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9:40:44

规模养殖

规模养殖范文篇1

1.1畜禽养殖生产方式有待转变近些年,虽然长治市在中央、省市各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畜禽养殖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一些畜牧业发展先进地区相比,长治市养殖业的生产方式依然落后。一些养殖场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结构比较单一,养殖计划不够合理,没有完善的治污排污方案,没有推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现代养殖模式,甚至连一些必要的畜禽废弃物处理设施也没有配置到位,这样就很难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对于长治市畜牧业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提高本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水平都是一个瓶颈。

1.2养殖产业链有待完善目前,长治市部分养殖场户、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不是很完整,特别是深加工环节仍有缺失。一些畜禽只是进行了初加工销售,有的甚至活畜销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附加值的偏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工、生态循环不彻底,极易在生产、流通、交易环节中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会将一些病菌带到人间,引起疫病的发生。目前,长治市只有山西世龙驴肉、山西郭氏羊肉、长治九牛寨乳业等17个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规模较小,年销售收入总共不到5亿元。

1.3养殖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长治市一些养殖场户、企业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不同形式的经营模式,但其组织化程度依然很低,还都只是单个规模场的个体行为,在行业内没有形成联盟、没有形成共同体。这样,不仅会使养殖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还会给他们造成融资难、资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2对策措施

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减排,以什么样的模式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能,实现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畜牧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长治开展减排治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在我国北方省市2011年前很少有成熟的范例可以借鉴。2年多来,长治市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

2.1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启动畜牧环保工程作为全省的畜牧大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粪污的大量排放和农村养殖环境恶化的现状,让长治深刻认识到了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2011年市畜牧局和环保局联合上报了全市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的报告,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确定了市畜牧局牵头负责、环保局协调的减排工作机制。先在全市选择了10个养殖园区开展试点,正式启动畜牧环保工程。此后,笔者等专门拿出半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现场指导、培训。在2013年12月底,全市36个园区全部完成了粪污治理工程正式运行,达到了雨污分离分流,污水合理收集、存储、发酵,干粪合理堆粪、沤制、利用,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建设经验,为全市园区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2.2因地制宜,确立多种减排模式2年来,长治市坚持“分类推进,重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原则,遵循当地实际,科学规划,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干清粪分离工程和粪污综合利用三大工程,探索推广了奶牛场、猪场、蛋鸡场的五种减排建设模式。其中,奶牛场“雨污分流+粪污集中贮存发酵+田间末级渠系污水池+粪污还田”的减排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牛舍顶棚前檐空中接水和后檐地面接水系统、运动场围墙、运动场污水收集池、奶站污水贮存池,实现雨水清水和污水分离;通过建设污水发酵池,贮存和厌氧处理各类污水,建设防水、防溢、防渗堆粪场,采用干清粪腐熟收集起来的鲜牛粪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实现粪污贮存发酵;通过建设田间污水稀释池和相应的末端渠系,将发酵池处理后的污水定期送往田间,实现粪污肥田。

2.3支持有力,齐抓共管,成效显著进行养殖污染物减排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和服务技术,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有力扶持。从2011年开始,市级财政就加大了对减排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狠下决心推动工程的实施。市县畜牧和环保部门坚持规划建设与规范管理同步,科学制定工程规划,选取典型区域,指导养殖场采取雨污分流、粪液分离、堆肥发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和工艺,集成示范了低建设成本、低运行费用、易于管理维护的实用技术模式,成功地实施了各项减排工程,实现了畜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2.3.1减少了养殖污染物排放,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工程的实施,粪便和污水有了固定的输送途径,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变了过去养殖场(区)苍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的状况。2013年底,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了5.6%。

2.3.2降低了疫病发生率,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奶牛运动场“夏天走泥湾,冬天卧冰川”的状况,奶牛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乳房炎和肢蹄病的比例明显减少,生产的鲜奶质量明显提高。园区卖到乳品厂的奶价达4.2元/kg左右,比其他园区高20%,仅此一项一头产奶牛一年就增收3200多元;而且仔猪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了。

2.3.3促进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畜禽养殖粪便、污水等废弃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通过实施粪污收集、贮存和发酵,无害化粪肥还田,变废为宝,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地力,促进了养殖业与果蔬、粮食生产等有机结合。同时引导农民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了全市绿色粮食和蔬菜的比例。

规模养殖范文篇2

一、坚持农牧结合、草畜一体化经营的方向

农牧结合、草畜一体化,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理念。宁夏农垦依托多年形成的物质装备条件和养殖成功经验,一场一特,因场施策,在平吉堡奶牛场和灵武农场确立了“农业围绕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围绕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畜产品加工围绕市场发展”的“三转”方针。一是在农业上调整种植结构,配套建设了5万亩青贮、5万亩苜蓿、27万亩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市场运作,各算各账、各取各利,以质定价、优质优价,做到了“三个保证”(保证饲草料质量、保证种植户收益、保证农业公司效益),并从合同签订、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收获期确定、收获机械配套等方面保证质量、全程服务。二是在畜牧业发展上,企业、个人一起上,实施“出户入园”和“规范化养殖、机械化挤奶”,推行“统一布局规划、统一设施建设、统一饲养管理规范、统一饲草料配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化挤奶”等六个统一和“分户饲养、分户核算”的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在培育加工企业上,紧紧围绕畜牧业发展,培育了贺兰山奶业公司、灵农畜牧发展公司、贺兰山茂盛草业公司等3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贺兰山茂盛草业公司苜蓿草留床面积5万亩,年产优质牧草6万吨,带动辐射宁南山区牧草基地10万亩,2010年成为全国第二大优质牧草生产营销企业。

二、坚持园区化养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模式

坚持园区化养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加速牧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是不断壮大国有养殖规模,促进企业增效。垦区10个国有或国有控参股奶牛场、2个种猪场,都实现了优质、安全和高产、高效,都是农业企业中效益较好的单位。2010年,10个规模奶牛场饲养奶牛近8000头,其中成母牛4266头,实现利润1980万元,平均每头成母牛创利4600多元,最高的达到8100元;贺兰山奶业公司利润突破1500万元。由于奶产业带来的高效益,使平吉堡奶牛场经济效益一直处于垦区前列,有力带动了场镇乳香花苑宜居小区、10个奶牛园区、近千座设施温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率先被评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二是鼓励支持职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促进职工增收。职工养殖奶牛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迈入新世纪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职工饲养奶牛近2万头,占全垦区奶牛存栏的2/3以上,成为了促进职工增收的重要渠道。为适应职工自营奶牛业的发展需要,平吉堡奶牛场建成了宁夏第一个奶牛养殖园区,实行统一的园区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由于质量安全有保证、技术服务有跟进、饲料供应有基地,所生产的牛奶收购价格每斤高出平均市价几毛钱,从而吸引广大散养户主动“出户入园”、向园区集中。在短短几年里由农场、乳品企业、社会经纪人投资建设的奶牛养殖园区就达到了16个,全垦区奶牛入园率达到了96%。垦区园区式的奶牛养殖模式,大大增强了职工养殖奶牛的积极性,为宁夏发展壮大乳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区加以推广。在生猪产业上,按照“良种繁育、社会饲养、集中加工、连锁经营”的思路,鼓励职工发展生猪养殖,规划建设了工厂化的养猪小区,配套了水、电、路等设施,使垦区生猪饲养量达到8.6万头,年出栏5.19万头。许多养殖大户成为了垦区致富带头人,带领职工群众搞养殖、搞服务,建楼房、买小车,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农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是大力推行股份制经营,促进机制转换。宁夏垦区的奶牛养殖模式有国有经营模式、国有控(参)股模式、奶牛养殖园区化模式、个人自办奶牛场模式等多种模式,它们都为畜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当前垦区正在积极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逐渐向合作社模式、股份制模式转变,以适应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平吉堡奶牛场围绕奶产业发展,组建了10个股份制公司,6个股份制奶牛场、2个股份制草业公司、1个股份制饲料场、1个股份制乳品加工厂,各股份制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相互竞争占市场,相互学习补长短,相互连接求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搞活了畜牧业发展的经营机制,而且还为今后畜牧业发展提供良种良法、饲养技术、人才培训等有力支撑。

三、坚持走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宁夏农垦在规模养殖场中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设施标准和设备标准,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多项指标名列全区乃至全国前位。一是用标准化管理提升奶牛养殖水平。平吉堡奶牛场是全国首批“现代化奶牛场”,先后制定了以优质、高产、高效为核心内容的56个奶牛管理标准,并在全垦区推广应用,成为宁夏第一家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农业企业。通过不断改善奶牛场软件、硬件设施,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平吉堡奶牛场奶牛单产逐年攀升,2006年单产水平为7600公斤,2007年达到了8400公斤,2008年达到8541公斤,2009年达到8600公斤,2010年突破10000公斤,整体实现了“一年上一个台阶、五年迈出一大步”的目标,并被评为自治区“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目前,垦区奶牛平均单产高出全区平均水平56%,引领示范作用十分明显。二是用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提升奶牛养殖现代化水平。先进畜牧机械的使用,为企业标准化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夏农垦10个规模奶牛场、16个奶牛养殖园区已经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挤奶,10个规模牛场和自营养殖园区实现了TMR全混合日粮配送,畜牧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垦区拥有200多台件苜蓿收获机械,4台大型克拉斯青贮收割机为适时收割优质粗饲料提供了保证。每台大型克拉斯青贮收割机每天可收割青贮200多亩,可按照生产需要调控收割粗细度、控制收获季节,大大提高了青贮饲料的质量。同时,宁夏农垦坚持“以奶牛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理念,积极改善奶牛场基础设施条件,修建配套奶牛卧床、遮阴棚、电风扇、牧草大棚、保温水槽等,对奶牛运动场进行经常铺垫、旋耕,为奶牛营造舒适环境;奶牛性控繁殖技术、奶牛良种化工程、DHI技术、TMR饲养技术等奶牛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和应用,促进了奶牛养殖现代化进程。三是用创牌评优提升行业引领示范能力。宁夏农垦高度重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履行农垦对现代农业的引领示范职能。一方面大力推行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示范、高新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奶牛良种繁育示范、产学研科技攻关与推广示范、企业文化创建示范、机械化养殖模式示范、产业化经营示范、标准化管理示范,不但每年组织垦区养殖人员观摩学习,还多批次地接待区内外、国内外同行、领导、专家的考察交流,在观摩中普及技术、在交流中提升水平。另一方面,宁夏农垦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高规格的创牌评优活动,引导企业对标管理、争创一流。平吉堡奶牛场先后获得农业部“现代化奶牛示范场”、自治区“农业标准化先进单位”、“宁夏改革开放30年行业功勋奖”、“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自治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自治区领导张毅书记、王正伟主席等都对农垦奶产业、草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全区畜牧行业向农垦学习、向农垦看齐。

四、坚持开展产学研联合和奶牛高产攻关

近年来,宁夏农垦为适应畜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管理标准和修订技术规程,用工业化理念管理发展畜牧业,坚持养殖场每天检测分析、子分公司每周汇总分析、实业公司每月综合分析、集团公司每季度调度分析制度,从各个环节特别是技术上保证畜产品和乳品质量安全。垦区加强与大中院校和科研部门的合作,设立了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产学研基地;创建了宁夏奶牛科技研究所、灵农猪研究所,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和推广服务工作;联合实施了“奶牛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应用性控技术快繁高产奶牛技术研究与示范”、“奶牛秸秆饲料综合利用”、“奶牛衣原体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垦区3名技术人员获得六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推了全混合日粮饲养(TMR)、奶牛性能测定(DHI)、性控快繁、优质青贮收获加工调制、优质苜蓿收获储存、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宁夏农垦把高产创建活动作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疫病防控,不断示范带动垦区奶牛、生猪增产增效。2008年宁夏农垦两个规模奶牛场和两个猪场参加了全国农垦高产攻关创建,平吉堡奶牛一场单产达到9234公斤,奶牛三场单产达到8400公斤,位居创建小组第一、第二;生猪高产攻关每头母猪年出栏肥猪由14头提高到16头。2009年以来,宁夏农垦在全垦区9个规模奶牛场和2个规模猪场全面开展高产攻关创建,连续获得好的成绩:2010年7344头奶牛参加高产攻关,成母牛平均单产8871公斤,最高达到10050公斤,能繁母猪年出栏肥猪数达到18.8头。

五、坚持做大做强、不断推进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宁夏农垦将把壮大畜牧养殖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奶牛、生猪、肉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按照垦区“432111”(发展40万亩优质粮食、30万亩葡萄、20万亩水产、10万亩外向型设施蔬菜、10万头奶肉牛、10万头生猪)产业倍增计划,宁夏农垦将整合项目资金,利用企业发债资金,在垦区10个农场新建、扩建奶牛场18个,延伸拓展奶牛养殖基地。通过良种引进、品种改良、性控快繁等方式,鼓励国有、股份制、民营多种经营共同发展,将奶牛养殖规模发展到8万头。生猪生产采取“公司+农户+带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公司做好品种、饲料、技术服务和加工销售,养殖环节主要由合作社完成,保证养殖环节的技术服务和投入品质量。

规模养殖范文篇3

现在说集约化养殖,似乎稍嫌为时尚早。但集约化养殖,无疑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并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与推动下,一点一点展露她的面容。而规模化,就是集约化进程中的一个链条,是为媒介,是为归宿。可以说,散户养殖是规模化的基础。没有散户养殖经验技术与资本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规模化的勇气与现实。散户养殖植根于自然经济,几十年来一直支撑着农村经济,并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从农业中的一个小不点而异军突起,发展到今天占据着农村经济的半璧江山。我们说,我们的畜牧业发展了,但是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畜牧业还很不成熟,欠缺了规模化的畜牧业就是不成熟的畜牧业。散户养殖因其单薄与分散,难以完成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历史使命。

过去家里养一头老母猪,那就等于是一个小银行。生了猪崽不愁卖,价格波动幅度小,由于流通不畅而疾病少成活率高。可以说,是不存在什么风险的。正是这种状况使散户养殖得以存在到今天。但是,在各种条件迅速变化的今天,散户养殖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这些变化。由散户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我们关注的是价格。买卖随行就市,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在价格相对稳定的过去,这也被视为真理。但现在,价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动相对较为频繁,在信息流通尚不顺畅的农村,就有可能随错行就错市。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07年5月,生猪涨幅较大,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由每公斤八元四角涨到了最高峰的十二元四角,平均每天涨两毛钱。因此,在很多地方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信息比较灵通的养殖户前脚刚刚以每公斤十二元四角的价格把猪卖给了屠宰户,后脚这个屠宰户在同一个村的不同的街上就以十元八角每公斤的价格又收购了几头生猪。在散户养殖的条件下,养殖户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局部交换为主要形式,这就难以摆脱它的局限性:慢。而在规模化养殖的条件下,养殖数量相对集中,养殖户之间可以谋求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换,而且,养殖户对价格的影响能力也将有所增强,规模化养殖在价格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其次是疾病防控方面。随着动物跨区域流动的增强,不可避免地也为某些疾病的传播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比如猪、牛的附红体细胞病,就是以流通为媒介而传入的。从总体上来说,散户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技术可言的,搞养殖全靠多年的经验积累,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疾病防控意识差能力低,消毒保护意识差,一旦出现疾病凭经验胡乱处置,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与流行。另外,从布局方面考虑,养殖户之间结构较为紧密,间距短,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规模化养殖的条件下,养殖户数量相对较少,这样就允许养殖户分别选址,并形成合理的布局,拉长间距,使地理意义上的疾病传播失去可能。同时,规模化养殖必然伴随着设备、管理、疾病防治的科学化,具备相当专业技术的执业兽医与完备的消毒免疫制度,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与果断处置,从而保障场内养殖安全。

再者,散户养殖本身的单薄使其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在当今的养殖业,价格变动频繁,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变动幅度加大,环境与教育程度所限,散户缺乏前瞻的眼光与科学分析的能力。因此,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就差。在价格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养殖户与养殖户之间的利润也拉大了差距,有的盆满钵溢,有的可能就光赔不赚。高利润可能驱使某些养殖户扩大规模谋求进一步发展,而利润较低甚至没有利润可言的养殖户可能就放弃养殖业而另寻出路。当然,这种养殖业中的两极分化是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是规模化的催生剂。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近年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深入农村我们就会发现,散户养殖正是造成畜牧业对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散户由于其分散性,环保意识的缺失,造成对环境的污染面相对较大。在农村,养殖业的发达往往伴随着地下水质的恶化,土壤营养富集,到处堆积的粪便时刻刺激着人们的嗅觉神经,使左邻右舍难以忍受。而且,这种污染的治理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大。从这一个层面出发,规模化养殖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地理差距的拉大,污染只是局部;粪便处理设施的建设、沼气等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将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程度。

规模养殖范文篇4

1.规模养殖场的现状

(1)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选址大部分规模养殖场选址和规划还不规范,有的建在交通要道的干道边,有的建在村中,还有的建在河流边,这些都不符合建场要求。

(2)畜(禽)舍设计不科学,缺乏必要的生产保护大部分养殖场是根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从网上下载图纸资料作相应参照,自行设计建设,没有全面考虑风向、坡度、采光、通风、污物、污水排放等。场区布局也不尽合理,部分养殖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饲料间、污物处理区不分,没有相应的隔离。部分养殖场场内主要干道、栏舍内地面没有硬化,场区四周无围墙,没有污物、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污道与净道共用一个通道,缺乏必要的生产保护措施。

(3)生产管理不规范,消毒制度落实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无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无章可循。场区大门口未建消毒池,有的有消毒池但长期不更换消毒液或消毒池干涸,也无紫外线消毒室,场内不开展消毒工作,有的即使消毒,也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人,也没有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加之卫生管理不到位,少数场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特别是离村较近的规模场产生的臭味与污水、粪便使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到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

(4)滥用抗生素,病死动物处置不当在预防与治疗疫病过程中长期、大剂量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原料药,导致动物体内有药物残留,产生抗药性,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饲养过程中,发病和死亡动物随意处置的现象较普遍,有的为了眼前的一己私利,尤其是疫病流行中,随意将病猪、死猪销售,更不做无害化处理,造成动物疫病蔓延和流行,死亡率增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5)养殖档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可追溯性许多规模养殖场从种苗的购进,饲料、兽药的采购、使用,免疫接种和日常消毒、生产等都无祥实记录,更谈不上建立规范档案。多数规模养殖场进行免疫后不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不能随时掌握动物的健康状况,这是疫病发生流行的根源。一旦发生疫情也不易找出原因,对疫情控制、扑灭和动物卫生监管带来困难。

2.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管的有效措施

(1)突出抓好监管责任制的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职责,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强化企业责任,明确企业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细化监管任务,做到各专项、各环节有专人负责,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工作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依法问责,依法追究,依法处理。

(2)加强规模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通过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督,推进规模养殖场内布局合理、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及病畜禽隔离圈舍等标准化建设设施,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使用等制度,健全养殖档案、免疫记录、诊疗记录、畜牧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制定规模养殖场各项人员岗位职责,实施封闭管理,提高规模养殖场管理水平。

(3)做好规模养殖场免疫监管一是对自行免疫的规模场要实行备案制度,加强对自免记录、档案等的监管,以确保免疫工作真实有效。二是加强免疫抗体监测,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免疫抗体监督抽检每年每场应不少于3次。三是对不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多次抽检不合格、不配合开展监督抽检及不接受免疫监管的场,要依据法律法规实行责任追究。对拒绝、阻碍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的,依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规定从严处理。

(4)加强养殖场安全措施监管要监督和指导养殖场做好相关工作:一是严格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员、车辆、用具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区,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确保“外病”不传入。二是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规范及时对病死畜禽实施无害化处理,确保“内病”不外传;病死畜禽要在动物防疫监督员的监督下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必须达到100%,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登记,凡擅自丢弃、转运、加工、贮藏、食用病死畜禽的要依法严惩。三是严格动物隔离制度。对新调进的动物要进行隔离观察处理,隔离场所要远离养殖区,隔离期间要专人定时观察,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上报,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的准备。四是严格养殖场消毒制度。要建立日常消毒、集中消毒和突击消毒制度,科学规范使用消毒药品。要按照不同畜禽种类、不同的生长阶段,正确使用畜禽饲料。五是要做到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对症下药、适度用药。只能使用通过认证的兽药厂生产的产品,以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

规模养殖范文篇5

关键词:蛋鸡;养殖规模;效率;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养殖行业的成绩和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鸡蛋的实际产量和蛋鸡养殖的总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作为世界最大的鸡蛋生产基地,我国在蛋鸡养殖上还是一直采用小规模的养殖方式,实际表现为养殖群体比较大,但是实际规模比较小,且均以家庭化养殖为主的基本特点。在这样的整体养殖模式之下,蛋鸡的养殖质量、生物安全及养殖技术及整体经营和管理等方面都会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这也成为了限制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造成了市场上鸡蛋的价格和实际供需关系的大幅度变化。基于此种现实状况,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有关规模化养殖的活动,从全方面切实提升养殖户的实际养殖能力。

1影响蛋鸡养殖规模、效率的因素

影响蛋鸡养殖规模和效率的主要原因除了基本的产出变量和投入变量因素之外,因为养殖行业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其他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实际养殖人员的数量和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及年龄;其次,养殖场地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其中主要包含了行业补贴、饲养模式、土地情况和运营性质等。这些因素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蛋鸡的实际养殖效率和养殖规模。例如,养殖人员如果比较专业将会对养殖效率和养殖规模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土地的性质如为租赁则会给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率产生负面影响[1]。

2黑龙江省蛋鸡养殖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省现存蛋鸡大约为7000万只,蛋鸡的总量和鸡蛋的产量现居全国第七位。由于其饲料可以就地取材,其在鸡蛋的价格上是非常有优势的,约有2成到3成的鸡蛋会销售到广东和南方各省。从不同种类的养殖户的实际占比来看,其实际养殖规模在2000只到5000只规模的养殖户约占6成左右,规模在5000只到10000只规模的养殖户占约2成左右。实际饲养10000只以上的养殖户占整体养殖户约2成左右。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的蛋鸡养殖还是以小型和中型的养殖模式为主。由于蛋鸡养殖会受到来自土地和养殖人员及投入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规模的养殖和饲养量在10000只以下的蛋鸡养殖户是比较长期存在的。黑龙江省在实际的蛋鸡养殖中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如小规模的养殖和大群体之间的矛盾。许多养殖户的实际养殖条件比较简陋,养殖环境的控制性比较差,蛋鸡的生产水平也因此变得非常低下。如果蛋鸡发生了相关疾病也很难进行必要的防控。许多养殖场也没有进行较好的规划,人鸡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育雏育成和产蛋舍也区分得不是很明显。

3提升蛋鸡养殖规模效率措施

3.1获取政府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对于鸡蛋的需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黑龙江省想要切实拉动蛋鸡养殖行业的整体发展,就要给予蛋鸡养殖行业必要的重视和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2]。首先,要提倡黑龙江省养殖户适当地扩大自身的养殖规模,并利用合作社联营的经营模式来优化蛋鸡养殖的产业结构,以提升黑龙江省蛋鸡养殖行业的实际市场竞争力。其次,黑龙江相关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给省内的蛋鸡养殖户一定的政策扶植和经济扶持,并在养殖技术和各项补贴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以此来充分调动养殖户的实际养殖积极性。最后,黑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大力宣传蛋鸡养殖行业,让更多人了解到蛋鸡养殖所带来的几大经济效益,从而主动参与到蛋鸡养殖中去。

3.2强化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要不断强化省内各大养殖场的实际养殖规模和建设程度,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首先,要重点扶持和引导养殖户建设大型的养殖场,且保证实际的养殖数量为15000只到20000只之间,以使得此类养殖场能够更加符合发展需求;其次,对于那些养殖规模在5000只以下的养殖场,要促使他们可以和合作社和其他养殖大户、家庭式养殖等养殖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对于10000到15000养殖量的养殖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使其能够向大型养殖场方向发展。

3.3对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

现阶段,许多养殖户因为受到自身观念和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进行养殖模式上和管理上,整体效率都比较低[3]。针对这样的现象,黑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养殖户开展相关培训活动,让蛋鸡养殖户的实际养殖理念和养殖技术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可以通过定期为养殖户举办培训讲座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各类宣传渠道来开展养殖技术讲座,更要积极利用现代化互联网渠道进行养殖技术和养殖管理方式的宣传,让养殖户可以第一时间有效掌握蛋鸡市场的行情和变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对蛋鸡的整体养殖效率和养殖规模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比较多的,要想从本质上提升蛋鸡养殖的规模和效率,就要不断规范实际养殖的标准和方向,给予蛋鸡养殖充分的重视,并利用相关政策和补贴有效促进其持续稳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傈.蛋鸡养殖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7):182.

[2]徐海磊,高桂凤.蛋鸡养殖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畜牧,2015(35):32-33.

规模养殖范文篇6

关键词:学术期刊;对外传播;机器翻译

规模养殖场的兽医卫生防疫技术摘要:规模养殖场的兽医卫生防疫工作直接关系到养殖场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没有做好,则会导致疫病在养殖场中蔓延,损害养殖者的经济利益和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现有的规模养殖在防疫上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从养殖场地建设、制度建设、防疫流程以及养殖场的卫生环境等方面阐述如何做好兽医卫生防疫工作,供参考。关键词:规模养殖;卫生防疫;畜禽随着传统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转变,规模养殖已成为畜禽养殖的主要方式。如果不做好兽医卫生防疫工作,禽畜疾病感染传播的速度更快,防控将更加困难。目前规模养殖场防疫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养殖场的建设不能满足禽畜的防疫要求,区域划分不明显,没有完全独立隔离出来。一些养殖场的缺乏正确的免疫程序,疫苗的接种时间混乱。疫苗的来源比较复杂,很多养殖场都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如果对疫苗缺乏有效的辨识,则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另外,许多养殖场引进禽畜时会考虑到引进地是否出现感染疾病,易忽视本地的常见病种,导致禽畜引发重大的感染疾病。因此,规模养殖场要加强兽医卫生防疫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科学选址建场

进行规模养殖,首先需要解决场地问题。场地的气候、条件、空间大小都可能影响到禽畜疫病发生的概率。一般要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和水源较好的空地,保证能够为禽畜提供较为宽阔的生活环境,确保养殖场能够为禽畜生活提供优质的水源,设立生产区、消毒区、隔离区等区域,防止疫病在养殖场中蔓延,出现疫情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消毒、治疗、销毁等措施处理,防止疫病在养殖场中蔓延。饮用优质的水源,还要注意养殖场的通风干燥,避免大量致病微生物的繁殖。

2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规模养殖场的平时养殖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根据养殖场的要求和专业技术水平,制定适宜的防疫计划,要在不同的阶段主动深入到养殖场中,观察禽畜的健康情况,并做好记录,一旦出现问题,追根溯源,找到解决的办法。对养殖场使用到的工具也要加以区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禽畜使用不同的工具,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工作人员在进出养殖场要穿戴好防护服,详细整理每天的记录,做到养殖场的每舍都有人专门负责。

3科学制定防疫流程

疫病很容易蔓延,仅靠日常的卫生清扫是难以杜绝病菌的。因此,要加强规模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在气温较暖时使用碱水消毒,而在气温较低时改用石灰消毒。平时每周用过氧化氢消毒1次。对禽畜已经出栏的圈舍,可用灭菌灵等药剂,处理后还需空置一段时间,为新进入的畜禽做准备。疫苗的使用也是常见的防疫流程,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一些病种。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安排好疫苗接种,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调查引进的种禽畜是否已经注射过疫苗,对新引进的种禽畜,要隔离一个多月,观察其是否感染疾病,确认无疫后,经检疫、检验合格后才能和其他正常种畜禽混养。

4优化养殖环境卫生

一般来说,养殖场发生疾病,与养殖场的卫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确保圈舍的整洁,保证圈舍温度适宜,畜禽饮水方便。在设计圈舍时要设计好通风口和窗户,即确保空气流通,同时也能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消毒,要建立消毒制度,畜禽圈舍内外、场区搞好卫生,要定期消毒,对有病症的畜禽个体及时关注和处理,提高防疫的效率。

5结束语

规模养殖范文篇7

然而,随着畜牧业的蓬勃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数量的逐年增加,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特别是氮磷污染)也日渐严峻;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周边臭气熏天、蚊蝇成群,地下水的硝酸盐严重超标,既存在着污染环境,也存在着自身污染问题,给环境保护造成了一些窘境,这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所面临的最头疼问题之一。如果说动物疫病影响的是经营者的效益,那么环保问题则关系到养殖业能否在某些地区继续生存,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为此,如何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使畜禽养殖业能科学、建康、环保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1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污染问题

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粪便污染。据试验资料分析和初步测算:每头猪每天大约产生5.5L排泄物(不包括冲洗圈舍的废水),每年大约排泄9.53kg的氮。而一个万头猪场(按中猪计)每年至少向猪场周围排放1.26万吨的粪便。一个万头规模化养猪场,常年存栏量约为6000头,每天排放粪尿量约29吨,全年约为10585吨。由于猪对饲料中氮的吸收率很低,大量的氮随粪便被排在土壤中累积后,超过了其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再循环需求,而且通过雨水的冲刷也会造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的污染。

1.2污水污染。由于部分规模畜禽养殖企业(户)环保意识较差,对粪便污水管理落后,致使大量的粪便随冲洗水直接流失,甚至有的将粪便直接排入水体。而规模畜禽养殖场(户)排放的粪尿污水中的生化指标极高,其中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物耗氧量)远远超过国标。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将极难治理恢复,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

1.3恶臭及氨污染。由于相当部分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其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地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2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户)管理的办法和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进行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很有必要进入到法制化管理的重要阶段。据龙凤区2009年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规模化养殖户只有四户,养鸡的规模化养殖户1户,规模化养殖数量4万羽;养猪的规模化养殖户3户,规模化养殖数量4000头;养牛的规模化养殖户3户,规模化养殖数量1500头。规模化养殖村一个,养殖种类为鸡,养殖数量10万羽以上。因此,让全区畜禽养殖业自身得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加强对禽畜规模化养殖业排泄物污染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2.1高度重视规模化养殖场(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调整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布局,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将畜禽污染的管理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2加强畜禽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执法力度。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的选址、污水排放、粪便处理的管理;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户)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已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及监督力度,保障其顺利实施。

2.3加强畜牧业污染的宣传教育,做到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要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通过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加强人们对规模化养殖场(户)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认识,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引导畜禽养殖场(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必要时可在媒体上公布畜牧养殖场(户)排污达标情况,实行舆论监督与公众参与,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

2.4采用综合管理措施。由于环保投入经费有限,过分依赖末端治理,在环保监督跟不上或有机可乘时,运行过程容易产生偷工减料,因此,必须考虑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即从多环节入手,加强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源头的管理。

2.5利用区域或养分平衡措施。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动物排泄总是必然的。任何地区的环境容量都有限,需根据当地的环境容量来确定养殖规模、布局与生产方式,以及废弃物的消纳措施。有必要综合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和资料,提出适度养殖规模下,养殖场(户)粪便、废水的排泄量及其养分含量、养分损失,以及待处理或消纳的养分量,初步提出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一定面积的配套土地及其土地利用方式。

2.6考虑污染物排放治理措施。由于禽畜养殖业作为龙凤区助农增收的一大行业,因此,发展养殖业和治理环境须并举。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例如生产工艺、人工、农业运作模式、环保政策、环境管理、行业管理、养猪市场、肥料政策等综合考虑,评价、寻找合适的工艺和管理办法。

2.7完善政策与管理措施。尽管过去30多年,大庆市政府、龙凤区政府在畜牧业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科研、技术示范、政策法规和管理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诸多成果,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然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加强管理。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对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局限性,或者因人力与资金不足,资源有限,引起条例及监督力度不够。也反映急需培养一大批该领域的人才,壮大研究、推广和管理队伍,以满足发展需要。

规模养殖范文篇8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符合条件的畜禽养殖场301家,其中养猪场142家,蛋鸡场41家,其他养禽场62家,养羊场45家,养兔场4家,牛场6家,鸽场1家,其中21家养殖场饲养两种或两种以上畜禽。

1.1业主基本情况根据统计,从事畜禽养殖业的业主男性占96%,女性占4%。年龄大于60岁的占14•95%,50~59岁占30•90%,40~49岁占39•53%,30~39岁占10•96%,30岁以下者仅占3•65%。文化程度小学占22•26%,初中占56•48%,高中占16•94%,大专以上占4•32%。

1•2养殖场基本情况生猪饲养场142家,其中存栏300头以下103家,占72•54%,存栏300~499头19家,占13•38%;500~999头14家,占9•86%;1000~1999头4家,占2•82%;2000~9999头和10000头以上各1家,各占0•70%。蛋鸡饲养场41家,其中存栏1000羽以下6家,占14•63%;1000~4999羽20家,占48•78%;5000~9999羽9家,占21•95%;10000羽以上6家,占14•63%。其他家禽饲养场62家,其中饲养量5000羽以下31家,占50•0%;5000~9999羽10家,占16•13%;10000~19999羽8家,占12•90%;20000羽以上13家,占20•97%。山羊饲养场45家,其中饲养30~49头12家,占26•67%,50~99头19家,占42•22%;100头以上14家,占31•11%。养殖场承包土地面积100亩(1亩=667m2)以上24家,占7•97%,30~100亩51家,占16•94%,10~30亩71家,占23•59%,10亩以下155家,占51•50%。养殖场使用土地属自家责任田的29家,占9•63%,向分散农户承包21家,占6•98%,整体承包179家,占59•47%,其他方式72家,占23•92%。土地租用价格为每年70~300元/亩。

1•3经营体制情况养殖场经营体制以个人为主,公司、合股方式者仅3家。总投入资金1225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9264万元,银行贷款1599万元,其他借款1387万元,分别占75•6%,13•1%及11•3%。

1•4疫病发生情况调查发现有15个养殖场发生过畜禽疫病,主要以生猪高热病、蓝耳病为主。

1•5排泄物利用情况利用种养结合,渔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198家,占65•78%。畜禽排泄物中干粪基本上为出售或自家还田,另有47家(占15•6%)养殖场干粪不作处理,随处堆放,影响环境。污水处理建有沼气池42家,化粪池34家,分别占总数的14%及11•3%。

1•6畜产品安全生产情况60家养殖场未建立养殖档案,占19•9%;98家未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占32•6%;39家未执行休药期制度,占13%;9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无公害基地认定,占3%。

2存在问题

2•1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求50岁以上的业主仍占45•85%,20~40岁的青壮年只占14•61%。究其原因:一是畜牧业系弱势产业,风险高,效益低;二是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活环境脏;三是畜牧业高投入、低产出;四是缺乏原始资本积累。从事畜牧业的业主中初中文化程度最多,有较高文化水平、较强接受能力的人员比例较低。随着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现有从业者主体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

2•2畜牧业用地隐患及基础条件制约畜牧业发展调查发现9•63%的规模养殖场建在自家责任田,1%畜禽养殖处于人畜同居;22•92%用地没有承包合同,6•98%属分户租赁,纠纷隐患较多。

2•3养殖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据调查,由于各类养殖场普遍存在小而散问题,以养猪场为例,全市万头以上养猪场只有1家,千头以上只有5家,绝大部分都在300头以下。由于规模小、自有资金少、信息不灵,导致管理难,产品销售难,先进技术推广难,经济效益差,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隐患。

2•4动物疫病威胁越来越大调查发现,其中15家养殖场历年均曾发生过动物疫病。动物疫病的多样化、复杂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发展。

2•5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经省811工程治理,已有42家养猪场建有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全市实行生态种养模式的养殖场虽有198家,但场内配套农作物种植面积10亩以上者只有146家,大部分场的畜禽养殖量大于农作物消纳量。

2•6畜产品安全生产任务艰巨从养殖档案制度、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休药期制度等执行情况看,普遍存在执行不严、记录不全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业主对畜产品安全生产及档案记录认识不足,二是业主文化水平及时间、精力有限。

3发展对策和建议

3•1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发展畜牧业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在用地用电审批、信贷、项目资金扶持上给予优惠优先,从而逐步提高从业者的整体水平。

3•2以技术培训为重点,提升从业者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入场指导、送科技下乡、农民信箱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畜牧业法律法规,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科技水平,做好畜禽生产记录、防疫记录、用药记录等,实施畜禽产品无害化生产。

3•3科学处理发展畜牧业与保护土地、环境的关系一要进山入园靠地,要把养殖场办到荒山荒坡上、果园中、农田边。二要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实现农牧结合,将养殖场排泄物充分利用到农作物上,做到就地利用,就地消纳;另一方面通过沼气工程处理排泄物,实现资源再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规模养殖范文篇9

1规模养殖现状

1.1养殖户已初具规模,规模养殖户数逐渐增多林川乡十三个村共有农户3342户,存栏猪2995头,其中,10头以上养殖户有29户,存栏猪427头,20头以上养殖户有5户,存栏猪142头,存栏猪分别占总存栏猪的14.3%、4.74%,规模养殖户分别占全部农户的0.87%、0.15%;存栏羊3215只,其中20只以上养殖户有38户,存栏羊1654只,50只以上14户,存栏羊1191只,100头以上养殖户3户,存栏羊345只,存栏羊分别占总存栏羊的51.45%、37.05%、10.73%,规模养殖户分别占全部农户的1.14%、0.42%、0.09%;牛存栏1056头,其中5头以上有27户,存栏牛385头,10头以上有8户,存栏牛270头,20头以上有4户,存栏牛146头,存栏牛分别占总存栏牛的36.46%、25.57%、13.83%,规模养殖户分别占全部农户的0.81%、0.24%、0.12%。

1.2畜群结构不断优化,良种化程度稳步提高在规模养殖户中畜群结构趋于合理,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2007年,全乡改良牛362头,其中冷配180头,占改良数的49.7%,改良猪487头,改良羊1600只;29户规模养猪户中,存栏母猪42头,其中良种母猪36头,良种率为85.7%;38户规模养羊户中,其中良种羊存栏1053只,良种率为63.7%;27户规模养牛中存栏良种牛294头,良种率为76.4%。

1.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科学饲养,大力推广温棚建设、青贮氨化饲草窖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规模养殖业发展。林川乡十个村94户规模养殖户共修建温棚圈舍109栋、青贮氨化窖池6眼,退耕地约2525962.35m2,种植优质饲草约933766.65m2,每年青贮饲草1.8万kg,有35%的规模养殖户实现了温棚养殖和科学饲养。5个村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和3个村实施生态能源等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了对畜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温棚养殖和科学饲养,减少了饲料消耗,缩短了育肥周期,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益。2007年,规模养猪户存栏猪389头,出栏商品猪314头,规模养羊户存栏羊1598只,出栏商品羊874只,规模养牛户存栏牛403头,出栏商品牛159头,出栏率分别为80.7%、54.7%、39.5%。

1.4加工销售有新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07年,林川乡有生猪屠宰场1个,猪肉销售个体户7个,年销售猪1500头左右;羊肉销售个体户2个,牛羊贩运户17户,贩运销售量2100头左右,从业人员62人,年纯收入51.46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加之离县城近,外地贩运户多,销售渠道较畅通。

1.5国家重视畜牧业发展,群众发展养殖业积极性高涨2008年以猪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国务院出台了加快生猪奶牛发展的两个《意见》和1号文件。县委县政府和畜牧局积极响应,安排发展畜牧业专项贴息资金,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养殖业积极性高涨,特别是规模养殖户,都想扩大养殖规模。17户养殖户争取贴息贷款85万元,占规模养殖户数的18.1%,占贴息贷款总数的53.1%,还有2个肉羊基地村的建设,1个仔猪繁育基地。

1.6饲养效益逐年增加,规模养殖户增收明显林川乡把规模养殖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积极扶持养殖大户修建温棚圈舍,大力推广先进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饲养效益。2007年,林川乡农民人均收入2571元,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863.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6%。其中,规模养殖户畜牧业收入54.96万元,户均5847元,人均收入达到182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8%。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林川乡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规模养殖业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思想观念保守,传统养殖习惯根深蒂固部分群众农本型养殖观念比较浓,副业型养殖为主,专业型养殖为副;没有完全跳出农本型饲养和粗放经营的格局,直接影响了养牛效益。在94户规模养殖户中,全部为人工饲养,机械化养殖水平不高,并且以传统为主的饲养方式为主,科学饲养水平不高。饲料以自配为主,购买正规厂家专用料较少,饲料自配户为41户,半购买半自配为53户,分别占规模养殖户的43.6%、56.4%,;棚圈建设为混用,没有专门的育幼圈舍;没有消毒设施,粪便的处理主要是还田,18户建有沼气池,占养殖户的19.2%,其中全部为养猪户;29户规模养猪户中,暖棚面积为1170m2,头均占有量为2.74m2,饲喂方式为传统喂水食,只有2户采用现代的饲喂技术;38户规模养羊户中,暖棚面积为1570m2,只均占有量为0.95m2,舍饲圈养428只,半饲半牧1226只,分别占羊只数的25.88%、74.12%;27户规模养牛中,暖棚面积1629m2,头均占有量4.23m2,舍饲圈养186只,占牛头数的48.3%。

2.2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科技人才知识老化,系列化服务不到位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科技服务设施不健全,基础设施陈旧,业务开展缺少所需经费,专业人才知识老化,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部门调解功能不健全,缺少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2.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专业协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下互助县缺乏具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加工销售业主带动能力不强,技术加工不过关,内销成本高,外销销路不畅;没有养殖专业协会,信息不灵。畜产品价格基本掌握在贩运户手里,群众得不到利益,影响规模养殖积极性;2008年受全国市场影响,林川乡销售吞吐量比较好,平常年份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不畅;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加上畜牧业投资大、周期长、养殖水平低。如昝扎村一农户在1998年时发展规模养猪,贷款10万元,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下滑,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亏本7万多元。此农户虽不能代表全体养殖户,但也能反映出部分规模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4资金短缺,规模养殖业发展缺乏后劲由于规模养殖业的基础成本高、周期长,养殖户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加上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快,劳务经济收入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民开支增加,贷款期限短,养殖户无力再投资发展规模养殖。

3对策和建议

加快规模养殖业的发展,加快龙头企业的建立,尽快做大做强“互助牌”无公害畜牧品牌,把规模养殖业发展成为林川乡农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是实现农牧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途径。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走绿色畜牧业的发展路子,实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3.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互助县2008~2012年畜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奋斗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扶持壮大养殖规模,调整畜禽畜种结构,建立饲草料、养殖基地;加快专业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

3.2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乡规模养殖户达到180户,其中规模养猪达到60户,百头猪厂4个,500头以上猪厂1个;规模养羊户达到80户,500只以上养羊户2户;规模养牛户40户,100头以上养牛户4户;扶持建立生猪屠宰场1个,年屠宰量达到3000头;扶持年贩运量800头以上贩运户5户;争取创立品牌,建立龙头企业。

3.3加强领导,突出位置,做大做强规模养殖业坚决贯彻执行好县委、县政府和畜牧局的发展畜牧业的精神,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规模养殖业发展在全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规模养殖业作为我乡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产业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布局,注意研究解决规模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引导规模养殖户扩大种草面积,增加草产量,为畜牧业发展作好坚强的后盾。保护和发展适龄基础母畜,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规模,增加总量,加快发展步伐。

3.4强化发展意识,促进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引导群众在规模养殖业发展上实现“四个转变”,强化“四种意识”:一是由农本型向商品效益型观念转变,强化“畜牧经济”支柱意识,把规模养殖作为增强林川乡经济实力的重要措施来抓;二是由粗放型、小规模经营向大群体、适度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强化产业发展意识,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三是由传统饲养方式向科学饲养管理转变,强化科技意识,鼓励规模养殖户多养好牲畜,提高品牌质量;四是由被动接受向自求发展转变,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引导农民驾驭市场,抵御市场风险。

3.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包村人员,协调贷款资金的发放,确实解决养殖户的资金短缺问题;畜牧部门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的更新,提高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和服务功能,为规模养殖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将发展目标落实到所有专业人员,并与之签定相应的责任书,为规模养殖户的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科技服务,提高科学养畜技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政府、畜牧部门双管齐下真正抓好规模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扩大冻精配种、胚胎移植的推广力度,积极争取良种工程,引进良种畜,提升畜牧生产能力。

规模养殖范文篇10

1.1养殖园区领导的动物防疫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的领导者对养殖园区的动物防疫重视程度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领导者在建设养殖园区时不能从整体上、全局上考虑动物防疫工作的需求,认为养殖园区只要建设的好,形象佳即可,而且养殖园区的动物防疫工作是农牧部门的职责,与自身无关,只是形式上的构建了一些动物防疫的基本设施,不能起到实质性的防疫作用,使得养殖园区的动物防疫工作流于表面,增加了日后动物防疫工作的困难。

1.2养殖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国许多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首先是在建设方面,由于养殖园区的规模、经营水平的限制,导致许多养殖园区建设于公路旁边或者位于居民区中,相邻园区未设置合理的防疫隔离带,甚至没有隔离场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等,这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标准;其次在养殖园区的管理工作中,许多经营者为了利益随意引入未经检疫的或者染病动物,而且频繁调运产品,这些都非常容易导致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加快疫病的传播。

1.3养殖园区的动物免疫工作不规范目前我国许多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的动物免疫工作十分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动物免疫的程序比较混乱,免疫疫苗和免疫周期把握不合理,甚至重复注射或不注射免疫疫苗,导致动物的免疫抗体质量低;其次免疫疫苗来源较为复杂,许多疫苗的运输、保管和质量都不符合国家标准,不能保证施用疫苗后动物免疫力的提高,甚至出现免疫失败;最后是许多养殖园区的动物防疫存在滥用免疫疫苗和漏防的现象,埋下了重大的动物疫病隐患。

1.4养殖园区的防疫队伍素质较低目前我国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的防疫队伍素质较低,大多数防疫人员是一些乡镇畜牧站聘用的村级防疫员,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均较低,而且人员结构设置不合理。加之养殖园区的工作量大,待遇低,使得防疫人员积极性降低,进而缺乏专业的防疫人员,甚至经营者自己进行动物防疫工作,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

2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的动物防疫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2.1加强动物防疫重视程度养殖园区的经营者要认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肩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整体上、全局上考虑动物防疫工作的需求,明责任抓重点,构建全面的、高质量的动物防疫设施,提高管理人员的动物防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实行防疫责任制和奖惩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动物防疫责任心。

2.2规范养殖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规范养殖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养殖园区动物防疫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养殖园区时要选择合适的园区地址,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合理区分养殖区、生产区、办公区等,还要设置必要的防疫隔离带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要加强养殖园区的管理,未经检疫的或者染病动物坚决不能引入,而且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不可频繁调运产品,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生概率。

2.3完善养殖园区的动物免疫工作完善的养殖园区的动物免疫工作是保证养殖园区动物防疫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养殖园区的经营者要健全动物防疫制度,如引种申报防疫监管制度等。规范动物免疫的程序,标准化动物免疫疫苗的来源和使用规定,不滥用免疫疫苗和漏防部分动物传染病,降低动物疫病隐患。

2.4强化养殖园区的防疫队伍建设强化养殖园区的防疫队伍建设时要切实引入专业的动物防疫人员,加强养殖园区的防疫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期进行动物防疫知识考核和实践交流,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合理规划人员结构,保证工作量的合理性,保障工资待遇,提高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