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1:30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1

经济转型期,商业思想也要转型

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到来了

让我们告别传统的产品思维模式

进入“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的新时代!

沈志勇策划新思维:

凡是第一的企业都有商业模式。凡有商业模式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第一!只有商业模式而缺乏营销和品牌,做不快;只有营销和品牌而缺乏商业模式。做不大!

身处商业规则急剧转型的时代。产品思维模式已经过时!

时至公元2010年,在国际国内产业大环境急剧变动的格局下,在国家致力于经济转型的战略倡导下,一个旧的商业时代即将隐退,一个新的商业时代即将拉开大幕!

在经济转型期,企业要成功,必须改变旧的商业思维。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30年以来,其商业规则基本都是产品思维的模式。

所谓产品思维的模式,其本质特征是中国企业以前的成功,基本是建立在“机会主义”和“低成本竞争”这两个法宝上,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模式都是以产品为中心时代的竞争规则。产品思维模式的发展路径往往为:“发现机会――依靠产品切入――打广告、招商――渠道成型――价格战――渠道精耕细作――提升运营管理以增效节流……”这种思维模式,将战略控制环节放在低成本生产和渠道方面,依靠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来取得规模效益,走的是一种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供大于求”和“过剩经济”时代,2006年以来开始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机会主义+低成本竞争”模式所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供小于求、机会众多等必要条件已不复存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结构性转型的新时代,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这一转型变得更为迫切。

中国企业不能再简单依靠以前那种“发现机会一招商、建立渠道――向成本和规模要效益”的发展路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必将从产业链低端低利润区向产业链高端高利润区转型,由以前以生产加工为特征的“硬实力阶段”向“软实力阶段”转型。所谓“软实力”,即指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品牌经营等“软环节”产生竞争力,并在这些“软实力”环节基础上,重新调整自己的商业思维,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使自己进入高附加值高利润区。

基于此,沈志勇在2008年就提出了“三核驱动客户长大,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咨询策划服务体系,成为经济转型期的新策划思维的代表。

“三核驱动”:中国企业转型的三大路径

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商业思想。

无疑,营销智业公司在提供新的商业思想方面,在帮助企业转型方面,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是,面对当今经济的转型亟须商业思想转型的时候,我们大部分的营销咨询及策划类公司还在沿用上一个时代的商业思维来服务客户,真正打破原有商业智慧而根据时代所需应时而变的智业公司少之又少。

传统的咨询策划类智业公司根据其核心能力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由广告公司或传播公司转型而来,其核心能力并不在营销或渠道,而在于传播。

第二类,是擅长于渠道咨询的,他们的创始人多从企业的营销总监或销售总监转型而来。他们将公司的服务重点放在渠道的运营与管理上。

第三类,是将重点放在营销系统的体系打造和管理规范方面的。他们所提出的服务理念,其实更适合于那些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主观上需要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迈进的中大型企业。

第四类,是一些专注于某一个或两三个细分行业的智业公司,为这些细分行业提供营销和品牌的全套服务。

传统的这四类智业公司,其核心服务能力主要集中在品牌传播、渠道掌控、营销管理等三个方面,这样的核心服务能力,在中国企业从前的普遍采用传统的产品思维的经济环境下,是能够符合企业的咨询需求的。而随着中国企业自身战略需要从产品、渠道的核心能力转型到控制产业链核心环节、重塑商业模式的时候,他们的服务显然就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紧贴企业的战略转型需求了。于是,一种新的咨询服务业态就该闪亮登场了。

通过近百个不同类型企业的咨询和实战经历,沈志勇深感于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迫切。他创建了上海超限战营销策划机构,并在近六年的咨询实践过程中,逐步把自身打造成为经济转型时代的新一代智业公司扛旗者。他们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为中国企业提出了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三个方面转型的路径。

沈志勇将上海超限战策划机构定位成:采用截取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战略理论,为企业解决战略转型与营销转型的核心难题,以帮助企业“控制价值链核心环节,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专门致力于为客户打造“三核驱动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帮助企业实现做快、做大、做久。

超限战机构提出“三核驱动客户长大”的核心服务理念时,我们问到沈志勇:“您觉得你们与传统的策划咨询公司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他谈到三点:

“第一,我们既是一家战术咨询公司,更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我们既把触角伸向品牌塑造、渠道建设与渠道运营等战术环节,更把触角伸向企业商业模式的塑造。帮助企业重望商业模式,这样的服务内容与战略实践,是跟所有传统类智业公司所不同的。

第二,我们的服务,虽然也包括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但是,我们在品牌与渠道这两个环节的咨询服务,更加倾向于帮助企业在价值链的这两个核心环节建立起核心的掌控能力,并能够以这两个核心能力为抓手,向上或向下延伸产业链,构建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

第三,我们的服务,是‘三核创新模式+可执行运营系统’的组合服务。我们强调发挥在商业模式、品牌模式、营销模式三个方面的策略创新,我们认为,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打破行业游戏规则,提出创造性的、颠覆性的模式突破方式,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的三核驱动爆发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非常注重策略创新的能否执行,我们要为模式创新构建出适用性的、客制化的、量身定做的、可执行的运营体系结构,以保障三大模式创新的落地执行。”

基于以上的定位和三个方面的不同,超限战策划机构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归纳为研发力、创造力、落地力。

超限战“三核驱动”之一:商业模式转型

所谓模式,就是结构。构建结构之道,就是商业元素的重新分化与组合之道。这个分化与组合的切入点,我们的企业界以前是从产品创新切入的,到了经济转型期,我们需要采用产业链和利润区的思维模式,去进行结构创新的新探索。

任何产业链的利润都是

分区的,一般分为高利润区、平均利润区、低利润区和无利润区。企业处于哪个利润区决定了它的利润状况和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商业系统的结构,就是强调帮助企业定位于产业链的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然后对企业整个商业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塑造(业务范围、赢利模式、战略控制手段、运营流程、品牌系统、营销系统等),以打造企业长期的持续赢利能力和不可模仿的战略优势。

第一,机会主义商业模式类型。有一部分先发企业,会发现市场上有一些全新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市场一片空白,一个新行业可能会由此诞生,于是,这些企业抢先进入这样的行业。他们是一群“机会主义者”,因为先发优势,能够取得头啖汤。“机会主义者”所需要的商业模式是“机会主义模式”。超限战策划的牧高笛户外休闲服,就是通过创建户外休闲服装新品类,抓住了户外休闲服装市场的这个空白点,从而取得了成功。鉴于专业户外是小众市场的特性,牧高笛致力于在休闲服装这个大众市场分一杯羹,于是创造出一个“户外元素+休闲运动”的服装新品类,并将品牌定位于“5天城市工作+2天近郊休闲”的生活方式,为牧高笛这一服装新品类塑造出独特的基因图谱。

第二,满足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类型。新行业被开发出来后,行业由于刚刚诞生,整个行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不能满足主要消费群的需求,于是,利润会留在产品/服务的提供商那里,因为他们会想方设法提高和改善产品与服务的性能。我们把这种利润产生方式叫做“满足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2009年,中国足浴盆行业出现消费爆发的市场趋势,在超限战的策划下,泰昌足浴盆紧紧围绕这个还未被完全满足的消费需求,以“为天下父母洗脚”的品牌口号占领足浴盆行业最核心的孝亲市场,以“金泰昌+红泰昌”的双品牌架构完美破解批发渠道乱价、企业被批发绑架的渠道困境,以“抢占行业第一”的扩张计划第一个在足浴盆行业井喷式率先发力渠道扩张和央视投放,2009年实现从1个亿到4个亿的高速成长,远远地拉开了与第二品牌的距离,隐形冠军成功成长为绝对冠军。

第三,修补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商业模式类型。当所有行业参与者都去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时,行业会出现同质化,利润会离开产品/服务的制造商,向产业链薄弱环节聚集,即可能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或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转移。此时,修补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渠道商和供应链控制商会取得最高利润。这种利润产生方式叫“修补产业链薄弱环节”。

第四,颠覆过分满足的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类型。随着所有企业都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其产品与服务的性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终有一天会超出消费者的需要,这就成了“过分满足的消费者需求”。一旦出现这种需求,行业有可能出现“低端破坏性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专业性替代商业模式”。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春秋航空公司、经济型酒店、山寨机等,都是低端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典范。

超限战“三核驱动”之二:营销模式转型

营销模式就是帮助企业在产品营销、渠道掌控、终端零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核心竞争能力的模式。

初级阶段――产品力: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整个产业链发展不成熟,市场上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此时,产品成了一切营销要素和活动的出发点、造势点。产品力成为这个阶段的核心竞争能力。超限战机构2007年策划的和谐本草体通面,就是采用“品类第一+产品力突破”的一个成功案例。和谐本草拥有抗性淀粉和儿茶素两种功能性原料,他们说服企业改变了原本进军高风险的保健品市场的规划,转而定位于功能性食品市场,并包装出“抗性淀粉方便面――润肠通便”和“平衡茶饮料――瘦身美客”两大产品,在济南糖酒会上一炮走红,创造出招商1.5亿的佳绩。

发展阶段――渠道力:在发展阶段,产品逐渐成熟和同质化使得还把核心竞争力构建在产品力环节不再适宜。这时候,将核心能力向下游渠道环节扩张,实现企业从产品力拉动到渠道力推动的转型,就成为制胜市场的利器。超限战机构策划的彩翼家纺,就是依靠渠道力的打造,一举突破行业壁垒的。彩翼家纺是一个家纺业新军,从“渠道只招不管”这一行业薄弱环节入手,抓住行业结构性调整周期这一契机,第一个在行业内引入渠道下沉模式,以渠道的适度深耕模式及系统工具展开终端的扩张行动,取得了“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市场优势。

成熟阶段――品牌力:市场发展至4成熟期,企业在产品方面已经不断细分,在渠道方面已经进入所有细分渠道,于是,产品力和渠道力都可能出现同质化的倾向,品牌力的打造成为新时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超限战“三核驱动”之三:品牌模式转型

品牌模式,就是要打造产品之外的价值,为产品增加附加值。

1 初级阶段,打造品牌知名度

初级阶段,是品牌打造知名度的阶段。品牌知名度比信誉度更重要。因为该阶段消费者没有达到品牌消费的层次,名牌就代表品牌。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集中资源打造品牌知名度。

泰昌足浴盆品牌在2009年,面对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进行央视品牌传播的市场现状,泰昌品牌抢先于所有对手先行一步打造品牌知名度,2009年在央视投入约3000万元品牌传播费用,一炮走红。

2 发展阶段,实施品牌占位,打造信誉度

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并不意味着就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下一阶段,就是要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而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占位。品牌就是一个商标或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的位置,所以我们在发展阶段要帮品牌占位。2010年,泰昌足浴盆在上一年“为天下父母洗脚”的品牌核心价值基础上,在品牌方面提出“足浴盆行业领跑者”的品牌占位策略。

3 成熟阶段,打造美誉度

成熟阶段,消费者真正成熟到可以进行品牌消费,品牌的精神利益开始变得更重要。这时,品牌的工作,就要为品牌找到打开消费者情感寄托和心理归宿闸门的钥匙。出售品牌的情感感受、情感体验,塑造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是打造美誉度的两个基本方法。中国企业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对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对品牌感觉的塑造。

超限战机构在策划沃特运动鞋时,让沃特围绕运动精神,将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于“不断征服”的运动精神,力求在沃特主打的篮球运动市场,利用“不断征服”的品牌价值观凝聚消费人心,利用品牌所倡导的进取、挑战、征服自我的情感诉求,获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到来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到来了!

新的商业时代,需要新的商业思维模式。从前那种依靠产品思维突破和创新,可以解决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问题,但期望以此创造长久市场优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2

一、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要实现**县域经济新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和群众意愿,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的紧迫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辟解放思想的新空间;就必须紧紧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联系**的实际,坚决冲破一切不利于发展的观念束缚、体制束缚,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坚决纠正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下大力气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中实现新跨越。当前,在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新形势下,特别需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大胆开拓创新,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竞争中夺取发展的主动权。作为一名具体从事组织工作的党员,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经济发展,就必须彻底摒弃组织工作体内循环和运作的旧模式,自觉地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把组织工作放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放到发展第一要务这个大目标中去谋划,进一步增强服从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经济怎么发展,组织工作就怎么跟进”、“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组织工作就抓好什么”的新观念,时刻关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积极寻求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渗透融合的新思路、新对策。比如,紧密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我们要深入研究制定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规划和工作措施,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围绕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现实,我们要积极抓好“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围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载体,搭建舞台,通过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等党建主题活动,组织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带头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真抓实干上大有作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经济新的发展,需要每个共产党员站到第一线,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发挥好每一份热。襄樊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副省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建设“生态、诚信、和谐**”的具体定位。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关键要靠我们真抓实干,积极为经济发展献计出力。作为党员,我们必须时刻走在群众前列,干在群众前头,抢抓好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组工干部作为党员干部的“娘家人”,更要理应在抓经济、促发展中亲历亲为、大有作为,当好骨干和表率。一方面,我们要直接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潮,时刻关注经济发展的走势,积极支持和落实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做经济发展的促进派和热心人,而不当旁观者和局外人。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组织工作的特有手段,通过用人导向和管理杠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调动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重新修订实绩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加大经济目标和服务经济建设工作目标的设置比率、考核权重,侧重考核考察干部在经济建设工作中或在服务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贡献率;注重考核结果的转化和运用,与干部的评先表模、提拔任用和降免惩戒挂钩,力争通过规范的激励考核机制和手段,真正让广大干部“围着经济转,朝着发展干”,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同时,要制定实施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工作平平,无功无劳的干部,特别是对那些不干事,甚至干扰经济发展的干部,则要旗帜鲜明地给予贬惩,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罚,真正让谋发展者、实绩突出者得到褒奖重用,让无所事事、评头论足者没有市场,以鲜明正确的用人导向凝聚干部干事创业的宏大志向,激励广大干部心往发展上想,劲往发展上使,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抢滩击水,建功立业。

三、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富民惠民上见到实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通过发展富民惠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党员干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群众之所需,急群众之所难,干群众之所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首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发展,使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结合我们的实际,要进一步借鉴运用“三级联创”机制,围绕“改造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改变生活习俗,建强领导班子”的“三改一建强”目标,全面整合各种优势,聚合多方力量,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年集中建成一批小康新村,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真正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使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展现得更加深刻。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3

时代的进步,历史在变迁,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是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将使会计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1. 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1.1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经营业绩,分析执本文由收集整理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措施,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1.2建立管理型会计模式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重心在管理,需要建立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模式。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管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管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1.3会计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各行各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会计现代化是指广泛、系统地运用先进、科学、规范的会计理论、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会计工作。

2. 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2.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会计核算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有用的和及时的。

2.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

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在会计核算规范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实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4会计核算法制化

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工作依法进行的全面性和强制性。

2.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应该指出,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

3. 会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3.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

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 会计重视系统管理,是全面的管理,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即管理中心——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3.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

3.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依据企业的战略,相应要研究会计战略。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

3.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由于投资“无形化”,使企业形成大量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因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

3.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4. 会计发展在于创新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4

一,干劲足,这是我们共同抓好经济工作的基础;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明显,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发展的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现有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了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忧的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且运行质量不高,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大项目较少,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工作难度在增大,形势不容乐观。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正视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安排和部署加快工业发展的任务及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为全面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重点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切实把发展工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各乡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业,以项目建设为带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狠抓管理,克服困难,为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63.9%,工业增加值4.49亿元,同比增长6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实现税收大幅增加,产销衔接良好,工业增势强劲。但从目前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1-7月份,我县工业增幅落后于**,距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工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非常严峻。工业经济增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是有些乡镇对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不够紧、不够死,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上半年萧县、砀山新增规模以上企业都超过20家,灵璧县接近20家。由于我们的基础工作没做到位,一部分可以进入规模以上行列的企业未能及时上报,我县新增规模企业只有13家。同时,部分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个别企业存有漏报、瞒报问题,无报表或报表数字与实际情况远不相符,也对我们的工业增速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搞好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对我们各乡镇、各部门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开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工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每个乡镇至少新增1-3家规模以上企业。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对接为突破口,在加大工业投入上求突破。

规模总量小是当前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继续把扩大投入、膨胀总量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牢牢抓住扩大投入这个“牛鼻子”不放,充分利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有利条件和机遇,千方百计抓投入、上项目,努力实现扩大工业投入的新突破,以大投入促大发展。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积极寻求项目对接点,以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吸引外来企业采取独资、合资、买断、租赁、联合等方式,来**县新建或嫁接改造一些项目,带动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膨胀。以大大投入,拉动经济大发展,以大项目促进工业经济规模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要加快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尽快争取项目投入全部到位,及早进行工程招标和开工建设,力争尽快投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培植支柱产业与骨干企业为重点,在膨胀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上求突破。没有一批骨干企业,就无法实现资本的大投入和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的整体跨越。近几年,我县通过大力培植支柱产业与骨干企业,促进了工业投入的大幅增长和工业总量的快速膨胀。要针对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小、骨干企业优势不突出的实际,继续坚持把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作为振兴我县工业经济的根本举措来抓,以现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扩张名牌、优势产品为目标,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的生产要求,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要按照一手抓规模扩张,一手抓素质提高的思路,采取骨干运营、深化改革、加强对外经济合作,集中力量,尽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工业跨跃式发展的主力军。对有一定基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效益较好的重点骨干企业,鼓励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外部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根据我县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板材加工、面粉粉丝生产、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力争培育出一批产值超5000万元、超亿元的骨干企业,为全县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要深入挖潜,力争在规模以上工业数量上寻求突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是监测工业经济动态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为确保实现工业突破的目标,县政府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每个乡镇都要新增1-3户规模以上企业。从上半年上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乡镇完成的情况不是很好,一些乡镇没有上报一个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目标任务的压力很大。各乡镇加大调研力度,对企业的规模、用工人数、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用电量等进行详细摸排,摸清底数,切实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列统”工作。对于达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紧完善完善相关报表和手续,及时上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对新列入统计的企业,要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

(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推进企业创新上求突破。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当前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加快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来抓,积极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创立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名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创建品牌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加快我县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努力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上求突破,

(五)以实现双赢为目的,在落实银企合作项目上求突破。我县、宿州是金融高风险区,融资难、贷款难一直是制约我县企业规模扩大、快速发展的瓶颈。自去年以来,虽然市县多次开展较大规模的银企对接活动,部分企业和银行签订了合作意向,但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真正落实到位的资金并不多。抓好这些项目和资金的落实,对实现扩大工业投入的新突破至关重要。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键是要积极协调银企关系。为此,各镇、各部门、各企业要主动与金融部门搞好衔接,畅通企业融资平台,积极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狠抓资金到位协调解决资金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取得银行的支持,确保把这些项目和资金尽快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督促各金融部门深入开展调研,积极主动地寻求投资对象和合作伙伴,扩大信贷投入。从企业自身而言,融资渠道应该多元化,不能单纯的依靠贷款进行融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拿出优质资产,通过品牌、市场、技术合作等形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知名企业,实施嫁接重组,激活存量资产,扩大增量投入。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工业生产的各项任务目标

各乡镇、各部门要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工业发展面临艰巨任务,认真研究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任务、目标和措施,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形成大干工业、干大工业的浓厚氛围,力争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一)强化领导,真抓实干。为加强对工业项目突破年活动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工业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业突破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责工业突破年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乡镇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切实把主要精力向工业倾斜。要进一步充实领导力量,把精兵强将调集到工业战线,在全县形成重视工业、大干工业的良好局面。县委、县政府对重点项目实行了县级领导帮扶制度,并从相关部门选派一批懂管理、懂经营的领导干部到企业驻点帮扶。各乡镇也要对重点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工和建设实行一套班子、一套人马、集中力量,限时完成。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忘我工作,广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主动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现场办公,调度生产运营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要严格落实责任,加强调度考核。年初,县政府各项经济指标下达了计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能否顺利实现,主要体现在工业上,重点在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工业的压力非常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各自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月进行落实,使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确保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要切实加强监督调度,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定期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及时了解情况,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不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办公,及时总结经验,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对各乡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时通报,年底考核汇总,对做出突破贡献的乡镇、经济主管部门和规模以上企业将给予奖励,对完不成年度发展任务给予批评。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5

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核心,是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此后,随着经济学新古典框架的构建,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织起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注的重心是价格制度对于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非价格制度协调专业化和分工的功能,这使得经济研究的重点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和经济增长等现象,也无法阐释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经济含义,因此,在它之后,人们又分别发展了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增长理论以及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企业理论等多个经济学学科的分支理论,以填补以上空白。这使得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分支学科,存在理论核心的内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决这些经济理论内在矛盾和冲突的经济学家们经过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采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了决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焦点集中在人们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水平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上。通过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互相独立的分支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框架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为理论的内在核心,并成功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确定

综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场的大小”。杨格(allyn•young)又将其发展为杨格定理,即不仅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大小,而且市场的大小也同样依赖分工的水平。这种因果循环揭示了分工的网络效应,分工网络效应是基于个体网络决策的,而对个体网络决策的研究则需要采用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当马歇尔在19世纪末试图用数学框架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时,受到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做了一个纯消费者决策和纯厂商决策截然两分的假定,以避免涉及角点解①和相关的超边际分析。马歇尔对需求与供给的边际分析,使他在取得对资源分配问题形式化的成功时,同时也遗憾地导致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这一主流学派中地位的逐渐丧失。通过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过程。

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这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成形。这本著名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洞见,即古典的经济组织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价格理论。由于当时还缺少处理角点解的数学工具,马歇尔不能用一个数学框架将他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洞见数学化;而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供求分析,在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数学处理时则非常得心应手,这使得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第二部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分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数学化,这在形式上更接近一种科学,更接近一代代经济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了此后经济学的主流。而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之核心的专业化和分工这一深刻的经济思想却被淡忘了。

到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科书,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又一个分界点。他的这本教科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就是马歇尔对供求的边际分析,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凯恩斯经济学。在这本被无数大学用做标准教科书的教材里,只有一小段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表示象征性重视的文字了。这样,在萨缪尔森之后,关于个人选择专业化模式的决策及其对分工网络决定作用的分析,以及对市场协调分工职能的研究,在主流经济学里失去了它的核心位置。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需要不同的经济学分支理论来给予解释。例如,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比较经济学、增长理论以及产权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企业理论等的产生,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学科分支之间,理论核心彼此不一致的反映。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理论内核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一些经济学家质疑并致力于解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新兴古典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支最新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它从传统经济学的困境入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深入展开了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的研究,并成功地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分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它有三个特点:(1)采用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需求和供给,并以纯消费者和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基础。因此,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市场的存在及市场的大小也是外生给定的;(2)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厂商的生产条件主要由厂商的生产函数代表,而生产函数是产出和投入的关系,生产力与厂商规模有关,而与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及全社会的分工水平无关;(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是假定最优决策不可能是角点解,而进行的一种对内点解②的分析。这些研究前提和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存在较大差异而遭到质疑。细想这些研究特点的产生,在分工与市场互为前提的条件下,个体网络决策决定分工的网络效应,因此,对个体网络决策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由于受当时个体网络决策研究手段的局限,以纯消费者和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前提的理论假定,导致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着内在的缺陷,这也导致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对分工研究的淡弃。

1962年,buchanan和stubblebine提出了超边际分析的概念,超边际分析方法为个体网络决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具体说来,超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首先是对个人选择专业化模式的决策所产生的角点解进行边际分析,然后在不同角点之间进行总效用——成本分析,并最终决定市场的均衡结构。由此产生的所有关于超边际决策(或任意一对参与者是否相联通)的信息称为“组织的拓扑性质”,而所有关于资源分配边际决策的信息只同商品流量大小有关,它被称为“组织的非拓扑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将超边际分析应用于各种决策问题。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仍然遵循马歇尔关于纯消费者和厂商截然两分的假定。在这个假定下,角点解是一个例外,而内点解则是一个通例;并且,经济组织的均衡拓扑性质不能严格定义。

直到20世纪末,由张五常和文玫完成了文定理的证明,才极大地推动了对分工网络效应的研究。张五常和文玫等人证明:如果采用一个斯密框架,则内点解就决不可能是最优均衡,而角点解则成为一个通例,其结果正好与外生给定的纯消费者与厂商截然两分前提条件下的结果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揭示分工网络效应的含义,边际分析就不够了,超边际分析成为必需。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基础上,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borland)和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遵循以上思路,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入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并成功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这些前沿经济学家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所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这一理论学派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将在不同个体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全社会分工水平,从而不断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而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集中程度、贸易多样化程度、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每人的生产率、每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个数都将随着分工的演进而演进。此后,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对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入研究,使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得以在具有新数学模型的现代躯体中复活。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复兴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62)的理解,就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该科学共同体共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共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成为规定相应学科发展方向的共同传统。库恩给出了范式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拉卡托斯(lakatos,1978)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用于范式内部的基本结构的分析。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解,研究纲领或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部分。对某种特定的范式而言,保护带是,由种种辅助性假说构成,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内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论构成,是稳定的,不容改变的。

深入领会古典范式的精髓,不难发现,分工和专业化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古典范式的内核是: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亚当•斯密的阐释,其内容是:(1)国民财富增长,源于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分工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场范围。但不幸的是,古典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没有一个好的数学框架来组织,随后的一场致力于将经济学发展成为精密科学的边际革命,则将这一核心问题逐渐挤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就由经济组织问题逐渐转向资源配置问题。

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其带来的结果是:(1)经济研究的重点从专业化和经济组织问题,转向给定组织结构下的资源分配问题。经济组织为什么会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企业和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并变得越来越复杂等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无从解释;(2)由于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假定,使得专业化经济概念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专业化经济概念被规模经济概念所替代。事实上,专业化和企业规模是相关但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专业化的增加与活动范围的缩减有关,而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专业化与小而全、大而全的不经济相对应,而不同于规模经济;(3)在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理论框架中,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和均衡总是同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边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均衡的总合生产力不再有增加的余地。这个框架不能用来解释古典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什么在生产函数和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分工水平的提高却能提高总合生产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协调分工从而促进经济进步的?还有很多经济现象也都无法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来解释,比如:城市的出现、货币的出现、市场的扩大、生产力的提高、比较优势和贸易依存度的变化等等。

其实,马歇尔也曾注意到供给和需求边际分析的弱点,他因此提出用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分工的经济效果。但是,美国经济学家杨格(1928)指出,递增报酬并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是由专业化和分工产生的。杨格的学生弗兰克•奈特(frank•knight,1925)也指出,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因为对所有企业都是外部性的规模经济,不过是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而已。但是,杨格也无法将他的思想数学化,因而他的思想也一直不能通过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流传下来。

直到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发展了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为处理分工和专业化问题涉及的角点解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武器。一批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才重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兴古典经济学用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及个人决策如何交互作用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遵循这一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的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将通过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来促进全社会分工水平的发展,从而不断地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对于一个给定的分工水平,均衡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这种给定分工水平下的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局部均衡,而整体帕累托最优包括了最优资源配置和最优分工结构两部分内容,它被称为全部均衡。全部均衡是所有局部均衡中效用最大的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是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吻合的,效用最大化同时意味着生产力最大化。但在新兴古典的框架中,由于存在着分工好处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时,帕累托最优不会是最高分工水平。只有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均衡才会越来越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意味着,交易效率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流通效率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减少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市场决定最优分工水平和结构的功能更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最终决定的参与市场行为的组织效率上,所谓组织效率,是指给定产品的相对生产和消费量的情况下,分工水平和结构达到最优。而资源配置效率则只是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生产力水平或稀缺性一定时)对相对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最优折衷。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征:(1)每个决策者都是一个消费者——生产者,他们用边际分析对每个贸易模式计算资源分配,然后用总成本——收益分析法来从众多的角点解中选择最优的贸易模式和专业化水平。这两步决策程序,就被称为超边际分析。最优决策总是一个角点解而非内点解;(2)生产函数是对每个消费者——生产者设定的,且代表每个人对所有可能的生产活动边干边学的能力。企业制度是随着在当个体决定去选择一个高的分工水平,并且用劳动市场来协调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之间的分工时才会出现。同时,作为个体生产函数组合的企业生产函数也在事后出现。整个行业呈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分工网络,使得一般递增报酬和分工的网络效果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是相容的。由于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帕累托最优效用边界可能不同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样,在竞争性均衡中,边际成本定价法不再成立。这一特征使它区别于所有有规模经济的模型;(3)交易费用对均衡的分工网络大小有着重要的含义。随着交易费用系数下降,均衡的分工网络规模扩大,总合生产力和社会福利会提高,而总交易费用也会提高。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内生了市场结构和分工水平,从而推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从关注资源配置问题向经济组织问题的研究转换。在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内,它逐步解释了分工的发展是如何引起市场的出现、企业和货币的产生以及失业和景气循环交替的原因,它解释了新产品、新行业如何由于分工在迂回生产部门的加深而出现,保险业如何为解决分工加深后交易可靠性下降的问题而产生,分层金字塔交易组织如何由于分工加深而为提高交易效率而产生和不断演进……这些不但扩展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范围,而且重新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互相孤立的经济学分支,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贸易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策论等,用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理论统一起来,所有互相独立的个别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一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然后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就可以被彻底克服。

四、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的总结

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以专业化经济范畴取代规模经济范畴,以内生交易费用取代外生交易费用,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取代了传统的边际分析方法,以角点均衡基础上的全部均衡取代传统经济学的全部均衡,将经济研究的核心从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资源配置问题重新转回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焦点——经济组织问题上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恢复了专业化和分工问题在主流经济学核心中的应有地位,同时,它以“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为其理论内核,形成了一个各学派都可以共享的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从而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复兴。

注释:

① 角点解是指当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为0)时的点解。

② 内点解是指当决策变量最优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为0)之间时的点解。

参考文献:

[1]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杨小凯.在“电子商务与网络决策国际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2001.

[5] 雷宏振,赵阳.新兴古典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范式革命[j].江淮论坛,2001(6):9-13.

[6] 李利明,邢惠清.《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简评[j].经济学动态,2001(1):79-80.

[7] 王拓.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j].当代财经,2003(11):13-17.

[8] 于业明,王欣,王建军.新兴古典经济学述评[j].世界经济文汇,2001(2):10-12.

[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0]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6

企业文化资本的形成既是货币形式投资的结果,又是思想意识重塑的结果。如通过各种培训、教育和有关文体活动来建立文化思维秩序和规范、设计企业形象等,以形成组织的主导价值观;通过领导风格、领导的集中关注度等,以形成组织的日常观念。文化资本直接影响组织核心理念、凝聚力和有效战斗力的形成和发育,而且,影响着组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组织结构正常运行以及组织结构效能的有效发挥。

在传统经济学理中,很少将文化因素作为生产要素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模型中,因为,文化因素无论从本质,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但随着社会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却对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及其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就是一个最有力的实证。

从文化资本对企业发展的经济意义角度看,企业卓越的文化价值必然造就诚信合作、有进取精神、有创新意识的员工;而且,在同质化的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易成本会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会相对降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有期可图。

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氛围日益显著,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摒弃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正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经济因素,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伦理文化领域。经济的文化含量与文化的经济价值有机渗透、交叉融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源于经济与文化的整合而形成的经济文化力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

传统意识理念里,通常只把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视作资本,这种思维方式是很不科学的。要知道,任何技术都源自于创新,企业的创新动力来源于企业群体的创新精神,而企业的创新精神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至于人才,其真正的价值决定于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人才效应的功能,而人尽其才的哲学思维也正是企业人才观的核心思想,也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发展与持续于否决定于人才,而人才的集聚于稳定、人才效用的不断开启与挖掘取决于一个适度的企业文化环境。

企业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体,企业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因果循环流程。企业制度、企业创新活力、企业人际信任机制、企业生态伦理文化等等企业文化因子都不同程度、无时无刻不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卓越与否。企业文化所表达的形象性资本、规范性资本、气质性资本也正是企业发展过程复杂、动态的因果循环所需。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7

摘要: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但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关注的重心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才重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和亚当•斯密(Adam•Smith)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核心,是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此后,随着经济学新古典框架的构建,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织起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注的重心是价格制度对于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非价格制度协调专业化和分工的功能,这使得经济研究的重点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和经济增长等现象,也无法阐释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经济含义,因此,在它之后,人们又分别发展了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增长理论以及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企业理论等多个经济学学科的分支理论,以填补以上空白。这使得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分支学科,存在理论核心的内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决这些经济理论内在矛盾和冲突的经济学家们经过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采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了决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焦点集中在人们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水平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上。通过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互相独立的分支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框架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为理论的内在核心,并成功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确定

综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场的大小”。杨格(Allyn•Young)又将其发展为杨格定理,即不仅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大小,而且市场的大小也同样依赖分工的水平。这种因果循环揭示了分工的网络效应,分工网络效应是基于个体网络决策的,而对个体网络决策的研究则需要采用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当马歇尔在19世纪末试图用数学框架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时,受到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做了一个纯消费者决策和纯厂商决策截然两分的假定,以避免涉及角点解①和相关的超边际分析。马歇尔对需求与供给的边际分析,使他在取得对资源分配问题形式化的成功时,同时也遗憾地导致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这一主流学派中地位的逐渐丧失。通过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过程。

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这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成形。这本著名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洞见,即古典的经济组织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价格理论。由于当时还缺少处理角点解的数学工具,马歇尔不能用一个数学框架将他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洞见数学化;而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供求分析,在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数学处理时则非常得心应手,这使得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第二部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分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数学化,这在形式上更接近一种科学,更接近一代代经济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了此后经济学的主流。而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之核心的专业化和分工这一深刻的经济思想却被淡忘了。

到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科书,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又一个分界点。他的这本教科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就是马歇尔对供求的边际分析,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凯恩斯经济学。在这本被无数大学用做标准教科书的教材里,只有一小段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表示象征性重视的文字了。这样,在萨缪尔森之后,关于个人选择专业化模式的决策及其对分工网络决定作用的分析,以及对市场协调分工职能的研究,在主流经济学里失去了它的核心位置。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需要不同的经济学分支理论来给予解释。例如,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比较经济学、增长理论以及产权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企业理论等的产生,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学科分支之间,理论核心彼此不一致的反映。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理论内核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一些经济学家质疑并致力于解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新兴古典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支最新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它从传统经济学的困境入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深入展开了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的研究,并成功地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分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它有三个特点:(1)采用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需求和供给,并以纯消费者和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基础。因此,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市场的存在及市场的大小也是外生给定的;(2)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厂商的生产条件主要由厂商的生产函数代表,而生产函数是产出和投入的关系,生产力与厂商规模有关,而与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及全社会的分工水平无关;(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是假定最优决策不可能是角点解,而进行的一种对内点解②的分析。这些研究前提和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存在较大差异而遭到质疑。细想这些研究特点的产生,在分工与市场互为前提的条件下,个体网络决策决定分工的网络效应,因此,对个体网络决策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由于受当时个体网络决策研究手段的局限,以纯消费者和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前提的理论假定,导致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着内在的缺陷,这也导致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对分工研究的淡弃。

1962年,Buchanan和Stubblebine提出了超边际分析的概念,超边际分析方法为个体网络决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具体说来,超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首先是对个人选择专业化模式的决策所产生的角点解进行边际分析,然后在不同角点之间进行总效用——成本分析,并最终决定市场的均衡结构。由此产生的所有关于超边际决策(或任意一对参与者是否相联通)的信息称为“组织的拓扑性质”,而所有关于资源分配边际决策的信息只同商品流量大小有关,它被称为“组织的非拓扑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将超边际分析应用于各种决策问题。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仍然遵循马歇尔关于纯消费者和厂商截然两分的假定。在这个假定下,角点解是一个例外,而内点解则是一个通例;并且,经济组织的均衡拓扑性质不能严格定义。

直到20世纪末,由张五常和文玫完成了文定理的证明,才极大地推动了对分工网络效应的研究。张五常和文玫等人证明:如果采用一个斯密框架,则内点解就决不可能是最优均衡,而角点解则成为一个通例,其结果正好与外生给定的纯消费者与厂商截然两分前提条件下的结果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揭示分工网络效应的含义,边际分析就不够了,超边际分析成为必需。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基础上,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Borland)和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遵循以上思路,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入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并成功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这些前沿经济学家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所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这一理论学派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将在不同个体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全社会分工水平,从而不断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而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集中程度、贸易多样化程度、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每人的生产率、每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个数都将随着分工的演进而演进。此后,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对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入研究,使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得以在具有新数学模型的现代躯体中复活。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复兴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62)的理解,就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该科学共同体共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共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成为规定相应学科发展方向的共同传统。库恩给出了范式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拉卡托斯(Lakatos,1978)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用于范式内部的基本结构的分析。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解,研究纲领或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部分。对某种特定的范式而言,保护带是,由种种辅假说构成,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内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论构成,是稳定的,不容改变的。

深入领会古典范式的精髓,不难发现,分工和专业化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古典范式的内核是: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亚当•斯密的阐释,其内容是:(1)国民财富增长,源于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分工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场范围。但不幸的是,古典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没有一个好的数学框架来组织,随后的一场致力于将经济学发展成为精密科学的边际革命,则将这一核心问题逐渐挤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就由经济组织问题逐渐转向资源配置问题。

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其带来的结果是:(1)经济研究的重点从专业化和经济组织问题,转向给定组织结构下的资源分配问题。经济组织为什么会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企业和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并变得越来越复杂等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无从解释;(2)由于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假定,使得专业化经济概念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专业化经济概念被规模经济概念所替代。事实上,专业化和企业规模是相关但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专业化的增加与活动范围的缩减有关,而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专业化与小而全、大而全的不经济相对应,而不同于规模经济;(3)在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理论框架中,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和均衡总是同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边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均衡的总合生产力不再有增加的余地。这个框架不能用来解释古典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什么在生产函数和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分工水平的提高却能提高总合生产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协调分工从而促进经济进步的?还有很多经济现象也都无法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来解释,比如:城市的出现、货币的出现、市场的扩大、生产力的提高、比较优势和贸易依存度的变化等等。

其实,马歇尔也曾注意到供给和需求边际分析的弱点,他因此提出用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分工的经济效果。但是,美国经济学家杨格(1928)指出,递增报酬并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是由专业化和分工产生的。杨格的学生弗兰克•奈特(Frank•Knight,1925)也指出,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因为对所有企业都是外部性的规模经济,不过是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而已。但是,杨格也无法将他的思想数学化,因而他的思想也一直不能通过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流传下来。

直到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发展了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为处理分工和专业化问题涉及的角点解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武器。一批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才重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兴古典经济学用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及个人决策如何交互作用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遵循这一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的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将通过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来促进全社会分工水平的发展,从而不断地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对于一个给定的分工水平,均衡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这种给定分工水平下的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局部均衡,而整体帕累托最优包括了最优资源配置和最优分工结构两部分内容,它被称为全部均衡。全部均衡是所有局部均衡中效用最大的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是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吻合的,效用最大化同时意味着生产力最大化。但在新兴古典的框架中,由于存在着分工好处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时,帕累托最优不会是最高分工水平。只有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均衡才会越来越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意味着,交易效率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流通效率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减少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市场决定最优分工水平和结构的功能更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最终决定的参与市场行为的组织效率上,所谓组织效率,是指给定产品的相对生产和消费量的情况下,分工水平和结构达到最优。而资源配置效率则只是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生产力水平或稀缺性一定时)对相对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最优折衷。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征:(1)每个决策者都是一个消费者——生产者,他们用边际分析对每个贸易模式计算资源分配,然后用总成本——收益分析法来从众多的角点解中选择最优的贸易模式和专业化水平。这两步决策程序,就被称为超边际分析。最优决策总是一个角点解而非内点解;(2)生产函数是对每个消费者——生产者设定的,且代表每个人对所有可能的生产活动边干边学的能力。企业制度是随着在当个体决定去选择一个高的分工水平,并且用劳动市场来协调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之间的分工时才会出现。同时,作为个体生产函数组合的企业生产函数也在事后出现。整个行业呈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分工网络,使得一般递增报酬和分工的网络效果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是相容的。由于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帕累托最优效用边界可能不同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样,在竞争性均衡中,边际成本定价法不再成立。这一特征使它区别于所有有规模经济的模型;(3)交易费用对均衡的分工网络大小有着重要的含义。随着交易费用系数下降,均衡的分工网络规模扩大,总合生产力和社会福利会提高,而总交易费用也会提高。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内生了市场结构和分工水平,从而推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从关注资源配置问题向经济组织问题的研究转换。在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内,它逐步解释了分工的发展是如何引起市场的出现、企业和货币的产生以及失业和景气循环交替的原因,它解释了新产品、新行业如何由于分工在迂回生产部门的加深而出现,保险业如何为解决分工加深后交易可靠性下降的问题而产生,分层金字塔交易组织如何由于分工加深而为提高交易效率而产生和不断演进……这些不但扩展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范围,而且重新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互相孤立的经济学分支,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贸易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策论等,用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理论统一起来,所有互相独立的个别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一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然后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就可以被彻底克服。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8

[关键词]法律经济视角;企业思想政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64-0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思想工作已经远远落后,现在对于企业职工的思想要求是树立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完成思想变革,培养积极适应各种竞争环境的优秀团队。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一、法律经济视角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意义作用和要求

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而临的一个基本宏观背景是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其总体基本框架是建立在对于经济活动起指导和约束作用的各级各层次法律法规体系并最终主要通过价格杠杆的市场经济原则而调整调节其中的主要领域模块和关键问题,简而言之即法律和或价格两种机制规定了新时期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导向和相关运行机制的筹划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制化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和相关行为准绳,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目的归宿,很大程度上决定制约并最终检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

二、基于法律经济视角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认识模糊,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清楚

有些人认为,既然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体制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没有必要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企业经营为中心,围绕经营开展企业的一切工作。这样的认识,必然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制度很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缺乏刚性指标,缺少明确的责任制和基本的运作制度及考核办法,不能像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那样,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措施,与这些问题并存的是,缺乏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制度。

2、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主要由于企业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足够人力、物力、财力,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难以进行的。

3、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单一、陈旧

当前,部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单一,难有创新。管理层布置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么主题乏善可陈,鲜有与时俱进的工作针对性,要么夸夸其谈,不考虑下面基层执行的可行性。而到基层开展时,更是以敷衍了事、草草应付检查为目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无法形成新颖、深刻的思想认识,焕发企业的工作活力,反而容易形成广大职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无用、累赘的负面错误认识。

4、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针对性欠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进步很快,管理机构、运营模式、规章制度各方面向国际看齐,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够,开展易沿袭以往的思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满足新意识形态下的思想需要。新常态下,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人员流动迭代加快,对于企业中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沿用老套的思路、方式、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获得其认同,引起共鸣。比如,八零后、九零后的家庭观念、个人意识加重,按照以前的牺牲家庭、个人,奉献企业这种观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容易适得其反。

三、法律经济视角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对策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结合

从法律经济的视角出发,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合理的调整、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l展战略规划,达到企业理想的匹配程度,更好地服务于以经济法律为基础的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让企业能够在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进步。

2、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权衡并协调思想政治工作、市场经济机制和经济利益原则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及时的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调动相关主体积极性,切实的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将三者之间进行完美的结合。

3、统一战线,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大力支持企业政工部门的相关工作,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结构层次不一进行合理调整,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加深部门之间的联系,统一员工的思想,让企业与员工的思想理念相一致,让各部门工作立足于战略角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政工干部不仅要能够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的加强企业政工的实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务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同时,大胆吸收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让企业在法律经济视角下,将自己的发展战略长久有效并且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5、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管理规范化

(1)建立健全上层组织制度与法规,增强监督。加强对上层领导的法制教育,确保企业自上而下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确保上层定期下达法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加强上层实际执行力的有关监督。(2)建立健全员工学习制度。组织员工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培训与学习,加强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重点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得法制宣传得以全面深入。(3)建立健全职工工作考核制度,将法律观念纳入考核范围。企业要重新制定相关的考核准则与标准,注重对全体员工包括高层领导者、培训实习人员、普通职工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使得员工学有所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顾问制。企业需要以国家的相关规定为标准,大力加强顾问队伍建设,使法律顾问明确自身的职责,又能够服务于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结语

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下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法律经济的视野和角度来解读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在分析了其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的基础上,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本文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廓清基于法律经济视角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程.浅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对策[J].实践与探索,2012,28,246.

【2】刘乾.基于法律经济视角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2,16,230.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9

关键词:思考层次;项目选择;时机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一、找项目的“思考层次一”:项目要有市场、有效益、可持续

有市场即有市场增长的趋势、有具体的需求者、有可以直接对接的用户(通俗的讲,企业生产出的东西必须有人买);有效益即利润最大化,所有的企业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即项目必须环保(否则项目不可能获得各级政府审批),且业务可持续(如非典时期板蓝根只能是短期地、一时性的项目,不具有持续性);只有“思考层次一”论证分析过关后,才可去分析项目的后续层次,以免浪费时间,如果项目有无市场、有无效益,现在还尚不清楚的,可以通过先导入的企业、信息科研机构所了解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判断。

二、项目开发“思考层次二”:必须有把控的核心技术(即有专利保护或被侵权的防范措施)、有资金、有把控的管理、有熟练的员工队伍、有重要的原材料和核心装备的供应者

有把控的核心技术即企业必须有相应的专利保护,企业管理者通过让核心技术层入股、缴纳风险保证金、发放奖金福利及精神鼓励等以控制核心技术管理层和传承核心技术层(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可能开始创业之初都没有核心技术,但是必须控制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否则一旦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撤走,企业就陷入被动);有资金即企业本身有无资金、有无项目兴趣者、银行可贷性、有无靠山,但是只要项目好,不愁没有资金;有把控的管理即企业必须控制有可比较的技术设备选型权、供应厂家建议权和设备采购权,实行三权分立,最好能亲自去考察设备的选型,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会想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有熟练的队伍或要有可先导培训的“熟手”(以新的发电项目为例,汽轮机司机、锅炉工、配电工、上网操作工必须有熟练工,能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有重要的原材料和核心装备的供应者即确保好原材料和装备的采购。

三、“思考层次三”(项目从何而来)

(1)符合具有前瞻性的国家产业政策,具体包括国家五年规划、国家五年规划中的专项计划、产业政策(如四万亿计划、振兴十个行业计划、功能区域计划、转型升级专项计划)、鼓励外商投资计划、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计划、工业产业升级计划等等、产业结构调整中鼓励外商投资的计划、有税费优惠政策项目、有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有贴息补助的项目、有关税减免的项目、有金融倾斜支持项目(如战略性新兴项目有金融倾斜支持);(2)符合企业规模的档次级别定位。1989年国家经贸委规定将企业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其中中小企业的定位分为六个方面:①高科技型;②劳动密集型(如服装行业等);③农产品深加工型;④综合利用型,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型,废旧回收利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⑤出口创汇型;⑥社政服务型;(3)符合企业驻地的产业政策和工业园区的定位,要学会甄别(例如长沙发展液压项目、郴州发展能源、建材、电子信息、果品加工等。如偏离驻地、园区的产业定位,则得不到当地政府支持,得不到支持;没有氛围,很难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就很难发展壮大);(4)符合投资人特别是大股东的产业定位,有限多元但不能遍地开花,充分利用大股东的优势,结合大股东的规模定位和产业优势,例如郴州产业定位是电子信息产业,华磊光电发展LED正对当地政策,比较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和大股东支持;五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是现有项目进行的延伸,是原有项目符合国家做大做强的产业趋势,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六是有科技导向,有产业化的专利技术、有符合科技前沿的项目技术。

四、“思考层次四”:项目要符合上级的发展需要和阶段性市场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要有能够激发大股东企业负责人的激情,必须要得到上一级企业及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如2008年湖南冰灾期间调运发电机,必须抢时机,如电通了则发电机立马贬值(阶段性的需求,商机稍纵即逝);湖南的钢铁企业布局与国家产业布局有较大差异,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且省内市场无法消化,成了“规模”的“夹生饭”。

五、“思考层次五”:前面四个层次已经大海捞针已经初步确定了项目,现在分析项目元素:

(1)项目本身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微观分析法。宏观环境分析即PEST分析法,分析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科技环境,分析国家经济走势来判断企业运行走向;“竞争分析”也是态势分析,“竞争”方面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状况,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微观分析分为“合作”和“竞争”两个方面。“合作”中“微笑曲线理论”即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而富士康代工苹果的产品,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或代工,赚取少量利润;围绕微笑曲线的各个环节进行合作,或者资本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集聚发展。在长沙搞液压机械互相配套,LED项目在深圳互相配套都可以。(2)项目的基建元素“七通一平”( 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讯、通路、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3)企业的运转:资金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运转价格和运营管理设想(ERP作为当今国际上一个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它在体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也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4)生活福利的运转;(5)企业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投资的资金组成(土地、设备、设计等等)、资金的供给结构;(6)项目投入产出的分析;投资额多少、投资的结构组成(杜邦模式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项目投资回报可以把先导入企业当参考标杆或成熟企业或相近标杆行业进行比较。(详见技术项目经济学)

六、“思考层次六”:用项目选择的分析工具分析项目

(1)业务取舍的工具―安索夫模型,在现有客户进行市场渗透,在现有产品拓展新客户,在现有客户拓展新产品,在新客户拓展新产品就是多元化战略;(2)SWOT工具,市场有什么机遇、挑战,企业有优势、劣势,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3)经验曲线和利润曲线,规模越大,成本分摊越低,要有规模经济,但规模过分大,又存在管理成本增高问题,又带来规模不经济,就一地而言,要有规模工厂的基本单元;(4)波斯顿工具曲线,根据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两项指标,将企业所有的战略单位分为明星、金牛、瘦狗和幼童四大类型,并以此分析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幼童:业务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低,采取相应的战略为放弃战略或继续投资(市场占有率低,业务增长率高)。明星:业务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低,采取相应的战略为投资战略。瘦狗:业务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低,采取相应的战略为清算、转向、放弃战略。金牛:业务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高,采取相应的战略为保持战略;(5)项目还要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形成期:较多的小企业,竞争压力小,营销上注重广告宣传。成长期:市场迅速扩大,销售额利润迅速增长,注重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成熟期:市场饱和,销售额难以增长,注重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衰退期:市场萎缩,行业规模缩小,企业数量少,放弃战略或清算战略;六是竞争优势的组织路线。“成本领先者”必须达到经济规模,提高生产率,成本降低,严格控制产品定价,形成较高的市场份额;成本领先者最好的是零库存,丰田公司即时生产JIT,但是在搞“价值工程”中过分节省成本,刹车杆出故障导致大量召回;沃尔玛公司把资金管理、物流管理、库存管理地淋漓尽致,库存非常低,充分利用卫星定位,对全球的物流进行调度,成本领先必须有有规模经济。“技术领先者”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例如苹果公司和德国汽车;“差异化战略”就是从事大巨头没有搞的,例如海尔专为单身汉开发的小神童洗衣机;聚焦一点即把一件事做精,例如江浙一带做打火机中的砂轮、火石,虽然量小价低,但是能够做到世界最大,占到市场份额的六成、七成,成为行业小巨人。其中成本领先和技术领先又细分为领头者、紧跟者、跟随者、拾遗者。紧跟属于“弄潮儿”,发展壮大为紧跟者,拾遗者即从事别家不涉足的产品;七是基于价值的战略分析,顾客的价值=顾客的收益-顾客成本,顾客的感知价值要大于顾客所期望价值,顾客的价值=(最高质量+最好服务)/最低价格。

七、“思考层次七”:项目选择的时机

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且做成恰当的事是最佳状态。通俗的讲,超前三步可能为先烈,超前一步为先进,1.8步为最好。时点很难选择,有事先准备就比较好,但是先准备也要有事先投入,机会总是赐给有准备的人,项目总是有储备为好。机会稍纵即逝,兵贵神速,类似炒股票、期货,需要见好就做、适可就收,时机选择很重要。二是看来势,低谷期孕育着商机,金融危机往往有革命性的大举动,要逆性思维,寻找好建设成本低、需求快来的商机项目。例1931年美国金融危机利用中日抗战带给其十多年的和平期,大发军火生意。跟踪大环境的经济规律、技术进步、技术更替的阶段规律。例美国柯达公司没有利用其开发好的数码技术,虽有超前意识,且研发出了相关技术和产品,但是过于保守,一致没有跟上数码产品的步伐,被数码技术闹了革命,被迫宣布破产。三是跟踪信息,要锲而不舍,要有胆量、有胆识、要跟随;江浙一带那些民营企业家成功的原因,其实就是悟性好、胆子大,吃得苦。四是赢在执行,拒绝借口。想办的事情总有办法,不想办的事情总有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利找借口。

八、七个层次的思考选准发展项目的便于记忆的优化总结

七个层次转化为27个有:(1)有市场吗?(2)有效益吗?(3)有可持续吗?(4)有核心技术和专利保护吗?(5)有管理队伍和管控能力吗?(6)有资金吗?(7)有人力资源吗(熟练员工和操作工人)? (8)有政策吗(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和驻地政策)?(9)有属自身企业的定位和愿景吗?(10)有属大股东发展方向吗?(11)有属驻地产业定位吗?(12)有属主要或主管领导兴趣的偏好吗?(13)有建设条件吗?(14)有原材料和核心装备供给渠道吗?(15)有研发设计、生产、采购、营销销售渠道、品牌的模式考虑吗?(16)有可控和可操作的股权结构及法人治理考虑吗?(例:娃哈哈49%的股份被法国达能51%股份差点强行低价收购,值得吸取教训)(17)有资质的设计、环保评估、消防评估、安全评估、工程施工及监理的队伍吗?(18)有业务流程的税务策划考虑吗?(19)有时机吗?(20)有知识产权专利布局、无形资产的考虑吗?(21)有自身优势的发挥吗?(22)有协同效应吗?(23)有详细的尽职调查吗?(24)有估值的权衡考虑吗?(25)有整合方案吗?(26)有法律确定的协议吗?(27)有做大规模的战略设想吗?(有分步实施想法吗?规模要有多大?规模必须与企业实力相结合、必与企业的管控能力相结合、与企业资金相结合、与规模经济相结合)

综上所述,只要把“27个有”考虑清楚,保证会是个不错的项目,不会有很大问题。企业是什么?企业就是一个管一堆合同的管理单位。一是管理客户、供方、施工方的合同;二是管理好当地政府下发政策、文件的合同(虚拟合同且必须执行);三是股东的合同即公司章程;四是可持续环境友好的合同(无形的合同,注意与驻地邻居的利益);五是管理队伍和核心队伍、人力资源、骨干力量的合同;六是管理企业自身的合同(规章制度、利润留存等)。只有选准了发展项目,就会为企业腾飞铸就辉煌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深入了解项目本身及项目对投资主体的影响

一旦选中了项目,首先就需对项目本身的知识去做深入的了解,了解其技术、生产工艺、产品知识、产业氛围、市场氛围及其企业管理特点。其次就要去更深层次的了解项目在大股东的战略意图中可能处于地位的重要程度,站在投资人特别是大股东的位置上来思考其投入与GDP的关系、投入与效益的关系、投入与回报的关系、产出与大股东整个经济趋势的影响关系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站在大股东的位置上来进行风险分析,准确的分析大股东的意图和担心,争取到确切恰时到位的支持。

十、项目资料的规范

(1)通过对项目进行上述七个“思考层次”即“27个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包括市场和销售、规模和产品、厂址、原辅料供应、工艺技术、设备选择、人员组织、实施计划、投资与成本、效益及风险等的计算、论证和评价,选定最佳方案,按照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模板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作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基础。

(2)找具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审核盖章,制作正式文本,并附上相关图纸、图表等。

(3)制定相关汇报材料。包括汇报简本、PPT及简短的汇报提纲。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相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会计核算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总结、归纳、评价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资金信息,核算分析后可对未来进行有效预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想要缓解这种压力、迎接挑战,施工企业就要不断的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增加市场份额,保证本企业的经济收益。而会计核算问题是目前我国各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出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已经成为各施工企业不能规避的首要问题。

1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现状

1 . 1 会计管理意识薄弱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往往只重视生产进度与质量,忽视会计管理工作,使得企业账目混乱,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行为频发,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违规行为,这种以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为基础的现象,造成企业经营活动的缺乏规范,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各职能部门并没有有效的沟通,变更指令没有及时下达到各职能部门,会计管理工作失去原有的意义。

1 . 2 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对会计管理的重视,建筑施工企业对会计管理的内部监管力度薄弱,缺乏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没有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流进行全面管理,使得会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发展。同时,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没有现代化的先进设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会计人员没有明确的分工细则,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1.3 会计管理费用缺乏控制

会计管理费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电话费、劳动保护费、财务费等诸多项目。目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报销无控制性指标、招待费用过高等现象,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管理费。

1.4 缺乏精确的会计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没有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在处理信息时,会计人员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忽视内部控制的作用,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时有发生,内部控制的乏力直接造成企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低下。对于以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企业的会计部门根据收取的各个项目经理部门所提供的成本票据实行财务核算,并依据所收到的工程款结转业务收入以及成本,收入由成本倒轧得到,进而再结转利润。会计人员多数存在模糊的会计核算意识,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而事后又不进行核实,一直出现严重的恶性循环。

2 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研究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必须有所创新。

2.1 创新会计管理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原思维的视角、着眼点,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由于缺乏对会计管理的重视,建筑施工企业对会计管理的内部监管力度薄弱,缺乏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没有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流进行全面管理,使得会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发展。因此必需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除了对其组织形式、管理极限进行创新外,还要对其管理机构进行革新,具体来说,会计职能不仅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分析,还包括会计决算和会计控制等。对会计人员实施管理应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基础,为企业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让他们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别设立会计机构与会计机构,使两个机构在相互平行的基础上合理配合,并分别在各自的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企业领导者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将眼光局限在自身利益和企业的眼前利益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观念上真正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学习一些会计管理知识,以避免财务决策的失误。使建筑企业做到真正推行“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和内部管理模式,从而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2.2 创新会计管理理念

思想决定意识,提高思想意识是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首要条件。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及时更新会计管理观念。切实的将会计管理工作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控制。会计管理理念的提高不是表象工程,不是学习了、认识了就能提高,而是要将其运用在不断的会计创新中,使会计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法治化,使其更能体现出对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作用。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充分挖掘周边环境优势,科学的借鉴一些会计管理较先进的企业单位,将成本与效益作为企业的核心内容来抓,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模式,用逐渐提高的会计管理水平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收支,使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永续发展。

2.3 创新会计人员业务能力

我国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不断完善会计管理机构的同时,合理科学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获得有效信息的前提,具体到会计机构上,建筑企业应该配备少而精的会计管理人员,切实做好员工的职能培训工作,明确他们的权责,避免他们工作的盲目和交叉,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保证信息的高效、通畅和快速反应。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尽快培养出一批深懂业务、思想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人才基础。新员工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迎头赶上,企业要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或时常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或鼓励员工继续深造。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施工企业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高效运作,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完善会计核算监管制度,建立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会计体系。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只有找出核算时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曹琪,王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析[J].商,2012(22):84-85.

[2]杨敬玮.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2):114-115.

[3]王新利.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1(0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