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1:42:53

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传统学习理念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4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公务员之家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终身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培养

人类自诞生以来,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停止了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也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停止了学习,人类就不可能实现今天的一切成功和进步。现代人越来越明确一个事实:学习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还能使人变得聪慧和文明,使人变得高尚而且完美,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自古以来,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教育家到平民百姓,都在反复强调学习的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大大地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即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必要性

1.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人生的必需

职业学校学生一生,是一个不停地学习和成长的历程。具有高效学习能力的学生,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在知识时代,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智能的大小,智能的大小取决于学习的多少。学了做,做了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得愈多,做得就越多,会得也就愈多,智能也愈大,个人能力也就愈强。不能继续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技术的有文化的人,将会沦为新时代的“文盲”。职业学校学生一生不知要遭遇多少次职业迭替和技能的变革,不能终身学习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发展。

2.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基础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未来企业要求的员工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学校到社会,实现从学生的角色到职员角色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主动性,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激增,要赶上时代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应运而生,不学习提高就会变得陌生和落后;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要想谋求理想的职业岗位并适应工作岗位,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也可能在学校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够、不全和不对口。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3.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刨业的必备条件

创业者成功的法则之一就是不断学习,不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创业者树立危机意识。创业者必须有好的经营理念和新特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取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信息密集,各种新科技、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之快让人吃惊,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很可能在一夜之间会老化或者落后。新知识与新技能几乎每天都有产生,创业者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创业和守业才能成功。这将成为一个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我超越是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集中精力,不断丢掉过去,开拓未来。中国徽商的成功法宝就是日新月异,在经商的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知难克难,学习实用知识,创造实在效益。

二、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要点

1.创建学习型学校

在终身学习理念下,职业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重在既有的知识技能传递,而重在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终身学习者,第一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持续不断地督促自我终身学习;第二要使其学会终身学习的技巧,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方法,终身不断学习;第三要使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养成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能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自我安排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并自我进行学习评价,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唯有当每一个学习者都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他才可能有效解决因社会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而成为可在社会实践中适应良好的人。

如果在终身学习理念之下,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改变,学校教育的角色也应有所调整。在传统教育典范之下,学校的主角是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价值和谋生的技能。学校被视作为“知识的殿堂”,学生进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和技巧。然而,面对一个变迁快速及(编辑整理)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既有知识在离校不久便发现已经落伍。因此,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所需面临的第一项角色转变,乃是从传统“知识殿堂”角色,转变成“终身学习者的苗圃”,培育的是“终身学习者”苗木,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终身学习者”苗木的培养所。在这一新的角色之下,学校所应提供的不是“所有知识的内容”,而是终身继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提供探究各种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学校应该使学生了解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使其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真正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终身学习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态度、技巧与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传递既有知识的活动逐渐减少,帮助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逐渐增加。换言之,学校教育应增加提供学生“学习如何学习”的机会,通过各种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应减少学生被动记忆知识的活动,增加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

2.教师角色需转换

就教师而言,已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的重负,教的功能已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多么完美,而是致力于唤醒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索,开阔更大的知识能力空间。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它所驾驭的内容将与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生,而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教的过程也就转变成“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了,教的评价则转变为促进学习过程、创造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教,这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得以达成的必要条件。公务员之家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职业学校教师的理念应该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和长江”。教师需要有长流不断的溪水和长江,而溪水和长江的源头就是学习。教师在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要的是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则更需要不断地学习。

3.课程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调整

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与技能的“创造”与“探索”的过程中,而非着重在既有知识技能的“传递”上,向着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使学校教育呈一种开放趋向,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朝“学习的个别化”方向发展。由于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是个人一生的事,个人必须自己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终身学习提高活动,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增加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责任的培养。学习的个别化,通常包含训练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计划,以及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引导他们创新工艺与技术,培养他们“创造”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各种新媒体及电脑辅助学习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增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动、自发的探究精神,以及熟悉学习方法的使用,使(编辑整理)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离校之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创造”与“探索”者。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传统学习理念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7

论文摘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为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实施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对南华工商学院的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与·力发展不协调。为此,要求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在面对经济伞球化、知识经济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时,应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的终身学习能力现状,我们对广东南华商院291名在校生进行了终身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并从终身学习的叫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提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旌策略奠定基础。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目的和时间。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的学习能力现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给予指导:调的时间为2008年10月至12月。

2.调查对象。95%的置信度下,容许的抽样误差为5%,样本量为370人。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291份,容许的抽样误差约为6%,也可满足研究需要。所以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环境艺术系等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在确定调查对象时,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使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来确定调查对象。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表由项目组自行设计,由学生自填。问卷分为四部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共有32个单项选择和一个开放型问题。问卷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试调查后确定下来的。同时,采用座谈会形式对8名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收集,询问其对调查问卷的意见和对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看法。

4.统计方法。有效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编号,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填写问卷的291名大学生中,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其中男生1l3人,女生174人(4人未填性别);大一生l14人,大二生95人,大三生81人见表l和表2。

2.学会认知。被调查的280名(11名未填)学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良好以上的占65.7%(161/280),合格的占29.6%(83/280)。59.2%的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当问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时,20%的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运用。经常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信息的学生占63.6%。另外,60.2%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少于1次(包括1次);课余很少进行阅读的学生占57.6%;遇到问题不去进行实际调查占9%,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占31.4%。

从学生年级看,大一生中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合格以上的占95.1%,大二生为91.6%,大三生回答为100%;从资格证书的拥有量看大一生90%的没有资格证书,大二生占46_3%,大三生为32.1%;大三学生中经常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例占25.9%,大一和大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6%和16.8%,低年级学生相差不大。经常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大一生中占52.6%,大二学生中占65.3%,大三学生中占77.8%。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大一学生中少于1次(不含1次)的占17.9%,大二学生为27.4%,大三学生为50.6%。经常进行课余阅读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分别占54.4%、38.3%和30.9%。

3.学会做事。85.2%的被调查学生,遇到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可以制定出的措施,12.7%的学生找不出问题的原因或不能制定出可行的办法,2.1%的学生不清楚。参加过实践活动,单位给予优秀或良好的学生占66%,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7.5%。79.4%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或策划过主题活动或获过技能竞赛奖等,20.6%的学生没有其中一项。87.9%的学生参加班集体或小组活动,l1.4%的学生较少参与。表示和其他同学或同事完成任务时,能愉快并较好配合他人工作的学生占92.4%,不愉快或没想过的占7.6%。在参加集体活动时,88.3%的学生表示能影响他人或对别人的工作给予指导,总感到自己不能和其他人很好地沟通的学生占10.7%,自己常常被孤立,没人信赖自己的占1%。另外,在生活或学习中制定过计期并能实施的学生占91.8%,制定计划但没实施或没制定计划的占8.2%。

从学生的年级统计看,对于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制定措施大三生当中比例为91.4%,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生的85%、81.1%。在大三学生中参加实践活动被单位评价为很好或优秀的占79%,也明显高于大一生和大二生的58.8%和64.2%;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分别占26.3%、14.8%和8.6%。参加集体活动影响别人的情况见表3。

4.学会合作。90%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但10%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准确评价。能沟通能力方面91.7%的学生能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5.9%的学生表示要反复几次对方才能明白表达的意思,2.4%的不清楚。81.4%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沟通工具,但16.8%的学生表示不熟练,1.7%学生没使用过。在承担责任上,84.2%的学生敢于或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97.6%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一般社会现象,仅有2.4%的学生不太理解大多数社会现象或不清楚。

在沟通能力上,大三学生中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比例为96.3%,次之的依次是大二的为90.5%和大一的89.4%。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中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的分别占88.9%、84.2%和73.7%,而9.9%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

5.学会生存。90.3%的学生表示对陌生环境适应较快,而有9.7%的学生表示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对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危机,87.8%的学生表示能较好应付。对于自救、逃生等生活常识,了解或知道的学生占97.2%.2,8%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知道。88.1%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重大的挫折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9.4%的学生表示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常常不能自拔,2.4%的不清楚。另外,对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仅喜欢其中的一项;93.7%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幸福,而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

三、讨论

1.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调查显示.95.4%的学生都能在考核中通过,反映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但54.4%的学生表示对专业技能掌握得一般或比较差,61%的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说明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协调,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未在学生身上得体现,学校的考核未能显示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6.3%的大二生、32.1%的大三生未获得过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就业造成障碍。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而较少去图书馆,很少去课外阅读。高年级的学生比低所级的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倾向于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比较多的学生是不是在上网学习?李明国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了解信息和聊天。见表4。八成左右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说明学生并未把网络作为学习主要途径。

综合以上两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比较被动,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主动学习能力差,没有学会学习,不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不关注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提高。近九成的学生不会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四成的学生很少进行实际调查。

2.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作为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敢于实践,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占17.5%,但从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大一学生没参与实践的学生比重较大为26.3%,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来校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这不能说明他们积极性不高。综合各项指标看,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身做事的能力,这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比较吻合。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计划和协调能力比较弱,这将影响他们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比例为10%左右。80/20法则告诉我们,这部分人可能主要分布在后进生当中。但高年级的学生做事能力倾向于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学校教育起到了正面作用。

3.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8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现出学生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沟通和表达能力应进一步提高。5.9%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9.9%的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这可能受学校的设施及学生自信心影响有关。公务员之家

另外,高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优于低年级。

4.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傅剑等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本科(20.1%)和大专生(69.4%)为主,扩招后本科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所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对此,约有10%学生的回答令人担忧。9.7%的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9.4%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是知识积累,还应是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

高职院校教育应加强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与专业知识培养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网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会查阅资料。还应加强学生计划、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健康、愉快生活和学习。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心力)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升华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成就幸福生活。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35%,并且实践课是独立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开设各种实验、技能性选修课、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劳动技术系列课程等。同时,创造多种实验活动形式,把课堂教学、学科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造的机会。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对策

一、产教融合赋予高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一轮考验,也为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注入新的内涵,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把教学和实践进行联合,做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需要进行结合,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兼具知识技能、学习技能、人才培养等专业的能力,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能够熟练掌握产教融合条件下的企业的文化、业务、技术等,能够把企业需要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问题,提升学生的技术,这都将成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中的主要内容。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一)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产教融合条件下的学生教育、教学的关键,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原来的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丰富、责任心强,但是缺乏实践的经验,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不强。所以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创作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学中,并且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提升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技巧。

(二)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欠缺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满足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中较为欠缺的一个内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现在部分高职教师对于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事的科研任务可能就是为了职称或者职务的晋升,其他的时候重点都是课堂教育;其二现代的高职教师注重于理论的研究,愿意参与理论的课题研究,但是缺乏实践的研究和经验;其三高职教师几乎不参与校企合作的课题,对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的宽度和深度研究有限,导致教师几乎没有实际的科研成果用于推广。

(三)高职教师培训缺乏保障现在我国尚未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尽管教育部曾经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的意见》,但因为没有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实施起来很困难。缺乏培训的保证,以至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数量很多但是不见培训的质量;注重业务培训忽视学习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培训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没有真正地对于产教融合下的教师学习能力提供帮助。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但高职教师的学习培训没有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教师缺乏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动,直接影响教师的学习能力,进一步阻碍教师的教育教学。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提升高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对策

(一)深入企业提高实践学习能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实习,在企业实习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提升中需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批专业的教师实习基地,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综合评价、完善相关规则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措施,为了保证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效果,需要建立企业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和相关的控制措施,如教师在岗培训津贴、根据学校完成的基本教学工作、对企业进行假期生活补贴锻炼;教师需要在实践的锻炼过程中通过事前审核、事中考核、事后监测等测试,确保在企业的学习实践能够真正地提升学习能力。通过企业实践的管理参与、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中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并将其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寻求合作,加强创新首先,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职能,也是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开发和项目规划等发展服务。提升教师对于课题的研究开发热情,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调动从事研发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在产教融合中教师的纽带作用,增强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积极鼓励高职教师从基础研究入手,在与中小企业开展相关研究合作的基础上,主动建立发展研究合作,发挥带头作用,提升高职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其次,对于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程的实践,很多的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考试都是一些硬性的书本理论考核,导致学生考试之后很容易忘记,为此在以后的产教融合形式下的专业课程的考核安排,也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把考核和具体的企业的实践进行结合,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收集资料进行问题的解答,发挥创新思维,建立多种思考模式,教师也可以在参与的讨论中加深对于学生解答问题和思路的了解,达到真正地在教学中提升学习能力。最后,高职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中需要对于产教融合下的学生的实践进行创新指导。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会组织学生参与实习,通常情况下实习期间无法回校完成学生的毕业课程,为此需要高职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方法在网上辅导教学,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提供辅导。高职远程教育方法应用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突破了时空和地理的局限,节约了教学成本,学生能够接受老师的实时教育,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知道自己的教学漏洞,提升以后的教学能力,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成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综合培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师内在动力的主导,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强有力的外部学习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高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发展,而是一个不断的、长期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加大资源投入,积极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能够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建立起一个科学性、实效性的综合培养平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心可以通过组织论坛、行业培训、企业项目实践、课程培训等多种创新方式,综合提升教师的自身学习能力,重视对高职教师的培训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的水平,实现教师的交流与研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水平,达到高职教师的一个内在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专业平台的提升学习,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融合企业案例,增加教育教学的效果。高职教师在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进行自身能力的锻炼,在产教融合的课堂的实践中需要把学生的综合成绩作为评价的目标,不要只是注重理论的书本成绩,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高职教师的专业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高职教师在产教融合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语言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终身的学习中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根据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生产,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专业知识和企业实践进行融合;同时产教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搭建企业的模拟环境,对比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结合技术推广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整个的教育教学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潜能和修养,使高职教师能够在专业发展平台的实践中真正地做到终身学习。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的课程开发设计首先,高职教师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中需要建立新的课程教学,需要根据“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思路,根据岗位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建立综合培训课程,在新课程中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深化企业生产实例中的理论知识,以此做到教师的终身学习中的教学能力的实效性,为企业培养更专业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完成的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企业的培训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托产教融合的企业资源优势,将传统课堂课程从学校课堂转移到企业实践当中去。把教学的环境转变为真实的企业实习环境,学生具有双重身份,能够在学习中发现不足,高职教师也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以此能够在实践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机会,最终形成高职院校学生较强的工作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产教融合的企业提供真正切实需要的人才。

其次,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模式,在产教融合中高职专业的教师可以和企业的专业人员共同建立教学模式,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和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经验共同融合;建立校企联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制定培训教学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接近实际,高职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优越性、实效性,在这样的教学中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在实际过程中逐步安排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方法,而且提高了与人的沟通、团队合作、管理协调的综合能力,高职教师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建立一个产教融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在现在的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已经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更加专业为企业提供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所以高职教师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培养学生的关键,高职教师需要深入企业提高实践学习能力;积极地寻求合作,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成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综合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建立在产教融合视角下的课程开发设计,全面地达到高职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瑞林,徐伟.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11-15.

〔2〕王万川,武智,邓光.产教融合视域下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2):53-57.

〔3〕姚龙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催生创新创业的关键一招〔N〕.深圳特区报,2019-01-08(A02).

〔4〕刘小英.中职物流专业产教融合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与实践〔J〕.经贸实践,2019,(1):136+138.

〔5〕刘晓晖,崔广,周婧.基于终身教育视角下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19,(1):164-165.

〔6〕陈德森,李莉,彭吉霞,朱克刚,吴胜英.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8,(22):3561-3563.

〔7〕关玉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终身学习动态循环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13-16.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终身学习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终身学习;成人;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概述

纵观中外,美学思想的发展根源虽不尽相同,但它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仍清晰可见。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在诞生之后审美意识就在不断地发展,原始社会的祭祀、巫术、乐舞等活动都蕴含着美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美育活动有了固定程序和内容。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正式提出“审美美育”这一概念,认为美育是改造现实社会的手段和艺术的需要,“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1]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实现人性真正的自由,人们能够走向人性真正的自由是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即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教育结合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的思想和观点,试图用美学的观点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同时也尝试在教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美学的观点。审美教育教授人们批评和欣赏的方法,让人们能够认知美,形成美感观念,丰富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欣赏是发现美的重要途径,批评亦是欣赏的一种方式,在欣赏中创造美,在创造中欣赏美,激发联想力和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最大特性。美感经验如同诗歌、音乐、文学作品一样,需要人们倾注情感并加以联系维持才能生生不息,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正是因为人们情感的渗透才能引发共鸣。审美教育引导人如何适当的移情于物,将抒发情感和提高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的目的。正是因为美,美育才能遏制人性的扭曲,解放人的情感,最终达到人性的解放。

二、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意义

成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多重责任,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活动也因自身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不同而有所不同。成人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正式学习和接受传统教育,在工作场所、家庭等不同情境中以各种方式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和非正式教育也是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成人的学习不仅强调成人对于各种生活情境的参与互动,也注重对成人情感的释放和学习意愿的培养。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成人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有助于解放成人的情感

美的事物总能给予人感官上的愉悦,但将这些能给人感官或者精神上愉悦的事物简单地视为美是错误的。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即个体思维中美的意象和概念是不同的。倡导审美教育并不是为了僵化美的概念,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授以正确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将美和快感分辨开来,和美的事物亲密接触,抒发自己的情感。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指出美育具有解放情感的功能,“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2]这些情感需要适当地抒发。审美教育可以引导正确抒发情感,使人们摆脱单纯的物欲和情欲,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近代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人性的异化和精神世界的空虚。社会正经历着转型,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强烈追求和过度释放过去被长期压抑禁锢的“利”与“感性欲望”,情感铺张与庸俗化释放使人们步入感性沉沦的误区。功利化追求与物欲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冷漠,同时现代竞争的加剧与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又使人们承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当前的社会需要发展审美教育来正确引导成人抒发自身异化的审美诉求,解放情感。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成人的学习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态度、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成人的学习状态。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学的思想和方式解决教育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审美的意象、审美的方式等理论均可运用于终身学习过程,以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一方面,将审美意象具体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反馈。在终身学习实践中,要培养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不断完成既有的审美目标,进而追求新的审美目标,不断把审美意象表达为终身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通过反馈自身,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将审美方式视作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审美的主要方式是欣赏和批评,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知识的积淀作为基础,如同要批评一样事物,就需要具备批评的能力。可从感知、记忆、反思、想象、创新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成人终身学习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语言运用六种能力。通过欣赏和批评的方式,能够不断促进成人进行感知、反思、创新和想象,从而提升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成人对自身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终身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完善人的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正是用审美的方式,在美的实践中,通过激发成人的感知能力、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来提升成人的审美品位,培养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审美教育有助于构建成人的精神家园

“美育对于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培养,是在充分调动对象的个性想象基础上来实现的,它强调个性心理的独特价值,倡导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个体想象,激发个体情感,在充分发挥审美个性的基础上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3]个体在社会的交互过程中得以抒发和彰显的情感是热烈又激昂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是超前的、理想的,既立身于现实主义又超越现实主义。审美教育是联系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有效途径,能够引导情感的抒发,推动着审美主体摆脱现实世界的拘束,进入理想的审美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个体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种种矛盾带来的压力,个体的情感和精神有所压抑,需要超越现实,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达到真正的人性自由。对于成人来说,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不断超越现实世界,不断提升自身境界,实现自下而上对于现实世界的突破,达到情感的升华和超脱。审美教育解放成人的情感,使成人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建构起丰富而有弹性的情感世界,学会审美生存,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找到心灵归属。

三、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策略

(一)激发成人的审美动机

一方面,辨别审美意象。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容易将快感与美感相混淆,将美的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实际上,审美教育中的“美”应该是脱离实用性和占有欲,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对事物形象的直观感受,如对于一幅画、一朵花,个体在欣赏与品味之时,并不会因为它所在的地方不同导致美感观念有所差距。开展成人审美教育需要普及正确的审美知识,辨别美感和快感,才能明晰审美的意象。另一方面,树立审美观念。人们对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审美意识在幼年时就会得到启发,并逐渐形成审美观念。情感的抒发是审美观念形成的诱因,需要正确引导成人抒发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

通过外部手段进行适当引导,培养成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把传统和现代的知识文化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使成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批判性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培养需要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教师在专门的环境中进行引导,结合成人的心理发展状况,予以适当的刺激,这样才能实现目标。因此,独立的空间和时间、专门的教师和设备、多样化的课程和训练形式、审美能力的衡量尺度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丰富审美教育内容需要将更多的文化思想纳入审美教育的范畴。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审美教育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要求人们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已建立许多学习型组织。从研究小组、社区、培训机构、学习型城市到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开展方式和内容都层出不穷,将审美教育融入各式各样的终身学习活动往往就是实施成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成人在各种学习情境中的情感交互和参与,重视情感和情境的作用,将欣赏、批评、启发、引导、情境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到成人审美教育过程中。

(四)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蔡元培认为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十分重要,提出营造审美氛围的建议,这对于当今审美氛围的营造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社会需要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干净整洁的街道,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适宜的绿地、公园等,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氛围,为成人的终身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终身学习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从个体的出生到死亡,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场所和社区,个体的学习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点。整个社会因教育技术的发展而连接在一起,交互连接,互动紧密,这为终身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审美教育的实施需要将审美思想融入终身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四、结语

审美教育以自身独特的形式和魅力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人类的产生初始就存在于生活实践之中。成人在社会承担着多元角色和责任,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抒发成人的情感,推动成人进入审美的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怡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德]席 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