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5:22:10

自我探索论文

自我探索论文篇1

作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评改。只练不改不评,达不到训练目的;抽查评改,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全批全改,对教师是一种负担,且主要工作由教师承担,缺乏学生自己的活动,效果欠佳。近年来,有不少同仁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评改方法,给作文评改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素质教育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一种作文评改的创新做法——合作型作文评改法。

一、构建“合作型作文评改”的外部条件

自我探索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羞怯 职业探索 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

1问题提出

近年来,人格与职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羞怯是人际情境下的不舒适和/或抑制.这种不舒适和/或抑制会阻碍一个人对人际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追求(lynnehenderson&zimbardo,2001)。因为羞怯可以通过外在行为的长期观察加以鉴定,有其生理基础fhenderson&zimbardo,1998;schmidt,fox,rubin,hu&hamer,2002,与其它特质相互独立(paulhus&trapnell,1998),并可以用连续的尺度加以度量fchavira,stein&malcarne,2002).因而有学者认为羞怯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加以研究(杨勋,2006)。

羞怯不仅能单独反映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更多时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hendersonl,1994)。王倩倩(2007)修订了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发现中国大学生的羞怯包含四个方面: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羞怯是一种逃避反应,阻碍个体潜能的开发。个体的羞怯程度越高,对于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就越严重。

基于羞怯与职业发展的诸多联系,一些研究者曾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索susand.phillips和monroea.bruch(1988)。。发现,羞怯与人际表达、职业信息获取频率、职业信念、面试自信呈负相关。羞怯程度不同的个体在职业兴趣取向、找寻职业信息的行为次数、确定职业的程序方面有显著差异,羞怯个体在职业策略的运用上与普通个体也明显不同(鸥淑芬,1990)。但是,以往的研究缺少对于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关系的关注。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非常强调职业探索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职业决策之前必须有探索。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能代表其职业心理发展状况。因此,本研究将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两方面考察羞怯与职业心理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人格理论与职业发展理论的融合。为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职业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支持。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0%,其中有效问卷813份,有效率为90.3%。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 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shyq)采用王倩倩(2007)修订的henderson大学生羞怯量表。共有1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四个方面评价个体羞怯: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无反向计分题目,总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l,解释率为55.58%。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o.8225、0.7215、0.7256、0.6867。

2.2.2职业探索问卷(ces)

职业探索问卷(careerexplorationscale,ces)由stumpf等)~(1983)e编制而成,包括职业探索信念、探索活动、情感反映三大部分,本研究采用许存(2008),修订的职业探索活动问卷。该问卷测查的是个体在过去3个月时间内的职业探索活动,共18个项目,4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一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问卷形式为likert式5级计分。1~5分别表示“很少”到“经常”。得分越高,表明探索积极性越高c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该职业探索问卷在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其信效度也已被很好证明。本研究中职业探索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780,其中环境探索维度为0.8367,自我探索维度为0.7428,目的一系统探索维度为0.7230.信息数量维度为0.7501。

2.2.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cdmse)

此问卷系彭永新、龙立荣(2001)eⅲ参考betz和taylor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并依据对学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修订而来,共有39个项目,由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等五个维度构成。问卷在各个因素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774—0.8098之间。总问卷的cronbach仅系数为0.9366,各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均在0.51i~0.601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656。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81之间。

3结果分析

3.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

3.1.1羞怯与职业探索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探索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一0.119,p<0.01)。进一步对羞怯各维度与职业探索各维度的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羞怯的对拒绝的恐惧和自责两维度与职业探索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表达的自我限制与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寻求赞成与目的系统探索显著负相关。

3.1.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比较

按照羞怯程度高低将被试分为三组:高羞怯组、低羞怯组和中间组。以职业探索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801)=9.824,p<0.01。对比分析显示,低羞怯组的职业探索水平显著高于中间组和高羞怯组,高羞怯组与中间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一致性子集检验结果也表明.在职业探索水平上,低羞怯组于其它两组应归为不同子集.其均值显著不同。随后进行的单变量f检验表明.在职业探索的4个维度上低羞怯组与其它两组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事后平均数检验tamhane’st2)发现,在环境探索方面低羞怯组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在自我探索、目的系统探索以及信息数量方面低羞怯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可以看出.羞怯水平低者其职业探索水平高。

3.2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3.2.1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羞怯总分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151,p<0.01)。这一结果与舒春永(2008)h的一致。进一步对羞怯各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的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羞怯的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三个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寻求赞成与其各维度无关。

3.2.2不同羞怯程度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比较

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羞怯程度分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羞怯程度的多元主效应非常显著,f(2,794)=14.809,p<0.01。对比分析显示,低羞怯组的职业探索水平显著高于中间组和高羞怯组,高羞怯组与中间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一致性子集检验结果也表明,在职业探索水平上,低羞怯组与其它两组应分别归为两个子集,其均值显著不同。随后进行的单变量f检验表明,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上低羞怯组与其它两组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事后平均数检验(lsd)同样表明.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各个维度低羞怯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组。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羞怯水平低者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高。

4讨论

本研究尝试探讨了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羞怯与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负相关,由此可以推论羞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即羞怯水平低的个体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高。

从羞怯与职业探索的关系可以看出,低羞怯个体敢于面对失败,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帮助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因此他们拥有的就业信息数量大,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较为充分。恐惧遭受他人拒绝的个体则不愿或不敢从他人那里获取各类就业信息或者尝试各种工作角色以获得对职业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因而他们的就业信息数量较少。羞怯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人特点缺乏深入反省,遭到拒绝往往认为是自己不好,动辄责备自己,而不是分析原因、改进自己,这难免对其职业探索活动造成消极影响。缺乏自知,就容易妄自菲薄,这样在别人试图了解该个体时,他常常会感到焦虑.限制其自我表达;而这种自我限制反过来又会阻碍其职业探索的各个方面。过于关注他人想法或赞同,可能会缩小个体职业探索的范围,对于职业发展同样不利。

由此不难理解羞怯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低羞怯者有勇气通过各种方式考察自己的能力以及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有信心搜集相关信息,甚至主动找老师或从事其所感兴趣的职业的人交谈,得到切实的指导后,就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低羞怯者同样会遭到拒绝和失败,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满怀信心。相反,害怕遭到拒绝、自我表达受限或者陷于自责之中的个体。常常感到难以对自身能力作出全面评价,查找职业信息似乎也力不从心,对目前或未来某职业的就业趋势及工作事务一片茫然,在这种情况下难免缺乏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该目标制定规划的信心,他们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总之,我们认为,低羞怯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比较成熟,其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更有希望放下虚荣心,采取适当的自我展示策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应该积极开展对于学生社交技巧、情绪控制的引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水平。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本项研究主要用了相关分析方法,所以无法推断出因果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实验室的情景研究。以得到更为明确的结论。

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羞怯与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内在过程的研究,考察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其它社会认知变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内敛持重,认为“满招损,谦受益”,不过度地自我表现才能“明哲保身”。所以羞怯并不一味是消极的。但是本研究所采用的henderson羞怯定义强调的是对于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显然,这与中国文化提倡的谦虚忍让的品格——发自内心的自知和自尊的“羞怯”相去甚远。这就是羞怯的跨文化差异。

5结论

自我探索论文篇3

【关键词】探索型实践教学;实用英语;高职大学英语实践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Study of the text Vocational College Practical English New Vogu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China)

【Abstract】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is as teaching that not only tries out new ideas but also one that further explores tries and trusted ideas in order to to 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doing so.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is a master of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makes the tried and trusted ideas successful, which is finding principled ways to connect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of the expert with the personal theory of the teacher,surely,for the benefit of both. The research tries to introduce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to New Vogue. Through the research ,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the enthusiasm and also make up for a loss of English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 which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Key words】Exploratory Teaching;Practical English;English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

一、新锐,风范,尚品”的教材缔造新生代一流精品教材,充分展示:“情、趣、疑”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必修课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其核心是强化英语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紧密联系,突出应用,达到学以致用,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原则。

新风尚《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组织国内著名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和教材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紧贴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实际和社会需求,汲取国内外的最新成果,按照“新锐,风范,尚品”和缔造新生代一流精品教材。[1]

教材内容新颖,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学生学习之初,常感觉力不从心。传统的New Vogue教学过分强调灌输学习,死记硬背相关的单词和课文,机械训练遏制了学生主动参加、探索的欲望,更不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职场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教研组在New Vogue教学中引入探索型教学,从知识型课堂向经验型课堂转换;从强调计划向强调过程转换;从强调教材向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转换,充分训练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职业英语,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受益。

二、探索型实践教学理论的沿袭

探索型实践的思维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最先由Allwright提出。他开创探索型思维模式的初衷是希望找到合理的方式将教师个人理论与专家学术理论连接起来,实现共赢。实施探索型实践为了解语言课堂的教学情况,以课堂质量为第一位,涉及每一个人进步,将理解过程与课堂实践综合,为工作学习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2]

20世纪50年代,探究式教学理论是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3]。著名的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施瓦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他认为该方法是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学习的方法,称为发现学习,并无高深玄妙之意。Allwright&Bailey在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了将探索型教学方法应用于语言类教学课堂。他指出在语言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景理解,教师在该活动中的最应充当的角色应该是研究顾问,被学生提到问题时,只需提供建议[4]。

Allwright在前人关于探索型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继续深化后,指出探索型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在课堂环境下所发生的一切,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决策中来。并且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意的是谜语导向型,不是问题导向型,因为问题导向型可能会导致学生有所畏惧,而谜语导向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他们会理解的更好[5]。 程向莉指出在探索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语言教学内容的学习者,又是教学的研究者,这种双重身份成为促使理论研究者向课堂实践者转化的催化剂,而且将探索型运用到语言教学后,让语言教学理论从限定性走向描述性,最后走向理解[6]。

探索型教学模式提出后有学者将其用于实践,如杰罗姆・S.布鲁纳20世纪50年代将此模式在美国施行,取得杰出成就,Allwright20世纪90年代被邀请到里约热内卢的做两个月的讲课,将该模式应用于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巴西师生的欢迎。最近,欧美大力推行“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和“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都在说明探索型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探索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方式的趋势。

三、探索型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综合教程(New Vogue)》的实施

教材重点是拓展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介绍西方国家的风俗文化和多种领域的常识性知识。训练高职高专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职场英语,包括填好表格,写好商业信件,简单信函等常用的应用文。由于该商务往来文件为拘谨正式文体,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有:缺乏写作技能,语言不专业化;难将自己的想法与实际结合;实践的缺乏,忽略商业信件格式的运用,未能与职场业务实际联系。探索型模式在New Vogue教学中的运用不多,但该方法在其他学科的运用已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结合在高职教学的实践和对探索型教学的研究,将其引入New Vogue教学,找出该课程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模式,以全面培养学生职场实际应用能力。我的实践程序有:

1.课前演讲,充分刺激探索欲望

每次课有由课代表主持5个同学上台演讲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每季度老师统计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的兴趣点靠拢,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每一次新课老师让学生自己精心备好课上台讲,老师点评,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老师充分放手做顾问,让学生体会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乐趣,根据Allwright的观点,探索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引导,方法是谜语式不是问题式的。我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处于探索冲动之中。

2.教师引导,明确探索方向

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明确本章需探索的任务,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提出难度适中的任务。如New Vogue四部分,在讲完第一种表格找工作最常用表格和此类商展表格应注意的问题后,我问“如果你想让投资方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关系,你最希望资方从你的表格中获的什么信息?”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抓住时机,引出本章主题,明确探索方向,也将职场所需英语技能进行现场模拟,为学生职业发展打基础;讲写商业名片与递名片时,可以提问写商务名片时,中西方区别在哪?然后现场写两则名片,区别两者差异,明确探索点,这类任务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课所学去完成,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职场英语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

3.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乐趣

辩论是最好的触媒,老师提出任务后,应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争论。教研组让学生任意组成讨论组,相互协调、共同探索知识,分享各自想法,通过最适合他们这个18,19岁花季年龄特点的辩论赛,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学生创新性和思辨性,灵活地将英语应用于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场里,我从以下三点来完善:

首先,寓学于乐,通过歌曲、笑话、漫画等手段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英语,横向上体现了语言基础,职业能力,文化背景和学习乐趣,纵向上则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以与课文密切相关的优美图片,可思性较强的名人名言,在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为补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三维立体式探索学习。

其次,让学生自学非指定New Vogue,信息通讯技术在90后的职场生涯中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自主读电子教材,看CAI辅助教学软件,访网站,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选,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探索,交流的能力。教师尽可能提供资源,优化自探索模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授人以渔,终生受益。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相关资源给学生,学生对学习资料探索,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乐趣性。

最后,教师学会管理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7]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需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才能最终作用于学生。如果说行为分类收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8]实际上,在互动讨论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会带来输入,课堂的整体气氛会变化,所以老师要学会民主管理课堂互动,多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4.归纳、对比、调整、再实践

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点评,让学生对问题认识更深入,然后教师及时归纳小结。为使教师及时获得的课程教学益处与不足,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再实践,教研组借鉴武汉大学关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布置学生写课堂意见报告,最后以匿名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自身需对课堂观察作记录,并且需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三份第一手资料:学生的意见报告、学生反思日志、课堂观察记录。虽然这三种数据都是定性资料,但它们能够互相印证,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教研组在三份材料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探索型教学中效果好的教学手段,矫正其中的不足,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9]

四、《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综合教程(New Vogue)》探索型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探索型教学是强调从疑问鉴定、疑问理解、疑问监督到采取直接的行动获数据,再到慎重考虑目前所获成果,到实践的继续最后到将实践推向大众的一整套过程[10],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探索性,New Vogue是最大度地实现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职场教育的完美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场实际应用能力,在New Vogue教学实践中不应照搬其他课程的探索型教学,需根据高职高专的学生的特点完善,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老师需清楚了解高职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虽然他们是普高上来的大学生,但英语底子相对比较弱,每班男生占绝大多数,所学专业职业性强,在探索教学中,教师要起大“导演”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每次笔记,每次回答问题和,每次上台自我展示,每次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计入平时分,这样,学生在英语习得中时时有探索的成就感,更倍加努力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注意学生演讲和备课的针对性。探究教学的研究表明,探索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然是探索型的,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否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11]。New Vogue课程一单元一主题,让学生演讲和备课时,老师发挥顾问作用,让探索的成果最大化。

最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反复研究调整,将调整过程做记录。探索型教学是以Allwright为主的国外学者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我们尚没成型的经验,所以需对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情况做仔细记录,摸索出最适宜高职高专学生学习New Vogue的探索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经验。

五、总结

探索型教学法把教师顾问、学生主体、教材示范作用联系起来,把知识的讲授与职场素养统一起来。将其引入New Vogue教学,扩大了高职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从教师、教材、网络等多方面获得信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主动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研究职场英语的主动性,弥补了实践的缺乏,所以在New Vogue的教学中引入探索型教学,开化了高职大学生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人际交往和自我等多元智力,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满足职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可以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周玉林,李德荣.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

[2]B.Kumaravadivelu.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the Taylor & Francis e_Library,2008:(pp.193-197)

[3]张向战.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其理论探源[J].晋中学院学报.2005(4).

[4]Allwright,R.L. &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Allwright.R.L.,Exploratory Practice: 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2).

[6]程向莉.以探究式研究探讨视听说面授课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6).

[7]Allwright,R.L. &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8]Allwright,R.L.Why don’t learners learn what teachers teach?-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in D.M.Singleton & D.G.little(EDs.)Language learning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 Dublin:IRAAL.1984

[9]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7).

自我探索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专项(2011FSZJ01)

1 问题提出

按照Super的生涯发展观点,15―25岁是人生的职业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职业信息、选择职业生涯方案、决定职业以及开始工作,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种探索阶段,此时的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整个人生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并不强,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危机的到来,促使许多大学生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一些职业生涯探索和尝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探索本身带来的动荡、不安、怀疑、努力、试探与不确定,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显得无所适从。

考虑到样本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职业目标有限、教育教学方式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被试群体。期待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的独特性,从而帮助师范类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职业生涯探索过程的盲目性,理性做出职业决策,顺利择业就业。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阜阳师范学院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包括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理科、文科、艺术体育科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23份,回收率85.3%,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4.3%。

2.2研究工具

采用由曲可佳(2009)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该问卷共39题,包括五个维度:即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探索信念、探索意向。其中自我探索指个体对于自我内部特征,如人格特征、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了解和评价;环境探索,是指个体对于不同职业的性质、内容和前景等各方面职业信息的了解和认识;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与自我特征、需要和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意向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所持有的态度中具有主动倾向的动机;探索信念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所持有的一种认知。

问卷采用5点式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计算各维度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各维度均分之和为维度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探索程度越高。各维度内α系数在0.78-0.91之间。本次研究中五个维度α系数依次分别为:0.78、0.84、0.83、0.91、0.79。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1《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信度分析

对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3之间,且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1.2《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问卷的总分与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标。本研究的内容效度见表1-2. 由表1-2结果可以看出,该问卷总分与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2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

3.2.1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特征

根据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不平衡。从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探索信念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探索维度、环境探索、自我与环境匹配探索、探索意向。此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且从各个维度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发现,各维度均分差异显著。同时,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探索信念的标准差较小,离散程度低,而探索意向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高。

3.2.2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15,2877)=8.037,P

3.2.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F(10,1912)=1.93,P

2 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别:a=文史专业;b=理科专业;c=艺术体育专业

3.2.4城乡与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比较

以不同生源地(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F(15,2865)=2.432,P

4 讨论与分析

4.1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整体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高得分25分,最低分11分,标准差为2.4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另外,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师范类大学生的探索信念的得分最高,说明师范类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持有积极认知,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探索,且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求职择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4.2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

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在不同年级间变化明显,总体上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随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经过进一步比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差异(见表4-4),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5个维度在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各维度的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有关。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未知性是导致大一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较高的原因。进入大二后,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动机降低,而此时又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此阶段的探索任务在于发展职业兴趣、确立职业价值观,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与了解自我特征密切联系,因此到了大二,更多的高师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大二也是专业课开始的时期,这时但由于对专业的认识还很不够,对职业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也很不清晰,因此环境探索及探索信念和意向的得分都不高。而到了大三,许多学生对专业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因此又重新开始思考专业、前途、发展和自我的关系,同时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因此,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有所起伏,尤其是在环境探索和自我与环境的匹配度上探索水平起伏明显。

4.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在环境探索和探索信念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自我探索、匹配度探索和探索意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师范类大学女生认为职业生涯探索更有意义和价值且在职业信息的搜索上表现更突出。这与国内部分研究不太一致,李亚真(2005)、王辉(2008)发现在生涯探索上大学男生比女生更成熟。究其原因可能与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师范院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少了一些性别自卑感,也多了一些竞争机会,尤其是在兼职或某些专业实习方面实力更强,因此在环境探索上表现的比男生更积极。而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容易使女生产生危机意识,因此表现出高于同年级男生的探索信念。而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陈欣怡(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她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在生涯探索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推断这可能与日趋变化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观有关,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观已逐渐进入中国社会和家庭,同时由于高学历女性所承担的双重社会角色将给她们带来更大的生涯发展压力,因此高师女生表现得更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4.4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不同专业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除了自我探索外)主要集中在文科与理科师范类大学生之间。文科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主要与文科专业性质和择业范围较宽广有关,理工科的学习负担较重,相比较而言,文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更多,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行为也更多,因此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要更高。

4.5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城乡和独生子女差异

自我探索论文篇5

现以《不贪小便宜》一课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由外部调节向内化发展。先由课题引导探索,使学生产生学习 需要。新课开始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不贪小便宜”来说一说:从这个课题上看,我们在这节课 中应该学到哪些知识?通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归纳总结为以下几题,然后展开自由讨论。

(1)什么是贪小便宜?

(2)为什么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害处是什么?

(3)怎样做到不贪小便宜?

根据以上三题引导学生自己设疑,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形成了一个激情引趣的良好开端。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特点,由课文情节引导探索,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在学文明理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遇到关键处停下来进行讨论、分析,教 师强调认识构建的过程: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怎么多找回一元钱”。这部分是遇到问题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赵虹发现买东 西时售货员阿姨多找回一元钱时,会怎样想?”学生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设想赵虹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赵虹,你会怎样想?为什么?”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前一个问题中的正 反两种想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所重视的不是知识性的结论,而是在讨论中的给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真正思想动态,为及时 反馈、调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第二部分由“这时弟弟”至“赵虹飞快地向商店跑去”。这部分写思想矛盾斗争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是实现认知目标的关键部分。所以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爸爸的话,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在讨论中按独立思 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教师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生 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形成网络化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与智慧能得 到激发与共享,从而明确贪小便宜的害处,解决教学难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听了爸爸的话,赵虹与 弟弟分别会想些什么”。设计这一问题是引导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上述的讨论与探索,形成统一道德 观点——不贪小便宜。

第三部分由“你买什么”至结束。这一部分是赵虹不贪小便宜的道德行为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 行心理体验。通过对售货员收到返还的一元钱时的感激与敬佩及赵虹听到表扬时的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使 学生自然地产生“我也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可耻”的思想,促进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为形成道德行为奠 定基础。

三、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新课开始 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从而达到认知目标。

(1 )通过举例上升为理论:有机会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没有据为己有,就是不贪小便宜。

(2)贪小便宜的害处大:给自己种下了坏思想的种子, 给他人带来损失。

通过引导,给学生提供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在充分探索中学生自己进行了认知 加工,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达到了认知目标。

自我探索论文篇6

    【论文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禁区,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社会,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暴干涉。 

自我探索论文篇7

【论文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大多数艺术家从社会稳定与艺术繁荣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伐。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正确处理社会道德和艺术道德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作出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不朽作品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自我探索论文篇8

关键词:疑问;提问;初中语文;互动

“疑”是探索问题的动机,“问”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疑”和“问”才能完善认知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抽象理论说教,要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案,启发学生生疑,然后在疑的驱动下,去主动探索和认知。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通过由“疑”到“问”,完善语文认知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诱导生“疑”

“学贵有疑”,“疑”是让学生主动探索,是学生的原始驱动。初中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是诱导生“疑”的物质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然后抓住关键知识点诱导学生生“疑”,引导他们学习、讨论和探究,如此方能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探索潜能。

比如,在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时,许多学生一看这样的题目太大众化了,从心理上就没有探索欲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抓住本文的教学重点进行如下引导:想必同学们对这样的作文题目并不陌生,但是我们为什么总写不好呢?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实例来写我的老师呢?

这样启发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反思自己,进而根据自己的知识漏洞进行弥补性学习和探究,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发“问”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顺着疑问进行探索,但是毕竟会有许多新的知识节点,他们一时不能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要敢于发问。只有发问,才能开启互动模式,才能让知识点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水落石出,才能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我探索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课程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并就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性质及课程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由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已成为人们对生活目标的一种追求,成为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的选择也因之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历程,以致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专业训练之后,仍然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笔者对200余名大学生的调研表明:绝大多数人既缺少一个生涯规划,又无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因此而备感茫然、彷徨。下面是来自心理咨询室的一则案例。小赵是一名大二学生,入学以来一直感觉自己活得很空虚,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他感到迷失去了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尽管他不断提醒自己要学好专业课,但就是没有动力。而且小赵表示很留恋高三时紧张、充实的生活,因为那时有奔头,一心要考上重点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他却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从而彷徨无措。在“2007年中国职业辅导年会”暨“中国大学生职业辅导高级研讨会”上,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主席、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宗耀民说,中国孩子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从我们的调研以及来自咨询室的案例和专家的呼吁中,我们窥探到,大学生生涯不确定性严重,缺乏生涯定向现象相当普遍与严重。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仅会导致生涯发展延滞,还将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茫然、焦虑、彷徨,目标与兴趣模糊不清,缺乏学习动机,角色定向不足,学习适应差,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这极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生涯发展与规划”无疑应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俨然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此任务要求下,开发并提供更多更好的大学生生涯探索、课程、自主活动方案等,理应成为辅导者的职责。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呼吁我国尽早开设相关课程;并就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理念,单元活动内容,提出了框架建构,为大学开设“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教学、大学教师规划与引导“班级活动”,或大学生自行从事生涯探索团体活动提供参考。 

 

2 大学生生涯定向与生涯发展任务 

 

2.1 大学生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了“自我认定”这一概念,以强调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自我认定贯穿着一个人由幼年至老年的终身历程,是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定在青年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将青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积累、组织,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人我分离”与“独特单一”的感觉,而逐渐形成其自我认定。原因之二是个人在青年期必然面临许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选择专业、职业、人生价值、恋爱、婚姻等,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做为抉择的依据。如果个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就可能仍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之中,对当前的情境无法表现出适应性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即表现为上述情形。 

另一位美国学者marcia(1980)根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依据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两个维度,把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自主定向型、提早定向型、延迟未定型、茫然失措型。其中,提早定向型的人,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下,面对生涯抉择时,往往不会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专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型和茫然失措型的人,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容易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感到焦虑和彷徨不安,不利于专业学习与学校适应。marcia(1980)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定向确实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定向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今后的长期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从提早定向型群体的良好发展状况看,更进一步印证了生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活动中的重要性。 

2.2 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形态的研究,并参考了buec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看,大学生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觉知,并逐渐澄清其发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计划和准备。 

d.super指出生涯探索是个人发现自我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其间包括通过工作或工作环境所提供的资料,促进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做梳理的工作。具体包括: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由此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与觉知的增加,大学生逐步确认其生涯发展的方向,建立稳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建构 

 

3.1 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实有的存在,每个人生下都是自由的,在社会化中通过一连串无可避免的选择,创造出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也刻画出人类众多形象的一个侧面。因此,萨特指出:“人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去寻求解放,才能领悟自己是真正的人”。 

纵观实际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都在选择、准备与实践着个人生涯类型与生活方式,包括学业、职业、家庭、休闲、社会参与以及其他许多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进而统合构成了贯穿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在个人整个发展历程中,做好各种评估、选择、准备与计划,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才能得以显示,臻于自我实现。 

从理想模式看,所谓的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的各种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现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条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投入其生涯选择,承担生涯角色,以获得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因此,“个人自我探索”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以及“对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即是生涯规划鼎足而立的三个方面。本文还参阅了金树人博士的“生涯规划模式”(2007),并依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框架。具体设计目标是:通过纸笔操作及讨论活动提供的情形,协助大学生提升其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进而以“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为框架,进行“个人自我的探索”,建立个人暂定的生涯目标;从而针对暂定的生涯目标,进行“职业与教育资料的探索”和“环境资源的评估与掌握”,并发展生涯决策的能力,以逐渐澄清其生涯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3.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性质与构建 

3.2.1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性质 

就性质而言,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通常,经验课程所强调的是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参与与体验,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着手于生涯的规划。在课程中,教育者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学习者在课程中所学的是经验生涯规划的过程,并试图为自己的生涯做一些规划,同时了解规划的步骤与细节。因此,该课程的学习者本身就是参与者,是直接被帮助的对象;教学者是课程的设计者、提供者、引导者和催化者,这无疑是一门自助助人的经验课。课程设计的基础在于正视大学生现有的生涯发展与抉择。因为大学生生涯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该课程的作用就是协助大学生在生涯发展探索的关键阶段,整理现有的选择,面对未来做出更好的生涯探索与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2.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构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单元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提供“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或由导师规划、引导“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透过单元活动的进行,增进师生间的融洽互动,帮助大学生从事生涯探索与规划,达到生涯探索的效果。 

设计整体的生涯规划理念与实施方案如下: 

主题一:生涯觉察。活动内容是认识生涯发展与成人的生涯发展任务;认识自己的生涯类型,对照检查个人的生涯发展,引起生涯觉察;引发生涯自主意识与责任。主题二:认识生涯规划模式,即根据“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方面,考察生涯发展与规划。主题三:自我探索,通过活动探索个人的生涯兴趣、风格类型、人生价值观,最后整合个人特质的探索,建立生涯期待,并找出暂定的生涯目标。主题四:教育与职业资料探索,本活动主要是收集职业资料,其渠道是画面及视听媒体资料、职场的观察,以及职场前辈的访谈等。目的是练习生涯资料探索活动,并认识生涯资料。主题五:环境探索,主要是认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重估个人的生涯资源。主题六:生涯决策与计划,活动目标是认识生涯决策过程,熟悉理性决策模式与生涯计划的再主题七:回顾与总结,即本课程的评价与讨论。通过量表测试,了解目前自己的生涯发展状况,总结是否比上课前有所提高,并对课程各单元的设计与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设计,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进行生涯探索,促进其生涯发展与适应。与此同时,在大专院校中,学生辅导中心也应安排提供更多的系统性生涯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让大学生们在班级活动、社团联谊、团体训练中,自行参与活动,进行生涯探索体验,也是增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渠道。本文提供的设计思路,也可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著.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自我探索论文篇10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幼儿 种植活动

自主探究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发、主动地对外界事物作出的一系列尝试、摸索、探究的行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其积极主动认知世界的习惯、获得知识的能力。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确立幼儿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教育理念逐步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大自然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种植活动中,我们注意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植物探索的欲望,并帮助他们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探索活动中时常对幼儿说出“你试试看”,“相信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并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接纳及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组织“植物的奥秘”探索活动时,我们将环境创造和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在种植场地提供各种植物,让孩子观察植物的不同特点,探究植物的奥秘,并且幼儿能想的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想,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与利用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在“种植玉米”活动中,有一个小朋友把小锄头紧紧握在手里,不敢动手,我轻轻地摸摸他的头说:“不要害怕,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行的。”他终于鼓起勇气,一下、两下、三下……越来越熟练,之后她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讨论“如何巧妙使用小锄头?”“挖什么样坑最适合玉米宝宝成长?”等问题。

二、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它能锻炼幼儿思维,使幼儿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它能使讨论的场面更加热烈。教师要及时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如“叶子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不但发现叶子有叶柄、叶脉等,还发现叶子有水分,颜色、形状有区别等。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信息、更多知识,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

在“种子的传播”教学中,我们没有把幼儿集中在教室里给他们作机械讲解,而是带领他们到室外寻找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方法。在“认识植物”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各种植物样本。结果当孩子们看到集中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时,既惊奇又兴奋,他们不停地讨论、交流。这些自然界中的植物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三、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老师可以提一些诱导式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拓宽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其次,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多方面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进行思考并制订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同时不断反思矫正。再次,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有趣的根”活动中,可让幼儿自己先观察,经过观察,幼儿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植物都有根。这时再提供各种各样的根,幼儿观察时看到它们都长得不一样,有的是像胡须一样的须根,还有直根、块根等,从而可以再次激发幼儿更深的探究热情。

四、不断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如果把活动组织成一种墨守成规的、刻板划一的种植活动,就会使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受到束缚。幼儿的好奇心得不到尊重,思维的火花得不到点燃的话,久而久之,先天的、自我探究潜能就会因受到压抑而逐渐丧失。针对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潜能,我们应意识到对幼儿大胆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予支持鼓励的重要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而且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在种植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用“你还有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想一个和他们不一样办法怎样?”“让我们来听听你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吧?真棒!”等一些激励和表扬的话启发或肯定孩子,给幼儿的思想、行为松绑,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幼儿自主探究能力迸发灿烂的火花。

总之,种植活动的探索过程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通过这次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并逐步加强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种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必要且可行的。作为幼儿教师,我还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主探究实践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使自主探索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如开展实践活动时,老师要明确幼儿探究的水平,确立幼儿探究的内涵,提供适当的探究对象等。我相信,通过这样自主探究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每一个幼儿都能从小培养起自主性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地、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