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8:49:56

终身范文篇1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范文篇2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2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及做教师的标准,也让我领悟到读书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在众多的教育类的可读书目中,我更喜欢读教育期刊。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分类整理:理念先行、榜样引领、名言集粹、精彩瞬间。我结合学校的要求制定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陶行知教育名篇》、《高万同语文教学文集》等。不断加大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在读书中,我领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言之有理,忍不住用笔随手记下,最近写出十余篇有关读书教育论文获奖。这些成绩,都是从读书中获取的。在读书中,我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更是寻觅了他们的成长足迹,饱感了他们的艰辛与成功。从他们身上,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讲台成就精彩的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有人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想他所指的就是书中有人生的哲理、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能解惑、一本好书能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

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文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够学透知识,而且能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读书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且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学习,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知识掌握的深浅,决定了一个老师的内涵修养积极的高低,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各方面知识都能轻手就熟的老师,他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一代人材,相反,那些知识浅溥的老师只会责怪和批评学生的不聪明和不自觉,这是一种误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要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定会有所作为。想起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做现代的合格的教师才是对待社会的责任感?我思索着。我想起了在新沂市教师进修校学习时一位心理学何敬仁老师说的话:合格的老师有三个榜样,知识榜样,行为榜样和社交榜样,现在回味起来才是真正了解到心理学何老师的真正含义。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活在世上,没目标,没理想,不学习,不爱劳动,依赖着父母,整天无所事事,幻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的日子正如朱自清所说的时间“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从手边过去”“从脚过去了”……到头来,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人生短暂,多么希望能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多为社会作贡献,多伟大啊!公务员之家:

近年来,我读了许多教育文学作品,如朱自清散文集,高万同语文教育文集让我深有感触,受到启迪。朱自清文章的开头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表面写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提醒了我的思考:有什么东西是永不停留,一去不复返呢?那就是时间。高万同语文教育文集中强调“读书内化”之后,才能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的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读书,让教师更加丰富;读书让教师更具魅力;读书可以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我们更透彻地领悟教育真谛,从而更加成熟。“多读方知书中味,勤写始觉笔有神”。让我深刻感悟到他的每一条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里面去寻求…

终身范文篇3

国际社会称老年教育为第三年龄教育。教育专家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四个年龄期,第一年龄期为幼儿到青年(以学校学历教育为主);第二年龄为成年期(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第三年龄期是退休或低龄老年期(以老年教育为主);第四年龄期为年老体衰,逐渐依赖他人赡养护理照料(以自我休闲为主)。第三年龄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最后阶段。老年人通过教育,调节心理、生理活动,本质上以精神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从而积极促进人口健康老龄化,使老年人推进和延续进入第四年龄期。

第三年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结合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百余年的实际,首先提出:“教育应成为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应贯穿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现在,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教育思潮。

我国老年教育从创办到现在经历了23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大力兴办第三年龄教育,广大老年人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群体,使我国老年人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中,提高了生活、生命质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用自己新的视野、新的风范,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了自己的睿智和才能,展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新的生命力。我国第三年龄教育在创新实践中创造出许多宝贵的基本经验,得到国际老年大学协会的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世界第三年龄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终身范文篇4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是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适应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使人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协发展。

1.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电气化和机械化的时代,使人类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积累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这种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的经济、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第一次最为重大的飞跃。至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的成功制造与爆炸、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60年代前后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和应用,更使人类开始进入原子能、计算机、电子集成电路和空间科学技术的时代。此一时期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繁荣,不断地从旧有的学科体系中派生和分化出新的学科或边缘学科,如从物理学中派生出“核物理”、“电子学”、“电机学”、“空间动力学”等。学科的分化与演绎,使学科越分越细,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综合,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员参与才能完成,科研的设备越来越复杂,制造技术也越来越精细。如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几乎集中了人类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和各路精英参与。据统计,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近20年间,人类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文献总量比在此之前200年间的总和还要多。据美国有关部门的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知识的积累、老化和陈旧更为快速,特别是进入90年代至今,新知识、新技术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和积累,并在积累中大量地除旧出新,如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等信息科学领域,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新的知识每年都在大量地产生、大量地陈旧无用,其变化之快使人目不暇接。据对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每年摘录的化学文献量的统计,从二战后到60年代初,大约每10年文献量就翻一番,而现在则只需要2年左右。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信息和情报爆炸。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难利用原有的知识把握和了解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动态,一般的科技工作者、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等,也难以利用原有所学的知识去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变化,因而出现了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的危机,这无疑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障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新知识的产生和迅速更新,无论任何一个层次的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问题。而终身教育恰恰就可以实现人的知识积累与更新同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适应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特点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二次大战后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欧美等国及日本、德国、意大利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除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外,还有就是二战以后除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即使是朝鲜和越南战争,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和南联盟的战争,也发生于上述经济发达国家本土以外的地方,本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积累没受到任何破坏,相反通过这些战争加快了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军工军需工业的发展,也同时拖动了其它经济行业的发展,使有关国家发了战争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集团的军事对抗与军力竞赛,更是把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以核威协力量为目标的核武竞赛,以制空权和航天技术为目标的航空航天领域的竞赛,以电子技术对抗为目标的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与军需品有关的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技术发展快,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迅速,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此一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普遍在50%左右或以上,这就使生产力与经济出现了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这种背景下,生产力提高而使经济的增长加快,随即的问题是把人的技术技能素质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到了紧迫的位置。因此,实施终身教育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目前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甚至出乎人们的预料。这种以知识、技术为核心与支撑的经济,往往需要人们掌握更复杂的知识与技术,反之则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及其日益国际化的需要。这样,实施终身教育是解决知识老化和知识短缺这种与经济社会不和谐发展的最好办法。

3.适应了人口剧增和失业人口增多等的社会发展需要

二战后到60年代的相对和平环境里,欧美及其它许多国家,随着对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口的补偿性增长,自然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如1950年全球的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1亿人,10年间净增了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了36.97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11.72亿人,25年间增加了46.4%,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了60多亿的规模,这种人口增加速度是空前的,使人类面临着人口爆炸的巨大压力。

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教育却相对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发展促使了生产力的普遍提高,随之而来的,一是缩减就业人员,使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二是人们也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出现了反对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应用的倾向等等,人们就业需求与科技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由此也衍生和激化出了其它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此外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与文化落后等原因,许多人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人们的就业和国家的发展与生存空间都产生了潜在的危机。终身教育可以使失去学习机会以及知识和文化层次渴望提高的人提供了机会与条件,也为改变经济、文化、科技落后状况储备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增加就业机会及国家发展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已成为解决人与生产力、人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有效途径,因而把终身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受到各国的重视。同时,提出和实施终身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无论对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化解与缓和都是适时的,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贡献

实施终身教育,无论对任何一个层次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贡献更为突出。

1.可以按社会需求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

婴幼儿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均属正规学校的教育,且有较强的年龄限制和其它条件限制。就全球而言,到1994年适龄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为15.3%,也就是说,全球有84.6%的适龄人口在高中毕业之前或之后就已步入社会,与高等教育无缘。到1993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6.3%,初中、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为60%,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不少在80%以上,也就是说全世界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很高,这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约在60%左右,即使如此,也与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样,终身教育的实施,就为不同国家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和社会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如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学历及专业课程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或老年人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为不同国家实现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服务与保障。

2.使人和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是受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个体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但这些条件也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全世界,多数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步入社会时的学力偏低;对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其它专业层次教育的阶层而言,也存在着知识陈旧、老化等问题,这与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不和谐的。终身教育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根据自身职业的要求或爱好,选择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模式,边工作边学习,实现人生发展方向上的自我完善与塑造。对国家而言,也可以用各种形式的大众化教育取代英才教育,实现教育的整体社会价值,使人的素质能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和协发展。

3.实现教育形式与教育投入多元化

终身教育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教育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实施不同要求与特点的教育,以实现公民的个性化特色的塑造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社会化综合目标。正规教育为学校办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可以学校办,其它所有非教育机构或个人也可以办,这样就使教育形成一个由政府、私人、公司企业、各类团体机构多元共同投入办学的局面,减轻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压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们面对的21世纪,科学技术往往以人们难以预测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往往越来越难以适应由科技进步而引起的社会及经济上飞速变化的状况,终身教育可以成为调适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中,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其在接受最后学历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迷茫,学历层次低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除了极少数人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来完善、提高并适应所变化的环境外,绝大多数人必须依靠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完善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以适应科技与社会的变化。这就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2.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协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是如此。而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个性化目标的培养和社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这样便可以使人的个体和社会整体去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人与经济、科技的和协发展。

3.适应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

人们在最后学历教育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中是难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的。不少人一生中会按照自己的特点多次自我调整社会工作角色,即使是一生都在同一岗位工作的人,也同样存在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样终身教育便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通过终身教育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而社会全体则通过终身教育,调整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实现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逐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发展层次。

4.有利于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市场调节机制

中学以前的教育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实行义务教育制,大学教育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国家投入为主、学生交学费上学为辅的投入机制,国家对教育经费的负担不轻。如我国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近几年仍保持在20%~22%之间。如果对实施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非义务、非学历教育都要由政府负担的话,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难以支撑的。对终身教育中非学历、非义务性教育的部分,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或重构,则教育经费支出基本上是由个人或由有关机构支付的,这种投入无疑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终身教育既可以由教育机构办,也可以由非教育机构办,且教育模式由社会需求机制自动调节,这就引入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使各种教育机构的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这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合适和有利的。

四、终身教育实施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平均学历层次偏低,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继续教育发展,将会对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国力贫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落后,国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国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高。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原有的底子薄、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有限,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仍不高。据1998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在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仍占总人口的13.7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79%。到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为413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为306万人,总量达到719万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万人增加了21.6倍,高教在校生的增加总数为37.6倍,发展速度是骄人的。但以每10万人口在校生计算,到1999年我国的普通高校生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则每10万人口高校生数为571人,适龄人口入学率约为10.8%。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1995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综合入学率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16.2%。显然,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学素质,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倡导终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上一个层次,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换言之,终身教育可以使国民在失去某种层次的教育后能有机会予以回补,或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地调整和修正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国民素质的改善与提高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在广大农村地区,文盲与半文盲占了国民中的大多数,更有必要发展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教育,提高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此外是城镇地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工人和部分技术人员下岗失业并形成了一个45~50岁的正值旺盛工作年龄的人员大批退休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国家也是一个不该提前发生的沉重负担。从我国的国情看,今后仍然会有大批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能适应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需下岗待业或失业的状况发生,若能有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公办或民办教育机构展开不同形式的终身教育,就能满足国民素质的改善与提高的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

终身范文篇5

一、问题缘由

1965年12月,“终身教育”理念由法国终身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在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及,自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理念得以传播和发展。2010年,主持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3]这既是终身教育理念以政策文件形式确立的表现,也是国家在新时代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可和重视,更是个人基于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对终身教育理念迫切呼唤的真实体现。至今50多年的演进历史,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终身教育理念,并使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不同领域得以贯彻。如:韩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演进及学习账户体系的开发,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的推进及学习化社会体系的构建,英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及产业大学的发展,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机制及发展策略等。查尔斯•赫梅尔(CharlesE.Hummel)谈到:“终身教育可以与哥白尼学说相提并论,其是教育史上最震撼的事件之一。”[4]足以看出,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是人类教育界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现象。此外,其还在经典著作《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出现,终身教育也就出现了。”[5]可见,在他看来,终身教育必须肩负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充分体现出其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终身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俱进。但是,就目前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我国社会实践而言,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打破系统的学校体系模式,侧重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而非学校内部体制下的教育,而综观当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终身教育理念在非学校环境下的贯彻与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是人人可学,但由于各方面情况,如地理位置,地区经济差异等,致使终身教育思想中人人皆学的需求没有完全得到释放。终身教育思想中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层面供应的学习服务是全面的;其二是个体对于终身教育内容的需求是多样的。当前社会对终身教育内容的认识过于狭隘,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这就导致社会层面的供应与个体广泛学习需求出现矛盾。目前,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终身教育理念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基于此,通过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当下终身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度,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二、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至今,被学界广泛认可的终身教育定义当数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他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到:“终身教育包含教育的多个领域、各项范围,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不断发展,也包括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6]目前而言,不同的学者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界定存在不同视角上的解读和诠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不是体系,而是建立体系的依据,这个依据贯穿体系的每个部分。”[7]孙世路教授谈到:“终身教育体系是适合于一切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的受全面教育的体系。”[8]持田荣一等将其定义为:“是教育权的保障,是专业和教养的配合,是扫除文盲的方式与道路。”[9]通过不同学者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解读和阐述,不难发现,其既有趋同之处,亦有各自不同的地方。在这里,主要探讨学者们对终身教育理念趋同的部分,把握其内涵的精髓和要义,深入探究终身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的真正价值,解读和诠释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为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之丰富,领域之宽广,构成之多样。在此,采用高志敏教授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要义的界定,即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原则;教育贯彻人的发展的一生;教育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教育必须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教育既作用于个人又作用于社会。[10]在此认识上,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化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入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以期达到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下重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目的和意义。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着眼于孔子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论述,可以把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归结为以下五个层面: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教育目标的价值性。

三、解读孔子终身教育思想

通过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与规律,明确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解读和剖析孔子终身教育思想。通过对孔子终身教育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明晰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而使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相衔接,彰显时代活力。1解读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全纳教育是全民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有效方式。[11]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全纳教育的根基,是每个个体不能回避的话题,与每个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孔子关于求学者论及到:“有教无类。”[12]即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无所差别。[13]可见,孔子对于求学者是没有特别的门槛限制,不论其年龄大小、出身背景、学识层次等的差异,都一律同等对待,这深刻表现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此外孔子还论及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4]即只要求学者情愿携带十余干肉作为入学之礼,其就会孜孜不倦的给予教导。放眼当今社会,孔子这一思想是教育对象全纳性的体现,同样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表达,对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而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社会各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面。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对象可界定为全体公民,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的基石,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解读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终身教育理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体学习内容范围的界定。教育内容包括众多领域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是个体必须面对的境遇,因此现代终身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个体融入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透视孔子终身教育内容,发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任在其中矣”。[15]也即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可以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勤思好问,足以达成仁的境界。此外,孔子还论及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6]强调学习广泛的知识,并用礼来规范、约束自身,就不至于离经叛道。具体教育内容而言,孔子论“文”、“行”、“忠”、“信”四教,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内容,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17]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对于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理所应当成为每个个体学习所践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当今社会最有力的生存技能。作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有效适应现代化日益多变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便捷渠道。3解读三———教育时间的终身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源于终身教育,贵在教育时间的终身性。从全球视阈看,伴随经济、文化及生态等多元发展,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对教育的终身性论述,其中虽然存在部分宿命论的神秘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正常规律,从中可以感知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构成了差异多样的教育内容。此外,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9]旨在从颜渊的学习行为来夸赞其进取不已,进一步从侧面展现了颜渊一生坚守终身教育思想,以终身教育观作为其自身不断前进的真理。从纵向角度来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观必然成为一个人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需要用终生去奉行。4解读四———教育活动的生活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终身性,即为教育与生活共存,教育与生活相互依赖,教育与生活和谐可持续发展。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生活共舞,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增添教育的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脱离学校教育的生活,是终身教育理念融入生活的体现,也是生活性学习延续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在生活领域的展现。由此可见,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既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链接主体的载体。转而,孔子是如何描述其终身教育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的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这是孔子经常告诫其弟子的话语体系之一,重在强调培养生活中的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人格魅力,突出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即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他也曾提及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2]其用自身形象来感叹即使五十岁,依然可以继续品味《周易》,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终身教育思想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完美体现。5解读五———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是人类学习的一种价值理念倾向与追求,不同的人持有迥然各异的价值性教育原则,这种价值性教育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累积构成,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性的问题。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价值性教育是人生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出身背景、社会层次、思想意识等不同,而在人生价值追求的路径即价值性教育上表现差异。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教育目的的价值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即为君子要按照所谓的义来修养自身的品质,并且严格按照礼来行事,表现出谦恭的姿态,凭借信来取得成功。这是君子为人之道的路径选择,也是个体之所以成为真正之人的价值所在。孔子还论及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4]通过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恭慎从事、安抚他人及安定百姓的目的与价值追求,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价值性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由基本的生理需求朝向满足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必要途径。

四、启示与展望

终身范文篇6

终身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第四,学习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内容除了职业教育外,越来越注重人的个性珠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极力倡导,也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于是,发展终身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不仅成为一种思潮在国际社会中广泛传播,而且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21世纪教育与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同时各国也开始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终身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我国也适时地调整了教育战略,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建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明确地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我国政府已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终身教育体系是国家为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建立的促进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制度系统。就是要建立起一种能为所有人的各个阶段,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提供教育的体系,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机制。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成教非学历培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作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终身教育的主要方式,成人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渠道,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主体性价值。因此,要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必定首先要依靠成人教育的发展。但过去那种单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将是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线的成人教育。就目前来说,与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的非学历成人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对发展非学历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具有巨大教育实力的高校普遍存在对发展非学历教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在终身教育的框架内去认识成人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是专业人士仍然认为成人教育只是普通教育的一种学历补充或替代,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办学形式。一些普通高校的领导层往往认为学历教育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把非学历培训看成是学校创收的副业,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培训的观念还未根本上转变。表现在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上,高校目前大量进行的是学历教育(脱产、业余、函授);在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还是一些普通高校全日制的本专科的“翻版”或“缩身版”。所以,高校目前直接参与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占有的市场份额还相对较小,还不能较好地满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二)非学历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我国成人教育的非学历培训的发展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固然有认识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的原因,但与自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成人教育的培训对象是在职的从业人员,既然是为成人学习服务,就必须建立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但遗憾的是,在成人教育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单位蜂拥而至,造成培训市场十分混乱,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就是一些普通高校举办的非学历培训,也存在着只讲经济效益,不顾培训质量,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出现只管理培训班的招生,对教学过程不闻不问,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高校非学历教育在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有待于进一步理顺。

(三)忽视成人教育特点,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我国成人教育最初主要是依托普通高校发展起来并对普通高校形成了长期依赖,其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基本上都是依照普通高校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深深地刻上普通高校的烙印。加上部分高校成人教育机构由于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对成人教育的特点、非学历教育市场、培训的对象和内容较少去研究。因而,所从事的非学历培训明显存在着“三个缺乏”:一是缺乏针对性。由于成人教育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重传授而轻创造,重统一而轻个性,这些既脱离成人教育培训对象是在职的从业人员这一客观事实,又使得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应用性。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成人教育仍然更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不注重因材施教,忽视学员的个体需求。这些大大地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从而影响到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声誉。

(四)缺乏专门师资队伍,培训质量难以保证成人教育的对象一般是有一定职业经历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培训教师扮演更多的是“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这几来,虽然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都还没有组建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靠兼职教师从事非学历培训,有的甚至是聘请退休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上课,这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第二,从事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师平时对培训的对象、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缺乏研究,对一些培训学员提出的一些实际操作问题缺乏考虑,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培训时聘请教师随意性较大,教学任务主要靠教师的诚实度来完成。由于接受培训的对象情况比较复杂,学员的文化底子和学习的态度相差较大,致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第四,部分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因此,组建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当务之急。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高校成教

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是由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转变的一种新型教育体制,是构建终身教育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环节[3]。可见,发展成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成人教育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加强对非学历教育的领导终身教育思想是21世纪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也是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工程。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部分的成人教育,应努力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发展非学历教育,进一步拓展成人教育的办学空间。普通高等学校要实现由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成教新格局转变,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各种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宗旨,以促进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为基本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需要,从而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主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

(二)以市场为导向,完善非学历教育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逐步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初具雏形,这既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要建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非学历教育体制。以非学历教育的全民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优势,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要强调科教产相结合,在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培训制度;要挖掘现有的办学潜力,改封闭性、有限性为开放性、持续性和终身化教育,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尝试与社会各层面联合办学,做到主动去满足社会对非学历教育的多种需求,进行多规格、多类型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同时,非学历教育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综合效益为驱动力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成人教育的非学历教育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

终身范文篇7

本文作者:杨丽丽工作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体育系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的授课内容和形式都不够新颖,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此外,高校体育运动教育中将体育技术和技能的传授放在了首位,而对趣味性教育则比较忽视,这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创造精神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高校体育运动教育中必须注入新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之路,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能够朝着更加宽广的方向迈进。终身体育思想的渗透可以吸引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可以将高校体育从竞技技术为主的道路转到全民健身的道路上来,为高校体育教育教育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授课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高校体育课堂可以从理论上教导学生投身于终身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例,使学生能够在主观意识上重视终身体育这个观点,并将其铭记于心。第二,从课堂内容上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开发出每个学生喜欢的领域,使其产生兴趣,从某个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的养成来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运动锻炼给人们身体和心灵带来的益处,使学生主动的感悟终身体育精神存在的必要性。第三,高校体育教育中,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之外,更要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这个重要目的。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才是高校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要素之一。

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有着很重要并且十分深远的特殊地位,高校体育改革的成功,对终身体育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在课堂内容上的改革课堂内容上的改革标志着高校体育个性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体育技巧、锻炼方法的开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专长的平台,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有不同运动喜好和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特长和运动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内容,这就改变了小学和初中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体育教育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而努力。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被分到不同的班级,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更好的保护运动水平相对较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学生也更容易确立学习目标,无论能力高低都会取得不同程度上的进步,从而使自信心不断增强,有利于学生从运动中得到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愉悦。在体育课程的考试过程中,除了对体育课程本身做考核以外,高校体育也应增加一些与终身体育知识有关的考核内容,这样,终身体育的精神才能更加深入人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终身体育对人一生的巨大影响,为今后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高校体育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的改革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学习兴趣,把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组合成为一个全新的班级,在这个班级中有相同志趣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但可以使体育运动锻炼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而且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身体素质也变得更强,这样高校体育的最根本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体育课程,掌握体育知识,终身体育也就变得不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了。

不知不觉中,终身体育这个原来看似不可能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相信无论是谁都不会拒绝终身可以给其带来快乐,对其身体健康有益的事。高校体育在增强延续性上的改革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以及其他主要科目课业的繁重而变得越来越少,甚至被一些专业课所代替,失去了体育课程的延续性。学生在校期间,到了高年级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体育课程,这对今后的终身体育是十分不利的。一旦停止锻炼,好不容易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就会被破坏,体育运动技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化,学生对某种运动所产生的兴趣也会逐渐的衰退,这对终身体育精神的伤害是致命性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学生的课业多么的繁重,也要抽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身体健康如果不能保证,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高年级的学生每周也要保证两节以上的体育课程。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体育锻炼给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促进作用,学生尝到了甜头,这样才能让他们懂得今后即便是离开了学校也要找机会坚持体育锻炼,将体育运动终身化,让体育锻炼伴随其一生。高校体育课程在学校资源利用上的改革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倘若再想接受到系统性正规的体育运动技能培训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参加社会体育培训课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后,拓展出了很多当今社会上时髦的运动锻炼项目,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与自己兴趣吻合,与自己身体状况匹配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利用的免费资源。课程选择更具多样性,课程的设置更加人性化,不再是走形式,真正满足了学生日后参与到终身体育锻炼中的需求。例如,瑜伽、健美操、有氧舞蹈、游泳、力量训练、形体训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课程,都是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持续使用的用来改善其身体健康状况的可伴随一生的体育锻炼项目。能够在校园中接受免费训练,学生何乐而不为呢,这就使得终身体育思想真正的深入大学生的内心,终身体育在大学生内心变得不再枯燥、不再艰难、不再抵触,学生自觉自发的努力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融入生活。综合以上,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确立,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拥有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终身范文篇8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模型

终身教育体系是在传统教育体系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目的是建设学习型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主席埃德加·富尔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1]终身教育体系是适应人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教育体系。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学习型社会的境界,把学习从教育范畴拓展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广阔范畴,形成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学习型社会的出现是对传统社会生态的开拓,目的是把学习作为每个人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把学习活动作为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并创造理想社会的根本。

终身教育体系是在国民教育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我国国办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到终身教育体系,根据各个阶段教育体系的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以及建设的突出问题,可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如图1。

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的建立还要依据教育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进行描述。例如,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民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应更多借鉴市场领导模式。例如,英国在推动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是典型的市场领导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先了解学习者的需求,进而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强调市场原则与机会公平等[2]。并且,还依据追求教育体系协调发展、提高教育的社会成效以及满足人的发展规定性的原则。这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世界性发展趋势。例如,OECD《2001年教育政策分析》就提出:“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凝聚与经济成长”,其中,特别强调要使“终身学习具有促进个人发展,提升民主价值,发展小区生活,维持社会凝聚,增进创新、生产力及经济成长”[3]方面的功能。

二、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评价维度

由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可以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过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公民学习基础。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公民一定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因为,“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过程”[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组织适当的结构和方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他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其次,培养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5]。公民学习的基础水平不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施路径显然是不同的。所以,终身教育体系首先应着眼于公民学习的基础水平。

——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水平。终身教育体系是对国民教育的“检修”,是国民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有序发展。以终身教育为依托的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只能把它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了”[6]。“从这个意义讲,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7]。虽然,终身教育体系是具有现代教育基本特点的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等于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不仅表现为终身、教育、生活三个层面社会化的综合,而且表现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综合,还表现为各级各类教育、学习在人一生中各个发展阶段、各个素质层面的整合与有机统一……既具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又具有后现代教育的许多特质的新型教育体系”[8]。但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因为,“教育现在是,而?

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校有它本身的作用而?发展”[9]。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水平决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点。

——国民教育体系的影响水平。终身教育是在国民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按终身教育的要求逐步完善起来的学习型社会使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开发和最充分的利用,从而建立起最庞大而又最经济的教育体系”[10]。其中,国民教育体系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为,终身教育“这种教育策略必须把教育看成是超越中小学与大学范围的一种事业,教育是超出它的组成机构的”。“现在是扩大当前的教育体系,选择其他途径或代替办法的时候,我们就会立即发现在这个共同体的日常生活中,即在经济与行政、在大众媒体中、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财富”[11]。而丰富的教育财富的挖掘是基于国民教育体系发展并扩大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影响和效益的结果。所以,国民教育体系的影响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教育民主化水平。终身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民主、实现教育公平的保证。“终身学习是一种有意的学习活动,具有促进知识、技能与能力等目的。这样的学习能够增进就业能力、积极的公民权以及促进社会统合”[12]。无论是国办教育还是国民教育的学校制度,都是针对学生一生特定的时期,不可能保证每个人一生发展的公平。而“终身教育的主要原则在于教育能为全体民众所共享,并且要能提供适应不同能力与背景者所需的教育形态。终身教育反对精英主义,主张全体民众都应有发展与学习的机会”[13]。从而,通过扩展学习的参与途径,消除和减少教育不平等现象。对于现有的以特定人群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体系来讲,只有终身教育才能充分实现教育民主。教育民主化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图1终身教育体系演化模型

——社会学习活力水平。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动着终身学习的前进步伐,其中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步伐的不断加速,工作性质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人口老化等等都在提醒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更新要持续人的一生。终身学习的目的是要应对技能门槛不断提高、能力本质频繁变化的现实。企业需要人们在岗位技能上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面对越来越多面的市场和越来越短的生产周期,很多企业的趋势是雇员的聘期不断缩短”[14],学习的周期和频率不断提高。生活即学习,工作即学习。终身教育要求“所有的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必须参与教育工作”[15]。终身教育的意义在学习结果上“可以导致个人获得现代生活中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16]。全社会的学习活力必须不断增强。社会学习活力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社会创新水平。终身学习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今天的创新活动不应是少数精英分子的专利,而应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现在的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创造,既离不开个人的钻研,也离不开群体的相助。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社会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发明活动,是更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的终身教育形式,能够造成多种不同组合的群体,可以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学术交流,在相互切磋、相互碰撞中启迪思路,推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创造活动发展”[17]。因为,知识经济不仅要靠高精尖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作用,也要靠广大国民素质的提高。OECD在2001年出版《新学习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CitiesandRegionsintheNewLearningEconomy)的报告就指出,学习的历程是继续创新的核心以支持学习经济中的竞争优势[18]。社会创新水平是衡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三、终身教育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终身教育体系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见表1。

以此,我们可以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评价分析。

终身范文篇9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公告

闽常〔2005〕14号

《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28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8月1日

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2005年7月29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发展终身教育,鼓励终身学习,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有组织的终身教育活动。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终身教育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整合各种教育文化资源,促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成员由承担终身教育相关职责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能为协调、指导、推动和评估终身教育工作,为本级人民政府有关终身教育的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具体事务由本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终身教育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财政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终身教育发展情况及财力,安排相应的终身教育经费。

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或者兴办终身教育事业。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开展终身教育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每年9月28日为终身教育活动日。

终身教育活动日开展终身教育的宣传、表彰等活动。

第八条用人单位、社区、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应当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开展有益于终身教育的活动。

各类教育机构应当在师资、设施、场所等方面为终身教育提供便利。

第九条鼓励公民参加各类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

鼓励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有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员志愿为终身教育服务。

第十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终身教育的宣传,为终身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十一条国家机关应当保障国家公务员依法享有的参加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权利。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支持工勤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接受技能培训。

第十二条事业、企业单位应当支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技能、创造能力和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建立职工培训制度,组织职工参加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应当支持经营管理人员参加现代管理培训。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减免培训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上述人员参加培训,掌握就业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

第十四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等,开展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民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供相应的扶持措施。

第十五条社区应当逐步完善社区教育设施,根据各自条件开展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教育活动,活跃社区文化,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老年教育工作,为完善老年教育设施和场所等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必要条件。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老年教育工作,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第十七条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乡镇和社区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应当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并形成制度。

第十八条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性场馆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向公民优惠提供学习场所或者设施。

在终身教育活动日,政府设立的上述场所和设施应当免费向公民开放。

第十九条实施终身教育的培训机构应当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招生的各项承诺,不得虚假招生广告信息,不得违规收取培训费用。

第二十条实施终身教育的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成绩合格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发放结业证书、农民技术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所发放的证书应当按照规定进入公共信息网络,并允许单位和个人免费查询。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对需要提交的各类证书予以查验和管理。

终身范文篇10

一般认为,“终身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最早是由法国教育思想家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他认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儿童期和青年期,而是应该在人的有生之年得到持续的发展;教育方法也应该根据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同时,“新的教育理念是,人类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生活,都有自我教育、自我教授、自我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之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的教育活动必须去除掉至今为止固有的与理念不相符的形式上的壁垒和障碍”。[1]以此为基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编写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指出:“教育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年龄”而是面向“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这使得终身教育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它标志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并引发了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从终身教育理论中派生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型社会”教育理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建立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又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巩固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又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巩固和完善。这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可见,学习型社会不仅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同时,学习型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学习和接受教育从个体行为逐步转变为社会群体行为。可以这么说,终身教育已被人们视为“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终身学习业已成为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方式。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依据

学习型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潮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是基于我国在世界潮流下的一种明智的政策选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党和国家政府的一致肯定和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律,明确指出了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不断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具有的重大意义。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99年1月31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2001年5月,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正式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明确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这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终身教育事业,建立学习型社会指明了方向。

第二,从发生学角度讲,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是人的未完成性、全面发展性的客观选择。现生学认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人是有独特贡献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进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得生存和谋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2]人带着潜能来到世界,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发展完善自己,不停地变成一个“成人”。这一发生学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支持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论点。

第三,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是我们当下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而这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归宿的。构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在深入挖掘人的潜能的基础上,使人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可见,学习型社会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我国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持了高度统一,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既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

三、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策略选择

如何在现实中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给予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策略选择: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为终身学习提供理论前提。在传统教育理念里,学习往往是一次完成时。学习和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学习和工作不能相互交叉。这一理念对知识信息量较少、更新步伐相对缓慢并对人的素质要求相对不高的时期较为适应。然而,在现阶段,学习已经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一次性努力。因为,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知识不断更新,一年不学习,知识就会折旧80%,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摈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教育的拓展,而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未来的人的发展以及自我实现体验必须与终身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不学习或不能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只是会失落人的社会价值,而同时也将失落人的主体价值,未来社会的文盲将属于那些不再学习的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