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报酬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2:18:46

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范文篇1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新贸易理论;贸易利益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歇尔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自他之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转而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新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既贴近现实又很好地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ll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复兴了主流经济学对对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分析。从此,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是否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去探求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

1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论证

数十年来主流经济学家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各层面的相关数据说明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Davis和Weinstein(1998)通过估计13个OECD国家的支出变化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检验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他们估计出来的产出需求弹性为l_6,因此推断出存在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Head和Rise(2001)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总量数据对Krugman(1980)的规模收益递增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从整体看,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至于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由于企业层次上的微观数据很难获得,所以这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但最令人瞩目的就是Lucas(1993)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工产品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根据Lucas(1993)提供的分析结果。自由舰的累计总产量每翻一番,生产一艘自由舰所需的时间就会下降12%~24%。同时,在生产胜利舰、护航舰和坦克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2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分析哪些因素导致规模报酬递增时,现有的文献通常会将规模报酬递增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间的规模报酬递增;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一般认为,外部性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源泉。从外部性是否出现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角度将外部性分为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在现在的文献中,技术外部性主要包括知识的外部性、研究与开发的外部性、干中学的外部性以及学校教育的外部性等四种。第一,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Easterly(2001)指出,知识外部性会从三方面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出现。并且由于存在知识溢出的现象,所以新知识实际上会提高整个社会中现有知识和机器设备的生产率。第二,源于研发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知识生产的主要投人要素就是研究与开发投资,根据Griliches(1992)的分类,可以将分析研发活动溢出效应的文献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某项(或某一系列)具体创新活动的社会收益的文献。在这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是Mansfield、Rapoport和Romeo(1977)以及Knutson和Tweeten(1979)等人的实证分析。另外一类文献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去估计研发部门对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是Bernstein和Nadiri(1991)的分析。他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活动的外部性是非常明显的,研发投资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也会非常明显。第三,源于干中学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Lucas(1993)指出,通过“干中学”而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源泉。Nelson和Pack(1999)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时,干中学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第四,源于学校教育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Foster和Rosenzweig(1996)指出,学校教育会使一个社会在采用新的生产率更高的技术时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

从现有的文献看,货币外部性。有时候又被称为“密集市场”效应,基本上都出现在垄断竞争市场环境之中。较早从理论上分析货币外部性的文献是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的研究。在他们的模型中,一旦企业的利润不能完全反应其所创造的社会净收益,那么就会出现货币外部性。此时,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并改善各投入要素间的协调问题,或者进行“大推进”式改革,都能获得递增规模收益。这种外部性的大小是与市场中参与此活动的企业数目相关,而与企业从事的活动无关。

Rodrik(1996)分析了不可贸易的中间投入品之间的互补性会使小型开放经济体中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情形。

从理论研究的文献看,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一,固定成本。Romer(1990)Aghion和Howitt(1992)以及Grossman和Helpman(1991)都指出,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固定成本,那么就一定会在企业内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第二,生产投人品之间的互补性。Fasterly(2001)认为,除了固定成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出现,即不同类型熟练工人之间的互补性。在团队生产中,某个成员的错误会使得其他团队成员的努力付之东流,所以将团队中的高技能工人身上投资的报酬会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出现递增的特征。

3规模报酬递增的对经济的影响

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上。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效应。在短期内,规模经济效应是否会对经济波动产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短期内的经济波动会对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能理解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就很难运用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去熨平经济波动。我们分别概述供给边和需求边的规模经济效应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3.1供给边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分析供给边的规模报酬递增对规模经济的影响时,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Diamond(1982)、Weitzman(1982)、Shleifer(1986)、Diamond和Fudenberg(1998)、Howitt和McAfee(1988)等人的分析,他们都假设生产技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论上阐述规模经济效应对经济变动的影响。他们指出,规模报酬递增会导致多重均衡的出现。由于不存在唯一的稳定均衡,所以经济在各个均衡之间的转换会导致大幅度的波动。近年来对经济波动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通常都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而且这种非线性波动都是内生的。Ryzhenkov(2006)利用1948~2004年间美国的总量数据对一个含有规模经济递增现象的内生增长模型进行校准后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其累计循环效应却非常明显。Aloi、Dixon和Lloyd—Braga(2000)以及Lloyd-Braga(2007)等人则在世代交叠模型中利用Hopf分叉法分析了规模报酬递增对非线性内生经济波动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效应使得那些能导致非线性内生经济波动的条件更加容易出现。

3.2需求边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由于需求因素的变动都能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到供给上去,所以在研究经济波动现象的文献中,很少有人从需求角度展开分析。Young(2007)分析了需求边的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当带有明显网络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时,为了获得消费外部性所带来的需求边的规模经济,高新企业会在需求发生很小的变动时做出重大的价格和产量调整。这会使经济变动得更加剧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需求边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比较显著时,即便投资和产出不发生变动,价格水平也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其原因在于,所有需求边的规模经济都源自于网络效应。由于存在网络效应的产业,基本上都是生产的固定成本较高,而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产业,所以对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而言,价格竞争是最常用的竞争手段。

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如果经济体中所有投入的规模报酬都不变(或递减),那么就无法从理论上系统地解释为什么人均收人会持续地增长。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相关的理论研究又把技术进步内生为状态变量。但是,不管内生增长模型如何精致复杂,其基本思想都强调。外部性都会带来递增的规模收益。所以有很多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外部性(或递增的规模收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有Romer(1986,1990)Barro(1990)、Aghion和Howitt(1992)、Young(1991,1993,1998)、List和Zhou(2007)等人对物质资本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以及Lucas(1988,1993)、Becker、Murphy和Tamura(1990)、Tamura(1991)、Goodfriend和McDerott(1995)等人对人力资本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内生增长理论中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从不同角度指出:没有递增的规模收益,就不会有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规模报酬范文篇2

一、模型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是非参数模型,不用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固定关系,也不用考虑指标所包含的参数、单位等,可以省略很多主观因素的干扰,但它在涉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生产规模方面存在缺陷。而Cobb-Douglas模型(C-D模型)在生产规模的研究上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可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恰恰能弥补DEA模型的缺陷。因此,本文先用C-D模型来验证陕西省农村生产规模报酬情况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再用DEA模型来分析不同资金流向对陕西省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

(一)DEA模型及其修正

DEA是对相同性质的多输入、多输出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最有效的运筹方法,主要用于计算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6]。本文研究的是在资金投入状况确定情况下和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最大产出情况,所以拟采用DEA模型中的产出导向型BBC模型,表达式如下:其中,θ为线性规划的决策单元(DMU)在BBC模型下的技术效率,表示在投入给定的情况下,相对于最有效的生产前沿,决策单元的产出能够实现的最大比例。如果θ为1,则表示这一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是1,说明决策单元是有效的;如果θ距离1越远,就表示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越低,离有效生产前沿面越远。由于实际分析中数据的可获得性有限,且本文仅研究陕西省农村资金配置状况,需要对各年数据进行纵向比较,而原模型应用中是对各单元的横向对比,因此需对其假定条件进行两方面修正:(1)与全国对比时,以一个年份的效率作为基数1;(2)将横向比较单元的假设条件变为纵向比较单元的假定条件,即在陕西省农村整体资金效率与全国对比分析时,以2000年全国生产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作为效率目标来对比陕西省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在分行业研究中,不是将传统的时间序列作为整个单元分析,而是将陕西省农村每一年份的资金配置作为一个单元分析,通过对比,可分析不同年份配置效率的不同,并将其整体作为效率对比的主体,这样更有利于分析政策导向和经济环境变化等的影响以及整体资金配置效率状况。由于修正前后的约束条件是对等的,并没有改变BBC模型线性规划的可行域,因此修正是科学的。

(二)C-D模型及其修正

C-D模型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函数,原函数形式为Y=ALαKβ。本文借鉴郑晶的研究[7],增加了技术进步、经济、制度变化等因素以及虚拟变量对原函数进行修正。2006年农业税取消,是制度因素的最大变化,因此,本文以2006年为界设一个虚拟变量,并构建模型如下:其中,Y表示收入;A表示技术进步;L表示劳动力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S表示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投入;E表示经济变化,如CPI、成本因素等;P表示政治、制度等因素。修正后的模型可分析出各指标的显著性、模型整体的拟合程度以及陕西省农业生产的规模报酬情况,解决DEA模型分析中规模报酬和投入产出之间是否相关的两个前提问题。二、指标与数据的选取陕西省农村生产函数指标的选取情况如下:(1)收入指标:为了防止单纯以农业收入指标计算会带来数据失真,所以本文放宽口径,选用陕西省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指标;(2)技术进步指标:用年末机械总动力替代;(3)自然资源指标:陕西省为农业大省,地处黄土高原,农作物较多,故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替代;(4)劳动力投入指标。用赋权重值法将教育年份与农业劳动力结合分析后得到的“效率农民”数值替代;(5)资本投入指标。用农业投入和非农业投入的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状况替代;(6)经济变化状况:用简单算数平均法计算得到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者的平均数表示,称为平均价格指数;(7)对政策因素引入虚拟变量,并假定2006年以前为0,其后为1。陕西省农村资金配置效率分析指标的选取情况如下:(1)农业总产值仍用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代替;(2)根据分析要求,资金投入由农业贷款总值代替;(3)由于数据的局限性,分产业对比资金运用效率时,仅分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并用它们分别代替农村的农业和制造业。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陕西省经济年鉴》以及《陕西省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汇编》2000-2008年的相关资料。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陕西省农村生产函数各指标关系的实证分析

将相关数据代入修正后的C-D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1)模型总体拟合优度很好,达到0.9996。说明生产函数设置及各个变量选取较好。(2)1998-2008的11年中,除了经济变化因素(通货膨胀)以外,资金的影响系数是1.89,且通过了5%的t检验,说明资金对因变量的影响最为重要;(3)经济情况对因变量增长的影响超过了其他变量,系数达到了6.91,这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率的增高相应增加了经济总量名义值,但这个因素不能说明经济的增长情况,只能使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变好;(4)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达到了0.67,也通过了5%的t检验,印证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5)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影响系数只有0.0027,且没有通过5%的t检验,这主要是因为目前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处于饱和状态,加之大型农用器械的使用等技术进步因素影响,使得劳动力的作用大大降低;(6)根据周批改等的研究[8],农业税改革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但农业税的取消对陕西省农业经济总量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没有通过5%的t检验,可能的原因一是这一政策实行时间不长,陕西省农业经济还没有对其表现出明显的敏感度,二是如陆小丽指出的那样,农业税的取消又引起了相应的分配不均等问题[9],三是农业税在参数模型中本身表现得很不明显,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印证。此外,运用C-D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力的指数值之和来考察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情况,当二者的系数之和为1时,生产函数存在规模报酬不变,反之规模报酬可变。表1中,L和K的系数之和大于1,因此,陕西省农业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是可变的,且从长远的趋势分析是递增的。

(二)陕西省农村信贷资金总体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以2000年全国农业资金配置效率为基准,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分析陕西省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变化,投入变量为全国和陕西省的农村信贷资金,产出变量为全国和陕西省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通过产出导向的DEA方法,运用DEAP2.1软件进行实证检验后,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见:(1)陕西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相对于全国而言非常低,实际上其他资金完全可做他用。(2)陕西省总体的规模报酬9年间呈递增趋势,而全国却是递减趋势,说明全国农业经济规模配置不均衡,部分地区资金配置过多,规模报酬递减。陕西省在这9年间资金配置效率虽然很低,但有逐年提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农业发展高度重视。(3)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将配置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且分析得出陕西省与全国的农业技术效率完全相同,说明陕西省在农业技术引进和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而陕西省2006-2008年的规模效率值为1.08,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00,说明这三年间陕西省资金配置的规模效率与综合效率要好于全国。究其因,主要在于陕西省这两年的高速发展以及信贷资金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而资金的增加引起了大于该要素投入的产出,资金配置效率提高。

(三)陕西省农村信贷资金分行业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农村信贷资金分行业配置效率总体情况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将陕西省各个年份分别作为单独的个体对比,可以证实除2000年和2008年外,其他年份都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运用可变规模报酬技术效率分析,假设这9个分析单元是一个总体,则在这个总体中,除2000、2006、2007、2008年外,其他年份的资金配置效率无效,即在现有的产出水平下可以再减少投入资金。表中初始值来源于陕西省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汇编,调整值是综合效率值与数据初始值的乘积再加上投入量的松弛变量而来,通过它可以分析两个产出的对比效率。以2005年为例,θ值为0.777,也就是说若以2008年陕西省的资金配置效率作为基准,2005年用77.7%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实现当年的产出。可以显见,从2002年开始,陕西省的资金配置效率开始下滑,但2006-2008这三年的资金配置效率很好。实际上,综合分析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和陕西省所处的环境可以对此做出解释。一方面,随着我国股市的升温和国外热钱的大量流入,城市资金供大于需,因此在2006年开始向农村地区回流,2007与2008年,我国股市出现大幅波动,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许多制造企业倒闭,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开始关注西部地区投资,资金回流农村的可能性加大,资金配置效率提高。另一方面,2006年国务院取消了农业税,虽然在之前的实证结果中这一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显著,但表3中的资金配置效率却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由于计量分析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过少,不能精确显示二者的关系,所以结果不显著,但在非参数模型分析中,二者的相关性却显现了出来。将陕西省乡镇企业贷款资金配置效率作为参照值,取1.00,可以得到陕西省农业贷款2000-2008年的资金配置效率分别为0.890、0.970、0.912、0.886、0.732、0.784、0.956、0.933和1.015。相比乡镇企业而言,在2003年以前较好,2003-2005年较低,2006年以后变高,2008年则高于1.00,而0.892的总效率与乡镇企业的1.00有差距,但差距在逐渐缩小。究其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政策导向。2000-2008年间,国家对西部地区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所以,农业资金配置效率并不过低;(2)自然因素。2003年农业资金配置效率突然开始走低与当年陕西省发生特大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了农业收入;(3)经济环境。2007和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资金在东部发达地区没有更好的投资选择,因而回流到西部,回流到农村,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信贷资金规模大幅度提升,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实证分析了规模报酬和行业结合视角下的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通过生产函数模型和资金配置效率模型分析,发现陕西省的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情况,资金和技术进步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科技进步也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完善科研攻关的奖励机制和金融支持的扶持办法。此外,应建立相应的调研分析系统,定期对不同地区的资金运用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将资金流从规模效率低的地区引导至规模报酬高的地区,从而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规模报酬范文篇3

2001年6月27,台湾地区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草案法》,在金融控股公司法下只要对相关金融行业(保险或证券业)持有25%股权或对其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力,即可在金融控股公司下进行跨业混业经营。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大陆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金融机构要求加快金融制度创新,拓宽业务范围的呼声渐高,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体的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金融控股银行的混业经营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交融即将开启,而金融效率是决定两岸ECFA福利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王泽宇(2008)指出,台湾金控银行无效率来自技术无效率,规模报酬呈现递增或固定型态,具有扩展经营规模的空间。李美芳(2009)认为,台湾金融体系改革前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优于改革后,而银行业总要素生产力呈现衰退趋势。

许钰佩等(2005)指出,纳入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经营效率高于非金控银行,郭秋香(2005)、王克陆等(2007)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王振山(2000)指出,中国大陆商业银行在规模效率方面,规模过小或规模过大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同时存在。王聪等(2003)认为,中国大陆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与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纵观文献,关于两岸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两岸商业银行效率的对比实证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本文选取了2006年一2009年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39家银行,对两岸银行的经营效率优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调整投入变量实现两岸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本文效率评估模型采用单期效率分析的资料包络分析法(DEA)模型以横断面数据(Cross—sectionData)衡量两岸银行业的各项相对效率值,并采用跨期效率分析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MPI)以横断面数据(PanelData)衡量各项相对效率值的跨期成长变化。

二、实证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麦民生产力指数(MPI)数据报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最早是由Charnes等于1978年所提出,故称为CCR模式,是根据Farrel(1957)所提出“两投入一单项产出”为基础概念,扩展衡量至“多元投入项目与多元产出项目”的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模型,以多元投入多元产出来衡量决策单元(DMUs)的相对效率,也估计其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等。Banker等(1984)将CCR模型中的规模报酬固定不变的假定放宽为规模报酬变动,故也称为BCC模式。本研究所采用DEA分析法为固定规模报酬CCR投人导向模式(CCR—I)和变动规模报酬BCC投人导向模式(BCC—I)。CCR模式和BCC模式的差异见图1所示。图1显示固定规模报酬的生产边界为OC线段,代表在CCR模型下的最适生产边界。在变动规模报酬的生产边界为EBC连接而成的包络线,即为BCC模型下的最适生产边界。其中,FG/FD为技术效率,FH/FD为纯技术效率,FG/FH为规模效率;即技术效率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

Caves等(1982)将Malmquist(1953)麦氏生产力指数运用在生产力分析方面,衡量不同时期生产力变动的情形,生产力变化可用两距离函数衡量。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数学公式如下:决策单位的投人产出,作为衡量第t期投入某一投入产出(X,)参考集合的产出距离函数。当MI>1时表示个别决策单元总要素生产力提升;当MI<1时表示个别决策单元总要素生产力降低。DMU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小同时受到其运作效率变化指数大小和技术变化指数大小的影响。总要素生产力变动TFPCH等于技术效率变动EFFCH与技术变动TECH的乘积。技术效率变动EFFCH表示在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自由处置条件下衡量了从第t期到第t+1期DMU运作效率的变动,它反映了从t期到t+1期DMU对生产前沿的追赶程度。如果EFFCH>1,代表从第t期到第t+1期DMU的运作效率提升;若EFFCH<1,则代表运作效率降低;若EFFCH=1,则代表运作效率不变。技术效率变动EFFCH可以相应地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CH。PECH是技术进步指数,这个指数测度技术边界从时期t到t+1期的移动,如果PECH>1,代表DMU技术的进步;若PECH<1,则代表技术的退步。

(二)实证数据的来源与选择

中国大陆样本选择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作为决策单元。这14家银行的资产总额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8.58%以上,其效率可作为大陆银行业总体效率的代表。其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是以具有金融控股公司背景的商业银行样本。台湾地区样本选择l3家金融控股银行(华南银行、台北富邦银行、中华开发工业银行、国泰世华银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永丰银行、玉山银行、元大银行、台新银行、新光银行、兆丰银行、第一银行、日盛银行)及12家商业银行(台湾银行、彰化银行、合作金库、京城银行、台湾企银、远东银行、联邦银行、大众银行、安泰银行、万泰银行、台中银行、高雄银行)作为决策单元。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中国金融年鉴》和各商业银行的年报。本文选取总固定资产、用人费用、存款与汇款余额、利息支出四项为投入变量,放款与贴现、利息收入两项为产出变量,各投入与产出变量的数值均以各年度期末汇率兑换为人民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项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如果投入产出变量之间在OL=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各项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呈现正相关,各项变量符合同向性的假设。

三、实证结果及其经济学解释

表1所示,在固定规模报酬(CRS)下2006年~2009年两岸银行业DEA—CCR模型总效率的平均值为0.957,其中,中国大陆(0.97)高于台湾地区银行的平均值(0.949),呈现出高于0.900的相对效率优势,具有平均效率的银行数为17家,无效率银行为22家。台湾地区的最佳效率银行为合作金库、万泰银行和台中银行,中国大陆为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表2所示,两岸银行总体规模效率为0.98,台湾地区(0.98)高于中国大陆(0.978)。2009年,台湾地区有国泰世华、永丰、玉山等10家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增,必须扩充经营规模以提高效率,台北富邦银行、中国信托、台新银行等3家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必须缩减经营规模以提高效率,其余12家银行已达到最适经营规模。中国大陆银行有中国工资料来源:采用DEA软件测算所得。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等6家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尤其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2家连续4年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必须缩减经营规模以提高效率,其余l2家银行已达到最适经营规模,并无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减。

可见,台湾地区银行的规模效率高于中国大陆银行,而中国大陆地区银行因经营规模过大所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减,影响银行效率的表现。表3所示,两岸银行的平均总体要素生产力变动是1.037,其中台湾地区银行为1.055,高于中国大陆银行的1.006,两岸银行总体而言皆呈现成长的趋势。台湾地区银行总体要素生产力呈现衰退的趋势,有中华开发、大众银行和安泰银行,中国大陆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在技术改进变动方面,中国大陆银行比台湾地区的差距为5.1%,导致总体要素生产力低于台湾地区银行。总体上,中国大陆银行总效率高于台湾地区银行,台湾地区银行规模效率高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有lO家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增,3家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减。中国大陆有6家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其中2家连续4年呈现规模报酬递减,并无银行呈现规模报酬递增。台湾地区银行总体要素生产力变动高于中国大陆银行,两岸银行总体而言皆呈现成长的情况。在技术改进变动方面,中国大陆银行比台湾地区的差距为5.1%,导致总体要素生产力低于台湾地区银行。

四、政策建议

1.台湾地区银行的技术进步变动高于中国大陆银行,导致总体要素生产力优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银行若无法提升技术效率与技术改进,经营效率将无法相应提升,制约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在两岸金融市场开放后,开放台湾地区银行应依靠金融创新与技术效率提升,增强经营效率与生产力竞争优势。

规模报酬范文篇4

在研究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效率时,计量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方法被经常采用。胡志勇、王首程、李祥伟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我国传媒产业2001~2005年发展状况的经验分析表明,无论是从市场预期层面还是从公司自身的经营效绩方面来看,传媒上市公司都优于其他上市公司,传媒产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朝阳产业[1]。刘宗林、程静薇以上市公司中视传媒为例,从获利能力状况、运营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选取行业标准值和评价系数进行行业横向对比分析,结合中视传媒2005~2007年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比率进行年度纵向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与分析体系[2]。邓建商选取12家沪深两市传播与文化产业公司为样本,利用样本在2008年6月30日公布的年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存在分化现象且呈一般的正态分布。他举例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以及绩效分化的原因[3]。庞万红、赵勋从传媒上市公司成长性、获利性、偿债能力及财务状况考察了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4]。

采用DEA方法对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指标评价方法的不足(对整体绩效缺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缺点(对引起结构的动因缺乏分析,难以提出改进业绩的途径),在不需要预先知道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显著性函数关系和预先计算投入产出综合比率的前提下,能更客观、有效地对同类企业的效率作出评价。采用DEA模型,无需事先人为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在权重分配时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对结果的影响。刘玉丽利用2003年10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当规模收益减少时,压缩资本规模不符合传媒行业长远发展,为此要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益[5]。闵素芹、李群选取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输入、输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对我国11家传媒产业上市公司进行了DEA有效性评价和规模效益分析,从模型出发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6]。葛妍对我国沪深两市13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其综合评价排名,进行分类并评价了其综合业绩和特征[7]。戴新民、徐艳斌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3家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DEA分析,结果表明传播与文化类上市公司效率较低,绝大多数公司规模报酬是递减的,规模无效率是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8]。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年报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二、DEA基本原理和数据说明

(一)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方法,能够客观地对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比较,作出综合评比。DEA是测度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有很多种模型,如CCR模型、BCC模型、CCGSS模型、CCW模型、FG模型、ST模型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ReturnScale,CRS)的CCR模型和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变动(Varia-bleReturnScale,VRS)的BCC模型。本文主要选取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CCR模型得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整体的综合技术效率,利用BCC模型得到纯技术效率,根据所得结果进一步分析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本文的决策单元为34个,而投入产出指标为5个,适合应用DEA方法。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员工数量以及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投入指标,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本文所做DEA分析以表1中的34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数据为基础。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根据这34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将这34家公司主要分为出版业(书、报、杂志、资料和影像制品业)、广播电影电视业(广播、电影和电视业)以及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3类。

三、效率和规模报酬分析

(一)效率分析

1.综合技术效率。表2显示,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3家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为1,表示这3家公司是最有效率的单位,即其在整体运作上处于最佳状况。根据本文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划分,3家公司综合效率为1的公司分别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广播电影电视业。没达到1但综合效率在0.9以上的3家公司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新文化都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结合它们各自的主营业务可见,广播电影电视业的整体运作状况良好,特别是电影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目前的发展处于一个有效经营的水平,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效率较高。低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0.724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共有18家。其中,属于出版业的9家公司是皖新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出版传媒、中文传媒、粤传媒、长江传媒、大地传媒和天舟文化,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只有中视传媒1家,属于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的8家公司是上海钢联、电广传媒、华谊嘉信、广电网络、华闻传媒、北巴传媒、歌华有线和华数传媒。

2.纯技术效率。表2显示,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纯技术效率达到0.883。其中,纯技术效率为1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有13家,分别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录百纳、ST传媒、中南传媒、吉视传媒、中文传媒、凤凰传媒、人民网、百视通、蓝色光标、华策影视、省广股份。数据表明,从行业整体来看,传媒类公司能够较好地利用各项技术要素来更大可能地创造产值。拉低整个行业纯技术效率均值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歌华有线和中视传媒,一个为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垄断者,另一个则为央视控股的影视广告公司,这两家在行业内享有优势资源和各种便利条件的公司,在投入的要素和资源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无效率。

3.规模效率。规模效率表示该部门的投入项和产出项之间是否达到最佳状态。与纯技术效率方面相比,规模效率值达到1的公司仅有3家,为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其中两家属于影视剧制作公司,1家属于新媒体中的互联网公司。但与纯技术效率不同的是,在规模效率方面,文化传媒行业内多数公司的水平比较集中,在0.82左右。只有中文传媒一家公司规模效率值仅为0.541。表2显示,在纯技术效率中取得了1的中南传媒和中文传媒,因为规模效率分别仅有0.686和0.541,导致整个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的降低。这意味着这两家公司的投入与产出比存在着较大问题。

4.效率整体情况分析。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影视剧制作公司效率在行业内最高。首先,2012年我国境内主板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的平均综合效率为72.4%,这个结果意味着文化传媒产业的效率还有17.6%即超过1/4的提升空间,而且该数据是由国内34家主板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得到,这也代表着1/4的差距仅仅只能代表着平均水平与国内最好水平的差距。而与文化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只会更大。其次,平均纯技术效率为88.3%,规模效率为82.1%,平均纯技术效率水平大于平均规模效率水平,这代表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规模效率较低,从而拉低了技术效率的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使在不改进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单单考虑各企业规模效率水平,我国文化传媒产业效率也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二)规模报酬分析

1.大多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2显示,只有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3家公司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ST传媒、天舟文化、新文化3家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在这6家规模报酬处于较高水平的公司中,占1/2的是广播电影电视类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显示了影视剧制作公司在2012年全年的业务安排较为合理且未来发展潜力大。其余28家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模式下生产。这意味着文化传媒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的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难以有效地协调经营管理关系,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这28家规模效率递减的文化传媒类公司都是所在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它们过分追求市场的主导权和市场占有率,导致了公司高投入低产出。

2.规模报酬整体情况分析。表2显示,在34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中,3家规模报酬递增,3家规模报酬不变,剩下28家规模报酬递减。影视剧制作公司、网络和信息传播服务业的公司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阶段,而成立时间较早、上市期较长的出版业、有线电视技术文化传媒企业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但经营较稳定。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整体效率不高。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中只有3家公司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的最优水平,3家公司综合技术效率在0.9以上,居较优水平,而其余28家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都较低。纯技术效率方面,有1/3的上市公司达到了最优水平。规模效率方面,仅有3家上市公司的投入项和产出项之间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规模效率的低下使得整个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较低,可以说,即使在不改变技术条件的条件下,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2.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内部各子行业效率存在差异化。广播电影电视业类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效率在文化传媒行业中最高,出版行业整体处于一个低效率的状态,拥有垄断特权和政府背景的公司因缺乏提高经营效率的动力,其效率低于民营企业。

3.大多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意味着文化传媒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的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没有实现规模经济。主要原因是部分传统型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已经经历过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一些文化类上市公司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下过度规模扩张。

(二)政策建议

1.深化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努力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同时,努力提高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员工素质。

2.调整业务结构,完善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应剥离低效率业务,扩充优势项目。规模报酬递减的公司应考虑将低效益业务剥离,缩小资产规模,提高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公司应扩大投资。

规模报酬范文篇5

有许多因素决定经济增长,但这些因素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其中处于第一层次上的是科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它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第二层次上的因素是投资者、管理者、政府、经济体制、企业制度和社会;第三层次上的因素是政治局势、金融动态、文化背景、自然条件、国际形势等。在同一层次上,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在不同层次上,上一层次的各因素受下一个层次的各因素的决定、影响,同时又有反作用。

在图1中,“×”代表经济体制,“+”代表企业制度,Q代表经济体系的产出,C代表生产资料转移到Q中的不变资本的价值,S代表科技创造的价值,H代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C(称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资料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改变而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发生任何量上的变化,不发生增殖。

附图{图}

这样Q=C+S+H(1)

其中Q为商品的价值,C为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S为科技所创造的价值,H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这样,在连续的情况下,

Q-C=S+H

附图{图}

附图{图}

其中ε[,2]代表现期的物耗率

这样由式(7)可以得出下列经济增长模型

y=a+ε[,1]Z+(1-ε[,1])W(9)

其中a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a=ηy

二、科技进步在知识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现行经济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其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我们认为应达到60%以上。例如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美国微软公司,根据M.A.Cusumano的《微软的秘密》一书提供的资料,1993年的物耗率为10%,1994年为9.5%,1994年经济增长率为24%,劳动力增长率为6%,则其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9.5%-10%

η=1-9.5%-────-

24%

6%

(1-10%)──=70%

24%

就一国经济总体而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包括最先进的美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或超过60%,因而距离知识经济时代还有一段时间,目前知识经济还只是“初露端倪”。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还很低,总体上低于35%,在一些经济增长很快的省份,如广州、山东、上海等,其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很低,详见表1。

附图{图}

注:广东系第二产业,资料来源:李强、许宪春等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沿海诸省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很低,仍处于典型的资本经济(资本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60%以上)阶段。

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是与资本经济、劳动力经济(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超过60%)相对应的。

三、规模报酬问题

J.伊特韦(JohnEatwell)曾经给“规模报酬”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若生产某一商品Q的投入为x[,1]、x[,2]…x[,n],其生产函数为

Q=f(x[,1],x[,2],…x[,n])(10)

如果所有投入都乘以一正的标量t,那么就可以用t[s]Q来表示产出,S的值被用来表示规模报酬的大小。如S=1,则规模报酬不变;若S>1,则规模报酬递增;若S<1,则规模报酬递减。

这样,按照公式(9),若

Z=W=t-1(11)

附图{图}

其中u是科技投入增长率,τ=a/u

这样,我们可以区别出下列几种特殊情况

1.Z=W=0,即在不变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科技投入,这时的规模报酬情况取决于系数τ;即若τ=1,则规模报酬不变;若τ<1,则规模报酬递减;τ>1,则规模报酬递增。

2.u=Z=0,则

y=(1-ε[,1])w

由于1-ε[,1]<1,因而y<W,即这时规模报酬总是递减

3.u=W=0,则

y=ε[,1]Z(15)

由于ε[,1]<1,因而y<Z,即这时也是规模报酬递减。

附图{图}

4.若u=0且Z=W

附图{图}

7.若u=Z=W,则y=τu+u,因而只要τ>0,就有y>u,即规模报酬递增;若τ=0,则规模报酬不变;若τ<0,则规模报酬递减。

四、知识资产价值的评估

随着从资本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以知识资产为主导的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这样,知识产权问题将成为经济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那么如何评估知道资产的价值呢?从理论和实用的角度看,比较科学可行的方法是收益现值法,即知识资产的价值P为

附图{图}

这里M[,t]为企业第t年的预期收益,i为贴现率,n为该知识资产的“服务”年限,η为在这n年时间内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的平均值。例如某专利型高技术,某企业使用该技术后,其1999-2003年各年的预期收益、贴现系数、贴现值等如表2所示,其中贴现率为25%;另据预测,在此期间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70%,由此可以评估出,该高技术的价值为1.5092亿元。

五、经济增长的集约化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且物耗率不断降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这样,可以用下列三个指标来评价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

1.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η

2.物耗率ε

3.生产能力利用率指数λ

这样,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就可以用下式来评价

附图{图}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判据

(1)如φ>1,则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的

(2)如φ≈1,则经济增长方式处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状态中

(3)如φ<1,则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

对于知识经济,一般由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物耗率,且λη>ε,因而其增长将是集约型的。

上述从新增长模型出发,结合对知识经济的一些特征的推测,从而对知识经济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方式以及规模报酬问题和知识资产价值的评估问题作出了新的研究。当然,这些研究的科学性还需要由实践来检验。

【参考文献】

[1]OECD.基于知识的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规模报酬范文篇6

一、当前村级组织建设总体情况

**县现有33个乡镇,其中30个为欠发达乡镇,占全市欠发达乡镇数的15%。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行政村总数从549个减为385个。长期以来,**县村级组织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由省市财政拨款、乡镇财政支持和村级集体经济支出等三个渠道。其中,省市财政拨款占绝大部分。

1、村干部误工报酬补助情况。为进一步解决好村干部报酬补助问题,**县2003年1月下发了《关于全县行政村干部报酬补助问题的若干意见》,原则规定实行报酬补助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各行政村主要干部;报酬补助发放标准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划分为4类,其中5万元以下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800元,5万元至10万元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800至1500元,10万元至20万元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1500至3000元,20万元以上的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3000至12000元;经费来源分全部由市县拨款、全部由村集体经济负担以及市县拨款和村集体经济各负担50%三类。根据该《意见》,**县绝大部分行政村两委主要干部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为800元,每人每年获报酬补助800元以上的村两委干部人数较少。可以看出,**县村两委主要干部获报酬补助水平总体较低。对村两委副职干部的报酬补助问题,该《意见》也作出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也可以给予村两委其他干部一定的误工补助”的规定,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万元以下的村没有作出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村集体经济收入匮乏,全县共有379个行政村村两委副职干部没有获得报酬补助。

2、村两委办公场所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县通过县乡财政拨款、村集体经济支出、扶贫挂钩单位帮助、党员个人捐资等方式,我县切实加大了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了部分行政村村两委单独办公场所问题。同时,根据“规模并大、资源并优、班子并强”的思路,我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到**年底,全县行政村总数减为385个,较好地减轻了村两委办公场所建设压力。根据要求,我县于**年12月和2005年3月,分别对全县各村党员活动室建设情况和村两委单独办公场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85个行政村中有办公场所的行政村为189个,其中村集体所有的108个,租借的81个;385个党支部建有党员活动室352个,其中村集体所有的232个,租借的120个,没有党员活动室的33个。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村两委办公场所设在村集体所有的祠堂、小学校、老人亭等地,这些建筑或陈旧简陋、年久失修,或与村其它公益设施合用,地方局促狭小,重建、新建问题迫在眉睫。

3、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情况。1986年,**县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全县1000多名村两委主要干部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村主要干部每人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100-200元。根据这一制度,从1986年起至2000年,我县部分村两委主要干部累计缴纳养老保险费达到1000多元,但全部没有超出2000元;大部分村干部在村干部任上退下来后,就没有再续保。经费主要来源于省市配套资金,而我县财政比较困难。从1999年起,我县不再要求村干部要求村两委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除我县樟台乡有继续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外),原先参保的缴纳原则上同意退保。目前,我县仅将村干部纳入每年16.5元的人身伤害意外保险。

二、欠发达地区当前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县在村干部报酬补助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村两委办公场所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工作进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地区,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有:

1、落实资金困难。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县现有村两委主要干部792名,高于当地人均收入2674元的仅12人,实际共需支部报酬补助211.8万元;**年省财政补助52万元,市财政补助24万元,县财政补助4万元,实际每年缺口资金131.8万元。村两委班子成员2850人,全年共计误工补贴412万元,乡镇财政已补助131.8万元,共计缺口资金297万元;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采取“全退全补、半退半补”办法,对不再继续任职或新任村两委副职、委员的原村两委正职干部进行一次性经济补贴,每人根据任期年限给予250至1000元不等的报酬补助,此项共需18万元,县里已筹集6.5万元,缺口11.5万元。三项经费共需641.8万元,已获得省市补助76万元,县乡财政配套支出125.5万元,实际缺口440.3万元。

2、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统计,在我县109个行政村规模调整新村中,有189个村两委还没有单独办公场所。其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且没有单独办公场所的行政村个,其中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且没有单独办公场所的行政村个。这些村集体收入来源匮乏,无力兴建村两委办公楼。同时,为了减少工作阻力,县里出台的《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村集体资产做出了“合并村的集体资产由原各村单独运行”,村集体资金“可以通过充分协商,从集体积累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新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剩余部分原则上用于原村的公益事业建设”的规定。新村办公场所建设还有选址、征地等政策处理方面存在的难题。

3、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操作。由于我国金融利率整体呈下调趋势,到2000年稳定在复利2.5‰左右。基于这一利率水平,参保村两委主要干部每年获得利息仅几十元,基本丧失了当初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村干部也丧失了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如1名40岁的村干部,每年投保200元,连续投保10年,到60岁以后,他可以拿到每月15元左右,像这种情况,失去投保的现实意义。

4、村集体经济薄弱。我县200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460个行政村,年收入在1万至5万的64个行政村,年收入在5万元至10万的8个行政村,年收入在10万至20万的5个行政村,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5个行政村。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我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还占总数的83.8%,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仅占总数的0.9%,村干部误工报酬、村委会办公楼建设、村干部养老保险配套。

三、村级组织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全面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村新形势的发展,部分行政村规模偏小,集体经济薄弱,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较低,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县为改变目前村干部队伍职数过多、行政村规模过小的状况,从2002年开始,实行行政村规模调整,使549个行政村减少到385个,精减村两委干部职数1600多个。因此,采取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利于达到班子并优、实力并强、规模并大、资源并优的效果。

2、省市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从目前我县村干部误工报酬补助的标准,已经远远不适应现在发展的要求,而我县想要达到全县人均纯收入还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靠我们县乡财政还无法解决,建议省、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在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村委会办公楼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础,建议省里列入省里重点建设项目,予以补助。村干部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数额较大,是否建议省里加大扶持力度。

规模报酬范文篇7

风险分散是金融活动创新的原动力。最有代表性的风险分散理论是马科维茨(Harry·M·Markowitz)的MM理论和威廉·夏普(Willian·E·Sharpe)的CAPM理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方法论之一。风险分散理论是从研究风险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开始的,该理论认为:(1)绝大部分资产是风险资产,其收益是不确定的,因而应该把风险资产的收益视作随机变量,并运用期望收益作为衡量某种风险资产收益的标准,并用方差来衡量获得收益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2)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应该分为两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仅与投资组合中的各种风险资产的方差项相关的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投资组合中的各风险资产收益的相关性所带来的风险。(3)在充分考虑各种风险资产收益的相关性的前提下,运用概率知识可以得到,只要资产组合分散良好,资产组合的非系统风险趋于零,系统风险就趋于稳定。虽然风险分散理论的思想产生于研究投资组合与其风险关系的过程中,但这种思想却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能够运用于人类社会系统的某些方面。

房地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风险分散是其原动力。无论是抵押债权证券化还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其成功运行都需要比较稳定的收益流基础。但在当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所持有的资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资产收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就抵押债权证券化来说,对于单个贷款而言,其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因此,单个贷款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银行抵押贷款的现金收入流来考虑,其本息偿还分摊于整个贷款存活期,根据大数定律,如果将大批量、标准化、流动性差的资产进行组合,只要同质的抵押债权资产数目达到足够大,便可以预测出本息的违约率与本金的提前偿还率等风险,从而可以根据组合资产的运动规律预测其现金流。对于一组抵押贷款而言,尽管整个组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合中每一贷款现金流量的特征,但由于大数定律的作用,整个组合的现金流量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尽管预测单个贷款的可能结果是不现实的,但人们能够基于历史数据对整个组合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数有一个可信的估计。投资权益性的房地产证券化也是一样,要形成一个稳定的收益流,风险分散是选择投资组合的一个基本目的。所以说,房地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而出现,是基于风险分散理论基础之上的。

二、分工理论

经济学界对分工理论的研究源自于亚当·斯密(Yadang·Simy),后来经过马歇尔(Marshal)、杨小凯等学者的补充已基本成熟。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社会的演进、生产率进步和分工演进有密切的关系,分工经济以专业化经济为基础,专业化的发展和交易效率的水平是社会发展中互相制约的两难约束。

斯密的分工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省劳动时间、促进技术的发明与运用,进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从整体上来看,分工越发展,就业容量就越大,因此分工在根本上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普遍富裕。(3)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认为,尽管分工是发展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分工程度绝不是人的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要受到市场范围即市场购买力大小的限制。(4)货币起源于分工的发展。一旦有了分工,一个人只能解决自己需要的少部分,而绝大部分的需要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满足。交换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也要讲究经济效益,货币正是一种减少交易困难、节省交易费用的工具。(5)资本是实现分工所创造的新生产力的物质条件。斯密认为,当分工进步时,即使雇工人数不变,由于工人劳动生产力因分工而提高,每个工人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更大,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生产资料会按更大比例增加,这时,必须预先储备的生产资料就要比没有分工进步时多得多。另一方面,一个行业分工越进步,就业人数就越多,即使劳动生产率不变,就业人数增加同样也需要增加储备的生产资料。

马歇尔对分工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报酬递增与工业组织上。他以代表性企业为对象,从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两个方面,在工业布局、企业规模生产以及企业经营职能三个层次上,分析了报酬递增的积极作用。(1)报酬递减与报酬递增。马歇尔把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等不同生产要素在报酬递减或递增中的作用分解,认为土地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减的倾向,而人类的作用即劳动、资本和组织的作用则表现出报酬递增的倾向。只要人类的作用强于自然的作用,生产者就可获得报酬递增;否则,只能得到报酬递减;若两者相等,则呈现报酬不变倾向。(2)组织与报酬递增。在人类的作用中,马歇尔特别重视组织对报酬递增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分工的作用。因为分工总是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同一个问题。他认为,组织的改进,通过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两条途径,可使生产获得报酬递增。

以杨小凯、黄有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的“超边际分析方法”,从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人手,导出需求和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分析不但包括资源分配问题,也包括经济织织问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有如下特点:每个决策者既可以成为生产者,也可以成为消费者;每个决策者既可以进入要素市场,也可以进入产品市场;厂商或企业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在一定专业化和分工格局的条件下内生决定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供给与需求的分析基于以“角点解”为基础的“超边际分析”,在角点之间进行的总效益费用分析,以报酬递增为基础的专业化决策问题必须求角点解,不仅可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更能解决分工组织结构问题。@

实际上,在斯密的分工思想及其之后的经济学家对分工的研究中,我们总是可以捕捉到分工尤其是金融分工对金融发展的关系和作用,如斯密关于货币出现与专业化分工之间关系的猜想,马歇尔对于组织与报酬递增以及杨小凯等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等等。尽管古典发展经济学所提到的分工是一般意义上的分工,我们仍然可以把古典发展经济学及其之后的理论中涉及货币、资本与金融的研究归纳到金融分工中来。因此,斯密关于分工的思想是一般意义上的分工,对于金融领域同样适用,他所揭示的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也同样适用于金融发展。斯密分工思想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机制,他认为分工(社会分工)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这一思想也同样适用于金融发展。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各种市场和企业等经济组织形式得以产生和演进。

三、不对称信息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K纪70年代,以1970年阿克洛夫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开创性文章《“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为标志。阿克洛夫在旧车市场模型(LemonsModel)中对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开创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先河。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于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车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车的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结果是,市场出售的旧车的平均质量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此下去,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在极端的情况下,市场可能根本不存在,交易的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

信息不对称可以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通常将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不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按照梅耶森(Myersom,1991)的定义,道德风险为“由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而引起的问题”,也就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市场交易的参与者,在得到来自第三方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而逆向选择为“由参与人错误报告信息引起的问题”,它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倾向于作出的错误选择。这里的信息不对称既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知识。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hiddenaction)模型,研究不可观测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知识(hiddenknowledge)模型。

在现代资金融通活动中,交易主体面临着许多由不对称信息带来的风险,房地产融资也是一样。就投资者而言,对投资项目掌握的信息比较少,而融资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即融资人的私人信息),会导致道德风险;在资金借贷过程中,银行掌握的信息就比借款者掌握的信息少,容易产生逆向选择。房地产证券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由不对称信息带来的风险,也可以说房地产证券化是基于不对称信息而产生的。在房地产证券化过程中,每一个交易步骤都是由专业的机构来完成,这些专业机构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对信息的掌握是私人无法比拟的。如在抵押债权证券化中,经过资产组合、破产剥离和信用升级以后,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透明的,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风险性质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逆向选择。

四、交易成本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科斯教授创造性并典范性地运用交易成本概念是分不开的。所谓交易成本,广义地说,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成本,是相对于人与自然打交道的生产成本而言的,为了得到交易所提供的服务,人们需要投入各种稀缺的资源。交易成本概念最初是指协商签订契约以及在契约签订好后付诸实践所需要的成本。后来,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将交易成本概念广泛运用于经济、法律、社会、历史和政治等研究领域。

从交易费用理论中企业和市场的相互替代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交易者认为交易对象给其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交易价格和交易费用之和时,这笔交易就会发生,否则,这笔交易就不会发生。在价格是恒量的时候,那么交易是否会发生就取决于交易费用。房地产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权的流转和交易过程。这样,就有一个交易成本的问题。

在进行房地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证券化业务收益会在各个参与主体之间进行分摊。以抵押债权证券化为例,具体成本项目包括:SPV的设立和发行证券缴纳的费用,发起人向SPV转移基础资产按照税法规定要缴纳营业税和印花税等,需要支付的各种承销费、律师费、评估费和审计费,以及证券化的开办费、维护费,其他一系列的无形成本如“审批成本”等。此外,银行在实现真实销售并回收贷款以后,还可以进行再投资,这也会产生部分收益。因此,判断证券化是否进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证券化业务收益与回收贷款本息进行再投资所获收益之和大于支付给各个参与主体的费用;二是不进行房地产证券化时所获得的利率应当大于流动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与没有再投资机会所造成的机会损失之和。从国外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的现实来看,证券化的收益一般大于证券化的成本。另外就房地产投资信托而言,由专门的基金公司来进行房地产投资可以节省交易成本,这也是现在房地产信托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五、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不仅是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而且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经济生活各领域中的实践中,规模经济也是人们遇到的现实问题。关于规模经济的含义,虽然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文献有着不同的表述,但都是从微观角度来阐述生产成本与其规模报酬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简单地说,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节约性,即规模的经济性。

最早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厂商理论。根据其解释,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内部各种市场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厂商的规模报酬变化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这里的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它意味着产出的单位成本降低,也意味着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上的节约性,即规模经济性。所谓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生产规模的变动对于生产是否节约的经济性并未产生影响。所谓规模报酬递减,则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出的成本随之上升,此时存在规模不经济。

房地产证券化中“规模经济”也是追求的目标之一。如确定一个合理的证券发行数量,是降低证券发行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的关键。与证券发行规模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市场条件与证券品种。不同的市场条件中同一种证券的规模发行量不相同,不同的证券品种在同一市场条件下证券的发行规模量也不相同。所以说,房地产证券化的证券发行量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摘要]房地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在使各个交易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降低了风险和成本。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有其实践的需要,也具有理论的支撑。对房地产证券化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有利于为中国即将进行的房地产证券化在理论层面上奠定一个基础。

规模报酬范文篇8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法;纯技术效率;规模报酬

上海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上海市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中国经济有着指导作用。根据2009年统计资料显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这六大产业占上海市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的64.5%,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5.3%。上述这六个行业也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六大重点行业。随着中国经济向创新型和集约型的转变,传统的以简单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换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非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科研要素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每年的R&D投资经费与日俱增,科研人员的从业数量也在迅猛增加,上海市科研投资经费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3.2%增长到7.2%。学术界对R&D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市六大重点行业科研投入与相关新产品产出与销售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2009年上海市六大重点行业的科研投资效率。

1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分析法,是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分析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

DEA方法中运用较多的是C2R模型。设存在有n个决策单元DMUi,i=1,2,…,n,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输入和p种输出,其中第i个决策单元DMUi的输入表示为xi=(x1i,x2i,…,xmi)T,输出表示为yi=(y1i,y2i,…,ymi)T,权重表示为v=(v1,v2,…vm)T,u=(u1,u2,…,us)T,并且xsi≥0,yti≥0,其中s=1,2,…,m;t=1,2,…,p;i=1,2,…,n。

为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效率评价指数。

对DMU0进行效率评价,总可以选择权系数u,v,在各个DMU的效率评价指数不超过1的条件下使h0最大,于是有如下优化模型(即C2R模型)

C2R模型的线性规划形式是基于凸性、锥性、无效性、最小性等生产公理体系假设得到的,通过Charess-Cooper变换,C2R模型的分式规划形式可以等价的转换为线性规划形式,为便于计算,常采用线性规划形式。基于输入的C2R模型的线性规划形式为:

其中。其对偶规划模型为:

引入新的松弛变量s-≥0,s+≥0,可将上式表示为如下形式:

其中,θ是决策单元的有效值,当θ介于0到1之间时说明决策单元是非有效的,只有θ=1时决策单元才达到最优状态。

2数据分析

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六大行业科技人员的数量、R&D投入经费、新产品研发经费为投入变量,这些变量可以反映出目前上海市科研投入的力度。新产品产值、新产品的销售额为输出变量。将六大行业中的每一个行业列为一个个决策单元,进行DEA分析,数据来源于2009年上海市统计年鉴,我们运用DEAP2.0软件处理数据可得出分析结果。

表12009年上海市六大行业科研投入产出指标

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六大行业DEA值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汽车制造业在六个重点行业中是最优的,其综合技术效率值(CRS)为1,所谓技术效率就是指在既定的投入下可以获得的最大产出,而纯技术效率(VRS)是指在考虑规模报酬的前提下的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则未考虑规模报酬这一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综合技术效率值为纯技术效率值与规模报酬效率值(SCA)的积。综合技术效率值为1表明汽车制造业与其他五个行业相比,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产出。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是最优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这说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成套设备制造业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前提下存在投入冗余或者说是在既定的投入下未获得最大的产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的规模效率接近于最优,生物医药制造业与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的规模报酬较低,此外除汽车制造业外所有行业都处在规模报酬递增(IRS)的阶段,这表明目前上海市六大行业普遍存在科研投入较少的情况,未达到规模报酬最优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产出不足的情况,应该相应的增加投入,才能使产出快速增长。结合表2进行逐个行业的分析。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来说,它们的纯技术效率值较低,规模报酬效率值接近最优,这说明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成套设备来说,通过扩大投入来增加产出使得本行业提高科研投资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要从技术层面上提高效率,也就是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提高在现有科研投入水平下的产出量。对于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来说,纯技术效率值为1,但规模效率值较低,这就要求上述三大行业要扩大目前的科研投资规模,以求达到规模报酬最优的情况,提高科研投资的效率。

具体投入与产出状况见表3:

表3规模报酬可变下六大行业松弛变量

表3中S1、S2、S3、S4、S5代表规模报酬可变下的松弛变量(其中S1、S2、S3为投入要素冗余S1、S2、S3代表的要素分别为科技人员数量、R&D投入经费、新产品研发经费;S4、S5为产出不足,S4、S5代表的要素分别为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额)。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目前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前提下,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是最优的,科研投入的效率最高,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成套设备制造业的科研投入存在冗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劳动力和R&D研发经费冗余,成套设备制造业是劳动力投入冗余。

当以规模报酬不变为前提,分析投入与产出情况时,如表4所显示,只有汽车制造业处在最优的情况,说明汽车制造业是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其它行业都存在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情况。其中电子信息产品、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都存在劳动力投入冗余的情况,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的R&D投入经费冗余,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冗余。相关数据见表4,S1、S2、S3、S4、S5代表规模报酬不变下的松弛变量(其中S1、S2、S3为投入要素冗余;S1、S2、S3代表的要素分别为科技人员数量、R&D投入经费、新产品研发经费;S4、S5为产出不足,S4、S5代表的要素分别为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额)。

表4规模报酬不变下的松弛变量

规模报酬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强镇强村、三年倍增、率先全面达小康”的重大决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三大合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二、考核内容

(一)物质文明考核内容及计分标准

1、经济指标18分。完成农业经济指标得4分;完成工业经济指标得10分;完成三产经济指标得4分;超额完成和未完成的按比例计分。加分不得超过该项得分的50%,下同。

2、村组创收12分。村组集体创收(按到帐数)完成指标得12分,每增减4个百分点增减1分。

3、农民增收6分。农民人圴纯收入完成指标得基准分6分,比指标每增减100元增减1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完成指标得2分,比指标每增减10人增减1分;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完成指标得2分,比指标每增减10人增减1分。

4、高效农业12分。新增高效农业面积完成镇下达任务数(凭土地承包手续)得4分,每增减20%增减1分;及时登记土地变动情况,规范签订各类流转手续,保证流转行为合法、规范有效得2分;完成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得2分;完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任务数得1分;完成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任务得1分;完成新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任务数得2分。

5、招商引资5分。农业吸引三资完成镇下达任务数得5分,每增减20%增减1分,引用外资5万美元以上由镇另外奖励。

6、三大合作6分。完成镇下达任务数得6分,超额完成每增加1个加1分。

7、创建示范4分。完成全面小康村创建任务得2分,完成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得2分,否则不计分。创成扬州市级示范村的加2分。

8、环境整治12分。按时、按质完成各阶段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包括垃圾处理、河道管护、道路管护和成片造林等)得12分,完不成任务比例计分;无害化户厕每新建100户加1分;完成省、市、镇农业、农村工作现场任务的每次分别加3分、2分、1分。

9、专项工作10分。完成规费收缴任务3分,不能完成任务的比例扣减得分;完成插秧机推广任务得2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得2分;完成农业保险参保任务得3分;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任务加1分;完成新建村文化室任务加1分。

10、扶贫、控减负担4分。低收入农户脱贫率30%以上得1分,否则不计分;农民负担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得1分;归户表签订率达95%得1分,每增减两个百分点增减0.5分;监督卡发放及时、填写规范得1分,否则不计分。发生涉农负担案件的不计分。

11、财务管理5分。全年民主理财不少于1次、定期公布不少于4次得2分,否则不计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超限额资金全部交镇管理得1分,不按规定结、记、建、转帐的不计分;村级招待费严格按镇江仙委发[2007]53号《关于规范村级公务招待等费用的规定(试行)》执行得2分。

12、中心工作6分。统筹兼顾,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得6分,工作不得力,不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任务的酌情扣分。有征地拆迁、城市建设任务的村,比照农业、农村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计分。

(二)、精神文明考核项目及计分标准

精神文明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党建30分,综合治理20分,计划生育20分,村建15分,村务公开15分。前四项分别由组织科、综治办、计生办、村建办根据相关要求考核;村务公开由镇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

三、报酬构成及结算办法

村干部报酬的确定,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一)、报酬构成和标准

1、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统一按镇核定的标准执行。

2、考核报酬

⑴、规模报酬:规模报酬以各行政村所辖人口、经济规模为基础数测算各村报酬总额。

⑵、创收报酬:村级创收年终由镇经管站核实并按超额累进法测算出各村报酬总额。

⑶、单项奖:①党建、综合治理、村务公开、村建按验收考核得分为依据,90分以上开始计奖,每增1分奖200元。②计划生育按市计划生育合格村考核细则综合评分达95分以上奖1000元,低于95分不计奖。③当年获得省、市、市(县)、镇党委、政府表彰和奖励的,分别奖励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当年获得省、市、市(县)部门表彰和奖励的,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办法由镇在次年的6月份前发出奖励通知,由村安排奖励资金进行分配。

(4)、专项奖:①调整规模奖。花木蔬菜连片百亩起奖1000元,调整规模与奖金比例增长;②引用外资奖。引用外资5万美元,奖金1000元,最高奖励标准10000元;③创办农业企业奖。新办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百万元,奖金1000元,最高奖励标准10000元;④创建品牌奖。每建成1个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分别奖励500元、1000元、1500元。

三大合作、财务管理、绿化造林按验收考核结果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奖金标准分别为1000、800、500元,奖励资金由镇提供。环境整治另行考核。

本项奖金考核时限从今年4月份起到明年3月止,奖励资金由镇提供。

(5)、其它激励办法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上述各项考核指标加减分凡未注明上下限,超额完成任务加分不超过该项标准分的50%,未完成的减分直到减完本项标准分为止。各单项考核得分以最高分折算成100分为基数,其他各村考核得分按比例同步下调。

(二)、报酬计算及分配办法

1、考核报酬总额的计算

各村考核报酬总额由规模报酬、创收报酬、单项奖三部分组成。总额=(规模报酬+创收报酬)×(物质文明得分×70%+精神文明得分×30%)÷100+单项奖。

2、考核报酬的分配

考核报酬分配对象为全体在职村级镇管干部,分配系数党支部书记为1,村民主任为0.9,副书记、主办会计、分管农业负责人为0.8,其它镇管村干的分配系数由村支委会根据各人工作岗位和当年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决定,一般掌握在0.5-0.7之间。根据考核报酬总额和各人分配系数结算到人。

(三)、考核的实施

全镇农业农村主要目标考核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镇经管站负责考核考评的综合协调工作。

1、实绩上报:当年12月底由村将全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报镇各主管职能部门;

2、审查核实:由各主管职能部门对各村全年完成实绩进行审查核实;

3、结算审批:镇经管站根据各职能部门考核结果编制结算方案,报镇领导审批后进行分配。

四、考核结算的相关要求

1、按照升档晋级考核办法各村位次每前移一位,考核报酬上浮3%,位次每后退一位考核报酬下浮3%。

2、计划生育符合率达不到100%扣考核报酬总额的10%。

3、村级集体经济收不抵支无资金来源的、国家规费任务不能完成的,不予结算。

规模报酬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以上市公司个数和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人数为参数,建立了两个模型,通过分析,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印证,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影响因素。独立董事薪酬问题,既涉及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发挥,又涉及对独立董事的有效激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采用2005年度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影响独立董事薪酬的因素。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董事薪酬;影响因素

独立董事薪酬的高低,一直是众多学者和社会人士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确定独立董事薪酬是一个两难选择,太高了,容易被人认为是收买独立董事;太低了,又难以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无功不受禄、多劳多得是获得报酬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应首先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的决定因素。

谭劲松认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与独立董事的报酬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属于事前因素,即公司的支付能力越强,独立董事的报酬越高。因此,独立董事的高报酬传递了公司业绩好的信息。按监管部门规定,上市公司给独立董事支付报酬多少由企业与独立董事双方商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公司给独立董事的报酬也悬殊,从1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罗党论采用200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但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报酬与前期业绩相关,而是与董事会会议次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规模、行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等因素正相关,诉讼事项和重大关联事项的发生对独立董事的报酬制定影响不明显。杜胜利采用2003年的数据,结论与谭劲松相同,但考虑了与罗党论大致相同的因素,结论也大致相同。

前人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影响我国独立董事报酬的一些因素,但前人的研究距今已有一段时间,而且那时候我国的经济情况及相关制度与现在大不相同,独立董事的个性化的特征也有所突出,所以本文基于2005年数据对影响独立董事薪酬的因素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

中国证监会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年报中进行披露。除上述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从该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处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来分析独立董事薪酬影响因素。

(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来源

本文采用2005年的数据来分析影响独立董事报酬的因素。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统计的200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包括129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及这些公司中的8382位董事的相关资料,样本公司的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5%,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以公司个数为参数建立的假设及模型

1.公司业绩

有些学者认为公司业绩与独立董事的报酬没有关系,并做了相关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个结论。但笔者认为业绩与独立董事的报酬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因为上市公司给独立董事支付报酬多少由企业与独立董事双方商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业绩好的公司才倾向于支付并且有能力支付较高的独立董事报酬。

谭劲松认为从成本的角度考虑,独立董事的津贴越高,上市公司的支出也越大,而业绩好的公司负担这些支出比较容易,所以其聘请的独立董事薪酬会比较高。另外,他也认为,从信号传递的角度考虑,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较高,可以向外传递公司业绩良好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容易将业绩好的公司和业绩差的公司区分开来。虽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独立董事的功能更多地被定位于监督经营者,同时在我国目前独立董事的薪酬仍然以固定津贴为主,所以不应与企业业绩挂钩,但这并不意味上市公司在制定独立董事薪酬时不考虑公司业绩这个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假设1:独立董事的薪酬与业绩正相关。

2.资产规模

一般公司资产规模越大,其业务也就越复杂,需要独立董事投入的精力也就越多。同时大公司通常拥有较高的利润绝对量,并且相当高的补偿在年报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显著,所以公司规模一般与独立董事薪酬有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独立董事的薪酬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正相关。

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通常来说,大股东控制对公司高管的报酬是有影响的,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越高,控制越严,高管层报酬越低。然而,由于独立董事的加入改变了董事会的构成,有可能挑战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为了更好地与独立董事沟通、获得独立董事的支持,大股东倾向于向独立董事支付较高的报酬。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十分突出,控股股东拥有绝对权利,而第二大股东常处于弱势地位,为加强对第一大股东的监督,第二大股东会积极支持独立董事加入董事会,借机改善治理结构,因而倾向于向独立董事支付高报酬。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监督越有效,则独立董事的报酬越低。

笔者建立了如下的模型:

x=a0+a1y+a2z

其中,x:独立董事薪酬;y:上市公司规模;z:上市公司效益。

运用Eviews软件对2005年上市公司规模、效益,以及独立董事薪酬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的运行结果见表1。

对运行结果分析如下:

(1)独立董事年度薪酬与公司的总规模有较强的正相关性(t=3.729787),这就支持了假设1,说明企业的规模影响独立董事薪酬的制定。

(2)独立董事年度薪酬与公司的效益有正相关性(t=3.445739),就支持了假设2,说明业绩较好的公司更注重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和调动独立董事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从而也影响独立董事薪酬的制定。

(3)表中的R2检验(拟合优度检验)为0.839153,相对较好,表明样本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4)回归方程表明上述方程经统计检验有显著性意义。Durbin-Watson为1.992886,比较合适。

(三)以独立董事人员个数为参数建立的假设及模型

1.独立董事的资历

公司对于资历较高的独立董事往往倾向于高的年度薪酬,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独立董事占全部受聘独立董事的49%。但由于独立董事资历这个影响因素难以观察并取得数据,所以用替代变量进行研究。考虑到在中国这个敬老的社会里,众多社会知名人士和老专家、老教授成为了国内上市公司竞相聘请的对象,因此用公司聘请的独立董事的年龄作为独立董事资历的替代变量。当然这样会有一定的偏差。

2.工作时间

由于独立董事的工作重点主要在董事会会议上,每次董事会会议几乎都要求独立董事参加,因此按照按劳分配原则,本文用董事会次数作为一个替代变量来衡量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而且在薪酬的制定过程中,有些公司已经考虑用独立董事参加会议的次数来发放薪酬。

3.上一年度报酬水平

独立董事当期报酬受上一年度报酬水平的影响。上市公司给予独立董事报酬的基础是公司的支付能力,可以认为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支付独立董事较高水平薪酬的能力越强。公司上期支付的水平越高,在此基础上独立董事当期的报酬也会越高。

4.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和独立董事人数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是相对量,独立董事人数是绝对量,它们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独立董事在公司的独立程度和说话的分量。无论是构成比例的提高还是人数的增加都有利于加强董事会和各个专门委员会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一些决策,包括薪酬的制定。笔者认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较大和独立董事人数较多说明公司重视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往往倾向于通过支付较高的年度薪酬来肯定独立董事的工作。因此本文提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与独立董事年度薪酬正相关。

笔者对以上变量建立了如下的模型:

y=b0+b1x1+b2x2+b3x3+b4x4

其中,y:独立董事薪酬;x1:独立董事年龄;x2:参加会议的次数;x3:上一年度独立董事的报酬;x4: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

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整理后的运行结果见表2。

从上述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独立董事的薪酬的因素中,参加会议的次数、上一年度独立董事的报酬、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又以上一年度独立董事的报酬的影响最为显著(F值远大于2,Sig小于0.05又最接近0),这跟本年薪酬与上年薪酬之间的共线性有很大的关系;参加会议的次数对独立董事的薪酬有影响,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工作量的大小与薪酬成正比,多劳多得;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与独立董事薪酬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比例越高,薪酬也越高。而独立董事的年龄与独立董事的薪酬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F值小于2,Sig大于0.05)。从方程整体来看,整体的拟合优度也通过了检验,大于0.5,虽然不是太优的,但对于经济数据来说,能通过0.5就算通过了,这说明方程对现实有较好的模拟。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如公司发生诉讼、仲裁和重大关联事项与否。上市公司发生诉讼、仲裁和重大关联事项会使得独立董事的风险加大,从而独立董事就必须花费相应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这些事项。这些因素在公司制定独立董事年度薪酬的时候都可能考虑。

二、结论

本文也存在很大的局限,只有两组变量,它们的样本个数不同,第一组有1290个样本,是以公司总数为一个样本总体;而第二组有8382个样本,以独立董事人员的个数为一个样本总体,因为每个公司的独立董事的人数不同。本文对每组样本进行了分析,但对它们之间的交叉效应的分析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采用2005年数据进行分析,肯定了独立董事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和总资产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对以前认为独立董事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不存在相关关系的一种反驳,也是对独立董事的报酬与公司总资产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一种肯定。虽然为了保证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责时的独立性,不能让独立董事的报酬与公司业绩挂钩,但并不能避免上市公司在制定独立董事薪酬时不考虑这个因素的影响,这是上市公司在支付成本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确定了独立董事薪酬与参加会议的次数、上一年度独立董事的报酬、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独立董事年龄之间无显著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仲翔等.基金行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立性[N].科学时报,2001-05-28(4).

[2]罗党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报酬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C].第九届财务学科建设研讨会,2003.

[3]谭劲松,李敏仪.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若干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3,(9).

[4]杜胜利,张杰.独立董事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9).