选题往往具有一定前瞻性,集中反映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体现出集体化特征。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科研上存在的差异,表现为在不同科研领域占据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研究优势主要是:探索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将理论应用到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在此基础上再次上升到理论。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集所有教师的科研力量,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针对新涌现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层次尚不齐全,已经积累的高职教育经验多为专科层次,仅有少数为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为零。且不提更高层次的招生和教育问题将如何解决,就目前而言,高职专科层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在“三六九等”的招生体制下,高职教师不可避免地共同在教学上面临一个问题:其学生并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学阶段的“失败者”。高职教师不得不在中学教育已经相对“失败”的前提下,结合经济发展需求探索教学的成功之路。我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国际化视野向西方国家取经,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路径,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独树一帜,有关教学方法的科研成果可以同步在教学上得到转化,立竿见影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二)个性化特征

诚然,高职教师科研具有集体化特征,然而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高职教师在科研上可以人云亦云,应当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碰撞思想火花。在实际科研过程中,高职教师又表现出个性化特征,即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职教师在国家及院校提供的科研条件下长期进行科研实践而逐渐形成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语言风格。教师的科研成果往往表现为专著或论文,在职业个性、道德个性、知识个性、思想个性等基础之上形成其个性化的思想魅力和语言风格。诚信的本质、广博精深的知识、甘坐“冷板凳”的心态、独立自由的创新精神等等,都是作为高职教师终身学习主要内容的科研的前提条件。高职教师科研的个性化特征,对塑造学生良好个性、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特色高校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灵魂,应当拥有学问和情趣兼备、特立独行,更重要的是富有科研个性。

四、结语

21世纪的高职教师,大多拥有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经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并能够克服重重障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计划地持续进行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理念能够催发科研自主意识,是高职教师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因。高职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不单是为了通过水平评估和职务评定,更重要的是为了成为一个学会终身学习的健全的人。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校相应的科研激励措施,自觉地培养科研自主意识,才能使科研成为终身学习的明确目标和主要内容。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高职教师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科研的过程,其实是追求生存意义、优化生命存在的过程;高职教师对学术的追求,其实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作者:陈曙娟 蒋云尔 赵龙祥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雅丽.论终身学习社会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20.

终身学习范文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资源;概念;终身教育;影响

在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可直接促使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对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利用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是满足历史课程活动需要的根本之所在。因此,要想顺利推进历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达成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对历史教学资源的有关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促使这些因素转变,为历史教学发展提供原动力。[1]

1.教学资源与历史教学资源

(1)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为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可利用的一些条件,一般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可供教学利用的教学素材等,当然也包括宏观上的教师资源,教学所用的教具、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从广义来看,教学资源也应该包括或者涉及一些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资源广义上的定义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或者是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狭义上的定义是指学习资源,主要就是教学材料、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后援系统等。[2](2)历史教学资源。历史教学主要指的是以发展学习者综合素质和提高学习者文化修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历史教育、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观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增强整体素质为主要宗旨的教育活动。广义上的体育教学涵盖了社会上的历史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历史教学活动等。而狭义上的体育教学主要指的就是学校课堂上的历史教学活动,是在学校教育中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的,系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培养教育过程。历史教学资源可以是物化的,也可以是非物化的,物化资源可以是一些教具、教学设施、教材等,非物化的资源包括一些观念上的支持、群众基础等。

2.终身学习的概念

终身学习是国民教育中的培养目标之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主要是指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中学习、参加的一些与教育有关的活动。也就是说终身学习本身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和内容;其二,终身学习也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思想以及观念的指导下,以学习与教学的系统化、整体化为宗旨,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为人类个体提供参加教育活动机会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的不应仅仅是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概念等,而应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一些现实的问题,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历史教学资源提升终身学习的实效性

关于“实效性”的概念,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实效”的汉语意思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动因产生的客观结果,一般指好的方面的效果。实效性则是指某一事物或过程具有的实际效果。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各类教学资源的介入将会很好地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象。而在终身学习方面因为有了各类历史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教学过程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扩大历史教学的影响面,能够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丰富教学资源的历史课堂,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该是紧密的,教学的组织应该是系统的,能够实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点本身,更多的是要通过资源的运用去培养学生独立的历史思维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历史教学资源在终身教育中能够发挥出来的实效性界定为: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背景条件下,历史教学资源对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灵活把握的实现程度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作者:于薇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终身学习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人员学习措施

宋朝大思想家朱熹先生曾说过:“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整个财务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空前的,甚至有很多是企业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因此终身学习对财务人员更显得尤为迫切。我们要养成一种同步学习的正确观念,终生学习究竟要如何落实呢?要一边工作、一边成长,这是新世纪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据统计,我国有12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但是从业以后能够坚持继续学习的很少,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财务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比较繁杂,加班加点的事情经常发生,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精力继续学习;另一方面,目前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相对简单,因此相当一批财务人员继续学习的意愿并不强烈。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本土企业面临着财务体系变革,全球化的企业融资环境已经出现。随着监管部门对国企和民企赴海外上市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成为美国、香港、新加坡等成熟资本市场的座上客。当然,其监管环境使得原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同时,越来越多优秀的本土企业正在引发海外投资机构的产业投资和工商业巨头的并购等新的投资浪潮。海外投资者的进入势必对原有权力体系形成巨大冲击,财务部门也因此将面临一个更复杂的投资人环境。全球化的企业投资环境正在形成。持续升值的人民币汇率和日益松动的外汇管制政策,本土优秀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并购和投资目标。而此前本土公司的财务部门对此毫无经验可谈。在全球化的企业竞争环境之中。随着中国“后WTO时代”的开始,越来越多的市场开放承诺得以兑现,本土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另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变直接影响了所有中国企业的财务成本,企业该如何应对?面临国内法律和财务政策的高变动期。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深刻影响中国企业制度的法律不断出台,其他诸如两税合一、物权法行将出台、反商业贿赂加大力度等或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财务的法规和事件层出不穷。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那点知识而企望它能管用一生。财务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财务这一职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